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富论范文

2022-05-21

第一篇:浅析国富论范文

国富论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人亚当·斯密的著作,它的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也许不为多数人所知,但提起《国富论》和亚当·斯密却很少有人不知道。它被誉为是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的百科全书,是影响世界历史的十大著作之一。

人们将这部著作尊为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首次提出了“看不见的手”这一概念,认为市场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这也在我所学习过的多本教材如《国际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提到,足见其地位之重要。斯密认为,在利己心的驱动下,经济人的追求财富最大化的倾向能把资源,尤其是自己所能掌握的资源进行恰当配置到最能获利的地方,而这也是社会最需要的地方,这是因为“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后来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自由经济自由竞争的理论。

在《国富论》的第一卷,亚当·斯密就开创性的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且劳动分工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斯密说,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因为金和银像其它商品一样,价值是变动的。任何金银所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数量,或所交换到的其它商品数量。取决于已知金银矿藏的丰富程度或稀缺程度﹒﹒﹒﹒作为衡量尺度,自身价值不断变化的商品,决不能成为其它商品价值的精确尺度。而同等数量的劳动,在所有时间和地点,可以说和劳动者具有同等价值。按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情况和技能熟练程度,他必然总是牺牲相同份额的安逸﹑自由和幸福。无论他得到回报物品的数量如何,他所支付的价格必然是相同的。诚然,这种劳动所买到的物品的数量有时多些,有时少些;然而,变动的是这些物品的价值,而不是用来购买它们的老动价值。在任何地方,稀缺或是耗费许多劳动的物品价格就昂贵,反之则低廉。因此,只有本身价值绝对不变的劳动,才是最终而真实的标准,一切商品的价值在任何时候和地方都可以用劳动来衡量和比较。

而且他认为,凡是能采用分工的工艺,一经采用分工便能相应地增加劳动生产力。斯密在书中还举了个制针工厂的例子,把制针这个职业分成大约十八种不同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由专门人才从事。因此,一个十人的小工厂每天能制造48000枚针。如果他们独立工作,不专门从事一种工序,他们谁都不会每天制造二十枚针,也许连一枚都知道不出来。

在第二卷中,将资产划分为两部分:他所希望用来创造收入的部分被称为资本;另一部分被用来消费。 资本又有两种:第一,资本可被用来生产﹑制造或购买产品,然后将产品销售出去,取得利润,此种资本被称为流动资本;第二,资本可以被用来改良土地,购买生产用的机器或工具,也就是来购买不需要改变所有者,或不需要再次流通,就可以创造利润的东西。这种资本被称为固定资本。

斯密认为,储蓄倾向是物质资本的真正创造者。而对于资本的用途,他认为使用资本的是四个部门农业、制造业、批发业和零售业。四个部门相互依存。他又将贸易划分为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和贩运贸易。最后他认为资本有两个作用一是推动本国生产性劳动二是增加本国土地和劳动年产物价值。之后经过斯密的分析他得出结论农业贡献最大其次是制造业最后是商业。又由此得出投资顺序。但斯密从他“经济人模型”考虑投资行为是利己的并不是为社会做出贡献。于是他将目光转向了政府。生产性劳动比非生产性劳动节约社会财富储蓄利于资本的积累。节俭是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生产性劳动者的工资和就业人数同储蓄率成正比而储蓄率有等于或至少相当于资本的增长率。

《国富论》的第三卷的主要内容是介绍造成当时比较普遍的重视城市工商业,轻视农业的政策的原因。斯密在书中提出,城市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生活资料的再生产,所以乡村向城市提供生活资料和加工原料,城市向乡村居民返回部分加工产品作为回报。两者的收益是共同和相互的,这里的劳动分工也和在其它场合一样,对从事分工中不同行业的所有不同人都有利。城市为乡村的剩余产品提供市场;乡村用剩余产品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城市居民收入和人数越多,为乡村居民提供的市场也就越大;这种市场越大,对大多数人的好处越大。斯密的意思也就是说,通过分工合作,然后交换,这样双方的财富都有所增加,这也就是他所谓的财富自然增长。而在欧洲,最早因商业致富的地区出现在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和城市商业力量彻底摧毁了地主贵族的权力,工商业城市为农业的原生产物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从而鼓励了土地的改良和农业技术的进步。

而前面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则是在《国富论》的第四卷中提出的。这一卷也被认为是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论述了各个国家在不同阶段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此外还在本卷中批判了重伤主义。他在书中论述道,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早期主张限制国外商品的输入和国内货物的输出力求用行政手段控制该货币流通以积累金银。晚期虽然允许国内外商品在政府的监督下自由贸易但要求以顺差为前提。鼓励输出和抑制输入是重商主义者主张的两大富国手段其目的在于通过赚取贸易差额促使国家富裕。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需求只有消费者的利益得到维护时生产者的利益才有保障。但重商主义者却将生产视为终极目的。

斯密认为,重商主义混淆了财富和金银的概念。国家的真实财富并不以金银计量而是以商品和劳动衡量。商品除交换外还有其他用途但货币除了购买商品外并无他用。国家应通过贸易来扩大生产。他否定经济管制政策主张自由放任。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结果符合全社会的最大利益它保证了每种要素的使用都能发挥其最大效用。

此外,他还提到:垄断确实提高了商业利润率,从而略微增加了商人的所得。但是由于阻止了资本的自然增加,不会增加国民资本利润总额,而是减少了这一总额。因为大资本小利润(薄利多销)比小资本大利润能提供更多的收入,垄断虽然提高了利润率,但肯定比没有垄断时候少。由于垄断,所有收入的来源﹑劳动力的工资﹑土地的利润,都不如没有垄断时候那样充裕。所以,垄断是为了一个小阶层的利益,而伤害了其它所有阶层的利益。

在第五卷中,斯密提出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可靠的安全保障制度和司法制度,那么民众对政府就难以信任,对他人能否遵守契约会心存疑虑,甚至对自己的人身和财产都没有安全感。在这样的国家里,商业和制造业无法得到持续发展,连国家自己的稳定都值得怀疑。所以维护本国的安全,使每个国民免受他人欺压促,使国民的教育进步,便利商业的发展等都是君主的义务。

不过履行此义务势必需要一定的费用。维护国家安全、司法行政以及国民教育是出于全民的利益。因此其费用应由社会的普通收入支付,交通运输保证贸易的顺畅,其受益者是商人与消费者,所以其费用由商业利润支付,即收取通行费或海关费。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费用逐渐演变成向全民定额收取的赋税。

在第五卷中,斯密还提及了国债。公债是国家为筹措资金而向投资者出具的债务凭证,并承诺支付一定期限的利息和到期还本。斯密反对国债的发行。他认为国家如果不能消灭公债,公债必将消灭国家。即使要发行公债,也只有在战争或其他危机时期才有必要。国家公债的偿还靠重税,重税必然导致商人和企业主将资本外移,对本国产业危害巨大,而外债将增加国民负担。

