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调研报告范文

2022-06-13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狂犬病调研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狂犬病调研报告范文

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整改报告

根据兰山区疾控中心对我院狂犬病处置门诊督导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我院积极整改,现报告如下:

一、工作制度,人员职责未上墙问题。

整改情况:重新优化就诊流程,做到分区明确,流程顺畅,就诊方便.完善工作制度、人员职责并悬挂上墙。

二、关于明确伤口分级处理原则问题。

整改情况:积极参加区疾控中心组织的相关培训,掌握犬咬伤伤口分级处理原则,规范犬咬伤患者的处置流程和步骤,认真处置做好登记,做到告知明确,记录准确,无一遗漏。

三、针对无独立的伤口处置区问题,与卫生间公用,无消毒盆,存在院感隐患。

整改情况:就我院实际情况出发,重新考虑规划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房屋配置问题,但考虑到我院急诊外科同时肩负着我区院前急救任务,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配置存在实际房屋不足的实际问题,在未来重新规划院区时,我们将优先考虑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房屋配置问题,设立独立的伤口处置区,完善相关基础设施。

XX医院 2016年9月18日

第二篇:狂犬伤分级处理及传染病分类报告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中的传染病分类及疫情报告部分和卫生部印发的《狂犬病暴露后处臵工作规范(试行)》中的分级及相应处理部分进行学习。

一、《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是 卫办疾控发[2006]92号文件,目的是:为进一步加强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质量,为预防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制定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共分七个部分,我们今天重点学习第二个部分:传染病信息报告,

(一)责

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

(二)报告病种;

(三)填报要求;

(四)报告程序与方式;

(五)报告时限。

内容:

(一)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二) 报告病种。

1、法定传染病

(1)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2) 乙类传染病(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 丙类传染病(10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4) 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2、其他传染病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三) 填报要求。

1、传染病报告卡填写

《传染病报告卡》(见附表)统一格式,用A4纸印刷,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也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2、病例分类与分型

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结果五类。其中,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仅限采供血机构填写。 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分型报告;

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

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

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五类;

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

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

乙型肝炎、血吸虫病应分为急性和慢性。

(四) 报告程序与方式。

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报告卡;采供血机构发现HIV两次初筛阳性检测结果也应填写报告卡。

1、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

2、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收集和报告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信息。

(五) 报告时限。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

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

二、狂犬病暴露后处臵工作规范(试行)

根据暴露性质和严重程度,《狂犬病暴露后处臵工作规范(试行)》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以下三级,并分别采取不同的处臵原则。I级为接触、喂养动物或完好的皮肤被舔,暴露程度为无,处臵原则是确认病史可靠则不需处臵。II级为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暴露程度为轻度,处臵原则是立即处理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III级为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单处或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抓伤;破损皮肤被舔;粘膜被动物体液污染。暴露程度为严重,处臵原则是立即处理伤口并注射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动物源性抗血清或人源免疫球蛋白)。

一、暴露分级及处臵原则

根据暴露性质和严重程度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以下三级,并分别采

取不同的处臵原则。

分级 与宿主动物的接触方式

暴露程度

处臵原则

I级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接触或喂养动物

2.完好的皮肤被舔无 确认病史可靠则不需处臵

II级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裸露的皮肤被轻咬2.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轻度立即处理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

III级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单处或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抓伤

2.破损皮肤被舔

3.粘膜被动物体液污染 严重 立即处理伤口并注射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动物源性抗血清或人源免疫球蛋白)

医疗卫生机构在判定暴露级别并告知患者狂犬病危害及应采取的处臵措施后,应立即开展以下处臵工作。

二、伤口处理

人被犬、猫等宿主动物咬、抓伤后,凡不能确定伤人动物为健康动物的,应立即进行受伤部位的彻底清洗和消毒处理。局部伤口处理越早越好,就诊时,只要伤口未愈合就应按以下步骤进行伤口处理。

(一)彻底冲洗。

用肥皂水或清水彻底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

(二)消毒处理。

彻底冲洗后用2-3%碘酒或75%酒精涂擦伤口。

(三)冲洗和消毒后伤口处理。

1.只要未伤及大血管,尽量不要缝合,也不应包扎。

2.伤口较大或面部重伤影响面容时,确需缝合的,在做完清创消毒后,应先用动物源性抗血清或人源免疫球蛋白作伤口周围的浸润注射,数小时后(不低于2小时)缝合和包扎;伤口深而大者应放臵引流条,以利于伤口污染物及分泌物的排除。

