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科学教案范文

2022-05-29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上科学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六上科学教案范文

六上科学教案试卷

粤教版六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教学内容:课本第2-10页。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

(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

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四)活动四:研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

步骤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

步骤2:将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余的石灰水。

步骤

3、将用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动五:给物质变化分类。

1、出示书本的五种物质变化过程情况。

2、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作出判断。

三、教学后记: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第2课混合与分离

教学内容:课本第11-15页。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不可逆。

2、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3、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准备:玻璃杯、盐、水、沙……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主题人物在厨房里不小心将盐撒到水里了。要想重新获得盐,应该怎么办?引出课题:《混合与分离》。

二、新授

活动一:物质的混合。(明确是两两混合)

1、让学生认真观察混合前各物质的特点,并写出混合后可能出现的现象。

2、学生按照书中的提示进行混合。

3、在烧杯中进行实验,用玻璃棒反混合的物质搅拌均匀。

4、仔细观察,将混合前后的物质做对比。

5、阅读资料P14。

6、拓展:分离盐和水。安照书本P14-15页的四个步骤进行实验。 活动二:分离混合物。 经过讨论得出:水和沙的混合物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水和油的混合物可以通过静置的方法分离;沙和绿豆的混合物可以用筛子筛去较细的沙子(如果绿豆较少,也可采用直接镊取绿豆的方法);至少醋和小苏打的混合物,由于有新物质产生不能用分离。

三、教学后记: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不可逆。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第3课 生锈与防锈

教学内容:课本第16-19页。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铁生锈的原因和常用的防锈方法。

2、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教学准备:铁钉、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工人们给铁门刷油漆的时候通常都要先刷一种橙色的油漆(防锈漆),好奇的琪琪提出“铁门为什么都要刷这种油漆”的问题。板书课题:《生锈与防锈》。

二、新授

活动一: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1、归纳总结在生活中发现的铁生锈的现象。

2、学生讨论、推测铁生锈的原因以及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3、根据书本P18做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4、总结。

引导学生认识到:①氧和水要同时存在,铁才会生锈;②干燥的空气中,铁不会生锈,因为生锈需要水;③煮沸的水加入铁钉密封后不会生锈,因为沸水中没有氧。

活动二:防止铁生锈。(安排在两周后进行)

1、讨论铁生锈的危害。

2、防治铁生锈,要针对铁生锈的三个条件——铁、空气和水提出防锈方法。

3、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其他学生先评价。

4、比较各种方法的效果。

四、教学后记:初步了解铁生锈的原因和常用的防锈方法。

第4课 燃烧与灭火

教学内容:课本第20-25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

2、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3、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教学准备:烧杯、蜡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厨房里,锅烧得太热油着火了,妈妈当机立断地盖上锅盖,波波不明白为什么盖上锅盖就能灭火,由此激起学生思考,引起学生讨论。

二、新授

活动一:物质的燃烧。

1、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出可以燃烧的物质,并说出这种物质燃烧的例子。

2、指出书本P21页中哪些物质可以燃烧、哪些物质不可以燃烧。

3、分析一下燃烧产生了哪些新的物质。

4、提问“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燃烧?”。

5、引申问题:为什么纸的燃烧要先用火柴引燃? 活动二:熄灭的原因。

1、学生看P22的情境对话,思考:酒精灯盖上盖子就熄灭的原因。

2、模拟实验:用烧杯罩住燃烧着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燃烧还能持续吗?

3、实验时,记录实现现象。

4、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5、引申问题:为什么蜡烛的火焰可以被吹灭? 活动三:让木炭燃烧得更旺。

引导学生能从三个条件出发来全面考虑问题。

活动四:判断人们是通过控制燃烧的哪些条件进行灭火的。

总结灭火的方法:在灭火时往往只需要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个。 逐一分析在不同情况下,应该用什么办法来进行灭火。 活动五:防止火灾发生。

指导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方面的知识,并互相交流。

三、教学后记: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5课植物与环境

教学内容:课本第52-63页。 教学目标:

1、知道环境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

2、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些特征。

3、知道植物具有和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四个主题人物观察到在植物园阴生植物区里的植物,其叶子都是大而绿,而仙人掌没有这样的叶子,引发问题——仙人掌是种在阴生植物区里的吗?

