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发封闭55号范文

2022-06-06

第一篇:南发封闭55号范文

南财办〔2007〕55号

南财办„2007‟55号

南华县财政局2007工作总结

及2008工作计划

2007年,财政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为中心,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州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按照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及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既定的预算收支目标。结合全县总体工作部署,带领全局干部职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眼生财、聚财、用财三篇文章,着力算好政治账、发展账、大局账,坚持改革与发展并行,开源与节流并重,管理与监督并举,努力为政府管好家、理好财。在保 1 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保重点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财政各项改革,全年财政状况运行良好,全系统干部职工努力工作,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及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

一、2007年开展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效

(一)预算执行情况良好。2007年全县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各项改革有序推进,财政收入大幅增长,超额完成了年初预算及州政府下达考核任务数,收入结构和质量明显提高,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1.财政收入完成情况。1至11月份,南华县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11,959万元(包括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上划中央“两税”收入、上划中央和省级所得税收入、上划省级耕地占用税和卷烟教育费附加收入),为年初预算数11,061万元的108.1%,为州级考核数11,493万元的104.1%,比上年同期9,172万元增收2,787万元,增长30.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474万元,为年初预算数7,117万元的105%,为州级考核数7,450万元的100.3%,比上年同期6,229万元增收1,245万元,增长20%;上划中央“两税”完成3,066万元,为年初预算数2,852万元的107.5%,为州级考核数2,951万元的103.9%,比上年同期2,077万元增收989万元,增长47.6%;上划中央和省级所得税收入完成1,418万元,为年初预算数1,062万元的133.5%, 2 比上年同期866万元增收552万元,增长52%;上划省级耕地占用税和卷烟教育费附加收入完成1万元,为年初预算数30万元的3.3%,为州级考核数30万元的3.3%。其中:国税局累计完成3,997万元,为年初预算数3,726万元的107.3%,为州级考核数3,858万元的103.6%,比上年同期2,755万元增收1,242万元,增长45.1%;地税局累计完成7,282万元,为年初预算数6,683万元的109%,为州级考核数6,983万元的104.3%,比上年同期5,830万元增收1,452万元,增长24.9%;财政局累计完成739万元,为年初预算数735万元的100.5%,为州级考核数735万元的100.5%,比上年同期639万元增收100万元,增长15.6%。

2.支出完成情况。累计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支出28,206万元,为年初预算数19,370万元的145.6%,比上年同期19,240万元增支8,966万元,增长46.6%。主要支出项目有: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021万元,为预算数的156.5%,比上年同期增支1,102万元,增长28.1%;国防支出20万元,比上年同期减支3万元,下降13%;公共安全支出1,293万元,为预算数的150.7%,比上年同期增支94万元,增长7.8%;教育支出5,410万元,为预算数的103.2%,比上年同期增支1,308万元,增长31.9%;科学技术支出82万元,为预算数的139%,比上年同期增支26万元,增长46.4%;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24万元,为预算数的105.2%,比上年同期减支54万元,下降19.4%;社会保障和就 3 业支出5,116万元,为预算数的122.4%,比上年同期增支1,164万元,增长29.5%;医疗卫生支出3,325万元,为预算数的148.1%,比上年同期增支1,397万元,增长72.5%;环境保护支出658万元,为预算数的311.8%,比上年同期减支309万元,下降32%;城乡社区事务支出517万元,为预算数的197.4%,比上年同期增支244万元,增长89.4%;农林水事务支出2,003万元,为预算数的142%,比上年同期增支435万元,增长27.7%;交通运输支出3,459万元(主要是上级拨入县交通局车辆购臵税用于一般公路建设项目支出预算3,250万元,要求县财政作列收列支处理),为预算数的3,886.5%,比上年同期增支3,309万元,增长2,206%;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541万元,为预算数的601.1%,比上年同期增支156万元,增长40.5%;其他支出537万元,为预算数的41.3%,比上年同期增支97万元,增长22%。

3.基金收支完成情况。完成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59万元,为年初预算数83万元的71.1%,为州级考核数83万元的71.1%,比上年同期52万元增收7万元,增长13.5%;完成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274万元(主要是上级拨入专款1,226万元中的支出1,202万元),为年初预算数83万元的1,534.9%,比上年同期91万元增支1,183万元,增长1,300%。

(二)财政各项管理取得较好成绩

4 1.抓支出,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支出。(1)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支出是当前财政工作的热点问题。(2)为了确保各项支出到位,一方面克服各种困难和压力,积极推进支出管理改革,先后实施了政府采购制度、财政统发工资、国库集中支付、乡财县管,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支出中,严格执行县人大对预算的审批程序,按照县委、政府总体思路,加大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合理安排和调度资金,充分体现财政资金调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加大地方经济的投入力度和对各行各业刚性、硬性及公用经费的投入比例,使各部门都有长足的发展,有效保证了我县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2.认真做好财政资金的调度工作。在预算执行中,由于收入不够均衡,造成资金调度困难,支付压力加大。财政部门从维护稳定保大局出发,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多方筹措资金,努力争取上级财政的支持。在上级财政部门的支持下,根据年初预算、单位用款计划、资金使用进度,结合库款情况,及时审核拨付资金,保证各项财政资金及时拨付到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严格理财,认真实施会计核算。严格按照《预算法》、《会计法》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规定,认真做好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工作,对部门预算和单位预算的执行实施会计监督,协调好参与预算执行的业务关系,共同做好预算执行、反映和监督,为财政总结算和部门决算打好基础。

5 4.认真办理年终决算和人员信息上报,规范部门账户管理。严格按照财政年终决算办法,办好州对县、县对乡镇年终决算;完成县级财政决算报表的编制、审核、上报;及时完成全县财政供养人员信息数据的统计和上报工作。按照归并同类资金、撤销无效账户,实现财政专项资金“集中管理、分账核算”的要求,规范部门账户管理,建立管账与管业务相分离,相互监督的内控制约机制,加强国库管理工作。

5.强化财政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约束。按照《预算法》的规定,结合我县财力认真编制2007年财政收支预算草案。并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始终坚持三大原则:一是积极稳妥的原则。在财政收入的安排上结合全县上年经济发展状况及目前的税源情况,分析预测全年财政收入,积极、稳妥地打足各项收入。二是有保有压、集中资金保障重点的原则。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优先保障人员工资、机构运转等基本支出需要,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集中资金优先保证重点支出需要。三是财政收支平衡的原则。本着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相结合的精神,既体现实际需要,又考虑财力可能,努力增收节支,做到财政收支平衡,不编赤字预算。在预算执行中,严格控制新增预算支出,对于确需增加的支出,严格按新增预算审批办理程序办理新增预算,增强预算的严肃性。

