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室老师述职报告

2022-08-17

报告是在工作或项目事后编写的,所以报告具有总结性、叙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格式编写,才能编写出有效的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研室老师述职报告》,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

第一篇:教研室老师述职报告

小学语文老师教研论文

提高小学课堂兴趣要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以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为基础,以个体原有的水平为起点,逐步耐心地进行。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老师教研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老师教研论文【1】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

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学生的道德素质比文化素质更加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平常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将德育有效地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而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另外,像《中华美德贤文》的文章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进而实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推荐学生阅读此类的书籍。为了更加有效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师可以“情”和“知”这两个方面作为视角进行渗透。(1)所谓的“情”是指使小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使学生对好的行为习惯持有愿意学习、满意以及快乐的态度,并且对于不好的行为习惯持反对、不满意,以及愤怒的态度。例如,教师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一篇文章时,应当以讲解爱国主义作为核心,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信心,这样教学能够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2)所谓的“知”是指对小学生实施说理教育,让小学生明确我们一致认可和提倡的道德标准有哪些,只有使学生明确了具体的道德准则内容,才可以让学生明确怎样做是正确的和合理的、怎样做是不合理的和错误的,以及不应当做什么和应当做什么。例如,教师在教学《海豚救人》这一篇文章时,务必将人和动物间的微妙关系说明白以及人类保护自然界动物的目的是什么和采取怎样有效的行动进行保护等,从而让学生有所认知,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素质教育的一项关键内容就是美育,美育能够健全人的品格。其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想象美的能力是尤为关键的。针对小学生来讲,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和阅历是非常少的,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进而感受到美。教师应当结合教材知识要求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比较差,因此教师在启发学生想象的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一首古诗时,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一幅美丽的瀑布画面,并且配上柔美的乐曲,然后要求学生在观看之后闭上双眼,在听乐曲的过程中对瀑布的壮观美进行想象,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想象美的能力。

三、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学科进行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但是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学习目标的实现进行考查,而且也是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检验与完善,进而让教师不断地完善教学设计,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是,目前固有的考试制度让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依旧保持在一张试卷中。因此,需要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而合理和科学地评价学生,只有如此,才能够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并且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

(1)实施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通过单一的教学评价———笔试对学生进行评价,然而笔试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为此,教师只有实施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进而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实施活动测试、口试、笔试以及与平常表现相统一的教学评价,从而更加全面地考查学生。

(2)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尽管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可是他们具有比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朗读能力;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为理想,可是他们却常常沉默寡言。鉴于此,单纯地以笔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是不科学的,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教师需要完善评价内容,立足于学生的价值观、情感、学习态度、能力、知识构成等多个方面,更加全面和系统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地渗透素质教育。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素质教育的实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师的光荣职责,也是国家对教师提出的希望和要求。为此,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教学中有效地渗透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老师教研论文【2】

一、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有效运用的核心理念

观念是行劝的向导,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直接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师展开的,将学生视为从属的课堂参与者、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整个教学成为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如果依旧以教师为中心,那么,教学只能是从传统教学的满堂人灌变为现代教学的满堂电灌,只是披上了现代化教学的外衣,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这样的教学势必是失败的。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出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整个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展开。只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才能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师生共同参与与探究的平台,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一)素材选择要贴近学生学情,提高本身实效

在制作课件或收集信息时,要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要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选择最具典型性与代表性的素材,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这样才能使现代信息技术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学情,能够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思考的独立性,从而使学生在轻松而愉悦的氛围中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否则只是按教师的主观意愿来选择素材,就会脱离学生这个中心,无法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与动力,不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自然也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运用时要处理好突发事件,促进课堂生成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有着不同于成人的思考方式,即使在学生之间也存在差异,为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并不能预料到课堂所发生的情况,总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果只是机械地照搬预案,同样会脱离学生这个中心,不利于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展。因此,要实现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时,不要将学生的思路强行拉到预定的教学方案中来,而是要灵活运用教学技巧,对预设的学案进行合理调整,当堂创作,真正做到张弛有度,使得整个教学活动在教师的灵活掌握下围绕着学生有效展开,使得课堂处于不断的动态生成之中,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这样的课堂才能具有生命的活力,成为学生自主发展与自我展现的舞台。

