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组组长职责范文

2022-06-07

第一篇:备课组组长职责范文

历史备课组组长总结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备课组长工作总结

江机中学张宏欣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本学期即将结束,比较圆满的完成了期初定下的教学计划,并完成了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在本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按照学校的工作部署特做本学期历史备课组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在学期初我们组召开教研会议,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和原则。然后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中考说明,认真钻研教材,从整体上把握了教材的知识体系。

(二)加强教学常规工作:

1、备课方面:全组教师都能在深入地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写好规范、详细的教案。

2、课堂教学方面: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楚化,条理化,准确化,做到线索清楚,重点突出。

3、作业布置方面:本组老师都能按要求布置作业,注重减轻学生的负担,作业布置适时适量,有针对性,并进行及时批改、讲解。

4、其他方面:本学期我组完成了四次单元检测和期中期末考试的阅卷工作。配合学校做好对教师教案和备课组活动的检查工作。

(三)加强集体备课:本学期我们历史组共进行10次集体备课。时间是每双周三上午,每位历史老师都能积极准时参加。在会上,及时传达学校教研方面的精神,落实该周的工作要点,共同探讨如何上好每一堂课,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等。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研讨、分析教材,逐步做到组内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教案。

(四)做好听课评课工作:本组老师都能按规定完成听课任务,并且每次听课都有记录、评注。我组共安排了2次公开课,每次听完课后都进行集体评课。本着相互

学习共同进步的原则,大家都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做到课堂教学的完全公开,逐步形成了互相观摩、积极研讨的好氛围。

(五)反思:回顾一个学期的工作,我们认为还有许多的不足:

1、加强对历史课程标准、历史学科最新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运用。

2、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3、更多、更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加强教研组老师之间教学资源的交流和共享。

4、在常规教学方面,要多听课,多听其他学科的课,博采众长。

2010-12

第二篇:初一语文备课组组长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让我们抽出时间写写总结吧。那么总结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语文备课组组长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为学校初一语文备课组组长,我的教学成绩在学校内部三个指标的考察中是第六和第八。学校总共八个班。首先作为组长的我自己的成绩也很不理想,其身不正,如何号召其他三位老师来进行教学业务的提升。其次为什么说初一的语文成绩不理想是因为语文教研员已经在语文群里通知初一语文平均分65分,而我校成绩最好的班级才达到63分多一点。我校成绩最好的都不能赶到全县的平均分,这是多么糟糕的成绩。我们真的要好好地思考一下了。

从我自己的角度说,我不愿意深入地研究,没有比较系统的复习资料,这是我的弊端,也是我自身缺少准备。第二从心态上分析是我以前习惯在严师出高徒,的确成绩在整体上还是不错,考调失败后,我开始尝试从课堂教学的艺术角度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可是一年来,我的成绩是不理想,我很想又变成那样的严师,可是我既然在做改革的尝试又怎么会在短时期内改变呢?心中似乎又找到了坚持的理由,我要继续走下去,不过我要在如何提升考试得分方面下足功夫,我心中很明白:没有教学成绩的改革是得不到支持的。如果要让别人赞可你的做法,就必须拿出最实在的`成绩证明你的做法是可行的。尤其又是在初中,三年后家长可是要得到自己家的果实的。

从全体成员角度,我们不能把教研活动像完成任务一样来做,应该是我们自己一次思想冲击的时候,在集体活动中各抒己见。挣一挣,红红脸就才是教研活动应该有的样子,这样的教研活动也是我们真正的追求。

第三篇:初一语文备课组组长总结反思

初一语文备课组组长总结反思

作为学校初一语文备课组组长,我的教学成绩在学校内部三个指标的考察中是第六和第八。学校总共八个班。首先作为组长的我自己的成绩也很不理想,其身不正,如何号召其他三位老师来进行教学业务的提升。其次为什么说初一的语文成绩不理想是因为语文教研员已经在语文群里通知初一语文平均分65分,而我校成绩最好的班级才达到63分多一点。我校成绩最好的都不能赶到全县的平均分,这是多么糟糕的成绩。我们真的要好好地思考一下了。

