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方案

2022-12-13

方案的制定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活动过程中的盲目性,保证各项事宜的有序开展,那么方案改如何进行书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方案

县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网络建设管理工作方案

为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办发〔X〕X号)和《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X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精神,加快我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按照“全面设点、全县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的总体要求,到X年,我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监测网络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应急预警、综合集成、测管联动、综合保障等能力进一步增强,初步建成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二、主要任务

(一)全面设点,完善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X.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以有代表性的背景区域等为重点,不断完善全县环境敏感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在全县现有X处空气质量站建设的基础上,到X年前,全县X个乡镇办事处全部建设空气质量监测点,敏感区域实现自动监测全覆盖。(县环保局牵头,县住建局、县建工局、县房管局、县林业局、县旅游局、县气象局配合)

X.水环境质量监测。为全面分清河流断面监管责任,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和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提供科学支撑,按规范科学布设地表水监测断面。目前全县共建设X处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在线监测站,到X年前,全县所有重点河流均布设地表水监测断面。(县环保局、县水务局牵头,县国土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配合)

X.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根据全县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和土壤污染防治需求,选择耕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污染场地等区域,统一规划、整合优化、科学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X年X月底前,配合完成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设置,配合完成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布设任务,充分发挥行业监测网作用。根据工作需要,补充设置监测点位,增加特征污染物、耕地退化、土壤沙化程度监测项目,提高监测频次。(县环保局、县农业局牵头,县经信局、县国土局、县住建局、县建工局、县房管局配合)

X.声环境质量监测。开展区域环境、道路交通、城市功能区噪声监测,在学校、医院、政府机关等敏感场所开展监督监测,对道路交通和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逐步开展噪声自动监测。(县环保局牵头,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县交通运输局、县交警大队、县住建局、县建工局、县房管局配合)

X.辐射环境质量监测。以满足行政区内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及应急管理需求为目标,配合上级有关部门或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监测机构开展辐射环境质量监测,逐步开展辐射自动监测。(县环保局、县卫计局牵头,县农业局、县林业局配合)

X.污染源监测。排污单位实行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及时向环保部门申报、向社会公开监测信息,重点排污单位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明确县环保部门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监控工作任务和分工,按照污染源监测质量核查制度,接受上级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的监测质控检查和监测能力考核。组织开展对规定条件的建筑工地、加油站等面源污染地安装自动监测设备。严格管控移动源污染排放,配备固定式和移动式遥感监测设备,X年X月底前建成互联互通、共管共享的遥感监测网络,全面筛查超标排放车辆。(县环保局、县建工局、县交通运输局牵头,县经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交警大队配合)

(二)全县联网,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

X.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各级相关部门获取的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数据实现集成共享。X年底,完善县监控平台,并联网对接,建立全县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共享与发布机制,排污单位及时上传自行监测结果。(县环保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牵头,县经信局、县公安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统计局、县旅游局、县气象局配合)

X.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网络建设,有序推进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强大数据关联分析与应用,利用大数据支撑法治、信用、社会等监管手段,提高生态环境监管的主动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管理和执法提供数据支持。(县环保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牵头,县经信局、县公安局、县住建局、县建工局、县房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统计局、县旅游局、县气象局配合)

X.统一发布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依法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规范发布内容、流程、权限、渠道等,及时准确发布全县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信息,提高政府环境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保障公众知情权。(县环保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牵头)

(三)自动预警,科学引导环境管理与风险防范。

X.加强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建设全县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体系,提高全县空气质量预报和污染预警水平,强化污染源追踪与解析。加强主要河流、湖泊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等水质监测与预报预警。加强土壤中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对人体健康危害大的污染物监测。逐步提高辐射自动监测预警能力。(县环保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局、县卫计局、县气象局牵头,县林业局、县经信局配合)

X.严密监控企业污染排放。建立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排放自动监测监视系统,提高污染物超标排放、自动监测设备运行异常等信息追踪、捕获与报警能力和企业排污状况智能化监控水平。强化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与处置能力。(县环保局、县开发区牵头,县经信局、县住建局、县建工局、县房管局、县安监局配合)

X.提高生态环境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能力。开展全县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生态红线区域状况监测,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状况进行监测与评估。开展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新型特征污染物及危险废物等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县环保局、县水务局、县水产中心、县农业局、县林业局牵头,县卫计局、县安监局配合)

(四)依法追责,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联动机制。

X.为考核问责提供技术支持。完善全县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组织开展监测与评估,运用监测和评估结果,为考核问责乡镇办事处落实本行政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生态补偿机制等职责任务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县环保局、县人社局牵头,县国土局、县住建局、县建工局、县房管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财政局配合)