二、新授

活动一:仙人掌和龟背竹。

1、外部特征的差别在哪里?

2、此差别与环境的关系。 活动二:耐旱的本领。

1、明确提出实验要求。

2、引导学生按实验步骤进行。

3、思考和讨论:为什么要用塑料袋密封呢?

4、引导观察塑料袋内壁会有什么现象出现?为什么塑料袋的内壁会有水珠?水珠是怎样来的?塑料袋内壁的水珠多与少说明什么?学生思考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

活动三: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

1、利用实物投影将沙漠、高山、草原、热带雨林、池塘植物群落投影出来。

2、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比较和讨论。

3、让学生去了解以上环境的气候特点。

4、重点观察、了解、分析不同环境里的种类、植株的高矮、植物器官的形态等,并记录下来。

活动四:观察身边的植物。

1、活动前,引导学生分好小组,选好组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2、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植株的高矮,叶子的大小、厚薄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3、参照课本的样式,填写完整观察报告。 资料:温室。

1、出示一幅温室里的植物图。

2、生通过图片去观察认识温室的环境条件。

3、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到利用科学技术是可以改变生物的生活环境的。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第6课 动物与环境

教学内容:课本第36-43页。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具体实例。

2、认识动物的形态和生存本领是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联系的。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一幅松鹤延年图激活了对主题任务的思考:丹顶鹤能生活在松树林里吗?

二、新授:

(一)活动一:丹顶鹤适合生活在哪里?

1、引导学生认识沼泽地和松林的环境特点是什么。

2、仔细观察丹顶鹤标本,发现它有那些外形特片适合生活在环境中。

3、把丹顶鹤的外形特征与其他生活在该环境的动物进行对比。

(二)资料:有趣的鸟足。

运用实物投影将各种各样动物的足投影出来,引导学生讨论,这些不同的足主要有什么作用?这类动物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足?

(三)讨论:动物的外形特征、行为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1、教师提供不同的动物标本。

2、学生分小组观察与讨论,探寻这些动物有哪些身全特征、生活习性适应其生活环境。

(四)知动二:奇妙的身体特征与生活习性。

1、布置课前搜集资料获取有关动物捕食、安家、保护自己等本领的信息。

2、组织交流活动。

先小组交流自己的资料,小组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再组与组之间交流,讨论动物的生活习性与环境的关系;最后全班交流,谈谈自己的收获与体会,发表对动物生存本领的感想。

(五)网上学:动物的特殊本领。

教师指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

三、全课小结。

第7课 食物链

教学内容:课本第44-49页。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

2、懂得食物链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主题人物在进行网上学习,鼠尾草、松鸡和羚羊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他们——松鸡和羚羊为什么会消失呢?

二、新授:

(一)活动一:动物吃什么?

1、以小鱼、小猫等为:引入“大鱼吃小鱼”、“小猫喜欢吃鱼”等话题。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科书上的图,找出图中的所有动物。

3、给找出来的动物找食物。

4、分析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讨论: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可分成几类?不同食物类型的动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讨论,学生将可以区分不同的食物类型的动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认识食物链作进一步的铺垫。

(三)活动二:串起来的食物链。

1、明确本活动的任务。

2、加深学生对食物链的认识,引导学生把纸条粘起来串成环。

3、活动后,指导学生把各小组做好的不同的纸环串放到一起,然后把起始环穿在一根棍子上吊起来。

(四)活动三:断了的食物链。

1、以车链为例,如果断了就不能再带动轮子转。

2、思考:如果食物链断开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3、分析自己在活动2中用纸环串连成的食物链。

4、剪断其中一个环,观察串连成的食物链会怎样。

5、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一种动(植)消失对其他动物有什么影响?

(五)讨论:自然界中,食物链断了会有什么后果?

1、设想:食物链断了。

2、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作出分析。

三、全课小结。

第三单元 遗传与进化 第8课 代代相传的特征 教学内容:课本第51-5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可以遗传的。

2、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创设“琪琪的小酒窝好漂亮啊!”“她爸爸或妈妈也有酒窝吗?”这一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是否生物的许多特性是可以遗传的。

二、新授

活动一:你跟亲人长得像吗?

