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学案范文

2022-05-25

第一篇:登泰山记学案范文

《登泰山记》导学案

一、填空题 1.《登泰山记》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代_________派代表人物,他和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桐城三祖”。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_______风雪,______齐河、长清,________泰山西北谷,__________长城之限,___________泰安。

3.“是月丁未”其中“丁未”是天干地支记时法,十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____、____、____、____壬、癸;十二地支分别是子、丑、寅、卯、____、____、____、____、申、酉、戌、亥。

4.“戊申晦”其中“晦”是指农历记年的______,农历称初一为“____”,称十五为“______”。

二、选择题

1.下列划横线词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汶(wân)水

济(jǐ)水

徂(cú)徕

B.绛(jiàng)皓

石罅(xià)

膝(qī)齐

C.若偻(lǚ)

少圜(yuán) 摴蒱(chū pú)

D.须臾(yú)

山巅(diān)

姚鼐(nài) 2.对下列划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着

B.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循:沿着

C.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流失

D.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几:几乎

3.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4.选出与“明烛天南”中的“烛”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腰白玉之环

B.孔子师郯子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其阴,济水东流

5.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中谷绕泰山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稍见去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D.是日,观道中石刻

6.对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多石,(山)少土

B.石苍黑色,(石)多平方,(石)少圜

C.(山)少杂树,(山)多松

D.(山)生石罅,(树)皆平顶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一道为“城”,外面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句中的“城郭”泛指城墙。

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一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流派。

8.对泰山日出这段文字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先从日出前的风、雪、云写起,与上文“苍山负雪”照应;“大风扬积雪击面”,这是日出前在寒山之顶的感受,十分真切。

B.作者抓住日出时色彩变化的这一特点,以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了日出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C.作者回头看西边山峰,是由高向低俯视,“絳皓驳色”,显示了“红装素裹,分外妖烧”的日出美景。

D.本段上文是泰山夕照图,本段是泰山日出图,前者着力指“静”状,后者有意给“动”态,动静相宜,相辅相成。

9.下列对各句中解说正确的一项( )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再拜献大将军足下

┗至于誓天断发

A.两个“足下”意义相同,两个“至于”不同

B.两个“足下”意义不同,两个“至于”相同

C.两个“足下”意义不同,两个“至于”也不相同

D.两个“足下”意义相同,两个“至于”也相同

10.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A.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语者

D.顾视无可置者

三、实词解释

泰山之阳 其阴 乘风雪 长城之限 遂至其巅 半山居雾 汶水西流

明烛天南 崖限当道者 至于泰安 当其南北分者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自京师乘风雪

越长城之限

道皆砌石为磴

郦道元所谓环水者 余始循以入 崖限当道者

道中迷雾冰滑

及既上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稍见雪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彩 或曰 或得日或否

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

多平方 生石罅 世皆谓之天门云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四、翻译下列句子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3)稍见雪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 (4).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5)余始循以入

参考答案:

一、1.《惜抱轩诗文集》

姚鼐

桐城

方苞

刘大櫆

2.乘

穿

至于 ③戊 己 庚 辛

辰 巳 午 未

④三十 朔 望

二、1.B(膝xī) 2.C(漫:磨灭) 3.A(B项“至”是动词到达,“于”是介词,到;C项“下”指脚下,现多用于对朋友的敬称;D项“平方”并且呈方形,今常用为数学名词) 4.A(名词作动词) 5.D 6.D 7.D(“桐城”指籍贯) 8.C 9.C10.B

登泰山记·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句中的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日上,正赤如丹A.C.崖限当道者或得日,或否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其级七千有余B.D.其远古刻尽漫失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2.下列各句中的“阳”字,与其他各分句方向相反的一句是[

]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C.阳谷皆入汶

D.我送舅氏,曰至渭阳

3.为句中加粗词选择正确义项[

] ①极天云一线异色

A.尽

B.尽力

C.至多

D.非常 ②绛皓驳色,而皆者偻

A.成分不纯

B.辨正是非 C.不允其议

D.颜色错杂 ③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A.不正

B.偏僻 C.冷僻

D.僻静

4.下列句中的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3 B.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C.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恐太后玉华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5.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公将鼓之

