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5000元个税税率表

2023-06-20

第一篇:工资5000元个税税率表

2018个税起征点上调为5000元 个人所得税如何计算?

分享到:【导语】:《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19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拟将个税起征点由每月3500元提至每月5000元(每年6万元)。那么,最新个税起征点上调后,如何计算个人所得税?

个税法迎第七次大修:个税起征点拟由每月3500元提至每月5000元,具体实施时间未确定。

《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19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拟将个税起征点由每月3500元提至每月5000元(每年6万元)。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个人所得税制是分类税制,即将个人所得分为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等11个项目分别征税。

现在个税起征点(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为3500元,起征点自1980年确定800元后历经了三次调整,2006年提高到1600元,2008年提高到2000元,2011年提高到目前的3500元。

个税计算:

关注北京本地宝(ID:bdbbeijing),回复【个税】,即可使用个税计算器,可计算起征点上调前后分别应缴纳多少个人所得税。还可查询怎么开个人纳税证明、个税申报入口等。

起征点提高能为你省下多少钱?工资收入会有什么变化?除了个税工资条上还有哪些扣除项目?

第二篇:个税税率表2018-2019 最新个人所得税税率表

2018-2019年最新个人所得税税率表,2018-2019个税起征点为3500元,外籍人员个税起征点为4800元,工资个税税率表和年终奖个税税率表是相同的,但是他们的个税计算方法是不一样的,注意区分。

一、工资、薪金所得

工资、薪金所得,适用七级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三(3%)至百分之四十五(45%)。

二、年终奖所得

年终奖所得,将年终奖金额除以12个月,以每月平均收入金额来确定税率和速度扣除数,年终奖所得税率表与工资、薪金所得的税率表相同,只是他们的计算方式不同。

说明:

1、本表平均每月收入为年终奖所得金额除以12个月后的平均值。

2、税率表与工资、薪金所得税率表相同。

三、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四、稿酬所得

稿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并按应纳税额减征百分之三十,实际税率为百分之十四。

五、劳务报酬所得

六、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

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 ,减除费用800元;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然后就其余额按比例税率20%征收。

七、财产转让所得,适用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按比例税率20%征收。

八、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

第三篇:2018年10月个税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2018年10月-12月工资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及速算扣除数

级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速算扣除数

1 不超过3000元的 3% 0 2 超过3000元至12000元的部分 10% 210 3 超过12000元至25000元的部分 20% 1410 4 超过25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 25% 2660 5 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 30% 4410 6 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35% 7160 7 超过80000元的部分 45% 15160

速算扣除数一: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综合所得适用(按月):

速算扣除数使用示例:

A个人于2018年12月取得20000元工资收入,在不考虑其他所得及专项附加扣除项目的情况下,假设五险一金为4000元,再减去个税草案中的费用扣除标准5000元,实际应纳税所得额为20000元-4000元-5000元=11000元,再用11000元去找对应的级数,由于11000元在3000元和12000元之间,应选择第二级,即适用10%的税率和210元的速算扣除数。

计算方式:

11000元×10%-210元=890元

因此A个人在2018年12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890元。

批量计算怎么办?别发愁,我们有excel快捷公式奉上,还是刚才的例子,用A个人收入20000元,再减去五险一金4000元,求得16000元,填写在表格D3处:

再在E3处直接复制以下公式:

=ROUND(MAX((D3-5000)*{0.03,0.1,0.2,0.25,0.3,0.35,0.45}-{0,210,1410,2660,4410,7160,15160},0),2)

便求出本月应交个人所得税890元,一定记得,本公式中的取数处为“D3”,在实际测算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表格去选择取数处。

第四篇:2018年最新个税(起征点5000)公式大全,含倒推公式(模版)

2018年最新个税(起征点5000)公式大全,含倒推公式

2018年最新个税(起征点5000)公式大全,含倒推公式

定了,新个税法通过!起征点每月5000元,10月1日实施.

小编作为一只财务狗,看到个税调整不在是停留在审核阶段,而是最终立法确定,所以特意系统性的更新了对工资表中的个税计算公式,希望对小伙伴们有所帮助,也许还是全网首发呢!

