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不愿意班主任分班

2022-12-17

第一篇:家长不愿意班主任分班

教师不愿意做班主任怎么办

网友:每学年最犯憷的事情,就是安排下学年谁当班主任,效果一直不好,谁有好的办法?

专家:应该说好的办法来自于工作实践!当然,要寻找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我们可以试着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先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干扰教师从事班主任的因素有很多,如学校对班主任工作重视不够;对班主任的思想引领、工作指导、业绩肯定不够;学校性质、学校环境、学校财力、生源基础等,这些都需要综合分析,才能统筹解决。

其次,是“怎么做”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政策上向班主任倾斜。班主任是学校联系各班级的纽带,是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骨干力量,因此,在职称评定、先进评选、奖励待遇等方面可以多向班主任倾斜,鼓励、激励教师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也可以把“教师当班主任”作为学校的一种制度,不分学科,不论是否任教,只要是本校教师,必须有相应年限当班主任的经历,使全体教师都能体会班主任的苦与乐;还可以建立正副班主任制度,让有经验的教师带经验不足的教师,有魄力的教师影响动力不足的教师,有效分解班主任工作压力。

二是加强组织建设。加强和完善班主任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给班主任放权。在学校工作的统一部署下,放手让班主任自己去做,鼓励班主任工作创新,打造有特色的班集体。特别是职教学校,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更要用欣赏的眼光看教师。学校还可以成立家长学校,定期与家长沟通,使家长能很好地理解学校、理解教师,引导家长由对班主任工作的依赖、挑剔到理解、支持,形成教育孩子的合力。

三是加强思想建设。注重对班主任的培训,提高思想认识。目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培训,投入了8个多亿用来培训骨干教师,同时专项培训骨干班主任。很多学员反映,培训带来的是对班主任工作的由衷热爱和自豪,带来的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信心,他们把当好班主任看作提升能力、锻炼自己的最佳选择,当作教师成长发展的必修课。思想认识提高了,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杨晓琳)

第二篇:他,不愿意长大

他,叫小鹏,三年级学生。矮矮的个子,小巧的脑袋,看过去挺机灵可爱的,坐在第一桌。

在刚开学的第一天,轮到他扫地时,我见他不会扫,就教他怎么扫。可过了一会儿,只见他一手拿扫把,一手在擦眼泪。我问他怎么了,他也不说,反而哭得更大声了。我哄他,别哭了,先回家吧。他边哭边整理书包,动作极慢,好像什么事都不愿做似的。

第二、三天上课精神也不集中,问他简单的问题,他只站着不说话,作业也没完成。但是下课也不见他玩,就呆在自己的位置愣着。那天快放学时,组长让他做好作业再回家,他又像三岁小孩一样大哭起来。我让他回家吃饭,也摇头说不吃。我只得打电话给他妈妈说了他的情况。谁知他妈妈说,在暑假快结束时,妈妈发现他许多作业没完成,就让他快点完成作业,他也是老拖着不做,骂他几句,也是哭得没完没了。她很是着急,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小鹏,一二年级都是我教的。我认为他是挺聪明的一个小男孩,上课回答问题思维敏捷,答案新颖。数学计算速度也较快,成绩优良。最大的缺点就是贪玩,有时作业懒得做。但在以前,老师催作业了,他还是能完成的。可现在却什么事都干不了,是什么原因呢?

我先让他妈妈别打骂他,因为现在的情况,打骂与事无补,反而更糟糕。作业也不催他做了。但小鹏为什么失去了天真活泼的笑颜?为什么在家里和学校都懒得学习,做作业?为什么连扫地这样的小事都不会呢?

