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2022-12-28

第一篇: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要点解读

2011年年末,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全面部署了2012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上有针对性地阐述了继续做好“三农”工作需要把握的若干重大问题,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稳定粮食生产时刻不能放松

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达11424亿斤,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8年增产。同时,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为近16年来首次。

尽管这些年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生产能力仍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温家宝在会议上指出,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丰则农业稳,农业稳则天下安。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运行新情况,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社会和谐稳定,做到“稳中求进”,就必须避免农业出现闪失、避免主要农产品供给出现问题。

对此,农业部已确定,2012年将千方百计使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粮食生产的基础是稳定面积,重点是提高单产,关键要依靠科技,立足于抗灾减灾,目标是“两增一稳”,即夏粮早稻增产、秋粮稳定。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下大力气抓好粮食生产和菜篮子产品供应,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加大粮食生产补贴力度,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菜篮子产品供应不断档、农产品价格不大起大落。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要点解读

今年“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

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8年关注“三农”,2012年的“一号文件”仍是如此。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讨论稿)》。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部署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今年“三农”工作的重点,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

“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韩长赋说,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的情况下,通过科技进步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

我国能实现粮食“八连增”,2007年以来开展的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发挥了突出作用。集成展示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2011年农业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已达52%。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发凸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强调,推进农村科技创新势在必行、意义重大,务必集中力量、抓紧部署。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同时要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要点解读

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加快征地制度改革

温家宝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是法律赋予农民的合法财产权利,无论他们是否还需要以此来做基本保障,也无论他们是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镇,任何人都无权剥夺。

温家宝的讲话,为农民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吃了定心丸。当前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一些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漠视征地法律程序,造成耕地快速减少,农民利益受到损害。这种现状亟待改变。

对此,温家宝强调,推进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关键在于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分配好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产生的增值收益。要精心设计征地制度改革方案,加快开展相关工作,今年一定要出台相应法规。

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表示:“面对日趋复杂的征地矛盾,制度改革完善重点应该放在保护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上,让被征地农民分享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成果。”

甘藏春说,征地补偿是按照土地财产市场价值对农民进行补偿,征地安置是按社会公平原则,由国家对被征地农民进行失地救助和长远生活保障,两者完全不同,总体上要把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长远安置区别开来。对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应该在征地成本中加大。

第二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明年经济工作六项主要任务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二、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三、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竞争力。

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五、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六、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拓展国际经济合作空间。

12月12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

如何理解这一基本宏观经济政策取向?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如何贯彻落实这些政策部署?记者采访了经济学界的知名专家。

明年世界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

“‘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反映出当前经济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海闻分析认为,“积极”是要继续发展经济,“稳健”是要控制通胀,二者分别对应两大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方面,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所以要“积极”、“灵活”;另一方面,现在我们面临的通胀压力很大,要防止经济过热,所以要“稳健”、“审慎”。“从国内国际经济环境来看,我国经济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明年经济形势会比今年更复杂。”著名经济学家汤敏说。从国内来看,这种复杂性首先体现在物价过快上涨,明年能不能收回一部分流动性并控制物价,这是经济复杂性之一。

其次,近年推动经济增长的几大动力,在明年可能都逐步衰退。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4万亿投资计划进入尾声;房地产投资增速明年可能也会下滑;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今年下半年由国外库存回补拉动的出口增速无法延续,因此出口也要下滑;因为通胀,老百姓的消费实际增幅可能也要下滑。“推动经济增长的这几大因素在明年都不是特别强劲。”汤敏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教授分析认为,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世界各国先行指数纷纷在2010年

一、二季度见顶,预示着全球经济复苏的动力在2010年

三、四季度开始放缓,这意味着2011年全球经济复苏将处于下行区间;其二,发达国家由于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原因没有得到解决,投资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出口竞争力不足、政府债务率居高不下等因素直接导致了这些国家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其三,发达国家通货紧缩的预期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货膨胀的预期产生直接冲突,从而引发双方在货币政策上出现背道而驰的调整;其四,国际资本市场出现短期资本流动加剧,大宗商品资本化趋势有所抬头。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明年我国宏观经济可能面临几个问题:外需可能放缓;中国货币政策转向的难度加大,操作的空间减小,热钱的大规模流入不仅会对冲货币政策回调的效果,更可能导致经济泡沫的蔓延;通胀治理难度加大。”刘元春说。

