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设计结题报告

2022-07-02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海报设计结题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海报设计结题报告

大问题设计结题报告

江苏省《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讨论式

教学方法的研究》课题子课题

《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中“大”问题设计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我们于2008年10月申报《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中“大”问题设计的研究》研究课题,该课题于2009年4月进行开题论证后,学校即着手组织一线教师针对此课题展开实践研究。对于这一课题,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校委班子开会研究决定:由同为中学高级教师的校教科室马曲萌主任和教务处蔡如军主任一起负责此课题的研究工作,由青年教师梁晓波为主持人,具体负责此课题的开展,过程实践研究、经验总结等,参加实验的老师有10人,实验的学生有700多人。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初步构建起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基本结构体系、课堂教学提问“大”问题的基本思想、策略,研制总结“大”问题的教学方法,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了讨论式教学法的精神内涵,促进了讨论式教学的落实,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倡导学习的发展功能,关注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发展,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能有所发展,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作为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就是我们以前经常讲的“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会有什么样的数学教学。

“讨论式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得发展,即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通过讨论探索和解决数学问题以及通过讨论来总结应用数学规律”。“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方法的研究”就是在充分理解新课程的基础上,探究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与学的方法。讨论式教学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方式,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讨论的核心是问题,因此问题是教和学的开始,是讨论的源头。问题的好坏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数学教学设计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设计出一个(或一组)问题,把数学教学过程组织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讨论式数学教学设计就是问题设计。但大量教学实例表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并非是没有问题或不设计问题,而是问题设计不成章法或随意而为,如不能回避琐碎的问题,思维质量比较低,问题的思考空间不大、问题指向性不明确、问题难度控制不当、提问重思维结果的多,重思维过程的少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寻求一种能更好地落实讨论式教学理念的教与学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在充分理解讨论式教学及教学法的基础上,进行“大”问题设计的研究,探究一些促进教师教学观念与角色转变的方法。这是对现有课堂问题的一种优化设计。

(二)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论的研究认为:①教学进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②现代教学要以受教育者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水平及特点为基础,并与之相适应;③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一种体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处于领导者、组织者和教育者的地位,但不能包办代替本应由师生双方共同进行的活动,而应该引导、启发和帮助学生,特别是激励学生主动地学习。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给我们实施新课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课程实施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学生在自身的经验、信念和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与他人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教学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学过程应该关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课题的界定

问题设计: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要提出哪些问题,怎样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提出这些问题等一系列的安排和思考。

“大”问题:表面上看指粗线条式的问题。这种问题应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思路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对某一具体操作方法的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多种假设与猜测,而不仅仅是按既定程序作一蹴即就的验证。

“大”问题设计:“大”问题应是思维容量大、能够统领课堂教学、能在最大限度的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能最好地解说教材,从教材整体的角度和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感悟、探究、应用,并能促进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问题。它是相对于教学过程中的“连问”、简单应答的“碎问”以及对随意的“追问”而言的。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

1.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有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有利于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5.有利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改变以往只注重学习结果的状况。

二、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课题实验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实现下面的目标:

对于教师,要达成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学会深入钻研教材,分析学生的心理,从个案的角度探讨每节课中应该设计哪些问题、怎样呈现这些问题、问题设计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等,从而提高教师自身在“大” 问题设计上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达到对现有课堂问题的一种优化设计,构建起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基本结构体系;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与提升数学课堂“大”问题设计的思想、策略和注意点;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阅读一定数量的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书籍和刊物,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养成一定的学习、研究意识和习惯。

对于学生,要达成的目标:

1.在课堂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中,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主动发展的机会,教师便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素质的闪光点,因材施教,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2.在问题的讨论解决中,增强学生的学习愿望与兴趣,学生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等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水平,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3.在问题的讨论解决中,促进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堂问题的基本结构体系

课堂问题设计的几种类型

2.“大”问题设计的个案研究。

(1)根据数学课的教学内容不同,从数与计算课、空间与图形课、解决问题课、实践活动课等方面分别积累相应的个案。

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内容分为四大学习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与应用。不同的学习领域有着不同的特点。为此,从这四大领域中,选取了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解决问题、实践活动等内容作为个案研究的重点。力求为数与计算课、空间与图形课、解决问题课、实践活动课等积累一定的个案,从中总结出各类课的“大”问题设计的特点和规律。

(2)根据数学课的流程、环节的不同,从课的引入阶段、展开阶段、总结阶段等环节分别积累相应的个案。

(3)根据数学课的课型不同,从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分别积累相应的个案。 数学课的四大学习领域,虽然学习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是从每节课的流程划分,都会有引入阶段、展开阶段、总结阶段等几个环节;从每单元的课时划分,每个领域都有相应的课型。如何根据各环节的特点来设计问题,也是本课题的重要研究内容。 3.探究“大”问题设计的策略与注意点。

(1)探究“大”问题设计的策略。

(2)探究“大”问题设计注意点。 4.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个案研究和文献研究。并采用课例分析、教学观摩、教学反思等手段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记录,通过阶段小结和评价,对实施过程进行调控,促使课题扎实有效地开展。

