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

2022-08-02

第一篇: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

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练习题(含答案)

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习近平主席指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只有着力打造“向海经济”。才能写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以下史实,能论证“向海则兴”的是( ) A.鉴真东渡

B.戚继光抗倭

C.新航路开辟 D.两河流域文明兴盈 C 2.布克哈特说:精神枷锁打破后,意大利人通过航海事业发现了新世界。“发现了新世界”是通过哪一事件实现的?( )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启蒙运动 D.宪章运动

3.最先到达印度的西方航海家是(

) A.达·伽马

B.麦哲伦 C.哥伦布

D.迪亚士

4.电影《1492征服天堂》的描曲中写道:“征服了天堂的你,却征服不了对黄金的欲望;执着的水手,却没有看到东方的黄金和香料。”材料中的“你”是指(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C

5.1522年9月6日,在西班牙一座宏伟的教堂里,18位幸存者擎着点亮的蜡烛,为在这次史诗般的伟大航行中死去的勇士祈祷,其中包括在菲律宾被杀的船长麦哲伦。麦哲伦船队的功绩是(

)

A.发现好望角

B.到达印度

C.发现了美洲

D.完成史无前例的环球航行 6.哥伦布到达美洲后,南美洲的木薯传入非洲和亚洲,土豆传入西欧,地瓜和玉米流入中国;而其他地区的动植物,如小麦、牛、绵羊、猪等,也传入了美洲。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 ) A.促进了洲际间交通的发展 B.促进了美洲人口的增加 C.加速了洲际间物种的交流 D.破坏了美洲的生态平衡

7.13世纪时,有人公开主张大地球形理论。首次证实这一理论的是( ) A.亚历山大东征 B.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C.麦哲伦环球航行 D.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8.“它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使真正的世界性联系成为可能。世界走向一体,正是从这时开始的。”材料中的“事件”是指( )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运动 C.三角贸易 D.启蒙运动

9.小明在预习《探寻新航路》一课时,做了如下笔记。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要国家:葡萄牙、西班牙 B.客观条件:指南针的应用等

C.重大事件:哥伦布完成环球航行 D.积极影响:世界开始走向整体等

10.欧洲航海家于15世纪开始探索连通世界的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

) ①证明了地圆说 的正确性 ②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③使美洲物种传播到世界 ④使地中海成为世界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12.新航路开辟的主要代表及成就?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1500后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 ——摘自《大国的崛起》 材料二 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有的一切。”

材料三 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地理大发现”是通过什么活动实现的? 此活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依据相关知识回答,在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哥伦布做出了什么贡献?材料二表明,哥伦布航海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A 4.C 5.D 6.C 7.C 8.A 9.C 10.A

二、非选择题 11.(1)原因

经济根源(根本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社会根源:欧洲出现“寻金”热(《马可·波罗游记》的诱导)。

商业危机(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商路(陆上商路受阻)。 政治原因:为满足奢侈生活;葡、西王室的支持。 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2)条件

主观条件:航海家富于冒险的精神。

客观条件:航海技术、造船技术、地理知识的进步。

12.(1)迪亚士发现了非洲的好望角,打开了绕道非洲南端通往东方的航路。

(2)达·伽马到达印度西海岸。

(3)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

(4)麦哲伦的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13. (1)新航路的开辟。

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拓展海外市场。 发现美洲大陆;

追求黄金(发财致富)。

第二篇:部编九年级文学常识

九上文学常识。

1、《沁园春·雪》——《毛泽东诗词集》——沁园春,词牌名,——毛泽东

2.《我爱这土地》——《艾青诗选》——艾青,原名蒋正涵——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

3、《乡愁》——《余光中选集》——余光中——台湾诗人、散文家

4、《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诗文集》——林徽因——建筑学家、文学家

5、《我看》——《穆旦诗文集》——穆旦,原名查良铮——诗人、翻译家

6、《敬业与乐业》——《饮冰室合集》——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议论文(演讲稿)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文集》——雨果——法国(国籍)作家——主要作品有《九三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8、《论教养》——《世界文学》——利哈乔夫——苏联学者、作家