X.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执法联动。各级相关部门依法履行对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的监管职责,建立监测与监管执法联动快速响应机制,实施生态环境监测与生态环境执法有效联动。(县环保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牵头,县公安局、县综合行政执法局配合)

X.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监管。各级相关部门所属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和技术规范开展监测,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管理制度,落实监测数据质量控制与管理制度,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依法依纪严肃查处篡改、伪造或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行为。(县市场监管局、县环保局牵头,县公安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配合)

(五)深化改革,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与保障体系。

X.明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各级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开展生态环境监测。环保部门主要承担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环境执法监测、环境应急监测与预报预警等职能,按照“谁考核、谁监测”的原则,严格落实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污染源监测事权下放管理。(县环保局、县国土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牵头)

X.发挥社会化监测机构作用。开放服务性监测市场,鼓励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参与各相关领域的生态环境监测活动,推进政府购买环境监测服务。构建行业自律体系,维护监测服务市场秩序,保持公平竞争,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县环保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牵头,县经信局、县财政局、县市场监管局配合)

X.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完善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重点加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监测数据质量控制、环境预警与应急监测等能力建设,积极创建生态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将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重点保障。(县环保局、县编办、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国土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牵头,县发改局配合)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二)分解落实任务。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承担的任务,尽快组织开展本系统监测网络现状调查,梳理现有监测点位、指标、技术标准和规范等情况,制定本系统监测网络规划布局、优化调整、综合评价和监测信息互联互通工作计划,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单位,并从速组织实施。

第二篇:2014年全省环境监测工作实施方案DOC

2014年安徽省环境监测实施方案

一、环境质量监测................................................ .. 1

(一)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 ………………………………………………………… 1

(二)环境空气监测 ………………………………………………………………… 1

(三)酸雨监测 ……………………………………………………………………… 2

(四)温室气体监测 ………………………………………………………………… 3

(五)地表水水质监测 ……………………………………………………………… 4

(六)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 ………………………………………………………… 4

(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 …………………………………………… 5

(八)农村环境质量监测………………………………………………………………8

(九)土壤环境质量监测………………………………………………………………9

(十)生态环境质量监测………………………………………………………………10

(十一)声环境质量监测………………………………………………………………11

二、污染源监测.......................................... . ............12

(十二)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 ……………………………………………12

三、专项监测 ............................... . ....................... 16

(十三)巢湖藻类预警和应急监测……………………………………………………… 16

(十四)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监测…………………………………………………… 17

(十五)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 18

一、 环境质量监测

(一)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

1、监测范围

合肥、芜湖、马鞍山市,共计19个监测点位。其他13个市的49个监测点位自2014年7月1日起开展新标准监测。

2、监测项目

SO

2、NO-NO2-NOX、PM

10、PM2.5、CO、O

3、能见度、气象五参数。

3、监测时间

每天24小时连续监测。

4、监测数据报送格式及时间

实时数据经审核(审核后数据若与实时发布数据有差别,应另附word说明)后,上述城市1:00~24:00时SO

2、NO-NO2-NOX、PM

10、PM2.5、CO、O

3、气象五参数的点位小时数据及城市能见度小时数据,每月3日前报送上月的监测结果到省站。

5、评价方法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和《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评价6项污染物,并发AQI指数。

(二)环境空气监测

1、常规环境空气监测 (1)监测范围

未按照空气质量新标准进行监测的其它地级以上城市。

1 (2)监测指标

以SO

2、NO

2、PM10为主。 (3)监测时间

每天24小时连续监测。 (4)监测数据报送

仍按现行数据报送方法报送地级以上城市各点位日均浓度值(12:00~12:00),于每月2日前报送省站。

(5)评价方法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现行标准评价3项污染物并发API指数。

2、农村空气自动监测 (1)监测范围

六安市响洪甸农村空气站。 (2)监测指标

SO

2、NO2和PM10连续在线监测。 (3)监测频次

每日24小时连续监测。 (4)数据报送及监测报告

以VPN方式实时报送。六安站编写年度农村环境质量报告书和质量管理报告书报送省站。

(三)酸雨监测

1、监测范围 各省辖城市。

2、监测指标

2 共12项,包括:pH、电导率、降水量,硫酸根、硝酸根、氟、氯、铵、钙、镁、钠、钾离子浓度。

3、监测时间

逢雨必测,每天上午9:00 到第二天上午9:00 为一个采样监测周期。

4、数据报送方式及时间

按酸雨例行监测数据格式和方式报送监测数据,每月5日前(含5日,遇周末顺延)报送上月监测数据。12月底前报送全年监测数据。

5、质量保证

执行《酸沉降监测技术规范》(HJ/T165-2004)。

(四)温室气体监测

1、监测范围 合肥市。

2、监测指标 CO

2、CH4。

3、监测频次

每日24小时连续监测。

4、监测数据报送时间

实时报送小时数据,每月3日前(含)报送上月汇总数据。

5、质量保证

按照《环境保护部国家空气监测网络质控手册-温室气体监测站》进行日常维护,每月报送质控手册填写记录。

(五)地表水水质监测

1、监测范围

环保部环发[2012]42号颁布的国控监测断面、省厅确定的省控监测断面及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确定的考核断面。