6 6.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我县经济发展。在专项资金管理上,根据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管好用好基本建设、扶贫、国债、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综合直补、民居地震安全、石油补贴等惠民专项资金。一是严格专项资金项目审批程序;二是确定专项资金的下拨时间,按照项目进度和轻重缓急及时安排和拨付专项资金;三是切实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及时纠正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确保专项资金安全有效地使用;四是认真落实扶贫、国债等专项资金县级报账制度,严把资金核拨、会计核算和监督检查关。对财政扶贫资金做到资金安排到项目、支出核算到项目、专款专用,并要求相关部门各负其责、严格把关,做到项目工程有合同,同时制订了项目完工验收督促和财政扶贫资金的跟踪问效机制,从而提高了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切实做到了资金跟着项目走。

7.严格财政票据及土地收益金、彩票公益金管理。财政票据是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源头,也是加强非税收入征管的核心手段。结合我县实际,对罚没收入专用票据进行了认真清理,同时按照《云南省财政票据检验规定》相关要求,开展财政票据检查工作,对执收单位财政票据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加强财政票据管理,强化票据监督职能。

8.加强基础财务和资产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支出。认真做好以前欠拨专项资金指标的结转工作,建立健全专项资金 7 指标台账,及时做好上级专项资金的拨付,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工作得到加强。积极协助乡镇开展资产清查工作,组织完成了对教育等部门的专项资金检查,及时开展对部门预算单位财务收支、会计基础工作、资金管理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的指导监督;狠抓增收节支,完善并建立健全县级行政、事业单位车辆投保台账,降低公用车辆投保成本;对预算单位的会议费、奖励经费、培训经费等新增预算认真审核,从源头上控制一般性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运行成本;加大推行政府采购的工作力度,政府采购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

9.全面突出重点,确保社会稳定。社会保障工作在财政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保工作在促改革、求发展、保稳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来,为解决我县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的困难,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主动向上级部门申请资金,同时加大了对社会保障专项资金的管理,保障了资金的合理使用,为我县困难群体的生活提供了资金保障,确保了社会的安定团结。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在资金的使用上,坚持从大局出发,合理调控资金,确保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及时拨付城市居民低保、农村特困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

10.加强财政监督,规范财务支出管理。围绕“依法行政”的要求,以完善财政监督检查机制为切入点,拓宽监督领域,积极探索财政监督新机制,推动财政监督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 8 化。在正确处理好财政监督与服务的关系,规范财务支出的同时,认真做好会计核算,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规范会计核算行为。认真组织开展财政改革和业务培训工作,积极组织做好财务人员专业技术考试和会计函授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为做好全县会计工作打下基础。充分利用财务信息集中的优势,加强对单位财务工作的指导,规范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强化监督检查,进一步促进和规范了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和财务行为。

11.认真开展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及时掌握企业资产总量及分布情况、经营情况和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问题;认真开展重点企业税源调查,积极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楚雄有限公司、三江麦芽公司申报技改项目贷款;同时做好世界银行贷款转贷的会计核算工作,按时拨付转贷资金,有力地促进了我县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

12.积极支持配合做好全县各项重点工作。按照全县各项重点工作的总体安排和部署,财政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协助相关部门做好项目资金的争取、调度和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为全县各项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努力工作。2007年在县级领导的指导和有关部门的协助下,认真组织龙川镇岔河村委会马鞍山村民小组新农村建设工作,配合做好宣传、教育、引导和组织实施工作。

9 13.及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及时办理“两会”期间与会代表从各个层面提出促进财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给予及办理。代表、委员对财政部门及时开展面商、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办理,面对面的交换办理意见,表示满意及基本满意达到了100%。

14.做好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按照“统一政策、统一方法、统一步骤、统一要求和分级实施”的原则,组织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清查工作,按时上报资产清查的各类报表、材料。通过清查,全面摸清了“家底”。实现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的结合。为编制部门决算、预算、加强资产收益管理、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5.加强队伍建设,注重财政干部培养。财政局党组和局行政班子特别注重加强对财政干部的培养,切实加强领导,始终把做好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和干部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于今年6月在系统内部实行竞争上岗。

(三)财政各项改革进展顺利

1.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成效明显。目前,全县已有16个部门共91个预算单位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面达25%。实施财政授权支付预算单位39个。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后,规范了预算管理和预算拨款制度,使财政性收支按规范的程序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运作,既提高了财政收支活动的透明度,又 10 方便了单位用款。改变了财政资金层层拨付、挤压的现象,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改革成效明显,新的预算执行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2.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得到认真落实。进一步完善了收缴分离、罚缴分离管理办法,按照“单位开单、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模式,加强了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罚没收入的管理,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3.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显著。

南华县作为楚雄州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之一,在省、州农改办的指导下,在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下,按照“试点先行,典型引路,扎实推进,全面推开”的工作步骤,积极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4.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工作顺利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财政预算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直接关系到财政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关系到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是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省、州的统一布暑,顺利执行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预算执行业务、国库集中支付操作实务等具体业务。

5.部门预算试点工作积极开展。为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和预算管理水平。2007年我县将农业、林业、水利、公安、财政5个部门18个预算单位纳入部 11 门预算改革试点,涉及部门预算改革试点资金1,974万元,其中:基本支出1,841万元,部分专项经费133万元。

二、2007年财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财政发展需要克服的不利因素增多。从财政增收上看,我县工业化程度低、县域经济总体发展不高的现状,仍将影响经济增长对财政的贡献率。烟草、啤酒、煤炭等支柱财源受宏观调控影响大,增长空间受限。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民增收慢,势必影响我县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从财政支出上看,随着我县社会经济的发展,住房公积金和医药费扣缴比例的提高以及规范津补贴工作,将大大增加财政支出压力。

(二)收入内部增长不平衡,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过低。至12月10日全县财政总收入、上划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4.3%、52.5%,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同比仅增长23.9%,低于财政总收入10.4个百分点,低于上划收入28.6个百分点,总收入的大幅增长未形成地方可用财力的明显增强,收入结构及质量不理想。另外,从收入项目的增长情况看,重点增收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及教育费附加收入,其中两个所得税增幅较大,累计实现税款1,656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13.3%,同比增收654万元,但由于两个所得税实现的税收地方可用部分仅为16%,其余84%全部属上划收入,因此,从整个收入的增收结构看,财政总收入、上划收入增幅较高,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后劲不足,增幅相对较低,财 12 政增收仍面临较大压力。

(三)非税收入占的比重较大。至12月10日止,非税收入累计完成1,223万元,比上年同期833万元增收390万元,增长46.8%,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718万元的15.8%,非税收入比重较上年同期13.4 %增长二点四个百分点。另外从收入的质量及可用财力看,在以上入库的非税收入1,223万元中,能够实现的地方可用财力为575万元,其余648万元全部属列收列支项目,需要安排返还给各征收单位使用,因此,非税收入的大幅增长在完成收入任务中占了一定的比重,但构不成地方可用财力,地方可用财力的增强主要依赖于地方税收的增长。

