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2024-04-27

囚绿记公开课教案(精选8篇)

篇1: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囚绿记》教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思想内涵——借窗前的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探讨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并能在写作中加以模仿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语文课更具开放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适时剖析自我的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重点】

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抗敌精神的歌颂。

【教学难点】

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绿色一直是文人墨客钟情的颜色,关于绿的诗词不计其数。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里咏到: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树阴里白沙堤。你们还知道哪些歌咏绿的诗句,和大家分享一下。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贺知章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王安石 《泊船瓜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孟浩然 《过故人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古人的诗词是这样赋予了绿以生命的色彩及意蕴,下面我们看看作家陆蠡,他又带给了我们哪些绿的感悟呢?让我们一起去寻找陆蠡《囚绿记》中的那片绿。

板书:

囚绿记

陆蠡

展示PPT 学习目标

让学生看一遍,老师提几个关键词

二、课前预习

陆蠡(lǐ)

涸辙(zhé)

淅沥(xī)

猗郁(yī)

移徙(xǐ)

.....婆娑(suō)

瞥见(piē)

蕈菌(xùn)

揠苗助长(yà)....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解题:《囚绿记》1’

囚,动词,把什么关起来,锁起来!囚的对象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而作者在这里囚的对象是绿,绿到底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去囚禁这抹绿色的?

接下来给同学们7分钟时间以自己喜爱的阅读方式,轻声地阅读或默读课文,思考三个问题:ppt

10’

(1)绿在课文中指什么植物?

(2)课文哪几段是直接写“囚绿”的?(8~12)

(3)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借鉴题目用“

绿”的形式,填上一个动词,最好从文中找到这个词填上,整理出文章思路。

板书:

写作思路

情感变化 爱绿(1~4)

喜悦

满足 赏绿(5~7)

快活

留恋

欢喜 囚绿(8~12)

喜悦

可怜

恼怒

释绿(13)

尊敬

祝福

思绿(14)

怀念

期盼

四、问题探究

1、课文既然划分为爱绿、赏绿、囚绿、释绿、思绿五部分,可作者为什么给文章命名为“囚绿记”?阅读文章囚绿和释绿两个部分,即8—13段。思考: 绿被囚禁的过程中,有何特点,找出原句进行品读并总结。绿的这些特征有什么象征意义?(以文解文的方法)

特点

象征意义 蓬勃 ————希望、生命

绿

向阳 ————自由、光明

固执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物)

(志)

2、请一个同学读13段。其他同学思考: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了。这一段中最触动你的是哪一句话?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们回看课题,“囚绿”在这里发生变化了。

变成了¬——“囚人”

什么人?

(中国人/中华民族)

绿既然要代中华民族两者之间肯定有相似点————永不屈服。

五、拓展延伸

我们感受到了绿永不屈服的品质,从中你们得到什么启发?交流讨论。

不应凋零的绿叶:

1.荷兰天才画家----印象派大师---凡高因爱情的挫折、生活的残酷用手枪对准自己的心脏„„

2.现代文学巨匠---老舍文革中不堪迫害纵身跳入冰冷的湖中„„

3.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因丈夫遇难无限郁闷,用粉红色的丝袜缠到自己的脖子上„„ 4.中国天才青年诗人---海子在诗歌和人生的理想幻灭后,万念俱灰,把头枕在冰凉的铁轨5.中国最有影响的朦胧诗人---顾城, 在新西兰的一座小岛上,这个思想偏执的天才与疯子将斧头高高举起,砍向相濡以沫十几年的妻子„„

6.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1946年,因高血压、糖尿病、皮肤癌,精神抑郁症,海明威健康每况愈下。他开始变得异常烦躁,尝到了自我怜悯的痛苦。终于在1961年7月2日,用双筒猎枪伸进嘴里扳动了扳机„„

7.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甜甜地吸着煤气,成就了他所认为的“最高的艺术”„„

8.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喉咙„„

自杀者的共同特点:对自己对人类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

永不凋谢的绿叶:

1.海伦·凯勒 :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借着她的导师安·沙利文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

2.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通过对绿的精神品质的感悟,我们能更深刻的感受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简单地说,这种寓深刻的思想内涵于平凡的事物中,好像是写“此”、实际上让人感受到是在写“彼”的方法,就叫做“象征”。

茅盾《白杨礼赞》。高尔基的散文《海燕》。

其中的“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

比喻属于修辞范围,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

六、能力迁移10’

1.《生活中的小浪花》是某报刊中一个随感栏目。其中的作品是由平常事物而生发情趣,蕴含丰富,语言精练,深得同学们喜爱。下面是其中的两则,请你认真品读,然后仿照它的写法,自选事物,创作一则,并在其后的方括号中写出所蕴含的道理。

例子:拖拉机——出一丁点力,便大喊大叫。[嘲讽自吹自擂的人] 稻穗——越是丰满的,越是低着头【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更是谦虚】

石灰石——别人向你泼冷水,你却更加热气腾腾。【专心事业(学业),坚守热情】

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无私奉献的人] 保险柜---有一丁点错误,就大肆嘲讽。【鄙视倚老卖老的人】

