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好龙》教后反思

2024-05-09

《叶公好龙》教后反思(通用14篇)

篇1:《叶公好龙》教后反思

《叶公好龙》教后反思

本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高年级学生在学习中能否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不仅是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使学习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还

关系到学生能否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从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的问题。所以我不仅把小学语文教育看作是科学知识的教育,更看

作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看到的就不是被封闭在“知”与“不知”的动态平衡上,而是放到了每一个学生

充分活动的“问题”与“解决”的广阔的空间里,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一次次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本课伊始,我先给学生声情并茂地讲了一个切合文章寓意的故事,再根据故事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学生兴趣浓厚。在学

生基本读通、读顺课文后,再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在理解古文每句话的意思时,我注重先扶后放,渗透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

自学能力。让学生先交流自己预习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再让他们质疑,最后运用老师提示的方法,自主、合作译文。学生在读完

后,都积极地进行思考,我发现他们个个都抢着回答问题,只是在回答的过程中,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比较差,但是其他

学生能及时地给予更正。

我认为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方法比较适合高

年级的古文教学。在汇报交流中,畅所欲言,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也扎实、深入地理解了古文每句话的意思,突破

了教学的难点,是这次教学的可取之处。

但是,指导学生理解寓意的教学缺乏层次性,加上对教学时间安排得不够合理,前松后紧,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寓意的时

间不够充分,所以有些学生对《叶公好龙》这个成语的意思理解得可能还不够深刻。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对叶公这个人孩子们

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前提下,启发引导,展开讨论,对叶公进行多元评价,这节课上教师

对这一点也关注得不够。

篇2:《叶公好龙》教后反思

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这是一道难题,所以,我在课前反复阅读《教师用书》,反复地对比网络上各种教学设计、课件,写好教案。这堂课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我先给孩子讲了一个切合文章寓意的故事,再根据故事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学生兴趣浓厚。在学生基本读通、读顺课文后,再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在理解古文每句话意思时,我注意先扶后放,渗透学生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再让他们质疑,最后运用提示的方法,自主、合作译文。但是,指导学生理解寓意时缺乏层次性,加上对教学时间安排得不够合理,前松后紧。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寓意时,学生发言不够积极,以后多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篇3:教后反思应反思什么

教后反思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概括起来说, 教后反思至少应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的情况、学生学的情况和教师的教后感想等方面的内容。

1 从教学过程中教的情况来反思

1.1 可以记教学的成功之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每一节课都会有成功之处, 如顺利的教学过程、有效的课堂组织、高超的教学设计、活跃的课堂氛围、独创的问题情境、新颖的教学方法、默契的师生配合、精彩的教学片段、成功的临场发挥、有益的教学启示、突发的教学灵感、独特的教学思维、经典的师生对话、典型的教学案例、逼真的教学演示、巧妙的问题处理、精当的教学语言、传神的体态眼神, 等等, 只要稍加留心, 这些可记之处俯拾皆是。记下教学的这些成功之处, 可以使你的教学经验积细流而成江河。

1.2 可以记教学的失误之处

即使是自己觉得非常成功的课堂教学, 也会因多种原因而出现不足或疏漏失误之处, 如教材处理欠当、课堂组织欠妥、教学方法不良、学法指导不力、教学演示失败、语言表达不准、教学设计与实际脱节、解答不了学生的问题, 等等。只要你认真仔细地揣摩和寻找, 也许你教学失误在每一节课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记下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这些“败笔”, 可以帮助你查找根源、寻求对策、总结教训, 使之成为教学工作中的前车之鉴,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少走或不走弯路, 进而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日臻完善。

1.3 是记教学的创新之举

虽然你在教学之前都会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花费大量的心思, 作好充分的准备, 但在课堂上, 随着教学活动的一步步深入, 常常会有一些偶然事件发生。对此, 你虽然事先可能毫无准备, 但你却也能沉着冷静, 应对自如, 因势利导, 充满智慧地妥善处置;有时, 随着课堂教学的一步步推进、教学内容的一步步展开, 你也许会突发奇想, 或突然产生一些灵感, 并且运用这种突如其来的想法或灵感, 创造出与你预先的教学设计完全不同的教学策略, 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把自己这些教学中的充满智慧的创新之举在教学之后及时记录下来, 并对之进行归类、整理、总结, 就会使你的教学智慧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

2 从学生的学来反思

2.1 可以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接受情况

在课堂上, 你和学生在对学习内容进行双向或多向互动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接受程度, 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及与这些情况密切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等等, 教师都要有相应的分析和研究, 并成为教后反思的主要内容之一。

2.2 可以记学生在学习中的独到见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你的学生也许常常会提出独到的见解或新鲜的问题, 或许还会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给课堂增添异彩;有时学生对某问题的分析理解, 说不定还会优于教师预先设想的方案。这对课堂教学来说, 都是促使教学相长的有利机会。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活跃的思维、独特的创见和高明的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等, 要把这些作为教后反思的一个重要内容, 并从中采撷丰富的学生智慧来充实自己的教学知识结构, 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 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 使专业得到了发展。

2.3 可以记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和表现

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是有差异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和表现情况, 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表现情况, 结合学生的学习差异, 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地调控, 并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改进教学, 以保证收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在教后反思中, 要对自己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对课堂教学过程、组织形式、方法手段等的调节和控制情况加以分析和总结, 这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3 从课后感想来反思

