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建设项目管理制度

2023-04-19

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制度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制度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和公约的总称。如何制定一般制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乡镇建设项目管理制度》,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乡镇建设项目管理制度

乡镇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乡镇扶贫项目管理办法 3 篇

第一条为进一步创新扶贫模式,加强项目监管,建立精准扶贫长效机制,提高扶贫项目实施效益,提升扶贫开发水平和成效,根据《深圳市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儒步村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扶贫项目是指使用财政发展资金,地方财政配套扶贫资金以及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安排的扶贫项目。项目的安排要符合资金使用范围和投向,主要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兼顾返贫户和新脱贫户,实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使用范围可支持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贫困户自我发展项目。

第三条扶贫项目管理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注重效益的原则。按照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突出重点、注重效益,充分征求群众特别是贫困户意见和建议,深入分析本村资源条件,针对致贫原因和贫困户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人而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项目规划和实施计划。

第四条坚持民主公平公正。扶贫项目谋划确定,必须征得贫困户的意见,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研究后公告公示。

第五条扶贫项目实施可采取合作经营、联户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村企共建、家庭农场、以户为单位自主发展等扶贫模式。

第六条扶贫开发项目凡以承包、租赁、股份制、联户经营、专业合作社经营等不同形式进行生产经营的必须由村民委员会与经营主体签订生产经营和利益分配协议,合同(协议)期限定为 3-5 年,合同期满后,如双方愿意,继续签定相关合同,如一方不愿意续签合同,县扶贫办和乡镇政府收回投入的扶贫资金,由村

民委员会另选扶贫项目,但不能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将资金直接或变相发放到户。

第七条以入股分红形式实施的精准到户扶贫项目,严格按协议规定的时间内分红,在分红时,叶潭镇政府及镇财政所负责监督,村民委员会和经营单位将资金缴到镇财政所,财政所按项目扶持对象名单将资金拨付到贫困户一卡通。严禁分红资金按全村人口平均分配、截留、挪用或代缴其他费用。

第八条扶贫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度。招投标必须在县招标采购中心进行。凡达到下列标准之一的,必须进行公开招标采购:(一)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万元以上的;(二)设备、材料等货物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三)服务类项目,单项合同估算价在***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对于投入不大、技术要求不高的小型公益设施,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并报县扶贫办审查同意后,可采取村民自建形式实施。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成立村民监督小组,监督项目进度和质量。

第九条扶贫项目实行合同管理制。项目实施单位要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与扶贫项目建设单位依法订立合同,合同要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履约责任和违约处罚等条款。

第十条建立扶贫项目、扶贫对象公示制。当年实施扶贫项目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名单、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实施单位、项目类型、建设内容和规模、项目投资、建设期限等情况应通过广播、电视台、公示栏等形式在县、乡镇、村进行公示并存档备查,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第十一条村民委员会统一经营分户受益的精准到户扶贫项目,以及在股份合作组织入股实施的精准到户扶贫项目,参照工程类项目执行;精准到户由农户自行实施的项目,要在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指导下实施。

第十二条扶贫项目实施单位必须按照批复的项目计划进行实施,不得擅自变

更建设项目地点、建设内容、投资规模和建设标准等。

第十三条村民委员会统一实施或入股分红的精准到户扶贫项目完成后,项目实施单位应主动开展自验,发现项目建设不符合项目计划要求的,必须及时进行整改。对于由农户自行实施的精准到户扶贫项目完成后,由村民委员会、帮扶工作队组织初验,镇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镇纪委、财政所、驻村工作队长及其他有关人员参加验收,并签署意见。

第十四条工程类的项目竣工验收后,由实施单位申请审计局对项目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意见书。

第十五条精准扶贫资金实行全额预拨制和政府采购等制度,构建规范、高效的项目监管体系,确保项目资金使用规范、高效、安全。

第十六条对于工程类项目在实施前先预拨**%到中标单位,中标单位在提交审计报告之前,项目资金最高拨付至合同价的**%;提交审计报告、决算和验收资料后,拨付至审计确认价的**%,余下**%作为质保金。质保期满,经复验合格后,足额拨付质保金。特殊情况可由驻村工作队、村民委员会、中标单位共同商讨资金拨付方案,但不可超出以上规定范围。

第十七条工程类项目申请拨付资金时,需提供以下相关材料:项目建设批准文件、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合同、支付申请、已完成工程量清单、支付证书、发票、施工(前、中、后)照片、工程决算、验收资料、审计报告、资金拨付审批表等。

第十八条采购类项目,申请拨付资金时,需提供以下相关材料:项目批准文件、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采购合同、验收单、发票等。

第十九条采取入股分红形式实施的项目,需要提供村民委员会与经营主体签订生产经营和利益分配协议、贫困户入股同意确认书或协议、分红基数、股权比

例等。

第二十条 扶贫项目竣工验收后,必须明确产权归属,落实管护主体,及时办理移交手续;建立健全各项运行管护制度,保证项目正常运转,长期发挥效益。

第二十一条 加强扶贫项目档案管理。所有扶贫项目都要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项目档案。从项目立项到验收各环节的文件资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收集、整理、归档。

巫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巫山府办发〔20**〕71 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巫山县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已经 20**年 7 月 1 日县十*届人民政府第 43 次常务会议审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巫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年 7 月 18 日

