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理论概述

2022-07-12

第一篇:企业文化理论概述

企业目标管理理论概述

对于一艘盲目航行而没有目的地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再充足的马力也失去意义。如果你的汽车没有目的地,油箱再满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公司也一样,目标意味着其存在的价值和努力经营的方向,如果没有或者失去目标,那公司将永远困在前进的迷雾当中被对手超越。曾有人对员工就“什么样的公司最为理想”进行调查,结果超过90%的员工回答:“目标明确的公司才是好公司。”只有把做事的目的告诉员工,让员工知道自己从事的工作是公司整体目标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才会激发出员工更大工作热情和能量。

关键词:目标管理战略管理绩效考核过程控制

一、目标管理的定义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是指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管理亦称“成果管理”,俗称责任制,通过企业个体职工的积极参与,自上而下地确定工作目标,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

中国古人讲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得就是目标管理的含义。曹操 “望梅止渴”的故事就是很好的运用案例。企业现代意义的目标管理是通过划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将许多关键的管理活动结合起来,然后由组织内各部门和员工根据总目标确定各自的分目标,并在获得适当资源配置和授权的前提下积极主动为各自的分目标而奋斗,从而使组织的总目标得以实现,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具体指标来进行检查,事后依据考核结果兑现奖罚措施,进而实现对企业的全面科学管理。

二、目标管理理论的提出及发展

现代“目标管理”的概念是由管理专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Drucker)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的,其后他又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他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

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任务和战略,必须转化为能够让员工看得到摸得着的具体目标”。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目标管理理论提出以后,在美国迅速流传。当时美国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恢复和迅速发展时期,企业急需采用新的方法调动员工积极性以提高竞争能力,目标管理的出现可谓应运而生。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最先引进该管理方法,并取得了明显实际效果。其后,在美国、西欧、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迅速推广。中国目前在企业中推广的一把手任期目标制、企业层层承包等,都是目标管理方法的具体运用。

三、目标管理的基本特征

目标管理具体方法是企业科学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它在管理模式上有着鲜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一)从经验管理向制度管理的转变

目标管理法的应用是企业从传统经验管理向现代制度管理思想转变的体现。使企业不再依靠经验,而是通过制度和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管理。是一套系统化,理论化的管理方法。

(二)重视人的因素与工作因素的和谐统一

一方面目标管理强调人在组织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强调组织目标制定的人本思想,强调上下级共同协商分解和制定组织与个人的目标。旨在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激发员工潜在的工作能力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另一方面摒弃了行为科学学派偏重以人为中心,忽视同工作结合的一面,把工作和人的需要统一起来。

(三)权、责、利明确

通过对组织目标的横向、纵向、斜向逐级分解,将组织总目标分解转换至各个部门、员工的分目标。同时对目标责任人赋予相应的权限、责任和义

务,改善了企业传统组织结构带来的信息传递弊端,促使权力下放,使权、责、利更加明确;也有助于在保持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使组织内部更具有活力。

(四)重视成果

目标管理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为终结,工作成果是评定目标完成程度的标准,也是人事考核和奖评的依据。

(五)让绩效考核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企业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绩效考评可以根据目标管理制定的标准、任务进行考核,使得绩效评价工作更具科学性和操作性,而有效的绩效考核工作又推动了企业目标的贯彻执行。

四、实施目标管理的步骤企业实施目标管理政策的重点在于围绕发展战略的具体目标制定和推动贯彻实施。具体步骤如下:

(一)从战略制定到战略目标的过程

企业经营战略为首,没有战略就没有发展。目标管理首要的是目标的制定,而这个目标必须围绕战略需要进行科学设定。从战略到目标是一个从意图到明确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战略只能是一种意图、只能是一种打算,在一定程度上没有目标支撑的战略也只能是设想。有了目标,战略就有了清晰的目的和方向。因此,制定目标的依据必须是战略。没有脱离战略的目标,也没有不分解为目标的战略。两者既是从属的关系,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

(二)从战略目标到战略计划的过程

一般来说,凡是战略目标都有简单明了的特点。作为战略目标,还只是一个“纲”。要想“纲举目张”,还必须把简单的战略目标用计划的形式将其相对具体化。这个具体的过程就是战略计划的制定。计划相较于目标而言更为具体,有组织、有时间、有步骤、有途径、有措施、有方法。这是一个把目标“翻译”成“实施”的转变,这一转变需要考

虑的事情很多,最重要的就是为完成计划所需要做好的资源配置。没有充分的资源,计划再详细也是无法实施的。

(三)从战略计划到目标责任的过程

计划有了,谁来执行?这是计划实施的关键,但是,有人执行没有责任也是枉然。因此,最关键的还是将目标责任落实到目标责任人的环境。目标责任就是对目标达成与否的功过承载,责任人就是承载这种功过的具体人。没有责任体系和责任保障,再好的计划也会落空。因此,计划一旦制定,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定要落实责任人。这个责任体系应该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身上有目标。

(四)从目标责任到目标实施的过程

责任落实到位以后,就是带着责任进行目标的实施了。应该引起高度注意的是,在责任——实施的转换过程中,要讲求把责任量化成一个可操作、可实现、可考量的具体目标,这种目标的设定和实施,一定要突出如下要点:目标是具体的;可以衡量的;可以达到的;具有相关性的;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的。

(五)从目标实施到目标督导的过程

在目标实施中,为了确保目标的达成,还必须加强实施过程的督导。公司相信实施部门和人员的自主管理,但是,完全的大撒手和放任不管也是非常危险的,一个由数百人、数千人的个人行动所构成的公司,是经不起其中1%或2%的成员偏离行动目标的。监督的目的在于督办、督察、督促;在于催办、帮办、协办;在于强化对目标管理的执行力度。在进行严格监督的同时,还必须有指导,指导的目的在于实现途径的引导、思想情绪的疏导、不佳行为的训导、偏执行为的劝导、知识能力的教导。简单讲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激发热情,使管理过程、人员、方法和工作安排都围绕目标运行;进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从目标督导到目标实现的过程

如果说督导的过程是以人为本的目标管理,那么目标实现的过程分类就是客观实际的科学保证。目标的实现,最终还是要靠各级部门、各责任人按照总体目标指导方向,扎实做好本职工作来实现的。

(七)从目标实现到目标评价的过程

目标实现之后,并不等于过程的完结,还必须进行另一个过程——从目标实现到目标评价。这里有三点必须进行评价:一是评价实现目标的各种资源使用情况,比如多少、优劣;二是实现的目标是否还有弹性空间,比如是否可以当作基准、是否可以更加先进、是否可以保持相对稳定;三是所实现的目标对于可持续发展能否带来推动和促进。同时,根据目标的完成情况,对各部门及具体责任人也要进行绩效考核承诺的兑现,进行奖优罚劣,公平、客观的考核评价有利于激发员工更大的工作潜能爆发。

(八)从目标评价到目标刷新的过程

以终为始是目标管理的最高境界。因此,从成果评价到目标刷新,也是一个自我超越的过程。经过评价的目标成果,正是新的目标管理的开始。它是依据、它是基准、它是下一个目标的平台。能否超越原来已经实现的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企业、一个领导者的雄心。当然,“大跃进”是不客观的,“冒进”更是危险的,但是,“不进则退”也是必然的。所以,哪怕是百分之几或者百分之零点几的超越都是企业的进步。或增加,或递进,都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来进行选择性的刷新。

五、结语

彼得〃德鲁克说:“目标并非命运,而是方向。目标并非命令,而是承诺。目标并不决定未来,而是动员企业的资源与能源以便塑造未来的那种手段。”优秀企业的成长发展,其起点必须是要理清未来的战略发展目标,并通过科学有效的目标管理机制将企业目标具体化,转化为