第二篇:国富论

《国富论》读后感

亚当·斯密在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也发表了改变经济学走向的有名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这本著作诞生的背景是在资本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取得初步进展,新兴资本家急需要从古典经济学走出来去寻找一个新的理论依托,《国富论》就是在这种情境下应运而生的。本书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后来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自由经济自由竞争的理论,引导经济开始走向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开创了自由经济的先河。

马克思曾评价《国富论》说道:“在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为某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亚当·斯密第一次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把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在《国富论》这本书出版后,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经诞生,本书一共分为十一章,分别为:论分工、论分工的原由、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劳动工资论、资本利润论、论劳动与资本因用途不同工资与利润亦不均等、土地地租论。前三章讨论的是分工的问题,作者认为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导致分工的产生,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中间四章讨论的是货币和商品价格这两方面的问题,亚当·斯密在第四章中提出了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两个概念,并就此对等价交换和商品价格的形成作了一番深刻的阐述。尔后

三章讲述了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作者描述了由于职业不均等和政策倾斜导致的劳动与报酬的不均等,以及劳动与资本分配的不均等。在最后一章中,亚当·斯密就时常发生地租的土地生产物和有时发生有时不发生地租的土地生产物展开了讨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此书有深刻的经济教育意义,虽然这本书主要阐述的是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和自由市场的发展,但是其中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由市场来自我调节经济运转,正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在发展有中国特的市场经济中,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控相结合,更有力的支撑市场经济的发展。

《国富论》对工商业都市的增加与发展,对农村土地的改良与开发都有所启示:城市居民可以购买更多荒凉未开垦的土地,并且将它们进行改良,扩展城市用地,促进更广大的市场诞生,这正是房地产开发的基本模式。斯密相信,在所有国家中,资本总是在某种程度上按照这种顺序投用:;总得先利用资本开垦一些土地,然后才能成立很多城市;总得在城市里先有些粗糙的制造业,然后才会有人愿意从事国外贸易。

书中提出的很多经济思想和经济原理对于当今经济发展仍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在经济学研究中,这本经济学中的《圣经》永远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第三篇:国富论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这本书无论在哪个经济类的书籍中,都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本书第一篇讲的是分工,作者认为分工是导致经济进步的唯一原因。“劳动生产力的最大的提高以及生产中技能、熟练程度和判断力的进一步完善看来都是分工的结果。”作者劳动分工的根源是

他明确提出“给人类带来许许多多好处的劳动分工并不是源于一个能预见到分工将能带来普遍富裕的人类智慧的产物,它是人类天性中的一种倾向的必然结果……这种倾向就是要求物物交换、以物换物、互相交换。”分工的程度必然总是要受到交换能力的大小,换言之,要受到市场大小的限制。

亚当斯密在第四章中讨论了货币的起源及其用途,完整地提出了从分工到物物交换再到货币的发展过程。“当劳动分工完全建立起来后,一个人自己劳动的产品仅只能满足自身需要的极小部分……这样一来,每个人都要依靠交换而生活…”既然人人都离不开交换,而且随着交换的频繁,也就产生了对交换媒介的需要,于是出现了货币。

第五章讨论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作者提出,“劳动是衡量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每样东西的真实价格就是任何一个想要得到它的人在获得这件东西是所需付出的劳动和艰辛。”亚当斯密的价值论就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价值理论最早的、系统的阐述,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第六章讨论的是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商品的价格一般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组成。“在每一个社会中,商品价格最终都要分解成为三个部分中的这一个或那一个,或者全部。”而在每一个进步中,所有者都或多或少作为组成部分进入了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而且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最初的来源。所有其他收入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来自这三个中的这一个或那一个。

第七章讲述的是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熊彼特认为这是亚当斯密提出的最优秀的经济理论。这一章中,垄断价格在每一个具体场合都是所能获得的最高价格。相反,自然价格或自由竞争的价格虽不总是,但在大多数的时候却总是可能有的最低价格。”

第八章中提出了工资基金说和最低生活费用说。“一个人总是需要靠他的劳动来生活,因而他的工资至少必须要能维持其生活。在大多数的场合,它们还应该稍微多一点。否则他将不可能养家,而工人这个种族就将灭亡。”与此同时,“丰厚的酬劳宛如一种必然的结果,是不断增长的国家财富的自然象征。另一方面,贫穷劳动者的生活艰难是国家停滞的自然象征,而劳动者的饥饿则是国家迅速落后的自然象征。”

第九章讨论了决定利润率的各种因素,“资本利润的增减取决于劳动工资增减的同样原因,即社会财富的增减。”所以,利润是一个非常波动的东西,一个从事某一行业的人并不能经常说出他每年的平均利润是多少。因为利润不仅要受到他所经营的商品价格的每一变动的影响,而且要受到他的同行以及消费者的运气好坏和商品在海陆运输中,甚至存放在仓库里时可能发生的千万种意外事件的影响。作者认为利润是从劳动者对原料增加的价值中扣出来的那一部分,它为雇主或资本家所得。但同时他又把利润视为生产费用的一部分,它来源于资本家服务和资本的职能,是他的“生活资料的正当资源”。由于每一笔投资都面临着损失的危险,所以,普通的最低利润率除了应足以补偿每种投资所易遭受的意外损失外,还必须多少有些盈余。所谓毛利常常就是指这个盈利以及为补偿这种特殊损失而保留的部分。

如果一个国家的财富迅速增长,从而引起投资增加,那么相互的竞争将会降低利润。此外资本增加,工资提高,也倾向于降低利润。在迅速富裕起来的国家,许多商品价格中的低利润可以补偿劳动的高工资。这样它们的商品就能与繁荣程度较低而劳动工资可能也较低的邻国的商品以同样低廉的价格出售。

第十章讨论了用于不同用途的劳动与资本、其工资与利润也不相同,书中提出了在劳动工资

和资本利润中引起相当大的不平衡的五种情况。第一,劳动工资随职业的易难、清洁与肮脏、光荣与不光荣的不同而不同。第二,劳动工资随职业本身的易学性和廉价性,或学习它们的困难以及费用的不同而不同。第三,不同职业的劳动工资随职业的固定性或不固定性而不同。第四,劳动工资随工人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大小不同而不同。第五,不同职业的劳动工资和各行业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或不可能性的不同而不同。同时,书中提出要使所有投资中的利与害能达到某种平衡,即使在最完全自由的地方也必须有三样东西:第一,那些投资用途必须在当地以及邻近的地方为人所共知,而且有很长的历史;第二,那些投资必须处于一般状态,或者所谓的自然状态;第三,那些投资必须是投资者唯一或主要的投资。

