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2型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的影响因素

2023-02-05

糖尿病神经病变对于患者生命健康具有较严重的危害,目前已成为糖尿病的一个研究热点。该研究基于对产生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患者的观察,对影响该病变的因素及其它慢性并发症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世卫组织糖尿病分类诊断标准,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的122例2型糖尿病患者有关资料,依据是否合并末梢神经病变情况分为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组和对照组,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组有43例患者,患者都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判断标准相符。临床中都具有诸如肌萎缩无力,肢体麻木及烧灼或针刺感疼痛、刀割感疼痛或闪痛,深浅感觉不明显等肢体感觉运动神经病变;肌电图检查结果表明腓神经、正中神经存在传导障碍;不存在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的其它疾病。其中有26例男患者,17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42~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9岁。病程4~9年,平均病程5.5年。对照组患者79例,其中有48例男患者,31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45~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6岁;病程3.5~8.5年,平均病程4.2年,都不存在末梢神经病变。

1.2 方法

对患者进行体检,测量患者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次日测胆固醇、甘油三脂、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24h尿白蛋白排出量等指标;并进行常规导联心电图,部分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由眼科医生对患者眼底进行检查,部分患者采取眼底荧光造影,以确定是否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4 h尿白蛋白排出量超过300 mg的患者可诊断为糖尿病临床期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根据有关标准进行诊断,根据患者的心绞痛、心肌梗塞既往病史,异常心电或24 h动态心电可诊断为冠心病[1,2]。

1.3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按照()格式进行表示,比采用t检验较样本之间的均数[1,2]。P<0.05表明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糖尿病患者发生末梢神经病变的比例

122例糖尿病患者中,有43例患者合并临床型末梢神经病变,发生率达35.2%。

2.2 糖尿病末梢神经组与对照组之间指标对比

在病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尿白蛋白24 h排出量等指标上,糖尿病末梢病变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它指标两组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病变与其它慢性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组有32例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占74.4%,有29例患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占67.4%,7例患者合并冠心病,占16.3%;对照组患者分别有30例(占37.9%)、26例(占32.9%)、9例(占11.4%);在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及冠心病发生率上,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

3 讨论

在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神经病变是一种重要的并发症,尤其是末梢神经病变更常见,因诊断标准、研究方法及患者分布存在一定区别,有关报道其发病率具有较大差别,该研究中发病率达35.2%,表明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也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并发症[3]。该研究中患者的病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等指标,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及冠心病也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表明血糖长期得到不到良好控制是影响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与其它慢性并发症具有较密切的关系,与有关报道相符。

病理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神经病变在临床中呈现脱髓鞘、神经纤维萎缩及增厚滋养神经的毛细血管基底膜以及玻璃样变,周围组织改变缺氧微循环等表现。目前对于具体病因还没有统一观点,主要认为与长期高血糖及微血管病变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4]。慢性高血糖将增加葡萄糖毒性作用、蛋白质非酶糖化、蛋白激酶C活化、山梨醇旁路激活改变及微循环血液动力学等因素是比较公认的发病机制。

4 结语

综上,糖尿病患者应对其血糖定期进行监测,特别是控制餐后血糖,具有较长病程或患有其它慢性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更要重视神经病变。可采取抗凝解聚、溶栓及扩血管方法进行治疗,对微循环进行改善,才能有效防控慢性并发症的产生,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针对影响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患者的因素及与其它并发症之间的关系进行较深入地探讨。方法 收集122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末梢神经病变情况进行分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病程、空腹及餐后2 h血糖等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在空腹及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上,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病程相对延长较明显(P<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长期不能控制好血糖是发生末梢神经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并与其它慢性并发症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2型糖尿病,神经末梢病变,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 钱肇仁,钟学礼.糖尿病神经病变[J].上海医学,201O(5):3-6

[2] 李文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J].中华眼科杂志,2005(16):36-59.

[3] 张德明,孙维良.糖尿病的临床治疗[J].中国伤残医学,2011(10):56-59.

[4] 吴浩,李嘉强.Ⅱ型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方法[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8):25-33.

上一篇:浅析李煜词的艺术魅力下一篇:田间学校对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