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问题设计结题报告

2023-03-02

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报告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已经成为了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是有着写作格式与技巧的,写出有效的报告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问题设计结题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数学问题设计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2012年1月课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研究”被山阳小学确立为校级课题,两年多来,本课题的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紧密结合,有效促进了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切实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完成了研究预设的目标任务。现对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研究背景。

1.重视问题的解决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

数学课的根本目的是使所有学生获得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应立足于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让每一位学生学得有用的数学。让学生从小能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就是以这一点为出发点。本课题从学生学的角度,探索学生解决问题时选择基本策略的过程,形成了怎样的策略?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有什么样的实践意义?即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的有效性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达到提高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标准对学生的总体目标要求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2.国内外“解决问题”研究现状决定解决问题策略研究对实践课程标准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育界提出“问题解决”这一重要概念,明确提出“具有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要,我国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课程实验稿)》中,也明确规定: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难看出,“解决问题”不仅是数学学习的目的,而且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3.上海版教材的特点决定“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基本策略的研究”的必要性 义务制教育上海版教材中对问题解决没有单独列为“章节”,而是渗透、融合在各个知识点中;为了让学生建立更明确的问题解决策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解决问题,结合本课题,把上海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相结合,把问题解决策略结合上海版教材中的问题一起实施、一起解决、一起研究,一方面提高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整合教材的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在上述背景下,提出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研究的课题,让学生面对实际情景自己阅读、收集信息,用数学的语言、数学的思考方法来解释一些复杂的现实情景,用数学的眼光来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的角度来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且用数学的逻辑推理把获得的结果放回到实际情景中去检验,以此来实现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最终目的。

三、课题界定。

问题:是指没有现成方法可以解决的情景状态。

数学问题:是指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决的一种情景状态。 解决问题: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学习活动。首先解决问题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历程,解决问题的实质是数学思考,数学地思维。其次解决问题也是一种积极探索和克服障碍的活动过程。它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是新的,至少其中某些部分是新的,这些方法和途径是已有数学知识和方法的重新组合。这种重新组合通常构成一些更高级的规则和解题方法,因此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一外发现和创新的过程。第三数学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成为他们认知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方法不仅可以直接用来完成同类学习任务,还可以作为进一步解决新问题的已有策略和方法。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是人们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寻找各种方法加以解决,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或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充满智慧的思维活动的过程,这中间有学生的分析、思考、选择、判断、对比、优化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策略”应诠释为一种选择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方法。

四、研究目标。

1、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策略的掌握。通过研究,概括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同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组织编写“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的校本课程。借助苏教版国标本教材,通过研究和实施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进行校本课程的组织编写,探索出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途径与方法。

2 3.转变“教”、“学”方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规范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引导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丰富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努力形成扎实、朴实、有效的课堂教学风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形成本校数学学科的发展特色。

4.形成研究报告,通过专家组结题,展示研究成果。

五、研究内容。

小学生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它方法,发展应用意识,能借助计算器,学会与他人合作等方式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关于小学生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小学阶段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掌握哪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2.小学阶段学生怎样选择与优化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3.“小学生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具有鲜明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我们力图用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从而探索实施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七、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申报

紧紧依据课题申报申请表的要求,进行课题方案的设计。广泛收集有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拟定课题实施方案,进行了开题以及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注重开拓

重视实践

研究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开拓创新的过程。按照课题计划,边研究比较“苏教版”和“上教版”教材,上教版数学教材没有专门编写一个“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的单元,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系统的有关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会影响小学生问题解决时策略的应用以及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应用体验,影响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策划设想在我校三至五年级三个年级中依次

3 填入列表法和画直观图(包括画线段图)、枚举法和倒推法、替换法假设发和替换法。

采用列表法后信息齐全清晰,填表整理能帮助学生把握住实际问题里的数学内容,有利解决问题;画图法能引导学生借助直观进行分析,由于有了直观为依托,方便学生形象思维,帮助解决问题;枚举可以把问题中出现的状况逐个罗列,从而完整、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问题的答案;逆推的方法可以根据所得到的结果一步步倒推,依据这种结题思维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遇到比较困难的的问题时可以假设替换,例如在公园租用大船和小船的问题,可以把大船上的人数替换成小船上的人数,然后看看全部的人数中包括了放多少份小船的人数即可可以解决问题;转化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转化能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认识、已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创造性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转化能把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从而便捷地找到问题的答案。

利用校本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边实践边反思,在每个教学策略的教学中场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启发引导一尝试反馈一交流讨论一内化感悟一交流总结一巩固解决问题。经历了几个学期的学习和体验,学生有了初步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利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强了。

第三阶段:总结反思,积聚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过程扎根于实践。结合苏教版,研究教材和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结合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过程,恰当处理教材,设计学生需要的、乐于探究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优化学习过程,提高解决问题形成的有效性。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觉进行校本课程的编写工作,积极在教学中实践,主动撰写课题研究随笔;先后进行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讨、教学反思、撰写教学案例和撰写结题报告等活动。

八、研究成果。

1.甄别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正确认识“策略”是什么,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也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有效形成。这是研究小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形成的理论基石。

4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学生策略的形成主要表现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方法的具体内容,体验方法的使用要领,体验方法的价值,体验方法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掌握方法,赞赏方法,形成策略。为达成教学目标,从以下两点研究总结学生策略形成的过程。

第一,抓住一个“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综观现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课堂教学或教学设计,总觉得缺点什么。就拿列表方法解决问题来说吧:都是教师告诉学生要解答这题先要列表,然后让学生依据现成的表格把表填完整,再根据表格思考数量关系并解答。但是为什么要列表?学生还是不清楚,只是老师说“要列表”,所以学生就按老师的要求列表,可能不能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以后解题时,老师没有说,因此就不列了,也就是学生并没有形成这样的策略,没有把列表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教材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学生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不应该是仅仅局限在“方式方法”的这个具体的点上。但是,教学应该通过这个“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掌握具体的“方式方法”,并能灵活地运用,真正体会到“策略”的价值。