2、监测指标

河流监测《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的基本项目(23项,总氮除外),以及流量、电导率。

湖库增测透明度、总氮、叶绿素a和水位等指标。

3、监测时间

每月1~10日;逢法定假日监测时间可后延,最迟不超过每月12日。

4、数据报送方式及时间 每月15日前向省站报送数据。

5、质量保证

执行《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及规范》(HJ/T 91-2002)及《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

6、数据填报格式

报送监测数据时,若监测值低于检测限,在检测限后加“L”,检测限应该满足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值的1/4;未监测则填写“-1”,并写明原因;如监测断面水质异常,由相关监测站组织核查,并向总站报送核查结果。

(六)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

1.监测范围

4 省内现有国家级、省级水质自动监测站。 2.监测指标

河流监测五参数、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标,湖库增加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 等指标,重点水域增加VOCs和生物毒性指标。

3.监测频次

按照《安徽省地表水自动监测站管理办法》要求进行采样分析,每4 小时进行一次采样分析。根据需要可增加至2小时一次。

4.质量保证

按照《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及规范》(HJ/T 91-2002)、《国家地表水自动监测站运行管理办法》、《安徽省地表水自动监测站管理办法》、《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安徽省环境自动监测质量管理办法》等有关要求执行。

5.监测数据报送方式及时间

总站、省站调取自动站实时数据。周报数据由各托管站于每周一中午12:00之前将各水质自动站监测周报及质控报告报送省站(国控水站周报数据由各托管站通过国家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软件报送)。

(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

1.监测范围

全省地级以上城市、县级城镇的所有在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环办函〔2012〕1266号)。

2.监测要求

(1)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

5 ① 常规监测:《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的基本项目(23项,化学需氧量除外,河流总氮除外)、表2的补充项目(5项)和表3的优选特定项目(33项),共61项,并统计当月各水源地的总取水量。各地可根据当地污染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区域特征污染物。

② 全分析:《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109项。

(2)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

① 常规监测:《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中23项(见环函[2005]47号),并统计当月取水量。各地可根据当地污染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区域特征污染物。

② 全分析:《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中的39项。

3.监测时间 (1)常规监测 ① 地级以上城市

每月1~10日采样监测一次,由所在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监测站承担。如遇异常情况,则须加密监测。

② 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

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每季度第一个月1~10日采样一次,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每半年采样监测一次(前后两次采样至少间隔4个月)。如遇异常情况,则须加密监测。

(2)全分析

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每年6~7月进行一次水质全分析监测;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每2年(第双数年)开展一次水质全分析监测。

4.监测数据报送方式及时间

6 (1)饮用水源地水质常规监测数据 ① 地级以上城市

各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监测站每月15日前向省站报送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

② 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

各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监测站负责汇总辖区内所有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的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结果。

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季度数据:各地级以上城市于4月、7月、10月及12月底前向省站综合室报送;

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每半年数据:各地级以上城市于7月10日及12月底前向省站综合室报送。

(2)全分析监测数据和评价报告

全分析监测数据和评价报告于8月底前报送省站综合室。 5.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监测数据实行三级审核制度,监测任务承担单位对监测结果负责。省站负责对辖区内任务承担单位进行质量监督与考核,对任务承担单位报送的监测结果进行审核,并对最后上报的数据质量负责。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按照《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及《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有关要求执行。

6.数据填报格式

报送监测数据时,若监测值低于检测限,在检测限后加“L”, 表1的基本项目检测限应该满足地表水Ⅰ类标准值的1/4;表2和表3项目检测限须满足标准值的1/4;未监测项目填写“-1” ,并写明原因;如监测断面水质异常,由相关环境监测站组织核查,并向监

7 测总站报送超标原因分析。

(八)农村环境质量监测

1、监测范围

所有地级市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每个市至少选择一个县;对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范围的县必须开展监测。监测对象为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水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土壤环境质量和自然生态质量。

2、监测内容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包括村庄监测和县域监测两个层次。

在村庄监测层次上,从县域范围内选择一定数量、不同类型的代表性村庄(行政村,下同),开展村庄环境空气质量、饮用水源地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结合村庄的基本情况、自身特点和主要污染来源等,对比各类型村庄环境状况,分析和总结不同类型村庄面临的环境问题。

在县域监测层次上,以整个县域为对象,开展地表水水质和自然生态质量监测与评价。综合村庄层次和县域层次的监测结果,从点到面评价县域农村环境质量,反映农村区域环境状况及其变化。

