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实施方案

2022-07-03

一份优秀的方案要对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详尽的安排,包括实施细节、步骤等,也许你已经写过不少方案,但你真的懂得方案撰写的精髓吗?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环境监测实施方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环境监测实施方案

周边环境环境整治实施方案

学校及周边环境集中整治工作

实 施 方 案

为进一步优化校园及周边环境,构建和谐教育,促进我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关于迅速加强学校、幼儿园及周边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政法[2010]22号)以及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经研究决定在全区开展学校及周边环境集中整治行动。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创建“平安校园”、实现学校及周边环境优化为目标,以宣传教育为手段,坚持部门配合、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的原则,强化措施,集中整治学校周边存在的突出问题,严厉打击各种侵害师生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努力为学校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 工作目标

1.校园内环境整洁卫生、无垃圾,达到窗明几净,物见本色,卫生无死角。

2.学校食堂、商店三证俱全(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身体健康合格证),达到无“三无”、过期、霉变食品。学生自觉抵制垃圾食品。

3.设备设施、环境卫生状况符合规定标准;依法清除倚校私搭乱放的建筑物,清除周边杂物

4.校门前无流动商贩经营。学校周边无乱贴乱挂的广告、标语。

5.学校附近无违规的网吧、游戏厅、台球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无有害书籍、音像制品和其他格调低下的出版物、玩具等。

6.校门前无违规停放的机动车辆,过往的机动车辆不高音鸣笛、学校附近的商店不高音广播干扰教学;校园内外的高压输变电及其他管线设施有相应的防护设施。

7.学校周边交通标志、标线及各类学校安全设施符合规定标准;校门口无游畈摆摊设点、交通拥挤现象;无“三无”车辆、农用车辆、无校车专用标识车辆接送学生现象;无“黑校车”“黑出租”“黑摩的”以及其他各种非法营运车辆揽客现象;校门口无车辆乱停乱放等阻塞学校交通、危害师生人身安全的行为。

8.按程序受理、按条件审批民办学校。民办机构实行持证办校,民办教育办学秩序规范化。

三、 集中整治的主要内容

1.学校及周边文化环境。重点整治黑网吧,打击接纳未成年人上网和其他网上违法犯罪行为,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的歌舞厅、录像厅、电子游戏厅、清理书刊、音像制品摊点及非法设立的彩票投注点或专营场所,查缴“少儿人民币”、“少儿八卦玩具”卡通类非法出版物。清理学校周边乱贴乱挂的广告、标语。

2.学校及周边交通环境。加强学校周边交通秩序的整顿,重点治理学校周边交通标志、标线及各类学校安全设施等存在的问题;校门口交通拥挤混乱现象“三无”车辆、农用车辆、无校车专用标识车辆接

送学生现象;“黑校车”“黑出租”“黑摩的”以及其他各种非法营运车辆揽客现象;校门口无车辆乱停乱放等阻塞学校交通、危害师生人身安全的行为。

3.学校及周边治安环境。重点整治侵害师生安全的各类违法活动和校园周边存在的流氓团伙、黑恶势力等各类安全隐患,重点打击敲诈勒索、殴打师生和到校寻衅滋事、破坏学校设施等不法行为。清理整顿学校周围针对学生出租房屋和酒店宾馆违规接纳未成年人入住的行为。重点排查师生心理健康安全存在的隐患,并及时进行疏导。

4.学校及周边食品卫生环境。重点整治学校食堂卫生、校内外小商店、医疗点、食品摊点和各类非法经营无牌无证摊点,防止食物中毒及传染病的发生。整顿学校及周边的商店和流动摊点向学生出售垃圾食品和“三无”食品,引导教育学生拒绝购买垃圾食品。整治校园附近堆放公共垃圾的行为。

5.学校及周边教学环境。重点整治学校周边乱搭滥建、倚校堆放柴草垛、侵占校园面积、学校附近商店高音广播干扰教学、居民随意进出校园等问题。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污染行为,严禁污染事件的发生。排查整改校园内外的高压输变电及其他管线电设施的安全隐患。