第二,突出一个“面”,让学生参与策略的形成过程。

这里所指的“面”,一方面是指教师在教学一种策略时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村内容,让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策略。另一方面是指整个小学数学阶段不同策略的相互渗透与运用。策略的形成可能是一个学期能养成的,也可能是整个小学阶段或更长的时间形成的,是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和时效性。例如,“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教学中通过“引发需要——尝试交流——回顾方法——感悟策略”等几个主要环节。让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从直观的操作解决过度到方法的抽象,反思提升,实现了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实现了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使学生养成自觉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择优的品质。

策略是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展开数学思维时的尝试、选择、优化的过程。我们需要努力的去把握学生思维的动向、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对于学习数学来说,策略是学生解决一类问题时选择方法的意识。方法是策略的构成要素,策略是方法的概括。策略必须通过方法的展示来感悟和提炼。如果我们能学会“求异+求 5 同”的思维方式,也许我们可以减少许多类似的困惑,增强对新理念、新教材的把握和处理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将“策略”诠释为一种选择“方法”的过程更确切。 2.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和掌握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的实践。

结合苏教版,从从三年级起, 每学期穿插进一个或者两个“解决问题的策略 ”。让小学生掌握和体验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课程目标。

在实践活动中是这样做的:

1)三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有列表法和画直观图(包括画线段图)。例如,小胖买3本书用去18元,那么小丁丁买5本书付多少元?在教学中让学生收集信息,把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全部填进表里,采用列表法信息齐全清晰,填表整理能帮助学生把握住实际问题里的数学内容,有利解决问题;教学时注意四点:第一,带领学生经历填表的过程;第二,引导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第三,启发学生利用表格理出解题思路;第四, 组织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又例如,山阳小学有一块长方形的花圃,长8米,在翻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这样的平面图形的问题让学生直接思考解题方法,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分析比较困难;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题里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相应的平面图,直观显示问题的信息,便于学生分析和思考,有利学生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画出平面示意图后,引导学生借助直观进行分析,思考先要求什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有了直观为依托,学生就能看出需要先求长方形的宽,从图中就能直观地很快知道如何求出长方形的宽,从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这样的

6 策略解决问题,就能体验画图策略的有效性,感受直观图作用,乐于用这样的策略解决问题。

2)四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有枚举法和倒推法。例如,王伯伯在空旷的场地上用18根1米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养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发?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时候会产生这样的解决情况:宽是1米,那么长是8米;宽是2米,那么长是7米„„采用枚举的方法解决,然后引导学生概括总结方法。又例如,小胖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丁丁24张后还剩下52张。小胖原来有多少张邮票?学生会采用什么策略解决问题呢,通过尝试交流,采用倒推的策略最简便有效。枚举就是一一列举,即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逐个罗列,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生活中有许多实际问题,列式计算往往比较困难,如果联系生活经验,用枚举的方法能比较容易地得到解决;枚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之一,而且在枚举的时候要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对发展思维也很有价值。逆推法是指从问题的最后结果开始,一步一步往前推,直到求出问题的答案;逆推的方法思考问题是一种常见的策略,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3)五年级学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有替换、发假设发和替换法

告诉学生遇到新颖的、比较困难的、暂时还没有解法和答案的问题时,不妨大胆地猜一猜、估一估,作出一个假设。随着假设的提出,问题就变成比较熟悉的、能够解答的问题了;假设不一定就是原来问题的正确结果,对假设必须检验,如果假设完全符合问题情境,它就是问题的答案;如果假设不完全符合问题情境,它需要适当调整,向正确结果靠拢,直至问题的答案。调整假设的办法比较多,替换是一种调整方法。

例如,小胖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个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三分之一。小杯和大杯的容量格式多少?假设果汁都倒入大杯里或者都倒入小杯里,问题就简单了;为了使果汁倒入同一种杯子里,可以‘替换’,即用大杯替换小杯,或者用小杯替换大杯;在问题解决以后,回顾解题方法,体会其中的思想方法,找到假设策略,把握替换要领,并把假设与替换应用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中,逐渐内化成自己的策略。

7 转化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方法,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解决的问题;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例如,学校美术组有35人,其中男生2的人数是女生的3,女生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如果用方程解题的思路是设女生有22x人,男生就是3x人,可以列出方程x+3x=35解答,这样的方程五年级学生2还不能解答;如果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3”转化成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让学生在“已知美术组的人数,求女生人数”

2这个问题情境中体会这样转化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凭借对“男生人数是女生的3”22的理解,或是把3看作男、女生人数的份数关系,或是把3看作男、女生人数的2比,都能通过推理得到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3,美术组有2+3共5份的学生,35÷5得到1份的学生,就解决问题了。这里的教学不以这些分数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为目的,而是以体会转化策略,培养学生初步推理能力和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为教学目标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长期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培养的, 是通过各个领域内容的教学逐渐形成的,穿插“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策略,能加强 策略的形成和对策略的体验,它的意义更在于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由此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还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数学教学在这种鼓励个性发展的理念下进行, 学生的创新精神才可 能真正得到培养。

3、重视“策略意识的渗透”和“策略的合理选择”-------选择与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1)重视策略意识的渗透

8 教材在编排上逐步渗透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画图、一一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转化。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好教材中安排的实际问题外,更重要的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意识。这一意识应该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中。对小学生来说,列表、画图、一一列举比较常用,倒推、替换和假设的应用相对较少,而转化可以说是应用于整个数学学习中。当学习了某个策略以后,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运用策略的意识,这个引导应该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只有在不断的应用中,学生运用策略的意识才会进一步加强,运用策略的能力才会增强。

(2)重视策略的合理选择

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我们引导采用多种不同的策略,列表、假设、转化等都是学生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角度会有所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存在差异。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生命之间必然存在众多差异。教师应该尊重每一种思维方式,让每一种思维都有成长的空间和机会,应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解释和评价自己的思维结果的权利。

