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论文

2022-05-12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根据新工科对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并结合桂林理工大学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优化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提出了一些对策,以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新工科对人才的要求。

第一篇: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论文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摘要:能源与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两大基本问题。结合能源化工专业的特点,科学合理制定学科交叉融合。

关键词: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设;探索实践

一、前言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设背景?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多,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化石能源的储量逐渐消耗殆尽,且全球每年因消耗化石能源而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气体(C02、SOx和NOx等),除了引起局部地区的烟尘、灰霾、酸雨、光化学雾和连带的重金属铅的污染外,更造成了全球的气候变化、温室效应日渐显现。含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的高效洁净利用及具有清洁、低碳、可再生等优势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适应我国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等新能源的迫切需求,我们化学化专业要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主动适应,准确定位。

1化学工程概述

化学工程,简称化工,是研究以化学工业为代表的,以及其他过程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关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如石油炼制工业、冶金工业、食品工业、印染工业等,并应用这些规律来解决过程及装置开发、设计、操作等问题,它是以数学及少量的物理观念为基础应用于化学工业上,主要研究大规模改变物料中的化学组成及其机械和物理性质,来替生产化学品或是物料工厂提供一个反应流程设计方式。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科学计算已经成为当代化工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三种主要手段。

化学工程的研究领域最初只是化工单元操作,如:输送现象(为化工学科当中“单元操作”的理论基础)、化工热力学输送现象。随着发展,后来又发展出一些新的分支,化学工程领域的分支庞大,可应用在各类化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及实务上的操作,因应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以化工的知识背景为基础,例如半导体工业。随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数值模拟(cfd)在化工的发展占据重要的地位。

2.1化学工程与工艺任务。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由于涉及化工的学科和领域很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除了让学生学习一般应用化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该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及本校的实际情况,重点学习化工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以便形成不同高校应用化工专业的特色专业方向。

2.2化学工程以及化学工业的一些特点。以物理学、化学和数学为基础,并结合工业经济基本法则,研究化工单元操作以及有关的流体力学、传热和传质原理、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等在化学工业上的应用,以指导各种过程及其设备的开发、改进和发展属于化学工程学的内容。化学工程是随着化学工业的大规模生产发展而形成的。化学工程包括过程动态学及控制、化工系统工程、传递过程、单元操作、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等方面。化学反应是化工生产的核心部分,提供过程分析和设计所需的有关基础数据,研究传递过程的方向和极限,化工热力学是单元操作和反应工程的理论基础,它决定着产品的收率,对生产成本产生重要影响。对单元操作的研究,可用来指导各类产品的生产和化工设备的设计;传递过程是单元操作和反應工程的共同基础,化学工业在新的形势下要求处于化学核心地位的催化技术和化学工程都必须用跨学科的战略进行多学科的研究。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这三种传递,实质上就是各种单元操作设备和反应装置中进行的物理过程。

二、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新专业的定位决定了专业以后的发展方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首先必须在对专业深入分析和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和学校的条件,考虑专业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人才的客观、合理的要求。所以本专业定位应以拓宽专业面、培养宽口径的掌握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能从事化石能源(包括石油、煤、天然气)、新能源(包括太阳能、氢能、生物质能等)化工过程工程的研制与开发、装置设计、生产过程的控制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先进直接关系到人才的质量。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是一门内容丰富而又广泛的科学与工程,属交叉学,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重视学科交学习,学科专业基础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学科基础课程以及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线性代数、分析化学、工程制图等等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石油加工工程、基本有机化工工艺学、能源化工设计、能源转化催化原理(双语)等课程,同时开设了大量的专业选修课,注重学科交叉,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两个部分,实验含课程实验和专业实验,所有的化学、物理类课程均设置了配套课程实验。实验中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及创新性的比重。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构建的课程体系的特点是:注重各部分之间的系统性与协调性,充分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并重,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并重的原则,力求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的学生既有丰富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实验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并了解所学专业方向的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以上是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本科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办學定位,从培养目标确定到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人才的迫切需求,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从而有效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能源化学工程专门人才。

作者:李林 王世庆

第二篇: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析

[摘 要] 根据新工科对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并结合桂林理工大学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优化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提出了一些对策,以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新工科对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 能源化学工程;课程体系优化;新工科