1、上课前一周,布置学生按照P

52、53的表格开展调查。

2、小组交流,说出自己的发现。

3、组织学生对小组内各同学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与分析。

4、可能有的学生提出质疑,可在以后学习生物的变异时再加以分析。 活动二:优势眼能遗传吗?

1、根据P54的方法,确定自己的优势眼。

2、同样的方法,调查自己的家人的优势眼。

3、研究优势眼的牲征是否在亲人之间有规律地出现? 活动三:色盲可以遗传吗?

1、色盲的定义。

2、学生与家人一起做红绿色盲测试。

3、查阅资料,了解常见的遗传现象并记录下来。 活动四:生物的变异现象。

1、学生登陆“小学科学网”,了解生物界除了遗传现象,还存在变异现象。

2、调查生活中生物变异的事例。

三、全课总结。

第9课 进化中的生物

教学内容:课本第57-64页。 教学目标:

1、能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

2、能以某类生物为,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

3、了解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 教学准备:回形针、原始海洋景观。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设计几个主题人物在马德拉岛考察时的发现来引出该课题的任务。“这个小岛的昆虫真奇怪,要么翅膀非常发达,要么就没有翅膀。”“为什么会这样?”

二、新授

(一)活动一:强风与翅膀。

1、认真阅读教科书,了解马德拉岛的地理环境(常年刮强风)。

2、思考问题。

3、根据书中给出的资料,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4、小组内进行分析与讨论,再组织汇报,让学生说出理由。

5、根据书所介绍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6、得出结论。

(二)拓展:大自然的选择。

1、阅读书本后,分析问题。

2、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看法,并记录下来。

3、全班交流。

(三)活动二:

1、看相应的原始地球、原始海洋景观图,并运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2、生观察不同时期各种动物的身体结构。

(四)活动三:

1、出示大猩猩、蝙蝠、鲸,以及它们前肢骨图。

2、观察并比较它们的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猜测它们源于共同的祖先。

3、参照书中的方法,模拟制作动物的前肢骨模型。

4、发现这三种动物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

(五)阅读资料:达尔文与“自然选择”学说。

(六)拓展:海龟与“自然选择”学说。

以海龟从孵化到生存下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认识: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七)活动四:寻找鸟类的祖先。

1、出示三叶虫或古代植物的化石标本,或一些化石图片。

2、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3、引出问题:“为什么不同的地层中,化石的种类会不一样呢?”

4、引导学生能过细心观察不同地层化石模式图,发现了……

5、展示始祖鸟和现代鸟的图片。

6、观察分析,小组讨论。

三、全课小结。

第10课 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

教学内容:课本第65-68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关于恐龙及其灭绝的一些知识和学说。

2、了解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 教学准备:电脑室多媒体教学控制平台。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距今约7000万年前,恐龙仍然是地球的“霸主”。然而,在6500万年前,它们奇迹般地全部灭绝了。恐龙为什么会一下子就消失得如此“干干净净”?这是一个科学之谜。我们一起来当科学家,踏上探索之旅。

二、新授。

1、研究任务:

(1)明确两个阶段的研究任务。 (2)组成学习小组,选择研究专题。

2、研究过程:

学生通过“小学科学网”进行两阶段的合作研究,得出研究结论。

3、网络资源:

把探索过程收获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同学分享,共享资源。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第四单元 保护环境 第11课 保护空气

教学内容:课本第71-76页。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不同地方空气的尘埃污染程度不同,并分析原因。

3、从实验的结果中总结出保护空气、减轻空气污染的好建议。 教学准备:胶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图中主题人物发现以前灰蒙蒙的天空,现在变成蓝色了,提出疑问:“那时的天空为什么是灰蒙蒙的?”

二、新授:

(一)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污染空气的例子?

1、讲讲书上空气污染物来源的信息。

2、学生联系生活,讨论和交流日常生活中污染空气的例子。

(二)活动一:尘埃知多少。

1、实验准备和将胶片放到选定的地点。

2、取胶片和进行比较分析。

3、通过比较与分析,你发现了什么?得出:尘埃的多少与胶片放置的位置、放置时间、天气情况有关系。

(三)讨论:怎样才能减少空气中的尘埃?如何了解空气中其他污染物的情况,有什么办法?