从我自己的角度说,我不愿意深入地研究,没有比较系统的复习资料,这是我的弊端,也是我自身缺少准备。第二从心态上分析是我以前习惯在严师出高徒,的确成绩在整体上还是不错,考调失败后,我开始尝试从课堂教学的艺术角度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可是一年来,我的成绩是不理想,我很想又变成那样的严师,可是我既然在做改革的尝试又怎么会在短时期内改变呢?心中似乎又找到了坚持的理由,我要继续走下去,不过我要在如何提升考试得分方面下足功夫,我心中很明白:没有教学成绩的改革是得不到支持的。如果要让别人赞可你的做法,就必须拿出最实在的成绩证明你的做法是可行的。尤其又是在初中,三年后家长可是要得到自己家的果实的。

从全体成员角度,我们不能把教研活动像完成任务一样来做,应该是我们自己一次思想冲击的时候,在集体活动中各抒己见。挣一挣,红红脸就才是教研活动应该有的样子,这样的教研活动也是我们真正的追求。

第四篇:初二政治备课组组长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们初二政治备课组严格按照开学初期制定的教学计划,组织本科组老师按部就班地执行计划,在各班任课教师及时分析、反馈各班的教学情况之后,备课组对计划做适时地补充与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每个阶层的学生共同提高。现就将初二政治备课组本学期的工作作如下简要汇报。

1、制定详尽的备课组教学计划。本年段有3个政治老师,开学初,我们3 位老师共同讨论,制定了相对详尽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指导思想、出卷计划,、具体措施以及备课计划等。同时明确备课组研讨的“四定”,即确定备课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中心发言人和组内定员。每周一下午定期定点地讨论下周的工作要点、重点,其中主备课人发言人先提出下周的教学的具体计划,并在组内相互商讨后再定稿,同时,还集体讨论考试的题型和重点。

2、统一教学进度。每周每节的教学内容,都是通过3位老师的讨论,确定,统一教学进度。

3、加强考后的质量分析。在每次月考之后,我都会组织本组成员认真总结考试情况。包括分析试卷的难易度,认真统计考试的分数,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等,特别是学生在答题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去发现好的或者存在有待改进的问题,还有就是与前一次考试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寻求更好的办法。当然一切分析与总结都是为了最终的改进措施。每一阶段,我们都会针对学生在考试中的不足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

4、教师间相互学习,认真评课。每周组内的老师,互相听课,互相学习。更重要的是上完课后组织相互评课,这是一个将自己和展示老师水平升华的过程。在评课中,充分肯定授课教师的优点,并诚恳地指出不足,从而使授课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有更高的提升。在整个听课评课的过程中,课的优劣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这节课中得到了什么,有了怎样的提高。正是由于彼此的真诚,坦诚地面对,我们才在交流中不断走向教学的成熟。

5、加强沟通,掌握信息的及时性。为了能够更好地驾驭教学,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我们在平时总是积极地与学校资深的肖老师及时沟通,并且组织相互交流的活动,抓住每个学习的机会。汲取他人优秀的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来弥补自己教学上的不足。

除此之外,教学常规我们也常抓不懈。认真备课,优化课堂,按时按质按量地批改作业,及时检测,做好单元小结,进行知识积累,做好试卷讲评,寻找知识盲点,强化专项训练等。

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不足。比如,我们三个老师,教学经验较少,对课本的理解还缺乏一定的深度,如何实现教学方法最优化,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商讨。

二、今后工作的思考:

1、加强与其它年段的老师联系,学习,多多向别人取经。

2、改进教法,使其既体现新课改理念,又让学生感兴趣,容易接受,并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虚心向周边学校老师学习,取长补短。

第五篇:与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谈教学研究

和大家一起做研究

——与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谈教学研究

有写管理随笔的习惯,这是新学期的第一篇,昨天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时间有限,言尤未尽,整理下来,与大家交流。

1个教学分管校长+4个教务主任+10位教研组长+30位备课组长组成了一个共同体——学校教学管理的共同体,共同承担着学校教学管理的重担,一起交流新学期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达成共同的目标:常规守底线,教研蕴内涵,课程显特色,质量促发展。

好学校的一个重要品质是有学术氛围,有文化气息。从哪里来?从教学研究中来。教学研究可以促进质量的提升;可以促进老师间的合作,增强凝聚力;可以让老师们感到教学不再琐碎,不再枯燥,而乐此不疲。雨中发展很快,雨中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在内涵,在教师,而教师发展的生长点在研究,在教学中研究,用研究的方式教学。

暑期做了一份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一些数据让人深思。学校教师获得的荣誉称号不少,但是学术称号(如学科带头人)较少,尤其是市级以上的;教师发表论文较小,尤其是中老教师。这些理应产生于我们这些教学成熟的组长,因为我们的组长均是学科教学的优秀教师。究其原因瓶颈还是在教学研究。新的学期、新的五年,我们一起做研究,实现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双赢。

怎样做研究?

