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讲话范文

2022-05-27

第一篇:环境问题讲话范文

在市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的讲话优化营商环境,着力问题整改

同志们:

市局已制定了《关于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实施方案》,下面,我从纪检监察的角度,就如何优化营商环境,讲几点意见。

一、认识形势,提高优化营商环境的自觉性。

1、新冠疫情半年以来对我国经济建设影响很大,许多企业复工复产面临很多问题,许多服务行业受到很大冲击,市场疲软。就麻城而言,经济下行严重,上半年财政收入锐减,全市三公经费压缩了10%,项目经费压缩了20%,市级财政支出压力很大。企业复工复产,恢复正常经济运行迫在眉婕。

2、市委将制定优化营商环境年度考核评价办法,对市直部门采取季度考核,并与各项年度考核评比挂钩,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不力、行动迟缓、工作被动、企业投诉多、社会反响差,年度排名后5位的市直单位,考核评定为“较差”等次,取消先进单位评选资格。对营商环境年度考评后3位的市直单位进行通报约谈,对连续两年居后3位的市直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组织处理。

3、优化营商环境是今年市委市纪委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市委已成立了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6个常委、5个副市长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规格之高足以说明市委市政府对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重视程度,市纪委肯定会加大暗访检查力度,抓破坏营商环境典型,并对坏典型进行全市通报或媒体曝光。市纪委监委已建立破坏营商环境追责问责机制,对吃拿卡要、“钓鱼”执法、乱执法、乱摊派、乱罚款和慢作为、不作为等损害营商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追责问责。

二、切实解决营商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行政审批办事卡”的问题。市局政务服务窗口少数个别工作人员存在业务不熟悉、服务态度差、办事拖拉,上班迟到早退,工作作风不实等问题。要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推进“一门全办、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着力提高政务服务便利度、企业和群众满意度,着力打造企业和群众“双满意”的一流政务服务窗口。

2、行政执法工作方面的问题。一是执法业务不熟悉。对本系统执法法律依据不熟悉,权力界限和边界不清晰,适用法律法规不准确;

二是执法程序不规范。受理投诉不及时,不持证上岗,办理案件超时效,文书制作不规范;

三是滥用自由裁量权,搞“钓鱼执法”“狮子大张口”,选择性执法,该立案不立案,办关系案、人情案,大案小办,执法不透明等。要完善315投诉举报平台,及时回应、解决企业和消费者诉求。严控涉企检查执法频次,规范自由裁量行为,依法慎重实施行政强制。严格执行企业“宁静日”制度,严格落实“不诉不查”“不举不查”原则,做到“有呼必应、无事不扰”。严格执行涉企行政处罚“首违不罚”“轻违不罚”情形清单,严格执行“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和处罚决定审核心三项制度。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经营秩序,依法依规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3、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方面的问题。一是责任未压实,特监股与各监管所责任边界不明确,监管责任未认领。到目前为止有鼓楼所、龙池所、开发区所、铁门所、歧亭所、乘马所、福田河所、木子店所、阎河所、盐田河所等十个监管所未认领监管任务。二是各监管所主要负责人和监管人员对特种设备安全工作认识不够,监管人员怕担责。三是监管能力不足,对特种设备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业务不熟悉,对现场监察缺乏直观认识,安全监管工作基本未展开。要求特监股要继续组织人员培训,必要时要组织考试。同时每月每周要到各基层监管所进行现场指导、示范,逐步提高基层监管所特种设安全监管能力。

4、财务方面的问题。一是事前审批履行不到位,先办事后请示,导致费用报销手续不合规,程序不合逻辑。二是报账员对自己单位的财务监督履行不够。三是结算不及时,2020年半年将过,部分所收入费用一次都未结算。这里我强调一下,各所要严格按照财务规定的时间结完帐、结好帐,逾期的所写说明给我,没有写的要通报,搞工作不能拖拖拉拉。

5、“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担当意识不够,责任心不强,市局党组部署的工作选择性落实,有的党组会议或安排的工作不传达或打折扣。有的同志上自由班,迟到早退,工作散漫,有的对领导安排的工作讲价钱、讲困难、推三阻四。二是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人和事批评的不够,总是从关心爱护同事出发,教育的多,问责的少。三是对上级及党组部署的工作纪检监察督办的少。各单位负责人、各党支部书记一定要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扛起管党治党责任,敢于向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作风亮剑。

6、两个责任落实不到位。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两个责任,要树立不抓主体责任是失职,抓不好是渎职的理念,各单位要根据自已的职能职责,制定好本单位主体责任清单,细化到室、组、人,责任上肩,层层传导工作压力,履职尽责,确保市局党组部署的各项工作落实。把两个责任常记心头,不断健全各项制度,形成责任落实长效机制。提高主体责任履职能力。

7、抓好营商环境问题整改。市局这个方案提出了大力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五大行动”和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各项任务都明确了责任领导、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大家要结合各自的岗位职责,把握好时间节点,按照任务清单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市局纪检监察、主责办要加强任务清单督查督办,确保任务清单全面完成。

三、强化履职监督,坚决惩治腐败

市局纪检监察、主责办结合各基层监管所、直属单位、机关各股室职能,立足于单位部门岗位职能,强化履职尽责监督。领导班子层面:主要是强化对领导班子成员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监督,既要监督领导班子成员又要监督其分管联系单位,竖持“责任制管责任人,责任人管一班人”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机制,使责任制在领导干部心中有位、身上有责、肩上有压、工作有效。同时强化对中层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的监督,层层传导压力,落实责任。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监督,一是廉政勤政方面,看各单位是否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各级规定的廉洁纪律,是否存在接受行政相对人吃请,是否存在工作日饮酒、是否存在收受行政相对人礼品礼金、是否存在吃拿卡要行为。二是履职尽责方面:看各单位是否认真落实上级和市局党组部署安排的各项工作。是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监管到位。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和各级规定的廉洁纪律,造成不良影响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

同志们,上面我讲到的问题,希望大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当前优化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希望大家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廉洁纪律,履职尽责,守住纪律红线,做个清楚人、明白人。

第二篇:在环境保护突出问题整治攻坚动员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动员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全省、全市环境保护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攻坚动员大会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全力打好我区的环境保护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攻坚战,以扎实的工作迎接中央环保督察。下面,根据区委、区政府研究的意见,我讲七个方面的问题。

一、强化政治意识,充分认识环保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攻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开展环境保护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攻坚,是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自觉行动,是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待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我区环境质量的关键举措,必须全力以赴打好这场攻坚战。

(一)开展环保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攻坚,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中央和省市先后出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环境保护督察方案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党委政府及职能部门的环境保护责任。能否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位置来抓,已成为评价一个地方党委政府是否牢固树立

“四个意识”、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实际行动向党中央对标看齐的重要标杆。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认识,自觉把环保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攻坚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牢牢抓在手上,强化措施,全力整治环保突出问题。

(二)开展环保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攻坚,是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举措。为彻底破解制约环境改善的突出问题,市委、市政府决定,从现在开始到年底,利用五个月的时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全市开展环境保护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攻坚行动,坚决啃下一批影响环境的硬骨头。各级各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行动要求,对照我区的环保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攻坚实施方案,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在全区开展好环保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攻坚行动,确保取得扎实成效,确保整治到位。

(三)开展环保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攻坚,是做好中央环保督察迎查工作的基础。中央环保督察组即将进驻省开展环境督察行动。中央环保督察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是督促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重要抓手。督察组由环保部牵头,中纪委、中组部等中央有关部委的领导参加,是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各省市、县区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的环境保护督察。督察组下沉各地市后,不仅手头都有一本当地环保问题线索的详细清单,同时通过座谈问询、举报电话、邮政信箱等方式,发动当地干部群众及时反映身边的环境问题,全面、彻底地督察地方环保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整改落实情况。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这次督察的严肃性,坚决把各项环保突出问题整改到位,把各项环保职责落实到位,坚决打好环境保护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攻坚战。

二、聚焦薄弱环节,增强做好环保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打好环境保护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攻坚战,首先必须找准问题所在,找准工作的突破口、着力点。当前,我区环保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镇街没有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升到“四个意识”的高度来看待,没有真正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对本辖区的环保突出问题不清楚、不掌握。抓落实大而化之,工作方式方法简单,基础工作做得不深不细不实。个别区直部门对本部门承担的环保职责认识不清,认为环保工作是环保部门的职责,工作上推诿扯皮。

