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很重生活要轻

2022-07-15

第一篇:生命很重生活要轻

用心爱过的人都要轻拿轻放

▲说 情 话 的 专 栏夜 里 睡 不 着 的 人 有 99% 心 里 都 藏 了 故 事晚 安你好 , 老朋友HELLO OLD FRIEND

故 人

虽然最后没有在一起,但只要想到生命里曾有过你,我仍感激。Over You00:00 / 00:00前几天微博上沸沸扬扬的莫过于吴亦凡和他的小桃桃事件了。

小G娜抛出100多张微信聊天记录,看罢,明眼人一下子就指出了破绽:“天了噜,这哪是约炮,这分明就是甜蜜小恋爱好吗?”

我默默在心里感叹,原来偶像吴亦凡也是这样谈恋爱:热恋时会说甜腻的小情话,感情变淡时也会撒些拙劣的谎言,临到要分手,也是电话、微信一律不回,玩冷战消失……跟我们一样啊!而且看得出来,吴亦凡在处理分手这件事上,也是不够成熟大方,任性了些。

如此,小G娜才在微博上崩溃声讨“你不记得你曾经说过的话了么,就算要分手也要给我一句话,玩消失算什么?” 听听,这话是不是很熟悉?

在濒临分手的边界,对方永远都拿忙当借口,不冷不热地拒你于千里之外,要么索性玩失踪消失,短信电话不回,你歇斯底里抓狂,对方都毫无音讯……跟闺密诉苦吐槽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忍不住痛骂一通“渣男去死”,一遍遍无语问苍天“为什么”?

不爱就分手啊,为什么人们在爱的时候山盟海誓,分手的时候却怂了呢?玩冷战消失,就是不说分手,殊不知这样会给对方带去莫大的痛苦,难道就不能好好分个手吗? 抛开吴亦凡和小G娜整件事始末的真假不谈,我们单来谈一谈分手这件小事,分个手而已,真的没必要搞得那么难看又伤感情。

分 手 时 一 千 万 个 人 就 有 一 千 万 个 理 由

去年年底好朋友C跟我说,她喜欢一个学长,虽说不是高高帅帅的,但就是在人群中被她一眼看见,心动了很久。

其实我知道她一向不是冲动的人,而且既然开口对我说了,就说明这个人真的就是她喜欢的。于是我想办法帮她要到了联系方式,然后开始了她漫漫的追逐之路。

朋友小芹七八年没谈恋爱了,她是个对感情特别理想主义的姑娘,坚信一定要找到真爱才恋爱,一定要因为真爱走进婚姻。

小芹要找的良人,不在乎家世,要的只是彼此志趣相投,互相珍惜。这样的人,终于让小芹遇到了,她兴奋地说:“你知道吗,他几乎满足我对另一半的所有幻想,风趣幽默,高大帅气,和我有一样的兴趣爱好,天啊,简直天赐一样……” 唯一不足的是,异地。 但小芹一点也不介意,他也不介意。热恋时,即便工作日他也会突然请假开车几百公里去见她,只为和她一起吃一顿晚饭,陪她在清凉的夜风里散散步,然后再开车回到他的城市。如此竟不觉得疲累。

除此之外,每日的早安晚安,甜言蜜语,节假日的礼物惊喜,所有满足女人对爱情期待的虚荣心,他一一做到。 小芹日日陷入巨大的幸福里,以为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和他一起步入美好的婚姻。

可是,致命的打击在热恋期之后,随之而来。

她的完美爱人,陡然冷了下来,竟变成小芹不找他,他再也不主动了。即便小芹找他,他也推脱在忙新的项目,顾不上。 善解人意的小芹居然真的相信他是因为忙而顾不上她。 直到他的早安晚安没了,甜言蜜语没了,礼物惊喜也没了,委屈越积越多,小芹终于忍不住,哭着问他“你不爱我了吗?”

他这才直言不讳地说:“是的,我就是不爱你了,没有什么理由。”

小芹呆若木鸡,之前还许诺白首不相离的他,这么快就不爱了。她不知道为什么,追问对方,对方却不再回复了。再过几天给他发消息,竟然已经被对方拖黑了。

小芹大哭,几欲去找他当面问个清楚。可,她终究做不出这种逼问对方“你为什么不爱我”的事。 对方说没有理由,可小芹却禁不住反复思考:“到底为什么就走到了分手这个地步。”

难道因为自己某一次说话不得体,惹得他不开心?难道是因为父母不支持他们在一起?甚至,她还猜测,难道是自己不够美,不够高,不够温柔,不够贤惠……?没有理由的分手,最让人浮想出一千个一万个自责的理由,轻率的分手不是结束,是更大伤害的开始,她始终不知道自己究竟哪里不够好,做错了什么,就被曾经爱过的人抛弃了。

用 心 爱 过 的 人,都 要 轻 拿 轻 放

听说,男人闪烁其词不主动说分手,是怕担责任,怕产生歉疚心理。那些自尊心强、性格温和的姑娘,被冷落后一般都主动提分手了;遇到脾气火爆的,丢下狠话“敢玩消失?被老娘逮住了分分钟弄不死你”然后双方大骂一场,口出恶言,爱人变仇人…… 偶有鼓起勇气主动说分手的,多半也是发给对方一张“好人卡”,理由说得含含糊糊,真假难辨……

这些分手方式都让人难以接受,那么成年人到底应该怎样成熟地分手?

首先,最好能心平气和地面对面坐下来,见面聊一聊。约在安静的咖啡馆,也可以是餐厅,总之是公共场所。主动提分手的那个人,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坦诚地表达出来,什么原因导致恋情走到如斯状态,自己是否从中努力过,但种种原因再也回不到从前……避免对方过于伤心,讲完原因后也可及时安抚:虽然做不成恋人,但非常感谢相爱一场,这段感情让自己成长成熟,尊重对方意见,如果需要未来还可以继续做朋友……

把分手理由说清楚,让对方认识到彼此走不下去的原因,才能让她及时止步,而不再做无谓的纠缠和挽留,也分享彼此在这段感情里获得的成长,下一次遇到爱情都能更好地去爱。

为什么要约在公共场合?因为分手的气氛实在难以掌控,如果约在家里,很多女生扑在男生身上哭得梨花带雨,男生一看心有不忍,没准分手变成滚床单,那就尴尬了。在公共场所,至少,彼此都能保持一份冷静和沉着,和平理智地分手。 有人会说,我实在没有面对面说出“分手”这两个字的勇气啊,又或者对方有自残和暴力倾向,怎么办?