9、《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散文》——毕淑敏——当代作家

10、《岳阳楼记》——《范仲淹全集》——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朝代)政治家、文学家。

11、《醉翁亭记》——《欧阳修全集》——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2、《湖心亭看雪》——《陶庵梦忆》——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散文。

13、《行路难》——《李太白全集》——李白——唐代诗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集》——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 《水调歌头》——《东坡乐府笺》——苏轼——北宋文学家

14、《月夜忆舍弟》——《杜诗详注》——杜甫——唐代诗人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诗编年笺注》——刘长卿——唐代诗人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昌黎诗系年集释》——韩愈——唐代文学家 《商山早行》——《温庭筠全集校注》——温庭筠——唐代诗人

15、《故乡》——《呐喊》——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6、《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法国短篇小说家——代表作《羊脂球》、《项链》等

17、《孤独之旅》——《草房子》——曹文轩——当代作家

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且介亭杂文》——鲁迅

19、《怀疑与学问》——《宝树园文存》——顾颉刚——历史学家 20、《谈创造性思维》——《中外母语教材选粹》——罗迦·费·因格——美国实业家。

21、《创造宣言》——《陶行知全集》——陶行知——教育家

22、《智取生辰纲》——《水浒传》——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

23、《范进中举》——《儒林外史》——吴敬梓——清代小说家

24、《三顾茅庐》——《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

25、《刘姥姥进大观园》——《红楼梦》——曹雪芹——清代小说家

26、《咸阳城东楼》——《全唐诗》——许浑——唐代诗人 《无题》——《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唐代诗人 《行香子》——《淮海居士长短句》——秦观——北宋词人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稼轩词编年笺注》——辛弃疾——南宋词人 九年级下册文学常识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的诗》-- 舒婷-- 当代诗人-- 诗歌

2.《梅岭三章》--《陈毅诗词选集》-- 陈毅--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绝句 3.《月夜》--《沈尹默诗词集》-- 沈尹默-- 诗人书法家--诗歌

4.《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选集》-- 戴望舒-- 现代诗人、翻译家--诗歌 5.《断章》--《鱼目集》-- 卞之琳-- 诗人、翻译家-- 诗歌 6.《风雨吟》--《芦荻诗选》--芦荻--诗人--诗歌

7.《统一》--《聂鲁达抒情诗选》--聂鲁达-- 智利诗人-- 诗歌 8.《海燕》--《高尔基文集》-- 高尔基--苏联作家--散文诗

9.《孔乙己》--《呐喊》--鲁迅--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小说 10.《变色龙》--《契诃夫小说选》-- 契诃夫--俄国作家、戏剧家--小说 11.《溜索》--《遍地风流》--阿城--现代作家、编剧-- 小说 12.《蒲柳人家》--《十月》-- 刘绍棠-- 作家--小说

13.《鱼我所欲也》--《孟子 告子上》--孟子及其后学--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14.《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魏策四》--刘向整理--刘向,西汉人 15.《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全集》--宋濂-- 元末明初文学家

16.《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全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17.《江城子 密州出猎》--《东坡乐府笺》--苏轼--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8.《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稼轩词编年笺注》-- 辛弃疾--南宋词人 19.《满江红》--《秋瑾集》--秋瑾--清朝末期中国民主革命烈士 20.《谈读书》--《玫瑰树》--弗朗西斯 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

21.《不求甚解》--《燕山夜话》--马南邨--原名邓拓,新闻记者,政论家, 杂文作家 22.《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论文集》--李可染--现代画家

23.《无言之美》--《朱光潜美学文集》--朱光潜-- 现代美学家、译家

24.《驱遣我们的想象》--《文艺作品的鉴赏》--叶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

25.《屈原》--《屈原》--郭沫若--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剧 26.《天下第一楼》--《天下第一楼》--何冀平--作家、编剧、制作人--话剧 27.《枣儿》--《剧本》--孙鸿--戏剧