二是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环保工作面临巨大压力。水环境质量问题仍然突出。今年以来,我区列入国家“水十条”考核的洙水河、南渠河、万福河三条主要出境河流断面水质不能稳定达标,尤其是洙水河、万福河河流水质超标现象严重;污水管网覆盖不到位,雨污分流不彻底,污水收集率较低,导致生活污水直排问题十分突出,黑臭水体整治进展缓慢,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区河流水质改善的重要因素;部分企业环保法律意识淡薄,超标排污现象时有发生;河流监管责任不清,环境安全防控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亟待加强;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管理不够规范,环境效益差;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及河道养殖清理不彻底;禁养区外畜禽养殖配套治污设施不到位;个别企业存在偷排偷放现象;部分镇街存在纳污坑塘,严重影响环境安全。大气污染防治仍不到位。部分施工工地、拆迁工地管理粗放,没有严格落实扬尘治理“X个X%”和“X个X%”的要求,特别是在裸露地面覆盖、车辆冲洗、渣土密闭运输、边拆迁边洒水等方面落实不到位。农村面源污染严重。部分重点镇街虽然建设了污水处理站,但配套管网不完善,长期不能正常运行。

三是依法治污氛围没形成。环保执法不严,未能形成有效震慑。镇街和有关部门对环境违法行为监管不到位、处罚不到位、执行不到位、督查不到位问题突出。基层环境所执法不到位,存在以罚代管现象,监管不严、执法不力。企业法人自觉遵法守法意识不强,企业超标排污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务必保持清醒的认识,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刮骨疗毒的勇气,全力以赴抓好问题整改,确保环境质量整体上台阶。

三、明确工作重点,坚决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上半年,我区大气质量呈恶化态势,持续改善的压力还很大,距国家考核的标准差距仍然很大。下半年,特别是冬季,受采暖用煤量增加、降雨减少等因素影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难度将进一步增加。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突出工作重点,确保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调整能源结构,努力减少用煤量。要继续加大“散乱污”企业、燃煤小锅炉取缔力度,确保已取缔的“散乱污”企业、燃煤小锅炉不反弹,巩固好整治成果。同时,进一步加大排查治理力度,发现一起取缔一起。X月底前,要全面淘汰X吨及以下燃煤锅炉。要加大联合执法检查力度,依法查处劣质散煤销售行为,坚决取缔无照经营散煤网点。要加快推进供热管网铺设进度,提高集中供暖覆盖面。

(二)加强企业管理,努力减少工业污染。一要实施特别排放限值。环保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对超过排放限值的企业,要责令停产、限期治理,治理不达标决不准恢复生产。二要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加强对制革、废塑料加工、板材加工、汽修喷涂等行业企业的检查,无污染防治设施或运行不正常的,实施停产整治。

X月底前,有机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企业必须配套污染防治设施并确保稳定运行。三要大力推进工业企业冬季错峰生产。根据上级统一要求,今年X月X日至X月X日,铸造、原料药生产企业要全部实施错峰生产。砖瓦窑等建材生产企业全部实施停产。各镇街要引导企业提前制定错峰生产计划,把企业检修尽可能安排在冬季。

(三)强化城市管理,努力降低扬尘污染。一要突出抓好拆迁工地及建筑工程扬尘治理。加强调度巡查,确保施工现场围挡率、进出道路硬化率、出入车辆清洗率等“X个X%”落到实处。对不按要求落实防治措施的,按照处罚上限顶格处罚。二要突出抓好道路扬尘治理和渣土运输监管。要提高机械化清扫保洁水平,增加对重点区域、主要路段的清扫、洒水频次。要规范渣土车管理,全区所有渣土运输车辆都必须覆盖到位、封闭运行,按规定路线行驶。凡不覆盖、密封不严或冲洗不干净的,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彻底杜绝渣土运输中的“抛、洒、滴、漏”现象。三要突出抓好餐饮油烟治理。城管局、市场监管局要加大对烧烤摊点、餐饮企业检查力度,督促安装无烟炉具、油烟净化设施,并确保正常使用。凡达不到要求的,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直至取缔不允许再经营。

四、强化工作措施,全面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加快黑臭水体治理。要严格按照责任分工抓好东护城河、南护城河、和平路沟、路庄沟、郭庄沟等臭水体治理工作,做好清淤、截堵、冲洗、撒治污药剂工作,全面进行净化,确保X月X日前完成治理。

(二)解决好污水直排问题。要加快管网对接和关键路段污水管网铺设,确保提排站正常运行,尽最大可能减少污水直排。各镇街要抓紧完善措施,确保镇街污水处理站正常运行。

(三)加快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及河道养殖搬迁治理。各镇街要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对在限期内拒不关闭或搬迁的,要结合有关部门依法实施强制关闭。

五、加大督促查处力度,切实解决好执法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一)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要按照交办—检查—约谈—问责“四步”监管工作方法,抓好突出环境问题办理情况的监督监管。对环保部督查专项行动中发现的问题、省级督查发现的问题、群众来信来访的问题,各镇街结合环保局要及时研究解决。上述问题整改情况,环保局要组织专门督导检查。对解决问题不彻底、方案确定任务推进速度慢的,要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汇报,启动约谈程序,进行公开约谈。对约谈后依然进展不快的,要采取精准督查、专题督办等方式,实行追责问责。

(二)健全完善网格化监管责任体系。目前,我们虽然建立了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是镇街和村一级的基层网格员不完善。环保局要结合各镇街严格培训,持证上岗,并加强日常管理考核,发挥好基层环保网格员的作用。

(三)健全完善联勤联动执法机制。要建立公安环保联合办案和移交协作制度,一旦发生阻扰执法、暴力抗法、公然违法等行为,公安、环保部门要联合出动,联合办案,分工协作,及时有效查处,形成打击合力。要建立环保与监察、法院机关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定期会商、信息共享和案件移交等制度,对环保问题突出的镇街和部门,严格追责问责。对经济处罚和查封扣押等案件的强制执行,法院要密切配合,及时跟进,快速办案。

(四)完善对环境违法典型案件的查处制度。对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长期不解决或屡查屡犯、社会影响恶劣的典型案件,要综合运用行政处罚、追究刑责、挂牌督办、媒体曝光、信用惩戒等手段,以“零容忍”的态度予以严厉打击,并将违法企业列入环境信用等级评价

“红黄牌”管理,实行联合惩戒。要集中力量查办一批未批先建、篡改或伪造环境监测数据,以及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等典型犯罪案件,并在电视台加大宣传报道,实现“查处一个、震慑一批、教育一片”的效果。

六、严格追责问责,确保攻坚行动取得扎实成效

提醒千遍不如问责一次。省委刘家义书记提出“不负责就追责,不担当就挪位”。我们要按照这一要求,把从严执纪、追责问责贯穿于攻坚行动的全过程,让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成为常态,以严格的追责问责,压实各级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倒逼环保责任落实。对思想不重视、工作拖沓、整治不力、不能按时完成目标任务的镇街和部门,要采取通报批评、公开约谈、媒体曝光等措施,督促加快问题整改进度。对不作为、乱作为,严重失职渎职,导致环境问题久拖不决、群众反映强烈的责任人,要依规依纪依法严肃追究责任。对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处置不力的镇街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当年评先树优资格。对环保工作不负责、不担当,监督乏力,该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发现问题不报告不处置、不整改不问责的,也要严肃追究责任。总之,在环保突出问题整治这项工作上,要坚决做到追责问责不打折扣,希望各镇街、各部门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严格落实

“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要求,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确保全区环境保护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攻坚取得扎实成效。

七、强化组织领导,全面做好迎接中央环保督察准备工作

中央环保督察组昨天已经进驻我省,开展一个月的环保督察。前十天在省里,十天后下沉到各地市。这次督察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内容开展督察,一是党委、政府对国家和省环境保护决策贯彻落实情况,二是突出环境问题及处理情况,三是环境保护责任落实情况。在督察方式方法上,主要分为听取汇报、调阅资料、个别谈话、走访问询、受理举报、现场抽查、下沉督察等。在时间安排上,第一阶段是省级层面的督察X天,第二阶段是下沉地市督察X天,第三阶段是梳理分析归档X天。具体到县区,主要是查阅相关资料、交流座谈,现场检查三种方式。目前,时间紧,任务重,必须争分夺秒,全力以赴做好迎检各项准备工作。

(一)要对上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进行再梳理。要对照中央环保督察重点,对照各自职责,对照环保法律法规,对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各项决策部署,一项政策一项政策盯紧落实,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扎实推进。特别是督察谈话期间,要如实汇报情况,实事求是汇报我区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真正把成绩说清楚,把问题讲透彻,诚恳接受督察,虚心听取指导,绝不能被动应付环保督察、弄虚作假、弄巧成拙。各镇街和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抓紧补环保知识课,加强法律政策和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做到从容应对中央督察组的询问。

(二)要对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再落实。特别是X月X日以来环保部督察发现的问题,被环保部重点督办的X家未完成销号企业的整改问题,X月X日省环保督察反馈的突出问题,X月X日以来省强化督察发现的问题,以及省环保督察组交办的群众来信来访举报的问题,这些都是这次中央环保督察的重点。各镇街要严格按照整改、验收、销号的程序,立即整改、全面整改、彻底整改,并建档立卡,确保不留死角,不留隐患。

