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典型案例分析

2023-03-26

第一篇:心理健康典型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典型心理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 :

姓名:周勇,性 格:寡言少语,性别:男,年龄:10岁,父亲工作:出外打工,成绩:中下。

二、背景资料:

周勇同学在小学二年级时曾因为好奇拿过别人的自动铅笔,在此事件后,周勇同学的父亲仍揪住此事不放,一旦周勇同学稍有不对,就拿这件事来讽刺他,还在左邻右舍前令他难堪。因此,周勇同学害怕父亲,甚至害怕回家,即使在家,言行举止都很小心翼翼,他觉得父母并不爱他,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但自从父母出去打工了,一切都变了, 周勇变得很叛逆,似乎胆子也大了许多.经常不完成作业,还顶撞爷爷,奶奶.与同学更是相处不愉快,经常欺负比他小的同学,还经常说脏话……

三、案例分析

周勇同学由于被父亲打骂而谨小慎微,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所表现出来的厌家,必然是有其心理原因导致了一种自卑心理,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办事缺乏信心,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会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而突然父母离开了, 周勇同学压抑的心情突然得到了释放,就好像有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的感觉, 更有一种想把自己曾经遭受的种种,发泄在同学身上的极端心理疾病.在心理上来讲,是压抑心情的另一种极端反应,同样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

四、辅导过程

为了帮助周勇茆师德同学面对现实,使他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拓展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深度,重树健康、科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把自己极端的欺负同学当成是一种心理补偿的错误认识彻底清除,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他种种的不是,应该归结于是内心脆弱,外表的刀枪不入其实是为了掩饰心中的空虚.因此我与茆师德同学进行了长期的交流,取得了他的的信任,并实施了以下辅导方案: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共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解决的是周勇同学对“偷窃事件”的认知,建立他对我的信任感。这一步花了一个星期。在与他的交谈过程中,他大多数面带微笑的,但这个笑不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在说到家时,他就显得很失落、很无助,笑的也很牵强。我没有因为他曾偷过铅笔而瞧不起,贬低他。我给予了他赞赏的目光,感谢他对我的信任。于是,他哭了,因为他在我这里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关心。在此后的日子里,我都主动和他打招呼,告诉他父母出外打工的艰辛,告诉他父母在处理这件事上确实存在着问题,但我们要学会宽容,学会理解,鼓励他与父母电话多沟通,减少误会,在对待爷爷,奶奶的问题上更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理解老人都那么大的岁数了,还起早贪黑地奔波,忙碌着, 周勇虽然年龄小,但孩子的心是纯洁的,他知道以情报情,知道设身处地替别人想,但得到这样效果的前提是让他真正地感动,让他真正地信任你.第二阶段是处理周勇同学与父母的关系,这一问题在一月后得到解决。为帮助茆师德同学改变对事件的看法,提高他的自信心,使他走出“千古罪人”的阴影,我到周勇同学家进行家访,了解到外婆是茆师德同学心中最可亲可敬的长辈。他爱外婆一家,很想去玩,而且只有在外婆家里,他才会感到自己是个快乐的孩子。为此,我找了周勇同学的外婆,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周勇同学的想法,并适当地给他以鼓励和支持。亲情的呼唤是无法替代的。在这几次家访中我也了解到周勇同学的父母确实如周勇同学所述,在周勇同学面前老是揭他的伤疤。并与父母进行了意见交换.我想要解决茆师德同学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让他感到在父母的眼中他还是受父母疼爱的孩子。于是,我又与家长进行电话联系,给他们谈了周勇同学在家的感受,也谈了他的自卑心理以及他们平时责骂对他的伤害,还与他们谈了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渴望受到尊重,极要面子。因此,对小孩的批评要有理有据,否则极容易自暴自弃或造成不健康的心理。这样,通过家访,通过电话交流,得到了茆师德同学父母的积极配合,使茆师德同学又有了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

