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促进农民增收途径

2023-02-04

第一篇:浅析促进农民增收途径

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一句话:“内外结合”力促农民增收。“内”是指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外”是指大力气拓宽农民增收的外部空间,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确定,将通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以及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四管齐下”解决增收难题。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第一,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发展县域经济。(1)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集群。二是支持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三是创新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四是着力延伸“绿色通道”,实现鲜活农产品运输大力发展劳务产业。(2)突出发展县域经济。一是加快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三是推进小城镇发展,鼓励和支持城镇

二、三产业发展。

第二,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为有力保障,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持续增加财政支农力度,着力

构建促农增收和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农村社会事业投入。

第三,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逐步消除影响农民增收的体制障碍。包括:积极探索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机制,以及着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

第四,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积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不断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制度;完善劳动合同制度;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等。

(二)稳定完善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直补方面,坚持以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重点,关心农村困难群众,维护农民利益,努力营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社会氛围。比如:妥善解决征地拆迁农民补偿安置问题上,高度重视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成立专项督查领导小组,狠抓领导到位、目标到位、措施到位。

(三)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扶贫方面,重点是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低收入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

第二篇: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灵石县两渡镇镇长侯文斌

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促进

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基石。努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既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任务,又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灵石县两渡镇党委、政府以“一村一品”、工业项目建设、生态建设为抓手,在培育农民增收点、增收方式、增收效益等方面寻求突破,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当前我镇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强农富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地缓解了农民收入增幅下滑的态势,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但是我镇作为典型的工矿型乡镇,受农业生产立地条件、煤炭资源整合以及煤焦市场低迷等影响,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及增长缓慢的态势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难度明显加大,农民增收乃至“三农”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

(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随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农业生产条件

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较低。农民仍然 1

是靠天吃饭,一遇自然灾害,农业便减产。一旦遭遇天旱,农业用水就成问题,农业减产,农民减收就成定局。

(二)农业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低

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虽然大幅提高了,但增速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人工价格增速,致使农业成本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农民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当前,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尤其是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农业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向

二、三产业的转移。大多数劳动力属于进入劳动年龄人口自然形成的“体力型”劳动者,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从事传统的辛勤劳作,受到专业和职业培训的寥寥无几,造成农民在发展农业方面,缺乏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方面,缺乏筛选能力。不能有效地促进和拉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民劳动力总量大,有效就业不足

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就是农业中的劳动力总量居高不下,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这是农民主要靠农业难以保持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

(五)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一直以单打独斗为主,农业合作组织还不健全,小农户面对大市场仍是目前农村经济的基本格局。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信息化、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对策

针对影响农民增收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所在乡镇的实际,认为当前要促进农民增收必须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抓手,在培育农民增收点上求突破。

一是在实施“一村一品”工作上,我镇按照“镇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品牌”的要求,精心组织,动员镇村两级干部,针对各村实际,确定发展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建设“核桃经济大县”的目标,在“一乡一业”上以核桃产业为主导,重点突出核桃经济林建设,把发展核桃产业摆在全镇工作的突出位臵,把核桃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确定了5年内人均拥有2亩核桃林、100株核桃树,建设万亩核桃标准化专业大镇的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末,我镇核桃经济林发展到3万亩,到盛果期年产核桃200万公斤,实现产值40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在主抓核桃产业的同时,根据各村的地域优势、传统产业特点,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葡萄、西瓜、香油、生猪、笨鸡、生态观光农业等涉农产业或产品。同时,以村为单元,围绕主导产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特色优势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全镇“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按两步走发展战略,即示范村建设和推进村建设。2012年完成7个示范村建设,并通过示范村建立帮扶带动机制,辐射带动其他11个村的发展,实现产业区域聚集。到2013年底,全镇所有的推进村全部达到示范村标准,较大幅度提升全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二是通过广泛宣传、政策倾斜、政府扶持,以“支部联协会”为抓手充分发挥6个生态建设协会作用,严格考核管理等多种措施,促进“一村一品”工作顺利推进。

