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教会精神感想范文

2022-06-14

第一篇:全教会精神感想范文

教会活动感想

活动感想

参加教会活动已经好几次了,每一次的感觉都很好,在那里可以感受到每一个兄弟姐妹的亲切、以及相互关怀。这次是去一对新婚的兄姊家聚会,大部分的来客我都不认识,但是去了以后感觉到的是很亲密,大家在一起谈一些生活和学习中的事情,然后就是一起吃了一顿主人精心烹制的大餐,餐后还做了个很有意思的游戏。整个吃饭过程都让人感觉到了一种和谐的幸福感。餐后是大家一起讨论。

几次活动下来,有一些感想,第一:要敢于勇敢诚实的对待自己,以及他人。第二:要有一颗赤诚自由的心,我还没有真正地成为信徒,也不敢保证自己将来一定会成为信徒,但是要给自己一个机会,给心灵一个选择的空间,不要在真正的了解之前就凭某种感觉而妄下定论,这样可能错失一个选择的机会。第三:真正的信徒原来是那么平和,那么安静,但又富有思想。也许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就应该这样:不因生活的繁华富贵而迷失自己,要满怀感恩的心;也不因生活中的艰难困苦而烦扰,更不能因此而丧失了心性,要时刻明白,这些苦难是一种磨砺,要学会用感恩的心去客观的看待生活中的一切繁华与寂寞、幸福与不幸等等。主耶和华身为上帝唯一的儿子尚且有一颗坚韧宽容的心,我们这些凡人更应该学会这些。 感想是很多的,一时间也说不完,以上是一些浅显的感受,希望以后还有时间和机会多多参加这样的活动。

第二篇:学习全教会精神心得体会

肥城市陶阳矿学校

高博

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做到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促进人人成才,形成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推进素质教 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关键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 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注重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人格,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要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规范 和从严控制各种教辅材料和课后班、补习班,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锻炼,去选择性地读课外书,去了解社会,去接触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 康、全面发展。要改革课程内容,使之具有时代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要调整专业设置,更新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应 对变化、把握机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思维,培养学习思 考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保护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并 重,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师应该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成为具有教育智慧的学者,成为人格修养的楷模。如果说教师 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其光辉之处就在于教师可以照亮一代又一代新人,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教师不仅要注重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不 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必须更加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广大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学为人 师,行为世范”。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教师的知识和业务水平决定着 教育的质量。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和独特的教学艺术,具有出色的教学效果 和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

通过学习全教会精神,使我倍受鼓舞,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业务水平,争做师德模范和教学能手。

第三篇:学习全教会精神心得体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都注重整体谋划教育战略,进行超前部署,指明前进方向。在学习中,我认真学习了学校传达的全教会精神,有了深刻的体会。

一、全教会精神是教育发展的指路石。

1、学习全教会精神意义重大。

全教会和《纲要》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出发,对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发展做出总体战略部署,确定了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工作方针、总体任务、改革思路和重大举措,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学习全教会精神和《纲要》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培训学习中深刻认识到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和《纲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要深刻体会领导的讲话精神

要深入学习贯彻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和王玉玺书记、赵晓明县长、琚华良主任、李伟副县长和张思良局长在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是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禄丰教育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握规律,开拓进取,努力开创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全教会精神提出了对老师的高要求。

新世纪的第一次全教会和会前印发的教育规划纲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描绘了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开启了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征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深入学习全教会精神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自身的压力。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师作为教育者,身上肩负着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

1、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要培养现代化的创新型人才,就要求老师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教学方式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教师的知识和业务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质量。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这更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和独特的教学艺术,具有出色的教学效果和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因此,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

2、加强师德修养,争做师德模范。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们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用心关爱学生,关注学生的健康,关注学生的成长。 同时,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更要加强自己的职业理想,树立高度的责 任感和使命感,争做师德模范。

通过学习全教会精神,使我精神上受到了深深的鼓舞,我以后会更加努力的工作,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道德品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争做师德模范。

第四篇:学习全教会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全教会精神心得体会]学习全教会精神心得体会学习全教会精神心得体会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学习全教会精神心得体会。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做到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促进人人成才,形成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关键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注重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人格,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要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锻炼,去选择性地读课外书,去了解社会,去接触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心得体会《学习全教会精神心得体会》。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思维,培养学习思考能力。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保护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并重,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师应该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成为具有教育智慧的学者,成为人格修养的楷模。如果说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其光辉之处就在于教师可以照亮一代又一代新人,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教师不仅要注重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必须更加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加强师德修养,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教师的知识和业务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质量。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和独特的教学艺术,具有出色的教学效果和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丁丽芬2011年1月

第五篇: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踩踩 0作者:gy13000016016 发表日期:2011-01-12 复制链接 收藏 转载

一、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7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7月29日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全教会的召开和《规划纲要》的出台是“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而进行的根本的、全局的、前瞻的、长远的举措,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发展战略的基础和核心工程的开端。为此,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通过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设置的学习课程,为教育工作领导干部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使教育领域的领导干部能够更好的提高认识,明确方向,研究实务,落实规划。我有幸作为一名参加培训的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汲取新视角、新观点、新方法,研究新问题、新情景、新方向,获益匪浅,现就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做一归纳总结。

二、心得体会

在学习中,我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上有较深刻的体会:

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在原有教育观中,我们更强调教育从属于社会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引起教育的改革,教育的功能和任务是满足社会各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教育改革要适应社会需要。在学习中,我体会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单方面的从属关系。《纲要》中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其中“优先发展教育”,已经把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放到互相促进,并且把教育放到先行的地位。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的优先发展,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社会发展表现在很多方面,如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卫生、体育等等,但一切的发展都是为了人的发展,都是由人创造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和终极目标。教育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支撑,因此,在研究教育的发展时,并不能仅仅依所社会发展的需求,被动的适应社会发展,而是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出发,创造能够培养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这一点不仅仅依靠教育领域自身的改革和实践,更是全社会的战略发展调整。

从具体的工作来说,学校不仅仅要把学生看做是未来的考生、毕业生和劳动者,更应该把学生看做是未来的全面发展、独具特色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思路才能真正的落实在为培养人而进行教育,而不仅是为培养具备应考素质的考生和为适应社会需求而加工出来的劳动者。这样的指导思想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评价等工作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在现实中,我与同事们也有争论,争论之一就是学生到底是我们“加工的对象”还是“服务的对象”,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同,导致了对教育的根本性质的认识的差异,在教育价值观上产生分歧。

2.人才与教育发展的关系

在学习过程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每一位领导、专家都有是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来谈教育,谈教育改革,谈教育的目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人才的认识不断提升,从科教兴国到人才强国,从建设人力资源大国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人才的培养和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才的培养不是教育一个领域的问题,它也是社会意识指导下的制度、机制、环境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钱学森之问”给我们带来了一次深刻反思我们的人才培养体制的机遇,使我们意识到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有漫长而又艰辛的路要走。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是否是和谐配套的,很多专家都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有一位专家介绍,我国从恢复高考至今,全国各地共产生了三千多高考的“状元”,但目前来看,这些“状元”还没有发现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创造出对社会的突出贡献。近些年来,“状元”效应愈演愈烈,甚至衍生出“状元经济”。我个人认为“状元”是一种变了味的教育成果,它追求的不是教育的本真内涵,忽视了教育的真实价值和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而不是“状元”本身。另一个现象是社会对于大学、学历的追逐,形成了唯本科论、唯学历论,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各行业、各层面中的现象,也渗透到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人才的培养需要学历,需要一些指标,但不是唯一的指标。人才的出现也不是我们刻意的创造就能出现的,它有自身的规律,就是要创造人才产生的土地和营养。

我认为在人才观上,有“聪明”和“智慧”两个层面的认识。“聪明”是暂时的、眼前的、局限的,而“智慧”是长久的、长远的、全面的。也就是说,无论是我们培养的人才,还是我们对人才的认识都不能局限在一时的“聪明”上,我们更需要的是“智慧”。因此,不以考试论人才,不以学历论人才,而以实际的工作,实际的业绩论人才;不以一时的成绩论人才,而是建立人才的长效评价机制。这一点,我在新加坡学习考察时深有体会,新加坡教育部对每一个人从小学开始就有电子档案的跟踪,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多种发展道路的选择,而且每一条道路中间是无障碍的跨越和衔接。当然,新加坡的培养模式并不见得是最优方案,也不见得适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但是他们对于人才的思考和培养机制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3.教育与教师发展的关系

从恢复高考以来,我国进行了多项教育体制、措施方面的改革,所有改革的成功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教师队伍。《纲要》第四部分保障措施的第个章节,也就是《纲要》的第十七章就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我个人认为,这个位置还应该进一步明确,教育全面发展必须并且只能依靠教师队伍的发展,这是在教育领域坚持群众的观点,这也是《纲要》提出的“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原因。而《纲要》中提出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和具体的措施,总的来说是提高教师待遇、增加教师业务水平、加强教师管理。在这里,我想提出,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教师培养的机制和对教师教育观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教师来源是以专门的师范院校为主,其他参加教师资格认证人员为辅的模式。这种方式适合成批量的培养专门的从教人员,缓解师资紧张的问题。但是,从改革教育体制,改变教育观念的角度来看,并不适合教育长期发展的要求。专业的师范培训可以使人很快的成长合格的教师,这是工业化生产模式下的教师培养模式,而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也是用同样的教育方式去培养他们的学生,这样的结果与用工具制造产品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而现代的人才是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人才的培养上,是需要有创新思维的人去引导人,这就是现在教育发展与教师发展的矛盾。在很多教育发达国家,并没有专门的师范院校,而是采用具有大学毕业文凭后进行两年的专门教师专业学习,取得教师资格后执教的方式,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快速培养合格的教师,但有利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和高素质。我们并不是要全盘的学习这一做法,而是真正的深入研究如何培养优秀的教师,建立起教师发展的新模式,这样,教师为本这句话才能真正的落到实处。

4.教育质量与教育评价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所在的班级进行了“如何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的讨论。这个讨论题给我一个启示,就是什么是“优质”教育,如何评价教育是否“优质”。

《纲要》在工作方针中指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纲要》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从这里可以看出,国家对教育质量将要制定标准,我们期待这一标准能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两个方面。

三、总结

总之,通过学习,我深感作为教育一线的工作者,特别是管理者,自身的责任重大,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偿试,把《纲要》理解透彻,在工作中,研究具体的落实方案,推动教育改革在我校的进一步实践,为2020年的《纲要》总体规划的实现做出自己的努力。

上一篇:千名教师访万家范文下一篇:期末考试应战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