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后管理论文范文

2022-05-09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贷后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对于信贷风险管理非常关键,所需要的管理时间最长,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也会比较多,管理的难度比较大。

第一篇:贷后管理论文范文

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之法律初探

摘 要:随着我国大学生助学贷款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违约行为,还款率逐年降低,这给后续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埋下隐患,因此通过法律规制来保障助学贷款还款的顺利实施刻不容缓。本文将对贷后管理困难进行原因剖析,并提出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的法律制度构建措施,旨在以法律之维解决违约问题、保障贷后还款顺利完成。

关键词:贷后还款;助学贷款合同;法律规制

一、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立法的现实必要性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自1999年开展至今效果颇丰,无数贫困大学生得益于这一政策,极大的保障了贫困大学生受教育权的实现,也为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行提供了前提条件,可谓是利国利民。

但是,因为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不完善甚至空缺等原因,这一工作的开展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许多大学生出现还款违约行为,一些银行也因风险过高不愿意发放贷款,使银行发放无息贷款、财政给予银行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提供银行风险补偿金、学生在规定期限内还款这一助学贷款实行的良性循环被打破。也就意味着,银行只能获取一定数额的风险补偿金,但这部分的补偿金就现实而言远不能达到发放的贷款数额,银行要承受承担高违约率带来的高风险,这与商业银行运作本质存在很大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贷后还款进行管理,是保障国家助学贷款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措施,而任何涉及经济的活动均需要法律支持和约束,因此只有制定和完善与助学贷款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确保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实施。对此,有关人士指出:“此项工作启动不够理想,进展缓慢,究其原因,除具体操作技术问题外,缺少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保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为了保证助学贷款的顺利进行, 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以规定和保护助学贷款的发展”。有关各方应积极推动立法,做到有法可依,才能以制度保证助学贷款有序地进行。

二、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困难原因剖析

(一)受助学生个人因素——根本原因

之所以要加强对助学贷款贷后的管理,本质上是因为助学贷款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即学生还款违约,到期不偿还本金及可能的利息,使得这一良性循环打破,究其原因,诸多方面,其中包括个人诚信缺失、心理因素、客观情况的阻隔等。

关于诚信缺失问题,着根于目前90后大学生在成长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观念,因为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部分90后大学生责任感并不强,内心潜在的投机取巧心理也在影响着自身的信用建设,此外受助大学生目前所接受的诚信教育多数并不强制,而是出于学生自愿原则,多数受助学生在此问题上出于应付了事,效果不佳。

心理因素往往只存在于部分的大學生,因目前办理助学贷款过程的繁琐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歧视或者冷遇使得贫困大学生可能形成这样两种心理:1、这种贫困不是自己造成的,我不能去承受这种贫困。2、家庭的贫困也不仅仅是父母的问题造成的,这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就应该由国家来解决,因为国家是造成社会问题的直接责任人,所以国家必须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在这种心理的促使下,不还助学贷款也是理所应当。

客观情况往往是大学生刚进入工作岗位在薪金并不理想的情况下,还要考虑结婚买房等方面的原因或者是出现一些不可抗力,这也是不能按时还款的一部分原因。

(二)贷后管理的成本以及管理各方的参与度——重要原因

2004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由财政和普通高校按贷款当年发生额的一定比例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给予经办银行适当补偿,而这部分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由财政和普通高校各承担50%,这个规定承认高校要承担一定的贷后款项回收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对于贷款回收的积极性,但这个政策实施却也出现诸多困难。

第一,高校对于这部分风险补偿金,在贷款发放之初就支付给银行,也就是说四部委《意见》想通过让高校承担责任来督促其做好贷款工作的目的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实际意义。第二,高校的工高校作重心是在教育和科研上,尽管其在贷款的发放、审核、回收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缺乏相应的经费对这些工作进行支持,大大降低了其工作的实效性。第三,银行作为助学贷款的发放者和风险的承担者,有理由去管理贷后工作,但因为信息不对称、人力物力权衡等方面的原因,遇到诸多困难。第四,虽然政府是此项工作的主导者,但政府并不会直接干预贷后的还款问题。相关各方之间相对匮乏的参与度,使得贷款回收面临困境。