小结:

文章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颂扬

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达了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之情。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的感想很沉很深,请把这感悟写进你的随笔里,作为人生的财富。祝大家都有一个阳光而灿烂的明天,谢谢大家。

篇2: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学生分析】

学生上高一以来,老师就已经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有系统的进行散文学习,这一课要继续落实已经知晓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如果学生表述不全,应帮其分析思路特点,给予其正确的认知指导,使学生既有学习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议。

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读文章语言得到审美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领会作者描写绿枝条所寄托的深层含义。

【知识和能力】

学习透过把握文章中的描写语句体味作者传达的思想情感。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和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总结阅读方法,学习概括全文要点,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重点】:体味含蓄优美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难点】:作者含蓄的以一棵常春藤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歌颂中华民族不畏*、追求自由光明的忠魂洁魄,寄托了他对祖国自由、光明、复兴的热切期盼。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入:蓝色是大海之色,他广阔宁静;红色是花朵之色,他炽热奔放;绿色是生命之色,他顽强生动;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文本解读:

作者简介看书*释简单了解即可。

信息筛选: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方法:自有阅读,理清作者思路。小组合作探究作答。)

问:阅读文章,分小组讨论试着归纳文章分成几个层次写“绿”?

明确:(1)寻绿(1~4段)感情可概括为“喜”。

(2)赏绿(5~7段)。对绿枝条直接描写。感情可概括为“恋”。

(3)囚绿(8~12段)。这五段是文章的主体。感情可概括为“欢、怜、恼”。

(4)释绿(13段)。“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就是基于对绿的爱。“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枝条的称赞,也是作者自己性格和心灵的写照。“愿它繁茂苍绿”的祝愿是发自内心深处对自由光明的呼唤。感情可概括为“爱”和“赞”。

(5)怀绿(14段)。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学生回答小组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14)寻绿 喜悦满足

(57)赏绿 快活留恋

(812)囚绿 欢怜恼怒

(13)释绿 祝福赞美

(14)怀绿 怀念不舍

合作探究:

(主体研读局部探讨)

(1)作者“恋绿”的原因是什么?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因为“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文章以叙述带动了抒情。正是由于作者喜欢一片常春藤的绿影,才会经常快乐地端坐窗前,留恋于这片绿色,因为“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看到它,作者便不再感到孤独。

(2)作者“囚绿”的原因是什么?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作者想通过留住绿色来慰藉自己悒郁的心情,并由此来感受友爱和幸福,但同时,他又发现“绿友总向着窗外”,“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固执地朝着窗外的阳光,“永不屈服于黑暗”,此时,作者对绿色恋得更为深沉了。

能力提升:

引导探究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感悟作者笔下“绿”象征不畏*、追求自由光明的传统民族精神的主旨.)

问:在作者眼里“绿”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又侧重在哪个特点上?具备这一特点的“绿”又象征着什么?

明确: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中作者侧重在被囚禁的“绿”所具备的特点。“囚绿”写绿枝条处境艰难仍“都朝原来的方向”,“绿”固执的追求阳光,联系到日寇侵华、国土沦丧的现实,这正象征着处境艰难的中华民族不畏*、追求自由光明、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民族精神。

(板书)

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对处境艰难的中华民族不畏强

美;它是柔弱的;暴、追求自由光明的民族精神托物言志

它是倔强的、坚贞的的强烈赞美之情。

拓展探究

问:谈谈作品中的“我”对“绿”的态度变化,这种变化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明确:作品中的“我”对“绿”的态度经过了由喜爱“绿”到囚禁“绿”再到释放“绿”的过程。从欢喜到爱恋到占有再到控制,这是人的情感发展的必然逻辑。(“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这一句异峰突起,预示着“我”对“绿”的情感的转变。第八至十一段才真正回到了本文所记的中心事件——囚绿,实际上是“幽囚”与“突围”的斗争,“垂死”与“新生”的对抗。这一中心事件中,“我”的心态值得琢磨。“我”之“囚绿”,有着现实的浓重的功利‘主义色彩:“拿绿色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不仅要用它置换物质生活的空虚,还要用它填补精神生活的空洞。在他的哲思中,“绿”是“爱和幸福”,是“猗郁”的青春年华的象征。一方面,“我”对“绿”的“爱抚”和“善意”,却使常春藤越发的病损了;但是“我”尽管可怜它的病损,却“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而“仍旧不放走它”。)可见“我”的自私自利,蛮横霸道,乃至刻薄寡恩,这是爱的偏执与异化。另一方面,“绿”虽被囚系,但却“永远向着阳光生长”,丝毫不为“我”的淫威而放弃“生的欢喜”,这种倔强的生命力“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也在促引“我”去思考自然的不可战胜的生命伟力,使“我”敬畏而自责,“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句承上启下,表明“我”既怨怒又爱怜,既欲开释又难舍的两难心态。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心灵深处的隐私,不加掩饰地袒呈!作者意识到“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是一种罪过,并为此而愧疚,这些都说明“我”的善良的本性。