次等的选择是打电话。在电话里跟对方把分手的事说清楚,然后语气温和地安抚对方的情绪,语音是有温度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失恋的对方以最后的慰藉。

如果你连打一个分手电话的勇气都没有,那就选择发信息或微信。拿捏好文字表达的分寸,告诉对方你的分手意图。 总之,分手要讲究仪式感,要慎重对待,将这段感情在彼此心中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坦诚而洒脱地道别,不至于日后想起,满是抱怨和责备,抹杀了曾经爱过的美好。 分手没什么大不了,你既无心我便休,最怕拖拖拉拉、姿态难看的分手,搅得双方筋疲力尽,破坏之前全部的美好。用心爱过的人,都要轻拿轻放。

不 打 扰 是 最 后 的 温 柔,绝 口 不 提 是 最 深 沉 的 爱 过

分手之后,还有几个不成文的江湖规矩,要不要听听看? 既然已经分手,就算你多难过,多舍不得,多不甘心,也不要半夜哭哭啼啼给前任发语音打电话,这样纠缠很不雅,没自尊;

分手之后要有口德,替对方保守所有隐私秘密,不要把曾经相爱时对方告诉你的事,转身就当作谈资说给别人听,更不要把记录甜蜜相爱的照片、聊天记录公之于众,这样不道德; 更不要在第三个人面前,诋毁对方,捏造分手的理由,伤害一个曾经爱过你,你也爱过的人,这样很幼稚愚蠢。 当爱已成往事,不打扰是最后的温柔,绝口不提是最深沉的爱过。

有人问,分手后究竟能不能做朋友?我的建议是,如果和平分手,彼此都没有了爱恋,但又珍惜对方舍不得失去,可以尝试退回朋友的位置相处。

如果分手时,一方明显表现出试图复合跟挽留,那就不建议做朋友了,对方主动提出来,也要理智拒绝。分手后,缺乏心理边界地做朋友,多半会自欺欺人地沦为备胎。

最 后 再 说 一 句

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心有戚戚—— “希望我不会难过太久,希望你不要回头,希望你那里晴天很多,希望你每天睡得安稳,希望我偶尔想念你但不会再去问候,希望你走得很远并有更好的风景,希望你过得好并让我一无所知。”

不爱了,我们好好分手。虽然最后没有在一起,但只要想到生命里曾有过你,我仍感激。

文章 / MISS MIKI配图 / MISS MIKI本人发布需作者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晚 安 电 影

■电影:《爱情雨》::深 | 夜 | 愉 | 快长

注爱

第二篇:生命很短暂,但回忆绵长杂文随笔

1最近去老家看望爷爷,他坐在藤椅上望着远方很出神,看到我的时候他泯着嘴笑了笑,喊我过去。

我搬了小凳坐在他的身边,估摸着他是有话要对我说的。

他说椿儿,我最近总会梦见你奶奶,梳着麻花辫,冲我浅浅的笑着,很是好看的样子。

奶奶很早就过世了,记忆中是没有她的样子的。

我不了解爷爷和奶奶的故事,但在我想来那样贫穷落后的年代,所谓爱情也不过是浅浅淡淡波澜不惊吧。

回家以后我将爷爷的话转述给了爸爸,他忧心忡忡的听完然后就和妈妈商议着要接爷爷来城里住上一段时间。

妈妈告诉我频繁的想起故去的人,不算是件好事,可能爷爷的时日无多了。我只觉得他们迷信,可居然真的,爷爷还没等到我们去接他的那天,便坐在自己的老藤椅上晃悠悠安静的故去了。

收拾爷爷遗物的时候,在他的柜子里我看见了一个大大的樟木箱子,里面厚厚的有书有信,面上放着一张相片,黑白的影像也难掩女孩的姿色,确实是很好看的样子。

我擅作主张将樟木箱子搬去了自己的房间,在翻阅那些书简的过程中品味了爷爷和奶奶纸短情长的爱情故事。

2爷爷年轻的时候在报社工作,也算是个文化人,那时候他最爱去的便是报社旁边的小书店,也正是在那里他认识了奶奶。

在那样不自由的年代,他们却谈起了自由的恋爱。

奶奶的身世比较坎坷,家中本无意送她这个女孩子去读书,在她苦苦哀求下,十几岁的时候才去读了小学。小学一毕业,父母就想把她嫁到邻村去。

爷爷的书里写到,在那个年代的农村里,哪有所谓的嫁娶,不过是指望着用家中的女儿去换些钱物。女孩们没有选择、没有自由、更没有爱情。

也许是比别的女孩子多上了几年学,又或者是偷偷读了哥哥的藏书,奶奶虽然不懂什么大道理,却不愿意听从父母的安排嫁给素未谋面的陌生人。

她将自己偷偷攒的一角两角钱用小布兜装好贴身放在身上,又拣了几件薄布衣裳就趁着夜色离家了。

坐着清晨的第一班轮渡,从长江的这头来到了长江的那头,正因为有了这次出逃,才有了日后与爷爷的相遇。

3

在报社旁边的小书店里,奶奶找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虽然不知道未来会如何,但告别了田间地头,整日与书籍为伴才是她真正想要的生活。

每天傍晚书店理货的时候,奶奶都能看到一个戴着眼镜有着书卷气的青年来书店看书,而那个青年也注意到了这个整理书籍时干净利落,清秀隽雅的姑娘。

异样的情愫在这一日一日静静的相处之中慢慢变得浓烈起来,却没有人去捅破这一层窗户纸。

直到奶奶发现这个青年一连几日来到书店只是翻看那本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随后又小心的放回去。仔细想来便明白,为何他每月只在月底的几天来买书,其它时候都只是翻一翻。

第二日青年来了,却在书架上再也找不到那本书,只见奶奶笑盈盈的站在他面前将一本书递给他。

“只有一本,如果不及时买了,或许就给别人买去了,我买了送你的。”

时隔多年,爷爷仍然记得奶奶赠书的样子。从那一刻起,他默默的下定决心,这一本书定是要用一辈子偿还的情。

4

过了一年,爷爷想过了江去奶奶家提亲,却被奶奶制止了。

原来当年奶奶的父母为了彩礼钱就想把她卖给一个将近四十岁死了老婆的养猪户,在邻村这个养猪户的蛮横霸道也是出了名的,嫁去这样的人家哪里会有幸福可言。

这些离家在外的日子,奶奶通过哥哥与家里取得联系,可是父母仍是坚持如果不回来遵从家里安排的婚事,就别再回家了。

“我的父母只认得钱,是不会同意我俩的婚事的。”

爷爷欲言又止,自己父母早亡,这些年工作的薪水又都拿去买书了,哪里还有提亲的彩礼钱。

奶奶明白他的难处,握着他的手说:“这些年我在外也攒了些钱,可这钱我不要给他们,我的婚事自己可以做主,钱留着我们能过好自己的日子,给了他们只会拿来给我弟弟娶妻生子用。

5

就这样,奶奶“自作主张”把自己嫁给了爷爷,此后的几十年里他们有过磕磕绊绊,却从不曾提要与对方分开的话。就连爷爷被调去外地工作的一年里他们也保持着书信往来。

儿女都参加工作以后,爷爷便带着奶奶坐着绿皮火车去全国各地看秀美山河,只是奶奶福薄,五十多岁就过世了。

爸爸和姑姑张罗着再给爷爷找个老伴也被他拒绝了。

他笑着说:“这辈子见过了最美的风景,就再也不想看其他了。”

爷爷没有去任何一个子女家里长住,而是留在了和奶奶共同生活过的老房子里,种种花草养养鱼,闲暇的时候就提起笔写字。

于是就有了这一本本与奶奶的爱情故事,这些爱情故事或许一点也不轰轰烈烈,但通过爷爷的笔记录下来却倾注了很多的感情。

那些年的岁月是短暂的,但回忆却如涓涓细流般绵长。

第三篇:(2013.12.20)你真的很好,你是我生命中的挚爱

其实,你真的很好!有一些文字,有一些心情,只想说给自己听。

什么样的结局,才会让说有人都笑着等待落幕。我找不到梦想中的剧本,一页一页翻阅的都是往昔的时光。越是拼命的想要做到最好,却越是陷入迷雾的沼泽。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不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永不满足的自己,还是为了那看不见的她,亦或者只是为了自己够造出来的假想。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它让我们有时候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天真。我们想要逃避,找借口,又有何妨?其实你真的很好!

