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中殿试的主考官是

2023-01-10

第一篇:科举中殿试的主考官是

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测量功能概述

第 37 卷第 4 期 Vol.7 No. 3 * 4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年 7 月 July,2011 l

S ia i

t Journa ofSouthwestUniversty (oc lScencesEdiion) 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测量功能概述

李小鹰

(重庆教育学院教育系 ,重庆市 400067)

摘 要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专用文体 ,是作文考试标准化的典型范例 ,是古代中国经学、文史 学、时政和考试学的智慧相结合的产物。它按照考试的目标建立题库、用标准化的文体写作。在整个考试流 程中 ,出题、阅卷都按一定客观标准操作 ,使考试过程和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达到选拔文化精英进入 官僚系统的目的。

关键词 :八股文 ;科举考试 ;测量 ;信度 ;效度

中图分类号 G529: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A

:673-9841(2011)4-0157-05

1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专用文体 ,是作文考试标准化的典型范例 ,是古代中国的经学、文史 学、时政和考试学的智慧相结合的产物。在古代中国还没有从自身文化体系中孕育出新的科学体系、西 方的近代科学也还未东渐的情况下 ,八股文是中国传统考试文化发展到极致的标志物和终结者。

一、八股文的形成

八股文的成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一般追溯到北宋王安石等人的“经义”。汉文文体的发 展和读书做官的道路密切有关。春秋战国策士的言论、汉代的廷试献策、汉魏六朝的赋、唐代科举重诗 , 宋代则舍诗赋而重经义 ,明朝继承了以经义为重的考试。在经义考试中 ,人们吸收了各种文体的修辞技 巧 ,将阐发经义的文章逐渐发展定型为大致包含四段两两相对的对偶 (即所谓八股 )的较为固定的文章 形式———八股文。

八股文是阐发经义的议论文 ,要清楚阐述经书中孔孟的道理 ,就要有逻辑、有条理、有主题、有发挥。 这就形成破题、起讲到分条议论的分股。对偶、声调是汉语修辞的重要方式 ,也纳入其中。又要表达应 考人的政治头脑 ,就在文章最后安排一个“大结”,以起到政策答案的作用。[1]

二、八股文在科举考试中的测量作用

明清科举考试 ,从童生考试———县试起 ,就以八股文为主要形式。乡试、会试共考三场。“初场试 《四书》义三道 ,经义四道。……二场试论一道 ,判五道 ,诏、表、内科一道。三场试经史实务策五道。”[2] 第一场的“《四书》义三道”和“经义四道”即七篇八股文。清初承明制 ,后有调整 ,从乾隆五十三年 (788 年)开始 ,首场《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3]391若第一场不中 ,凭

二、三场中试较困难 ,因此 ,八股文 被士子视为科举考试的敲门砖。

考试是对学生水平进行测量的重要形式。八股文在科举考试中作为过滤的第一道筛子 ,承担了选 拔人才的最基本功能。从教育测量学的角度看 ,对测验整体质量的评估 ,必须考察测验结果的稳定性程

* 收稿日期 :010-10-12 2 作者简介 :李小鹰 (968-),1 女 ,重庆市人 ,重庆教育学院教育系 ,副教授 ,主要研究教育史、教育学。1

度 ,即测验的信度。信度乃是反映测量一致性程度的指标。而效度则代表测验的准确性 ,即测验能够测 出它所欲测的特质的程度。科举考试的目的是选拔文化精英进入官僚系统成为国家管理者。这种选拔 必须具有开放性、公正性 ,即现代测量学中的信度和效度。对将要进入官僚体系的文化精英 ,要求他们 所具特质无非“德”与“才”,即“思想”和“文化”。要通过考试来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文化和心理品质 ,必 须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思想和文化的材料作为测量的依据。

