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教学设计(品读感悟)

2024-04-10

《小草》教学设计(品读感悟)(共11篇)

篇1:《小草》教学设计(品读感悟)

《春芽》教学设计(品读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缝、株、恨、掀、盎、弱、啁、啾”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了解课文对春天景色细致而又独特的描写,初步培养学生用心观察生活、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学会体验生活、学会表情达意。

教学重点: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题。

二月的春风把柳叶修剪,三月的子规夜夜啼血,春天是一草一木一鸟都为之灵动和雀跃的季节,我们和快乐的春天一道走遍了祖国的每一个地方。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户人家看看小天井里的春芽。

(板书课题:春芽)齐读课题。

二、初读学字。

1、教师配乐示范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

2、小组活动:读一读课文,学一学生字。

3、检查生字。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4、检查读文情况。开火车逐个自然段读,纠正错误。

三、品读感悟。

孩子们,这样一篇课文我们只读得正确是不够的,要流利、有感情。让我们走进课文,跟随作者去感受天井里美好的春天!

1、发现春芽,发现春天。(学习第1—4自然段。)

(1)知道什么是“天井”吗?(如果有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或其他方式知道“天井”,那么就先让学生说一说。)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天井图片和资料。天井:宅院中房子和房子或房子和围墙所围成的较小的露天空地。)

(2)天井是狭小封闭的世界,课文中的“我”在天井里是怎样发现春芽的?心底又有什么样的想法呢?我们来看1—4自然段。(指名学生读课文1—4自然

/ 3

段。)

①“我”是怎样发现春芽的?用课文里的话来说一说。(学生汇报:“天井的石板缝里,透出一条条蚯蚓似的泥土。这几天来,渐渐地有几株青青的芽冒出土来。”)

理解“透出”“蚯蚓似的”。随机练习,照样子说一说: 一条条蚯蚓似的泥土:一()()____似的____

②发现了春芽,“我”的心底又有了什么想法?(引导学生用2、3自然段来回答。)

抓住重点词“感激”来体会作者的心情。用“感激”说话: 我从心底感激„„是他为我„„

理解句子“谁能说这不是小天地里的一线生机,一点青青的颜色?”理解“生机”。

(3)带着心底的感激,带着欢呼的喜悦,来读一读2、3、4自然段。(指导朗读。)

2、渴望、寻找更多的春芽。(学习第5—9自然段。)

(1)发现了青青的芽,发现了春天,“我”又有了什么新的想法?我们来读5—9自然段。(指名学生读,然后汇报。新的想法:“我渴望着能出现更多的青芽。”)从“渴望”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情感?(体会“我”对春芽的喜爱,对美好春天的向往。)

(2)没有找到更多的青芽,为什么一点也不失望?(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文本,寻找答案。“我”一点也不失望,因为冒出的青芽已经让我感受到春天的到来;因为我知道透出泥土的地方一定会有青芽冒出来;因为我相信在石板底下一定会找到更多的青芽,它们一样地会冒出土来,即使是弯弯曲曲的,也会长大;因为我坚信石板底下也有春天!)

(3)读出这种渴望,读出这种坚定的信念。(指导学生朗读。)

3、期盼春芽成长开花。(学习第10—13自然段。)

(1)石板外面有春天,石板底下也有春天!天井里终于有盎然的绿意了。自由读最后四个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心情。

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情感?(对春芽的无限渴望,对春天的久久企盼。)

/ 3

(2)带着对春天的渴望,带着对春芽的期盼,练读这四个自然段。(指导朗读。)

(3)“我”为这小生命洒了水。为青芽洒水时,“我”的心里会想些什么?(4)小鸟“对着小小的青芽啁啾了一声”,小鸟会对春芽说什么?

4、理解升华。

带着表情,饱含深情地朗读全文。

四、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

春芽 发现——欢呼 寻找——渴望 爱惜——生命

/ 3

篇2:《小草》教学设计(品读感悟)

看着眼前的蓝天、大海、椰林,听着耳畔悠扬、婉转、空灵的曲调,亲爱的同学,你那神奇的想像已驰骋何方?脑海里迸出的第一个字眼是什么? 同学甲: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神清气爽,忘却烦恼。同学乙:美!我真想立刻去看看。

二、我发现大家都喜欢大海,换句话说,对大海都有感觉,咱们先来品品两位同学对大海的感觉、感受、感想、感慨吧!

好,先请李昆之同学倾情朗读她的《感悟》!

三、李昆之朗读 感悟《听潮》

那是1929年的夏天,在一个小小的岛屿上,有一位文人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陷入了深思„„几十年后的今日,当我面对着这词句柔美而又不非常华丽的散文时,我似乎感到了他对海潮的特别情感。

四、生生互动答询

篇3:《小草》教学设计(品读感悟)

一、介绍日月潭, 导入新课

1. 你知道日月潭吗?给大家介绍你了解的日月潭。

2. 出示中国地图, 请学生找到台湾、日月潭, 教师板书课题。

3. 读准课题, 了解“潭”的意思。

(将学生自己搜集的有关台湾、日月潭的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资料作为一个大的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阅读, 学生就会领悟到, 日月潭的美不仅仅因为她的风光秀丽, 更因为她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 那里有我们的台湾同胞。)

二、自渎感知, 自主识字

1. 一读课文, 读准字音, 划出生词, 把带有生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2. 二读课文, 同桌互查, 一人一段, 错误的地方多读几遍。

3. 你帮同桌学会了哪个词语。容易错的句子全班齐读一遍。

4. 用各种方式巩固识字。

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认识“朦、胧、境”

用熟字换偏旁识字:坏——环、镜——境

扩词识字。

5. 三读课文, 整体感知:读了课文, 你对日月潭有了什么新的认识。用一两句话介绍日月潭。

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

日月潭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日月潭山清水秀, 风景如画。

日月潭风光秀丽, 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

6. 顺势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联系《黄山奇石》小结:写景的文章一般在开头和结尾简要介绍这个地方的特点。

(学生充分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是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前提。因此, 在学生几次与文本的对话中, 教师分层次提出了阅读要求, 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质量和效率,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品读感悟, 自主体验

1. 以情激情:教师配乐朗读, 学生边听边想象, 共同进入课文情境。

2. 交流欣赏后的感受:日月潭的什么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3. 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随机学习。

第二段:让学生画一画华光岛、日岛、月岛的位置。重点品味“圆圆的太阳“”弯弯的月亮“, 抓住这两个句子想象, 并结合插图体会日月潭的神奇。夸一夸日月潭的神奇。

第三段:找到相应的图片, 让学生对照图片朗读。抓住“薄薄的雾”“天上的晨星”“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品读想象清晨的风光。美读升华, 内化情感:带着品读后的体验和感受走进日月潭的美景中, 美美地读课文。先自由读, 再赛读, 配乐读, 看谁能把日月潭的美充分地表现出来。

创设情境, 学当导游。

假如有一天, 你带着爸妈去日月潭旅游, 你会怎样介绍日月潭?

