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本砺新以文化人追逐发展与创新的梦想

2022-12-14

千里为重, 广大为庆。重庆这座具有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如此的古老而又年轻, 传统而又开放, 兼具了古典与时尚的魅力, 释放着澎湃活力与激荡热情。与新中国同步诞生的重庆市第十八中学秉承厚重的巴渝文化, 仰巍巍铁山, 临渊渊两江, 塑教育品牌, 播桃李芬芳。几代十八中人励精图治, 拼搏进取, 取得了优异的办学成绩。学校得到全面发展, 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特别是自2005年以来的10年间, 学校先后培养出3名高考状元, 近100名优秀学子考入清华北大。开拓奋进的重庆十八中现已跻身重庆市基础教育优质品牌强校之列, 社会评价这所学校创造了重庆基础教育领域的“十八中奇迹”。

一、树本砺新, 以文化人, 内涵式发展

变革与重组, 创新与超越, 是21世纪世界文化格局的根本特征。教育处于这一文化格局的中心地带, 经受了变革与转型所带来的震荡和冲击, 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新中国同龄的重庆市第十八中学是重庆直辖后首批重点中学, 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并钟情于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至高境界。“树本砺新”是她的核心理念, “海纳百川, 德建名齐”是她的校训, “养书生本色, 蕴英才气象;修专业深度, 立文化高度”是她的崇高使命, “服务个性, 追求共生”是她的素质教育理念……

树本, 原意为建立根基。典出《晋书·曹志传》:“安有如此之才, 如此之亲, 不得树本助化, 而远出海隅?”在此, 树本引申为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 坚守育人的根本目的, 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 使其成人成才、成就理想。学校新校区位于铁山坪之麓, 四周绿荫覆盖, 大树参天, 生机勃勃。“树本”表达了学校借绿色生态之雅境, 寄树人育才之衷情;亦表达了学校执著探寻教育规律、努力成就教育伟业的美好意愿。

砺, 磨砺, 比喻人经受锻炼。《颜氏家训·勉学》云:“有志尚者, 遂能磨砺, 以就素业。”自古而来, 砺志都是养性正心的途径, 是自强的前提, 是成功的阶梯。新, 取自我校初创时的“新声”校名。商代成汤《盘铭》有云:“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砺新, 意为不畏艰难, 勤加磨砺, 不断进步, 不断创生。砺新是进取的状态和心态, 也是60多年来我校发展历程的写照, 既彰显了学校持学以恒的坚定态度, 也表达了学校日有所进的不懈追求。

我校提出“树本砺新”核心理念的文化品牌主题是“绿境文化”。 绿境文化是我校教育理念的高度升华。

“绿境”, 蕴含着蓬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绿境”, 意味着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绿境”, 象征着保护与共生的一贯坚持;“绿境”, 承载着发展与创新的不懈追求。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精心提炼60多年的办学经验, 凝聚深厚人文底蕴, 塑成学校文化建设的品牌主题——“绿境文化”。“绿境文化”概念由“绿色环境”、“绿色情境”、“绿色心境”组成, 共内涵特质是原生态的、雅致的、互动的、和谐的、适应社会的、可持续的, 同时又是独特的、纯粹的、卓越的。学校的林泉书院是天然氧吧, 其与铁山坪森林公园相互交融, 和谐共生, 形成独特的山地校园景观、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书院氛围。学校利用通达全校各大功能区域的空中连廊, 打造自成体系的文化长廊, 对师生进行熏陶。此外, 学校还有厚重亮眼的砺新宣言石刻, 汉简形制、花岗岩质地的校赋墙, 雄伟壮观的致远塔, 充分利用天光的体育馆——劲健馆, 寓意深远的新声钟和新声亭……形成绿意和谐的优雅文化环境。