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更全面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空气污染问题。进一步明确人类活动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四)活动四:怎样保护空气。

1、进行学校周边的实地考察。

2、指导学生进行简单调查报告的撰写。

3、为编写手抄报作准备。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将怎样做? 第12课 水质调查

教学内容:课本第77-82页。 教学目标:

1、知道主要的水污染物。

2、了解不同水质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3、知道水域污染的主要原因和防治水污染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波波被美丽的湖色吸引住了,忍不住发出赞叹:“多绿的水啊!”可是,彬彬的回答引起了思考:“可这水不一定干净呢,它很可能受到污染了。”水里有什么?不同水质的水对生物会有什么影响?污水从哪里来?……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做个调查吧!”

二、新授:

(一)活动一:制订调查方案。

1、设计制定调查方案。

包括:调查的题目、调查成员、背景说明、调查目的、调查的方法和步骤、任务的安排、调查的结果等内容。

可参照书P78妍妍、彬彬他们的调查方案。

2、实地考察和取样。 (1)师说清楚安全事项。

(2)注意取水样的位置要具有代表性。

(3)取样后,要对水样进行编号,并进行记录。

(二)活动二:水里有什么?

1、认识干净水的特征:清澈透明、无色无味。

2、对水样进行观察:

(1)利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 (2)利用工具进行观察。

(3)进行实验,是否有其他杂质。 (4)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三)活动三:轮藻的生长变化。

1、取不同的水样。

2、放入轮藻,观察轮藻的生长变化情况。

3、观察一段时间,并做好记录,组织全班交流。

(四)讨论:水样受到污染的原因以及保护水质不受污染的方法。 搜集资料和分析可以得知水中的污染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几个方面。

(五)资料:污水哪里来?阅读书本P81。

(六)网上学:我们的调查报告。

以书本P82的调查报告作为范例,提示学生完成调查报告。

三、全课小结。

第13课 变废为宝

教学内容:课本第83-91页。 教学目标:

1、能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垃圾进行分类。

2、知道生活中的大多数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 教学准备:一些家庭废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彬彬、妍妍和琪琪建议波波把垃圾分类后再放到相应的垃圾箱里,由此引出“垃圾也要分类”和“怎样分类”等问题。

二、新授:

(一)活动一:家庭垃圾调查。

1、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对家里的垃圾进行观察及记录。

2、了解家庭垃圾的产生及组成。

3、根据调查的结果,在课堂上总结,得出结论。

4、结合书中的调查结果与自己调查的情况,展开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

(二)活动二:垃圾分类。

1、学生认真观察书中多类型的垃圾。

2、分组完成对垃圾分类的任务。

3、引导学生对垃圾中不同的物质进行认识。

4、认识垃圾回收箱的不同功能。

5、设计一个家庭垃圾处理方案。

(三)活动三:分离可回收的垃圾。

1、学生分组讨论及设计方案活动。

2、指导学生根据物质性质选择分离工具。

3、活动中,学生记录好本小组的分离方法、工具,并填写在书本上的流程图。

4、全班交流,对各组方案进行评价。

5、围绕分离出来的垃圾展开关于它们的用途进行讨论。

(四)讨论:回收的垃圾有什么用途呢?它们经过处理后会变成什么?

从书中给出的四组图可以获得信息,了解到回收得到的物质经过处理和生产后,可以得到各种用途的产品。

(五)活动四:制造再生纸。

1、讲述清楚制作过程。

2、分两段时间进行,第一段时间学习有关知识,并进行实验的第

1、2步;第二段时间进行实验第3-5步。

三、全课小结。

第14课 和谐的家园

教学内容:课本第92-95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哪些资源开发是“有利”和“不利”的。

2、知道一些简单的图例,学会合理设计。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波波收到了一封信,从波波的表情上看,一定是有什么事让他为难了。从而促使学生阅读信的内容,自然导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问题上。

二、新授

活动一:认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学生搜集资料。

2、师组织学生进行资料上与资源开发的地区进行分析对比。

3、找出“有利”与“不利”两种情况。

4、展开讨论。

活动二:设计新家园。

1、提出问题:如宾馆、餐厅、停车场等应考虑建在什么地方。

2、指导学生学习相应的地理与环境知识。

3、使用图例来标识建筑物。

4、展示学生作品。

三、全课小结。

铁锈与铁是否同一种物质

实验步骤:1.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2. 用磁铁分别靠近铁锈和铁进行观察。

3. 磁铁吸引铁,铁锈不被磁铁吸引。 结论:铁锈与铁不是同一种物质。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 小学六年级科学期末水平测试卷