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但不宜过度夸大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的冲击

11月份,CPI突破警戒线达到5.1%,创下了28个月来的新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0年会不会出现经济过热的情况?如何管理好通胀预期?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超愚在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胀历史时表示,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初中期与90年代后期的三阶段演化过程后,中国通货膨胀机制已经完成从高核心通货膨胀率向低核心通货膨胀率的结构转变。虽然2007年以来中国粮食及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具有长期的结构性通货膨胀性质,但是中国通货膨胀已经并且继续呈现低核心通货膨胀率的历史趋势。

“经济出现过热的几率不大,我个人估算明年通货膨胀大致在3%—4%之间。”海闻说。

刘元春认为,我们过度强调了3%物价水平目标值的重要性,过分强调了未来通货膨胀的严峻性。“一般民众在面对新型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过快上涨时,夸大了这些价格上涨对日常生活的冲击程度。”他说,事实上,恐慌心理不仅是通货膨胀预期形成的核心,也使大量资金进入供应偏紧的产品市场,进一步推高了物价。

明年推高CPI的有哪些因素?

“中国正处在投资回报非常高的时段,人们是不会把投资的钱拿去消费的。”海闻说。从很长的历史阶段来看,一开始大部分人先投资,等到回报率越来越低的时候,才会去消费。对中国大多数家庭来讲,现在还是积累财富的时候。“在积累财富的动机下,有钱他愿意去投资,愿意去更多地赚钱。明年仍然处在这个趋势当中。”

但是,在货币政策转向、流动性的回收和蔬菜价格回落、预期适度回调等因素的作用下,2011年中国将有效遏制价格上涨蔓延的趋势。刘元春表示,央行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物价上涨问题,但同时不宜过度夸大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的冲击,造成通胀恐慌,从而进一步促推物价上涨的蔓延。“国家应当进一步提高主要商品物质供求信息的透明度,建立商品供求通告制度,以破除民众对目前食品供给的恐慌。”

“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首先要在控制物价、控制房价上积极地出台有力的措施。态度要明确,对恶意炒作,投机倒卖的现象要严惩。”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施祖麟说。

同时,专家提醒,由于明年恢复性的价格增长因素会减少,这也是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的因素。

宏观经济下行和上行力量相互交织。流动性回收是最为艰巨的任务

“2011年将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其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宏观经济下行和上行力量同时存在,相互交织。流动性回收与通货膨胀治理是宏观调控最为艰巨的任务。”刘元春认为,其艰难性在于:第一,流动性是否能够按照央行的意愿进行大规模回收;第二,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具有强烈的双向风险,政府是否能很好地平衡资产价格回调与经济增速回落的冲突;第三,物价上涨的击鼓传花效应是否会持续;第四,单一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否能够应对多诱因的通货膨胀?

在商品银行信贷投放压力较大、信贷投放惯性较强、外汇占款规模上升以及历史存量较高等因素,使中国未来流动性进行大规模回收的难度较大。2009—2010年的信贷投放以中长期项目贷款为主,这样导致了信贷投放的速度和规模被项目投资的进度和规模所“绑架”。

自2010年三季度以来,中国贸易顺差、FDI以及热钱流动的规模都达到危机前的水平,从而导致外汇占款比重回升,这将使得中国货币政策直接面临2004—2007年所面临的困境——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相冲突,导致紧缩的货币政策被大量流入的热钱所抵消。

汤敏亦指出,从国际因素来看,美国可能还会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洲债务问题还在恶化,财政上不得不削减支出,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这将不仅给我国的出口带来较大冲击,而且发达国家的宽松货币政策还会给我们带来大量的热钱,这给我们控制流动性带来很大的难题。

刘伟表示,货币政策从实施到最终影响经济增长有个时间的滞后期。我国货币政策的滞后期通常是7个月到两年,这是在正常情况下。如果在危机的时候,滞后期可能缩短。

因此,2008年年底发行的大量货币,现在演变成为通胀的压力了,2009年新增的流动性可能明年表现,今年上半年的要到2012年。此前,我们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有代价。所以要做好准备,今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可能要做好承受较大的通胀压力的准备。

