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人名言

2022-07-27

第一篇:中国古代名人名言

中国古代名人名言名诗句集粹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兰秋香不死,松晚翠方深

寒暑不能移,岁月不能败者,惟松柏为然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 衰草凄凄一径通,丹枫索索满林红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 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来时,绿水人家绕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

鱼在深泉鸟在云,从来只得影相亲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乱鸦投落日,疲马向空山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独上高楼云渺渺,天涯一点青山小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风泠泠,露泠泠,一叶扁舟深处横,垂杨鸥不惊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

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舟轻不觉动,缆急始知牵

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

南人驾船,北人乘马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礼与法,表里也;文与武,左右也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

已信之民易治,已练之兵易使 君子为国,正其纲纪,治其法度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人谁不死?死国,忠义之大者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白发千茎雪,丹心一寸灰

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

位卑未敢忘忧国位卑:地位低微。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土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拨乱世,反诸正

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为国者,必先知民之所苦,祸之所起,然后投之以禁 危急存亡之秋

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扰乱天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

众而不可欺者,民也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服民之心,必得其情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逸乐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累累若丧家之狗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无根而固者,情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

其所以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惧、曰爱、曰恶、曰欲

形近而易见,心远而难明 喜怒哀乐,动人必深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世路之蓁芜当剔,人心之茅塞须开 心为万事之主,动而无节即乱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钓名之人,无贤士焉 慕虚名而处实祸

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

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士当以功名闻于世

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生得其名,死得其所

名垂竹帛,功标青史

众口铄金,三人成虎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见侮而不斗,辱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人必知道而后知爱身,知爱身而后知爱人,知爱人而后知保天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人皆可以为尧舜 力拔山兮气盖世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人各有志,所规不同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 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不妨有卧龙

良马不念秣,烈士不苟营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做第一等人,干第一等事,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男儿当死中求生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第二篇:中国古代名人别称

陈贤庆辑录

小序:不时会听到这样的议论:中国人死板,不及外国人幽默。中国人中,不懂得幽默的大有人在,但是,如果以此下定论,认为中国人死板,不懂得幽默,似有失公允。现代的中国人且不说,我们的古人,从来就懂得幽默,也经常表示出幽默和智慧的。如果要深入论证,那就太烦杂了,不妨就从某一个小小的侧面以证明这一点。许多古人都有别称,有的是自称,更多的是别人给予的。这些别称,有的是赞誉,如“瘦羊博士”“大树将军”“强项令”等;有的是贬斥的,如“无愁天子”“伴食宰相”“刘棉花”等;有的则是调侃性质的,如“缩葱侍郎”“纪大烟袋”“郑鹧鸪”等。但是,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别称,都充满了幽默和智慧,包含了激浊扬清的鲜明态度。笔者在读书时,对这类别称很感兴趣,但并没有做一些收集整理的工作。近日趁放假,花了数天时间,翻阅了几册书,辑录了如下一些内容。虽然看似丰富,但其实仍挂一漏万,只能留待日后再作补充了。如果这里的资料,别人也需要或者采用,这也是我感到欣慰的事。

先秦:广成子、空洞子、五羖大夫、鲁男子、鸱夷子皮、陶朱公、谈天衍

秦汉:亚父、智囊、召父、杜母、关西孔子、张三箧、飞将军、苍鹰、国之桢干、铜臭司徒、一钱太守、小冠杜子夏、大冠杜子夏、万石秦氏、屠伯、文伯、曹大家、隐翁、江夏黄香、逸民、南州士之冠冕、凤雏、学海、瘦羊博士、大树将军、卧虎、强项令、白马生、绣囊、神父、白衣尚书、陈惊座 三国:三狗、虎痴、三日仆射、好好先生

两晋:江左夷吾、五柳先生、麻面尚书、人之领袖、奇童、璧人、谢春草、 南北朝:地上之虎、书淫、山中宰相、神君、水淫、圣小儿、无愁天子、画圣、惊蛱蝶、双璧、触触生

隋唐:慈母、笑里刀、人猫、邺仙、李谪仙、诗圣、诗豪、书圣、草圣、药王、茶神、茶圣、茶王、茶仙、茶祖、花师、三珠树、赵倚楼、朱五经、妒痴、双雕侍御、百代画圣、神人假手、青铜学士、郑鹧鸪、五言长城、许浑千首湿、翰林六绝、人之杞梓、冰山右相、伴食宰相、缩葱侍郎、三戟崔家、百纸参军、苏模棱、李猫、记曲娘子、得得和尚、碧鹳雀

