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

2023-03-12

第一篇: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

新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探析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显重要。然而,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存在资金少、规模小,融资困难等问题,严重影响到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迫切需要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以此谋求中小企业未来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本文从企业发展战略的涵义和特点入手,重点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机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发展现状战略选择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融资困难等因素,已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我国加快推进市场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必须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实际,客观分析中小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研究适合中小企业自身情况的发展战略,这对推动我国中小企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发展战略的涵义和特点

1、企业发展战略的涵义

所谓企业发展战略,是指企业为谋求未来长期稳定的发展,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客观情况,对企业的发展目标和采取的发展方式、手段进行总体性的规划。企业发展战略的本质在于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分析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分析企业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从而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从而获得企业的长足发展。因而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战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企业发展战略的特点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涵义,我们可以得知企业发展战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企业发展战略的长远性。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目的在于应对激烈的市场竞

争,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它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而是为了企业未来的发展,从而制定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只有高瞻远瞩,才能保证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

(2)企业发展战略的主动性。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是在对企业内外部客观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选择。这就需要发展企业的主动性,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到自身所处的环境,明确自身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以便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影响企业发展的威胁发生,从而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抓住自身发展的主动权。

(3)企业发展战略的方向性。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将来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进行的总体性规划。制定了发展战略,就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以此保证企业各部门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不断努力。

二、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第二条的规定,我国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生产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包括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及三资企业等。生产规模的具体认定标准需参照国经委、国计委、财政部以及国家统计局四部门制定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按照该文件规定,中小企业标准要根据企业的职工人数、固定资产、销售额等指标,并结合企业所在行业的特点制定。在实践中,官方通常将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称为中小企业。目前,关于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没有一个确切的数据,只能通过已有的一些数据进行估算。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截止2009年底,我国各类注册的中小企业超过了1200多万,其中还不包括许多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下属产业单位,这些单位中大部分都没有在工商局进行注册登记,但他们有自己的工作场所和办公地点,有独立的资金和产品,依法应认定为中小企业。上述统计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9%,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0%和40%。近几年,中小企业在我国出口总额中的份额占到了60%以上,在食品、造纸等行业的产值达到了70%以上,在服装、文体用品方面的产值也达到了80%以上,在一些高新技术产品中,中小企业更是占据了绝对地位。因此,中小企业对促进社会就业、增强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小企

业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总体上我国中小企业还十分弱小,在其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1、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在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上,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充分,认为中小企业只是大企业的配套,是为大企业的生产服务的。同时,在“抓大放小”的政策引导下,部分地方政府只是热衷于大企业的建设。因此,在这种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国家往往将政策倾向于大企业,特别是在2006年世贸组织保护期满后,政府取消了对中小企业进行贴息、配额、许可证以及特定招标等非关税保护措施后,中小企业面临了最为严峻的考验,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2、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企业发展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身积累和外部融资。而中小企业本身规模小,自身积累相对不足,导致资金短缺。在外部融资方面,银行贷款成为中小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管理不规范、资信等级不高等诸多原因,最终导致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加大了银行贷款的难度。同时,现有的融资方式和金融体系都不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最初的金融融资体系和融资方式都是为大企业设计实施的,这也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

3、中小企业自身缺陷

大多数中小企业存在产品结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档次低等问题,这些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很难提升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常情况下,我国中小企业采用的竞争手段就是降价,而单纯依靠降价来获取市场份额的做法是不可取得的,加上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等问题,使得其生产投入不足,技术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这些因素都大大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4、中小企业缺乏人才、技术和信息术支持

除了高新技术领域外,中小企业普通存在缺乏人才、技术和信息支持的现象。由于缺乏技术和信息渠道,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很难根据现有信息获得及时合理的经营决策,并且其产品往往也缺乏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不高,这些弱点

都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机遇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与他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活动更加频繁,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遭受到了国外企业的强烈冲击,许多高效率低成本的技术代替了中小企业的手工作坊,将大量的中小企业淘汰;另一方面也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

1、劳动力供应充足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充足的劳动力大大推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绝大多数都进入了中小企业工作,这些农民工一般都非常勤劳,能吃苦耐劳,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我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从客观上也增强了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融资机会增多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按照世贸组织的要求,允许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金融市场,这样必将推动我国金融业,特别是推动银行的改革和发展,以优质的服务来提高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受益最大的就是中小企业。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中小企业在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不仅可以在国内融资,还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融资,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并且外资银行的进入,也为我国中小企业运用资本经营和并购手段向国际市场扩张提供了便利。

3、中小企业有了更大的市场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按照世贸组织规则中的非歧视原则,所有的成员国必须开放国内市场,这样我国的中小企业就可以更好的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且我国劳动力充足,劳动力成本低廉,很多中小企业,比如纺织业、家用电器制造业以及服务业都可以扩大出口,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此外,由于世贸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关税降低,我国中小企业可以借此低价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

1、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结构调整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我国中小企业想要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下

去,必须要进行企业结构调整,要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充分发挥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政府要大力扶持一批有广泛前景、消耗较少的中小企业。二是要大力推进一批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小企业,他们有着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三是要采取法律准入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对严重影响环境的各类中小企业要给予严肃的处罚。四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解决好当地就业问题。

2、开辟多种便捷的融资渠道

当前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资金短缺,融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建立一些以中小企业为主要业务对象的金融机构,以此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大力发展地方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主要由几家大型商业银行垄断,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这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当地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信用资质以及企业前景。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地方金融机构是一条重要的融资渠道。二是可成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该基金可通过多种渠道募集资金,用以支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研发、调整产品结构等。例如可采取企业入股、社会募捐、地方财政拨款的形式联合成立。三是创新融资方式。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规模小,可抵押贷款的财物较少。因而可实行中小企业贷款联保、互保的方式进行企业融资。此外也可采取企业内部职工入股和集资的方式进行中小企业融资。

3、中小企业形成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指两个以上企业为了实现某个战略目标,通过合作形成联合体,以达到资源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形成战略联盟的出发点在于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相比大企业要弱小得多,需要通过企业联合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弥补自己的劣势。中小企业不仅要与其他中小企业加强联合,还要重视与国内大企业或跨国公司形成战略联盟。中小企业联盟时,要善于抓住市场机遇,在联盟企业中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和企业重组,联盟各方充分利用战略联盟的资源、技术、信息渠道等优势,大力发展自己。战略联盟实质是一种借势策略,以各种方式借助外力,对企业内外部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形成

