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研成果展示

2022-07-22

第一篇:学校教研成果展示

音三中校本教研成果被展示(定稿)

音三中校本教研材料被作为

“全盟首届校本教研现场经验交流会”的学习材料

2009年4月28日,我校参加了在乌市五中召开的全盟首届中小学校本教研现场经验交流会。本次交流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校本教研,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方式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在会上,盟教育局副局长陈春娟做了“面对新形势,立足新起点,寻求新发展”的重要讲话,指出了召开本次大会的意义,并就校本教研工作谈了几点意见。与会的32个单位都提供了经验交流材料,其中有9个单位的代表做了典型发言。

我校的交流材料《成长的幸福在这里荡漾》主要从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以相应的制度做保障,以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五统一”新型备课方式、点课制、自我反思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等方面谈了我校全员参与学习和研究的校本教研工作情况,被作为全盟首届校本教研现场经验交流会的学习材料。

本次交流会使我们更加认清了校本教研的重要意义,今后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还会一如既往,不懈努力,上下求索,使校本教研走向成熟!

第二篇:园本教研成果

园 本 培 训 见 成 效

加强对幼儿早期阅读的培养

安恕镇中心幼儿园

早期阅读教育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尽早进入知识的海洋,开阔孩子的视野,启迪孩子的智慧,陶冶孩子的情操,而且能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即将进入小学阶段,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为他们顺利迈入小学及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011年我们幼儿园开设了 蒙氏阅读课程,我们把蒙氏阅读作为我们园园本课程,首先我们请来辽源市幼儿教研员韩丽珠老师对我园全体教师进行园本培训,韩老师就蒙氏阅读的理念 ,蒙台梭利理论 2)“蒙氏阅读”理论 3)幼儿绘本阅读相关理论等进行详细讲解,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初步的绘本阅读教学课题研究,能促进孩子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发展。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照片韩老师)

一、突破传统,创建新颖的教学流程

本课程遵循了早期阅读的科学教育方法,倡导了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在尊重孩子的心理与年龄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阅读教学流程,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进而获得相应的阅读能力。

本课程打破了传统的“看图讲述”式的阅读教学模式。创建了一套新颖的教学流程: 预备活动:线上活动,让幼儿静心,有序取书,为后续活动做好准备。

感知与理解活动: 看图猜测、自主阅读、完整欣赏、共同讲述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充分理解作品。

体验与创造活动: 角色表演、创造性表演、作品创编续编、想象讲述等,还包括渗透其他领域的活动。

操作活动: 操作三步卡、图文匹配等,在操作中加深对作品整体的理解。 游戏活动:字卡游戏、句卡游戏、角色游戏等,让幼儿在游戏中阅读,游戏中提高。 结束活动: 交流小结,听音乐整理物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照片周海波)

二、寓教于乐,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在课程的教学方法设计上,遵循这样的教学原则:不要使幼儿有任何压力和负担,能始

终处于学习的最佳精神状态。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实施这个原则,前提就是教师也能保持这样的状态,在没有负担、没有压力的环境中教学。

本课程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如示范模仿法、游戏法、表演法、操作法等等。每一种方法都是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特别是游戏法,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种游戏,帮助幼儿提高阅读能力,帮助幼儿在阅读中识字,在游戏中理解作品,在游戏中发挥创造性和想象能力。在玩一玩,乐一乐中逐渐提高了幼儿的早期阅读水平,同时也让教师觉得轻松易操作。

在这套教学方法中,有种方法更让教师觉得新颖有趣,那就是三步卡式操作与图文匹配操作。这两种方法操作法借鉴了蒙台梭利的三阶段教学法,吸收了蒙台梭利语言教育中的精华。通过操作让幼儿探索,通过配对,开拓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整体性强,便于教师开展活动,更加丰富了教师教学中游戏的手段。

三、用心设计,丰富阅读的教育环境

没有一个好的教学环境,将幼儿置身在一个孤立、没有阅读气氛的情境中学习,肯定会让幼儿觉得枯燥、无趣味,也不会给幼儿带来好的学习心情与学习兴趣,教师也会觉得不好操作,难以达到教学的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很注重环境的创设,主张在丰富的环境中教学,提倡让环境说话,让幼儿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与氛围中阅读、学习。从每一个主题环境到每一个教学材料,都为教师提供了丰富、适宜的教学环境设计与准备,将阅读活动融入环境中,更让环境为阅读说话。 另外,宽松的、自由的、充满语言发展氛围的精神环境也很重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才能尽情地按自己的意愿去看书、阅读、表达。