1、强力推进东、西两山万亩核桃经济林建设。

万亩核桃经济林建设是我镇积极响应县委、政府加快生态建设和建设“核桃经济大县”的号召,全面启动恢复生态治理,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惠民工程,涉及东山区的两渡、索洲、徐家山、房家庄和西山区的新庄、张村、杨家垣、后庄等村,规划核桃林栽植3万亩。2013年全部完成工程建设任务,重点打造徐家山、新庄、张村3个核桃经济专业村。目前,核桃栽植1.2万亩,现已挂果的有2000亩,实现经济效益110万元,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2、发展以养殖、庄园经济等为补充的其他产业。

按照核桃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着力培育2个养殖专业村:新庄村(朱家岭)生猪养殖专业村和徐家山村(尤家山)笨鸡养殖专业村;1个生态观光专业村:张村神岭生态观光专业村;2个庄园经济(林间套种)专业村:徐家山村套种西瓜和张村套种黄豆经济专业村。

同时,选择农业产业基础较好的特色产业作为“一村一品”典型进行推广。如两渡村官滩400亩葡萄园、东山尤家山300亩西瓜园、军营坊村年加工5000斤小磨香油等。根据两渡特殊的地理位臵,高标准规划了以军营坊村为中心的蔬菜大棚园区。通过广泛发动,全镇共发展蔬菜大棚210亩,其中军营坊村何小多发展100亩、张宏斌发展50亩、两渡村岳义宏、雍金宝各发展30亩。这些产业的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和典型带动,增加了农民致富渠道,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大大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以工业项目建设为依托,在促进农民增收方式上求突

我镇境内有6座煤矿、35个洗煤厂、4个煤炭发运站,是一个典型的工矿型乡镇、是全县“项目建设集聚地”,镇党委、镇政府把促进农民增收与工业项目落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增收,把劳务产业作为农民增收因素中最活跃、最直接、最现实的产业来抓,加大农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力度,收效明显。一是立足于以煤为基,筑牢煤炭产业基础,稳步推进铁新、安苑、华苑和聚义鑫辉源四个矿井技改和复工复产,积极创优环境,保证灵北、河东两大煤矿及洗煤项目建设。二是立足于循环发展,推动聚义五大项目开工建设,编制了两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并通过评审,确立了建设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园的发展思路,框定了工业园区准入门槛,稳步推进聚义焦化项目各项基础工作,目前万事俱备,正在寻求合作伙伴。又一以煤矸石为原料生产矿棉装饰板和建筑墙体保温材料的创新型项目——总投资30个亿元的煤矸石制纤项目落地建设。三是立足于多元发展,全方位推动转型项目落地。引进投资4.5亿元永泰能源公司装备制造项目、投资2亿元杰泰微电子科技项目、投资1亿元山西宏胜矿产品开发公司、投资3000万元晋达包装公司低纱复合包装袋制造项目、晋阳碳素项目等一批新型项目。通过以上三轮驱动,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了,生活富裕了,幸福指数提高了。

(三)以生态建设为载体,在农民增收渠道上求突破

我们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农业转型发展、实现农民就业的一个新型产业来抓,以创建全省林业生态示范镇为目标,依托企业持续投入,加快土地流转,大力度推进。同时,全镇组建9个农村生态建设协会等民间组织,不断优化核桃产业和农村劳动力就业

结构,实现环境改善、企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三赢目标。力争完成全镇15万亩土地绿化,在全镇建设3万亩优质核桃基地和10个生态园林村,使全镇森林木覆盖率达45%。如张村农民生态建设协会从2010年组建以来,承担了保利铁新煤业集团委托实施的总投资达2100万元的造林工程、筑路工程、生态观光园建设工程,流转本村土地2700亩,将本村57个农民由种植户转化为核桃建设的产业工人。

