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2022-07-25

第一篇: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积累古诗名句。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了解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体会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诗,导入新诗。

1、同学们,我们一起跟随着苏轼游览了庐山,了解到苏轼眼里的庐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宋朝诗人陆游一起来《游山西村》。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1、请大家自由朗读《游山西村》,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随机纠正字音和诗句朗读。

(1)指名朗读古诗,注意评点字音的准确和诗句朗读的味道。 (2)出示课件:认读生字,学生提出书写注意事项。

腊là

浑hún

豚 tún

疑yí

(3)老师指导诗句朗读的味道,学生试读,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出示课件)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借助注释,了解诗意。

1、请大家结合注释,猜猜这首诗的意思。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讲讲。

2、全班交流古诗的大概意思。

3、思考:你读出来了陆游的心情没有?

三、品读古诗,体会感情。

品读古诗,体会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体会陆游快乐的心情。

1、体会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陆游快乐心情的原因之一——人好)

(1)请大家默读诗句,想想农家人招待游客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字是什么?理解“足”的意思。

(2)农家仅仅是“足”鸡豚吗?还“足”什么? (3)一个“足”字可以看出什么? (4)想象画面,感情朗读

1、2句。

“丰足”之年,农家人杀鸡宰猪,热情招待外来游客,陆游在这里喝着酒、吃着肉,他快乐吗?

2、体会陆游的快乐心情。(陆游快乐心情的原因之二——景好) 陆游的快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1)指名回答,引导学生重点体会: ①理解“莫笑”,从农家人热情地招待可以体会到快乐。 ②“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的游玩情景对比看出快乐。“疑无路”和“又一村”的心理对比看出快乐。

(2)拓展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3)想象画面,感情朗读

3、4句。

同学们,陆游到山西村游玩,农民热情款待他,诗中一个“足”字可以看出当地农民的好客、纯朴的性格。当陆游结束这次愉快的旅游,他的心情是快乐的,他由衷感激农民的热情好客,他无比留恋农村的纯朴生活,其实,“足”也可以概括陆游的心情,那就是——“满足”。

四、配乐朗诵,背诵古诗。

游山西村

人好

丰足

( 足) 景好

满足

第二篇: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游山西村》。

教学重难点:背诵古诗,理解诗中所含哲理。 教学准备:风景画、课本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 题西林壁》 。

2.说说从《 题西林壁》 这首诗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了解诗意

1.自由读《 游山西村》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2.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3.再次自由读古诗,思考诗中主要写了什么?

三、读懂诗句,感悟诗理 1.自由读古诗,读懂诗句。

〔 学法尝试:要读懂这几句诗,可以想一些办法。诗句下面有一些词语的注释,读一读注释,也许会有帮助;书上还有插图,看一看插图,说不定会受到启发,还可以与同学讨论讨论。〕

2.按照:“学法尝试”中的思路

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力争读懂诗句。 3.集体交流。

( 1 )从注释中知道了“腊酒”“豚”“疑”等词语的意思,读懂了第

一、二行诗。

( 2 )从插图中,了解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是怎样的景象,知道了“疑无路”的意思,知道了“又一村”是指什么。〔课本中的注释对我们读通诗句有很大帮助;课本上的插图对我们了解诗中描写 的景象也作了提示,抓住这些,就是抓住了读懂诗句的根本。〕

4.感悟诗理。

( 1 )指名读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2 )出示课本插图,思考:“山重水复”与“疑无路”、“柳暗花明”与“又一村”之间的联系?想象诗人心理活动的变化?