(三)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大”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粗线条式的线性过程,“大”问题设计教学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大”又体现于精,精就精在浓缩有价值的大问题,之所以不设计枝节,不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套路,是因为课堂的本质是“由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的行为所决定的。”教师决不可能框定学生个体“活”的思想火花,只能随机点拨、引导、启发,在探讨中进行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这个过程是多维的、立体的、开放的、灵活的,有了这个过程,才能丰满课堂,丰富学生。同时,“大” 不是一味地求“大”, 也不是完全排斥“小”,例如: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教学圆的面积,教师展开阶段就提出“怎样计算圆的面积?你可以用书后的圆形纸片进行探究。”这样的问题过大,出示的时机不恰当,不具有引导的作用。这样的“大”显得漫无边际、让学生束手无策。可以改为先把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在实现转化以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这里的知识点其实可以分割成三个小问题:①圆的面积与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②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③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什么?三个小问题中,第一问应该是包括后面两问的,后面两问是第一问的基础,是对第一问的追问。因此在课堂中,我们只需给出第一问,让学生分组探究,而不必担心学生搞不懂。这样的问题设计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难易和深浅要适当,过难过深,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过易过浅,则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2.所谓的“大”问题是相对于“小”问题而言的。“小”问题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教师惟恐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理解不深透,在课堂上一味地、不厌其烦地对知识点进行“解剖式”提问、讲解、说明,把知识分解成无数个小知识点。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灌输者,学生则是被动者、服从者、接受者,课堂教学变成了枯燥的叙述和说明,这实际上是变相的“知识灌输”。而有的老师误以为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于是,课堂中频繁提问,把问题设计得十分细碎,一个接一个,学生不假思索马上回答,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学生没有思考。学生完全是被教师的问题牵着鼻子走,缺乏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频繁的提问有的过于琐碎,有的毫无意义,思维质量比较低,却占用了课堂大部分时间,一堂课下来,学生收益甚微。“大”问题课堂教学设计:教师要以教材为凭借,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智,不断深化自己的思维空间,进入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时,必须使学生调动起自己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通过发现、选择、重组等多种思维能力形成自己的答案。由于学生个性能力的不同,教师也应当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和答案,而不必要追求统一的答案,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智力、能力的发展。“大”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连续进行,能较好地展现课堂教学中疏与密、缓与急、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

3. “小”问题教学设计,体现的是教师控制具体的教学过程,希望学生能按预定的教学路线行进,这样的课堂,学生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学设计蓝图的角色,其中最活跃、最出色的是少数学生。教师是主角,少部分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能成为“观众”和“听众”。“大”问题教学设计,体现的是教师重视学生努力进行获取、形成、发现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的求知的过程。教师只有在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才能发现教学中产生新知识的乐趣。这种教学理念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通过“大”问题教学设计等方式来付诸实践。

4. 对教材进行全面的解读,把握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设计出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设计课堂问题。对提哪些问题,在何时提问,提问哪些学生,期望得到怎样的答案,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都有明确的通盘设计,做到心中有数,要明白提问的目的是什么。要以学生为本,兼顾全体学生。所谓深者得之深,浅者得之浅,均有所收获。

①注重问题的思维含量。“大”问题设计不仅要有思考的价值更要有明确目的,在问题设计时,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还要考虑这个问题学生能否够得着,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有多大的距离。要使每一个问题既为活跃学生的思维服务,又成为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问题的设计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想像能力等几方面入手,使问题具有较好的启发诱导性、清晰的层次性。学生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应该具有挑战性。教师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供出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平,犹如爬坡一样,用点力才能上坡,犹如摘桃一样,跳一跳才能够得着。使学生有调动自己“技能”储备的愿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锻炼自己“意志”的体验。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你能想办法验证吗?这样的“大”问题更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他们就会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说明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或半径有关。比如用滚动法,两个直径不同的圆滚动一周发现直径长的圆周长就长,直径短的圆周长就短。还有的用绕绳法来证明直径与周长的关系。这样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的问题设计围绕教学目标,导向明确又留有思维空间。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探索空间,如果问题过小、过浅、过易、过碎,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但实际上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

②问题要有恰当的思维空间。问题越大,解决问题就会越复杂,学生的思考空间就会越大;问题越小,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越简单,当然学生的思考余地就比较小,课堂生成就少。我们提倡提“大”问题(要有一定的空间),是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出发的,我们又要善于设计恰当的问题空间(要有一定的指向),是从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0分钟的限制出发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问题“大”和“小”的关系,处理好问题“多”和“少”的关系,才能使数学课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形成,促进数学思考和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健康情感的培养。如同上例中的求圆的面积所讲,问题过大就会让学生失去操作的空间,让学生觉得茫然、不知所措。 5.“大”问题设计的策略

①目的与要求:一堂扎实的数学课,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即,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执教老师必须认真仔细研读教材,抓住关键。因此一个统领课堂的“大”问题尤为重要。

②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习方法指导的过程:问题的设计既有目标的落实,又有学生学法的操作指导。即,教学过程的细化。