“绿境文化”还包括绿色行为文化。首先, 绿色行为文化要求学生坚持晨练, 每天半小时, 强身健体。其次, 要求学生海量阅读。学校把阅读室建立在年级, 让学生自主管理, 开放阅读。周末全天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再次, 采取走班选课的形式。学校全年级校本课程、选修课程实行走班选课,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课程、喜欢的老师。最后, 让学生自主管理。学校30多个学生社团都是由学生自主管理。为了激发和唤醒学生自主教育意识, 培养自主教育能力, 学校成立了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 组建了自主教育社团, 目前有包括校园心理剧、摄影、书法、绘画、民乐、管弦乐、动漫、环保、气侯酷派等, 几乎每个学生都参加了一个自主教育社团。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提升学生的自主教育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学校的使命是“养书生本色, 蕴英才气象;修专业深度, 立文化高度”。“养书生本色”, 目的在于“致知全人之学”, 就是致力于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成, 成为合格公民。这是我校的基础性的培养目标, 是“树本”的具体表现。“蕴英才气象”, 目的在于“笃行创生之志”, 就是致力于使学生卓越发展、学有所长, 成为与社会适应的综合型人才、与科学对话的创新型人才、与世界沟通的开放型人才。这是我校理想性的培养目标, 是“砺新”的具体指向。“修专业深度”, 目的在于“卓越教育智慧”, 就是致力于高品质的专业水平修炼, 在课程建构、教学方略、学生指导、教育科研等方面都有卓越优异之处, 成为西部乃至更大范围内基础教育领域的专业典范。“立文化高度”, 目的在于“丰厚教育生态”, 就是致力于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建设, 在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办学环境等方面全面提档升级且可持续发展, 成为西部乃至更大范围内基础教育领域的文化制高点。

二、以学生为本, 为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未来服务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的教育宗旨是“为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未来服务”, 着眼未来, 立足现在, 生生平等, 人人发展;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地位, 决定了教育必须适应经济、文化和政治全球化, 适度超前于形势发展和社会进步, 为未来育人, 育未来有用的人。“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未来”, 是指我们要成就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潜质, 其落脚点是成就学生的现在, 即立足现在, 面向未来, 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人。“每一位”即强调教育的全员性、大众性、公平性、差异性, 与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相契合, 重视个性, 包容差异, 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学校教育的进程与方法要适合、关照个人特点, 以多元的课程、多元的校园文化、多元的评价机制, 让每一个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过程中, 都能感受快乐, 都有同等成功的机会, 让学校成为具有人文魅力和独创精神的成长乐园。“服务”是落实理念的关键, 它体现人本性、平等性和责任性, 是贯彻“成就学生未来”的关键所在, 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平等的具体表现, 是学校进一步生存、壮大、发展的必然选择, 更是学校对国家、社会、百姓做出的郑重承诺。

不断改革创新, 深入减负提质, 着力培养与社会适应的综合型人才, 与科学对话的创新型人才, 与世界沟通的开放型人才。学校积极响应市教委、区教委“减负提质”的号召, 推出“四五工程”, 以减轻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

“四五工程”, 就是通过“五减”、“五加”、“五到”, 实现培养“五有”学生的目标。“五减”, 即减少在校时间, 减少文化课时, 减少作业时间, 减轻书包重量, 减少检测次数;“五加”, 即加强学法指导, 加强综合实践, 加强科技教育, 加强艺体教育, 加强家校互动;“五到”, 即到场馆去, 到田野去, 到工厂去, 到社区去, 到市场去;“五有”即有强健的体魄, 有文明的礼仪, 有动手的技能, 有创新的思维, 有生活的情趣。

“四五工程”实施后, 十八中用更积极、健康、有趣的方式, 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去占领学生的业余时间。于是, 学校操场上、校园心理剧舞台上、重庆科技馆、铁山坪森林公园、中法水厂……留下了学生们的欢声笑语和探索的足迹。

“在四五工程”的基础上, 学校进一步设立“三自三生”课程。所谓“三自三生”, 是指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觉服务, 学会生存、品味生活、敬畏生命。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及需求, 分层次开展“三自三生”教育。初一年级为自主学习——学会生存 (自主学习是方式, 学会生存是基本技能) ;初二年级为自我管理——品味生活 (自我管理是手段, 品味生活是常态追求) ;初三年级为自觉服务——敬畏生命 (自觉服务是途径, 敬畏生命是至高境界) 。在课程的基础上, 学校还编写了“三自三生”的校本教材。《三自三生校本教材目录》显示, 学会生存篇包括生存基本常识和方法、了解自然和社会、保护珍惜生态环境、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四个章节。品味生活篇包括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拥有高雅的文明举止;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 享受高品质生活四个章节。敬畏生命篇包括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亲近家人和认识自我五个章节。