A.微风鼓浪

B.噌吰如钟鼓不绝

C.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D.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6.下列句中加粗的词,其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苍山负雪,明烛天南A.C.复遁西谷,遂至其颠洞烛其奸

道皆砌石为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B.D.道少半,越中岭其远古刻尽漫失

7.下列四句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

B.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华之奉不若人也 D.回视日观以西峰

8.下面各句括号内所省略的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 A.苍山负雪,(雪)明烛天南 B.余始循(之)以入 C.中谷绕(以)泰安城下

D.少杂树,多松,生(于)石罅

三、翻译

1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译:

12.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译:

参考答案

1.C 2.D 3.①A ②D ③B 4.A、C 5.C 6.C 7.A、C 8.C 9.姬传、梦谷、惜抱轩、桐城

10.登山路径、泰山的景色、时间、日出前、日出中、日出后

11.现在所经过的从中岭到山顶的那些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上的人都称它们为天门。

12.太阳出来了,像丹砂一样赤红,下边有摇动着的红光承接,有人说:“这是东海呀!”

第二篇:窃读记学案教师版17

盐城市一中2010级高一语文学案(17)

专题五寻找精神家园

《窃读记》

编写:赵艳秋审阅:卞建容

班级学号姓名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刻画人物运用的细致的复杂的心理描写;

2.进一步提高学生品味语言和理解句子的能力;

3.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书对于作者巨大的吸引力,通过与自己优越的读书条件进行对比,加倍珍惜并充分利用我们现在的读书机会。

二、背景材料

1.作者简介

林海音,原籍台湾, 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通过 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林海音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则是各种各样的妇女。她致力于刻画中国妇女的勤劳、贤达、温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现她们心灵的桎梏和命运的悲剧。

三、预习练习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汗涔涔( cén)磨蹭( cèng )枉然( wǎng )威风凛凛( lǐn) ....

踮起脚(diǎn)踉跄(liàng) 煞有介事( shà )众目睽睽( kuí) ....

饥肠辘辘( lù).

四、质疑讨论

1.文中多次写到自己的“窃读”的心情,在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来写自己的情绪变化的?

(指点学生在文中找出对应的语句并进行圈画。)

(1)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如 “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来表达终于发现书并没有卖出去,又可以接着读的惊喜;“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这种借口,自我安慰。

(2)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了。”这其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顾客之多,更表现了“我”“窃读”时的心理。

2.如何理解“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这句话?

(1)读书长大——作者的快乐源于能够与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源于同伟人对话,源于

感受着书香气,源于从书本中吸取各种营养。

(2) 在爱里长大——也源于被人关爱,被店员在默默的关心和帮助,这让我认清了人世

间的真善美,不再固执的仇恨人类。

五、迁移创新(完成时间20分钟完成日期:2010-09-2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渐行渐远的村庄

黄辉

(1)一个人的夜晚,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

(2)茅草、镰刀、乌鸦和月亮,一叶瓦,半块砖,数缕轻薄的寒烟,几棵擎天的大树,那里栖满了我心灵的诗意。多年之后,当我在某一个城市的冬天的黄昏里独倚栏杆眺望西北故乡的方向,我的睫毛被从故乡赶来的雪花打湿,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它将在这样一个充满寒冷的浓黑的夜晚里死去吗?在那生命将尽的一刻它能梦到母亲雪白且温暖的胸膛吗?

(3)我想起了在那个寒冷的冬天里,栖居在我家低矮的草房里的一群纯洁的鸽子。它们在我和父亲用木材点燃的温暖的火炉旁欢快地歌唱,它们落在我和父亲的肩头,落在我的小妹妹伸开的小手掌上,没有寒冷和孤独,只有温暖和幸福。父亲打开那一坛母亲为他酿制的高梁老酒,醇香浓郁的酒味把我们熏醉,把雪白的鸽子熏醉,把我们的草房熏醉,把整个村庄的冬夜熏醉了。而门外正飘着大雪。父亲从墙角抱了一抱干草推开门走进马厩,我看见橘黄的灯光随着他的身影远去,跟着他拐进马棚,那儿隐约传来父亲和那一匹温驯的老马的窃窃私语。父亲开门的那一刻我看见大雪瞬间把他覆盖,把我们温暖的草屋覆盖,白鸽子睁大滴溜溜的圆眼睛看着像飞花般飘落的雪片,想入非非。