(一)建立标准化题库确定测量材料

要选拔文化精英 ,测量材料必须是当时文化体系中最具代表性、普遍性的东西。八股文考试规定在 《四书》、《五经》中命题。“《四书》主朱子《集注》,《易》主程《传》……”[2]以朱熹等人对经书的解释为标准 来发挥。中国从汉武帝时代起 ,儒学在思想意识领域取得独尊的地位 ,是维护国家政治统一稳定的思想 武器。而宋代以后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 ,成为官方的主流的意识形态。《四书》、《五经》囊括了儒学最基 本的内容 ,程、朱等人的解读代表当时主流的思想和精神。通过对考试内容和基本思想的规定 ,要求读 书人去熟读孔孟、浸淫程朱。其思想不仅是士子们立身处世的哲学,又通过他们的示范、倡导和运用来实 现“一道德”的天下大同的局面,是治国之工具。由此,对测量材料的规定使测量具有思想上的代表性。

所谓“经典”,是具有思想、政治、文学、历史等多方面含义的。《四书》、《五经》的文化含量极为丰富。 据学者统计 ,汉语中源于《四书》、《五经》的成语多达千余款 ,约占汉语成语总量的二十分之一。“四书的 命题是很广泛的 ,有名物的、典章的、性理的、行事处事的、记言的、记事的、叙事的、援引的等。不同类型 的题目需要相关的知识储备、有不同的写法。”[4]命题虽然在《四书》、《五经》以内 ,但要做出好的文章 ,只 研习《四书》、《五经》远远不够 ,必须在《四书》、《五经》的基础上 ,熟读经史子集。八股文的文体章法集各 种文体之大成 ,写作者必须熟练各种写作技巧才能在写文章时挥洒自如又不违反“功令”。这说明其命 题材料在文化上的代表性和弹性。测验材料的代表性 ,能体现选拔文化精英的目标 ,增加测验效度。 明清读书人在经过启蒙教育后 ,进入读经阶段主要学习《四书》,然后学习《五经》。这样的经典在当 时是天下所有读书人都研读过或正在研读的基本教材 ,而且随处可得 ,随处可以受教。文化落后的偏远 地区的士子及普通平民子弟都能参考 ,使考试更公平 ,符合测验材料要具有普遍性的原则。外加对于思 想标准统一的规定 ,还给了判卷以客观统一的思想标准。至于题型 ,有取自经书中单辞只字的小题、有 以句与句之间截取数字拼凑成的截搭题 ,也有取书中一段而成的大题。童生的小考中 ,用小题、截搭题 较多 ,主要训练考生作文的技法 ;乡、会试中则往往用大题 ,要求文章立意新 ,境界高 ,文风“清真雅正”。 对出题范围、题型和基本思想、文风标准的划定 ,就是建立了一个标准化的题库 ,使天下所有士子都能备 考 ,展开公平竞争。这是使测验具有信度和效度的第一步。