四、体验创新,促进幼儿的阅读能力,初步品尝教学成果。

《蒙氏阅读》的教学方法给教师带来了发展与创造的空间,教师在不断的体验与创新中,更好的发展了幼儿的阅读能力与阅读水平。教育是相互的,给教师好的教学方法,愉悦的教学心情,丰富的教学环境,优质的教学材料,那么教师一定会用更大的热情与积极的心态来开展教学。而最后奉献给孩子的也将会是最好的教育,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孩子的阅读水平一定会有更大的提高。

经过一学期的的阅读教学尝试,孩子们在阅读方面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1、 幼儿由原来的对阅读没兴趣到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这里教师除了让孩子

阅读教材的内容外,还帮助家长提供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课外读物。

2、 大大增加了幼儿的识字量,幼儿识字量由原来每学期认100个字增加到500字,

现在有的孩子能识字1000字。

3、 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教师示范、演示、指导,幼儿们由原来的不会读,到划读、

独立阅读以至于由原来的不知道什么是语调读,到现在有感情朗读。

4、 各班涌现出了许多阅读小能手,他们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幼儿读物,有的

幼儿阅读了几十本课外读物。大一班的于晓航、大三班的梁宴溥、丛思佳等被评为东辽县阅读小能手。(照片幼儿读书)

《蒙氏阅读》园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幼儿的阅读能力,也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次原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也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和认可,促进了家园共育的紧密联系。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探索蒙氏阅读研究,让蒙氏阅读教学在我们园开花结果。

第三篇:校本教研典型案例展示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与《红楼梦》基本阅读对策研究

西安市83中 王晶

2010~2012年西安市83中 王晶等老师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校本教研尝试,“《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与《红楼梦》基本阅读对策研究”。

目录“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与《红楼梦》基本阅读对策研究

(一)陈述问题

1.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必要性是不容质疑的 2.《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 3.多数学生不能卒读经典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寻求合作并制定方案

1.了解当前本课题研究状况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2.学习了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

3.明确了研究方向,设计了研究的基本思路 (三)采取行动

1、制定研修计划 2.调查研究阶段

3.研究《林黛玉进贾府》教法 4.解决问题和延伸

(四)成果呈现与分析

(1)调查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实际状况,研究学生读不下去的根本原因,形成调查研究报告。

(2)形成了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为教学目的的《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堂教学方案。

教学过程具体分为课前准备、课上引领、课中研读、课下激励四个阶段。

(五)评价效果

(六)总结启示

(一)陈述问题

1.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必要性是不容质疑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声讯时代的到来,“读图时代”、“快餐文化”对传统文本阅读尤其是经典作品阅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经典作品是人类历史长河千淘万滤后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结晶,蕴藏着至高无上的大智慧,是民族文化的奠基之石,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成长的积淀。阅读经典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精神享受:放飞人的想像力,激发人的创造力,触动人的灵魂。

鼓励经典阅读已越来越成为世界性话题,不少国家近年来都相继把阅读经典当作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雨果诞辰两百周年纪念时,法国在全社会尤其在青少年中就掀起一股“重读雨果经典作品”的热潮。近些年来,美国教育机构也一直致力向中学生推荐世界各国及本民族的优秀经典书目,并明文规定这些书目“数十年不变,且必须参加相关内容考试”。同样,为让青少年吸入足够的经典“正餐”营养,我国教育部在颁布的新教学大纲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中小学课外必读30种文学名著,《红楼梦》就是高中生必读书目之一。

2.《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

阅读和了解《红楼梦》对中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积淀文学素养是非常必要的。在新课程必修教材中,十周的教学时段里安排有两本名著导读的内容,《红楼梦》是必修三要求的必读名著。必修三的第一课就是《林黛玉进贾府》。课改区高考题已明确涉及名著阅读内容。