碰巧我订的《青年知识报》里有个心理知识窗栏目,有一篇题为《用意志摧毁童年的乐园》。里面这样写到:“学生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考验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变,在这种决定性的转变中,发展我们的理性、情感和意志。但是有的人没有经得起这种考验,他或者滞留在童年的心理水平,或者偶遇挫折就退行到童年的安乐窝中去。”看到这里我心想:小鹏可能就是这样,看见做作业多就懒得做了。结果越拖作业越多,越心烦。妈妈老师一催,更是心痛了。如果三年级的他

说:“我不想做作业” 老师家长肯定不允许。这种焦虑只有用孩提时的哭来表

达了。随着要做的事情越多,焦虑也随着增多。严重时,上课就没精神,连扫地这样的小事也不会了。

究竟对不对呢?我把他找来谈话:“你是不是不愿意长大?”他点点头。“为什么?”“

一、二年级作业少,玩的时间更多。”“是不是三年级,书本难了,作业也多了。你有点不适应?很想像以前那样痛痛快快地玩,但没完成作业又不敢去玩?”他又点点头。我就对他说:“现在作业不用做了,上课认真听,下课呢就玩。”这样一星期下来,先改变了他发呆的状况,他能和其他同学一样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了。

又过了几天,我拿来普通话朗读材料中的《和时间赛跑》这篇文章,边朗读边解释给他听,还问人可不可以不长大?他说:“不可能。”“既然不可能让时间停留,如果你长大后,只有小学二年级的知识够不够?”他笑着说:“那怎么行呢?”“如果碰到作业多,作业难,怎么办?”“抓紧时间做,不懂问老师。”“这样就对了,有困难要去克服,哭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自己不能解决的,可以求助于老师和同学。我们只有现在一步一步地打好学习基础,学会各种本领,长大后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他使劲点点头。

过了段日子,我终于又找回了活泼机敏的小鹏。上课较难的问题,他高高地举起了手;下课时,他和同学们一起高兴地玩耍着。作业及时上交了,地也扫得干净整洁了。

第三篇:员工不愿意参加培训的原因

1、自身意识问题:员工缺乏长远的考虑与竞争意识,把培训当成一项任务或负累,而不是想着如何提升个人能力与岗位竞争力;

2、以往的培训效果较差,让员工觉得培训的作用不大;

3、培训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占用员工的休息时间,加上工作太累,有些员工有怨言,不愿意参加培训;

4、培训考核与绩效没有真正挂钩,没有让员工感受到培训的好处;

5、培训太乏味,老师的水平太低或培训内容并不是员工想要的培训;

6、培训的方式方法不合理。

第四篇:青年为什么不愿意学医?

今年会有多少高考学生报考医学专业?恐怕形势不会太乐观。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大学副校长熊思东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曾表示,“现在一流的高中生都不愿报考医学院校,医学生的第一志愿率非常低,只有50%。”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教授夏景林也指出,目前在我国不少地方,学生报考医学院的热情在下降,优秀学生不愿学医、从医,甚至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学医。一项对上海医学院学生开展的“职业认同度”调查显示,有1/4的学生认为学医辛苦、从医更辛苦,认为“今后的路不太好走”。

青年为什么不愿意学医?有人归结为,医生这个职业投入多、回报低、压力大、风险高。医学人才成长相对较慢,需要长时间的训练积累,一般在40岁以后才成熟,在别的行业,可能早就有所成就。夏景林认为,年轻人如果就此畏惧学医,不得不说与年轻人的价值取向有关,太急功近利。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育德说,医生曾经是很多家长眼中有前途的职业,在一些国家现在依然如此:有经验的医生,收入会高于教授,在社会上也极受尊重。但在国内,医生的工作负担很重,风险也很高。全国医院的门诊量已从2005年的40亿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62亿人次;住院人次也从2005年的7100多万,猛增至2011年的1.52亿。可医生的增长却远低于这个速度。由于门诊量绝大部分都由主治或住院医师承担,年轻医生的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医学毕业生薪酬低也是不争的事实。近日在广东省201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医学类毕业生的平均就业薪酬最低,仅为2394元/月。在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中,医学类毕业生排名倒数第三,就业率92.64%。