(二)使测量具有难度、区分度、全面性

在中国传统的社会和文化结构中 ,读书人除了做官之外 ,几乎没有其他的出路。而教育的发达 ,使 各地参考者甚众。官僚体系有限的容纳力 ,使考试录取比例极低。这一矛盾决定了科举考试是一系列 的淘汰赛 ,八股文安排在头场 ,承担了基本的淘汰职能。为了每一场考试都能有效地淘汰并留下优质人 才 ,在划定的出题范围内 ,具体题目的知识覆盖面、难度和区分度是使考试有效的必要条件。为了能从 不同的层次和方面来考察士子对《四书》、《五经》的掌握情况 ,克服主观命题对学习内容的涵盖面较窄 , 容易出现考生猜题、揣摩主考官偏好等缺点 ,命题特意考虑了测量的覆盖面、难度和区分度。 由于《四书》、《五经》的容量有限 ,经多年考试可用之题已被反复使用。投机取巧者应运而生 ,利用 坊间刻本多 ,考官未必都看过 ,先记诵大量范文 ,考试时将同题目者誊录上卷。也有富家子弟请名家猜 题作文让子弟记诵熟习 ,入场后以所记之文抄誊上卷 ,往往得中。正式的乡试前 ,有预备性的县、府、院 试 ,即取得地方生员资格的考试 ,只有取得府州县学的生员 (秀才 )资格 ,才能参加乡试。县试、府试、院 试都以《四书》文为首场 ,每场若干篇 ,数场复试 ,每场淘汰若干人 ,称为“小考”。出题时往往采用《四书》 中的单句或截搭题之类的“小题”。小题的出现正是为了防猜题、扩大题库。有时还会在出题时 ,规定文中使用固定的“虚词”,也可避免上述投机行为。作小题在把握题意、掌握议论分寸方面有相当的难度 , 在这里主要是训练技法 ,技法熟练之后 ,再做立意大、境界高、清真雅正的“大题”。[5]明代和清初 ,乡、会 试时 ,初场试《四书》义三道 ,经义四道。须作七篇八股文 ,七篇文章命题的方向、难度并不是相同的 ,这 就避免有人侥幸押中题目 ,检测士子作文真实水平的概率大大提高 ,比较出士子学养的全面度、深度的 差距。考试中 ,除三篇《四书》义外 ,《五经》义的出题是每经出四道 ,士子根据自己所擅长的某一经选其 中四道来做。对特别优秀的 ,录取时作特殊处理。“前明科举 ,初场试四书文三篇、五经义四篇 ,故尔时 有七篇出身之目。间有合作五经卷以见长者 ,故又有二十三篇之目。前明以五经卷中式者 ,洪武二十三 年黄文史试南畿 ,兼作五经题以达式 ,取旨特赐第一 ,免其会试 ,授刑部主事。”[6]这正符合测量学中“测 验材料要适合学生程度并能鉴别学生的学习水平 ;测验材料要能激发学生的进取心”[7]的原则。测验题 目具有较广的覆盖面和不同的难度 ,能从卷面体现士子学养水平甚至风格 ;考试也就有了区分度 ,能够 通过评卷达到择优的目标。因此 ,八股文考试虽然是主观命题考试 ,但其命题使考试具有难度、区分度 和全面性。

(三)八股文文体的测量学功能

以上还不能构成非八股文这种特定文体存在不可的理由。因为考生多 ,考官少 ,而作文阅卷的缺点 就是速度慢 ;作为主观命题的考试 ,另一个重要缺点是评分易受评分者主观意见的影响 ,同一题目 ,不同 的文体风格难以比较高下。按教育测量学的观点 ,“评分者信度”易受影响。八股文固定的文体格式、特 有的“功令”对提高阅卷速度 ,提供评分的客观标准起到了关键作用。

明清乡、会试 ,有主考官和同考官。同考官先选出好的卷子 ,推荐给主考官。各省同考官 ,以参加考 试人数多少而定 ,每房分阅 300 卷或 250 卷 ,“计数分房 ,计房取官”。会试同考官定为 18 人 ,亦称之为 “十八房”[3]415。阅完一场之后 ,再阅

二、三场。考官阅卷量非常大 ,而从考试到发榜的时间最多仅有 20 日左右。八股文的制式化文体在评卷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 首先 ,八股文考试对文章字数有限定。明初 ,乡试、会试《五经》义一道 ,限 500 字 ,《四书》义一道 ,限 300 字。清初 ,初场文(即《四书》三题、《五经》四题 )限 500 字 ,康熙 20 年增百字。乾隆之后 ,概限 700 字。[3]419这样 ,防止考生长篇大论 ,保证阅卷效率。