二、适当放慢教学节奏,在师生、生生之间展开互动探究

现代信息技术将教师从繁重的板书中解脱出来,可以让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展开思考与探究。但许多教师片面追求大容量,教学节奏加快,学生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展开独立思考与探究,这也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有深入地思考与思维,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自主交流与互动探究,才能让教学成为学生的学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放慢教学的步伐,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当学生存在不同见解时要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交流与讨论,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实现师生的共同参与与互动探究,真正实现以学定教,让学生由学会到学会,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与思维,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双善于观察与发现的眼睛,要能够从学生的眼神与表情中读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一知半解,还是完全不懂,还是彻底明白。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来调整教学节奏,学生明白的地方一代而过,而不懂的地方则要重点讲解,这样才能在全体学生深刻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实现教学容量与密度的增大,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三、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为教学服务

不可否认,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重要优势,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深奥的知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展开主动探究,实现了学生由苦学到乐学,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的转变,这正是新课改下我们所追求的有效教学。广大教师也正是看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这种优势而狂热地运用于教学之中,无论是新知的讲授还是旧知的复习或是优质课的准备,清一色的现代信息技术,没有现代信息技术就无法上课,甚至是不用现代信息技术而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的教学与优质课与新课改没有任何联系。这是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将传统教学手段推向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对立面。冷静下来认真思考,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真的是势如水火,只能两者选其一的关系吗?教学手段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就在于运用,正如赞科夫所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也就是说教学方法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只有独具匠心的运用,才能使之成为推动学生认知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都是平等的,都有着各自的优点与缺点,如果只是盲目地排斥与肯定,并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只有理性认识,科学运用,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比翼双飞”,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的强大联盟,才能为学生打造一个富有活力与魅力的课堂,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引导学生展开主体探究,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四、结语

总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这是新课改下小学教学的必然趋势与重要方面,是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步伐,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这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探索,这样才能摸索出一条有效运用的途径,探索出全新的教学模式,使之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使之成为展现学生个性,激活学生思维的最佳平台,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乐趣。

第二篇:语文教研组老师工作总结

这是我们语文教研组四个老师的集体结晶、集体总结。

这份总结是我们四个老师分别写出了工作总结后,然后集体放在一起进行整合,去其糟粕,留其精华,糅合了我们四个人的全部工作经验和心得。

这份总结写出了当前素质教育的精髓,我们相信写的很好。

转眼间,紧张、繁忙的一学期又结束了。 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我们语文教研组的四位老师立足岗位,团结协作,在学校教导处的领导下,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顺利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研任务。工作中每位老师都能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根据教学工作计划,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转变教学观念,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提高本组语文教学水平及语文教学质量。现将本教研组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

本学期的教研活动计划以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依据本年级、本学科特点,在征求了其他教师的意见后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计划本着务实的原则,力争有效指导本学期组内教研。为了更好地开展教研活动,我们还通过讨论,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措施,每次活动有内容、有中心发言人。为了使每次活动顺利进行,计划制定好后张贴在醒目的地方,让每位老师在每次活动前都能够针对活动主题充分地准备。

二、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

1、教研组教师针对一年多来苏教版语文教学活动进行探讨,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第一次教研活动中,我们除了制定计划、确立重点,大家还提出了一年多来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困惑进行探讨,组内教师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都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低年级学生,学习刚刚起步,可塑性强。我们在教研活动中仍然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继续定为本年级研究专题。要求每位老师,平时教学中严格要求,训练到位,经常抓,抓经常,并且经常交流,相互借鉴一些好的做法,采用班班互比互学的激励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学期下来这方面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通过平时教学、听课以及日常的学习生活的情况看,本年级组的孩子在许多方面仍然做的不够好。

2、本学期我们全组老师积极学习新课标,教研活动时进行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充实自己,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通过集体备课,认真探悉教材,发现教学及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学习他人的教学优点,改进自己的教学活动,使教研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本学期,我们教研组在单元备课时继续采用中心发言人说统帅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大家各抒己见的形式,一同讨论研究教学方法与策略,对重点难点进行反复推敲研究,并展开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提高认识,在讨论中促进教学。在讨论中肯定、学习好的教学方法,这对课堂教学起到了非常有利的指导作用。教学中,我们采用实践与反思相结合的方法,每单元上完统帅课后大家都能够积极认真地进行单元教学反思。教师们能够畅所欲言,毫无保留的将自己教学中的成功经验与大家交流共享,教学中不足的地方大胆地说出,大家及时地讨论,提出应对的措施。