你是我生命中的挚爱

感谢你成为我生命中的挚爱,成为我的唯一,分享我的梦想。只要跟你一起活着,我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永远永远。我等那一刻很久很久。曾经刘烨说: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就是娶谢娜,只要她愿意嫁给我,我现在就可以娶她。可是结果了?曾经的哥哥对梅艳芳说:等你我到了四十岁时,我未娶,你未嫁,我们就在一起。可是结果了?然后了?总是失去之后才知道曾经的旧情难忘。

我想问,如果你幸福了,那么你的幸福会不会成为我以后继续微笑继续幸福的一部分了?静静地去寻找你的温暖,无论现在谁在爱着你,你在爱着谁,只是,我一定会是这世界上最爱你的人!

第四篇:鹰已重生

李东生:鹰已重生

2012年01月15日16:27腾讯财经

感想如下:

1.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要辩证看到机遇和挑战

2. 内因起决定作用,要经常自我反省,审视束缚趋势发展的阻力, 要有自我改革的决心; 同时也说明要保持自我发展,提升自我能力, 顺应发展和变革。 3. 发展非一帆风顺的, 曲折发展是事物的规律, 要有信心,有毅力, 坚持不懈,

把曲折看做是发展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状态。

4. 要提升自我辨别的能力,多事前调查,了解客观事实,不被表象所迷惑,注意运营风险。

5. 知识工作者要勤思考,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分析,勇于决策,改造现状。思考和决策是知识工作者的工作

6. 注意发展趋势,培养人才, 储备人才,运用人才,回报人才 7. 团队合作,只有别人才能使自己成功。 “此时的鹰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150天漫长的蜕变。” 2006年6月14日,一篇《鹰的重生》震动整个TCL,乃至整个中国商界。 工科出身但酷爱文史的李东生,以这篇发表在内部论坛上并最终传遍社会的文字,如同他曾使用过的电焊,灼击、熔化,再融合,开启了TCL和他本人的重生。

当时,在并购汤姆逊彩电以及阿尔卡特手机两年后,TCL陷入前所未有的巨亏。这让李东生的个人声誉从顶峰跌到了低谷。

从来宽容儒雅的李东生,前所未有地展露内心深处的刚硬。他在文中直指TCL内部“诸侯文化”的顽疾,坦承自己曾经缺乏变革勇气。剥开伤口以示众人之后,便是雷厉风行的变革。 五年过去。2011年1月5日,李东生面对众多媒体,庄重宣告:鹰已重生。 他说,难关已过,并购达到了预期,国际化道路愈发明朗。

蓦然回首,他已陪伴TCL走过了风雨30年,历尽大起大落,人愈发沉稳,容颜亦渐老,但意气风发,似胜往昔。

此时,一本TCL30年企业史得以出版,书名沿用了这篇对李东生、TCL无比重要的文章的标题:《鹰的重生》。

百折不回

他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高考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每到教师节,李东生都不由地怀念他的中学语文老师文吉禄。当年语文老师单车骑了十几里,赶到李东生下乡的农场,告诉他恢复高考的消息,并帮助他复习,李东生这才顺利考上了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系。

入学时,他遇到了两个同班同学,陈伟荣、黄宏生。未来,他们将叱咤中国家电江湖,康佳、创维、TCL,以及他们本人,几经沉浮,但定被铭记。 大学毕业后,李东生被分配到机关办公室,但却主动找到TCL的前身,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一个作坊式的小工厂,要求一个技术员的职位。

那时的李东生,还没有意识到什么“产业报国”的远大理想。他就是不喜欢坐办公室,又想着能够将自己的专业学以致用,而且,TTK的工资还比机关高。 然而,命运将他和TCL绑在了一起,和中国家电产业绑在了一起。曾经的一次追随内心的小小选择,最终成长为坚定的自我志向。

技术员李东生的野心很大,一进厂,就想着赶紧当上车间主任。他很快实现了目标,接着又做销售,搞贸易,当厂长。在TCL磨练10年后,他才开始掌舵。在他的带领下,TCL曾在电话机、彩电和手机三个技术背景、渠道资源都截然不同的领域同时成为全国第一。至今,一直是中国家电领军企业。

蓝狮子出版人吴晓波(微博)说,如今,中国很多家电企业实际都靠着房地产和投资作为主要利润来源,能够在产业的纵身地带继续跟国际品牌做竞争的,已经凤毛麟角。

而TCL的坚持,与李东生的坚持无法分割。TCL春风得意时,李东生拒绝了惠州市副市长的政治前途;国际化巨亏时,李东生想过离开,想过房地产救急,但最终坚守在家电业,重新站立起来。

“这个企业和李东生本人的内心都是有一种偏执存在,执着地要做一件事情,不到黄河心不死。”吴晓波说。 正因为一直坚持在制造业的道路上,2009年,李东生被CCTV评选为“十年商业领袖”之一,央视给他的评语是“百折不回”。

对于自己一直埋头实业,李东生回答得很平静,“只有实体经济强大了,房地产、金融业、服务业,它才能够有一个发展的基础。所以必须要有更多的企业来从事实体经济,从事制造业,中国经济才能稳定发展。”

面对房地产、各种新兴商业模式的诱惑,李东生说,TCL多年的能力积累、优势都在工业上。“我相信实体经济做实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也能够有很好的投资回报。”

李东生的父亲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共产党干部,解放前夕已经参加工作。“很踏实,为国家,为政府兢兢业业工作的一个人。”而已经百岁的祖母,曾在70多年前带着一家老小,从马来西亚跨海归国。家庭的影响与企业的成长,令李东生在重要时刻,总会涌起“报国”的情愫。

2004年,当他遇到可以改变中国企业的机遇时,这种情愫又一次喷发。启动国际化战略、并购汤姆逊和阿尔卡特,李东生当然知道风险巨大,但自信与报国情怀使他毅然而上。而这,也让他遭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日子。

鹰的重生

2004年1月,法国总理府,TCL与法国汤姆逊公司正式签署合资协议。3个月后,TCL又宣布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

李东生的名字立刻传遍全球。《时代》周刊、CNN“25名最具影响力商业领袖”之

一、《财富》杂志封面人物、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荣誉接踵而至。 那是一个亢奋的年份。紧随着TCL,7月上汽收购韩国双龙;12月联想收购IBM公司PC业务。巧合或者非巧合,迎接李东生、柳传志、胡茂元等人的,都将是跌荡的故事。

就在TCL宣布两个并购后不久,发生了一个日后常被提起的故事。有“全球第一CEO”之称的杰克•韦尔奇访华,被安排与李东生同台论道。戏剧性的是,李东生刚刚收购的汤姆逊彩电业务,正是杰克•韦尔奇14年前卖给汤姆逊公司的。