(这里的教学, 重点在对文本整体把握的基础上, 借助画面, 通过独具个性的朗读、想象、体验、交流等手段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

四、快乐积累

1. 积累词语:日月潭真美啊!是哪些词语把日月潭的美表现出来的?把它写在日积月累本上。课后读读记记。

2. 指导背诵:多美的日月潭, 多美的课文, 让它们永远留在我们心里吧!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在阅读对话和生动的情境中积累, 积累的过程充满了乐趣, 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也积淀了情感和语感。)

五、实践活动

1. 进一步查找有关台湾的资料, 制作一份手抄报, 主题为:台湾在我心中。

2. 仿照课文的写法, 试着给你喜欢的一处风景写一段赞美的话。

(这是对阅读的延伸, 是一种处于更高层面和更广阔视野中更自由自主的对话, 体现了在人文精神的关怀下, 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等能力的整体协调的发展。)

六、书写指导

1. 学生自主观察, 发现书写规律。

2. 教师范写。

篇4:注重品读教学培养感悟能力

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只有通过品读,我们才能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只有通过品读,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挖掘作品的内涵;也只有通过品读,我们才能感悟到每一篇文章语言文字的真正魅力。因此我认为,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充满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想象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言的无穷魅力,去感悟语文的真正价值。在课堂上经常有意识地尝试进行品读教学,久而久之,不仅能让学生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还能使学生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使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和感悟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如,人教版九年级教材《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有很多关于菲利普夫妇的语言描写,尤其是他们对于勒前后不同的各种称呼安排,作者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当于勒经济状况不佳时,菲利普夫妇称他是坏蛋、流氓、无赖;当于勒赚了钱说要赔偿父亲的损失时,菲利普夫妇称他是“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人”,而当于勒再次穷困潦倒在船上靠卖牡蛎为生时,菲利普夫妇又称他是“小子”“家伙”“贼”……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都是围绕着于勒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于勒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皆因金钱而改变。这就反映了他们处世的态度就是一切以金钱为转移,从而揭示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庸俗、势利、冷酷的性格特点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因此在教学中,我就很注重学生对人物语言的反复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不同时期对于勒的不同感情,如赞叹、同情、斥骂等,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思想内涵的理解。可以说,学生的每一次品读,无不渗透着强烈的情感。而这样的品读训练,不仅使学生感悟語言的能力增强了,而且也使学生的语言思维更活跃、更深刻了。

总之,语文课就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重点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我相信,只要我们确实将品读很好地落实到语文课堂上,真正做到在课堂上以“品读语言”为核心,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就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沉浸在“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语文,喜欢去读、去品、去说,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显现出迷人的光彩,使我们的语言文字真正散发出内在的无穷魅力。

篇5:《小草》教学设计(品读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饮、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天山景物的特点,感受天山的美景。

3、领悟作者是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描绘得具体而形象的,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了解天山景物的特点,感受天山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是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描绘得具体而形象的,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2、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析题导入

七月的天山也就是天山之夏。夏天暑气袭人,而在天山却像秋天一样凉爽,这是为什么呢?随机简介天山资料。

(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景色宜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一睹它的风采。

二、按自学提示,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描写的景物是怎样的?学生找每个自然段的过渡句,提取每段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总结:按照由外到里的顺序依次描写了水、树、花三方面的景色。

三、品读感悟,领会表达

1、作者初进天山,看到了哪些景物?有怎样的感觉?

/ 3

(雪峰、雪水、溪流,作者写得非常优美)

2、哪些句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学生批注词句交流。

(1)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太阳光透过云彩,把云彩的影子映在雪白的山峰上。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极白,连白云映在上面都显得发灰。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比喻是多么的贴切。

(2)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两个“从”字,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写出雪水动人的姿色,多像细长的闪闪发光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就像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这又是多么确切形象的比喻。

3、天山密林和野花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找出喜欢的句子,做批注谈体会。

(1)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了枝叶的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阳光只能是“漏”下,这里不用“照”字而用“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作者精确的用词,把天山的特有风光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一说“矫健”,一说“精神”,用词富有变化,一个“浮”字形象地写出花之多,人就像置身在花的海洋之中。

(3)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三个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花的繁多,花的绚烂,花的优美之极。

4、小结写法。

/ 3

作者整篇巧用过渡,移步换景,每部分都用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手法,把天山的独特美景具体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四、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

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七月的天山

雪峰 像白缎

初进天山

水 雪水 像银链白莲

小溪 清澈鱼欢

移步换景 往里走

像巨伞 幽静

像锦缎

走进天山深处 花 五彩缤纷像霞光

像彩虹

篇6:感悟阅读教学中品读的方法

楚谈小掌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品读的几种方法◎梁彦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充分地读、有效地读,达到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效果呢?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精美之处,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语句深刻含义,进而感悟作者思想,升华情感。

一、文美处品读,感受其形有的文章是靠语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描绘的景观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文美之处,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主体画面,使学生将理解语言文字与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如《第一场雪》,作者将下雪后的壮美景象写得相当优美,写雪美很有层次:课伊始,教师播放课件,配画外音,如同演奏一曲优美乐章前轻调琴瑟,产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接着引导学生在文美处品读:师:是啊!雪后的景致,美如画卷。那作者峻青又是以怎样生动的文字来描绘雪后的景致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四节,读完后,选一个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反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并在课文空白处写上批注。生:我认为“一阵风„„彩虹”这句话写得很美。这句话不仅运用了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把雪末JDl~k作玉屑,还运用了动态写法来描写雪花纷纷扬扬飘落的情景。师:“风吹树动雪花落”,多美的一个句子!同样喜欢这句话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说。生:日光和雪花相互辉映,就出现了“五光十色的彩虹”。从上半句“簌簌”的声响再到色彩,作者笔下的“第一场雪”真是有声有色。我想读一读这句,行吗?对当前研究中小学语文教◎许嘉璐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我有这样几点想法,在这里说出来供大家参考。第一,语文水平的高低是多种因素构成的,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因此,提高和评判学生语文水平的任务都不是语文教学一家所能独自承担得了的,应该由多学科共同承担起培养学生语文水平的职责,并以社会的需求为衡量学生水平的标准。今天,只就教育谈教育,只就语文教育谈语文教育,已经不行了。我希望今后研究中小学语文教育时,能有非语文专业的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进来,贡献意见。第二,语文教学研究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年来,语文改革实验已经有许多家,各有千秋。现在需要的是各家都以中国的和世界的未来要求为准绳进行自我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家的优点加以整合,形成一套或几套比现在任何一家都更好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大家心平气和,精诚合作,取长补短。第三,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尽快地做起来,不能老停留育的几点想法在研究室、会议室里或报刊上。什么时候都不会有十全十美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只能在语文教育实践中逐步接近绝对真理。另外,即使从促进学术发展的角度说,也急需要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这个道理是无须多说的。学术发展的条件之一是不同意见之间的争论和比较。说实在话,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出现什么严格意义上的流派。“派”只能在不断争鸣和不断切磋以及扎扎实实的实践当中产生。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方面,语文教育界的朋友们已经付出了许多努力,但是就总体而言,这方面还需要加强。第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今天在研究2l世纪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时,不能不把这一问题提到十分显著的地位。而一般说来,我们的学者们对信息技术了解得还不多,这就需要我们尽力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向信息技术专家请教,以保证这一领域的研究具备应有的前瞻性。教学探索师:那你就读吧!(生自信地读)在座的小评委,你们评一评他读得怎样。生:听他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读的时候突出了“五光十色”一词,让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亮晶晶的雪白世界之中。从以上片段可以看LB,教学中抓住文美处加强读的训练,做到以读导情,以议悟情,以情激情,努力把读与思考,读与理解,读与想象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欣赏、品味的同时,学会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使教材、教师、学生三位一体,达到情感上的共振。