新的竞争优势。

4、差异化战略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实行差异化战略是一种经营风险最小的企业发展战略。所谓差异化战略是指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有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而突出该产品的一个或某些特征,以此战胜竞争对手产品的一种战略。实施差异化战略的核心在于取得客户对该产品某些方面的价值认可。差异化战略在回避市场竞争的同时,也可以节约竞争成本,同时也可吸引客户的眼球,满足差异化的市场需求。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差异化战略不可不说是一种比较好的企业发展战略。比如苹果电脑在成长初期,专注于笔记本电脑,这样便与当时的IBM产生了明显的区别,很快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一举坐上了个人电脑生产商的首座。

5、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要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科技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整体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缺乏技术人才,企业自主研发创新能力较差。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要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革,积极寻求技术创新,加大科技投入,这样才能使其不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中小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政府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技术项目支持、技改贴息等政策,推动中小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同时,发展科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积极培养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各地政府可与当地高等院校合作,建立产学研平台,使中小企业获得技术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晓婷:《关于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5期。)

[2] 董亚辉:《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现代企业教育》,2008年第11期。

[3] 林文斌:《新经济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对策研究》,《中国商贸》,2010年第29期。

[4] 李用俊:《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与竞争战略》,《特区经济》 2008年第4期。

[5] 金星彤:《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第8期。

第二篇: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对策探讨

发布时间:2011-7-19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杨松柏

摘要: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柱石,正确认识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_积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使其健康发展,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关键词:中小企业;问题;对策

1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缺少对中小企业服务的机构与体系。与美、日等发达国家不同,我国还没有一个专门独立的系统机构从事中小企业这一群体的管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也日益提高,迫切需要国家成立专司中小企业的管理机构,以便从政策的制定、产业规划发展的拟定、结构的调整、产业信息与市场信息的提供、开展技术指导与咨询上,进行统一的宏观管理。

(2)金融服务条件差,企业融资困难。据有关机构对珠江三角洲中小企业的最新调查,80%以上的中小企业资金运转困难,但中小企业受其规模、效益和信贷所限,贷款困难;同时,在金融服务方面,中小企业也面临着开户难、结算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很多中小企业都置身于利率高、风险大的民间金融市场,其中69%的企业融资利率在5%-10%之间,更有5%的企业融资利率大于20%,既加大了运营成本,也扰乱了金融秩序,增加了金融风险。

(3)缺乏专门有效的法律保护中小企业。我国长期来缺少美、日等国健全的法律体系,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直缺乏比较有效的法律保护。中小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贷款与担保、股票债券的发行与上市等融资方面处于十分不利的被动地位,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往往成为不正当竞争的牺牲品,尽管近年来我国也出台了《公司法》等法律法规,但依然不够健全。

(4)企业产权体制改革不到位。我国中小企业产权改革尚未到位,企业家族式的管理制度已成为束缚企业发展的桎梏。家族成员共同管理,成员间时常发生利益冲突,束缚企业发展;家族成员普遍受教育水平的限制,缺乏管理企业的能力,决策失误频繁,又不引进专业、高级的管理人员;同时,企业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管理效率低下。

(5)组织、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一是“大而全”、“小而全”,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多数都是全能型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都很低;二是低水平重复建设、重复投人,使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产品质量不高;三是与大企业之间联系相当松散,缺乏密切的协作配套关系,受大企业挤压的现象时有发生。

(6)财务核算、管理水平落后。近几年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结果显示,中小企业的合格率偏低。在中小企业中,财会人员流动性最大,许多中小企业没有设立相应的财务机构,财会人员兼职现象普遍,还有不少企业财会人员无证上岗。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没有一支稳定高素质的财会队伍,企业决策者就无法获得及时准确的经济信息,就无法作出正确的经营策略。

(7)自身质素不高,技术创新不足。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以低技术水平和外延扩张为特征,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都比较落后。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缺少技术创新所需资金、技术、设备、人才、信息以及环境和服务体系,创新能力与水平不够,存在的障碍与问题较多,使得企

业技术创新严重不足,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

(8)管理人才缺乏,结构不合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企业的兴衰与人力资源素质密切相关,而管理和技术的核心人才就更为重要。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小、事业成就差,难以吸引人才,因而人才结构极不合理。

2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问题的对策

(1)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小企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服务。首先,政府应尽早建立统一的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监督、指导和服务,也就是制定、草拟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律,协助中小企业解决经营上遇到的困难。其次,对中小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取消中小企业在产业准入、上市发债、项目投资等方面的诸多歧视性限制,拓宽中小型企业的活动空间。再次,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向中小企业提供具有权威性的市场行情、产品标准、技术开发等各方面的信息,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服务。

(2)积极引导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要在充分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引导部分就业型、出口创汇型、资源综合利用型、社会服务型和农副产品加工型优势中小企业的发展;积极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或大企业集团建立比较稳定的协作配套关系,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大中小梯形分工协作关系,产品互补的产业群体;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把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城乡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做到既发展了乡镇企业,又带动了小城镇的发展,形成互相支撑、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态势。

(3)制定中小企业法,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要发展中小企业,当务之急首先是改变传统向大型、公有制企业政策倾斜的做法,把中小企业真正作为企业法人和市场主体对待,制定一部完整意义上的中小企业法律,确定它们的社会地位,保护其合法权益;其次,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努力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保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4)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必须尽量完善金融服务体系:①成立中介机构即资信公司,对中小企业的资信信息进行调查,并按照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进行评估,然后信息汇总,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和数据库,为银行贷款提供真实、可靠、全面的信息服务。②为了给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千方百计调动民间资本,建立以商业担保、互助担保为主体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体系。③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主要指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等,它们是中小企业贷款最理想的对象。④积极发展和支持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例如开办第二板市场,重点让高科技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上市融资。此外,中小企业融资是银企双方的事,中小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管理,树立良好形象,提高信用等级,争取银行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支持。

(5)推进中小企业实现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首先,明晰企业产权。应按现代企业制度来改革其管理,逐步实现企业产权与企业家或家族财产的分离。其次,实现产权多元化。单一产权不仅不利于企业的规模的扩大,更不利于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而积极引人外部投资,实现产权多元化,是民营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再次,实现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合理化。通过在企业内部合理分配股权,吸纳职业经理人和技术骨干的股份,并适当股权激励,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创造更高的企业收益。

(6)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中小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必须把现代财务管理理念渗透