踌躇满志的李东生,向杰克•韦尔奇请教如何能让汤姆逊的北美业务扭亏为盈。没想到老先生回答;“我当时赚不了钱,就把它卖掉了。我没有任何的方法让这个业务再赚钱。”他同时说,“李先生要帮助汤姆逊扭亏,肩负起了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重大挑战。”现场观众一片掌声,为接到任务的李东生敲响战鼓。 李东生信心满满,在此次对话2个月后即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要在18个月内完成杰克•韦尔奇口中的“全球意义的重大挑战”。然而,不到18个月,他跌入了谷底。 2005年,是李东生在TCL的第二个本命年。他没有意料到,跨国整合的难度会这样大,也没有料到,国内的手机业务也会出现逆转。

那是一段灰暗的日子。连续的巨亏如同海啸,不断的坏消息让他寝食难安。2005年,李东生的体重短时间内足足减了20斤,35英寸的裤腰成了32英寸。某次电话,一向儒雅的李东生濒临崩溃,竟将餐厅的酒杯和碗碟摔个粉碎,现场所有人目瞪口呆。

痛定思痛,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局势暂稳之后,李东生开始了更高层次的反思。他找到了问题的所在,这些他一直都知道、但却没有认识到危害性、也没有勇气去指出的问题——必须解决了。

如本文开头所述,2006年6月,李东生以沉重而决绝的心情,写下了《鹰的重生》一文。借用鹰在40岁时脱喙、断趾、拔羽以获重生的故事,李东生开始重塑TCL。

他把矛头首先指向了自己:“我深深感到我本人应该为此承担主要的责任。我没能在推进企业文化变革创新方面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没有勇气去完全揭开内部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这些问题与创业的高管和一些关键岗位主管、小团体的利益绞在一起的时候,我没有勇气去捅破它;在明知道一些管理者能力、人品或价值观不能胜任他所承担的责任,而我没有果断进行调整。„„久而久之,使公司内部风气变坏,员工激情减退,信心丧失,一些满怀激情的员工报效无门,许多员工也因此而离开了我们的企业。回想这些,我感到无比痛心和负疚。” 可以想象,写下这些文字之时,李东生正像那追求重生的老鹰,将自己身上的羽毛一根根拔下,带着鲜血,但却痛快淋漓。

该文被贴在TCL的内部网站,很快引来超过2万条的跟帖。不少员工彻夜回帖,热泪盈眶,有的回帖甚至长达万字。

随着这篇文章开始的,是TCL企业文化的重塑,从温情管理转向制度化生存。随后的三年扭亏期间,很多创业元老退了下来。那段时间,重感情的李东生仍然存在心魔,但他知道自己必须挺过这样的煎熬。TCL誓师大会,李东生混在基层员工中间,与他们一起高声呐喊,那是对企业重生希望的欢呼,更是战胜自我的欢呼。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TCL企业史《鹰的重生》序言中说,诸如“诸侯文化”、“胸怀第

一、规矩第二”这类曾经赖以打天下,后来却成为建设现代企业绊脚石的老办法、老机制,曾经困住了许多中国企业。但TCL和李东生没有望而却步,而是采取适当的办法对这类问题进行妥善处理,“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站起。《第一财经(微博)日报》总编辑秦朔将李东生比作希腊神话中被罚推石上山的西绪福斯,哪儿滚下来的石头,推回到哪儿去。不同的是,李东生不是被罚,而是主动的坚守。 随着房价的飞涨,诸多企业进军房地产,实业成为了圈地的借口。凭TCL脱胎于国企这一层关系,拿地不会是问题,但TCL只有非常少的房地产项目,李东生固执地保持着对家电产业的专注。

秦朔说,自己初识李东生时曾以《诚商李东生》为题撰文,如有机会再写,或许会把题目定为《韧商李东生》,或借用《挺经》的说法,写《挺商李东生》,“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三年扭亏,凤凰涅槃。2009年,李东生因为率领TCL从巨亏中走出,再次登上CCTV年度经济人物的舞台,和柳传志、李书福等人一起,获评“十年商业领袖”。

又过两年的稳健发展,2011年1月5日,李东生面对包括腾讯财经在内的众多媒体,庄严宣告:鹰已重生!

李东生说,并不后悔这两个并购,但如果再来一次,会做得更好,比如,他会选择资本市场融资,而不是后来造成资金紧张的银团借款方式。他坦承当时的自己太过自信。

但“国际化是必由之路,早晚要走,不如早走。”经历挫折之后,如今,国际业务已经带来了40%的盈利,李东生认为目前的TCL,国际化战略获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曾经踌躇满志要在18个月完成“全球意义的重大挑战”的李东生,如今是否敢对韦尔奇说一句:“嘿,你给的任务我已经完成了。”?

听到这个问题,李东生笑了:“再给我一段时间,不会太长,等我做到全球第一的规模,我会在杰克•韦尔奇先生面前更有底气。”

情义人生

李东生朋友很多。企业家圈子中,他和柳传志很聊得来,他们曾经共同探讨产权改革的道路,又同样面临过并购的亏损。

“华工三剑客”:李东生,陈伟荣、黄宏生,经历过激烈的竞争,经历过三星同辉,也曾悲喜浮沉迥然不同。黄宏生出狱后,李东生去看过几次,聊的已经是云淡风轻的人生感悟。同窗之情,纵然悲喜沉浮,终难磨灭。

尽管在变革中,一大批创业元老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TCL。但2011年9月28日,TCL创立30周年庆典,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仍然如约地出现在了舞台上,李东生不免感慨万千。虽曾龃龉,但情义人生,一笑泯恩仇。

李东生还有很多媒体人朋友,除了秦朔,还有原《中国企业家》总编辑、现《创业家》总编辑牛文文,而为TCL书写企业史的蓝狮子出版人吴晓波也是记者出身。李东生的微博上,总能看到与他们的频繁互动。 这么多文人朋友,或许也和李东生热爱文史有关系。闲暇时间,他喜欢读历史人物传记。历史人物中,李东生最推崇曾国藩,他认为曾国藩能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仅不迷失,还能借势达成自己的目标。

李东生一直有一个信念,自己正处在一个巨大的转型当中:中华民族正在伟大复兴的过程当中,要从大国变为强国,这就要求在各主要产业培养出有竞争力的跨国企业。而他,正为此而战。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李东生以曾国藩的自省与坚韧要求自己。他很喜欢曾的一句话,“打落牙齿,和血吞之”,这句话也激励着他在坚持实业的道路上,尤其是面对国际化巨亏之时,能将被打得散落满地的实业之心,一块块捡起来,拼上,咬牙再战。

李东生还有不少忘年交。长其25岁的吴敬琏老先生,常常跟李东生谈起家电产业的技术问题,令他非常赞叹:“一个80岁的学经济的老教授,能够那么关心技术,说明他对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的研究和理解,是非常深刻的。”而吴老先生也为企业史《鹰的重生》作序,标题为《从“站起来”到“走出去”》,鼓励李东生和TCL继续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探索道路。