无论从素质教育角度还是应试角度考虑,引导学生阅读《红

2 楼梦》都是非常必要的。

3.多数学生不能卒读经典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无论从素质教育角度还是应试角度考虑,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都是非常必要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读图时代”、“快餐文化”对传统阅读尤其是古典名著阅读产生了巨大冲击。大部分高中学生读不了、不爱读、读不懂《红楼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样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林黛玉进贾府》(以下简称《林》)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的第一课。长期以来这一课的教学却是困扰师生的一个大难题。

因为《林》为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课,在寒假期间我们一对此课的教学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布臵寒假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红楼梦》原著,教师在假设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备课,开学第一节课开《林》,在教学中我们才发现我们的教学设计是架空的,大部分学生根本没完成寒假作业。

首先从教师层面看,《林》是寒假之后的第一课,教师上课面临的难题是大多数同学没读过《红楼梦》,没预习课文,而此课篇幅长,内容多,教参建议教学用时为三课时,这对大多数老师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使在加三个课时教学依然难以展开讲透,细节把握不到,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其次,从学生层面讲,绝大多数学生对《红楼梦》没兴趣,读不懂,读不下去。而开学第一天,学生还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预习课文都很难,更别说参与教学了。

学生为什么不爱读此书?如何让学生耐下心来把《红楼梦》拿起来,读下去?怎样进行《林》的教学才最贴近学生实际?最有实际效果?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寻求合作并制定方案

随着我校教学研究各项制度的建立完善,教学研究之风日益浓厚,我们以校长深入我年级一线任教并引领教研为契机,认真领会校本教研课题小处切入,问题来自教学,研究基于教学,成

3 果用于教学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校本教研的途径和目的,树立了探索研究的信心。

1.了解当前本课题研究状况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关于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很多,对《红楼梦》内容及阅读方法的研究更是一个传统的课题,但是将二者结合起来,而从教材教法入手,研究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的课题,目前在国内尚属空白。

2.学习了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来源于现实本身,而是来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是本课题的主要理论支撑。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建构的多元创造,注重学习的互动方式。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营造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因素,发挥其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在探索和协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建构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素养的目的。

3.明确了研究方向,设计了研究的基本思路

经过反复研讨,我们决定把研究的着重点放在必修三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上。

本课题通过对学生《红楼梦》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阅读困难;针对性地研究《林黛玉进贾府》课堂教学目的、教材剪裁和添加、教学思路及教学活动设计等。试图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带动《红楼梦》阅读。也就是尽可能使此课的教学效果成为一个诱饵,逗引学生去阅读原著、爱上原著。使学生最大限度的了解《红楼梦》,对《红楼梦》达到基本的阅读,进而上升到鉴赏的程度。

(三)采取行动

1.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大多没有完成阅读作业,这一现象引起我们的关注,我组开始研讨学生为什么爱不读此书,

4 如何让他们读的问题。在教研活动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于校长亲临我组研讨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受到启发,眉目清晰,确立了通过《林》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达到基本上能阅读的研究课题。为此,小组多次研讨,制定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计划,研究方法及明确具体人员分工。(附2:研究计划及分工)

2.调查研究阶段

小组研究设计调查问卷(附3:调查问卷),了解学生阅读心态、阅读进度、阅读困难、阅读收获。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学生的阅读现状及阅读的主要困难,针对问题研究解决办法。(附

4、调查报告)研究如何通过《林》一课的教学,最大限度的针对学生阅读现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带动学生,吸引学生完成《红楼梦》基本阅读。

3.研究《林黛玉进贾府》教法

首先依据调查问卷的分析统计结果,集体研讨教学目的,课型设计,教材教法。然后每人拿出一个课堂教学设计,在组内交流研讨。最后汇集各人思维亮点,教法亮点,打造精品教学方案,突出教材引领作用,使课堂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逗引学生阅读的目的。(附5:原《林》教学设计1;附6:《林》教学设计修改讨论稿及相关音像资料)

4.解决问题和延伸

⑴再次明确的基本阅读要求,对教学后的阅读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使多数学生达到基本阅读要求。

⑵成立阅读鉴赏小组,鼓励深入研究,展示阅读成果。

(四)成果呈现与分析

(1)调查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实际状况,研究学生读不下去的根本原因,形成调查研究报告。

(2)形成了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为教学目的的《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堂教学方案。

调查的主要问题:

1、学生真实的阅读心态。

2、学生阅读进度如何?

