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标准范文

2022-06-04

第一篇:一堂好课标准范文

一堂好课的标准

好课的"四有"标准

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认为,好课的标准不唯一,但有共性:有知识、有方法、有生活、有境界。好的课堂应当是充满正能量的课堂,是赋予了教育者的态度、精神、生命与价值观的课堂,是充满了热情、憧憬、情感激荡和心灵互动的课堂,是将精神和人格引向高尚的课堂。

我们都是教师,都希望把课讲好,把工作做好。我校老教师张子锷先生讲,上好每一堂课,教会每一个学生,这是我们要毕生追求的理想和完成的使命。那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呢?

中国刚刚设立教师节的时候,我还是个年轻教师。那时我们主要是按照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授课。从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到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再加之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或考试说明进行教学,学校教育呈现出典型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在那时,课堂主要是教师的课堂,而非学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教的过程,而非学生学的过程。

今天的课堂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些年来,我听了几百上千节课,从大家的课堂上吸取了许多营养;我也阅读了许多有关课堂评价的文章,分析过许多课堂评价的指标体系和量表。但无论拿着哪一张量表去听课,我都觉得很难按照量表上的指标给老师的课逐项打分。没有一堂课能与量表上的指标完全对应。

好课的标准不是唯一的。老师讲的少的课是好课,讲的多的是不是好课?学生练的多的是好课,练的少的是不是好课?课堂提问多的是好课,提问少的是不是好课?有讨论的课是好课,没有讨论的课是不是好课?没有简单的答案。我想,也许评价标准主要是原则性的,不必过于具体、细化和量化。半个世纪以前,俞汝霖先生提出的“北京四中十大教学原则”就是很好的课堂评价标准。

好课是有共性的。我们每年都组织学生评教,我们发现,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是全面关心他们成长的老师。除知识和方法外,学生从这些老师那里还能学到生活智慧、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感受到人格的魅力。所以我认为,学校教育就是师生相处的一段生活,教育就存在于生活细节之中。我认为好课的共性可以概括为“四有”:有知识、有方法、有生活、有境界。有知识、有方法的课就算是好课了;如果有生活,那就更好了;如果讲课能上升到精神层面,那就更不一般了。

首先是“有知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知识不是讲的越多越好,要讲的精准、精练、精彩。少则得,多则惑。怎样把握好这个度,取决于教师对规律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知道学生的困惑在哪里。讲课不是对知识的简单陈述,不是课本搬家,更不是讲标准答案。这样的课学生不欢迎,这样的教师也没有存在的价值。

其次是“有方法”,或者说有思想。我们不缺少让学生得高分的绝招儿,但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学生自己悟出方法。思想是比方法更高一层的东西,是“道”,而非“术”。方法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思想是可以移植应用到其他领域、触类旁通的方法,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普遍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悟出方法和思想是教育者更高超的技艺。这与教师的学养有关,与教师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有关。 第三是“有生活”。人类创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生活更美好、更有意义。仅仅把学知识与考试挂钩是一种价值迷失。所以我们在讲课时,除了要关注考试外,还要广泛联系与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和人类职业活动,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理解知识的意义与价值。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价值引领而非考试导向的知识教育,会使什么学生获得主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热情。这种价值引导的教学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胜过空洞的说教。

第四是“有境界”。四中的教育理念是以人育人,共同发展,以境界提升境界。境界反映了教育者对待生活、社会和世界的态度,反映了教育者的职业操守与职业精神,体现了教育者对理想与崇高的追求。前不久我听一节起始课。教师在自我介绍时谈到自己爱读书、爱自由、爱校园、爱上课、爱山水、爱旅游……不爱每三年的离别,等等。他的自我介绍几次被学生的掌声打断。

一个好的课堂,应当是充满正能量的课堂,是赋予了教育者的态度、精神、生命与价值观的课堂,是充满了热情、憧憬、情感激荡和心灵互动的课堂,是将精神和人格引向高尚的课堂。

我们都希望把课上好,都希望获得成功和幸福。刘葵老师说:能为美景凝神落泪,能知道这世界上每个人都特别有意思,从而拥有对大千世界的温情与好奇,能拥有安身立命、强国安邦的一技之长,在内心深处怀抱不放求真求善的渴望,这便是教育的成功……

“北京四中十大教学原则”

——北京四中原教学校长俞汝霖

循序渐进 举一反三 深入浅出 直观形象 文以载道 温故知新 循循善诱 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 教学相长