二、动情处品渎感受其情文本浸润了作者的情感,也是学生情感的“生发源”。指导学生在文章动情处品读,感受作者传递的情感并与文本充分地对话,是领悟文章精华的关键。学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与作者对话,真切体验,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使个体感受和文本意义达到交融。《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文章情感强烈,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教学时我创设情景感受迎接父亲凯旋的兴奋以后,这样引导学生在动情处品读:师:是的,我们期待“蓝盔”,期待与父亲拥抱,这将是多么幸福的时刻。请昕老师朗读爸爸归来的情景。边昕边想象画面。(师配乐朗读)师:此时此刻,我们手捧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的遗体,你想说什么?做什么?生:我想扑到爸爸怀里,痛哭一场,然后献上鲜花,对他说:“爸爸,我永远爱你!”生:我虽然万分悲痛,却仍然为爸爸感到自豪,因为他是为和平而牺牲的光荣战士。生:老师,我想哭,没有爸爸多不幸!师:是呀,战争,让我与爸爸从此阴阳两隔,这种痛苦让我刻骨铭心。让我们一起走进字里行间去感受这一幕吧!请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体会体会,在这一段里面,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谈谈你的感受。生:“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说明爸爸死得很惨烈,用生命捍卫和平。生:“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说明爸爸临死前都不忘和儿子的约定。师:也说明爸爸对和平的渴望。还有让你感动的句子吗?生:“爸爸的嘴张着„„”爸爸的嘴没合上,他肯定告诉孩子别难过,要照顾好妈妈。生:爸爸也可能是在说:“和平、和平„„孩子,你还要为和平的事业而奋斗!”生:我觉得爸爸虽然牺牲了,但他的内心还在呼唤和平。师:至爱的亲人逝去了,心中的悲切又怎是泪水所能冲刷的?同学们,让我们用情、用心去朗读,一起去感受小作者的悲与苦吧!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一次次对话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抓住文章动情处,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升华情感,在读中悟情、入情、动情,与作者的感情形成共鸣,以达到“情文相生”的目标

三、有疑处品读,明白其理有些文章,说理性较强,指导学生朗读,要把语言的理解与情感的体验结合起来,使学生能通过文章的字字句句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明白文章蕴涵的深层含义、哲理、寓意等。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有的课文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们质疑,在阅读、质疑、生疑的过程中层层深入,引导朗读,完成学习目标。《西门豹》一课,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四次问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西门豹到邺以后,是怎样摸清底细的?从哪里看出西门豹的调查工作很细,很周密?学生通过自读、讨论及教师的点拨,弄清了西门豹四次发问的内容及目的。此时此刻,再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四次问答朗读,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最后引发学生的探究,西门豹说的:“河伯可真灵啊!”果真如此吗?“我也去送送新娘!”西门豹真的只是去送新娘吗?学生通过探究就会明白:西门豹表面上似乎相信,似乎赏识巫婆和官绅,实际上是欲擒故纵。通过抓住文章看似“有疑”“矛盾”处品读,学生就能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朗读起来自然就有所感悟,这样一来就把阅读与质疑、思考、交流、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当然也领悟到了文章的精华所在了。

篇7:《小草》教学设计(品读感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骨、瘸、”等8个生字,会写“弟、谢”等12个生字。培养积累词语的兴趣和习惯,会用课后词语说句子。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融入文本,体会小鹿的心情,与文本产生心灵的共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演一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小鹿的玫瑰为什么没有白栽”,体会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快乐。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体会文本含义。教学难点:

理解“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认识“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快乐”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一)谈话:

师:我们读过很多童话故事,有《风娃娃》、《纸船和风筝》、《小柳树和小枣树》等。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神奇的童话世界,去学习一个小鹿和玫瑰花的故事。

(二)板书课题,师板书:《小鹿的玫瑰花》。

(三)正音。

师:“玫瑰”是个轻声词,这两个字都是王字旁。(带领学生读)设计问题:小鹿和玫瑰花之间有什么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一)提要求,轻声读文。

/ 8

要学好课文首先要做到什么?(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学习生字词:

1、出示带拼音生字词,小老师带读。花骨朵儿、终于、一瘸一拐、惋惜、黄莺

2、巩固容易读错的字。

师:你们看,这就是花骨朵儿。看着花骨朵,再读读。还有谁来提醒大家注意哪个字容易读错。请学生齐读。

3、去拼音,开火车认读。

4、记难记的字。你们觉得哪个字最难记,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请同学们讲讲自己的巧妙方法。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悟

(一)看图引入。

师:认识了生字宝宝,我们再来认识两个小伙伴。他们是谁呀?(出示小鹿和鹿弟弟图)跟他们打打招呼吧。

师:小鹿和鹿弟弟在干什么?(指导说话。)

(二)请学生找课文中鹿弟弟的话并加以质疑。

1、轻声读课文,划出鹿弟弟说的话。出示两句话:

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2、全班齐读。

3、质疑:想一想:你有什么词不理解的,或者什么问题不明白的,想和大家交流交流?

板书:没有白栽? 惋惜

4、解释“白栽”。鹿弟弟一会儿说“白栽”,一会儿又说“没有白栽”,那么白栽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请学生自由发言。

(三)引读第一段。

师: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小鹿栽玫瑰?

