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中的团队建设

2023-03-27

第一篇:项目管理中的团队建设

论项目管理中的项目团队建设

摘要:本文从项目团队的概念入手,对有关项目团队管理的理论进行论述,分析项目团队的特点,阐述项目团队的管理理论,对项目管理中的团队建设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项目管理;团队;团队建设

在一个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中,人的因素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个没有效率的团队组织有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工程项目的进展程度。然而,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因为传统的管理模式会压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整个团队的建设和管理就更加重要起来,只有建设一个健康发展、积极向上、团结配合的团队集体,才能创造出更加高效的价值。

一、项目团队的概念及其建设意义

1.项目团队的定义

团队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确定的目标,通过分工、合作以及不同层次的权利与责任结合在一起的人群。项目团队是指为了适应项目的有效实施而建立的团队。从以上定义可知,项目团队并不仅仅指被分配到某个项目中工作的一组人员,它更是指一组相互联系的人员同心协力地进行工作,以实现项目目标。要使这一团队成为一个高效协作的团队,需要项目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的共同努力。

2.项目团队建设的意义

项目过程是柔性的、多变的,通信工程项目中人员由不同领域、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组成。项目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人是主观的、有情感的。不同的人价值观不同,为人处世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方法不同,还有其它种种差异,人际沟通在项目中重要性显突出来。而团队在项目运作过程中,需要体现的是一种合力,积极的合力可以使得整体大于部分,一个项目虽然可以获得各种优秀人才,但是让他们协同工作,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团队建设管理组织。一个团队是协调还是分裂,将直接决定整个工程项目的成败。

二、项目团队的类型和特点

无论一个什么样的团队里,一般都包括三个层次:项目团队的核心层、中心层、外延层。核心层是指面对面在一起直接从事项目工作的群体,是核心人员;中心层,是指与第一层有着紧密联系的、直接为核心层的工作提供服务的项目团队成员;外延层,对第一层和第二层成员有影响,也可能指那些被项目工作影响但对项目工作没有直接联系的人群。

了解一个团队的层次可以明确每一层次的人才需求,及时做出调整。按照组建团队的目的不同,对项目团队进行不同的分类,一般比较常见的,也是理论研究中比较认同的是三种常见的类型:问题解决型团队、自我管理团队、多功能团队。根据不同类型有不同特点,经总结归纳项目团队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共同的目标

这是团队的基本特点。对一个项目来说,为使项目团队工作有成效,就必须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共同目标,并且对要实现的目标,每一个团队成员都要有共同的思考。

(2)合理的角色定位

即在一个团队里面要有明确合理的分工与协作,每个成员都要明确自己的角色、责任、权利与义务,目标明确之后,进一步明晰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3)高度的凝聚力

凝聚力是指成员在项目内的团结与相互吸引力向心力,也是维持团队正常运作的所有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团队成员之间的吸引力越强,队员的凝聚性越强。

(4)团队成员相互信任

信任也是团队成功的一个必要因素,一个团队的能力大小受到团队内部成员相互信任程度的影响。在一个具有凝聚力的高效团队里,成员之间会相互关心,承认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信任他人所作的工作,这也是避免冲突的一个主要前提。

(5)有效沟通

有效的沟通,能营造团队的开放、坦诚的氛围,使得团队在一个友好的环境中,发挥更高的工作效率,创造一个和谐的团体,也因此促进团队的高度凝聚力。

三、项目团队的管理建设

由于团队成员从事的岗位不同,价值的体现形式就不同,所以需要一种合理的、公平的、公正的绩效考核与奖励机制,保证团队的良性发展并保持团队的凝聚力。而且在团队工作过程中,由于工作性质、个人性格等等方面存在差异,必然会发生很多原则或非原则性的冲突,所以建立优秀的团队,还应该有成熟的冲突管理,以及为保持和提高团队的实力,还应该有相应及时的团队成员开发与培训。在项目团队组建之后,一个完整的、高效的项目团队,要有自己的绩效考核体系,对团队成员进行绩效评估。

1.项目团队的绩效管理

绩效考核机制主要指对成员绩效进行考察,绩效管理是指团队成员在团队工作过程中的付出和最终产出的总和。一个团队成员在完成委派的任务后都非常期待着评价。评价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负面的。一般都可以表扬、提醒、批评和处罚。表扬和批评最好公开公正,否则达不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对工作中出现的过失、或因事先没有约定造成的问题,应该考虑先提醒。提醒要隐蔽,让成员知道错误和后果,并承诺不再犯错。处罚不是惩罚,是中性处理措施,不涉及人身攻击。绩效考核的存在必然会产生团队内部的竞争。在团队内部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打破另一种形式的大锅饭。如果一个团队内部没有竞争,那么团队成员的热情就会减退。而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实行“赏勤罚懒、赏优罚劣”,打破看似平等实为压制的利益格局,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创造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团队才能长期保持活力。

2.项目团队的激励管理

对项目团队成员进行激励,可以激发团队成员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勉励团队成员向着所期望的目标与方向而努力的调节手段,是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科学研究与现实实践表明:人的行为或工作动机产生于人的某种欲望或期望,这也是人的能动性源泉,同时提高项目团队成员的工作效能。大多数人都把自己的努力工作过程看作是获取某种报酬的手段,预期都跟自己的努力成正比,如果项目工程结束时,团队成员努力能得到相应合理而公平的报酬,则满意程度自然会增加,这就有利于强化和巩固这种努力,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整个激励过程是一个项目人员需要、欲望或期望及其在工作中的行为表现来回持续往返的过程。项目团队的激励管理可采用物质奖励、精神激励、榜样激励、综合激励、成就激励、挫折激励、激励强化等多种方式。具体到一个实施项目中,项目团队管理者需根据不同类型人员、不同地点时间以及员工不同的奖励需求选择不同的奖励方式,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激励的目的。