我们从中得到启示:爱不是自私的占有,不是蛮横的索取。真正的爱是为他奉献,给予他自由。理解与宽容是一种美德。(我们喜欢的事物,我们的大自然,一切美好的东西甚至是我们爱的人。)

(板书)

欢喜

爱恋 爱不是自私的占有,不是蛮横的索取

占有 真正的爱是为他奉献,给予他自由。

控制 理解与宽容是一种美德。

释放

课堂小结:

作者满怀深情地书写北平的一棵长春藤,从一棵树木引出了对山河沦亡的感叹。联系到日寇侵华、国土沦丧的现实,这正象征着处境艰难的中华民族不畏*、追求自由光明、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民族精神。

规律总结:

托物言志的散文的阅读方法:联系背景,把握物的象征意义;分析标题,结合全文,把握作者的真实情感;抓住要点,体味细节。

布置作业:

篇3:《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 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 让我们带着慧眼一起去寻找那抹绿, 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整体感知:检查早自习预习情况

1. 文题中“绿”指什么? (常春藤) 2. 题目为“囚绿记”, 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请用两个字概括。 (寻绿 (1—4) 观绿 (5—7) 囚绿 (8—12) 放绿 (13) 怀绿 (14) ) 3. 作者囚绿后放绿, 放绿后又怀绿, 这矛盾的表现流露作者的什么情感? (喜爱绿)

三、讲析课文

(一) 学习囚绿 (8—12段) , 齐读, 完成下面两道题目

1. 爱绿为什么囚绿呢?圈出相关句子来读读。2. 请大家圈出描写“绿囚”的语言, 读一读。看看绿枝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突出绿枝条什么特点?在“绿囚”变化过程中作者心情如何变化的?

答案: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 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 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研读重点词语:“装饰”、“葱茏”、“猗郁”。 (装饰, 安慰;葱茏、猗郁本指草木茂盛, 这里移用, 表现爱与幸福年华的丰富。)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 依旧攀缘, 依旧舒放, 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可是每天早晨, 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 一茎卷须, 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 变得柔绿, 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 变成娇弱, 好像病了的孩子。) (绿枝条由生机勃勃变得嫩黄细瘦娇弱, 颜色与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向往光明, 不屈服于黑暗)

重点句子研读:“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 一茎卷须, 都朝原来的方向”, 体味作者的用意。 (生的欢喜——不快——渐渐不能原谅我的过失——可怜、恼怒)

(二) 学习 (1—6段) , 自由诵读, 完成三个任务

请找出相关句子读读。1. 我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对这样的房子我却怀着一种喜悦, 毫不犹疑的决定下来, 是什么原因呢? 2. 为什么如此爱绿呢? 3. 哪些句子表现我对见到绿的急迫心理? 4. 这种急迫的心情暗示什么?并找出相关词句来证实。

答案: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 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 便有一片绿影, 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 它是希望, 它是慰安,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重点句子朗读研读:“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 它是希望, 它是慰安, 它是快乐。”注意重音, 理解象征意义。从哪里可看出作者需要慰安?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怀念着绿色, 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暗示作者境遇不佳, 他的生活缺乏绿色, 缺乏希望, 缺乏慰安, 缺乏快乐, 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北平, 正需要用绿色来安慰自己的眼睛, 象征生命与快乐的绿成了作者唯一的朋友。“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齐读5—6段。

(三) 学习 (13—14段) , 老师范读, 完成下面问题

1. 发生了什么事让作者提早释放了绿纸条。 (卢沟桥事变, 日本全面侵华) 2.在绿枝条上, 作者赋予了怎样的精神内涵呢? (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3. 这种精神内涵与我们民族的哪种精神相同呢? (自强不息向往自由向往光明不屈不挠。作者赞美绿色, 就是在赞扬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4. 作者怀念绿, 还怀念了什么? (怀念北平的人民、沦陷区的人民、日寇铁蹄下的同胞。或者说怀念和平安静的生活)

(四) 总结

作者用绿的特点来象征中华民族在强敌入侵下的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 其实这种精神也是陆蠡精神的体现。

补充:巴金赞扬他说:“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圣贤可以当之无愧。”1942年4月, 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 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 查封了书店, 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 亲自去巡捕房交涉, 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 敌宪问 :“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 “不赞成 !”敌人又问 :“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7月21日临刑时, 年仅34岁。“文如其人, 人如其文”。陆蠡, 一介书生, 在生死面前所体现的硬气和浩然正气, 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 他用自己的笔书写这样一种精神, 用自己的献血来印证这种精神, 令我们都深深感动。

探讨:本文通过描绘一种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种事物被赋予象征意义, 写作上是什么手法?我们所学哪些课文采用这种手法?学生自由讨论 (托物言志) 。

(五) 课堂迁移

篇4:《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摘要】同学们,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让我们带着慧眼一起去寻找那抹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关键词】公开课;教案;《囚绿记》;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涵;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3.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对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教学重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教学方法:诵读感知、读写品悟。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早自习预习、电子白板、ppt。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让我们带着慧眼一起去寻找那抹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整体感知:检查早自习预习情况

1.文题中“绿”指什么?(常春藤)2.题目为“囚绿记”,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用两个字概括。(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3.作者囚绿后放绿,放绿后又怀绿,这矛盾的表现流露作者的什么情感?(喜爱绿)

三、讲析课文

(一)学习囚绿(8—12段),齐读,完成下面两道题目

1.爱绿为什么囚绿呢?圈出相关句子来读读。2.请大家圈出描写“绿囚”的语言,读一读。看看绿枝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突出绿枝条什么特点?在“绿囚”变化过程中作者心情如何变化的?