3.1 教师的教学实施与教学设计的差别性

尽管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都会对教学活动进行预先设计, 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 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调整、修正或改变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在教学之后, 要对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与预先设计的方案进行全面比较, 找出差别, 总结体会。对课堂上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材处理的合适性、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教学手段的有效性等方面作客观地评价, 对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教学容量是否适度、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设想等方面作准确的分析。把这些分析、评价和总结的内容写进教后记中, 无疑会帮助你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水平, 增强你课堂教学实际操作的能力。

3.2 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学方法是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教学效果的主要变量之一。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在教后反思中, 要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作为重要内容, 要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 在对具体内容的教学中,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采取个体独立探究, 还是群体合作互动;是适合以自己讲授为主, 还是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是适宜全面展开, 还是分散击破等等。这些, 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 作出全面的分析和总结。这是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十分重要的方面。

总之, 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 就会发现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学技巧每天都有一定的提高, 且在活动中和学生的沟通越来越融洽, 课堂的互动环节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效果,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 成绩会有进步, 这种“反思——实践——反思”的螺旋式上升, 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摘要:教师要适应发展和变革, 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素质的提高有多种方法, 但反思被认为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教师全面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形式。因此教师要想从反思中提高, 必须知道要反思什么。文中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课后的感想, 学生的反馈几方面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教后反思,教师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向东, 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蓝色畅想图书发行有限公司.2005年6月.

[2]田冬梅.加强教学反思提高教师能力[J].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一期.

[3]吕少林.在反思中进行课堂教学[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7年03A期.

篇4:如何写好“教后反思”

“是吗?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你找到空气了吗?”

“找到了,但是捉不住!”学生开始起哄嘲笑他。

此时,老师知道他是怎么做的了,于是紧紧地抓住这个机遇,希望能把这个顽皮的学生引导上爱科学、善发现的路。于是老师挥手让同学们安静,并把他请到了讲台上。“来,让我们看看,你是怎样找到空气的?看老师是否能帮你把找到的空气捉住呢?”听老师这么一说,他兴致勃勃地吸足了一口气,拿起吸管,插入讲课桌上的水槽内,使劲一吹,水中咕咚咕咚冒出了好多泡泡。

他说:“这些泡泡就是空气,但是我没办法捉住!”老师微笑着看着他说:“是哦,你的观察视角和别的同学不同,你能借助水让我们看到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这时他站在讲台上得意洋洋的样子,好像一个得胜了的将军。老师又故意说:“这些泡泡是空气呀,可是怎么才能捉住呢?来,我们一起动动脑筋,想想办法吧!”老师把目光投向了学生,学生纷纷想办法,终于他们用杯子在水里“捉”到了空气。“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大家都成功了,特别是这位同学真是个思维独特的人,让我们为他鼓鼓掌吧!”这样,剩下的半节课探究活动开展得更好了。

“教后反思”是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是进行教学反思的有效方式。写好“教后反思”,不仅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而且也能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艺术和教学教研能力,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大有裨益。但从长期的教学交流的过程来看,大多数教师的“教后反思”书写内容过于简单、肤浅,如,较好;本节知识掌握的较好,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结构掌握较困难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课业负担较重,疲于应付,无暇顾及,更重要的是部分教师对写好“教后反思”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掌握“教后反思”的书写要点。关于“教后反思”的书写,笔者根据前面的一个教学片段,认为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记录课堂中意外的精彩片段

精心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但有些灵感的火花是在课堂教学的特定场景中才能产生的:或教师的突发灵感,或学生的绝妙见解,或偶发事件诱发出唇枪舌剑的辩论,或师生互动过程中撞击的精彩片段,或教法的重新选择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启发诱导等。这些都随时可以在教学这个动态过程中意外发生,教师及时捕捉并记录这些不虞之获,对丰富充实教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认知和感悟是大有好处的。

二、记录问题的解决办法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大胆质疑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课前的充分准备,有时未必能完全应对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如,师生课堂上不同见解的评判、疑难问题答案的寻找及学生质疑的偏激、攻破重难点遇到的困难、教法选择的迷茫、学生学习态度和情感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解决都是在课前无法预计的,它们有的可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随机加以解决,而有的则需要课后探究寻找。这些在教学实际中碰撞产生的问题的成功破解,就可以成为今后教学宝贵的借鉴。“教”然后知不足,只有善于发现并随时记录下这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加强学习与积累,反省自己,鞭策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能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和课堂教学本领。

三、记录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探究对教材的挖掘与把握,斟酌教法的选择运用,感悟课改理念在教学中的渗透,从理念上和教学行为上融入新课程的教学。

除此之外,板书、习题设计、师生角色的转换、师生互动与情感交流、知识的拓展和延伸、社会实践与现代科学等,都应成为“教后反思”的范畴。“教后反思”主要寫教学感悟,不拘形式,可多可少,但不可缺。必要的教学反思,能使教师在教与学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提高教学水平,迅速成长为适应新课程教学的优秀教师。

篇5:语文叶公好龙教学反思

1、放慢朗读速度;

2、注意按意思断句;

3、熟读的基础上达到流利背诵

另外在上《叶公好龙》的第二课时时,孩子们从“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中领会到叶公对龙艺术的喜爱,又从“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领会到叶公对真龙的恐惧,我要求学生把两部分进行比较理解,要孩子们谈谈自己对叶公的看法。

结果就有了四种观点:

1、不要做爱慕虚荣的人。

2、做人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的人。

3、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4、叶公的行为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

前三种看法都是对的,但后一种学生的见解也是有道理呀,但这却违背了本文的教育意义。于是我这样引导孩子们的:

1、这篇课文是以什么语气来写的?