③问题的答案避免简单化和单一化,力求开放性和思维性

三、课题研究原则和思路、方法

(一)课题研究所遵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小学数学学习应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体现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正确导向。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

3.差异性原则。学生在发展上是存在差异的,要求没有差异就意味着不要求发展。我们尊重这个差异,让“大”问题为学生自由发展创造足够的空间,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4.激励性原则。通过构建有质量的“大”问题,让每位学生都有可能运用既有知识和经验,甚至是新知,融入到讨论中,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自尊和需要得到满足,从而唤起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5.目的性原则。问题越大,解决问题就会越复杂,学生的思考空间就会越大。“大”问题是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出发的,同时要注意善于设计恰当的问题空间(要有一定的指向),不能过于笼统、脱节,让学生不知所云,或者跨度过大,让学生束手无策。

(二)课题实验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1.注重案例为载体的研究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以案例为载体来进行探讨。通过一个个的案例分析,来发现我们在课题研究中的出现的问题,同时也能找到在研究过程中具有实效性的、可操作性的东西,使课题研究做到了“从小着手,探索共性,发现规律,形成模式”的研究思路。 2.专家引领

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初,我们请了省特级教师吴玉国校长为课题组所有成员作了专题讲座,吴校长在讲座中分析了此课题研究的三大好处:一是在“大”问题的讨论解决中,让学生获得更多主动发展的机会,在合作交流中,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素质的闪光点,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二是在“大”问题的讨论解决中,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愿望与兴趣,学生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水平,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够结合所学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三是在问题的讨论解决中,促进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吴校长又指出了进行此课题研究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第二步:制定研究方案,要在实践中修改和完善方案;第三步:收集案例,进行对比,总结成绩,查找不足。吴校长同时还对研究组成员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以课题研究促教师自身发展,抓住契机,努力提高;二是要相互交流,把课题研究作为一个平台,让教师在这个平台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三是要及时反思,及时总结。吴校长的报告,为本课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搭好了平台。 3.把课题研究当作教学研究的主心轴

学校将课题研究列为重点工作,写入了学校的工作计划,领导亲自抓要求,每个年级组的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节研究课,每学期每个年级组必须推荐一名教师在全校上一节展示课。每学期学校要安排3名教师上一节示范课。 4.用制度保障课题研究的连续性和严肃性

为了让课题研究具有实效性,连续性和严肃性,学校制定了《淮阴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制度明确规定了参与课题实验的教师要做到四个必须:(1)每学期必须做到写学习笔记1万字;(2)每学期必须有关于课题研究的案例4篇,并要求在各年级组进行交流2篇;(3)每学期必须上一节关于课题的研讨课,而且课后要有相应的反思;

(四)每学期必须有一篇关于课题实验后学生对比变化的统计表,用来了解课题研究的效果。学校每学期评出课题研究的先进个人和年级组,对在课题研究中作出成绩的老师和年级组,给予一定的奖励,尤其是对课题研究的先进教师,在年度评优、评先中作为重点考虑。对在课题研究中不能完成学校任务的教师,除了进行批评教育外,还要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并且规定年度不能评优。由于有制度作保障,老师们的课题研究积极性很高,并且圆满地完成了课题研究各阶段的任务。

四、课题研究过程

课题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8.10—2009.3)选题、申报、立项阶段

1.组建课题的研究和组织,进行选题讨论,并设计课题方案,同时申报立项。 2.初步收集资料,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 3.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09.4—2011.1)组织实施阶段 1.健全机构,分工合作

学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明确课题组负责人、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本课题研究人员都是从事教科研的一线老师,从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和已有经验来看,为可课题的实施提供了人力资源保证。吸收他们参与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并组织他们认真学习,使他们了解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理解课题内涵,明确研究目标,熟悉研究内容。

组织、分工如下所示:

主持人:梁晓波

成员:马曲萌 蔡如军 张兰林 徐丽丽 严佳丽 张慧 胡浩 孙美军 张中娥 杨金勇

论文撰写:梁晓波 徐丽丽 张慧 孙美军 张中娥 张兰林 严佳丽

报告撰写:梁晓波

2.做好问卷调查工作,找出存在的问题。

为了有目的地了解课堂教学现状,我们设计了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为课题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 15% 的课堂提问具有随意性,甚至有惩罚性提问。有 42% 的课堂提问属于简单的“一问一答”型,缺乏思维深度,教师不愿或不敢放手讨论。有 21% 的课堂提问具有较好的启发、诱导性,也是这些课堂的学生参与积极性高。 3.运行操作,修订计划,继续实施。

(1)加强理论学习

我们课题组由学校的教科室牵头,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有关理论,制定了明确的教科研活动安排,大家积极参加每一次的教科研活动,每一次活动都能做到四个“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健全、规范了课题组的研究活动。(2)认真实施研究

一、转变思想观念,促进认识到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验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为了使新的理念真正深入到教师的心灵,成为教师理念建构的基础和准绳,从而指导教师的教育实践,学校注重加强动态管理,坚持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我们主要向他们介绍一些数学教学杂志,并向他们推荐一些重点阅读论文,让他们有针对性、目的性地阅读这些论文,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他们的认知视野,从而使他们在理论上有更多的收获。实践表明,加强理论学习,对于促进实验教师的数学知识素养、提高数学业务水平都有很好的成效。