/ 8

明确:第一自然段。老师引读第一自然段。

(四)赞玫瑰:

师:在小鹿的辛勤栽种下,小鹿的玫瑰花盛开了!你们瞧,这些玫瑰花美吗? 是啊,小鹿的伙伴都被吸引过来了,他们正七嘴八舌地夸小鹿的玫瑰花呢。你们也都是小鹿的伙伴,你们也来夸一夸吧。

请学生各抒己见,赞美玫瑰。

(五)学习玫瑰生长的句子:

师:花儿开得这么美,小鹿看到了吗?你是从课文哪里知道的? 明确:第三自然段:“就在快要开花的时候„„养病。”一句。

师:是啊,小鹿不小心跌伤了。那么他在跌伤之前看到的玫瑰长什么样?

1、读读1—3自然段,找出句子。出示句子:

(1)玫瑰慢慢地抽出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2)过了些日子,玫瑰枝头长出了许多花骨朵儿。(3)花骨朵儿渐渐地长大了。

2、齐读两个句子。

玫瑰慢慢地抽出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花骨朵儿渐渐地长大了。

3、找近义词。

这两个句子中,有两个意思相近的词,你能找出来吗?

4、理解“慢慢地、渐渐地”。

师:这两个词写出了玫瑰生长需要一段时间,那你们觉得这两个词可以读得怎么样?指导读句子。

5、调词序、读、体会。

把这两个词在句子中调换位置再读一读,分组读。

师:意思有没有改变?这两个词意思相同,文中却用上了不同的词来表达,多么生动啊。

(六)想象:

/ 8

师:玫瑰花长得这么好,眼看就要开花了,小鹿却跌伤了,只能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课件出示图)他会想些什么呢?

(七)体会小鹿想看玫瑰的急切心情:

1、找句子。

师:是啊,小鹿是多么想去看玫瑰花啊!第三段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小鹿想去看玫瑰?

出示句子:一天,一周,一个月„„小鹿终于能下床走路了,他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

2、自己读读,想想怎么读比较好。

3、请学生自愿起来范读。

4、评价交流哪些地方读得好?

5、指导读句子:你们觉得应该怎样读,就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6、激情朗读句子。

师:小鹿盼啊盼啊,好不容易盼到了能下床的这一天,他还没完全康复就急着要去看玫瑰了。带着小鹿的心情读一读:小鹿终于能下床走路了,他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

师:小鹿静静地躺在床上,时间过得可真慢哪!什么时候才能下床去看玫瑰花呀!请同学们把这个句子连起来读。

师:时间啊,你快快过去吧,我急着要去看玫瑰花了!再读。

(八)体会“惋惜”:

1、师范读:

小鹿迫不及待地来到门外,他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老师示范读:“呀!门前的玫瑰已经长得很高了,可是浓密的绿叶中,一朵花也看不到了”。)

2、请同学们体会小鹿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明确:失望、伤心、难过。

3、读句子。

师:小鹿日夜牵挂着玫瑰,居然一朵都没看着,难怪鹿弟弟会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 8

师:是啊,小鹿辛辛苦苦栽种的玫瑰,却一朵花也没看着。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啊!咱们把这个句子连起来再读一遍。

(九)体会“没有白栽”。

1、读课文的5、6自然段。

师:正当鹿弟弟为小鹿没看到玫瑰而感到惋惜时,谁来了?他们说了什么?请你们读读课文的5、6自然段。

2、请同桌两位的两位同学分别读黄莺和微风的话。师板书:可好看了!可香了!

3、找感叹号:在这两个词后面还用了什么标点?

明确:是的,读课文时也要注意标点符号。请同学们拿起笔,把这两段话中的感叹号都圈出来。

4、夸夸小鹿的玫瑰:

让我们一起来夸夸小鹿的玫瑰花吧!老师领读词组“可好看了!”“可香了!”。

5、男女生赛读:

请女同学扮演黄莺,男同学当微风,老师读叙述部分,看看谁读得好。

6、体会小鹿的心情。

师:小鹿听了黄莺和微风的称赞,心情怎么样? 咱们就带着这种心情读读小鹿的话吧。

7、齐读小鹿的话。

师:是啊,小鹿的玫瑰花给这么多人带来了快乐,怪不得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请同学们再高兴地对小鹿说一遍吧,体会小鹿的心情。

8、交流:为什么没白栽?

(十)小结:

师:同学们,小鹿亲手栽种的玫瑰花,虽然自己没看到,却给周围的朋友带来了花香,带来了幸福。这真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啊!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朗诵自编小诗《分享快乐》。分享快乐

/ 8

绿叶抖抖身子,“我把花儿打扮,花儿绽开了笑脸。春来了!春来了!”

牛儿摇摇尾巴,“我把力气奉献,庄稼笑弯了腰。丰收了!丰收了!”

蜜蜂扑扑翅膀,“我把花蜜酿造,人民生活甜如蜜。多喜悦!多喜悦!”

太阳捋捋胡须,“世界有了你我他,共同分享真快乐!真快乐!”

五、布置作业

读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演演:和你的好伙伴一起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小鹿和鹿弟弟,你们还记得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吗?

指名说。

(二)复习生字:

师:鹿弟弟没有看到盛开的玫瑰花,你们愿意帮他实现愿望吗?你们瞧,这

/ 8

每个字都是一朵玫瑰,只要你们读准它,玫瑰花就会盛开了!

出示带有生字的玫瑰花卡片,开火车认读。

二、感情朗读,角色表演

(一)感情朗读。

师:盛开的玫瑰花真是让人心醉啊!花儿虽美,但《小鹿的玫瑰花》这个故事更动人!请同桌之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可以齐读;可以分段读;也可以分角色读,比比谁读得好。

同桌合作读。

(二)分角色表演读。

师:同学们读得多么投入啊!让我们来当小鹿的伙伴,演一演这个故事吧。老师这里准备了小伙伴们的头饰,谁愿意来读他们的话? 指名上台表演读,其余同学读叙述部分。

三、读句子,练习说话

(一)出示课后三个句子:

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还想读吗?咱们再读读这三句话。

1、花骨朵儿渐渐地长大了。

2、他只能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

3、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生齐读。

(二)练习说话。

谁能用这些词语(渐渐地、静静地、惋惜地)说句子? 师根据学生说的句子相机评价、指导。

四、指导写字

师:虽然鹿弟弟为小鹿没看到盛开的玫瑰花而感到惋惜,但是小鹿种的玫瑰花为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的快乐,让我们一起对他说声“谢谢”吧!

(一)指导写“谢”字。

1、咱们写一个“谢”字送给他,师范写“谢”字。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个字由几部分组成?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请同学们交流,老师提示学生掌握左中右结构的字,并注意“谢”字中间的 7 / 8

“身”长撇不能伸出头。

2、生描红,书写。师提示正确的书写姿势: 眼离书,是一尺; 胸与桌,离一拳; 离笔尖,约一寸; 胸挺直,脚放平。

(二)举一反三,学写本课左中右结构的字:“渐、微”。师:和“谢”字结构相似的字还有两个:“渐、微”。出示这两个字,说说哪些地方容易写错,提醒大家!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相机评价,要引导学生注意这两个字的中间部分。

(三)生练写“躺”等12个生字,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学生书写本,全班同学评价。

(五)用生字组词开花。

五、总结

师:今天,同学们小鹿的玫瑰花香中快乐地读书、写字、表演。我想,你们一定也像小鹿一样勤劳肯干,你们所获取的知识也会像他栽的玫瑰一样绚丽多彩!