3、在阅读过程中存在哪些障碍?

4、阅读《红楼梦》后

5 有何收益?

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的方法对高一年级学生532名学生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32份。收回问卷530份,其中有效问卷530份,有效率达100%。

调查分析结论:通过调查分析我们了解到了高一年级学生阅读《红楼梦》的整体状况,了解到学生对阅读在主观上并不排斥,但在实际阅读中也确实存在障碍,主要是:

1、难度大。《红楼梦》半文言半白话的表达,大量诗词、典故、术语成为阅读的首要障碍,大多数学生感到阅读很艰难,读不下去。

2、篇幅长。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才能读完,这对习惯以快餐式阅读的当代中学生和整天奋战在数理化题海中的高中生来说的确是件难事。首先就难以有时间的保证,因此,即使有些学生一开始很有兴趣,可坚持不了多久就放弃了。

3、《红楼梦》人物关系复杂,一时半会难以理顺,很多同学读不了几回就有繁冗混乱之感,缺乏耐心再读下去。

4、《红楼梦》内涵丰富,主题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学生对历史没有充分的了解,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这也成为学生阅读的一个困难.

5、多年来,社会普遍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不够,有些家长一看学生读小说就反对,认为是看闲书,学生本身就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果家长反对,学生就顺理成章放弃阅读。

(1)调查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实际状况,研究学生读不下去的根本原因,形成调查研究报告。

(2)形成了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为教学目的的《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堂教学方案。

如何使学生耐下心把《红楼梦》拿起来,读下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肩负的历史责任。而课堂就是完成这一使命的一个重要阵地,我以为教师有必要认真研究《林》

6 的教学方案,使之成为解决这一为问题的重要途径。

《林》一课到底应该怎么教?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课程应该是生成、整合、实践的课程。所以教什么?怎么教?也应该是随着学生实际情况而动态变化。既然我们面对的学生实际体验就是“没兴趣”“读不懂”,我们就有必要想办法认真思考如何通过教学改变这一现状。

为此,我针对《林》的课堂教学思考了三个问题:

1、如何定位本课的教学目标,才能既符合教材要求,又不脱离学生阅读实际?

2、教师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最合适?

3、怎样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怎样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进而最大限度地阅读原著。

通过研究,形成了一个新的教学构想,即《林》一课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学过程具体分为课前、课上、课中、课下四个阶段。 课前准备:

1、放寒假前,布臵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红楼梦》原著,或看相关视频。明确要求必读《红楼梦》前五回。

2、利用qq或其他网络环境,创建班级群,在群里建立《红楼梦》阅读资料库及班级论坛,开展交流互动。

3、设计《阅读情况调查表》为第一课时教学做准备。 课上引领: 第一课时

1、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寒假作业完成情况,教师点评分析,对完成情况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鼓励。

2、开展“《红楼梦》知多少”课堂讨论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3、学习必修三《名著导读》内容,初步感知作品。

4、布臵预习课文,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朗读思考。 (此环节是进入课文教学的必要准备和过渡) 第二课时

7 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兴趣。

1、在预习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说明为什么喜欢这些段落,引导学生形成讨论问题。

2、将问题归纳梳理,列于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集中于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上,鼓励学生充分讨论,激发学生找到自己的兴奋点。

3、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分组,选择感兴趣的题目进行研究。 注:学生阅读生成及我设计的研读问题:

1、贾府的建筑及陈设。(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及全书中关于建筑的描写,并总结其特点)

2、贾府的礼仪。(引导学生研读全书中贾府礼仪及当时社会的礼仪风尚)

3、贾府人物的服饰及造型。(服装质地、款式、发型、佩饰)

4、贾府里的人物关系图谱。(结合课后图标研究)

5、林黛玉进贾府行踪。(到哪里?见了谁?如何称呼?和林黛玉是什么关系?)

6、众人眼中的林黛玉,林黛玉眼中的贾宝玉,宝玉眼中的林妹妹是什么形象?