3.项目团队的冲突管理

冲突就是个人、团队、组织限制或阻止另一部分个人、团队、组织达到预期目标的行为。工程项目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相互了解越深入,彼此合作越默契,团队建设也就越出色,效率也会因此提高,但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需要一定的磨合时间,在这一时期必然会存在很多方面的冲突,需要及时对这些冲突做出有效处理。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存在冲突是很经常也很正常的,但如果仅仅是试图避免冲突或者是压制冲突,只能是进一步恶化冲突,导致效率的严重下降。冲突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能有效地解决这些冲突,可以有助于改善团队的建设和项目的状况,给团队一个学习与提高的机会;如果解决不当,有可能会给项目埋下隐患或者使得整个团队处于一种混乱状态,最终导致解散、失败。因此项目团队管理者要引导冲突解决结果向着团队成员积极协作有利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向着消极的方向发展,造成不可挽救的恶果。解决冲突的方式主要有:建立完善的解决冲突的方针与管理程序;冲突双方直接沟通协调,解决矛盾;利用会议解决冲突;在所有的解决方式中都离不开沟通,解决冲突过程中,沟通的方式有很多,如:口头沟通、书面沟通、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面对面或者是通过其他方式沟通等,这需要根据项目以及冲突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以达到效率最高。

综上所述,团队建设在项目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没有高效的团队就没有高质量的项目。团队建设的关注点或几个习惯说起来都很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却很困难。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要达到或实现目标没有任何捷径,只有靠大家一步一个脚印,日积月累。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我们的项目团队成为一个高效能的团队。

第二篇:团队建设中的木桶效应

1、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高的板,而是取决于最低的板(短板效应)

启示一:迅速找到团队最致命的弱点。

2、太短的板(比箍低)要马上换掉。 启示二:实行末尾淘汰机制。

3、帮助较短的木板(比箍高)尽快成长。启示三:对较差成员持续训练以提高能力

4、长板长出部分可以补到短板上。(取长补短)

启示四:差者产生的差距要有能者补上。

5、木桶可向长板做临时适当倾斜以多装水。启示五:政策倾斜,让能者多劳,有私奉献。

6、选择最长的两块板做木桶的帮,帮不够长,同样也要换掉或助其成长。启示六:建立任人唯贤机制。团队管理系统要出色,要得到成员的认可。

7、帮要上与梁紧密连接,下与其他板密切配合。

启示七:管理者要有承上启下的执行力。

8、做多大桶、装多少水取决于有多大的梁。启示八:领袖人物要被一致认同,能堪此重任。

9、梁虽处在最高位,但最终承担全部的重量。启示九:团队的成败责任将由领袖独自承担。

10、从板到帮到梁,每一个部分都要合格。启示十:每个成员都能独立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

11、木桶有两条结实的箍:一条靠近木桶的上部(制度箍),一条靠近木桶的底部(文化箍)。启示十一:团队的凝聚力来自两个方面: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

12、制度箍不能太低,文化箍也不能太松。启示十二:规章制度要合理,可监督人20%的行为;企业文化要积极,可领到人80%的思维。

13、要多装水,制度箍就要向上调整,木板要随之长长,否则就会被淘汰。

启示十三:要有激励成员向上的“游戏规则”(制度),好的制度会叫“坏人”变好。

14、木桶最不显眼且最重要的部位是底(基础),底要跟每个木板都牢牢衔接。

启示十四:高效团队要有共同的利益基础。

15、没有底的桶就没有使用价值。启示十五:财散人聚,人聚财散。

16、桶里决定装什么要一致。启示十六:牢固的利益基础来自成员的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的共同远景一致(个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以人为本就要以此为基础,公司个人各取所需)。