(四)烟叶营销部两税上划州级,导致完成财政总收入特别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任务困难加大。

2007年由于我省烟草公司管理体制改革,原复烤厂于2005年10月分设为复烤公司和烟叶营销部,南华烟叶营销部仅作为楚雄州烟草公司的一个分支机构,无独立法人资格,财务由州公司统一核算。州人民政府对我县的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从2007年起南华烟叶营销部实现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以下简称两税)上划为州级收入,两税上划将对我县的财政收入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产生重大影响。

(五)地方财政实力依然较弱,财政收支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至12月10日,全县财政总收入虽然实现了12,390万元,比上年同期9,224万元增收3,166万元。但由于收入重点增收于上 13 划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相对较低,仅实现7,718万元,因此,从地方可用财力看,在实现的财政总收入12,390万元中,地方可用财力仅有7106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57.4%,相当于能够维持全县四个多月的基本运转,大量支出仍靠州级财政调度资金作保障,财政总收入的增长未形成地方财政可用财力的大力增强,全县财政实力依然较弱,财政运转仍十分困难。

(六)财政资金调度困难将进一步加剧。根据7月初召开的全州财政国库工作会议精神,州级对各县的资金调度将进行压缩控制,特别是对历年超调资金的县要在今年抵扣。从州对我县的调度资金情况分析,2006年底州级累计超调给我县财政资金1,332万元(结算前),如按会议精神严格执行,将上年超调的资金在今年扣回,将导致我县财政资金调度面临更大困难。

(七)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对财政投入的期望过高。由于我县农业、道路、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发展又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虽然在全县各部门的努力争取下,得到了中央、省、州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但距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言,上级的投入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对财政投入的期望值太高,地方财政无力投入更多的资金满足建设和发展的需求。

(八)财政改革工作任务艰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适应建设公共财政和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需要,各项改革不断出台,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部门预算、县 14 乡财政管理体制、农村综合改革、支农补贴“一折通”等多项改革,都由财政部门牵头组织实施,改革任务艰巨。

三、2008年的工作思路和重点

2008年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努力做到“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度”;大力支持和谐社会建设,有效促进财政支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依法治税理财,努力促进财政增收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协调;坚持量入为出,确保收支平衡;坚持保运转、保重点、保稳定,促发展,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结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对财政收支的影响,预测2008年财政总收入比2007年增长10%以上。

(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提高公共财政综合保障能力。继续深化公共财政支出改革,逐步规范财政支出范围。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全面实行零基预算,积极推行项目预算论证制度,实施项目预算滚动管理。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国库集中收付与财会集中核算接轨。加大财政统筹调控力度,强化综合预算管理。继续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深化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体制改革,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全面推进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农民补贴发放“一折通”工程。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财政又快又好发展。积极推进全县财源体系建设,找准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大力培植后续财源,不断增强财政增收后劲。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研究制定激励和约束并重的财税政策,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全力支持招商引资和“工业集中区”建设,落实兑现各项财税优惠政策,不断吸引外地客商落户南华。继续加大融资筹资和争取财政资金力度,为南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三)以组织收入为抓手,确保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坚持依法理财,强化收入征管,千方百计挖掘税源,拓展收入增长渠道,确保实现财政总收入增长目标。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手段,对主体税种和骨干企业进行实时监控,对小税小户进行逐户摸排,及时足额征收到位。健全非税收入管理机制,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进一步扩大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范围,规范国有土地出让金管理。加强对组织收入的稽查力度,切实防止跑冒滴漏行为,做到应收尽收。

(四)以统筹发展为目标,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使财政支出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弱势群体倾斜,促进城乡和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健全社会保障投入机制,逐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低保制度,努力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继续增加对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的投入,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社会防控体系建设,提高 16 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抵御风险的保障能力。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扶持力度;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支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工作;认真落实财政扶持和救助措施,逐步建立农村特困群体救助体系。

(五)以财政监管为手段,进一步规范财经秩序。认真贯彻落实《预算法》、《会计法》和《政府采购法》等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财政监管机制。大力开展会计基础规范化工作,完善会计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积极开展财政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全面开展资产清理清查,切实加强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加强对政府采购工作的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六)以化解县乡债务试点为契机,大力化解县乡政府债务。按照“制止新债、摸清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要求,积极推进化解县乡政府债务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安排专项资金,建立偿债奖励机制,对增加财政收入、减少债务成效突出的乡、镇、村给予奖励,调动化解乡村债务的积极性,加大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逐步消化历史债务。建立县乡政府债务统计、预警和监管机制,严格控制新债。2008年,力争建立起结构合理、规模适度、良性运行的政府债务控制管理机制,按照“全面清理核实、明确偿还责任、严格执行政策、坚决制止新债”的原则,切实减轻县乡政府债务负担。

17

(七)继续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的支持。认真研究上级的投资导向及扶持重点,争取上级更多的资金、政策支持,发展县域经济。同时,抓住我省“三奖两补”政策,积极向省州争取更多的转移支付补助和政策奖励,提高地方可支配财力,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八)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依法理财水平。一是坚决贯彻和落实十七大和省、州、县党代会精神,积极开展财政业务培训,加强财税政策、法规和财政知识的学习教育,努力做到“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二是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财政管理、财政改革以及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办法。三是要加大廉政监督力度,打造一支“勤政、廉政、高效”的财政队伍,为全面完成财政各项工作任务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2007年的财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展望明年财政形势,机遇与挑战同在,困难和希望并存。一方面,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将出台一系列优扶措施,同时,省委、省政府将继续实行“三奖一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激励政策,为我县的经济发展和减轻财政压力提供有力保证;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中央继续对农民实行种粮补贴,随着近几年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引进的落户企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部分企业已开始实现税收,这将为我县财政增幅提供可靠税源,财源后劲进 18 一步增强。另一方面,住房公积金和医药费扣缴比例提高,规范津补贴及“工业集中区”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保工资、保运转、保法定支出压力较大,这都需要大量的其它税收来弥补,这些因素势必给财政总收入10%的增幅带来压力;新增支出因素较多,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各种社会保障提标地方配套等都需要大量财力,将会造成地方财政支出压力增大。

2008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关键年,做好2008年的财政工作,对于县委提出的“工业强县、非公富县”推进我县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注重保障政权运转和支持经济建设,又注重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做好稳定收入增长,提升支出效益,落实财税政策,强化财政监督等各项工作,确保全面完成2008年预算任务。我们将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政协依法监督指导下,严格预算约束,狠抓增收节支,努力完成2008财政收支预算和各项财政工作任务,为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南华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七年十二月十五日

