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住区环境设计

2023-02-21

随着物质和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仅栖居的屋子和毫无生机的空间环境已感觉到厌倦, 优美的生活空间环境成为公众的需要, 无论从室内到室外, 从建筑单体到群体, 精神上的要求越来越被重视, 人们除了满足一般使用功能上的要求外, 还开始关心广义上的空间环境质量。现代科技的发展, 一方面让我们享受了当代的文明, 同时又使我们容易忽视大自然赐予我们的阳光、空气和水。过于依赖现代科技的生活方式极容易消弱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亲密关系。回归自然, 亲近自然已成为当今人类的共同心声。

住宅的核心是人、环境和建筑。地球环境哺育了人类, 环境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居住区的环境从以自然生态为依托的体能养育, 到适应信息社会的智能培养, 把“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的多元人居环境要素加以综合, 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和要求:空间环境、生态环境、视觉环境和人文环境。

1空间环境

空间环境应该说是一个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硬件”。空间环境要满足人的活动要求, 提供充分的空间环境是营建以人为本居住区的基本条件:布置居住建筑的空间;落实教育儿童、购物、文体活动、医疗、居民交往休闲、老人的活动场地, 规划绿地、残疾人设施、道路、停车场以及市政设施用地。

2生态环境

中华民族历来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民居在“天人合一”的哲理影响下, 从选址、总体布局到室内外环境设计、陈设, 乃至取材及营造技术, 均充满了朴素的生态精神, 即崇尚自然、引入自然的生态精神, 把自然看做是人化的自然, 把人看做是自然的人化。这种朴素的生态哲理, 强调整体功能原则和以人为中心的“天地合一”。

3视觉环境

视觉环境是指景观设计、整体色彩的协调、构建的空间有序等。以人为本的思想必须在视觉环境上满足人们对环境产生舒适的心理感受。

4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指邻里交往、社区活动、安全措施等问题。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居住区内必须体现在人文环境上, 满足邻里交往、儿童教育、照顾老人和残疾人、安全措施以及住区活动等功能要求, 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设计应考虑居住区邻里更和睦、更安全, 更有归属感。就是要创造一个适合居民生活、休闲社交的环境, 巧妙地组合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 使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更具有亲和性。人们生活价值观的改变, 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我们规划设计者面临着新的考验, 因此本人认为居住环境规划设计中, 应把握以下几点。

(1) 营造以人为本的居住空间。

规划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并把新概念、新技术、新材料与传统的居住社区要求相结合, 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努力提高文化品味, 精心设计小品与绿化, 并通过空间变化、材料质感变化等手法来展示建筑风格, 增加文化情趣。从整体到细部设计遵循典雅、精致的原则, 尊重人的心理需求, 继承和发扬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 合乎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 使之与周围的绿化环境相协调, 达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融合, 力求使居民对环境产生领域感, 归属感, 认同感。强化整体环境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强化各住宅之间的有机联系, 通过柔和与幽雅的线条、清新淡雅的色彩将形态丰富的建筑造型与规整的道路统一起来, 做到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 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2) 绿化植物配置。

好的居区住环境绿化除了应有一定数量的植物种类的种植, 还应有植物类型和组成层次的多样性作基础, 建设中充分利用阳台绿化、垂直绿化、停车场绿化、屋顶花园, 尽可能做到立体群落种植,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

运用孤植、丛植、群植等配置方式, 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的多样与丰富, 充分发挥植物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小区绿化种植应遵循适地种植、快慢结合、突出季相的原则。注意乡土树种与引进树种相结合。大面积绿地还应有自然起伏的地形, 最好能有溪流、池塘和岩石, 散布的顽石可以比传统的假山石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水可以形成湿润的小气候环境, 切合人们对环境健康理念的追求, 其特点又便于被塑造成各种形态而惹人喜爱, 它使灯月交辉的优雅意境隐约流转, 穿透于各生活空间, 并将人带入人文景观的境界。

(3) 生活配套设施。

居住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 合理规划室外空间的生活配套设施, 一个好的居住区必须有充足和良好的空间环境, 有居民必要的交往空间、老人儿童活动场地、绿地、无障碍设施、停车场、地面设施等, 满足居民对居住环境设施使用的要求。

设计时以中心绿地为核心, 间以公共设施, 形成组团的管理和活动中心, 人流通过以动为主的中心绿地至邻里院落, 形成由动至静, 由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密空间的序列, 在公共绿地中精心设计辅地, 棚, 廊, 坐登, 雕塑等反应地方特色和乡土风情的小品, 以供人们休息、交流、景观需要。结合中心景观绿化带布置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公共服务设施, 体育健身场所, 使休闲场所更易被人使用, 增加了公共参与的机会。

(4) 交通系统。

良好的居住环境, 要有一个好的交通系统, 居住区内道路系统规划加强内部功能组织, 以内外交通联系便利为原则, 以通达性及人流车流均衡性为前提, 满足交通性和景观性并存的要求。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 居民上下班、上学、入托、购物要求, 考虑搬运家具、清运垃圾、消防救护、居民小汽车的通行等, 利于建筑布置的多样化和良好的日照、通风、卫生环境, 便于识别、寻访等。满足安全和防护要求, 保证行人、行车安全, 分类系统清晰, 线路便捷又具有一定功能使用的灵活性, 与抗震防灾规划结合, 保证有通畅的疏散通道。满足经济和节约用地要求, 合理选择道路线路和路基断面, 做到既适用又节约用地和投资, 适应自然地形布置。

(5) 物业管理。

居住环境应顺应家务劳动社会化的趋势, 塑造一个适应社会行为和物业管理的空间环境序列。采用现代化的管理系统, 树立全面服务的思维, 从各类设施的正常运营、维护等各方面建立联系, 形成完善的物业管理体系等, 已成为居住环境设计中重要内容。

(6) 住区环境保护。

住区的环境保护是指住区内视觉环境的保护, 污水和中水处理, 垃圾收集处理和环境卫生等方面。主要从环境的卫生、清洁、美观出发, 在景观和色彩上保持明亮、整齐、协调, 既具有住区的个性和感染力, 又具备文化性、传统性。

一个小区的良好的外部环境的营构是多种因素的综合, 任何单方面的优化都不可能提高小区的整体环境质量。只有当各种因素都得到协调发展之后, 环境才能成为优美的环境, 家园才能成为人性化的家园。

摘要:随着物质和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 优美的生活空间环境成为公众的需要, 无论从室内到室外, 从建筑单体到群体, 精神上的要求越来越被重视, 人们除了满足一般使用功能上的要求外, 还开始关心广义上的空间环境质量。一个小区的良好的外部环境的营构是多种因素的综合, 促进各种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 营造“以人为本”优美的住区环境。

关键词:居住区,环境设计,环境保护

上一篇:中小学校学生创新能力教育现状透视下一篇: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培养学生应用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