[基金项目] 2017年桂林理工大学教改项目“‘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电化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研究与实践”(2017B13);2016年桂林理工大学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桂林理工大学研究生优质课程《应用电化学》建设项目”(105962016yzkc020)

[作者简介] 温玉清(1976—),男,江西宁都人,副教授,工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能源化学工程;尚 伟(1978—),女,河南洛阳人,副教授,工学博士(通信作者),研究方向为能源化学工程。

随着国际竞争新形势和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变化,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发展动力是否强劲的标志性指标。为应对国际竞争新形势,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我国提出了“新工科”的概念,从而指明了我国工科教育改革的方向,为国家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在此背景下,桂林理工大学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以新工科内涵要求为指导,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多元化能力为中心,坚持重基础、重实践、多学科交叉的特色教育为基本原则”的课程体系,为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一、优化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新知识呈快速发展,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知识成果转化周期缩短[2]。为此,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经过一系列重大举措,如“质量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计划”“创新创业改革”等,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人才培养规模世界第一、人才培养层次完备、专业设置齐全的工程教育体系。而最近加入的“华盛顿协议”,更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真正融入世界[1]。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并没有因为规模剧增,而大幅度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特别是工程创新能力教育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仍然属于弱项。目前我校的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了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此,要求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社会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本专业的前身是桂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下的电化学方向,在2017年申请设立能源化学工程专业,2018年获得教育部批准招生。目前该专业由能源化学工程教研室及实验室团队承担建设,主要涉及新型化学储能/转能材料与器件、高效太阳能电池、光催化制氢、能源清洁转化利用和能源材料表面工程等领域。同年,该专业被设立为桂林理工大学“新工科”建设专业。由于该专业前身是电化学方向,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都与“新工科”建设要求存在差异,比如化学工程基础课在课时和内容上不太符合当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新能源类的专业特色课程较少。物理化学课程在学时上的设置也不符合新的人才培养要求。专业实践课中缺乏创新综合性的实验实践内容。因此,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有必要建立以“新工科”要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三、课程体系优化对策探究

当前新形势下,“新工科”人才需求复杂多样,必须健全多元化人才培养结构[3]。学科体系是否合理、科目内容是否先进直接与培养人才的质量相联系。在总体优化课程之前,需要提供一个优化前提,既要保证每门课的相对独立性,又要保证每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使得各门课程内容的调整是十分繁重和艰巨的任务。由于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是一门内容丰富而又交叉广泛的科学与工程,本专业按照桂林理工大学“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基础+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四个层面设置课程科目,构建“厚基础、宽口径、多交叉”的课程体系。

(一)理论课程体系的优化措施

虽然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仍然属于大化工的范畴,在很多课程的设置和大化工的应该是不一样的,应该具有能源化学工程的专业特色,但是由于我校该专业发展的历史原因,本专业设置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如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线性代数、分析化学、工程制图等都和我校化工工艺专业的几乎一样。根據目前我校对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特色以及未来的专业定位,原来的课时和课程内容设计就不太合理了,为此本专业专门成立了由企业专家+校内教育专家+专业教师组成的课程优化团队,以能源化学工程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对相关的课程特色逐门逐科的进行讨论,围绕课程知识点和课时的合适度进行研究。另外,对主要专业科目主要包括电化学理论基础、能源化工工艺学、能源化工设计、能源化学工程概论、太阳能光电利用基础、电化学测量技术和等课程也进行了类似的论证。并且大家一致认为新课程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要注重工程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增加相关的选修课,以补充缺失的人文教育内容和思政内容。需制定突显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和道德伦理素养的课程标准,以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形成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4]。鼓励教师编著适应本专业的一些专业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大的帮助,另一方面,拟开设更多的专业选修课,注重学科交叉,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此外,完善各门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多主体评价,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评价制度。例如鼓励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新的评价方法,由单纯的注重学生考试结果向重视能力培养方面改革,有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二)实践课程体系的优化措施

对我校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课程,如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能源化工岗位认识实习、能源化工综合实训、能源化工工艺技能实训等特色实践内容,并在各个环节注重突出学生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指导老师可以积极引入自己新的科研成果,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培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本专业开设创新实践和科研训练等环节。最后要在实践教学中注重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实习、产学研基地,努力做到学校教育与社会、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此外,对化工企业管理、化工安全与环保、企业能源审计与能效管理和化工企业家论坛等与实践相关的课设置为与企业联合培养,采取邀请企业高级人才和本专业教师共同来承担教学任务,这样有利于课程内容与实际的行业环境相结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总结