3、上好组内课,认真听评课。提前说课并一次次地试讲、修改教案、修改课件,组内老师不厌其烦、积极听课,针对她们教学设计及讲课中存在的问题献计献策,帮助修改完善,相信在今后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大家会更加努力,取得好成绩。在平时的教学中大家能够互相认真听课,课下探讨,取长补短,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4、及时、认真地检查教案、作业。本学期互查了两次作业、教案,在检查中看到本组老师能够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并能根据教材的特点,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

5、运用直观性教学手段,创设活泼生动的教学课堂。

三、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由于我们组的新教师较多,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间同伴互助的作用。通过老带新,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通过教研活动的内聚力、引导力、提升力,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让新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四、重视后进生的转化,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本教研组教师对于辅导工作都非常重视,不仅对优生加以辅导,使之能力和成绩更好,对于后进生的辅导更加重视,每位教师对后进生都能认真地有针对性地辅导,力争使他们赶上班中同学前进的步伐。后进生们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学习成绩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总之,一学期下来我们教研组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但每一位老师都能踏实,认真地工作,教学工作苦乐相伴。在下学期的教研组工作中,我们将在不断找出不足、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多反思、多总结,调动本教研组所有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开展多种行之有效的活动,促进各方面工作效率的提高。

虽然有些新来的老师还是有些缺乏经验,能力还不是很强,教研活动水平和经验不是很足。这就需要我们这些老资格的教师多多的支持和帮助,但是还是有些地方不尽如人意。这是我们语文教研组需要改正的。

在以后教学的岁月里,我相信我们组的教研成绩会越来越好的,随着老资格教师的不断学习和新教师的不断提高,我相信我们语文教研组老师的学生成绩都会有一个很高的提高的。

这就是我们教师组的的集体总结。

第三篇:中学老师如何撰写教研论文1

中学老师如何撰写教研论文1——以永嘉县名师工作室论文为例

一、教研论文的意义

教师有两种:一是“用教材教”;二是“教教材”。前者是研究型老师,后者是“教书匠”式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当然欢迎的是“用教材教”的老师。谁都不愿意面对一个教案十多年不变的教书匠。就以语文教学为例,很显然,做一个“用教材教”的研究型语文老师,是在推进和深化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对中小学语文老师提出的一项重要的专业素质培养目标。是对广大语文老师,尤其是中青年老师的一种期待。其它学科也是这样。著名的语文学家曾祥芹80年代,针对语文老师的科研能力状况,曾呼吁:“我们完全有理由向语文教师提出这样的口号──走教师学者化的道路!” 拒绝做“教书匠”,走教师学者化的道路,就涉及到咱们语文老师如何得心应手地将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所获得的成果展示给人们。要想将自己的教学教研成果与别人分享,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撰写教研论文。对于语文学科是这样,对于其它学科也是一样。因而,培养和提高中学老师的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就十分必要。这是从教研上来说的,世俗的层面上,写教研论文还关涉到评职称。所以,这种素养对于大家来说就有十分迫切的现实需要。

一谈到论文,大家可能就觉得离自己很远,似乎就很高深,其实不然。本质上讲,论文就是一篇议论文。我们从初中开始就教学生写议论文。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运用种种论证方法等等。其实,无论多高深的论文,都得遵从这个基本的流程。只不过涉及到的问题要复杂一些,篇幅相应的也就要大一些。

什么是教研论文呢?

所谓教研论文就是发表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的文章,属于学术论文的一种,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实践性的特点。针对中学教学的特点,安徽省特级教师张斗和指出:广义的教研论文,大致包括六个方面:

1.教学改革和实验的论文; 2.教学理论的介绍文章; 3.教材研究和分析;

4.教学心得、体会的经验的总结; 5.教案和教学设计; 6.习题分析和研究。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写的层面还是非常丰富的。无论教什么,这些层面几乎跟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有关。而无论撰写哪种论文,它既是一个逻辑演绎过程,又是一个将思考进行条理化的过程,更是一个教师对研究对象认识深化的过程。教师学者化,撰写论文是一个无法绕过的途径。一个教师想在业务上不断提高自己,撰写教研论文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从阅读大家的论文来看,一些老师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已经非常深刻,见解也非常独到,让我大开眼界。我想,能够写出这样的文章的老师,在自己教学中面对具体问题一定会游刃有余。所以,撰写教研论文,对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毫无疑问非常有好处。

鼓励一线教师撰写教研论文,走教师学者化道路。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撰写教研论文的意义。在我看来,撰写教研论文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研论文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提纯