明年GDP增速仍有望保持在8%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需求等将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总体来看,明年的经济增速可能会出现一定的下滑,GDP增速大体会保持在9%—9.5%之间。”汤敏说。

海闻分析明年GDP放慢的因素时表示,当年刺激GDP增长的因素会减弱。“在金融危机的时候政府使用了刺激实体经济增长的政策,大量的投资包括4万亿,这种恢复型增长的因素在下降。”他说,中央现在要求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指的是收缩,就是说要有一种紧缩的趋势,这会使GDP增速相对放慢。

但是,同时也有使经济增长更快的因素。“明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各地的投资冲动可能不可阻挡,各方面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十二五’的第一年对明年GDP增长的正面作用是很强的。”海闻说。

刘元春预测,2011年整体经济在增速常态化基础上将呈现小幅回落的趋势,GDP同比增速呈现“前低后高”,而环比增速呈现逐季小幅回落趋势,全年经济增长预计达到9.6%,季度波幅在2个百分点以内。

海闻也认为:“GDP可能明年会出现先低后高的状况。明年年初的时候稳健的货币政策起的作用比较大,但是下半年开始,‘十二五’规划拉动的作用就更加明显,所以我估计明年增长可能超过8%。”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我们还可以寻找到不少新的经济增长点。”汤敏指出,以下三方面可能是明年投入的重要方向。第一,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应加大投入。现在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后劲不足,以及农产品价格上涨,都是因为这些问题所引起的。第二,在明年商品房市场可能不太景气的背景下,国家可以加大保障房建设的力度。第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应该会有大量的投入。只要这些被真正推动起来,明年的经济就能够保持较快增长。

“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能弥补因稳健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总需求增速的减缓,同时也使政府对技术

领域的支持成为可能。”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龚刚认为。事实上,积极的供给推动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财政政策的基本走向。而中国较低的债务与GDP之比也同时说明中国的财政政策可以更为积极。

对于明年经济的具体上行动力,刘元春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第一,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新规划中所孕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计划”、“区域发展规划”、“民生工程”、收入分配调整与新的消费刺激政策等内容将带来强烈的宏观经济刺激效应,有效对冲各种下行压力。第二,城市化的加速、“收入—消费”台阶效应等成为2011年宏观经济的支撑力量。转型时期的国家,建筑业是重要的支柱产业,通常是宏观经济的先期指数,经济复苏首先表现在新住宅的建设增加。中国到2050年,每年要有1800万—2000万农民要到城里来,住房建设方兴未艾。

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因素仍然存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根本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要“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对此,海闻表示,中国长期增长的因素仍然存在,这不是政策能够左右的,也就是说政府现在什么都不用管,中国的经济增长都低不了。沿海地区的增长速度可能会放慢,中西部的速度在加快,现在可以看到重庆、四川正经历高速增长的阶段,包括企业内移,它处在飞速增长、工业化的阶段,所以说长期增长因素仍然存在。

“由于重型化的产业结构、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难以避免。不过在竞争性市场体系支持下的技术进步,能够沿产业链方向逐级吸收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影响,基本消除中国通货膨胀的资源成本推动因素。”郑超愚说。

郑超愚说,由于土地粮食生产率的增长潜力有限,中国仍然需要继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适度提高粮食产品价格,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保持农业比较收益。过分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可能导致劳动力要素的逆向替代,使得经济发展落入廉价劳动力陷阱。价格稳定目标以及继续工业化,应该以粮食产品价格与货币工资率的同时上涨作为其重要结构性约束条件。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王建伦认为,“政府应理顺各群体间收入分配的关系,妥善协调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的关系,要推行保底、扩中、调高这三项工作。即建立城乡低保,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通过纳税、社会捐赠等措施,调节少数人群的过高收入,把调节下来的部分对公众进行二次分配。”

刘伟表示,深化市场改革的制度创新,发现新产品、新投资领域的技术创新,是培育需求的根本。要解决小企业的融资难的制度歧视问题,公平地形成有效需求。技术创新力弱,新产品开发难的企业,很难发现新的更有竞争力的投资机会。如果在没有技术创新、新产品、新投资机会、新投资领域的前提下大规模地投资,那就是重复建设。