主题词:财政

工作

总结

计划 抄报:州财政局。

送:县委办、政府办、人大办、政协办、纪委办、组织部、宣传部。

发:各财政所、县局各股室(电子邮件),存档

(二)。 南华县财政局办公室 2007年12月15日印发 校对:李成富 (共印25份)

第二篇:金平府发〔2008〕55号

金平府发„2008‟55号

金堂县平桥乡人民政府

2008年二季度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运行情况及上半年工作总结

按照《成都市2008年环境保护重大决策督查考核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下达2008年度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专项目标的通知》,平桥乡政府认真组织实施,积极推进此项工作的全面开展,各项整治工作进展顺利。现将2008年二季度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运行情况及半年自查总结汇报如下:

一、成立机构、分解目标、落实责任

为加强我乡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保证整治工作顺利进行,平桥乡党委、政府充实完善了平桥乡综合整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分管副乡长吴桂春同志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乡城建办、平桥卫生院、各村(社区)主任及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乡城建办内,办公室主

1 任由唐中辉同志担任,办公室具体负责整治工作的统筹协调,进度检查,整治质量,整治验收上报各项资料等工作。

二、二季度目标及运行情况

1、为加强对大气环境整治工作的宣传,营造爱护环境、支持环保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我乡对辖区内各相关企事业单位转发了目标精神,出动了宣传车20余次,在场镇要道张贴宣传资料60余张,同时各村(社区)也通过宣传栏进行积极宣传。

2、落实“一岗双责”制度,推行环境质量问责制。组织对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完善督查考评机制,严格考核。

3、辖区内的水葫芦通过前期的努力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由于夏季是该植物的生长高峰期,治理工作还在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4、3月以来组织人员对辖区内污染源进行了普查,对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及餐饮娱乐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并对辖区内的工业燃煤设施(窑炉)制定了整改措施,通过整改关闭窑厂1家;同时严格行政许可,从源头把关,保证了卫生院落实清净下水措施。

5、5月开展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执法工作,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大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6、自小春以来,我乡持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农民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扩大有机肥、生物农药使用量,推进节水农业发展,从源头上减轻污染;继续推进“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以鸿河生态养鸡为示范,推广健康

2 养殖方式,促进畜牧业环境友好型成长;继续发展农村沼气建设。

7、5月18日,我乡农村垃圾集中收运处置体系正式运行以来,城乡生活垃圾收集无害化处理得到跨越式发展,目前部分相关设施和管理体系正在进一步完善。

三、存在问题

1、夏季是水葫芦的生长高峰期,由于生长快,人员紧,所以给河道治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2、通过污染源普查,了解到我乡部分企事业单位还存在污染物处置不够合理和彻底的现象。

3、小春、大春仍然存在浪费水的现象。

4、个别村在环境卫生整治上有漏洞,村道上存在堆放杂草和白色垃圾未彻底清除的现象。居民、村民环境卫生意识普遍较差,随时随地扔垃圾现象突出,导致环境卫生不能持续。

四、下步打算

1、继续加强对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宣传,营造爱护环境、支持环保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2、继续发动群众加强对河面水葫芦的排查、清理和整治。

3、继续发挥污染源排查小组的作用,不定期对辖区内各村(社区)、各单位及小作坊等进行排查,并报有关部门。

4、进一步完善村渠三面光;同时开展各种宣传,强化农民春耕用水节约意识。

5、完善机制,优化问题迅速反映体系,增添可行措施。细化管理,加强保洁人员上岗作业的督查、考核、加大清扫

3 保洁、垃圾清运力度,彻底清除积存垃圾;加大对居民、村民环境卫生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切实做好我乡农村环境卫生工作。

金堂县平桥乡人民政府

二○○八年六月十日

第三篇:京社保发[2011]55号

京社保发„2011‟55号

关于在本市就业的外国人

参加社会保险有关业务操作问题的通知

各区(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社会保险代办机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的规定,在本市就业的外国人应当参加社会保险,现就有关业务操作问题通知如下:

一、依法招用外国人的用人单位,应在为其办理就业证件之日起30日内,到所在地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社会保险代办机构(以下简称社保经(代)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受境外雇主派遣到本市用人单位工作的外国人,由境内用人单位为其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二、用人单位在办理外国人参保登记前,应先在“北京市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企业管理子系统——普通单位版”(V4.3.7及以上版本)采集软件补丁(以下简称企业版软件),录入外国

人的护照号码为其派生社会保障号码。

企业版软件的下载地址: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或北京市社会保险服务平台/csibiz/。

三、用人单位使用企业版软件录入信息后生成报盘文件,打印《北京市社会保险个人信息登记表》(一式三份、表样见附件一)、《北京市社会保险参保人员增加表》(一式两份、表样见附件三)。

上述两表中有关项的录入说明分别见附件二及附件四。

四、用人单位于每月5日至25日到所在地社保经(代)办机构办理外国人参保登记手续,同时应携带以下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社保经(代)办机构核对原件,复印件存档备查):

(一)本人护照;

(二)外国人就业证、外国专家证、外国常驻记者证;

(三)外国人居留证件;

(四)《北京市社会保险个人信息登记表》(一式三份并盖章);

(五)《北京市社会保险参保人员增加表》(一式两份并盖章);

(六)本人照片(本人近期一寸、免冠、彩色、白底、冲洗照片,两张);

(七)其它相关证明材料。

持《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居住证》的外国人及持《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国人参保登记只需提供上述

(一)、

(四)、

(五)、

(六)项材料。

五、外国人的证件类型、证件号码发生变更时,社保经(代)办机构只做信息变更,其社会保障号码仍以初次参保登记时派生的号码为准,且终身不变。

六、具有与中国签订社会保险双边或者多边协议的国家国籍的外国人,其参加社会保险有关事项的规定仍按照协议规定办理。

七、社保经(代)办机构在接收用人单位上报的材料时,要认真核对外国人本人的护照、外国人就业证、外国专家证、外国常驻记者证等就业证件和外国人居留证件信息。若存在疑问信息,应退回用人单位,重新填报。

八、自本通知施行之日起,停止原外籍人员社会保险标识码派位业务。

九、本通知自2011年10月15日起施行。

附件:

1.《北京市社会保险个人信息登记表》

2.《北京市社会保险个人信息登记表》中相关数据项说明

3.《北京市社会保险参保人员增加表》

4.《北京市社会保险参保人员增加表》中相关数据项说明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一日

主题词:外国人参加社会保险通知

北京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办公室2011年10月11日印

第四篇:解决干部夫妻分居的相关文件(人调发[1991]12号、人发[1999]80号、人办发[2003]55号)