巫山县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根据《重庆市农村扶贫条例》、《关于印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412 号)、《关于印发重庆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渝财农〔20**〕477 号)、《关于进一步完善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监管制度的通知》(渝扶组办发〔20**〕5 号)精神,结合巫山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财政扶贫资金和社会扶贫资金的管理。其中,财政扶贫资金包括贫困地区专项扶贫资金(含扶贫项目资金、扶贫搬迁资金、慰问资金、互助资金、培训资金、科技推广资金等),以工代赈资金(含易地搬迁资金),少数民

族发展资金,国有贫困林场和农场扶贫资金,扶贫贷款贴息资金等。

第二章扶贫项目管理

第三条扶贫项目。指在贫困地区一定范围内,运用扶贫资金及相应扶贫措施进行项目建设,在一定时间内能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取得经济、社会、生态和扶贫效益的投资建设活动。

第四条项目实施单位。指县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乡镇(街道)、带动力较强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及个人。

第五条扶贫项目确定。扶贫项目应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扶贫搬迁、特色优势产业、乡村旅游发展、农民素质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等内容,遵循国家扶贫政策,符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且扶贫精准性较强。扶贫产业项目按照“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原则,重点在种源、加工、营销、基地建设和品牌打造等环节上予以扶持。

第六条扶贫项目申报。县、乡镇(街道)应按照适合范围和逐级申报的要求,建立扶贫项目库,编制扶贫项目规划,并由项目实施单位依据扶贫项目规划,向县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县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送县财政局会审,会审方案报送县分管领导审查,并呈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审定,同时报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同一扶贫项目相同建设内容当年不得重复申报。除产业项目外的其他扶贫项目,在未下达项目计划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提前实施,由此造成的损失和不良影响,谁决定谁负责。

第七条扶贫项目公示。所有扶贫项目要通过县、乡、村三级公示,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县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可通过巫山报或扶贫开发公众信息网站公示;乡镇(街道)在收到县上下达的扶贫资金计划后,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不少于 7 天的公示;项目实施村或实施企业、专业合作社在当地公开栏进行不少于 5 天的公示。

第八条扶贫项目实施。扶贫项目实施单位严格按程序组织实施,应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并报县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建立项目档案和管护制度。实行项目责任制、合同管理制、项目公示制、招投标制、竣工验收制、质量和安全保证制。扶贫项目原则上在一年内实施结束,特殊项目可以延长一年,否则按程序取消该项目,由县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县财政局商定调项,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条扶贫项目变更。扶贫项目经审核审批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由项目实施单位提出书面申请,报经审核审批部门同意后方可执行。[1]

第十条扶贫项目验收。原则上***万元以下的扶贫项目,县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乡镇(街道)代为验收,县相关行政主管部门随机进行抽查复验。***万元以上(含***万元)的扶贫项目,由实施单位组织自查初验,初验合格后,向县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验收申请,县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行业技术部门代表到现场验收,验收人员签字后生效。

第十一条扶贫项目后期管护。扶贫项目实施单位应当建立后期管护制度,明确项目受益者的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

第十二条建立项目“黑名单”制。将以报送虚假材料、多头申报等形式骗取、套取扶贫资金和擅自变更扶贫项目的建设单位和个人纳入“黑名单”。被列入“黑名单”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及个人,已被评为市、县级扶贫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的,报审批主管部门取消其资格,两年内不得参与评选,不得安排扶贫项目扶持;涉嫌违纪违法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章扶贫资金管理

第十三条扶贫资金重点用于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扶贫产业(含乡村旅游)发展、生态扶贫搬迁、社会民生保障、人力资源开发、科教服务推广等。社会

扶贫资金应该尊重捐款者的意愿使用。扶贫贴息贷款重点用于扶持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户发展扶贫产业。

第十四条扶贫资金的分配由县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局,根据项目实施单位的初步方案认真审核提出,坚持资金跟项目走。跨市级扶贫项目资金到位5个月内,分配落实到项目并及时组织实施。当年市级扶贫项目资金到位3个月内,分配落实到项目并及时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扶贫资金管理坚持“四专”、“四不准”原则。即:专款专用、专户存蓄、专人管理、专帐核算,当年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不准侵占、挪用扶贫资金,不准抵扣、截留扶贫资金,不准擅自改变扶贫资金用途和使用范围,不准违规提取任何费用。

第十六条贫困村互助资金倡导“村使用、村回收,乡代管、乡建账”的管理模式,村社自律,乡镇(街道)和行业监管。互助资金主要解决本村互助社社员生产发展、扶贫搬迁等所需资金,每户借款原则上最高不得超过 1 万元,借用时间为一年,特殊情况可以延长一年,借款利率可参照当地农村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确定。

第十七条扶贫培训费原则上由县统一使用,围绕提高扶贫对象就业和生产能力,对其家庭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贫困地区干部能力培训予以补助。

第十八条扶贫项目管理费专项用于扶贫规划编制、项目评估、检查验收、成果宣传、档案管理、项目公告公示、报账管理等方面的经费开支。

第十九条扶贫资金及管理费不得用于下列各项支出:

(一)行政事业机构开支和人员经费;

(二)各种奖金、津贴和福利补助;

(三)弥补企业亏损和企业担保金;

(四)修建楼堂、馆、所及住宅;

(五)各机关、事业、国有企业的经济实体;

(六)弥补预算支出缺口和偿还债务;

(七)大中型基建项目;

