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业

2023-05-17

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论文作业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

摘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人们的精神家园及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协调、全面进步发展的社会主义。我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刻的认识并把握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则,明确文化发展的方向,拓展文化发展的思路,创新文化发展的体制,优化文化发展的路径。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人民群众对丰富文化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热切希望,进而要求我们把文化发展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之中。全面把握文化的两种属性、两个效益,按照文化产品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不同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在当今信息时代文化传播,对新兴媒体的建设与管理加强重视,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相交融的立体格局,努力提高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不断拓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内的空间。

关键词 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的概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的发展主要的集中表现在:

第一,这是一条先进的文化发展道路。要求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二,这是一条科学的文化发展道路。把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格局中去进行全局考虑,同时将科学发展观的新思想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当中去;

第三,这是一条强魂健体、强基固本的道路。不仅注重文化之“魂”,体现其内在的价值,更注重“魂”传播到人民群众当中去,将其传播的路径、方式、载体需要去有机统一起来;

第四,这是一条以人为本的道路。即,坚持“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发展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同时发展的成果由广大的人民群众去共同享受;

最后,这是一条改革创新的道路。即,随着时代循序渐进的向前发展,进行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又好又快向前进步与发展。这条社会主义文化前进、发展的道路,符合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体现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引领文化的繁荣和惠民,进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的主要表现:首先,它能够全面的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其次,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尤其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可以激发其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从而形成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智力支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能够提高广大社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其的智力资源。先进的教育、科学、文化,给人类以知识的武器,成为一种力量,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步伐。智力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其人民素质的总体水平,其发达程度同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同时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起到了反作用。当代生产力的发展的主要体现是在智力水平上,而人类智力程度水平的提高,又受到了科学文化知识的制约,受到了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影响。因此,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就必须要具有高度文明的科学文化;

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其保证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向前进行。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作为我们的正确思想价值导向,从思想层面上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向前进步。人类在创造物质文明的过程中,并不只是人和自然简单物质交换过程,而是在人与人同时再结成一定生产关系的条件下进行的社会交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行为要以科学的思想作为先导,与此同时也要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

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我国的建设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在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方面,文化起到了我们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任务要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根本任务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基本方面:

首先,思想道德建设主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决定着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思想道德建设倡导的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求我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求我们去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和谐人际关系;

其次,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是物质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

4. 结合党的十八大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党的十八大,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大会作了报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的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求我们必须去大力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巨大作用。同时,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的向前进步与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的、面向世界的、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高瞻远瞩,对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经济、政治、社会、外交等方面发展进行了全面精心勾画,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有效的措施。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说,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不仅表现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和目标上,而且还表现在其对于文化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地位与作用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从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中,我能体会到文化建设在以下方面的所起到的重要意义: 其一,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五千年历史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化,而璀璨中华文化对维系中华民族的绵延发展又起到了巨大作用。至今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就是我们的中华文化。辩证的去摒弃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又是中华民族昂首走向世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资源; 其二,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与集中体现。文化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当其成为一种科学的核心价值观时,它是精神动力、吸引力,是软实力;同时,当其又转变为文化产业时,它又是物质生产力,是硬实力; 其三,它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文化既是人民群众的信念、信仰之源,也是人民群众的丰富生活之源。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因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既是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文化建设也是民生建设之本。

文化建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化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只有多创造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这才是富有活力的;只有来源于百姓需求的文化内容与形式,这才是有生命力的;只有让百姓亲切可感、可享用到的文化内容与形式,这才是有价值的。

5. 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关键在于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的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得到充分的涌流,实现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得到不断的增强。

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与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众。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要全面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弘扬真、善、美,同时贬斥假、恶、丑,引导人民群众去自觉的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新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新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的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化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学习宣传道德模范;

再次,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更好的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加强深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广大人民免费开放。建设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民主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的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

最后,增强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互统一,推动文化事业的全面大繁荣、文化产业的快速持续向前发展。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的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和科技的密切融合,发展新型的文化产业,促使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构建和发展现代的传播体系,提高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力量。同时,扩大社会主义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程度,积