(三)对需要提供的档案资料进行再完善。要按照“精细准”的要求,形成有计划、有部署、有落实、有督促、有检查、有整改、有考核的资料链条。重点要按照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调阅资料清单(第一批)X类准备,做到不等不靠、从早从细、从准从实进行收集、整理、归档。要坚持高标准,尽快将重点工作编印成册,确保按时提交。

(四)协调联络组和各工作组要切实发挥作用。目前,我们已经成立了协调联络组和X个专项工作组,各专项工作组要对照各自的职责,不等不靠,认真做好各自工作。各工作组要通力配合,加强沟通协调,确保不脱节,使迎察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五)要认真做好督察期间边督边改工作。督察进驻期间,督察组会分批交办各类环境举报问题。对这些问题要照单全收,迅速列出问题清单,制订整改方案,逐一整改,做到交办一个、整改一个,消化一个、销账一个。对已整改完成的问题,要防止反复和反弹,不能让已取得的成果因监管不力再次流失。对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要制定详细工作方案,逐项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按节点推进整改工作。已经办理完结的案件,要及时报送最终处理结果,并按督察组要求在政府网站上公开,查处一例,公开一例,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交办问题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同志们,环保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攻坚行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责任大,我们要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力打好这次攻坚战。

第三篇:11-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

第三节 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状况

这里的环境是指狭义的环境即自然环境,包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水、大气和生物等。

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人口规模比较小,对环境的索取比较少;敬畏自然;能力也较小)环境问题是局部的,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不大。例如,中国农业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基本是可再生的。使用有机肥料(而当代无机肥料则严重使得土地硬化,散失肥力,所以现在的蔬菜水果甚至猪肉鱼肉等都没有原来那种味道了);适应天时四时轮作;砍伐森林能力有限,畜牧业规模也较小,对环境的破坏较少。

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利用自然能力增强,因而改造利用自然的规模和程度不断扩大,不合理的开发破坏了原来的生态平衡,使环境问题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环境问题主要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环境污染主要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生态破坏主要有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生物种类的减少等。

(一)环境污染 1.水污染

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对江河、湖泊、海洋和地下水造成的污染。大量的工业废水、残留农药和生活垃圾直接危害水体生物,恶化水质,加速疾病的传播,更严重的是减少了饮用水资源。水污染中海洋污染最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因为江河污染主要表现为上游对下游流动性危害,而海洋面积占地球面积的71% ,海水的循环流动在更大的程度上加速污染的传播。水污染危害水体生物,导致部分物种的灭绝,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长江、黄河、九龙江污染问题、工业废水、生活废水、赤潮、珊瑚礁灭绝等

2.大气污染

主要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及酸雨等问题。

(1)温室效应。地球的大气是多种气体组成的稀薄的气体层,气体中如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气、臭氧等能吸收红外射线,保持地球的温度。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迅速增加,形成温室效应超过正常强度,使全球气候变暖。这将使水灾和旱灾交替发生,更严重的是导致南北两极冰雪的融化,海平面上升。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和人类生存。

(2)臭氧层空洞。臭氧不仅可吸收红外射线,而且可以阻止并减少70% —90% 紫外线,保护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1985年,科学家首次在南极上空发现臭氧层空洞,随后臭氧层空洞又呈现扩大趋势。这无疑是人类日益扩大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结果。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氯氟烷烃,而氯氟烷烃基本是人工产生,用于制冷剂、发泡剂、清洁剂、灭火剂等。如果臭氧层空洞继续扩大,紫外线辐射强度将不断加强,这将导致皮肤癌和眼睛疾病患者急剧增加,对其他生物和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3)酸雨。酸雨是酸碱度小于5.6的降雨,它是重化工业的产物,尤其是火力发电厂和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最为严重。有害气体物质可随大气流动,飘到一国其他地区,甚至飘到到其他国家,在合适的条件下形成酸雨。酸雨会直接导致农作物的减产、森林的破坏以及造成水污染和土地污染,危害人体的健康。

3.土壤污染

主要是由水污染、大气污染的衍生物和生活及工业固体垃圾污染导致的土地荒漠化、盐渍化、土地的板结等问题。由于水的循环流动性,水污染直接导致土地污染。大气污染的衍生物如酸雨使土地盐渍化,降低耕地质量。而大气污染的另一衍生物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上升,加快了土地的沙漠化。人类自身不适当的使用化肥及农药的滥用也加重了土地的污染,使土地的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二)生态破坏

指外力作用主要是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超过自然环境自我调节能力,自然环境平衡遭到破坏,主要表现为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生物种类的减少等问题。这其中生物种类的减少最引起人们关注。

比如阿斯旺大坝造成尼罗河下游的问题、过度放牧造成沙漠化沙尘暴问题、乱砍乱伐造成水土流失问题。

二、环境问题根源

(一)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和共有资源的非排他性

1.所谓行为的负外部性,是指人们的行为对他人或社会不利的影响。在经济行为中,它既包括生产的负外部性,也包括消费的负外部性。当这种外部性理论应用到环境问题时,它不仅可以用来解释资源低效率配置的原因,也可以为解决环境外部不经济性问题提供思路和框架。例如,工矿企业的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等行为,居民在使用助力车或汽车的过程中排出的尾气,对他人和周围的环境均有负面影响。为有效减少和控制经济行为的外部负效应,就应当使得外部成本内在化。根据科斯定理①,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私人市场就将总能解决外部性问题,并能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和交易人数的众多等原因,使得科斯定理难以适用于现实。为此,就需要政府采取管制、征收庇古税②等公共政策来应付外部性问题。然而,与“市场失灵”一样,由于存在“政府失灵”现象,从而使得负外部性问题难以有效克服。

2.在经济学中,根据物品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可以把物品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共有资源和自然垄断物品。私人物品是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公共物品是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共有资源是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物品,自然垄断物品是有排他性但没有竞争性的物品。清洁的空气和水、石油矿藏、野生动物等是典型的共有资源。高速公路是什么物品呢?

1968年,美国加州大学的哈丁教授就人口资源等问题撰写了一篇题为“共有的悲剧”(TragedyofCommons)的论文,深刻地说明了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和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导致共有资源的枯竭。“共有的悲剧”是一个有一般性结论的故事:“当一个人用共有资源时,他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使用。由于这种负外部性,共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①”

当今社会,资源的枯竭,环境质量的退化,与共有资源的非排他性和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有密切的联系。外部性与产权制度的不完善相关,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资源的产权不明晰。资源长期以来都被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东西,似乎从来都不存在产权问题。谁都可以任意地、不受约束地使用和浪费这些资源,只要他愿意,甚至可以向河里、空中或是土地上倾倒或排放各种废物和污染物,造成环境资源的迅速恶化。正如外部性理论所指出的,即使是像河流、水、空气和土壤等环境资源也是有限的,使用这些资源也是有代价的。只是长期以来损害环境的代价不是由损害者支付的,而最终是由社会支付的。因此,正是由于人们不能正确认识环境资源,普遍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促成了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呈现出如下形态:大量开采资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这种模式是建立在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基础之上的,是不可循环的因而也是不可持续的。“虽然贫困导致某些种类的环境压力,但全球环境不断退化的主要原因是非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尤其是工业化国家的这种模式。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加剧了贫困和失调。②”

1.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概括起来,传统的生产方式给环境造成的破坏包括

(1)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板结,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大批土地丧失生产能力。 (2)由于不计算环境资源的成本而使得自然资源的价格过低,最终造成无限制地开采地矿资源,造成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巨大破坏。关于资源定价过低的讨论,比如说油价过低,怎么看待?

(3)由于工业化的发展,二氧化碳、氟氯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造成气温升高,全球变暖,臭氧层出现空洞,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4)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排放与日俱增,严重地毒化着人们的生活空间。

(5)农业、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各国对水资源的需要越来越多,浪费和污染淡水资源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致使淡水资源在世界范围内严重短缺。

2.从消费方式的角度看,过度的消费对地球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带来了莫大的威胁。

人类已经把挥霍无度的消费文化推到极致,把大量自然资源转化为消费性商品。经济系统往往致力于把自然资源转化为产品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要求,用过的物品被当作废物加以抛弃。这种消费模式的结果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量的增加,废物也越来越多,从而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传统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在经济上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牺牲后代人的生存环境为代价的,也同样是不能持久的。

(三)经济的贫困化

与发达国家的高消费和享乐主义相对应,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由于发展不足而导致的经济贫困,是环境恶化的根源之一。这些国家没有建立起本国的工业体系为了生存和偿还外债,迫使他们不断开采本国的自然资源廉价出口到发达国家。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一些发展中国家无法解决因过度开采资源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土壤肥力的降低、水土流失、森林等资源的急剧减少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而这些环境问题又反过来加剧了经济的贫困化。于是乎,很多国家陷入了经济贫困和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之中。《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①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中,环境问题大半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千百万人的生活仍然远远低于像样的生活所需要的最低水平。他们无法取得充足的食物和衣服、住房和教育保健和卫生设备。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牢记他们的优先任务和保护及改善环境的必要。”