其次 ,八股文程式固定 ,要求先用两句破题 ,破题虽只两句 ,却统领全文 ,阅卷人一看破题已可预见 到全文的水平。若破题不通 ,说明作者没有认准题意 ,下文自然无法做好。之后的承题一般用四五句进 一步说明题意 ,并根据所破题意指明作者文章主旨。承题文字从破题而来 ,行文须要注意破承题之间的 关系 ,若做得不好 ,以下全篇不顺。到起讲时 ,其主要内容是进一步发挥题意 ,要讲条理、有层次、“入口 气”,若条理不清、口气不对 ,又难合式。若全篇皆合式 ,则看全文是否做到了起承转合。从破题到大结 , 语气是否一气相生 ,文脉是否清晰 ,层次是否清楚。各方面俱佳者 ,由房考官加上批语 ,荐给主考官 ,以 求取中。这样 ,通过文章格式的标准化 ,使阅卷标准客观 ,不但快速 ,而且便于比较 ,正所谓“文有定评”, 使结果公正。因此 ,制式化的文体起到了使阅卷快速、评价标准客观的作用 ,使评卷具有信度。 文风也是评卷的标准。士子为了脱颖而出 ,会过度使用技巧。明清两代 ,都强调文风。崇雅抑浮 , 力崇古朴。“至嘉靖 11 年 ,……尚书夏公 ,学士张公潮等 ,力请崇雅拟浮 ,浇风顿杀……”[8]318雍正十年 1 年)谕 :“晓谕考官 ,所拔之文 ,务令雅正清真 ,理法兼备。虽尺幅不拘一律 ,而支蔓浮夸之言 ,所当 (732 屏去。”[9]前命方苞选录《四书》文颁行 ,皆取典重正大、足为时文程式…… [9]嘉庆十九年 (814 年 )…… 1 上谕内阁 :“如有将支离怪诞之文 ,目为新奇 ,妄行录取者 ,经磨勘官查参 ,必将原考官严加惩处。”[8]321-322 朝廷一方面树立好的榜样 ,一方面采取严厉措施 ,树立文风标准 ,打击投机取巧 ,端正学风 ,也给了评卷 者比较鉴别的客观标准 ,增加评卷者信度。

八股文文体由中国古代各种文体演变融合而来 ,吸收各体之长 ,发挥了汉语言的独特魅力。学习和 考试就是在先天心理品质的基础上加以后天的训练。经义就是读经的心得体会。从思想、信仰方面讲 ,如果不熟读经典 ,深切揣摩体会 ,就不能写出好的 文章。“寝食于经书之中 ,幂搜幽讨 ,殚智毕精 ,始于圣贤之义理 ,心领神会 ,融液贯通 ,参之经史子集以 发其光华 ,范之规矩准绳 ,以密其法律。”[6]尤其是八股文写作要求“入口气”,须站在“圣人”的立场“代圣 人立言”,士子们终其一生学习、研究、使用这套理论 ,儒学对学习者的思想影响可想而知。

经典是文学的典范。“时议所论 ,皆孔孟之绪余 ,精微之奥旨 ,未有不深明书理而得称为佳文者。”[6] 要写好八股文 ,写作者不光读懂思想 ,还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 ,写文章时才能信手拈来 ,阐发自如。议论 之余加之“大结”,又是对作者文史、时政知识的考察。

整篇文章的结构布局 ,从破题到收结 ,作者必须有精巧而完整清晰的结构意识 ,起、承、转、合 ,浑然 一体。就破、承、起讲等每一部分来说 ,要精彩漂亮 ,夺人眼球。从起讲开始要“入口气”;八股所组成的 提比、中比、后比、束比其实是四段排偶 ,这是“代圣人立言”的部分。各比之间要虚实相映 ,排偶精当 ,相 互呼应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阐发题旨。其长联式对偶 ,运用骈文的韵律手法 ,讲究声调平仄的调 配、骈散兼行的语言体式中 ,长句与短句、偶句与散句配合 ,在整齐中求变化 ,表现了汉语言的音乐之美。 虚词的运用更有助于文章气势的流畅。文章中引经据典 ,不能有丝毫马虎和错误 ,中试的卷子 ,还要经 过严格磨勘 ,稍有错误 ,无法过关。

八股文集中了各种汉文文体的写作技巧。能写好八股文 ,其他汉文体的写作基本没有大问题。答 卷的书法也是考核的内容。这些能力对于官场生涯都很有实用价值。因此 ,这对于士子们读书和写文 章时所要运用到的记忆力、逻辑思维力、形象思维力、语言能力甚至音乐能力 ,以及通过长期艰苦学习和 层层考试所需要的刻苦、坚韧、冷静、灵活等心理品质都是很大的考验。因此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培育 官员的素质训练课程”[10]。能够通过多次八股文考试而被筛选出的少数人,在经学、文史学科、时政知识、 智力及非智力品质等方面,大都有较高的品质,保证了一场高淘汰考试的质量,符合考试选拔精英的目标。