(4)那是一群冬天里幸福的鸟。栖居在村庄里的鸟都是幸福的鸟,即便是一群乌鸦。它们一起在冬天晃眼的阳光下飞起飞落,舞蹈,鸣叫和欢宴;傍晚,当夜幕下沉,它们又一起喊叫着归巢。它们没有迷失和孤独。村边的那一片树林,夜色已经来到,鸟们已经归巢,四周充满了如水的静谧和安详。在树林的上方,有星星和月亮。

(5)空气开始逐渐地冷下来,虫子们也停止了鸣叫,只剩下泥土和树木的呼吸渐渐清晰,只剩下隐私和秘密充满柔情。树林旁的错落的房舍在银灰色的月辉下隐约可见。高高的屋脊上蹲着一两只眼光雪亮的猫头鹰,而檐下石台上满布青苔的小石洼里储满了上一场下的未干的雨水,白天里有鸡和鸟噘着小嘴来喝,到夜晚就都盛满了一枚枚晃动的水晶般的月亮。

(6)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

(7)它是诗人心中纯洁的纤尘不染的蓝月亮,它只能在诗歌里出现,只能在多年前的村庄夜晚的上方出现,只能在我的梦里和我的小妹的呓语中出现,它属于童年和梦,属于心灵和灵魂。

(8)史蒂文斯说:“月亮就折叠到大衣里了。”这让我想像在一个有月亮的村庄的夜晚,月辉是那么皎洁,我们在晚饭后信步到村边的树林旁散步,我们的孩子睡在家里,出来时,她告诉我们要把月亮带给她,然后,等我们回家,一轮月亮就折叠在我的大衣里抖落在她的小手里了。这样的孩子是幸福的。她可以看到乡村最纯洁和最完美的月亮,她有

一颗童稚的心。

(9)当我背叛了村庄走进华灯闪烁的城市,在晚饭后漫步在人流熙攘的广场上,我牵着孩子的小手想在城市的上空指给她看哪是星星哪是月亮时,我失败了,我们的视力被刺眼的霓虹灯遮挡。我们的周围不再拥有寂静和月华,充满耳朵的是流行的噪音和声嘶力竭的喊唱。我知道也许我的这种言说带有某种矫情的成分,因为我现在已无法离开城市,但我的心灵承受的是背叛的煎熬和对那一轮出现在村边树林蓝月亮的无穷无尽的思念。

(10)我知道,当我在广场上能时时看到白色的大理石雕塑和五颜六色喷泉的时候,那一枚属于村庄的蓝月亮已渐行渐远。

(11)可怜的孩子!你不能认识月亮,还能认识什么?

(12)我累了,疲惫已极。那一间童年村庄的低矮草房已成为我精神的天堂。

(13)我在那一个春天出走,母亲赶着她洁白的羊群把我送到村口;然后,我离开羊肠小道,走向城市的方向,母亲转身赶着她的羊群走进草原。她知道有一天她的儿子还会回到她的身边吗?村庄,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为何年龄愈大我愈对它魂牵梦绕?其实,许多个夜晚我都不敢触摸这样一个烫手的词语,它是我的灵魂和根。我的根扎在村庄里,扎在乡野的有一搭无一搭的狗吠声里,扎在长满鸟群和月亮的天空、长满树木的大地上。

14.“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联系全文,“我”的思绪想到了村庄的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

①冬夜里家人团聚的亲情;②冬天里鸟儿的幸福生活;

③村庄夜晚的树林和蓝月亮;④离家的那年春天和母亲告别的情景(4分)

15.“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作者“承受不起”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条陈述。(6分)

①蓝月亮是纯洁的纤尘不染的,但在城市里已找不到了;

②城市里人与自然产生了隔膜;

③我背叛了村庄,已无法离开城市(我已被城市同化,融入了城市),只能承受着“背叛的煎熬”并时时思念着村庄(故乡)。(意思对即可)(6分)