第十章中提出,地租是为使用土地而付与土地所有者的价格。也认为地租是地主对改良土地所付出的资金的一个合理的利润或利息。同时,书中也指出了地主的贪婪,有时他对人力完全无能为力的自然产物也要求地租,这一章详细地指出什么是总是能够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什么是有时能提供地租,而有时又不能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第二篇中特别强调不断积累资本与合理利用资本的重要性。首先,劳动分工使资财成为必不可少的东西。只有在预先积累的资财越来越多时,劳动分工才能越来越细。同等数量的工人所能加工的原料数量随着分工的愈来愈细而越来越多,更由于工人的操作的逐渐简化,于是为简化这类操作的各种新机器也就应运而生。随着劳动分工的推进,为了给予同等数目的工人以经常的工作,预先积累相应数量数量的食品、生活必需品也势在必行。积累资财,能使同量劳动生产更多的东西。资财的积累是发展生产的必备条件,它和分工相互促进。

第二章主要阐明了作为社会总资财的一个特殊部门的货币,它的性质、作用等。这一章为后来的“货币银行”这门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第三章中阐明了什么是生产性劳动,什么是非生产性劳动。他认为生产性劳动者的工资和就业人数应同储蓄率成正比,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节俭,不是勤劳。每个浪费者是大众的敌人,每个节约者是大众的恩人。书中把利润和地租看做收入。

第四章中讨论了利息问题。利息随着贷款数量的增长而下降。利息率之所以呈下降趋势,是由于资本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缘故。书中进一步研究了各国利息率的高低和变动情况,城市资本数量庞大而且竞争者多,所以城市的利率一般都较乡村的低,苏格兰资本较英格兰好而且发展较慢,所以它的利润率比英格兰要高;同样,法国的利率比英格兰高,荷兰比英格兰富裕,所以其利润比英格兰要高,在新殖民地,利息和利润都高。作者主张由市场供求关系调节资本利润和利息,反对人为的干预。

第五章讨论了资本的不同用途,以及它对国民劳动量与土地和劳动的年产量的影响。作者把资本的用途概括为四种,即农业、制造业、批发业、零售业。这四种相互依存,第一种对其他三种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资本的作用有二:一是推动本国生产性劳动,二十增加本国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价值。据此,作者认为资本在这两方面的贡献是农业贡献最大,其次为制造业,再次为商业。但是农业虽然对社会贡献最大,但利润最少,所以农业投资也少。

第三篇主要对近代欧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作了总结。他把问题集中在产业结构和发展生产的顺序上。按照自然顺序,财富的自然增长,资本将首先用于农业,其次是制造业,最后才是商业。但是欧洲各国的政策却是把这个顺序颠倒了。

第一章谈财富的自然增长,作者认为食物的自然顺序和进程,是农业,制造业,商业。可是欧洲各国实施的政策却是把这种顺序完全颠倒了。对外贸易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而对外贸易和制造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第二章谈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农业因此受到创伤而停滞不前。书中在此对长子继承和限嗣承继发法所造成的恶果作了叙述。对农奴、佃农、自耕农等改良土地所持的态度也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第三章谈罗马帝国崩溃后的城市的兴起和发展。详述了城市居民获得自由的原因和经过,国王和贵族,地主之间的矛盾,国王赋予城市居民的自由权利,并于城市居民联合向地主贵族进行斗争。城市在产业发展和资本积累方面所取得的优势。

第四章阐明城市商业对乡村土地改良做出的贡献。一,城市为乡村产品提供了市场;二,商人到农村购置土地,进行改良,他们是改良土地的积极人物;三,城市给乡村带来了安定的秩序和良好的政府,地主贵族的权力受到城市工商业的抑制。

第四篇对如何能使人民富裕起来以及长期所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即商业体系和农业体系作了详尽的介绍和评论。主要揭露这两种学说如何阻碍国家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第一章中阐述了

第四篇:国富论1

《国富论》读书笔记3

中国隐秘的“圈地运动”变相的剥夺了农民的生存根基,消费动力,在农民工进城和城镇化扩大的同时,对城市就业容纳量环境和谐度等方面带来挑战,也为后续的部分农村消亡做出了“贡献”。其后必定是资本之手向农村现代产业伸手,将小农经济合成大产业农业,从本质上讲是将自然竞争体制转变为土地垄断模式,这些土地如果没有按照发展要求用于农业发展时,那么后果不堪设想。——2013.9.9

土地里生产的食物不但决定了一个国家人口的多少,而且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物质原料,当因为农耕地减少而造成食物成本上升时,一般居民生活成本增加,恩格尔系数比率上升,那么再好看的衣服,再诱人的场所也不是人们乐意去消费的。——2013.10

当袁隆平先生不断为提高粮食单产而奋斗时,我们用征地的方式大肆缩减可耕地面积,难道是为了“此消彼长”?

——2013.10

自从圈地运动和工业化道路的展开,英国的贫民日益增多,这些贫民大都来自广大农村无地和失去生活来源的农民,有破产的手工业者,有城市失业的工人。——2013.11.10

乡村耕种改良事业的进步使得农民有更多的剩余产品,而城市的不断发展为剩余产品的消化带来机会,这种机会为农民带来大量消费资本,从而为城市的制造产品提供又一种消化机会,两者利害相关。——2014.2

城市工人的优越感基于月收入除了支付与农村持平的生存成本外,还有剩余劳动

报酬用于弥补教育娱乐等方面的支出,如果这些后者支出为0的话,那么这种优越感荡然无存。——2014.2

任何一种经济发展都需要一个锚,这个锚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小到村落发展大到产业发展,没有原动力,那么经济发展起来只是好看不中用的泡沫,曾经的鄂尔多斯,13年的神木。。——2014.3

第五篇:国富论体会

《国富论》读书心得

《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撰写而成的,它系统地阐述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十大名著之一,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起源,是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必读之书,利用闲瑕时间,我带着虔诚的心态认真拜读了这篇历史巨著,从而有了初浅的认识和了解。这本世界范围内经济学研究的开山之作,其内涵深度及其历史悠久并非我一小小本科生一朝一夕所能理解揣摩透彻的,然而由于自己在经济学上的兴趣浓厚,尽管能力有限,时间仓促,略有小惑也无处求解,却也能捡些重点细加理解,收获颇多。 亚当-斯密生于苏格兰,青年时代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年至1764年在格斯哥大学任哲学教授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为他在学术界赢得了荣誉。他发表于1776年的《国富论》使他终身享有荣誉和爱戴。于1790年逝世,一生未娶,没有子女。

亚当-斯密首先是一位悲天怜人的道德哲学家,其次才是观察力过人、分析力深刻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对人性的认识是全面深刻的。他对人性的看法是双重的:在经济学中,亚当-斯密侧重说明人的利己性;而在伦理学中,亚当-斯密又侧重说明人的利他性。只有把经济上的利己性和伦理上的利他性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真实的人性。只有从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两个方面理解亚当?斯密,才能真正认识亚当-斯密。 错过了《资本论》,你可能不懂社会主义;不读《国富论》,你不会了解资本主义。 《国富论》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的发表,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