生:嘲笑。

生:讽刺。

2、好,能感受到讽刺之意。哪个句子体现出这种意味?

生: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3、太棒了,既然是以讽刺的意味来写,作者肯定有他的目的,那他的目的是什么?

生:他似乎是刻意想让我们明白什么道理。

4、那他是想让我们明白什么呢?或是想让我们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呢?

篇6:语文叶公好龙教学反思

为此,我在第一环节,通过成语入手,激趣导入的方法,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带“龙”的情况,引出课题,然后介绍“叶公好龙”的来由,也就是成语故事的背景介绍,目的一是设置悬念,二是让学生知道,古代的一些寓言故事常常带有它的历史背景,影射了一些社会现象,说明了一定的道理,三是故事中鲁哀公的言行渗透了“叶公好龙”所蕴含的道理。这样就迅速地点出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特别是小学生,接触文言文不多,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明理,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为此,我的第二个教学环节就是初读寓言、整体感知。先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读法,其次是让学生朗读课文,比较读法,注意指导停顿,接着让学生再听录音范读课文,检查自己的生字认读情况,这样,通过小组的四读课文,学生已能读通课文,并初步感知了课文的意思了。

有了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我便通过第三环节的回顾学法(查找资料、译文对照、反复诵读、交流学习……)、合作解疑由难入手,自主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疑难问题,课堂师生互动解决)的方式,去感知古代文言文的特点,去感受“写”“走”等古今字义的不同,掌握学习文言文的“金钥匙”。这样,学生学得扎实、有疑能解。

第四个环节是尝试运用、熟读背诵。我让学生结合“叶公好龙”的来由,思考:为什么要讲“叶公好龙”这个故事?其目的何在?这个故事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叶公这样的人,并尝试运用这个成语。学生很快就脱口说出了“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这样的词语,悟出寓言“讽刺了那些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的人”。顺利地学文,我们再度齐读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熟读成诵。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探究性作业:给叶公写信,告诉他如何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我不是为了让学生去评价叶公,而是为了验证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对所蕴含道理的理解与运用,更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教学效果。

篇7:反思:经销商招聘之叶公好龙

听着经销商朋友们的牢骚,我却想起了一位朋友的经销商处求职经历。

我的这位朋友自己经过商,失败后又从一名基层的业务员一步步成长为一家大企业的大区经理,如果说他是销售精英,相信认识他的人没有一个会反对。因为妻子生病,同时自己也有点倦了四入奔波的营销工作,于是决定回家乡发展。A君的家乡是一个经济较落后的小城市,就业机会较少,A打算仍然从事销售工作,于A决定找家实力较大的经销商处工作。

在人才市场招业务人员的经销商比比皆是,可是大多都是基层业务人员,而且工资太低,根本法保障自己的日常生活。突然A发现一家商贸公司招业务经理,月薪3000加奖金,虽然与自己以前的待遇有差距,可是在当地还是非常不错的,于是A毛遂自荐。经过了三天四轮的面试和复试,最后老板握着他的手亲切的说:“A从今天起你就是我公司的一员,欢迎你的加入,同是也希望你你加入能给公司带来更好的效益。关于你的待遇我们经讨论认为你是做厂家出身的,虽然经历丰富可是对于商贸公司的运营需要一段时间熟悉,所以试用期三个月,工资700元/月。”“什么?”朋友当时就楞了,明白过来又火了,然后压住胸中的怒气,跟老板说:“谢谢您的器重,我想我还需要再考虑一下,再见。”

几天之后A又接到一家商贸公司的面试通知。面试时老板看了看A的简历(XX集团省经理)有些不太相信问A:“你在XX集团,这么好的企业,为什么要离职?”A据实以告。老板又问:“如果你妻子的病好了,你还会不会回原来的企业?”A说:“肯定不会了,落叶落归根嘛,我现在就想在家乡发展。”老板的疑色更重了:“在家乡发展?你打算自己开家公司吗?”A说:“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我也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当将军,我觉的我不具备自己干的条件,我还是希望能在家乡找一家比较好的公司工作。”看老板的表情应该比较满意这样的回答,又问:“你期望月薪是多少?”A说:“3000元吧。”老板哈哈大笑:“在咱们这地方,当地最大的经销商的业务经理干了十来年了,他的工资都没有这个数。”A说:“您公司的待遇标准是多少呢?”老板说:“1500元,试用期三个月,800元/月,同时必须要从基层做起。”A想了起无奈的说:“好这个待遇我能接受。”A本想不管多少先干着,凭自己的能力早晚让他涨工资。最后老板让他家等通知。第二天A打电话给该老板问面试结果。对方说:“我们公司庙太小,供不起大和尚,还请另谋高就。”

碰了两次壁,A只能接受现实,再次来到人才市场,目标就是能找个工作从业务员做起,工资无所谓了,

A的简历就很简单了,只说自己在外地一家小公司做过业务员,希望在家乡找个公司混口饭吃。A出众的仪表和谈吐,加上谦恭的态度,让老板很欣赏,让A第二天上班。A则欢欢喜喜的回家而去,心想是金子早晚要发光的。