第二、借助沙龙平台,实现智慧共享。近年来,“学术沙龙”作为一种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思路、解决新方法的活动,正越来越多地受到中小学教师的欢迎。我们充分认识到,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个人的认识可能是片面的,集体的共识可能是正确的。因此,我们经常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进行数学问题的研讨,就教学中的新疑点、新发现进行交流。教师们的交流中,有理论学习的收获,有教学困惑的剖析,有教学成功的感慨,有教学失败的倾诉。

三、立足课堂阵地,研究运作范式。课堂作为实施课题研究的主阵地,理应成为磨炼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为了交流课题研究经验,展示课题实验成果,并以此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学校建立以课堂为课题研究基地,为教师搭建课题研究的试验园。课堂上,教师既要关注学生习得知识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素养的提升。评课,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从本学期开始,课题组经常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通过课堂这一鲜活的基地,为老师们更好地研究课题提供事实保障。

四、加强课题管理,确保有序发展。我们确保课题的正常运转,有序发展,学校领导成员认真组织实施,对课题的研究分段实施布署。

第三阶段(2011.2-2011.6)总结阶段 1.汇总各种研究资料,分析比较。

临近课题研究的结束期,学校课题组组织所有成员,召开课题组会议,讨论课题结题事宜。 2.撰写结题报告,准备结题。

五、课题研究成果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基本结构体系 1.“小”问题设计教学,体现教师控制具体的教学过程。

2.“大”问题设计的教学,体现教师重视学生努力进行获取、形成、发现知识的过程。 3.不同的的问题设计,有着不同的设计目的,教学中不可单一选择哪一种,而简单摒弃另一种,但应侧重于“大”问题设计的教学,更有利于落实讨论式教学法的精神,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大”问题设计的操作

按课型划分: 1.新授课 2.练习课 3.复习课

按教学内容划分: 1.数与计算课 2.空间与图形课 3.解决问题课 4.实践活动课

(三) “大”问题设计的原则 1.具有空间上的开放性 2.具有内容上的深刻性 3.具有对象上的层次性 4.具有实践上的操作性

(四)“大”问题设计的策略

1.目的与要求:一堂扎实的数学课,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即,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执教老师必须认真仔细研读教材,抓住关键。因此一个统领课堂的“大”问题尤为重要。 2.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习方法指导的过程:问题的设计既有目标的落实,又有学生学法的操作指导。即,教学过程的细化。

3.问题的答案避免简单化和单一化,力求开放性和思维性。

(五)获奖情况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小学数学版》 《小学数学教师》

第二篇: 《有效的作业设计》课题结题报告

课堂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然而语文教学中,仍然大量存在着随意练习、机械重复的现象,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精心设计课堂作业,提高课堂实效,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作业设计是小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有了很大改变,但其中我们也发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在语文练习活动设计上依然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操作。因此,急需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练习活动”的改革之路,所以提出“课堂有效练习的探究与实践”的研究。旨在通过研究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它强调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2、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与心、认知与情感、逻辑与直觉等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美。同时有意义学习的结果能得到自我确认,所以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而机械的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习的结果常常不得不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强化,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低效的学习。

3、《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理念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有效练习的途径,寻找根治重复低效 的方法。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练习和活动结合起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学会在学习中与他人合作交流、让学生在练习活动中,形成获取知识的技能,促进素养的提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好素质基础。力争使课堂练习有效、高效,为促进小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内容。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业的练习设计研究: ①、学生提高作业练习的设计; ②、学生实际应用作业的设计。

2、课堂练习中,对学生评价的研究: ①、学生情感体验的研究; ②、学生练习实效性的研究;

3、课堂练习中教师的地位和怎样辅导。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广泛收集、阅读、研究有关“小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教育教学文章和新课程的理论专著,并灵活地运用于课题研究之中,使研究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上。

2、调查研究法。

以听课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从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个案研究法。

以听课、检查、交往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进而分析学生的成绩。

4、经验总结法。 用科学的经验总结法,总结研究成果,用论文的形式汇报科研成果。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教师层面

(1)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有效的作业设计,使教师教学观念产生极大的变化。教师由原来的只关注教材,转向既关注教材,又关注学生。教师由原来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点拨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在具体的教育情景和日常生活中建构知识。 (2)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要求,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便于因材施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注重引导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课堂中的权威。 (3)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对教学中的问题及困惑及时的进行总结、归纳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逐渐实践,由实践经验逐渐上升到理论层面。真正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由原来被动的教学思考逐渐走上主动思考,有效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读书成为教师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的有效设计过程中,我们越来越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欠缺,我们所拥有的一桶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现状迫使我们应是“源头活水”,不应是一桶“死水”。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更新的重要方法就是读书,就是学习。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一种需求。 学生层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

经过老师的精心培养,学生掌握了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练习,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学生亲身感受到自主学习的成功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生思维开阔、视野开阔。