3、监测方法

参见《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技术导则》(待印发)

4、监测频次

参见《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技术导则》(待印发)

5、报送时间

各市站负责将本辖区监测数据及监测报告于10月10日前报送省站。

(九)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1.监测范围

在16个省辖市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周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合肥市开展城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2.基本情况调查

2.1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调查内容 (1)自然和社会经济情况

水源地名称、地理位置、所属水系、水域面积、水源地服务总人口(万)、当地社会经济和工农业生产等状况。

(2)水源地水质和周边土壤情况调查

水源地监测频次和水质类别、当前主要超标因子、水源地取水口数量等情况。水源地周边土壤类型、地形地貌、陆域保护区农业种植等情况。

(3)污染源调查

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有无污染源(或排污口)、污染源类型、数量及分布等,找出影响最大的污染来源。

2.2省会城市土壤环境调查内容

(1)自然状况: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城区面积、城区人口、常年气温和降水等;

(2)经济状况:经济发展、城市交通、资源保护等; (3)环境状况:城市空气质量、城市绿化面积、生产和生活“三废”排放量等。

3.监测布点

(1)饮用水源地布点采样方法:每个地级市(州)选择有代表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2个,每个水源地在其陆域一级保护区内均匀布设5个采样点。

9 (2)省会城市土壤布点采样方法:选择省会城市的公园绿地、居民小区绿地和道路绿化带三种类型(建成5年以上),在城市中心和东南西北五个区域,各布设3个采样点,共计3*5*3=45个样点。

4.监测项目 (1)必测项目

土壤理化指标:土壤pH、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 无机污染物:镉、汞、砷、铅、铬、铜、锌和镍; 有机污染物:六六

六、滴滴涕和苯并(a)芘。 (2)选测项目

无机污染物:钒、锰、钴、银、铊、锑等。 5.监测时间和频次

1~8月,监测一次。避免在施用化肥、农药后立即采样。 6.报送时间和要求

请各市站将监测报告和监测数据于10月10 日前报送省站。

(十)生态环境质量监测

1.监测范围 全省16个省辖市。 2.监测指标

遥感监测项目为土地利用/覆盖数据(6 大类,26 小项),其他项目为土壤侵蚀、水资源量、降水量、二氧化硫排放量、COD排放量和固体废物排放量等。

3.数据报送格式

以省和县为单位的土地利用/覆盖解译数据,包括2013年现状解译数据和2012-2013年动态解译数据。数据格式:coverage。

10 以景为单元的遥感影像数据和以县为单元的遥感影像数据。 地面核查数据和地面核查报告,包括核查照片、核查点统计表和核查报告。

其他数据:降水量、水资源量、水土流失、COD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固体废物排放量。

(2)典型生态区域或者生态专题监测和评价数据,包括:遥感解译数据、地面监测或调查数据、报告。

(3)省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报告,包括纸版和电子版。 4.报送时间 7-8月。

(十一)声环境质量监测

1.监测指标

地级以上城市开展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监测和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监测。

环保重点城市开展城市各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除环保重点城市外,其它地级以上城市也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开展城市各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

2.监测方法、频次、时间

执行《声环境质量常规监测暂行技术规定》和《关于按季报送城市功能区噪声监测数据的通知》(总站物字[2005]151号)。

3.数据报送方式和时间

建立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点位的城市,上报每季度第二个月第10日(正常工作日)的监测数据,如数据不符合测试条件的顺延报下一天的监测数据。

城市各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2日前报送。

11 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监测数据每年11月25日前报送。

二、 污染源监测

(十二)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 1.监测范围

环境保护部印发的2014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和省环保厅下发的2014年省控重点污染源名单。《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中污染防治重点企业需开展重金属监督性监测。

2.监测内容

(1)污染物排放状况监测

国控、省控企业污染源废水、废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及流量,废气无组织排放浓度。

涉重金属企业应按照排放标准的规定监测重金属排放企业车间废气和废水排口(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重金属浓度以及企业总排口、雨水排放口的排放的重金属。

(2)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

对自动监测系统已通过环保部门验收的污染源,按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技术的要求,开展监督性监测。

3.监测项目

废水监测项目:执行行业或地方排放标准的,按照行业或地方排放标准以及该企业环评报告书及批复的要求确定监测项目;执行综合排放标准的,按照《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

12 中表6-2所列项目和该企业环评报告书及批复的要求确定监测项目。城镇污水处理厂的监测项目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表1和表2的19项为必测项目,表3项目为选测项目)。