主要内容: 1.“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他还认为利己心这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他相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这一“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已经充分运用到了之后的经济学理论之中,属于基础假设。 2.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分工的发展以及劳动划分为越来越精细的专业化作业,这是正在出现的工厂制度的主要结果。有了分工,同样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

3.劳动价值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一观点被马克思所借鉴,构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4.反对殖民地政策。亚当?斯密主张自由贸易,所以对于殖民地国家在殖民地造成的经济垄断表示反对。在他看来,对殖民地及其统治国双方都是有害无益的。 5.主张“自由放任”。亚当?斯密强调,只有对内对外的商业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个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他反对各种公司的垄断。另外,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应像个人与个人之间一样实行分工,并极力倡导自由贸易。 6.政府的主要职责。亚当?斯密对于政府的职责规定得相当具体。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在于对外抵御敌国,对内执行司法;政府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责是“创建并经营某些公共工程”。这也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公共事业”的各种设施。 7.教育的重要。亚当?斯密认为教育社会底层民众,国家虽得不到什么直接的好处,但总比让民众无知识,不受教育的好。他指出,在自由国家,政府安定主要靠有力的舆论,因此,公众教育程度愈高,受教育愈多,越有公正的判断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讲,政府对于教育的推动,实不可稍有疏忽和闪失。

这部著作是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后来的经济学家基本是沿着他的方法分析经济发

展规律的,这部著作也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后来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自由经济自由竞争的理论;马克思则从中看出自由经济产生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提出用计划经济理论解决的思路;凯恩斯则提出政府干预市场经济宏观调节的方法。这本书仍然可以看作是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写作的第一部著作,对经济学研究仍然在起一定的作用。 但在当代,以中国为主的一批发展中国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从1929年,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经济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其实就是国家来干预经济,虽然已不符合斯密的理论,但起到挽救资本主义的效果。这说明当在资本主义不同的发展时期,对于市场和政府作用大小的分配应该是不断变化的,两者应该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1840年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自由资本主义,需要更多的自由的市场贸易,而一战后,资本主义随着战争不断发展,逐渐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到二战前后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是因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许多行业个人已无力支持,例如航天等,需要国家通过发行债券的形式筹集资金经济大规模的生产;同时,在面临经济危机时,只有国家才能能够通过合理调配全国资金,保证银行的威信和促进消费、生产,以此来拉动经济发展。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市场经济的观点,他认为只有市场和竞争才是经济活动的调节者,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确保资源得到最好的利用和发挥最大的效能。

显然的,市场经济运作的机制建立在经济体的自我约束和互相约束上,有别于计划经济的集约控制。对应于管理方面,目前的(或者说是传统的)管理机制仍然是集约式的管理,那管理能否也通过员工的自我约束和互相约束来完成呢?

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现在的、新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中越来越强调员工的作用、强调人性化、强调扁平化、强调上下级之间、员工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这不正是体现了管理正走向通过“自我约束与互相约束”来达成目标吗?

有人说,经济学家只会理论研究而赚不到钱,那是因为停留在过去的理论只会限制人们的视线,经济学是一个发展的,前赴后继的学科,他回顾历史,研究现在,展望未来。所以,看《国富论》只是经济学的起步,我们更多的要着眼于周围的实例,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经济分析能力。篇二:国富论读书心得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读书心得

一、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1923-1970)是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奠基人,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之父”。14岁进入格拉斯哥大学,17岁进入牛津大学,25岁在爱丁堡大学作讲座,28岁主持格拉斯哥大学讲席(逻辑学、道德哲学),41岁游历欧洲大陆,53岁写成《国富论》,64岁任格拉斯哥大学校长,67岁病逝(1790.7.17)。

他一声写过十几种著作,如《道德情操论》、《国富论》、《哲学问题论集》、《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189

6、坎南编)、《亚当·斯密论美国革命:一篇未发表的论文》等。

亚当·斯密的成就绝非偶然,从他的生平并结合《国富论》全书内容中,我们发现他对经济史的烂熟于心以及他在研究方法上的游刃有余完美结合,打造出了《国富论》这本著作。与此同时,他的逻辑思维相当严密,也是他多年治学养成的习惯。《国富论》与《道德情操》彼此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们追求经济利益,同时又对社会做出贡献,渴望追求幸福,又从为他人带来幸福而高兴,斯密眼中的世界,使二者紧密交织。他的思想也被后人不断发展。

二、《国富论》写作以及亚当斯密经济学说产生的背景 首先,斯密学说的产生与 18世纪中叶英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关。18 世纪50~60年代,英国正处在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时期。但残余的封建制度和重商主义政策还阻碍着新兴产业资本的发展。斯密的经济思想代表了产业资本同封建残余作斗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 其次,政治上,这时英国是土地贵族和资产阶级共享政权,但土地贵族在议会中仍占多数,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地位还不稳固,资产阶级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仍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斗争的焦点是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何对待行会残余和保护关税制度方面。

最后,斯密经济学说的形成也深受法国重农主义和英国从配第以来的经

济学说发展的影响。 重农主义是十八世纪中叶的主要思想体系,他们强调农业在财富生产中的作用,亚当·斯密在对抗重伤主义的意义上把它译作重农主义重农主义对马克思社会资本在生产理论,以及西方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都有巨大影响,它被马克思称为近“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鼻祖”。其代表人物魁奈的重要思想如“财富来自于生产领域”被斯密所接受,以及重农主义主张的经济自由主义也被传承。威廉·配第(1623-1687)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先驱之一,被马克思称为“最有天才和最有创见的经济研究家”,他的“土地是财富之父,劳动是财富之母”精要概括了他的财富观,他提出的劳动决定价值的观念被斯密与李嘉图所继承并发展成完整的劳动价值论。

由此看出,在当时的历史格局以及经济思想的一定发展下,《国富论》得以诞生,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联系,斯密的思想不能孤立存在,但是事物的永恒发展也揭示出为什么斯密的思想源于前人却高于前人,虽然许多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者认为斯密并没有太多创新之处,但是他的总结性著作《国富论》已经足以弥补这点不足了,而这本书的许多思想又被后人所传承与发展,旧事物的灭亡于新事物的产生,人类社会便不断进步,涌现出新思想、新活力。

二、 国富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写作思路

为什么研究财富问题,斯密对政治经济学提出了两个目标:第一,为人们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或者更确切的说,使人民能够给自己提供这样的收入或生计。第二,给国家或这回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总之其目的在于富国裕民。

该书的基本任务和目的是阐明国民财富的内涵和性质,以及说民财富的生产、交换、分配的客观规律,用经济自由反对封建主义和重商主义。其研究对象主要是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关系。

