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教后反思

2022-07-03

第一篇:黄山奇松教后反思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是一篇状物写景类的散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课文主要介绍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黄山奇松的“奇”让学生来理解课文。教学目标定位好后,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那么,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呢?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重视图文结合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有插图,插图的内容都和课文有一定联系,是一种不错的资源。 在《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中有三张插图,我从网上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三大奇松及其他黄山奇松的图片,将之放大。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巧用插图的:

1、 让学生看迎客松图和送客松,仔细观察他们的枝干,理解词语“遒劲”、“蟠曲”等词语的意思。

2、 让学生看图展开丰富的联想,出示自己搜集到的黄山奇松的集锦图,让学生模仿书中的句式,看图说话、写话。 这一系列环节都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说话的能力,通过他们的想象说话、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

二、表格归纳总结

黄山奇松要在课堂中抓住黄山奇松的“奇”让学生来理解课文。为了更加直观、更加形象的理解黄山松的“奇”,先让学生朗读课文,随后自己找出黄山三大名松的句子并归纳各自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细品味,事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接着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样从而总结出三大名松的“奇”在于形态奇和精神奇两个方面。但是在此过程中对于学生读的指导不够,没能有效做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三、注重迁移运用。

由模仿到创造,由完成老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说、写实践,并积极向课外语文活动延伸,这是苏教版在注重迁移运用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课上还安排了仿照第二自然段描写三大名松的写法描写其它黄山松,这也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迁移运用,进行写的训练。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有:在朗读的教学环节教师只是在一味地指导学生朗读,并没有进行示范的朗读或录音带朗读,没有起到示范的作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是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展开的,在教学三大名松的环节,我在想能不能分组来学习三大名松或者教师示范学习其中一种,然后小组选自己喜欢的松,由小组成员来汇报,给学生以更大的讨论交流的空间。总之在不断地反思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第二篇:《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黄山奇松》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黄山奇松的“奇”让学生来理解课文。教学目标定位好后,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那么,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呢?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以读书为主线。

苏教版小语教材特别注重“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朗读作为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我要求学生自由读,然后让学生深入学习迎客松,通过课文插图感悟文中“枝干遒劲”的意思,利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让学生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这样,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二、重视图文结合。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有插图,插图的内容都和课文有一定联系,是一种不错的资源。 在《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中有三张插图,我从网上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三大奇松及其他黄山奇松的图片,将之放大。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巧用插图的:

1、 让学生看迎客松图和送客松,仔细观察他们的枝干,理解词语“遒劲”、“蟠曲”等词语的意思。

2、 让学生看图展开丰富的联想,出示自己搜集到的黄山奇松的集锦图,让学生模仿书中的句式,看图说话、写话。 这一系列环节都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说话的能力,通过他们的想象说话、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

三、注重迁移运用。

由模仿到创造,由完成老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说、写实践,并积极向课外语文活动延伸,这是苏教版在注重迁移运用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课上还安排了仿照第二自然段描写三大名松的写法描写其它黄山松,这也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迁移运用,进行写的训练。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有:在朗读的教学环节教师只是在一味地指导学生朗读,并没有进行示范的朗读或录音带朗读,没有起到示范的作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是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展开的,在教学三大名松的环节,我在想能不能分组来学习三大名松,然后小组选成员来汇报,给学生以更大的讨论交流的空间。总之在不断地反思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第三篇:黄山奇松

第五单元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由《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习作五”、“练习五”组成。3篇课文分别讲述了三处景区:黄山的三棵奇松、壮观的黄果树瀑布、莫高窟(彩塑、壁画、藏经洞)。《黄山奇松》写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黄果树瀑布》写“我们”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表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莫高窟》生动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习作5”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四幅神情各异的脸蛋图和一段文字说明。第二部分是本次习作提出的具体要求: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要把事情写具体,要给习作定题目,最重要的是学习准确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练习5”有五项内容,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其中,“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

二、单元目标:

1.学习本单元生字,并能理解由生字所组成的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部分课文。 3.学习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学会抓住特点,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写作手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时间安排:

10课时

16 、黄山奇松

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第十六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自然段写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写独具特色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黄山松使黄山更加秀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新的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准备] 录像、课文录音、投影片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黄山松“奇”在哪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理解课题:

1、你知道松树有哪些品种吗?