文件一:关于国务院各部门从京外调入干部审批工作有关问题的

通知

人调发 [1991 ] 12号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严格控制从京外调入干部的指标精神,一九八三年劳动人事部发出《关于国务院各部门从京外调入干部的审批意见》(劳人干[1983]38号)。经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个文件对搞好国务院各部门干部队伍的建设,控制北京市人口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不断变化,从京外调入干部工作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需要总结经验,对有关规定加以完善。现对国务院各部门及其所属在京单位从京外调入干部审批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审批条件

(一)因工作需要从京外地区调入干部的审批条件

国务院各部门及其所属在京单位缺编,应首先在京内调剂解决。确属工作需要,在京内无法调剂,必须从京外调入干部时,需制定调入调出干部计划,做到有出有进,利于干部交流。

1.使用我部下达的京外调干指标,从京外地区调入干部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及其所属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事业单位和具有政府管理职能的公司因工作需要从京外地区调入干部,要严格控制在我部下达的京外调干指标数额和规定的专业内,拟调干部应是经过三年以上基层工作锻炼,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专业技术骨干。拟调干部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包括处级干部)的,年龄应在45岁以下;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年龄应在50岁以下。

2.按国务院或我部所批专项指标从京外地区调入干部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及其所属在京单位,有特殊原因(如新建、扩建单位或地处远郊区县的单位)所需干部,京内地区难以解决,确需从京外调入的,由部委报文申请专项指标。十人以上者(含十人),报国务院审批。国务院批准后,由人事部具体办理调入干部审批手续。十人以下者,报人事部审批。用人单位应按下达的专项指标数额及规定的专业调入干部。调入干部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包括处级干部)的,年龄一般应45岁以下;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年龄一般应在50岁以下。

3.从京外地区调任副局级干部

国务院直属机构、办事机构按《关于国务院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等从京外调任副局级以上干部进京审批的通知》(人调发[1989]7号)规定,从京外地区调任本部门管理的副局级干部,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年龄一般应在50岁以下,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4.按有出有进的原则从京外地区调入干部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及其所属在京单位按有出有进的原则凭调出北京干部的指标,从京外地区调入确属工作急需的年富力强的专业技术骨干,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包括处级干部)的,年龄一般应在45岁以下;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年龄一般应在50岁以下。有特殊专长或确属紧缺专业的,年龄可适当放宽。夫妻同调进京的要从严控制,一般均应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此外,国务院有关部门对从京外地区调入干部的特殊情况作出的规定,按文件规定的具体办法办理。

(二)解决夫妻两地分居从京外地区调入干部的审批条件

解决干部夫妻两地分居,应坚持动员在京一方调往京外一方所在地,或夫妻双方同调第三地的办法。确需将京外一方调入的,按照有出有进,多出少进,占用调出京外干部指标的原则办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占用调出京外干部指标,可予办理:

1.夫妻双方均为干部,女方在京工作两年以上,且夫妻一方父母在京居住的。

2.京内一方为干部(指男方在京,或女方在京而夫妻双方父母不在京的),应为分居五年以上或年满30岁,工作需要,确实离不开的业务骨干。其中在京干部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副处以上党政职务,可放宽到分居三年以上或年满28岁。

3.女方在京为工人,京外男方是干部的,应为分居五年以上或女方年龄30岁以上,家庭生活有特殊困难且工作需要不宜调出的。

4.男方在京为工人,京外女方是干部的,应为分居十年以上或男方年龄35岁以上,家庭生活有特殊困难且工作需要不宜调出的。

在京干部取得博士学位的或获得国家级奖励的(主要完成者),不受年龄、分居时间限制、不占调出京外干部指标,予以办理。

为解决干部夫妻两地分居,在北京与大城市(包括津、沪和各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之间干部对调的,可不受职务、分居年限的限制。干部对调工作必须由人事部门组织进行。

(三)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京外直属单位已批准离休的干部,本人只身在外,其配偶、子女均系北京常住户口,可来京安置。

(四)照顾干部生活困难从京外调入人员的条件

在京干部男满六十岁或女满五十五岁,京内地区无子女,要求从京外地区调入子女的(子女或其配偶有一方系干部),可从京外地区调入一名子女。调子女时,应调未婚的;无未婚的,可调随迁人口少的已婚子女。被调子女年龄大的,可调其下一代(系干部)。

凡有子女在北京地区中专以上学校(含中专)学习或在驻京部队当志愿兵、干部及有子女在京内单位工作出国考察、进修以及自费留学的,一律不再从京外地区调子女。

在京干部的子女系独生子女,子女配偶在京外地区的,也可从京外地区调入子女的配偶(系干部)。

二、关于随调随迁人员的有关规定

拟调干部未成年子女,可以随迁。子女系在校学生和待业青年的,年龄可行当放宽的,但不得超过20岁。随迁子女人数一般不得超过二人(超过者需另附进京指标),并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子女系国家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的中专及中专以上在校学生不予随迁。

占用有出有进指标,因工作需要调入的干部,其已离退休的配偶随迁也需占用一个进京指标。

因工作急需调入的干部,系独生子女、其父母由本人赡养又长期在一起生活的,其父母可随迁。

使用我部批准的京外调干指标,国务院或我部批准的专项指标,因工作需要从京外选调干部,其配偶可随调,子女随迁。

三、报文程序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因工作需要从京外选调干部和因落实政策需要进京的干部,由部委行文报我部审批。中直机关、国务院各部委及直属机构、各人民团体和民主党派解决本部分干部夫妻两地分居调入干部或解决本部门干部生活困难需要调入子女的,由部委人事部门(局级)行文报我部审批。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京外单位司局级以下(含司局级)干部离休回京安置的,由部委人事部(局级)行文报我部审批。

凡经批准调入的干部及其家属必须在调函发出之日起六个月内报到,逾期未报到者,原调函作废。如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期报到时,应提前通知我部。

四、调配纪律与检查

有关人员在办理京外调干报文中,应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及有关规定。要做到各负其责,严格按程序办事,审核无误,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坚持原则。凡是涉及到本人和近

亲属的,应主动申请回避。凡搞不正之风,弄虚作假的,调动无效,应将调入人员工作、户粮关系退回原单位、原地,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为加强对京外调干工作的检查和监督,防止不正之风,各部门要对办理京外调干工作的情况定期进行抽查,有关人员应主动接受检查。

过去的有关规定凡与本通知精神不符的,以本通知为准。

1991年4月28日

文件二:关于进一步做好解决干部夫妻两地分居问题工作的通知

人发[1999]8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人事劳动)公安厅(局),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人事(干部)部门:

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意见的通知》(国发[1998]24号)精神,做好解决干部夫妻两地分居的工作,对于体现党和政府对广大干部的关心,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现就进一步做好解决班干部夫妻两地分居问题的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优先解决有突出贡献者和业务骨干的夫妻两地分居问题。对于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者、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的主要完成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被聘任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被聘任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满三年的人员、处级以上管理人员、博士学位获得者及工作满三年的硕士学位获得者的夫妻两地分居问题,不受年龄、分居时间、指标方面的限制,及时予以解决。