除了朋友,还有家人。

李东生说,从小他的父母就没有要求他要做大老板或者做高官,只希望他能够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有价值的人,能够在社会上得到尊重。但是,当李东生参与TCL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试点,探索产权改革道路之时,为了交足保证金,父亲甘愿把自己的房子交给儿子抵押出去,承担一旦失败就无家可归的风险。 而曾经千里归国的老祖母,今年刚过百岁生日,精神矍铄,无需拐杖,还能自己洗衣服。李东生应老祖母的要求,在祖籍广东揭西盖了个房子,“房子虽然不是很高大,但是还是很结实,老家人回去很高兴。”能够满足老人朴素的要求,李东生很欣慰。尽管没有在祖籍出生成长,李东生说,“我是客家人。” “从老人到小孩,在家里的话,会觉得挺放松,让自己的精神完全地松驰下来,能够享受一下天伦。”

尽管渴望能多有些时间和家人一起,但李东生说,自己还从没设想过“闲云野鹤”的日子。

“目前企业的发展还是处于爬坡的时期,所以我的心态不能有任何的懈怠,要和大家一起把企业推向下一个高峰。”李东生说。

第五篇:信息的重生

作者:本刊记者 贺昊勋 周昶帆 发布时间:2011-3-14 18:38:38打印单页阅读缩小还原放大

导读微博已将信息从单向度传播的巴士底狱解放,并赋予其前所未有的个性和民主投票色彩。它终将颠覆这场革命在中国的发动者:门户网站自身

“我很想跟他说我觉得,我也老了。”7岁的洋洋在外婆的葬礼上这样对她说。这是电影《一一》的结尾旁白。这个有关台北家庭生活的平淡故事中,洋洋总是拿着照相机拍别人的背后:“因为你看不到,所以我照给你看。” 复杂的感情沉浮和内心消耗让孩子触摸到沧桑的边缘,超载的信息也可以。若在今天,洋洋也许会拿着手机不断在微博上记录下所见所闻的一切:“因为你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所以我告诉你。”

Twitter的中国复制产品微博已是最热门的信息传播机器。这个140字世界中有种种不可思议:最新鲜的新闻、资讯、八卦,最亲近朋友的嬉笑怒骂,最搞笑的段子和最让人心痛的真相或者谎言;单身青年和被拐儿童都能被随手街拍拯救,大小明星、搞怪草根甚至和尚喇嘛都能与粉丝兴高采烈地互动„„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到20

11、20

12、2013年底,分别将有1亿、1.68亿、2.53亿中国人使用微博;中国互联网微博累计活跃注册帐户数在2010年底突破6500万,预计20

11、20

12、2013年底将分别有望突破1.5亿、2.8亿、4.6亿。 “微博对现有的媒体软环境是颠覆性的,从根本上改变了媒体形态和用户使用媒体的方式。”新浪CEO曹国伟不久前说。最直接的表现是,微博已取代门户网站,成为微博常用户的第一信息源。在革命发源地美国,冲击更明显:2010年10月,CNN针对全球读者的调查显示,43%的新闻通过Twitter和Facebook等分享,社交网络成为新闻分享最大渠道。DCCI数据则表明,中国互联网上新闻、资讯类应用访问时长占比已从2008年上半年的48.5%降至2010年下半年的13.2%,社区类应用同期从18.4%增至41%;二者的页面浏览量(PV)也经历了类似逆转。 新浪作为门户代表和微博先锋对变局感受最深。曹国伟对外表示:“媒体有各种形态,新浪的门户、博客和微博不可避免会产生重叠。新模式会对原有模式产生冲击,但我们要看到未来趋势,在新领域有所布局。如果相信那个产品代表未来趋势,哪怕革自己的命,也要在这个领域发展。”他公开指出,新浪希望微博成为未来的一个主要战略方向和发展驱动力,几乎是用全公司的力量在做。 新浪、腾讯、搜狐和网易仍在通过扮演“新媒体”代言人获取丰厚回报。DCCI预测,综合门户广告营收规模将从2007年的123.5亿元升至2013年的697.4亿元。看上去,四大门户极大挑战了互联网“赢家通吃”的规律:高度同质化的竞争不仅没让它们相互蚕食,反而让其有足够动力向受众提供更多免费、实时、无所不包的信息大餐。但真正的现实是,综合门户营收的增长率在下降。

四大门户还有无线增值、搜索、游戏、视频、虚拟增值等业务。这些能带来更多收入,却从未像微博这样让人重新审视门户的意义和价值。它对门户的影响远胜过去的任何修补,所有人都为看到一个信息交互新平台激动。

凡是代表趋势的东西未来一定会有价值。微博代表的社交网络所引起的新信息革命,正是对门户网站引发的上一场革命的再革命。幕后推动力其实很简单: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消费形态已被彻底颠覆,多年的信息轰炸更深刻改变了人的阅读习惯。没有比微博上人人都能创作的140字更低成本、更多受众、更大规模地信息生产、传播和消费;而当泛滥的信息像煮开的汤一样“咕噜咕噜”从互联网这口大锅里溢出时,真正稀缺的是受众,这使得信息必须按缩短的注意力、变小的耐心、与日俱增的娱乐精神等新阅读习惯反过来追逐用户;最后,中国人从未如此大规模地在互联网上显性表达自我和彼此互动,由此形成的投票机制,可能改变一切既有商业模式。

当被问及微博诞生的必然性时,负责腾讯微博的腾讯网常务副总编李方对《环球企业家》说:“一切技术都是对人性价值的释放,而人都追求自主。当某种载体能帮助人们更自由自在地主宰自己的生活时,一定会极大流行。能让你更多、更快得到信息的微博就是这种载体之一。信息渠道多元化永远是值得欢呼的事。” 微博将信息彻底从单向度传播的禁锢中释放,门户“满足大众一切资讯需求”的使命也濒临终结。对此,我们应当拥抱未来,庆祝而非悼念。 门户之变

要想弄清楚这场信息再革命的内在逻辑,必须回到出发点:什么是门户?人们为什么需要门户?

1995年网景上市引爆互联网革命以前,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大众媒介的传播形态只有两次真正的质变:印刷术和近代报纸的出现,以及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等声光电技术的引入。

印刷术使信息的批量生产首次成为可能,个人的现代意识得以树立。书本在数个世纪内都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直到17世纪报纸出现。这两种信息传播方式初步打破了掌握在少数特权阶层手中的信息垄断,正如法国历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1835年出版的《美国的民主》中所言:“枪炮的发明使奴隶和贵族得以在战场上平等对峙,印刷术为各阶层的人们打开了同样的信息之门,邮差把知识一视同仁地送到茅屋和宫殿之前。”

几百年间,书籍和报纸本身的传播形态从未有过太大改变。1851年发行的第一份《纽约时报》与今天没有本质差别:头版头条是当天最重要的新闻及其解读,后面的版面由其它大小事件、意外、故事、悲剧、喜剧等等填满。 互联网出现之前,大众媒介的商业模式也始终没怎么变化——内容生产者用各种方式取回素材,然后精心加工成更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付诸各种载体,卖给渴望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的读者。受制于时空距离和对知识的掌握,这种信息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的成本虽在逐渐降低,却仍然很高,即便在美国创办一家全国性报纸都很困难,《今日美国》直到1982年才诞生。 基于声光电的传播媒介比印刷品跑得更快、受众更广,但没有什么比得上互联网。“从1990年代互联网向公众开放的那一刻起,信息垄断和信息特权注定被打破。”新浪执行副总裁兼新浪网总编辑陈彤对《环球企业家》说道。“比如,以前在中国能接触外电的只有极个别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但现在任何懂一点外语的人都可以访问外国网站看新闻。”