废水监测项目均包括废水流量。对污水处理厂以及COD、氨氮总量减排重点环保工程及纳入年度减排计划的重点项目,要同时监测COD、氨氮的去除效率。

废气监测项目:执行行业或地方排放标准的,按照行业或地方排放标准以及该企业环评报告书及批复的规定确定监测项目;执行综合排放标准的,参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试行)》(环发[2000]38号)附录二和该企业环评报告书。

废气监测项目均包括流量。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减排重点环保工程设施,同时监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去除效率。

4.监测时间和频次

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测每季度1次;季节性生产企业生产期间主要污染物每月监测1次。涉重金属企业重金属排放按照《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等的规定每两个月开展一次监督性监测。

其它监测项目原则上每半年监测1次;存在超标现象的,应加强监督性监测,适当增加监测频次。

5.监测任务分工 (1)地市级监测站

承担辖区内国省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国省控重点污染源

13 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同时委托合肥、芜湖、铜陵、马鞍山、淮北、淮南市环境监测站负责对本辖区内的装机容量30万千万以上的火电厂开展两个季度(

二、四季度)的监督性监测和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比对工作,其他市环境监测站负责对本辖区内的装机容量30万千万以上的火电厂开展三个季度(

二、

三、四季度)的监督性监测和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比对工作,并按时报送数据和报告。

(2)省级环境监测站

对承担监督性监测任务的地市级监测站开展技术指导、技术监督和质量核查,监测质控检查包括对被检查单位的污染源监测质控管理、有关技术人员上岗资质、实验室质量管理、监测原始记录和监测报告等内容。

组织对本辖区内的装机容量30万千万以上的火电厂开展监督性监测和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比对工作。组织市站开展对辖区内其他国省控企业开展飞行检查监督监测,全年飞行检查监测企业比例占辖区内国控企业数量的10%。

6.监测结果报告

(1)各市环境监测部门按季度收集、汇总和审核辖区内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和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数据,并于

3、

6、

9、12月的5日前报送省站综合室电子信箱,ahemc@21cn.net。国控重点源数据录入、上报要求采用监测总站开发的污染源监测数据管理软件。有关数据上报审核要求执行总站统字〔2011〕207号文,各市站审核电子表格随数据一同报送省站,数据审核表格纸质版同时寄送省站综合技术

14 室。对于未开展监测的重点企业及排污口,逐一说明未监测原因。永久性关停、季节性停产、临时停产等原因未监测的企业,需负责监测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出具证明材料。对于平时无废水外排的企业,由负责监测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督促其在外排废水时通知监测部门开展监督性监测。

(2)各市级监测站应在

3、

6、

9、12月5日前报送上个季度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报告;编制辖区内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报告;提取辖区内超标企业名单及超标信息形成污染源监测信息。在监测中发现严重超标以及比对监测不合格的,要及时向管理部门报告,随测随报。各市站编写辖区内《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年报》并于12月底前报省站。

(3)受委托开展电厂监测及比对的市站应将监测报告、比对报告及原始监测数据在每季度第二个月(5月、8月、11月)的20日前上报省站应急与污染源监测室电子信箱ch5176@163.com,由省站负责汇总全省装机容量30万千万以上的火电厂相关数据。

(4)各市站于2014年12月10日前向省站报送《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质量检查报告》,并附检查结果汇总表;省站编制《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飞行检查监测报告》,并将飞行检查监测数据录入污染源监测数据管理软件。

(5)负责监测的监测站须收集各国省控企业空间位置、生产工艺、污染处理情况、排污口及执行标准、监测项目、排放限值等各类基础信息,建立完整的污染源基础信息档案,随第一季度数据报送。

三、专项监测

(十三)巢湖藻类预警和应急监测 1.监测范围

巢湖12个湖体及环湖河流监测点位;2个湖区水质自动监测站。 2.监测指标

湖体及饮用水源地:水温、pH、溶解氧、透明度、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叶绿素a、藻类密度(鉴别优势种)等10项。

水质自动监测站:水温、pH、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等7项。

环巢湖主要河流:水温、流量、pH、电导率、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石油类、挥发酚、汞、铅、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铜、锌、氟化物、硒、砷、镉、六价铬、氰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粪大肠菌群等26项。 3.监测时间和频次

监测时间:4月1日~9月30日;环湖河流每月10日之前监测。 监测频次:4月1日~5月31日,湖体监测点位1次/周,水质自动监测站1次/周。6月1日~9月30日,湖体监测点位1次/2天,水质自动监测站1次/2天。根据蓝藻发生情况适时开展加密和应急监测。

4.监测任务分工

省站承担十五里河、派河、杭埠河、白石天河、南淝河等5条

16 河流的采样分析任务;

委托巢湖管理局环境保护监测站承担柘皋河、兆河、裕溪河、双桥河等4条河流的采样分析任务;

其他监测任务由合肥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承担。 5.监测结果评价报送方式 (1)报送时间 ① 日报和快报

