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老师教育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小学老师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编者按:班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学术兼职先后有: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组成员、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第一篇:小学老师教育论文

班主任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品德教育的渗透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对德育方面的教学越来越重视,而小学生处于人生启蒙阶段,这个时期形成正确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他们今后的人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班主任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渗透的必要性,来探讨下渗透方法。

关键词 班主任 小学语文 教学 品德教育 渗透

班主任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品德教育渗透的方法:

一、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品德教育

语言文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础、很有必要的一个部分,学生通过对文字组成的语言进行赏析来深入掌握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并且感受到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情感。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班主任建立起与学生的情感联系通道。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包含了大量的情感,展现了美的意境,并且文章中包含了很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班主任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文章,带学生从字句开始品鉴,然后逐渐深入到全文,让学生对课文表述的内容深刻的记在脑海中,潜移默化中完成品德教育方面的渗透。但是班主任要清楚,渗透是渐进的完成德育,要在完成正常语文教学的同时渗透进去,要分清教学的主次,而不是专门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品德教育,这样一来一方面完成不了语文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对学生来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让品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在课文朗读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的,文章中蕴含了很多赋有意境、具有乐观积极向上的内容。而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班主任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带有情感的进行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在朗读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让学生的品德能够与文章描绘一致。比如人教版语文一年级《吃水不忘挖井人》,描述了瑞金城外的金沙坝小村子,村子里没有水,毛主席曾经在领导革命的时候住在那里,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放后,乡亲们在井边立了石碑“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在教学生朗读的时候,要带有感激的情怀,让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到生活的甜和幸福,知道祖国的春天來之不易,同时能够为国家自豪。通过班主任的引导,让学生的品德教育取得一定成效。

三、在课堂之外学习中渗透品德教育

小学学习,除了在课堂之内,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课外活动,通过科学的课外活动,来发挥学生的个性,锻炼他们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之外学习中渗透德育,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这种形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能够起到渗透品德教育的作用,但是毕竟要完成语文教学目标,如果结合课外阅读,通过外界丰富多彩的文章,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但是课外书籍中也充斥着许多不良书籍,这些书籍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育,所以班主任要做好课外阅读指导工作。班主任平时接触学生比较多,清楚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来推荐不同的课外阅读书籍,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提升思想品德。课外学习除了课外阅读之外,还有如辩论、写作等,通过这些课外活动融入品德相关的内容,从而提升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文笔能力等。

四、通过班主任本身影响渗透品德教育

小学生年纪较小,心智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但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小学生在校园中每天接触的最多的人除了同学就是班主任,很多学生的兴趣爱好、品德情怀都会在班主任的影响下形成。因此,班主任自身的形象很重要,要能够起到榜样作用,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比如班主任的性格乐观、积极向上的,在课堂中体现出来的气氛也是轻松愉悦的,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也会受到影响,形成乐观的心态。班主任除了自身具备良好的素质之外,还要不断观察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及时引导学生走出成长的烦恼,这样才能更好的将品德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小学语文中渗透品德教育,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渐入的培养学生道德品质,除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之外,对班主任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也有了更好的要求。品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班主任要不断总结与优化,更好的发挥班主任品德教育渗透作用。

参考文献:

[1]于红伟.班主任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品德教育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6,(2).

[2]卢丽晓.论班主任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品德教育的渗透[J].成功(教育),2013,(10).

[3]王宏娟.浅议小学班主任管理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J].科技资讯,2015,(7).

(责任编辑 刘 馨)

作者:李艳敏

第二篇:与中小学心理老师谈心理教育(之二)

编者按:班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学术兼职先后有: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组成员、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等。本文从四个方面——发展性心理教育、心理教育的宗旨、心理教育的内容、心理教育的实施方式,论述了中小学心理教师在开展这项工作中需关注的问题。上期刊登了文章的前半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提出“心理教育是主体性的、发展性的”,心理教育的宗旨是“优化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形成和谐人格,服务人生幸福”。本期请您继续关注。

三、关于心理教育内容

如何选择确定心理教育的内容,也是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这里我提一些想法作为探讨过程中的一种意见。