在当时社会面临着商业资本不能代表社会进步趋势,产业资产阶级正在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以及封建残余势力和重商主义严重束缚产业资本和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斯密试图用他的经济学说来解决当时的问题。

本书的第一篇和第二篇为理论,第三篇和第四篇为历史,主要是经济发

展史和经济学说史,最后一篇是国家的经济职能和公共财政,对现期的宏观问题进行分析。 资本积累 3.1如何增加财富即财富的生产 劳动生产力劳动分工

决定国民

财富的因素

资本积累

在人们急需而且迫切地希望增加财富时,并且当时的生产主要以手工业为主,斯密用了前三章的来写分工,从分工的起因到市场范围对分工的限制,其实斯密想解释的是如何提高生产力,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斯密提到了分工的三个优点:(1)分工可以使熟练程度改进。(2)分工可以节约时间。

(3)分工可以促进机器的发明。分工的产生使人具有交换的倾向,人们各尽所长,利用自己的才能来实现目标。而分工又是受到市场范围限制的,一个村庄里的分工程度显然没有一个城市高,广阔的市场促进分工的高度发展。 ? 资本积累是影响财富增长的又一决定因素,要提高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比例,靠的是资本积累。斯密认为资本是总资财中用于再生产以取得收入的部分。他提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分。用于生产或购买物品,然后通过出卖以取得利润的部分,可称为流动资本。用于改良土地或购买机器等不用通过出卖即可提供利润的部分,可称为固定资本。并且他认为资本积累是扩大生产、增加财富的重要条件。把资本积累的源泉看成是资本家勤劳节俭的结果。“资本增加,由于节俭;资本减少,由于奢侈 ”。主张积累资本,反对奢侈浪费。

而从图中可以看到,资本是决定国民财富的决定因素,斯密也在第二篇

中详细论述了资产的性质、积累和使用。 3.2财富的交换

分工的产生源于人们交换的倾向,而在分工之后,人们要靠交换生活,因为每个人生产的单一产品显然不能满足他的需要。又因为交换的产生,人类开始寻求便捷的交换工具和媒介,为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产生了,从起初的各式各样到为人们所同行的金属铸币,斯密强调货币的流通手段,认为它只是一种交换媒介而并不是财富本身,他赞扬纸币节约了货币成本以及其便捷。

货币出现之后更亟待解决和为人们所关注的是如何确定交换原则。即价值和价格理论,这也是古典时期一直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家关注的对象之一。 使用价值

价值

耗费劳动

交换价值劳动决定

工资

利润 生产费用

地租

首先,斯密在探寻价值本源的时候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指出“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也就是指出了交换价值的大小跟使用价值没有关系。

其次,提出了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是劳动。斯密这里说的劳动是指所有生产部门中生产商品的劳动,即劳动一般。马克思在评价斯密的这一贡献时指出:“在农业、制造业、航海业、商业等等实在劳动的特殊形式被人们轮流地认为是财富的真正源泉之后,亚当·斯密宣布劳动一般”。

最后,进一步研究了决定交换价值的劳动究竟是哪一种劳动(两种劳动)。 (1)耗费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劳动成本价值论)。斯密指出:“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 (2)购得劳动决定商品价值(支配劳动加之论)。斯密指出:“任何一种商品,对于占有这种商品而不打算自己消费,却打算用它交换其它商品的人来说,它的价值等于这个商品能够买到或支配的劳动量。” 斯密认为,购得劳动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组成。购得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就是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决定商品价值。斯密从耗费劳动决定商品价值转向购得劳动决定商品价值,进而转向三种收入决定商品价值 。斯密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在本质上属于生产费用论(生产成本加之论)。

斯密对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分析实际上是对市场机制的分析。他所处理的市场关系是一个自由竞争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商品的自然价格是由工资、利润、地租构成的商品价格,这个价格也就是价值;市场价格是商品通常出卖的价格。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偏离主要受商品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市场价格是以自然价格为基础,由商品的供求关系支配,由竞争调整。

商品通常出卖的实际价格,叫做它的市场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有时高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低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和它的自然价格完全相同。自然价格可以说是中心价格,一切商品价格都不断受其吸引。各种意外的事件,固然有时会把商品价格抬高到这中心价格之上,有时会把商品价格强抑到整个中心价格之下,可是,尽管有各种障碍使得商品价格不能固定在这恒定的中心,但商品价格时时刻刻都向着这个中心。 3.3财富的分配

(一)阶级的结构及其划分

斯密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认

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三个基本阶级。依据阶级划分,斯密也把社会产品相应地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并指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社会三大阶级的基本收入,各种收入的总和即国民收入。

(二)工资理论

工资是劳动的价格和价值,是商品价值的构成部分和源泉之一。斯密认篇三:国富论读书心得

国富论读书心得

《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撰写而成的,它系统地阐述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十大名著之一,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起源,是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必读之书,正因为此,利用闲瑕时间,我带着虔诚的心态认真拜读了这篇历史巨著,从而有了初浅的认识和了解。 《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著作,是市场经济的圣经。它是一部经济学百科全书,包括的不仅是政治经济学,还包括经济史,经济学说和财政学。

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说明了分工和贸易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并界定了君主或国家的职责和收入来源。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全书共有五篇三十二章。

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研究分工货币价值和收入分配,主要内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劳动力生产能力的原因,分析国民财富分配的原则;

第二篇“论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研究了资本。主要内容是讨论资本的性质、积累方式,分析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取决于工作的性质;

第三篇“论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研究欧洲经济发展史。主要内容是介绍造成当时比较普遍的重视城市工商业,轻视农业的政策的实际以及原因,探讨了财富增长的不同路径;

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研究经济学说史。主要内容是列举和分析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各种经济理论;

第五篇“论君主和国家的收入”研究财政。主要内容是主要内容是分析国家收入的使用方式,讨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方向和收入来源。

《国富论》的主要内容: 1.“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他还认为利己心这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他相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这一“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已经充分运用到了之后的经济学理论之中,属于基础假设。 2.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分工的发展以及劳动划分为越来越精细的专业化作业,这是正在出现的工厂制度的主要结果。有了分工,同样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

3.劳动价值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一观点被马克思所借鉴,构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4.反对殖民地政策。亚当?斯密主张自由贸易,所以对于殖民地国家在殖民地造成的经济垄断表示反对。在他看来,对殖民地及其统治国双方都是有害无益的。 5.主张“自由放任”。亚当?斯密强调,只有对内对外的商业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个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他反对各种公司的垄断。另外,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应像个人与个人之间一样实行分工,并极力倡导自由贸易。 6.政府的主要职责。亚当?斯密对于政府的职责规定得相当具体。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在于对外抵御敌国,对内执行司法;政府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责是“创建并经营某些公共工程”。这也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公共事业”的各种设施。 7.教育的重要。亚当?斯密认为教育社会底层民众,国家虽得不到什么直接的好处,但总比