第三阶段是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班级氛围,减轻周勇同学的心理压力,并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一步与前者同时进行。为了尽量排除周勇同学的自卑心理,我给他安排了一项工作,即每星期

一、三的常规检查由他来任小组长,带领其他同学检查。周勇同学的学习成绩属于中下水平,关键是张同学的自我评价过低,因而在班中我开展了多次心理导向课,目的是让他能正视自己,接纳自己,六星期后我安排了“自我解剖——优缺点投向我”一课。当然这一课的设置必须考虑到周勇同学的性格以及实际承受能

力。当我要求“谁愿意说说自己最烦恼的事?”时,茆师德同学第一个举手,当着同学的面说出了曾犯的错。此时,整个教室沉默了,沉默之后同学们给周勇同学的勇气与坦诚以热烈的掌声。课后,他说:“老师,现在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并感受了得到别人的信任,受到别人的感谢,心中是那样的自豪,骄傲。”经过这次活动,周勇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科学,他已认识到自己是受同学们欢迎的。

五、反思:

学生心理异常的类型有很多种,关键是我们老师一定要对症下药。“事出有因”这句老话其实涵盖了很多的心理教育哲理,只有明白其中真正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但教育,离不开爱,一定要切记无论我们教育哪类学生,都别忘了:教育像是涓涓细流,河中流淌的应是爱心、细心、恒心。

第二篇:中学生心理健康典型案例

光泽二中 黄承兴

中学生心理健康典型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一:与老师对立,逃学上网

有一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我遇到了一个曾经教过的男生。他是一个朋友的孩子——轩。我见到他时,一个人在大街上溜达,身上背着书包,嘴里还吸着烟。他开始并没有注意到我,当我喊他的名字时,先是一愣,后急忙扔掉香烟,站在那呆呆得看着我。也许是老师的身份,让他当时的表情就是诚惶诚恐。我并没有批评他,只是嘱咐他早些回学校,因为那个时间段是学生在校上自习的时间。第二天,他主动来到我的办公室,说出了他昨天逃课的原因。轩本来是个不错的学生,好多老师都说他聪明,给我的印象也很好。可在高一下半年学校重新调整了班级,轩离开了原来的班级。新的环境让他感到很陌生,新的同学和老师让他感到很不适应,没能够很快的调整心态,融到新的集体中去。有一天轩迟到了,新的班主任批评了他,这让他感到很不快。第二天轩又迟到了,这次他是故意的,他不愿向老师认错,老师很生气,就请了他的家长,面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轩不仅没有改正,而是选择了逃避,逃学去网吧待了一个上午。后来就出现了开始我讲的情况。轩对我说自己很想回到原来的班级,对原来的老师和同学很留恋。自己非常担心在新的环境中和同学们处不好,怕被老师和同学们瞧不起,心情非常焦虑,产生了对立情绪。 案例分析:

轩的行为是因为心情焦虑时间过长,自己长时间处于无缘无故又无法摆脱的紧张状态引起的。通过和轩谈话了解到,其实到了新环境中后,他并没有和别人发生矛盾,而是自己过度担心、紧张的情绪使自己产生了焦虑心情,从而导致行为失常。 辅导态度及方法:

一是理解接纳他,把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尊重他,信任他,宽容他,告诉他相信他讲的话都是实话,产生这种情绪反应是很正常的,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情绪。 二是鼓励他给予他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充分肯定他的过去,帮助他分析原因,要能够正视自己和他人,学会在新的环境中学习并成长,以前能做好的在新的环境中也一定能做好。遇到较困难的事情应该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三是积极关注他的进步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把这种做法持续下去,直到他的情绪有了明显的改变。四是帮他建立正常合理的信念。当通过辅导他的心态好转的时候,委婉适时的引导他建立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去除不合理的信念,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新问题。当然,轩的心理和情绪后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仅改善了和老师及同学的关系,学习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案例二:新橡皮,旧橡皮