五代:不倒翁、诗窑子、玉界尺、王铁枪、朱万卷、幕府书橱、独立使君、边佛子、边菩萨、边和尚

两宋:杜万卷、欧

九、狄天使、拗相公、阎罗包老、铁面、包青天、无地起楼台宰相、公相、媪相、三旨宰相、四如给事、由窦尚书、安乐先生、朱万拜、书楼孙氏、书楼孙氏、殿上虎、张鹘眼、王夜叉、扪膝先生、铁肝御史、五知先生、谢蝴蝶、张三影、张孤雁、张春水、贺梅子、山抹微云秦学士、山抹微云君、红杏尚书、鲍孤雁、米癫、佛子、神童、北山学士、南郭先生、独山翁、苏翁、逍遥子、鱼头参政、蟋蟀宰相、三外野人、倚松道人、 元代:袁白燕、廉孟子、

明代:杨春草、大声秀才、白沙先生、四铁御史、埋羹太守、冷面寒铁、况青天、刘棉花、钱塘一叶清、五彪、痴翁、

清代:河间才子、纪大烟袋、青藤门下走狗、王黄叶、王桐花、石爹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春秋老子人称“广成子”,因居于空洞上,又自号“空洞子”。 ® 春秋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羖(音古,指黑公羊)皮赎回相秦,人称“五羖大夫”。 ® 春秋时鲁国人颜叔子独居一室,一天,一位女子要求投宿,颜叔子整夜点着蜡烛火把照明以避嫌,时人称他为“鲁男子”。

® 战国时越国大夫范蠡。他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激流勇退,归隐民间为商贾,于是以“鸱夷子皮”自号,并改名为“陶朱公”。

® 战国邹衍,精通阴阳五行,爱发议论,时人认为不合常理,称他“谈天衍”。 ® 秦汉人范增,足智多谋,为项羽效力,项羽尊称他为“亚父”。 ® 汉代晁错,精研法家刑名之学,为汉文帝所重,被称为“智囊”。 ® 汉代召信臣做上蔡县令时,爱民如子,百姓称他为“召父”。

® 汉代杜诗做南阳太守,除暴安良,关心民生,百姓感激他,称他为“杜母”。 ® 汉代杨震博学多才,精通经史,追随他学习的有一千多人,时人称他“关西孔子”。

® 汉代张安世,博闻强记,汉武帝驾临河东时,丢失了三箧书,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书,只有张安世能够说出内容,后来找回三箧书,果然不错,人称他为“张三箧”。

® 汉代李广,精于骑射,勇冠三军,人称“飞将军”。

® 汉代郅都,任中郎将、中尉等,敢于直谏,执法严酷,权贵称他为“苍鹰”。 ® 汉代卢植为人刚毅有气节,曹操称赞他为“国之桢干(栋梁)”。 ® 汉代崔烈花五百万钱买了个司徒的官,时人称他为“铜臭司徒”。 ® 东汉刘宠任会稽太守,廉洁奉公,离任时,有五位老人每人送他一百钱,刘宠只各选一枚,出了地界,把钱投入江中,时人称他“一钱太守”。 ® 汉代杜钦与杜邺,同字子夏皆以文才称于世,但两人时被人叫混,于是杜钦主动戴一顶小冠,杜邺则戴一顶大冠,时人称杜钦为“小冠杜子夏”,称杜邺为“大冠杜子夏”。

® 汉代秦彭,与堂兄弟四人都是二千石的官,人称“万石秦氏”。 ® 汉代严延年为河南太守,手段残酷,杀人无数,人称“屠伯”。 ® 汉末陈琳,文章写得很好,他的好友张竑称他“文伯(文坛霸主)”。 ® 汉代班昭,早年守寡,很有文才,多次被召入宫想皇后及嫔妃们传授知识,当时号为“曹大家(音姑)”。

® 汉代龚胜,曾为谏议大夫,王莽篡政后,隐居乡里,字号“隐翁”。 ® 汉代黄香,侍奉父亲极为孝顺,京师人称她“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 汉代严遵,在成都摆摊卖卦算命,每天赚够一百文钱即关门挂帘研读《老子》,杨雄曾向他学习,称他为“逸民”。