2、从课题看“黄山松”有什么特点?

3、质疑:你还想了解“黄山松”的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思考讨论:

(1)课文中介绍了黄山的那些特点?重点写了哪一点? (2)文中写了哪些松树?是在哪一节写的? (3)每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节: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节: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节:千字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2、集体朗读课文。

3、交流自学的字词。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这一节有几句话?你从这两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理解“四绝”“情有独钟”)

2、第一句中是怎样引出黄山的?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三、板书设计:

情有独钟

黄山四绝——奇松

闻名于世

四、作业:

1、抄写词语。掌握词语。

2、钢笔描红。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山被誉为(跟说:“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闻名于世,也就是(跟说:“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投影展示黄山四绝图片),特别是四绝中的“奇松”,人们对它更是(跟说:“情有独钟”)。(多媒体展示黄山松)瞧!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齐读课题,注意老师用红笔写的字了吗,是什么呢?(奇)黄山的松奇在哪儿呢?

二、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写到了哪些奇松?

三、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读第二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用 (

)表示出来。

2、.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指导)

(1)迎客松:(多媒体展示迎客松图象)

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大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地品读,并体会一下迎客松奇在哪儿? 句一:

①“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

② “枝干遒劲” 借助形象理解“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

③“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体会它的茂盛,生命力顽强。

④“饱经风霜”体会它的古老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平时会用这个词来形容什么呢?(指名说:建筑、人物„„)能将它用在“人”上造个句子吗?是啊!老爷爷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从他的皱纹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是饱经风霜的,同样,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八百年,它会经历什么样的磨难呢?(讨论)是啊,岁月的流逝,自然环境的变化会给这棵八百岁的老树留下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迎客松的枝干会是什么样的呢?(树皮变得开裂,斑驳)而它的叶是怎样的呢?(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的生命力是那么的顽强啊,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练读第一句)指名读、齐读。 句二: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儿呢?(“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 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喻)从这儿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②从“热情的欢迎”体会迎客松非常热情”。是啊!迎客松斜伸出去的手臂多像热情好客的主人啊!

③远方的宾客慕名而来了,这位热情的主人会怎样欢迎呢?假如你就是迎客松,你会怎样来欢迎宾客呢?

多么热情的迎客松呀,我们能把这句话读好吗?练读第二句。(指名读、齐读)

句三: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姿态雄伟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指名说)

①“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②人们对它的评价怎么样?(很高)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代表”“象征”体会人们对它的评价很高。

③你能用“不仅„„而且„„”把它的意思也表达出来吗。(指名说) ④这句话你理解了吗?你能把它表达的意思读出来吗?(指名读) 小结:

1、看着这棵迎客松你想说些什么呢?(迎客松你真神奇,你真美!)

2、同学们能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读出来吗?(齐读)

(2)陪客松:

过渡:你还想看看什么松?(陪客松)。(多媒体出示陪客松图片),瞧!这就是陪客松了,请同学们仔细看看图,再读读描写它的句子,说说你觉得陪客松奇在哪儿?

①“绿色的巨人”体会它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②是啊,陪客松高大挺拔,真像一个正陪同游人观赏黄山风光绿色的巨人。它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你能把它读好吗?(指名读) (3)送客松:

过渡:最后我们去看看送客松(出示送客松图片)看了送客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呢?

①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就像“天然盆景”。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盆景”。)(出示图片比较盆景),但盆景是经过园艺工人修剪出来的,而送客松却是(跟说“天然形成的”)从这儿我们感受到了它的神奇。 ②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从“依依不舍”体会它的热情。 ③送客松好像在说什么?指名说

④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呀!你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练读送客松的句子。(指名读) (4)玉屏楼:

过渡:刚才同学们所见到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三大名松虽各有特点,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齐说) “奇”,这么神奇的黄山松,在哪里观看最好呢?