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的各个层面,建立起一整套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财务监控体系,运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手段,以成本、效率为核心,全面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同时,财政部门应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不断强化社会会计监督。此外,多种渠道、多种手段推动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使企业每个财务人员都能担当起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一体的职责,坚持原则,忠于职守,秉公办事。

(7)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不断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中小企业特别是国有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要立足现实,尽量引进消化、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不断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

(8)提高企业整体管理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中小企业领导人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懂经营、善管理、会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和积极有效的激励制度,公平竞争、奖赏分明。积极建立专家顾问制度,使企业管理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在人才资源上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员工有计划地进行培训、进修和工作考察,以满足企业对专业化、高层化、复合化人才的需要。同时,要注重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以不断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第三篇:以创新推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

[提要]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特别是当前,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和发展我国中小企业,争脱中小企业的发展瓶颈,从融资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创新上加强中小企业改革创新,不断拓展发展企业新空间,大力开拓和巩固市场,提高市场竞争优势,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目前最迫切的问题。

关键词 创新 中小企业 发展

中小企业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然而,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却是一种比较相对的概念,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尽相同的,企业所处的环境也千差万别,既使处于同一国家和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总的来说分为两类:一种是以企业的经济特征和控制方式加以定义;一种是以若干指标衡量企业规模大小。前者是定性,能从实质上反映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的特点;后者是定量,能给人直观的印象。我国中小企业的划分是定量定义,即: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以上为大型企业,其中,特大型企业标准定为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在50亿元以上;中型企业标准为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在5000万元以上;其余均为小型企业。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

1、中小企业是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中小企业比重大多在90%以上,大约有50%左右的gdp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如美国,现在有2000万家中小企业,所创造的gdp占全国的40%左右,在我国,近40万个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95%是中小企业,在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来自中小企业。

2、中小企业是促进高新技术项目转化的重要基地。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德国,大约有2/3以上的专利技术是中小企业申请注册的。进入80年代以来,美国大约有70%的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事实上,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作用有逐步增强的趋势。

3、中小企业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

通常,中小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比较低,同样的资本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在美国,中小企业的就业人员占整个劳动力人数的60%,在新增的就业机会中有2/3是中小企业创造的。据统计,我国1998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10万人,有418万在中小企业中再就业,占国企下岗职工总数的68.5%。

4、中小企业是我国利税的主要来源。

1998年全国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销售额增长率和工商税收增长率分别为10.27%和11.64%,均高于大中型企业。根据第八届apec中小企业会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实现利税的比重分别达到60%和40%。

二、目前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不公,市场无序。

近年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操作的,对大企业优待多,中小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适用不够公平。在税收政策上,国有企业可先缴后退,非国有企业无此待遇;中小企业特别是个私企业往往是小额纳税人,增值税发票难以抵扣,实际税负增加;个私企业存在双重纳税等。在土地政策上,国有企业可享受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增值税减免政策,而非国有企业无此改革成本参与改组;特别是在银行呆坏帐准备金核销上,大企业可列入国家计划及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中小企业无此厚遇。在行业准入上,中小企业尤其是个私企业还受到诸多限制。此外,市场交易规则缺乏,市场秩序混乱,致使中小企业正常经营困难重重。

(二)所有权、经营权模糊,法人财产权落实难。

国有、集体性质的中小企业存在政企不分的现象,政府的行政职能和资产管理职能不分,企业的法人财产权难以落实,政府和企业的职责模糊,企业的投资决策失误,经营管理不善,企业亏损,不知是谁的责任。

(三)服务系统尚待完善。

当前各个方面为中小企业设立了不少服务机构,但工作重点都放在招商引资上,重收费、轻服务,重税收大户、轻困难小户,重返绩、轻培育,中小企业的政策和市场信息不灵,在诸如市场开发、产品定位、技术引进等方面得不到帮助,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困难。

(四)融资困难,资本不足。

一是供应不足。我国尚无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加之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后权利上收,以中小企业为放贷对象的基层银行有责无权,有心无力;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后,逐级下达“存贷比例”,使本来就少的贷款数量更为可怜,贷款供应缺口加大。二是保证缺乏。银行只认可土地房产等不动产作抵押,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少,担保品种单一,寻保难。三是辅导薄弱。中小企业贷款难、寻保难与其资信等级不够有关。此外,中小企业借贷成本高,也影响了其融资能力。去年有关方面对1000家中小企业调查中,有69%认为是贷款难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有64%的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不到60%,只有21%能够得到贷款支持。从停产的中小企业看,有47%是因为缺少资金供给。

(五)自身的弱点也制约着自身发展。

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以致产品合格率低,造成生产成本高。二是经营管理水平低,管理手段落后,习惯于传统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缺乏对市场的适应和把握能力。三是人员素质低,技术人员缺乏,致使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开发能力不强,产品更新换代难。四是中小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弱,欲望不强。

三、我国中小企业创新的主要内容

由于种种问题制约了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必须从创新上寻求发展的空间。我国中小企业创新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一)中小企业融资创新

中小企业融资难,这是一个近几年来出现频率非常之高的话题,也是一个关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对此,我国经济理论和实际工作者作了大量有益的研究与实践,但研究和实践成果大多是"大路货",缺乏深度探索和广度扩展,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我们必须找出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加以解除,探索新道路,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金融创新。

首先,进一步提高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不仅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商业银行当前扩大资产规模和盈利总量的现实需要,还是商业银行为将来培植金融资源和大中型客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财税部门、证券委、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内在责任心和积极性。

其次,搞好摸底工作。一是要以国家下发的《中小型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为依据,调查摸清各区域的中小型企业数量和具体名单。二是调查摸清各中小型企业在融资上有无困难,是何种融资方式发生了困难,以及融资难的程度和构成情况。

第三,有的放矢,正确选择解决问题的承办主体。解决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难问题的核心内容是制度性障碍,而直接融资的法定管理者是证监委和中央银行,应把证监委和人民银行列为解决直接融资难问题的承办主体。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核心成份是商业银行放贷行为性障碍,而商业银行放贷行为又与社会信用环境、财税政策、内部信贷政策与流程高度相关,应当将司法部门、财税部门、商业银行列为解决间接融资难问题的承办主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致力完成各自相关的改善任务。

第四,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解决融资难问题。一是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要体现区别对待,其政策扶持的重点应是有产品、有市场、有发展前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对于污染环境、能源消耗高、质量低劣的中小企业,要下决心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关闭。同时,对于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中小企业,要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二是对处于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财税部门应给予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增强中小企业的资本积累能力;人民银行应当积极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筹借生产经营资金,以解决中小企业自筹资金困难。三是对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国家(证券委)应当积极搭建直接融资平台,打通直接融资通道。政府必须大力推动具有较强成长性、技术要素丰厚的中小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四是要通过改善信贷业务发展的法治支持环境,实行中小企业信用公示制度,财税部门对商业银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实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更有效地调动商业银行拓展中小企业贷款市场的积极性。