总而言之,保增长、稳通货仍然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心。龚刚表示,如果仅仅从传统需求管理的角度来进行考量,保增长和稳通货是一对相互矛盾的目标体系,这就要我们在执行积极和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时,要保持高度的“审慎灵活”,绝不能顾此失彼。而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就是要在这样一对相互矛盾的目标体系下以供给管理为切入点来创造中国式的奇迹。

第三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重点解读

篇一:

一、热点背景:

a.布置7大重点工作任务

一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三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五是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六是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

七是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

b、几项政策

宏观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结构性政策: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鼓励中小企业加快成长。

社会政策:实施就业优先政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

发展更多优质企业。

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

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c、三大攻坚战:

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重点解决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

聚焦做好打赢蓝天保卫战等工作,同时要统筹兼顾,避免处置措施简单粗暴。

d、2019年重点工作

1.加快处置“僵尸企业”。

2.落实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

3.加快5g商用步伐。

4.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5.督促落实2020年1亿人落户目标,提高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6.改组成立一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组建一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

7.加快推动中国铁路总公司股份制改造。

8.保护民营企业家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9.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10.推动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尽快落地。

11.健全地方税体系,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12.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

13.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允许更多领域实行独资经营。

14.精心办好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15.落实阿根廷中美元首会晤共识,推进中美经贸磋商。

16.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

17.把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

18.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19.推动更大规模减税、更明显降费。

20.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二、理论解析

(一)经济生活

1.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2018年我国来之不易的经济发展成就再次证明了我们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2.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明年要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凡是企业能干的就让企业干。

3.宏观调控的手段: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经济手段,注重建立法治化营商环境说明国家重视法治的力量来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问题。

3.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

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

实施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会议提出要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切实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

要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

5.坚持对外开放,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点,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

6.财政的作用。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体现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增加对学前教育、农村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职业教育等的投入说明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体现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7.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质量和水平,并为消费创造动力。要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要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要努力满足最终需求,提升产品质量,加快教育、育幼、养老、医疗、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发展,改善消费环境,落实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增强消费能力,让老百姓吃得放心、穿得称心、用得舒心。

8.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

9.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公平竞争原则,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加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体现了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做优做强做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

非公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营造法治化制度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家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二)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制度、守住底线,精心做好各项民生工作,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则,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制度、守住底线,精心做好各项民生工作,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政府具有经济建设职能,通过宏观调控、市场监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明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

4.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深化行政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5.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东西南北中,党政治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6.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制度、守住底线,精心做好各项民生工作,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

7.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能力和水平是科学执政的要求,精心做好各项民生工作,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民主执政的体现,营造法治化制度环境是依法执政的表现。

8.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要落实阿根廷中美元首会晤共识,推进中美经贸磋商。这些体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以及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文化生活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但是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落实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而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也必将引领我们明年的经济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增加对学前教育、农村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职业教育等的投入。

(四)生活与哲学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会议对2018年经济工作的总结来自本建设的实践,会议做出的部署也必将指引明年经济工作取得更大成就。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一年来,我们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做好新形势下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而这些规律性的认识也必将进一步促进我们下一年的建设实践。

3.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看到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的思维方法。

4.稳中有变,体现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关系。

5.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要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体现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抓主要矛盾。明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

7.群众史观。要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8.坚持适度原则,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9.社会主义改革的作用和内容。坚持向改革要动力,深化国资国企、财税金融、土地、市场准入、社会管理等领域改革。

10.避免处置措施简单粗暴,体现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联系的观点。协同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

篇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18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19年经济工作。李克强在讲话中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会议认为,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落实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有效应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宏观调控目标较好完成,三大攻坚战开局良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力度加大,稳妥应对中美经贸摩擦,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朝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新的步伐。成绩来之不易。

会议指出,一年来,我们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做好新形势下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发挥掌舵领航作用;

必须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认清我国长期向好发展前景;

必须精准把握宏观调控的度,主动预调微调、强化政策协同;

必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针对性主动引导市场预期;