有些老师可能有这样的经验,一谈到写论文便头疼,视为畏途,将论文看得很神秘,觉得那是专业研究者做的事儿,是教育专家事儿。跟一线老师无关。大家都知道,实际上,很多教育专家都是从一线教学上成长起来的。成为教学专家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人家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并能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发表出来,广为人知。

我想,还没有哪位中学教学专家,是直接从对教学的纯理论研究开始的。钱理群教授,之所以退休之后,又开始从事中学教学试验,其实,在于钱老师在北大读硕士之前,已经在贵州一个中学教了十八年书。有非常丰富的中学教学经验。教学一线的老师撰写论文,其实有非常得天独厚的条件。只是,因为我们缺乏研究意识,同时,也没有尝到科研的乐趣。只知道“已然如此”,而很少追问“何以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因为惰性和惯性,就把自己弄成了一个教书匠。

加之,总是将论文看得过于神秘,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写论文的积极性。事实上,教研论文远没有那么神秘,或者高不可攀。教研论文,是一个教师对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的结果的总结;同时,也是一个教师对日常教学中的零星思考、心得体会进行完善、整理或阐释的结果。很显然,教研论文形成于有目的的系统研究之后。是一个中学教师学者化的起点。这是一个自主的过程。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找到了乐趣和成就感,教研活动就会很好地延续下去。

确定选题时,如果是导师给一个题目,让你去做,往往非常难受。也很难写好。因为可研究的东西很多,我和导师感兴趣的东西不一定相同。而一个选题,如果是自己发现的,有兴趣,自然写起来就有激情,效果会完全不一样。同理,一个中学老师如果硬着头皮去撰写一个别人给的命题,如同教师对学生的命题作文,往往难以取得好的效果。除非所选题目,正好也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所以,西方国家学生跟着导师攻读学位,往往要充分了解导师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大家在同一个课题之下开始工作。前提是,大家都对这个有兴趣。我想,中学的名师工作室,也应该是这个道理。我读了几个名师工作室送来的论文,大家的选题大致相近,这很容易共享经验,形成研讨,也容易出成果。论文说到底是长期思考的结果,如果平时没有留意,而为了某个目的去“硬写”,自然写不好。如为了评职称去硬“编”一篇,为了应付任务去硬“抄”一篇。出于这样的动机,写出的论文,显然没有什么价值,对自己的教学没有什么帮助,只是浪费时间而已。

2.教研论文是提高业务能力的捷径

所谓论文,是要解决问题的。有了问题,才写论文。这就是我们通常强调的“问题意识”。现在的中学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张口闭口都是新名词,但是一旦涉及到教学还是老一套。我告诉大家,大学更是如此。其实我们煞有介事地所谈的都是一些“伪问题”。比如,我也经常听到中学老师将“文本”这个词挂在嘴边,事实上,似乎并不太清楚到底什么是“文本”。

我告诉大家,“文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叙事学概念,与“作品”相对。简单地说,如果贴合文章作者分析,那我们就面对的就不是文本,而是作品。比如,我们以前分析《故乡》的时候,老是将“我”和作者鲁迅等同起来。而我们口头上又不停地称“文本”。这就很可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在于一些老师将理论和教学实践脱节了,看成了两码事。对一些现象没有深究。丰富的教学经验,不能适当提纯。也就是说,对自己的知识没有一个自觉性。

一个中学老师一边教学,一边写论文的重大意义在于:撰写论文,既能提高一个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思维水平,又能提高一个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种能力的提高,能够很快把自己从教书匠的队伍中脱离出来。而对自己教学更有自觉性。所谓教学自觉性,就是不仅知道“要这么教”,而且知道“为何要这么教”。这样,撰写论文就为在日后的教学中,对一些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改进与提高积累了经验。通过写论文,将问题明晰化,毫无疑问是一个老师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最方便的捷径。因为,写论文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一个教师认认真真地写论文了,必然会有多方面的经验积累,必然促使他去关注更多教育改革的前沿问题,必然去捕捉教改的最新信息。同时,也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而去丰富自己的知识。对于任何职业来说,“自觉性”都非常重要。一个成熟的作家自然知道自己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好。一个老师自然也会知道自己哪堂课讲得成功,哪堂课教得不理想。写论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省契机。始终葆有问题意识,始终葆有自觉性,快速提高业务就不是难事。因为对相关问题有研究,教师讲课自然也就充满了自信。这样,课想讲不好都不可能。