17、木桶应该有足够多的水,不能让木板闲

置。

启示十七:获取利润是团队的首要任务,持续保持利润的增长,不要在低谷呆太久。

18、木桶的水要力求纯净。

启示十八:获得阳光下的利润,不投机取巧。

19、木板之间不能有缝隙,更不能有漏洞。启示十九:组织系统的设计要符合无空白无重叠原则,要建立有效的组织沟通。

20、木桶内外要刷清漆,防止木板的渗漏。启示二十:要营造快乐和谐的人际关系。

21、木桶的材质很重要,要合理选材。

启示二十一:建立完整的人才招聘选任系统。

22、选材有两个途径:木材厂和其他木桶。启示二十二:团队人才可内部培养或外部空降。

23、每个合格的木板都是 经过统一修整的。启示二十三:人才不是天生的,培训可以创造。

24、木桶要经常维护:加固底,调整箍,增减调换加长木板(帮和梁),补漏洞等。启示二十四:组织系统要不断的进行“修路”。

25、木桶的维护有两种方式:内部或外请木匠。

启示二十五:人才培养系统包括:内部系统(人力资源、管理者)与外部系统(咨询公司、商学院)。

26、木桶并非固定的,随时都在变化。

启示二十六:团队管理持续升级,动态调整。

27、木桶的每个部位都有用。

启示二十七: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很重要。

28、最好的木桶是一根木材雕出来的。

启示二十八:团队精神最高境界----我们是一个人。

29、持续对木桶进行完善以接近理想中的木桶。

启示二十九:对团队进行持续、系统、有效的教育训练,不断的趋向完美与标准化。

30、标准化的木桶可以被复制。复制更多的木桶可多装水,更能让每个优秀的木板都有机会去做帮,让每个优秀的帮都有机会做梁。

启示三十:让卓越的团队去复制卓越的团队。让优秀的文化去复制优秀的文化。让成功去复制成功。

第三篇:浅析团队领导力在团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团队领导力是指领导者和下属通过变革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过程。团队领导力可以被形容为一系列行为的组合,而这些行为将会激励人们跟随领导去要去的地方,不是简单的服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经说过:“领导就是要让他的人们,从他们现在的地方,带领他们去还没有去过的地方。”因此,团队领导力确实是一种艺术。

领导力分析层次可以划分为个人领导力、团队领导力和组织领导力。个人领导力主要是研究领导者个人以及他们与其下属个人之间的关系,团队领导力主要是研究领导者和下属集体之间的关系,组织领导力主要是研究企业的高层领导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

冲突是人与人之间最为常见的问题,人们在不同意对方观点和相互对立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冲突。在工作场所,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人们看问题的观点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作为领导者,如何管理冲突,尽量避免消极的冲突发生,从而促进企业工作目标的实现,这是团队领导力发挥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领导者管理冲突的风格有五种,即回避型解决风格、调和型解决风格、强制型解决风格和谈判型解决风格、合作型解决风格,不同类型的冲突解决风格分别适用于不同情形的冲突管理,领导者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几种解决风格各有特点,一般地,回避型解决风格可以维持双方关系,但无法解决冲突;调和型解决风格可以维持双方关系但可能会达不到预期目标;使用强制型解决风格时,如果强制者的观点正确的话可以制定更合理的决策,但可能会导致他人对领导者的不满和敌视;谈判型风格可以迅速解决冲突,而且可能维持工作关系,但相互让步可能会影响工作效率;合作型解决风格可以找到解决冲突的最佳方法,但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要充分发挥团队领导力的作用,团队的建设管理不可或缺。而要做好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必须对不同的团队形式有正确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常见的团队形式有职能式团队、跨职能式团队、自我管理式团队。

张宇先生

—— 天下伐谋高级合伙人、财务领导力学院院长、独家讲师!

CMA集训班特聘讲师,国内多家培训机构的特聘讲师。

1、职能式团队。职能式团队是由同一职能部门的员工组成的,他们拥有共同的目标,易于形成完成工作目标的凝聚力。但是这种团队通常难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还往往只关注专门部门的局部领域而忽略或是不重视整个组织的使命,导致部门之间的合作性较差。

2、跨职能式团队。跨职能式团队是由不同职能部门的员工组成的,这种团队组合形式能大大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同时利于不同职能部门员工的技能交流,在高效团队中出现的正协同效应有助于他们实现超过成员个人业绩总和的业绩水平。但这种团队的成员由于是来自不同的职能部门,各成员之间的工作协调性、凝聚力以及对工作目标理解的一致性等方面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3、自我管理式团队。自我管理式团队通常在成员上是跨职能部门的,并在诸如管理自身、工作的计划安排及对问题采取行动之类的决策领域上拥有很高的决策权,其成员共享或是轮番承担领导责任,互相对更高的管理层设定的业绩目标负责,是一种层次较高的团队领导力素质模型。

团队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应该根据业务的类型、繁简程度配备相应的人员,组建不同形式的团队。如:在承接涉及复杂业务系统企业的审计业务时,必须借助软件专业人员实施内部控制的测试,此时就应该由本所的该类专业人员或从事务所外部聘请专家,组成跨职能的团队(项目组)开展工作,团队领导力能够协调团队内来自不同部门人员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第四篇:浅析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团队管理

姓名:

班级: 学号: 学院:

“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淮南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孟轲”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已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而韦伯斯特也说过: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无论什么样的企业,引入团队理念、培育团队精神、建立群体共识、发挥团队效能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效团队的特征

针对国内企事业单位团队的状况,在建设高绩效团队时,我们必须明确高绩效团队的一些特征。只有创建的团队具有一些比较明显的良好团队特征,才会高效。

(一)团队必须具有明确的共同奋斗目标。只有目标清晰,方向明确,才会有效激励着团队成员把个人目标升华到群体目标中去。

(二)团队成员必须具有相关的工作技能。高绩效团队是由一群有能力的成员组成的。他们具备实现理想目标所必须的技术和能力,而且相互之间必须具有良好的合作品质。

(三)团队成员相互信任。团队成员相互信任是高绩效团队的显著特征。也就是说,每个成员对其他人的品行和能力都确信不疑。在日常的人际关系中大家都能体会到,信任这种东西,是相当脆弱的,它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培养,但又很容易被破坏。而且,只有信任他人,才能换来被他人的信任。所以,维持团队成员的相互信任,必须引起管理层足够的重视。在培养相互信任方面,管理者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沟通。向团队成员解释有关决策和政策。能及时回答或反馈员工所提问题。如果自己存在不足或做错了事情,要勇敢坦率地承认。二是支持下属。对团队成员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鼓励和支持他们的意见与建议。三是尊重下属。真正授权给团队成员,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四是公正无偏。作为管理者一定要恪守信用,在绩效评估时能做到客观公正。五是让下属易于预测工作的发展趋向。处理日常事务,应有一贯性,明确承诺并能及时兑现。六是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管理者要通过展示自己的业务技术、办事能力和良好的职业意识,培养下属对自己的钦佩与尊敬。