28.《曹刿论战》--《左传 庄公十年》--相传左丘明著--春秋时期

29.《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齐策一》--刘向整理--刘向,西汉人 30.《出师表》--《诸葛亮集 文集》--诸葛亮--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31.《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郭茂倩编纂--郭茂倩 北宋 3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集校注》--岑参--唐代诗人

33.《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稼轩词编年笺注》-- 辛弃疾--南宋词人 34.《过零丁洋》--《文天祥诗选》--文天祥--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35.《山坡羊 潼关怀古》--《全元散曲》--张养浩-- 元代文学家

36.《定风波》--《东坡乐府笺》--苏轼--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37.《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集 无住词十八首》--陈与义--宋代诗人 38.《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稼轩词编年笺注》--辛弃疾--南宋词人 39.《浣溪沙》--《纳兰词笺注》--纳兰性德--清代满族词人

40.《南安军》--《文天祥诗选》--文天祥--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41.《别云间》--《夏完淳集笺校》--夏完淳--明末抗清英雄 42.《山坡羊 骊山怀古》--《全元散曲》--张养浩-- 元代文学家 43.《朝天子 咏喇叭》--《王西楼乐府》--王磐--明代散曲家 名著导读:

44.《儒林外史》--吴敬梓--清代小说家 45.《围城》--钱锺书--现代文学家

46.《格列佛游记》--乔纳森 斯威夫特--英国作家 47.《简 爱》--夏洛蒂 勃朗特--英国女作家 48.《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契诃夫--俄国作家 49.《我是猫》--夏日漱石--日本作家

第三篇:部编九年级上语文《精神的三间小屋》学案(含答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学案

教学目的和目标:

1、掌握作者的三间小屋的具体内容;

2、详细分析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

3、简要分析文章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这“精神的三间小屋”赋予的精神内涵及给予的生活启示。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简介:

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

四、

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二、课文分析:

1、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 a、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b、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c、第三间安放我们的自身。

2、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

1—3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 4—6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3、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写的?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4、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适合的事业,文中:“白桦林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要干一番大事业,如何寻找。也许王国维的《三境界》能给我们启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第一境界是寻找阶段,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高瞻远瞩,确立远大目标; 第二境界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达成目标;

第三境界是收获阶段,已经为追寻目标精疲力尽,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所以成功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只要我们努力!努力了,我们容易找到合适的事业,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所以努力是关键,而“空谈雄心壮志”、“等待一鸣惊人”是不可取的。所以对待我们的学习、事业要认真、努力,乐于其中,因为“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只有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你才会乐于其中。

5、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6、概括

18、19段的内容:

总结全文,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提出扩大精神空间的建议。

三、总结散文的主题:

这是一篇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议论、抒情,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四、写作特点:

1、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

2、构思新颖独特。

3、语言朴实,意蕴深厚。

4、文笔细腻。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0分钟) 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憎恶、对卑劣的蔑视……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间不容发。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血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若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凄压抑,形销骨立。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 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

适合你的事业,白桦林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不但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

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你很难预知,将在18岁还是40岁甚至更沧桑的时分,才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当我们太年轻的时候,因为尚无法真正独立,受种种条件的制约,那附着在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或是其他显赫的光环,也许会灼晃了我们的眼睛。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将事业之外的赘物一一剥除,露出它单纯可爱的本质时,可能已耗费半生。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需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规划自己的事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1、给加点字注音。

憎恶 游弋 俯拾即是 灼晃 附着 赘

2、解释词语的意思。 鸠占鹊巢: 李代桃僵:

3、分析“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的表达效果。

4、分析“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语句的含义。 【试题答案】

1、zēng wù yì jí huǎng fù zhuó zhuì

2、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产业等。本文指事业以外的赘生物占据了事业。 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文中指事业因事业之外的赘生物而不得发展或荒废。