引导各部门及员工努力拼搏的方向。我公司在今后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建议可以考虑借鉴目标管理机制的有关理念和管理措施。

第二篇: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概述

摘要:自美国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英国哈默尔(G.Hamel),在哈弗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论文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中,正式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以来,引起了企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系统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起源、理论发展和本质进行了分析,并且从市场表现、技术实力或服务水平以及内部管理等三个层面详细分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最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做了评价,具有切实可行的实际操作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金融经济;企业战略;市场

0 引言

二战之后,美国经济急剧膨胀,大公司实力不断扩大,全球市场为跨国公司的扩张奠定了基础。1950年,《克莱顿法》的修订使得横向兼并和纵向兼并的环境变得不利,新的反托拉斯条款更加严厉,混合兼并成为主流兼并方式,企业呈现集团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然而自 20世纪 80年代以来,混合购并所占比重急剧下降,并购开始转向与本行业相关的行业,多元化经营集团也纷纷将非核心产业剥离、出售(IBM出售PC业务),而通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竞争。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也陷入陷阱。这些统统表明培育、提升与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核心竞争力理论被认为是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在 90年代的最新发展。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组织中积累性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地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它是一个企业所具有的在本行业独树一帜的、难以复制和模仿的能力,可实现用户看重的高于竞争对手的价值, 可提供进入广泛多样市场的潜能,从而是企业长期利润的源泉。”。通俗的讲,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没有消除,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出了严峻挑战。企业如何立于世界金融界之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每一个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很多公司仍在苦苦寻找在全球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最有效方式。 [1~2]

1 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回顾

1.1 核心竞争力的起源及发展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起源, 比较准确的表述是“分工论” 。可以追溯到亚当 ·斯密 1764年出版的 《国富论》。在这本经典著作中, 斯密提出了“ 分工论” , 认为 “劳动力生产力最大的增进 ,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 , 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并在 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中, 对于劳动分工机制如何提高生产效率, 提出了三个原因: 一是熟练优势、二是减少转换成本、三是替代优势[ 3 ]。 斯密的“分工论”主要指的是生产分工,分析了劳动分工对劳动效率乃至经济成长的影响 , 虽然并没明确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 但企业分工论内涵仍可被视为核心竞争力研究的萌芽。有所不同的只是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战略理论则更强调能力分工。 目前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很多,如夏清华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对所占有资源的一种同化、提升;李晓东[ 5]等从商业企业的角度研究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陈玉保[6]等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些研究大多侧重于理论方面,或者只给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内容,并未给出一种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本文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运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应该在历史研究与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在[4]

同一行业内部,将企业放入到市场环境中,考虑其内外部环境并综合加以研究,且切实可行,这样的评价才具有通用性、可行性。

1990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普拉哈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的哈默(Gary Hamel)

[7]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提出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

是“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其实质是谁能比竞争对手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去发展企业自身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学术界通常也把这一事件作为核心竞争力明确提出的标志。之后,兰格路易(1992)发表了“能力论”,福斯(1993)发表了“核心能力论”,哈默和哈尼(1994)发表了“企业能力基础竞争论”。这些研究,把企业核心竞争论的研究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2.1 核心竞争力的本质

对于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目前可以区分为以下三种[8][9][10]:

(1) 能力观,强调能力作为一种要素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部分。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各种能力的组合;

(2) 载体观,强调知识载体的重要性。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用各种知识载体来指示员工、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与规范,是一个以知识和创新为内核的动态平衡系统;

(3) 整合观,强调各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各种技能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的整合,是各种资产与技能的协调配置,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不同技能与技术流的整合。

总之,企业核心竞争力,归根到底就是在企业内部借助一种高效率的机制, 充分有效地调动各种资源并使其协调运行,通过提升输送到客户手中产品的认知使用价值从而实现企业在市场上超越同业对手,获得竞争优势的“合力”。这里体现了四个方面的意思:

(1) 在企业内建立一套高效率的机制,配置和调动资源。所谓高效,则是指尽量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2) 提升客户认知价值是手段,占领市场竞争优势是目的。而提升客户认知价值除了传承了产品在企业内部生产过程所凝结的价值外,还包括企业对外所展开的营销攻势;客户认知价值的提升与市场份额的变化是同向的;

(3) 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合力 ,而非单一的某种能力。单一的能力不能构成核心竞争力,只有几种能力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才能形成一种强大的竞争力。也正是由于多种力量的交织,才使核心竞争力模仿提高了难度;

(4) 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能力。

2 核心竞争力的分析

对于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最容易被感知的是其外部特征。因此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沿着由外向内、层层深入的思路,从企业的外部市场表现入手 , 透过企业的主营业务领域进而对其支撑基础 —企业的技术实力或服务水平及内部管理水平加以剖析,即采用三层架构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

(1) 市场表现(外层):通过分析企业的核心业务及其市场情况来确定企业的市场表现能力,如市场份额、市场前景、客户满意度等。包括客户需求、客户通道和有关竞争对手的知识与能力等。

(2) 技术实力或服务水平 (中间层):通过分析企业所拥有的优势技术或者服务方式来确定企业在该层面的表现。对于制造性企业来说就是分析它的技术实力、专利情况;对于非制造企业则可以侧重于它的服务水平、人才素质等方面。包括技术诀窍、方法、程序、经验和实体设备等理论与实践知识以及企业的异质技术资产,主要与产品技术、过程技术、设计技术和信息技术有关等。

(3) 内部管理 (内层):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核心部分,也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础动

力,包括企业的内部治理状况、企业文化等内容。即把相互关联的、侧重于技术的和市场的能力、信息和观点整合起来的能力,以便在组织内部和外部创造、转移和组合知识,并快速有效地体现在产品与客户当中。

进行核心竞争力分析的前提是建立各个层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选取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内外部因素,尽量做到涵盖核心竞争力的全部内容,而且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

3 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路径及其指导意义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身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核心竞争力通俗的讲就是一种独特的,别人难以靠简单模仿获得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因此并不是企业所有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符合以下特性时,这些资源、知识和能力才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一是外部购买,即从其他企业或组织购入与核心能力有关,并有利于其发展的技能与资源。实质是外部核心能力的内部化。二是组成战略联盟实现企业间资源共享、降低研发成本、相互获得彼此的特定技术、资源和技能。以上两种方法存在产生依赖性和核心技术外泄的问题,是辅助方法。三是通过企业自身力量发展核心能力,这是主要方法。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核心竞争力;有效的培训,是企业打造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11]。

核心竞争力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从企业战略角度看,核心竞争力是战略形成中层次最高、最持久的,从而是企业战略的中心主题,它决定了有效的战略活动领域;从企业未来成长角度看,核心竞争力具有打开多种潜在市场、拓展新的行业领域的能力;从企业竞争角度看,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是企业独树一帜的能力;从企业用户角度看,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实现用户最为看重的核心的、基本的和根本的利益,而不是那些一般性的、短期限的好处。

4 结束语

在当前超强竞争时代,核心竞争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问题,成为企业营造持久的动态竞争优势的战略武器。通过三维评价模型,不同企业在三个层面的竞争能力被细化的表现出来,增加了对评价对象宏观、整体方面的把握。评价对象的“缺陷”就一目了然 ,决策者可以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成长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宏观角度讲,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现的是政府的产业政策导向;从微观角度看,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体现的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导向。因此,培育核心竞争力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首先是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先导;其次是企业文化创新,它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第三是科技创新;第四是市场营销创新;第五是管理创新。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培养起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也是无庸质疑的。

参考文献:

[1] 吴维库.企业竞争力提升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史东明.核心能力论:构筑企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上卷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2.

[4] 夏清华.从资源到能力:竞争优势战略的一个理论综述[J].管理世界,2002,(4) : 109—1141.

[5] 李晓冬,刘萌,徐伟.关于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1, (11): 122—1231.