二、调整有关政策,加大解决干部夫妻两地分居工作力度。中小城市可逐步放开解决干部夫妻两地分居政策;有条件的大城市要逐步放宽条件;对于人口压力较大的特大城市,在严格控制人口迁移性增长的同时,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缓解当地干部夫妻两地分居的矛盾。

三、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及其所属在京单位的干部夫妻两地分居问题,按照中央、国务院关于既要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又要严格控制北京市城市规模的精神,除符合第一条规定条件的外,要继续坚持有出有进的原则予以办理。对因指标限制、分

居时间长、有特殊困难的干部夫妻两地分居问题,采取总量控制,分期办理的方式逐年予以解决。

四、对于因解决干部夫妻两地分居而在城市落户人员,各地区、各部门均不得收取城市增容费和类似增容费的费用。各地公安部门应凭县(市)以上人事部门出具的工作调动证明和户口迁移证件办理落户手续。

五、各地要按照本《通知》精神,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尽快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人事部、公安部备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一九九九年七月十三日

文件三:关于调整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及中央直接管理企业解决干部夫

妻两地分居政策的通知

人办发[2003]55号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部门,各中央直接管理企业人事部门:

人事部、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解决干部夫妻两地分居问题工作的通知》(人发

[1999]80号)(以下简称《通知》)下发以来,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及中央直接管理企业解决干部夫妻两地分居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长期积累的矛盾得到了初步的缓解。但仍有部分人员因客观情况所限,长期两地分居面临着诸多生活困难。为切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关心群众生活、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指示精神,及时为广大干部排忧解难,在继续抓好《通知》贯彻落实的同时,经与公安部协商同意,对解决干部夫妻两地分居政策作出如下调整:

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及中央直接管理企业夫妻两地分居干部,凡已分居两年以上,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可免指标解决两地分居问题:

1、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含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单位)现任主任科员职务且年满30岁人员;

2、大学本科毕业八年、年满30岁的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

3、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生活困难较大且年满35岁的其他人员。

二、根据《通知》精神,对企业总部职能部门正副职人员、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列入免指标解决两地分居范围。

上述解决两地分居政策的调整,有利于及时解决部分干部的实际困难,有利于用人单位更好地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希望各部门、各企业切实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分批考虑并及时做好备案工作。

二○○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第五篇:大连市户籍准入规定(大政发 [2012] 55号)及实施细则

大连市户籍准入规定

大政发 [2012] 55号

------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户籍准入规定》的通知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现将《大连市户籍准入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大连市人民政府 2012年12月7日

大连市户籍准入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进我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全域城市化建设进程,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办发 [2011] 9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全省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通知》(辽政发 [2012] 1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大连市行政区域内户籍准入。

已经取得异国国籍或获得异国长期居住资格的人员,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全市取消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性质划分,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第四条 本规定所称的主城区是指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新市区是指金州新区、保税区、普湾新区;新区是指由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瓦房店市组成的渤海区域,由庄河市、花园口经济区、长海县组成的黄海区域,普湾新区拓展区。

第五条 我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坚持“合理控制主城区,适度放开新市区,全面放开新区”的原则。我市户籍准入以具有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职业为基本条件。

第六条 新区常住人口迁入主城区、新市区,按照本规定执行。

第七条 在新市区登记常住户口5年以上(符合主城区登记常住户口条件的不受5年限制)、在主城区有合法稳定住所并实际居住的人员可以迁入主城区。

第八条 按照本规定申请登记常住户口的已婚人员,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应当同时办理户口迁移,有职业的配偶及未婚子女应当同时办理工作调动。

第九条 本规定所称的年限,均指申请登记常住户口时的连续年限。

第十条 市及区市县公安机关是同级人民政府的户籍主管部门,负责做好本规定的执行工作。

第二章 户籍准入条件

第十一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且实际居住、按规定申领居住证的人员,其本人及其配偶、共同居住的未婚子女可以在合法稳定住所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一)在主城区有合法稳定住所,在我市有合法稳定职业满5年,并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5年以上;

(二)在新市区有合法稳定住所,在我市有合法稳定职业满1年,并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1年以上;

(三)在新区有合法稳定住所,在我市有合法稳定职业。

第十二条 符合下列引进人才条件的人员,其本人及其配偶、未婚子女可以在合法稳定住所地或工作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一)具有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含境外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四级以上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国家职业资格仅限于《大连市紧缺职业工种目录》)或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二)与我市各类单位签订1年以上(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须签订3年以上)劳动(聘用)合同并参加社会保险(具有四级国家职业资格的须参加社会保险满1年,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须参加社会保险满3年);

(三)距法定退休年龄15年以上(四级国家职业资格年龄可以适当收紧,高端人才年龄可以适当放宽)。

第十三条 符合下列引进人才条件的人员,其本人及其配偶、未婚子女可以在新区合法稳定住所地或工作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一)具有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学历或四级国家职业资格;

(二)与新区各类单位签订1年以上劳动(聘用)合同并参加社会保险;

(三)距法定退休年龄15年以上。

第十四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我市行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的公务员(工作人员),其本人及其配偶、未婚子女可以在合法稳定住所地或工作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一)经市级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批录用,具有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以上学历,距法定退休年龄15年以上;

(二)经我市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调入,具有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以上学历,距法定退休年龄15年以上。

第十五条 符合下列购买房屋条件之一,且具有完全房屋产权资格的人员,其本人及其配偶、未婚子女可以在购房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自登记常住户口之日起,所购房屋3年内不得交易、抵押):

(一)在我市有合法稳定职业的个人在主城区(旅顺口区除外)购买商品房,单套住宅建筑面积达到70平方米或单套非住宅建筑面积达到50平方米;

(二)在我市有合法稳定职业的个人在主城区(旅顺口区除外)购买存量房,单套住宅建筑面积达到90平方米或单套非住宅建筑面积达到70平方米;

(三)在我市有合法稳定职业的个人在新市区、旅顺口区购买商品房或存量房,单套住宅建筑面积达到50平方米或单套非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

(四)个人在新区购买商品房或存量房。

购买非住宅房屋的,应当同时具有合法稳定住所方可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第十六条 在旅顺口区购买房屋落户的人员(达到主城区落户条件的除外),其常住户口5年内不得迁入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第十七条 符合下列投靠条件之一,且被投靠人有合法稳定住所的无业人员,可以在被投靠人合法稳定住所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一)被投靠的配偶常住户口在主城区并结婚满2年,或被投靠的配偶常住户口在新市区并结婚满1年,或被投靠的配偶常住户口在新区;

(二)投靠的未成年子女,父母有一方常住户口在我市,或因父母均系现役军人等情况被投靠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常住户口在我市;