(四)为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而采取的其他措施

为了增加评卷的信度 ,采取“主考与各房同坐一堂 ,随分随阅 ,随取随呈。”这样加快阅卷周转速度 , 可及时发现宽严不当 ,使各房官的阅卷尽量掌握一个相对一致的尺度。为了不使佳卷遗落 ,康熙十五年 规定“各房考荐之外 ,主考官可再将余卷遍加校阅”,称为“收落卷”、“搜房”。房官的荐卷 ,被主考官弃阅 之后 ,房官可再行荐卷 ,称“抬”,屡弃屡荐 ,称为“抬轿子”。“落卷”会由同考、主考略加批语 ,说明未取原 因 ,因为事先有誊录、对读 ,未录的考生可领取试卷阅看。雍正八年规定 :试官有不公正处 ,允许下第举 子上告 [3]。这可减少因考官的种种主观因素引起的误淘汰 ,是增加评分者信度和考试效度的措施。为 使考试的过程和结果客观、公正 ,还在考试过程中采取了很多其他增加考试信度和效度的配套措施 ,主 要是反作弊和保证录取质量的。本文只是关于八股文本身的教育测量学功能考察 ,就不再一一赘述。

三、八股文考试效果和局限性

(一)考试的效果

八股文以标准化的作文考试 ,测验了士子的经学、文史学的知识和学养 ,也检测了应试者基本的智 力和非智力因素 ,所起的作用 ,基本符合当时选拔文化精英的测验目标。选拔了具有进入官场所需基本 素养的读书人。它的格式化文体为快速阅卷和客观评价提供了方便 ,且有防止押题、作弊的功能。增加 了考试评分的信度 ,也就增加了考试的结果的效度。

因为考试是几近残酷的多次筛选 ,可能因为很小的原因就导致落选 ,但从教育测量学的角度来说 , 误通过的机会也几乎为零。换句话说 ,优秀人才不一定都通过 ,但通过的人不会是差的。这也符合人们 的历史观察 ,如张居正、王阳明等许多优秀人才是科举出身。但也有一些人才长期不得中或被科举拒之 门外 ,如清末的龚自珍。

(二)八股文考试的缺点首先 ,由于题库容量有限 ,导致对作文技术的极度要求。出怪题、限定虚字的使用 ,种种琐碎、严苛 的要求 ,纷繁复杂的作文技巧的运用 ,严格的磨堪都表明作文的技术与艺术被发展到极致。考试体系内 的一切方面都被发展到极致 ,从考试体系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来讲 ,说明考试体系无法向外得到突破和发 展 ,预示着思想和社会的革命即将到来。

其二 ,从考试本身来看 ,作文考试的缺点就是评分的主观性。有可能因为一时的风气、主考官对文 风的偏好及“房考官”是否推荐影响评分信度。虽然朝廷一再强调文风标准 ,但这种强调本身也说明问 题之所在。

其三 ,假设考试本身因为通过反复筛选、与其他考试措施的配合等方式达到了最理想信、效度 ,而可 以不考虑考试操作的误差 ,完全选出了八股文作得最好的人 ,所选出来的人是否适合做官、从政也是问 2 ,专事 号。考试会使善作此类文章的人轻而易举获取功名。清代袁枚是才子 ,4 岁就中进士 ,后却辞官文学。相反 ,明代归有光是散文大家 ,却不善八股文 ,9 岁才因主考官关照5 ,以“搜落卷”的形式 ,凭

二、 三场的卷子中进士 [11]。作文能力不能代表全部能力 ,无法对人的心理品质进行全面测量 ,即使今天的 公务员考试 ,也不能做到。因此 ,八股文考试只是测量了进入官僚体系的一些必备基本素养 ,考中者的 发展还要看以后的表现。清末思想家龚自珍 ,少年才子 ,9 岁中乡试1 ,7

岁中举

2 ,会试 6 次到 38 岁时才 中进士 ,虽有政治见识与抱负 ,始终官场不得志 ,8 岁辞官。 参考文献 : [ ] /1 启功

.