[6] 陈玉保,刘宏,苗世敏等.基于知识维度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2,31(3):70—741.

[7] Gray Hamel, C. K. Prahalad.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May—June, 1990.

[8] 鲁开垠,汪大海等.核心竞争力[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9] David J. Teece, Gary Pisano, Amy Shuen.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J]. 1997, 187.

[10] Petts.N .Building Growth on Core Competence—aPractical Approach 1Long Range Planning[J].1997,August : 551—561.

[11] 万金之,陈银山. 加强培训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J]. 企业经营管理,2003,(12):26-28.

第三篇:丰田企业文化概述

每个企业都有其特定的文化,企业文化的灵魂就是企业精神,它成功体现了一个企业的追求、企业成员的精神风貌和企业的文化。丰田企业精神的最高表现就是“丰田纲领”,主要内容有:丰田纲领

 

 :事业在于人;上下同心协力,忠实于公司事业,以产业成果报效国家;潜心研究与创造,不断开拓,时刻站在时代湖流的最前端;切戒奢侈浮华,力求朴实稳健;发扬友爱精神,以公司为家,相亲相爱;尊祟神佛,心存感激,为报恩而生活。

该纲领体现了丰田公司的目标、信念、追求、哲学和价值观的总和,体现了丰田精神。几十年来,丰田公司一直是在该纲领的指导下从事企业活动的。这样的企业精神已经牢固地树立在每个丰田人的心中,从而形成了全体丰田人统一的价值观、共同的生活信念和一致的人生目标。正是在这种企业精神的激励下,丰田人忠于职守、拼命工作,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卒,创造出了惊人的成绩。经营宗旨

“通过生产汽车而为建立福有的社会做贡献”,向日本国内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提供了使他们满意的优质产品——丰田汽车。

 创造财富,贡献于社会以最低的成本生产质量最高的汽车对顾客负责,顾客是上帝。下一道工序是上一道工序的用户。在每道工序里来创造质量,一切为用户服务。杜绝不必要的多余。重视员工的思想工作当你发现问题时,应当考虑如何处理,而不是开掉负有责任的人。

经营理念

 对客户--客户至上、服务至上;对员工--以人为本;对生产--以精简为手段,追求低;对产品--以为最终 目标,追求高质量。植根于当地的社会活动,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以开展业务关系为根本,互相致力于研究创造,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和共存共荣。企业原则

让汽车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让公司与国际社会“协调发展”让个人与社会共同进步。生产文化—丰田生产方式

丰田生产方式(TPS)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所创造的一套进行生产管理的方式、方法,以消除浪费、降低成本为目的,以推时化(JIT,Just-in_time)和自动化为支住,以改善活动为基础。

1、变‘终点”为“起点”的准时制生产

“准时制”被认为是丰田方式的这两大支柱之一。准时制,就是将需要的工件,在需要的时间,按需要的数量供给各工序。传统的生产方式一般都是前道工序完成后把产品送到后道工序去,结果是前道工序不知道后道工序何时需要多少零部件,很容易造成产品过量生产,使后道工序成为中间仓库的结果。为了达到“准时”的要求,丰田采取了后道工序在需要的时候到前道工序领取所需数量的零部件的方法。因为最后一道工序是总装配线,只要给总装配线下达生产计划,指出所需的车种、需要的数量、需要的时间,装配线则可以按计划到前道工序领取各种零部件。这样就使制造工序从后到前倒过来进行,直到原材料供应部门都连锁地、同步地衔接起来,从而满足恰好准时的要求,并且能将管理工时减少到最低限度。而“流程卡”则充当了巡视各道工序、控制流程、限制制造过剩、保证均衡生产的工具。

2、带“人”旁的自动化

按照大野的观点,所谓包括人的因素的“自动”,就是不用人就可以对机器进行监视,在出现异常时,机器能够判断和停车,而一般人说的“自动”仅仅是指机器自己动作。那种仅仅会自己动作的机器,非但不能减少人员,车间里每台自动化机器前反倒要设一个监视人员,这和手动没有什么两样。所以,自动化的第一步并不是使机器自动进行加工,而更重要的是,当发生异常情况时,机器能够感觉到并能自动停车。

为此,无论是新老机器,丰田公司都要装上自动停车装置,诸如定位停车、全面运转系统、质量保险装置。安全装置等,努力使机器具有人的智能。

这种想法,也扩大到装配线工人的操作上。不论是人、机器或生产线,如果发生异常能立即停止运转的系统。在丰田方式中都被称为“自动化”。操作人员自动化的 “自”,是自身的“自”,自己感到“这不行”、“不合格”时,就可以马上使生产线停车。他们认为,由于生产线停车,问题才清楚地暴露出来;一个个问题得到解决,才能建立效率高的、不再停车的生产线。

更为可贵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人与设备的关系的思想:正好完成需要的生产量;手式操作和机械操作分离,不承认监测作业;使人发挥百分之百的能力,即使机器闲置也无妨。

3、一“卡”了然的看板生产

有人把丰田生产方式简单地归结为“卡片制”(日语为“看板”),认为只要运用“看板”就可以了,这是极为肤浅的。专家指出,丰田公司在经营上取得的成,丰田生产方式本身的贡献占90%,而“卡片制”的作用不过只占10%。丰田生产方式是一套系统完整的生产管理方法,而“卡片制”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脱离这一体系,“卡片”就失去意义。

这种工具的作用有二:一是传递作业的指令。以片的方式表明“生产什么,何时生产、生产多少、用什么方法生产,如何搬运”,而传统的作法是由企业的计划部门把上述情况制成生产计划表、运输计划表、生产传票等书面材料发给现场,很难做到“恰好准时”。并且,各种表格只有特定的人才能看到,而使用“流程卡”,车间里、生产线上谁都可以看到,制造产品的限量、时间、方法、程序以及搬运的限量、时间、目的地至放场所等情况一目了然。二是作为“目视管理”的工具。“流程卡”是同实物一起流动的,所以一见卡就可以判断制造的先后顺序和紧要程度,以及各工序贯彻“标准作业”的情况。从而达到不生产多余产品、明确生产的优先顺序的目的;所以,这种‘“流程卡”被称为是丰田生产线的神经。对“流程卡”的使用规则、传递方式,丰田也有详细的规定。

4、精细生产方式

造就今天丰田精细生产方式的最初源起,据说要上溯到二战后当时丰田自动织布工业社长丰田喜一郎对部下大野耐一关于“三年赶上美国”的要求。据说,当时日本的生产效率只有美国的1/8,而核心的原因被认为是日本人在生产过程中做了很多无用功。最后,这样的判断成了丰田后来形成精细生产体制的出发点,其基本的思想就是彻底消除无用功。

这种思想外化成为两大支柱体系:“即时到位系统”、“智能自动化”。

所谓“即时到位系统”就是指在以流水作业方式进行的汽车组装过程中让所有需要安装的部件在必要时候自动达到流水线上的结构,就是必要的时候提供必要数量的必要物品的供给系统。“智能自动化”则是让生产机械具有人的某些智慧。我们知道有时候自动化机械因为出现一些异常或故障就会生产出品质不良的产品,并且在很短时间内,这些不良品质商品就会堆积如山。所以丰田非常重视智能自动化并采用了具有智能的自动机械也就是带有自动停止装置的机械。而在人工生产线上一旦发现异常情况,操作者也可按停止按纽来停止生产线。这个为了超过美国人的生产而诞生的生产系统在近40年后又被引进到美国,并且创造了让人惊讶的结果。丰田生产系统被丰田与通用合资的新联合汽车制造公司(NUMMI)在1984年引进,而丰田的生产系统使这个本来是利用继承原有工厂设备和人员的基础上建立的工厂比原来的工厂效率提高了2倍以上。