(八)交通工具、通讯设备购置;

(九)城市扶贫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十)其他与本办法第十三条不相符的。

第二十条扶贫资金使用中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内容,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扶贫资金按扶贫项目(除产业项目外)的实施进度拨款。项目按照程序启动后,可预拨专项资金总额的**%启动资金。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实施进度情况,由项目实施业主提出书面拨款申请,经项目行政主管部门对项目材料等票据审查后,拨付投资总额的**%。其余**%待项目验收办理竣工结算后,根据项目验收情况及项目后续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予以拨付。项目合同要明确约定基建项目由行政主管部门或乡镇(街道)收取**%的质量保证金,待一年后不出现任何问题,再予以返还,并不计利息。

第二十二条扶贫资金推行封闭式运行和县级报帐制管理。所有票据经项目实施单位主要领导审签后,在当地财政所报账,财政所须将票据及账目,送县项目主管部门及财政局审核后专户入账。直接安排在县级单位、企业、专业合作社或个人的项目,票据须经项目主管部门委派监管人员审签后,在县财政局专户入帐。直补资金、慰问救助、青苗及土地补偿、农民培训交通补助等可以凭领款人员花名册入账,其他一律凭正式发票入账。

第二十三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暂缓或停止拨付资金:

(一)违反基本建设程序的;

(二)擅自改变项目资金使用范围、变更资金用途及提高标准的;

(三)资金未按“四专”规定管理的;

(四)有重大工程质量问题,造成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的;

(五)未按规定要求报送用款计划、报表等资料或信息资料失真的;

(六)其他不规范的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行为。

第四章扶贫资金监督

第二十四条县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乡镇(街道)要加强对扶贫资金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党政主要负责人应切实加强扶贫资金监管的组织领导,带头执行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相关制度,财政、扶贫部门必须履行监管职能,把监管工作贯穿于立项审批、项目实施、检查验收全过程。

第二十五条县财政、监察、审计部门依法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和审计。

第二十六条建立扶贫资金公开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同时,项目资金使用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扶贫资金管理规定,财会人员要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实行会计监督。贫困村村民代表、义务监督员有权对本村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和使用效益进行监督。

第二十七条扶贫资金实行专项审计,项目行政主管部门和资金使用单位应积极主动做好配合工作,对监察、审计提出的问题予以整改落实。

第二十八条扶贫项目实施效果实行绩效评估,同下扶贫资金分配挂钩,对于扶贫项目实施得好的单位,可以优先再投入。对骗取贪污、挪用扶贫资金等行为,将依法依规对项目实施单位和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移

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由县扶贫办、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本办法自 20**年 7 月 1 日起执行。

乡镇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乡镇扶贫项目管理办法 3

为打好扶贫攻坚战役,认真落实市纪委、市财政局 20**年 12 月对我镇扶贫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要求,更加规范使用扶贫资金,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我镇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一、规范扶贫专项资金用途

1、坚持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每笔扶贫专项资金对应规定使用方向,不得擅自改变用途,不得用于发放各种人员工资、不得用于其他支出,确保资金使用效果。

2、村级扶贫资金支出须严格按照要求用于扶贫工作,按规定程序使用,严禁用于发放村干部工资、支出招待会议费等其他用途。

二、规范扶贫资金支出票据

1、对扶贫资金支出须采用正式票据,坚决杜绝白条支出。

2、对按要求发放到户的扶贫资金,严格申报、审核、公示等程序,由所在村书记主任、驻村工作队、相关业务部门工作人员据实签字确认,分管领导审核把关,财政所人员对支出票据进行审核后由镇长签字同意支出后,由镇财政所采取社会化方式统一拨付到扶贫户银行账户。

3、对村级扶贫资金支出,不论数额大小,须严格使用正式票据,不得随意用白条支出,镇会计代理中心严格按财经法规对村级扶贫资金支出进行审核,严格把关,确保村级扶贫资金正确使用。

三、规范扶贫资金拨付时效

1、上级扶贫资金到镇财政所后,相关业务部门按工作程序及时做好发放表册,原则上 3 个工作日内将资金发放到位。如遇特殊情况无法及时发放,应作出说明,明确发放时间,并及时与上级相关部门报告。对无法发放的扶贫资金,相关业务部门应与上级部门沟通,依法依规予以处理。

2、村级扶贫资金参照以上办法及时将扶贫资金发放到户、使用到位,不得擅自留用。

四、规范扶贫资金监督检查

镇纪委会同镇财政所、经管站对镇、村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监督检查,发现违规违纪行为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及时移送相关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篇:清河乡镇财政建设和管理的意见

政字〔2011〕69号 清河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

财政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桥东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发挥乡镇财政职能作用,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提高乡镇财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确保各级政府安排和分配用于乡镇以下的财政资金安全和有效使用,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冀政〔2011〕76号),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就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和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和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公共财政不断向农村延伸和覆盖,承载强农惠农政策的财政资金分配不断向乡村倾斜,乡镇财政承担的职责任务愈来愈繁重。落实强农惠农财政政策,最后的环节在乡镇;强化财政“三农”资金监管,最基础的工作在乡镇;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最薄弱的部位也在乡镇。各镇(处)要把全面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和管理工作作为整个政府财政建设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指导,健全机构职能,理顺管理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把乡镇财政建设成为落实党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基本依托,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力推手,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的重要屏障。