学校:________ 班别: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填空题。(本题共40分,每空2分)

1、冰融化、卫生球变小、铁生锈、蜡烛燃烧等都是物质发生的变化。

2、我们常喝的汽水是由不同物质混合而成的。

3、铁生锈是不同于冰的融化的物质变化过程。

4、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5、每种生物都与周围的生物和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6、在动物世界里,一些动物以植物为食料,称为植食性动物;一些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料,称为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是既以植物为食料,又以动物为食料的动物。

7、骆驼有“沙漠之舟”的美称。

8、人类的许多特征都是可以遗传的,如酒窝、头发的颜色、肤色、耳垂的形状等。

9、生物进化经历了数千万甚至数十亿年的漫长历程,它的主要原因是环境的变化。

10、污水的来源比较常见的有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农业污水。

11、很多生活垃圾经过处理后能变废为宝。

二、下面的植物那些属于水生植物,哪些属于耐寒植物?(本题共12分,每空3分)

水生植物有:睡莲、芦苇 耐寒植物有:胡杨树、仙人掌

三、找出下面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用食物链表示出来。(本题共12分,每条6分)食物链:

1、草→鼠→蛇→鹰 2

2、红萝卜→兔→狐

四、简答题。(本题共36分)

1、现在社会中,最主要的污染源是什么?对于保护我们的环境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或建议?(本题共20分,第一个问题5分,第二个问题15分)

答:现在社会中,最主要的污染源是水污染。防治水污染的措施与建议是:①强化对饮用水源取水口的保护;②加大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治理力度;③加强公民的环保意识;④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⑤家用水的净化;⑥强化青少年保护水资源意识;⑦少量创建填埋场。

2、请你创作四条保护环境的标语。(本题共16分,每条4分) 答: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治理环境污染,重现丽日蓝天。 生命和绿色拥抱,人类与生态共存。 关爱生命健康,倡导环保时尚。

1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小学六年级科学练习题 学号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分数_______

一、我会填:(38分,每空2分)

1、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变化,另一类变化会产生 新的物质。 2 空气污染指数为51—100,其空气质量标准为2空气质量为良

3、燃烧需要氧气 、温度 和可燃物。

4、 骆驼 有“沙漠之舟”的美誉。

5、我国的珍稀动植物有 熊猫 、 丹顶鹤 、 金丝猴 等。

6、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物质变化过程。人们常常利用物质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 光 和 热 为生活服务。

7、在动物世界里,一些动物以植物为食料,称为植食性动物 , 一些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料,称为:肉食性动物 。

8、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9、根据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写出食物链_____蝉---_螳螂---_黄雀________。

10、人类许多外貌特征可以遗传,如 头发的颜色 、 肤色 等。

二、下面各题,对的打“”,错的打“×”。(32分)

1、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必保护。 (× )

2、砖块、液化石油气、火柴、 煤、玻璃都是可燃物。( × )

3、电线外面包着的塑料仅仅是为了防止电线生锈。 (× )

4、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是我们人类的责任。 ( √ )

5、火是很危险的,我们不可以随意玩火。 ( √ )

6、酒窝可以通过父母遗传给子女。 ( √ )

7、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没有关系。 (× )

8、我们的网络课堂资源非常丰富,如果你想探索恐龙灭绝的资料,你可以通过“小学科学网”进行搜索。 ( √ )

9、始祖鸟有羽毛没有牙齿。 ( × )

10、达尔文是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他提出了“自然选择”说。( × )

2

11、一头雌海龟每年能产下100卵,大部分都能活下来。(×)

12、英国曼彻斯特的“华尺蛾”因化境变化而改变颜色。(√)

13、把木材加工成家具产生了新的物质。(×)

14、小华和小兰姐妹俩长的一模一样,因此生物界中有绝对和相同的两个个体。(×)

15、用水灭火的原因是为了隔绝空气。(×)

16、生活在水里的鱼因为有尾巴,所以能够在水里自由游泳。(×)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下面括号里题。(18分)