根据当时项目的一位负责人回忆,导入这套生产方式的时候也遭遇了文化上的冲突:在丰田的生产方式里,一旦发现故障、问题,就马上停下生产线,但是在美国的生产观念里,如果生产线一停,责任人就要受到处罚,很害怕生产线停下来。但丰田的认识是如果不把生产线停下来的话,就会出现成堆的劣质品。丰田花了2年的时间化解了这种冲突,而一种“最先听取坏消息”的制度也被固定了下来。

“管理异常现象”是这种生产方式进一步的注释。丰田总是做好准备等待异常情况的出现,这样才能调查出原因的所在。而丰田更通过此举找出原因后的深层次原因并采取措施,而这个过程循环往复可以促使生产线的性能不断提高。

丰田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

丰田汽车公司企业文化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成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未,公司现有八个工厂,职工人数达45000人,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汽车部件,包括钢铁、有色制品、化纤制品、塑料制品、橡胶、玻璃、各种日用品用具等。现在丰田汽车公司的汽车产量仅次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居世界第三大汽车制造公司,美国《财富杂志》1999年全球500强排行榜丰田汽车名列第10,营业收入额九百九十多亿美元,利润二十七点八六亿美元,总资产达一千二百多亿美元。

它的成功经验是:积集人才,善用能人,重视职工素质的的培养,树立良好的公司内部形象。较高的教育水平和企业人才培训体系的建立,是企业乃至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跃进的基础。丰田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视企业教育。作为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结合中的一部分,丰田公司的企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较高的教育水平和企业人才培训体系的建立,是企业乃至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跃进的基础。这一点,在丰田的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了证实。丰田公司对新参加公司工作的人员,有计划地实施企业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独立工作本领的人。这种企业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分阶段地学习,并且依次升级,接受更高的教育,从而培养出高水平的技能集团。

在丰田教育的范围不仅仅限于职业教育,而且还进一步深入到个人生活领域。教育的目标,具有作为生活中的实际意义而能够为员工普遍接受。员工对这样的教育毫无厌烦之意,这种普遍性的教育,其内容揭开盖子一看,或许有人认为是极其平凡的。但是,这种教育是用哲学的思想贯穿起来并付之实践的。有人问“丰田人事管理和文化教育的要害和目标是什么?”,丰田的总裁曾作了这样的回答:“人事管理和文化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把每个人的干劲调动起来。”丰田教育的基本思想是以“调动干劲”为核心。

非正式教育,在丰田叫作“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各种活动”,是丰田独有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就是前述的关于人的思想意识的教育。非正式教育的核心是解决车间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相互信赖的人际关系。光靠提高工资福利保健等的劳动条件,还不能成为积极地调动员工干劲的主要因素。丰田创造出一系列精神教育的活动形式,这种活动是以非正式的形式和不固定形式的做法进行的。其方法多种多样,把一般单纯由“福利保健”部门处理的事情,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而纳入到职工日常生活之中。

非正式的各种活动有以下几方面:①公司内的团体活动。②个人接触(PT)运动。

其中的“公司内的团体活动”是根据员工的特点,将员工分成了更小的团体。团体小可使参加者更加随意、亲近地接触,这对于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是很有帮助的。一个人可以根据各种角色身份参加不同的团体聚会。通过参加这些聚会,既开展了社交活动,又有了互相谈心的机会。为了这种聚会,公司建造了体育馆、集会大厅、会议室、小房间等设施,供自由使用。公司对聚会活动不插手,也不限制。职工用个人的会费成立这种团体,领导人是互选的,并且采取轮换制。所以每一个人都有当一次领导人来“发挥能力”的机会。这些聚会都有一个共同的条件,就是把这些聚会作为会员相互之间沟通亲睦、自我启发、有效地利用业余时向不同职务的会员相互交流的场所。

个人接触和“前辈”制度。丰田公司为了让新参加工作的职工熟悉新环境,曾提出了“热情欢迎新职工”的课题,在这方面,采取了“个人接触”的形工。这种形式的做法是,选出一位前辈,把他确定为新参加工作的职工的“专职前辈”。这位前辈担负着对所有事情的指导工作,这种做法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专职前辈的任职期间一般为6个月。在工作上、生活上、车间里,专职前辈都给以指导和照顾,对人际关系、生活上、车间里,专职前辈都给以指导和照顾,对人际关系,上下级关系给以协调。公司方面把这个“前辈”的做法加以制度化,此外,还有“领导个人接触”的制度。这是对工长、组长、班长施行“协助者”的教育,是一种进行“商谈”的训练。一丰田的管理阶层和骨干很能干,也是因为他们经过这样多方面锻炼的缘故。他们掌握了系统的技术知识,又在车间有了人事管理的经验。

另外,还采用“故乡通信”的做法。班组长每月轮流给新职工的家寄信。进公司的第一个月,由组织写信和寄小组照片,寄丰田画报和丰田报。如何使这股团队亲情不断、不倦地持续下去?这是丰田领导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单纯的福利保健活动,而且要作为企业长远的精神建设方面的问题对待,他们正为开展更加多种多样的活动而苦思冥想。1970年以后,20岁以下的职工占到50%。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欲望的变化层出不穷。为这些人创造出一个使他们满足而“有吸引力的工作环境”,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然而,公司不断地进行积极的努力,继续创造能培养“生存的意义和干劲”的土壤。

从表面上看,丰田的生产体系、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很简单。它可以用公司印在3X5英寸见方的卡片上的那种口号式的语句来解释,最大限度地流动、消灭浪费、尊重人才。从概念上讲,丰田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并不复杂,但是执行和协调会使人流血、流汗、流泪。

“丰田的真正力量在于它的学习能力。它的雇员注意思考问题,为用户着想,这正是丰田生机勃勃的企业文化的源泉。” 丰田公司的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创造了丰田文化,也同时创造了丰田公司的工业奇迹。

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关键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从丰田公司的作法中,中国企业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不能仅仅把员工招聘吸引优势人才就看作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做到“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除了人力资源的常用技术手段外,还要把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把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贯输到员工的思想之中,表现在其行为上,这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关键。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结合的做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首先,将企业的价值观念与用人标准结合起来。这要求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对招聘者进行严格的培训,而在制定招聘要求时要有专家的参与,在招聘尚开始前就已描绘好所要招聘的人员的整体形象,即事前的招聘。在招聘面试过程中,根据分析人的性格特点及价值观念,与面试要求与标准的对照,将不合格的人卡在企业的大门之外,而选择对本企业文化认同较高的人员。在员工招聘过程中,通过事前的招聘,保证了企业招收适合本企业文化的人。

其次,将企业文化的要求贯穿于企业培训之中。这种培训即包括企业职业培训,也包括非职业培训。尤其是非职业培训,要改变以往的生搬硬套的模式,而应采取一些较灵活的方式,如非正式活动、非正式团体、管理游戏、管理竞赛等方式,将企业价值观念在这些活动中不经意地传达给员工,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的行为。

再次,企业文化的要求要溶入员工的考核与评价中。大部分企业在评价员工时,以业绩指标为主。即使有些企业也提出德的考核,但对德的考核内容缺乏具体的解释,也缺乏具体量化的描述,使考核评价时各人根据各人的理解进行,并未起到深化企业价值观的作用。在考核体系内,要将企业价值观念的内容注入,做为多元考核指标的一部分。其中对企业价值观的解释要通过各种行为规范来进行,通过对鼓励或反对某种行为,达到诠释企业价值观的目的。

最后,企业文化的形成,要与企业的沟通机制相结合,只有达到上下理解一致的情况,才能在员工心目中真正形成认同感。这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不但要处理技术型工作,也不单单是人力资源部门独有的工作,而是要求所有的管理人员参与其中,如此才能形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能力,从而形成核心能力,建立起在市场竞争中的特有竞争优势