第二篇: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堂好课的标准-------林华民

教师是人不是神,对一堂课提出过多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完美的课是没有的,上好每一堂课是教师的永恒追求。教师做到一下任何一条,这样的课都要给予鼓励,都算得上好课。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的课就是好课—高效 目标明确是指:这节课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学会哪些技能,通过哪些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得课堂上的情感体验等;重点突出是指:这节课哪个知识点最重要,每节课只能有一到两个重点,其他知识可用“讲授式”或“学生阅读式”快速地完成,如果一节课的重点有三个以上,那就无所谓重点可言了。一些老师总认为,什么都要老师讲,讲了就心安理得,没有讲就不踏实。实际上,有些知识的巩固可以通过学生自学、练习、测试等形式来实现。如果一堂课什么都要讲得那么细,那么“清楚”,那学生就“不清楚”了。因为,老师所能占用的课堂时间是很有限的,更多的课堂时间应当还给学生去学习、去讨论、去思考。

二、课堂指令清晰、课堂气氛活跃的课就是好课—默契 一堂好课应当是课堂教学节奏明快、师生配合积极默契的课。如果一位老师无法发出明晰的课堂指令,那么师生默契的配合无从谈起。如果一堂课老师不断地发出模糊不清的众多指令,那么久而久之这位老师的“课堂指令”就慢慢变成“课堂纸令”——无人遵从的一纸空文了。如果一位老师的课堂指令“要求明确、时限清楚、落实到位”,那么这种老师所主持的课堂就一定是师生配合默契的课堂。在这种课堂上,师生的思维活动一定是活跃的,因此就可以算是真正活跃的课堂。

三、能够充分利用课堂资源的课就是好课-智慧

一位充满智慧的老师,一定具有所提倡的“把希望寄托于课堂,把希望寄托于学生”的思维。他一定会把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的希望寄托于课堂之内,寄托于学生身上。集体性是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势,也是班级授课制取代私塾的主要原因。课堂的第

一资源就是学生的差异性,利用这一课堂第一资源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学科代表、建立灵活的学习小组(不要长期固化),让学习小组长帮助教师进行学习管理,让学科代表协助教师进行因材施教。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下,教师活得“很轻松、很潇洒、很有成就感”。因为,当你看到“学科代表”有模有样熟练的讲课技巧时,你会为所培养的学生中有人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而沾沾自喜。

四、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就是好课-难忘

让学生感到终身受益的课就是“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课”,这是众多教育家追求的最高的境界。如果一位教师能够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上一堂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课,那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啊。

(2500多年前,孔子带着一群学生在凉亭歇息,看到一个老人拿着涂有树脂的竹竿在捉蝉,他的技巧非常好,百发百中,简直是出神入化。孩子禁不住问老人:“您捉蝉的本领真高明,有没有什么秘诀?”老人微笑说:“蝉是很机警的昆虫,一有动静就会飞走。因此要先练习拿竹竿时能闻风不动,甚至在竹竿上放两粒弹珠也不会掉下来,就可以开始捉蝉了。如果练到放五粒弹珠而不掉下来,捉蝉就象伸手拿东西一样容易。所以我捉蝉的时候,专心一意,天地万物都不能扰乱我的注意力,眼睛看的只有蝉的翅膀,能够练到这个地步,还怕捉不到蝉吗?”孔子听了频频点头,转身对学生说:“听明白了吗?只有锲而不舍,专心一意,才能把本领练到出神入化。”

对于孔子的学生来说,孔子的“这节课”只用了几秒钟,但这是一节让他的学生终身难忘的课。真可谓世界最短的“名课”。对于安南来说,黑人老师用“白纸与黑点”来让学生懂得做人道理的课让他终身受益。因此,每位教师都要争取上“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课”。这是众多教育家追求的最高的境界。如果一位教师能够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上一堂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课,那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啊。

五、思维量、信息量、延伸量大的课就是好课-欲望 信息量即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所有信息的总和。它包括文本

信息、师生的口语信息、老师的肢体信息等,内容不限于课本与练习,还应当是教材之外、校园之外的大自然与社会生活信息等。

思维量即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维的时间与深度,是大脑的活动总量。思维量决定于教师或同学所提出的问题的质量。过难的问题与太浅的问题都会让学生的思维量减少,教师有意无意的替代,无疑也会减少学生的思维量。