我镇在实施好保利生态经济示范园和东山农业生态综合开发等生态建设工程的同时,紧紧抓住当前“绿色”和“生态”理念日渐普及和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地位不断提升的新机遇,积极拓展生态建设产业,将生态景观、田园风光开发、农家乐融为一体培育成新型产业,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我镇张村神岭生态园就是新型产业发展的一个好模式。神岭生态园成立于2010年10月,位于两渡镇张村神岭山,毗邻108国道,生态园以绿色核桃产业为依托,以生态观光旅游为特色,投资900万元,种植了侧柏、国槐1500余亩、大豆1000余亩、月季花4万余苗、核桃树2000株、柿子树100株,开发了天星娱乐广场、天星阁、怡心亭、寻芳谷等景点。生态园致力于打造“回归自然,生态和谐”的品牌形象,创建了“神岭绿色核桃”品牌,打造了两渡镇核桃经济林种植示范村。创立了以“农家肥、原生态、现采摘”为特色的“神岭绿色核桃品牌”采摘园,核桃经济收入实现连年增长,套种大豆产量3万多斤,月季花销售收入达50万元,解决农民就业70余人。目前,又实施了以“二十四孝道德教育基地”为中心的配套项目,包括二十四孝道德教育雕刻、文昌宫,以及钓鱼、瀑布观景和农家乐餐饮等设施。

第三篇:农民增收途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农民增收途径的调查报告 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农村稳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按照省价格成本调查队的工作布署,我队于6月10日至13日,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我市农民增收途径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以抽样调查的形式分别对遥田镇幸福村、灯塔村、红星村、红卫村及哲桥镇石塘村的200户农户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家庭收入状况

通过对200户农户的综合情况来看,农民的收入状况虽有所增加,但收入水平仍然比较低,收入来源也较为单一,收入中打工的比重较大而种田的收入较低。抽样调查显示,2009年户均收入20000元左右,较上年增长10%,户均纯收入15200元,人均纯收入4342元,较上年增长15%,种田、打工和其它收入分别占农民总收入的17%、51.5%、31.5%。目前农民的收入渠道还很窄,除了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是主要经济来源外,农民还基本上没能够因为土地而致富,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种植双季稻,改种单季稻,农闲的时候打点短工来贴补家用。

二、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

据调查了解,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分几个方面:一是种植业面临的困难,种植业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是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渠道常年失修,许多渠道都已经淤塞,水经常流

1不到下游去,下游的农田只能是依靠自然的条件,一旦遇上天旱不仅影响产量甚至无法播种;二是养殖业面临的困难,养殖业面临的困难主要是经济上和技术上的,一般的农户家里都是小规模养殖,成本高,销量少,收益少。如果扩大规模养殖,一般的农户资金严重不足,技术也跟不上。三是外出务工面临的困难,俗话说:“挣钱的不费力,费力的不挣钱”,当前大部分农民外出务工靠的都是苦力,不但挣的钱少还不能兼顾到家庭。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1、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奠定增收基础。加大对农田水

利设施的修复建设,充分发挥水利为农业保驾护航的作用,实现农作物持续增产、丰产,保证种田不看老天爷的眼色,农民不再是“靠天吃饭”。

2、优化种植业结构。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

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就耒阳实际而言,发展优质高产的油茶有着天时、地利和人和之优,已经有公司和种植大户在部分乡镇开展了油茶种植,还有公司利用荒山发展中药种植,都取得了不错的开局,要鼓励和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发展。

同时,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3、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农民利益。对增加农民收入的

重要农产品如粮食、牲猪的销售,政府既要给农民自主销售权,又要加强监管,稳定市场。要采取措施确保粮食保护价的有效实施,在重点产区政府应该设立收购点,避免保护价的好处落到贩子手中,破解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怪圈。