答案: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研读重点词语:“装饰”、“葱茏”、“猗郁”。(装饰,安慰;葱茏、猗郁本指草木茂盛,这里移用,表现爱与幸福年华的丰富。)(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绿枝条由生机勃勃变得嫩黄细瘦娇弱,颜色与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向往光明,不屈服于黑暗)

重点句子研读:“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体味作者的用意。(生的欢喜——不快——渐渐不能原谅我的过失——可怜、恼怒)

(二)学习(1—6段),自由诵读,完成三个任务

请找出相关句子读读。1.我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对这样的房子我却怀着一种喜悦,毫不犹疑的决定下来,是什么原因呢?2.为什么如此爱绿呢?3.哪些句子表现我对见到绿的急迫心理?4.这种急迫的心情暗示什么?并找出相关词句来证实。

答案: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重点句子朗读研读:“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注意重音,理解象征意义。从哪里可看出作者需要慰安?(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暗示作者境遇不佳,他的生活缺乏绿色,缺乏希望,缺乏慰安,缺乏快乐,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北平,正需要用绿色来安慰自己的眼睛,象征生命与快乐的绿成了作者唯一的朋友。“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齐读5—6段。

(三)学习(13—14段),老师范读,完成下面问题

1.发生了什么事让作者提早释放了绿纸条。(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2.在绿枝条上,作者赋予了怎样的精神内涵呢?(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3.这种精神内涵与我们民族的哪种精神相同呢?(自强不息 向往自由 向往光明 不屈不挠。作者赞美绿色,就是在赞扬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抗敌精神)4.作者怀念绿,还怀念了什么?(怀念北平的人民、沦陷区的人民、日寇铁蹄下的同胞。或者说怀念和平安静的生活)

(四)总结

作者用绿的特点来象征中华民族在强敌入侵下的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其实这种精神也是陆蠡精神的体现。

补充:巴金赞扬他说:“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圣贤可以当之无愧。” 1942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7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文如其人,人如其文”。陆蠡,一介书生,在生死面前所体现的硬气和浩然正气,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他用自己的笔书写这样一种精神,用自己的献血来印证这种精神,令我们都深深感动。

探讨:本文通过描绘一种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事物被赋予象征意义,写作上是什么手法?我们所学哪些课文采用这种手法?学生自由讨论(托物言志)。

(五)课堂迁移

同学们,绿色到处都有,在生活中我们不是缺少绿色,而是缺少发现绿的眼睛,希望大家用眼睛去观赏,去体味,去感悟,让生命之绿、希望之绿、慰安之绿、快乐之绿充盈我们的生活。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学生自由讨论。

篇5:《囚绿记》优质课教案

偃师职教中心 马晓燕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教学,让学生深刻认识本文表现出来的抗战初期苦难中的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光明自由的渴望之情。

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技巧和结构安排,把握咏物抒情散文的写法。

二、教法说明、学法指导:

巧妙灵活地运用“找、问、赏、写”四步教学法。学生自主学习,多活动,多参与,多思考,在积极、主动、快乐的状态下达成教学目标,享受教学生活的情趣与美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绿的特点及象征意义。

难点:准确理解和把握作者对绿的态度、做法,认识人和物、情和景的关系。

四、教学具体内容和步骤:

1、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也许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和它的作者是最配用“文如其人”来评价的。听听几位评论家的话语,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刘长春说“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

李健吾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璞玉般的心灵。”

巴金说:“他有优美的性格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曲,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今天就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发现陆蠡心中的那一抹绿色。

2、教学程序:

第一步:找。找什么?找出文中不懂的字、词、句,或语法、修辞、技巧方面的问题。找的前提是先读,课前预习读过更好,没有读过就当堂快速阅读,默读或跳读都行。重点读课文,也可读课下注释、课后题。同时把不懂的地方找出来用笔画住。如果是生字生词,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板书到黑板上,如果是问题,可以留作下面提问或写到纸条上交给老师。

《囚绿记》这一课我已经让学生课前预习过,早读读过一遍,导入新课后,我就让学生找出生字生词并叫他们大胆地走上讲台板书,会注音的生字连同注音写上,会解释的词语连同词义写上。

生字注音:涸(hé)揠(yà)猗(yī)蕈(xùn)嫩(nèn)瞥(piē)生词解释: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视如至宝: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作最宝贵的东西看待。

急不暇择:情况紧急,来不及选择。

了截爽直:指办事干脆利落,豪爽直率。

魔念:奇异的想法。文中指自私、偏狭的心理。

固执:指性情或态度古板执著,不肯变通。

以上板书内容经学生自查字典、词典核实弄准后,让学生标记在书本上。

第二步:问。问是质疑提问,是问答。学生自由发言,也可老师点名发言,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也可以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谈谈初步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疑难点。对学生提出的 问题不要只是老师作答,大多是让学生回答,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师生经过研讨找出答案。尽量让学生多参与、多活动,以生答生,生生对话,让学生多交流,多讨论,多争论。