合肥站在监测次日8:00以前向省站报送巢湖湖体监测数据、全湖巡测数据以及相应结果报告。

② 周报

合肥市站在每周四16:00前向省站报送巢湖监测数据和相应的监测结果报告。

环湖主要河流的监测数据在每月15号前报送省站。 (2)报送方式

省站传送数据采用地表水水质月报方式。

(十四)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监测

1、监测分工

省站受委托承担国家和省级工业污染源类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市站参加所辖区域和必要的跨区监测任务,并参加验收监测方案制定、具体的现场监测任务、监测报告的编制等;县级环境监测站根据需要完成现场监测工作。

2、监测内容(项目)、频次

17 验收监测项目、频次、环境管理检查、公众意见调查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及总站、省站出具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方案》。

3、质量保证

(1)严格按照验收技术规范及验收监测方案开展监测工作。 (2)验收监测工作应在生产工况稳定及环境保护设施正常运行的状况下进行,监测期间应有专人负责监督工况,确保实际生产负荷符合验收监测要求。

(3)执行《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HJ/T 92-2002)、《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T 397-2007)、《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技术规范》(HJ/T 373-2007)。

(4)监测分析优先采用国家颁布的标准分析方法,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推荐的分析方法,以及仪器生产厂家经验证的作业指导书的分析方法;监测人员经考核合格并持有上岗证,所有监测仪器、量具均经过计量部门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5)采样记录及分析结果按国家标准和监测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进行数据处理和填报,监测报告严格实行三级审核制度。

(十五)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 1.监测范围

我省淮河流域宿州市灵璧县、埇桥区,阜阳市颍东区,亳州市蒙

18 城县和六安市寿县。具体监测点位等信息按《安徽省淮河流域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方案》执行。

2.监测内容

(1) 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包括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和分散式供水水质监测; (2) 地表水水质监测; (3) 重点污染源水质监测; (4) 土壤和农作物监测。 3.监测指标

优先按照淮河流域优控污染物名单中规定的污染物进行监测。 (1) 必测项目

多环芳烃:萘、苊烯、苊、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屈、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茚并[1,2,3-cd]芘、二苯并[a,h]蒽、苯并[ghi]芘,计16项

重金属:汞、砷、六价铬、镉、铅、镍,计6项 农药类:六六

六、DDT,计2项 亚硝酸盐(地下水) (2) 常规指标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表1基本项目(24项);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所列出的pH、总硬度等24项指标;

行业排放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技术文件中所

19 规定的其它项目可作为选测项目。

4.监测频次 (1)优控污染物

水质监测、污染源监测,至少每半年监测一次。 土壤和农作物(粮食、蔬菜等):至少每年监测一次。 (2)常规项目

地表水监测:至少每月一次。

地下水监测、污染源监测:至少每季度一次。 5.监测结果报送

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15日前报送本季度监测数据。

第三篇:广元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川办函〔2017〕14号)要求,结合广元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说清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污染源排放状况、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为核心,以“全面设点、全市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为基本要求,以“政府主导、部门合作、资源共享、测管协同、分工负责”为工作原则,以“完善网络、信息共享、风险防范、精准服务、强化保障”为主要任务,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广元市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及时提供客观准确、统一完整、科学权威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风险监测评估与预报预警能力,全面掌握全市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预警与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打好环境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推进绿色发展,为建设“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和“中国最干净城市”提供生态环境强有力保障。

二、建设目标

到2020年,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点位全覆盖,广元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平台基本建成,各级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实现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测管协同、部门会商等工作制度进一步健全,初步建成环境要素统筹、标准规范统

一、责任边界清晰、生态环境一体、各方协同合作、信息共享、信息发布规范的广元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三、主要任务

(一)整合监测资源,完善监测网络。

1.整合生态环境监测资源。统一规划,建设跨行业、跨区域,涵盖大气、水、土壤、森林、生态、噪声、辐射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统一规范、数据互补、资源共享、科学高效的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通过构建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污染源监测制度和生态监测系统,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全面开展全市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客观、准确、及时地反映全市的环境质量、污染源排放、生态状况及变化情况和环境风险。(市环保局牵头,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应工作)

2.构建全市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构建包括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及水源地水质、土壤、声环境和辐射环境在内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通过手工采样实验室分析、自动监测、模型演算等手段,开展全市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和预报预警。(市环保局牵头,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应工作)

3.健全重点污染源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包括固定源、面源和移动源在内的污染源监测体系。通过手工采样实验室分析、自动监测、统计核算等手段,开展全市污染源排放监测、评价和监控预警,全面推进排污单位组织实施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市环保局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公安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建设和住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城管执法局按职能职责配合组织固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面源污染监测和移动源污染监测工作;排污单位组织实施自行监测工作)