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

6.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接班人应该怎么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感。社会主义的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只有全面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此,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的指导,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努力学习和吸收国外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接班人,我们有责任去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时代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这就要求我们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文化的主心骨,这就要求我们新时代的青年接班人必须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的去对待传统文化;同时,也要求我们必须去正确对待外来的思想文化的影响,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断创新,将文化建设与弘扬时代精神相互结合于同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伟大实践中去。

7. 总结与展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集中体现在文化的觉醒上;一个民族的力量,最终体现在于文化的力量。纵观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史,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强盛。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就在于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特而灿烂的中华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进行新的文化创造,努力实现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篇: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业

信息学院黄浦博201304704064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

一、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们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

心理解?

答:党的十六大报告所强调指出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正

确理解和深刻把握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这一精神,对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推进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以民主集中制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做主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一

部分,所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

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所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以民主集中制的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为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这与历史上任何剥削阶级占统

治地位的、少数人的民主有着本质的区别。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政治制度上,确立了工人

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确立了与国体相适

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来看,近代以来,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

国家事务中,民主权力不断扩大。而我国的每一次民主政治改革其根本目的都是保证人民民

主权力得到更加充分的运用。从理论层面看,我们党在九十多年的历史中,不断实现马克思

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每一次飞越,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而人民当家作主是充分实现人民利益的最佳途径。从制度层面看,我国的各项政治制能

够充分反映群众愿望,维护、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些政治制度都服务于人

民有效行使国家权力,参与国家事务,服务于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了国家各项

事业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离开人民当家作主,不受人民监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建设就会脱离正确方向。因此说,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

二、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谈谈你对健全社会主

义协商民主制度意义的认识。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形成

和确立,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和奋斗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

人民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政治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

物。把“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是党从坚持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适应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把社

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重要内容,要求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具有里程碑

意义。它把中国特色选举民主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相结合,将有助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

主形式,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正确方

向,拓宽有序政治参与渠道,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有助于把社会各方面分散

的意见、愿望和要求进行系统、综合的反映,促进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有助于推动改进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

色和优势;有助于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

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在中国确立和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自觉的、

历史的选择,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思修作业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经验制度化,法律化的集中体现,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集成中国法制传统和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以及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进程而逐步形成的,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从制度上,法律上确保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的领导核心地位,保障了国家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路线,解决了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大学生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在当今中国,法治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们大学生不仅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还要树立法治理念,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激情奋斗的永恒青春!

第四篇: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而丰富的内涵,表明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个国家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历经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正确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积累了推进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经验,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适应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把社会主义建设同执政党的建设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加强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实践中,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根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新任务,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在当代中国,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什么道路能够解决中国发展进步的问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这是我们党和人民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基本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刻分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创立的。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科学社会主义走过了近160年的风雨历程。在这期间,社会主义既经历过凯歌高奏的年代,也经历过发展受挫的岁月。是成功还是挫折,从根本上说,在于是否毫不动摇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就在于我们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归根结底就表现在它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为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一直把实行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在一定意义上,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按劳分配是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坚持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也就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

实现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离开这一点,社会主义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和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根据。

无产阶级专政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和《法兰西内战》等著作中都十分明确地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对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性,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的科学论断。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一个最卓越的重要思想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是否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坚持工人阶级政党领导。科学社会主义是和工人阶级政党密不可分的。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马克思说,工人阶级只有把自己组织起来成为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才能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无可辩驳地证明,没有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运动,就没有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巩固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社会主义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从其阶级属性和主要内容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就是关于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才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不断发展。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谈社会主义,只能是一句空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还在于我们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反复证明,什么时候从国情出发、与实际相结合,就取得成功;什么时候照抄本本、照搬外国模式,就遭受挫折。所以,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我们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实际。这个实际说明,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不能丝毫违背这些基本原则。这个实际还说明,我国仍然处于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的阶段,因此我们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必须体现中国特色。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建立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现实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我们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生产力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改革,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不解放生产力,就不可能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既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既解放生产力,又发展生产力。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也就体现在这里”。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搞私有制,也不能搞单一公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发展不平衡,共同富裕的实现必然是一个过程,同步富裕、平均富裕是不可能的。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走上致富之路。既要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差距;又要规范分配秩序,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问题,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创造。邓小平同志说,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但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适合于我们的国情。”它体现了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突出了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和稳定的职能。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我国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邓小平同志说,“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政治制度的优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尊重和保障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不断发展具有鲜明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努力做到“四个坚定不移”。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求,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四个坚定不移”是一个整体,共同构成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强大动力、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是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根本所在。胡锦涛同志说:“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我们要按照“四个坚定不移”的要求,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断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清醒而又顽强地为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而扎实奋斗、不懈奋斗。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