比如以下问题:

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极写“我”对绿色的怀念与渴望之情)

2、“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一句中“魔念”是什么意思?(“魔”的本义是奇异的意思,“魔念”是奇异的念头,句中指自私、偏狭、较为阴暗的心理状态,或对绿的过分的出乎常人理解的爱)

3、“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一句中“涸辙”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涸辙”是干涸的车辙之意,有一个成语叫“涸辙之鲋”,意思是在干涸的车辙里的鲋鱼,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困倦的孤独而陌生的“我”急需“绿”的慰藉与陪伴)

4、“植物是多固执啊”一句中“固执”一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绿友”的什么?(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绿友”的倔强性格,对光明的向往,对自由的执着追求,表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5、“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一句中“过失”指什么?表现了我怎样的态度?(“过失”指“我”囚禁绿色让它出现了病损的状态,自己认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点正好表现了“我”的善良和自责)

6、“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这一句是写放绿,是“我”的良心的表现。“永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的热情赞美,也是作者心灵的写照,“我”在北平居住也像绿被囚禁起来一样,“绿”与作者一道经受磨难,但最后都获得自由)

回答以上问题时,把语段中涉及到答案信息的重要句子,筛选出来,我都让学生予以诵读,以便增强语感、加深理解。

第三步:赏。“赏”就是赏读、赏析、鉴赏。让学生找出文中最欣赏的语句语段,先让学生共同赏读,再从内容、写法、语言等方面进行赏析。这个过程中在学生齐读、美读精彩语段的基础上,然后自由发言或讨论后代表发言,把欣赏的理由说充分,深层次地挖掘含义,弄通弄懂。

同学们最欣赏的语段有5、6、7、10、11等,赏析结果整理如下:

第5段:这一段由上文的寻绿写到观绿、颂绿,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热情赞美绿色,表达了对绿色的怀念、期盼的急切心情,说明了渴盼绿色的原因。

第6段:从时间的角度写观绿的心情,通过联想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航海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真正体会到人生对绿色的欢喜、留恋。

第7段:写“我”仔细观绿的情景及爱绿的心情。观察仔细,描写细节,表达最爱,为下文写囚绿蓄势。

第10段:用拟人手法,通过写“绿友”向阳趋光的自然本性,突出了“绿枝条”倔强、坚贞不屈的性格特点,表现了绿向往光明,追求自由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11段:“我”认识到绿枝条衰败是自己囚禁的结果,是伤害了绿枝条,是过失,但虽然同情它,却不愿放走它,表达了“我”的矛盾心理及对绿的走火入魔的爱。

以上对语段的赏析,我多用启发、引导、点拨的方法,让学生逐步达到对语段的准确理解。

第四步:写。就是指仿写、续写、补写等。主要仿写文中有特色的优美语句语段,也可课下仿写咏物抒情散文。从仿写句式、技巧直至文体都可以。

续写结尾或想象补写也可以。

要课前做好仿写、补写设计,学生写好后要给他们展示机会,互相传阅或读给全班同学听,或用幻灯片打出来让同学欣赏。

下面是关于写的设计:

仿写:(1)按照“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的句式和修辞方法,另选一种事物写几句话。

同学仿写例选:

生命是多么宝贵啊!它是时间,它是财富,它是生机,它是能量。(朱小草)

青春是多么宝贵啊!它是光阴,它是黄金,它是春天,它是美丽。(毛琦琼)

太阳是多么宝贵啊!它是光明,它是温暖,它是希望,它是辉煌。(方

南)

(2)按照“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的句式,展开联想,再写两种情景,表达对绿色的留恋之情。

同学仿写例选: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饥饿者得到饭食的欢喜,我开始了解长途跋涉者终于到达目的地的欢喜。(李维铭)续写:根据末段内容,设想想象若干年后,我与圆窗、绿友见面时的情景,写100字左右的场景片断。

A离开北平一年后又见面:一年后,我在怀念中又回到了北平,我不敢相信北平会变得这样萧条冷落,当我看到我日夜想念的圆窗、绿友时,我惊呆了,它们竟然比我囚禁它们时还憔悴衰败,它们看到我很迟钝,我抱住它们时它们才认出是我,而且不是热情地把我留下,而是赶我快点离开北平,这时,我的心好沉痛啊!(黄 芳)

B陆蠡被日本宪兵逮捕后,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

……

假设陆蠡临牺牲时,眼前又闪现出那一抹远在旧都的绿色,他会想到什么呢,他会对他的“绿友”说些什么呢?