在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前提下,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策略的优化与提升,让学生在不断应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自觉汲取他人的优势,改进自己的策略,多中选优,择优而用。同时在强调策略优化的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引导,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为好的策略是相对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例如,教学《鸡兔同笼》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要计算出鸡和兔的只数,可以采用很多种不同的方法,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列方程。通过学生的尝试练习,再对这几种不同的策略进行对比,发现有两种方法比较容易理解,即列表法和画图法。但是画图法还是有一个缺点,那就是鸡和兔的总量不能太大,总量太大,画图就非常麻烦。最后总结得出解决这类问题最实用的策略还是列表法。

4、校本课程的形成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研究的基石

本课题通过实践研究,开发一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的校本课程。 结合学科的特点、教材的特点、学校发展的特点和学生发展的特点利用苏教版的资源,由学校一线数学教师开发、开展的活动,属于“教师本位”的课程开 9 发活动。以校为本,用于促进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于促进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结合苏教版“解决问题策略”,整理了 编写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校本课程。(1)教材呈现,包括“学习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2)教材分析,包括例题分析、教法建议、课时安排等;(3)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校本课程是学生学习策略的基石,形成问题解决策略的基石。三年级(上)列表法,2个例题,4个教时;三年级(下)画图法,2个例题,3个教时;

四年级(上)枚举法,3个例题,3个教时;四年级(下)倒推法,2个例题,2个教时;五年级(上)替换法、假设法,3个例题,7个教时;五年级(下)转换法,2个例题,4个教时。

九、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课题的引领下,数学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变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在欣喜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许多有待改进的不足之处和不少有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1.理论素养的欠缺直接影响着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2.教学课时与研究目标的达成有矛盾,影响研究的实效。

3.教师教学创造性的发挥有待提高。在教学活动设计中,部分教学设计会考虑不周,智慧性不强、创造性不够,给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打下折扣。

将一日既往地在优化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形成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第二篇:《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

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莆田市湄洲湾北岸忠门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为了在信息社会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数学教育。美国的数学教育文件《从关注数学教育的未来》中指出:“美国人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为生活而思考,他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数学的思考。”日本在1998年《数学指导纲要》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对日常事物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力。”我国从1903年开设数学,一直把“思考”确立为课程目标内容之一。

随着历次课程改革的进行,尤其是《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越来越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探究并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策略也成了当下研究的关注点。

福建省普教室自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把对“问题解决”相关课题的研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已有近十年研究历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和研究成果,该课题已经成为国家级的重点课题之一。所以对于“问题解决”课题已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本课题作为子课题之一,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数学家们十分重视“问题解决”与发展学生思维的密切关系。美国数学教育家萧恩菲尔德提出,“我所希望的并非仅仅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特别是别人所提出的问题,而是帮助他们学会数学地思维。”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孩子提出的问题愈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问题解决”体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数学现实原则。《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体目标中也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把“数学思考”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四大目标之一。

2、实践意义

问题解决的学习,必将改变现有数学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是最能调动学生的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把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学会思考的方法。

三、课题确立的理论基础依据

1、现代教育理论

西蒙认为,强有力的一般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确是存在的,而且是可教会的。国外的研究者围绕一般解决问题的思维技巧训练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有影响的思维训练教程。实际上针对具体的学习任务来说,结合学科内容进行问题解决思维技巧的教学效果更明显。研究者发现,思维能力同时具有概括性和依赖具体思维内容的属性,离开特定的内容教问题解决的方法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将问题解决与学科内容相结合进行问题解决的教学,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合理的。当前,学科问题解决教学正成为国内外教学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并且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结合学科内容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把问题解决表示为模式建构的过程是为把问题解决表示为一种理解过程提供了一种方法。”因此,学科问题解决教学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使问题解决的思维技巧变得易学易教。

2、多元智能理论

从事与数字有关工作的人特别需要这种有效运用数字和推理的智能。他们学习时靠推理来进行思考,喜欢提出问题并执行实验以寻求答案,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对科学的新发展有兴趣。因此,问题解决过程也是发展学生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逻辑数学智能得以培养。

3、《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体目标中也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构建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理论体系,形成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实现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生生的情感交流,使课堂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意色彩,充满温情、友爱、互助、竞争的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和积极思维的状态中参与活动,发挥潜能,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从合适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能力及数学的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智能。

发展教师对问题解决数学教学模式的理解、应用及课堂驾驭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①问题解决与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关系;②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应有的教学策略;③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必须经历的数学思考过程;④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考策略与方法; ⑤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小学生数学思考的自我评价、反思与调整。⑥在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

研究重点: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

研究难点: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小学生数学思考的自我评价、反思与调整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和主要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学生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

(1)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特别是构建主义理论、问题解决的有关理论以及课堂教学实践的有关理论。

(2)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和方法,调整教学思路。

2、调查研究方法

(1)调查学生学习的数学实践状况,发现问题,确定操作要点。 (2)调查、总结、推广教师在问题解决中发展学生数学思考能力方面运用的新方法、取得的新经验。

(3)调查实验实施后的学生发展情况,为课题提供实例依据,并反馈、调整优质教学的实际操作。

3、行动研究方法

在学科教学的实践中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搜集理论的和教学实践中的资料,从行动中明确意识、端正认识,不断反思、探索、改进、总结,成功地总结出做数学的经验和方法。

4、实验研究法

在明确实验目的后,进行实验设计,并对实验过程进行控制。在收集有关信息和数据之后,对实验资料进行具体的统计分析,总结提炼,形成实验结果,以验证假设。同时,要做好对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问卷调查、现场观察(录像)、访谈记录、作品分析(内容分析)、过程自我评价等工作。

七、“问题解决”、“思考”及“思维”的内涵界定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引向性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心理历程。