二、进一步明确和完善新形势下的乡镇财政职能1

根据《预算法》、《会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财政部有关文件精神,新形势下的乡镇财政职能主要有四项,即:乡镇财政预算管理职能、惠农资金发放和管理职能、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职能、乡村财务和资产监管职能。

(一)完善预算管理职能。建立健全乡镇财政预算制度,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编制乡镇财政收支预算。要将本级税收收入、非税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上年结余资金等所有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实行综合预算,增强预算的完整性。规范乡镇财政预算执行,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健全乡镇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理,严格控制预算追加,切实强化预算的约束力。加强乡镇财政决算管理,恢复上报乡镇财政决算。按法定程序将预算编制、调整、决算报同级人大审查和批准。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及时公开预算及执行、专项资金分配和使用等情况,自觉接受所在乡镇居民和社会监督。切实加强乡镇债务管理,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镇债务。加强财务和国有资产管理,结合财务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管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二)完善惠农资金发放和管理职能。乡镇财政要加强惠农补助资金发放管理的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补贴资金申报、认定、审核的基础数据台账,完善补贴政策、金额和标准的公示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确保惠农

补贴资金发放公开、透明、公正、公平。要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对农民申请办理涉农政策咨询、补贴资金发放等服务事项实行“一站式”办结,努力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完善财政资金监管职能。乡镇财政应根据上级财政有关要求,积极做好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要将各级政府安排和分配用于乡镇以下的财政资金以及坐落在乡镇辖区内的医院、学校等县级直属单位的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全部纳入乡镇财政监管范围,并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日常考核、激励约束和责任追究等管理机制,明确岗位监管职责,细化监管内容和工作措施。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强化乡镇财政在资金拨付、使用环节的把关作用,发挥乡镇财政了解情况、熟悉基层的优势,建立乡镇财政机构对各项资金使用情况的巡查制度,确保下达乡镇资金按规定、按政策、按预算落实到位、发挥效益。

(四)完善乡村财务和资产监管职能。建立和完善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统一财务开支范围和标准,严格规范财务收支行为。推行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民主理财机制,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成立以乡镇人大、纪检监察、财政、工会等部门参加的民主理财监督小组,定期对本乡镇的财务情况进行审核、分析、评价,提出改进措施。加强乡镇财务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法违纪行

为,严肃财经纪律。加强乡镇国有和城镇集体资产管理,建立健全资产购买、处置、登记和台账制度,做到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统一,防止资产流失。加强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工作的管理监督和指导监督,全面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

三、继续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进一步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着眼于完善地方公共财政体系,促进县域经济资源集约配置、农村城镇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加大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力度,规范改革模式,完善体制功能。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在效果的指导思想,合理确定县乡财政体制模式,努力提高体制选择的针对性、体制运行的实效性。从2012年开始,要进行新一轮体制改革,对各镇(处)分别实行相对规范的“统收统支”和“分税制”财政体制。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乡财县管”改革。在坚持乡镇政府管理财政的法律主体地位不变、乡镇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乡镇政府享有的债权和承担的债务不变、财政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分税制和统收统支两种体制模式,以不同方式强化“乡财县管”改革:对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乡镇,通过事前指导、预算审核和执行监督的方式实施监管;对实行统收统支的乡镇,要实行与县级财政“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管理方式,由县级财政部

门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收支。

(三)加强县乡财政审计监管。在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监督机制,加强审计监管,发挥审计“免疫功能”作用,堵塞漏洞,提高基层单位依法理财能力,维护财政资金安全和有效使用,促进财政完善机制、深化体制改革,有效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

四、不断加强乡镇财政机构和队伍建设

按照机构独立、编制单列、机构性质明确的要求,在6镇1处设置7个财政所,性质为股级行政建制或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人员编制4—6人,逐步实行县级财政垂直管理体制。未实行县级财政垂直管理体制前,乡镇财政管理机构和人员暂实行县级财政部门和乡镇政府双重管理体制,县财政局要加强对乡镇财政工作的协调管理和业务指导;各镇(处)财政所长的任命和财政所人员的变动调整要征求县财政局意见。

加强乡镇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健全进人机制,采取凡进必考和择优录取原则,新进人员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要采取竞争上岗和交流等制度,建立乡镇财政人员正常流动机制,优化乡镇财政人员年龄和知识结构。要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以财政业务培训为重点,以全面提高乡镇财政干部能力和素质为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乡镇财政干部进行大规模培训,不断提高乡镇财政干部队伍政治、业务素质和

履职能力,提高乡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确保乡镇财政发挥应有职能作用。

五、积极推进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

各镇(处)要按照《河北省财政厅关于推进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河北省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规范》等有关规定,着眼于提高乡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稳步推进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从2011年起,用3年时间,实现全省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全覆盖,达到“机构隶属全面明晰、职能定位全面精准、业务基础全面巩固、内部管理全面规范、队伍素质全面提升、办公设施全面改善、整体形象全面改观”的目标。鼓励各镇(处)提前实现标准化建设目标,除省财政厅给予奖励外,县政府对2011年实现标准化建设的再给予10万元经费奖励,对2012年实现标准化建设的再给予5万元经费奖励。