请以“蓦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绿友”作为开头,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C假若作者没有死,新中国成立后见面:1949年秋天,我有幸去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文化机构的管理工作,再一次来到我当年住过的地方,我带着新中国成立国庆大典的喜悦,见到了我的绿友,它们也很一样快乐高兴,欢迎我的回来,我们握手、拥抱,我们在一起唱歌跳舞,当我告诉它们我将长期住在北京的时候,它们为我鼓起了热烈的掌声。(柴秋璟)

以上是用四步教学法教《囚绿记》的全过程,一节课下来,比较有序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六、作业:

1、学了《囚绿记》,给你出个《摘花记》题目,你觉得怎么写?写些什么?拟出写作提纲。

2、联系个人实际,拿妈妈对自己的爱,和课文中“我”对绿的爱做比较,看看有没有相似点,写一段100字的片断,谈谈自己的看法。

七、教学后记:

篇6:《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托物言志,从窗前的一株常春藤中抒发的感情。

2、品味语言,学习从体味关键词、句入手把握主旨的阅读方法。

3、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从窗前的一株常春藤中抒发的感情。教学难点

从体味关键词、句入手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品味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与文章等身,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也许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和它的作者是最配用“文如其人”来评价的。

刘长春说“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 李健吾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玉般的心灵。”

巴金说:“他有优美的性格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曲,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让我们一起走进《囚绿记》,走近陆蠡。

二、品读课文

1、检查预习,解读字词 piē

hézhé

suō

xùn 瞥见

涸辙

移徙

揠苗助长

淅沥

婆娑

猗郁

蕈菌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解读题目

①“囚”字有什么特点?明确:四面墙中困个人。

②“囚”的对象是什么?明确:是绿。③“记”是记述 的意思。

归纳:文题是记述囚绿的经过。(2)把握结构

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思考:哪几段写的囚绿?囚绿之前,之后写了哪些内容? 请同学们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

寻绿 →赏绿→囚绿→ 释绿 →怀绿(1-4)(5-7)(8-12)(13)(14)

3、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品读:“囚绿”“释绿”部分

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又为什么要释绿?

(1)“囚”之意

囚绿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抑郁、不顺心的人对爱、幸福和美好深深的追求而采取的行动。此结论通过品读第8段思考下列问题获得: ①所囚的是一枝什么样的绿?

“浆液丰富”“柔”(生机勃勃)

②作者囚绿的本意是什么?[学生边读边找] “接近”“亲密”“装饰”“比喻”

③从中折射出作者什么样的处境与心境?[ “一枝一叶总关情”,自然界的物总会触动和激发善感的文人的心情,而这份触动和激发又会被文人附着在物上,从而形诸文字,当读者去读这个含情之物时,必然可从中琢磨出作者的处境和心境]

“抑郁的心情”,对“葱茏的爱和幸福”、“猗郁的年华”的追求和希望。

鉴赏“牵”[作者为了得到这份爱、幸福和美好,他用了一个“牵”字](学生讨论)牵,让我们想到人与人的牵手,无论悲伤与幸福,不管逆境与顺境,都见证着一份真爱,相濡以沫,同心、同梦、同喜、同悲、同甘共苦,风雨同舟。虽然牵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动作,简单、朴素,却包含着宁静、充实、满足、安慰和体贴。它直入了作者的心田,可见作者爱这枝绿之深。

(2)爱之深

①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还有哪些语句写出了对这支绿的爱之深? 选房:因为欢喜这片绿,才选定了这简陋的小房间。(2-4段)歌颂:热情地歌颂绿(第5段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心情:“我”的心态(5-6段怀念、把我的心都等焦了、急不暇择、视同至室、绿叶和我对语、快活、留恋、欢喜)。

描写:对常春藤情状的细腻描写(第7段伸须、攀缘、舒叶、凋谢)。

②本有爱抚,本是善意,爱之深却换来一个“囚”字,你怎么认识作者的“囚”的行为?(引绿入室最初给作者带来了 “生的欢喜,超越了任何种的喜悦”。这种喜悦使作者开始给予这绿色以更亲昵的称呼——绿友,但“绿友”没有和作者一样体会这种“生的欢喜”,它“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对绿的爱与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囚绿虽是爱意,但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他的企图占有,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和摧残。[在爱与囚之间作者有着内心的矛盾] ③作者内心情感的波动

绿的“衰变”让我觉得它的可怜,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绿的“固执”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不快、恼怒、魔念。

(从最初的引绿入室带来的喜悦到如今的恼怒,作者情感上大起大落。请男生朗读第9段、女生读第11段,体会情感的变化。)

(3)释之理

思考:作者囚住了绿,可他得到“绿”了吗?他的“囚绿”如偿所愿,换得了与“绿”的亲近吗?(找出并理解作者“释绿”时的动作与心情)在爱与魔念之间,作者选择了“释”(珍重/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诚意的祝福/愿---是尊重,是礼赞)。

“释”仍缘于对绿的爱,并多了一份对生命的尊重,对固执不屈精神的礼赞。

(4)文之旨 ①思考:对这枝绿的爱和尊重是否就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和目的所在?找出文中能体现时代背景的语句,联系作者生平,谈谈看法。

A、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B、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C、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了。

②13段最让人触动一句话——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我们回看课题,“囚绿”在这里发生变化了。变成了¬——“囚人” 什么人? 中国人。

中国人有没有被屈服呢? 没有。

③这“绿”和“中国人”之间,作者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运用象征手法,绿其实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

“绿”在此文中象征着生命、希望,象征着追求光明、自由,象征着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

小结:释绿,证明作者最终还是善待生命的,同时也包涵着这种顽强抗争的性格和永向光明的执著必会换来自身命运的解放。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三、拓展提升

(一)关于象征的表现手法:

1、概念:指借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以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表现手法。

2、效果 :运用象征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以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

3、适用范围:作品的大部分甚至通篇使用。

(二)在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都具有固定的象征意义,如: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梧桐:凄凉、悲伤。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明月:相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青松:坚贞。“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落花:流逝。“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三)但如果我们不了解某一形象的象征意义,如何根据课文内容去判断呢?