只要坚持倡导的两句话就可保证思维量的增加:一是凡是学生能够办到的事教师决不替代;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去“自由地”学习。

延伸量即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的量。通过课堂教学,当学生走出课堂时带着多少问题,带着什么问题,还有多少继续学习这门学科的欲望。如果能够有足够的、学生能够承受的延伸量,就能实现新课程所提出的“保持学生学习欲望”的目标。

六、提供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的课就是好课-满足

我认为,判断一堂课是否好课,主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而非老师的课堂表演。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听课”改为“看课”。在新课程所强调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需要得到老师有意识的落实。实现课堂学生情感培养的最佳途径有两个:一是学生个体表现,二是学生成功体验。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要有意识地多安排部分学生个体表现的机会,尽量多地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要知道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来说,一次课堂上个体表现的机会也许就会有助于树立孩子的学习信心;一次成功的课堂体验经历,就可能帮助孩子获得学习信心。如果一堂课上,能有一两位学生得到个性张扬的机会,并得到老师、同学发自内心的掌声与赞叹声,你能说比老师多讲一道题目效果差吗?让孩子的望得到满足的课就是好课。

七、多种媒体创设学习情景、问题情境的课就是好课-直观 这里所提到的多种媒体并非指“多媒体”,而是教学中老师所使用的多种多样的教学媒体。包括电脑多媒体、黑板、影音资料、文字资料、教具、挂图、图表、图片、实验器材、小黑板;还有教师的表情、姿态、服饰、手势;学生的大脑、手、口、耳等多种感官。凡是可以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东西都可称为媒

体。如果老师能够充分恰当地利用多种媒体,就可以把抽象、复杂的问题直观化、简单化,从而容易达成教学目标。

八、提供当堂训练当堂反馈的课就是好课-轻松 一节课如果还是老师从头讲到尾,这样的课只会把理解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希望寄托在课外练习上。这是最令学生讨厌的经典老课的普遍情形。改变的办法很简单:尽量压缩课堂授课时间,挤出时间让学生有当堂训练、当堂反馈的机会。“三分课堂论”——每堂课教师持续讲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学生合作学习质疑释疑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学生当堂训练的时间保证15分钟。这并非机械的划分,而是一种课堂结构的大框架。只有保证课堂时间的大部分是学生学习用的,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才会减少,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

九、能解决学生个性化问题的课就是好课-自信 学校德育的最佳途径之一是: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困难,及时解决他们不会做的题目。在公开课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课堂中巡课,但是“真巡”的份量有多重呢?如果在巡课过程中没有发现任何一位学生的任何问题,这种巡课很有“假巡”之嫌。在课堂训练中,教师要设法利用“学科代表”的力量和教师个人的力量,来化解学生个性化的问题。也可以把学生的个体问题通过学习小组解决,通过教师的个别指导解决。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样的课就可以算是一堂好课。

十、能响起笑声、掌声、欢呼声的课就是好课-快乐 有经验的教师不会放弃任何一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调整学生学习注意力的机会。哪怕是课前一句“请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的穿着与往常有什么不同”的无聊话语,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可以起到调整课堂气氛的作用。如果在一节课上能够响起哪怕是一次的笑声、掌声都可以算是好课,要是有欢呼声那就更可以算是好课了。因为,你的这节课至少给予学生一次体验快乐的机会。课堂是青少年成长的地方,是他们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在无法摆脱学习压力的今天,能够产生课堂“三声”的课是难能可贵的。

第三篇: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对课程的实施.对教学过程和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然而,这些要求都是原则性的和理想化的。到了具体的操作层面,教师普遍的感觉是无所适从。因此,从操作层面弄清“什么样的课力-是一堂好课”,这是学校教师最希望明确的问题。事实上,由于课程改革刚刚起步,我们确实很难一下子就明确无误地提出“—堂好课”的标准。再者,由于学科的差异.地区的差异.构成班级学生群体的差异和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差异,“好课”的“个性”色彩非常突出。如果硬要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本身就显得幼稚可笑。我校的教师.教研员和教育一线工作者对大量的、现实的课堂教学进行的剖析和研究,包括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争论,对—堂好课的理性思考和一些非常有见地的理性概括,概括出新课程一堂好课的主要指标如下:

一、—堂好课应整体体现三个方面: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式;高超的教学艺术

( 1 ) 一堂好课,必须使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这是经历了课程改革初期阵痛后所作出的最理性的概括。