思考是有针对性的对某事件或问题产生疑问,并运用自己的脑力,结合收集的依据来进行分析、判断、归纳、综合,以寻求其原由的思维过程。从哲学角度讲,思考就是主体将其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感性材料在头脑中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只有通过这一改造制作,才会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而思维则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应。思维的产生和进行起于有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思考是针对问题解决所进行的一种较为深入的思维。

八 、课题研究的基本做法

1、制定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获批以后,课题组立即着手制定《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及《课题开题报告》,重新论证了选题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明确了“问题解决”、“思考”及“思维”的内涵与界定,确立了课题的理论基础依据,明确了研究的目标和内容,确定了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方法,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具体的分工,分解了各研究阶段的任务与要求,使课题研究有条不紊地进行。实施过程中,我们以学期为单位,每个学期制定课题组的实验计划,每位实验教师根据自己分工的课题自己制定研究计划,并进行了每个学期的实验总结,归纳经验发现问题,为下一阶段的研究提供借鉴。

2、追补课题理论基础

由于我校课题组成员并没有参与福建省前期该课题的研究,所以对于该课题的理论积淀和已有研究水平尚不清楚,我此,我们制定了在短时间内补上相关课题的理论及实践结果,借阅参加上一轮研究的研究材料,大量收集相关的研究信息,并进行了充分的学习与交流,第一学年,平均每位实验教师交流了近10份的研究材料,每一次的研讨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学习交流相关课题理论知识,并组织了一场规模较大的课题理论专题研究沙龙,参与交流的不仅有课题实验教师,还有部分骨干教师。还组织全体实验教师积极参加区级、市级、省级的课题研讨活动。经过近一年的穷追猛补,课题组成员从每人交流获得的6册《理论学习参考资料》学习中对该课题的理论认识及我省已有研究实践经验有了明显的提高,算是爬上了具人的肩膀,开始了自己的研究。

3、调查现状提供依据

设置了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中有关思考方面的17个问题,对不同学段的444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总体上较低。优中差三种等级的学生在数学思考总能力与各种分析能力上都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及特点。在总能力上,优等生达到了较高发展水平 ,中等生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后进生尚处于较低层次的水平。而且从调查中也明显看到,即使是优中等生,他们的数学问题思考能力,尤其是思考策略与方法方面尤为薄弱。另据比较发现,男女生在思考的总能力与各分能力的均略有差异,男生思考兴趣与思考策略皆比女生强些。所形成的《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思考现状调查报告》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策略依据。实验教师对今后的课题研究做到了心中有数,使用的策略更加有的放矢了。

4、研讨学习提升自我

“问题解决”课题研究是我省的拳头课题,研究热潮一次次袭来。课题实验教师为了不断提升自我,提高研究水平,每年我们均积极参与省第十六届、十七届、十八届、十九届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题研究现场教学观摩研讨会,参加莆田市每个举行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观摩及片区研讨活动,组织参加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题实验观摩研讨活动,部分实验教师还有机会参加华东六省一市数学教学研讨会、全国第十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莆田市徐国裕名师工作室数学研讨活动。诸多的活动使每位实验教师从理论、实践、经验等方面不断地得到充实与提升,每位实验教师从厚厚的6册《观摩研讨材料》中学就了扎实的理论实践功底,使课题研究有更好、更深入的实践基础。

5、立足课堂开展研究

除了文献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外,我们重点的研究方法就是行动研究方法和实验研究法了,为此立足课堂,针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成为我们的研究重点,课堂成为我们研究的主阵地。

每学期每位课题实验教师上一节有质量的研讨课是硬任务,以课为载体展示、交流、研讨成为研究的主要形式,结合理论进行点评成为实验教师最欣赏的发言方式,是否围绕自己研究专题设计一节课、展示一节课,成为大家评价一节课的准尺。每一次研讨活动,细致的分工,成为活动顺利完成的有力保证,会前的课标教材的研读、集体备课、磨课、假设实验结果的尝试,促进每节展示课质量的提升,于是每次研讨课实验教师总能上出亮点,给与会人员以启迪;会后反思促进每位实验教师的不断成长。三年多的研究,共展示了 节研讨课,其中市级 节,区级 节, 中心小学级 节,平常研讨课 节,扎实、高效的研讨,成就了老师综合素养的成长,成就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也成就了课题研究成果的诞生。其中获奖课例共 个。三年来我们共积累了8册带有教学设计、教师评价及教学反思的《研讨活动记录》(其中教研沙龙材料1册),它们记录了我校课题实验教师三年来在在课堂上、在研讨平台中的辛酸苦辣、功过得失,撒下他们辛勤的汗水,也留下了他们成长的脚印,是课题组成员扎实深入研究的有力证据。

6、及时归纳形成成果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有序的组织,有效的活动,扎实的理论功底及大量的观摩与实践,以及及时的归纳与总结,结出了累累硕果,三年多来,课题组每个阶段都及时收集了实验教师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形成了5册《案例研究精选》、5册《阶段性研究成果》,其中有不乏在CN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有在省级、市级、区级获奖汇编的文章,有研究成果在市级、区级研讨中进行专题讲座获好评的。文章的水平及获奖的级别等次也许有待提高,但总算无愧于三年多的研究,而对于师资力量相对贫乏的农村,这些成绩已经是一次质的飞跃了。

九、课题研究效果与成果

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更好地学。课题的效果,不仅仅是体现在教师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的提高,更关键的还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

1、教师能在不同的数学知识领域灵活运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 本次课题研究按照省普教室的研究总体框架,把数学的四大领域分阶段地进行逐个研究,让教师应用问题教学模式“了解问题—抓住关键—应用知识—表述呈现—反思评价”进行不同知识领域进行教学探究,引导教师针对不同知识领域的主要特点进行问题设计、问题展开、问题探究、结论呈现表述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使学生不管学习哪个知识领域的内容都能有效地得以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而教师也能自如地驾驭问题解决教学“五步法”进行教学,这是最重要的课题研究效果之一。