1、确定象征物。

2、找出突出描绘象征物特征的句子并加以概括。

3、联想(结合写作背景等)。

4、形成象征意义。

四、布置作业(随堂练习或课后练习)

(2010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试题】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1)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篇7:《囚绿记》教案3

《囚绿记》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中“绿”的象征意义的分析,了解什么是象征手法以及如何分析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于“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总结象征意义的方法分析文章。 媒体使用: 投影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课件中的一幅图“绿”,请同学设想在不同情况下观“绿”后的感受,例如夏季、冬季、欢乐时、忧烦时等,[在我的身后有幅绿,当你看到它后,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生自由发言)]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对物的感情,常有环境和情境的限制,从而使其明白了解作品的主旨与作者的感受,一定要关注写作的背景和情境。 2.引出课题 二、释题启疑 1.“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了起来。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2.学生自读 要求: 自由朗读,找出“囚绿”的相关章节,并思考囚绿之前、之后又写了什么?划出关键词句,思考为什么囚绿。 三、字词梳理 1.读准字音 陆蠡(lǐ)涸辙(hé) 猗郁(yī) 蕈菌(xùn)(jùn)揠苗助长( yà) 瞥见(piē) 嫩芽(nèn) 婆娑(suō) 囚系(qiú)急不暇择( xiá) 纤细(xiān) 了截(jié)移徙(xǐ)淅沥(xī)(lī) 葱茏(cōng)(lóng) 2.辨析字形字音 暇(xiá)揠(yà)缘(yuán) 遐(xiá)偃(yǎn)椽(chuán) 瑕(xiá)堰(yàn)喙(huì) 3.理解词义 涸辙的鱼:比喻处境危险。 急不暇择: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囚系:1.拘禁;拘押。 2.指囚犯。 4.全文结构 明确:寻绿(1-4) 观绿(5-7) 囚绿(8-12) 怀绿(14)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感受“绿”的象征意义。 教师提问:作者是这样描述北平的公寓的“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窗是朝东的”“令人感到炎热”,这并不是一间让人感到舒适的房间,然而作者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原因是什么? 明确:窗外长着常春藤,投射进来一片绿影。 教师提问:就是这片绿影深深吸引住了“我”,作者是怎样形容当时的心情的? 明确:喜悦而又满足 教师提问:终于和绿色朝夕相伴了,观绿成了每天必修的.功课,看着常春藤“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的嫩叶”“纤细的脉络、嫩芽”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怀念、欢喜、快活、留恋、急不暇择…… 教师提问:作者如此爱绿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教师提问:作者不满足于远远的观赏,为了和它更接近,更亲密,将柔条牵进了屋里,这时的绿在作者眼里象征着什么呢? 明确:爱、幸福、青春 教师提问:被囚后的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浆液丰富的柔条伸长、攀缘、舒放,长得更快,尖端朝着窗外。失去青苍,变成柔绿、嫩黄、细瘦、娇弱 教师提问:在这些句子中,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明确:引出执着、顽强、向往自由、光明的象征意义。 教师提问:常春藤的衰败,让作者内疚,用于决定在离开的那天“放绿”,他将“绿”成为“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结合写作背景: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本文写于1938年,即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当时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被迫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于是他回顾了一年前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明确:“绿”象征着抗日军民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教师总结“绿”的象征意义: 一般象征意义: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深层象征意义:爱、幸福、青春 更深层象征意义:执着、顽强、向往自由、光明 最高象征意义:抗日军民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二、归纳主旨: 本文通过写作者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三、分析文章表现手法。 文章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联系可知,“绿”在此文中象征了生命、希望,象征了向往光明、自由,象征了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 作者的释绿,象征作者最终还是善待生命的,同时也包涵着这种顽强抗争的性格和永向光明的执著必将会换来自身命运的解放。 这既是在日寇铁骑下中华民族命运和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陆蠡个人的精神写照。正可谓“文如其人”。 【阅读材料:陆蠡是19初秋走出故居的,从此他就永远没有回来。 有家不归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 ……是1941年的夏天,丧偶五年多后的陆蠡在上海“孤岛”再婚。婚宴上,人们第一次看见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着酒壶不怎么娴熟地为宾客斟酒。他本来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却丢下一句使人一想起来便不禁要流泪的话:“等

篇8:《囚绿记》教案

1.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

2.理解作者的感情, 探究文章的主旨。

3.品读文中的优美语句, 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写作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体验。

2.难点: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破题导入:

标题中的“绿”是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囚绿”?