二○一一年九月三十日

第三篇:乡镇综合文化站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

一、文化站工作考勤制度

1、全体工作人员要自觉遵守上级文化部门和镇党委、政府制定的岗位责任制度做到出勤、出力。

2、实行签到制度。每个工作日上下班分上午、下午两个工作时段进行考勤,上班和下班都要签到。上下班时间以镇政府规定为准。

3、要按时签到。不准他人代签,不得逾期补签。

4、每天考勤由站长或带班人员负责,考勤签到情况每周一统计,每月一总结,半年一初评,年底一总评,奖勤罚懒。

5、考勤结果将按照镇党委、政府制定的岗位责任制和岗位人员聘用制的规定,予以奖惩兑现。

二、文化站卫生保洁制度

1、文化站的卫生保洁要做到制度化、经常化,要定时清理,始终保持清洁状态。

2、工作人员上午要提前10分钟上班,打扫室内外卫生,整理内务。节假日前要集中开展一次卫生突击活动。

3、文化站墙壁上和室内通道不准随意乱贴乱挂。各功能室及办公室门窗及玻璃要干净、明亮,无灰尘、无污渍,窗台干净整洁,窗台外无杂物。

4、活动设备和器材、桌椅、文件柜等处无灰尘、无污渍,干净整洁;微机显示屏、主机、键盘上无灰尘污渍。

三、文化站财产登记保管制度

1、文化站配备的桌椅、电脑、投影仪、电视机、摄像机、乐器、报刊图书等财物都要进行登记造册,并报镇政府备案。

2、站内所有公共财物的使用管理,实行站长负责制,专人保管制,损坏遗失照价赔偿制。

3、所有设施、财物一律不准擅自外借或人为损坏,不得占为己有。否则,因外借、损坏、遗失的,严格追究责任,由保管人、当事人按原价赔偿,坚决杜绝出现公共财物遗失现象。

4、要爱护公共财物,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微机、电视、投影、摄影等科技产品要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不得随意拆卸。出现故障时应由懂技术的工作人员或专业人员进行维修,确保财产安全和正常使用。

四、文化站工作人员行为规范

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提倡敬业奉献。

2、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本职岗位应具备的政策理论、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3、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待工作,总结经验,掌握规律,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4、实行挂牌办公,服务热情周到,积极引导社会团体和广大群众参与各项文化娱乐活动。

5、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擅自脱离工作岗位,工作时不办私事。

6、行为仪表举止规范,提倡文明用语,做一个有较高素养的文化人。

7、保持文化站内外环境整洁、卫生,爱护公物,遵守值班制度,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8、认真执行关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做到严守法纪,秉公办事,不以权谋私。

五、文化站站长岗位职责

1、负责文化站的全面工作,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制定全镇文化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及计划,并负责落实和具体实施。

2、负责文化站的日常性工作,认真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积极开展自身业务活动,开展重大文化活动。

3、负责抓好全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文化队伍的建设。

4、协助县级文化行政部门开展文物的宣传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

5、受县级文化行政部门的委托,协助做好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及监督工作。发现重大问题或事故,依法采取应急措施并及时上报。

6、负责帮助指导、督促检查各村、居委会开展文化活动。

7、负责本站工作人员的管理。

六、文化站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1、在站长的领导下做好分工内的文化业务工作。

2、具体负责文化站日常开放运行工作,做好接待群众、上网服务管理、电视及投影视频使用服务、图书馆登记整理、环境卫生、值班安全等日常事务。

3、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搞好活动的策划组织工作。

4、具体指导和督促各村委、居委的文化室、图书室、“农家书屋”、健身场所等村级文化建设和文体活动。

5、负责监督辖区内的文化市场,配合上级文化部门做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

6、完成站长交办的其他工作。

七、文化站首问负责制度

1、办事群众到文化站进行文化娱乐活动或反映情况,第一位接待的工作人员为首问负责人,应热情接待前来群众,负有为其服务的责任。

2、属于首问责任人职责范围内的事项,首问负责人可以办理或服务的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或服务;应由本单位其他工作人员办理或服务的,首问负责人要将群众带到相应工作人员办公室,或告知相应工作人员的办公室位置。

3、对前来群众请求事项,能马上办理的立即给予办理,不能马上办理的应告知办理期限,不能办理的,应耐心说明情况。

4、不属于首问负责人所在单位职责范围的事项,要明确地告知承办部门及联系方式;属于业务不明确或首问负责人不清楚承办部门的事项,要及时向上一级领导汇报,帮助落实承办部门,并告知前来群众。

八、文化站服务承诺制度

1、保证文化站正常开放运行,积极开展文化阵地活动,热情周到接待来访群众。

2、举办各类展览、讲座,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递经济信息,为群众求知致富,促进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3、根据当地群众的需求和设施、场地条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和广播、电影放映活动;指导村文化室(文化大院、俱乐部等)和农民自办文化组织建设,辅导和培训群众文艺骨干。

4、协助县文化部门配送公共文化资源,开展流动文化服务,保证公共文化资源进村入户。

5、在县级图书馆的指导下,开办图书室,开展群众读书读报活动,为当地群众提供图书报刊借阅服务。

6、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的指导下,搞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开展数字文化信息服务。

7、在县级文化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展示、宣传活动,指导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

8、协助县级文化行政部门开展文物的宣传保护工作。

9、受县级文化行政部门的委托,协助做好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及监督工作。发现重大问题或事故,依法采取应急措施并及时上报。

九、文化站向公众开放服务制度

1、要结合自身功能特点和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学习的规律和实际需要,保持经常性向公众开放服务。