® 东汉末的庞统,德才超卓,时人称他“南州士之冠冕”,又称他“凤雏”。 ® 东汉何休,学识渊博,著作丰富,时人称他为“学海”。

® 东汉甄宇,为人谦逊。光武帝建武期间,每年岁终祭神之后,皇帝按例下诏赐博士每人一头羊。因为羊有肥瘦,负责分羊的总管感到为难,甄宇带头取了最瘦的一头,众人再无争执。人送其美称“瘦羊博士”。

® 东汉光武帝时将军冯异,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平时却为人谦和容让。每当行军休息时,诸将军常坐在一起争功论赏,争得面红耳赤,冯异则常躲开,自己坐在树下,军中称为“大树将军”。

® 东汉董宣为洛阳令,不畏权势,京中号为“卧虎”。又因得罪湖阳公主不肯低头认罪,被光武帝称为“强项令”。

® 东汉张湛,官至光禄勋,敢于直谏,常骑一匹白马上朝,皇帝称他“白马生”。 ® 东汉马融,学习勤奋,有一次梦见一树林,林中繁花似锦,便摘了许多花朵吃下,醒来后就对天下文词无所不知。当时人称他为“绣囊”。

® 东汉宋登,任汝阳县令时,为政清明,治理有方,时人称为“神父”。 ® 汉代郑均,品格高尚,多次征召不就,汉章帝亲赴他家,赐他终身尚书俸禄,时人称他为“白衣尚书”。 ® 汉代陈遵,道德文章均受人尊敬,每一出现,往往举座瞻望,人称“陈惊座”。 ® 三国时,大将军曹爽手下的何晏、邓飏、丁谧被称为“三狗”。

® 三国时曹操部将许褚,容貌雄奇,勇力绝伦,而为人赤诚近于痴,时人称他为“虎痴”。

® 三国时的阮咸好喝酒,据说一年中只有三日醒着,他曾任仆射一职,人称“三日仆射”。

® 三国时的司马徽,不谈人短处,与人语美恶皆言“好”。有人问他安否,答曰:“好。”有人告诉他自己儿子死了,他答曰:“大好。”其妻责备:“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何闻人子死反亦言好?”他曰:“如卿之言亦大好。”人称他为“好好先生”。

® 晋代王导足智多谋,具有治国才能,温峤称赞他为“江左夷吾(管仲)”。 ® 晋代陶渊明,隐居田园,宅边有五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 晋代赵猛为尚书令,口才极佳,常给人解决纷争,因他脸上有麻点,时人称他“麻面尚书”。

® 晋代魏舒,容貌壮伟,能断大事,司马昭很器重他,曾说:“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

® 晋代潘岳才名冠世,姿容俊美,少年时乘车出行,路上的女子都争相向他投掷果子,乡人称他为“奇童”。

® 晋代卫玠,相貌秀丽,神韵清远,时人称为“璧人”。围观卫玠的人常挤得水泄不通,他死时仅二十七岁,当时人称“看杀卫玠”。

® 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因其《登池上楼》一诗中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句,被人称为“谢春草”。

® 南北朝北齐人高昂,字傲曹,体态雄异,有大志,自称“地上之虎”。 ® 南北朝刘峻,勤于读书,常常通宵达旦,有时昏睡去头发也被烧掉,听说谁家有好书一定要去借,时人叫他“书淫”。 ® 南朝陶弘景很有学问,曾做官,后辞官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与他很有交情,每有国家大事,就向他请教,时人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 南朝孔奂任晋陵太守,清正廉洁,体察民情,所得俸禄都分给孤儿寡妇,人称“神君”。

® 南朝梁的何佟之有洁癖,每日洗澡十多次也认为未够,时人称他“水淫”。 ® 南朝人祖莹,八岁时通晓《诗经》《尚书》。他常常在晚上苦读,为防家人发现而阻止他,就把灯光遮挡起来,当时号称“圣小儿”。