绿是窗前的一株常春藤。

“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 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 以便时时欣赏。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 可叙事, 可写景, 可状物 (记人、记事、记物) , 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 (感情和主张) , 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属于记叙性散文。

根据说文解字, 人居斗室为“囚”, 木处方院为“困”。在我们的理解里, “囚”的对象往往是人, 而本文中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一.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1.朗读课文, 思考问题

题目中的“囚绿”体现在文章的那些章节中?那这株常春藤被囚禁后和被囚禁前又与作者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理出文章线索。

遇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

(《教师教学用书》上第一个用“寻绿”, 我认为“遇绿”更符合文意, 作者第一眼瞥见绿影选定这个房间而不是刻意寻找绿的。)

2.学习散文, 要注意文中与标题密切相关的词语。本文中, 作者对绿的称呼前后有怎样的变化?请在文中找到它们的出处并体会作者对绿的情意的变化。

预案:作者对绿的称呼有“绿影”“绿色”“绿友”“绿囚”。

“绿影”出现在文中第4段, “绿色”出现在文中第5—8段, “绿友”在第10、14段, “绿囚”在第12、13段。

从“绿影”“绿色”的称呼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把“绿”还只是当做物来看, 而“绿友”“绿囚”的称呼说明作者已经把“绿”当做有感情的朋友来看待。它已经从无感情的植物变成了有感情的人。作者的感情在逐渐地升温。

试用语言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

一见钟情→日久生情→情不自禁→一往情深

二.美点赏析, 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的角度:1.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的形容词和动词。如“焦”“牵”“伸开”“攀住”“舒开”等。2.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 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 使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3.多种表达方式。课文除运用托物抒情的手法以外, 还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以及记叙、描写。使文章灵活、生动、形象, 富有感染力。

读一读你最喜欢的语段或语句, 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最好能作评点。

评点示例:

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 它是希望, 它是慰安, 它是快乐。

评点:运用排比比喻手法, 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 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

2.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 它依旧伸长, 依旧攀缘, 依旧舒放, 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

评点:用排比句式, 突出表达了作者看着绿枝茁壮生长时无比激动、无比喜悦的思想感情。从“伸长”“攀缘”“舒放”, 层次递进, 而整个句子, 整中有散, 长短交错, 读起来既简洁明快, 又舒展自如。

3.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 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评点:把绿色比喻成小鸟, 以动态写静态, 赋予绿色以勃勃生机;“歌唱”凸显了欢喜, 变视觉为听觉, 感受绿色和“我”对语。

三.感受绿的形象, 探究写作意图

1.囚绿前的形象

它具有美的特点, “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 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 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 就像作者说的,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2.怎样看待对“囚绿”的行为?由此你联想到什么?

这是一种自私之举, 是对绿的施暴之举, 是对生命的一种伤害。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 那就不能囚禁它, 给它自由, 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3.你能找出文中体现本文时代背景的语句吗?补充介绍背景及作者生平。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1937年) , 烽烟四逼中的旧都 (北京) 。

1937年7月,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时值日寇入侵, 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本文写于1938年。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成为一座“孤岛”, 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 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 坚持抗日文学活动。作者陆蠡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正由于这个原因, 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日本兵抓捕, 狱中他宁死不屈, 被刑审数月, 惨遭杀害, 仅34岁。

4.被囚的绿藤又是怎样的?作者怎么看?由此引发你什么感想?

(1) 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 一茎卷须, 都朝原来的方向。

(2)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 变成柔绿, 变成嫩黄, 枝条变成细瘦, 变成娇弱, 好像病了的孩子。

(3) 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 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可见绿具有“坚贞、执着、顽强不屈、向往自由、光明”的可贵精神。)

至此, “绿”不仅仅是指那棵普通的“常春藤”了, 它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 作者由绿及人, 以此表达自己的心声。

5.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 通过对文章的解读, 谈谈你的看法。

(1) 抒发了对于象征着生命与自由的绿色的喜爱之情。

(2) 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渴望自由、坚贞不屈、追求光明的形象, 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

(3) 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 便想把它牢牢占据, 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这是人类的共性, 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 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 即是一种真爱、最爱。不是所有的爱都能带来温暖, 不是所有的爱都能滋润心田。爱, 有时是一种伤害!

(4) 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 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 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各抒己见, 归纳总结, 第四种说法比较符合文意, 但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四.布置作业

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 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 描述一种景物, 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一篇激动人心的散文, 究竟需要多少技巧?我说不明白, 然而我知道它来源于作家的那一颗心灵。陆蠡曾说:“世界上, 应有更高贵的东西。”高贵的是心灵的性质。难怪李健吾先生作出这样的评价:“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玉般的心灵。”———刘长春《陆蠡故居》

【教学反思】

这篇设计在我校同课异构大赛中获一等奖。主要原因是独立刻苦钻研教材, 散文教学注重语言的品味, 使得语文课有浓浓的语文味。自己下水写写小诗, 借班上课, 调动学生读写的兴趣。

上一篇:有尝试才会有成功作文下一篇:采编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