(四)团队成员的一致承诺。高绩效的团队成员对团队表现出高度的忠诚和承诺,为了能使群体获得成功,他们愿意去做任何事情,这种忠诚和奉献就是一致的承诺。成功的团队成员对自己的群体普遍具有认同感,他们把自己属于该群体的身份看作是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承诺一致的团队特征实质上就是团队成员为目标奋斗的奉献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团队成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而努力工作。

(五)团队成员要经常进行良好的沟通。毫无疑问这是高绩效团队一个必不可少的特点。团队成员通过畅通的渠道交流信息,互相沟通,消除误解,大家都能迅速而准确地了解彼此的想法和情感,都能心情舒畅地努力工作。

(六)团队成员具有良好的谈判技能。对于高绩效的团队来说其成员角色具有灵活多变性,总在不断地进行调整,这就需要团队成员具备充分的谈判技能。由于团队中的问题和关系时常变换,成员必须面对和应付这种情况。

(七)管理层要进行恰当的领导。有效的领导者能够让团队跟随自己共同度过最艰难的时期,因为他能为团队指明前途所在。他们向成员阐明变革的可能性,鼓舞团队成员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充分地了解自己的潜力。

(八)良好的内外环境。要成为高绩效团队的最后一个必须条件就是它的支持环境。从内部条件来看,团队应拥有一个合理的基础结构,这包括:适当的培训,一套易于理解的用以评估员工总体绩效的测量系统,以及一个起支持作用的人力资源系统。从外部条件来看,管理层应给团队提供完成工作所必须的各种资源。

二、建立团队及提高团队绩效的方法

无论建立什么样的组织,必须围绕如何充分发挥组织的作用去工作。作为团队,我们重要的是必须围绕高绩效来进行。

(一)建立团队必须制定共享的团队目标。 目标是团队存在的理由,是团队运作的核心动力,关系到团队全体成员的利益,能很好地鼓舞大家斗志,协调大家行动的关键因素。所以要建立高绩效的团队,首要的任务就是确立团队目标,让目标引航。

(二)培育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高绩效团队的灵魂,是团队成员为了实现团队利益和目标而互相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和作风。团队精神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

1、团队的凝聚力。团队的凝聚力是针对团队和成员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团队精神表现为团队成员强烈的归属感和一体性,每个团队成员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团队当中的一分子,把个人工作和团队目标联系在一起,对团队忠诚,对团队的成功感到自豪,对团队的困境感到忧虑。二是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让员工有地方、有时间、有机会向领导反映问题,互通信息,化解矛盾。

2、团队的合作意识。团队的合作意识是指团队和团队成员表现为协作和共为一体的特点。彼此间形成一种信任的关系,待人真诚、遵守承诺;相互帮助和共同提高;共享利益和成就、共担责任。

(三)处理好团队内部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团队运作的润滑剂。有人说:“管理者事业的成功,15%由专业技术决定,85%与个人人际关系和处理技巧相关联。”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它具有明显的情绪体验色彩,是以自己的感情为基础来建立的。生活中,工作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不同的人际关系带给人们的情感体验不一样,亲密的关系会使人愉快,而对抗的关系则会让人烦恼。

(四)创建学习型团队。 任何对改进团队工作业绩感兴趣的管理者,都会想方设法确保每一个团队成员都能受到充分的训练,因为只有每个成员拥有真正的技能才能实现团队的目标。根据我研究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和在工作中的实际体会, 我认为创建学习型团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一定要与实际相连接。

(五)要积极创造良好的沟通渠道。在实际工作中,我认为阻碍团队工作顺利开展的最大障碍就是缺乏有效的沟通。为什么有如此惊人的结论?据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团队管理者工作时间的20%-50%是在进行各种语言沟通,如果把文字沟通,包括各种报告、总结、汇报等加进去,会达到64%。就是普通的团队成员每小时也有16分钟―46分钟是在进行沟通。

不良的沟通会给团队建设带来很多危害,包括人际关系、团队的士气,团队业绩都会受到影响,但良好的沟通作用就非常大,有助于团队的文化建设以及团队成员士气的提高。

(六)合理激励,创造争先创优的气。激励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团队成员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以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使其主动而自发地把个人的潜能发挥出来,奉献给团队,从而确保团队实现既定的目标。

(七)给予员工支持。信任很难建立,但却很容易失去。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常以一种怀疑的心理定势开始交往。管理者要努力去赢得员工信任,就必须通过显示诚意和全力支持成员来培养信任。即便你多次地承诺,仍会有少数人继续怀疑你。所以,作为一个团队的管理者,要从假定自己值得信赖并会被信任开始做起,诚实、守诺、并公正待人,信任通常都会随之而来。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过: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对于管理者而言,只要你对员工真心,领导鼓励团队合作,员工就对你尊重,进而对工作产生良好的影响。

第五篇:ERP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甲方团队组织

一、前言

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和大量的专家的总结,关于ERP实施的一些话题几乎都被说完了。但是,总是有很多朋友问一些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尤其是关于甲方的团队组织问题。

以前,大家不是很在乎这个问题,总觉得,我花了这么多的钱,你们乙方(服务商)应该替我全包圆了,如果我还是要花费这么多的精力,那我不是亏了么?