①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看谁先发现?(指名说)“玉屏楼” ②对!就是玉屏楼,在这里我们可尽睹三大名松的风采,所以它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绝胜处”是什么意思?也就说此处是黄山松独一无二的、最妙的观松处。

这一自然段先总写玉屏楼是最佳的观松处,然后分别写了三大名松。如果给这一自然段划分层次,该如何划分。(讨论:可分为二层或四层)请用“//”在每一层后面标出。

现在,大家想不想登上玉屏楼去看看黄山的三大名松啊!现在有个好机会,想不想试试呀。(争当介绍三大名松的“奇美”)

四、细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玉屏楼前的三大奇松是最有代表性的,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松树,真是数不胜数,咱们在去看看其他的奇松好吗?请同学们自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2、 “黄山的松千姿百态”。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出示:(或„„或„„或„„;或„„或„„或„„有的„„有的„„有的„„)

3、黄山奇松只有这些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省略号)

4、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呢?(欣赏图片)你觉得黄山松还像什么呢?(指名说)?

5、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谁能用“有的像„„有的如同„„有的仿佛„„有的状如„„它们„„”把刚才同学们说的连成一句完整的话呢?

6、黄山的松千姿百态,是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学生跟说: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7、谁来能把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美美的读出来呢?(指名读)

8、我觉得,我们在读的时候应放慢速度,这样才能把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它的神奇秀美给读出来。(齐读)

五、总结:

黄山的松是神奇的,是黄山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亮丽风景。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黄山全有。(出示黄山全景图)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确实令人着迷。

六、拓展:

学写广告词:“元旦假期快到了,宝都旅行社准备开辟‘黄山三日游’的旅游线路,请你代写一句广告词。”

七、作业: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

2.今天我们感受了黄山奇松的奇特,大家能不能选你印象最深或最喜欢的松树,把它画出来 。 板书设计:

迎客松

陪客松

千姿百态 送客松

教学反思:《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苏教版小语教材特别注重“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朗读作为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有:在朗读的教学环节教师缺乏指导学生朗读,并没有进行示范的朗读或录音带朗读,没有起到示范的作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是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展开的,在教学三大名松的环节,我在想能不能分组来学习三大名松,然后小组选成员来汇报,给学生以更大的讨论交流的空间。总之在不断地反思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

1、黄山松(

)。它们或(

),或(

),或(

);或(

),或(

),或(

)。

2、被誉为“(

)”的黄山,以(

)、(

)、(

)、(

)“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

),更是(

)。

3、写导游词(要示写出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第四篇:黄山奇松

《黄山奇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检查预习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随一位小作者去旅游,去哪里呢?保密!如果你能正确完成听写词语练习,就告诉你。

1、听写生字词语:

名誉

陡崖

盆景

宾客

玉屏楼

屹立

卧倒

2、对照答案批改并订正。

3、指名读词。

二、学习课文第一节

1、过渡:这些词语中有一个地名,是哪个?(玉屏楼)玉屏楼在哪?(黄山)这下能猜出我们要旅游的地方了吧?(黄山)你了解黄山吗? (1)交流

(2)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两次游完黄山之后,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出示“徐霞客诗句”课件)齐读,作者怎么介绍黄山的呢?(出示第一自然段)

2、齐读,从这段文字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相机理解“誉为”“闻名于世”“情有独钟”,并理解当中的“誉”“闻”“钟”

3、作者情有独钟的是黄山奇松,黄山奇松“奇”在何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6课——黄山奇松,齐读课题。

4、刚刚我们提到一个地名----玉屏楼,你知道玉屏楼在徐霞客心中是什么吗?

把课文中写“玉屏楼”的这句话中一起念一念。

你知道“黄山绝胜处”是什么意思吗?(出示:绝:

1、断;

2、尽,穷尽;

3、极,极端的;

4、一定

胜:

1、胜利;

2、打败;

3、超过;

4、优美的;

5、受)“绝”“胜”在这里分别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课文第二节,理解“奇”

1、黄山奇松有许多棵,作者不可能一一写来。为了表现黄山松的神奇,文中着重描写了哪几棵松树?请自读课文第二小节,圈画出有关松树名称,用横线画出相关描写的语句,然后交流。

2、三种松树中,谁的地位最高?(迎客松)从哪句话中体会出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 ①能给“乃至”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吗?

谁能用“不仅„„而且„„”把这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②为什么说“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呢?