(二)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

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在管理机制方面保持更大的灵活性和优越性,这必然要求其不断地实施管理创新。那么,中小企业如何实施好管理创新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要切实抓好经营管理思想观念的转变。

典型的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冒险主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观念陈旧、管理创新观念淡薄往往是中小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无突破性进展的深层次根源。因此,要想实施好管理创新,首先应抓好管理思想观念的转变。一是要彻底摒弃经验主义,用科学的管理思想武装头脑。要生存并稳定的发展必须放下架子,积极学习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用科学的管理思想武装头脑。二是克服“创新无用论”,真正重视管理创新。三是要走出中小企业机制优越的误区。中小企业确实存在机制优势,如中小企业不过多涉及国家管理体制问题,企业的一些遗留问题少等,但这种优势仅是暂时和相对的。中小企业应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管理问题,真正正视自身机制的弱点,重视对改革创新工作的投入。

二是要围绕培养企业核心能力来实施管理创新。

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持续不断的发展,必须具有不断发展壮大的能力,即核心竞争能力。这种能力从根本上讲,就是企业能不断地产生综合优势或某方面的绝对优势,为企业源源不断地带来效益的能力。具体讲,就是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生产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资金运作能力、员工激励能力等。从三株、巨人、太阳神等“星级”中小企业“殒落”轨迹看,企业核心能力差是其失败的主要根源,因此,中小企业实施管理创新的重点,应放在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上。从技术创新、人才开发、体制完善、资本运作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地实现管理方式的创新。

三是注重实效,扎扎实实地实施管理创新。

就某项大型的管理创新活动而言,切实可行的方案出台往往需要付出许多艰辛的劳动,其实施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性工作。因此,中小企业要真正抓好管理创新工作,取得管理创新成果,必须掌握好科学的方法,注重效果,踏踏实实地做好其每项工作。

(三)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1、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大中企业相比优势有以下几点:①大企业比中小企业有更复杂的管理机构,与中小企业相比决策层一般情况下更趋于保守,其官僚体制不利于创新的风险投入,而中小企业领导层比较精干灵活,更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决策;②创新活动一般需要较宽松自由的环境,大企业的层级制度与之相悖,而中小企业灵活简便的一贯作风有利于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③大企业对研究人员的最好奖励往往是把他们调到管理层去,而中小企业却把创新作为他们竞争的战略核心;④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本和效率同样优于大企业,它们的创新成本微乎其微,它们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水平的专业知识。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同样存在诸多不利因素:①国企改革的重点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因此在资金方面,如国家投资、银行贷款、财政借款及拨款等也向大中型企业倾斜,有限的财力使国家无暇顾及到中小企业,从而造成技术创新资金不足;②大企业具有庞大的科研队伍,较健全的科研开发体制以及完善的信息网、资金筹措和投入保障体系、人才培训和激励制度及营销体系,在这方面,中小企业无法与之相比。中小企业技术力量极其薄弱,仅技术人员人数少,而且质量也不高;不仅缺乏技术开发人才,且也缺乏市场的分析与预测人员;③中小企业对外部技术、技术力量的依赖性过大,而且好多依赖同一个“技术源”,这就很难在技术上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从而为技术创新带来一定的难度。

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

随着人类需求多元化的发展,市场细分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强化,产品的小批量和多元化生产将成为今后产品发展的主流,产品间的识别将进一步多样化,这种趋势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同时中小企业必须结合自身技术创新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行合理的定位,扬长避短,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策略。

(1)选择性技术创新策略

中小企业应有选择性地针对不同的市场、不同技术领域进行创新。①选择技术变动大的领域。新技术、新产品一旦开发成功,大规模的产销是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中小企业于此无多少优势,因此中小企业应选择变动大的领域作为进攻目标,以期寻觅发展机会;②选择市场的空白领域进行技术创新。在这些领域中,来自大企业的竞争压力较小,且技术不易模仿;③选择应用性的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应该密切注视市场需求,细分市场潜力,采取跨步技术,拦截最终成熟的技术产品,进行边缘和旁击式开发,而不能从事较基础性的研究开发;④集中优势,重点突破。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应在某个项目或某个特定的发展时期集中自身优势,实施重点攻击,才可能赢得特定区间强过大中型企业优势。

(2)协作性技术创新策略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的限制,灵活采取协作性技术创新策略也是十分必要的。①横向协作性技术创新。即产业相关度较高的若干中小企业组成联盟,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科研机构进入联盟从事研究开发,实行横向技术协作,提高中中小企业整体经济实力。②纵向协作性技术创新。即广大中小企业做为大中企业的零件供应商,积极与大中企业保持技术协作,实现生存互补。一方面要尽量减少与大企业间的竞争,另一方面还要利用大企业,以求得自身生存。同时,由于社会协作和专业化分工的需求,大中企业同样需要中小企业的发展。

(3)技术引进再创新策略

这是指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企业利用各种手段引进其他企业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后,达到自己创新的创新方式。成功的技术引进再创新可以使落后的企业在较短时间提高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中小企业在技术引进方面要特别注意不可只停留在操作、使用和维修阶段,不可只追求短效益,要注意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从而增强自身的自我创新能力。

(四)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创新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企业对西方企业营销理论与方法从引进、传播到推广应用,基本上是“照葫芦画瓢”,营销水平普遍较低,各类行业和企业的营销意识和水平相差也较大,一般而言,竞争行业优于垄断行业,中小企业优于国有企业。相比之下,有些大型国有企业、银行、公有事业处于“没有营销”的阶段,高层缺乏营销意识,没有营销职能部门,更谈不上市场研究和营销战略,营销障碍很大。进入21世纪,面对买方市场的形成以及国外强大竞争对手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企业营销亟待创新。

1、观念创新

营销观念创新是企业营销创新的核心和前提。营销观念的创新,需要企业从满足顾客需求的传统营销观念,转变为不仅满足顾客需求、还要创造顾客需求的新的营销观念。譬如:

亲情营销观念。传统市场营销观念强调顾客至上,顾客就是“上帝”。亲情营销观念强调把顾客当“朋友”或“亲人”而不是“上帝”,通过建立一种新型的亲情关系,把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地缩短,通过与顾客做“朋友”,而使顾客成为企业的永远“朋友”。