这个心态在很多情况下还是常出现的,大家有时候还是不自觉地以到商场买东西的这种心态来对待,有时候有的人就直接说出这类话来。不仅仅是在ERP项目上,在很多别的譬如PLM、OCS(协同办公系统)等方面,也有这样的情况。

这种心态可以理解,虽然目前ERP已经逐步达到要普及的程度,但是,问题也是越来越多了。就以我服务过的一家企业来讲,数年前我经朋友介绍加入这家公司,负责IT业务(后来又增加了一些别的业务),当务之急就是一个执行到三个半月的SAP R/3 ERP实施项目。当时实际上情况是很紧急的,因为项目从调研开始已经过去了多半年,正式启动也已经三个半月了。但是,现状是很有些混乱的味道的。我到任的时候,除了老板和一位介绍我加入的高管之外,其他的人都不认识。更不用说部门级的主管们和业务流程了。一坐下来,我就知道了问题实在是很麻烦的。最后用尽了各种办法,最后还是成功上线了。我离开的时候,提醒过:半年到一年左右,必须重新整理一次;内部服务团队必须尽快优化一下。

不过,最近与了解他们的近况的朋友聊起来,说:现在那个系统无法满足新的业务需要了,搞得很有些混乱。因为业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加了一个新的事业部,是与原来完全不同的产品。

为什么呢?

答案就是:项目实施前的很多该甲方做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尤其是甲方内部服务团队的构成,这会影响较长时期的应用效果。那家企业的问题在于,业务内容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动,但是,ERP的架构还是原来的。因为,如果不进行一次大的改动,是无法让这个系统适应现在的业务要求的。而为何到了现在才感觉到呢?甲方内部的服务人员干什么去了?

疑问很多,也是可理解的。

实际上,现在看那家公司,主要问题在于:一方面是当时选择的乙方服务团队不是很理想,这个话题很容易明白,因为要严控成本的原因,乙方无法找到足够专业经历和水准的专业工程师(我在这里不用顾问,而是用工程师),这方面是一分钱一分货的。另一方面就是,甲方的服务团队组织不合理,这是因为甲方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在项目启动前准备好理想的人员组合;项目上线后又没有适当地调整人员结构,以为万事大吉了,不成想把问题就一步步地积累下来了。

今天我们就专门就这后面的话题来谈一下甲方的团队的组织问题。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要搞明白甲方团队的使命是什么。甲方团队的使命就是把本企业的ERP实施项目从项目筹划、需求调研、项目启动、项目执行,一直到成功上线,并稳定运行。同时,让这个系统服务于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这个使命决定了,甲方的ERP项目团队是一个基于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持续性活动。虽然甲方项目团队的最终使命是让系统成功运转,但是不同阶段的任务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根据不同阶段的需求特点来具体考虑,而不是一群人一杆子扎到底就可以做得好的。不同的阶段的任务不同,参与人员和组织方式也需要调整,否则就很容易引起诸多的麻烦和意想不到的问题。

基于这个思路,我们从实战的角度出发,对甲方的团队在不同阶段的组成及组织方式,根据整个ERP项目周期的发展,进行详细的说明。

二、项目不同阶段的组织方式

1、前期的项目准备阶段

这段的主要任务如下:

Ÿ 组建项目启动小组,开始内部的准备工作:3人左右,主要要求的是对企业内部的情况比较了解,建议这几个人中安排一个懂财务业务的,如果有人同时对质量管理体系管理很有经验,更理想。

Ÿ 对企业内部的需求和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初步的需求报告,报请高层讨论并批转准。 Ÿ 根据高层讨论的意见,开始选择管理咨询服务商或ERP系统实施服务商。这一点,我还是建议先找个真的懂企业管理的管理咨询服务商来帮助以下的好—唯一需要留意的是,他们必须与ERP系统实施服务商密切配合。否则,上世纪90年代的那些失败的管理咨询案例还会重演。

2、服务商调研阶段

Ÿ 根据上面确定的使命,重新组织这阶段的项目小组:这次的小组,主要的成员要求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能够帮助项目经理来分析和整理调研带来的大量的资料,并提出建设性意见。除了项目经理,人数在3—5人比较好,其中1人负责资料和文档的整理与保存。

Ÿ 开始启动调研活动:一般的企业,很难专门拿出一支队伍来来这件事的。但是,con个长期利益上考虑,如果能保证有2-3个人是从开始就一直参加的,这对企业是很有好处的。 Ÿ 阶段性的评估:在初步调查潜在的供应商之后,需要尽快选定2-3家合适的左后最后的参考。不能低于2家,最好不要多于3家—太多了会让主持项目的人焦头烂额,待处理的信息太多。实际上,对于有一定经验的CIO来讲,这一阶段,已经基本上知道哪家合适了。但是,这时候需要在内部组织领导层来参加这个阶段性的评估会,让高层知道实际的情况。一个客观的对比和分析报告时必要的。

你可以看到,这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活动,需要全程的记录,最好这样:当初步调查完潜在合作对象后,根据内部的评估,选定最后的那2-3家。然后就要着手准备参观他们的成功案例--这很重要,虽然没有一家企业是相同的,但是同行的使用经历是非常重要的,至少会为我们减少很多的风险。

3、对服务商的深入调研

Ÿ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为最终决定与哪家合作做好所有的准备。这个阶段因为牵涉到很具保密性的内部讨论,项目组核心参加人员不得超过3人,免得人多嘴杂搞得项目执行过程谣言乱飞。 Ÿ 根据上阶段选定合作伙伴的意见和名单,安排进一步的很具体而全面的调研。一方面考察并落实对方的实施人员名单和具体的安排,同时要着手进行成功案例调研。这个调研,需要提前做好准备,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列出了如何准备这样的事情的一些参考项。