® 北齐后主高纬生活荒淫,无心朝政,并附庸风雅,作《无愁曲》,民间怨声顿起,称之为“无愁天子”。

® 北齐杨子华善画马,有次在墙上画了一匹马,夜里似闻马在哀鸣,时人称他为“画圣”。

® 北齐魏收,恃才轻薄,当时人称他“惊蛱蝶”。 ® 北魏陆暐与弟陆恭,皆有盛名,时人称为“双璧”。

® 北朝熊安生博通经书,专研“礼”学,有次拜访徐之干与和士开,忽醒悟徐之干父亲名雄,和士开父亲名安,熊安生为了避讳,于是自称“触触生”。时人为此嘲笑他。

® 隋代辛公义,任岷州刺史时,境内百姓很害怕生病,谁病了全家全村人避开他,有病的人大多死去。辛公义把病人抬回衙门大厅,亲自为他们治病,向家人讲明道理,百姓觉悟,风俗渐变,称他为“慈母”。

® 唐代奸相李义府外柔内奸,被人称为“笑里刀”,又号“人猫”。 ® 唐代宰相李泌,因功封为邺侯。他爱好神仙道术,时人称他“邺仙”。 ® 唐代大诗人李白,好饮酒,诗写达浪漫豪放,时人认为他原是天上的神仙,故称他“李谪仙”。

®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歌冠绝一时,被称为“诗圣”。 ® 唐代刘禹锡,诗歌风格雄浑豪迈,被白居易推为“诗豪”。 ® 唐代长安城有一妓女曹文姬,擅长书法,为关中第一,当时号称“书圣”。 ® 唐代书法家张旭,嗜酒善书,尤以草书最为知名,是狂草派的先驱,有“草圣”之称。

® 唐代孙思邈,精通医药,世称“药王”。

® 唐代陆羽,是著名茶學家。有“茶神”、“茶圣”、“茶王”、“茶仙”、“茶祖”等美誉。

® 唐代宋单父善种牡丹,被皇帝召至骊山种了牡丹万株,颜色形态个异,宫中称他“花师”。

® 唐代王勃与兄弟王勔、王勮,皆有才名,被人称为“三珠树”。

® 唐代诗人赵嘏,诗才很高,尤其以“长笛一声人倚楼”一句闻名,人称他“赵倚楼”。

® 唐代朱诚操守高洁,学问渊博,以“五经”教授学生,人称他“朱五经”。 ® 唐代诗人李益诗歌写得好,但生性多疑,为人苛刻,尤其怕妻妾与外人接触,时人称他为“妒痴”。

® 唐代高骈,善射,曾一箭双雕。后当了侍御史,人称“双雕侍御”。 ® 唐代画家吴道子,不仅擅长画山水花草,而且人神鸟兽,无所不精,故有“百代画圣”“神人假手”之称。

® 唐代张鷟,自幼聪明,官至学士,时人称他的文章有如青铜钱,万选万中,所以也称她“青铜学士”。

® 唐代诗人郑谷以《鹧鸪》诗扬名,时人称他为“郑鹧鸪”。 ® 唐代诗人刘长卿,专工近体,尤善五律,曾自诩“五言长城”。

® 唐代诗人许浑,长于律诗,以登临怀古、山水田园为佳。因诗中多用“水”字,人称“许浑千首湿”。 ® 唐代李邕,书法、诗文等六种技艺都出类拔萃,时任称他“翰林六绝”。 ® 唐代韦述兄弟六人为官,皆有政绩,时人称为“人之杞梓(良木)”。 ® 唐代杨国忠为右相,畏惧他的人以他为“泰山”,进士张彖却称他为“冰山右相”,意为太阳一出即溶化。

® 唐代卢怀慎与姚广同为宰相,但卢缺少才干,把什么事都推给姚广做,时人称他“伴食宰相”。

® 唐代侯思止任侍郎,吃葱油饼一定要人少放葱多放肉,人称他为“缩葱侍郎”。 ® 唐代崔琳,与弟崔珪、崔瑶均为大官,都有棨戟护卫,时人称他们“三戟崔家”。

® 唐代杜暹任婺州参军,离任时,有个小吏送他一万纸钱,杜暹盛情难却,只好接受一百张,时人称他“百纸参军”。

® 唐代苏味道,有文名,官至宰相,但为人圆滑,说做事“模棱持两端可也”,人们叫他“苏模棱”。

® 唐代李义府,外表温良恭顺,实际十分狡诈阴险,笑里藏刀,人们叫他“李猫”。

® 唐代有歌妓叫张红红,听一遍便能将新曲记下,后被召入宫中,时人称她“记曲娘子”。

® 唐代僧人贯休,以诗闻名,其诗有“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万山得得来”句,被人称为“得得和尚”。