4.加强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统筹包括自然保护区、重点区域典型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城市、农村生态系统在内的生态监测体系。通过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等手段,开展对市、县区二级行政区、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敏感与脆弱区、自然保护区、重点水库、湖泊湿地、重要农产品产区、生物多样性优先区等对象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的监测、调查和评估。(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应工作)

(二)推进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

5.建立全市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平台和共享机制。充分利用市级政务云信息资源共享目录,收集相关部门履行涉及环境保护职责工作中所产生的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等监测数据,搭建全市生态环境监测信息资源库,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开展大数据关联分析,实现大数据分析对环境应急、环境执法等工作的有效支撑、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高速汇聚、有效集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辅助决策。推进市级生态环境监控平台与省级、国家平台无缝对接。不断推进广元市与周边地区网络共享机制建设。(市政府办公室、市环保局牵头,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应工作)

6.统一发布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依法建立全市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规范发布内容和发布方式,确保信息发布的权威性,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强化社会监督。(市环保局牵头,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应工作)

7.切实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按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要求,从技术上统一规划、建设和实施,从管理上统一监管和运行维护,切实提升信息安全防护水平。加强环境监测数据及信息安全管理,建立可靠的数据传输交换通道、有效的数据存储和灾备措施、快速联动的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安全工作汇报制度,定期检查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安全漏洞,适时调整安全策略和措施。(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应工作)

(三)科学规范管理,严控防范风险。

8.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健全全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体系,强化污染源追踪与解析,提高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和污染预警水平。加快嘉陵江和白龙江流域(广元段)、县城以上饮用水(含备用)水源地水质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开展地下水、重要湖泊水质监测与预警研究。开展土壤中持久性有机物、重金属等对人体健康危害大的污染物监测。提高辐射自动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健全包括水、气、土壤、生物在内的辐射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市环保局牵头,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应工作)

9.严密监控企业污染排放。完善国家和省级重点监控企业建成稳定运行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加快建设市重点监控企业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完善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排放自动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对污染物超标排放等信息的报警和追踪能力,加强对核技术利用单位的监控,实现对排污单位的智能化监控。增强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预警能力,特别是加强石化、电镀和垃圾焚烧发电等行业的自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环境风险防范与处置能力。(市环保局牵头,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应工作)

10.提升生态环境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能力。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定期开展全市生态状况调查、监测与评估。对生物质多样性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等典型区域的人类干扰、生态破坏等活动进行监测、评估与预警。开展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新型特征污染物及危险废物等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事件应急监测能力。加强耕地质量、农产品产地与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对农田生态系统(包括耕地质量)进行监测、评估与预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因子的风险监测、预警与评估。(市环保局牵头,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应工作)

(四)创新工作机制,严格生态考核。

11.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的测管协同机制。各级相关部门按法定职责,建立部门监测与监管执法联动的测管协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行业监测在行业环境监督管理中的作用。在应急管理、抢险救援、自然灾害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处置和重大事件处理工作中,建立应急监测服务于应急处置的协同工作机制,有效应对和控制环境污染,保障生态安全。(市环保局牵头,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应工作)

12.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会商制度。切实发挥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在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维护生态安全、实施生态补偿、推进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等方面的基础作用。加强对生态环境异常情况和污染趋势的跟踪监测、对比分析和工作会商,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加强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监测分析和工作会商,开展特征污染物、重点污染物等专项监测,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提供技术支撑。(市环保局牵头,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应工作)

13.强化生态环境监测成果运用。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质量与评估指标体系,将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环境保护督察、环保目标考核、干部离任审计、生态补偿、环境质量改善激励、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绿色信贷等领域的重要依据。(市环保局牵头,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应工作)

(五)稳步有序推进,强化保障措施。

14.积极培育和规范生态环境监测市场。依法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有序开放排污单位污染源自行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测设施运行维护、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建设项目施工期监测、清洁生产审核、企事业单位自主调查等服务性监测市场。积极推进公益性环境监测领域政府购买服务,加强对从事环境监测服务单位和机构的监管,建立“黑名单”制度。依法查处和追究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监测技术规范等,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环境监测数据等行为的机构和人员。严禁行政干预,党政领导干部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按照《四川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等规定严肃追究有关责任。(市环保局、市质监局牵头,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应工作)

15.强化环境监测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环境监测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创新平台建设,开展对潜在污染物及其危害的风险分析和评估研究,强化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先进装备与系统的应用,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环境监测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鼓励高科技产品与技术手段在环境监测领域的推广应用。鼓励科研部门和相关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在满足需求的条件下优先使用国产设备,促进国产监测仪器设备产业发展。开展各级各类合作,借鉴监测科技先进经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市环保局牵头,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应工作)