4、充分发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作用。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由种植业向多种经营、乡镇企业转移,使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大力鼓励和引导珠三角内迁的企业到乡镇安家落户,可以采用农民在家给企业加工半成品的方式,既方便农民就业增收又能解除照顾家庭和孩子之忧。

2010年7月2日

第四篇:农民增收途径及财政惠农政策调研报告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笔者结合****自治州的实际情况,浅要地分析农民增收的途径及相关财政政策。

一、****自治州农民增收情况分析

2007年,****自治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38元,比上年增加了581元,增长了12.5%,增幅位居全疆第六。过去以种植业为主

的增加方式受到冲击,来自特色农业、畜牧业、林果业及非农产业的收入,已经成为****自治州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同时,我州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呈现多元化增长趋势。

二、****自治州农民增收的途径

从****自治州的实际情况看,农民增收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

(一)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近年来,中央、自治区、自治州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为了认真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确保农牧民增收。2007年共兑付粮食直补1150万元、农资综合直补981万元、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补助5838万元、良种补贴1274万元、能繁母猪补贴268万元、棉花良种补贴1274.8万元、特色农作物良种补贴120万元。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据实核定各项惠农补贴的发放项目和标准,并张榜公示,接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确保了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落在实处,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在全州范围内逐步建立农民种粮补贴及相关信息统计制度,积极推广“一卡通”,进一步规范对农民补贴管理。同时,为了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州实现了涉农收费和村委会财务公示制、农村报刊征订限额制、五保户、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等制度,使得涉农收费为得到了规范。

(二)加强农民培训力度。全州财政累计投入了148万元,举办“新型农民科技”和“阳光工程”培训,通过培训,使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得到加强。据统计,2007年,农民培训人数达57000人次,通过培训,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8708人,全州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4248人,实现打工收入1.65亿元。

(三)做好板块建设。****自治州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春季升温快而不稳,秋季短暂而障温迅速,多晴少雨,空气干燥,风沙较多。根据气候条件,南五县市即库尔勒、尉犁、轮台、且末和若羌非常适宜棉花、香梨、杏、红枣、蔬菜等作物的生长,也是冬麦、正复播玉米为主的板块,北四县即和静、和硕、焉耆、博湖非常适宜小麦、玉米、甜菜、工业番茄、加工辣椒、大瓜、酒花、孜然等作物的生长,也是冬麦、正复播玉米为主的板块,成为农民增收的途径之一。

(四)促进科技推广。2007年,全州财政累计投入了425万元,在全州范围内全面推广测土配方、农业避灾减灾和良种推广应用等技术,并开展了林药间作、果粮间作等种类的高校种养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通过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使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全州财政累计投入3.61亿元,用于农牧区生产发展和促进农牧民增收。重点用于农林水牧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病虫害、牲畜疫情控制、农村饮水安全、乡村道路等,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不断提升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7年全州共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8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78亿元,项目规模和资金总量继续位居全疆首位。

三、解决农牧民增收的财政对策

一是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按照《农业法》的规定,逐步把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纳入公共财政的支出范畴,确保财政对农业资金投入的增加,力争做到五个方面的倾斜:即向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向农村科技、教育、化文、卫生事业倾斜、向农业产业化尤其向龙头企业倾斜、向扶贫攻坚项目倾斜、向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倾斜。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取缔不合理收费,加大财政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财政资金对农业的贡献率。

二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吸引到农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加大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科技的贡献率,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要支持农村产业化经营,培育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增加农民收入。在支持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增产和安全的基础上,重点支持竞争力、成长性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示范基地,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之路,能带动农民致富,能让农民得到实惠。围绕棉花、粮食、林果、畜牧、饲料四大基地建设,坚持因地制宜,走一乡一业或一地一品的优势发展之路。找准优势,集中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投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品种。(1)大力

第五篇:如何加快团场职工增收途径

职工增收问题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所在,只有职工的小康实现了,才会有团场、兵团的小康。从这个意义上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任务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增加职工的收入