第二天A来到了P公司,老板,指着一名16/17岁的小女孩:“这是我们公司的业务员小N,这几天你跟她跑一下,熟悉一下公司的业务,记着要虚心点。”A笑呵呵的对那女孩说:“你好小N,以后还请多多指教。”那女孩可能心情不太好,凶巴巴的说:“好个屁啊!小N是你叫的吗?跟我混要叫N姐,去把那边的样品带着出发。”然后两个人骑着自行车出发了。路上A打开了MP3,刚打开就听小A说:“把你那破玩意给我关上,你是跑业务来的还是逛商店的?”那小女孩又问:“跑过业务没有啊?”A说:“做过,时间不是太长。”小女孩说:“做的时间不长就谦虚点,你看你那刁样,穿的那么好,头发梳的那么亮,你是泡妞去,还是去跑业务啊!看你的皮肤一看就知道没干过什么活,你前是不是在哪个公司干文职工作,干的不好让人家给炒了啊!”听到这A有点忍不住了说:“女孩子说脏话不太好,我年纪要比你大十来岁吧,你这样说话有点不尊重人。”小女孩说:“你也不照照镜子,你以为你是谁啊,我凭什么对你客气,你NB就别来这当业务员啊,有本事自己去当老板。我跟你说你的试用期是我说了算,我一句话就能让你滚蛋!”A在心中叹了口气――-这回我算知道了什么叫虎落平原了!A忍了没说话。

到了一家超市那小女孩给产品陈列补货的时候也不看日期就直接往货架上塞,这样A提醒小N――-要注意先进先出。那女孩听了破口大叫:“用你说啊!就你明白啊!我在做事的时候你看着就行了,别跟我费话。”这时旁边的超市理货员都被吸引过来了,不知道什么事的看着A,这回A是彻底的火了!A没有说话,等离开那家超市A说:“谢谢你一上午的教导,我觉的咱们公司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太高,我达不到要求,回去你跟老板说一下吧!”回家的路上耳边还回响着那小女孩的话:“我就知道你们这些人做事没长性,一点苦都吃不了,一点累都受不了,这个月我都带了7个人了,没有一个干的超过三天的!”在路上A仰天长叹――-XXX的,我这辈子再也不给经销商打工了!

我把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写在这并不想表达多少自己的观点,只是希望经销商朋友们不要光天天喊招不到人才,留不住人才,而是也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在招人之前就已经想好了要招什么样的人,给什么样的待遇,而不是买菜一样讨价还价,捡便宜的买;是否能合理的满足人才的需求,――-不能又叫马儿跑又不给马吃草;是否为人才的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发展空间,――-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任人唯亲;反思一下为什么好业务员都愿意去厂家干?差距在哪里?是否真的需要人才?是真的招不到人才?是真的留不住人才?还是叶公好龙!

篇8:《哀江南》教后反思

备课时就明确了授课的目标与方向、方法, 即课堂上充分体现出学生这个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最终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 再配合我校八环节教学, 以学生讨论展示为主, 贯彻学生“朗读—品读—赏读—背读”的悟读流程, 达到学案型教学“初读—感悟—鉴赏—交流”的研讨性学习目的。

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反应是强烈而积极的。品读一环节设置的四个问题很好, 难度适中, 又锻炼了学生对文章整体的领悟思路,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很自信, 说得有理有据, 展示时不断从文章中找出词句加以佐证, 我没有多加指点。可赏读环节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一, 学生只是对某一曲子的艺术手法指点到位, 如以实写虚、以景衬情、对偶、排比等, 而对其中的情感意蕴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其二, 对某些赏读法无所适从, 不知如何下手, 有时我就代为演练, 表演一下。其三, 答案繁杂, 无从评价指点, 而学生却极其认真, 煞有介事, 争论不止, 我只好旁观不语, 不置可否。各组形成的答案能随曲附文, 大多很有见地, 第三种赏读法就勉为其难了, 很虚, 不好把握。还有就是费时不少, 声音嘈杂, 个别学生直接奔背读而去。背读环节只有五分钟, 而学生却利用充分, 多数能背下一、两首曲词。但部分学生挑简短的曲词去背, 如《北新水令》《沽美酒》《太平令》, 而我的意图是让他们背诵《离亭宴带歇指煞》, 不过, 这也就可以了, 课堂上的效果, 还要苛求他们什么。下课时要求他们齐声背诵《离亭宴带歇指煞》, 有的学生还不时瞄上一眼。

课后再反思这节课, 其实教法很简单, 点明学习任务, 放手发动群众。学生很放松, 有兴趣, 放得开, 教师很紧张, 手心有汗, 心里没底。交流展示中, 满黑板的白花花的文字展示我还没来得及仔细审视呢。

学生自己去读、去背、去理解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去感悟优美的文辞、感受深沉的意蕴。把握语言, 重视阅读, 进行多层次阅读, 是学生循序渐进学好语文的最基础的做法。语言, 从来都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 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所以, 教学中, 一方面, 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诵, 分层次阅读, 通过阅读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分析, 通过小组讨论, 对语言的咀嚼和理解来把握曲词表达的历史沧桑、故国哀思, 然后共赏交流, 分享成果。