3、用了比喻句,把有爱的小屋比作金色的池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屋的美好,幸福。

4、如果事业以外的赘生物占据了事业的位置,或者事业为其他方面所替代,家必定不会稳定安宁。

第四篇: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是新学期历史教学第一课,也是后面课程学习的重要铺垫。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本课中,我始终把学习目标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地方始终,通过视频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分组讨论学习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学习。同时让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历史唯物史观,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当然,我在教学上还有许多改进的地方,语言更加简练,增加逻辑性,同时多听课,多请教,多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承接第一课鸦片战争所授课程。在本课中我始终重点围绕“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进行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讲解。通过引导学习、分组讨论、图片史料等各种方法和辅助材料,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关知识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史料、解读史料的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知识点的衔接要更自然、流畅,要增加逻辑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太平天国运动是新篇教材中作为一课时讲授的内容,增加了这一事件的前后联系。在此课的讲授中,重点是围绕对史实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太平天国运动“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原因以及给我们的历史教训。通过导学、分组讨论、史料分析等各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分析、解读史料的能力。同时要注重改进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史料的选取和解读不够精确;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够灵活等,都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改进,从此,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节点。因此在本课的讲述中,要围绕“近代化”进行讲解,深刻诠释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通过对文字、图片等资料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在理清基础知识的脉络,分析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重要作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解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同时要注重改进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对知识点的过渡不够灵活等。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重点是对《马关条约》的解读,分析它使如何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的重要影响;通过启发式教育,结合相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而黄海大战中致远舰为代表的清军将士浴血疆场和满清统治者的腐朽无能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中充分注意挖掘,达到了对学生的启发式教育。当然,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提高的地方,比如,提问要更加巧妙,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联系现实等能力的培养,进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本节课事件的内在逻辑和线索清晰;重点需要把握百日维新的内容以及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可以引导学生把本节的重要内容的因果关系,演变过程用图示的方法反映出来。教师也把自己所画的图示逐步地展示给大家,并提供历史口诀,识记历史。

历史小口诀:(公车上书给皇帝,维新变法运动起。中外纪闻强学会,康梁奔走救危急。光绪诏书要变革,救亡图强改现状。维新百日终失败,爱国忧民精神扬。) 本节课讲述的是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史,要突出“抗击”二字,以展现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敌侵略的不屈抗争。通过启发式诱导教学,让学生了解义和团运动的抗争历程,辩证地认识“扶清灭洋”的局限性和进步性。同时,要清楚《辛丑条约》的影响,以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以凸显历史的先后联系性和关联性。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孙中山先生的早年革命事迹,要凸显“三民主义”思想理论确定的实践性和曲折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片、列表等各种形式,让学生明白事件发展的前后因果联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列表归纳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可以进一步提高的地方,增加历史事件之间的前后联系性、逻辑性,让学生在理解中牢记历史知识。同时,要主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联系现实、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在教学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同盟会成立之后,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在武昌起义中取得成功。通过教学能过让学生知晓革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知道革命烈士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发动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诱导式教学、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理解知识点,同时强化学生分析史料、解答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可以提高的地方,比如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英雄人物是精神,从而进行感情上的教育学习。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建立民主政治,巩固革命成果的过程,其中重点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要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约法的颁布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进步性。通过向学生展示有关《临时约法》的各种历史资料,以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并派代表陈述交流本组对《临时约法》的评价,能很好的解决难点。还有值得进一步提高的地方,比如对历史史料的解读和运用、知识点之间的灵活过渡等,通过改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是新编教材中新增的一课,主要讲述的是袁世凯一系列倒行逆施的复辟行径,以及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的斗争。在本课中,我始终把学习目标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性学习、主题讲演、合作学习等,凸显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题地位,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我在教学上还有许多改进的地方,要增加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语言更加简练得体,通过平时多听课、多请教,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能根据材料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讨论法分组合作,课堂气氛活跃,且能对新文化运动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五四运动是本教材中重要的一课,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了展示大量的各种史料,进行小组探究性学习,让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同时,提高自己分析史料、解读运用史料的重要能力,同时注重拓展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和空间,让学生灵活运动相关知识。通过问题式教学方式,让学生科学理解五四运动历史意义,使得学生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得打升华。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时是重要的内容,也是考试中容易涉及到的重要考点。在本课教学中,成功采用了问题式、小组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同时也在问题与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了教学互动,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通过对知识点是归纳总结,让学生熟练掌握了历史知识点,加强了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理解。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对史料的选取、解读要更加明确,知识点之间的讲解更加灵活,在以后教学过程中改进,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我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除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方面外,还作出了如下的努力和尝试。①准确把握了教学的三维目标;②选择了丰富而多样的教学素材,有地图、实物图等,增加了历史的真实感。③注重进行探究性的小组讨论,在分组讨论北洋军胜利进军的原因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探究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完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以及对史料的充分解读,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本课时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教学之前,我充分准备相关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情况,设计了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导学、处处质疑,以恰到好处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自主探究学习;在遇到难解和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时,让学生各抒己见,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能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让困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在该课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提出适当的问题,向学生提出要求,实现了老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再如,根据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了图片、文字资料等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教学中掌握长征的历史,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要加强对史料的深层次解读和运用,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本课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升华,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种资源,通过恰到好处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思考,讨论,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树立对国家、民族正确的责任感以及人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教学知识过程中,比较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性,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两大知识点进行前后梳理。还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理解、分析,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一种对历史的理性审视和反思。在尊重学生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性而不失理性地去认识南京大屠杀等历史真相,从而培养学生唯物主义历史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出材料,以材料展开问题,加上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培养了学生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论从史出的良好思维习惯。在以后在教学中,要更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自身的教学中的作用,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在实践中提升自己。