全球IT业用了近20年让每个人都能以接近零的成本生产信息,并向数亿互联网用户直接发布。人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都变得数字化和全球化,移动互联网更增强了这种趋势。这一切被称为信息革命。革命的成就是信息的获取变得足够廉价和便捷,革命的代价是每个人都被淹没在因低成本制造和传播而泛滥的信息烟

尘中。而且,很长时间内人们都是单向度地被轰炸而无法做出反应,这一时代最典型的代表是以导航起家的美国门户网站雅虎。

1994年1月,杨致远和David Filo 创建了一个名叫“Jerry和David的互联网导航”的网站,即雅虎的前身。两个极爱上网的年轻人将收集的各种有趣网站人工整理成导航目录。收集的网站多起来时,他们就使用二级目录,并提供一定搜索功能。雅虎越来越成为人们登陆互联网的第一站,并引导他们在互联网中探险,这就是“门户”在美国的内涵。

后来,雅虎逐渐演变出一站式提供各种新闻资讯的模式。当它成为信息超市时,就是一张面对全美国甚至全世界的电子报纸,满足人们对严肃资讯和娱乐八卦的双重需求。但一个经常被人忽略的事实是,《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等传统媒体过去100年间已建立起足够强大的品牌。这些强势媒体都通过自己的网站向全球提供独家信息,并有上千万的访问者和数十万的付费用户。加之美国对知识产权更严格的保护,雅虎信息超市的作用远不如新浪等在中国的地位,其门户展示广告收入仅占总收入的1/3。 另一事实是,雅虎崛起的同时期已有搜索网站出现。只是当时机器算法得出的结果,还不如杨致远在有限网络内容中手工筛选排序的有效。但当互联网信息爆炸,搜索引擎的优势便凸现:雅虎的频道有限且固定,搜索引擎可以输入的关键字无限而个性化;雅虎能承载的信息可能只是互联网中最主流的10%甚至更少,搜索引擎则通向整个互联网的浩瀚长尾。搜索引擎崛起后,雅虎不再是人们与互联网之间的大门,传统门户遭遇第一次再革命。

搜索的兴起是对信息筛选的进一步优化。拉里·佩吉23岁时梦见把整个互联网下载下来,仅保存链接——这很像雅虎早期做的事——并告诉导师要在两周内完成。当时他并不想打造一个搜索引擎,甚至不知道这是什么。但在此过程中,他想到更好的网页排序方式,以形成真正的搜索引擎。1997年,他和谢尔盖·布林共同创建谷歌。

谷歌的扩张是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与其一同崛起的还有Web 2.0。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99年一篇名为《碎片化的未来》的文章,意指当时静止在浏览器窗口中的Web只是未来网络的胚胎,将来的Web不只是满屏文字和图形,还是一种传输机制,通过这种介质会产生很多交互。巧合的是,1999年还诞生了Blog这个词。同年8月,Twitter创始人之一埃文·威廉姆斯让博客网站Blogger公测。 2003年开始盛行的Web 2.0是对门户概念的第二次再革命,解决的是内容创造和互动问题。1970年代曾有一种“双向电视”,试图让观众在家就能参与节目中的民意测验和知识竞赛。这种笨拙的做法并不成功,真正解决互动问题的是互联网。但在门户和搜索引擎面前,大众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旁观者,缺乏足够好的反馈机制。你在雅虎看到或通过谷歌搜出一条迈克尔·杰克逊的秘闻,能通过邮箱或即时通讯产品通报身边人,也能在杰克逊爱好者社区昭告其他拥趸,但如何将这个信息与最广泛的大众分享?门户等看得见的互联网信息冰山之下,汹涌着一条看不见的由数亿用户的想法组成的信息暗流。

博客、照片、视频等Web2.0产品将制造而不仅是接受信息的权力赋予互联网用户。庞大的信息暗流被引上地面,自媒体、去中心化、用户生成内容(UGC)等概念风靡一时。但生产内容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写博客就像马拉松,一开始所有人一拥而上,几个拐弯过后,剩下的人寥寥可数。至今仍坚持隔三差五写下每篇至少几百字博客的人都应被授予一个大大的虚拟奖章。

UGC的商业化是另一结症。专业编剧写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动得死去活来,很多人在网上念叨自己的感情生活时却发现没有听众,遑论有人为这种“碎碎念”买单。最近,个人博客网站《赫芬顿邮报》将被AOL以3.5亿美元收购。这恰恰说明UGC的破产,因为发起这个博客的阿里安娜·赫芬顿是作家、是脱口秀专家、是左翼元老,就是不是普通网民。这个网站不仅有一个非常传统媒体的名字,还有近百人的全职专业编辑团队。

转换的入口

2006年,《时代》杂志的年度封面人物是著名的“你”。同年Twitter横空出世——当几百字都被认为是太高的表达门槛时,唯一可行的是将其压缩到100多字。

2010年,《时代》的年度封面人物换上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这种变化不是偶然——5年前人们就已认识到互联网如何放大单个人的影响力,但当时一切仍在混沌中;如今,最适合承载、释放个人能量的载体出现,便是比Twitter影响更大的Facebook。

但在中国,现在最热门的不是某个社交网站,而是微博。当扎克伯格在2010年12月底来华度假时,虽然没有通报任何人,其行踪却在新浪微博上不断被曝光。我们不仅知道他去了哪些公司、见了哪些人,还知道他在哪里吃了饭、喝了咖啡、逛了街。

每当有这样的大事件发生,微博就如同过狂欢节般骚动不已。每个人都第一时间描述自己见证惊奇一幕的那瞬间,加上更多人推波助澜,投入池塘的那块石头不仅引起轩然大波,它到底是花岗岩还是玄武岩都能被还原。

“微博是第一个对过去传播模式产生根本冲击的东西。以前我们担心过博客,但它无论从传播速度还是人群的参与性都无法与微博相比。微博上往往不是一个人在发布信息,而是一群人,他们要么是同一事件的不同目击者,要么是同一个圈子的朋友。”新浪陈彤对《环球企业家》说道。陈亦指出,过去两年移动终端和

3G的普及极大增加了微博的力量,现在约50%的新浪微博用户会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登录。 某种程度上,微博消解了严格意义上的首发权。人们至今仍记得水门事件是由《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揭露的,但从微博走向更大众媒体的上海大火和钱云会事件等究竟是谁最先开始传播,不仅没人记住,而且几乎不可考。

信息的极速传播对各大门户网站的编辑提出更高要求。无论是其他媒体供给的还是自己生产的内容,传统门户网站作业很大程度是单线条。但现在他们必须24小时没有间歇地监控、处理各种微博上的信息源,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哪个人会发出一条爆炸性新闻,而一旦晚了几十分钟甚至十几分钟,便会落后于第一波传播。门户上的信息之战正在变本加厉地在微博重演。

必须位于信息传播第一阵营的紧迫感来自门户和微博都具有的媒体性。“只要允许用户自行生产内容,这个产品就一定会具有某种媒体性;只要人际关系决定信息的获取,这个产品就一定会有社会化媒体性。”资深微博用户和IT评论者和菜头对《环球企业家》表示。新浪陈彤和腾讯李方也一致认为,微博可以有很多别的属性,但其拥有的快速传播效应决定了它与生俱来一定会有媒体性。回顾Twitter崛起的历史,其在美国哈德逊河坠机事件和中国汶川地震等公共事件上出众的传播效果都为其聚集起大量用户。惠普在研究2010年秋季的1632万条Tweet后发现,31%的流行话题来自转发,这些转发大多来源于22个活跃账号,22个活跃账号中又有72%属于CNN等主流媒体。