Ÿ 对每个调研对象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总结,提交评估报告。这个评估报告的具体方式,可能因企业的类型而不同,不过对于制造业来讲,可以大致给出个参考性的样板。

Ÿ 本阶段的结束,需要把所有的上阶段选定的合作伙伴的调研报告总结出来,拿出一个综合分析报告,交给高管层来做最后的决定。因此,制作这件报告的人,一定要少,1-2个人。然后着手安排一个最后的评估会——老板最好参加。

4、项目正式启动

这个阶段实际上很短,但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使命就是尽快组建甲方项目实施团队,并启动项目:

Ÿ IT部门的主要成员:这部分的构成很容易理解。除了项目经理之外,财务、物料、生产、品管、销售和基础系统等部分是必须的,有的还需要一定的内部开发,也需要配置1-2个人。 Ÿ 业务部门的人员:除了上面的IT系统的成员,就是来自业务部门的人了。我以前参考在京东方时期的韩国同事们的经验,写了一些。我现在觉得,结合中国的情况,也可以给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组合:每个模块所涵盖的业务部门都需要配置至少一个专门的业务骨干,这个人的要求是最少在这个业务上有五年以上的经验,对本部门所涵盖的业务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如果没有特别原因,应该由部门长担任;另外再配置一个关键用户,这个人需要三年以上的业务经验,有一定的IT应用基础最好。这两类人是保证业务流程能说得明白、画得清楚的关键。财务部门,必须抽调部长、科长层的核心员工加入,因为财务部门的工作占整个项目实质工作量的一般左右。

Ÿ 其他专业人员:除上面所言之外,建议再加上一个专职的文档管理人员(可以是在本项目中的专职)和至少一个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专业人员。这一点,我在以前的项目总结中也讲过,自己也深受其益。实际上因为习惯的原因,一般企业在组织项目组成员时大都是考虑计算机专业的,但是,这些人除了对技术比较明白之外,对业务实际上不清楚,而真正对企业的各部门流程了解比较全面的就是质量体系管理部门。这些人,在审核和确定业务蓝图的时候,可以帮上很大的忙;在后续的士哟哦能够和维护中,可以参与管理每一次的流程修改和变动、相关流程文件的确认以及物料编码等基础数据的总体管控。如果有条件,最好再聘请一个资深的ERP专家,最后外部的指导者,全程参与。但是,这人不是所谓的监理,是个知识何经验上的指导者。

5、业务流程梳理与业务蓝图的确定 5.1 梳理业务流程,确定业务蓝图

前面讲了很多,实际上都是序曲,这一阶段才是实施ERP的最实质性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使命是很明确的,那就是梳理业务流程,确定业务蓝图。到了这阶段,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可以松一口气,似乎要看到隧道口的亮光了,但还是别忙着乐观。

从技术上看,ERP是一个基于财务测算的生产与库存管理软件系统,除了生产和库存管理活动,还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和质量管理等业务内容。但是,如果没有对实际业务的分析和整理,并将系统与业务的应用结合起来,那实际上等于一个游戏软件,与现实无法接通,也就失去意义。

业务蓝图阶段是ERP实施过程中最为实质性的一部分,蓝图确定的过程就是对企业现有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整理和优化,并提出在应用ERP系统之后的业务流程的这么一个过程。 5.2 实施过程中的观念差异与不协调的处理

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乙方的顾问和甲方的业务骨干(包括业务骨干和关键用户)。IT部门的人(也就是未来的甲方顾问)的作用更多的是作为乙方顾问的联系人和助手,主要是信息收集和对系统的学习,并在讨论过程中做好记录。这种时候,由于业务流程的梳理和优化往往导致员工之间以及部门之间的互相不理解,引起争吵甚至冲突。

实际工作中,绝大部分情况是观念上的差异,以及对各自习惯的盲从——这一点不仅仅是对甲方的业务人员而言,乙方的顾问也会经常犯错误。因为,每个顾问实际上都是在利用自己以前的经验和受到的训练来作为工作的基础。但是,现实中每个人的知识在实际的业务运转环境中都是不完备的,多年的实践活动中没有发现任何人能做到哪怕是对一个很专门的业务的所有情况的了解!因此,重要的是要互相沟通彻底,彼此理解对方的真意,而不是互相拿自己过去的经验和知识背景来抬杠!

对于确实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也需要很认真的协调和裁判。在很多企业中,对业务流程和具体作业活动的了解和掌握,在某种程度上往往是和部门主管、业务骨干等人的个人利益和职权感有很强的关联的。在很多国企中,这甚至是一种权力的象征,直接关系着每个人的具体利益。这种情况下,任何理性的冷冰冰的逻辑都是需要认真的斟酌的,最佳的方式就是让CIO和企业高层介入来从整体上进行裁决。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个利益博弈和均衡的过程。这也就是很多业内人士所谓的冲突和阻力。实际上在ERP实施中在所难免,但不是媒体上渲染的那么严重可怕,否则这家企业都没必要上ERP,先把自己的内部管理体系理顺是当务之急。指靠着一个ERP项目来做这件事,那是危险的!