16.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综合能力。继续加强对全市环境监测网络监测机构在编制、能力和运行经费上的投入保障,不断完善广元市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培训制度,不断提高监测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根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将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重点保障。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调整环境保护监测津贴的通知》(人社部发〔2015〕100号)要求,落实环境保护监测岗位津贴政策。(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环保局牵头,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应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广元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定期研究解决网络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指导、监督有关工作措施的落实。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推动落实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日常事务,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二)落实工作责任。市级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按照本方案要求,认真做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网络建设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建设和住房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园林局、市卫生计生委、市气象局等部门要组织开展本系统监测网络和监测工作现状调查,梳理现有监测点位、指标、技术标准和规范等情况,制定本部门监测网络建设规划,2018年1月31日制定本部门监测网络建设规划并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2018年6月30日前完成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发布工作,2018年7月1日起组织实施。各县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组织领导,依据本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措施,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各项任务。

(三)强化督促检查。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纳入目标绩效考核内容。办公室加强工作协调,适时组织专项督查,确保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顺利完成。

附件:广元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件

广元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小组

成员名单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范学臣 赵文峤 胡国民 赵

彬 宋明强 盛

锦 张

骏 袁明胜 郭

俊 彭广林 赵晓春 匡顺华 孙洪方 赵廷延 李昱隆 田刚富赵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市水务局局长

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市政府副市长

市政府副市长

市政府副秘书长

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

市旅游发展委主任

市卫生计生委主任

市科技知识产权局局长

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

市财政局局长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市环保局局长

市规划建设和住房局局长

朱国勇

市农业局局长

卢春刚

市林业园林局局长

冯治勤

市质监局局长

李兴荣

市统计局局长

淳廷才

市城管执法局局长

李国建

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副主任

李浩生

市白龙湖管理局局长

邓小林

市气象局局长

罗厚攀

四川省广元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筹备组组长

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负责日常工作,赵廷延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生态监测网络建设工作结束后,领导小组自行撤销。

第四篇:医院环境辐射监测方案

为加强对放射源管理与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控制放射性物质的照射,规范放射工作防护管理,保障相关员工健康和环境安全,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个人剂量监测

1、我院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由放射防护领导小组组织,放射科、核医学科具体实施,医院预防保健科负责联系有剂量监测资质的机构对我司参与放射源管理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2、个人剂量监测期内,个人剂量计每三个月检测一次。佩戴周期第三个月份的月底各有关部门放射防护管理人员收齐本部门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仪后交至预防保健科更换佩戴个人剂量计,预防感染科统一将个人剂量计送至有资质机构检测并领取新的个人剂量计。

3、剂量监测结果一般每季度由预防保健科向各有关部门通报一次;当次剂量监测结果如有异常,预防感染科通知具体放射工作人员及部门分管领导。

4、预防保健科和放射防护领导小组负责建立我院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档案。

二、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

我院预防保健科科联系有放射人员体检资质的医院,组织相关放射工作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未经体检和体检不合格者,不得从事放射性工作。

三、工作场所监测

后勤设备管理科负责联系有放射设备性能、工作场所防护监测资质的机构对我院放射设备进行每年一次的设备性能与防护监测。

1、外部监测:根据需要联系有监测资质的机构对我院放射工作设备性能与场所辐射防护进行监测或环境评价。

2、内部监测:由核医学科每季度初指定专人对我院存放放射物质场所进行监测,并记录档案。

3、应急监测:应急情况下,为查明放射性污染情况和辐射水平进行必要的内部或外部监测。

某医院

年月日

第五篇:校园水环境监测方案

一、概况简介

资料显示水域面积: 32亩 平均水深:1.1m最深:1.5湖水来源:雨水、自来水

二、监测目的及意义

了解校园内水质状况,并判断水环境质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巩固我们所学知识 培养我们团结协作精神和实践操作技能、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具体的取样方案

1.布点与采样

静态水域无分区网格法设监测垂线,每处设一采样点,共设4个采样点,

在水面下0.3m-0.5m处采样,不便现场测定项目也应尽快监测,如需保存否则,应在采样后把样品保持在0~4℃,并在采样后6小时之内进行测定。

四、监测项目及使用的检测方法

(每项指标应至少做两次平行样,部分须做空白样)

(一)、物理指标的监测 .

1、水质色度、

稀释倍数法,水样稀释倍数表示

2、水质水温的测定

温度计测定(现场测定,至少三分钟)

3、电导率的测定

电导仪测定

(二):化学指标的监测

1、水质PH值的测定

Ph试纸测定(现场测定,天然水质PH约6-9)

2、水中溶解氧(DO)的测定

碘量法(现场加药固定,单独取样)

3、水中COD的测定

重铬酸钾法

4、水中铬的测定

比色法

五、原始数据与数据处理

六、结果分析评价

上一篇:会计上半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话剧开幕式领导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