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释人员的社会资本重塑研究

2022-09-12

服刑人员回归社会保护是指国家为了使刑满释放人员顺利回归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建立的援助与支持性措施和制度。主要是包括国家和社会对回归人员生活上的帮助、就业上的安置、思想上的指导、行为上的管理,以使回归人员不受损害也不再危害社会。

要实现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适应社会生活这一目标,为他们重新建立社会资本刻不容缓。

社会资本的重塑能给刑释人员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能很好解决在没有完善的立法保障的情况下的“三难”问题[1]。

一、刑释人员回归社会“三难”问题的特点

(一)对全新社会的难以适应性

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甚至陌生的环境,何处安身、哪就业、如何生存等诸多的现实问题让他们的选择和重新开始变得茫然失措。

罪犯在监狱中长期压抑又单调的生活状况下,形成了自我封闭、囚禁心理等不良后果,对服刑罪犯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以至于出狱后无法适应社会生活[2]。

(二)就业环境恶劣

“特色”市场经济导致就业环境压力大,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后的行为表现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巨大,某些制度上的约束,让原本不成熟的就业环境再次遭遇瓶颈,导致服刑人员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融入社会更加困难[3]。

(三)传统观念的歧视

传统歧视观念导致刑释人员难以建立和谐社会关系。

社会成员或者社会群体在接纳出狱人的态度上歧视观念根深蒂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交往和社会容纳度受到挑战,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对服刑人员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刑释人员回归社会“三难”问题的基本内容

(一)现代监狱行刑模式对服刑人员心理的影响及衔接工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服刑人员对现在监狱的满意程度的调查,我们发现有45%的人还不满意监狱的管理制度。对于监狱行刑模式对于囚禁心理的形成的影响程度的调查发现,有60%的人认为有影响,有9%的人认为没有影响,有31%的人不清楚。对于出监流程,很大多数人不知道,在回归社会后,会使他们失去控管,这对于安置情况不容乐观。出监流程衔接的缺失,会造成了在安置帮教工作中人们对回归人员的住址、家庭情况、思想状况及行动去向不能掌握,再加上大多数人不了解法律法规,使开展安置帮教工作难度增大和刑释人员失去制度的保障。

(二)就业的恶劣环境

近年来,中国的失业人口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企业下岗工人、农村流动人口及庞大的大学生的就业大军对就业市场的需求达到了历史上的峰值,这对从监狱服刑回归社会的人员安置就业和生存环境无疑是雪上加霜。用人单位和人才的供求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出现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社会现象。很多民营企业及个体用工单位传统意识中不愿意接收这样的就业者,部分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在招人上都有“政审”一关,某些特殊行业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不允许刑满释放人员在此行业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就连在征兵入伍的机会面前,刑满释放人员也受到严格约束和限制。刑释人员在出狱时有职业技能的培训,这种培训对就业、创业有帮助,但在专业与就业需求适应性有待加强。

(三)法律制度的缺失

1. 目前的法律文件效力较低且缺乏可操作性

1994年的《监狱法》相关条款也是过于笼统,目前对刑释人员的社会保障主要参照执行的是1999年综治委《意见》和2004年的八部委《意见》。在《意见》的指导下,虽然各地安置帮教刑释人员的工作成就喜人,但是《意见》的法律地位低,全面覆盖、有效监督。加之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限制了刑释人员社会保障工作的贯彻深度和覆盖范围,难以对刑释人员做到全方位保护。我国刑释人员就业安置情况,东部西部南部和北部地区则有较大差异,只有法律才能解决安置帮扶不统一、不均衡的,只有法律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2. 目前的法律文件执行中缺乏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

刑释人员的社会保障涉及的部门众多,由于职责界定缺少法律根据,每当出现交叉或者衔接问题时,保障就出现缺位。比如户口登记由司法行政机关的派出所办理,安置帮教登记、安置帮教计划制度、来信来访处理由司法所负责,社会低保和社会救济由民政机关负责,就业指导由劳动和社会保障机关负责,刑释人员送交地方、信息提供、档案资料送达等由监狱负责等等。实际情况看,多头管理模式下使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的无缝隙衔接成为愿望,常常是多部门之间协调出现矛盾时,部门难以履职,刑释人员的社会保障也就落不到实处。

(四)刑释人员的情感寄托与社会交往的问题

1. 家庭的相处情况

家被中国人看做最重要的人类生存方式,是人性分析的原点、安全感的来源、人生的出发点、目的地和精神价值的源头。家庭对于刑释人员来说是再社会化的源动力,家庭对于刑释人员的社会改造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可以说刑释人员与家庭的关系处理问题有时可以直接关系到他们出监后的发展方向和重新犯罪的概率。与家人长时间的隔离,与家人的感情渐渐疏远,其间家属或者遭受了生活的困难,得不到有效的帮助,或是遭到了他人的歧视,使亲人对刑释人员冷眼相待甚是训斥和辱骂。感受不到来自家庭的温暖,这可能使他们产生偏激的想法,失去对社会生活的自信,改变出狱既定的目标,又重回之前的犯罪道路。