一、全面落实减负政策,实行休养生息。

(一)团场职工除自身受益的“五保三费”以外各项收费只降不增。2009年,兵团围绕落实减负政策,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还富于民”的惠农措施,不仅增加了职工收入,而且增强了团场活力,促进了团场的进一步繁荣。

2009年,兵团团场职工养老保险开始按全国统一费率缴费,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也有一定提高,社会保险缴费职均新增1000元左右。兵团党委充分考虑团场职工利益,决定由兵、师、团三级负担团场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新增部分,土地承包费仍维持2008年的水平。此外,各师按照上级党委要求,严格执行团场园林投资回收与土地承包费分离、团场职工“五保三费”从土地承包费分离、土地承包定项限额收费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确保“五保三费”以外其它费用“只降不升”。2009年,兵团团场承包职工应缴“五保三费”6181.04元/职,实际仅收4850.73元/职,共有三分之二团场职工实现“五保三费”以外零负担,提前五年完成兵团职工减负阶段性任务。

(二)团场增效思路明确,不与职工争利。兵团党委明确指出团场增效一靠发展

二、三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二靠加强预算,节省开支,逐步降低运行成本。农一师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团场工业,着力培育新增长点,全师共引进工业项目29个,完成工业产值4.9亿元;农八师143团通过降低运行成本,减少支出324.7万元,通过招商引资发展

二、三产业,新增利润545万元;农十二师221团提出“农业富民,工业强团”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团场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开采利用矿产资源,加快水资源合理利用,加快引进技术和资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八师152团提出“以工促农”发展思路,

一、

二、三产业的比重达到22:64:14,去年实现工业反哺农业176万元,一线农业职工不再承担团场公共事业经费,为防止团场一线农业职工负担反弹提供保障。

(三)农资价格更趋合理,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兵团党委六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就完善农资集中采供政策,进一步减少农资流通环节,适当引入竞争,完善农资价格形成机制,保证职工自主控制生产成本和自主选择农资权利,纠正违背职工意愿的强买强卖行为作出了规定。各师深刻领会会议精神,逐步建立起公开、公正、规范有序的农资营销管理体制,为降低职工承包土地成本提供保障。农八师石河子市党委、政府《关于深化团场农资营销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具体作出“全面有序开放团场农资营销市场”、“ 团场彻底退出农资营销领域”等规定。农八师149团、150团团场籽棉亩均收益达到1026元和1090元,主要得益于生产成本降低。农一师加大对农资统一采供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实行肥料、农药准入制度,并制定了“大宗农资采供目录”,在保证团场职工用上放心农资的同时,也降低了农资价格和生产成本。一师各团场开展了“节约一滴水、节约一斤肥、节约一粒种”活动,根据棉花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确定“控氮、稳磷、补钾”的科学施肥方案,最大限度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减轻环境污染。仅此一项,全师去年亩均成本降低111.4元,团场职工增收2亿元,职均减负增收4000元左右。

(四)农产品价格贴近市场,有效增加团场职工承包土地收入。2009年,各师党委认真执行兵团党委做出的“坚决把棉花等农产品管理关卡全部撤掉”、“严禁收购环节上的坑农、害农”等决定,规范籽棉等农产品收购定价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公平交易,切实维护广大团场职工的利益。各师团场籽棉兑现价格普遍在每公斤5.8元左右,其中农一师、农七师达到每公斤6元以上。

(五)落实各项补贴政策,支持团场职工增加收入。2009年,国家对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实行全面补贴,粮食直补和粮食综合补贴政策在各团场得到落实,职工种粮积极性普遍提高。去年兵团落实小麦良种补贴面积299.06万亩、玉米110.62万亩、水稻33.04万亩,补贴资金分别为2990.6万元、1106.2万元、495.6万元;落实小麦综合补贴面积280.37万亩,拨付资金1.86亿元。政策的落实直接增加了团场职工的种粮收益。