说八股

[M]/

启功

, 张中行

,金克木

.

说八股

. 北京

: 中华书局

,004:6-37.

3 [ ] 2 吕思勉

. 中国社会史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07:34-535.

5 [ ] 3 刘虹

. 中国选士制度史

[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 ,992. [ ] 4 高明杨

. 科举八股文考试功能述

[] J. 甘肃社会科学

2 ,006( ):9-104.

9 [ ] 5 李光摩

. 小题八股文简论

[] J. 中山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006( ):7-31.

4 2 [ ] (6 清

)梁章钜

.

制义丛话

[M]

上海 .

:上海书店出版社

,001:2-14. 2 [ ] 7 张敏强

. 教育测量学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 ,998:0.

6 [ ] 8 邓嗣禹

. 中国考试制度史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 ,936:18. [ ] 9 杨学为

,等

.

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编

[M]

. 合肥

: 黄山书社

1 ,992:35.

3 [0] 1 龚笃清

.

八股文鉴赏

[M]

长沙.

: 岳麓书社

2 ,006:.

4 [1] 1 张献忠

. 袁黄与科举考试用书的编撰

———

兼谈明代科举考试的两个问题

[] J.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10( ):93-199.

5 1

责任编辑曹

第二篇:面试中讨好主考官的新绝招

顾名思义就是用“拍马屁”的技巧来帮助事情成功的人,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拍马族”都略带贬义色彩,然而在求职面试中有技巧地“拍马”,却能帮助你更接近成功。搞砸一个面试的方法有很多,或许因为当日的衣着失败,又或许因为面试交谈时的言语不当,但更多时候,很多人都不清楚为何面试会变得失败,因为除了一句“等消息”之外,没有人会给你一个清晰而明确的理由。职场“拍马族”,顾名思义就是用“拍马屁”的技巧来帮助事情成功的人,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拍马族”都略带贬义色彩,然而在求职面试中有技巧地“拍马”,却能帮助你更接近成功。

技巧1:不要让面试官打瞌睡

许多人在面试时,都会向对方提出自己的顾虑及疑问。当你发觉对方回应你的表情显得冷淡且不耐烦,你就必须在长话短说的同时,尽量将问题的方向绕到面试官较为感兴趣的方向上去。譬如说,如果面试官热衷向你介绍该公司的管理模式,你就应该针对此问题积极提问,并寻求反馈。

技巧2:给面试官一个好心情

没有人不愿意听到赞美自己公司的话,面试官也不例外。想要面试官心境开朗,就不要吝啬任何一句赞美的话。无论是“办公地址环境很好”、“公司的行内口碑不错”,还是“公司业绩一直名列前茅”,称赞的同时不但表明你在面试前有做“功课”,也暗示出你是一个积极的人,这是很多面试官希望从求职者身上看到的品质。

技巧3:学会向面试官提问

许多人都将自己作为一场面试中的焦点,尤其在自由发问的环节。其实,你可以尝试暂时将焦点从你自己这里转移到面试官那边,这样你便有机会重新理清思路,同时还能让面试官说说话。尤其在你感觉对于面试官的提问你就是不能做出正确的回答时,不妨试试换个策略,问面试官一些他自己的问题,譬如“您最欣赏这间公司的地方是什么?”或“您能为我描述一下这里的工作环境吗?”

第三篇:面试中,你可以向主考官提出的问题————来自新华网

面试时,谈到最后,主考官一般都会问:“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问的吗?”那这时,你就应该想想该怎么开口了。下面,我粗略统计了一些面试时面试者可以提出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1. 这个职位为什么空缺?

2. 这个职位换过多少人?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3. 这个职位在贵公司的具体职责是什么?

4. 您希望能到达什么目标?

5. 目前这个职位最紧要的任务是什么?如果我有幸加盟贵公司,您希望我三个月完成哪些工作?

6. 贵公司希望通过这个职位实现的长期目标是什么?

7. 这一职位将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8. 您觉得这个问题如何能处理得最好?