三、环境问题对策

(一)建立明晰的环境产权制度

外部性与产权制度的不完善相关,在存在外部效应的情况下,市场竞争并不一定导致帕累托最优。同时科斯定理认为,在不考虑交易费用的情况下,只要私有产权界定明确,被外部效应所影响的各方,可以通过自由买卖、讨价还价的方式取得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

因而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方法,首先应该是各国政府对产权制度的改进。在人类历史中,产权制度也是不断进步的,从而不断地在解决外部性问题。例如,对知识产权的确认和保护是在很晚的时候才实现的。当知识产权确立以后,有关知识生产的外部性得到克服,从而促进了技术的进步。

因此,在讨论克服破坏环境和耗竭资源的问题时,首先也应该依赖于各国对产权制度的改进,建立明晰的环境产权制度。因此,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坚持“谁污染,谁付费”的成本覆盖原则,使污染者付费能够完全覆盖其产生的负外部效应;对污染付费的成本要传导到商品和资源的使用者,使他们支付的价格足以补偿生产成本和社会成本。

如何让污染者付费?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实现。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污染权交易制度,就非常值得借鉴。其中心思想是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可承受的排放污染物的总量和浓度,(这个可承受的程度就难以确定)并据此向各经济主体发放(或者拍卖)排污许可证。持有者可以享有排放一定污染物的权利,也可以将许可证按市场价转让。只要持有者治理污染的花费小于许可证的价格,它就有动力治理污染,并将许可证转让以获取利润。而治理污染费用较高的企业,可以通过购买许可证来扩大其污染权。这种制度安排,将环境保护和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一方面鼓励厂商降低污染的排放量,另一方面也减少了环保政策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对于排污权交易的一个讨论:有的企业想方设法的去获得排污权然后高价卖出牟利,而不能反映社会真正的排污状况)

当然应该看到,产权制度的改进也是有边界的。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还无法将大环境分割开来,并且个人化。所以产权制度的改进还无法将环境成本纳入到个人成本中去。这就需要政府的政策来补救。这个政策就是征税。征收环境税是一种更具有经济效率且体现社会公平的经济手段。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征收环境税为社会提供社会需要的资金来源,纠正环境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失灵”问题,提高经济效率;另一方面,可通过征收环境税使这些企业的外部成本内在化,利润水平合理化,并将税收用于补偿受害人或环境保护,从而更好地体现“公平原则”,有利于各类企业之间进行平等竞争。

(二)可持续消费

可持续消费的基点是当代消费不影响后代人的利益。“当消费扩大了人们的能力、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又没有危害他人的幸福时,才对人类发展有所贡献①”。可持续消费首先必须改变现有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从长远看,必须将现在浪费性、破坏性、直线型生产和消费方式变为循环生产、循环消费方式。改变消费方式与改变生产方式一样,循环消费是可持续消费的根本途径。

1.技术进步在保持可持续消费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技术进步可以减少资源使用量和保护环境。以往,在传统的增长方式的影响下,人们只顾以大量的资源消费来换取人们物质生活方面的进步,因此技术发展的重点也只是利用资源扩大生产,最后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资源的破坏。然而,在可持续消费已经成为各国所追求的目标的情况下,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方向,即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以求得资源的永续使用。例如,太阳能汽车不仅可以大大地降低能源消耗,也有利于环境。除了使用更少的原材料,向自然界排放更少的废料和生产更多的有用产品以外,也包含着更多的重复利用一切有用的资源和替代资源。在现代生活中,随着技术的发展,慢慢出现一种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非物化”的倾向。例如,互联网出现以后,不仅用网络信息为各方面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而且节约了大量诸如纸张、印刷、装卸、运输等的工作量,既节约了木材和纸张等加工生产工序,也减少了对于自然界的污染。

2.通过市场也可以调节生产和消费,但市场不能保证消费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也不能保证消费的适度和可持续性。因此,就有必要利用法律、经济和制度等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手段。法律规定(包括环境立法)和管理制度是可以有效影响、引导和规范消费者行为的。我们所建立起来的法律和管理的规范应该鼓励发展“清洁生产”②技术,而不是以往强调的“末端控制”。

“清洁生产”是关于产品和产品生产过程的一种新的、持续的、创造性的思维,它是指对产品和生产过程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保护战略,是要引起研究开发者、生产者、消费者也就是全社会对于工业产品生产及使用全过程对环境影响的关注。从而使污染物产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达到最小,资源充分利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

而传统的“末端控制”相较于“清洁生产”,其主要问题表现在污染控制与生产过程控制没有密切结合起来,资源和能源不能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污染物产生后再进行处理,处理设施基建投资大,运行费用高以及现有的污染治理技术存在局限性,使得排放的“三废”在处理、处置过程中对环境还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清洁生产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各国政府应该停止那种不利于消费观念转变的政府补贴、优惠等措施,辅以某些消耗环境资源的产品价格的提高。这样,环境成本的内部化才可以适当减少社会对于这些资源的需求。

(三)淡化分歧,南北共同保护生存环境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被划分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可是,无论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都正从不同方向破坏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关于环境保护,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一直以来存在着一个分歧,即发展中国家是否真正有权利发展自己的经济,它们是否必须同发达国家一样,严格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这个分歧由来已久。

从20世纪20年代罗马俱乐部的“零增长理论”开始,就基本上剥夺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权利。他们认为,无论是环境污染还是自然资源消耗都已经达到了极限,因此世界应该停止发展。众所周知,要发展经济,就要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就一定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不让发展中国家排放温室气体,就等于不让发展中国家发展自己的经济。即使不完全剥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权利,那也只有在发达国家提高生产技术和减少排污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才能相应地发展经济。那么,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何时才能发展到今天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呢?实际上,永远不可能。

由于温室气体排放涉及各国的切身利益,因此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虽然各国也在世界范围内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许多国家做出了各种承诺,还定期召开会议对一些协议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但是,在行动上并非那么理想,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仍想尽办法逃避应负的责任。发达国家如果一直逃避自己的责任,那么要使温室气体的排放真正受到控制只能是一句空话。因为一方面发达国家过去是现在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者,它们对于全球气候变坏负有最主要的责任;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发达国家长期对广大殖民地的剥削和压迫使得现在这些国家仍处于十分贫困的境地,它们所能排放的温室气体在当前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中仍是少数

因此,发达国家既有责任减轻自身的污染,也有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经济的发展,并在经济发展中注意防止环境破坏。为此,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应该在共同的环境问题前消除分歧意见,同心协力,共同治理和保护环境质量。发达国家应该在资金和技术上支援发展中国家,使他们在迅速发展经济的同时能够最有效地保护环境与自然资源。反过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会进一步支持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发达国家应该意识到,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合作一条,别无他途。

第四节 能源问题

一、三次石油危机(自己看)

原因:中东政局变动、预期导致恐慌囤积需求上升、投机 影响: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

中东及石油战略资源的重要性,同时包括海上运输线路的战略安全。

二、石油市场现状

(一)2003年后世界油价的暴涨 1.状况:

石油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而起伏,但会呈现周期性的涨落。伊拉克战争后人们曾预计,随着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迅速取胜和对局势的控制,世界石油市场将会趋于稳定。然而,自2003年以来,从世界石油市场变化的总趋势来看,国际原油价格呈现上升态势,期间虽然有间断的油价回落,甚至连续数周的油价下滑。但是,几年来,各种国际原油的年均价格数据都显示,国际油价有明显的增高特性(见表11 6)。这种油价的上升状况表明,世界正进入一个高油价阶段。

2.影响因素:

油价变化不仅受经济周期影响,还受到石油及石化行业国际投资变化、能源技术的进展、世界气候变化、国际石油投机及产油地区突发事件等长期因素或短期因素的影响。

3.影响:

从中长期看,油价猛涨推动石油开发投资,也会推动提高能源效率,促进节能技术的应用,还会促进石油替代能源的开发。

新的石油投资会导致石油探明储量上升、采油与加工技术进步,产油边际成本随之下降。节能技术的推进则使单位产出的能耗下降。这些因素一旦促成世界石油市场供大于求,油价就会下跌。

然而油价在低价位的徘徊又会使开发新油田的投资减少,石油加工的备用生产能力逐步消耗。当石油消费的增长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生产的增长,又会出现石油短缺,引起油价上涨。国际石油投机和其他短期因素则使油价波动幅度增大。

4.2003年后石油价格暴涨的因素同样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伊拉克战争后美国未能迅速平定伊拉克局势,伊拉克国内局势动荡,石油生产能力迟迟未能恢复,石油出口严重受阻;同时委内瑞拉的罢工风潮、沙特阿拉伯油田受恐怖分子威胁等问题也对油价上涨造成推动作用。

二是出于反恐和应对石油危机的需要,近几年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高石油战略储备,大量采购石油,无形中刺激了石油经销商和投机商囤积石油,伺机牟利。当然,也有一些欧佩克成员国有意控制石油产量抬高油价。