既然撰写教研论文有这样大的意义,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目前中学老师撰写教研论文所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二、教研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 1.选题过大

现在写教研论文的中学老师多了起来。刚开始写论文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怕自己没话说。因而往往选一个比较大的题目。这样就容易凑足字数。其实,这是个误区。目前中国学术界同样也是如此,谈的都是一些大得吓死人的话题。这是学风空疏的表现。 选题过大,是指在确定论题的时候,论域也就是论述的范围过宽,题目的外延偏大。为文章所定的题目,只是某个特定的研究领域,而并非是一个具体的问题。也就是,从题目上看不出他的问题。好的论文,是一眼就可以从题目上看出作者关注的问题所在。

这样的“大题目”,举例来说,比如《试论语文素质教育》《浅论语文单元教学》等。你看,“语文素质教育”和“语文单元教学”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研究的范围。这两个题目明显都定位在一个庞大的“面”上,看不到一个具体的“问题”点。大的问题不是不能写,只是,题目的论域大,需要足够的信息做支撑,涉及的层面也很多。而论文说话得有依据,就得花足够的时间去做调查,取得数据。有些课题的研究,还需要多个人合作,需要有资金支持,需要足够的时间。一线教师因为要从事教学,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有全面、系统研究一个较大课题的理想环境和物质条件。而勉为其难地要写这样的论文,在一个小的篇幅内,容纳下一个大的问题,自然而然就会说一些“大”而“空”的话,泛泛而谈,浮光掠影。要么顾此失彼,难以自圆其说。

所以,初次撰写教研论文,选题时还是尽量从“小”处着手。教学一线的老师,其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取得的点滴经验和体会,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尽量做到由小到大,由浅入深,这样的论文就会对教学实际具有指导意义。以我所见,很少有大题目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与此相反,我看日本学者的论文往往谈的都是非常具体的小问题。对一个问题的研究十分精深。而且,让你觉得人家研究的切切实实是“问题”。

如高双双老师的《“笑”动全文》,姑且不说他的论述过程如何,起码,从选题意识上看,我认为是可取的。选题着眼点就很小,从《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对“笑”的描写入手,分析曹雪芹塑造人物的高明。着眼点“小”,给人以启发,也给人以收获。还有一位老师从温州地区中考试卷中的一个问题来展开思考,如《关注事物联系,体现综合价值──从2014年温州中考社会卷第22题说起》,我也觉得起码从选题上还是很有新意。而有一位老师的论文题目是《浅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我觉得“教师专业化”问题就是一个比较大而复杂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是不能“浅谈”的。如果要谈这个问题,可以再细化,谈里边的某一个方面。一篇四千字的论文,而所谈的问题又非常复杂,所以,文章里小标题很多。每个问题都很难谈出新意。 2.堆砌材料

对一个问题没有深入研究的时候,很难有观点。这时候,又要强写论文,一些老师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大量堆砌材料,来凑成一篇。

堆砌材料,是指在论文写作中,对所引述材料以及所举事例,不能合理选择,堆积得过多、过杂。只见材料不见观点。这也是一般初学写论文的人所存在的共性问题。作为语文老师大家都教过学生写议论文。刚才说过,其实,议论文就是微型论文。所谓论文,最重要的是亮明观点。引述的话和所举的事例,都只是为了佐证观点。但是很多人,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引述了张三怎么说,李四怎么说,最后,我最想看的是论文作者怎么说,却没了下文。也就是独不见作者怎么说。作者的观点往往淹没在材料中,有的压根儿就没有自己的观点。

在大家送来的论文里,也有这样的情形。现象的罗列和过程的描述,成了论文的主要部分,摆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大堆散乱的材料。而教研论文的重点是在亮观点,说看法,讲知识。论文是要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去反映客观事理,以理服人,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在论证观点时,需要举例,也是简单概括,而且能够跟说理密切关联,不能似是而非,硬塞进去。典型的例子只须一两个即可。如果举例过多且无关痛痒,那么论文就难以有见地。一篇论文对人有启发的,不是引用的那些名人观点或名言警句,而是,作者对某个教研领域某个问题独到的见解,和缜密精辟的分析,还有对相关问题的完美解决。观点需要鲜明亮出来,而不是要读者从大量的事理中去寻找、概括。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时表明,作者对所关注的问题,还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停留在感觉和印象上,没有从中发现问题症结所在。也就是仓促上阵,而好的论文,观点是自然得出的。