本专业根据新工科背景下对能源化学工程人才的需求特点,并结合我校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从目前课程体系的问题出发,探究本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对策,通过优化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我们体会到,首先要明确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这样才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其次在优化过程中既要有“加法”,又要有“减法”,加减法实施目的要起到呼应于该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所以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的简单更替、删减或增加;最后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现代工程意识为前提,从课程讲授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不能仅仅在口头上喊改革,应加大对这方面的改革力度,要让教师主动行动起来。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体系优化有利于本专业培养出适应“新工科”的新能源产业高级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华尔天,计伟荣,吴向明.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背景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7(1):82-85.

[2]宗晋明.新工科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探析[J].青年时代,2018(27):187-188.

[3]何贵萍,贾利蓉,吕远平,等.跨学科—多元化课程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9(3):213-214.

[4]王莉,靳登超,吴楠,等.实践教学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5):179-180.

作者:温玉清 尚伟 彭宁

第三篇:“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能源化学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 要:为了迎接新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正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及其教学改革。本文针对"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能源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提出注重学科交叉整合,加强实践教学和科研创新活动,结合学生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育的教学改革方案,为新能源和能源环保领域培养综合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学;教学改革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大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滚滚而来,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和工业的发展。各发达国家已经在上述新兴技术领域和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做出重大战略部署,意在建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型经济和工业体系,增强综合国力[1]。

高等工程教育院校是为社会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基地。为实现新科技和产业革命的蓬勃发展,欧美主要发达国家都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前瞻性战略报告,如美国的《培育2020的工程师:为新世纪而改革工程教育》(2005)、《国家行动计划:应对美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系统的紧急需要》(2007)等,欧洲的“加强欧洲工程教育”(E4)、“欧洲工程的教学与研究”(TREE)等,均为欧美各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着我国高校工程教育全面融入世界,实现国际实质等效,但我国高校工程教育普遍存在滞后社会需求的问题。

2017年2月,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 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新工科专业,主要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科专业。“新工科”人才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和高国际竞争力,着眼于互联网革命、新技术发展、制造业升级等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快速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将科学、人文、工程交叉融合在一起,具备整合能力、全球视野、领导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人文科学和工程领域的领袖人物[3]。“新工科”建设对于我国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人工智能2.0”等重大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新工科专业,主要针对国家能源领域的发展需求,着重培养学生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和节能减排领域的开发研究、工程设计、优化运行及生产管理工作的能力,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

新能源领域和传统能源节能减排领域的开发研究、工程设计、优化运行及生产管理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能源化学课程的培养和实践。含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的高效洁净利用及具有清洁、低碳、可再生等优势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适应我国新能源产业现实需求和弥补其未来发展的人才需求缺口,能源化学课程必须结合“新工科”建设的要求,从教学目标重新定位、教学内容重新优化、教学理念的革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四个方面着力,为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不断努力。

1 能源化学教学培养目标

新经济时代需要具有全球視野、跨学科整合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能源化学的教学目标就不仅是传授扎实的能源专业知识,而且应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特点,应该结合当今能源环境领域最新发展方向,加强能源化学与机械设计、化工设计、电厂化学、材料科学、能源储存、节能减排和新型环保技术革新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促进融合,使得学生具有“大工程观”。“大工程观”还强调“回归工程设计”[4],注重工程教育的应用实践性,所以还应加强能源化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将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设计和学生的基本操作实践技能有机的综合在一起,学以致用,极大地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2能源化学教学内容优化梳理

基于目前新能源和能源环境领域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的现实背景,结合本校教学科研主要发展方向,能源化学的教学内容应主要包括:(1)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的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技术;(2)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等)化工过程的工程研发技术;(3)新型储能材料及新能源转化和利用技术;(4)环境友好材料及净水技术研发。目前适合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能源化学特色教材比较少,为此选择李文翠等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发行的《能源化学工程概论》为授课参考教材,并参考化学工业出版社发行的多部教材,如陈军,陶占良主编的《能源化学》,袁权主编的《能源化学进展》;周基树等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发行的《能源环境化学》。对某些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对传统学科的一般性内容大量融合和压缩,保留重要的基本内容,同时结合当前新能源和环境保护领域研究热点问题,新增相关的前沿热点知识内容。