全球营销观念。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趋势,现代化大生产本身的客观规律必然要求实现全球化分工。在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今天,企业要积极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发展机会,把全球市场置于自己的营销范围内,以一种全球营销观念来指导公司的营销活动。

知识营销观念。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以科技革命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对人们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以及对企业管理、企业营销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企业的营销观念也应相应转变,即树立知识营销观念。

绿色营销观念。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市场,已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发展的新趋势,也给企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绿色营销观要求企业在营销中,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注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防止环境污染。

2、组织创新

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都比较重视营销工作,但是,在营销管理中具有明显的局部性、不确定性和非过程性,不系统、不全面、不到位,从而造成高层营销管理缺位,导致营销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不能充分发挥营销职能,导致营销部门工作缺乏方向而盲目指挥。有人比喻说,西方的营销是60%的科学加20%的艺术,而中国本土企业的营销则是20%的科学加40%的艺术,更多的是凭感觉。感觉营销是本土企业的营销特色,他们首先追求“感觉对路”,虽然在转型市场中有其理由,但也有大的风险,中国商界的“大起大落”、“流星闪现”现象就是代价。

高层的营销管理在市场营销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许多企业的营销工作没有真正地组织起来,从而难以有效地进行市场开发和管理。因此,企业应当根据市场开发需要,建立销售组织体系、市场信息管理体系、目标和计划管理体系,通过完善的销售管理体系,明确销售管理层次及其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将目标市场和市场目标、销售管理人员和业务员、经销商、市场信息以最佳方式组织起来,使企业所有部门和员工紧密地协作,充分发挥企业的整体攻防能力,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实现最佳的营销目标。现代营销强调的是整体攻防能力,企业应不断对营销组织进行创新,使其精简、反应快速。21世纪信息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网络化和自动化。由互联网产生而带来的速度、效率和不确定性,使得工业社会建立的营销组织必须变革,才能适应新的市场营销环境。

3、产品创新

当今世界已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已成为企业进入市场的“敲门砖”,这是由于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识逐步加深,选择产品的条件更为苛刻,这样就加剧了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因而企业必须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要么努力成为“强有力的品牌、大的品牌”,要么确定一个明确的定位,走专业化品牌的道路,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产品创新应从产品整体概念出发,顺应国际大趋势,朝着多能化、多样化、微型化、简便化、健美化、舒适化、环保化、新奇化等方向发展,重点突出以下方面的创新:一是产品标准创新。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一方面应符合国际认证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不宜机械地照搬某一标准,而应以消费者要求为最终标准,力求使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要。二是产品品牌创新。一方面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竞争的变化对品牌的设计和使用加以更新,另一方面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扩大品牌的知名度,争创全国名牌和国际名牌。三是产品服务创新。服务是有形产品的延伸,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利益和更好的满足,因而越来越成为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美国营销学家李维特教授所言:未来竞争的关键,不在于企业能生产什么样的产品,而在于为产品提供什么样的附加价值:包装、服务、用户咨询、购买信贷、及时交货和人们以价值来衡量的一切东西。著名的ibm公司在广告中强调的“ibm就是服务”,正反映该公司十分重视产品服务的思想。产品服务创新就是强调不断改进和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推出新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措施,力图让消费者得到最大的满足或满意。

4、人才创新

目前,营销人才在我国市场中非常短缺,有实战经验的、在知名公司担任过市场部经理的人,在人才市场上非常抢手,其身价也越来越高。缺乏人才是中国企业营销水平不高的基本原因。在日益盛行的mba教育中,迫切需要强化“营销mba”教育。21世纪的营销人才不再是经营型的营销专家,而应是知识型的营销通才,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文化素养高、富有创新精神和进取心、知识应用能力很强等,应该是科技通才与营销专才的完善结合,营销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拥有一批这类知识型的营销人才。

5、方法创新

企业在营销实践中,一方面应敢于把国际先进的营销做法创造性加以应用,另一方面要大胆提出和实施新的营销方法。营销方法创新主要体现在诸如:

1、事件营销,即通过或借助某一有重要影响的事件来强化营销、扩大市场的方法;

2、柔性营销,即企业适时灵活地调整营销活动适应并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一种方法。

3、网上营销,即在互联网络上开展营销活动的一种方法。有人预计,网上购物将是21世纪人类最主要的购买。

4、零库存营销,即采用先接订单后生产、库存为零的一种营销方法。

5、无缺陷营销,即在整个营销活动过程中不给顾客留下任何遗憾的方法。包括产品无缺陷——100%的保证质量,销售无缺陷——100%的保证挑选,服务无缺陷——100%的保证满意。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五大类创新都是相当重要的,同时,这五类企业创新也是相互作用和有机联系,构成企业生存发展、完整的创新机制。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来看,如果说制度创新、融资创新和管理创新使中小企业获得了生存发展的基础,那么技术创新就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有力手段,是进行持续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有力保障,而这一切都须围绕市场所展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按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运行,企业生产经营必然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只有依靠技术创新,增加产品科技含量,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不断开发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新产品或设计出产品的新结构、新形态、新装饰,以满足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加强管理,大力开拓和巩固市场,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才不至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并且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书目:

1.邵振伟 吴玉杰著 《走出成长的瓶颈》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一版

2.刘曼红著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6

月第一版

3.李煜萍 谢荣华著 《创新的艺术》 中信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一版

第四篇:我国发展现代物流的企业战略

近年来,现代物流正在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家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对现代物流的深刻内涵,特别是如何把现代物流管理技术融入我国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企业是经济活动的载体,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在我国既将加入WTO的条件下,引进现代物流管理是提高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企业发展现代物流面临的问题

从宏观方面来看,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对于物流业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和系统的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管理体制也尚未确定。在物流市场上,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问题。

1、物流的专业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程度不高,物流的功能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我国的物流行业还带有一定的行政和部门色彩,很大程度上妨碍了物流业作用的充分发挥。现在,我国物流业内各经营组织所拥有的物流设施、设备为数不少,但利用率却普遍偏低。据统计,物流业仓库的使用率一般才只有50%左右。很少有物流企业能提供全国性或全球的物流服务网络。而先进国家的大部分物流企业都能为客户提供全球性的物流服务,因而能适应企业跨国经营的要求。