( 3 )指名回答。

( 4 )再次启发思考: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 5 )从诗人游山西村的经历、从你举的例子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柳暗花明:绿柳成阴、繁花似锦的美景。

四、作业

1.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腊酒、鸡豚(莫笑、留客)- -热情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景物

第三篇:《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学会一类生字豚。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资料准备

背景音乐与诗境相关的挂图 字典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熟读古诗,了解诗句大意感悟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豚”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 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

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莫:不要浑:(1)水不清,污浊;(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满:~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

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第四篇: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课题】诗四首 【课型】新授 【教材分析】

本课的四首古诗以景传情,情景交融,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品过程与方法目标: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的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方法】朗读法、赏析法

【课前准备】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归园田居》(其三)、《游山西村》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指2-3名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交流有关作者的资料。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a. 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2、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

教师范读《游山西村》、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 首诗的主要内容。 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全班讨论、交流明确: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

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思考下列问题: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 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小组讨论交流、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四、质疑问难

五、拓展延伸

《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归田园居》(其三)流露出了归隐田园后的遁世思想。《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家纯朴风俗的留恋。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歌?孟浩然《过故人庄》、辛弃疾《西江月》。

六、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歌。、课后练习一。

八、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归田躬耕意愿志趣―――

游山西村:农家憨厚山村美景社日风光闲游向往-----山村美好,喜爱漫游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使至塞上》 王维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2、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

三、精读诗歌,深入探究 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四、默写课文 《渡荆门送别》李白

一、导入新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2、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2、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齐读背诵

四、质疑问难

五、拓展延伸

试从这几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文字把你的阅读感受描绘出来。

六、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著名边塞诗,并点评赏析。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八、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出使边塞内心抑郁塞外风光千古壮观------情有事发,景由事终 渡荆门送别:地点、目的,景色壮观,留恋故乡---------叙事绘景抒情

第五篇:《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默写全诗。

2.在理解诗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重点) 3.结合创作背景准确理解诗歌中哲理句的多层含义。(难点)

二、课时 1课时(40min)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讲授法

探究法

知人论世法

四、教学手段 幻灯片

五、教学流程

导入(复习导入法):

【ppt:《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齐读

千年前,某年十一月四日夜晚,一位老翁僵卧在荒僻的乡村,但他无暇顾及自己凄凉的老境自怨自艾,他的内心还燃烧着为国戍边的激情。在肆虐的风雨声中,老诗翁昏昏睡去。在睡梦中,他挥利剑,扬旌旗,率军北进,跃马冰河!

这就是陆游,关于陆游,他的基本信息你还记得哪些?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诗多存于《剑南诗稿》,其文多存于《渭南文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诗人老年闲居家乡山阴时所作。今天我们还要学一首陆游壮年时闲居家乡的诗作,叫做《游山西村》,看看这首诗又在写什么。

(一)整体感知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游/山西村 陆游

hún

tún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Zhǔ

kòu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题目中能得出什么信息?

记游诗;地点:名叫山西村的小村庄。 记游的诗歌文章,一般涉及哪些内容?

当地的自然风光、人、风俗、自己游玩时的感受。

3.齐读全诗,边读边思考陆游在诗中写到了哪些内容,分别在哪些诗句中。 首联

民情 颔联

风景 颈联

风俗 尾联

再约

(二)细读品味

1.一起品读诗人笔下山西村的民情、风景、民俗,看看分别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西村村民待客 腊酒浑:腊月时酿的酒,酒以清为贵。腊酒价轻,情谊深重。 丰年:丰收的年岁。

足:充足、丰盛。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足鸡豚:鸡肉猪肉很丰盛。——既暗示了村民丰收、生活富足的现状;又表现了村民倾其所有款待客人的热情大方。

句意:不要笑农民家腊月酿的酒浑浊,丰收的年岁里,村民们用丰盛的鸡肉猪肉来挽留、款待客人。

民情的特点:热情、好客、淳朴

诗人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村民的感激和赞美。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西村风景 这一联对仗精工,上下句对仗,句中对仗。

句意:山峦连绵重叠,水路回环曲折,似乎前路已断,在那绿柳荫下鲜花盛开处又是一座绝美的村庄,又是一个好去处。

风景的特点:优美、秀丽(青山绿水、姹紫嫣红、光影交错)