由于各门学科课程标准 对教学过程方方面面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这些理念很难一下子转化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行为;加上原有经验体系一一其中有些是教师通过较长的教学经历所积淀,有些是经过世代传承并不断强化所凝固—对尚在建构之中.还非常稚嫩的新的经验体系的强大惯性冲击;加上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和功利主义的心理作祟,再加上社会上严重的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对教师的影口问,使我们本应该圣洁无比的教育领地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作秀的课堂教学,尤其在公开教学和举行“评优课”的时候。这些虚假作秀的课,追求的是虚情假意的表演,危害的是“诚信”的道德风范和学生真情实感的学习过程,毒害的是孩子们的纯洁心灵和他们的健康成长;最为严重的,是使人们产生了对课程改革的怀疑甚至反感,破坏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于是,来自课改第一线的最强烈的呼喊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必须追求学真实的学习过程:“真实”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 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循循善诱 真诚帮助.严格要求和规划训练的方法之中;体现在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不同观的碰撞和怀疑争论.体现在教师真情实的批评和表扬之中:体现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和有胆魄的对一切权威的否定之中: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必要调整和舍弃之中的真实,才是最美的,最精彩的!

(2)一堂好课,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群体的科学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中,学生群体学习方式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方面。实事求是。该听讲接受就听讲接受,该观察模仿就观察模仿,该独立思就独立思考,该探索发现就探索发现,该小组讨论就小组讨论,该大组交流就大组交流,该动手实践就动手实践,该抄写就抄写,该背诵就背诵 .该做不做,是不科学的。讲究实效。本着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负责,从班容量、教学时间、学生基础的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各种学习方式可行性和产生的效应—基础知识的有效获取.认知结构的有效构建. 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提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有效培育等,而不短期效应的一味讲授. 模仿记忆.机械训练,或形式主义的探究. 故弄玄的讨论.毫无价值的合作,等等。该否定的否定,该挤弃的损弃.不该做的而做了,这也是不科学的。

( 3 )任何时期,一堂好课永远离不开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高超教学艺术,能使学生学得扎实而又灵活. 轻松而又愉快,使学生陶醉于一种艺术享受而对课堂教学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高超的教学艺术来源于教师的基本素养.刻苦的磨炼和不懈的追求。它体现在:组织艺术、引导艺术、合作艺术、激励艺术、语言艺术、固板书艺术、练习设计艺术、”顺应”和“同化”艺术,真实的学习过程. 科学的学习方式. 高超的教学艺术,是一堂好课最基的三个要素.

二、一堂好课应以学生的发展来衡量,要求做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多元性

教师确定或与学生共商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目标,每个学生都能明确白自己的学习任务。认知目标要明确、 要具体、要有层次,有可操作性;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在达成认知目标的过程中生成。

(2)教学要有过程的生成性

教师努力创设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中能运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展开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不断进行精加工、深加工,并借此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为教师和学生的对话过程,教学目标在对话中生成,师生在对话中实现共同发展.课堂教学结构上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3)教学内容要有开放性

注意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处理好文本与课外材料的关系,做到”依靠课本又不依赖课本,超越课本又不脱离课本。

(4)教学评价要有激励性

遵循及时、多样、适度激励的原则,师生共同参与,既不简单否定,也不无原则肯定,提倡组织学生的反思性评价 (5)媒体使用要有恰当性

以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而成功地学习.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原则。

三、—堂好课的总体要求应体现在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的统一. 建构性是好课在科学规律上的体现,生成性是好课在教学展开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多元性是好课判断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教学过程的的结构要求讲,一堂好课的具体体现是如下。 (1) 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目标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内在统一;要因材施教,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目标要有弹性,给学生留有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以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 (2) 教学内容组织要得当. 内容要体现基础性、现代性和综合性的统一.作为教的内容的教材教程与作为学的内容的学材学程要规划好. (3) 教学方式选择应用要贴切. 选择的标准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命题;应用上强调科学化、艺术化和个性化。 (4) 教学评价要完善。

一切评价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意志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及学生的需求. 潜能等也需给予评价;评价的方法和手段要多元化;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育教学的评价。

四、新课程中的一堂好课,应该明确地凸显在学习主体学生的身上,以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状态为主

(1) 学生的参与状态。

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从这一点上讲,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学生思维没有恰当负荷的课不是好课。 (2) 学生的交流状态. 课堂上,教师创设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就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他说错了,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他不认同教师,不会受批评;他对教材有异议,也没有人指责。当他学习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他取得成功时,会得到诚挚的祝贺。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 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燃.观念与理念,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这样的课就是好课. (3) 学习目标的达成状态. 一堂好课,需要有丰富知识的获得,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与探索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课必须守住的底线。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柬。在课堂上,主要考查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容会贯通。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和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 在致力于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暂困生”吃得好。真正学有所得,各有发展.一堂好课,应该是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综合考虑以后所作出的判断。新课程下的-堂好课,不是简单的对原有课堂教学评价的否定,而是发展与超越,它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状态.