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 即“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是讲话创造性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鲜明特征的理解,明确了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课题新要求。实践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中国实践中产生发展,指导中国实践并得到实践检验的特征。理论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践经验科学化系统化,推动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特征。民族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引领中华民族发展复兴的特征。时代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时代发展要求,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特征。这“四个特色”,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主要内容。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具有“实践特色”。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高于实践,实践需要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只存在于实践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在实践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经历艰辛探索,逐步形成的。”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不同阶段,先后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它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既一脉相承叉与时俱进,回答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相同的时代课题和实践主题,同时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临不同的具体实践问题,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人民群众历史实践的理论升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源泉。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党善于集纳民智、反映民意、体现民利,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以此作为理论创新的基础,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实践特色”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开始走到现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党就曾进行过真理标准的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而这次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并且,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就是讲要在实践中循序渐进的改革。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特色也是“实践特色”。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说明“中国特色”中理论的重要地位。理论指导实践,这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搞改革开放,和推进改革开放向深层次不断发展,只有实践不行,还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这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有机整体。深化改革,必须要继续丰富这“理论特色”,继续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改革的实践,用实践来丰富这个“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说明“中国特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传统。中华民族具有经世致用的优秀思想传统,在历经坎坷和磨难的旅程中不断总结教训和升华感悟。中华民族这种“求真务实”的民族性格是一双看不见的手,在国家之间的斗争、民族之间的力量演变中,一直推动着民族从兴盛走向兴盛。

2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目标追求。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突出发展这一主题,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目标追求,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等科学论断,科学地回答了当代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3冲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浓缩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对于

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是它最主要和最鲜明的特征: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精华。人文精神的精髓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人文精神最简洁的表述。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以人为本才有了崭新的内涵,才有了民主的生命,也才有了为最广大人民服务的执政党和作为人民公仆的当政者。以人为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体现在其中的各个方面,要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但包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而且包括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产物,也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进行改革开放中逐渐形成的,是我们党也是我们中国人民所独有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世界的并不一定就是民族的,所以我们的改革必须要仅仅围绕我们的“民族特色”,对外民族的优秀成果要吸收借鉴,但绝对不能照抄照搬。丰富“民族特色”,就是要在本民族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照抄别人。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说明“中国特色”必须要永远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l_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在对时代主题的准确把握。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以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深刻变化为时代背景。当前,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以综合国力竞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科技创新和技术扩散H新月异,已成为推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新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改革开放,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用发展的观点审视自己、用战略的思维谋划全局,及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 大战略思想,不断充实和发展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2.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在对时代精神的大力弘扬。时代精神的内涵十分

丰富,主要包括改革创新精神、民主法治精神、公平正义精神、诚信友爱精神、科学发展精神、和谐相处精神等。从时代精神的本质来看,时代精神就是要求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品格,它所表现出的创新性,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借助于对时代、国情、世界政治经济走向以及种种主观条件所作的科学把握。

3.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在对时代要求的不断顺应。马克思说:“理

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新1日矛盾相互交织的特殊时期。时代要求我们要想在这种剧烈变革中抓住大机遇、赢得大发展,就必须在思想上有新的解放、实践上有新的创造、理论上有新的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要牢牢把握其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如果不跟紧时代的步伐,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如果不把握好时代的脉搏,就把握不住时代发展的需要,改革就会失去方向,失去动力。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就是要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时代的节奏,赶超时代的脚步,在改革中引领时代。

上一篇: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对策下一篇:中国文化和企业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