8、王熙凤的处世方式。(从这一课延展到全书)

9、研读《红楼梦》主要人物判词,从本课推测《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

课中研读:

1、结成学习小组后,老师明示要求,帮助学生制定计划,进行小组分工,限定时间,开始文本研读。

2、要求学生们围绕本小组选择的问题查阅原著(允许读简缩本、白话本、或看电视剧、连环画);借助网络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想。教师及时观帖、评帖,掌握学习动态。

3、形成小组汇报材料。安排一次作文,要求学生将研读成果写成小论文,制作演示文稿或网页为成果展示交流作准备。

(此环节改变了灌输式教法,由学生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充分

8 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这一环节在课下完成,时间大约2—3周。)

第三课时

展示读书成果,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研读情况的基础上,回归课文教学,依据重难点,精选几个小组来展示同学们的研究成果,着重选择与教材要求的教学目标(人物、情节、环境)相关的三个方面话题进行详细研究,达成教学目标。

(通过两周的问题研究,学生对原著有了基本的了解,也对课文比较熟悉了,课堂教学是有的放矢的,课堂成了对话、交流、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

课后激励:

1、成立“《红楼梦》研究小组”,引导有兴趣的学生对作品深入研读、达到个性化鉴赏的程度。

2、将学生优秀的鉴赏作品汇集成册。

(由点及面,带动学生广泛关注经典,阅读经典。) ⊙这样构想的创新意义

《林》这一课涉及面广,生字多,难度大。牵扯到建筑、陈设、礼仪、服饰、饮食、诗词、人物及人物塑造方法等多方面内容,按传统教法,至少要四课时。但传统教法的弊端是学生难以参与到教学中去,老师讲的辛苦,学生听得无趣。我充分研究了学情,改变教法,根据学情制定了新的教学方案,践行了新课程理念。

〃改变了教学目标

原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作者及故事情节。

2、体会本文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写法。

3、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新目标:

1、通过名著导读和阅读课文,初步了解《红楼梦》内容。

2、通过讨论,寻找课文看点,激发兴趣,了解节选部分的情节大意。

3、通过分组,展开深入研读、网上讨论、发帖跟帖,让学生最大限度参与课文及原著阅读。

4、通过成果交流回归课文,理解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精妙。

9 (名著节选教学,目的在于以课文为抓手,使学生从情感上感受到“能读懂”,“《红楼梦》还是挺有意思的”,进而树立想读、敢读原著的信心。从知识上扩大了课容量,使此课的教学成为一个诱饵,逗引学生去阅读原著、爱上原著。)

〃更新了教学思路

原教法: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红楼梦》前五回内容。第二课时分析典型环境。第三课时分析典型人物及写人方法。

新思路:第一课时为引入课,第二课时成立阅读小组,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转化为若干问题通过学案交给学生;课下组织学生针对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研究性阅读;最后回归课文,在课上展示研读成果,达成目标。

〃打破了教学时空限制

教参建议本课教学为3课时,事实上,传统教法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一般4-5个课时都难以完成。

新教法从时间上打破了连续授课的贯例,第二课时把研读任务交给学生。然后停下来,给学生一个研读过程(2周左右),之后再用一到两个课时让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从空间上打破了在教室上课的常规,阅读在课下进行,成果在网上交流,实现了资源共享。

⊙成立“《红楼梦》研究小组”激励优秀生对作品深入研究、达到个性化鉴赏的程度。将优秀鉴赏作品汇集成册。

⊙制定不同程度学生阅读方案,研究调动、激励不同程度学生达到要求的可操作性方案。使大多数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达到基本要求:情节有基本的了解,人物关系大致清楚,主要人物事件、性格有所了解。设计检测题进行考察。

《林》的教学,立足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学目标是调研学情的前提下形成的,教学过程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网络教学,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自主研讨、交流展示等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读不了原著的学生大体了解了《红楼梦》的基本情节,主

10 要人物及其关系;使不爱读的同学产生了兴趣,进而达到粗略阅读水平;使有兴趣、读得懂的同学受到了激励,进而指导他们深入研究原著。总之,这一课的教学是我在网络背景下进行的一次以课堂教学带动名著阅读有意义的尝试。

(五)评价效果

行动结束以后,需要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价。效果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生成的,留有许多讨论的空间,因此我们充分展开研讨激发不同的人对效果发表不同的意见,为此我们展开了一下活动:

1.课题成果的研究讨论:首先在同学科范围内进行课题成果的研究讨论,不同年级教师对本课题的设计和研究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修正。之后,在全校范围内,对课题的研究过程及成果进行演示研讨;又将此课题在大学区教研活动中汇报。不断地研讨评价使课题日臻完善。

2.对课题的不断完善和充实:课题主要的研究阶段在2010年,2011年我校成为“十一五”全国规划课题研究实验学校,学校投资32万建立网络教室,我们有参加了“十二五”国家重点课题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将此课题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课题内容。

3.专家的引领、评价:对于校本教研的概念理解我们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最初,我们认为只要是我们在学校中,基于教学实践的需求而进行的教研活动都属于校本教研,比如公开课、学科课外活动,在专家指导下进行的校本课题研究是我们深刻认识了校本教研的核心是“研”。

4.发表成果:依托此课题研,课题组的教师发表了6篇论文,课题获省级规划课题成果奖。

总结启示

校本教研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有效读经,近年来,校本教研之风蓬勃兴起,教师们通过参加课题研究,使自己理论水平得

11 以提高;教学经验和教训得以总结反思;教学能力得以提高;同事合作得以加强;教学成果得以展现。所以,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第四篇:数学组教研成果汇报

教育科研是学校和教师持续发展的动力。我数学教研组在校领导的领导带动下,全组教师坚持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提高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现将取这一年来的教研成果公布如下:

一、论文方面

(1)田薇老师的论文《解题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性及思维品质的培养》在2012年4月发表于《素质教育》上

(2)张瑞华老师的论文《高三后期总复习大策略》在2012年6月发表于《伊犁师范学院学报》上

二、校本课程汇编

(1)高中数学解题基本方法梁伦民

(2)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虎翠萍

(3)不等式与函数任达权

三、研究性学习

2012上半年:

(1)空间几何体在著名建筑中的应用梁伦民

(2)如何更好的选择手机服务套餐陈海龙

(3)数列在分期付款上的应用刘梅

(4)脚的长度与身高的关系任达权 2012下半年:

(1)统计与生活梁伦民

(2)二次函数图象特点应用虎翠萍

(3)数列在分期付款上的应用刘梅

(4)脚的长度与身高的关系任达权

(5)对数的发明赵华

(6)中外历史上的解题方法田薇

(7)用计算机绘制函数图象霍诚弟

四、获奖证书

刘梅老师在2011年乌鲁木齐市说课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祝玉芳老师在2011年乌鲁木齐市说课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五、乌鲁木齐市“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一般课题

《基于平板电脑的高中数学教学软件开发与应用研究》

课题简介:本课题基于安卓平台开发出相应的高中数学教学软件,让学生在平板电脑、手机上通过该软件来进行学习数学,再对比学生使用平板电脑、手机前后的教学有效性数据,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第五篇:语文教研团队展示汇报稿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主题教研活动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邯山区实验小学的赵秀华。下面由我代表学校,将我们“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主题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向各位做一简单汇报。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进入中年级以后,教学重点逐渐地由字词教学向阅读教学过度,阅读教学成为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那么,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高年级语文学科的教学打下坚实基础呢?答案只有一个,扎扎实实地开展阅读教学,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然而,纵观我们的阅读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学目标把握不够到位,教学重难点不够突出,教学节奏不够紧凑等等一系列问题,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够显著。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进入中年段后,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课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学效率的确提高了不少,但仍然不够理想。仔细观察课堂,我们发现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问题。虽然不是传统的一问一答,但低效重复式的提问,或不着边际和要点的提问等等仍占据多数,不仅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启发,而且教学效率比较低下。所以我们确定了(课件)“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 心理学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件)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而课堂提问是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互动交流的重要手段。

当学生“无疑”时,教师则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现出自己的创造性。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很多时候我们为提问而提问,脱离学生实际,或浮光掠影,或针对性不强„„。不仅不能使学生思维与教学产生共鸣,相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什么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围绕这一问题,年级部的语文老师开展了深入的学习。(课件)我们采用了以个人自主阅读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大家对这一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我校开展的“四课”案例研究活动,以许老师执教的《新年礼物》一课为载体,展开了主题教研活动。