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这个看似简单又值得深思的问题,踏着21世纪的快节奏,毫不留情纳入到竞争时代,摆在每一位敬业的教师面前。于是乎,满载着教师们深深的研究与教学体会,一个个相当的标准在信息时代发达的网络空间漫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思路清晰,教法适宜是一堂好课;40分钟有效率是一堂好课;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是一堂好课;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一堂好课„„众说纷纭,无不没有道理,供借鉴,学习,也体现了一定的价值。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提出:好课的要求是1:有意义,2:有效率,3:有生成性,4:有常态性,5:待完善。

但我认为,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实质上应该有个参照物,这是个关键。那么这个参照物是什么?不是教材,而是学生。我今天想从两个方面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第一,课堂的目标性。

一堂好课要注重学生的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不是热情积极,快乐的学习,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争取每个学生都得到收获,得到成功。也就是说学生实实在在的在课堂上有收获,那么有什么样的收获呢?大家知道教学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也可以细化为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第二个层次是锻炼了他的能力;第三个层次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第四个层次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第五个层次是你的课堂能够影响他的一生。 那么老师们,咱们的课堂教学达到了哪个层次?咱每天在关注哪个层次?咱备课的着眼点在哪个层次?

其实这几个方面本身就是互相影响的,为什么学生总也不能掌握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那是因为学生对这样的知识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他没有学习的能力。假如我们的学生具备了学习的能力,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那么学这点知识还能有困难吗?

说到这个问题,我想到了印象很深的两节课:其中一节是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框题的内容较多,按常规教学一般三大块:为什么、是什么(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怎么办。学生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要性不会有疑义(不赚钱企业不能发展,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会受影响),但什么是经济效益,尤其怎样提高经济效益对中学生来说有点抽象。我们的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一上课先问学生都喜欢使什么牌子的洗发水,然后说,我看洗发水赚钱也开发一种洗发水,(拿出准备好的道具),请同学们帮忙推销出去,帮助我的企业。随后,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提出新问题,自然而然地,学生明白了什么才是经济效益,怎样才有经济效益。

另一节是债券和商业保险。本节课地内容应该说也是离学生地生活较远,低层次地处理要么引导学生读书,要么给学生总结出不同形式地异同,学生没兴趣,不理解,被动地记,效果不好。我们的一位是这样做的:她把框题的题目改为――《家庭理财》。先问同学们,你们家有多余的钱是怎么处理的,怎么处理更科学?整节课学生都在积极比较、体验、思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快乐的掌握了本节课内容,还结合了上册所学的股票与社会保险的相关内容。

其实,关于目标,我们也可以换个说法,着眼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能仅盯着知识本身,除了念教材,解释知识本身没有别的关注点,这对学生是一种摧残。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结果得出的过程,而“体验”“经历”也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

退一万步讲,一堂好课即便是完成知识目标,其知识也应该是网络中的一个点,而不是直线中的一个点。 现在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往往首先看它是不是完成了教学目标,而这目标却是教参或上级规定的,是线性的(即机械的“知识点”,“章节过关”)。其实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网络,知识的网络,人的发展的网络。教学效果要“算总帐”。评价一堂课,要问教师自己是怎么策划的,这堂课在他的整个教学网络中处于什么位置。如,关于家庭理财,就涉及到了上册的股票、社会保险等问题。

第二,课堂的统一性。 计划与变化的统一

课堂是个动态的空间,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碰到一些突发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关注这些动态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最需要得到解决的问题。有时我们的老师过分强调课堂的计划性,而回避这些突发性事件,甚至美其名曰调控课堂的能力强!教师关注这些问题,并能灵活地处理好这些问题,往往能让学生学得有趣、有效。

兴趣与科学的统一。教学活动是个创造性、探索性的活动,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生要