第四篇:一 企业文化概述

1.企业文化定义

文化: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如,南齐王融 曲水诗 序 称: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它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社会政治与经济事实上,无论是否自我察觉 是否刻意追求,企业文化就像人的思想和观念,只要生命存在,它就存在,并左右着企业的发展 就企业文化的概念而言,学者们所下的定义宽窄不一,但都将 所有组织成员共享的一组重要的假设 / 价值观 作为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一种企业员工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反映现代化生产和 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新兴的管理理念,是在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基础上逐步演变产生的一种现代管理理论,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它的目的,就是以精神的(感情的) 物质的 文化的手段,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以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企业文化功能

所谓企业文化的功能是指企业文化发生作用的能力 好的企业文化的功能从整体上来说就是全面优 化企业管理,合理配置生产力要素,打造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促进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创造出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建设企业文化的目的出发,可以明确企业文化 建设的五大基本功能:

(1)导向:企业文化明确企业的价值观,清晰表明

那些是企业所倡导和遵循,并以此指导和牵引员工的

行为

(2)凝聚:通过理念 制度和行为层的文化传播,

尤其是通过 "英雄人物 "的示范作用,对每个员工的

贡献给予承认,使员工产生归属感

(3)激励:员工的归属感和有高度价值的目标感,

成为员工内在激励因素 这种来自价值认同和高度归

属的激励,其作用远远超过物资方面的激励效果

(4)约束:核心价值观指导员工的行为 规范员工的行为,同时约束员工的行为企业文化的功能不像人推车就走那样表现得那么明显,企业文化的功能多表现为潜功能 我们可以社会的评价表现出来 正是由于这五大基本功能使得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突显出来

二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1.企业文化重要性引论

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用企业文化对员工进行管理会极大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里,企业高层与中层 基层不会难以达成共识,上下层之间沟通是很顺畅的 由于企业文化是企通过企业业绩的增长,通过员工的士气和表情,通过业员工共同认可的一套价值体系,并且在建设过程中员工都曾参与,因此对员工具有普遍的 很强的引导约束作用,不会造成员工感到迷惘 迟疑而不愿跟进的情况

2.从海尔看企业文化重要性

中国著名企业家张瑞敏在 财富 论坛前夕对媒体记者分析海尔经验时说:海尔过去的成功是观念 和思维方式的成功 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价值观 至于张瑞敏个人在海尔充当的角色,他认为 第一是设计师,在企业发展中如何使组织结构适应企业发展;第二是牧师,不断地布道,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 实际上,海尔的扩张主要是一种文化的扩张 收购一个企业,派去一个总经理 一个会计师 一套海尔的文化 海尔就是靠自己的一套海尔文化来对员工进行管理的,他扩张时,通过海尔的文化灌

输使被收购的企业起死回生,利用企业文化这种无形资产来盘活有形资产

海尔在 1998 年的时候,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叫做吃休克鱼 的说法,就是以无形资产来坚定有形资产的案例,被记入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库这足以看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一个企业建设自 己的企业文化至关重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要长远发展,就必须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3.从沃尔玛具体来看企业文化重要性

(1)概述

沃尔玛是全球最大的连锁店,在全球拥有 3000多家连锁店 2004 年 3 月,沃尔玛被 财富 杂志列为美国最大的 500家企业之首,这已经是该公司第三年蝉联 财富 500强 之冠 沃尔玛从一个乡村小镇的小杂货店成长为世界企业 500强之首的大型跨国零售业帝国,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其中,由萨姆所倡导的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不断发展和丰富 独特的企业文化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可估量的

(2)沃尔玛的企业文化

沃尔玛独特的企业文化主要有以下几点: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传统是造就辉煌的保证 沃尔玛公司虽然仅有 50 多年的历史,但一直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作用,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形成企业良好机制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为了给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沃尔玛公司不仅通过连锁经营的组织形式 高新技术的管理手段,努力降低经营费用,让利于消费者,而且从各个方面千方百计节约开支 沃尔玛公司重视对员工的精神鼓励,对特别优秀的管理人员,授予 萨姆 沃尔顿企业家 的称号

提出 员工是合伙人 的企业口号 萨姆非常重视人的作用,现在,沃尔玛已有 80% 以上的员工借助这两个计划拥有了沃尔玛公司的股票,而其他的 20% 员工基本上都是不够资格参与利润分享 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沃尔玛文化 无论是到世界各地的任何一间沃尔玛连锁店中,你都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动 正因为此,每一位公司同仁都热爱着沃尔玛,默默地为顾客服务的事业而奉献 长期以来,沃尔玛的企业文化使沃尔玛公司的同仁紧紧团结在一起,他们朝气蓬勃,团结友爱培训,经常性培训 沃尔玛为员工制定培训与发展计划,让员工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工作职责,并鼓励他们勇于迎接工作中的挑战 公司对合乎条件的员工进行横向培训和实习管理培训 沃尔玛十分重视在 工作态度及办事能力上有特殊表现的员工,他们会被挑选去参加培训 此外,沃尔玛还通过培训加强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沟通 培训不仅是员工提高的途径,也是他们了解公司的一种方法

三 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般来说,企业能否持续地发展,取决于企业有无核心竞争力 1997 年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等所做 的 展望 2010年 调查报告显示,当前全球 67% 的公司是基于核心竞争力来推动竞争优势的,到 201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 85%那么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别人所不具备的或者一时具备不了的独特的优势和能力,是企业的价值核心,是贯穿于整个组织 核心竞争力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 硬件包括产品 技术 知识 外部资源获取等能力,软件的包括核心价值观 使命 愿景等文化核心 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正是企业文化重要性更深层次的体现文化核心

核心价值观

某种解决问题的价值观念可以持续而有效的解决组织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道理就会成为组织的共 识,继而成为理所当然的道理,我们称之为核心价值观,或者叫核心理念 这种核心信念,有很强的稳固性和持续性,这种持续的稳固可以使组织在统一的基本判信念下协调运行,在同行业解决同样的企业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时候凸显独特的企业个性和竞争优势

(2)使命

使命也是企业核心价值的重要维度 每一个组织都必须对自己的生存意义进行清晰的诠释,而围绕组织生存意义的课题,就包含了与组织生存密切的相关者:投资者 管理者和员工 供货商 政府 社区 顾客如何定位自己的使命,不同企业有不同的选择取向和排序取向

四 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项以人为本的复杂工程,不是一时的经验总结或靠几个文字人员编写出来的,而是企

业经过长期的实践提炼而成 从我国目前企业的现实出发,要想使企业文化产生更大更好的效益,在企业文化的组织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文化建设应与社会的两个文明建设相适应,不能脱离实际乱提口号企业生存于社会大环境之中, 承接着经济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的积极影响 任何企业经营理念 发展目标 保障体系都不能超越大环境而独立生存 企业文化只能在独立给定的表演舞台中显示自己的才华

(2)企业文化的实施,方法上要采取树立榜样 典型引路 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3)企业文化的组织实施,需要一定的形式来体现,也需要一定的物力财力加以保障,仅高喊口号是无济于事的 企业文化的组织实施,关键在于组织领导,在于实施过程中,重点不在于研究部署,而在于具体去做和不时检查督促

(4)也是最重要的,认识和理解企业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企业文化建设要取得显著效果,就要使员工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并转化成自觉行为,在企业文化的深层结构和企业文化的表层结构之间要建立起一道桥梁,这道桥梁就是以价值观为导向的 以物质基础和权力(或权威)基础所保护的企业制度和行为规范 在此基础上,从企业文化的深层结构到企业文化的表层符号 体系与行为,才能形成一条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通道随着经济 文化一体化趋势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已经明显改变,企业的市场营销模式也从生产导向 行销导向向文化发展 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具备强劲的产品力和行销力,更需要文化力的支撑 正如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所说:关于发展,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 所以完善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文化品位,已成为企业市场竞争中必不可少的 甚至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建设企业文化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间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 企业只有形成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才有竞争力,因而企业文化是企业第一核心竞争力