2、要在醒目位置标明服务内容、开放时间、注意事项。

3、重大节庆或传统节日开展的文化活动,要提前做好宣传,便

于群众参与。

4、工作人员要恪守职责,热情接待,搞好服务。

5、搞好站内设施保障,积极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工作制度 1、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是公益性的文化信息服务场所,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不得实行经济承包、挂靠经营等方式变相经营,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活动,除收取必要的成本费之外,不得收取其他任何费用。 2、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主要为群众提供电子文献的阅读和查询,有关信息、多媒体资料的浏览和查询等服务。 3、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管理人员负责做好本室相关工作。 4、工作人员按章操作使用本室设备及声像资料;本室设备及声像资料仅限室内使用,一律不外借。

5、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的计算机光驱读盘要求严格,请务必使用正版且无划痕的CD、VCD、DVD光盘,尽量避免非法读盘的情况出现。

6、不得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播放、收听、收看、拷贝有关淫秽、迷信、反动等不健康的内容或向他人发送恶意的挑衅的邮件和商业广告。

7、 读者和观众不得对本室计算机的软件设置做任何更改。要爱护室内一切设备,自觉维护设备安全,人为原因造成设备损坏,必须赔偿损失。 8、不随地吐痰,禁止吸烟,禁止在声喧哗。举止文明,保持室内安静卫生。

9、工作人员下班前,要按操作规程关闭电脑、电源,关好门窗,注意安全。交接班时,要做好设备检查和交接登记。 十

一、图书阅览室管理人员工作职责

1、树立“服务第一,读者至上”,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

2、负责图书、报刊杂志的管理及装订修补等维护保养工作。如有丢失、损坏图书及超期未还者,要按有关规定索赔。

3、负责办理书刊的借阅、流通及各项统计工作。室内藏书及各种物品每半年定期清点一次。

4、负责图书目录的检查、维护和指导读者使用图书目录,书刊排架要准确整齐、便于检索。

5、负责解答读者提出的咨询问题。

6、负责搞好室内卫生和安全保护工作。 十

二、图书阅览室图书杂志阅览规定

1、图书阅览室是为群众提供读书、学习的场所,是传播精神文明的阵地。图书内容应健康向上,格调高雅。

2、读者要自觉做到文明礼貌,自觉接受管理人员的管理,爱护室内一切设施。

3、要保持室内安静及室内卫生,不要大声喧哗、禁止随地吐痰和乱扔杂物。

4、本室图书、报刊杂志开架阅览,每人限取一份,阅后请放回原处,不得擅自带出。读者要自觉爱护书报资料,如发现撕、割或偷盗图书资料者,将给予批评教育、经济赔偿。

5、群众可在自愿的基础上,将自己收藏的图书捐献出来提供给广大群众阅读。

十三、图书阅览室借阅规定

1、图书阅览室的图书凭借书证借阅。

2、办理借书证需持个人身份证、1张1寸免冠照片,并交纳押金50元。办证后,读者可免费借阅,如读者不再借阅,则收回借书证、退还全部押金。

3、借书证只限本人使用,每次限借图书2册,借期30天,逾期每册交逾期费0.5元/天。如图书损坏或遗失,按书价双倍赔偿。

4、图书阅览室图书外借。报刊杂志只限阅览,概不外借。 十

四、多功能厅管理制度

1、管理人员要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预防和杜绝火灾、被盗、骚乱闹事等危及安全的事故发生。

2、管理人员要严守工作岗位,认真履行职责。

3、多功能厅的设施设备,注意防火、防盗、防非法操作。 4、管理人员要定期对灯光、音响、线路等电器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电器设备安全有效地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

5、各套设备只能由站内工作人员使用,其他人员一律不得擅自操作。严禁私拉电线、乱接插座、私自安装其它电器设备。使用设备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得超负荷运行。 6、多功能厅所有设备一律不准外借,如有发现,管理者承担物品损坏或遗失造成的所有责任。

7、场内严禁吸烟和明火,严禁携带一切易燃品和危及安全的化学药品入内。

8、其他单位使用多功能厅开展活动,要事先到文化站办公室履行手续,经站长批准后方可使用。 9、每次开展活动,管理人员必须提前半小时到场,做好安全检查和准备工作后方可开放。对手续不全和没有事先安全教育的使用者,管理人员有权拒绝开放。

10、开展活动时,管理人员必须坚守工作岗位,严格操作规程。

11、场内禁止吸烟、随地吐痰、乱扔瓜果皮壳等不文明行为,严禁随口吐弃口香糖。不听劝阻者,请其离开活动场地。

12、使用单位开展活动,必须安排至少三名专职人员现场值班维持秩序。文化站至少要有两名工作人员在现场负责管理服务工作。如果使用单位没有按照规定履行好自己的管理职责,造成重大影响或损失,则由使用单位承担相关责任。

13、开展活动时,如发现安全意外情况,要及时组织人员撤离,同时启动应急程序,妥善处理。场地使用完毕后,管理人员要认真检查设施、设备,关好门窗,切断电源。 十

五、文体娱乐室管理制度 1、本室要按时向公众开放。

2、保持室内良好的卫生环境,严禁在室内吸烟,严禁随地吐痰、乱扔任何杂物。

3、文明礼让,严禁大声喧哗、吵闹及争抢活动器材。 4、要爱护公共设施,严禁违规使用器材。故意损坏设施,要照价赔偿。

5、严禁将活动器材拿出室外运动,如有丢失,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并照价赔偿

6、进入本室活动者,要妥善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如有丢失责任自负。

十六、科技培训室管理制度

1、管理及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每天必须做好室内清洁卫生和整理、准备工作,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