此外,贷后管理成本高也是贷后管理的一大弊端。一方面是由于贷款主体信息不对称、贷款体系不健全,银行在回收贷款的过程中为了追踪贷款主体的有效信息需要负担较高的成本。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缺乏相关的、健全的法律法规机制,这就会导致银行在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时成本太高,甚至超过贷款主体本身的贷款金额,我们可以看到,四部委的《意见》仅仅规定不还款要承担法律责任,并没有规定入刑或者构成犯罪,不能通过刑事诉讼解决,那么银行只能选择冗长的民事诉讼解决,长时间的诉讼人力物力需求较大,成本较高。

三、构建助学贷款法律制度

(一)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

目前处理国家助学贷款的规定主要是四部委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作为部门规章法律效力低于法律和行政法规,在发生适用冲突的情况下,其相关条款的法律效力也受到质疑,因为处于不同法律位阶,而且没有法律的特别规定,特别法优于一般法也不适用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法律相关规定与助学贷款的相关规章冲突时,助学贷款制度就无章可循了,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无非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将助学贷款的相关规定融入现行的法律法规之中,另外一个是建立专门独立的的助学贷款法律或者行政法规。

就第一种选择而言,我们也有两种模式。第一,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将助学贷款合同纳入有名合同范围,唯一不同的是,这个合同涉及且必须包括“代理人”——学校。学校负责审核学生的基本资料及家庭真实情况,确定是否同意学生办理助学贷款,然后负责后续的学生去向统计,将这些信息全部录入国家助学贷款系统。当然,这个系统会绝对保密,只有在学生违约还款的情况下作为工具使用,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可以相对便捷的找出违约学生的资料和去向,便于银行追债或者提起诉讼。

助学贷款合同在制定模式上应参照借贷合同等规定,就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做出具体详细的规定。在还款期限、还款方式、可减免还款的情况以及违约者的损害赔偿方面尤其要斟酌,做出适当的规定。

第二,修订《贷款通则》,将国家助学贷款这种特殊贷款形式载入其中,明确规定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期限、还款方式、可减免还款的情况和优惠政策以及违约者的严惩条例等事项,让国家助学贷款的整个操作程序和运作过程都有法律的明文规定。

就第二种选择而言,我们可以尝试四部委《意见》为基础,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国家助学贷款发》或者授权国务院制定《国家助学贷款法管理条例》,细化四部委《意见》条款,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约者应承担的责任,依法规范银行、学生、学校等方面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行为。

(二)个人诚信法律体系的建立

前述剖析了受助学生违约不还款是要加强贷后管理的根本原因,而在违约不还款的学生中间,大部分是因为个人诚信问题。同时,因为个人诚信目前尚没有相对完好的标杆衡量,同时,我国目前的社会规范不成熟,没有一套完备的法律对失信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和制裁,使得助学贷款中出现很多失信行为。在这种现实需要下,我们亟待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和个人信用法律法规的出台。

在国家助学贷款领域,个人的诚信体系主要由高校或者银行系统建立,其他需要者经过一定的手续可以查询。如果受助学生贷后还款违约,在个人信用系统中可以显示,将直接成为以后办理信贷等业许可与否或者任职成功与否的参考指标,对于失信的人,将限制进行其大额转账业务,并且可能对办理房贷车贷等造成困扰。在国家公务员选拔中,还款违约可能影响到公务员的的遴选或者限制后续的提拔。社会企业、事业单位在聘用工作人员时会考虑员工的诚信度,此外失信行为将直接影响员工升职、晋级。甚至在获取相关技能资格证书的时候,还款违约将直接导致行政部门延期发放甚至吊销资格证书。

此外,我们可以尝试应该制订《个人信用法》,用法律来规制或制裁失信行为。因为诚信不仅仅是道德问题,更需要法律的保障和制约。我们所要建立的个人信用法律体系应涵盖个人信用的各个方面,使得每个环节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且明确规定某些具体失信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在国家助学贷款领域,针对贷后还款违约这种失信行为,应作为一种特殊的失信行为进行细化规定,并明确法律责任的承担,强化受助学生自觉偿还借款意识,为助学贷款贷后还款提供最切实最可靠的保障。

注释:

1.易忠、蒋年韬:《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的问题与对策》,《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2.刘延伟、王家传:《关于发展我国助学贷款若干问题的思考》《消费经济》,2000年第4期