® 唐代裴宽,品格高尚,有才华,常穿一件绿衣,身体瘦弱颀长,人们笑他为“碧鹳雀”。但刺史韦诜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他。

® 五代的冯道,历事五朝而不衰,自号“长乐老”,人称“不倒翁”。 ® 五代后蜀的王仁裕,写诗万首,时人称他“诗窑子”。

® 五代赵光逢,以文章品行知名,人们赞叹他方直温润,称他为“玉界尺”。 ® 五代王彦章,作战勇敢,总是提一铁枪,纵横驰骋,人称“王铁枪”。 ® 五代朱遵度,学识渊博,人称“朱万卷”,又称“幕府书橱”。 ® 五代后周裴俠,清廉谨慎,奉公守法,有一次周太祖让他独立站在一边,对其他大臣说,有谁和裴俠一样品格的,请和他站在一起,结果没有人敢站出来。时人称他为“独立使君”。

® 五代南唐的边镐,曾带兵攻克建州,保存所有俘虏的姓名,被建州人称为“边佛子”;后攻克潭州,秋毫无犯,潭州人又称他“边菩萨”;后作了节度使,大力提倡佛教,人们又称他“边和尚”。

® 宋代杜镐,学识渊博,有过目不忘之才,经常不厌其烦给人指点,人称他为“杜万卷”。

® 宋代欧阳修排行第九,朋友也叫他“欧九”。

® 宋代狄青为延州指挥使,英勇善战,屡战屡胜,名声大振,人称“狄天使”。 ® 宋代王安石,立场坚定,办事果敢,性格执拗,人称“拗相公”。 ® 宋代包拯任开封府尹,威严公正,权贵惧怕,人称“阎罗包老”;因脸黑,办事不讲情面,人“铁面”;因常为民作主,人又他称“包青天”。 ® 宋代寇凖为官四十年,没有田园邸舍,有人作诗笑他:“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后辽国使者来京,问寇凖说:“你莫非就是无地起楼台宰相?” ® 宋代蔡京,官至太师,宋徽宗赐他“公相之印”,蔡京于是自称“公相”。太监童贯后也官至太师,人称“媪相”。

® 宋代王珪任宰相十多年,除“取旨、领旨、传旨”外不干别的事,人称“三旨宰相”。 ® 宋代李邺任给事,有次出使金国回来,大谈金人“如飞龙”“如老虎”“如旱獭”“如猿猴”,多么厉害,时人称他“四如给事”。

® 宋代许及之,任吏部尚书,一天,权臣韩侂胄生日,许去迟了,门人不准他由大门进去,许曲身从一小门钻进去,被人讥笑他为“由窦尚书”。 ® 宋代邵雍,有文才,居洛阳,亲自砍柴耕种,供养父母,安贫乐道,居室起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 ® 宋代朱浚,为驸马,官至两浙转运使兼工部侍郎,每次上奏,一定要写上“万拜”,时人称他“朱万拜”。