2、学生从已有信息中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课题研究的重点之一,而问题意识的培养的前提是学生能否从已有的信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经过研究,实验教师一致认为:生活化的素材有助于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呈现生活原型的数学信息有助于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学会数学化的表达是学生能把意识到的问题通过数学化的语言表达的关键。

基于以上的认识,实验教师从素材的选择、呈现方式、表达方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引导与训练,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堂中的数学问题又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更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问题,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问题意识得到培养,这为教师在课堂上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提供了有利的前提,也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实验教师着重通过知识铺垫、引导思考方向、师生共同交流分析问题的本质、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独立或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法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问题解决的意识及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与提高,达到了预期的实验效果。

3、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目标之一,这是数学科学科特点决定的。数学就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可谓贯穿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课题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以问题探究为明线,以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为暗线,平行地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知识与思考方法的铺垫、问题与解决方法的展开、探究结论与结果的应用,无不孕育着思考能力的培养,期间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都为学生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思考力提供了锻炼与提高的机会,也使得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融合在一起,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立体达成。实验发现,经过实验的学生,有爱问、敢问、善问的良好学习习惯,他们能更好地掌握提问的技巧和方法,由于教师关注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对数学问题的意识及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敏感性明显增强,这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开广阔的空间。

4、实验教师多维度探究总结了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培养数学思考能力的策略 通过三年多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总结,共形成了调查报告一篇,论文 篇,其中在CN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篇,在省级论文评选汇编的论文有 篇,在市级论文评选获奖及汇编的有 篇,在区级论文评选获奖汇编的有 篇。这些文章是实验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在实施课堂教学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具体操作方法,主要策略有:

学习习惯养成的策略 学生的课堂习惯是影响一节课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实验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习惯入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交流问题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这样的习惯培养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将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

从关注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的维度,通过改变问题解决的策略、方向、途径,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敏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变通性等思维品质。如:《》

差异化思考能力培养策略

从关注不同思维品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维度,探究优秀生、后进生在发展数学思考能力方面不同的教学策略。如:《》

教师有效引导思考的策略

从关注师生角色关系的维度探究如何在课堂上发挥教师的主导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有效地展开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如:发表于《广西教育》上的文章《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

抓住知识间内存联系的策略

从学生学习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的维度培养学生的思维,因为数学知识就像环环相扣的珠链,每两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如何通过这种关系引导学生发现联系、建立联系,产生思维过程中的多种关联的触点,达到融会贯通、活跃思维、发展思考力的目的。如:发表于《家教世界》上的文章《在数学化过程中发展学生思考能力例谈》。《》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

相对于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知识与技能显得微不足道,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思考才是培养学生策略中的“顶层设计”,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也将对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项基本的教学目标从后台走向前台,更加凸显出其在数学学习上的重要性。如:发表于《数学教学与研究》上的文章《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教学的策略》。

还有评价的策略、兴趣培养的策略„„许许多多的策略,在此无法一一列举。各种各样具操作性的教学策略使得课题实验的成果不再变得理论与虚浮,在推广与应用中,许多老师颇有心得,他们得益于课题研究成果,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受益,也使得该课题的研究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十、遗憾和思考

课题三年,有收获也有缺憾。一是课题组成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无法使得各个领域的探究齐头并进,总有一些模块的研究滞后,影响整体研究进度;现在的教师考评制度,还无法使得课题的研究不带功利性,实验教师研究态度有时也是影响研究质量的关键;问题解决作为大课题,其子课题之间并没有办法做到界限清晰,研究过程中“串题”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实验教师有时出现研究方向错误的现象,令人啼笑皆非。如此种种,希望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得以克服,课题研究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三篇: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石屯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概述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有了很大改变,但其中我们也发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在数学练习活动设计上依然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操作,多练多算使学生成为做题机器。练习模式单一化,毫无新鲜感可言,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急需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练习活动”的改革之路,所以提出“课堂有效练习的探究与实践”的研究。旨在通过研究,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它强调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2、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与心、认知与情感、逻辑与直觉等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美。同时有意义学习的结果能得到自我确认,所以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而机械的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习的结果常常不得不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强化,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低效的学习。

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理念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业的练习设计研究: ①学生提高作业练习的设计; ②学生实际应用作业的设计。

3、课堂练习中,对学生评价的研究: ①学生情感体验的研究; ②学生练习实效性的研究;

4、课堂练习中教师的地位和怎样辅导。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原因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

六、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11年9月至2011年10月 承担人:王明芹

主要工作:

1、拟写工作计划

2、制定实验方案

3、落实分工

4、拟写准备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 承担人:王明芹、王桂香 主要工作:

1、召开会议

2、制定整体的研究计划

3、课题展示

4、阶段性报告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

时间:2012年4月至2012年9月 承担人:王明芹 主要工作:

1、课题展示

2、总结性报告及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通过研究,从各个环节摸索了练习设计的有效方法。从精心设计练习,改革批改作业的方法,对学生作业的有效评价策略,上好作业讲评课,以及练习后做好反思和总结等,基本上实现了研究的预期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练习环节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如作业批改与否以及批改的质量和学生的整体进步有密切相关,为后进生转化和临界生的管理找到了一种合适的途径。

3、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练习的有效性既体现在量上,也体现在质上,而且是两方面的有机结合,但最终应反映在学生身上。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学生在成绩上有所提升,学生的学业负担真正得到了减轻,从而实现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发展。

4、初步形成了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一个特色。通过研究与实验,全体教师和学生对练习环节的管理由理解到支持,由被动完成到主动参与,同学校集体备课活动一样,已基本形成了一种习惯,也初步成为教学常规管理的一个特色。

5、提炼并撰写出了相当数量的案例、心得和论文等。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本着认真、扎实、有效的原则,积极开展研究与实验,摸索了一些好的做法,也提炼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和体会,为今后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资料和素材。

八、研究反思与设想

(一)收获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研究和实验,除了取得上面的成果,我们觉得还有以下收获:

1、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更新了教师教学观念,巩固并加深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拓宽了教师对教学方式改变的思路,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2、促进了教学相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密不可分,同样,教师的督导和学生督促缺一不可。良好的习惯在相互监督和相互学习中逐步养成。在作业检查过程中教师养成了良好的教学习惯,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我们牢固树立校本研究的思想,本着从教学工作的实际问题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让教师们从行动研究中尝到了甜头,利于今后真正做到教与研的有机结合。

4、结题不息题。尽管我们这一课题按计划结题了,但我们仍要坚持本课题研究内容,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把研究的成果、好的做法加以巩固与推广,并准备往下延伸。

(二)主要问题和今后设想 纵观整个操作过程,应该说要求明确、措施得力、反馈及时、教师和学生均反映良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分层教学的实施较为困难,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各科教师从资料的征订、标准的制定、练习的难度、数量和要求上,均体现了分层教学的要求,效果良好。但是,在一个班级内,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差仍很明显,教师对这种情况的分层却体现不够。虽然一再要求,也多方面和备课组长及教师交流沟通,但收效甚微。另外,教师自身的观念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如:应试教育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的有效开展。课题研究成败在教师,今后应继续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训和指导。实验教师要学中研,研中学;做中研,研中做;写中研,研中写,增强课改专家就是你我他的自信心。同时希望得到教育专家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第四篇:《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总是和问题连接在一起的,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现在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首先是提不出问题,其次是不敢提出问题,三是不善于提出问题,四是没有机会提出问题。在我国,随着社会发展,知识型人才将逐渐被创新型人才所取代。如何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环境,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促进优质教育的实施,实现素质教育提出的全面、全体和个性发展的学生培养目标,这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也是广大社会民众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时代性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确立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研究。

三、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所谓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而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就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情景创设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此课题的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方法论为基础,以教育学、心理学、有关新课程理论方面的专著为指导,着重依据三个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3、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四、研究目标

1、让教师全面接受教育教学新理念,养成在教学中合理创设问题情景,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紧密结合的意识和习惯

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对课堂教学起着调控作用,首先要从内心全面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大胆放开手脚去实践新的教学理念。

2、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课堂教学的导入对调动学生学习新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这堂课的教学效益,因此,教师在教学前,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事例中的数学问题,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真实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数学,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在猜测中学习数学,在探究中学习数学,在合作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研究、实验,初步构建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课题论证、调查、理论,学习形成研究方案;成立组织机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我校以前研究成果;立项、搞好课题宣传。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全体课题组成员采用多种方式和形式进行大量的个案研究和资料的积累,进行了课题研究的中期研究汇报,通过上课、作讲座、交流等形式进行了汇报,并邀请专家进

行指导。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课题组成员根据前一段收集的个案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整理,进行总结,形成一定的模式。撰写结题报告,召开成果汇报会。

(二)、研究内容:

我们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目标,结合数学课程的特点,确定课题研究的内容分成三个方面:一是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二是开发与利用情景的,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三是提高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六、课题研究对象

本实验把整个小学教学分为三个阶段:低(

一、二)年级阶段、中(

三、四)年级阶段、高(

五、六)年级阶段。在每个阶段进行同一子课题,但目标分层的实验。全校的班级及数学教师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

七、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近几年来有关的文献资料、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比较,筛选出有效的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所借鉴。

2、过程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加强对变量的研究,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3、行动研究法。即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其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4、实验研究法:通过对实验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探索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原则、方法和途径,应用课程资源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调研、测试、开座谈会等手段。理解发现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实验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八、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建立完备的课题研究机制。

机制的完善是课题研究顺利实施的制度保障。

1、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2、建立了教科研制度。

3、课题研究直接纳入年终考核。对年终按各自的研究成效分配酬劳。当然,在发挥教师间相互竞争、自主研究功能的同时,我们又通过专设的集体成果奖,激发教师的团队精神,发挥他们群体自主研究的作用。

(二)加大专题理论学习的力度。

1、倡导自学。教师工作是一项个体性很强的工作。各个人工作的时间和重心都不相同。因此,自学永远是教师汲取理论营养的最佳方式。我校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了一台电脑,教师可以随时上网查阅资料,阅览室全天外开放,教师可以自主学习;学期中我们不定期进行生活化课题研究碰头会,理论知识更新交流会,实现教师间理论资源的共享;每位教师每学期理论学习笔记每学期不少于5000余字。

2、组织进修。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进行学习。每个学期至少请教研室主任进行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情境教学指导,不定时的请地区教研员来我校指导课题的研究,还其他兄弟学校建立了校际互助教学进行交流探讨,用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化课题研究。每学期至少去外地培训学习,参加观摩名师讲课还与他们现场互动,解决了教学中的一些困惑。以此来开阔教师们的教科研视野。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1、收集音像资料资源:

学校注重开发录像带、光盘等音像资料。如录制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作为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问题情境,录制数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录制数学家的生平或故事,录制教学案例供教师讨论。

(1)开发和利用教学光盘、CAI课件、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2)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学生认知、引导学生探究、促进教学反馈。

2、利用互联网络资源:

学校倡导教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成为数学课程的资源。网络资源的开发突破了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模拟实验,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

3、利用校园网,加大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为加大学校的信息化进程,最大化的发挥各种资源的效能,使资料能得到共享。我校积极组织教师上传资料,优秀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等。同时,在网上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促进了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中,我们坚持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寻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如在进行二年级(上册)“统计—生日”教学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课件出示)生日蛋糕、生日蜡烛、鲜花,同时配有生日歌的音乐。当画面一出现,全班同学“哇,蛋糕、蜡烛”,接着就情不自禁的拍着小手跟着音乐唱起了“生日歌”。轻柔的音乐,优美的画面,将学生带

进了一个趣味性很浓的“过生日”的生活情境中,以情促知,创设了情知互动的愉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不仅想把自己的生日时间告诉同学,同时也想知道全班同学的生日时间,这样自然而然的就进入了今天的课题。而在五年级《圆的认识》一课中,老师制作了一个有关圆发展历史的课件,为学生展示了几千年来古人的聪明才智,为更好的探究圆的有关知识奠定了基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儿童化、生活化数学教学情景,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身边有许多的数学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索去研究。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形成了课堂教学崭新的模式