三是由于全球经济在经历了多年衰退后开始复苏和增长,对包括石油在内的能源需求激增。而之前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景气,能源需求偏低。欧佩克的主要成员国的生产能力没有根据实际需求而及时提高,因此造成了石油供不应求的局面。

(二)油价暴涨的经济后果

油价暴涨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影响世界经济的恢复性增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每桶石油的价格上涨5美元,世界经济增长率就将减少0.3% ,其中对欧盟国家影响尤其大,近年来欧洲微弱的经济增长很可能很快就被油价上涨所抵消(见表11 7)。另外,由于世界石油市场以美元结算,油价的上涨还迫使欧元继续坚挺,这对于依赖出口的欧洲经济非常不利。

然而,也有国家从油价上涨中获得好处,大部分 OPEC成员国从高油价中获得巨大利益,俄罗斯2004年6.2% 的GDP增长相当部分得益于高价能源的出口,(我们讲国别经济的时候有提到俄罗斯的)而澳大利亚也因亚洲地区的能源短缺,煤炭出口量大增。高油价也刺激了对能源开采的投资,2004年世界石油开采和技术投资比2003年增加了6% 。

(三)油价暴涨的根本原因

油价暴涨反映出的一个基本事实: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安全体系脆弱。在过去的50年里,世界经济主要依赖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而作为交通运输的动力燃料几乎都依赖石油。因此,一旦石油价格出现大幅波动,世界经济就会出现震荡。从长远来看,以化石能源为主要能源的经济已无法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及早进行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型,大力发展包括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各种可再生能源。发展核能和开发利用氢能及燃料电池大力推行节能降耗技术,利用能源多元化和开源节流多种措施,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三、当前能源危机的解决对策

(一)全球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进程①由于石油价格上涨和《京都议定书》②即将生效,全球加紧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1.氢能

2.生物质能。能源作物种植。如巴西作为开发生物质能源的强国,以甘蔗为原料生产的酒精;种植蓖麻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以实现保障能源供给和农民脱贫的双重目的。

负面影响:全球可耕作面积有限,如何分配生物燃料和粮食的种植。2008年已经提了个醒,生物燃料种植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世界粮食危机。

3.动力电池:锂电池、镍氢电池等。问题(它们的充电来源、废旧电池的处理)风电、水电对生态环境的改变;传统的煤电污染;核电大力发展

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中遇到最大障碍是成本偏高,当前还无法与石油能源的成本竞争。因此,在短期内,可再生能源还缺乏竞争力。

(二)国际能源竞争与合作更加普遍 1.国际能源竞争

世界各主要石油消费国对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耗量正在不断增加,为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一些国家正在加紧开发近海油气资源和实行“走出去”战略,到海外寻找油气生产和投资机会。然而各国对油气资源的竞争不可避免地将引发国家利益的冲突。非洲、拉美;海洋(比如我们的东海、南海);西伯利亚;各国对石油战略资源的争夺必将愈演愈烈。

2.国际能源合作

从广义上讲,能源问题、环境问题都不是一个国家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和协作。国际会议;双边合作;技术层面

中国环境问题的根源是我们扭曲的发展观

中国的环境问题已不是什么“隐约逼近的危机”,而是一个已到眼前的危机。我们一直说要搞好环境造福子孙后代,实际上是我们这代人能否安然度过的问题。

我想,在座的各位可能都曾在不同的场合赞誉过中国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里GDP年均增长8%的奇迹。然而,这种增长是以资源和环境更快速度的损耗为代价的。一年前我参加了一个评价中国高利税企业的会议,排在前面的全是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中国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排污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几倍,劳动效率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

50多年来,中国人口由6亿增长到13亿,而可居住的土地由于水土流失从600多万平方公里减少到300多万。45种主要矿产15年后剩下6种,5年以后70%以上的石油依赖进口。我们三分之一的国土已经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已经成为劣五类水,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1500万人因此得上支气管疾病和呼吸道癌症……如果按照目前的污染水平走下去,随着15年后我们的经济总量翻两番,污染负荷还可能增加四至五倍。

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原因很多,比方讲技术落后、地方保护主义、环保法律与体制不得力……但今天我只讲一点,就是中国的环境问题也不是一个专业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根源是我们扭曲的发展观。

我们一直有一个思想上的误区,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就等于发展,只要经济发展了,就有足够的物质手段来解决现在与未来的各种政治、社会和环境问题。然而现实是,如果政治文明不跟进、社会发展不协调,环境保护不落实,经济发展将会受到更大制约,因为经济发展取得的大部分效益是在为所欠的生态债而付账,为滞后的体制而付账,为加重的社会矛盾而付账。

很多人认为,中国可以模仿发达国家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只要发展上去了,有了钱,回头再治理污染也不迟。但实际情况是,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结构比发达国家紧张得多,发达国家可以在人均8000-10000美元的时候改善环境,而我们很可能在人均3000美元时,生态、社会和政治危机会交织在一起提前来到,我们那一点点经济成果根本无法抵挡。

然而,我们很少有人真正意识到这一点。拿我自己做例子。两年前我还在宏观经济部门研究经济发展。几年前,也是在一个类似今天的场合,我得意地告诉国内外媒体“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我全然没有意识到, “世界工厂”的代价也许就是“世界垃圾厂”。这确实是我、以及大多数同僚们当时真实的思想状况。如今,考核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主要指标是当地的GDP的增长,各种发展规划都没有考虑生态环境的情况而被制定出来,无数制造业也是在没上环保设施的情况下建造起来的。

政治问题必须在政治的高度上解决。正如胡锦涛主席前天晚上的致词中指出的那样,中国政府已在2004年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一次战略性转折。但正确的理念如果没有坚实的制度框架,对那些大部分仍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初期的地区而言,很容易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我们今天的当务之急就是建立起一整套可持续的制度框架。

第一项工作是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绿色GDP核算体系。今年3月份,在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的主导下,北京、天津、河北、辽宁、浙江、安徽、广东、海南、重庆和四川等十个省市已经开始了绿色GDP的核算试点。

第二项工作是在浙江、四川、内蒙等三个省开始进行环保指标纳入官员政绩考核的试验。考核内容包括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污染排放强度、环境质量变化和公众满意程度。

第三项工作就是调整行政规划区域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即是根据不同地区内不同的资源、人口、经济,环境总量来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与考核标准,让生态脆弱的地区更多地承担保护生态而非经济发展的责任,为此就有了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城市对乡村、富裕人群对贫困人群的生态补偿机制来平衡各方利益。

第四项工作,我们要实行循环经济战略并大力开发新能源技术。循环经济一方面可以循环利用废旧资源,另一方面通过生产链条的延长来增加就业机会。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在10—20年内仍以煤为主,我们现在可以大力开展煤的清洁使用技术,但长远来看,只有新能源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必须舍得花费最大成本去投资新能源的开发,并利用价格、税收、财政等政策,激励新能源走出实验室得以普及。在推广循环经济和新能源的过程中,政府也必须同时调动起私营部门的积极性。

长久以来,环保投入一直由政府财政拨款。专家计算,环保投入至少达到GDP的1.5%,中国的环境才能够有所改善;然而,中国的环保投入一直在GDP的0.5 %左右徘徊,直到1999年才勉强达到1%。中国的循环经济和新能源战略是仅凭政府财力绝对无法完成的任务,我们必须引入市场多元投资的机制。2004年,中国的环保产业的收入总额目前为2500亿人民币以上,2005年预计将达到3000亿,5年后有可能达到5000亿左右,这种发展速度,相信在座的各位商业精英会意识到,这是个绝好的机会。

在此,我们也鼓励跨国公司参与到中国循环经济改造和清洁能源开发上来。一些世界著名环保集团如法国威利雅水务、英国泰晤士水务等已经进入了中国环保市场。我们非常欢迎在座的各位企业家,带着你们的技术和资本,到中国的环保产业来投资。你们的这些努力,不仅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环保事业做出贡献,也为全球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借鉴。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必须提供法律与政治上的保障,来支持环保领域内的公众参与。如今,环境问题和社会公平问题紧紧纠缠在一起。中国生态环境最恶化的地区往往是贫穷的西部地区,这些地区为发达地区输出资源、承担生态破坏的成本,却没有得到相应补偿,导致贫穷和污染交合的恶性循环。目前,这些地区还有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亿吨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环保设施几乎为零。可以说,某些人的先富牺牲了多数人的环境,某些地区的先富牺牲了其他地区的环境。环境的不公加重着社会不公。近年来,越来越多受到环境污染威胁的民众与知识分子们,正在以各种形式来寻求参与政府的环境决策。

如何对待公众的环保参与,政府必须明白,公众参与环保不是施舍,而是宪法赋予的权力。我们有义务去回应和保障。环境关涉所有人的切身利益,但和其它领域相比,它的政治风险较低,因此较易达成社会共识和共赢,是探索社会主义民主和公平的最好切入点。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一套更加开放透明、更能集中民智代表民意的环保参与机制。