6.办学秩序。重点整治无证办校、办园、办班行为。

第二篇:XX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与主要目标

全面落实省、市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围绕“全面设点、全市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的总体要求,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保障有力的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体系,为推进XX县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到2020年,全县基本实现生态环境、重要污染源、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区域的监测点位全覆盖;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和测管联动、部门会商等工作机制;提升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基本形成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二、建立区域全覆盖、功能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县环保局牵头负责,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规划,按各自职能分工和监管需要,在各自重点监管区域及重要生态功能区,建立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生物、辐射等生态环境要素,覆盖全县、布局合理、分工明确、重点突出的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一)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对现有的城区省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加强管理和完善,根据县城区情况,适时增加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责任单位:县环保局)

拟在县开发区新建一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逐步在县开发区建立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点,构建我县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责任单位:县环保局)

(二)水环境质量监测。加强国控、省控、市控监测点建设,并按要求开展监测;饮用水源地断面在已有10个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上逐步增加监测点。(责任单位:县环保局)

在水功能区、重要湖库、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及地下水等区域布设监测点位。开展水功能区达标率、水土流失面积等生态环境监测(牵头单位:县水务局;协作单位:县环保局、县卫计委)

在城市备用水源、城市黑臭水体布设水环境监测点位,并开展相关监测。(责任单位:县住建委)

(三)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开展现有国控网土壤环境质量监测(7个测点)。(牵头单位:县环保局;协作单位:县国土局、县农委、县林业局)

逐步布设有机产品、重点蔬菜种植基地等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并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监测。(责任单位:县农委)

(四)声环境质量监测。根据城市发展状况,适时优化调整99个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成覆盖县城建成区、主要城市道路等区域的声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在县城区设立18个交通噪声自动监测点位。(牵头单位:县环保局;协作单位:县交通运输局)

(五)辐射环境质量监测。逐步开展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工作。(责任单位:县环保局)

(六)生态状况监测。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保护地设立固定监测样地和监测点,逐步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与监测,每年对重点有害生物的危害及扩散趋势进行评估;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牵头单位:县林业局;协作单位:县环保局、县国土局、县农委、县水务局)

(七)污染源监测。严格落实重点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及时公开自行监测数据。国控、省控排污单位应建设稳定运行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县环保局组织开展重点排污单位监督性监测,环境监察机构依据重点排污单位监督性监测结果开展监管执法,依法加强重点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日常监管执法。建立监测、监察联合执法检查的工作机制。(责任单位:县环保局)

三、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

建设全县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系统,为环境风险源监管及环境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撑。汇集环境保护、公安、国土、住建、交通、农业、水务、林业、卫生计生、气象等部门获取的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数据,形成环境监测数据传输网络,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实现监测数据集成共享。(牵头单位:县环保局;协作单位:县发改委、县公安局、县国土局、县住建委、县交通运输局、县农委、县水务局、县林业局、县卫计委、县气象局等)

四、科学引导环境管理和风险防范

(一)加强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完善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体系,开展污染源分析和污染治理成效评估,提高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和污染预警水平。在地表水和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水环境质量预警研究,逐步实现水质变化趋势预测和风险预警。选择有机农产品、蔬菜基地开展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掌握特征污染物分布、动态变化状况,研究生态和健康潜在风险。建立环境质量发布平台,及时发布环境质量预报预警信息。(牵头单位:县环保局;协作单位:县气象局、县水务局、县农委)

(二)严密监控企业污染排放。完善重点排污单位监测数据传输网络,实现重点排污单位监测数据和管理信息联网,形成排污单位监测大数据管理与分析能力,实现污染自动预警、超标排放报警及追踪定位。增强重点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与处置能力。(牵头单位:县环保局;协作单位:开发区管委会)

(三)提升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开展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放射性及危险废物等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立并完善环境风险源数据库和专家库,加强县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牵头单位:县环保局;协作单位:县财政局)

五、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制度与保障体系

(一)明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按照省市部署,县环保局配合做好国家及省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工作。保障国控、省控监测点位站房用地及水、电、安全等基础设施,配合做好相关工作。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为地方事权,由县环保部门承担。(牵头单位:县环保局)

(二)强化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县环境监测站、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应健全监测数据质量管理制度,加强监测质量管理,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环保部门要加大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严厉打击违反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行为。党政领导干部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依法查处违规行为。(牵头单位:县监察局;协作单位:县环保局、县市场监管局)