三、建立一流的师资队伍, 撑起读书人的梦想

在提升教育质量、打造百年名校的道路上, 十八中走得风风火火。其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是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他们以“最小教育管理者”的身份撑起读书人的梦想, 他们用心、用情、用智、用力, 筑起名校的教师高地。

在我们看来, 优秀教师队伍兼备了“高尚师德”与“高强师能”。为了促进“师能”的提升, 学校采取系列举措帮助教师提质。

实施青蓝工程, 为青年教师搭建起走向成功的平台;践行学历提升计划, 抓好教师远程培训, 落实考评制度, 确保培训实效, 大力提升教师学历和专业素养;尝试实施低职高能高聘和高职低能低聘制度, 探索实施学校首席教师制度, 充分激发出教师潜能;实施“中国名校行”师培计划, 近几年分十几批派出300余名教师赴上海、北京等教育发达地区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经验……

在市级名师的培养上, 江北区教委、十八中还专门设立专项基金对取得学科带头人及以上称号的中青年教师进行高层次培养, 让他们获得硕士甚至博士学位, 同时还为学科带头人争取市级以上教改科研课题, 并积极推荐优秀者参加特级教师和重庆名师评选。

学校现有教师职工400余人, 其中高级教师166人, 中级教师187人, 全国模范、先进教师5人,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奖1人, 研究员1人, 特级教师2人, 市级骨干教师30人, 区级骨干教师56人, 区学科带头人15人, 区教育导师8人;全国、市级优秀课大赛中一等奖获得者40多人次。

在重庆十八中学的校园里, 有这么一群人被很多学生挂念着, 无论是在校就读的还是毕业离校的学生, 他们都铭记着为自己的成长付出艰辛的老师。他们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操碎了心”, 班级文化建设、学生自主管理、家校沟通方式……这些全部都是班主任要思考并执行的问题, 他们的付出, 只为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未来。

这里介绍几位班主任老师的教育故事, 感受一下他们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教育情怀, 感受一下他们心中的那份来自学生的幸福。

班主任老师吴国建:把央视的“感动中国”本地化

班主任工作中善于吸收社会中的正面能量, 常常会产生像磁石一样的吸引力。每年, 吴国建老师都让学生观看央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 自己几乎每次都看得泪流满面。开学之后, 准备和学生一起聊聊感动的人和事。没想到学生们要么说没看, 要么觉得没什么感动的或者怀疑那些事是假的, 这让吴国建心情很郁闷。

后来想了想, 他认为问题不在孩子身上。十几岁的孩子, 没有和这些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人共鸣很正常。可这样的好素材不用又可惜了。于是, 他改变了方式。

新学期, 吴国建组织同学们寻找班集体感动同学和老师的杰出人物, 全班最后评选出5位感动班级的同学。在期末总结会上, 他们模仿央视感动人物颁奖典礼, 播入“感动班级人物”的DV影像和图片, 请感动班级人物一个个上台说获奖感言, 主持人宣读班级“推选委员会”赋予他们的颁奖词。

这些在身边的人物, 他们或勤奋学习、或身残志坚……同学心灵一次次受到撞击。吴国建说, 这就是一个教育、感动的过程。

从教18年的郑凤云老师, 海量阅读助学生打下坚实基础。

从教18年的郑凤云曾教过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课程。丰富的从教经历, 让郑老师总结出一套海量阅读加精读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过程中, 郑凤云不仅仅局限于教授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在平时行课期间, 她会让学生进行海量阅读, 接触大量文史哲类书籍, 然后, 每周书写读书笔记;而在假期的时候, 她则会要求学生在海量阅读书籍的基础上, 精读一些书籍, 写下三千到五千字的精读笔记。“如果有同学没很好的完成布置的作业, 我从来不会挖苦, 也不会严厉的批评。我认为, 对其进行大量的鼓励督促, 帮助其寻找到问题所在, 才会真正的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激励其完善改正。”郑凤云说。