大家的论文里有一篇名为《“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科学课堂中的应用》,这个题目,在我看来还是有些大。我统计了一下,全文三千字,分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举个例子然后展开论述。举例部分用楷体,论述部分用宋体区别开来。第一部分举例用了450字,真正的论述部分只有79字。第二部分,举例1200字,论述部分只有93字;第三部分举例248字,论述200字。通过简单的统计,就可以看出,这篇论文没能处理好“述”和“论”的关系。刚才讲了,不是不能举例,关键是要合理安排篇幅。论文不是调查报告。 3.缺乏分析

与堆砌材料相关的就是缺乏分析。没有观点,自然无法真正展开论述。

分析,即论文的论证过程。而一些论文缺乏论证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任何一篇论文(包括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几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然,分析问题应当占最大比例。如果,一篇论文缺乏分析过程,或者这部分过于薄弱,那么就必然会导致论文内容空洞,底气不足,难以服人。相反,如果一篇论文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又整体到部分,由现象到本质地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透彻的剖析,也就是对“何以如此”的问题能够说出所以然来,那么,论文的含金量就随之增加。现在学界,学风整体比较空疏,人们除了喜欢做大的题目外,也喜欢抛出一些新名词,貌似高深。这样的论文,由于不能揭示教学规律,不能触及到问题本质,所以不可能起到指导作用。

论文缺乏分析,难以说出个所以然来,作者缺少充分的积累是一个主要原因。对与教育有关的一些基本理论十分生疏,对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教育法规学习比较少。再就是,缺少思辨性的必要训练。这个就需要适当读一些哲学和逻辑学书籍,加强自己的理论修养。学会从多个角度、不同侧面看问题能力。

一篇论文缺乏分析的论文外观上就可以看出来。显见的标志就是文中标题过多。一层层的标题,动辄罗列“一二三四”。这种现象在我看到的大家的论文里,比较普遍。我们要明白的一个问题是写论文不是学生回答问题,其

一、其

二、其三。更不是领导讲话,今天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包含三个小问题等等。(举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的例子)。

论文是要论,要分析,而有的老师只是描述甚至抒情。如有位老师的题目是《论班主任教师如何用纯净的爱来帮助学生成长》,4600字的论文分为五个部分,除去引论,每部分不足千字。篇幅短,涉及的问题多,分析就自然难以充分。因为谈的是“爱”的问题,文章每一部分的标题分别是:爱是一种依恋;爱是一种理解;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浪漫;爱是一种责任。我觉得作者概括得很好。但是,这不是论文的语言,而且,标题之下也多是对现象的描述。也就是标题是抒情的,内容是描述的,难以见到分析说理的时候。这样就不合适。 一篇名为《旁观者与参与者》的论文,我对该篇的标题不是很满意。后边再分析。但是,作者有一点我觉得比较可贵,就是近三千字的论文里,能够紧紧围绕着一个问题来谈,分析的过程十分充分。

4.观点陈旧

现在各行各业都讲创新。

创新自然是一篇论文最为重要的品质。论文要出新,就在于观点新鲜。观点陈旧,人云亦云,自然就没有吸引力。

教师应该加强对语文教育领域中的现象、问题等的探讨研究,并把探讨研究的成果反映出来。如何让自己的探究出新意,以语文为例,不外乎这样几种情况: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的语文教育理论去解决语文教育中的具体问题;或者把语文教育的实践经验上升到语文教育理论高度去把握,从而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给读者以新鲜的认识和理性的启迪。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权威,善于发现新事物,捕捉新苗头,是撰写富有创见,有新意的论文的前提。

如何做到出新意?安徽的语文特级教师张斗和提到三个“特别关注”,我觉得讲的很有道理。虽然讲的是语文学科,但是对于别的学科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其一,关注新背景 包括新的时代背景,新的教学形势。具体表现在,新的课标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十年课改的新问题层出不穷,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无法回避。这对于老师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样的新变化、新内容、新要求,无疑为广大一线语文老师搭建了最大、最好的教学论文写作平台。

其二,关注新题材

具体表现为:1.《语文课程标准》的认识和研究;2.新教材研究,包括文本解读、资料链接、新旧教材对比研究;3.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研究;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5.不同文体教学研究;6.由教学问题引发的课题研究;7.对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研究;8.试题研究,特别是中高考试题研究。

其三,关注新信息 1.要关注教改领军人物关注这些人物,就是及时了解教改方向,了解教改前沿信息,开阔自己的视野。除了老一辈的于漪、钱梦龙等,还有一些新秀。同时,也要注意一些大学教授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看法。如钱理群、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南开大学的徐江,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等。这些大学教授能够带来新的观点,打开新的视野。