篇8:《小草》教学设计(品读感悟)

《人类的“老师”》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 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 结构清晰, 首尾呼应, 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 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老师, 向自然学习的过程。通过学习,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获取知识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二、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概括课文3、4、5自然段段意。

2.研读课文, 弄懂人类从生物上受到什么启发, 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3.指导学生介绍课外搜集到的有关仿生学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4.练写自述, 内化语言及体会写作特色。

三、重点、难点

重点:研读课文, 弄懂人类从生物上受到什么启发, 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难点:练写自述, 内化语言及体会写作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 紧扣题目, 寻找“老师”

1.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 课文中人类的“老师”是谁?

2.生答:鱼儿、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等。

3.文中有一个句子就能回答谁是人类的“老师”!

(出示: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4.课文第二节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这一点。

(出示:其实, 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

【设计理念:文题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 它往往是文章中心或主要内容的提炼。教师要用好这一资源, 以文题为着眼点, 以点带线, 以线促面, 推进阅读, 拓宽学生阅读思路, 引导学生潜心文本, 与文本展开有效的对话。】

(二) 研读课文, 感悟“老师”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出示: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中得到启示, 发明了潜水艇。可以说鱼儿是人类的“老师”。

你能用“因为……所以……”说说为什么鱼儿是人类的“老师”吗?

(2) 过渡:这个难不倒你们。课文第三小节介绍的鸟儿等生物也是人类的“老师”。你们会不会用这个句式说句话呢?

2.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出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三小节, 边读边想, 细细体会, 可以画一画关键的词句, 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还可以作上记号。

(2) 学生自读课文, 体会理解, 然后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3) 交流: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专心、十分投入。那么, 谁先来说?

●鸟儿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因为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 发明了飞机。所以鸟儿是人类的老师。)

30年以后, 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 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 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学生跟读—— (至“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蜻蜓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谁能用刚才的句式说说为什么蜻蜓是人类的“老师”?能不能说得简洁些?谁读懂了“这一点”指什么?这几句话怎样来读好它呢? (开始读得慢些, 接着读出恍然大悟, 最后又有点惋惜。)

●苍蝇、蚊子、蜜蜂等为什么也是人类的“老师”?

(引读:现在, 飞行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

谁能用刚才的句式说说苍蝇、蚊子、蜜蜂等为什么也是人类的“老师”?

(4) 小结:飞机的发明、改进、创优, 几乎都是从这些小小飞行家身上得到启示的, 它们确实是人类的好老师!

3.同法学习课文第4、5、6自然段。

【设计理念:教师应建构“对话”型的课堂教学, 让学生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对话, 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 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使阅读教学充满个性价值。】

(三) 练写自述, 体验“老师”

1.教师创设情境:鱼儿、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等, 成为了人类的老师, 可它们并不知道。

2.出示范文。

同学们, 你们好!我是有着圆圆大头的鲸。有一天, 我正在海中畅游, 突然一艘海轮很快地从我身旁驶过。咦?怎么回事?我急忙奋力地游过去, 大声问:“海轮大哥, 现在你怎么能开得这么快?”海轮大哥放慢速度, 笑呵呵地说:“这还得谢谢你呀!是你给了科学家启示, 把我造成你的样子。你的外形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流线体, 在水中的阻力最小, 所以我现在开得快。你明白了吗?”

3.选文中的一个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事例或其他事例, 用自述的形式写清人类以你为师的原因。

4.学生写自述, 教师巡视。

5.交流:大多数同学写好了, 有许多同学还写得很生动。下面, 我请同学们到前面来读读自己写的“自述”, 谁愿意先来?

【设计理念:教师要钻研文本, 再度开发文本, 让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有机结合。学生在练写自述中内化了文本语言, 解放了头脑、放飞了想象, 表达了个体心声, 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体验真起来, 让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与光彩。】

(四) 拓展材料, 延伸“老师”

1.从刚才你们的自述中, 大家了解到:是你们让人类受到了启发, 并有了许多发明创造。课文主要讲述清楚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2.拓展延伸。

(1) 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这些吗?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在这里说明什么?

(2) 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除了刚才大家介绍的, 你还知道哪些? (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仿生学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3.小结:大家搜集到的资料很丰富, 看来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事例还真不少。正是由于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了启发, 所以才有了很多发明创造, 他们成为人类的“老师”真是名副其实啊!

4.让我们来赞美一下他们! (出示: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设计理念:教师要根据课堂需要拓展, 拓展时机、程度、内容都要立足文本, 围绕文本展开, 要超越文本, 更要反哺文本, 唯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实现真正意义上教材文本空间的拓展。】

(五) 总结课文, 学习写法

1.大自然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生物的研究, 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 但这还远远不够, 更多的奥妙还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以自然界的生物为师, 在走进自然的同时, 一定会获得更多的启示, 产生更多的发明创造。

2.人类的老师有很多, 为什么只写了鱼儿、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 (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写)

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的同时, 还要学习一篇文章的写法。

3.在那么多的“老师”中, 作者为什么重点写了鱼儿、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 (有详有略, 重点突出)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应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学生不仅要理解课文写了什么, 还要了解作者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组材的, 是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等。教师应研读教材, 找到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点, 让学生走进课文, 与课文展开对话, 教师适当点拨, 让学生习得写法。】

板书设计:

飞机设计

轮船设计 详写

人类的“老师”建筑设计

自然界的种种生物

汽车设计

坦克设计 略写

篇9:《小草》教学设计(品读感悟)

关键词 品读诗意 感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062-01

“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 这是王崧舟说的。拿到王老师的《诗意语文》这本书,我就迫切地开始寻找着“诗意语文”的答案,慢慢地咀嚼着“诗意”的内涵。于是我便在诗意般的文字里徜徉,默默地感受着大师的智慧与灵性,倾听着大师的精辟见解。语文课堂是诗意的课堂,语文教师也是诗意的教师。真遗憾自己没有足够的底蕴来学习他的诗意语言、诗意课堂。阅读之际,似乎点燃了我教学的激情和欲望。

王崧舟认为: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追寻理想和回归本色其实是一回事,是对存在本身所作的不同角度的观照和表达。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语文;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素朴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贵族气质,在它们之上,必有皎皎如明月、灿灿似星辰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内外。也许这些语句还仅仅是现象的描述,带着理想的言说。但静心想想,如果语文教学没有激情,没有理想的追求,那么她必然面容枯槁,人见人厌。常认为只要把语文知识教给他,只要学生会认、会读、会写、会用就可以了,哪曾想到语文中的奥妙无穷。朴素的语言、朴实的风格、其内在蕴含着无穷魅力的诗意,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不仅学习知识,同样能感受到诗情画意,那是何等的快乐,何等的幸福!