创新周六研训。以论文交流会、读书交流会、质量分析会、课例分析会等形式,精心策划,用心准备,积累反思,在活动中有人人有收获。

做实推磨听课等听课活动。用课堂观察的技术,用同题异构的形式,重在评课与议课,重在交流碰撞中提升。

做好小课题研究。把自身教学中问题,把学科教学中共性的问题转化为课题,用研究的方式解决问题,用专业写作来总结提炼研究成果。

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是学校的学术管理团队,我们要增强角色意识,担当责任。在此与各位交流我的理解。

我们应该是学科质量的把关人。我们要了解学科质量,如语数外每届高考的均分、选修学科的达B率,必修学科的达A率和不合格率;我们要有提升质量的办法。

我们应该是教学研究的带头人。首先我们自己要带头做课题,南京市小课题研究已有四年了,我们每个人都应申报,其次,我们要带领学科组开展课题研究,我们有市课题《生命化课堂的实践研究》。

我们应该是青年教师的指导者。首先从听课中了解教师,了解他们的教学法背景、个性特点、教学优势、师生关系、专业发展的内需等,其次,要进行专业指导,提要求,搭平台。

我们应该是学科文化的建设者。从教师层面,通过各类教研活动形成合而不同的教研文化;从学生层面,通过学科讲座、读书节、英语节、艺术节等活动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再给组长们提一个要求,在一学年里,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笔记,或申报一项课题,或写一篇论文。组长们可能会感到一些压力,我的体会是没压力就没有进步,给老师们布置任务就是给自己压力,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逼着自己进步的。暑假如果没有布置初中部组长们读一本教学理论书,写一篇教学论文,我自己决不可能逼着自己读完崔允漷的《有效教学》。我想,我们不妨学着自己逼自己。

说了很多,每一句都是真话,是我真实的想法,以此共勉,愿与组长们真诚交流与沟通,共同进步!

谈谈教科研 周三学校举办了第十一届教师读书报告会,夏晏娟老师提出了“如何做科研?”的问题。问题提得好,应是教师们共同的问题,李华青老师答得也好。 “做”科研有三种境界。当时,有发言的冲动,也许就像肖老师说的“在线,有点紧张”,也就作罢了。

今天早晨醒来,又想到这个问题。很想与老师们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从7年教科室主任的经历,从一个教科研受益者的角度,我想谈谈四点想法。

首先,是要走出误区。教科研不仅仅是读几本理论书,写几篇论文。教科研需要读书,读理论书,因为做研究需要源头活水。写论文是科研成果的表达,是教学经验的总结,是实践性理论的形成。教科研还应具有发现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过程。

其次,教学要“尊道”,教学研究就是“寻道”。学生的学习是认知规律的,不同学科的教学也有其规律。教学应尊重规律。教师“做研究”就是探寻规律。这种规律是针对动态变化的学生而言的,是针对不同学科而言的,也是针对不断变化着的自我而言的,与理论书上的一般规律有别的,是“我的实践性理论”。

再次,教科研对青年教师不是“将来式”,对中老年教师不是“完成式”,对每一位教师都应是“正式进行式”。“做研究”是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快速提升的最佳途经,是中老年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一味“良方”。不同阶段,不同年龄的教师都有研究的内容与方向。

我最想说的是,即使我们开始做研究是因为职称、评优“不得而为之”、“不知而为之”,你也要认真地、规范地、“像模像样”地做。在做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现做研究是有用的,也是有乐趣的。接下来便会“乐而为之”,进而“乐此不疲”了。李老师谦虚,说自己还在第一种境界,我想他至少是第二种境界了。