2.关注教学刊物如《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等等。关注权威刊物,可以及时了解教改动态,相应课题、话题的研究程度,刊物的用稿风格等等。

3.关注文学新思潮、新动向

这里就是强调的是阅读的重要性。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不能只读教材和教辅资料,应该博览群书,热心文史。同时,适当读一些文学作品。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开阔视野。还能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跟前边所讲的相关,其实,选题不合理,也容易造成观点陈旧。也就是俗话说的“炒冷饭”。刚才举了一个关于班主任工作的论文。另有一篇题为《让爱一路相伴──浅谈班主任爱的教育》。这样的论题,我想很难出新。因为老师对学生的爱的教育,实在是一个太老旧的话题。要谈出新意来非常困难。需要有在这个大的论题之下的别样发现。同时,大家可以意识到班主任的爱的教育问题,同样是一个大问题,大问题就难以出新意。选题角度如果小的话,就容易将即便一个比较旧的话题谈出新意。

有一篇题为《以学评教,源于生本,活于课堂》,谈的也是一个教学法的老问题。我统计了一下,全文4400字,大小标题一个13个。观点陈旧,跟缺乏分析,堆砌材料等其它问题往往共生。

所以,以我的经验,如果论题出新意,还是要选题角度新颖。有了论述对象之后,在对相关问题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认真选择一个合理且新颖的切入角度。只有,角度有新意,才能分析论证起来才有热情。如有位老师的论文题目是《例谈中学语文课堂过渡语的作用及其艺术性》。我觉得文章选题就比较小,而且角度比较新颖。仅仅谈的是在课堂上如何使用好过渡语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举例也比较恰当,很能说明问题。

第四篇:老师们给教研员的话

1、他们本人要有在农村偏远学校工作的经历,才能理解!

2、你既然有本领,为何不自己坚守一线,一辈子上课?为何要来听课而不是上课?

3、我对“优秀的强者、内行”经常去听“弱者、外行”的课,然后“指点”,很不理解。

教研员肺答

1、教培中心的同志,除了厨师,均有一线教学的经历,而且在一线也取得了一些相对的成绩!所以有老师说“他们本人要有在农村偏远学校工作的经历,才能理解!”是缺乏互相了解和理解导致的。

2、“你既然有本领,为何不自己坚守一线,一辈子上课?为何要来听课而不是上课?”这句话有逻辑问题,因为“有本领”与“坚守一线”不构成逻辑关系。

3、“对‘优秀的强者、内行’经常去听‘弱者、外行’的课,然后‘指点’,‘很不理解’。”——这就是不谦虚了,或者是讽刺了,其实“强者”“弱者”是可以互相交往的,可以互相学习的,也可以互相转化的。新的理念对学生如此,对老师也是如此!至于“很不理解”——要么是心态问题,要么是山不平问题要么是水平问题!

当然,教培中心确实谁都可以来正如谁都可能胜任总书记位置,这只是机缘巧合的事。

其实,做教研员是有“危险”的,要经常扛着理念去炸碉堡,最终被反攻。

感叹:纵观天下感恩文章,《记我的老师???》比比街是!《记???教研员》哪里有买?理由好简单,老师毕竟是“师”,教研员不过是“员”。

庆幸:教研员也是老师出身!

呵呵,“辩”才能“正”。

湖南益阳赫

山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HLX

013年3月20日 2

第五篇:中班教研课《老师爱我我爱她》活动反思

晁艳

一、课题来源及设计意图

今年幼儿园将“爱”立为“园本教研”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小中大各年级组经过研讨,并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生活经验,我们将小班的课题定为“我爱我家”,中班的课题定为“我爱幼儿园”,大班的课题定为“我爱家乡”,从小范围到大范围来诠释“爱”的定义。

二、研后的教学反思 1.教学名称:

围绕中班“我爱幼儿园”这一主题,一研的沈老师将名称直接定为《我爱幼儿园》,通过一研的活动开展,我们中班语言组都感觉到这个名称所包含的范围、所涉及的内容太过广泛,无法让幼儿对幼儿园的爱有个清晰的感知。于是,二研的赵老师将名称具体化,改为《老师爱我我爱她》,幼儿园里主要是以老师和幼儿为主,所以我们都感觉这个名称比较可行,所以三研任老师和四研的我都延用了这一名称。 2.教学目标:

一研的教学目标为:1.知道幼儿园是一个大家庭。2. 幼儿学会倾听别人说话。3.知道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环节。重点在引导幼儿了解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上来体会老师阿姨的爱。通过目标我们总是感觉到这节活动是节综合活动,老师讲得多幼儿思考的会比较少,所以二研将目标改为:1.知道幼儿园是一个大家庭,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要相互爱护;2.幼儿学会倾听别人说话,并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3.学习表达对别人的爱。重点放在引导幼儿深刻感受老师的爱。二研的目标还是偏重在“老师的爱”上,与名称有些出入。于是三研将目标改为:1.在看看、说说的过程中,体会幼儿园师幼互爱的美好情感。2.学习运用动词:教、带、帮等。3.大胆讲述生活经验和图片内容。重点放在引导幼儿感受老师的爱以及如何爱老师,目标更为具体可行。在此基础上,四研将目标稍作修改,加了一点:学说完整的话。因为作为一节语言活动,我们需要强调孩子的语言表达和使用语言的能力。 3.教学准备:

一研准备的都是图片,而且图片选择过多,针对性不强。二研重点准备了老师是怎样爱幼儿的照片,选择比较具体,便于幼儿看图讲述。三研、四研准备了老师爱幼儿的照片:师幼上课、游戏、老师照顾幼儿生活以及老师怎样爱幼儿的照片,照片更为具体。 4.教学过程:

一研重在通过照片的播放,老师讲幼儿听,导致的结果就是幼儿没有思考的空间及思考表达的时间。其中的情境表演环节稍显过多,而且幼儿由于缺乏表演的基础因而放不开,从而导致大部分幼儿消极等待的时间过长。二研重点放在对图片的观察表述上,幼儿看到实实在在的生活照片而能积极发言,大胆讲述。在一研二研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后,三研决定先播放幼儿园全景照片,引导幼儿讲述幼儿园有什么,再采取了看图讲述、谈话、运用句式引导幼儿讲述完整的话。情境表演、音乐表演也贯穿活动过程,动静有效结合,所以幼儿的积极性也比较高涨,效果也很不错。四研在三研的基础上稍作修改,我先运用儿歌《幼儿园像我家》来导入,幼儿通过对家的感受来体会幼儿园的温馨,然后再引导幼儿看图讲述老师教幼儿学本领,带幼儿玩游戏,帮幼儿做事,从而体会“老师爱我”,然后再通过自由讨论和情境表演来引导幼儿怎样爱老师,最后以歌表演《幼儿园,我的家》完整的结束了活动。

三、园本教研所带给我的收获和体会:

1.园本教研激发了我们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刚开始,因为缺乏相关的教学资源,我们对怎么写好教案、如何开展活动、怎样收到预期的效果真的是茫然不知所措。通过我们几个老师的商讨,决定由沈劲老师开展一研活动,所以沈老师也积极思考,并收集了很多资料,在活动开展后,我们在她的基础上开始一步步修改—实践—修改,终于在最后的一研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一节活动。这个过程真的是激发老师思考想象、团结互助的综合过程。

2.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资源来开展活动。中班的活动《老师爱我我爱他》来自于幼儿的生活,所以幼儿在看到熟悉的场景都很感兴趣。但若要取得预期的教育意义,还需要我们老师深刻挖掘。刚开始的沈老师基本上是通过图片讲述来开展活动,我们感觉这样没有重点,所以后来在此基础上,我们经过思考决定将活动放在“老师对幼儿的爱”和“幼儿对老师的爱”这两个环节上,然后又将“老师对幼儿的爱”分为“老师教幼儿本领”,“老师带幼儿玩游戏”,“老师照顾幼儿生活”这三个小环节,“幼儿对老师的爱”则由幼儿思考表述再由老师总结,自此每个环节紧紧想扣而且比较清晰。

3.园本教研是每个老师自我发现、自我反思的引线。在今年的活动过程中,我们都能感到老教师的实践经验丰富,师幼互动积极,提问开放有效等等,但我们年轻教师也是积极思考想象,乐于向老教师学习等等,通过彼此的分析评论,我们也会自我反思不足之处,并且努力积极改善,这对以后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今年中班的教研活动完全是我们自己团结合作完成的,虽然还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还是收获颇丰并很有成就感。“良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相信以后的园本教研会越来越精彩。

上一篇:讲严立警示教育党课下一篇:教研组备课周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