9. 这一职位会得到哪些支持,例如从人力上和财务上?

10. 我在制定自己的工作目标、工作期限以及工作方式上有多大的自由度?

11. 在这个职位做出出色业绩的员工,将有什么发展机会?大约多长时间能实现?

12. 贵公司最近有什么重大规划?

13. 贵公司在产品和服务上的成功之处是什么?

14. 这个职位的工作业绩如何评估?

当然这些问题仅供参考,有些问题也许并不适用于你的情况,还需视你的具体情况灵活准备:列出面试者可能问到的问题后,针对每个问题准备自己的回答。无论如何,有了充分准备,心中能多几分踏实,面试时能多几分自信。

第四篇:毛泽东曾是黄埔军校主考官

2012-04-20 06:25:44|分类: 默认分类 |举报|字号 订阅

毛泽东曾是黄埔军校主考官,并为黄埔军校招进了百余英才,这一段历史长期以来鲜为人知。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孙中山的主持下,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革命政策,它的召开,标志着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这次会议上,以共产党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时任中共中央局(相当于后来的政治局)成员的毛泽东,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国民党一大后,国民党中央为了发展国民党组织,决定在上海、北京等地设立国民党执行部,派遣中委和候补中委汪精卫、胡汉民、于右任、叶楚伧、茅祖权、瞿秋白、毛泽东等到沪建立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管辖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上海5省市的党务工作。

毛泽东负责黄埔军校上海地区复试

1924年3月1日,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在法租界环龙路44号(今南昌路180号)正式挂牌办公。执行部设组织、宣传、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调查等部,由胡汉民、汪精卫、叶楚伧与于右任、茅祖权分任部长。毛泽东任组织部秘书兼秘书处文书科主任。

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孙中山在苏联、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于1924年着手筹建黄埔军校。军校完全是按照苏联红军的原则和制度建立起来的。

由于当时各省均在军阀控制下,各地军阀并不支持甚至反对这样一个新生的军事学校,招考的第1期学生多采用秘密招生方式。因之所以只好委托各省中央委员以及刚刚成立的执行部在各地秘密分散招生。为了保证学生政治质量,每一名学生录取时要有两名担保人。

报考者一般要经过3关,第一步是各省区的初试,第二步是大地区范围内的复试,第三步是军校的总考试。基本程序是,全国19个省区分别先进行招生初试,初试合格后再介绍到上海、重庆等地复试,复试合格后再送到广州参加总考试。

时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组织部秘书兼秘书处文书科主任的毛泽东,全面负责黄埔军校上海地区考生复试工作,招生地点就位于环龙路44号上海执行部办公场地内。

由于这时国民党在许多地方还没有建立组织,因此,非常重视培训革命军事干部工作的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招生工作中起了突出的作用。当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中共党组织可以保送初试。在黄埔军校招生期间,各地党组织积极动员和选送符合条件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革命青年报考。如1924年3月,共青团广州地委就发出第7号报告,称将在广州创办军官学校,拟派三四名同志赴考。共产党人何叔衡在湖南长沙负责办理军校第1期秘密招生事宜,介绍赵自选、陈作为和郭一予等持函到上海见毛泽东。

胡宗南复试过了毛泽东的关

在国民党军队中,胡宗南有“天子门生第一人”之称,颇受蒋介石器重。

1931年1月13日,胡宗南升任第1师中将师长,开始成为黄埔系“少壮派集团”的核心人物。1932年3月,胡宗南、贺衷寒、戴笠、康泽等参与组织“力行社”和“复兴社”,胡宗南居蒋介石“十三太保”之首,以黄埔系“太子”自诩。

1936年4月21日,胡宗南被任命为第1军军长,是黄埔学生在国军中的第一个军长。(当然,与他同为黄埔一期的徐向前比他厉害多了,早在1931年7月,徐向前就担任了红四军军长。1931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正式成立,年仅30岁的徐向前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成为国共两党黄埔学生中军职最高的人。)