什么是诗意语文?诗意语文不是一种教学风格,也不是一种教学流派,而是一种超越风格、超越流派的教学现象。“诗意”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模糊概念,不同的角度可以有着不同的阐释。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致于太抽象。”如果将“诗意”置于每个读者的主体视野,那么对于阅读文本的体验意义却又是无限的。所以,什么时候将诗意语文解释透彻了,什么时候也就宣告了诗意语文的死亡。

我多次聆听了王老师的课,总觉得意犹未尽。纵观王老师的语文课,有这样几个特点:

1.“多情”融于读。他的课堂中的“读”既有饱含深情的读,也有多元感悟的读,是个性飞扬的读;既有融会贯通的读,也有出神入化的读,是多姿多彩的读。读中融合了阅读主体的思想、体验、想象、灵性的情,而且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王老师的课堂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精神生命的永恒存在,也让我真正走近了诗意语文、诗意人生的殿堂。教师与课堂达到了人课合一、融为一体,语文带给了我精神上的震撼。回想我们的的课堂似乎老师缺少了一双发现诗意的好眼睛,失落了一份品味诗意的心情。

2.“举象”中体味。王老师认为,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什么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让干瘪的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他引领着孩子们借助想象成功地实现了由文字到形象,由形象又到语言的转换。这种引领让孩子“见”到了文字背后鲜活的形象,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情境和感触,从而触摸到文本蕴含的真情再现。文字与举象之间的转换才是诗意语文教学的最终追求。

3.文本细读,倾听文本的灵魂。他改用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名言:“慢慢读,欣赏啊!”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不愠不路躁,慢慢品、慢慢赏,让文本与阅读主体亲密接触。当你行走在文本的丛林中,看到了潺潺的清流,听到了悦耳的鸟鸣,嗅到了扑鼻的花香,你的精神得到了震撼。在文本中你看到自己美丽的倒影,真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佛不渡人人自渡”。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注重情感教学,为什么呢?就是以情带读,读中悟情。“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人的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是求真、向善、爱美的情。以情带读,还自然带出读的技巧、读的韵味、读的神采。

虽然我知道自己营造不了他那厚积薄发的诗意课堂,但惟有不断加强自身修为,刻苦钻研业务,无限热爱学生,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自然会生发出来。我想,只有不断学习,努力去汲取他形成诗意课堂的某个因素,以此来促进自己语文教学的成长。

篇10:《小草》教学设计(品读感悟)

惠州市河南岸中心小学肖伟魁

语文是读出来的。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设阅读平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以读为媒,以读为本,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品读”注重了基础知识的教学,从词句入手,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我们意识到词语教学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书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更不是问懂的。杜甫的“烂精文选理”,陆游的“万卷虽多当具眼”,说明读书使人受益无穷,但都必须在“烂精”、“具眼”(即独立思考能力)上下功夫。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是落实《课标》要求的一种方法,也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以读为本”是当今阅读教学的要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读为本,读中感悟,通过“品读”的教学实验,充分发挥阅读的理解、体会、感悟功能和表现功能,让学生把书读懂、读活、读美。因此,在语文课堂上,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读,构建以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教师的导演角色,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思,读中想,读中领悟,读中升华,提高语文能力。

我校“以读为本,品读感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题研究的活动开展,学校领导和老师积极性很高。课题组准备的实验探究课,老师们都要充分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写好每一个课堂实录,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课题研究的内容按照“初读感知——精读领悟——美读品悟——深读提升”的模式,每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设计。这种模式“由浅到深”“由感知到深读”,符合教学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的思维接受规律,对“以读为本,品读感悟”课题研究的活动开展起到了一定的引导和规范教学环节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品读中加强感情交流,实现共同升华。

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认真地听取了每位老师的“实验课”,对老师们的这些课进行了深入反思。下面我就“以读为本,品读感悟”的课题研究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同行们进行交流。

思考一:“以读为本,品读感悟”的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模式。

“初读感知——精读领悟——美读品悟——深读提升”的模式设计很科学,备课中,老师们每个环节都精心设计,把文章最美的段落和句子做了最美的分析:“初读感知”既兴趣导入又复习联系;“精读领悟”老师们指导学生对精读段落进行了反复读、分角色读,领悟过程中有学生谈体会、写感悟,还有现场表演;“美读品悟”抓住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细细咀嚼,嚼出其中真正的味道;“深读提升”老师从文中挖出新意,拓展延伸......多精彩的设计和教学过程!可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老师备课备得好,思路也想得那么清晰”,到最后出现几种情况:

1、拖堂。前面的內容讲得很精彩,学生配合得很好,思路打开了,师生交流得也就多了,所用的时间也就多了。一节课才四十分钟,前面的两个环节就花去三十多分钟,后两个环节怎么办,只有拖堂了。

2、蜻蜓点水。因为前一点的原因,有的老师意识到这一点,课堂上不敢放开,只能按模式进行“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教学内容显得很空洞,课堂气氛也就没那么活跃了。

3、由于学生的超水平发挥,没按原计划完成任务,从而认为自己的教学很失败;

4、课上得越多,课题研究方向就越茫然......笔者认为,固定模式引导固然好,但不可太模式化。教无定法,我认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有一条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开展对话,备课的时候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不可各个环节都设计得那样具体、实在,老师教学过程中更应该灵活取舍,有时学生兴趣来了,某个环节放开点,多给些学生思考,这样一来,下面的环节,就要做出备课上的临时修改了。

为了避开这几种现象的出现,笔者认为,备课或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求对模式进行变化,比如:

1、直接导入,节约时间;

2、四个环节只选其二三个环节,着重突出某一环节;

3、有些美文、美段、美句,四个环节选其一种就够了,细细地读,细细地品,学生思维打开了,师生配合好了,这堂课也就变得轻松自在,重点突出等等。

思考二:“品读教学”不要单一,与其他形式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效果更好。

长期以来,语文品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忽视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学生“读”得太多,老师引导中“品”得太多,一节课下来,学生朗读单调反复,千篇一律,老师“品”品出了很多师生“悦耳的假话”,忽视了“学以致用”,忽视课堂的联系和巩固。

“精读领悟”“美读品悟”两个阶段的教学最能反映出教师的创造力,往往是课堂教学中最精彩之处。我们教师在评课时,常是用“高潮迭起”“异彩纷呈”等词加以赞美。但教师在追求这些效应时,却往往犯这样的毛病,语言训练不扎实,忽略了学生深入地“读”课文的过程,使分析架空,也就是忽视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不是教师拼命地讲解与分析,就是学生游离了课文的语言,高谈阔论;学生“品”的背后,可以把一些好的写作手法及时通过练习等途径用到练习中去,达到提高和巩固的目的。