2. 社会的交往情况

由于长时间的监禁行刑,刑释人员基本和外界断绝了一切的关系,从监狱大门走出来的那天开始,所有的社会关系网络便要重新开始建立。超过半数的人认为“三无”刑释解教人员是弱势群体,不是风险群体。但是由于传统的偏见、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刑释人员与旧识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比新知的陌生人更加困难,很难建立合作和信任关系。服刑人员有70%的人表示出狱后还会继续和狱友交往,如果法律保障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又不能从实际上保障刑释人员的利益和人权,导致基本生活都困难,那么聚集在一起的刑释人员就可能会重操旧业,重新走上犯罪道路,给社会安全构成威胁。

三、建议与对策

(一)个体社会资本的重建

1. 家庭关系的改善

扩大服刑人员与家人联系和会见的机会与途径。回归家庭或重新建立家庭是服刑人员回归社会的基础,亲情感化和家庭温暖,是激发服刑人员再社会化的原动力。监狱应增加服刑人员与家人见面的机会,扩大会见人员的范围,创新见面的方式与途径。根据罪犯改造表现和刑期的进展情况,尝试“周末回家”探亲、生日及结婚纪念日等重要节日的聚会。曾经实施的“夫妻房制度”,允许服刑人员在监狱内举行婚礼等措施,都曾在监狱和社会中产生了很好的良性反应。但是,由于监狱稳定的需要,这些措施目前已经停止。因此,探索建立一种全新的更有实效的亲情沟通方式,势在必行。

2. 合作与信任的重建

刑释人员因为有“前科”的原因,这使得他们在现实面前,信任就显出前所未有的脆弱。面对刑释人员,由于历史和心理原因,大家还是有一定的顾虑,这是因为犯人在监狱里是怎样改造的,改造得结果怎么样,这对于人们来说基本上是一无所知的。这就需要政府与监狱联合开展关于监狱改造和刑释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普法工作,让民众们知道罪犯的改造情况,从心里消除民众对服刑人员的害怕心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保证和他们正常交往,建立起信任,有了信任才能有大家之间的合作,合作大家才能互惠互利。

3. 增强出监教育和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有效性

“出监教育”是监狱实施监管改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目前的出监教育模式对罪犯刑释后回归社会的帮助作用极其有限。因此,延长出监教育的时间,改变出监教育的模式,拓展出监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迫在眉睫。出监教育的内容要有突破和更新,增加罪犯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的教育,让服刑人员具备回归社会的心理基础;在出监教育中重点增加罪犯对社会变化和各种社会现象正确认识和把握的教育,让服刑人员具备出监后适应社会环境的认知基础。进一步加强监狱刑释人员再社会化就业、创业指导。

(二)制度社会资本的重建

1. 建立明确的出监衔接制度

对于刑释人员的刑满释放通知书、年度评审鉴定表、心理评估结果、服刑人员个人总结及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等材料附材料转递函等文件的递送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管理网站,这样监狱内部、司法所、公安系统、民政部门和各基层居委会就可以形成有效联通,能够及时反馈信息,知晓每个刑释人员的安置情况,就不会出现信息的断裂,及时处理安置工作。

2. 建立“前科消灭”制度

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一次为贼,终生为贼”的观念和认识层面,需要法律形式的介入,让全社会从法律保护的角度去思考出狱人的生存环境问题。民营企业及个体用工单位、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放宽政审标准,给刑释人员一个竞争努力的机会。

3. 建立社会保险保障制度

为服刑人员设立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服刑人员在狱中参加生产劳动创造的价值多少和表现应详细记录在案,根据他们的日常表现、成生产任务和效益情况确定评价档次,作为刑释后领取社会养老金的重要依据。刑满释放后即刻纳入失业救济,对刑释人员再就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刑释人员设立医疗保险,使他们在患病时不会因为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而重新犯罪的情况发生。总的来说,监狱通过对管理现状、服刑人员出监与各单位的衔接工作的加强,对刑释人员自身以及社会人员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刑释人员就业生存的环境和为刑释人员保护的立法的加强,使刑释人员的社会资本进一步丰富,更好的回归社会。

【相关链接】

四十四、将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修改为:

“对犯贪污罪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依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贪污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二)贪污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三)贪污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数额特别巨大,并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对多次贪污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贪污数额处罚。

“犯第一款罪,在提起公诉前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真诚悔罪、积极退赃,避免、减少损害结果的发生,有第一项规定情形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有第二项、第三项规定情形的,可以从轻处罚。

“犯第一款罪,有第三项规定情形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刑满释放人员不断增长,日益扩大的刑满释放人员群体重新回归社会,然而在保障刑释人员权益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社会保障措施执行力不足,导致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后出现“三难”状态。通过建立起完善的社会资本,能更好的实现“在监有人教、出监有人接、回归有业就、社会有人帮(管)”的系统联动机制。

关键词:刑释人员,社会资本重塑,社会回归

参考文献

[1] 王淑华.谈新形势下服刑人员回归社会保护工作[J].辽宁警专学报,2010,(2):82.

[2] 王淑华.论影响服刑人员回归社会保护的客观要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5,(4):462-467.

[3] 张秀玉,郭远远,贡太雷.进一步完善刑释人员社会保障立法的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2013,(s1):20-24.

[4] 贡太雷.惩戒·法治·人权[D].西南政法大学,2014.

上一篇:LOFT主题西餐厅人性化灯光设计的研究下一篇:天然气离心式压缩机干气密封损坏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