学生娟平时在我的眼里还是个比较开朗的学生,可有一段一连几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讲精神比较差。凭着自己多年做班主任的的直觉,我感到她一定有什么心事。于是我在一个自习课的时候找到了她,娟向我讲述了发生在她身上的一件事。娟新学期开学的时候,买了一块新橡皮,式样很新颖,娟很是喜欢,时常从文具袋中拿出来独自欣赏。自己舍不得使用,擦字时还是用原来的旧橡皮。这个举动被同桌和前桌的三位同学观察到了,三个人都注意到了娟有了新橡皮。有一天,前桌蕾同学写字正好要用橡皮,就向娟借用。娟就随手把旧橡皮递给了蕾。蕾知道娟有了新橡皮,本想借机会看看,可没成想娟递给自己的是旧橡皮,心里不是很高兴。下课后,蕾和另两个同学讲了向娟借橡皮的事儿。说娟“抠”不愿把新橡皮借给她。三个人的谈话恰巧被走过来的娟听到了,娟心里很不是滋味,感到很委屈,虽然当时没有说什么,可就此背上了心理负担。一连几天本来和娟很要好的三个伙伴让她有了疏远的感觉,自己感到怕见到这三个同学,尤其看到她们三个在一起聊天就更感到一种心理恐惧,觉得她们三个人就是在议论自己,在说自己的坏话。越是这样想心里就越是不安,以至于出现了上课时常走神的表现。 案例分析:

娟的行为在处于心理成长期的孩子来说,也是常有的现象。这是一种社交障碍。渴望和别人交流又存在害怕被伤害的心里,是他们出现社交障碍的主要原因。这是一种令人感觉很不舒服的情绪,它带来紧张、焦虑、甚至恐慌,也会带来身体上的各种不良反应。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他们很难客观的认识自己,疑神疑鬼,因为抗挫折心里不够,所以才渐渐形成了恐惧心理。 辅导态度及方法:

对于娟和其他的三个伙伴,可以通过个体辅导的方式指导她们相互包容和理解,教授她们人际交往的技巧。辅导时一要给予她们充分的理解,要耐心听他们讲出自己心中的疑惑,也要告诉她们是相互猜忌的心理在作怪,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要让她们能够接受心理辅导。二是给予她们耐心和鼓励,告诉谈们要尝试真心和他人交流,告诉对方自己的真实想法。娟就说自己其实不是不愿意借新橡皮给同学,只是想多保留几天,好好享受一下新橡皮带给自己的快乐。我就告诉她如果当时自己能够和伙伴们讲清楚,伙伴们一定会理解的,就不会出项相互的猜忌和不安了。而其他三位同学也讲清楚就是想欣赏一下新橡皮,并不是非得用它去擦字,那结果就会是另一个样子了。可见,帮她们澄清问题,在解决孩子们的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三是帮助他们改变对人际交往中的恐惧态度。告诉她们,当出现问题是,要能够把心中的不快讲出来,克服恐惧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谈论它,同我们信任应且能够倾听我们谈话的人讲出自己的心里,这样才能有助于克服困难,消除人际交往中的困惑。

当一个人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与家庭的亲密关系得不到满足,如失去父母、生活在单亲家庭、缺少父母关爱等,或与周围的同学、老师人际交往困难,难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等,都容易产生孤独感、无助感。于是,部分学生借助网络交友或玩游戏,通过虚拟的人际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获得安慰、支持和理解,弥补现实生活中

第三篇:心理咨询典型案例

自卑感的消除

一 个案基本情况

求助者为一职业女性,1980年出生,现在在一家商场做导购。总感到别人看不起自己,自己也觉得不如别人。因为自己长的丑,怕人家看不中而被拒绝,不愿交男朋友,也没这方面的兴趣。同事关系和家庭关系处不好,总感到受人歧视,受别人欺负。因而觉得活着没意思,前来咨询。

她的情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自卑。2工作兴趣低落。3人际关系较差 (不愿接触别人,怕被人看不起)。4有受欺辱的委曲感。5不想活了。 二 第一次辅导过程