篇9:对“教后反思”的思考

教学预设是课堂教学的蓝图,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流程,它受到课堂教学中诸因素的制约,教师必须灵活掌握,或做内容上的微调,或做方法上的变更。清代画家郑板桥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月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中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转引自《名画的故事》)这段话对教师颇有启示意义。如果说教学预案是“眼中之竹”的话,那么,实施教学预案就是“胸中之竹”,而灵动的变化则成为“手中之竹”。

因此,教学预设与教学效果之间是不能完全划上等号的。这中间关系到实施过程中的灵动变化。有些教师的上课得心应手,就是因为在实施过程中将“胸中之竹”灵动地变为“手中之竹”。虽然“竹”的形象未变,但“竹”的神韵异彩纷呈。因此,即便同一个教案,执教的技术与艺术不同,效果也就各有千秋。因此,寻找教学预设与教学效果的差异点,就是要寻找预设与效果的落差在哪里,寻找“驾驭”的异同在哪里。

二、寻找自己的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个人的教学,也需要一面镜子,那就是他人的评价。诚然,这面镜子不能变形,变形了。评价也就走了样。对于他人的评价,也要作客观分析。看他的评价是否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是否切中教学的要害,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在教后反思时,要寻找自己的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

那么,自己的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有哪些呢?其一,表现在教学理念上,看有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其二,表现在教学目标上,看目标的定位是否切合教学实际,目标与效果是否趋于一致;其三,表现在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安排上,看是否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其四,表现在教学形式上,看师生互动是否默契,合作学习是否卓有成效,学生的思维是否得以激活。只有在这些结合点上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才能有效地将他人的评价化为自己今后教学的良策。

三、寻找教学实际效果和重新设计的生长点

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课堂教学效果是指实施教学预案之后所实现的预期目标的程度。具体衡量的标准,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当然,根据课型特点各有侧重。对教学实际效果的界定,传统的观念侧重于知识与能力,侧重于教学的过程,而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忽视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与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是相悖的。因此,检验教学实际效果应以三维为指向,做到“形神兼备”。在实际操作中,有形的是可以通过多种检测手段检验优劣,无形的则要与三维目标中的参照物比较得失。

寻找教学实际效果与重新设计的生长点,就是要根据教学实际效果的优劣得失,扬长补短。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教案虽好,但效果欠佳。这主要是因为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与先进的教学预设落差过大。这就要求在重新设计时放缓难度,做到既不降低教学要求。又要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也有些学生虽成绩较好,但平素习惯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当学习方式变革之时,他们一时不能适应。这时,教师更要注意导而有度。导而有序,导而有效。因此,在重新设计教学预案时,要在新老方法的交替中架桥铺路,让学生慢慢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可见,寻找教学实际效果与重新设计的生长点,一要考虑教学预案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原则,二要考虑教学对象的学习方式与实际水平的适应性原则,从而使经过实践后的教学预案更具先进性,更具可行性,更具有效性。

四、寻找设计的有效性与学生情感体验的融合点

有效的教学设计,除了体现设计的先进性、操作的可行性外,还必须体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任何先进的教学设计,任何灵巧的教学方法,最终都必须落实在“有效”上。而有效的教学,终究要通过学生的心灵感悟、情感的体验而获得。因此,教学反思中必须寻找设计的有效性与能力发展、情感体验的融合点。

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叙事散文。那段对“背影”的描写,虽朴实无华,但情真意切。然而,有些中学生却体会甚微。为了加强情感体验,在二次执教时,一改先读后写的方法,变为先写后读,“未读背影先有情”,即先写自己亲人的背影,关爱自己的背影,艰辛劳动的背影,工作后疲劳的背影……再读朱自清的《背影》。由于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效果就迥然不同了。可见,教后反思,不仅可以弥补教学上的不足,还可以使教学预案日臻完善。

篇10:《锦瑟》教后反思

——《锦瑟》教后感

兰州市第三十三中学 张平

《锦瑟》一诗素来以难解著称,对高一学生而言,阅读理解方面有诸多困难和障碍。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力图先从情感上引导学生进入诗境,避免把诗分解得支离破碎,把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味诗歌意境美作为主要教学目标,间以了解李商隐的用典的内涵和对诗歌主旨的探讨。

教学流程:先用李商隐名句对接导入,为本课创设教学情境;接着落实朗读,学生整体感知,自由畅谈读后感受,期望把握本诗感情基调;接下来,给予学生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从诗歌结构入手,把握诗歌基本框架,先品读诗歌首尾两联;再品味诗歌中间两联的用典,通过意象体验作者的情感;然后,穿插诗人的生平和情感经历,以“悼亡”为主要基调解读诗歌,力求使学生体味诗境,感动于心。最后,给学生展示一些支持“自伤”观点的材料,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形成自己的观点,以增强对本诗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简要点评总结。

我在上这堂课时,进程是比较顺利的,学生配合得也很好,前面几个环节基本上达到预期效果,学生们也进入了诗境,感受到了诗的朦胧忧伤凄婉的意境,学生对诗的美感认知始终充盈于课堂,这也是我比较欣慰的,因为对诗歌的解读,美感比什么都重要,但最后一个环节因时间仓促,没有达到预设效果。