有效的作业设计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勤于思考,善于向困难挑战,寻求求异思维的习惯,学生思维广度更宽,深度更高。同时通过课外的学习,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阔,丰富学生的课内学习,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

(3)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

有效的作业设计使学生在课前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自学研究,指导学生学会如何思考,如何解决疑难问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小初衔接做准备,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4)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 有效的作业设计,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课前学生是研究者、探索者,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中成为主流。

(5)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

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缩小两端学生的差距,双方都能获益,尤其对后进生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小组讨论学习的气氛有助于缓解内心的紧张情绪,使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并且小组的集体智慧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利用好小组合作的方法也为他们多创造了一些动手动脑的机会,让他们能体会到学习中成功的乐趣。同时对提供帮助的同学来说也是一次锻炼。双方都会有合作成功的喜悦感,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大大增强。

七、主要问题和今后设想

纵观整个有效的作业设计过程,应该说要求明确、措施得力、反馈及时、教师和学生均反映良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分层教学的落实较为困难。我们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将进一步落实有效的作业设计,让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一个全面的提高。

第三篇: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结题报告(最终版)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自动网球发球机

班级 : 05020604

小组成员 : 吴军 (061201)

周少丰(061209) 毛海龙(

指导老师 :葛文杰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目录

一、 设计背景简介: ............................................... 3

二、初始设想方案简介 .............................................. 3 类牛头刨床机构。 ................................................ 3

三、最终选择方案简介: ............................................ 4

四、功能的实现 .................................................... 4

五、送球部分相关参数的计算与选定 .................................. 6

(一)机构尺寸的计算 ............................................ 6

(二)参数确定过程及考虑因素..................................... 7

六、出球部分相关计算与参数选定 .................................... 8

1、相关计算 ..................................................... 8

2、电动机转速的确定 ............................................. 8

3、选取相关参数 ................................................. 9

七、设计项目总结 .................................................. 9

八、参考文献 ..................................................... 10 附录:组内成员及完成的相关任务和上交文件清单 ..................... 10

一、 设计背景简介:

起源于法国的网球现在成为了全世界最流行的球类运动之一,深受户外运动人士的喜爱。但事实上,作为一个对抗性的运动,当你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或许也只能徒唤奈何了,而我们的这个网球发球机的设想,便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而产生的。尽管可能无法获得如同与人对抗时的乐趣,但对于技术的提高与自身的锻炼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二、最初设想方案简介。

类牛头刨床机构:

原理:主要采用的是牛头刨床的急回原理,因为急回现象存在着较大的瞬时速度,在击球的同时使球获得大的动能,从而实现抛球。 优点:该机构可以实现送球与抛球的协调统一,由于采用的是牛头刨床的急回原理,故结构可以稍微小一些。

缺点:由于是连杆机构,所以运动速度不可能过大,因此,球的抛射距离不会很远。

三、 最终选择方案简介:

具体的运动情况请点击参看三维运动动画。

原理:主要靠得是两个高速反方向旋转的轮把球挤压并抛射出去。 优点:机构体积相对来说比较小,机构平稳性比较好。可以实现抛球与送球的协调统一。

缺点:球的抛出速度计算比较复杂,只能采用经验公式来粗略计算。

四、功能的实现

1.其中将上面皮带轮做成圆锥形,如图:

这样皮带在转动过程中将沿着圆锥体左右运动,也就可以起到改变上面大皮带轮转速的作用。

由于上面皮带轮速度可变,因此上下轮的速度有如下关系:

即:上轮速度小于下轮速度,上下轮速度相同,上轮速度大于下轮速度

因此也就分别实现了上旋球,平击球,下旋球。

2.通过调整基座上可调支架的长度,并用销钉将其夹紧可以起到调节发球机整体高度的目的。

3.利用上面一个偏心轮的运动,可以将球有规律的发出,并且通过改变偏心轮的转速可以调整发球的间隔。

4.利用偏心轮的运动以及齿轮与齿条机构实现发球机在一定角度内的转动,以此实现发球角度的自动改变。如图:

综上,发球机最终的简图为:

五.送球部分相关参数的计算与选定

1.机构尺寸的计算

( 齿轮连杆等效图 )

1、偏心轮及相关尺寸

两个偏心轮采用相同的尺寸:偏心轮:直径20cm,偏心到圆心的距离5cm,长杆L=20cm ,短杆 L=5cm。

2、齿轮及齿条尺寸

齿轮分度圆直径为20cm,齿条长度为7cm

3、滑块尺寸 75×68×68

4、大轮及皮带轮的尺寸

两个大轮大小为30cm,两个大轮之间距离为65mm 下面及右边的两个皮带轮直径为20cm,圆锥形的上皮带轮大径为21cm,小径为19cm 2.参数确定过程及考虑因素

1、由球的直径(正常状态下约为65.41- 68.58mm),确定筒的截面为69×69,留出适当空间方便下球。

2、确定滑块宽、高为68×68。

3、滑块长度也可由送球的通道长度确定了,为了保证送球平稳,准确,特取75,比68稍大,利于滑块的滑进,不易卡住!且与连杆的铰接点并不在中间位置,这是防止齿轮打到滑块!