(三)父母双亡的未成年子女,其投靠的监护人常住户口在我市;

(四)身边无子女的父母,可以申请1名无业未婚子女投靠;

(五)被投靠的子女常住户口在主城区、新市区,其登记常住户口5年以上,投靠的父母年龄合计满130周岁,或投靠的单亲父亲满65周岁、单亲母亲满60周岁;

(六)被投靠的子女常住户口在新区,投靠的父母年龄合计满130周岁,或投靠的单亲父亲满65周岁、单亲母亲满60周岁。

投靠配偶的,其未婚子女可以随迁。

第十八条 符合下列投靠条件之一,且需要办理工作调动的夫妻投靠人员,可以在被投靠人合法稳定住所地(引进人才也可以在被投靠人工作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一)投靠的配偶符合引进人才登记常住户口条件;

(二)被投靠的配偶常住户口在主城区且有合法稳定住所、结婚满2年;

(三)被投靠的配偶常住户口在新市区且有合法稳定住所、结婚满1年;

(四)被投靠的配偶常住户口在新区且有合法稳定住所。

第十九条 符合下列投资纳税条件之一,且依法经营1年以上的人员,其本人及其配偶、未婚子女可以在合法稳定住所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一)个人在主城区有合法稳定住所并注册资金120万元以上、年纳税8万元以上;

(二)个人在新市区有合法稳定住所并注册资金80万元以上、年纳税5万元以上。

第二十条 迁入我市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或销售中心、国内特大型企业的销售或研发中心,国内外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以及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所办的分校(所),其在我市工作且在本单位工作3年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可以在合法稳定住所地或工作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其配偶及未婚子女可以随迁。

第二十一条 经批准在我市定居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可以在合法稳定住所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第二十二条 原系我市常住户口的退学人员、退役运动员、刑满释放人员,可以在原户籍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第二十三条 按政策规定可以回原户籍地落户的我市生源毕业生或出国回归人员,可以在原户籍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第二十四条 符合国务院、中央军委以及省、市政府等有关落户规定的复转退伍军人、随军家属、军休干部、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可以在居住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第二十五条 经市级以上组织部门批准调入我市的人员,可以在合法稳定住所地或工作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第二十六条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落户的成建制迁入人员,可以在合法稳定住所地或工作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第三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大连市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办法》(大政发 [2003] 62号)、《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外省市单位整体迁入及其职工落户条件的通知》(大政发 [2004] 95号)、《大连市关于私人投资、购买商品房户口迁入暂行办法》(大政发 [2006] 57号)、《大连市引进人才落户暂行规定》(大政发 [2011] 76号)等文件以及《大连市调入、招收外地工人暂行规定》(大政办发 [1996] 139号)、《大连市人才工作居住证暂行规定》(大政发[2004] 75号)、《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重点工业园区和沿海经济带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大政发 [2007] 98号)等文件中有关户籍管理方面的规定同时废止。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有效期5年。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实施办法由市公安局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大连市户籍准入规定》实施细则(试行)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市户籍准入工作,根据《大连市户籍准入规定》(大政发[2012]55号,以下简称《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一元化户口登记

我市自2013年3月1日起,城乡居民实行统一户口登记制度,“户别”栏可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家庭户”或“集体户”。之前签发的户籍证件、法律文书中户口性质标注不统一取消,居民自愿申请变更的,公安派出所应及时予以办理。2013年3月1日之前,市公安局的人口信息数据和公安派出所的《常住人口登记表》户口性质标注不变。

二、户口迁移

(一)基本要求

1、拟将户口迁移至我市的各类人员,落户时均须具备与申请事由相符合的条件。

2、配偶系现役军人的申请落户人员,均按随军家属落户政策办理。

3、配偶系我市常住户口的申请落户人员,均应在其配偶户口所在地落户(符合准入规定的引进人才,配偶系集体户口且在我市无合法稳定住所的除外)。

4、已婚人员户口迁移,其配偶、未成年子女须随迁。

5、随迁落户的未婚子女不含虽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已育有子女的。

6、经批准落户的各类引进人才,无合法稳定住所的,允许将户口空挂在单位或单位注册地所在派出所的集体户口上;也可以落报在直系亲属家中。

7、在我市旅顺口区、新市区常住户口登记5年以上或符合落户主城区(旅顺口区除外)条件的,迁入主城区时,可到合法稳定住所的公安派出所申请办理户口迁移,区公安分局审批;否则按主城区准入条件办理迁移落户手续。

8、由外市(含我市新区)迁入我市主城区、新市区已落报小城镇户口的人员,户口迁移按相关准入条件办理。

9、办理落户的复退转军人和申请家属随军落户的现役军人须是已注销入伍前常住户口的。

10、需要办理核签落户的人员,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需到市人口结构办办理,旅顺口区、新市区、新区需到本区人口结构办办理。

11、在申请落户过程中弄虚作假的人员,一经发现将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其进行处罚;已落户本市的由公安机关注销其在本市常住户口,回迁入地恢复户口。

(二)需提交的基础材料

符合《规定》条件申请落户的人员,在办理户口迁移时,除需准备与申请事由相关的材料外还应提交下列证明文件:

1、《户口簿》或《户籍证明》(已持有《户口迁移证》的应届毕业生除外);《居民身份证》(16周岁以上人员)。

2、达到法定结婚年龄人员的婚姻状况证明,其中未婚人员须提供常住户口所在地婚姻登记部门出具的《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或公证部门出具的本人未婚声明公证书。

3、随迁未婚子女的原始《出生医学证明》或足以证明亲子关系的原始出生凭证或法医物证鉴定书;《独生子女证》或其他准予生育证明,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须提供由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及缴费收据;超过18周岁初、高中学生所在学校的在读证明。

4、申请人及随迁配偶、未婚子女有职业的提交在连就业证明,无职业的提交《就业失业登记证》(农业人口除外)。

三、各类人员户口迁移的受理部门及相关说明

(一)暂住人口户口迁移

符合《规定》第十一条办理落户的暂住人员可到合法稳定住所的派出所申请,由派出所受理,报分局审批,人口结构办核签。

1、申请落户的合法稳定住所,须是已取得《大连市房地产权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屋所有权证》并实际在此居住的。

2、落户主城区的须已办理本市《居住证》(暂住证)满5年,用人单位和个人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满5年(不在同一单位可连续累计,但用人单位和社保缴费单位须一致)。

3、落户新市区的须已办理本市《居住证》满1年,有合法稳定职业并参加社会保险满1年。

(二)引进人才户口迁移

符合《规定》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办理落户的各类引进人才可登录“大连市政府网上审批平台”,点击“人口结构办”窗口按相关要求办理落户手续(高端人才可持与落户事由相适应的证件、证明;进、出站工作的博士后可持《调动人员情况登记表》和《辽宁省博士后工作服务中心介绍信》到市人口结构办窗口直接办理落户手续)。