在本课教学中准备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和文字资料,就是让同学们能更直观的感受正面战场的抗战。通过对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的奋勇杀敌、顽强拼搏的抗战史实的讲述,让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强烈的责任心和对中华英雄儿女的敬仰之情,让学生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训。在教学合作探究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个人感受的尊重和聆听,与学生达到思想的碰撞,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由于教学容量过大,教学过程可能比较紧凑,有些问题上可能不够到位而由于时间问题会一笔带过,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改进这些问题,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本课主要是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在本课的教育教学中,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的主题进行讲述,通过多种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的重要影响。通过启发式教学、小组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教育教学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其中,特别注重对困学生的引导和鼓励,通过问题的层次性的设置,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还有值得进一步提高的地方,比如对历史史料的解读和运用、知识点之间的灵活过渡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立足于教学实际,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尝试“问题激励递进探究法”,强调启发和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学习作为自主探索和信息处理地方过程,补充部分史料,拓展了史学视野。通过教学让学生清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史实,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正义性特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做到教、学、思合一,并在课程标准和三维目标达成的前提下,做到情感教育的自然渗透,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本课知识内容前后逻辑性强,层层推进,最终要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结论。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文字、图片、地图等多种史料,并在恰到好处的问题设置中,让学生知道中共为争取和平与国民党进行斗争的史实,使学生感知和平民主的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主要是关于一系列战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看战争影片片断,让学生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形式获得历史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思考如何安排适当时间观看影片来达到教与学的目的,是需要注意和思考的。

本课涉及经济内容,内容较为枯燥、乏味,初中的学生对此兴趣不大。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突出材料选取的趣味性,增加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重点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社会生活变化这一主题中,生活性浓厚,增加学生讲解的环节,同时以课件、视频资料的配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让困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注重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的了解和体会,讲述近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时引用了多种材料,并根据材料,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以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况能力,进而让学生养成“论从史出”的良好思维习惯。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注重对材料的数量、长短、深浅的把握,以更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自己教学水平。

第五篇: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秋部编版

知识可以产生力量,但成就能放出光彩;有人去体会知识的力量,但更多的人只去观赏成就的光彩。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秋部编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1