一、梳理新个税法的政策变更点

1. 个税起征点由原来的3500调整为5000元 2. 税率保持原有的,调整级距范围

3. 多项支出可抵税

新个税法规定:新增专项扣除,含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由于具体细节还需要国务院确定,所以本文计税依据为未减除该专项扣除费用)

二、个税计算公式集

最新的个人所得税的税法公式: =(应纳税额-5000)*税率-速算扣除数

1、if解法(F11单元格)

1 / 4

2018年最新个税(起征点5000)公式大全,含倒推公式

虽然公式很长,但是小编也还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多层嵌套写了出来 =IF(AND(A11>0,A11<=5000),0, IF(AND(A11>5000,A11<=8000),ROUND((A11-5000)*0.03,2), IF(AND(A11>8000,A11<=17000),ROUND((A11-5000)*0.1-210,2), IF(AND(A11>17000,A11<=30000),ROUND((A11-5000)*0.2-1410,2), IF(AND(A11>30000,A11<=40000),ROUND((A11-5000)*0.25-2660,2), IF(AND(A11>40000,A11<=60000),ROUND((A11-5000)*0.3-4410,2), IF(AND(A11>60000,A11<=85000),ROUND((A11-5000)*0.35-7160,2), IF(AND(A11>8500,A11<=10000000),ROUND((A11-5000)*0.45-15160,2),"")))))))) 注:套用if公式的话,直接将上面公式复制到记事本,用替换功能,将A11替换为你应税工资所在的单元格。

2、max解法(B11单元格) 强烈推荐

=5*MAX(A11*{0.6,2,4,5,6,7,9}%-{30,142,482,782,1182,1782,3482},0)

3、lookup解法(C11单元格)

=IFERROR(LOOKUP(A11-5000,{0,3000,12000,25000,35000,55000,80000},{0.03,0.1,0.2,0.25,0.3,0.35,0.45}*(A11-5000)-{0,210,1410,2660,4410,7160,15160}),0)

4、vlookup解法(D11单元格)

=IFERROR((A11-5000)*(VLOOKUP((A11-5000),$C$2:$E$8,2))-VLOOKUP((A11-5000),$C$2:$E$8,3),0)

5、sumproduct解法(E11单元格)

=SUMPRODUCT((A11>{5000,8000,17000,30000,40000,60000,85000})*(A11-{5000,8000,17000,30000,40000,60000,85000})*{0.03,0.07,0.1,0.05,0.05,0.05,0.1})

6、max数组解法(G11单元格)

=MAX(0,(A11-5000)*$D$2:$D$8-$E$2:$E$8) 注:输入上述公式后,记得按Ctrl+Shift+Enter三健,自动加上大括号。 {=MAX(0,(A11-5000)*$D$2:$D$8-$E$2:$E$8)}

2 / 4

2018年最新个税(起征点5000)公式大全,含倒推公式

新个税后,我们可以节省多少呢?请看人民日报的这张图,你可以对好入座,看你可以节省多少哈~ [向下拉,后文还有倒推公式]

3 / 4

三、个税反推

2018年最新个税(起征点5000)公式大全,含倒推公式

既然知晓了个税的计算公式,肯定有很多小伙伴想知道由应纳税额或者税后工资如何反推税前工资(应税收入)。

1、应纳税额倒推税前工资(B2单元格)

上面公号是小编在运营的哈~ B2公式

=MIN((A2+{0;210;1410;2660;4410;7160;15160}) /{0.03;0.1;0.2;0.25;0.3;0.35;0.45})+5000

2、税后工资倒推税前工资(B2单元格)

B2公式

=MAX((A2-5*{30,142,482,782,1182,1782,3482})/(1-{3,10,20,25,30,35,45}%),IF(A2="",0,A2)) [完]

4 / 4

第五篇:年收入12万元以上个税自行申报常见问题解答

2007年1月1日个人年所得12万元以上,纳税人进行自行纳税申报以来,全国共有近40万人办理了自行纳税申报。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山东、深圳等省市申报人数相对多一些,中西部省份少一些。以下为,新浪理财频道对个税申报中用户经常提及的问题做了一些归纳。

什么是个人所得税?