2、认真解答并处理好学员提出的问题,虚心学习,礼貌待人。做好每天的工作记录和值班交接手续。

3、定期检查及维护培训室设备,做好培训室的设备登记和管理工作。

4、充分发挥培训设备作用,提高使用效率,做到有专职操作人员,有活动记录,有应用效果。

5、定期组织农业实用技术、科普和各类文艺培训,及时传递市场信息,随时接待群众咨询。

6、加强安全管理,防火、防盗、防病毒、防违规操作,确保投影仪、电脑等设备及系统安全。

7、加强设备管理,节约使用材料,出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正常工作运转。

8、各类培训班开班前,必须以各种形式告知广大群众,提高群众知晓率。

十七、参训人员管理规定

1、参训人员必须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入室,无关人员禁止入内。参训人员要自觉服从培训管理人员的安排。

2、保持培训室整洁卫生,不准乱丢废纸或其它杂物,严禁吸烟和高声喧哗。

3、要自觉遵守培训纪律要求,遵守培训室的公共秩序和安全守则。

4、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使用有关设备,遇有设备故障应立即报告。对违反操作规程造成事故或损坏设备者,给予严肃处理,并按规定进行赔偿。

八、书画创作展览室管理制度

1.保持室内的整洁,不准乱丢废纸或其它杂物。使用水调颜料或墨汁注意不要弄脏桌子和地面。

2.在本室创作者,离开本室之前要将照明、风扇关掉,关好门窗,注意安全

3.室内的笔墨纸砚及字帖等物品,原则上供书协、美协会员以及书画爱好者创作使用。其他人员未经管理人员同意,不得随意使用。所有物品不准带出室外私自使用。

4.本室展览的书画作品,供观众参观学习交流,作者或他人未经允许不得随便摘取拿走。

5.展览要保持清洁卫生,墙壁或走廊内不准乱贴、乱挂、乱涂、乱画

6、管理人员要做好参观人员的接待、服务和参观人次的登记工作。

第四篇:乡镇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调查情况汇报

根据资府应急【20**】1号文件精神,我镇及时召开会议布置任务,及时做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现将我镇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应急管理工作情况

去年以来,我镇认真贯彻国家、市县有关应急管理要求,突出重点,综合协调,狠抓落实,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建立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强化工作责任

一是领导重视。镇党委政府将应急管理工作列为一项专门议题,对全镇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会议要求,根据XX市应急管理会议精神,全面推进全镇各项应急管理工作。二是健全机构。《龙结镇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已明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抢险救灾总指挥部指挥长由镇长赖尊国担任(特殊情况下,如镇长不在龙结镇范围时,指挥长由副镇长陈文议担任);副指挥长由副镇长或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由镇政府办公室主任和相关副主任、镇经发办、安办、村建环卫中心、农业服务中心、社会事业服务中心、龙结中心卫生院、畜牧站、龙结中学、龙结小学、工商所、派出所等近35个相关部门以及乡镇政府的主要负责人组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抢救总指挥部内设一个办公室和五个分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由镇政府办公室主任沈荣长担任,办公室副主任由分管副主任黄志祥担任。分指挥部指挥长由相关单位负责人担任,分指挥部副指挥长由分管副主任或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

(二)逐步完善各项应急预案体系,明确工作措施

一是梳理现有预案。对全镇2011年发布的《龙结镇防洪预案》和《龙结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龙结镇烟花爆竹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龙结镇防御山洪灾害预案》、《龙结镇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龙结镇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应急救治预案》等60个应急预案进行梳理汇总。二是完善预案体系。镇政府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各类应急预案修订和编制工作的通知》和《关于统计调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情况的通知》,对全镇范围内的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进行了一次详细的统计调查,按照县应急中心的要求,正在抓紧编制、修订完善后的各类应急预案,使全镇的应急预案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三是明确工作措施。每项预案,从应急指挥、应急响应、各级各部门的具体分工到配合专业队伍具体处置,都制订了详细具体的工作措施,明确了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具体任务和工作方法;对基层单位的应急工作及组织和发动群众等具体事项,也都做了详细周密的安排。

(三)强化政府统一指挥,部门协同作战,特别是派出所、工商所等部门协同配合

明确所有参加应急处置的工作单位、人员由镇政府统一指挥,根据实际需要成立若干工作组,负责抢险救援、医疗救护、卫生防疫、治安警戒、交通管制、应急通讯、人员疏散和安置、社会动员、特别应急、综合信息、新闻报道、应急物资经费保障、生活保障等工作。各工作组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互相支持,社会各方密切配合,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派出所、工商所等部门通力合作,对易激化、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解决,努力把各类事件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加强敏感时期的监控工作,有力地维护我镇的社会稳定。

(四)整合资源,加强管理,确保快速反应

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通过资源共享,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一是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明确镇财政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急反应机制责任体系和应急响应体系,整合财力,落实工作经费。二是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完善应急物资保障工作程序,并加强对物资储备的监督管理,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和生活用品的及时到位。三是成立各类突发性应急救援队伍,做好应急处置的各项准备工作,保证组织到位,应急救援队伍到位,应急保障物资到位。同时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基层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五)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应急工作能力