(一) 求助 咨客:“我这几天总不想工作,即使在工作岗位上也感到人在而心不在,精神恍惚,始终感到好象有人在背后说我的坏话。”

咨询师:“这几天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吗?比如被别人说过什么自己不爱听的话吗?” 咨客:“是的。上周被主管批评上班打私人电话,对顾客态度又不好。” 咨询师:“你站在主管和顾客的立场想过了吗?” 咨客:“我知道自己也有不对的地方,但就是心情一直低落,没办法。”

(二)

了解

经过咨询师的提问引导,她自己述说,小时侯乳名叫黑妹,11岁时和母亲吵架,不愿让别人叫自己黑妹。上小学时,有几个同学当众说自己长的黑。和同学吵嘴时,一位同学嘲笑自己,说自己又黑又丑,在学校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怕受歧视。学习兴趣不浓,老师总爱批评自己。中学毕业后,当售货员,有一次与顾客发生口角,顾客出口伤人说:" 看你那德性,丑八怪 !" 工作积极性差,领导总会批评自己,工作能力差,被扣罚奖金多次。家里介绍过男朋友三次,都没谈成功。对方说性格不和,谈不到一块去。

把她上述介绍的内容归类比较,可用以下方式表示: 1乳名叫黑妹,持续 14年,直到自己提出抗议。 2小学时有几个同学评论自己长得黑,叫她的乳名,回家后与母亲吵闹,抗议叫自己的乳名。3中学时在校不合群。4学习兴趣不浓,老师总是批评。5当售货员时,顾客骂自己是丑八怪。6因工作较差,被罚奖金。7恋爱失败。

采用人格测试的结果为:内向不稳定。

(三) 原因分析与诊断

经过了解,对她做出分析:歧视性乳名,在 11 岁进入少年期之前被充分意识到,感受到侮辱,加之弱而不均衡的神经类型,使当时的这位少女蒙受了巨大精神压力,为此而与母亲争吵。当时同学的嘲笑以及她自身认识能力有限和神经类型特点,使她形成了负性经验,构成少年的心理问题。而后的全部生活都在这种阴影下度过,所以,中学不合群,学习兴趣下降,工作时对污辱性语言,对受罚特别敏感,并构成强大心理压力,均与早期自卑心理有关联。为此,负性评价性的乳名和儿童时代同伴的取笑,是这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为弱而不均衡(人格倾向为内向不稳定型)的求助者全部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进一步诊断如下:

1、 在对 5项临床表现进行比较时,可以很容易看出,自卑与其他 4 项均有密切相关,各项临床表现中都包含着自卑感。所以,自卑感是关键的心理问题。

2、 在上述 7 项相关资料中,每一项都会造成自尊心的伤害,但是,除1, 2两项资料外,其他各项资料如果对一个有充分自尊和自信心理发育健全心理健康的人来说,完全可以通过正确认知和社会支持系统而化解掉,不会造成心理创伤。为此,第1,2两项资料应是造成自卑的关键。 三 第二次辅导过程

(一) 聊天 咨客:“非常谢谢你上一次给我做的分析,我回去之后仔细想了想,感觉确实如你所说的。小时侯的生活经历现在仍然对我有影响,只是我自己不知道。” 咨询师:“那你这几天生活还好吧。” 咨客:“好多了,没有那种想自杀的念头了。不过,还是有一些控制不住去想那些不喜欢的话语。” 咨询师:“很好啊。你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女孩,我只为你分析了一次,你就能从中领悟到很多,抛弃了自杀的念头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慢慢调节,你一定会过得很有意义而感到快乐的!”