既然门户与微博都有强烈的媒体性,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冲突。搜狐副总裁方刚对本刊表示:“微博对门户的挤压是当然的,但不是从用户流量的角度来看,而是消费形态。无论信息的生产还是传播,微博增长率远高于门户。消费者在信息上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时间都改变了。”

和菜头则向本刊指出,微博本质上降低了用户在门户网站上的平均页面浏览量。中国门户网站信息排布密集,用户进入首页后不论看到什么,通常都会点击几个标题。但微博出现后,被浓缩在140字中的核心信息已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即便后面附有链接,如非朋友或名人推荐,点击率并不高。比如,80%以上的人只要知道乔布斯出现在iPad2发布会,以及将在3月26日上市的iPad2的最终谜底大概是哪些足以,而微博尽可以满足这些需求。

这种变化的本质是信息入口的改变。如陈彤在一次演讲中所言,从2001年开始,搜索、无线增值、网络视频、社交网站等多种形态的互联网产品陆续出现,不断引发对所谓“后门户时代”的讨论。现在,人们消费信息的入口已从早年间单一的门户,变为门户、搜索、微门户弹窗、微博等社交网站四种。所谓门户更多指的是大而全的信息超市,但在更多元的选择和入口影响下,门户网站早已失去最初的含义和形态。

因为中国缺乏足够强势和优质的媒体品牌,门户至今仍是大众互联网信息消费最主要的渠道。搜索“中央电视台 大火”时,得出的结果不会将你带去央视自己的网站,而是各大门户网站。但若搜索的是当下刚刚或正在发生的大事件,第一个搜索结果很可能来自微博。

对更上游信息入口的争夺是各大门户网站对微博疯狂追逐的主要原因之一。越上游越靠近用户,越有规模性的商业模式;越下游入口越靠后,规模、想象空间、商业模式的柔韧性和可扩展性都越小。这一点只需对比一下谷歌和其他无数通过谷歌才能抵达的大小网站即可明白。

正如搜狐CEO张朝阳指出的:“微博是社交网站的一种,有很强的媒体属性,也产生了新的内容分发渠道。做媒体不做微博就受到威胁,所以我们必须做微博。”新浪在这方面的决心同样坚定(如果不是更坚定)。“这是互联网的未来,我们刚好赶上这个潮头。如果因为惧怕失去已拥有的相对成功的模式而拒绝变革,自然有其他人会创立新模式。届时新模式对旧模式发起冲击,就一点机会也没有了。”陈彤对本刊这样解释CEO曹国伟所言的即便要“自己革自己的命”也要发展微博。

回顾新浪微博发展路径,陈彤表示2009年8月公测后,头一两个月的增长就非常迅猛,曹国伟很快将其定位为战略级产品,并将名人路线用于初期的市场开拓。 “新浪做的最正确的事情之一就是定位准确,圈住成年人,向他们提供他们关心的信息。”咨询机构Frost & Sullivan中国区总裁王煜全对本刊评论道。“北京出租车司机都会指点国家大事,新浪把任志强、潘石屹这样的意见领袖和更多明星名人拉上微博,很容易获得关注。”

新浪微博的名人路线传承自其在博客时期的做法。陈彤对《环球企业家》表示,当初做博客时一开始也没想到要靠名人,而是很自然发现这样做非常有效:“新浪博客最先是招集意见领袖,当时我亲自给300个这样的人发邀请,但他们不一定是公众认可的名人。不到一个月我们就发现,所谓的意见领袖和专栏作家引起的轰动效应确实不如娱乐明星。” 陈认为,名人给博客和微博引入了真正的看点,在产品初期完全靠草根阶层的自发互动很难产生足够大的吸引力。“媒体性和明星效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会是微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如果只是草根阶层彼此的交流,那单聊或群聊就好了,但这种信息的非公开流动不是微博。而公开流动的信息要对大多数人产生吸引力,必须依靠有号召力的名人和足够焦点的话题。”

从信息超市到信息集市

微博最美妙的地方之一,就在于人人都有机会获得可精确控制的瞬间影响力和成就感。一条微博有多少转发、多少评论是显性可衡量的。关于苹果的热门新闻转发轻易可达数千条,更多触动人们内心所谓“柔软角落”或是幽默神经的微博更可被转发数万甚至十万次以上。发布者还可以获得高质量的评论,看到谁在支持、谁在反对,并很方便即时地与对方互动。这些都是从门户网站无法得到的——通常只有门户知道一篇文章的点击率是多少,而大众看得到的新闻评论通常寥寥无几而又没有营养。

微博还有更多传统门户网站难以企及的优势:后者的信息发布和传播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前者的所有用户都是强度不一的信息结点;后者承载的信息是死的,只有不断闪烁变化的Flash广告勉强算是活的;前者所有的信息和人际关系都是活的;后者的运作有一定规律可循,前者24小时全年无休地上演喜剧、悲剧和闹剧。

当所有人都在微博上热烈地评论、转发家国大事和小道消息时,互联网上单向度传播的信息超市便被交互性极强的信息集市所取代。当互动的门槛被微博降到零以后,一度因为没有出路而被唱衰的Web 2.0便复活。DCCI数据显示,2010年6月,中国互联网用户生成内容(UGC)的页面流量首次超过网站专业制作内容(PPC)。微博无疑为这种超越做出巨大贡献。

事实上,评论与转发是另一种UGC,其核心价值不在于让普通人苦心孤诣创造出能与专业制作相媲美的内容,而是通过转发和评论获得平等的话语权和投票权,将符合大众心理和需求的东西自然筛选出来。一旦浮出水面,自然有更多专业人士将其改造为适合贩卖的商品。翻唱《春天里》的旭日阳刚便是这样由微博民主投票选出,从破旧的出租屋直接登上春晚。

群邑中国互动营销董事总经理陈建豪给本刊举了另一个例子:星巴克的Twitter官方账号有一个“想法到行动”(Idea in Action)的栏目,常就一些话题与网友互动。比如,加冰的咖啡喝到最后会因为冰块融化而稀释味道,有用户就提出,可用咖啡本身做成冰块。现在,这个想法已在一些地方的星巴克变成现实。 某种程度上,微博给予了信息和UGC最大限度的自由,并让“我”的价值前所未有的凸显。当我们的MP3只播放自己喜欢的歌曲,视频网站提供一年前的电视节目,亚马逊的电子书可按章节购买,就已经是消费者对原有信息序列的重新组织。微博只是将这一切推演到极致:信息的结构性和等级被彻底破坏,并进入买方市场。

生硬的推销早已过时。必须与握有极大选择权的消费者合谋,建立一个他们在其中如鱼得水的温润环境并对其需求迅速反馈,才有可能引诱他们掏钱。就连故宫这样冰冷威严的形象,也在腾讯微博上展现出幽默机智的一面——网友“薛定谔的猫”提问:“故宫啊,你是死的还是活的?”“故宫”回答:“薛定谔的猫啊,你是死的还是活的?”正如陈建豪指出的,社会化媒体时代,品牌很难再通过硬广告自行叫卖,而是需要依靠粉丝的主动推广,这是广告史上非常巨大的一次变革。