创造性地学,要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这就要求我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好奇心和兴趣是科学进步的推动力量,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内在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愿学。但是我们不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顾教学的科学性,如学生对有的老师的课非常喜欢,原因是老师举例丰富,生动,所以学生爱听,可这些老师却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科学性原则,说严重了就是取悦了学生,而忽视了教学内容。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大量引入古今中外,成语典故、时事热点材料,有时甚至是材料与课堂教学内容没多大关系,这学生也很感兴趣,但却忽视了材料与内容的结合,结果是学生看起来很有热情,课堂气氛也活跃,但对教材内容还是不理解、不会运用,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们无论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决不是表面的兴趣和热闹。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我们都知道“以学生为本”,那究竟学生的“本”是什么,怎样以才能学生为本?有人片面地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本”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发现和表达的欲望,于是一堂课就是让学生走上前台,又是模仿电视栏目主持人、又是玩游戏,又是演小品、角色换位、讨论、使用多媒体等等搞得不亦乐乎,老师站在幕后做编导。但这样的近似于“轰轰烈烈”的一堂课,我却不敢确定学生能从中学到多少知识。好的课堂,学生学习的气氛是有张有弛的。过于热闹的课的并不是好课,热闹会影响学生的思维;但好课也不能太沉静,太沉静的课,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我想,好课更多地体现在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紧张的思维活动,我们的课堂应追求表现的波澜不惊,内心的激流涌动。也就是说,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不能脱离我们的着眼点。我们有些公开课光顾图热闹,摆花架子,忽视了文本,确乎是本末倒置。

个体与整体的统一。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作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谈不上“主体”。看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应付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是浮光掠影,浅尝即止,还是潜心钻研,情动意发?所以教师“唱主角”的课不是好课;而只是少数优秀生展示才华,大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的课不是好课;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也不是好课。

主体与主导的统一。常说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句话是没有错的,可问题是个别教师把它的意思给理解偏了,他们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在课堂上动起来,动起来的标志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不停地七嘴八舌地说。其实,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想一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什么主体,显而易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是跟谁学习呢?当然是跟老师学习!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自学成才的话,那我们这些老师还有什么用呢?而我们的“导”的作用又在哪里呢?

总之,我认为一堂好课,应该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基础知识能有效获得,认知能力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被激发,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情趣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得到培育。

老师们,让学生成为我们上课的参照物,围绕着学生去实现教学梦想,阔步走向教育事业的星光大道吧!

第四篇: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新课改背景下,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课堂评价的尺度呈多元化——新课标的尺度,学生接受程度是尺度,动态生成的效果是尺度,听课教师的主观感受也是一个潜在的尺度。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课型标准也不尽相同。正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现编述各家主要观点如下,寄望于从不同角度归纳出共识。

叶澜教授从课堂本身的性质判断,提出了“五实”的标准:①扎实(有意义、有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②充实(有效率,每个学生都有提高);③丰实(生成性,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有形成过程);④平实(常态课,对听课者做到旁若无人);⑤真实(有待完善,课后反思重建,正如于漪所言:“语文是有缺憾的课,任何课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朱永新教授从学生、师生关系、课堂内外几个角度观察,提出了“六度”的标准:①参与度(主动积极参与);②整合度(知识方法技能);③自由度(宽松和谐自然);④达成度(当堂落实达标);⑤练习度(发现体验实践);⑥延展度(关注社会生活)。

巢宗祺教授从课堂、教师、学生三个角度审视,提出“四点”意见:①这节课本身有意义,②这节课有效、真实,③师生情绪饱满,④师生才智得以充分展现。

崔允淳教授提出三点标准:教的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郑金洲教授提出“十化”标准:①课堂教学生活化,②学生学习主动化,③师生互动有效化,④学科教学整合化,⑤教学过程动态化,⑥教学资源优化,⑦教学内容结构化,⑧教学策略综合化,⑨教学对象个别化,⑩教学评价多元

化。

山东教育学院的周卫勇教授提出了三条标准:①学生不仅掌握了这节课的绝大部分内容,而且还能学到其他更多的内容;②学生上完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在研究这节课的内容;③学生的学习是主动探究,而不是被动、机械的。