第16课 探寻新航路

一.探寻新航路的热潮

1.随着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发展,欧洲市场需求逐渐扩大,商品经济日趋发达。欧洲人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来自东方的丝绸、香料、瓷器、宝石、布匹等商品在欧洲市场极受欢迎。而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行纪中描绘了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既古老神秘,又富庶昌明,更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想象和向往,欧洲社会出现了关注东方的热潮。然而,当时亚洲的商品先汇聚到地中海,再转运欧洲各地,商品到达欧洲后,价格已经涨了8到10倍。15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掉拜占庭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所有重要商道。土耳其人向商人征收高额关税,从东方运往欧洲的商品更加昂贵。因此,欧洲人越发想要寻求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2.随着欧洲地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渐相信地球是圆的,这样的说法使一些人试图环绕地球进行航行。有些学者还能大致勾画出整个地球的自然轮廓。他们断定,从欧洲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中国人发明的将指南针用于航海的“罗盘”导航技术,经阿拉伯商人传到欧洲。13世纪,欧洲水手已经掌握了罗盘技术。同时,欧洲的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载重量增加到600~800吨,可以装载更多的水手、食物和商品。船的规模变得更大,速度更快,操纵更加灵便。

二.哥伦布发现美洲

1.1487年,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带领由3艘轻便帆船组成的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在第二年到达非洲的好望角。迪亚士的航行,实际上已经打开了绕道非洲南端通往东方的航路。葡萄牙王室备受鼓舞,决定继续沿迪亚士开辟的航路南行,寻找到印度的通道。1497年,达·伽马带回大量胡椒、肉桂等香料和黄金,获得高出航行成本几十倍的利润。

2.西班牙是葡萄牙的商业竞争对手。葡萄牙人海上冒险的成功,刺激了西班牙人,后者也想寻求一条通往亚洲的航路。这时,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来到西班牙。1492年8月,受西班牙王室资助,哥伦布率领由87名船员和3艘船组成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开始横渡大西洋。10月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此后又发现了古巴和海地。在接下来的10年间,哥伦布先后三次西航。哥伦布始终认为他到达的就是亚洲的印度,还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即印度人。

三.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

1.哥伦布并没有给西班牙带来预想中的财富,但是向西航行寻找到达亚洲航线的梦想依然激励着欧洲人继续探险。1519年,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继续寻找盛产黄金和香料的亚洲。经过3年的航程,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于1522年返回欧洲。这次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创举,麦哲伦成为第一位横渡太平洋的欧洲人,他的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2.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人类社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2

第17课 早期殖民掠夺

一.早期殖民国家:葡萄牙与西班牙

1.中世纪晚期,西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需要拓展市场,推销产品,寻找原料。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便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掠夺。2.最早进行殖民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葡萄牙人在亚、非、拉美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与商站,如巴西、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从而控制了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并以殖民据点为基地在当地进行劫掠式的贸易。他们用葡萄牙的手工业品,交换黑人手中的象牙、珍珠、宝石和香料,甚至抢劫黑人的黄金。

3.16世纪,西班牙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横行于地中海和大西洋,自称“无敌舰队”。西班牙凭借这支舰队,在美洲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西班牙殖民者使用武力强迫印第安人无偿开采金银矿,还在当地开发种植园,强迫印第安人和黑人作为奴隶在种植园里劳作。

二.英国的殖民扩张

1.16世纪英国的活动版图基本局限于不列颠列岛,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使手工业尤其毛纺织业迅速发展,促使其开拓海外市场。英国位于海上贸易航道的要冲,只有打破西班牙的海上霸权才能向海外发展。1588年,英国海军在英吉利海峡与“无敌舰队”进行了一场以少胜多的大海战,“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灭。英国逐渐成为海上霸主,开始在海外扩张殖民地。英国殖民者在北美建立大种植园,生产英国工业所需要的棉花、烟草、蓝靛、糖等原材料。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英国殖民者也从事贩卖非洲黑奴的活动。