® 宋代孙长孺,酷爱学习,喜欢搜罗书籍,专筑一楼藏书,人称“书楼孙氏”。 ® 宋代刘安世做谏官时,敢于在宫殿上直言,不怕皇帝发怒,时人称为“殿上虎”。

® 宋代张威,官至扬州观察使,统兵打仗,战无不胜,战斗越激烈,他精神越好,两眼变红,人称他为“张鹘眼”。

® 宋代王德曾率十六骑夜入隆德府,生俘金国姚太师。宋钦宗问姚被俘时情形,姚说:“臣被俘时,只见有夜叉来到面前,无从反抗。”王德因而被人称为“王夜叉”。

® 宋代喻汝砺,气节高尚,反对与金议和,曾摸自己的膝盖说:“我是不会让你弯曲的。”时人称他“扪膝先生”。

® 宋代钱剀(右边应是“页”),曾任殿中侍御史,刚烈正直,苏轼有诗赞他“乌府先生铁作肝”,人称“铁肝御史”。

® 宋代李若拙,为人崇尚气节,自号“五知先生”。“五知”即知时、知难、知命、知退、知足。

® 宋代词人谢逸,字无逸,临川人,曾作《蝴蝶诗》三百首而闻名于世,世称“谢蝴蝶”。

® 宋代词人张先喜欢用一“影”字,著名的句子有“云破月来花弄影”“无数杨花过无影”“隔墙送过秋千影”等,人们称他“张三影”。

® 宋代词人张炎,其词追求骚雅,严守音律,字句工巧。宋亡后词风凄怨苍凉,多追怀往昔,抒写家国身世之悲。其《解连环•孤雁》词,有“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之句,广为流传,人皆称之“张孤雁”。又曾因写《南浦》咏春水一词,被人称“张春水”。 ® 宋代词人贺铸,晚年的一首《青玉案》曾名动一时,尤其是其中的一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广为传唱,贺铸也因此博得“贺梅子”的雅号。

® 宋代词人秦观。以文才称于当世,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词多写柔情,亦有羁旅感伤之作。清新婉丽,优美谐畅,情韵兼胜。《满庭芳•山抹微云》是秦观“别情”词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也因此词被苏轼戏称为“山抹微云秦学士”、“山抹微云君”。

® 宋代词人宋祁。仁宗二年进士,历任国子监直讲、太常博士、工部尚书。曾写作歌咏春光的名篇《木兰花》,中有千古名句“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因此而博得“红杏尚书”的雅号。

® 宋代鲍当善于写诗,曾作《孤雁诗》:“天寒稻粱少,万里孤雁进。不惜充君庖,为带边城信。”人们称他“鲍孤雁”。

® 宋代书法家米芾,一生爱墨宝爱字贴爱砚石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时人称之“米癫”。

® 宋代袁韶任临安太守,纠正许多冤案,社会治安良好,百姓安居乐业,时人称他为“佛子”。

® 宋代刘少逸,十一岁时文章谈吐就非常精炼而敏捷,当时有“神童”之称。 ® 宋代徐大正,有诗才,与秦观、苏轼等游,筑室于北山之下,时人称他为“北山学士”。

® 宋代雍存,隐居不仕,以读书自娱,居住在城南,号“南郭先生”;县境有座独山,有自号“独山翁”。

® 宋代苏云卿,在豫章东湖结庐而居,穿布衣着草鞋,以种菜自给,人称“苏翁”。

® 宋代潘閬,擅长作诗,因避祸到山谷寺中做和尚,自号“逍遥子”。 ® 宋代鲁道宗曾任参知政事,以忠直闻名,因他的姓以“鱼”字为头,人称他为“鱼头参政”。

® 南宋末年的宰相贾似道,玩物丧志,无心治国,热衷于斗鸡走马,饮酒宿娼,还喜欢斗蟋蟀,经常和群妾一起趴在地上观蟋蟀相斗,并将所谓的经验写成一部《促织经》,时人称他“蟋蟀宰相”。

® 南宋文学家郑思肖原名某,元兵南下灭宋后,兹改名思肖。思肖者实为思赵宋王朝也。改名后,思肖隐居吴下,自称“三外野人”。

® 宋代诗僧如璧,名饶节,字德操,博学能文,尤长于诗,其中有“间携经卷倚松立,试问客从何处来”的佳句,被人称为“倚松道人”。

® 元代诗人袁凯,工诗,有盛名,性诙谐,常背戴乌巾,倒骑黑牛,游行九峰间。尝在杨维桢座赋《白燕》诗,颇工丽,人因呼为“袁白燕”。 ® 元代廉希宪喜读书,尤其精研《孟子》,忽必烈称他“廉孟子”。 ® 明代诗人杨基,其写景诗作描写简练,具有自然韵味。因其写有《春草》一诗,人称其为“杨春草”。

® 明代陈谔,为顺天府尹,每入朝奏事,说话都很大声,皇帝常称他为“大声秀才”。

® 明代陈献章,学问渊博,授徒无数,教授学生学习要以自然为本,人称“白沙先生”。

® 明代御史冯恩,刚烈正直,人们赞叹他“铁膝、铁口、铁胆、铁骨”,称他为“四铁御史”。

® 明代王琎,任宁波知府,生活节俭,一日吃饭时,发现有一碗鱼羹,怒骂妻子忘记了过去的苦日子,立即撤去鱼羹并把它埋了,时人称他“埋羹太守”。 ® 明代周新,官任御史,敢于对抗权贵,人称“冷面寒铁”。 ® 明朝况钟,任苏州知府,惩治贪官,公正严明,人称“况青天”。 ® 明代刘吉为丞相,生性奸诈,多次被人弹劾,但都安然无恙,人们因他耐弹,称他“刘棉花”。