(三)积极培育生态环境监测市场。开放服务性监测市场,鼓励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参与排污单位污染源自行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测设施运行维护、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清洁生产审核、企事业单位自主调查等环境监测活动。在环境质量监测、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运行维护等基础公益性监测领域,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牵头单位:县环保局;协作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财政局)

(四)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测队伍建设,充实专业技术人员,根据生态环境监测的需要,添置生态环境监测设备,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根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按照“谁考核、谁监测”的原则,将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重点保障,不断完善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发展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牵头单位:县环保局;协作单位:县编办、县财政局)

附件1

XX县生态环境网络建设具体工作职责分工

县环保局:负责牵头制定我县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规划和监测点位认证;负责空气质量监测与预警预报工作;负责县级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地表水水质监测;负责建成区区域噪声、交通噪声、功能区噪声监测;负责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负责电离辐射与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监测。负责对辖区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监管;牵头构建我县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立我县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统一发布生态环境监测信息。

县水务局:负责地下水质量监测,对农村饮用水源地等特定监管区域水体开展水质监测,提供相关水文观测资料与分析报告;开展水生态环境状况调查,提供水资源状况、水土流失等调查结果;配合县环保局构建我县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报送各类监测、分析数据。

县住建委:负责备用水源地和建成区黑臭水体环境质量监测;配合县环保局构建我县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报送各类监测、分析数据。

县农委:负责有机作物、蔬菜基地等土壤质量监测;开展农业生态环境状况调查,提供耕地、农田、土地生产力等调查结果;配合县环保局开展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构建我县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报送各类监测、分析数据。

县国土资源局:配合农委开展土壤质量监测;提供土地利用、土地资源破坏等调查结果;配合县环保局开展全县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构建我县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报送各类监测、分析数据。

县林业局:负责开展林地、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村庄等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开展森林资源、野生动物、有害生物及森林病虫害等调查与监测,对破坏生态环境、森林资源等活动进行监测与评估;配合县环保局构建我县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报送各类监测、分析数据。

县气象局:负责提供气象观测资料与分析报告,配合县环保局开展空气质量预警预报、常态化大气污染物解析工作、构建我县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

县卫计委:负责督促医疗机构辐射环境监测;配合县环保局构建我县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报送各类监测、分析数据。

县经信委:配合县环保局开展工业辐射污染源监测,构建我县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

县财政局:完善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根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将生态监测资金列入县财政预算,保障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项目建设和日常监测业务经费。

县开发区:负责辖区内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建设,配合县环保局构建我县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报送各类监测、分析数据。

第三篇:辐射环境监测方案

一、我院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由放射科组织,委托林区疾控中心或环境监测部门进行周围环境辐射剂量的监测。

二、我院工作人员从事放射诊断操作时必须穿防护服,带铅眼镜和防护手套,配戴个人计量仪。

三、个人计量仪定期送达林区疾控中心或环境监测部门进行剂量监测。

四、放射科每年应对放射防护装置个人防护监测结果进行一次检查和总结,确保空气吸收剂量率等指标达到《电离国徽防护与国徽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和《医院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130-2002要求。

五、自觉接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我院进行的辐射环境监测。当防护装置发生变化时,主动邀请卫生、环保部门对新装置的效果进行监测。

第四篇:吉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全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大会精神和省环保局直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为全面推进我站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我站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我站人事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为目标,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我站特点的,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事管理制度,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二、改革的目标任务

根据全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会议的总体部署,我站这次改革严格按照省里制定的方针、原则、方法、步骤和政策要求执行,在站内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全面推进竞争上岗,搞好分配制度改革,稳妥安置未聘人员,确保改革平稳进行。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做好编制精简工作

结合我单位承担的职责任务和编制配备情况,对现有编制进行调整和精简,对外流人员进行清理。我单位已按要求的比例精简了编制。

(二)推行全员聘用制

一是实行分类管理,建立职员制度。对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度,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对工勤人员实行岗位技术等级规范。

二是科学设岗,实行岗位管理。根据《吉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暂行办法》规定的岗位比例和各类人员结构比例要求,从我站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任职条件、权利义务和有关待遇等。

三是竞聘上岗,公开招聘。打破原有人员身份界限,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聘用工作人员。针对我站副高职称缺口较大的实际,站组织所有具备高工资格的人员通过演讲形式公开竞聘,并综合考虑学识水平、工作能力、现实表现及群众测评情况,由站评聘委员会最终确定聘用人员。