4、连杆长度及偏心轮尺寸的确定。滑块长度为75,综合考虑,尤其考虑实际情况,取长杆L=20cm,短杆L=5cm,直径20cm,偏心到圆心的距离5cm。

5、为了使网球发出时平稳有力,则大皮带轮的直径应远大于网球直径,且间距略小于网球直径。因此取大轮的直径为30cm,间距为65mm 6.为了提高传动效率,并实现球的旋转,取圆柱皮带轮直径20cm,圆锥皮带轮直径在19cm-21cm之间。

7. 下面一个偏心轮需要带动齿轮齿条机构运动,因此需要计算齿轮及齿条的尺寸。经过计算得发球机需要转过的角度为21度,取齿轮分度圆直径为20cm,则齿条长度最小为3.66cm,考虑实际情况,取齿条长度为7cm

六、出球部分相关计算与参数选定

1、相关计算: 网球发球装置的放置高度约为1.25m 出球点距离网高点的垂直高度h=0.336m 将速度分解为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 竖直方向:

由于H12*g*t2其中,H10.336m,H20.914m 解得:t10.262s,t20.243s水平方向:

由于 Lv*t其中 L15.5m,t10.243s 解得:v=22.63m/s即时速81.5km/h 因此发球机距离球网的距离为:L2v*t222.63*0.2625.9m2.电动机转速的确定: 上下轮的

不管哪种情况下,网球的速度都可以认为等于上下轮速度的平均值,但由于上下轮之间的速度差异极小,因此可以近似认为网球的速度等于下轮的速度。又由于网球速度为22.63m/s,所以下轮的速度为22.63m/s.由大皮带轮的直径为30cm,解得皮带轮转速为1450r/min.

3、选取相关参数

轮速:1450r/min 传动比为1:1 电动机功率:7.5kw

七、设计项目总结

刚刚开始设计的时候,坦白的说真的不知道从何下手。尽管老师给我们讲过相关的知识,但是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一开始我们整个小组真的有一种无处下手的感觉。

经过对于课程设计教材上的一些设计实例的研究,我们渐渐确定了设计的方向,但是由于考虑到大小等多种因素,我们先期的多个设计方案都被否决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为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案而苦苦思考,小组在一起开了很多次会,最终确定了最后的方案。

之后的工作基本就按部就班了,大家基本都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然后我将大家完成的任务做了整理和修改。制作了三维演示动画,当然制作过程也经历了不少的挫折,尽管最后的结果不是特别理想,但是我们已经尽了我们的最大努力了。

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很多挫折,但最终还是完成了预订的设计任务,在最后总结一下整个过程中的经验,并对整个设计的不足进行总结。

经验:

1、在设计中要早作计划,要进行充分的讨论,论证

2、整个组内既要注意分工,也要注意进行必要的交流。

3、随机应变,对于预料之外的变化要妥善处理。

不足:由于方案本身的限制,使得很多的参数都是通过估算决定的,这尽管有一定的根据,但是缺乏实践的验证。缺乏具体实验的验证,这是本次设计最大的不足。

最后,我们要感谢葛文杰老师对我们的指导。同时,还要感谢小组其它组员的配合与协作及班级其他同学的帮助。

八、参考文献:

1、机械原理(第七版) 孙桓 陈作模 葛文杰主编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机械原理与设计课程设计 王三民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附录1:组内成员及完成的相关任务

吴军 原理的主要设计、制作演示FLASH动画、3D动画,以及主要的计算过程

周少丰 参与设计,运动简图绘制 毛海龙 参与设计、语言描述及文档组编

附录2:上交文件清单 报告书: WORD版

三维演示动画

第四篇:《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结题报告

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设计,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当今的课堂虽然较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既能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能注重能力的培养;既能注重知识的建构,又能注重人性的塑造;既能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又能顾及个性差异。但仍有为数不少的课堂教学设计过于简单,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学习主动性未能达到充分发挥,学习效果低效。我们认为应通过教师对知识的精心设计,启发学生在思考状态下主动学习;利用合作、探究等策略,去实施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从而使三个维度都有收获。因此,我校申请了“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的课题,旨在通过此课题研究要求我们的教师能深入进去——研读教材,钻透教材、了解学生、摸清底数、跳出教材、依据课标设计教法、学法,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达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对教学设计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除了理论工作者继续研究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模式并应用于相关领域外,一线教师也已普遍关注到需要由传统的经验式备课向科学的教学设计转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由此可见,教学设计的确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应用空间。

二、课堂研究的主要内容。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指标是什么?有效教学如何设计与实施?有效教学如何评价?有效教学的反思如何进行?如何重建有效教学

的管理制度等等。这些被大家所关注是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问题。

三、研究目标:

(一)全面提高我校教师专业素质。通过课题研究,在我校催生一批具有高专业素质的教育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拔尖人才队伍。

(二)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氛围,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明确学校的科学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们教师的成长,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努力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管理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再提升。通过课题研究,努力成为学习型学校。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借鉴法

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对各种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出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和少走弯路。