通过几个学期的不断探索,我们确立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参与兴趣,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多媒体,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具有真实性和趣味性的情境,巧妙的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

(2)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数学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延伸、提高,所以,新课程提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给数学找个“原形”, 把生活常识提炼为数学,促进知识的迁移,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抽象成数学模型。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逐步建立模型。 (4)解决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巩固知识,强化提高。

(二)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研究》课题的探究促进了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教师教的方式变了。现在的课堂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变成了教师引导点拨,运用“讨论”,“探究”,“图解”,“情境”,“发现”等方法促使学生自主练习。在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三个方面都有了一定变化。

2、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1)增强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数学生活化教学使学生把生活中的信息与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对生活中信息地收集与处理,把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整个过程中,数学问题也将随着提供信息的不同而灵活变化,正是这一循环、滚动的方式使学生信息量大增,处理能力不断增强。

(2)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并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实践者。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鼓励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学生就是在教师的引导辅助下,通过操作实验、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观察、分析、判断等思维品质得到了发展,同时提高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

把书本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巧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所掌握的知识,减轻了学生的死记硬背和大量单一的练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减少了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为学生学习数学打开了一条探索知识奥秘的途径与方法,使他们感到数学是真真切切存在于生活中,而有效地积累生活经验则有益于帮助他们打开知识的大门。

3、课件案例积累方面。课题组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电教教案,制作了大量的教学课件,质量愈来愈高,且在课堂教学中能恰倒好处地运用电教媒体。使用自制课件,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连原来一些上课坐不住、开小差的学生也十分投入,争取发言。利用多媒体上课的效果辐射到其他学科,全校掀起了教师自己制作紧扣课本、拓宽知识面的教学课件和争上电教课的热潮。

十、课题研究后的体会与反思

1、自身素质 面临挑战

课题研究对教师来讲要求较高,教师要具备丰厚的文化知识、课堂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引导能力等,更重要的是教师实施课题的感悟能力。我校领导虽然已经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但还有个别教师的科研热情、水平不高,平时的上课还不尽人意,在推门听课中我们依然发现个别教师照本宣科,压抑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感觉不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就在生活中,这是本课题深化研究中应给予继续努力的方面。

2、教学模式不是永远不变的

教学模式是具有时空性的,它只体现出一特定时期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理念的更新,旧制教学模式将不断淘汰,新的教学模式将不断呈现。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探究,推陈出新,不断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3、建立多元化的目标评价体系

对于学生的评价,我们需要多元化的评价。学生在完成认知目标的同时,也追求情感领域目标的均衡。因为对学生而言,认知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强烈的心理需要,需要有勇于探究

的态度,需要有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需要有人际交往的技能,需要对自己调查的资料和他人有恰当的评价。这些非认知品质对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构建多元化的目标评价体系,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十

一、研究成果

在教学探究中不少教师获益匪浅。不少教师不断的进行课题实验将自己的感想撰写成了论文或者是成功的经验,主要有:

1、全国“创新杯”赛课一等奖 《组合图形的面积》 执教:林桂平

2、全国“创新杯”说课比赛一等奖 《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说课:杨琳

3、“闽浙两省数学课堂教学交流活动” 《乘法分配律》 执教:杨琳

4、福安市“问题解决观摩研讨会” 《轴对称图形》 执教:徐颖

5、福安市“问题解决观摩研讨会” 《解决问题的策略》 执教:陈建

6、福安市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 《观察物体》 执教:陈建 7:福安市“问题解决观摩研讨会” 《数据的分段整理》 执教:徐颖

8、《有效应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表于《福建教育》 作者:占月琴

9、《也让“数学阅读之花”奇香四溢》收入“福建省问题解决课题研究观摩研讨会”汇编 作者:陈建

10、《以“说”促“思”,发展学生的思维》收入“福建省问题解决课题研究观摩研讨会”汇编 作者:杨琳

11、《让多媒体走进数学课堂》收入宁德市论文汇编 作者:林桂平

12、《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收入宁德市论文汇编 作者:吴廷清

13、《浅谈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发表于《数理报社》全国相约名师聚焦课堂组委会 作者:杨琳

第五篇: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界定: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板块,对培养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渗透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高年级的教学应该侧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灵活性,并鼓励学生对不同的策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从中选出最好的方案。解决问题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发展,使学生根据掌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思维训练。如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重点加强对数量关系、解题思路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所以我申报了关于“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时刻的关注对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解题思路和数量关系放在教学的首位。

二、课题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无论是总体目标还是分段目标,都明确表述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这一目标。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标志。因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所探讨的重要方面,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处于一种核心地位。然而教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特点及如何培养他们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不是很清楚。

作为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板块,“解决问题”伴随着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这对于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新方法值得每一位数学老师思考。

1、使学生有一定的数学意识,能主动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掌握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地过程和结果,并对自己的解题方案进行反思。自己碰到不懂时能认真听同伴讲述,并不断质疑;有独到见解时能清楚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pages_luzhuba]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实验研究以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探索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的研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路,就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创造性的思维)来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过程中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培养有可能使学习者更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激活学生自己的原有经验,理解分析当前的问题情境,通过积极的分析、推论活动生成新理解、新假设,而这些观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又在问题解决活动中自然地得以检验,其结果可能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丰富、充实,也可能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调整、重构。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和效果比较法,力图在阅读中理解、在实验中研究,在总结和观察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1)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学习、分析和占有,了解国内外关于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培养的最新进展和实际状况,掌握先进理论和方法为促进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2)案例研究法:结合学生课堂中的学习表现以及本人“教学反思”的案例研究两方面为主要的案例研究。 3)效果比较法:对学生的日常练习、测验的前后效果比较。 本课题研究的其它辅助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等。 [pages_luzhuba]