但是,无论甲方还是顾问方,都必须从精神上对这个阶段高度重视。甲方的项目责任人,包括项目经理和CIO,都要紧密跟踪项目的进展,有问题的时候随时介入解决那种纠缠在一起的争吵和辩论。

5.3 业务流程梳理的价值

业务流程梳理和优化是个无法绕开的阶段,也是最有价值的阶段。现实中,最终的结果往往不是理想中的那种。但经过这样的讨论和博弈之后,对甲方是非常有好处的,可以让甲方的It人员学会如何梳理流程,如何与业务部门打交道,这在上线后顾问撤出之后,是有很现实的价值的。如果这个阶段甲方的工作做得不扎实,或者乙方的顾问不负责任,会在这个企业的管理中埋下很严重的隐患。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实施ERP之前,进行一次比较专业的管理咨询,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5.4 业务蓝图制作与审核的组织

本阶段的人员基本上就是在项目启动阶段确定的那些核心。有必要提醒注意的是,上面所说的质量体系管理的人员,这阶段应该跟进,最好介入到物料管理、生产计划、质量管理等几个是执行业务中去,让他们在这阶段也学会如何梳理业务流程、制作业务蓝图,同时作为内部的审查人员,及时纠正乙方因为不熟悉企业实际情况而导致的错误,并建立起以后在IT环境下进行质量体系管控工作的新的意识。文档管理员这时会很忙,主要做好版本管理,及时更新文件。

CIO或项目经理在这个阶段的初期就要确定一个专业、高效的“业务蓝图审查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甲方的CIO、双方项目经理、外聘专家、各部门的业务主管和质量管理体系的代表组成。委员会作为一个召集机构,执行时根据业务需求分成不同的专业小组。主要使命: 1) 把握整个活动过程的主要方向,确保项目的使命得到贯彻执行。

2) 处理业务流程树立过程中的冲突和误解,及时介入一些纠缠性的辩论和争吵。 3) 审核每个业务部门的流程文件,通过研讨不断优化业务蓝图,并最终确认业务蓝图。 4) 对重大的双方意见和冲突,经过充分讨论之后,将执行方案提交高层审核和裁决。

6、ERP系统的学习及数据的准备

ERP的实施,如果最终操作者对系统不熟悉,就会产生畏缩情绪,进而在上线的时候会发生很多问题。那么对系统学习的组织和监控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在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很有用的办法,就是对各种类型的最终使用者,规定了学习计划和上系统时间,并在中间进行至少两次的挨个考核,以保证上线的时候操 作者对系统有足够的熟悉程度。

除了上面所说的业务流程和系统学习之外,数据的质量非常重要。业界流传一句话:ERP的实施,是三分系统、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这句话说得不是很严谨,但是,从程度上可以见识到业内人员对ERP系统中的数据的重要性的认识。

ERP的数据分为主数据和业务数据,两者都很重要。但主数据是基础性数据,其质量和准确性直接会影响业务数据质量和准确性,从数据质量和准确性角度讲,主数据是整个ERP大厦的基石。实际上,ERP里的业务流程运转的时候,主要就是在传递和处理各种数据。数据质量高意味着ERP系统内的数据将发挥所有预期功效,否则就是在产生错误和数据垃圾。因此,任何有经验的CIO或项目经理,对这一阶段的重视那是

这个阶段的团队组合,与上一阶段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如下的工作:

Ÿ 成立ERP系统学习督导小组:这个阶段的任务就是把系统学得熟练。但是,经过初期简单的培训之后,实质性的学习需要在实际系统上运行,需要把数据准备到一定程度才可以运行。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与主数据的准备一起进行的。一边学习,一边检查问题。

Ÿ 成立一个数据审查小组:职责就是专门审查各部分业务的主数据和业务数据的类别、格式和准确性,保证数据的质量。并负责制定主数据和业务数据准备计划--这件事一般都是由乙方的项目经理或资深顾问来做的。主数据和业务数据的准备直接关系着上线实施的成败,因此,这个时刻,最好的办法是:甲方的CIO及高层经理、项目经理以及各部门的负责人都分别各守一摊,严控数据质量关。

Ÿ 指定一个小组负责编制“物料编码体系”或者物料编码规则:这个小组由质量体系管理人员和IT部门人员组成,指定专门联系人。物料编码是基础数据中最终要的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件事本来应该早做,但是,经常遇到的情况就是在实施ERP的时候才会想起来。实际上应该在之前的IT规划阶段,就开始进行相关的工作,并编制企业级的编码规则和体系,要涵盖所有的资源,包括物料、厂房基础设施、人员及职位等等。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国内的企业几乎都是在上ERP时才想起来做这件事。实际上,这时再做已经有点晚了。

7、系统上线及准备

系统上线前需要准备好三样东西:

1) 业务蓝图 2) 完备的数据

3) 对ERP系统熟练操作的业务骨干

以上三样很容易理解,这是必须的,不可获取的最起码的三样。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几件事要注意:

1) 在准备上线切换之前,必须制定一个非常周密的计划(以后有时间再用实例具体谈),这个计划要由高管层、甲方IT人员和乙方的资深顾问组成,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数据的准备情况。

2) 制定好计划之后,就正式发出通知,通知所有相关人员,让他们知道这么明确的日期。这对于录入数据的各部门人员来讲,是个很残酷的过程,需要加班加点地工作。 3) 全面检查业务蓝图、数据和业务骨干对系统的使用熟练程度,检查所有部门的准备情况,人力保证,并与各部门的负责人、高管层都进行深刻的沟通,取得他们的真正的理解。。 4) 由于上线的时候,要把原来使用的系统或工具停掉或者停止手工业务,因而必须选择一个具体的时间点作为业务数据的切断层,作为项目组录入数据的参考线,因此,需要跟老板做个特别申请:一定时间的停工;同时准备好可能在上线的时候的停工时间的延长。小企业或者业务数据量不是很大的,有时候可以不停工,利用节假日或双休日的空档来作为系统切换的时间。