一堂好课的标准,从教育美学的角度看:①教学结构(前因后果清楚);②过程流畅(过渡自然);③文化审美(内涵浓厚)。从教育科学角度看:①揭示科学真理(求真);②体验发现过程(研究);③鼓励创新思维(创造)。从教育技术角度看:知识信息丰富,①直观形象(电教教具);②优化学习(电化教学);③开放互动(信息技术)。从教育心理角度看:①重规范培养习惯;②重个性循循善诱;③鼓励经验自主归纳。

如何评价一堂课的优劣,有如下几点看法引入注目:一堂课是不是好课,是有发言权的是学生;一堂课是不是好课,既要看结果,又要看过程;一堂课是不是好课,从感觉上来说,可以用“累”与“不累”来区别;一堂课是不是好课,学生的面部表情是一张“晴雨表”;一堂课是不是好课,应看它是否体现了“实”“活”“新”的统一。

站在学生立场上思考,一节好课的标准有三条:①一节好课应该是学生难忘的课(一节难忘的课,一定是在学生的某种情感、某种兴趣、某种价值观中播下了能够发芽的种子,或是使学生的某种思想得到了提升);②一节好课谰言是学生富有激情的课(充满激情的课堂以和谐、动情、深思、生成为表征,做中学,读中懂,写中通);③一节好课应该是实现了有效互动的课(在教师引导和组织下,由全员共同参与的积极互动)。

课上得好不好,应由学生来评价,学生认为爱听或不听会后悔的课就是好课。要让学生对自己的课有好的评价,应把握三点:①关注学生间的差异;②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错误和获得成功的机会;③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一堂好课(特别是理科)应饱含以下几个方面:①问题驱动;②充满趣味;③难易恰当;④信息饱满;⑤语言得体(含肢体语言)。

以往评价关注教师,注重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现在评价关注学生,更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发现。因此,我们评价一堂课,要重点把握三个关键词:①真实(不作假作秀);②活跃(思想活跃);③科学(无知识性错误)。可以用三句话来衡量:看学生是否越学越爱学,是否越学越会学,是否越学越聪明。

一堂好课的标准看“新、趣、活、实”四个特点:

①新:A、理念新——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B、思路新——体现构思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C、手段新——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②趣:A、导入新课时激发兴趣;B、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C、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③活——表面上是内容活、经验活、生命活。意味着师生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彰显、主体性的弘扬。A、教学方法灵活,B、把教材用活,C、把学生激活;④实:A、教学内容充实,B、课堂训练扎实,C、教学目标落实。

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学习活动的表现以及经过学习活动后得到的结果,势必成为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失败的关键要求。从这个角度看,一堂好课应有以下基本特征:①积极探索,主动参与;②有效互动,合作学习;③鼓励创新,体验成功;④尊重差异,促进发展;⑤发现问题,引发思考;⑥学习反思,总结提高。

一堂好课必然坚持“多快好省”的原则,“多”即:学生进步快,收获多;“快”即:时间短,张驰有度;“好”即:质量成绩好;“省”即:精力投入少。

一堂好课应遵循“实”“事”“求”“是”的标准:①实:朴实、扎实、真实。②事:师生双方有事做,有效率,有效益。③求:追求课堂上一种求索不止、思想飞扬的精神状态。④是:感悟、认识、理解、创造课堂目标。

评价一堂好课,除常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外,关键是处理好三个问题:①

给学生思考时间了吗?②教师“休息”了吗?③给听课者“享受”了吗?

一堂好课必然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一是依材施教,二是体现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

一堂好课具备四个特征:①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宗旨。②教学内容——科学合理。③教学策略与方法——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以学论教”。④教学能力——良好的教学基本功。

一堂好课的定位:①教学目标要明确、恰当,②教学重难点要突出,③学生主体地位要得到尊重,④教学方法要得当,⑤教学效果要好。

借鉴国画技法,领悟到好课应当是理性与激情携手、个性与共性并存,更是自然天成的课。它具备以下特征:①预设是枝,生成是叶,相辅相成。②课堂构思,注重留白(留下空白就是多留时空给学生,留下期待,留下余韵,留下思维和创新)。③教师语言,疏密相间(学生说不上、说不准、不会说的教师应多讲,学生能说、或经思考能解决的坚决不说)。④学生表现,动静结合(“动”指讲解、朗读、讨论、表演等;“静”指默读、思考、想象等)。