1937年7月7日抗战爆发,9月2日胡宗南率部参加淞沪会战,13日升任第17军团军团长,是黄埔学生中的第1个军团长。

1942年7月23日,胡宗南升任第8战区(朱绍良)副司令长官兼第34集团军总司令,掌握第8战区实权,屯兵西北,封锁、侵犯陕甘宁边区,号称“西北王”。是黄埔学生中的第一个集团军总司令。

1945年7月31日,胡宗南被正式任命为第1战区司令长官,成为黄埔系学生中唯一的战区司令长官。

胡宗南也是国军黄埔学生中,唯一一个在离开大陆以前获得第三颗将星的人。

凭着黄埔军校毕业生的金字招牌,胡宗南在军界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鲜为人知的是,他当年考黄埔军校时,复试的主考官竟然是被他日后多次围剿的毛泽东。

在上海顺利通过复试后,胡宗南来到广州参加总考试,却因身高不足落选,后在廖仲恺的帮助下,胡宗南被录取为黄埔第一期学生。

黄埔一期生20%的是通过上海选收进的,黄维、方志敏等进黄埔都是毛泽东复试的

黄埔一期学生郭一予在《毛泽东负责上海地区考生复试》一文中曾这样记载: “我们到了上海后,由陈作为、赵自选两同志和我等将湖南考取的军校一期学生的公函和名单一起交给毛委员,并请他照顾。毛委员当即告诉我们:这次复试,考生人数很多,很认真,全凭考试成绩录取,你们赶快准备功课复试。”

据史料记载,通过上海招收的黄埔一期学生有100多名,占当期学生总数的20%。他们中除胡宗南以外,国民党方面著名的:后为国民党军队海军司令桂永清、国民党名将黄维等。

后来在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将领、黄埔一期生黄维曾撰文回忆说:“当时我与方志敏大哥、同乡桂永清等来到上海参加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招考,接待我们的便是年轻的毛泽东主席,这么说来我算是很早就认识主席了。”

在第1期录取生中,约有共产党员近60人,占学生总数的1/8。他们中著名的有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徐向前,以及在上海已经被录取而最终没有赴广州报到的我党早期杰出的领导人方志敏等。

对于当时的情况,徐向前元帅晚年曾记述:“1924年过年后我与几名同乡结伴乘火车来到上海,住在美术学校一名姓赵的老乡家,准备报考军校。4月中旬,在上海环龙路1号进行了初考,初试比较容易,考试第三天,我就接到通知被录取了。接着,每人发给了一点路费,大概是五块钱,要我们到广州参加复试。”(刘继兴)

刘继兴最新出版的文史类书有《最雷人的历史趣闻》、《历史也能这般幽默》、《你所不知道的帝王》等。

第五篇:薪金待遇常常是面试最后考官会问你的问题之一

薪金待遇常常是面试最后考官会问你的问题之一。如何表达你想要的薪水数目?下面是一些表述薪金待遇常用的句子,不妨借鉴一下。

1.The starting salary I require is HK$6,500 per month.

待遇方面,本人希望月薪6500港币起薪。

2.I require a salary of $4,500 a month to begin with.

本人希望,月薪4500美元起薪。

3.The salary I require would be $60,000 a year, plus one percent commission on all sales.

关于薪金,本人要求年薪6万美元,同时希望获得销售额1%的分红。

4. My desired starting salary is 10,000 yuan.

本人希望起薪10,000元。

5.I require a monthly salary of 12,000 yuan, plus housing.

希望待遇月薪12000元,提供宿舍。

6.I require a commencing salary of 9,600 yuan a month.

本人希望,月薪9600元起薪。

7.I am quite willing to start at a small salary.

起薪少一点儿,本人并不计较。

8.In regards to salary, I’ll leave it to you to decide after you have seen the kind of work I can do.

关于薪金,请考验本人的工作后再作定夺。

9.However, the matter of remuneration will take care of itself, as it always does, if other things are all right.不过,如其他条件具备,薪水问题自会解决。

10.I am willing to work on a trial basis for a small salary for several months, if necessary.

试用期内,本人愿意薪水低一点儿。(实习编辑:董登峰)

上一篇:科技公司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科技常识公共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