说说你的理解。(黄山---“四绝”---奇松----迎客松)

3、你认识迎客松吗?(出示松树图片)猜猜哪棵是迎客松?为什么?(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出示句子)迎客松“奇”在哪里?(姿态优美、生命力旺盛、顽强、充满生机、热情好客)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引导:理解“饱经风霜”

这棵迎客松生长在哪里?(悬崖上)

黄山松大多如此,在文中找一找依据?(第一小节“处处”)

介绍:迎客松挺立于玉屏峰东侧,树龄800多岁。树高10米左右,胸径64厘米,地径75厘米,树干中部伸出长达7.6米的两大侧枝, 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游览。这棵迎客松已有8百岁了。这其中,可能经历过哪些磨难呢(风吹、雨打、雷击、雪灾)。经历很多的磨难就叫“饱经风霜”,造句。

指名读,读出它的顽强、读出你的赞美。 理解“姿态优美” 具体是怎样的?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是一个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斜伸出去一丛青翠的枝干比作好客的主人伸出的手臂。难怪人们叫它“迎客松”)

你看,它正热情地欢迎客人了,它会说些什么呢? 请同学扮演“迎客松”伸出手臂边说边演。

你能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充满生机、热情好客读出来吗? 指名读、齐读。 当导游介绍迎客松。

小结学法:

1、猜图,用书中的文字证明;

2、读句子说说“奇”在哪里;

3、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理解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

5、当导游介绍

4、按此学法自学陪客松或送客松(选自己感兴趣的一棵松学)

5、交流

出示“陪客松图——文”课件,理解“绿色的巨人”。(体会高大挺拔)

品读:瞧,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臂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无私奉献,让我们感到亲切、舒服。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出示“送客松图——文”课件,理解“天然盆景”。“姿态独特”在何处?

点拨:盆景是园丁精心制作出来的装饰品,往往以盘曲为美,那么这盆“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神奇的大自然)

品读:如此独特的形态,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称奇。请读一读

6、明了写法

(1)正因为作者注重抓住特点才写出了三大名松的神奇、秀美。

(2) 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在描写三大名松之前还有两句话,读读看,你觉得它与下文有何联系?指名读。

小结:按“总—分”结构先总写玉屏楼前有三大名松,再分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值得学习。

(3)另外这三棵奇松在写法上也有区别,看看哪棵松树写得比较多些?

(迎客松写了三句话,陪客松只一句话,送客松两句话,为什么这样写?)

小结:写作要做到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7、品读体会

下面,让我们把第二小节连起来读一读再次感受“三大名松”神奇秀美和写法的精妙。

分小组按“总—分”分别读总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语句。

四、学习第三节:

过渡: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松树。

1、老师引读第三自然段。

2、想欣赏这些千姿百态的松树吗?(出示)理解“屹立”并造句。

看了这么多松树,能填空吗:有的(

),有的(

)

3、小结:黄山松如此神奇、秀美,难怪作者对黄山松“情有独钟”。

五、总结全文:

今天,老师和同学一起领略黄山奇松,初步感受了黄山松的神奇、秀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到黄山去走一走,看一看!同学们回去可以给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说不定他们一动心,明年暑假就带你们去看奇松,观云海,赏怪石,泡温泉呢!

六、课外作业:

1、黄山“四绝”中还有“一绝”是怪石,想看一看吗?(出示怪石图片)仿照第三自然段,完成评价手册48页写话练习

2、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

板书设计:

16 黄 山 奇 松

迎客松

姿态优美

陪客松

绿色巨人

神奇

送客松

姿态独特

秀美

„„

千姿百态

授后反思

第五篇:黄山奇松

教学过程:

一、以奇设疑,引入新课

同学们,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魅力之大。那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是以哪“四绝”闻名于世的?(PPT)四绝中人们最情有独钟的是哪一绝?(奇松)为何人们对黄山奇松特别偏爱呢?黄山松到底奇在哪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走进黄山,去欣赏、去感受黄山松的神奇!读好课题-16.《黄山奇松》

二、品读黄山松的神奇

(一)感悟最后一节的千姿百态

1、感受记忆中的黄山,点名“千姿百态”。

有谁去过黄山吗?你感觉黄山松树怎么样?它和一般松树一样吗?(不一样)这是普通的松树,我们再来欣赏一组黄山松树的图片,看了这些黄山松树的图片,我们再把它和一般的松树比比看,最大的差别在哪呀?(姿态)可见,黄山松神奇就神奇在它的?(姿态)最后一节中有个词语写尽了黄山松树的姿态,你发现了吗? (板书:千姿百态)