最后,我想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件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句话不做作,很朴素,只有深入其中,才能自得其乐。

另附获得“首届南京市教学研究人物提名奖”的获奖感言与大家共勉。 感受教学研究的魅力

教师的职业生命在课堂中度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源于教学研究。

善于观察——教学研究的眼睛。用心留意每天直接面对的每一个教学细节,发现问题。让问题成为课题。

广泛阅读——教学研究的源泉。教学是科学,需要先进的教学理论来指导,需要广博得教学思想来引领,需要丰厚的教学经验来借鉴,阅读是教学研究的源头活水。

自觉反思——教学研究的镜子。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要揣摩、琢磨、体验、回味自己的教学生活,也要关注、研究、 审别人的教学经验。

真诚交流——教学研究的阶梯。同伴是知音,同伴之间才具有真正的专业对话;同伴是益友,真诚的交流所导致的思想碰撞和交锋,会使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

勤于写作——教学研究的载体。写作会帮助我们整理零碎肤浅的思维碎片;写作会使我们更加用心捕捉教学中的细节;写作能帮组我们积累自己的教学智慧和学生的思维亮点。

教学研究让教师提升智慧、教学研究让教师体验成功,教学研究让教师感受到教学的无穷魅力,从而对教学始终充满激情。

追寻真正的教育质量

——写在2010年末

2010年,有两件大事值得在共和国的教育史上留下重重一笔: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

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两件大事,表明了党和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强决心。

我们还记得,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过:“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在这5年,我要下决心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

两年之后的今天,《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将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将进一步明确,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也将进一步完善。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十年,作为社会公平基石的教育事业,将在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之下,迎来又一个改革和发展的春天!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沐浴阳光的同时,须时刻谨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而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

唯有如此,我们才会认真反思自己的每一个教育教学行为——这样做,是让我们离真正的教育质量更近了,还是更远了?

真正的质量源于何处

曾有这样的一所中学:

学生早6点起床,7:30早餐;上午4节课,下午2节课;下午3:30以后,教室锁门,学生一律从事课外活动,去图书馆、上操场、唱歌跳舞„„晚6点晚餐,7点到9点晚自习,9:30熄灯。每周上5天半课,其余时间全由学生自主支配。①

这就是张伯苓先生创办的南开中学,从不加班加点、不加重学生负担,却创造了教育史上高质量的奇迹!他们先后培养出两任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温家宝;两位院长:周光召(中科院),朱光亚(工程院);数十位两院院士及一批著名科学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等一批教育家;曹禺等一批知名文化界人士,等等。

这个高质量的奇迹,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

2009年底,88岁的李世珷老人撰写文章,回忆他70多年前就读的南开中学,为我们揭开了这个教育奇迹的一角面纱。

当时的南开,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为优秀师资。教师多为“国内大学校长、名教授推荐的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如北大、清华、北洋、交大、金陵等校。“教师没有铁饭碗,持续地择优劣汰”。

二为开放型的图书馆。“无禁区、无禁书,凡举在古今中外名著中言之成理、有创见的著作均行收藏借阅,容许百家争鸣、各领风骚,以利学生博览群书、广为涉猎、开阔视野、兼收并蓄”。如《大公报》、《申报》等国内各大日报,《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英文报纸,《朝日新闻》等日文报纸。

三为周会聘请名人演讲。张伯苓亲自邀请“不同职业领域、学术领域的知名人士到校发表演讲,以扩大师生的知识和视野”。如周恩来、冯玉祥、李烛尘(实业家)、马寅初(经济学家)、王世杰(外交家)、胡焕庸(地理学家)、于斌(宗教界人士)、王云五(出版界巨子)、胡政之(大公报社长)、华莱士 (美国副总统),等等。

四为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南开自建校伊始就重视体育”,篮球“五虎将”“曾多次获全国冠军”,“田径项目可与清华、北师大抗衡”。“话剧亦在国内居领先地位,此外还有绘画、音乐、摄影、演讲、无线电等方面的活动”。“各班均有壁报。同学可自由发表对国事、校事、世界大事的见解、议论。也可进行学术探讨”。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全凭个人爱好”。

这样的教育方式,确实做到了让学生“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大的自由发展和高质量的学习效果,成为社会有用之才”!②

70多年过去,再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仍不由得肃然起敬,心向往之。

再看时下那些为了分数和升学率而不惜让学生加班加点、疲于奔命的教育方式,纵使校长和老师们再劳累辛苦、呕心沥血,却在事实上南辕北辙,离真正的质量越来越远了!