3.伤口较深、污染严重者酌情进行抗破伤风处理和使用抗生素等以控制狂犬病以外的其它感染。

三、暴露后免疫

(一)首次暴露后狂犬病疫苗接种。

原则上是越早越好。但对已暴露一段时间而一直未接种狂犬病疫苗者也可按接种程序接种疫苗。一旦不能排除伤人动物为可疑狂犬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也应按规定程序注射狂犬病疫苗。

接种程序:一般咬伤者于0(注射当天)、

3、

7、

14、28天各注射狂犬病疫苗1个剂量(儿童用量相同)。

注射部位: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婴幼儿可在大腿前外侧肌肉内注射。禁止臀部注射。

(二)再次暴露后疫苗接种。

全程接种符合效价标准的疫苗后1年内再次被动物致伤者,应于0和3天各接种一剂疫苗;在1-3年内再次被动物致伤,且已进行过上述处臵者,应于0、

3、7天各接种一剂疫苗;超过3年者应接种全程疫苗。

此外,对暴露前后所用的疫苗效价无法证实者及免疫回忆应答无法确认者仍应进

行全程免疫。

四、被动免疫制剂使用

对于Ⅲ类暴露及免疫功能低下者Ⅱ类以上的暴露,接种疫苗的同时要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动物源性抗血清或人源免疫球蛋白。

(一)过敏试验。

注射动物源性抗血清前必须严格进行过敏试验。方法是使用抗血清1/10~1/100稀释血清0.1mL做皮内注射,30min后皮丘红晕小于1cm为阴性,可全量注射。若为阳性,可逐步加量脱敏注射,用完全量或改用人源免疫球蛋白。

(二)使用剂量。

人源免疫球蛋白20IU/kg。

动物源性抗血清40IU/kg。

(三)注射方法和要求。

1.注射动物源性抗血清或人源免疫球蛋白应与首针疫苗接种同时进行(暴露后尽早实施)。7天内注射血清仍有效。尽量避免在接种疫苗前一天以上注射抗血清。

2.实施动物源性抗血清注射的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具备对过敏反应的抢救能力。

3.注意不要把动物源性抗血清或人源免疫球蛋白和狂犬病疫苗注射在同一部位;禁止将动物源性抗血清或人源免疫球蛋白与狂犬病疫苗混合在一个注射器内使用。

4.如解剖学结构可行,应按推荐剂量将被动免疫制剂全部浸润注射到伤口周围,同时应避免多次重复针刺进伤口。假如手指或足趾需要浸润注射,必须小心进行以防止引起间隔综合征。当全部伤口进行浸润注射后尚有剩余免疫制剂时,应将其注射到远离疫苗注射部位的深部肌肉。伤口严重或有多处伤口(特别是幼儿),按常规剂量不足以浸润注射伤口周围的,可用生理盐水将被动免疫制剂适当稀释到足够体积再进行浸润注射。

5.疫苗注射应当在清洗伤口和使用被动免疫制剂后进行。

6.对于粘膜暴露者,应将被动免疫制剂涂抹到粘膜上。

五、免疫效果评价

有条件的单位在进行上述处臵后,可开展狂犬病疫苗免疫效果评价工作。抗体检测方法应采取中和抗体试验,包括免疫荧光灶抑制试验或小鼠脑内中和试验两种方法。

第三篇:狂犬病知识

被狗、猫咬伤是否发病首先决定咬人的狗、猫是否带狂犬病毒,其次咬伤程度和部位。一般定期打过预防针的正常狗狗、猫猫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是疯狗、病猫就得重视了。如果咬你的狗、猫是健康的,并且你的皮肤没有被爪破(狂犬病毒传染的主要宿主,狂犬病一般通过动物的唾液传播,而猫、狗都会用舌头添自己的爪子,有一定几率把狂犬病毒带到爪子上,所以抓伤后也会有可能感染到狂犬病)或被咬破,那就不必担心。

被狂犬、猫咬伤后是否发病有很多影响因素:

1、要看进入人体的狂犬病毒的数量多少,如果疯狗、病猫咬人时处于发病的早期阶段,它们的唾液中所带的狂犬病毒就比处于发病后期时少。

2、咬伤是否严重也影响被咬的人是否发病。大面积深度咬伤就比伤口很小的浅表伤容易发病。

3、多部位咬伤也比单一部分咬伤容易发病,且潜伏期较短。

4、被咬伤后正确及时的处理伤口,是防治狂犬病的第一道防线,如果及时对伤口进行了正确处理,和抗狂犬病暴露后治疗,则可大大减少发病的危险。

5、通过粘膜感染发病较咬伤皮肤感染发病难,而且病例较多呈抑郁型狂犬病。

6、疯动物咬伤头、面和颈部等那些靠近中枢神经系统的部位或周围神经丰富的部位,较咬伤四肢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要高。

7、抵抗力低下的人较抵抗力强的人更易发病。

狂犬病病毒进入人体后至发病的这段时间,称狂犬病的潜伏期。这段时间可以是几天,几个月或几年,及至20来年。一般3个月以内的占85%,6个月以内的占90%,1年以内占96%,1年以上发病只占全部发病的4%,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狂犬病专家1994年介绍,具有确切科学数据的最长潜伏期为19年零6个月,这就是说,凡被疯狗、猫或可疑疯狗、猫咬伤而未作预防处理者,即使过了几年或十几年,仍有发生狂犬病的可能性。一般被咬后只要及时打了预防针,就没什么事的,完全没必要担心会得狂犬病!

被狗、猫咬伤后,应在两小时之内严格处理伤口。如:用针刺伤口周围皮肤,尽力挤压出血或用火罐拔毒。接着用20%的肥皂水,或0.1%的新洁尔灭冲洗半小时,再用大量的清水冲洗。然后用烧酒或5%的碘酒或75%的酒精反复烧灼伤口。如果伤口靠近头部,则应用抗狂犬病免疫血清在伤口内或周围作浸润注射,尽早接种狂犬病疫苗。如伤势严重应同时加注抗狂犬病免疫血清,按需要给予破伤风抗毒素或类毒素等。

在注射人用狂犬疫苗(之间、之后)该注意事项:

(1)在全程注射完狂犬疫苗后第15天左右到医院去,空腹抽取2ml血液检测是否产生抗体,如检查结果抗体为阳性,说明机体已产生抗狂犬病抗体。亦说明注射的疫苗对这次伤害(如果含有狂犬病病毒的话)有免疫作用。

(2)在注射人用狂犬疫苗期间,禁止应用皮质激素类药物,尽量不接种其他疫苗应。

(3)忌酒,浓茶及辛辣刺激性食物,虾,蟹是可以食用的。(至于说明书提出在注射疫苗期间不宜饮酒、喝浓茶及吃有刺激性的食物和进行剧烈运动,是为了避免引起疫苗注射反应而提出的,当然也考虑酒精可能会加速狂犬病毒神经移动的速度而缩短潜伏期,故注射狂犬病疫苗期间,不喝酒为宜,更不应酗酒)

(4)被咬伤又无功能障碍者可参加适当的劳动及锻炼,但不宜作剧烈活动,以免过度疲劳,着凉、感冒、以减轻反应。

(5)更需加强营养,提高抗病能力。可同时给予维生素及抗感染药物,同时为避免免疫干扰现象。顾虑鱼、鸡等发物是没有根据的。 正常人需要打狂犬病疫苗吗?

没有被狗、猫咬的人,一般没这个必要去注射狂犬病疫苗。因为狂犬病疫苗是有有效期的,狂犬病疫苗有效期是从人体接受接种产生抗体(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时算起。因为抗体是蛋白质,也会代谢水

解,周期约180天左右。所以注射人用狂犬病疫苗自产生抗体后(大约接种第五针时)起算,其免疫保护有效期为6个月。一般接种第一针后第三周血液中出现中和抗体,但须经30天(基本是第五针的时间)左右达到有效水平,40-60天(也是从第一针算起)抗体效价达到高峰。以后开始缓慢降低,180天左右抗体水平已不到有效水平,所以,其免疫保护有效期为6个月左右。简单点说:首次注射后半年内被伤到可以不再注射或去防疫站再追加(加强)一针就可以了;如果第一次被咬的时间与第二次被咬的时间间隔超过3年就要重新注射全程疫苗,因为可能第一次注射的药效失去了,所以最好去防疫站检查一下。也就是说提前注射是可以起到预防作用的,不过有效期是半年。由于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咬,所以一般只要被咬后及时注射的可以了。