® 明代叶宗行为钱塘县令,为官清廉,下饭常只有一盘咸鱼,时人称他“钱塘一叶清”。

® 明代的武将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等五人投靠魏忠贤,助纣为虐,被人称为“五彪”。

® 明代史忠,性格豪放,为人刚直,不避权贵,所居之楼叫“卧痴”,自号“痴翁”。

® 清代学者纪晓岚,才华出众,有“河间才子”的美誉。一生嗜吃猪肉,以及抽大烟。他的烟杆子特别长,烟袋子特别的大,时人称“纪大烟袋”。 ®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特别仰慕文学家、书画家徐文长(字青藤),自称为“青藤门下走狗”。

® 清代济南诗人王苹的两首诗中分别有“乱泉声里才通屐,黄叶林间自著书”和“黄叶下时牛背晚,青山缺处有人行”之佳句,被人称为“王黄叶”。 ® 清代王士祯《蝶恋花·和漱玉词》有佳句:“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被人称为“王桐花”。

® 清代江西南昌知县石家绍,尽心民事,老百姓爱戴他,称他“石爹爹”。

第三篇: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2007-08-16 12:04

曹冲

曹操不但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个成功的父亲。他的几个儿子,文功武略,各有卓越之处,而他最喜爱的,首推曹冲。古代所谓神童,以语言天赋突出的居多,曹冲却表现出解决问题的高超思维能力。曹冲七岁时以等量置换的办法称大象体重,不但震惊了当时之众,也流传千古,成为最经典的儿童智力启蒙故事之一。

还有一个典故:孙权曾送来一只漂亮的雉鸡。曹操想观赏雉鸡舞蹈,但使尽办法,这珍禽就是不鸣不舞,让人徒叹奈何。曹冲想出一个办法,让人制作一面大镜,摆在雉鸡面前。那雉鸡于镜中看到同类,起了争胜之心,当即舞将起来,这一下对镜成双,煞是好看。

有的故事,不但体现了曹冲的智慧,还表现了他宽厚仁慈的一面。一次,曹操坐骑的马鞍放在仓库中,不慎被老鼠咬坏。库吏大惊失色,自认必死。曹冲知道后,心生一计:他先用利刃将自己的单衣穿戳成鼠齿状,然后装成一脸

愁色的样子去见父亲。曹操问他何事忧虑?曹冲说:“世俗以为鼠齿衣者,其主不利。今单衣见齿,是以忧戚。”曹操赶紧安慰爱子,说:“此妄言耳,无所苦也。”过了一会儿,库吏前来报道曹操那桩马鞍被鼠咬坏一事,曹操听后,笑着说:“连我儿子的单衣都被咬坏,何况马鞍乎?”根本没有追究的意思。据说,每当曹冲见到当刑者,总要上去寻问是否冤枉,是否处理过重?如是,他就要想方设法为之救命或减刑;每当见到那些勤奋而能干的官吏因小过或失误而触犯法律,他都要亲自到曹操那里说情,请求父王宽大。史书称曹冲“辨察仁爱,与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于众,故特见宠异”。——这种悲悯宽厚的气质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简直催人泪下。

可恨天道难测。上苍把智慧慷慨地赋予曹冲,却又残酷地掠走他的生命。建安十三年,年仅十三岁的曹冲突患大病而亡,据后人推断,可能是“绞肠痧”。曹冲的夭折,留给历史一道残缺的美丽,留给后人一份遗憾的叹息。也许上天的深远用意,非我等凡胎肉眼所能看穿。曹冲死后,曹操悲痛万分,曹丕来宽慰他,曹操说道:“曹冲之死,是我的不幸,又是你们的大幸。”曹丕即位后,也经常对臣下说:“若使仓舒(曹冲之字)在,我亦无天下。”可见,曹冲之死,客观上为曹丕争夺王位扫除了最大障碍。

孔融

三字经有云: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一个四岁的孩子就懂得谦让之道,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注意,后来以他为楷模浇铸出来的成批作品,可没法跟这个始作俑者相提并论)。