五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 有些物质资源也许会失去,唯有文化还是存在的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和生命力,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无形的资产和财富 。企业文化会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只要做到企业和企业文化的互相协调互相补充、 互相促进,使两者同步运行,建设出一套优秀的企业文化来,一定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积极的 、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1.企业文化重要性引论

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用企业文化对员工进行管理会极大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里,企业高层与中层 基层不会难以达成共识,上下层之间沟通是很顺畅的 由于企业文化是企通过企业业绩的增长,通过员工的士气和表情,通过业员工共同认可的一套价值体系,并且在建设过程中员工都曾参与,因此对员工具有普遍的 很强的引导约束作用,不会造成员工感到迷惘 迟疑而不愿跟进的情况

2.从海尔看企业文化重要性

中国著名企业家张瑞敏在 财富 论坛前夕对媒体记者分析海尔经验时说:海尔过去的成功是观念 和思维方式的成功 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价值观 至于张瑞敏个人在海尔充当的角色,他认为 第一是设计师,在企业发展中如何使组织结构适应企业发展;第二是牧师,不断地布道,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 实际上,海尔的扩张主要是一种文化的扩张 收购一个企业,派去一个总经理 一个会计师 一套海尔的文化 海尔就是靠自己的一套海尔文化来对员工进行管理的,他扩张时,通过海尔的文化灌输使被收购的企业起死回生,利用企业文化这种无形资产来盘活有形资产

海尔在 1998 年的时候,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叫做吃休克鱼 的说法,就是以无形资产来坚定有形资产的案例,被记入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库这足以看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一个企业建设自 己的企业文化至关重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要长远发展,就必须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3.从沃尔玛具体来看企业文化重要性

(1)概述

沃尔玛是全球最大的连锁店,在全球拥有 3000多家连锁店 2004 年 3 月,沃尔玛被 财富 杂志列为美国最大的 500家企业之首,这已经是该公司第三年蝉联 财富 500强 之冠 沃尔玛从一个乡村小镇的小杂货店成长为世界企业 500强之首的大型跨国零售业帝国,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其中,由萨姆所倡导的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不断发展和丰富 独特的企业文化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可估量的

(2)沃尔玛的企业文化

沃尔玛独特的企业文化主要有以下几点: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传统是造就辉煌的保证 沃尔玛公司虽然仅有 50 多年的历史,但一直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作用,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形成企业良好机制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为了给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沃尔玛公司不仅通过连锁经营的组织形式 高新技术的管理手段,努力降低经营费用,让利于消费者,而且从各个方面千方百计节约开支 沃尔玛公司重视对员工的精神鼓励,对特别优秀的管理人员,授予 萨姆 沃尔顿企业家 的称号

提出 员工是合伙人 的企业口号 萨姆非常重视人的作用,现在,沃尔玛已有 80% 以上的员工借助这两个计划拥有了沃尔玛公司的股票,而其他的 20% 员工基本上都是不够资格参与利润分享 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沃尔玛文化 无论是到世界各地的任何一间沃尔玛连锁店中,你都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动 正因为此,每一位公司同仁都热爱着沃尔玛,默默地为顾客服务的事业而奉献 长期以来,沃尔玛的企业文化使沃尔玛公司的同仁紧紧团结在一起,他们朝气蓬勃,团结友爱培训,经常性培训 沃尔玛为员工制定培训与发展计划,让员工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工作职责,并鼓励他们勇于迎接工作中的挑战 公司对合乎条件的员工进行横向培训和实习管理培训 沃尔玛十分重视在 工作态度及办事能力上有特殊表现的员工,他们会被挑选去参加培训 此外,沃尔玛还通过培训加强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沟通 培训不仅是员工提高的途径,也是他们了解公司的一种方法

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领导者对企业文化重视不够 缺乏核心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大多数中小企业采用家族式的管理 家族式的企业文化制约了企业竞争机制的建立 不利企业的持续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一些加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之路

一 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企业文化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我国不少中小企业者虽意识到这点 但没有在经营上落实 从而使中小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存在许多不良的现状和问题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据调查 在我国中小企业聚集的沿海地区 有 的企业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企业经营者不介入 不重视 没有把企业文化战略编入企业发展规划的整体战略中 企业经营理念涉及企业使命 宗旨和目标等内容的规定力度还远远不够由于中小企业的产品品种单一他们的企业规模普遍不大 组织机构相对简单 管理方式较为单一 员工素质相对不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 于劣势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为忙于生计 不被残酷的市场所淘汰 只能更多地考虑企业当前所处的位置和现状忙于追求自己的短期利益 而对长远利益的战略无暇顾及 而且 他们一般认为文化战略是大企业 大集团的事中小企业没有必要进行战略方面的考虑 这也使很多中小企业的领导者认 识不到文化战略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我国中小企业绝大多数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 当时特殊的市场环境与历史条件注定了我国的中小企业具有很大的同一性和重复性 这导致了很多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也以模仿其他企业为主 很少结合自己的特色进行创新 缺乏个性 同时这种缺少企业自身风格的企业文化 也让消费者很难将其与其他同类企业加以区分更难以培养自己的忠诚消费者 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重视力度不够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的领导者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

业的外在表现形象 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企业标语口号的斟酌 企业标识的设计上 他们只简单地将企业文化等同于形象设计并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把企业精神体现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 也没有把企 业精神渗透到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工作 行为习惯中 将企业文化等同于规章制度 有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规章制度 只要制定出企业的规章制度 组织员工学习 了解并严格实施 企业的文化建设就可大功告成 企业精神也就可以培育起来了 企业的文化氛围也会逐步地形成 有些企业经营者不介入 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没有把企业文化战略编入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中 企业经营理念涉及企业使命 宗旨和目标等内容的规定力度与执行力度还远远不够

缺乏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核心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是企业的灵魂 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对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些企业片面理解企业文化建设 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追求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 于是进行偷工减料 制假售假 质量和价格欺诈等缺失诚信商业道德的经营行为 致 使市场萎缩 对员工只重义务而轻权利 抑制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导致人才流失 缺乏核心价值观的企业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 不能很好地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容易为周围的市场环境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经营风格 没有企业制度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 扼杀了一些很有潜力的项目和有发展前途的产品无法壮大自己重短期利益 轻长远考虑 缺乏战略意识 企业文化是需要从上向下而推动 因而受领导者个人意志的影响往往很大 过去由于对民营企业在所有制上的歧视 使很多民营企业家在经营时重视短期效益 缺乏长远考虑 而国有中小企业由于领导者任期有限 在职工对企业监督机制不完善的前提下 出于个人工作成绩的需要也会采用偏重于短期利益的企业文化 甚至经营理念与社会道德规范相违背的企业文化 另一些企业领导者为了自己升官发财 则选择了 重义轻利 作为企业的经营理念 完全不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 这些过分重视短期利益的企业经营理念 最终导致企业长远发展前景有限 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 这些企业容易为周围 的环境和市场改变自己的风格 文化建设没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无法形成自己文化特色

家族式管理的企业文化制约企业竞争机制的建立 我国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家族式企业 在这些家族式管理的中小企业中 在创业初期具有一定合理性的管理模式 在企业规模发展壮大后多有弊病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在核心家族成员手中的高度集中 导致一些中小企业在人才任用上不以个人素质论高低 裙带关系严重 在管理决策上 也是由主要家族成员凭主观经验说了算 搞专断式 独裁式管理 结果族外人会因个人发展前景有限而失去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关注 失去工作的积极性 致使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停留在相对固定的水平 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二 企业文化对我国中小企业的持