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全局工作强大合力。

会议强调,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看到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这些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结构性的。要增强忧患意识,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会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这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要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变压力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会议强调,明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会议指出,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总需求;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结构性政策要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坚持向改革要动力,深化国资国企、财税金融、土地、市场准入、社会管理等领域改革,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鼓励中小企业加快成长。社会政策要强化兜底保障功能,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确保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会议认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要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发展更多优质企业。要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会议指出,今年三大攻坚战初战告捷,明年要针对突出问题,打好重点战役。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要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做到坚定、可控、有序、适度。打好脱贫攻坚战,要一鼓作气,重点解决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脱贫攻坚力度,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研究解决那些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体缺乏政策支持等新问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坚守阵地、巩固成果,聚焦做好打赢蓝天保卫战等工作,加大工作和投入力度,同时要统筹兼顾,避免处置措施简单粗暴。要增强服务意识,帮助企业制定环境治理解决方案。

篇三:

会议指出,一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要稳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制定退出实施办法,促进新技术、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要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健全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

二是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我国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今后潜力更大。要努力满足最终需求,提升产品质量,加快教育、育幼、养老、医疗、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发展,改善消费环境,落实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增强消费能力,让老百姓吃得放心、穿得称心、用得舒心。我国发展现阶段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要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

三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切实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合理调整“粮经饲”结构,着力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要重视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注重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把他们引入现代农业发展大格局。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做好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要总结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经验,巩固改革成果,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目前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规模经济效应开始显现,基础设施密度和网络化程度全面提升,创新要素快速集聚,新的主导产业快速发展,要推动这些地区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要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推动城镇化发展,抓好已经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工作,督促落实2020年1亿人落户目标,提高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五是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要深化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为重点,推动相关改革走深走实。要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和公平竞争原则,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加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改组成立一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组建一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推动中国铁路总公司股份制改造。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营造法治化制度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家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要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推动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业务逐步回归本源。要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强化监管和服务能力。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交易制度,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推动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尽快落地。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凡是企业能干的就让企业干。

六是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点,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要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保护外商在华合法权益特别是知识产权,允许更多领域实行独资经营。要扩大进出口贸易,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削减进口环节制度性成本。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有效管控各类风险。要精心办好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要落实阿根廷中美元首会晤共识,推进中美经贸磋商。

七是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完善制度、守住底线,精心做好各项民生工作。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要增加对学前教育、农村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职业教育等的投入。要完善养老护理体系,努力解决大城市养老难问题。要下更大气力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和交通安全。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加快省级统筹的基础上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把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要继续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要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分类指导,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

会议强调,我国发展拥有足够的韧性、巨大的潜力,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要全面正确把握宏观政策、结构性政策、社会政策取向,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推动更大规模减税、更明显降费,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促进新动能加快发展壮大。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效率,提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水平。要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硬任务,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要持续释放内需潜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深化财税金融、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坚决破除民营企业发展障碍,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要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稳外贸、稳外资。要协同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要突出保基本兜底线,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

会议要求,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能力和水平,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动摇,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鼓励创造性贯彻落实,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在学习和实践中找思路、想办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会议号召,全党全国要紧密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上下同心,迎难而上,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国成立70周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以及委员等出席会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政主要负责人,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中央管理的部分企业和金融机构负责人,军队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第四篇:全盟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传达提纲

(2011年2月25日)

全盟金融工作会议于2月23日在锡市召开。会议传达了全区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了“十一五”时期全盟金融工作,明确“十二五”工作规划,部署了2011年工作任务,并开展了金融知识专题讲座。

刘俊臣盟长对“十一五”期间全盟金融工作做了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一是金融企业规模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短板。二是金融体制不健全。三是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并对“十二五”期间重点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是优化信贷结构,落实好信贷政策。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重点项目发展、民生项目三个方面的支持力度;并注重资本市场融资和金融产品的创新。二是完善农牧区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增强农行、农发行等政策性涉农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将农信社向商业银行转变;解决农村网点不足问题,逐步发展村镇银行;着力推进农村牧区金融产品创新,完善农牧户联保贷款机制。三是健全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大金融机构贷款发放力度,加大惩治力度,严打各类金融犯罪。四是加强组织领导,发展壮大金融事业,发挥各地金融办组织协调能力,相关部门对金融机构严格监管。