让民众无知识,不受教育的好。他指出,在自由国家,政府安定主要靠有力的舆论,因此,公众教育程度愈高,受教育愈多,越有公正的判断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讲,政府对于教育的推动,实不可稍有疏忽和闪失。 《国富论》中最具精华的理论,我认为,即是“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斯密从人的利己的本性出发,论述了利己主义的利益观。他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效益最大化,整个社会就在不同的个人实现自己的效益最大化过程中实现社会的效益最大化,即社会福利。因此,他认为,利己心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自私有利于社会福利。然而,斯密在所著另一本书《道德情操论》中从人具有同情心出发,论述了利他主义的伦理观。这看似矛盾的观点恰恰揭示了斯密矛盾的内心世界,在我看来,也揭示了经济活动中人们矛盾的内心世界。人们一方面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一方面又逃脱不了自身的伦理观、社会观。经济实际上是利己性与利他性结合起来完整的人的活动,是人们追求自身来自物质与精神整体的效益的最大化。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市场实现每个人的最大效益,并实现共同福利。 其次,斯密在书中提到了分工。他认为分工可以带来很多好处,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每个人必然有不是自己专长的方面,如果每个人都自给自足,那么带来的将是低效率的生产。分工使每个人都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一方面,分工促进生产的专业化。通过分工,社会资源能够被最有效的利用方式所利用;通过分工,每个人的生活状况都将变得更好。

亚当.斯密站在资本家的角度,提出了利润从何而来,就是从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再生产,这样资本家们就会越来越富有,而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因此而积累大量的财富而称霸世界。

斯密反对殖民地政策,主张自由贸易。他认为,殖民地国家大多实行“重商主义”政策,而这对于殖民地及其统治国双方都是有害无益的。殖民地国家在殖民地造成的经济垄断不仅使殖民地财富与资源大量外流,也阻碍了殖民地生产力的发展,制约了其分工的专业化进程;统治国亦未在其与殖民国交易的过程中取得分工的好处,从而带来两国整体效益的无谓损失。 斯密也主张“自由放任”,他强调,只有对内对外的商业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个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和繁荣。自由竞争促使资源向实现其效用最大化的方向流动,因而,他反对各种公司的垄断,因为垄断同样能带来低效率的生产。私密将此理论向更深一步扩展,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应像个人与个人之间一样实行分工,即主张自由贸易。此观点,无论是后来的绝对分工理论,还是相对分工理论,都证明了其正确性所在。

斯密在书中对政府存在的意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确切地说,他对政府的职责规定得相当具体。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在于:保护社会免遭其他社会之暴力入侵;尽可能地保护每个社会成员免受其他社会成员之不正义的压迫;建立和维护特定的社会公共工程和公共制度。总结起来,即:对外抵御敌国,对内执行司法;政府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责是“创建并经营某些公共工程”,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公共事业”的各种设施。特别地,他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张“自由放任”。 此外,《国富论》中也提到了教育的重要,提倡政府推动教育的发展。亚当?斯密指出,在自由国家,政府安定主要依靠有力的舆论,而这与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有关。公众教育程度越高,受教育者越多,越有公正判断的能力。

读罢此书,我最深的感受,是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开创了经济学科的理性思辨传统。《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

《国富论》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它的发表,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此前人类虽有经济思想,但却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思维模式.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经济学奠定了基础.迄今为止,人类的主流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国富论》的基础上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不断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也在更新。很多经济学著作或者说经济学原理不能接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检验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与其历史局限性,即它只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经济状况。而《国富论》不同,《国富论》分析揭示的是经济学的本质,是从事经济的社会中的人的本质,而人的活动的本质、心理是不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的,或是说,没有重大改变的,即都是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亚当?斯密的观点无论是对于早期还是现期的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与借鉴意义。其许多观点也亦被当今人们奉为经济学中的定理从《国富论》初版出版到今天已经两百多年了,然而,《国富论》中许多观点对于今天的社会经济活动都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篇四:国富论读书心得

学科名著导读(论文)

题 目: 《国富论》读书心得 姓 名: 学 号:学 院:

专 业:

年 级: 评 语: 成 绩: 2013年6月2日 《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作者亚当·斯密是英国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的创立者。该书初版于1776年,与美国的《独立宣言》同年发表。

亚当·斯密被奉为“经济学之父”。而《国富论》在其成文之后的200多年时间里,先后赢得了无数荣誉:“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 等。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克勒在其名著《文明史》中,甚至认为“从最终效果来看,这也许是迄今最重要的书”,“这本书对人类幸福做出的贡献,超过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所做贡献的总和”。

更为众多经济学家所“迷惑”的是,亚当·斯密200多年前所做的这本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仍然涵括了我们今天经济活动和经济研究的方方面面,而且它结构严谨,无懈可击

《国富论》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交换时的经济行为,认为经济行为的出发点是利己心,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这是人性的自然现象。

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说明了分工和贸易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并界定了君主或国家的职责和收入来源。全书分为5篇,作者在《导论及全书设计》中说,“本书前四篇的目的,在于说明广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样构成的,并说明供应各时代各国民每年消费的资源,究竟有什么性质。第五篇即最后一篇所讨论的,是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具体而言,第一篇讨论的是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以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第二篇讨论的是资产的分类、性质、储蓄和使用。第三篇以罗马帝王衰落之后,欧洲农业发展所受的制约及其农村的衰落,和商业城市兴起的实际,探讨了财富增长的不同路径。第四篇则在此基础上,从当时最受推崇的重商主义开始,论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体系的后果。第五篇则讨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方向和收入来源。

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

《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国富论》一书技巧高超,文笔清晰,拥有广泛的读者。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他对这些政策的影响今天人们仍能感觉出来。

亚当·斯密在论述所有问题时,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总是被他或隐或显的提及: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经济的出发点是利己心

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

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斯密在《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见第五编,他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例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后,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可是也有一个重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最后动力是阶级斗争,而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在《国富论》中,斯密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过剩的观点。 一般认为这部著作是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后来的经济学家基本是沿着他的方法分析经济发展规律的,这部著作也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后来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自由经济自由竞争的理论;马克思则从中看出

自由经济产生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提出用计划经济理论解决的思路;凯恩斯则提出政府干预市场经济宏观调节的方法。目前的经济理论仍然处于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尚没有任何一种尽善尽美可以完全解决经济发展的方法,但《原富》(是严复当时翻译《国富论》时使用的译名)这本书仍然可以看作是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写作的第一部著作,对经济学研究仍然在起一定的作用,现代经济学研究都是在这部著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论是发展它或反对它。