(二) 对症下药

1、对本人的建议:思想上要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记住“人无完人”。行动上做到每天都尽力发现一个自己身上的优点,把它记录下来,并时时想着。当有人说关于自己的事时,要勇敢的说出来,加强与对方友好的沟通,增进双方的理解。

2、对家长的建议:要欣赏自己的孩子,不要叫孩子不喜欢的名字。多表扬和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3、对同学和老师的建议:因为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所以,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无心的刺伤性的话语或行为,让热情与关怀都环绕在每一个人的身边。 四 结果

经过咨询师的分析和治疗,来访者逐渐认识到问题的起因并在思想上有了相应的认知改变,同时在行为上加强了与身边的人的积极沟通,人际关系得到了改善,心情好转了,工作也有积极性了。咨询的效果得到了体现。

第四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

朱晓芸

(庄浪县朱店镇三合小学,朱店,744607)

具体案例

朱某,男,10岁,小学三年级学生,单亲家庭。他和父亲一起生活。刚开学他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甚至逃学。我与他父亲沟通后,通过努力他终于不逃学了,可是依旧一如既往。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可他总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口头上答应,行动上却毫无长进.

原因分析

经过和他父亲的交谈了解到,他的母亲在他出生四个月就离家出走了.他是和爷爷、奶奶、父亲一起长大的,缺乏母爱。长辈对他过分溺爱,养成了懒惰的坏习惯,父亲常年不在家,回来就满足儿子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他孤僻又固执任性。一年前,他奶奶又去世了,爷爷已经七十多岁了,平时家里就只剩下他们祖孙二人,一日三餐都面临困难。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不上学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百依百顺,导致孩子任性,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父亲又怨天尤人,怨恨他的母亲,使他心理压抑、恐惧。综上原因使他形成了依赖、懒惰、自卑、自私的不良个性。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对策建议

一、加强家校联系,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的任务。” 我认识到造成他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亲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做好他父亲的思想工作,希望他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不要在儿子面前埋怨,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影响他的健康成长,使他明白宽容与约束都重要。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他终于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二、用爱心温暖他,让他体会到爱。

歌德有句名言:“教师如果征服了学生的心,其形象就如天空的星星一样在学生的心中发光。”作为一个教师,应该“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对学生来说,师爱是重要的教育因素。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一旦体会到师爱,就会自然地快乐地接受教师对他的教育,就会得到满足而产生积极的情绪。所以,我们要设法了解学生的一切,带着一颗真诚的心,走入学生中间,去询问,去了解,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心声,点燃他们心灵深处理想的火花,鼓励他们奋发向上。在教育教学中,常有学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错误就对学生辱骂或进行体罚,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信任学生,只有尊重学生人格,顾及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才能信任老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所以,在管理班级时,要尊重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采取宽容的态度育人,会令学生更爱你,教育教学工作也就能顺利地开展。

三、开展感恩教育,使他懂得爱,学会爱。

在生活上关心学生,把爱注入学生的心田,用爱浇灌稚嫩的幼苗。并且用宽容的方式,让学生有愧疚之心,也使学生有改正的机会和余地,这样会使事情迎刃而解。在农村,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在正确教育孩子方面有所欠缺,娇惯、溺爱,使孩子从小养成了自私、冷漠、霸道的个性,自理能力差、没有集体荣誉感、不懂得合作等等现象在学生中屡见不鲜。因此我认为农村小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爱,学会爱,使他们变得不再自私,对事情不再冷漠,使他们学会宽容,班级里充满了爱。

1.谈话交流。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以录像的方式记录家人对他的爱,让他观看,从家人点滴的行动、工作中体会家人对他的爱及赚钱的艰辛,使他懂得感恩,学会爱家人。

2.关心帮助。在生活上和学习上都尽可能地关心帮助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给他提供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使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和关心。那么,他就会朝着我们期望的目标前进。