2、体会“千姿百态” (PPT)

(1)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黄山上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

什么叫做“屹立”?(高高耸立)这是黄山松的一种姿态,还有哪些姿态?一起读红色字体部分。“仰”是什么姿态,做做看(很逼真)。“俯”是什么姿态?你来做做看。(出示: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红蓝)

(2)同学们,为什么作者能把黄山松的姿态写得如此具体呀?你觉得是近距离的细致观察还是远距离的大致观察呢?这是近观黄山松。那么黄山松的姿态状如?形似?这写的是黄山松的整体形状、整体轮廓,这是远观还是近观?(远观黄山松)可见作者在描写黄山松姿态时的观察顺序是(由近及远)?这里的省略号说明了什么?(还有很多姿态的奇松)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远观黄山松,它还形似?状如?(想象力可真丰富!)

让我们想象着千姿百态的黄山松,一起读好这一段。

(3)同学们,这一段的结构是什么?(总分总)先总写?后分写?再总写?

再次读好这一段。

(二)精读三大名松

过渡:黄山松可真是千姿百态呀?那么黄山的三大代表性名松,它们的姿态又如何呢?就让我们登上被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好好地欣赏欣赏黄山的三大名松吧!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2节,并用横线、波浪线、虚线分别划出描写黄山三大名松的句子。

2、交流:同学们都读好了,谁来说说黄山有哪三大名松? 出示: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

一起读好这句话。

比较: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

楼前悬崖上有“陪客”“迎客”“送客”三大名松。

楼前悬崖上有“送客”“迎客”“陪客”三大名松。

老师想把三大名松的位置略作调整,你们看这样改可不可以?自己读读看,这样改合适吗?(不合适)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原文句子与下文的介绍对应并符合我们平常的待客顺序)

再次读好这句话。

(一)迎客松

1.迎客松的地位之高

在这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是哪种松树呢?(迎客松)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一起读读这句话。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代表、象征)这里的“乃至”是什么意思?找找它的近义词来理解。(甚至)“乃至”通常用来形容事情达到的范围由小到大。这里指的是什么的范围由小到大?(迎客松在黄山群松的地位范围由小到大了)可见,迎客松的地位之?(高,重) 出示: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让我们再次读好这句话。 2.迎客松的神奇点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高?迎客松到底有何神奇的地方呢?

瞧,(出示迎客松图片)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对照着图片,默读文中描写迎客松的句子,想想看,迎客松究竟奇在哪呢? (1) 姿态

我们先来说说迎客松的姿态奇在哪?请你来读你划出的句子。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着宾客的到来。”

一起来读这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迎客松姿态奇在哪?(生说)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能具体地说一说吗?读完这句话你觉得迎客松很怎么样?能用句子中的两个词语来说嘛?(很好客,很热情)

迎客松的姿态除了奇在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外,它的姿态还怎么样?枝干怎样?一起读。

出示:姿态优美,枝干遒劲,

“遒劲”是什么意思?遒劲:雄健有力。请你雄健有力地读好这个词。

一起来读。 (2) 顽强的生命力

过渡:第一句话除了写出黄山松姿态的美之外,作者还通过一组关联词语写出了它的一种珍贵品质,是哪句话?

出示: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一起读读这句话。读完这句话,你体会到了迎客松什么样的生命力?(顽强的生命力)这是迎客松又一奇特之处。

那么,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迎客松生命力顽强的?(饱经风霜)据说,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800年,“饱经风霜”这个词说明了迎客松成长过程饱含?(艰辛)请同学们想象着迎客松走过的风风雨雨,读好这句话: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饱经风霜”

在读“饱经风霜”这个词时,要稍慢一些,突出沧桑感,男生一起来读。 · 郁郁苍苍:这里的郁郁苍苍能不能换成郁郁葱葱?(不能,为什么?“郁郁苍苍可以突出迎客松的沧桑感,而郁郁葱葱只能体现它的苍翠”)。

齐读: 一起来读好这句话,读出“饱经风霜”和““郁郁苍苍”的沧桑感,体会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