2、配置在物流产业内部的设备陈旧落后,服务水平低,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现在,我国一些物流企业所拥有的基础设施和设备,仍处于七十年代水平,从总体上看,除了一小部分功能和技术标准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以外,其余大部分则相对落后,物流服务功能单一。有一些物流企业虽然有强烈的服务意识,但是市场营销能力很差。因而缺少有效的供给引导作用。

3、缺乏完善而有效的行业协调机制。长期以来,我国物流业的协调机制一直是处于分散状态的。近年来,虽然在我国流通领域内成立了一些物流协会或类似的行业组织,但效果欠佳。由于行业管理既分散又薄弱,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物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4、物流服务信息化程度很低,很多物流企业仍采用最原始的信息传递和控制方法。这降低了物流服务水平,很难与国际惯例接轨。另外,也大大影响了我国物流业的整体形象。

5、市场集中度低。大部分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尚未形成规模经济。物流管理不够科学,再加上技术落后,因此普遍缺乏竞争力。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可能会使物流业受到强烈的冲击。

对工商等行业的企业来说,由于我国企业长期以来“重生产、轻物流”,对生产环节和企业内部管理比较重视,也有一定的基础。但对生产领域以外的采购、运输、仓储、代理、包装、加工、配送等环节顾及甚少,可控能力有限。加上历史形成的条块分割体制,“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制”等传统观念,使企业物流很难进入市场。另外,由于体制的原因。在“采购黑洞”、“物流陷阱”中造成的损失和浪费难以计算。1998年底,列入国家统计局统计的18.2万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6094亿元人民币,占其全年产品销售收入的9.6%;如果加上应收帐款12315亿元,两项资金占用高达产品销售收入的29.1%。1998年全国工业企业存货周转天数为108天,天津市为83天,而在日本仅需20天。如果将天津市存货周转天数缩短到60天,将减少资金占用110亿元。

不同的企业,可能面临的突出问题不一样,但我国企业面临的带有共性的问题主要有:资金短缺、产品积压、不能保证按期交货、用户服务水平差、应变能力低、市场竞争力差、库存资金占用多、设备利用率低、生产周期长、物料供应不及时、成本高、计划跨度长、信息反馈不及时、预测能力差、生产管理水平低。由于上述问题,致使企业管理粗放,经济效益差,企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引进物流管理技术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可以大大缓解以上的困难。

二、完善发展现代物流的宏观环境

发达国家的经济决策部门早就认识到现代物流“第三利润源”的重要作用,采用不同形式对物流业的发展进行引导和扶持,制定有关的产业政策或规划。例如日本1997年制定的《综合物流施政大纲》明确了

在物流领域里进行经济结构改革和企业引导的一系列措施,并提出了日本物流业到2001年实现能够提供亚洲太平洋地区一流快捷物流服务的发展目标。这些都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为了推动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应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有利于物流业的宏观环境:

1、明确主管部门,实施现代物流业的推广和发展职能。

2、加大宣传力度,使各个经济部门和企业深入了解引进物流管理技术的重要意义。

3、抓紧制定现代物流的发展规划和有关的政策、法规。形成规范的和有利于企业发展物流活动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广泛采用第三方物流。

4、积极推进物流标准化、专业化和网络化的工作,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5、实行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加快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例如大、中城市周围的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和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同时,应扶植一批有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

6、加强物流科研和培训工作,为发展我国企业物流提供技术和人才的保障。

7、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方法,这是发挥后发优势,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的有效方法。

三、我国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战略模式

从物流的内涵和功能可知,发展现代物流对企业的战略意义首先是可以降低成本;在此基础上,使物流为企业的利润增长和市场份额的扩大作出贡献;若从长远和战略的观点去思考物流在企业经营中的定位,则将物流从企业日常管理系统水准升华到经营结构层面,建立起战略物流的理念。将物流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资源。

1、我国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目标模式。

通过积极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物流管理技术,在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划指导下,普遍推广普及物流管理技术,使物流逐步成为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源。

2、我国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战略步骤。

·物流系统设计。应从成本核算和工位作业环节的最小单元开始,以降低成本和系统优化为原则,对企业从采购到销售的全过程进行重新设计。从而确定物流活动内容和管理范畴。

·明确企业物流服务的主体。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是发展完善企业自我服务的物流系统(像天汽集团、海尔集团等大型企业),还是将物流服务功能从企业生产活动中剥离出去(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这应对企业物流功能剥离退出成本和物流经营费用进行科学的测算后进行决策。

·积极引进JIT、MRPII等管理技术,按供应链理论对企业内的生产管理进行整合;还应按物流管理思想对销售系统进行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配送能力,市场反应速度和售后服务水平。

·建立企业物流的信息管理和控制系统,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现代化水平。

·按ABC会计核算方法建立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制度,这包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管理、物流预算、物流收益评估的方法和规范。

·建立企业物流组织,保证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第五篇:我国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实施研究

摘要:针对全球价值链发展的现状,以及我国地方产业集群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基于技术和文化两个维度,从中小企业集群和大企业集团互动的视角,将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分为市场式、模块式、关系式和集群创新式四种类型;进一步的。对于集群式创新的实现过程进行了深入阐述,指出企业集团通过集群式创新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促进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企业集团;企业集群;集群式创新

一、问题提出和文献综述

尽管多数理论集中于产业集群对竞争力产生的正效应,然而,集群也可能变成孤立内向的系统,正如西欧的很多老工业区那样。集聚导致的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和锁定(Lock-in)正是造成国家或区域竞争力降低的原因,德国学者格拉伯赫(Grabher,1993)提出了功能性锁定(Funcfional LOck-ins)、认知锁定(Cognitive Lock-ins)和政治锁定(Political Lock-ins)等三种锁定,因此这也就从理论上提出了产业集群的升级这个命题。

当今地方产业集群正快速以不同方式嵌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价值链分析从对单个企业研究扩充到对整个集群的研究。沃勒斯坦提出全球商品链(Globalcommodify chains,GCC)的概念,Gereffi(1994)进一步提出全球价值链(GVC,Global Value chain)的概念,即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直至回收处理等全过程的跨企业网络组织,包括所有参与者及其价值、利润的分配;迪肯(Dieken)等人也提出了全球生产网络理论,认为全球价值链是全球生产网络的简化形式;Gereffi(1999)进一步将产业升级概念引入全球商品链、全球价值链分析模式。