16.分析概括第

二、

三、四自然段中“鸟”的形象,并指出文章在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1)第二段描写了在城市中的“鸟”,孤独无依、迷失无望;(1分)

第三、四段描写了在村庄里的“鸟”,幸福、快乐、充满希望。(1分)

(2)文章运用了对比(或“反衬”)手法,(2分)

表现了城市中的作者的迷失和孤独以及对村庄中自然诗意、幸福安详生活的怀念和向往。(2分)

17.阅读全文,体会“渐行渐远的村庄”的含义。(6分)

“渐行渐远的村庄”不仅写出作者离开村庄,渐远村庄,表达作者对村庄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而且更写出对“村庄”这一灵魂和根的精神远离,表达了作者对纯洁、美好,具有精神依托的村庄生活的渴望和呼唤。

六、补充阅读

读“死”书与读“活”书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工夫。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四人帮”时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年纪大了,回首往事,不胜懊恼。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第三篇: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一、领会泰山的地理特点和时令特点,学习本文行文描景方法,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体会形象优美简练的语言特色,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教学重难点:领会景物特征,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重点内容:了解文章内容,领会冬季泰山特征

一、导语激趣----导语:名山大川向来备受文人骚客旅行家冒险家挑战者的欢迎,有“五岳独尊”之誉的泰山也不例外。泰山素以“雄”著称,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代帝王尊崇它,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历代文人礼赞它——孔子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 ,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妙悟 ,这些无不激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清代文人姚鼐就曾经冒着风雪不远万里赶来登山并给我们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简介(课件展示):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著名的散文家,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 ,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主要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小结:文章思路: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文章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登山和观景,作者通过所感所见从不同的视角写了风雪中的泰山特点。

2.再读课文。本文是一篇游记,请思考: ①本文从登山到观景一共有几天的游程?

明确:两天。依据一:运用天干地支和书下注解推出丁未和戊申两天的具体日期。

依据二:第三段中游者登上山顶后所观之景是“晚日照城郭”,而第四段中写“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由此可推出他们在山顶宿了一晚,而且极有兴致。 ②登山路线如何?(展示登山线路)

明确:有两条。一条是作者与友人从泰安南麓登——中谷——中岭——西谷——山巅(全程45里);一条是古人登山路径既从泰安——东谷——天门(山巅)

四、具体研读 ㈠分析第二段 1.请一生读,师生评价。2.此段泰山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明确:首先,泰山是古老而险峻的。依据是:第一,作者不畏风雪不远万里不放弃机会,可见倾慕泰山已久,足见泰山的魅力;第二,既然泰山上有石级,有郦道元、古人、世人的记述传闻,沿途有名胜就知其古老闻名了;第三,山路上“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更是令人胆颤心惊;其次,泰山是雄奇高远的。石级“七千有余”已显其高,全程45里,其远不言而喻;山顶上落日、白雪、青山、流水、城郭,尽收眼底,好一幅绚丽壮观的夕照图,怎不神奇?

㈡赏读第三段

1.大家放开声音读,老师巡视。2.泰山日出景象,提问:泰山日出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明确:泰山日出场面壮阔宏大,景象变化多姿,绚烂多彩;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雄伟壮丽的奇景。(学生回答后展示日出经过)

待日出——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主观心情:满怀逸兴,心情急切盼日出)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自亭东足下皆云漫。(四周迷蒙为日出作铺垫)

日将出——稍见山峦微露,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聚焦云色变幻) 日正出——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兼绘日色云状)

日已出——西峰“降皓驳色”“而皆若偻”(掉转镜头扫描承照阳光的山色山形)

小结过渡:此段景物描绘极有层次性,手法高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比喻生动有趣,给人以想象的依托。文章写到此,泰山的详景应该已经见到了,那么文章最后两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㈢分析最后两个自然段(分析后放映泰山雪景,从图中进一步体会泰山冬景特点)