(二)研究内容:

笔者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一种操作性强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策略”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重实际、重实效,适合农村学校实际情况的培养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策略的方法和途径。包括感知与理解问题的能力、寻找和确定解题策略的能力、实施与调整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交流、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1.准备阶段(2010年9月到2009年12月) (1)确定课题。

2009年9月,我担任的是五年级的数学,在教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单元是初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困难以及“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也更加突出,这些存在的问题使我感觉困惑。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我面对并急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困难,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结合传统“应用题”教学的经验和名家的教育理论、名师的教学实录,构建出操作性强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确定以此为个人研究的课题。

(2)学习理论:期间,在网络上搜集了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师反思等,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中对“解决问题”的要求,并进行分类整理,全面了解相关课题研究方面的信息,站在问题的前沿,寻找研究问题的理论,明确开展“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 (3)制定方案:制定研究方案并广泛征求其他数学教师的意见,对方案进行研究、修改。 2.实施阶段(2010年1月到2010年12月) (1)问卷调查,了解情况:课题实施初期,根据本校学生特点,设计相关“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认识与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希望怎样的课堂教学;同时对校内所有数学教师进行了调查,从教师对使用苏教材的感受、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存在的困惑、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等进行调查,既使个人研究有方向,又从中吸取有益意见与方法,促进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2)制定策略:联系学生问卷分析、教师调查记录及学生已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结合相关理论资料,制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期间,拜读了金春平主编的《走向数学生态课堂——特级教师詹明道数学教育思想研究》、《成长路径》、《小学数学教育评价》、《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新课程教学案例与评析》、《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等,选择有价值的案例,有价值的思想方法,初步制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运用于个人教学中。

3)记录撰写案例:通过个人教学、听课、阅读,记录有价值的教学案例,并反思案例间隐藏的策略、可让笔者学习参考的理念、对笔者的启示及笔者的感悟,并整理撰写多篇教育案例。

(4)交流反思: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表现,及相关练习与测试,与数学教师沟通、交流,不断反思总结,改进教学策略。 3.总结阶段(2011年1月到2011年3月)

(1)整理和归纳:对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各种现象进行回顾、归纳和整理,精练策略,精练案例。

(2)评判和解释:在回顾、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释。

(3)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

一、认真总结自己的成功与失败

1、认真拟定了课题实施方案,并围绕此方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研究。为了更好地进行课题研究,我再次学习了《走进新课程》及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通过这些具有针对性的业务学习,我从思想上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向和要点,为深入地进行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在4月份精心阅读了《小学数学教育评价》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于是在4月底写了一篇读后感,题目为“好的数学课”的反思与构建——读《小学数学教育评价》有感。我上过《找规律》一课后认真总结和反思,写了一篇营造有效教学感悟艺术之美——《找规律》案例与反思,总结自己的得与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在镇优质课评选中深入研究教学内容,认真备课,精心制作课件,上了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之后我把课件上传自己的博客,并认真总结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写了一些教学随笔。

2、在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我再次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及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这一段时间,我经常暗示自己多读书,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大脑。我精心阅读了《小学数学教学策略》随后写了“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读后感。接着又在6月份全身心阅读了《成长路径》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于是在7月中旬写了一篇读后感,题目为“以书为友 以勤为径”的心得体会。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学“用倒推(还原)”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之后,我写了一篇教学案例。我观看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后认真总结和反思,写了一篇观后的感想,总结别人的优点与不足的原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深入研究教学内容,认真备课,精心制作课件,自己又上了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之后我认真总结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写了一篇课后反思。11月份我写了读后感《始于心动 成于行动》,12月份又写了案例与反思《适时引导 自主探索》,我在这段时间的研究中总是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运用,在运用中提升。促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大的进步,提高自身的修养。

[pages_luzhuba]

二、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伴侣”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问题,许多问题就发生或潜藏在孩子们的身边,怎样将这些问题经过组织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进而产生想解决的冲动?通过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在小班化数学教学中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并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为解决数学问题积累经验,养成善于运用数学眼光观察、分析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三、加强数量关系的教学,掌握一定的解题策略

可以采用“还原法”。通过图文转化等方法,将一些图画式与对话式习题还原成叙述式习题。再构成基本数量关系。教师还要在关键处,为学生架起从“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之间的桥梁,使学生充分体验从“直观算理”到“抽象算式”之间的过渡和演变过程,逐步完成从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让学生深层次理解和切实把握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掌握一定的解题策略。

四、反思教学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不仅要解答问题,还要通过这些问题为今后在日常生活和继续学习中解决更复杂的问题积累经验。因此,解决问题之后的思路是不可缺少的。(1)要围绕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怎样理解解题思路的,怎样估计得数是否合理的等环节组织学生反思。(2)把反思和交流结合起来。通过交流,学生之间互相了解、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可能只会想到一种解题的方法,在交流中可以学到其他方法,通过比较,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法。

五、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调查、小研究,撰写数学小论文,小故事等。例如学习了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后,我班学生赵尊效写了一篇数学小故事《弹珠战士勇闯永夜城》。李硕也写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巧妙推算价格》等。还要在实践、分析、讨论后,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 [pages_luzhuba]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1、教师要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养成不断反思的习惯,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的方法;反思新授教学时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差距,对预设进行修改;反思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新知所作出的反应;反思作业反馈中出现的问题、所采用的解决方法以及效果……从而由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

2、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一个年段的教师都应注意引导,采取合理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 今后的设想: 从对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分析来看—《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研究》,培养了学生的读题审题能力,注重了培养训练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分析正确的解题思路,关注了对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和多样化的培养训练,让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路得到了扩展和提高。同时老师也知道了应该怎么去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内容,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是这一课题的研究,应该是个长期的过程,在这短时间内的效果还不够明显,并且这一课题的研究应该与整个小学阶段的解决问题的教学都应该结合起来,这样才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变化下一篇:实习指导教师德育案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