为什么会让学生海量阅读及精读课本外的书籍呢?郑凤云老师介绍, 语文是一个融会贯通的学科, 学生在大量阅读文史哲书籍后, 能够积累更多的知识和词汇, 这不仅对学生的写作有巨大的帮助, 而且能够让学生触类旁通, 更好地理解掌握语文这门基础学科。

作为学校的优秀教师, 郑凤云不仅在教学中有一套, 在班主任管理上, 也有一套独有的“友加友”体系。“我认为, 班主任不仅要当学生的朋友, 也要当家长的朋友, 我在当班主任的时候一直这么做。”郑凤云说, 成为学生和家长的朋友, 能够真实了解学生和家长的要求和想法, 更能作为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纽带。

四、建立新型的个性化课程——“四C”课程, 推进课改全面提升办学质量

重庆市第十八中学本着“全面行动, 分步推进, 突出重点”的课改原则, 凸显前瞻性、实践性、创新性特点, 适应学生“全面、选择、个性化”发展需求, 主要围绕“为何做”“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几个维度深化实施, 创立适合本校发展的四C课程。

“四C”课程的命名:C为英文课程 (Curriculum) 的首字母, “四C”代表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社团活动课程和创新人才培养课程, 分别对应我校的“树本课程”、“砺新课程”、“海纳课程”和百川课程。

“树本课程”, 学校将之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将国家课程整合为三级目标, 主要实话分层教学, 辅以走班教学:一级目标即国家必修课程规定的课程目标, 注重基础夯实;二级目标是在完成一级目标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拓展提升, 由学校自定目标;三级目标是在二级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拔尖培养, 由学校自定目标。在具体实施上, 物化生、政史地各教研组在我校原有的高中文理分科, 以及按学生兴趣、综合素质分类编班的基础上, 整合课程, 确定三级目标的具体内容, 探索与之适应的教法和学法, 切实减轻学校的作业负担。初中年级据学生情况分类确定国家课程校本化目标内容, 同时探索零家庭作业、强化阅读的新路子。以年级为单位、以项目推进为方式进行综合课程探索。

“砺新课程”, 学校将之校本课程精品化。学校在已经开设的60多门选修课的基础上, 按照不同学习领域的鲜明特点, 对选修课程体系即“砺新课程”进行了重新规划和梳理, 搭建砺新课程的完整体系。其中, 学校有学科辅助选修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 职业体验特色课程和德育课程。

“海纳课程”, 学校将之社团活动课程化, 体现社团活动丰富多元的特点。“海纳课程”旨在鼓励学生广泛涉猎, 培养多种兴趣, 发展优势特长, 提高综合素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公益活动, 使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具备现代人格、形成世界公民的意识、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求真务实精神;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名师专题讲座、观摩历史与文化名胜、体验中外文化艺术,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造欲望,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组织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活动, 增强团队意识。此外, 学校还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外交流活动, 强化人际关怀、互助友爱与合作精神, 提高交流与协作能力;学校利用国际部的优秀外教师资, 组织多种英语学习活动, 如英语演讲、西方文化讲座、模拟联合国等, 同时, 通过与国内外名校优秀学生的互访交流活动、参加国内外中学生活动、海外游学等途径, 使学生开阔国际视野、积累国际经验、提高国际竞争力。

“百川课程”, 学校成立创新人才培养中心, 专门研究多元化培养人才的新途径。通过大学先修课程、学科夏令营、学科特长培养为学有余力、有个性特长的学生开辟提升空间。通过建立创客中心、创新实验室等为学生开辟实践、探索的空间。通过科技节, 开展科普普及活动, 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操。

改革仍在继续, 探索永无止境。十八中将深化素质教育, 实现转型升级, 提升办学品质, 努力办成重庆领先、西部知名、全国有影响的现代化、国际化中华名校。

上一篇:河南乡村旅游新媒体营销传播策略研究下一篇:抚顺市农民工购买养老保险的意愿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