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德育启思

2022-11-27

作为教育部选派的赴港教学指导教师, 到港后工作的重心自然是组织开展以提升教学效能为目标的校本教研、专业培训、课题研究等;但深入学校进入课堂后, 整洁有序的环境, 匠心独运的布置, 无时不有的育人气象, 无处不在的教育氛围, 都深深触动着我。“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 成人尚有如此感受, 置身其中的学生怎能不深受感染?他们恬静而不失热情, 端庄而不失自信, 不能说均是谦谦小绅士婷婷小淑女, 但其基础文明素质高于内地学生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我们的德育活动热火朝天花样翻新却收效不大?个人认为, 差距更多源自决策层的理念认识。在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背景下, 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香港学校的教育实践给了我们思考和启迪。

一、教育大于教学

教育是什么?是对人进行德、智、体、美等全面培养的活动, 其核心在于“育”, 本质在于人的发展, 根本目标是教会学生做人。教学是什么?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知识、经验、方法、能力的传承、提升, 其本质是充实、壮大“人”的内涵, 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多种素质的提高。可见, 教育是根本, 是整体;教学是枝叶, 是细节。虽然香港课程教学的整体构架十分完善, 学生的学业负担可谓不轻, 但基于“教育大于教学”的理念, 香港在德育上的着力堪称充分:

一是内容多维, 系统构思。既注重儒家道德规范的教化, 又广泛吸纳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同时纳入现代意识的教育, 包括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时效观念、民主意识、法制观念以及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心理健康等;不仅注重基础文明、现代社会规范的教育, 而且还把人类共同的、一般的行为规范, 诸如生态伦理、环境保护、人道主义、和平与发展等全面纳入。这些内容体现在通过审定政府建议使用的教材之中, 亦通过校本教材充分彰显。

二是载体多元, 形成合力。相比我们的品德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一科独撑, 晨会班会走走过场, 学科渗透停留口头, 香港德育的途径、参与人员更为广泛和实在。校内, 有早祷及班主任课、小息教育、周会、宗教课、心理课、社会教育、学科渗透 (小班化教学落实更到位) , 有学校训导组、心理辅导组、学校社工、学生自我管理组织 (如风纪队) , 统筹联动, 多管齐下。校外, 形成了“开放式”的教育格局, 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服务有更多机会与更大空间, 学生参与各种服务性活动、体育康乐活动、各学科学会活动丰富多彩, 且各类别活动都有各自的教育宗旨, 加大了德育信息注入量, 学生的知、情、意、行各德育元素相得益彰, 齐头并进。

践行“教育大于教学”, 要求我们必须把“教育”置于“教学”之上, 这不仅仅有赖于校长意识, 更取决于高层设计;不仅仅需要管理者理念到位, 更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身体力行。应该强化教育的研究, 拓展教育的内容, 通过富有时代感的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中国心”, 传承“民族魂”, 做好“现代人”。“学科德育”回归本质, 实现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的有机统一。学校教育有效了, 学生思想纯洁了, 行为规范了, 做人纯粹了, 学习的态度就会端正, 教学的目标就易达成, 教育教学的双丰收才会水到渠成。

二、信仰重于说教

信仰, 是个体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 是个人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 是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根本规则和态度、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 因而是一种安身立命的文化价值系统。香港人大都信奉宗教, 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信众广泛。而宗教除了弘扬教义的基本活动, 更通过兴办学校和提供社会福利设施, 强有力地影响着香港学生、教化着一代代的香港人。其他社会办学团体如社会慈善机构、同乡会及工商社团等, 都有自己的核心文化, 对学生的人生观和道德行为都起着潜移默化而渗入肌肤的教育作用。学校利用宗教和社团核心理念, 教育学生尊重生命、悦纳自我、保护自然、热爱生活, 多做对别人、社会及民族有益的事情, 其实就是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引导, 就是信仰对学生生命底色的润泽。有了信仰的支撑, 教育便融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发挥着远非说教可比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力、感化力。

信仰从何而来?透过现象看实质,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信仰的核心组成, 也是贯穿香港德育内容的一条主线。不仅强调继承仁、义、谦、忠、孝、恕等中国传统美德, 而且将其中一些观念和内容进行现代的诠释, 鼓励人们用这些伦理思想塑造自己。香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事实证明, 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意念、伦理道德乃至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化, 但是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延续下来的中华文化及传统美德, 仍然是我们德育取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因此, 教育者要做的, 就是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弘扬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在分析地域、校情学情基础上找准一个点, 去细化、深化, 让其成为学生的信仰, 直抵学生的心灵。当然, 我们大的环境氛围还有所欠缺, 但学校必须尽到自己的责任, 做好自己的本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岁月会告诉我们水滴能穿石, 聚沙能成塔。