Humphrey和Schmitz(2000,2003)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将产业的升级分为四种类型:流程升级(Process Upgrading),即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升级(ProductUpgrading),产品复杂化、单位价值提高;功能升级(Functional Upgrading),占据更多附加值的环节,如从OEM向ODM、0BM的跨越;跨行业升级(IntersectoralUpgrading),利用在原行业某种优势进入新行业。利用交易成本理论研究全球价值链,识别了四种治理模式:市场式(Arm’s-length Market Relations)、网络式(Network)、准等级制(Quasi-hierarchv)、等级制(Hierarchy)。Gereffi、Humphrey和Sturgeon(2003)等根据市场交易的复杂程度又提出市场式(Market)、模块式(Modular)、关系式(Relational)、俘获式(Captive)和等级制五种治理模式的分类方法,认为网络式具体包括模块式、关系式;俘获式则与准等级制类似。

全球价值链各种治理模式与四层次产业升级关系这种分析框架在国外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如Bazan和Navas-Aleman(2003)用系统和比较的方法实证分析了巴西Sinos Valley鞋产业集群,认为集群升级前景依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不同而有所区别;Pietrobelli C.和Rabellotti R.(2004)通过对拉丁美洲40个中小企业集群的实证调研,把中小企业集群分为四类,分别论述了四类集群升级的问题。国内的研究主要有,张辉(2005)认为占据不同价值环节的地方产

业集群在全球形成了严格的空间等级体系;梅述恩等(2007)基于技术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分析了企业集群的升级;张杰等(2006)实证剖析了主企业领导型网络对产业集群升级的有效推动作用N23;盛世豪(2004)提出提升传统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思路;文娉等(2005)探讨了全球IDM公司的治理行为对浦东IC地方产业网络升级的影响。

总之,众多文献表明,嵌入全球价值链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方便进入全球市场,较快实现工艺流程和产品升级;另一方面又使得中小企业依赖于主导企业,阻碍了功能升级和跨行业升级。所以研究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产业集群如何实现更强的创新能力尤其必要。

二、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集群获取经济性的不同及其互动发展过程

(一)研究对象界定:企业集团和中小企业集群的对立统一性Hayter(1997)曾提出以大企业为核心的集聚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集聚这两种集聚方式,本文假定产业集聚主要有企业集团和企业集群(以SMEs为主)两种对立统一的表现形式,二者互动推动了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和创新。企业集团以母子公司制为基本特征(成员可分布于不同的集聚区),其子公司可能会被剔除而融入企业集群,也会吸收集群中的优良分子进入集团;而企业集群中的优秀企业也会因为率先创新而成长为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对于当地产业集聚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某一知名企业集团的入驻往往可以促成企业集群的形成;企业集群对于企业集团的培养也具有重要作用,率先内生的企业集群往往会演化出企业集团(如温州的正泰集团),其走向全球的过程同时也是嵌入全球价值链和发展自身价值链的过程。企业集团若不能善于利用全球不同地域企业集群的优势,必将因缺乏活力而萎缩;企业集群若不主动嵌入企业集团的全球价值链,或自身不能培育出具有一定管理、技术优势的企业集团,其发展必将陷于低层次重复的怪圈,最后也必然要“锁定效应”而走向衰落。

Gereffi(1994)曾经将全球商品链(价值链)分为生产者驱动(Producer-driven)和购买者驱动(Buyer-driven)两种,在前者中生产者在协调生产网络运作中起主要作用;与前者相比,后者以大型零售商、品牌营销商、品牌制造商为战略经纪人(Strategic Brokers),综合运用研究、设计、营销和财务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将主要市场与生产厂家联系起来。此外,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还有许多处于两者之间、兼具两种驱动特征的全球价值链。将全球价值链与地方产业集群联系起来看,与全球化相联的却是片段化。片段化与集群密不可分,“片段”往往分 布在地方产业集群发达的地域。片段化是跨国公司在全球主动配置资源的结果;与之相反,为了升级集群也迅速以各种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片段化”与“主动嵌入”方向相反,“片段化”反应的是企业集团正向配置、利用全球资源的状态,而“嵌入”表现的却是集群反向地快速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过程。所以,就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的关系来看:企业集团要善于利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优势,利用各地集群来发展自身;企业集群的企业要通过充分竞争和主动嵌入企业集团的全球价值链,积极培养出企业集团,以保持自身旺盛的生命力。

(二)基于技术和文化两个维度——对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集群的互动分析研究产业集群的文献主要有:“新产业空间”学派(scott,1980;Stoper,1986)以交易费用和投入一产出系统为分析工具;新产业区论(Bagaasco,1977;Piore&Sabel,1984)强调本地化、嵌入性;创新环境学派(Grannovettor,1985)以“根植性”、“弱联带”为分析工具;Nelson(1993)的创新系统理论也从制度创新的角度人手;Porter(1990)则以钻石理论为分析工具。综合来看主要有两个维度,即技术、生产维度和社会、文化维度。新产业空间学派侧重生产联系的角度,其它理论则强调社会、历史及制度方面的因素。

类似的,McCarm、Arita和Gordon(2002)把产业集群分为纯粹聚合式(Pure Aggloneration)、产业综合式(Industrial Complex)和社会网络式(social Network)三类,认为分析产业集群时必须分析其不同的性质㈣。在这里,产业综合式就是侧重生产和技术的维度,社会网络式就是以社会和文化的维度为主,纯粹聚合式则仅仅是纯粹市场原子式的,联系薄弱。联系前边Humphrey等人或Gereffi等人的治理模式的分类法,网络式中全球价值链内的联系更为平等,包括了模块式、关系式两种,模块式显然侧重技术联系,关系式则侧重社会文化联系。进一步可以从生产技术和社会文化两个维度,对Gereffi、Humphrey和Sturgeon(2003)提出的的五种治理模式加以分析,模块式、关系式即前边网络式的细分,模块式显然侧重技术联系,关系式则侧重社会文化联系;俘获式和等级制的内部生产联系多些,而模块式集群在技术上可发挥更大作用,市场式内部两种联系都弱。

综合以上文献,可以基于生产技术和社会文化关系两个维度,对于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集群的互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如果将企业集团与其密切相连的中小企业集群看作是一个对立统一体,则可以从生产技术、社会关系两个维度,对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进行分类,即市场式、模块式、关系式和集群创新式四种类型(如图1),二者的互动推动了全球价值链下的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集群创新式即综合了模块式和关系式的优点,是发展的高级阶段。集群式创新包括以下内涵:(1)个性化需求是主导,信息化发展到了一定水平;(2)以精益生产方式为主要思维模式;(3)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是基础,强调集群中企业间的互动行为;(4)创新主体通过地理位置的相对集中,互利合作,功能目标是为了获得创新优势。