二、全力巩固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团场职工负担反弹。

(一)精减团场机关机构和人员。各师按照兵团《关于加快推进中心团场建设工作的意见》,逐步推进团场合并工作。共设立中心团场33个,实行“一个党委、一套班子、一个机构”的领导和管理体制。改革后,团场机关工作人员由16217人减少到8308人,减员7919人。按照税费改革前2005年团场机关人员人均3.25万元的管理费用计算,共计减少管理费用支出2.57亿元。

(二)撤并营和分场建制、整合生产连队。按照兵团《关于调整优化生产连队布局结构意见的通知》的规定,腹心团场的生产连队常年种植面积必须在10000亩以上,非生产人员不超过10人;边境团场、边远团场、少数民族职工比例较高的生产连队常年种植面积必须在5000亩以上,非生产人员不超过7人。各师按照规定进行整合,减少连队240个、非生产人员近3000人。

(三)整合团场社会事业资源,规范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各师按照兵团“调整布局、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要求,重新配置团场内部社会事业资源、优化组合,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强化服务功能,降低运行成本。

(四)加强财务管理,提高团场经营管理水平。各团场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不留赤字”的原则,积极完善财务预算管理。预算过程公开透明,预算内容必须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严禁任何部门和个人随意突破预算。同时,各团场逐步推行“一总两分”的生产经营性和非生产经营性支出分账核算制度,控制管理费用增长。

(五)规范团场收费项目,清理各种乱收费现象。各师全面审查清理涉及团场职工负担的收费项目,对确需保留的项目进行公示,接受职工群众监督。清理后,兵团统一印制了《团场职工收费手册》,团场职工可以拒付手册之外的任何收费。此外,各师按照土地等级,对职工承包土地的上缴收益进行限项定额,并以合同的形式予以法律保证,明确了团场和职工的权利、义务,切实保障了承包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团场职工减负监管工作,确保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一)强化团场职工负担监管制度。

一是认真落实职工负担审议制度。团场职工土地承包方案的制定、修改和筹资筹劳等涉农负担事项,必须经过团场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按照程序报批后才能执行。

二是严格执行职工负担公示制度。团场按照团(场)务公开的要求,定期张榜公布涉农负担收费项目的标准、数额和减负额度、补贴数额等事项,接受职工和社会监督。

三是完善职工负担信访制度。对各师团涉农负担问题的信访案件,各单位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和受理及时、督办有力、处理到位的要求,努力确保信访渠道畅通,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对于一些集中上访和反复上访的突出问题,兵团要求兵、师两级减负办会同信访部门深入调查研究,既要妥善解决问题,又要从制度层面提出减少发生同类事件的意见,有效防止因负担问题引发恶性案件和群体性事件。

四是严格执行职工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度。按照中纪委、监察部、农业部的有关规定,对涉及团场职工负担案(事)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

(二)认真开展团场职工负担检查。兵团每年开展一次职工负担专项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公示。检查采取综合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检查与回访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检查与处理相结合等多种形式,重点包括各项补贴资金落实情况、收费项目清理情况、减负制度建立情况、土地承包费变化情况等内容,对检查中发现的违规收费项目予以坚决取缔,责令退还因擅自提高标准增加的收费,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三)完善负担监管工作机制。兵团减负工作实行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和谁主管谁负责的部门责任制,形成牵头部门和相关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同时将减负监管工作纳入团场领导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兵团要求师团从事减负工作的同志要认真学习中央和兵团党委关于做好减负工作的相关政策,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忠实履行职工负担监管职能。各师减负办在分管领导带领下,会同有关部门,通过深入宣传贯彻职工减负有关政策,审核团场职工负担情况,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受理负担问题相关举报,处理团场违反职工减负政策的行为等措施,确保减负政策落实到位,确保不发生因负担问题引发恶性事件,确保实现兵团党委提出的减轻团场职工负担“三步走”的目标。

上一篇:企业安全环保工作总结下一篇:浅析现代校园文化建设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