(二)调查研究法

调查有效教学策略实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努力使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操作更加有针对性,实用性,切合学生实际,提高实效。

调查实验过程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变化发展,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事实依据。

(三)实验监测法

选择一个实验班,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构建理论假设,搞好实验设计和实施。同时记录学生学习方法及其成效,并及时进行必要调整。通

过实验监测,修正和完善原有理论假设,使学生学习更加有效。

(四)经验总结法

边实验边总结,形成阶段性的总结,让一些好的经验得以推广。

五、研究步骤:

2009年7月——10月(宣传发动阶段)

开展课题研究是提升我校教师自身素质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举措,根据要求,做好思想发动工作,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文件,重点学习课题实施方案,提高对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明确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⑴成立课题研究组。 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⑶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申报、立项以及论证工作。 ⑷组织理论学习。

⑸召开课题组成员参与的课题论证会,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 2009年11月——2010年6月(研究阶段)

在宣传发动的基础上,课题研究期间重点研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相关论著,开展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大学习。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学习和研究,组织参加本课题的教师开展相关的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经验总结和初步探索,初步提出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基本理论,结构及方法。结合“提高课堂有效教与学“活动的开展,重点探讨各科有效教学设计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在各班级,全面倡导有效教与学的实验,及时发现问题适当改进教学策

略,提炼有效课堂教学设计范例并撰写有效课堂教学案例集,并及时总结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论文集,进一步指导下一步的提高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研究。

⑴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提高全体教师研究的有效性,扩大课题的影响。

⑵学习理论、问卷调查、应用研究,探索各科有效教学设计的研究。 ⑶案例研究,每学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结合教学案例,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探讨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⑷撰写论文,每学期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课题论文,不断充实专题论文集。 2010年7月——10月(自我评价阶段)

在初步形成的有效教学模式基础上,对课题进行自我总结与评价,进一步完善有效教学的实践模式。

⑴学习《有效教学》体会论文。 ⑵观摩教学,教师交流。

⑶对案例进行分析,完善有效教学模式。 2010年11月——12月(总结阶段)

在完成实施阶段各项任务的基础上,加强相关督查考核,进行总结;整理分析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总结各层次各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交流推广,促进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

⑴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准备结题。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认真组织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多次召开全体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各个阶段课题研究侨务;每周举行一次业务学习,收集学习了《新课程理念》、《有效备课》等专业书刊上的典型文章,并要求教师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学校为教师们征订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等数种教育教学期刊(杂志),学校图书室购置了校本研修图书。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课题组老师的研究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并能不断用新思想、新观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二)全员培训,撰写有效教学设计。

学校按照全员参与的总体要求,结合校本培训和继续教育、全员培训全体参与,同时还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观摩教学,名师们精妙的教学设计,独具个性的教学风格,让老师们看到了他们课前的精心预设和课中的有效引导,看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相互对话,互动与碰撞、交流,看到了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学习方式与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外出听课返校后,组织开展听课反思交流。课题组开展再读《课标》活动。新的课程标准是教师撰写教学设计和进行各项教学活动的总纲,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实施必须用课标来指导。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标,弄清楚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所提出的不同层次的目标,把握教学方向,明确教学目的,更加有助于教师们确立新的教学观,为有效教学设计的研究奠定基础。

(三)团队合作,共同探究有效教学设计。

每们教师以教研组领取定量的备课任务,对照新课标研究学生,研究教

材,高质量完成备课基础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体评论,全组集中,集思广益,提出修改意见,再由教师整理评议意见,修改教案,再将整理修改过的教案进行认真复备,并结合本人教学实际进行调整,最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得失写出教学反思。

(四)加强教研活动,并对教师常态课教学各个环节进行调控,指导和管理。

我校坚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并形成,有效的学科研计制度,为教师交流互动搭建平台,具体做法是:

每学期安排教师在精心备好课的基础上认真上好一节教研课,周四利用业务学习日进行集中评课、交流,大家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形成浓厚的教学研讨氛围。在研究中,每个学期课题组的成员都要随堂听课,课后与同行分析,归纳总结,研究改进教学策略。

(五)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还建立了网站,教师们将自己的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故事等及时上传到网站中,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与大家共同分享,同时,我校还不断充实教师成长档案袋,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学习工具和感受成长体验成功的有效途径。

七、研究成果

(一)、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提升

通过个研修,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三位一体、立体推进”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模式,教师们在课题研究中,观念得到了更新。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引导者。能够利用科学,合理的诊断方法,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为学生创设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教学过程更具开放性。

1、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教师们提高了认识,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

2、能将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与科研结合起来,自觉地用研究的眼光去观察,思考和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碰到的多种问题,有很多教师通过参与课题研究,课堂教学环节清晰,教学思路明了,教学效果理想,所撰写的教学设计在不同层次评比中获奖。

3、利用课题组资源,让大家的思维得到相互激发,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二)、学生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由于我们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了学生主动的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主动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三)教师在各类比赛、教学竞赛、论文评比中获得了殊荣。

通过专题研究,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教、科、研能力有了不断提高。在专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撰写了专题研究总结或论文20多篇。