1、在国、境外取得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才须先到教育部留学人员服务中心办理国(境)外学历认证;毕业于我市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须先到我市教育局相关部门办理学历认证,技工院校的毕业生须先到市人社局相关部门办理学历认证;持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才须先到市人社局相关部门(船员须到海事局)办理技术职称认证,不在认证范围内的须提供《考试合格登记表》或《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持四级以上国家职业资格的人才,其职业资格证书在国家、辽宁省官方网站上无法确认的,须到市人社局相关部门办理资格认证。

2、毕业于我市普通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和四级国家资格的人才,其用人单位不含人力资源服务及劳务派遣企业(新区除外)。

3、高端人才的落户年龄可放宽到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我市普通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和四级国家资格的人才的落户年龄是距法定退休年龄20年以上;凭国家职业资格落户的女职工其法定退休年龄是50周岁。

4、在我市自主创业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适用引进人才准入规定。

5、我市生源的毕业生,毕业时户口从学校迁出,可直接回我市原户籍或与原户籍同一区域的合法稳定住所派出所落户;如在择业期内已在其他城市落户的,按引进人才落户办理。

(三)购房人员户口迁移 符合《规定》第十五条购房落户人员可到购房所属派出所申请,由派出所受理,报分局审批,人口结构办核签。

1、共同购房(购房时即为夫妻除外)、非本人出资购房的人员(直系亲属出资除外)不能办理落户。

2、在同一区域内购买单套住宅和单套公建均未达到规定标准,但合计达到单套住宅落户标准的准予办理落户(参与合计须同为商品房或同为存量房)。

3、购买公建房落户的需提供本人或直系亲属合法稳定住所证明。

4、2013年3月1日(以购房合同备案日期为准)前已购房人员的落户标准可按原购房落户政策规定办理,其他相关条件按现行政策办理;采用分期付款或抵押贷款方式购房的,须在2013年3月31日前付清全部房款或所偿还本金达到规定数额。

(四)投靠人员户口迁移

1、符合《规定》第十七条无职业投靠人员落户可到被投靠人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请,区、市、县公安(分)局负责审批。

(1)投靠人申请落户,被投靠人须有合法稳定住所且与本人户口登记一致,否则不予办理落户。

(2)被投靠人因本人无合法稳定住所而与父母、子女共同居住,父母、子女取得合法稳定住所所有权或使用权,且无房屋权属纠纷的,可视为有合法稳定住所。

(3)父母投靠子女仅适用于投靠人在直辖市、省会市、计划单列市以外的城市无子女的情形。 (4)未成年人因父母双亡投靠法定监护人的,其法定监护人仅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第二款规定的兄、姐。

2、符合《规定》第十八条有职业的投靠人员落户可登录大连市人民政府网上审批平台,点击人口结构办窗口,按相关要求办理,其中配偶无合法稳定住所的投靠人须符合人才准入条件,且用人单位须在我市主城区、新市区注册并参加社会保险。

(五)投资人员户口迁移

符合《规定》十九条投资落户的人员可到合法稳定住所的区、市、县公安(分)局申请办理落户,人口结构办核签;合法稳定住所和投资经营场所不在同一区域的由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户籍大队受理审批。

1、投资人须个人出资在我市经商办企业,所注册的公司为自然人独资或所有股东全部为自然人的有限责任公司。

2、投资款应为个人出资的注册资金,转让的股份不能办理;所经营的企业须在我市工商部门注册且在我市税务部门纳税。

3、纳税金额指企业应缴纳的税种,不含滞纳金及预交税款等。

4、租赁的经营场所须签订一年以上的租赁合同,并登记备案。

(六)随军家属户口迁移

符合《规定》第二十四条有职业的随军家属落户须先到人社局办理工作调入,再到人口结构办办理落户手续,其中部队驻地(团以上机关,下同)和调入单位不在同一区域的由部队驻地所属人社部门办理;无职业的随军家属落户主城区的须到实际居住地公安分局办理落户手续,落户新市区、新区的须到部队驻地所在地区、市、县公安(分)局办理落户手续;申请家属随军的现役军人须注销常住户口。

(七)复退转军人、无军籍职工落户

符合《规定》第二十四条复转退役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无军籍退休职工落户的人员,须持相关审批部门出具的落户手续到人口结构办办理核签手续后,再到拟落户派出所办理落户。

(八)其他各类人员户口迁移

1、符合《规定》第二十条的单位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户口迁移到市人口结构办申请办理,其用人(工)单位须在我市工商部门注册,并在我市税务部门缴纳税款;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人员须在该企业连续工作3年以上,申请落户时已在我市工作一年以上。

2、符合《规定》第二十一条的华侨需到市政府侨务办公室办理审批手续、台湾同胞需到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办理审批手续、港澳同胞需到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办理审批手续后,到合法稳定住所派出所办理户口登记。

3、符合《规定》第二十二条退学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到原户籍地派出所办理落户;退役运动员须是享受推荐安臵工作政策的人员,到市人社局办理安臵手续后,由市人口结构办办理落户手续。

4、符合《规定》第二十五条组织部门调入人员,落户主城区、新市区的需到市委组织部门办理调入手续后,到市人口结构办办理。

5、符合《规定》第二十六条的成建制迁入人员到市人口结构办办理落户手续,落户须在规定时间内一次性办结。

四、相关用语解释

(一)本文所指的直系亲属包括本人(配偶)的父母、配偶和子女。

(二)合法稳定职业指被我市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正式录用或被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单位或民办非企业单位聘用,且依法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同时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的情形(含自主创业)。

(三)合法稳定住所指在我市依法取得房屋(土地)所有权证的住宅(商品房、存量房、农村地区依法取得宅基地并在宅基地上建造的住宅)、依法承租的公有住房(不含主城区、金州新区、保税区非常住人口有偿或无偿取得本区域内公有住房承租权的住房)、政府提供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型住房,不含承租私人的住房(下同)。

(四)完全产权指没有抵押担保等其他权利的房屋产权。

(五)高端人才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人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选;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学术技术带头人;在国内外担任重大科技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重大工程项目的首席工程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在国(境)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副教授以上职务的专家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前两名完成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在世界500强或国内100强企业担任3年以上高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六)大中型企业指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大企业(集团)、国务院机构改革后成立的大企业(集团)、中央部委办确定的大企业(集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大企业(集团)以及其它国内著名企业包括决策中心、营销中心、科研中心、信息中心等机构在内的总部或地区(区域性)总部。

本实施细则自2013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各类准入户口的办理流程和主要手续可登录大连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网站查询,亦可到各类户口的受理部门咨询。

本实施细则由大连市公安局负责解释。

上一篇:2月份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录取通知书11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