一个月前,国家环保总局召开了中国第一个完全公开的圆明园听证会。这个听证会从公布消息、征集与会人员以至听证本身,都是完全公开和遵照国际惯例进行的。会上争论十分激烈,很多学者、市民和非政府组织都对相关部门提出了尖锐的意见。这些意见都通过互联网和电视媒体的现场直播展现在几亿观众眼前。换到几年以前,这是不可想象的。为了推进环境决策民主化进程,也为了进一步对社会主义民主进行探索,今后对重大环境事务还要举办公开听证会。环保总局还在寻求通过立法程序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并对非政府组织进行业务培训与行为规范,帮助他们更专业地参与环境事务。

我想我的发言时间可能已经到了。最后我想说,谁想在中国长久发展,就必须了解中国的文明内涵。“人与自然和谐”是中国传统文明的核心内涵,这使中华民族延绵了几千年。近代一百年来,我们学习西方的传统工业文明,有了巨大的进步,也有沉痛的教训。未来呢?中国未来的文明内涵是什么?正是可持续的、绿色的、民主的、公平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在我们观念中可能有个误区,环保就是成本,就会干扰经济发展。其实,从欧美很多国家的经验来看,环保也是经济增长点。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循环产业等等,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

新能源汽车发展问题多多

导语:新能源汽车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好,投资人也更希望投资与新能源相关的企业。国家出台的政策更是给了新能源发展一个绝好的机会。对于一直远远落后的中国汽车工业而言,新能源汽车带来的不仅仅是解决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良方,还是一次翻身的机会。

新能源汽车的三大问题

新能源汽车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被认定为解决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主力。众多投资公司也将目光聚焦在“新能源”这个关键词上,似乎只要沾上新能源这三个字沾边就是好的,就是有发展前景的。但是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推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是众多而棘手的,例如核心技术没有实现突破,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市场接受程度低。

价值中国网:2009年上海汽车博览会上,新能源汽车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您是怎么看待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发展的?

陈全世:现在新能源汽车在全球都是一个热点,原因是它能够解决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并且各个国家也都很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很多国家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工业翻身的一个机会,给予相当的扶持,因此可以说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的发展速度将会越来越快。

中国汽车在内燃机上并没有核心技术,而且能源和环境问题是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对中国而言是一个重大的决策,对中国的汽车工业是一个机会。 价值中国网:当前新能源汽车研发所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陈全世:确切地说新能源汽车目前主要面临着三大问题。

1. 许多核心技术还没有完全突破。例如燃料电池技术,电池的比能量、比功率、安全问题还没有突破。

2. 价格相对较高。新能源汽车价格高昂的因素主要有三点,第一是因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上的不成熟。第二,生产批量较小,生产成本无法摊销。第三,新能源汽车作为新进入市场的产品,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做铺垫。比如建设大量的加氢站、充电站,同时需要大量的维修人员和服务网点。因此导致了新能源汽车的成本较高,被市场接受的程度相对较低。

3. 市场接受能力存在问题。与现在市场上常见的内燃机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的表现很不成熟。这就如同一名职业拳击运动员和一名刚开始练习拳击的小孩进行比赛一样,新能源汽车在各个方面都不占据优势。新能源汽车处于成长期,人们不能够容忍它所产生的问题。这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内燃机代替蒸汽机动力也花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因此新能源汽车代替内燃机汽车也需要一个过程。

新能源汽车看起来很美,推而广之还需时日

新能源汽车看起来很美,但是这美丽如同云雾中的仙子,距离我们的生活太过于遥远。何时我们可以与新能源汽车零距离接触,一如我们习惯了内燃机汽车一样。看媒体上特大号的标题标注了“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字,我们在等待中希望感受那份洁净。

价值中国网:因此我们应该给新能源汽车一个走向市场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让大家去接受新能源汽车。

陈全世: 对,在这一点上大家都有责任,无论是企业、政府还是新能源汽车的用户。比如政府要给新能源汽车一些优惠政策;企业要积极的为用户去服务,降低成本;用户不要总是拿新能源汽车和汽油车相比。汽油车发展了一百多年才有了今天的成就,那么对于新能源汽车这一刚刚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要给予一定的呵护和容忍。

价值中国网:当前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个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

陈全世:对,比如加氢站和快速充电站的建设,新能源汽车维修和服务人员的培训,因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与内燃机汽车的动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价值中国网:您刚刚提到了新能源汽车的成本较高,那么您认为新能源汽车还需要发展多长时间可以把成本降下来?取决于哪些因素? 陈全世:主要取决于社会的发展与政府的力度。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新能源汽车 的成本居高不下,价格越高就越没有人买,没有人购买企业就没有资金去提高产量,成本就会更高。当前要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办法就是需要政府出面给新能源汽车一些补贴和优惠,这在国际上是有先例的,例如美国、日本都对新能源汽车进行了补贴。另外还需要政府对一些相关政策、法规进行不断的加强,例如对二氧化碳的减排、汽车的污染排放、燃油的价格等方面进行加强管理,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推动。

其次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下降还取决于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技术方面需要在多长的时间内取得重大的突破。例如磷酸铁锂电池要做到成本比较便宜,性能如同实验室性能一样,这需要一个过程。

政府是新能源汽车的推手

政府的力量在经济中不容忽视,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依然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

价值中国网:既然政府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那么您认为中国政府目前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够吗?

陈全世:从目前公布的政策来看还是可以的,但是具体到怎么执行还需要再看一看。现在是政策已经出来了,但是还没有落实,如果全部落实了,我个人认为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你不能要求政府一步到位,但是现在起码政策已经公布了。

价值中国网:政府方面已经发布了补贴的政策,同时也有许多私营企业也在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发,然而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问题就是前期投入巨大,但是盈利过程比较漫长,您是如何看待这些企业的投入和盈利问题的?

陈全世:很明显,私营企业做新能源汽车的研发需要依托资金力量雄厚的大公司,单靠企业自己的力量是很困难的。三~五年甚至是十年之内都很难实现盈利。比如上海神力(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就有一个上市公司将其控股了,但是投资公司不应该单单想着如何从神力哪儿赚钱,应该先投一些钱进去。新的事物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盈利,例如丰田公司的“普锐斯”,前十年几乎是颗粒无收。因此对研发的投入需要政府或者有责任感和前瞻性目光远大的大公司进行,如果目前单靠燃料电池去赚钱几乎是不可能的。

价值中国网:这需要投资方能够把握未来市场的趋势。

陈全世:对,如果投资放目光短浅的话,这个方程将会是无解的。 价值中国网:那么您认为中国政府是否会通过立法的方式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陈全世:政府在这一方面是应该有所作为的,目前在国际上已经有征收二氧化碳排放费的先例了。

价值中国网:当前新能源汽车动力研究的多样化是否会给政府在铺设基础网络建设方面带来一定的困扰?

陈全世:不会,这样政府会有更好的选择机会。当前新能源汽车的样子比较多,但是哪一种将会占领主导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政府是很清楚的。当前新能源汽车之中混合动力汽车也许会最先走向市场,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传统的内燃机技术,最终不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办法。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是未来发展的方向,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持,但是目前走向市场还存在许多困难。因此我认为各个国家和地方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战略规划将新能源汽车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进行研发推广。政府对于不同动力的新能源汽车所给予的支持都是一样的,因为目前还不能够很确切的说哪一种汽车一定能行,哪一种汽车一定不行。

第四次工业革命为时尚早

当大家热议新能源汽车的时候也纷纷猜测新能源汽车的一个发展方向氢能源燃料电池是否会引爆第四次工业革命。

价值中国网:现在有一个提法是说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会有氢能源引爆,您是怎么看的?

陈全世:我认为这个说法有些夸大氢能的作用,而忽略电能等其它能源的作用,实际上氢和电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氢可以转化成电,电可以转化成氢。氢和电都是二次能源,例如晚上的低谷电充电用不完就可以电解水转化成氢,氢可以通过燃料电池发成电。如果说氢能源是未来发展的唯一方向我并不认可,氢和电则比较有可能。无论是氢能、风能、核能还是其他的新能源最终都是要转化成电。另外核聚变可以直接转化成氢,而氢和电可以互相转化。如此一来氢和电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洁净能源,然而现在说第四次工业革命将由氢能源引爆的说法还为时过早,现在就提这个口号容易引起一些问题,一切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新能源汽车开发越早越占便宜

大智若愚适用于大多数新生事物,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过程中也一样。前瞻性的目光往往不会被当下的市场所接受,但是他所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价值中国网:既然新能源发展是一个方向,那么您是怎么看待新能源在未来的国际交往中所产生的影响的?