2.18世纪,英国商船从英国各地的港口出发,满载火器、机械制品和酒等运往非洲倾销;在非洲掳获黑奴,运往西印度群岛和美洲殖民地,卖给当地的种植园主;再购进殖民地盛产的蔗糖、烟草等产品返回英国。这个航程的路线呈三角形,故被称为“三角贸易”。种植园和黑奴贸易为英国带来了巨额利润。

三.荷、法、英殖民争霸

1.荷兰一度控制着波罗的海、印度及美洲的全部贸易,因而有“海上马车夫”之称。进入17世纪,荷兰加入殖民掠夺行列,入侵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了马六甲和锡兰;一度强占了中国的台湾;在非洲的好望角建立了殖民地;在北美洲建立了新尼德兰殖民地。17世纪下半叶,后崛起的法国也加入了殖民争霸的行列,先后在北美洲、非洲和亚洲建立了法属殖民地。

2.为争夺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地和世界市场,从17世纪下半叶起,荷兰、法国与英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战争。英国凭借强大的实力最终战胜了荷兰和法国,在世界各地夺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诩“日不落帝国”。

3.欧洲殖民国家掠夺殖民地的财富,也将产自美洲、非洲和亚洲的马铃薯、玉米、番茄、烟草、可可、茶叶等作物带到欧洲;同时向外销售葡萄酒、啤酒和毛纺制品等欧洲工业产品,并把欧洲文化带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的社会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进程客观上有助于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但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3

第18课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一.议会与王权的斗争

1.17世纪初,英国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国王詹姆士一世来自苏格兰,狂热地推崇“君权神授”理论,渴望王权专断。他认为,王权是上帝所赐,国王是上帝派到人间的统治者,神圣不可侵犯。他不经议会批准,强行征税,使议会与王权处于对立状态。

2.詹姆士一世的言行与英国的法律政治传统严重不符。英格兰曾在1215年颁发《大宪章》,维护教俗贵族的特权,规定没有经过协商,国王无权征税,逐渐确立了“王权有限”和“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则。13世纪末,英格兰基本确立议会制度。议会由上下两院构成,上院由贵族组成,下院由骑士和平民代表组成,税收权掌握在议会手中。

二.革命的发生

1.继詹姆士一世之后,查理一世继续推行君主专断政策,无视议会的权力。1628年,议会向国王呈递了一份《权利请愿书》,重申查理一世在没有得到议会同意的情况下,不得征税;不经法院判决不能随意逮捕人;和平时期不能随意在居民家中驻军。这份请愿书表达了议会限制王权的意图。查理一世先是假意应允,在得到拨款后却解散了议会,议会和王权的矛盾激化。

2.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议员们不断抨击国王专权。查理一世恼羞成怒,派军队闯入议会,企图逮捕反对他的议员,挑起了内战。经过几年的反复斗争,议会军队打败国王军队。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随后,英国宣布为共和国。然而,共和国的权力却落在了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军队手中,议会有名无实。议会尊克伦威尔为“护国主”,克伦威尔独揽大权。革命废除了君主制,却没有终结个人专权的统治。

三.《权利法案》

1.1660年,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接受议会有条件的邀请,做了英国国王。英国恢复了君主制,但国王的权力受到了很大限制。查理二世的继任者是他的亲弟弟—詹姆士二世。詹姆士二世是个天主教徒,他在英国恢复天主教和专制制度,进行反攻倒算,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2.1688年,英国议会作出决定: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国,史称“光荣革命”。1689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如议会定期召开、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权利法案》还规定,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不得征收捐税。议会还规定,今后任何天主教徒都不能担任英国国王,英国国王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威廉夫妇接受了《权利法案》和议会的要求。

3.以《权利法案》为基础,英国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从此,分歧可以在议会中协商,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

上一篇:表达爱国情怀的宋词下一篇:爸爸探望远嫁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