理解《锦瑟》里的四个典故,是本诗的教学重点,在学生了解典故内容的基础上,力求体悟其中的意境与情感,对课堂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然后,我抛出自己对四个典故的理解,并以图再次激活学生思维,抛砖引玉,让学生有更加个性化的理解。

庄周梦蝶:岁月如梦转头空,如烟往事伤心怀。望帝啼鹃:杜鹃啼血自悲鸣,无边哀怨谁人解。南海鲛人:鲛人垂泪独对月,宦海沉浮无人怜。蓝田玉暖:良玉生烟可曾见,华年往事云海间。

这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接下来探讨诗歌主旨作的铺垫。“一篇《锦瑟》解人难”,李商隐这首短短的七言律诗,仅仅五十六字,却引出历代诗家的纷纭众说。如: 咏物说(写瑟之华美与音之清和),怀人说(令狐楚一婢女名“锦瑟”),悼亡说(对亡妻的深情悼念),追悔恋情说,寄托君臣遇合说,自伤身世遭际说等。诗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更是莫衷一是,其语近乎虚无。但不易讲解绝不等于不能讲解,那我们在 教学的时候,就应该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没有必要把主题定位。但是,话说回来,这种主题的定位也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不能让学生天马行空地乱说,教师还是要做好掌舵人的角色的。

悼亡诗(对亡妻的深情悼念),其诗《房中曲》为证:“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可见,锦瑟是妻子遗物,悼念亡妻作更贴近主旨。如何作解呢?

李商隐27岁娶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之女为妻,他与妻子共同生活了十三年,琴瑟和美。可命运无常,李商隐40岁这年春夏之交,妻子王氏去世,去世前未能见上妻子最后一面,这一残酷的现实,李商隐毫无心理准备,满腔浓得化不开的愁苦与无法排解的思念化成了一篇篇和着血与泪的悼亡诗。王氏之死,对李商隐的打击是巨大的,不仅是在生活上、心态上,甚至在诗风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义山诗中失去了从前的浪漫、痴情,意绪变得消沉、萧条。妻子死后,李商隐是真绝望,他已无心再接近风流,他甚至有了出家为僧的念头。七年后,四十七岁的李商隐罢官还郑州,未几病卒。悼亡诗正是积压在诗人内心深处最沉痛、最温软的情怀的书写。一个伤情的李商隐、一个重情的李商隐、一个人生不得意的李商隐,在妻子默默离去后,物在人亡,睹物生情,怎么不刺痛他那颗柔软的心呢?“一寸相思一寸灰”,此恨绵绵哪会有绝期呢?也许王氏死后才让义山真正体认到了家室之乐、妻子的挚情。“沧海月明珠有泪”,那或许就是李商隐的不绝的眼泪吧;“蓝田日暖玉生烟”,那或许就是王氏的绵绵的温情吧。

锦瑟,是妻子王氏之遗物,诗人睹物思人。王氏去世多年以后,当哀伤已经更多地转变为追忆之时,诗人抚摸遗瑟断弦,悲从中来,一弦一柱都唤起诗人对过去恩爱幸福美好生活的思念。但诗人只能与妻子在梦中相见。如颔联所言:如今你我只能在梦中相见,梦醒时分,我却依然沉迷于一场又一场虚幻缥缈的梦境里。一个“迷”字写出了诗人时常穿行在现实与梦幻之间,凄婉无限。想当年,你托情思于锦瑟之上,我俩琴瑟和美,而今,我只能将对你无限的哀思寄托于无尽的“追思”之中,犹如传说中的望帝将他国亡身死的哀痛托付于悲啼的杜鹃。一个“托”字写出了世事难料、人生充满悲欢离合的无奈,转眼间所有的美梦都成空幻。而今,你我已是阴阳两隔,每每回忆起曾经幸福生活的情景,令我满怀辛酸,禁不住潸然泪下,似鲛人泣泪。一切的一切一如蓝田玉气之烟云,可望而不可即。这种感情哪是现在追忆时才有的,即在当时早已就令人不胜怅惘了,意思正是:那么今朝追忆,这种怅惘又当如何,加重了凄婉哀愁之意,流露出一种迷惘,一种美好的感情失去后方觉得宝贵的追悔。自伤身世遭际说。首联,以“锦瑟”起兴。诗人聆听锦瑟之繁音,思华年之往事。对于李商隐来说,往事是不堪回首的,年少才高,却卷入晚唐的政治漩涡中进退维谷,怀才不遇而竟致终生潦倒无为,挚爱的妻子早逝于华年,如今只留下诗人自己在孤独凄凉中追忆往事。过去的人生犹如做了一场短暂而又迷茫的梦,往事如烟,一切已成虚幻;伤痛青春华年已逝,只是像望帝托杜鹃寄恨那样,将这种悲愁托付于追思了。沧海明月之时,蚌因为孕育不出圆润的珍珠而伤心落泪,而我身处圣明之世却遭冷遇,无法施展才华,以至宦海浮沉,如沧海遗珠,垂泪独对月无人怜。你可见哪蓝田之玉虽深埋地下,然而在和煦的日光照耀下,玉温润的精气却透过泥土,烟霞般升腾在空中。然而,“玉生烟”的前提是“日暖”,因此,诗句的背后隐伏诗人内心深藏的愿望:那就是将来能遇到识玉之人,还玉以清白。诗人以“沧海遗珠”“被埋之玉”自况。几多惆怅,几多无奈自在其中。尾联与首联的“华年”相响应,又是颔联颈联内容的概括,“人生之痛、曲解之冤、沉沦之悲、清明之愿”这些复杂的情怀,哪是到今日回想起往想时才有的,只是当时身临其境,早已令人不胜怅惘了,今朝追忆万般怅恨,又当如何。诗人的至苦之情,厚积而不散。