续发展与壮大的启示我国中小企业要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和壮大 必须重视企业文化的作用 要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员工的作用 这才能塑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并且要把企业文化作为经营 企业的持久战略资源 进而创立出和谐 长寿的名牌企业塑造特色的企业文化和树立核心

的价值观一个企业就像一个人一样 她的生存与发展 取决于它的企业精神 经营理念 也就是企业文化建设 中小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价值观与企业精神 对于中小企业来讲 这里的价值观

主要是指员工的价值观 企业文化包含众多因素 必须通过不断获取新知识才能使其积淀深厚 内涵丰富 才能营造出企业文化的条件 才能适应知识爆炸的节奏 先进的企业文化需具有学习能力 是学习成为建设先进企业文化的动力源泉 在企业文化形成一定氛围后会给每个员工造成一种求知欲 这时不但是企业的需要 社会的需要而且成为每个人的需要 有时 人们会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激励自己 产生为企业奋斗的价值观 产生一种时时处处想着企业的精神 以及企业人精神 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 激励作用和凝聚力作用 培养员工与企业共荣辱的价值观 把企业的建设看成自己家园的建设 培养团结合作 互动 高效的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会使员工积极向上 互教互助 敬业爱岗 携手共进的团队精神 达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以人为本 重视员工的作用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以人为本理念是指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 一切从人出发 以人为根本 进而调动人的主动性 创造性和积极性的思想观念 企业要重视员工 关心员 工 尊重员工的个人特性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然 强调重视员工的自身价值并不是

宣扬个人利己主义 而更多的是强调群体价值 企业要善于把员工的个人价值转化为企业价值 善于选择贤才 通过公平 透明的竞争机制 锻炼员工的意志 培养他们的品格 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克服家族式管理的弊病 以人为本的用人机制有利于克服家族式管理的弊病 提高企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确保企业决策的科学化 民主化 提高工作效率 按照公平 公正的原则聘用干部 能力较低的家族企业成员要将职位转移给优秀的非家族成员 最终形成以非家族成员为主的科学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 抛弃传统家族文化中非理性的血缘 亲情观念 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业缘 事缘理念 形成各个机构权责明晰 相互制约的关系 从而有效地调节所有者 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保障所有者的权益 赋予经营者充分的经营权 确保公司持续健康的发展把企文化作为持久的战略资源来经营 企业能活多久 现在寿命最长的是瑞典的斯托拉公司 多岁还要活多长 说不清楚 英国有个年俱乐部 岁以上的企业才可以成为会员 这些长寿的企业的共同特点之一是有一个同心同德的企业文化机有统一的价值观 也就是说 要统一意志 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观要有强烈的认同感 文化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宗教能用一种近于松散的管理模式 绵延几千年 靠的就是文化渗透 企业要长寿 也需要文化渗透和持续的经营文化机制是一种重要的整合力量 也是管理成本较低的一种整合力量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 要使企业经营历久不衰 决不能停留在就事

论事经营上 经济必须扎根在文化的沃土中才能持久 还要对 传宗接代有一个正确认识 就不能局限于亲情相传 更重要 也是能更稳定更持久的传宗接代 应该是文化 是形成一套能代代相传的良好风气 这就是企业文化 因此 我国的中小企业要想做大做强 更长寿 就更要重视企业文化的作用 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创新经营管理模式 同时也要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持久的战略资源来经营 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中小企业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打造和谐的企业 企业文化塑造着企业的形象 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宝贵无形资产 它对企业内部管理和对外经营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巨大而深远 企业文化最大的作用便是强调企业目标和企业员工工作目标的一致性 强调群体成员的信念 价值观念的共同性 强调企业的吸引力和对企业的向心力 因此它对企业员工有着巨大的内聚作用 使企业成员团结在组织内形成一致对外的强大力量 而良好企业形象的树立 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形成 使企业员工有一种自豪感 归属感 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凝聚力 向心力 实现价值观念的统一 员工行为的规范化 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团结 和谐 积极 向上的氛围 从而保证了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和竞争力的提高

沃尔玛独特的企业文化主要有以下几点: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传统是造就辉煌的保证 沃尔玛公司虽然仅有 50 多年的历史,但一直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作用,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形成企业良好机制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为了给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沃尔玛公司不仅通过连锁经营的组织形式 高新技术的管理手段,努力降低经营费用,让利于消费者,而且从各个方面千方百计节约开支 沃尔玛公司重视对员工的精神鼓励,对特别优秀的管理人员,授予 萨姆 沃尔顿企业家 的称号提出 员工是合伙人 的企业口号 萨姆非常重视人的作用,现在,沃尔玛已有 80% 以上的员工借助这两个计划拥有了沃尔玛公司的股票,而其他的 20% 员工基本上都是不够资格参与利润分享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沃尔玛文化 无论是到世界各地的任何一间沃尔玛连锁店中,你都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动 正因为此,每一位公司同仁都热爱着沃尔玛,默默地为顾客服务的事业而奉献 长期以来,沃尔玛的企业文化使沃尔玛公司的同仁紧紧团结在一起,他们朝气蓬勃,团结友爱培训,经常性培训 沃尔玛为员工制定培训与发

展计划,让员工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工作职责,并鼓励他们勇于迎接工作中的挑战 公司对合乎条件的员工进行横向培训和实习管理培训 沃尔玛十分重视在工作态度及办事能力上有特殊表现的员工,他们会被挑选去参加培训 此外,沃尔玛还通过培训加强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沟通 培训不仅是员工提高的途径,也是他们了解公司的一种方法

第五篇:企业文化的概述

如何理解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关系

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之间存在辨证统一的关系,既有统一,也有对立。企业文化是企业中的道德守则,是一种软性约束,而制度是企业中的法治,是一种硬性约束。在实际应用中两者的辨证关系应该表现为企业文化应指导企业制度化建设和管理,企业制度应规范企业文化。

制度是有形的管理部分,企业文化是无形的管理部分。企业文化在整个管理体系中不仅占的比重大,而且处于“根基”地位,它决定着制度管理的特色和效率。制度管理多强调理性化,重视科学标准和规范的作用,企业文化管理强调的是情感化,重视内在精神价值的开发、集体感受和各种非正式规则、群体氛围的作用。制度管理可以造就一个框架结构合理、运转程序规范、制度严格的标准化企业;而企业文化管理可以赋予整个企业以生命活力,为之提供精神源泉和价值动力,引导其发展方向,并创造经营个性和管理特色。