就业起薪低不仅困扰着本科医学毕业生,也是医学硕士甚至博士心中的痛。在去年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八年制医学生论坛上,针对13所医学院校临床医学八年制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显示,在已落实工作的毕业生中,28%的人起薪点少于3000元,49%的人起薪点为3000~5000元,起薪点为5000~7000元的人占18%,只有1%的人起薪点超过9000元。

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是导致医学生想转行的重要原因。2012年,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王红漫针对北京市医学院校本科生所作的调查表明,对就业前景有信心、愿意从事临床医学的医学生只有一半,2010年为56.9%。

不少医学生埋头苦读5年甚至8年,却找了专业不对口的工作。由于医学生所学知识的专业程度较高,很多人转行后都不同程度地荒废了所学。据教育部的数据,中央本级财政给医学教育生的人均拨款逐年提高,2008年从7100元提高到1.15万元,2011年达1.4万元。大量医学生转行无疑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与之相对的是,我国基层医疗人才十分缺乏。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孙晓阳在4月27日召开的“中国公立医院改革高层论坛”上指出,以江苏苏北地区为例,基层医疗机构大专以上文凭的医生占比都非常小,更不要说硕士和博士了。医疗卫生系统最优秀的人才、最好的条件全部集中在大中医院,就好比婚礼上倒香槟酒一样,上层满了才会向下面走。“一般的三级甲等医院设几十个高级职称是很平常的事情。三级甲等医院的主任医生去管床,只能管七八张床位,如果把他们放到二级医院,去管一两个病区都绰绰有余。”

如何引导人才流向基层医院,让医学毕业生不再只盯着大医院,无疑是国家政策应该重点考虑解决的问题。陈育德指出,我国应该尝试建立医学人才赴基层就业的流动机制。国家可以落实优惠政策,提高基层待遇,改善工作环境。而学校要根据学生关注的焦点,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附属三级医院设置培训基地,作为向基层输出卫生人才的出口,并定期为基层工作的学生提供培训机会;提供适当物质奖励,同时要提高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认知能力,避免因认识误区而放弃,造成医学人才浪费。

对于年轻的医学生来说,医生是个越做越升值的职业,与其计较偏低的起薪,转行荒废所学,何不把眼光放长远,投身基层?更何况,在基层医院的收入并不一定就低——针对13所医学院校临床医学八年制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在三级乙等医院就业的毕业生收入明显高于在三级甲等医院就业的毕业生。

第五篇:我不愿意孤独 教案&说课稿

大班语言活动:我不愿意孤独  活动目标:

1、知道什么是孤独,知道和朋友在一起不会感到孤独,和朋友在一起就会开心。

2、能够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不开心,孤独的情绪。

3、尝试主动交往,感受积极主动交往的乐趣。  活动重点: 理解什么是孤独;怎么样才能不孤独;感受到来自同伴的爱。  活动难点:幼儿之间主动交往;将爱传播出去,让别人感受到爱,自己也会快乐 。  活动准备:本课挂图;本课的语音故事;音乐《爱的抱抱》。 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引起幼儿兴趣。 师:这些图片上都有些什么呀?(小朋友、老师、滑滑梯) 师:大家看看这个戴眼镜的小朋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表情呢?(不高兴„„) 小朋友你们来猜猜他为什么不高兴呀?(„„) 说课稿 我之所以选择这篇教案来写,是因为我一看到这个名字就引起了我的共鸣,孤独,这个词对于现在社会上的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只不过现在的人都愿意用寂寞来表达。我小时候是一个非常非常内向的女生,很少会有人和我一起玩儿,所以孤独的感受我很了解,并且我想用这节课来教育孩子们不要被孤独侵蚀,怎样去面对自己消极的这种情绪以及很好的去处理它。 目标三维度:认知、能力、情感。认知,知道孤独是什么,毕竟是新学的单词,要能够让幼儿理解这个词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情绪状态。能力,能够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用一些不适宜行为去发泄。情感,愿意怎么怎么样,愿意和小伙伴们愉快的玩耍,愿意主动和别人交往等等。三个维度都有所涉及。 重点讲到的这三个环节,也就是这节课幼儿必须学会的东西,教师要花大部分时间去让幼儿学习掌握的。 关于难点,我觉得真的是很难去攻克它,毕竟情绪属于心理层面的东西,要让幼儿去理解,