四、体验集体生活,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自信心。

组织开展主题班队活动,让他在集体中感受同学的友谊,体会集体荣誉给他带来的快乐。我让同班同学主动利用放学后的时间,陪他聊天,给他讲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慢慢地,他的表情没有那么呆板,渐渐地露出了一丝向往。此后,他瘦弱的身影也逐渐地出现在教室里。在诗歌朗诵会中,我安排他和其他同学一起排练,结果我们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我在他的脸上看到了兴奋的笑容。我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但我并不满足于此,一直寻找让他重新振作的契机。上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回答,竟意外地发现他举手了,我抓住这个机会提问他。开始,他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他,亲切地对他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结果他讲得很流利,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他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他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使他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针对该生的行为,我除了采用以上的教育方法以外,还要求他用自身约束的行动来改变自己的所作所为。于是我和他约定:今天,你上课坐端正了,我就表扬你;今天你回答对了题目,我就表扬你;今天你作业及时完成了,我也表扬你;今天你做了好事,我就给你戴上小红花„„这一约定还真灵,慢慢地,他改变了许多。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一个好老师,如果能抓住情感教育的核心——关爱学生,爱生如子。用自己的爱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用自己的情感的雨露浇灌学生干涸的心田,使学生如幼苗一样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时时刻刻心系学生,把一片爱心无私地奉献给学生。那么他(她)一定会将旧人变新人!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愿每一位教师、家长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第五篇:中学生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析

——不良的思想和心理

案例1:时间:2012年10月的一天下午第一节课。 地点:教室

事件:上课不久,教室靠后的一个男生给暖气放气,老师说教室里现在也不冷,你给暖气放气声音挺大的,影响不影响大家学习呀?“嘘嘘嘘”学生嘴里发出厌烦的声音用手向老师挥了挥说“上课吧”。

案例2:时间:2012年11月的一天晚自习

地点:教室

事件:大多数学生正在安静的上晚自习教室后面有三个学生在后面吃瓜籽学生,值班老师说了三次,仍有一个学生还在吃,我把他叫了出来,问他:“老师说了三次你怎么还吃呀,你心里是怎么想的?那个学生说:“我吃完了就不吃了,” 案例3:时间:2012年上半年。

地点:校内

事件:有一个学生知识渊博,学习很好,但是他上课特别随便,和同学关系也不好,课余时间经常去网吧玩,最后自己不想念了,家长和老师怎么劝也不行,就是不念了。

这样的例子还是很多的,现在有一些学生到底是怎么了呢?为什么会表现出自卑、自私、自负、逆反、忧郁、疑虑、嫉妒的心理,我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经常表现出不良的思想和心理。

(一) 有的学生无责任心。

班上有几个学生,每天都在犯着各种各样的错误。从常规管理上的迟到早退旷课,到抽烟打架,到上课就睡觉或者看些卡通书,考试也不当回事,甚至于题都懒的答。分析其具有如此心理行为的原因,撇开其他因素不看,不难发现,最为重要的便是无责任心,是“不为”而非“不能”。因为无责任心,所以他们不履行学生的学习责任,对学习就视同儿戏;因为无责任心,所以他们不履行学生的道德责任,对纪律和义务就视若无物;同样还是因为没有责任心,所以他们不顾及其他人的存在和感受,丁点小事就能采取一种极为极端的手段。归结产生这种无责任心“不为”心理行为的根源,则或是因为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性,或因为家长的溺爱放纵,或由于经受了挫折打击,或由于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二)有畏难心理。有一个学生字写得较差,我让她多练练,她却说:“我我这个字,练不好啦。”有的学生说自己就是背不下书……这些都是畏难心理在作怪。

(三)青春期心理危机。青春期心理危机是指发生于14-18岁左右的青少年中的一种心理障碍。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有的突然会一反常态,变得孤僻古怪,脾气暴躁,不合群,常常顶撞父母和老师,甚至逃学拒读、离家出走,或出现暴力行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脾气暴躁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老师批评时大声顶撞,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2.逆反心理:老师或书本上认为对的观点他们一定要说错,一次我向他们推荐一本高考状元谈高考的书,里面介绍了不少各科的学习方法,当时学生就说,那些方法不行不适应我们。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策略下一篇:选课走班学生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