在实践中,要研究“制度”与文化对人调节方式的差异,研究二者的共存互动关系。二者具有不同的功能,制度规范人,文化激励、教化、引导人。制度再周全也不可能凡事都规范到,制度可以规定职工出工,但无法规定职工出力。只有文化管理才能做到这一点。优秀的文化时时处处对人们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制度不能代替文化,但是文化也不能代替管理。由于人们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光靠文化管理是不现实的,难以实现一致的行动。就许多中国企业管理现状而言,存在着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的“双重缺陷”,因此改变中国企业管理的落后面貌,根本对策是“双向突破”:既要扎扎实实搞好制度,强化制度,规范制度,推进科学管理;又要不失时机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管理的层次和品味。而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人为制定的带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共同须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企业管理制度的表现形式或组成包括企业组织机构设计、职能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岗位工作说明,专业管理制度、工作或流程、管理表单等管理制度类文件。企业因为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制定这些系统性、专业性相统一的规定和准则,就是要求员工在职务行为中按照企业经营、生产、管理相关的规范与规则来统一行动、工作,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性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就不可能在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正常运行下,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在探询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发现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之间存在辨证统一的关系,既有统一,也有对立。统一面表现在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都是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所必须的,就像社会治理既需要道德规范,但也需要法律一样,而且法律所规定的都基本上是符合道德规范的,同时两者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立面主要表现在他们对企业经营管理所产生作用的方式不同,一个行为符合企业文化,但不一定符合企业制度.同样符合企业制度但不一定符合企业文化。在把这种辨证统一的关系应用到实践中时,因为企业文化是无形的、柔性的,它怎样跟有形的、硬性的企业制度融合在一起成为了所有企业必须要面对的难题。从约束职能上说,企业文化是企业中的道德守则,是一种软性约束,而制度是企业中的法治,是一种硬性约束,企业文化因其无形,所以无处不在,它能对制度规定以外的东西起到一定的影响;企业文化是企业制订一切制度的基础,而制度则是企业文化的具体化。企业文化虽然还可以通过企业理念和口号、企业文化载体(包括企业特殊的仪式、员工的工作作风、传奇故事、英雄人物等)来体现,但制度才是诠释和推动企业文化的主要力量。要使企业文化为员工所认同,必须有赖于制度体现一种“行为导向”的作用 。所以我认为在实际应用中两者的辨证关系应该表现为企业文化应指导企业制度化建设和管理,企业制度应去规范企业文化。具体来说,作为管理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要有管理制度和规范。“法”从何来,如何制定管理制度和规范?“法”来自于管理思想,通过管理制度和规范表现出来,而“法”的制度化过程就是文化的过程。管理者通过文化的形式,学习讨论,相互交流,统一认识,制定出大家认同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作为考核评价员工个人组织行为的标准、尺度和准绳。

企业文化理论开创者的基本学说有哪些

关于企业文化理论的“六大学说”:

企业文化理论的基本内涵,是指揭示其革命性思想的六大管理学说,即创立学说、定义学说、价值观学说、人本学说、革命性学说、企业文化批评学说。

1.创立学说。企业文化是石油危机背景下,美国企业和管理界通过对本国企业管理与日本企业管理比较研究,而产生的一种管理新理论。企业文化理论使世界企业管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定义学说。企业文化的定义是经典作家早已确定了的,不是可以随意解读和演义的。《Z理论》认为:一个公司的文化,主要由其传统和风气构成,还应包括一个公司的价值观。《寻求优势》认为:企业文化是摄取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当代先进的管理策略,为企业职工构建的一套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环境氛围。《美国企业精神》认为:企业文化是创造和接纳了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眼光、新的精神的一种文化。概括起来就是:企业文化是以以人为本为原则,即以尊重人的人格和价值、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摄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创造和接纳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眼光、新的精神,结合当代先进的管理策略,为职工构建的一套价值观念和环境氛围。

3.价值观学说。该学说强调,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价值观是关于人的,即是关于人的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关于人的还是关于物的,换句话说,是否显明尊重个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是区别和划分真假企业文化的标志。企业文化以前的旧管理,见物不见人,那种把“企业发展”、“安全生产”、“资本扩张”、“GDP”等放在第一位的,都是以物为本的。

4.人本学说。该学说强调没有以人为本就没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反对“管卡压罚”,“管卡压罚”不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理论上实现了四个突破,从而宣告了它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⑴改变了企业管理发展的思维方向;⑵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⑶把以人为本价值观放在企业一切要素的中心地位;⑷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全球企业走向成功的法宝。

5.革命性学说。该学说从五个方面把企业文化与其之前的所有旧管理区别开来:⑴把“软管理”放到突出的地位;⑵提出人的价值高于利润;⑶科学界定“以人为本”(“成功企业总是把普通职工看作提高质量和生产率的根本源泉,……都有一条根深蒂固的基本宗旨,那就是:尊重个人,使员工成为胜利者,让他们出人头地。”《寻求优势》)⑷科学界定“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应由企业环境、价值观念、英雄人物、典礼仪式、沟通网络组成,它们以价值观念为中心。“企业环境是形成企业文化的最大影响因素,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这种环境中,为了获得成功所必需采取的全部策略的体现。”《企业文化》);⑸推出很多典型企业。

6.企业文化批评学说。该学说除提出鉴别真假企业文化的“本原性”等10个标准、“概念法”等6个方法、“寻宗问祖”等7个建设模型,还提出一个简单通俗的用“六看”鉴别真假企业文化的方法:一看主张:员

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还是其它是最宝贵的财富;二看行动:为员工做了什么,还是要求员工做什么;三看制度:引导员工追求卓越,还是强迫员工绝对服从;四看评价:正激励诱导,还是管卡压罚;五看风气:崇尚进步,还是落后保守;六看领导:言行一致,还是口是心非。企业文化有哪些具体内涵

一.以人为本

企业是一个人造组织,是由人和资本(机器、设备、厂房等)构成的组织,但归根到底还是人组成的,资本仅仅是人的工具和手段,并最终都是为人提供产品和服务。在这一点上西方人显然处理得比东方人,因在大家都是上帝的孩子,人与人之间首先有一种共同的或相通的宗教文化背景,人人平等的观念早已经深入人心,所以西方人更容易合作和共事。这对东方人来说尤其是中国人就是挑战了,因为在我们传统的文化,一定要分出高低、上下、贵贱的,唯我是上、唯上是尊的思想至今还在影响甚至左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最明显的就是在劳资关系上,不与员工签订合同、不买社保、没有福利、无度甚至无偿地加班加点、辞退员工往往就是扫地出门、想方设法规避法律等等。我说是情况尚且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的情况,其它地方也未必能比深圳做得更好。在这种状况下,所谓的企业文化大都是空洞的口号和漂亮的词语堆积、罗列了。在中国企业文化首先观念问题,其次才是实践问题,首先要确立人人平等的观念,老板与员工平等,企业是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及员工的利益共同体,在此基础才会企业文化的实践。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必须高尚和自我认同,否则就不可能产生值得信仰的文化。

二有价值的文化 有价值的文化对外是企业能为社会创造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所以企业必须以科技为基础,以客户为导向,这是已经被普遍接受了的观念。

有价值的文化对内是有绩效的文化,也就是每一个人对企业的价值和报酬是以绩效来体现的,科学、公开、公平、公正是绩效考核的关键所在,这是以企业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为前提的,目前中国企业中存在最大的问题利益分配不公平,让员工感觉是在为老板打工,而不是在为自己工作,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效果是:让所有的员工都在为自己工作,而不是为老板打工。

有价值的文化还包括严格而充满人道的淘汰制度,一个组织如果不能保持新陈代谢,必然会走向腐朽。ge公司把人分为a、b、c的活力曲线进行考核评估,值得借鉴和学习。

三、有贡献的文化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企业文化如果不能满足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最终是不会有凝聚力的。 贡献包括对社会的贡献、对企业的贡献、对家庭的贡献,对自己的贡献,换一种说法也就是为社会、企业、家庭、自己创造了什么?

贡献的形式有基本形式就是参与,参与就是承诺,员工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有了参与感也就有了基本的认同感、价值感和贡献感。参与包括决策、组织、实施、批评、建议等等。在此又不得不提到杰克韦尔奇,他

在ge公司所采用的“群策群力”计划和“无边界”管理法,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实现员工自我实现需求的方法。

四、有纪律的文化

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的六章讲到“训练有素的文化”,也许是翻译的原因,我的老师在讲授该书时,因为他是直接以英文原版书为蓝本的,他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有纪律的文化。该章核心的内容是通过塑造有纪律的文化打造出不需要纪律约束的企业团队,如果一个人需要纪律约束的时候,证明他已经不适合在这个团队中存在了。强调的企业中的每个人在特定框架中的自由和责任,这就包括组织、制度、绩效等等,框架的边缘就是高压线,一旦触及必然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也就是说要把鱼养在鱼缸中,而不是养在茶杯里。这是一种理想化的境界,但是作为文化又必须充满理想的。

上一篇:企业手册修改方案下一篇:企业宣传画册设计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