有的老师也许会说:面对高考的压力,我们只好采取反复讲解、大量练习的方法,这实在是“无奈之举”啊。

但问题是,当我们把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后续发展通通押上,只为换取分数这块小小的“铜板”时,我们就一定能成功吗?

北师大外文学院院长程晓堂认为,没有证据表明,大量讲解知识、做模拟题确实提高了成绩,只不过这样做了之后,大家都放心了而已。他说,目前高考试题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外语为例,考查的重点不是语言知识,而是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③

而在北大自主招生考试的语文试卷上,也印着这样一句卷首语:“希望同学们抛弃程式化的思维,我们要考查你真实的语文能力。”④

实际上,伴随着高考试题和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进步,凭借“苦教苦学”来换取分数和升学率的老办法,已经越来越靠不住了!大家之所以把题海战术作为“现实选择”,只是因为没有掌握“更先进的武器”。

这个“更先进的武器”,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这个“先进武器”永不过时,永远高效,那就是:按教育规律办事。

就如同70年前的南开中学那样,拿出教育者的智慧、勇气、见识和胸怀,创造大量机会和宽阔平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健康成长,以获得全面的发展、张扬的个性!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解放学生,不是不去管他们,让他们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

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在学业成绩上未必逊色,而更为可贵的是,他们会在历经人生的重重考验之后,为自己、为国家、为社会交付一份真正高质量的答卷。

无论一所学校位置多么偏远,基础多么薄弱,都有相当大的提高质量的空间

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晓庄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在招生广告中的最末一行,具有明显陶氏风格的广告词格外引入注意:“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最好不来!”

学校的入学考试别具一格。第一天考试的内容是国文课、演说题,第二天的内容是劳动——垦荒、施肥、修路。在一块山坡荒地上,用白粉线画好一方方区域,考生各持一把锄头,随着哨声劳动开始,陶行知脚穿草鞋、手持锄头,在场地中走动,不停指点。

在开学典礼上,陶行知发表演讲。他说:“本校和别校特异的地方有两点:一无校舍;二无教员„„只在空旷的山麓行开学典礼,要知道我们的校舍上面盖的是青天,下面踏着的是大地,我们的精神要充溢于天地之间!”⑤

这位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师从杜威的教育家,脱下西装革履,穿起布衣草鞋举办乡村教育,虽面临艰苦卓绝之境却毫无自卑退缩,这是怎样的气魄!

这气魄,来自坚定的教育理想,来自无私无畏的人格,来自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更来自一个教育者面对艰难现实的勇气和自信。

如今,中国农村教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一些地方,特别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学校的硬件水平与经费投入,已经与城市学校区别不大,甚至有所反超。

但是,许多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却并不尽如人意。问题出在哪里? 客观来说,师资、生源、地域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然而,更为根本的原因,却是我们缺乏陶行知式的自信和气魄!

就如同企业的转型升级,往往不需要特别高新尖端的技术,而是仅仅需要转换企业家的心态和价值观,需要他把精力放在品质上,追求产品的完美与独特。比如一颗小小的螺钉,想要它日后不生锈,就要进行盐雾试验,其电镀层就要达到10微米。有了这样的扎实和专一,每个企业都有提升的空间,可以就地进行转型升级。⑥

农村教育何尝不是如此。事实上,无论一所学校位置多么偏远,基础多么薄弱,都有相当大的提高质量的空间。前提是,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最高追求,立足本校实际,办出不自卑、有尊严、有特色、有气魄的教育!

如果我们换一种眼光,会发现农村学校自有农村学校的优势。“上面盖的是青天,下面踏着的是大地”,离自然、离阳光如此之近,这正是令学生健康成长的优势资源。

举一个例子来说吧。在长白山脚下有那么一所小学,推开窗户,就能看到绵延的群山。老师们学历水平不高,却个个熟悉当地的农业和物产。他们从山上挖来各种各样的中草药,在校园里建了一个药材园。他们带领学生在校园里种莱、种木耳、种药材,教学生管理学校的林地„„到秋天收获的时候,学生们怀里抱着自己的果实,仰起晒得黑红的小脸,笑得是那么灿烂!