3.潘勇涛、凤启龙:《大学生助学贷款违约的心理分析》,《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4.陈学智、陈云芳:《责任伦理视阈下的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对策创新研究》,《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9期

5.卢劲松:《国家助学贷款的若干法律问题探讨》,《经济师》,2007年第12期

参考文献

[1]钟志勇、谢蓉蓉.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的法律监管[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程荃.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的法律博弈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3]陈动.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防范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5)

基金项目:本文属安徽財经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诚信视阙下的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对策创新研究》(项目编号XSKY168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卞李敏(1995—)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2013级本科生,法学专业

作者:卞李敏

第二篇: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对于信贷风险管理非常关键,所需要的管理时间最长,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也会比较多,管理的难度比较大。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风险预警与监测的方法不科学、贷后信用风险识别工作形同虚设、风险评估技术落后以及风险评级过于简单以及风险控制手段缺乏等,然后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贷后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接着研究了国外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经验借鉴,最后提出了加强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 贷后风险管理 风险评级

一、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主要包括贷后检查、风险预警以及贷款风险分类、资信系统管理等,对贷后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就很可能导致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的发生。

(一)风险预警与监测的方法不科学

最主要的原因是对风险预警以及监测的方法不科学造成的,没有系统的、科学的风险预警监控体系,现有的体系比较复杂,操作起来比較困难[1]。所确定的指标体系多而且零散,信息的搜集比较困难,有些信息不能够反应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对其贷后的风险也就无法确定。

(二)贷后信用风险识别工作形同虚设

由于贷款人员有限或者其素质达不到相应的要求,存在盲目拉业务,重贷轻管的现象,很多信贷人员都没有实时的跟踪和实地的调查,与贷款人员的沟通交流也比较少,无法准确了解贷款人的真实经营状况,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三)风险评估技术落后

对于风险评估的技术也比较落后,一般使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于定性分析操作比较简单,管理人员一般靠企业提供的表面数据以及个人的直觉来进行风险的判断,缺乏定量分析,我国银行的风险计量水平还处于由传统的经验主义向科学化过渡的阶段,信贷管理无法达到化解风险的目的。

(四)风险评级过于简单以及风险控制手段缺乏

贷后信用风险评级以及贷款的分类过于简单,没有动态化的评估系统,我国银行的贷款大多数是中长期的,只要其能够正常周转,并且能够归还利息就会被归为正常类的或者关注类的,中长期贷款的风险在短期内无法得到预测,相对来说掩盖了真实的贷款状况。我国对贷款级别的分类过于简单,在每个级别上的风险大小不一致,但是贷款余额在每个风险级别上都比较集中,没有对风险质量进行全过程的监控[2]。对于风险的控制缺乏有效的手段以及成套的措施,对于不良贷款的处理缺乏有效性,现在主要的处理手段有重组、清收、核销以及扩大贷款总量等,并且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也比较低,重制度建设、轻落实,存在有章不循的现象。对贷后信贷风险的激励机制不足[3]。

二、我国商业银行贷后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重贷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

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贷款的利息收入,为了最求最大的利润,银行会放宽贷款的条件限制,将主要的人力资源都用于贷款的投放上面,存在盲目放贷的行为,但是忽略贷款发放之后的后续管理,没有跟踪的调查研究,实地了解贷款人的经营状况,也没有后续的跟踪服务,更没有帮助企业摆脱经营困境的措施。

(二)信贷资金的监控难度增加

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放宽了对外资银行的准入制度,外资银行纷纷进入我国,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争夺优质客户放宽了授信标准,从而加大了信贷风险,增加了贷后风险管理的难度。企业部门为了躲开银行的监管,会在多个银行开户,从而增加了银行监管的难度。

三、国外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经验借鉴

信贷业务必然伴随着风险,商业银行要获得收益必须加强风险管理,也需要加强贷后风险的管理。国外的贷款审批机构是独立于行政机构的,具有完全自主性,定期对信贷人员进行综合的考核,确定信贷管理等级,并且授予相应的审批权限。加强对人员的激励作用,实施市场化薪酬制度以及等级薪酬制度,关心员工的生活,让它们将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融为一体。做好贷后检查工作,避免形式主义现象的发生,要有完善的检查制度以及统一的检查标准,对于检查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非常高,检查人员不仅需要具有专业知识,更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责任心。加强金融市场的建设,建立市场化的体制机制,避免银行的行政色彩过于浓厚,银行也要实现市场化。