答: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征收范围:

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经国务院 财政部门确定征税其他所得。

纳税人须自行申报的五种情形

1、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

2、从中国境内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

3、从中国境外取得所得的。

4、取得应税所得,没有扣缴义务人的。

5、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

纳税人可免税的所得有哪些?

答:政府特殊津贴、国债利息等 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规定的免税所得,以及允许在税前扣除的有关所得,均可不计入年所得。 另外,按照国家规定单位为个人缴付和个人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 住房公积金(简称“三费一金”)均不计入年所得。

平常取得收入时已经足额缴纳了税款,为什么年所得达到12万元的个人,年终后还需要再纳税申报?

答:个人所得税主要实行代扣代缴税款的征收方式,个人所得税法修订前,法律上没有赋予高收入者自行纳税申报的义务。个人所得税法修订后,年所得超过12万元的个人,不论其所得平常是否足额缴纳了税款,都负有自行纳税申报的义务。年所得超过12万元的个人取得的所得,如果扣缴义务人没有扣缴税款,或者没有足额扣缴税款,个人又没有申报义务的话,就难以确定纳税人应缴未缴税款的法律责任,从而影响税法的执行力和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因此,在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所得税制模式的情况下,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订税法,赋予高收入者自行纳税申报的义务。这样做,一是有利于培养纳税人的诚信纳税意识,明确纳税人的法律责任,提高税法遵从度;二是有利于税务机关加强税源管理,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三是有利于加强分析比对,进一步推进个人所得税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四是有利于为下一步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税制过渡创造条件、积累经验,同时,也符合世界各国个人所得税的通常做法。

有一些年所得达到12万元纳税人仍在观望,他们不申报会受到处罚吗?

答:年所得达到12万元的纳税人,在终了3个月内向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是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第八条和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的法定义务。如果申报期内纳税人不依法申报,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具体是: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的,依照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税务机关可对纳税人处2000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纳税人不进行纳税申报,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除追缴税款外,并处不缴或少缴的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罚款。此外,构成偷税的,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有一些年所得达到12万元的纳税人担心,他们平时的收入单位没有扣缴税款,或者虽然扣缴了税款但没有扣足,自行申报后会否受到处罚?

答:这种担心大可不必。按照税收征管法的有关规定,年所得达到12万元的纳税人,平时有应扣未扣税款的,在办理自行申报时只要如实申报收入情况,税务机关只补征其应扣未扣的税款,不加收滞纳金,也不罚款,更不会作为偷税处理。

有些人认为,他们收入情况税务机关不完全掌握,不去申报税务机关也不能发现。是这样的吗?

答:2005年税务总局提出的个人所得税征管“四一三”工作思路,明确要求各地加快“建立个人收入档案管理制度”。据统计,截止2006年底,全国各级地方税务机关已为2000多万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建立了纳税档案。应该说,对大多数年收入达到12万元的纳税人,税务机关是掌握的。如北京市地税局通过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系统和扣缴义务人的明细申报,对500万纳税人建立了档案,税务机关可以通过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系统搜索查询年收入可能达到12万元的人数。许多省市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统一部署,从2001年起,就陆续对当地的高收入行业和高收入者进行了重点建档管理,虽然税务机关掌握的情况还不是很全面,但大多数高收入者已包括在内。

此外,税务机关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发现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个人。例如,利用税务机关已掌握的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申报信息,筛选出同行业或者同一企业、同等条件的人员;通过与扣缴单位明细申报的信息,或与社会公共部门提供的信息进行比对,从而发现应申报而未申报的纳税人;通过税务机关对高收入行业、高收入人群的专项检查,发现未申报的纳税人;利用已掌握的行业收入等信息,进行纳税评估,从而发现应申报人员;通过检举人提供的检举线索进行分析检查发现应申报而未申报的纳税人;利用国际税收情报交换掌握纳税人在境外的收入等涉税信息等等。所以,达到规定标准的纳税人应自觉履行自行纳税申报义务,不应存在侥幸心理。

2007-03-15

上一篇:机关党支部2019年计划下一篇:论语读后感1500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