笔者认为,“品读教学”可以这样与其他教学形式联系起来:

1、品读教学中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课堂就是同学们交流的平台,读书要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要强调师生、生生互动。当前,《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少不了课堂的交流。没有交流,与文本的对话就无法开展,交流会促使阅读活动更加深入,交流也会使学生在一些阅读误区中返回过来。教师适时点拨、导读,正确处理“自主感悟”与“价值观导向”之间的关系,肯定正确,纠正错误,平等对话,又发挥好“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品读教学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自主、合作、探究”,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由地开展阅读活动。

2、品读教学不要离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当然,各种训练都要以读为基础,练习并非都是要学生拿起笔来写,通过比较读、对比读、换词读、删词读等的精心设计,都是体悟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的训练。笔者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就是这样引导学生细读的。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闰土和‘我’经历了那些难忘的事?我们现实生活中也精力这些事吗?有没有比这些事更有趣的?”自由读文思考,在书上圈、点、画,并把自已读懂的东西,自己想到的事情和想法在草稿本上写写。交流这些问题的答案后,我要求学生也写写“难忘的事”,看谁能写得像《少年闰土》中的事情这么有趣。讲练结合,学以致用,学生在品读和练习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3、“品读教学”还可与“目标教学”相结合。“品读教学”要有一定的目标性,“品”了“读”了,要有一定的效果,不能形式上“品读”花样多,实质上流于形式,学生学到的东西甚少等等。

思考三:“授之鱼不如授之渔”,品读教学要教给学生品读的方法。

有的老师课堂中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当时也很陶醉。可是,时间长了,学生对这种品读教学的方法早已忘记了。笔者认为,“授之鱼不如授之渔”,品读教学要教给学生品读的方法,品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总结品读的方法,并把这些方法用到以后的课文分析和阅读理解上,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让学生终身受益。

如,我知道学生在阅读中“吟哦讽诵”,掌握品读写景散文的方法,要在课堂上真正落实读中悟,悟后读,读中思,把感悟、理解、欣赏统一起来,便需要给学生“授之以渔”,教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一生受益。真正的读书要带着情感去读,带着问题去读,读有目的,读有评价,读有效果。我先让学生揣摩诵读的方法,并加以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然后边读边指导,边感悟边评论。充分的朗读就是把学生带入深夜听泉的意境,师出示画面,学生配读文句,使学生的想象、感悟形象化,具体化,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和文本对话交流融为一体。

思考四:“品读教学”要正确处理好“读”和“品”的关系。

《课标》中“以读为本”即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以读为本,并非是将阅读教学倒退到那种私塾式的教学形式。如果让学生一味地读,整堂课都是学生捧着书,不知所云地摇头晃脑地背课文,这大概是没有人会同意的。读书总是要有层次性和指向,性,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带动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与文本的对话。

反思当前的阅读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不少的问题:①指导学生自己阅读,感悟少,教师分析,讲解多。②指导学生个人揣摩品味,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少,教师用统一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多。③指导学生积累巩固少,采用题海多。④阅读不拓展,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品读感悟”式的阅读教学模式,“读”就是走进文本,倾听文本,领会意思。“品”是对文章进行精细阅读,唤醒主体意识,与文本对话,去经历文本情感与自己生活体验的碰撞。“悟”是一种提高性阅读,回顾文章的布局谋篇,使学生站在一定高度审视文本的美点与亮点。要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品读教学”就要正确处理好“读”和“品”的关系。

思考五:怎样的品读感悟课才是一堂成功高效的课?

有一位优秀教师曾经这样阐述有关“成功课堂”的内容:“年轻教师较普遍的现象是认为一节课能顺利按照自己教案的思路进行,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不出任何差错,就是一节成功的课。其实不然,一节课如果能成功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哪怕只有一个问题,但是没有能够完成预期的教学内容,那么这节课仍然是一节成功的课。”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教学不能机械地按预设的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教师灵活调整,生成新的超出预设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于不断生成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因此,无论是哪种教学方式的课(包括“品读感悟课”),笔者认为,能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固然是好,如果不能完成任务,只要大方向对(符合各层次的新课程标准要求),能成功地解决学生的问题,让学生有一定的收获,就是一堂好课。

因此,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上完一节课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习惯问问自己“我教给了学生什么?”,问问学生“你们学会了什么?”其实,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新的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什么是务实高效?课堂应该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可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构建语文高效课堂,首先应理清高效课堂的内涵。高效课堂即为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课堂),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而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能够更快更好的完成。高效课堂包括学生高效地学和教师高效地教两方面。高效应该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最根本的准则;高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没有高效课堂的支撑。所有的教学改革就是无源之水,就是缘木求鱼。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以读为主,品读感悟”式阅读教学模式,能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的观念改变了,课堂也成为他们“享受快乐的地方,不是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的看守所”。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此种教学模式目标意识强,更容易落实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此种教学模式也体现了课改高效课堂的基本形式。

以上是我在语文阅读教学课题探究中的几点思考,有些思想还不成熟。当然,教无定法,要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教师要根据文章体裁,写作特色,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等具体情况去进行教学。文章难易程度不同,以及学生对这类文章的接触程度不同,教学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或省略一些步骤,或改变一些读的顺序,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活力,有生气,深得学生的喜爱,才是高效的课堂。

篇11:《小草》教学设计(品读感悟)

教材简析

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介绍了冰心送别仪式的独特之处:在冰心的一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玫瑰花和大海成了这个富有诗意的悼念仪式的主旋律。第三自然段则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冰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从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开始,作者按照悼念仪式的时间顺序,记录了人们是怎样来缅怀冰心老人的。

第四自然段,写了天气之冷,人数之众,诗词悼文、挽联之多。第五自然段写了灵车到采,冰心的孩子们护送着冰心,她被安放在灵床之上。第六自然段写了冰心的孩子们送别冰心。第七自然段写的是冰心的读者们在送别冰心。第八自然段则是将“玫瑰花”再次凸现出来,将“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再次凸现出来。

接下来,课文又介绍了冰心的老朋友,民主党派人士对冰心的悼念。还以点带面,介绍了一位叫彭轩的中学生和一位外国友人受到冰心作品的影响和对她的评价。

在简单交代了这样特殊的送别方式代表着冰心自己的心意之后,课文的结尾以诗的语言表达了对冰心老人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除了课文文本,教材中还在适当的位置配了赵朴初书写的挽联,这也代表着对冰心的高度评价。另外,还配了冰心文学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作品集的封面,以此作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冰心作品的线索和信息,推荐学生课外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生字词。根据教材中提供的相关信息,进一步了解冰心的作品,有条件的可以进行拓展性阅读。