四、加强贷后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机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对商业银行来说,应该加强对借款人的考察和管理,随时随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风险预警体系一般含有指标体系、预警阀值、数据处理以及灯号显示,其应该首先符合国际标准,并且根据本国的实际状况来制定和调整,要选取切实可行的定量指标以及定性指标,指标的选取不能够过于繁琐,要尽量简化,并且选取关键的指标。

(二)完善贷后检查工作

要加强贷后检查工作的力度,建立纵向监管机制,并且要设立责任追究和制度,有专门的部门来进行贷后检查。检查的内容要具体,并且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对于检查工作要有统一的标准,并且应该细致,将检查工作落到实处。贷后的检查工作要实施定期管理,对于一定的项目,在定期要进行检查,检查工作应该做到全面具体,有一定的时效性,对出现的风险问题应该及时进行处理。

(三)强化信贷风险分类管理

对于信贷风险的级别应该做好分类,应该做好规范化的管理,不能模糊不清,通过分类可以确定对资产质量影响最大的因素。对信贷档案也应该加强管理,其记载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是银行进行风险分析的重要依据,确保所收集的资料是完整的、真实的,要尽量反映企业的详细信息。加强人员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保障管理的效率。对于风险要全面了解才能够对风险进行分类,对风险进行正确的分类也是对风险进行管理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何彬.我国商业银行贷后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6.

[2]岳川,云鵬.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监控[J].商,2015(26):177-177.

[3]王敬羽.SY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

作者简介:刘健(1985-),男,山东青岛,硕士,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风险管理。

作者:刘健

第三篇:对邮政储蓄银行加强贷后管理的思考

摘要:受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及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贷后管理问题已成为邮政储蓄银行信贷风险较大的环节,急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文章对邮政储蓄银行信贷业务贷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要求,提出了邮政储蓄银行加强贷后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风险;信贷;贷后管理

自邮政储蓄银行信贷业务开办以来,信贷风险就如影随形。随着各项信贷业务的迅速发展,如何保证在获得信贷收益的同时有效控制信贷风险,是目前邮政储蓄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贷后管理工作是邮政储蓄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一个重要步骤,在邮政储蓄银行信贷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信贷业务全流程中历时最长、风险最大的环节,也是邮政储蓄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收回本息的根本保证。因此,加强贷后管理对于防范信贷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加强贷后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一般而言,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三类,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银行的经营绩效主要以投放贷款形成的盈利及贷款的回收来体现,因此,银行因借款人违约导致损失的风险即信用风险,将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

从各家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看,严格落实好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审批和贷后管理三个环节,是形成优质贷款的保证。不良贷款虽成因各有不同,但就其对银行资产造成损失的程度而言,更多的是贷后管理工作失效所致。

各种研究和调查表明,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主要受贷前调查、贷后管理及借款人违约三个因素影响,其影响力指数分别是30%、40%、30%,而贷后管理作为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最后防线,在预防不良贷款方面通常具有比贷前调查更重要的作用,通过优质高效的贷后管理,可以及时跟踪和发现借款人经营状况的变化及贷款使用情况,弥补信贷员贷前调查工作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从而最大程度降低不良贷款的发生概率。

2、邮政储蓄银行贷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贷后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信贷人员对贷后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作为新生商业银行,随着各类信贷新产品的不断推出,邮政储蓄银行为保持快速的信贷增长势头和迅速扩大市场份额,目前对于信贷人员的考核体系主要还是以业务发展为主,涉及贷后管理的考核指标偏少,考核处罚力度偏弱。在这种政策导向下,无论是信贷管理人员还是信贷员,自然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增量业务的营销和拓展中,忽视存量业务的贷后管理工作。与此同时,贷后管理工作需要付出较多成本,但取得的工作成效并不明显,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提升,贷后管理工作怠于执行。

其次,信贷人员在风险管理意识上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信用等级较高、保证担保有效、抵押物价值充足、能够正常还本付息的客户都属于好客户,先入为主地认定借款人在短期内不会沦落到资不抵债和无力偿债的境地,忽略了信贷风险的不可预见性,从而削弱了贷后管理在信贷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2.2 贷后管理制度建设不健全,基础工作较为薄弱