斯密是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他认为,在文明商业社会,对普通人民的教育,比对有身份有财产的人更需要国家关注。因为,有钱人在年青的时候有时间﹑金钱来学习。此外,有身份与财产的人所从事的职业,用脑时候多,用手时候少,不至于使脑力变的迟钝。而普通人由于生活压力,即缺少财产和时间,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用脑力会很少,所以穷人更需要国家教育资助??因此,国家只需要以极少的费用,就能够使全体人民,甚至强制全体人民获得最基本的教育。并且,在普通人的孩子中,如学业优良者,国家应给予奖学金。

斯密认为,即使国家对下层人民的教育得不到任何利益,这种教育也是值得国家注意的。人民受了教育,国家会受益匪浅。在无知的国民之间,狂热和迷信往往会惹起最可怕的骚乱。一般下层人民所受教育越多,愈不会手迷信和狂热的迷惑。另外,受教育及有知识的人都比无知识而愚笨的人更守礼仪和秩序,他们都会觉得自己人格高尚,自己更能得到法律的尊重,因而他们会更看中那些法律。这样,反对政府的文字或论调,就不能欺骗他们。这对政府来说,更是一件好事。

《国富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亚当﹒斯密把人的自利心与公利心做了和谐的统一,让我们知道了自利与公利并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有利于整体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自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着人们做出有利于社会与个人的最佳选择,没有任何政府与个人会代替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如要取代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必会带来混乱。

读罢此书,我最深的感受,是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开创了经济学科的理性思辨传统。真不愧是经济学科的“奠基”之作。国内经济学家,哪怕是一些权威学者(诸如吴敬琏、张维迎、樊纲篇五:《国富论》读书心得 亚当﹒斯密的理论为何是建立在人性自利的基础之上了,只有人人自利,交易双方才能有均衡点,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国富论》一书分别由:论劳动分工及分配,论财富的性质、积累和使用,论各国财富增长的方式,论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论国家的财政这五大部分组成。

在“第一章:论劳动分工及分配”中,亚当·斯密从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着手,经过深入研究后他认为劳动分工能使生产力得以成倍提高,而且首次提出了“劳动分工”这一重要概念。同时,劳动分工也促使劳动生产专业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打破,劳动产品的交换迫在眉睫,而交换所需的媒介——货币也是呼之欲出。产品的最终归宿为:劳动资本、资本利润和土地地租三项。在“第二章:论财富的性质、积累和使用”中,亚当·斯密开创性地把资产细分为用于消费的资产(维持日常生活的产品)、固定资本(机器和设备)和流动资本(食料、材料、成品和货币),这样深刻透彻的见解史无前例。另外,亚当·斯密还划分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剖析了人们的借贷行为,分析了资本运用方法的不同对生产性劳动产生推动作用的差异。

在“第三章:论各国财富增长方式”中,亚当·斯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给欧洲各国带来的社会结构上的巨大变革出发,研究其财富增长方式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三个观点:第一,生活的基本需要刺激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农村的兴起推动城市的进步,最终加速国家财富的增长;第二,地主兼并农民的土地,致使大片土地不利于改良,更不利于生产方式的改革,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地主不愿意改革,以致失去自己的权利、地位和财富);第三,都工商业的增加与富裕,对农村的改良与发展有三大贡献——首先,为农村的土地生产物提供一个巨大而便利的市场,从而鼓励了农村土地的开发与进一步改进。其次,城市资本转入农村,为土地的改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最后,还有一点往往不为世人所注意,却是最重要的:农村居民一向与邻人争斗,对雇主依附。工商业的发达,逐渐使他们获得秩序、组织、个人的安全和自由。

在“第四章:论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中,亚当·斯密总结了不同时代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关于富国裕民的政治经济体系:其一,为重商主义,是18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种经济政治体制。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获得的财富,相应的重商主义政策下两大主富国裕民的途径就是限制进口(关税壁垒)和鼓励出口(出口退税)。而亚当·斯密却在本书中抨击了重商主义,他更提倡自由贸易和开明的经济政策。其二,为重农主义,重农主义由十八世纪50~ 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重农主义学派)提出。重农主义者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同样,重农主义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也不为亚当·斯密所倡导。

财政问题可谓是国之重中之重,也是一个很繁琐的难题。为此,亚当·斯密在“第五章:论国家的财政”中对于财政难题提出了自己的构想。首先,他确定了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原则,把政府的职能界定为:抵御外敌入侵、维持社会秩序和建设部分公共工程以及教育国民;同时,提出了著名的四项征税原则:公平原则、确定原则、便利原则、经济原则。 《国富论》共五篇内容,其中第

一、二篇为基本经济理论(增加国民财富的两条途径),第三篇为经济史(佐证两条途径),第四篇为经济思想史(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第五篇为财政专题(一个保障——经济自由主义),总的概括为:两条途径和一个保障。《国富论》主旨是富国裕民,而增加财富主要有“两条途径和一个保障”:一是靠分工和交换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靠资本积累和资本合理运用来提高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的比例;在实现这两条途径的过程中,坚持经济自由主义是最根本的制度保障。 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说明了分工和贸易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并界定了君主或国家的职责和收入来源。全书分为5 篇,作者在《导论及全书设计》中说,“本书前四篇的目的,在于说明广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样构成的,并说明供应各时代各国民每年消费的资源,究竟有什么性质。第五篇即最后一篇所讨论的,是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具体而言,第一篇讨论的是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以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第二篇讨论的是资产的分类、性质、储蓄和使用。第三篇以罗马帝王衰落之后,欧洲农业发展所受的制约及其农村的衰落,和商业城市兴起的实际,探讨了财富增长的不同路径。第四篇则在此基础上,从当时最受推崇的重商主义开始,论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体系的后果。第五篇则讨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方向和收入来源。 亚当·斯密在论述所有问题时,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总是被他或隐或显的提及: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经济的出发点是利己心(这应该就是现代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来源)。斯密在全书中主要提出了以下观点: 1. “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每一个行为的动机,主要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而且利己性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这是人性的一面,是一种自然现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福利。 2. 劳动率增长的关键在于分工协作。斯密在书中第一篇第一章以制针业为例子(第7—8页),来说明分工所带来的生产率的巨大改进。分工以及劳动的划分促进了专业化作业, 3. 劳动价值论。作者在第一篇第五章(24—36页)论述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值(应该就对应于马克思经济学观的价值和价格)时,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作者开篇就说道,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 价值的真是尺度,但是商品的价值通常不用劳动来衡量。。斯密同时否定了旧重农主义所谓土地是价值的重要来源的论点。 4. 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作者在第四篇“政治经济学体系”中,讨论了两种经济制度(重商制度和重农制度)的原理和弊端。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自由放任。作者极力论述了无论根据重商主义还是其他原则,对几乎所有商品的进口实施限制都是不合理的,他认为,“为阻止进口或减少进口而设立的关税,则显然是既破坏贸易自由也有损于关税收入的。”(第339页)。他极力倡导自由贸易。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要像个人与个人之间那样实行分工。他认为国家不应对商业(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加以任何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充分发展和繁荣。 5. 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在于协调社会中人与人的利益,并避免牺牲其中任何一方的利益。“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是使人民和君主都富裕起来” 6. 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责任。斯密主张限制国家干预经济。国家的职责应该是维护国家安全、环境的和平安全、个人公平竞争,并避免各种垄断。换言之,国家应充当的是守夜人的角色。