过程和方法:读课文,通过教材中提供的相关评论,对“冰心这位伟大的作家是个怎样的"人”,“冰心一生的贡献”等问题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人们是怎样为世纪老人冰心送别的,体会人们对冰心的悼念之情。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人民群众对冰心老人的去世无限悲痛,对冰心老人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组织学生观看课件冰心的文章《我和玫瑰花》,同时出示冰心老人的画像。

一、激情导入,诱导探究。

1.师述:刚才我们从文章中听到最多的是什么花?为什么提到这多次玫瑰花?(通过听文章,让学生了解冰心和玫瑰花的渊源。为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2.师问:你们从课外书或网上查找到了哪些有关冰心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好吗?(说说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先交流一下,然后找同学讲给大家听。

(让学生亲自查找冰心老人的事迹,通过对这些信息的了解,学生对冰心的认知可以加深一步。感受冰心这位伟大作家的人格魅力和她对人们的爱)

3.谈谈你对冰心老人的印象。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对冰心的认识和了解更加深刻)4.师引课。

师: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及课外的阅读,我们与冰心老人的距离越来越近,从冰心老人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爱的熏陶和感染。但这位受我们尊敬和爱戴的老人永远离我们而去,让我们学习课文再去感受和冰心奶奶最后的离别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感悟文本。1.揭示课题并板书:

31、送别冰心 师提问:

“送别”是什么意思?(不舍分离)

你从课题中的“送别”体会到了一种什么情感?

(冰心老人虽然离我们而去,但她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今天,全国各界人士怀着对冰心老人的爱戴之情来送别她。)

2.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并从中了解人们是怎样为世纪老人冰心送别的,体会人们对冰心的悼念之情。听老师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的。

3.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拼音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词语和同桌多读几遍。(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4.学生自学,师巡回指导。

师重点指导:“悼”不要读成“掉”的读音。有些字书写时可以跟形近字对比记忆,如:祥——详,悼——掉,缓——援——暖,凝——疑。

5.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2)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来理解。(3)找生开火车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采用不同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无形中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

1.反复诵读课文,中间可插默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感悟。2.师提出问题:

(1)文中前两个自然段介绍了冰心送别仪式的独特之处是什么?(2)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悼念仪式的?从哪自然段开始的?(3)课文都写到了哪些人物?人们用什么来为冰心老人送别的?

3.师生交流,根据课文内容用简短的语言叙述以上问题,对课文有个概括的了解。

四、深入品读课文,体会人们用独特方式来悼念冰心。1.学习前两个自然段。

(1)指名朗读,要求尽量读出自己对冰心老人的怀念的心情。

思考:说说你见过的灵堂是什么样的,本文介绍的呢?文中介绍了冰心送别仪式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没有肃穆的黑色,没有低回的哀乐,精心设计的灵堂,以大海的蓝色和玫瑰的红色为主色调,放海涛海浪的录音。)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没有黑色没有哀乐。

2.通过对前两个自然段的学习,说说你对冰心奶奶了解了多少?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灵堂?是谁为她设计的?(师引导学生回答,找出这些问题的段落。)

3.学习第十二自然段。

(1)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找到了答案,第十二自然段说的很详细。让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葬礼凝重、沉闷的气氛是什么样子,涛声相伴、玫瑰满堂的温馨葬礼又是什么样子。(使学生更明白冰心老人一直看淡人生,不追求奢侈。)

(2)师讲解:课文前两个自然段和第十二自然段有什么相似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使学生明白前后文呼应是为了更凸现冰心老人的人格魅力)4.通过学习你读懂了什么? 5.师小结。

五、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按照仪式的什么顺序来写的?人们是怎样悼念这位世纪老人的?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发动机。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人们采用不同方式来悼念冰心老人的,这节课继续学习人们以怎样的独特方式来送别冰心的。

二、深入品读,用心感受,字里行间体会真情。

1、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默默地品读课文,同桌合作交流,这几个自然段写到了哪些人来送别老人?他们都是以怎样独特的方式做的?勾画出句子。

(2)找学生朗读,师注意指导学生用低沉缓慢、尊敬的语气来读。全班交流后找学生回答,然后填写小黑板上的内容。

师出示小黑板:天气__________,八宝山第一告别室门外__________,院内大厅内__________。

孩子们捧着__________,将__________撒在老人身躯上。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寒冷,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挂满挽联,红玫瑰和满天星,红玫瑰花瓣。

让学生在文中理解词语:熙熙攘攘、人头攒动。

(3)文中提到最多的是什么花?为什么要将无数的玫瑰花瓣撒在老人身上? 一开始我们听了一篇文章,理解到了冰心生前与玫瑰花有着很深的渊源,她很喜欢玫瑰花,她一生朴实无华,不让儿女奢侈。

(4)看到冰心的孩子们对老人的敬意,你有何感想?(学生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2.学习第七、八、九、十、十一自然段。

(1)开火车读课文,感受这几个段落写到哪些人,是怎样来缅怀冰心老人的。(2)小组合作通过读课文找出以下问题: a.文中写到哪些人?以怎样的方式来缅怀冰心老人的?都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勾画出文中相关语句)

b.你从人们的语言和行动中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人们这样的崇敬和怀念她? c.你怎么理解冰心自写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d.把你感受最深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的体会。

全班交流,把零散的语段整体地描述一下。(每组推选一个到前面来描述其中一个内容,在找学生谈谈感受最深的一段)

师板书: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并在文中理解以下词语: 拾级而上 拾(shè)如怨如诉 颤颤巍巍 恬静

3.师述:文中字里行间饱含着人们对冰心老人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人们这样的怀念她,是因为她一生对人民对祖国的贡献之大。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自然段,看看这位伟大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讲解:这句话是对冰心一生的总结。“五四”元老说明她在青年时期就积极提倡新道德,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隽永清丽”是指她的写作风格,这种风格曾被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近百年”是说她从1900年出生到1999年去世,享年99岁。“诗意的结局落幕”是指她的灵堂以蓝色和红色为主色调,不放哀乐而放海涛和海浪的录音。可以说这句话是对冰心一生的简单概括。

4.师述:课文最后一段以诗的语言表达了对冰心老人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学生自由读,然后全班齐读。师问:

(1)你怎样理解“一颗善良、美丽的星辰陨落了”?“陨落”是什么意思?(2)哪些句子写出了冰心老人的品格?

从这些诗句中,找出体现冰心老人品格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看法。(3)冰心老人走了,她的什么流传千秋万代?

5.反复诵读课文最后一段,用心体会人们对冰心老人的崇敬和怀念。6.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说给大家听。

三、拓展延伸。

1.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对冰心的了解又增加了哪些?

上一篇:查莉成长日记下一篇:竹节桩施工反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