各类论文评选,其中获合肥市论文评选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在肥东县各类论文评选中分享

一、

二、三等将的分别有1名、3名和5名。

王晓燕、姚蕾两位老师自制教具获县自制教具一等奖。 阚道斌老师所撰写的综合实践论文获合肥市二等奖。

浦丽君老师荣获肥东县第一届名教师称号,并获合肥市优秀教师殊荣。 在肥东县第一届“教学能手”评选中4人获二等奖,8人获三等奖。 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得以下奖励:

通过有效教学设计的研究和实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阚蓉、阚颖两同学在县小学生书画比

赛中分获

一、二等奖。黄春梅、郑芙蓉、李倩倩等三位同学在“爱在中国”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中分获小学生演讲

一、二等奖。阚歆滢同学在第四届全国少儿书信文化活动暨肥东县第六届“鸿雁杯”校完文化活动中,参赛作品荣获特等奖,黄苒同学荣获一等奖,郑卉等七位同学荣获三等奖。

问题及思考

虽然,《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这一课题在我校的实话过程中取得一些成果,解决了各学科教学方法存在地问题,为各学科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但也还存在着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教师的知识和思想素养还有待提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的驾驭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新的课题,课题组的成员清醒地认识到肩负的任务,争取取得更显著的成绩。

《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研究》

第五篇: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石屯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概述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有了很大改变,但其中我们也发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在数学练习活动设计上依然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操作,多练多算使学生成为做题机器。练习模式单一化,毫无新鲜感可言,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急需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练习活动”的改革之路,所以提出“课堂有效练习的探究与实践”的研究。旨在通过研究,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它强调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2、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与心、认知与情感、逻辑与直觉等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美。同时有意义学习的结果能得到自我确认,所以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而机械的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习的结果常常不得不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强化,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低效的学习。

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理念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业的练习设计研究: ①学生提高作业练习的设计; ②学生实际应用作业的设计。

3、课堂练习中,对学生评价的研究: ①学生情感体验的研究; ②学生练习实效性的研究;

4、课堂练习中教师的地位和怎样辅导。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原因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

六、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11年9月至2011年10月 承担人:王明芹

主要工作:

1、拟写工作计划

2、制定实验方案

3、落实分工

4、拟写准备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 承担人:王明芹、王桂香 主要工作:

1、召开会议

2、制定整体的研究计划

3、课题展示

4、阶段性报告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

时间:2012年4月至2012年9月 承担人:王明芹 主要工作:

1、课题展示

2、总结性报告及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通过研究,从各个环节摸索了练习设计的有效方法。从精心设计练习,改革批改作业的方法,对学生作业的有效评价策略,上好作业讲评课,以及练习后做好反思和总结等,基本上实现了研究的预期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练习环节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如作业批改与否以及批改的质量和学生的整体进步有密切相关,为后进生转化和临界生的管理找到了一种合适的途径。

3、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练习的有效性既体现在量上,也体现在质上,而且是两方面的有机结合,但最终应反映在学生身上。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学生在成绩上有所提升,学生的学业负担真正得到了减轻,从而实现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发展。

4、初步形成了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一个特色。通过研究与实验,全体教师和学生对练习环节的管理由理解到支持,由被动完成到主动参与,同学校集体备课活动一样,已基本形成了一种习惯,也初步成为教学常规管理的一个特色。

5、提炼并撰写出了相当数量的案例、心得和论文等。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本着认真、扎实、有效的原则,积极开展研究与实验,摸索了一些好的做法,也提炼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和体会,为今后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资料和素材。

八、研究反思与设想

(一)收获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研究和实验,除了取得上面的成果,我们觉得还有以下收获:

1、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更新了教师教学观念,巩固并加深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拓宽了教师对教学方式改变的思路,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2、促进了教学相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密不可分,同样,教师的督导和学生督促缺一不可。良好的习惯在相互监督和相互学习中逐步养成。在作业检查过程中教师养成了良好的教学习惯,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我们牢固树立校本研究的思想,本着从教学工作的实际问题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让教师们从行动研究中尝到了甜头,利于今后真正做到教与研的有机结合。

4、结题不息题。尽管我们这一课题按计划结题了,但我们仍要坚持本课题研究内容,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把研究的成果、好的做法加以巩固与推广,并准备往下延伸。

(二)主要问题和今后设想 纵观整个操作过程,应该说要求明确、措施得力、反馈及时、教师和学生均反映良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分层教学的实施较为困难,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各科教师从资料的征订、标准的制定、练习的难度、数量和要求上,均体现了分层教学的要求,效果良好。但是,在一个班级内,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差仍很明显,教师对这种情况的分层却体现不够。虽然一再要求,也多方面和备课组长及教师交流沟通,但收效甚微。另外,教师自身的观念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如:应试教育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的有效开展。课题研究成败在教师,今后应继续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训和指导。实验教师要学中研,研中学;做中研,研中做;写中研,研中写,增强课改专家就是你我他的自信心。同时希望得到教育专家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上一篇:货币的战争读后感下一篇:后备干部鉴定材料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