一堂好课应做到“六要”:①教材把握要准,②题目选择要精,③教学方法要活,④课堂气氛要松,⑤学生活动要充分,⑥学生思维量要大。

一堂好课要达到五个词的标准:①实惠(知识积累、能力提高、情感体验积极),②高效,③鲜活(心灵对话,智慧碰撞),④本色(不为生计而教,不为功利而教,不为完成任务而教,不为应付检查而教,不为表演作秀而教,质朴无华,不刻意雕琢),⑤唯真(有些许缺憾和瑕疵)。

一堂好课遵循八项原则:①教学常规的示范性,②课型设计的创造性,③教学内容的准确性,④教学方法的启发性,⑤教学过程的教育性,⑥辅导练习的有效性,⑦能力培养的多样性,⑧师生活动的积极性。

一堂好课要具备六个元素:和谐、生成、发展、创新、反思、个性。 任课教师必备的“六个好”:①上课带着好心情,②和学生建立好关系,③创设好的问题情景,④精心设计好点拨指导,⑤及时给予好评价(一张赏识的脸,一副专心倾听的神态,一缕赞许的目光,一声轻柔的称赞),⑥给学生留“好”作业(传统作业、内容多限于双基,范围多限于课本,着眼点多在于巩固,目的多在于应付考试,往往表现为一个内容、一个层次、一个水平、一种形式。好的作业,重在培养学生的别才别趣别志,开发学生的潜智潜能潜质。目的在于引发学生新疑问,激发新兴趣,引导新探索)。

一节好课(特别是理科)应具备以下特征:①预见性(备课前充分预见学生将会出现的问题),②探索性(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③实用性(学而有用),④趣味性(激发兴趣)。

评价一堂好课的“八问”:①教学过程能否反映课标理念,②教学设计是否有创新,③课堂气氛是否民主而有利于学生思考与创造性发挥,④课堂有无幽默、轻松的环境,⑤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随时知道全班学生学习情况,⑥对学生不同的意见或错误回答,教师能否加以利用,⑦应用学到的知识,有无做到让学生出来解决身边的现实问题,⑧每节课有无较多时间给学生发表意见。

一堂好课的十条标准:①目标明确,②重点突出,③以生为本,④流程科学,⑤注重内化,⑥体现沟通,⑦启迪创造,⑧媒体得当,⑨讲求实效,⑩多元评价。

一堂好课的“六简”设计观:①教学目标简明,②教学内容简约,③教学环节简化,④教学方法简便,⑤教学媒介简单,⑥教学用语简要。

一堂好课达到让学生满意而又显现成绩的目标,需经三个境界:①有效教学(底线);②高效教学(最大效益,信息量大,思维度高);③魅力教学(人格、学识的综合,包括课堂凝聚力、向心力、创新力、发展力)。

一堂好课在教学内容上注意培养和传授学生五种技能:①学科知识,②学科能力,③学科思想,④学科学习方法,⑤学科意识。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遵循以下标准:①从学科性质上看,既重“语”也重“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②从课堂形态上看,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③从学生发展上看,应能反映出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发展过程。④从学习氛围上看,应是教与学的互动与对话。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遵循“十六字”规律:①书声琅琅(感知读、理解读、欣赏读),②议论纷纷(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③高潮迭起(紧扣文眼掀高潮,平淡出奇掀高潮,层层剥笋掀高潮),④写写练练。

第五篇: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应该达到一些基本要求,即可以去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1、“扎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对于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有收获,在接受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锻炼能力,发展学生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进一步求知、求新的基础,一堂扎实的课才是有意义的课。

2、“充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效率的课。一是看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授课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大部分学生能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能按节奏接受当堂内容。二是看效率的高低。一堂课要力争让学生理解透彻,记忆深刻,不能说上课时明白,课后很快混淆不清,或者连一些简单概念、公式都说不出来,这样的课效率短暂,也是不够完美的。所以一堂内容充实、学生接受效果高的课,才称得上是高效的课。

3、“丰实” ——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4、“平实”——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要淡化公开课,不图热闹,多上研讨课,注重实效,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5、“真实”——一堂课应该由授课者提前反复研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授课思路和方法,不能好高骛远,只求形式;或者只顾背讲教案而忽视学生的接受情况,或者只顾眼前教学任务,忽视已学生硬知识,该补时还得及时补救,或者只相信自己而闭门造车,要多与教师交流,多与学生沟通,做到实实在在,扎实有效,这样的课,长期坚持,必定会让学生学得充实,教师教的无悔。

上一篇:玉石的广告词范文下一篇:雅舍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