5) 这个时刻非常重要,CIO和双方项目经理一刻也不能离开现场。并随时保持与老板的联系,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准备好连续加班的各种饮食和提神物品,CIO或项目经理要准备一定的预备人力和设备,同时注意安全。

很多CIO或项目经理在谈起上线切换的时候,都是心有余悸的感觉,似乎是鬼门关一样的。实际上,只要严格按照要求把前面的事情做充分了,这个切换的时刻是不会太紧张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就是这个道理。本文之所以要不厌其烦地仔细分段说明整个项目的执行过程中甲方该如何组织,就是要说明一个道理:ERP项目只要你严格遵循一些规律,认真准备和执行,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8、上线之后的工作

ERP系统经过紧张实施后,终于上线,也就是正式启动新的ERP系统了,在很多人看来就是等于成功了,照例会有老板的宴请和同僚的祝贺,还会有很多同行的探访和媒体的访问。很多人感到可以松口气了。其实不然,更多的问题会持续涌现出来,这个时刻还是很危险。

很多同行的专家反映,ERP系统在实施期间,由于工期紧,也由于很多项目都是在一个限定的时段内要完成得任务,导致很多基本问题可能并没有得到仔细处理,如软件系统、数据、流程等细节问题,可能因为急着赶工期,不得已甩掉很多细节问题,等到系统上线后,实际运行起来,这些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很多项目的失败就是上线之后没有巩固好,因为一些关键细节问题处置不当,导致最终使用者和业务部门领导失去信心,最后沦为一个空架子。这个阶段如果控制不好的话,有时候会直接让前面的所有工作付之东流。

在现在这个时刻,只要是主流的ERP软件,出严重问题的可能不大,往往是技术顾问对业务不是很通引起的局部配置不当,或者软件不是很成熟,在使用尚不够方便,可配置性不够、扩展性不强等方面,这些都是软件行业常见的问题,随着主流供应商的成熟,渐渐不是问题了,甲方能解决的问题也不多,故此处也不再赘述。 本部分主要还是在上述的背景下,讲述在这个时段,甲方的团队该如何组织和管理。由于此时实际运行的业务流程要与ERP内部已经固化的流程切合,本阶段的使命就是要让ERP系统、关键用户和新的业务流程之间通过不断磨合实现一体,最终实现全部的项目目标。主要工作任务:

1) 做好ERP项目的收尾工作:理性对待业务部门的各种评价和非难;收集、整理项目期间的文件,尽快完成项目结算并结案;安排后续的技术支持和服务等;

2) 加强内部员工的培训和锻炼,应对外部顾问撤出之后的知识“断乳期”,并逐步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内部顾问团队,作为长期服务的基础力量;

3) 建立系统长期运行所需的规章制度,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的数据标准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

4) 因应业务需求,优化、细化各部分的管理流程,实现管理的改善。 5) 加强各类数据的管理,增强相关人员的培训,严控数据的质量关;

6) 重新整理并归档实施期间的各类文档,建立系统维护与修改的纪录,尤其是内部的一些客户化开发。

这期间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都是在数据和管理流程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 在运行中要不断排查初始数据的缺失和错误,该弥补的赶紧补。

2) 基础数据,尤其是物料编码,在使用和维护过程中,须要严格的措施,任何修改需要指定的部门和专业人员来负责,并做好书面记录。

3) 建立数据管理制度,保证输入系统的数据的质量,避免“输入垃圾,输出更多的垃圾”这种局面。

4) 新的报表功能的开发和扩展:随着企业发展和业务需求,可能需要更多的报表,这需要建立一个原则,来约束这种活动,并做好文档记录。

5) 业务流程的变动:随着应用的深入或者业务的变化,业务流程会有所改变,需要即时调整系统里的流程配置,使系统适应业务流程的变化。这种活动也需要管理制度,并做好文档记录。

6) 与其它应用系统的集成或数据接口:因为ERP系统是企业的一个工作平台,需要逐步整合各种业务数据,接口问题将是信息共享的关键因素,这时可以考虑在ERP系统中建扩展模块。这种系统集成或数据接口,如果有企业的全面IT规划方案,就需要参照这个规划的约束来执行;如果没有,就需要认真地分析并按照IT项目的执行原则来重新界定。这类活动,需要尽快制定规则,并做好文档工作。 这个阶段在时间上不好确定,不同企业的情况差别很大,大致在3到6个月的程度。主要的目的就是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但是,甲方团队的主要使命已经与上一个阶段有很大的不同,CIO或项目经理需要认真思考,谨慎执行。

9、长期运行和维护

度过“上线后”阶段之后,就是所谓的“长期运转”阶段,这是个大致的划分,主要的原因是,这个阶段的特征和使命与上个阶段有很大的不同。

这个阶段的特征是:

1) 大家对ERP都了解了,各部门能熟练应用并且能针对流程上的某些问题提出意见来。 2) 甲方的IT人员基本稳定,对于日常的小变动和报表的开发也能应对了。 3) 新的业务需求不断被提出来,并且需要认真考虑企业的整体的IT应用问题了。

上一篇:项目经理年中述职报告下一篇:项目管理技术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