从行文看,最后两个自然段对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是略写。这些静物无论在哪个季节都能看见而且是人人皆知的,所以作者略写。但作者略写这些仍让其发挥了作用:写人文景观突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风雪中不在道旁的石刻“皆不及往”,交代了冬季泰山的安静险峻,也给游者留下了一丝遗憾。从写法上看它与第二自然段相照应,行程有始有终,文章脉络清晰。补写将泰山的特点进一步完整的表现出来而不显罗嗦。

第五段写自然景观更见作者功力。这一段完美地写出了冬季泰山的特征,这段写景补充让人对冬天泰山的了解更全面。先看三多三少:石与土,石头较之于土坚硬,显得刚劲有力,多石少土,突出了泰山的阳刚之气;平方意为方方正正,有棱有角,而圜则显得柔和流畅,少了伟丈夫的气概,多平方少圜,泰山雄伟之势自出;杂树给人零乱之感,松却傲霜斗雪,令人钦佩,风雪中那生长在石头罅隙里的松树,屹立在泰山之巅更显得庄严肃穆,泰山也因此平添十分魅力。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给了泰山一种晶莹凝固静穆的美;“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则写出了大雪中泰山的人迹罕至和安静神秘。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此段并非只为体现桐城派的考据特色,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不可缺少。

总结过渡:冬天泰山作者登上去了,雪后天晴的泰山、积雪后的泰山日出和积雪中的泰山给了作者独特的感受,也给了我们美的享受。既然作者是从第二段开始登山,那么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否是多余的?

㈣分析第一自然段(展示泰山地理)

明确:文章开篇介绍“泰山之阳”“其阴”“古长城”“日观峰”的位置由面——线——点为下文的描写登山所见营造氛围埋下伏笔;也正因为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景观才吸引着四方游客,吸引着作者顶风冒雪而来,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没有此段后面的内容就显得突兀而模糊。

总结:本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用笔巧妙,貌似闲笔却无一处闲笔;详写处浓墨重彩生动形象,略写处一笔带过却又紧扣事物特征,这是本文的写作艺术之一——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第四篇:登泰山有感

登泰山有感 田 潮

登泰山那天刚开始下着小雨,大有小学课文中所写的雨中登泰山之意。我刚开始时兴致很高,爬的很快,爬到中天门时,我就有点累,再往上台阶就愈多,坡度也越来越大,脚来越沉,山风很冷,但我已是满头大汗,整个人好像是从河里捞上来一样。在抬头望去,山路仍是蜿蜒而上,不见山顶。未到18盘,已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几次想放弃,但看看我们的校长都在我之前,这对我鼓励很大。最终我咬紧牙关,艰难迈步,时爬时停,直至南天门。登山时所经历的过程,让我有了很多感悟。

感悟一:不要轻视目标也不要放大困难,更不能轻视困难。

我自以为我是农村娃,自以为华山都爬上去了,区区泰山不在话下,自以为年轻可以轻松爬山,怎奈脚下的路太长,心肺也不太争气,就这样每一步都要走好走稳,计划不当往往出了力还爬不到山顶。坚持下去,也并不是书本上所说的那么难,不要被困难吓倒才是生活的真谛。只要面对现实,勇于攀登才能成功。

感悟二:团结就是力量

人生的旅程需要朋友的陪伴,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需要朋友的鼓励和帮助。尤其是长者和领导的鼓励、帮助、支持、指导、关心、关爱,当然了,当别人身处绝望,我们也要鼓励和帮助他们。

登山过程中,同事不断鼓励我,我感到了集体的力量。问下山的路人,上面还有多远?都无以例外地说,不远了。每次问,都说不远了。久了,明知道是骗自己,却每次都能得到信心。等我下山时,也有满头大汗的游客问我,上面还有多远,我竟然也说,不远了,再坚持一下,一会儿就到了。团结就是力量,不管是熟识的人,还是陌生的人,只要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没有什么干不成的!