是啊,他们也许不会打电子游戏,却会种菜、种木耳;他们也许没见过豪华的商场、游乐园,却认识各种药材和树木,熟悉它们的习性。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对耕耘与收获的认识,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岂是“书呆子”、“文凭迷”所能相比的?而这些,恰恰是支撑一个人未来发展非常宝贵的品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可以站立的土地,都能找到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独特道路。

每一个儿童,无论看上去多么顽劣、愚笨、幼稚,他都在积极主动地发展着

有这样一个学生,他上学前就整天在街道上玩耍打架,上学后仍然是一副好勇斗狠的性格。他曾多次激怒老师,因忘穿校服被赶出课堂,考试时与同学交换字条而被抓“现行”„„他学习成绩一般,只有历史和体育成绩挺优异。六年级时,大院里的居民忍无可忍列举出他的一条条“罪状”,此后,他仿佛一夜长大,变成了规矩懂事的孩子。”⑦

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学生,会不会感到头疼?为他痛心疾首?可是,多年以后,我们却要为他自豪:他就是俄罗斯前总统、现任总理普京!

再来看爱因斯坦,上小学时他学习成绩很差,老师的评语是:“生性孤僻,智力迟钝。”他因此差一点退学。16岁时,他因成绩差没有被大学录取。但就是这个“差生”,却创立了相对论,在42岁那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

由此可见,人的成长,远远不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那么简单,其中蕴含着无限复杂的可能。每一个儿童,无论看上去多么顽劣、愚笨、幼稚,他都在积极主动地发展着。他是探索者、游戏者、梦想者、“哲学家”、“艺术家”„„表面来看,儿童只是在好奇、探索、涂鸦、幻想、游戏、哼哼唱唱、蹦蹦跳跳,实际上在这段“理性休眠期” 里,他却在悄悄地忙碌地做着构建生命的重要工作。⑧

一旦他从这段“休眠期”中醒来,就如同破茧而出的蝴蝶,“一夜长大”,带给我们无限的惊喜和骄傲。

由此我们可以说,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学生总要在经历了他应当经历的事情之后,才能逐渐成熟;同时,教育的作用又是非常巨大的,因为多少次点点滴滴的指导和点拨积累起来,才能最终促成他“一夜长大”! 所以,对于教育者来说,应当拥有这样的胸怀:“我不赞成你这样做,但我能理解这是你在成长中所必须经历的。”这样的胸怀,会让我们对学生的“磕磕碰碰”给予足够的宽容,时刻保持对他的信心,时刻不放弃对他的引导。

即使我们的学生不能取得伟人式的成功,只要他能够在平凡的人生中获得健康成长,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取得与其天赋和才能相匹配的业绩,那就足够了!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如此,则高质量的教育可期。

今天,我们面临着一个边破边立、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

正如著名作家张承志在一次演讲中所言:“一段激烈的分化与重建、富裕和危机的历史,一段可能决定中华大国于一瞬的历史。它的内容与蕴含,今日尚不能知。”⑨

教育作为社会之基石,其对时代的推动力之巨,亦无可估量。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责任重大。唯有努力追寻高质量的教育,才能不负时代的重托。

注释:

①②李世珷:《七十午前的几 4-4~,1面——我所就读的南开中学》,《教育参考》,2009年第12期。

③程晓堂:《教师要寻找更加智慧的战术》,《中国教育报》,2010年10月15日。 ④万玉凤:《高校自主招生灵活多元选人才》,《中国教育报》,2009年1月13日。 ⑤柯小卫:《陈鹤琴传》,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版。 ⑥笑蜀:《中国经济要转型,企业家得先升级》,《南方周末》,2010年6月17日。 ⑦陈雪莲:《从童年起,他们就和你不一样》,《国际先驱导报》,2009年11月9日。 ⑧刘晓东:《重新认识童年阶段的理性休眠期》,《中国教育报》,2009年10月8日。 ⑨张承志:《向常识的求知》,《天涯》,2010年第5期

上一篇:备课组教学计划范文下一篇:班级新学期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