健全的制度体系是实现规范、有效贷后管理工作的前提,但从实际情况看,邮政储蓄银行在贷后管理体系上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近年来,邮政储蓄银行的信贷业务发展迅速,新的信贷产品不断推出,但相应的信贷管理尤其是贷后管理制度却没有及时健全配套,形成贷后管理制度的“盲点”、“盲区”;同时,由于有限的贷后管理规定散布在各阶段制定的各项信贷规章制度中,类多量大、缺乏系统性且操作性不强,不利于信贷人员进行全面学习、掌握和操作使用。

此外,贷后管理基础工作也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信贷员移交信贷档案不及时,对查出问题的整改也不够重视。在营销思维主导下,部分信贷人员甚至在发现贷款客户未按合同约定使用贷款时,也不采取必要的信贷控制措施,只是编制与事实不符的贷款使用情况跟踪检查表人档等。

2.3 贷后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一是贷款用途监控不到位。贷款发放后,信贷人员缺乏对信贷资金用途的控制和掌握,出现实际用途与借款合同约定不一致的情况。

二是客户动态跟踪管理不到位。信贷人员对于部分客户的贷后检查流于形式,没有及时发现、分析预警信号,并未提出和执行有效的处置化解措施,失去了处置化解风险的最佳时机。

三是抵押物管理不到位。信贷人员缺乏对抵押物的现场检查,存在一抵了之、不管不问的情况,动态重估流于形式,有些抵押物已经毁损、灭失、被处分,信贷人员却不知情。

四是贷后检查流于形式。部分信贷人员未按规定时间和频率做贷后检查;或者贷后检查不认真,对客户提供的情况不进行分析核实直接转述到检查报告中;个别信贷人员工作粗放甚至闭门造车,存在贷后检查报告内容雷同的现象。

2.4 贷后管理问责弱化,未能起到警示作用

邮政储蓄银行每年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贷后管理检查工作,每次发现的问题都不少且属于雷同、屡犯,但很少严格执行有关问责处罚规定,往往只是对发现的问题以检查报告的形式进行通报或者处以少量的罚款,对责任人追究力度偏弱,难以促使信贷人员加强贷后管理工作,形成良好的贷后管理工作习惯,真正重视贷后管理这个重要环节。

2.5 信贷人员素质偏弱,无法有效地完成贷后管理工作

近年来,虽然邮政储蓄银行各级领导非常重视信贷工作,不断将年纪轻、学习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到信贷岗位,改善原有从邮政和邮政储蓄员工转型而来的信贷人员素质过低问题,但目前仍存在信贷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风险识别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差异较大的现象。特别是部分信贷人员财务分析能力明显不足,不能有效地进行信贷风险识别与度量、客户评级和贷款风险分类,不能准确预测借款人现金流量的发展变动趋势并对客户偿债能力进行分析,从而无法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监督。

此外,邮政储蓄银行对信贷人员的贷后管理培训『力度不够,部分信贷员乃至信贷管理人员对贷后管理的制度规定、检查内容和方法技巧等模糊不清,无法有效完成贷后管理工作目标。

3、邮政储蓄银行加强贷后管理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邮政储蓄银行从加强贷后管理工作机制和建立贷后管理长效机制人手,采取多种措施逐步改善现有的贷后管理工作状态,以提高贷后管理水平,促进邮政储蓄银行信贷业务持续稳健发展。

3.1 转变贷后管理观念

首先,邮政储蓄银行要明确贷后管理是信贷管理的重要环节,信贷人员应树立全程管理理念,明确贷后管理同贷前调查、授信审批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克服“重贷轻管”的工作倾向,树立信贷业务全程监控、全员参与的理念。

其次,应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培训,强化贷后管理风险意识,使信贷人员意识到信贷风险无时无刻不在,风险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将风险管理工作落实到日常工作的每个环节。

再次,加强与信贷业务支持保障部门和人员的沟通,培育全员参与贷后风险管理的意识。只有信贷业务各相关部门共同努力,时刻关注信贷资金的使用情况,对借款人的经营

和财务状况、特别是现金流情况做到动态监测,才能及时发现信贷风险预警信号,从而及时采取预防性或补救性措施,减少信贷资产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提高贷后风险管理水平。