7. 政府的开支。政府的开支体现着政府的责任,政府的开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防、司法、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维护国家尊严。在论述“建立和维持不能为个人带来利润的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时,斯密还特别详述了“为社会商业提供便利”和“促进人民教育”的开支。(第495—582页) 8. 国家有支出就要有收入,收入主要来自赋税。斯密否定了旧重商主义所谓国家应该储存大量金币的做法,也否定了国家靠经营专属于自己的公共资本或土地以获取收入的做法。他认为那样“看似对人民个人无损,但其实是对全社会造成了损害。”他主张为社会全体利益考虑,“不如拍卖王室领地,分配给人民”。而君主的收入则由人民提供其他收入来替代。换言之,“人民必须从自己私有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上缴给君主或国家,以弥补公共收入。”( 9. 赋税四原则:1公平 2稳定 3征收便利 4遵守经济原则,避免妨碍人民经营和给人民增加更多负担。 读罢此书,我最深的感受,是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开创了经济学科的理性思辨传统。真不愧是经济学科的“奠基”之作。国内经济学家,哪怕是一些权威学者(诸如吴敬琏、张维迎、樊纲之流),都应该好好的首先继承这个传统,其次才是其思想和观点。当然,国内也有一批斯密忠实的学生,仍然在世的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秦晖、人大农发学院院长温铁军,天则经济研究所创办人矛于轼,以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刘吉等,他们脚踏实地搞研究的精神是值得人尊敬的。

财富的源泉是什么?斯密在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既然“劳动是财富之父”,那么,要增加财富,就得提高劳动效率,或者是增加劳动数量。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很详细的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不管是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管理的时效性或者生产设备的创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他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

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不仅如此,分工还有一个妙处,就是它能为发明和改进机械提供契机。最初的蒸汽机比较笨,活塞的升降,需要一个儿童来开启和关闭汽锅。有一次,有一个按活塞的小孩,因为干得久了,就“懒”中生智,把开闭汽锅的舌门把手,用一条绳索系在机器的另一端,让舌门随机器的运动而自动开闭。这个笑话,成了蒸汽机改良史上的一大趣谈。再观现代工厂的生产不就用事实证明了分工理论的重要性, 斯密认为,交换是人与生俱来的倾向,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由于交换而产生了分工。那么,商品的交换价值如何确定呢?斯密明确地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就等于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但是斯密同时声称,这个理论只适应人类社会的野蛮时代。一旦资本积累起来,投入到企业,或是土地变为私有,情况就要另当别论了。因为此时的劳动产品,不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为利润和地租,被雇主和地主收入囊中。由此,斯密又得出了一条结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发生之后,决定商品价值的就不光是劳动了,利润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这样一来,工资、利润和地租,就不仅是一切收入的来源,而且还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如此,斯密就不知不觉地由劳动价值论,转到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上去了。马克思把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叫做的“斯 密的教条”,后来的西方经济学的不少理论,如生产费用论、节欲论等,都可以从它那里找到思想源头。斯密揭开了商品价值的神秘面纱,的确功不可没,但另一方面,在价值问题上他又含糊其辞,举棋不定,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模棱两可的答案。后来的经济学家各取所需,斯密的哪一种解释对他们的胃口,便采纳哪一种。甚至连那些势不两立的学派,也能同时从斯密那儿,找到本派发端的痕迹。 斯密娓娓道来: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是利己主义,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受“利己心”支配,社会利益往往被抛在脑后。但是,不期而然的是,这种行为的结果,不但利己,而且比一个人殚精竭虑、刻意追求公众利益时,更有利于社会。

斯密主张完全的自由竞争,认为与其让政府干预经济,还不如听任市场调节来得有效。政府的职能,只是保家卫国,抵御外侮;建立严明的司法机构;适当兴办公共工程和公众事业,其他,则尽可无为而治之。斯密一生性情平淡,可他对任何来自制度上的垄断,都深恶痛绝。他极力主张清除关税壁垒,实行贸易自由,撤消行会制度和专卖公司。 从开学到现在,四十多天的时间,马马虎虎(绝不是谦虚)地看完了国富论。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两次受挫,不愿再读下去,或者说不愿再因为几段话读不懂而反复的读,直到弄懂作者的心思,明白他所表达的观点,理解其中的逻辑。在前半段,我读得很辛苦,收获也不少。在后半段,特别是政治经济学部分,枯燥乏味,就差引起生理反应了,那一个字,一句话,耗费了我所有的耐心,在我的想象中,书早已被我撕得面目全非了。眼不见为净。要么自戳双眼,要么真的把书给扔了,撕了,烧了等等(参考一千种死法)。一想到这书是我姐夫送给我的,我就气馁了。也许正是因为他送给我的国富论,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我才会选择考经济学的。我现在能做的就是把书阖上,把卷边的页用手指捋平,工工整整地放在我视线不愿停留的角落。

等厌恶的情绪过后,我还是勇敢地拿起了书,就像一个胆怯的人拿起手中的武器走向战场。没读几页,就在掂量全书还有多少页。如果再按照这样的方式读,一个学期就耗在这上面了。每个月阅读一两本经济学经典著作,我记得在报告研究生计划时,一两本是超大字体,特别显目。为了完成自己的计划,只能在质量上打些折扣了。况且还有师姐垫后呢(师姐以前也有类似的想法,可是并没有读完国富论)刀尔登说:读完国富论,我也能勉强“自满”啦。 读书笔记之《国富论》 经朋友推荐,我选择了经济学方面的名著《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此书对世界进步有极大促进作用,被西方称为经济学的“圣经”。因为时间有限,内容很多,我尽量阅读了前1/5的内容,即第一篇。在这个过程中,我时常读不懂而反复的读,直到弄懂作者的心思,明白他所表达的观点,理解其中的逻辑,得到不少收获。 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进步的原因,兼论劳动产品在不同阶段人民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 简单来说,劳动生产力进步的原因就是劳动分工。意思就是制作一个东西,即便是针这样的小物件都是需要经过很多步骤才能成为实物。每一个在当前技术水平下,简单到不能再细划分的步骤都派给一个或者几个人独立去完成。那么和之前一个人负责做一个东西,效率要高很多,也就是劳动生产力提高了。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劳动生产力就会提高。每个人都会由此获益。

上一篇:桥教案免费范文下一篇:浅谈抓落实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