张晓兵副盟长提出2010年金融工作的突出的五问题:金融实力不强;贷款渠道单一;融资难度加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金融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对2011年金融重点工作做了安排:一是把握好金融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强信贷投放力度。二是大力发展民生金融。突出支持中小企业和农村牧区这一重点,2011年在全盟选“100家中小企业、100户农户”开展“金融服务双百工程”;关注弱势群体,加大对下岗人员、助学贷款等支持力度,并简化办事程序;强化金融服务机构创新,2011年在全盟选择2家金融机构在2个旗县开展试点工作;拓展农牧业、农村保险这一保障体系,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三是加强金融体系建设,支持地方金融发展。引进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完成各旗县村镇银行组建工作;加快农信社改革,向商业银行转变;推进担保体系建设,提高质量、增加数量、规范运行;积极引导有能力的企业上市,拓宽速效渠道,建立上市后备企业。四是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营造好信用环境、法制环境、服务环境。今年要开展“银、政、企”联合活动。

王志远副盟长做会议总结,要求各地要从四方面抓好会议落实:一要认真学习这次会议精神。二各地要加快创新步伐。三要切实抓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四是各地在会后要立即汇报、研究。将会议落实情况于3月底前报盟行署和盟金融办。

金融知识专题讲座内容:

1、加强金融生态建设、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2、投融资理论与实务。

第五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doc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稳中求进迎难而上

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稳中求进开新局,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的经济工作定下了总基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说:“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表明,我国宏观调控的基调保持不变,对巩固和延续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意义重大。”

把握一个“稳”字,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我国经济形势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物价温和下降。 张晓晶表示,当前经济内生力增强,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新特点,宏观调控基调需要把握一个“稳”字。

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张晓晶说,体现在宏观调控政策上的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首先,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我国的宏观调控基本取向暂不需要大的调整。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206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4%,经济增速环比持续放缓。11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2%,创14个月来新低。目前,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虽然经济增速放缓,物价温和下降,但我国经济不仅不会二次探底,也不会“硬着陆”。张晓晶说,宏观调控的基调保持不变,有利于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凝聚力量。

其次,稳定物价总水平依然是摆在宏观调控面前的重要任务。

目前物价拐点已经显现,国内成本性通胀预期不断降低,但是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随时会推高物价水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表示,食品价格将来会不会再次成为通胀的推高因素值得关注。目前三类产品的价格容易上涨,一是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的农产品(12.29,0.00,0.00%),二是房地产等不可通过贸易调节的产品,三是资源类产品。

充裕的国际流动性将抬高大宗商品价格水平。尽管目前受欧债危机影响,欧美等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总需求收缩,短期内促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但是,计划中的挽救欧债危机的2万亿欧元的流动性,以及美国可能的QE3(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会大大刺激总需求,带来大宗商品价格的推升,从而对中国构成输入性通胀预期。

当前,欧债危机以及世界经济复苏遇到巨大的不确定性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宏观调控的取向不需要改变。就欧债危机而言,张晓晶分析,由于我国政府和金融部门对欧债的直接涉入不深,欧债危机对我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外需下滑,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可控的。张晓晶说:“保持宏观调控基调不变,显得格外重要。”

稳,不是一成不变。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陈厚义说,稳,还要根据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统筹处理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特别是要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放在宏观调控的重要位置。

把握一个“进”字,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张晓晶说,宏观调控上的进,就要深入分析经济发展和运行趋势变化,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同时,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多。展望明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陈厚义说,要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宏观调控面临着复杂的任务。

在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之际,反映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11月份从上月50.4%下降至49%,自2009年3月以来首次回落到50%的景气临界点以下。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认为,四季度经济增速受疲弱的外部需求影响,将会进一步降低。

在控制物价的同时,宏观调控要稳定经济增长。从2012年1月1日起,我国将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地方债试点已经启动,近日,财政部发布的《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称,2011年上海、浙江、广东、深圳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央行近期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

要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长期以来,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速度上看,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大低于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8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1227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明年是“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具有重要意义。张晓晶表示,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既是顶层制度设计,又是百姓关切。增强宏观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稳中求进,迎难而上,国民经济就能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上一篇:巨人的花园学案及答案下一篇:加强阅读提升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