陈全世:首先我认为在新能源领域领先的国家是那些在传统能源上有劣势的国家,例如日本,中国,美国。传统能源丰富的国家开发新能源的动力相对不足,从这一方面来说,日本是走在最前面的,因为日本无论是石油、煤炭还是天然气都依靠进口。中国由于原来经济不发达,对新能源的研发相对落后,但是现在经济发展了,也需要走在前面。中国的能源问题非常严重,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而言将会是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

在未来的国际交往中,谁对新能源研发的越早谁就会占便宜。例如现在大家都认为混合动力汽车是非常有市场前景的一个过度方案,当前在混合动力汽车的开发方面日本的汽车公司占据了绝对优势。日本对于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从八十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了,十年之后的九十年代初期就已经有样车出现了,到了九十年代末期就已经有产品在出现了。那个时候欧洲美国都在嘲笑日本,说日本人笨,因为当时的油价仅为10美元一桶,而且混合动力汽车比较笨重。在欧美看来,日本的混合动力汽车没有人会买。现在看来日本的混合动力汽车已经统治了全球,一提起混合动力汽车则当属日本的丰田和本田公司。

对于新能源的研发要有前瞻性的眼光。例如在中国,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要想解决中国这个人口大国的温饱问题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现在中国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经济稳定发展,就需要进行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课题的研究,例如研究未来二三十年甚至是五十年以后怎么办。特别是现在的技术,先研究的申请专利之后你再想研究就无从下手了。如果在过去,你做一个我照着做一个也可以,但是现在别人的专利出来之后我们再想做就比较困难。例如现在看好的磷酸铁锂电池,美国已经形成了两大专利体系,你根本就不好再去动他了,好在核心技术的专利并没有在中国注册。

新能源汽车对中国车企带来了机会

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工业翻身的一个机会,我们要牢牢记住中国DVD的教训。唯有投入研发,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才是王道。

价值中国网:中国汽车在内燃机汽车的技术上想对落后,那么新能源汽车是否会给中国车企带来一次巨大的机会?

陈全世:在内燃机汽车上中国汽车要想赶上或者超过国外,我认为很遥远,但是在新能源汽车上中国汽车有可能领先。现在有人说新能源汽车是在汽车的基础上加上新能源,中国汽车将会落后的更远,这一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不尽然。例如我们国家的电机,中国拥有稀土材料资源,起码有研发永磁式电机的可能性。日本在稀土永磁电机上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但是他们所使用的稀土材料都是从中国进口的,现在中国对稀土材料进行一些控制。对于磷酸铁锂电池,中国的磷、锂等原料都不缺,如果在专利上能想到办法的话,我们在这一方面会走在世界前列的,在汽车工业之中,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至少不会比中国的内燃机汽车差。 对于中国的车企而言,新能源汽车是一个翻身的机会,需要把握住。如果把握不住机会,等到别人把专利都做完了再去做,虽然技术上不比别人差,但那是在替别人打工。中国的DVD就是一个例子,虽然生产制造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每生产一台就需要交一台的专利费。因此在新能源汽车上我们要吸取教训,投入研发,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也是政府、研究单位和工业界的共识。

我们国家的政策在这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方面还是比较清楚的,中国一直没有放弃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部件的研究,这是一个机会。例如中国对汽车的发展路线是“汽油车—柴油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欧洲的发展路线是“汽油车—柴油车—生物柴油—燃料电池汽车”,在这一发展路线之中已经全然放弃了电动汽车的研发。

价值中国网:在新能源汽车上中国拥有机会,但是金融危机的爆发却让美国汽车城底特律陷入了萧条的状态。

陈全世:对,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前瞻性的研究。我记得在1992年我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之一参加一个电动车辆国际会议的时候,通用汽车的一位副总裁说,世界上最先推广电动汽车的国家可能是法国和中国。因为法国人比较注重生活质量,电动汽车没有尾气排放,不污染环境,因此在法国比较容易被接受。中国有可能最先推广电动汽车是因为与自行车相比,电动车被接受的速度也比较快,另外中国的石油资源比较紧缺,煤炭较多,比较适合发展电动汽车。在美国国内,电动汽车推广起来被接受的时间比较漫长,主要是因为美国人民已经习惯了内燃机汽车。当时有人议论说,电动汽车研究成功了很好,但研发不成功可能更好,如此一来内燃机汽车便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就现在来看,他们的目光比较短浅,导致了汽车城的衰落。

不要轻言收购

美国汽车工业的萧条让中国车企认为是一次抄底的机会,市场上纷纷传言,中国车企意图收购通用的沃尔沃。

价值中国网:美国汽车城的衰落给中国车企带来了机会,市场上有传言说中国车企意图要收购美国的车企。

陈全世:美国车企有什么地方值得收购我就不知道了。如果要收购的话,看重的是什么呢?

分析美国汽车工业倒台的原因便可以发现,他们在技术上比较落后,而且公司规模一般较大,拥有众多退休人员和一大堆的社会责任。中国车企在做出收购决定的时候需要平衡一下,我收购过来做什么。如果中国车企要收购的话,把外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收回来是对的。现在汽车市场全球都在亏损,唯有中国市场可以盈利。在中国的投资是国外汽车工业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他们是不可能出售给中国人的。在这一方面我认为中国的政府和企业家还是比较清楚的。

找准定位、用心经营、创立品牌

廉价低端一直是形容中国车企的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给了中国车企一次绝好的机会。但须知,高处不胜寒,高端品牌利润高,风险也高。

价值中国网:中国汽车一直在走低端市场的路线,既然新能源汽车给中国车企带来了机会,那么是否也带来了进军中高端市场的机会?

陈全世:走高端路线需要慎重。例如马自达和日本日产,都是在开发高端产品的时候遇到了困难,差点倒台。中国车企在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很大把握的前提下不要盲目的走高端路线。虽然高端市场利润高,但是风险也高。例如日本丰田的雷克萨斯前十五年基本都是赔钱的,而且陪得一塌糊涂。本田公司虽然盈利一直很好,但是直到最近才开始投资“阿库拉”这一款高端车。

最重要的是车企定位要清楚,不要脑袋发热的去做决策。例如现在国内某某公司开发一款高端车,卖的便宜的话就不能算是高端车了,卖的贵的话能不能卖得出去又是一个问题了。

品牌的创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例如有人问我,一辆劳斯莱斯叫价九百万值不值。我说值得。首先劳斯莱斯拥有驰名的品牌,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性能。特别是劳斯莱斯的品牌,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创立。中国车企要在短时间之内做到很困难,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性能可以做到,但是品牌的创立却无法在短时间内超越。劳斯莱斯花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打造了一个高端著名品牌,中国车企需要有耐心。

产学研相结合走得最快

有时候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不是直线。自主研发很诱人,然而相互合作却可以走的跟快。

价值中国网:经营品牌需要日积月累,那么新能源汽车要想在技术上实现快速突破应该选择怎样的路线?

陈全世:产学研相结合是最好的办法。角色不同,分工不同,越是具有前瞻性的新生事物,大学和研究院所越占优势,企业对当前的技术会更感兴趣。从美国的大型公司来看,企业自身拥有大量的研究团队,但是依然选择与大学和研究院所进行合作。企业选择何种方式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做决定,如果有实力可以进行自主研发,如果拥有了核心技术能力,可以进行批量生产。但是在核心技术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的时候,可以选择与国内外的大学和研究院所进行合作,如此便可以在新能源汽车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抢占更大的先机。

—— 肖俊杰 八(4)班 2016年8月22日

第四篇:关于环境问题与环境伦理的论文

摘要:环境伦理学是为满足协调人和生存环境系统的关系,求得人类和生存环境系统共同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产物,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的发展,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的同时,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加快环境伦理学研究步伐,加强环境伦理道德教育,强化环境法律观念,提高我国公民的环境伦理意识,对于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伦理、

随着经济人口的迅速增长,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灿烂文明的同时,我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我们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协调。

一, 我国目前主要面对的环境问题

现阶段我国主要面临的问题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包括水资源污染与短缺、空气污染、森林和生物多样性的危机、气候变化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我们应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 水资源污染与短缺 中国水利部的数据显示: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是全球最缺水的20个国家之一。全国约半数城市地下水污染严重。中国七大水系约有三成的淡水资源已经失去使用功能,甚至无法用来灌溉农田。中国85%的湖泊已出现富营养化现象。中国一半的污染事故为水污染事故,而水污染的来源有一半都是工业污染。 因为污染,中国有9000多万人饮用水得不到保障,超过40%的农村饮用水尚未达到基本卫生安全标准。另外,由于气候变化的严峻威胁,中国淡水资源的未来更令人担忧,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在过去的40年里已经大幅后退。这些水资源污染与短缺的现象都威胁着我们的生存。 2.空气污染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中国每年将一半的煤炭用于发电,这些煤炭为中国提供了70%的能源。燃煤是大气污染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同时,随着城市的扩大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更多的人开始购买私人汽车,而汽车排放的尾气也是空气污染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汽车的飞速增多已经导致中国近40%的城市空气质量遭受污染,对居民的健康形成巨大的威胁。这也同时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化的趋势。 3.森林和生物多样性危机