三、熏陶多于灌输

熏陶是指人的思想行为因长期接触某些事物而受到好的影响, 灌输则是输送、注入。对活生生的人而言, 对于需要时间累积的道德形成而言, 需要灌输但更多的是熏陶。香港教育界普遍认为:“一所好学校的全面而正常的生活, 会比一些反复灌输道德观念或社会意识的特定课节, 更能使学生建立理想和培养健全的性格。”因此, 他们特别重视校风建设, 制订严格的校规校纪, 规范学生的行为, 并利用法治和舆论的作用, 形成一种强大的教育氛围。同时, 教师办公开敞式布置, 功能室长期开放状态, 让学生自由出入有家的感觉;各类书籍在过道触手可及, 教室里电脑等器材由学生保管, 校服、午饭供应商等由学生投票选定, 这样“疏而不堵”的艺术让学生感受到信任和人格尊重;设心理辅导室, 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 并针对一些普遍性问题开设专题辅导, 充分体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看重以及学习权利的关注。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增强, 主人翁意识提升, 图书室里学生规范有序地排队借阅书籍, 看完后整齐准确地放回原处;学生不乱扔不乱画, 校园显得有序而规范。

同时, 香港的学校特别重视活动中体验式的熏陶, 家长、社区也特别支持和配合。如通过服务性活动, 培养学生服务他人和尊重他人, 提高其公民责任感和义务感;通过参观社区、社会福利及公共服务机构, 参加植树, 帮助老人等公益活动, 让学生了解社区、了解香港, 培养学生尊重公德、关心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品德习惯。除了一般性活动外, 还不定期地组织一些较大型的专题教育活动。以礼貌运动为例, 各学校开展专题歌曲创作、礼貌卡设计、专题墙报、最有礼貌的同学评选等系列活动, 让学生明白礼貌待人的重要性和养成接物待人的诚恳、和蔼、礼让等良好的品格。这些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和管理中的全方位渗透式教育, 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其实内地的校风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但停留在口号上纸面上的为数不少, 如何实现真实、朴实、扎实;体验式教育如何突破“安全”壁垒, 以“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为主题走向广阔, 需要各方协同, 思考和探索。

四、践行基于知晓

德育界有一句术语:“只有具备一定的‘知晓率’, 才能达到一定的‘行为率’”。认识是行为的先导, 知晓是践行的前提。这方面, 香港的学校普遍做得非常好。首先学校根据办学主体的核心理念和学生实际, 提炼一定数量的“金句”, 然后以多种途径强化, 达到全体师生耳熟能详:开学礼有祈祷诵经唱诗, 每日有早祷午祷, 每周有周会, “金句”熟读成诵;教室里楼梯间走廊上, 校本教材、作业本上, “金句”俯拾即是。那些关于关爱、感恩、珍惜、宽容、勤劳等的言辞, 学生们见于眼出于口而入于耳记于心, 天长日久, 自然深入骨髓, 践于行动, 于是文明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

要切实提高内地学生的道德素质, 就必须重视基础文明教育, 前提条件是让学生知晓基本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由于课程改革“提倡感受体验, 杜绝死记硬背”, 许多学生对《文明礼仪规则》、《学生守则》等基础道德要求已无从了解, 自然不知道如何落实到行动。因此, 必须考虑方法的“回归”——背记与训练, 体验与反思, 管理与反馈的结合。必须强调一点, 让学生口口相传的“金句”应精挑细选, 一经确定就一以贯之——不因校长的变化而变换, 不因学生的流动而流行。咬定青山不放松, 持之以恒见功力, 让学校一批批、一代代的学生坚信、坚守和坚持, “金句”就是信仰, 就是他们终身受益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源泉。

当然, 香港学校的道德教育并非尽善尽美, 内地的道德教育也自有特色。我们应该以“高远、开放、包容”的气度, 广采博纳, 扬长避短, 因地制宜地汲取先进的理念, 加快道德教育方法的研究和手段的更新, 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 润泽学生生命, 奠基民族未来。让教育充满生命情怀, 让校园充盈成长气息, 让学生的每一天都洋溢着生命的激情和成长的激越。我们共同期待, 我们协力行动。

上一篇:基于BIM技术全寿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探索下一篇:浅谈政府预防与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之过程举措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