一、幼儿的情绪理解发展水平已达标,

二、教师所讲的东西他感兴趣并且能够跟着你的思路走到情境当中去。 第一个环节,永远都是让孩子们的目光集中到教师那里,用一些小玩意儿去引起他们的兴趣,调动起整个课堂的气氛,方便让接下来的环节能够顺利进行下去。这次出示的是一个挂图,虽然大班的幼儿在幼儿园中发展水平算最高的,但是抽象逻辑思维还是要等到上小学才开始发展,所以还是借用下具 (讲述故事)

二、让幼儿理解什么是孤独。 师:故事我们听过了,下面老师就来问问小朋友们。图片中的小男孩他觉得自己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孤独) 你们知道什么叫孤独吗?什么时候会感觉孤独?(没有小朋友在一起玩、没有人说话) 那你们喜不喜欢孤独?(不喜欢) 根据幼儿的讨论,教师总结:孤独是没有和朋友在一起,只有自己一个人。孤独就像一只风筝,只有自己空荡荡的飘在天上。

三、怎样才能不孤独。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听看,现在这个小男孩还感觉到孤独吗?请小朋友们竖起小耳朵仔细听。 (引导幼儿倾听语音故事。) 师:故事我们听完了,老师又要来考考小朋友们听得仔不仔细了。这个小男孩去找其他小朋友玩了吗?(玩了) 他和这几个小朋友在一起做了什么?(玩、手拉手„„) 你会和你的好朋友在一起做些什么事情?(给玩具好朋友玩;看到小朋友在一起玩,就走过去和她们一起玩;„„) 教师总结:如果你不喜欢孤独,那就去找朋友握握手,抱一抱,友好地和朋友说话,找到朋友你就不会孤独了。

四、故事延伸——爱的抱抱 教师总结:孤独会让人难过,我们要让每一个小朋友都不孤独,不 难过。 体形象思维来引起他们的关注。 教师的提问我认为是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幼儿抓住听故事时的重点,这里采用了听完再问的方式,因为大班幼儿的记忆和语言水平已经发展得不错,所以可以大部分复述出来。对于年龄段小一点的幼儿或者难度水平高一点的故事,教师可以分段进行提问。 之后也可以幼儿进行故事的复述来锻炼语言能力。 之前是通过看图片,教师讲述故事。现在换一种方式,也是保持幼儿兴趣的一种手段。通过播放语音故事讲故事讲述给幼儿听。在听之前教师要通过语言来提醒幼儿听故事时要安静,保持课堂纪律。 教师提的问题也都是提前预设好的,都是扣住重点去提,有利于让幼儿知道,如果面对孤独时,可以做的一些举措。 教师提问时要注意尽量问到班里大部分的幼儿,既可以让他们集中注意力,也可以让教师知道这节课上下来的效果如何。 幼儿说了那么多,很难自己归纳总结,这个任务就必须交给教师去做,所以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 有静自然有动,最后这个环节就是让幼儿能够愉悦放松,贴近彼此的关系,教师要适当的“拆散”平时的小团体,亲近每个幼儿之间的距离。真正将爱传播出去,从小爱开始。 师:小朋友都站起来吧,找你的小伙伴,跟他们抱抱。(开始放音 乐)老师先主动俯下身子跟这个小朋友抱抱、又去跟那个小朋友抱抱。让幼儿感受到来自别人的"爱",自己也将这份"爱"传播出去。 我们很快乐,有朋友就不会孤独。

五、活动完毕 师:下午爸爸妈妈来接我们的时候,我们主动跟他们抱抱,回家的路上碰到小朋友,也主动跟他们抱抱,好吗? 最后,教师总结,再次把远离孤独,爱的精神传出去。

上一篇:火灾隐患排查整改方案下一篇:杭州企业融资调查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