指着图片:同学们,我们再来看一看迎客松的图片,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在迎接着来访的客人?(像)正因为太像了,所以才把它叫做“迎客松”。可见,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同学们的想象力会更丰富。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着,热情地欢迎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们。想想看,它会说哪些欢迎词来欢迎我们呢?同桌互相说一说,最好加上一些动作。(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

指名表演;谁来扮演扮演迎客松,你来。(指名)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出你对黄山游客的欢迎!(请坐)(太热情)

谁的欢迎词设计得更精彩,想来展示一下的?你来。(很好客)

齐读:刚刚我们欣赏了迎客松,体会到了它神奇的姿态和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再次读好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迎客松的热情好客给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们宾至如归归的感觉,我相信,黄山松的待客之道也会让游客们感到十分舒心,那么它们是怎样招待游客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感受黄山松的待客之道。 (2) 陪客松、送客松

1.出示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图片:

猜猜这是什么松?(陪客松)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它的姿态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绿色的巨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形象地写出了陪客松的颜色绿、高大的特征)

这又是什么松?(送客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我们来看一看它伸出的长长手臂,像不像在主人在送客?

“盆景”:游人们把送客松比作?同学们见过盆景吗?什么样的?你说。我们来看两张盆景的图片。(“盆景”:园丁精雕细琢,刻意造型,供人观赏的植物景观)为什么游人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它的姿态、枝干如何?的确好像盆景。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看看图片,这样的姿态神奇吗? 2.陪客松、送客松待客之道。 那么,陪客松、送客松是如何待客的?

出示: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我们先一起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它的待客之道是?得抓住一个动词。(陪同,陪客松选择陪伴游客们观赏黄山风光)

你觉得陪客松的陪伴会给千里迢迢来到黄山的游客一种什么感觉?(周到、贴心)

送客松又是怎样招待游客的?一起读读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这两句话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你能具体地说一说吗?分析得很到位。

陪客松负责陪伴游客,送客松主要负责什么?(送客)它是如何与游客道别地?抓住一个成语。(依依不舍)?什么叫“依依不舍”(留恋,舍不得离开。你觉得送客松会对游客们说些什么,来与游客依依不舍地道别呢?(真是重感情的送客松)

小结:陪客松以巨人般的身躯贴心陪伴游客,迎客松则用它向山下伸出的长长手臂与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他们分工不同,待客有方,给游客们送去温暖与感动。

3.人性化小结

同学们,作者在介绍三大代表性名松时,依据它们神奇的姿态特点,充分发挥想象力,赋予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人一样的丰富情感,写活了黄山的三大名松。

四、写作手法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全文,作者围绕着一个“奇”字,写尽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那么,作者在描写黄山松姿态时用的是什么样的描写手法呢?课文最后一节是详细写黄山松的姿态还是略写黄山松的姿态?(略写)详写的是哪一节?(第二节)这就是有?(有详有略)的描写手法。 有详有略的描写手法有什么好处呢?(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我们在写作时,也应该注意对景物或者事件进行有详有略这种有条理的描写手法。

五、引入怪石

黄山奇松可真是千姿百态,魅力无穷,难怪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

其实,黄山的第二绝-怪石,也令人叹为观止,我们来看一看黄山石的图片。你觉得黄山石怎么样?怪不怪?发挥你的想象力,它们的姿态如何?或?他们的形状如何?状如?形似?同学们说的太精彩了。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模仿课文最后一小节的总分总的结构和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写一写黄山的怪石,注意一定要紧扣一个“怪”字。

谁来介绍介绍你眼中的黄山怪石? 谁还看到了不一样的怪石? 词汇量很丰富,写的令人心驰神往。

还能运用到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的很生动、形象。

三、总结

黄山石奇,松更奇,在云雾中,石的形态,树的身影,婀娜多姿,若隐若现,可谓是人间仙境。但要想真正切切领略到黄山的魅力,还得亲自去黄山看一看。正所谓PPT出示,一起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还未去过黄山的同学,一定要去一次,它一定会给你很大的震撼。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后,请同学们继续背诵第二自然段,并完成《补充习题》16课。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并完成《补充习题》16课 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

千姿百态

有详有略

上一篇:护士节优秀演讲稿下一篇:呼市云中路建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