感悟三:放眼长远固然重要,着眼脚下更有现实意义

十八盘全程并不算太长,但是最陡的地方有60度,近2000个台阶,爬到这里的人体力已经消耗殆尽,再加上天气的原因,远望不到顶,只知深在此山中,在天气好点时,远望南天门,像高高城墙一样,遥不可及,信心也受到影响。此时只有专注于脚下,才有足够的动力前进。我们只需看脚下十几个台阶,爬上去,再爬下一个、十几个、几十个、几百个……不知不觉中,就能征服了十八盘,登上了泰山之巅。

感悟四:平和心态,面对现实,消除遗憾

当我们大家爬到南天门的时候,已经是疲惫不堪了,这是大家决定休息一下,顺便吃个午饭,吃完午饭之后,天气还是阴雨朦胧视线不好,因此决定不再上玉皇顶上去了。所以我们就从南天门往下下,刚刚下了大约不到20分钟的时候,天气开始放晴,这时候和我一起的几个就说我们去爬玉皇顶去吧。我说还是算了吧,已经下来了,再说我们团队是一个整体,是有纪律的。那几个表示遗憾,但还是同我一起下来了,在下来的途中,我开导他们要面对现实,这只是天气出现问题,不能让我们登顶而已,人生的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我们还是要消除遗憾,平和自己的心态,泰然处之。这才不往泰山之行一回。

感悟五:领略泰山之大,方能感到诸事渺小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之大可想而知。学会用超然物外的神态看待万事,当感叹生活的艰难的时候,应该庆幸自己还活着,早晨醒来即使是阴沉的天气,也要庆幸自己还能睁开眼睛。无欲而刚,知足方能常乐,遇事泰然处之,用平和的心态工作、学习、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做真实的自己,做简单的自己,用心工作,用心做事,用心生活,这才是这次泰山之旅的最大收获。

第五篇:登泰山有感

夜登泰山看不清前方的路,也不知道路途有多么的曲折艰险,但心中有一个目标,那就是登上最高峰。我想就是这个目标支撑着我,使我征服了泰山,征服了海拔1545米的玉皇顶,来到日观峰,看到了云海日出。

山路漫漫,好在夜幕里感觉不到山有多高,路有多长,只一味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向前迈动脚步,只知道每跨出一步,就离山顶、离胜利更近一步,当上到最险要而陡峭的十八盘时,望着山脚下城市中的灯火与闪烁的群星遥相互应,我不觉有些恍惚,今夕何夕我置身天上还是人间?山谷中的树与石朦胧着又是那般静谧……

终于在日出之前登上了日观峰,所有的疲劳都已荡然无存。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实现目标的快感。霎时间泰山的面貌尽收眼底,云雾缭绕、波澜壮阔、奇峰陡立、壑深瀑飞 、古松争奇,气势之磅礴,非言语所能。

远望泰山:壮观自然,宁静又深远;走近泰山:自若坦荡,博怀又慈祥;深入泰山:重峦叠嶂,峰奇石怪。庙宇楼台,祈福还愿。王侯将相,留字题词。名人雅士,表情抒怀。古柏奇松,雄姿泰然。犹如画卷,争奇又斗险;体会泰山:锤炼意志,勇敢登攀,不畏苦又不怕难;感受泰山:登高望远,美景奇观,碧空万里还我云舒风展。 如果把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比做泰山,上山之前又把泰山比做一个大问题,那么现在当我们终于把泰山踩在了脚下的时候,所有的问题和困难也都不算什么了,在高大的泰山面前它们实在是太渺小了,犹如人生中的琐事与烦恼同人无比博大的胸怀相比,实在不值得计较。当那轮鲜红的太阳从云海的地平线上跃然而出的时候,平生第一次我确实感到了今天的太阳同所有的日子里升起的太阳都那么的与

众不同!

想一想,生活不也是如此吗?看不清未来的道路,也不知道未来的旅程有多险恶,靠着信念走过了一站又一站。当我们回首往事时可能会发现道路是曲折、艰险的。因为有梦,所以我们充满力量,所以我们会前进。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登泰山记学案范文】相关文章:

登泰山记导学案范文06-09

观舞记学案范文05-19

窃读记学案范文05-20

登泰山感悟范文05-19

道山亭记学案04-11

石钟山记学案04-25

核舟记学案含答案07-04

登泰山导游词04-21

登泰山记教学实录06-27

关于登泰山的作文06-13

上一篇:东欧与俄罗斯范文下一篇:电气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