一般说教育内容的选择都应有其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一方面,从理论依据说,心理教育内容的选择受制于心理教育目标,我们应当很好地理解心理教育目标的精神;另一方面,我认为,认清心理教育与心理学教育(包括心理学学科教育或心理学专业的心理学教育)的区别也是必要的,这是日常容易混淆的。我们可从以下几点看二者的不同。

1.教育的性质和对象不同:心理学教育是面向有关专业学生的,属于专业性教育;心理教育不是心理学专业性教育,而是属于普通教育,是面向各级各类学校广大学生群体的。

2.目标要求不同:心理学教育是培养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或其他专业工作者;心理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育人、育心。因而心理学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系统的、全面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而心理教育则不以此为目标要求,心理教育的目标定位于育心育人,为此,当然也必须学习必要的心理知识。

3.教育内容的体系和深度不同:心理学教育内容体系主要依据心理学学科体系和专业培养目标来编排,有严密结构的学科逻辑体系,不仅要求全面性、完整性,而且要求具有相当的深度,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学术性;心理教育以培育学生心理素质的需要为目的,其内容主要依据人生各阶段发展课题和当前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编排,因而不同于心理学学科体系,不要求心理学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着重内容的问题性、针对性,在内容深度上不作很高要求。

4.主要的学习方式不同:心理学教育与心理学教育专业,更注重学科性课程,更多地采用课堂教学形式,以讲授、实验等方法为主;心理教育可以设、也可以不设专门的心理课,更多地是结合各个学科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来施行,更注重采用活动、训练、陶冶的方式实施。

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因此,内容的确定应当主要依据中小学生的需要来选择,把中小学生最关心、最迫切需要得到回答的问题,确定为教育的内容。例如,有的中学老师根据与学生的交流,认为当前中学生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学习方面: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感大,学习挫败感强;学习目标不明,对学业感到前途渺茫。

2.人际交往方面:中学生最乐意与同龄人在一起,不再满足于老师与父母的教导;同伴是他们的依赖、他们的慰藉和他们的自豪。

3.异性情感方面:青春期情感真挚而又丰富,对异性易产生模糊不清的好感;青春期感情单纯,以为爱是一切;青春期的可塑性强,异性的任何变化都可能给爱慕的情感带来影响。

4.家庭关系方面:开始有独立思考,对父母的管教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渴望与父母沟通,但不知如何沟通;父母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学习和人格。[8]这些内容大多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发展现状的描述,是当下心理咨询辅导应当关注的。

我在1994年《心育论》中提出的心理教育基本内容,试图更突出“发展性”思想,因此较少涉及“心理问题”,更多的是突出心理指导和心理品质的培养,内容范围也略宽一些:

1.学习心理指导:包括学习目标、动机、态度、学习品质、学习能力的培养等。

2.情感教育:包括良好情感品质的培养、不良情绪的消除等。

3.性心理与性教育:包括各年龄阶段性心理特点与教育的要求、教育内容等。

4.人际关系指导:包括交往的艺术、交友的原则方法、与不同交往对象的交往、异性交往等。

5.健全性格的培养:包括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方面的态度等。

6.耐挫能力的培养:包括对挫折的认识,怎样对待自己遭遇的挫折,正确对待别人遭遇的挫折问题等。

7.自我心理修养:这方面内容较多,包括自我心理修养的要求、内容、方法等。[9]

上述内容仅仅是提供参考的。对其每一项的具体内容,都应考虑是否有利于帮助、指导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是否能引领学生与时俱进,是否能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新的学习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等。例如在学习心理指导方面,应当培养学生新的思维方式,使其具有开放性、自由性、敏捷性、创新性等思维品质;在情感教育方面,培养学生具有价值性、健全性,热爱生活,对人、对物、对自然都是协调的品质;在社会交往指导、健全性格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新的行为方式,如珍惜时间,行为的自主性、选择性、高效率、快节奏等;在指导学生自我心理修养方面,应为学生的终身持续发展奠基。以上都是可供选择的内容,各校可根据学生和学校具体情况选择。

对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教育内容,应重视选择运用。例如:科学精神教育、创新精神的培养、网络心理教育与指导、经济心理(含劳动心理)教育、信息素质培育、关爱精神培养等。这些富含时代特色的教育精神,表达了我们期望的心理教育内容。

四、心理教育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心理教育应当如何实施,有必要先明确几个观点:

(一)优良心理品质的培育,不是“灌”与“教”,而是“帮”与“促”

心理教育是教育的一个侧面、一个方面,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心理教育应当按心理品质形成的规律实施。作为人的素质,心理品质不是靠灌输心理学知识形成的,也不是靠老师的教授、传递、给予形成的,而是靠学习者在活动中、在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中,学习、感受、锻炼、实行、体验、领悟、修养而形成、发展的。因此,心理教育的实施,不是、不可能是把心理素质直接“教给”学生,而是组织、引导、帮助学生自己学习,在参与活动、在与外界相互作用中,通过内心活动而生成、发展。

(二)结合其他方面的教育实施

人的素质是整体性的,教育是整体性的。在认识上、理论上,我们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在实际生活中,各个育总是相互交叉、相互贯通的,没有纯而又纯的德育、智育等等。心理教育是教育整体的一个侧面,没有孤立于其他各育之外的、纯而又纯的心理教育。因此,我们应自觉地使心理教育与其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心育与德育为例,我们看过一些心理教育课和心理教育活动,其中融入了一些道德教育因素;同样,我们看过的道德课中有的也融入了心理教育的内容。两者融合得好的课,达到了“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的状态,我们称作“心理—道德教育”。当然,心理教育也可结合其他教育如智育、美育、体育等一起实施。

(三)通过课程教学和多种教育形式实施

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一个侧面、一个领域,不是一个学科、一门课程。但是心理教育的具体实施,又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和活动,才能得以落实和体现。以下结合我们课题试点学校的情况,作一些说明。

1.关于心理课程。我们可以设立、也可以不设立专门的心育课。我很重视江苏省南京五中等课题试点学校结合各个学科教学实施心理教育的做法。课程教学是一种心理教育的方式,但是需要有崭新的课程观念,依据心理品质养成的性质,拓展心理教育课程的内容。可否考虑这样两个课程观念:第一,综合经验观。心理素质的形成,是校内外生活经验的综合影响,因此,心理教育的方式不应局限于某一门具体的学科课程,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也是心理教育的方式。心理教育应当贯穿到全部的教育、教学中去。第二,完整的心理教育课程包括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心理教育课程寓于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也蕴含在学校的制度、组织、师生关系、教育方式、校园文化之中。对学生而言,“获得新的心理素质或者心理素质的改变,实际上是通过学习过程得以实现的。”而“许多人格应然状态都是通过无意识的学习而达到的。”[10]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发展是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交互作用影响下实现的。

2.关于“班级心理教育”。班级心理教育已逐渐成为学校心理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根据一些试点学校的情况,在《班级心理教育与班主任》(2000)一文中,我作过这样的概括:“‘班级心理教育’是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心理教育组织形式”。能否说,由起初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人的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发展到在更大范围内采用班级心理教育形式,是我国心理教育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一过程转向的意义有多个方面:① 服务对象类型,由心理异常者转向正常的、心理健康的人;② 服务对象人数,由对少数人转向班级全体学生;③ 服务性质和重点,由障碍性心理咨询、治疗转向发展性教育;④ 参与心理教育的教师,由原来少数心理咨询人员,扩大为经过培训的班主任、政治课教师等。当然,实施“班级心理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针对学生情况采取个别辅导、团体辅导的形式。

班级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心灵家园,对儿童的精神成长有特殊的意义。在班级心理教育中,班主任或者心理教师可充分发挥作用;而发展性班级教育系统的各个子系统(要素),包括班级目标、班级教学、班级集体、班级活动、班级文化、班级管理、班级与家庭、社区形成的班级教育合力、学生发展评价等都可能具有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功能,关键是班主任或心理教师能自觉地运用。

3.多种多样的心理教育形式。在教育实践中,我国学校的老师们突破了原有的“团体心理咨询”、“个别心理咨询”的框架,也超越了原有“心理咨询室”的设置,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生动活泼的、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这种种形式不仅仅富含知识性、趣味性和审美化,更是从内容到形式自然地把心育、德育、智育、美育、体育融合在一起了。这些形式实际上是以心理教育为主的整体—融合的教育形式。除各个课题试点学校如苏州市的觅度中学、33中学、南京金陵中学、南京市五中等做得很有成就外,其他几所课题试点学校的许多做法都同样让我兴奋:

(1)校园心理网站。南京金陵中学的心理绿荫网站已办了很多年。苏州市第33中学有内网、外网,面向学生、老师和家长设有各种栏目。外网建有《心情苑》专栏,其中设有“学子特区”、“教师心吧”、“家长茶座”。各种栏目很多,如“爸妈沙龙”、“陪考心情”、“亲子频道”、“营养套餐”、“心理班会”、“心理CT”等。

(2)校园心理剧。苏州中学的心理剧活动开展最早,南京市孝陵卫中心小学、南京市五中都先后开展了心理剧活动。大多是学生、老师自编、自导、自演、题材取自学生生活实践。孝陵卫中心小学十分重视运用心理剧发挥集体心理教育效益。一个剧本轮流在各个班演出,在一定时候请家长来校与学生、老师共同观看,畅谈心得体会。

(3)班级心理游戏。江苏无锡荣巷中心小学把我国传统的游戏加以开发利用,变成了受学生喜爱的心理训练的好形式。苏州市第33中学把班级心理游戏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编印了几十个心理游戏发给学生。

(4)七彩节日活动。不少的试点学校都设有自己的校节,如文化艺术节等。无锡荣巷中心小学则使其系列化,形成了校园节庆文化,几乎每个月都有自己的节日活动,但节日的内容、名称可不断翻新。已经设置的节日有“公益童话节”、“朦朦网童节”、“叮咚音乐节”、“友谊节”、“小鬼当家节”、“野外求生节”、“风筝节” 、“节水节”、“护鸟节”、“书香节”等。这些实践活动都是有效的心理训练、心理教育的形式。

(5)快乐心灵家园。无锡荣巷中心小学多功能的心理教育中心,是集心理训练、心理宣泄、心理咨询、心理自助于一体的心育活动场所。其心育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如“心灵自助餐”、“碰碰打击小屋”、“音乐轻松小屋”、“直抒胸臆墙”等,这样多彩的快乐家园,怎能教学生们不喜欢?

(6)快乐小屋。这是南京市孝陵卫中心小学建立的学校心育场所。小屋中的“快乐树”上结满的“开心果”里、屋顶上长的“智慧豆”中都藏着许多解除小烦恼的方法,以及小幽默、小笑话、名人名言、老师寄语等等。快乐小屋充满童真、童趣。学生在快乐小屋中学到了知识,解除了小烦恼,获得了快乐。

心理教育,如此美丽!心理教育,如此诱人!

以上这些心育活动中心,从内容到形式都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共同参与的, 并且都是力求儿童化、活动化、校本化、本土化、东方化的。

这些美丽诱人的心理教育方式对改进学校德育是不是也有一些启发?

注释:

心理教育:1987年,班华教授第一次提出“心育”概念,因为他是在教育部的文件颁发前以“心理教育”命名此项工作的,沿用至今,所以他的文章不改成“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8]商亮,安鹏宇.心理小说接龙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5)

[9]班华.心育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83~88

[10]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68~69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

编辑/陈 虹 于 洪

作者:班 华

第三篇:武汉小学老师将有“教授”级别

据《武汉晚报》报道 近日,记者从武汉市教育工作会议获悉,武汉市2014年将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中小学教师也可以参评与大学教授一样的正高级职称。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设立于1986年。按现行规定,中学教师职称最高等级是副高级,小学教师职称最高等级只有中级。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在评上限定的最高职称后,受限于职业发展空间,会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惰性思想。一些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愿景,或放弃教师工作,或转而追求行政职务。教育界有关人士表示,“这种职称制度不利于吸引中高级人才在中小学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更不利于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据人社部此前发布的消息,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将原来相互独立的中学、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在职称等级上,设置从正高级到员级5个等级,依次为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与职称的正高、副高、中级、助理、员级相对应,并完善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标准和办法。

去年,黄石、襄阳两市在湖北省内率先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申报工作,首设正高级职称。按照相关规定,黄石中小学教师申报正高职称需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在高级教师岗位任教五年以上。此外,还对教学工作量有明确要求,如参评的初级中学、小学(幼儿园)老师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在300学时以上,累计担任班主任10年以上等。

上一篇:神经外科护士论文下一篇:临床医生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