首先是集体备课。(课件)我们学校实行集体备课制度,目的在于实现资源共享,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提高备课质量,提高课堂实效。集体备课时, 教师轮流作中心发言,阐述个人的观点;备课组其他老师认真倾听, 并在各自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提出改进意见, 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最后,各位教师根据本班的实际对教案进行修改、完善。

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了第一轮的课堂观察。(课件)课后我们开展了专题研讨,大家围绕许老师的课堂提问发表了各自的观点。(视频)有的认为课堂提问琐碎、缺乏系统性;有的认为课堂提问缺少学法的指导;有的认为同一问题重复出现,耽误了时间;有的认为问题呈现的先后顺序发生了颠倒„„总之,整堂课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也体会到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重点不够突出,条理比较凌乱。围绕以上问题,结合中年段对叙事性作品阅读的建议(课件)“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大家给了许老师许多有针对性地建议。建议课堂围绕麦克给爸爸送礼物过程中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感受麦克对爸爸的爱,以及爸爸收到礼物之后的激动之情展开教学,进而感受父子之间的亲情。(课件)建议学生找出描写麦克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语句,反复读一读,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这样做,在有所感悟或启迪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写一写。这样学生可以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从而逐步提高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欣赏和评价能力,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提出要求,(课件)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能够“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通过默读,让学生潜下心来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见解;然后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不同观点、不同感悟进行交流、碰撞,通过碰撞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建构知识,在反复的品词析句过程中获得各自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结合大家的建议,许老师对教学设计做了修改,我们进行了第二次的课堂观察。(课件) 这次的课堂教学较第一次有了明显的改观:教学目标更为明确了,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了。通过课堂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更为准确了。但仍然存在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在交流过程中,同一内容反复出现,后者没有明显的不同或较为深入的阐释;在畅谈感受过程中,就课文论课文,感悟不够深入;课堂缺少朗朗的读书声等等。纵观课堂,教师的课堂设计没有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不够到位。只有适时而导,顺势而导,才能真正启发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探索,才能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先来看一段视频。(视频)这个学生一看就是那种口语表达能力较差的的学生,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或给学生一个提醒,引导学生把话说完,也可以让其运用朗读的方式读出自己的感受。其实,读也是表达自己感受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像这样的叙事性的文章,非常适合朗读。可是,课堂上许老师直接让学生坐下了,这么做极有可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消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外,在学生畅谈感受时,如果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进行情景再现,这样学生就会有话可说,而且说得入情入境。文章中麦克帮爸爸干完活后有一段心理描写(课件)“兴奋得砰砰乱跳”“急切地期待着”,如何正确的把握这段文字,教师可让学生回顾自己类似的经历,想想自己当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很容易就能揣摩出麦克的内心活动了。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至关重要,既要得法,又要适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明确这些之后,许老师为我们进行了第三次的试讲。(视频)这次的试讲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参与度有了明显的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此次课例研讨是一次卓有成效的教研活动。通过此次课例研讨,大家对课堂提问这一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达成了共识。认为一个有效地课堂提问至少要具备以下一点或几点特征:(课件)

一、问题要有探究性,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思考和探究。

二、问题要有开放性,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方式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

三、问题要有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有简单到复杂,便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四、问题要有前瞻性,问题的设计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衔接,使学生形成对前后知识的回顾和联想,做到温故而知新,知故而求新。

五、问题要有趣味性,要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要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让有展示自我的愿望。

同时,一个好的提问,要想真正起到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还受到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课件)

比如,提问时机的把握。教师只有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课堂引导是否到位。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教师讲出的效果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课堂的引导是否到位。好的教师在瓶颈处能帮学生一把,能引导学生朝着更深入的方向去思考问题。

再次,有效的提问需要有效的评价做支撑。教师提问之后一定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适当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极为重要,它能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新一轮的学习中去。

所有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去思考、去落实。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去努力,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一定能够有效地开展下去,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课堂上的问题大多是教师在钻研教材,解读教材之后精心预设的。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的能力,这将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接下来我们将就这一问题展开学习和讨论,投入到新一轮的教研活动当中去。

上一篇:新学期新风貌小报下一篇:学习雷锋事迹材料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