四是签订合同,加强聘后管理。单位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双向选择、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单位和个人的人事关系,明确单位和个人的义务和权利。建立解聘辞聘制度,单位可以按合同解聘职工,职工也可以按合同辞聘。

(三)全面落实评聘分开制度

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坚持竞争择优。建立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择优、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

(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积极探索建立按岗定酬、按业绩定酬相结合,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内容的内部分配办法。

(五)实行待岗制度

截至2006年1月1日止,任原职务满5年、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且符合订立聘用至退休合同条件的,可以待岗,其待岗期间可以保留原国家和省规定的工资待遇。

其他未聘人员待岗期间,工资待遇等问题按《吉林省省直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度未聘人员安置办法》执行。

四、改革的方法步骤

我站人事制度改革拟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6年09月26日—2005年09月27日):动员部署。召开全站职工大会,传达省里有关文件精神,安排部署全站改革工作。

第二阶段(2006年09月28日—2006年10月11日):制定方案。

根据《吉林省环保局直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总体方案》精神,结合我站实际,制定我站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其他相关配套方案,其中岗位设置方案须经省局审核同意后,报省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

第三阶段(2006年10月12日—2006年10月18日):组织实施。1. 公布经省局领导小组批准的改革方案,岗位设置办法和岗位

设置情况;

2.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组织实施竞聘上岗,主要环节应包括:公布岗位和竞聘方法、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组织竞聘、决定受聘人员等;

3.签订聘用合同;

4.安置未聘人员。

第四阶段(2006年10月19日—2006年10月20日):总结验收。改革完成后,由站人事部门形成总结报告,报省环保局事业单位

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改革的相关政策

(一)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全部实行职员制度。

(二)今后事业单位出现岗位空缺需要补充人员时,除政策安置可以采取个别直接选聘的办法外,都要面向社会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公开招聘。

(三)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创造创新,并允许通过成果转化获得相应收入。允许高薪聘用拔尖人才和特殊人才;提倡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兼职兼薪、多劳多得;允许事业单位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奖励项目完成人员和有贡献的人员;对有重大科技发明或突出贡献的人才,单位可实行重奖。

(四)今后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工作人员一律实行社会保险,由单位和个人按国家和省里有关规定缴纳保险费,相应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五)未聘人员安置。

1.安置的主要途径:一是内部安置。事业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广泛开辟就业渠道,通过开发新项目和拓宽服务领域,妥善安置未聘人员;二是系统内部安置;三是领办创办企业。鼓励事业单位未聘人员领办、创办经济实体,充分发挥个人的专长和优势;四是自谋职业。鼓励事业单位未聘人员辞去公职,或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工作;五是内部待岗培训。事业单位要积极为未聘人员提供各种安置机会,推荐到各类人才市场择业或参与外单位、外系统、外地区的人员竞聘,重新选择工作岗位。

2.安置的政策措施:

(1)对领办、创办经济实体的未聘人员,所在事业单位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按原职务核定档案工资,3年内可回原单位参加竞聘上岗。达到3年可回原单位待岗,按待岗人员兑现待遇;也可辞职继续领办、创办经济实体。未回原单位待岗,本人也未提出辞职请求的,原单位予以辞退。

(2)根据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对辞职自谋职业的人员发放一定额度的补偿金。

(3)事业单位有空缺岗位需要补充聘用人员时,须优先聘任未聘待岗人员,凡有未聘待岗人员的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得从社会上新聘工作人员。

(4)未聘人员待岗期间的待遇。未聘人员改革前任原职务满5年、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且符合订立聘用至退休合同条件的,待岗期间可以保留原国家和省规定的工资待遇;其他未聘人员待岗期间工资标准按待岗期间本人所任职务系列最低职务重新核定、参加国家和省规定的政

策调整,并记入档案,每月按本单位同职务聘任到最低岗位在岗人员工资的适当比例发给生活费,并根据实际情况逐年递减,但最低不低于本单位同职务聘任到最低岗位在岗人员工资的50%。