一是加强业务培训。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培训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镇应急办、镇武装部坚持练兵,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卫生防疫、农林水利、畜牧等部门采取以会带训,会训结合,以检查带指导,检查与指导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培训与宣传工作。二是进行科普宣教。我镇消防、安全生产、防汛抗旱等部门充分利用“全国消防日”、“国际减灾日”、“世界水日”等专项宣传活动,结合各部门业务工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应急知识科普宣教活动,增强了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

二、存在问题

(一)组织体系还不够健全,国家已建立健全完整的组织体系,但我镇目前还不够健全,主要是没有成立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造成督促检查协调不到位,责任追究不够明确。

(二)部分应急方案,操作性有待加强。

(三)预测预警和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应急队伍单一,经费不足,应急物资分散,装备落后,应急保障能力有待加强。

第五篇:乡镇建设档案管理工作措施(本站推荐)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各部门:

为加强和规范全县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确保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安全,使档案工作更好地为全县“五个主题年”建设活动服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办法》、《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和《 市档案局、 市发改委关于转发〈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的通知》(渝档发〔 〕)33号)的要求,经县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做好项目档案工作的重大意义

重点建设项目是指由县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组织或委托组织的在一定时期内对全县社会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工程建设项目。

重点建设项目档案是指从重点建设项目的提出、立项、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到竣工验收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利用和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文件材料。它既是重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历史记录,又是项目投产运行、维修、管理、改扩建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是整个项目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各有关乡镇(街道)、各部门要以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态度,本着“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宗旨,切实加强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的管理工作。

二、夯实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基础

重点建设项目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和指导所辖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将项目档案工作纳入项目建设管理程序,与项目建设实行同步管理。即下达工程任务与提出科技文件材料归档同步,检查计划进度与检查材料形成情况同步,项目验收与档案验收同步。

重点项目建设、施工、监理单位应建立项目档案管理机构,明确分管领导,确定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并切实履行项目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保管职责,建立统一领导、职责明确、运转协调的档案工作管理网络,健全档案工作规章制度,保障经费投入,设置档案用房,配备完善的档案设施设备,为开展项目档案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县档案局要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配备业务骨干,依法对全县的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进行跟踪调查、指导、检查,随时掌握项目档案资料的收集、保管、整理、归档情况,并牵头组织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的专项验收工作。

三、做好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的全程管理

(一)登记重点建设项目档案

县发改委、全县各重点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县档案局应密切配合、互通情况,摸清本行政区域内续建、新开工的重点建设项目底数。项目主管部门应督促所辖项目建设指挥部及时填写《 县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表》(附件1)(含电子版)送县档案局。

(二)统一项目档案业务标准

县档案局应根据全县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登记信息,本着体现主动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的原则,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与函电答疑相结合等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重点建设项目档案服务工作,并适时联合有关部门开展重点建设项目档案专项执法检查,推动全县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整体水平提高。

(三)规范整理项目档案文件

重点项目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应按照《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和《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DAT28-2002)的要求,制定并落实本单位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的归档范围、分类方案和保管期限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及时做好重点建设项目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重点建设项目前期阶段形成的文件材料,以及设备、工艺和涉外文件,应由建设单位负责收集、整理;勘察设计文件由勘察设计单位负责收集、整理;施工阶段形成的文件,凡项目实行总承包的,由各分包单位负责其分包项目全部文件的收集、整理,并提交总承包单位汇总;凡由建设单位直接向多个单位发包的,由各承包单位负责收集、整理其承包项目全部文件;项目监理文件由项目监理单位收集、整理。各项目单位档案资料要按规定向建设单位移交。

(四)规范项目档案验收程序

《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规定:“项目档案验收是项目竣工验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未经档案验收或档案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不得进行或通过项目的竣工验收。”“省以下各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组织验收的项目,由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项目档案的验收。”因此,凡本县范围内由市投资主管部门委托县投资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和县投资主管部门组织验收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由县档案局按规定组织项目档案的验收。

在重大建设项目进行交、竣工验收前三个月,建设单位应组织勘测、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等有关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工程管理者对项目档案进行自检,形成自检报告报县档案局和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并按规定向县档案局提交档案验收申请,填报《重点建设项目档案验收申请表》(附件2)。县档案局在收到验收申请后10日内作出答复,并牵头组织成立由县档案局、县发改委、县城乡建委组成的档案验收组,对该项目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及项目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对验收合格的,出具《 县重点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合格通知书》(附件3);对验收不合格的,提出限期整改意见,县档案局将适时组织对该项目档案进行复查验收,直到整改合格为止。

在重大建设项目进行交、竣工验收时,应按规定通知县档案局参加。项目交、竣工报告中应包含由县档案局出具的档案验收意见。

(五)各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在项目验收结束后,必须按有关规定办理项目档案的移交手续,并及时向相关单位进行移交。

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按规定对项目档案进行收集、整理、验收,造成档案不全、丢失或损毁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和《 市纪委、市监察局、市档案局关于违反档案法律法规行为纪律处分暂行规定》(渝纪发〔 〕34号)的有关规定,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及人员的责任。

抓好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是服务我县“五个主题年”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档案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职责。县档案局、各重点建设项目单位和项目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合力推动全县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范文网】

上一篇:乡镇纪委述职述廉报告下一篇:行政管理实践心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