三、企业集群式创新的实现过程

(一)集群式创新的实现途径——模块集中化企业集团集群式创新的实现过程,实际上就是模块集中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网络组织形成的过程。网络组织的形成与模块化是分不开的,能够构成网络组织的基础就是若干模块的分工协作。立足于产业集聚发展的大背景,是产业集聚促成了分工细化和模块化,企业集团整合产业集聚区内部和外部的优势功能模块,模块集中化以提高创新能力;众多模块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规则联系,协同创新,就促成了集群式创新。

系统的结构越复杂,事先设计的规则越容易有缺陷,局部调整就要付出牺牲整体最优的代价,所以模块分解并非越细越好。当模块之间的互补性很强时,就需要中间阶段的信息交换以便于联系规则的微调。在模块化当中,有提出联系规则的领导者(或叫做舵手),也有模块的制造者。二者之间关系的不同反映了日美的差异。青木昌彦(1990)以日美企业为对比,

模块集中化主要有两种模式:事先确定了模块之间金字塔型的联系规则的“A模式”(IBM/360型)和日本汽车工业里联系规则在模块之间随信息交流不断修改的“J模式”(丰田型)。A模式中,信息是单向的,由领导厂商(青木称为舵手)指向各个模块供应商;即使环境发生了变化,只有领导厂商有权改变联系规则。J模式中,信息是双向的,领导厂商与供应商不断交换信息,联系规则会随环境发生变化。此外,青木昌彦(1999)又在J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硅谷模式”,看作是多个J模式的叠加,J模式只有一个领导厂商,硅谷模式则是多个舵手,因为在IT行业,可能是较多的领导厂商在争夺主导的联系规则,所以会有多个舵手。

20世纪大汽车公司非常依赖于中央集权的设计体系,现在也因技术创新、降低成本的压力而逐步实现模块分解化。第一步是重新定义生产过程的单位,例如奔驰公司在阿拉巴马州建设新型跑车的组装工厂时,把汽车结构重新分解为由大的生产模块组成的几个零部件集团。例如把包括汽囊、空调、仪表盘、安全带的驾驶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交给通用旗下的“德尔菲汽车生产系统”的郊外工厂生产,德尔菲为该模块又组建了几十个供应商网络。生产系统方面的模块化重要,设计的模块化更为重要。而在设计的模块化方面,却是日本企业开了先河。浅沼万里(1997)指出日本汽车业的重要竞争源泉就来自于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设计上的模块化,不同于美国汽车企业提供图纸给供应商加工的做法,日本汽车企业尤其是丰田集团,在确定了一般的共识界面之后,就放手让供应商去做,在“认可图纸方式”的框架下,设计过程被供应商“浓缩化”了。结果使得各模块的设计可以同时进行,大大缩短了改换车型的时间周期。

企业的集群式创新应该善于“模块集中化”,可以在不同产业集聚区通过收购、兼并、合资、许可证协议及供应商合约,推动技术联合,专业化经营的企业围绕核心企业形成一个自主创新的网络。这样既可发挥市场调节、产品协作的有利因素,全面强化企业的技术实施机制,又能避免母子公司制带来的较高代理成本,所以企业集团应该围绕模块集中化,实施集群式创新。企业以集群式创新为目的的模块集中化的过程,是以企业集团为行为主体,控制产业集聚区的各种模块资源,不同模块之间分工协作,分别从事设计、生产、交易等活动;通过这种种活动,模块之间实现联结互动,促成集群式创新。这种集群式创新又分作两个部分,即横向联结不同产业集聚区的优势资源模块,和纵向的客户——供应商的互动,来促成集群式创新的实现。(二)集群式创新实现的案例分析与美欧的纵向一体化的强制性和机械式的组织结构不同,日本的企业组织为授权性和有机式的官僚制度。日本的国内直供商一般属于第一层面的供应商,或称作紧密层供应商,其它的次紧密层供应商或间接供应商则由其协调和控制,因而分布更有层次性。紧密层是系统整合的直接供应商或是技术上对总装厂有重大影响的间接供应商,其责任包括研发(特别是首次应用于汽车业的技术的研发)、管理分包商、准时供应、产品工程师积极配合总装厂工程部门的工作,以及所提供的总成模块质量保证方面的责任等;次紧密层是向前者提供用于系统整合的零部件或提供支持性服务的供应商。不同层面的供应商通力合作,通过这种波浪式的创新传播机理,可有效利用集群范围内不同供应商的优势,实现集群式创新。

供应网络中各个层面上的参与者均使用相同的语言,遵循相同的规则,成为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传播知识促使各个层面的供应商共享默认理解,这又反过来有助于进一步的传播和吸收知识。在丰田公司巨大的供应商网络金字塔中,每一子集群或系统中的小金字塔与网络中的其他子集或金字塔相似,成为相互之间的自我相似;这种自相似的集群的最大益处是

内在简单性和对于“处方”的可复制性。以集群式创新在丰田城的传播为例研究其传播机制。如图2A,“组织层面I”是丰田企业集团,第二层面是其直接供应商集群,第三层面是次级供应商集群(为直接供应商供货),直接供应商一般离丰田城不远,次级供应商离直接供应商也较近,相邻次级供应商就是“顾客与供应商的关系”(如图2B)。供应商丰田Kyohokai(供应商联盟)的问题解决小组和Jshuken(自主研)是贯彻丰田主义的有效工具,特别适合丰田生产系统(TPS)在供应商之间的传播。第一或第二层面供应商也会仿效丰田公司,组织Kyohokai(供应商联盟)或Jishuken(自愿学习)委员会。通过多重增值者的努力,丰田公司的知识传播和供应商的发展在较低的成本基础上得以实现,“丰田主义”得以贯彻。

四、结语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利用产业全球大转移的机会,纷纷进入了全球价值链,但是嵌入的基本上是附加值低、非核心的加工环节,远未掌握核心技术。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取决于整合全球客户资源和供应链资源的能力。企业集团利用集群式创新的原理,吸引一流供应商进入自身价值链,进而掌握全球价值链主导权,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迫切需要。而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取决于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企业集群主动嵌入全球价值链,与企业集团互动,参与集群式创新,进而促进产业升级,早日夺取全球价值链的战略性核心环节,以此控制住全球价值链上游和下游产业集群。这样我国地方产业集群才能够真正提升自己,我国才能真正跻身世界强国之林。

上一篇: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下一篇:武汉大学金融工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