“现在互联网上的地图都以‘我’为中心,而不在乎实际地理位置坐标。信息也一样,史上第一次围绕‘我’运转,为‘我’量身打造。”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对本刊表示。

微博让人们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得以“取一瓢饮”,通过推送和自组织实现从中央门户向个人门户的过渡。以从2010年6月开始使用微博的王煜全为例,他始终将关注的人数控制在300左右,不断去掉其中信息质量不高的,再补充新的进

来。经过这样的筛选,微博已能完全满足他对信息的需求。这就像几十年前物质稀缺时,人们只记住能在其中买到任何东西的百货大楼;但现在,购物者在百货大楼消费的是各自喜好的独立品牌。 当然,微博的兴盛不可避免地破坏了一些美好的旧事物。人们以为能更大程度利用碎片时间,却发现原本完整的时间也被微博切割得支离破碎;陈彤这样的重度微博用户,睡不着时习惯性会上微博,却发现越看越睡不着;对文本规范性、严肃性和公信度的要求也明显下降,一个说得斩钉截铁的微博比附有参考链接的微博显得更可信;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力和分析力也像《娱乐至死》的作者尼尔·波兹曼担忧的那样一路下滑。

但这并不完全是微博带来的后遗症,而是因为我们就身处这样的时代:人们消费的是感情而非理性、娱乐而非知识、观点而非信仰;信息的作用也随之改变,不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消遣时间。至于微博的出现是否真的制造出太多信息噪音和垃圾,可以参考李方的话: “现在认为信息过剩的更多是一群重度信息消费者,在这个不均衡的世界,还有很多人认为信息太少。国内微博的活跃率大概40%左右。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信息超载,而是如何利用关系链将剩下的人有效激活。微博上可能90%的人关注和被关注的人在10个以下,这是我们必须‘拯救’的一个庞大群体。” 又一个新平台

正如尼尔·波兹曼毕生力图证明的,不可能引入一种新的媒介而不对既有认知习惯和社会形态产生冲击:自从有了电视,信息便对所有人同等辐射,人们失去作为孩子和成人之间过渡的童年,也失去印刷文字时代严肃思考的习惯。遗憾的是,2003年便去世的波兹曼没有真正感受过信息如何在互联网上光速传播,也没有看到Twitter和微博如何通过140字进一步摧毁信息的等级制度。 但我们看到了。今年1月,当当网CEO李国庆在新浪微博“大战大摩女”并引起轩然大波。3年以前,李只有召开发布会或是接受某家媒体采访才能这样大吐苦水。

另一个很趣的例子是,有网友研究了陈坤、赵薇和黄晓明三个是同班同学的明星的新浪微博,发现:陈第一个关注的是赵,黄也关注了赵,赵反之关注了两人;黄后来关注了陈,但陈始终没有关注黄。由此,他在天涯提问:“黄晓明和陈坤四年同窗,为什么现在关系不好了?”

从这样的蛛丝马迹推断三人的关系只是纯粹猜测,并不能还原事实真相。但背后的逻辑和重要性在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关系复制到了微博,且一定程度公开化了。同样是通过专研关注与被关注对象,粉丝们终于将天后王菲在新浪微博未经认证的账号“veggieg”发掘出来。 除了“围观”,不管名人还是草根,“圈子”是微博上活跃度最高的群体。用户、用户关系和信息流是微博的三个核心要素,微博对新浪的战略意义就在于,突破了它多年来有用户和信息,却没有用户关系和信息流的难题。

陈彤对本刊表示,新浪管理层正在思考如何在新浪微博上建立起真正的朋友圈,打造一个“全媒体综合生活平台”:“整体而言,随着社交网络用户群的增大,媒体性会越来越淡化。以后微博上社区生活类的信息会更多。”曹国伟亦曾指出,新浪微博的开放策略预示着新浪将从传统的门户向平台过渡。新浪的雄心很容易理解—平台的价值显然比单纯的媒体大得多,2010年新浪总营收4.026亿美元,而腾讯2009年营收就接近20亿美元。

挖掘微博上的用户关系链也是腾讯看准的方向。李方对《环球企业家》表示:“媒体只是微博的属性之一,它可能都不能支撑这个产品走到盈利或是更大发展。把人圈住才是本质属性,微博的核心在于从用户彼此建立起的联系中产生价值。”李进一步指出,现在各大门户对微博用户的激烈争夺正是因为“大家忽然发现微博成为重新把人聚集起来的东西”,而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人在哪里,就要去哪里抢这些人,因为机会就在那里”。显然,在媒体性下挖掘关系链的价值是四大门户对微博的共同愿景,必然会从各自的出发点殊途同归。 中国互联网用户聚集最多的腾讯自然对用户关系的重组超级敏感,也在拼尽全力抢夺更多市场份额。好消息是,借助QQ海量用户和旗下多产品渠道的推广,腾讯微博上位速度之快令人瞠目。据悉,今年过年时利用微博拜年的搜索结果,腾讯已有100多万,与新浪处于同一量级。但无论从媒体性还是对名人的笼络而言,腾讯微博与精于此道的新浪还有一定差距。此外,腾讯旗下还拥有QQ、QQ空间、朋友社区等多个基于用户关系链的产品,如何梳理各个产品间的逻辑、彼此打通仍是进行中的事情。

既然微博的未来在于用户关系链价值的发掘上,为何目前中国最受瞩目的新信息传播媒介不是在美国大热的社交网站?答案可能部分在于,相比微博,社交网站仍是太复杂。社交网站兴起时确实对国内门户网站产生了第一轮挤压,人们从开心网、人人网等同时可得到身边人和全世界的信息,对门户的替代性很强。但社交网站中很受欢迎的转帖功能只有链接或信息开头一部分,不像微博那样简单直接。加之社交网站用户间的围墙显然高于几近全透明的微博,这些都限制了信息的传播。 无论如何,门户既有的形态因微博的出现而改写,它们都忙于将这种新传播形态以各种方式整合进既有的网站。更重要的是,它们的价值也因此被完全重估。作为门户代表的新浪的股价是最好的证明——在开展微博业务之前,新浪股价在40美元左右,现在已翻了一倍。中金3月初出发布的针对微博的投资报告认为,新浪正处在3年至5年重新评估期的早期阶段,更将新浪一年内的目标股价定为104美元,二年内的目标股价定为142美元,三年内的目标股价定为201美元。 这样的预期自然是长期受困于传统门户、转型都不成功的新浪乐于见到的,但他们的危机感同样强烈。陈彤对本刊表示:“新浪对微博下一步发展的认识,和它自然生长应有的轨迹是否契合非常关键。如果我们选错了方向、连续犯错误,而技术与资金实力雄厚的对手连续发力,竞争局面就会比较混乱。”正如他所言,门户网站在微博这个战场上一场乱战的可能仍然存在,两三年后才能见分晓。至于信息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的改变,这个已是定局。(本刊记者徐冠群、朱旭冬、靳志辉对此文亦有贡献)

上一篇:圣米歇尔学院概况下一篇:什么女人最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