新课改背景下,教材只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抓手。用教材“教”,用教材“学”,而不是“教”教材,“学”教材。教者要敢于突破教材框架,整合教材资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勇于走出传统思维模式,真正用“活”教材。我们不要期望给教材给某一篇文章作一个全科手术,不要期望能全方位地驾驭教材知识点,不要期望我们的解读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我们于教材只是一个“对话者”,我们要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对话文本,张开我们和学生思维的所有触角、游目骋怀,自觉不自觉地抵达一种开阔壮美且意蕴深邃的境界。

教学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我谈不上艺术,只能力求尽量减少遗憾。在以后的教学中,真正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作课堂的主人,实现自主学习,彻底有效地贯彻新课堂教学理念。

我们的语文很感性地妩媚着,而我们很理性地活着。

篇11:《学棋》教后反思

曾在竹西小学听过陈老师上这篇课文,当时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因此我这课也是按照陈老师那种大的方向,在细节上作了一些小调整。

在第一课时我最欣赏的就是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然后问学生有什么问题。这个情景创设的非常好。没有按照常规,在揭示课题之后就向学生提问,因为,那是学生所提的`问题都比较肤浅,只要是读过课文的学生都能够解答,所以也就显得没有什么意义。而现在这种提问方式,可以直抵这篇文章的核心问题,具有非常高的概括性。与之相联系我们之前的提问,就显得很粗糙,没有经过对文本的研读,所作的都是一些无用功。因此,以后要认真研究课本,找出事情矛盾的集中点,并将此作为文章的切入口。

篇12:《三峡》教后反思

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比如:远程教育 资源中的课程资源中的有关的诗句,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有的学生欣赏远程教育 资源中的课程资源中“清荣峻茂”的图景,于是课堂上对这四个字进行展开扩写,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四种图景描摹出来,结果,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扩写不满意,认为自己的扩写使原文那种深远的意境变得平淡了,好多丰富的也没有了。

经过比较,学生深深体会到了资源魅力所在。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两岸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远程教育 资源中的课程资源中,有这样的画面,学生一看,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利用远程教育 资源中的课程资源,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在此基础上,练习写导游词应该是信手拈来了,完成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全过程。

总之,本节课,气氛和悦,学生既参与了课堂,又学到了知识;既懂得利用远程教育 资源中的课程资源,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篇13:《切线的判定》教后反思

“54321”高效愉悦课堂,是我们师生的共同追求。为了学生明天更好地发展,我也将努力学习和实践高效愉悦课堂。但在实际教学中,我总是对教学和学习效果不满意。结合我班数学学习的实际,我对本节课做了一定的思考。

一、学生的因素

56名学生,56种情况,初三数学学习水平分化太大。对于一个小组来说,一个小组有8个人,一个班有7个组。按照成绩分为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8号。每个组的前4号,也就是一个班的前28名,数学成绩还算可以,可是后面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有很大的问题。对于今天的题目设置他们需要时间讨论和向其他同学学习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导致一部分学生没有完成预先布置的作业,在课堂上用了大量的时间去讨论完成例题部分,也导致了后面的时间没有调控恰当。

部分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已基本上成为一个旁观者,要想真正为他们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为他们解决另一个甚至是几个问题作铺垫,课堂上,即使他有这个积极性,也没有时间,学生没有这个能力和耐心。被忽视的一类学生,很难做到高效愉悦。如何协调学生们之间的关系,让他们都高效、都愉悦? 虽然我用目标管理将他们捆绑式评价,学生的表现也让旁观者基本满意,但我总觉得这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大部分学生行动起来了却没有真正心动起来,一切向分看。

二、老师自身的因素

因为第二天就要二模考试,学生学习,课程紧,任务重,重点都放在复习上,对于这些题目没有足够的重视。最重要的是因为我对学生学习的积极程度估计不足,对于学生的课前预习作业检查落实不够。

另外,因为初三学习时间紧,我真的不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去自主互助,采取更多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这方面的锻炼不够,致使学生在讲解过程中,有些学生没有掌握给同学们讲解的要领,讲解不是很到位。 也正是因为自己观念的陈旧,导致了自己在课堂改革中束手束脚,不能有所作为。

在这次教师汇报课中,虽然我个人准备比较充分,但对学生的要求就像平常一样,向大家展示的是一堂常态课。《切线的判定》这一节,学习的重点是,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连接圆心与切点,后证明半径和要证明的切线垂直。因为时间没有调控的很恰当,对于知识点的点拨不是很到位。学生对判定的掌握,尤其是对判定方法的选择,没有得到足够时间去练习。

对《切线的判定》这一节,我决定以回顾复习的形式完成。这一节课, 让学生重点去探索讨论解题思路,多交流完成自己的学习内容,注重自我思路的理顺。整节课的重点放在一题多解的解题思想,使学生更好的整体把握这节课。但是,课堂的展现远不及我预期的那样,首先是学生讲解不熟练; 其次是时间把握不充分,导致没能很好的完成课堂任务; 再次是学生的表现过于沉默,部分学生的思维没能真正的动起来。出现这么多原因, 我反思如下:

第一,对学生的把握不足。部分学生对切线的判定很生疏,对简单的定理证明还存在问题;

第二,课前作业布置。课前作业是复习完成一节课的例题,回顾切线的判定。大部分学生完成的仅仅是书面作业,省略了很重要的课前预习, 主要是预习作业的检查落实不够;

第三,公开课的原因,活跃了学生的心,但使一部分学生有些紧张,学习气氛不够活跃。

篇14:教后反思应做好“六问”

一问教材处理是否正确。

“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但是,如何用好教材进行教学呢?首先,用教材,需要一个整体系统的观念。在教材分析中,不能就课论课、就题论题,需要用整体的眼光来看待。就某一节课而言,应该思考上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怎样的知识基础,之后还将学习什么,这样教学会更加明晰。其次,用教材,先要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理解教材。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只有这样的改变,才是改变形式而不改变本质,否则容易产生“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后果。分析教材,要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时在预设的过程中想法很多,回头反思时,才发现原来那些都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不是要突破的难点,纯粹图个“热闹”而已。因此,教后反思时,要审视教学环节是否围绕教学重点而展开,正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生的有效发展为选择环节的价值取向。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要“不遗余力,把力气花在刀刃上”。这样的课堂才会是高效的课堂,才不会是华而不实的课堂。

二问情境创设是否实效。

可以说,创设情境已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不管是研讨课还是公开课,上课教师一拿到课题,首先想到的往往不是认真去研究课题、学生的“新知生长点”,而是“要创设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开课”,唯恐没能创设“精美的、华丽的”情境,就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对情境创设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如有位教师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用课件展示了色彩缤纷、傲雪怒放的梅花,让学生朗诵王安石的《梅花》一诗来引入新课,学生陶醉其中,模糊地感受到“数枝梅”中隐含的代数知识,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梅花都有五个花瓣,用5a可以表示任何朵数梅花的花瓣数。整节课以梅花贯穿始终,改变了课堂沉闷的气氛,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效。

三问目标制定是否合理。

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师教学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师应该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这是关系到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那么,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应考虑哪些因素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在理念上要明白教学目标范围的层次关系。一般来说,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一级目标是由政府制定的教育目的;二级目标是由学科专家制定的课程标准;三级目标是由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发生关系的是三级目标。教师三级目标的制订,既要以一级、二级目标为指南,更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实际经验,这样才能使课时或单元的教学目标具有适切性,即合理性。其次,作为课时教学目标,它既要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关系,更要确定目标的重点。因为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下位目标,无须一定要按三个维度来陈述。最后,教学目标不应大而空,而应该具体、明确、能评价。如“统计”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华东师大教授崔允沸认为,教师从认知目标、智能目标和情感目标来陈述不如以下陈述更好:(1)复习并巩固一年级所学的有关统计的知识;(2)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含有统计内容的例子;(3)独立或合作将一组数字变成统计图;(4)结合统计图,说明以“1”当“2”的含义及其意义。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便于课后评价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四问环节安排是否科学。

根据教学内容、教育对象精心安排教学环节,每个环节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教学环节的安排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层面上,即在“学”字上下工夫,把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作为课堂教学重点。教师的“导学”应努力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之中,真正起到启发、点拨、调控的作用。教学环节设置要注意尽可能保持教学过程的贯通性和有效性。除此之外,教学环节的编排必须呈现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即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究→反馈学习情况→巩固应用与拓展。因此,教师在教学环节安排中要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探索过程,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凸显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交流互动的过程,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安排如下环节:创设情境,引出圆形→自主探究,认识特征→动手实践,画出圆形;或介绍圆规,画出圆形→引导探究,认识特征→巩固应用,深化知识等等。其中,“引导探究,认识特征”这个环节可以由独立探究、小组交流、课内小结、提质问难、针对练习等活动组成,可根据教学实际调整。如独立探究_+小组交流→课内小结→提质问难→针对练习,或独立探究→小组交流→针对练习→课内小结→提质问难,等等。环节的调整要根据课堂教学具体情况而定,要促进课堂教学向着纵深方向发展。

五问合作学习是否有效。

合作能力的培养是值得倡导的。合作需要基于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讨论的时候才会“言之有物”,才能表达属于自己的见解,否则只是“人云亦云”。小组合作学习,还应该有总结汇报。停留在小组内的合作,作为课堂教学来说,缺乏监控,也缺少小组合作成果的交流。

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首先要学会表达、学会倾听。此时教师该做些什么?“巡而不视,视而不见,见而不问,问而不答。”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教师是不是需要关注全体学生是否参与了合作?是不是需要了解合作的进展情况?是不是需要及时了解个别有代表性的意见?是否需要及时以平等的伙伴身份参与其中?这些都值得反思。

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角度分析,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一种形式。有时,教师有了组织合作学习的意识,但并没有外化为教学的行为。从师生互动的角度分析,改变过去的“一言堂”局面,变成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对话,而合作却把师生(个体)对话转变为生生对话,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有了更多参与学习交流的机会。

六问学习时空是否充足。

教学中,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跟着老师学:一种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任凭学生“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上一篇:事业单位车辆管理与使用规定下一篇:文献检索实习指导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