3.2 完善贷后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明确贷后管理工作的任务和目标

邮政储蓄银行应根据目前贷后管理的实际情况和管理要求,尽快建立起完善的贷后管理制度体系,规范贷后管理操作流程,明确贷后管理流程的相关责任部门、主要责任人和相应的责、权、利等。同时,建立明确的贷后管理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邮政储蓄银行要提高货后管理水平,最根本的是要明确贷后管理的工作任务,为相关人员的贷后管理工作指明方向。例如,可以结合贷后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对信贷人员在贷后管理中必须关注和做到的最核心风险控制点予以明确,这不仅有利于信贷人员实际贷后管理操作,也有利于信贷检查人员监督信贷人员的贷后管理工作是否扎实、到位。在此基础上,邮政储蓄银行还要为贷后管理人员提供明确的风险预警信号,为贷后管理工作指明工作方向。

3.3 加强内控,建立完善的贷后管理考核体系

一是要加强内部检查,建立横向制约机制。邮政储蓄银行可采取定期检查和临时抽查的方式对信贷人员贷后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进行检查。

二是明确不同信贷岗位和人员应该承担的贷后管理责任。要明确贷款出现风险时,放款操作人员要对操作性风险负责,贷后管理人员要对检查失误、清收不力负责,信贷管理人员乃至高级管理层人员也要对重大贷款损失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

三是严格执行贷后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对于每次贷后管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邮政储蓄银行应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严格的问责和处罚,在对所有信贷人员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时,促使他们真正重视贷后管理环节,从而加强贷后管理工作,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此外,一旦贷款出现问题,相关的放款操作人员、贷后管理人员甚至高级管理层应对由于个人工作失职而造成的贷款风险或损失承担相应的责任。

3.4 将贷后管理与客户服务相结合,实现双赢目标

贷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风险环境,邮政储蓄银行的贷后管理手段也要不断推陈出新。

一是借助科技手段强化贷后管理,加强电子化建设,在邮政储蓄银行内部系统设置风险预警指标,提高风险监测的效率。

二是利用邮政储蓄银行内部会计信息,掌握客户结算频率、现金流量、货款回收率等信息,做到既要发现问题.对即将发生的变化及时预警并果断采取应对措施;也要从中发掘新的商业机会和满足客户新的业务需求。

三是通过不断探索,逐步建立适合邮政储蓄银行实际情况的信贷风险数据模型,量化数据监测风险。

四是坚持贷后管理与业务经营相结合。贷后管理是密集跟踪客户生产经营动态的过程,也是重要客户的营销环节和机会。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可在做好贷后管理、防范信贷风险的同时,有效挖掘客户需求,对客户加强相关业务渗透,在全方位拓展业务品种的同时提高客户满意度和综合贡献度,使客户自愿配合贷后管理工作,在加强邮政储蓄银行对客户贷后监控的同时,有效提高邮政储蓄银行的综合收益。

3.5 加强信贷队伍建设

信贷人员是邮政储蓄银行实施贷后管理的主体,信贷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贷后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应通过全面、系统的培训提高信贷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信贷人员的职业敏感性。

首先,要提高信贷人员的职业责任感。只有具有明确责任感、使命感的信贷人员才能在工作中勇于负责,敢于负责,才能真正站在邮政储蓄银行的角度履行自己的义务,尽心尽力地为客户服务,挖掘客户潜力,发现客户风险预警信号,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其次,要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信贷人员应熟练掌握邮政储蓄银行各项信贷规章制度,使信贷业务满足合规性要求,在源头上防范和降低信贷风险;同时,信贷人员还应掌握必要的财务、法律等相关知识,提高对客户信用风险的分析能力,能够较为准确地分析客户的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合理预测借款人未来的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的发展变动趋势,及时启动预防性或补救性措施。

最后,提高贷后管理水平,必须明确掌握贷后风险管理预警信息,及时捕捉风险预警信号,建立有效的汇报路径,确保各级信贷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预警信息,积极采取风险管理预案化解信贷风险。

收稿日期:2011-08-16

作者简介:商婷婷(1982~),女,福建福鼎人,硕士,主要从事内控合规管理、经济法研究。

作者:商婷婷

上一篇:监管系统论文范文下一篇:监理工程论文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