(六)事业单位在推行人员聘用制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首次签订聘用合同时,对于现役军人的配偶、女职工在孕产哺乳期内的、残疾人员、患职业病或因公负伤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1—6级伤残的以及国家政策有明确规定等情况的,单位应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二是对于在国有单位工作已满25年或者在本单位连续工作已满10年且年龄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已不足10年的人员,提出订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的,聘用单位应与其签订聘用该人员退休的合同。如果在竞聘上岗中未被聘用,应比照未聘人员安置政策,予以妥善安置,不得解除与单位的人事关系;三是对于经指定的医疗单位确诊患有难以治愈的严重疾病、精神病的,应暂缓签订聘用合同,缓签期延续至前述情况消失;或者只保留人事关系和工资关系,直至该人员办理退休(退职)手续。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退休(退职)手续。

其他未列事项按照这次全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关精神办理。

(七)改革的政策依据

1.中共吉林省委办公厅、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吉办发[2005] 29号)

2.中共吉林省委办公厅、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吉林省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吉办发[2005] 32号)

3.中共吉林省委办公厅、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吉林省省直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度未聘人员安置办法〉的通知》(吉办发[2005] 33号)

4.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吉林省人事厅《关于印发〈吉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暂行办法〉的通知》(吉人联字[2005] 41号)

5.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吉林省人事厅《关于印发〈吉林省事业单位人员公开招聘暂行办法〉的通知》(吉人联字[2005] 42号)

6.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吉林省人事厅《关于印发〈吉林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合同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吉人联字[2005] 43号)

7.吉林省人事厅关于印发《全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办法》的通知(吉人字[2001] 57号)

8.关于印发《省属19类之外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核定比例标准》的通知

六、改革的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我站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领导,站成立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改革评聘委员会。具体成员如下:

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刘杰

成员:郭传新、孙强、于凯、杨国强、袁懋、鹿克力

改革评聘委员会:

主任:刘杰(兼)

副主任:郭传新(兼)

成员:于力、张胜林、赵红

六、几点要求:

1.全体职工要在认真学习领会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关文件

精神的基础上,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理解改革,支持改革,积极参与改革,不断增强推进改革的自觉性。

2.整个改革过程要充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加大改革的透明度。

3.改革过程中,要坚持从职工的切身利益出发,积极把握职工思想状态,维护稳定大局,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二〇〇六年十月

第五篇:着力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实施方案

小牛村小学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局关于着力改善“两个环境”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精神,全面优教学环境和校园生态、文化环境,推进教育事业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提升群众教育幸福指数,以教育改革发展新成就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机关效能建设和作风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干部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关键,以强化组织领导和监督考核为保障,全面加强学校教师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全面提升学校环境建设水平,增强师生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不断提升我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水平和服务大局能力,为“跨越赶超、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为“建设繁华现代、靓丽文明、和谐幸福新乐”助力。

(二)主要目标

1.做到“八不准”,实现“八个目标”。

2.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干部教师思想观念有新转变,政治、业务素质有新提高,工作效能有新改善,发展环境有

新提升,推进教育现代化有新突破,打造一支“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勤于工作,善于落实”的教师工作队伍。

3.学校建设实现新突破。干部教师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明显转变,机关工作效率和水平大幅提升,创建“学习型、法制型、服务型、效能型、创新型”学校。

4.服务大局能力进一步增强。努力提升办学条件。 5.行风建设持续好转。师德师风建设取得新成效,“乱收费、乱办班、乱招生”等行为得到有效治理。

6.校园环境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理念在学校规划、建设中得到较好落实,学校校园绿化、美化水平显著提升,环境育人载体功能不断增强。

7.师生环保意识明显提升。环境教育课程在我校得到普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人人参与、支持环保成为师生共识。

二、实施步骤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校长任组长陈进凯、副校长为副组长,各班班主任为组员的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系统优化发展环境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

(二)第一阶段:11月九日召开全体教师会议,组织学习讨论新乐市教育局“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实施方案”等有关文件和有关规定。

(三)第二阶段:在学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查、护体、开门征求意见等方式,找出突出问题,特别是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乱收费、懒、散、庸等问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意志抓整改,抓治理。

(四)第三阶段:公开承诺。全体教师完成表态承诺,承诺自己承担的责任。

(五)第四阶段:总结提高,对这次活动进行认真的总结,查找不足、进行完善写出总结。

小牛村小学 2012.11.09

着力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实施方案

小牛村小学

2012.11.09

上一篇:寒假读书心得报告下一篇:红酒的分类与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