诗人的情感:由于领略了不同特色的风光而不断涌现的欣喜、惊喜之情。 补充诗人的生平简介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陆游生于两宋之交,从小过着“儿时万死避胡兵”的生活,平生志愿是“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因此十分渴望为收复中原的事业贡献一己之力。29岁时,陆游考进士名列前茅,为秦桧所忌,以“喜论恢复”除名,取消第二年殿试资格。直到秦桧死后,陆游才开始政治生涯。此时的陆游已经34岁了。

好景不长,1167年,陆游41岁时,调任隆兴通判,不久就因坚决主张抗金兵、收复失地,被投降派、主和派横加“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而被免职,回乡闲居5年。《游山西村》即为诗人此次闲居家乡时所作。

46岁时,任夔州(今陕西汉中)通判,此为不重要职务,不久因“恃酒颓放”的罪名被免职。此后,陆游便以“放翁”自嘲。

56岁时,在江西为拨义仓赈济灾民触怒统治者,被劾免职,回到故乡,投闲置散6年。

65岁时,以“嘲咏风月”罪被斥归,将镜湖边自己的寓所更名为“风月轩”。 此后,直到陆游85岁时去世,除了79岁那年作史官修订史书,他一直闲居家乡。《示儿》成为陆游绝笔。

结合以上创作背景思考颔联的深层意蕴。

“山重水复疑无路”——暗指诗人仕途中遭遇的困境,报国理想受阻。 “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从自然风景中悟出的哲理。身处困境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充满希望和自信,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这是诗人的自我勉励、自我鼓舞。

总结:颔联的两层意义:山水美景;保持积极乐观并努力,即使在困境中也会出现希望或转机。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山西村民俗 箫鼓:管乐和打击乐

春社:社日是指祭祀社神的日子。社神就是主管土地之神。为适应春祈秋报的需要,逐渐形成了春社和秋社两个社日,“春祭社以祁膏雨,望五谷丰熟;秋祭社以百谷丰稔,所以报功”。春社日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日为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社日的主要民俗活动是祭祀社神,分享祭肉;举办规模不一的迎神赛社活动、歌舞宴饮;妇女们忌劳作、回娘家;小儿女社日忌习业。

句意:箫声鼓声接连响起,春社迎神祈福的日子就快来临,村民们衣饰简单、朴素,保留着淳朴的风俗习惯。 风俗的特点:古老、热闹、淳朴

诗人的感情:对淳朴热闹的民间风俗的喜爱与赞美。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诗人与村民的再见之约 若许:如果允许

闲乘月:空闲时乘着月色 无时:随时

句意:从今天开始,如果允许我空闲时乘着月色(来村里),(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叩响你家的柴门。 与村民的再见之约:兴致雅逸 诗人的感情: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轻松自在,表达了诗人对山西村的喜欢,对山西村民的喜欢和信任。

(三)总结

全诗“以游村村民之情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起于情,结于情。诗人以明丽、轻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风景优美绚丽,民情热情真挚,民俗热闹淳朴的农村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山西村及村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思考探究

陆游幼年时“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他一生的夙愿乃“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他认为“丈夫不虚生世间,本意灭虏收河山”,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却屡屡因主和派的陷害而被免职,一腔爱国热忱无处施展。暮年闲居在家时,睡梦中都不忘上阵杀敌,临死时还企盼着“王师北定中原”。试想,这样的陆游真的愿意自己很“闲”吗?如果愿意,那是在什么情况下愿意?

参考:陆游不愿意自己闲居,他渴望驱逐金人,为收复国土献绵薄之力。陆游不是不喜欢这样自在闲适的乡村生活,只是对山河破碎的南宋充满担忧。如果有一天,金人被驱逐出境,南宋朝廷不再偏安一隅,陆游是很愿意过这种闲适的生活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游山西村》中陆游的“闲”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闲”。

上一篇:意识形态表态发言下一篇:艺术考察报告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