有关孔融,还有一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

孔融十岁,随父到洛阳,时李元礼有威名,登门者须隽才之士或有清誉,又或是中表亲戚,阁人始肯通传,孔融独自到李府,向门官言道:“我是李府君亲。” 门官为他通传后请人府相见,李元礼问道:“君与仆有何亲?”,孔融对日:“昔先祖仲尼(孔子)与君先人伯阳(老子)有问礼之谊,是以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此言出自一个十岁幼童之口,李元礼及在座宾客莫不奇之。时有太中大夫陈韪后至,得闻此事,便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能佳。这倒是很常见的事,不过却是对孔融的不以为然。没想到孔融应声答道:“想君小时,乃当了了。”

这里用了一个歇后手法,意思说陈韪现在是“大未必佳”。陈韪遭此反击,大为尴尬,一时语塞。一个十岁的孩子,一句话堵得名士张口结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实在令

人赞叹。

但是孔融的神童段位,仅仅停留在辩捷的层次上。而这种没有智慧作后盾的辩才,除了得罪人之外,于人于己,实在没有更好的用途。孔融成人之后,先后担任过北海相,青州刺史,少府,大中大夫等职。在职期间,除了空发议论,作一些修复城墙重建学校的形象工程之外,基本没干过什么足以证明他有政治才能的事。

大凡能说会道而又不甘寂寞的人,对于干活的人总是指手画脚一百个不顺眼,孔融也没跳出这个窠臼。他依附于曹操的翼护下,得以在盗贼蜂起的军阀割据时代作着“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的香梦,但是对于曹操的政策却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如果说他劝阻曹操伐刘备是“兴无义之师,恐失天下之望”虽然迂腐但是还带着点为天下计的味道,那么他为讽刺曹丕纳甄氏而编造的“想当然”的故事,就纯粹属于徒逞口舌之利,完全是过把瘾就死的嬉皮士心态。三国时代的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通常有着惊人的耐性,但是曹操的耐性终于还是被逼到了极限。 公元208年,曹操把孔融满门抄斩。当时还有一个令人凄然的花絮:孔融被捕的时候,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专心地做着某种游戏。孔融还怀着一种侥幸心理问使者:“我好汉做事好汉当,能不能放过我的孩子?”没想到他儿子秉承了他的硬骨头精神和早慧特征,慢

慢说道:“父亲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两个小孩子口中造出的。从这寥寥数语中可以看出,他的孩子在遗传了他的口才基因之外,还有着超乎他上的非凡见识。才高八斗的曹植,力能搏虎的曹彰 ,都在争当曹操继承人的交锋中郁郁而终。假使曹冲活着,以他的仁慈,在与曹丕等人不可避免的争斗中会是一个什么结局,又有谁能够预料呢?

第四篇:中国古代读书名言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3、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

4、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5、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6、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礼记》

7、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8、勤者读书夜达旦;青藤绕屋花连云。——《对联集锦》

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0、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对联集锦》

1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2、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儿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神童诗·劝学》

13、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4、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5、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许名奎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8、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用纯

19、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0、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1、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黄庭坚

2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2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4、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2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6、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颢

27、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28、自家慢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张月楼

29、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0、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31、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苏轼

3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33、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朱熹

34、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王永彬

35、立品直须同白玉;读书何止到青云。——《对联集锦》

3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37、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8、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袁牧

3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40、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对联集锦》

4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4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43、读书当将破万卷;求知不叫一疑存。——《对联集锦》

44、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李欣

4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4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47、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4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4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5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5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52、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53、人家不必论富贵,唯有读书声最佳。——唐寅

5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55、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5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第五篇:中国古代名言警句

1、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2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 愈《进学解》

3、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4、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5、 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6、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7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

8、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曹 植《赠白马王彪》

9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 列传》

1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 甫《望岳》

12、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3、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14、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5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

16、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17、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9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 原《离骚》

20、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 陆 游《病起》

21、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屈 原《卜居》

22、 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曹 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23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罗大经《鹤林玉露》

24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格言联璧·处事》

26、 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陆 游

27、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

28、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训俗遗规》

29、 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练兵实纪·刚复害》

30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 植《白马篇》

3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32 、丈夫不报国,终为贫贱人。—— 陈恭尹《射虎射石头》

33、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鲍 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34、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36、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37、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 备

38、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魏 徵

39、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诸葛亮

40 、命为志存。 —— 朱熹

41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轼

上一篇:组工干部三种境界下一篇:祖国的大家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