能源化学是一门内容丰富又与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不同的能源技术包含化学、化工、物理、材料、机械、电学、热力学和控制理论等多门类学科知识,所以授课过程中涉及到其他学科知识要注重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和灵活运用于本课程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整合能力。另一方面,将本门课的理论学习与实际问题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运用研究性、案例型教学,使得重要的知识点均与实际工程工艺或技术难点案例剖析相结合,变枯燥知识为生动的案例,培养和提高学生从事能源与环境领域开发研究、工程设计及生产管理的能力,努力使其成为创新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3.能源化学教学理念革新

教学理念是对学校教育和学生认识的集中体现,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5]。“新工科”建设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方面占据创新制高点,实现提升我国科技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目标,并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国民的整体综合素质水平,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4]。传统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必须转向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为突破口,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教学理念。

首先应突显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新工科”建设强调个人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首先,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如兴趣和特长得到更充分的挖掘,创新和创造能力得到更全面的指导与培养等;其次,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能力提升,通过学习构筑自身的认知体系,能够更为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掌握并认同社会的知识和规范,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学生个体的跨界整合能力得以发展。通过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交叉融合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的特点与差异,学生主动融入和参与国际合作事务的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和领导才能,能够适应新经济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拥有較强的跨界整合能力[4]。所以能源化学的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多学科融合,为学生设计自由讨论课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各类英语、计算机和学科相关竞赛等活动项目,营造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其次,提倡宽容精神与师生互动,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展示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和条件,给个性的健康发展提供宽松的生长空间[5]。课堂教学的手段应向实践化、信息网络化延伸;教授内容应向国际前沿和实际生产生活延伸,将学生视野从书本拓展至互联网、延伸至国际领域。

4.能源化学教学模式改革

基于“新工科”建设背景,能源化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应逐步向“教学信息网络化”、“侧重工程应用的教学实践化”和“跨学科教学融合化”的方向发展,并强调学生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锻炼和培育。新经济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新兴事物层出不穷,知识的更新速率更是呈几何级数倍增,仅仅依靠课本或图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专业前沿方向知识的追求。课堂教学中应结合电教、互联网和数据库等多重手段,引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和渴求;指导学生自主通过互联网或数据库查阅文献资料和电子书;引导和组织学生以团队讨论的形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精神。能源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并重的学科,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深化,还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激发了学生探索未知的积极主动性。能源利用和化工污染控制技术实验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通过独立查阅文献资料熟悉基本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掌握常规化学实验规范和方法,熟练操作常规化学实验仪器,数据处理和分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老师启发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或团队协作,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此外,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尽早参与创新性实验,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结语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结合新能源及能源环保领域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对该专业开设的能源化学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实践进行探讨。转变和提升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跨学科整合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化能力。优化和融合多学科知识,运用研究性、案例型教学深化理解能源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教学理念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为突破口,实现学生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教学模式逐步向“教学信息网络化”、“侧重工程应用的教学实践化”和“跨学科教学融合化”的方向发展,强调提升学生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新经济和新产业发展提供综合性、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蒋润花,左远志,陈佰满,徐勇军,杨敏林.“新工科” 建设背景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8,25(3):118-121.

[2]孔寒冰.欧美工程教育改革的几个动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3(2):28-32.

[3]胡波,冯辉,韩伟力,等.加快新工科建设,推进工程教育改革[J].《复旦教育论坛》,2017,15(2):20-28.

[4]张海生.“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价值向度与预期效果[J].《湖北社会科学》,2017,9:167-173.

[5]郭天祥,王淑勤,汪黎东.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教学机制转变与革新[J].《山东化工》,2018,47:184-187.

作者简介:

杨帆(1983.11-),女,河南新乡人,现为天津农学院工程技术学院教师,工学博士,讲师。

*基金项目: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再生水管网生物膜中微生物代谢产物对水泥内衬管的腐蚀机理(项目编号:51308392)”

作者:杨帆 靳登超 裴舒芸 鲍振博 杨磊 王莉

上一篇:高级审计师职称论文下一篇: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