地球上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只占了不到10%的陆地面积,而中国未受侵扰的森林仅占国内森林总面积的2%。中国国务院的数据更表明:四分之一的国土已经呈现严重的荒漠化。 野生动物的最重要栖息地之一是原始森林。虽然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在近一百年来,中国已经陆续灭绝了很多物种,其中包括野马、新疆虎等。栖息地的破坏,包括开垦森林、草原过度放牧以及气候变化是造成生物多样性危机加剧的主要原因。 同时,中国对于森林资源的需求对整个世界的森林同样带来巨大的压力。 4. 气候变化危机

近年来,暴雪、干旱和洪涝等极端天气对中国的侵袭几乎没有中断过。中国不仅是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更是遭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另外,气候变化也加剧了中国的荒漠化。气候变化不仅给中国带来了环境问题,也队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中国环境问题产生的伦理学分析

日趋恶化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乃至生存的重要因素。从伦理学角度分析,有学者提出,由于人们对人类自己和自然界及其相互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使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环境危机的出现使人们透过其表层,看到了隐藏在其深处的问题,即环境伦理问题。环境伦理的缺失,是引发我国环境问题的深层原因。 1. 人们对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

一般说来,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依次经历了“依赖自然——初步对抗——大规模地征服与反抗”三个阶段。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就愈发地认识到自然对人类的巨大作用,也就愈发地掠夺自然。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体现,把其他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存在,仅仅看做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那么人类就会无所顾忌地去掠夺它们,就不会考虑到它们自身存在的价值,就谈不上对它们的尊重与关心。

2.人们对自身实践后果的伦理影响缺乏充分认识。

对于人类来说,在20世纪,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控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但是,这个胜利并没有把人类引向伊甸园,而是把人类拖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一系列环境问题的产生都使得地球的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危机。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加上环境影响的非及时性,人类对自身行为的长远影响缺乏科学的分析和预见,或者预定的目的与结果之间存在很大偏差,在今天的生产方式中,面对自然界以及社会,人们注意的主要只是最初的最明显的后果,人们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它们给环境以及人类的健康所造成的严重而又长期的危害。这样的后果不仅危及到现代人的利益,而且危及到后代人的利益。环境伦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环境公正原则,不仅要实现代内公平、公正,而且要实现代际公平、公正。 三.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

1.加快我国环境伦理学的建设,加强对我国人民环境伦理学的教育 目前,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其背景原因是人们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一种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在主宰着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只有正确的环境伦理学的理论,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环境伦理道德教育,加深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整体认识和明晰其背后蕴藏的价值取向,从而形成正确的环境道德意识,是提高国民环境伦理水平的必经途径。

2.加强法制力度,强化环境管理

进一步加强环境立法,加快配套的环境法规的制定进程,加重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环境管理部门也要履行职责,理直气壮的依法进行监督。如果各项法规和计划得到落实,许多环境问题是可以避免的,环境状况会好得多,强化环境法律观念,对提高人们的环境伦理是重要保障

3.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环境问题

加强国际环境合作。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承担我国保护全球环境的责任,树立负责任的国家和政府形象。通过履约和国际合作,促进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

当然我国环境问题的产生,具有复杂的过程和多方面的原因。解决环境问题,也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多种方法的结合,同样也要有较为曲折的过程。我们应在学习环境伦理知识,提高环境伦理意识的同时,不断地加强改善环境的力度,真正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全面收获。

参考文献:《中国环境问题》、《中国环境问题与伦理学思考》、《关于环境伦理的思考》

第五篇:环境问题简析

环境问题简析 摘要:本文简要的介绍了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及分类。探讨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发展情况,主要是从远古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期三个历史时期分别介绍。在最后分析了当前中国的环境问题现状,主要是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进行说明,分别进行举例。

关键字: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环境破坏、中国环境现状、生态破坏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是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从而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现象。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按照环境问题发生的原因,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原生环境问题。一类是次生环境问题。

1.原生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是自然环境本身发展演变而引起的,这类环境问题早于人类社会出现在自然界中。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有: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区域自然环境质量恶劣所引起的地方病等。

2.次生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次生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不适当的开发利用环境,与环境的物质能量的交流没有形成良性循环而引起的。随着人类人口的增加,对资源需求量的增大,生产与生活活动中废弃物的排放量的增加,这类环境问题逐步加剧。当代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的是次生环境和问题,亦称第二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

(1)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也在增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对于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而言,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峻,亟待解决。

(2)环境破坏环境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兴建工程项目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从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例如滥发森林、过度放牧、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盐碱化、资源枯竭、气候变异、生态平衡失调等严重后果。环境破坏造成的后果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有的甚至无法恢复。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1.在农业文明以前的整个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低下,人来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很差,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冲击很难超越环境的承载能力、自净能力,对自然环境的干预,无论是在程度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微乎其微,因而可以认为不存在什么环境问题。

2.从农业文明时代开始,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随之提高,这时的环境问题,是在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草原植被的基础上寻求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的建立,使区域性环境遭到破坏。在局部地区,出现了因为过度放牧和毁林开荒引起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自然资源环境的破

坏。这些成为农业文明时代的主要环境问题。

3.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空前提高,人类活动对环境冲击局部超过甚至整体逼近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这时的环境问题是在本来自然资源环境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增加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使自然资源环境进一步恶化,造成资源枯竭,出现区域型生态平衡失调的现象。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的需求和消费水平日益膨胀,对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大量增加,带来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逐渐全球化,历史上存在的环境问题继续存在,新的环境问题不断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开始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大规模的生态破坏等。当今的世界,面临着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五大相互制约的因素:人口增加、资源消耗、能源短缺、粮食需求量猛增和环境恶化。现实中的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令世界各国无法回避,为人类敲响了警钟,并且需要各国携手采取共同行动加以解决。

4.环境问题的实质 环境问题是有许多原因,它产生后又反过来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影响与作用,它与许多其它问题息息相关。当代的环境问题既是一个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生态问题、技术问题、国际问题,也是一个道德问题。它与许多领域、部门、行业、学科和许多的社会组织、团体、个人都有关联,更与自然环境的地理条件和生态机制有关,这就是当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广泛性。环境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或者处理不当,会关系到整个地球、国家、民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失调;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根源是人对环境的认识不当、人与环境的交流不当;环境问题反映在环境质量下降和资源状况的变劣上,影响到人与自然的两个方面。不论人对环境的认识及处理与环境的关系上有什么样的局限性,环境问题的实质,都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调和恶化的现象。

三、当前中国的环境问题现状

在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的基本现状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不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步扩大。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环境污染,二是生态破坏。这两者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环境污染

主要从以下几个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分析。

水污染

中国水源短缺和水源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最严重的地区,我国的水污染是“全方位”的:雨水被污染,海洋被污染,江河被污染,湖泊被污染,地下水被污染,特别是后三种污染十分严重。由于水资源短缺与过度开发及水污染问题加剧,目前城镇供水安全保障面临严峻挑战。尽管城市工业水污染的发展势头得到了一定控制,但以生活污水和农村化学品流失为主要内容的面源污染又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而且更加难以控制。相对于城市工业废水污染压力日趋缓和,城市污水的排放数量和负荷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提高,正以较快的速度上升,。目前,已经和工业废水污染平分秋色,在有些大型和特大型城市,生活污水已经上升到最主要矛盾。面对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加剧的双重压力,中国应当在水环境的管理体

制、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上进行切实的改革,并尽快引进市场化的筹资和运营机制,以期遏止水污染的整体恶化趋势。

大气污染

中国的大气污染是典型的煤烟污染,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是主要的污染物。近几年,区域性大气污染状况相对稳定,但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以汽车尾气为主要来源的大气污染上升速度较快。中国的燃料结构决定了中国的大气污染改善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改善管理,加快市场化进程依然有较大的可操作空间。

固体废弃物污染

中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基本趋于平稳,但综合利用程度依然不高,尤其在一些行业和地区,固体废弃物的大量堆放对环境已经造成了很大危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危险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管理亟待加强。中国城市垃圾已经演化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处理和管理能力严重不足,在投资社会化、运行市场化和政企分离等方面需要大的改革。分类收集、减量化和收费制度也需要逐步推进和调整。

(二)生态恶化

中国的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个是生态功能下降,生态平衡严重失调。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退化问题。中国生态环境整体功能的下降,导致自然生态系统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旱涝、赤潮、沙尘暴、次生地质灾害等频繁发生,危害程度加大。

第二个是边建设、边破坏、建设赶不上破坏。即便实施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积极进行生态的建设,水土流失情况依然严峻,土地沙漠化逐年加剧。目前,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

第三个是生物多样性锐减。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约有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20%。在联合国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由于乱捕滥杀、乱挖滥采、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等屡禁不止的问题,我国生物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野生动植物数量和种类锐减。

参考文献:

[1] 汪明礼. 浅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 黄山学院学报 2001年04期

[2] 王东升.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01-25

[3] 孙旭.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J].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12-11-25

[4] 叶文虎.环境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上一篇:海尔物流结构范文下一篇:恒大学习心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