再次暴露后处置

伤口处理:任何一次暴露后均应当首先、及时、彻底地进行伤口处理。 用20%的肥皂水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清洗、冲洗所有咬伤和抓伤处至少15分钟,然后用2-3%碘酒(碘伏)或者75%酒精涂擦伤口。

疫苗接种:一般情况下,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后体内抗体水平可维持至少1年。如再次暴露发生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则继续按照原有程序完成全程接种,不需要加大剂量;全程免疫后半年内再次暴露者一般

不需要再次免疫;全程免疫后半年到1年内再次暴露者,应当于0和3天各接种1剂疫苗;在1-3年内再次暴露者,应于0、

3、7天各接种1剂疫苗;超过3年者应当全程接种疫苗。

第四篇:狂犬病症状

被狂犬咬伤后是否发病有很多影响因素:

1.要看进入人体的狂犬病毒的数量多少,如果疯狗咬人时处于发病的早期阶段,它的唾液中所带的狂犬病毒就比处于发病后期时少;

2.咬伤是否严重也影响被咬的人是否发病。大面积深度咬伤就比伤口很小的浅表伤容易发病;

3.多部位咬伤也比单一部分咬伤容易发病,且潜伏期较短。

4.被咬伤后正确及时的处理伤口,是防治狂犬病的第一道防线,如果及时对伤口进行了正确处理,和抗狂犬病暴露后治疗,则可大大减少发病的危险。

5.通过粘膜感染发病较咬伤皮肤感染发病难,而且病例较多呈抑郁型狂犬病。

6.疯动物咬伤头、面和颈部等那些靠近中枢神经系统的部位或周围神经丰富的部位,较咬伤四肢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要高。

7.抵抗力低下的人较抵抗力强的人更易发病。

被犬咬伤后,伤口如何处理?

1.被咬后立即挤压伤口排去带毒液的污血或用火罐拨毒,但绝不能用嘴去吸伤口处的污血。

2.用20%的肥皂水或1%的新洁尔灭彻底清洗,再用清水洗净,继用2%-3%碘酒或75%酒精局部消毒。

3.局部伤口原则上不缝合、不包扎、不涂软膏、不用粉剂以利伤口排毒,如伤及头面部,或伤口大且深,伤及大血管需要缝合包扎时,应以不妨碍引流,保证充分冲洗和消毒为前提,做抗血清处理后即可缝合。

4.可同时使用破伤风抗毒素和其他抗感染处理以控制狂犬病以外的其他感染,但注射部位应与抗狂犬病毒血清和狂犬疫苗的注射部位错开。

人发生狂犬病后都有哪些症状?

人被狂犬病毒感染的动物咬伤后,潜伏期无任何症状,缓慢渐进,临床症状很少在20天内发生,多数病例在30天后甚至4-6个月后才发病。

在狂犬病的早期,病人多有低热、头痛、全身发懒、恶心、烦躁、恐惧不安等症状。接着,病人对声音、光线或风之类的刺激变得异常敏感,稍受刺激立即感觉咽喉部发紧。被病兽咬伤的伤口周围,也有麻木、痒痛的异常感觉,手脚四肢仿佛有蚂蚁在爬。

两三天以后,病情进入兴奋期。病人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怖,恐水、怕风,遇到声音、光线、风等,都会出现咽喉部的肌肉严重痉挛。病人虽然非常渴却不敢喝水,喝了水也无法下咽,甚至听到流水的声音或者别人说到水,也会出现咽喉痉挛。严重的时候,病人还有全身疼痛性抽搐,导致呼吸困难。狂犬病的病人,神志大多数 清醒;但是,也有部分病人出现精神失常,说胡话。

兴奋期约有两三天后,病人变得安静下来,但是,随之出现全身瘫痪,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功能都会出现衰竭,迅速陷入昏迷,十几个小时以后,就会死亡。狂犬病的病程,一般不超过6天。

恐水是多数狂躁型狂犬病特有的症状之一,恐水表现未在其他疾病中见到过,所以很具有证病性。

第五篇: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PR) 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感染猪的临床特征为体温升高,新生仔猪表现神经症状,还可侵害消化系统。成年猪常为隐性感染,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胎及呼吸系统症状,无奇痒。本病也可发生于其他家畜和野生动物。

伪狂犬病(PR)在1813年发生于美国的牛群中,1934年确定为疱疹病毒。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近年报道,猪、牛及绵羊发生本病逐年增加。我国也有本病的报道,尤其是猪的感染率和发病率有扩大蔓延趋势。

病原

伪狂犬病病毒(PRV)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亚科。PRV的毒力由几种基因协同控制,主要有gE、gD、gI和TK基因。发现TK基因一旦灭活,则PRV TK缺失变异株对宿主毒力将丧失或明显降低。因此,PR基因工程疫苗株都是缺失一种或几种基因。

PRV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毒株间存在差异。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猪舍能存活1个多月,在肉中可存活5周以上。一般常用的消毒药都有效。 流行病学

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传染源。

健康猪与病猪、带毒猪直接接触可感染本病。犬、猫常因吃病鼠、病猪内脏经消化道感染。属可因吃病猪肉感染。本病也可经皮肤伤口感染,也可以由空气传播。猪配种时可传染本病。母猪感染本病后6~7d乳中有病毒,持续3~5d,乳猪可因吃奶感染本病。妊娠母猪感染本病时,常可侵入子宫内的胎儿。牛常接触猪、鼠而得病。感染发病后几乎100%死亡。

哺乳仔猪日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随着日龄增长而下降,断乳后的仔猪多不发病。 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3~6d,短者36h,长达10d。临床症状随年龄增长有差异。

2周龄以内哺乳仔猪,病初发热,呕吐、下痢、厌食、精神不振,有的见眼球上翻,视力减退,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继而出现神经症状,发抖,共济失调,间歇性痉挛,后躯麻痹,作前进或后退转动,倒地四肢划动。常伴有癫痫样发作或昏睡,触摸时肌肉抽搐,最后衰竭而死亡。

3~4周龄猪主要症状同上,病程略长,多便秘,病死率可达40%~60%.部分耐过猪常有后遗症,如偏瘫或发育受阻。

2月龄以上猪,症状轻微或隐性感染,表现一过性发热,咳嗽,便秘,有的病猪呕吐,多在3~4d恢复。如出现体温继续升高,病猪又出现神经症状,震颤、共济失调,头向上抬,背拱起,倒地后四肢痉挛,间歇性发作。

怀孕母猪表现为咳嗽、发热、精神不振。随着发生流产、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这些弱仔猪1~2d内出现呕吐和腹泻,运动失调,痉挛,角弓反张,,通常在24~36h内死亡。

病变 一般无特征性病变。如有神经症状,脑膜明显充血,出血和水肿,脑脊液增多。扁桃体、肝和脾均有散在白色坏死点。肺水肿、有小叶性间质性肺炎、胃粘膜有卡他性炎症、胃底粘膜出血。流产胎儿的脑和臀部皮肤有出血点,肾和心肌出血,肝和脾有灰白色坏死灶。 诊断

根据病畜临床症状,以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可初步诊断为本病。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病料接种兔,接种兔常出现典型奇痒症状后死亡。 本病应与李氏杆菌病、猪脑脊髓炎、狂犬病等相区别。

防制

本病尚无有效药物治疗,紧急情况下用高免血清治疗,可降低死亡率。消灭鼠类对预防本病有重要意义。现公认猪为重要带毒者,因此要严格猪、牛分开饲养。此外,对猪群进行血清中和实验,检出阳性猪进行隔离,以后淘汰。这种检疫间隔3~4周反复进行,直到两次实验全部隐性为止。另一种方式培育健康幼猪,在断奶后尽快分开饲养,到16周龄进行血清学检查(此时母源抗体转阴),所有阳性者淘汰,把阴性猪集中饲养,最终建立新无病猪群。

美国从1989年制定10年控制和扑灭计划,分五个阶段实施:①准备阶段,制定执行计划和工作安排。②对感染猪进行抗体普查,对阳性猪采取控制和净化措施。③对感染猪的确诊和强制扑灭,PR流行控制在10%以下。④继续严密监控,必须1年内不出现新的PR感染猪群,这阶段严禁使用疫苗。⑤建立无批PR阶段。

目前PR弱毒疫苗、弱毒灭活疫苗、野毒灭活苗及基因缺失苗已研制成功。在许多流行地区应用,能有效减缓猪感染后的症状,大大降低病的发生,减少经济损失,但靠疫苗接种不能消灭本病。一般无病猪场禁用疫苗。注意基因重组。

上一篇:开学第一课简报范文下一篇:科目三考试要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