1、丹顶鹤适于生活在(

B

)的环境中。

A 、松林

B、沼泽地

C、水里

2 、(

B )是避免水土流失、保持水土的根本办法。

A 、大量砍伐森林 B 、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C、保护野生动物

3、电器若着火了,断开电源后可以用以下办法(C

)可以灭火。

A 、用水浇

B 、用扇子扇

C 、盖上沙或土

4、下面不需要冬眠的动物是(B

)。

A、蛇

B、燕子

C、青蛙

5、下列垃圾中哪些是有机垃圾。( B )

A、电池

B、烂菜叶

C、塑料瓶

6、一顿废纸可以生产多少千克再生纸。( C

)

A、600千克

B、1000千克

C、800千克

四、简答题。(12分)

1、在现在社会中,比较常见的污水的来源有哪些?(6分) 1.生活污水2.工业污水3.农业污水

2、请你创作两条保护环境的标语。(6分)

第二篇:教科版六上科学教案

六上科学教案

机械和工具

一、 我们常用的工具与打开盖子的工具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工具。

2、能根据生活的需要正确地使用相关工具。

3、知道对工具的爱护和工具使用中的安全。 教学重点:知道我们生活中的常用工具。

教学难点:能根据生活的需要正确地使用相关工具。 教学用具:日常生活上常用的工具、启瓶器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利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让学生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从而引导到需要些什么工具上。

二、教师提出问题

1、生活中常常需要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说一说我们曾经使用过哪些工具,用它们做了些什么事情?

学生分组讨论,并作好记录。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2、我们是怎样使作这些工具的? 学生自由描述再当众表述

3、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哪些事情? 分组记录:(表一)

工具名称 使用方法 可心以完成的工作

二、试用工具

1、 试一试,要将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从木头起出来,选择什么工具会更加方便省力?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计划并解决问题,再分组表述及演示) 要求:用不同的工具来做这件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发现了哪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 打开油漆桶

2、 打开一瓶饮料

(杠杆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它能帮助我们工作。杠杆都有三个点。杠杆上用力的点叫力点;承受重物的点叫重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支点)

3、 通过观察着重让学让认识这几个点并形成印像。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东西叫作杠杆(即杠杆的特点)

2、 认识杠杆的巧妙作用及它是如何参生作用的。

3、 能利用杠杆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 教学用具:杠杆尺、钩码、标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杠杆能在生活中参生这样大的作用,那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杠杆的工作原理。

二、杠杆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1、 出示杠杆尺,认识杠杆尺的结构。

2、 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杠杆能省力吗?

1、 杠杆尺是研究杠杆的好材料。 (我们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钩码看作重物,当杠杆尺平衡时,挂在杠杆尺右边的钩码的重量就是提起重物所用的力。)

2、 如何将使用杠杆尺。

(将杠杆尺调平: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当在杠杆尺右边的第

1、第

2、第

3、第4孔上也挂上两个钩码时,杠杆尺会处于什么状态?)

3、 对杠杆尺在不同时候的状态作好记录。(P6)

4、 实验:(1)分别改变挂在杠杆尺左边和右边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改变? (2)把那些有较少的钩码能够使较多的钩码翘起来的情况都找出来,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从中我们能发现什么规律?(P7)

5、 分组分析统计数据。 省力杠杆 不省力杠杆

四、思考问题

为什么在有些地方人们要使用不省力的杠杆?

五、课堂小结

通过我们的学习,请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的要求进行使用。并想一想那些用的是省力杠杆,哪些用的不省力杠杆? 课后反思:

螺丝刀刀柄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认识螺丝刀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那些方便。

2、认识螺丝刀的力臂的原理在那里。 教学重点:认识螺丝刀的力臂的原理在哪里。 教学难点:认识螺丝刀的力臂。

教学用具:螺丝刀、钩码、铁架台、水龙头、滑轮。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观察螺丝刀的构造,看看能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观察议论,发现其特点)

二、新授

1、 先出示一点方向盘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一个轮和一个轴。

2、 再结合方向盘让学生与螺丝刀对比,看两者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与不同之处。

3、 通过观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什么叫轮轴。

(像螺丝刀一这样,由一个较大的“轮”与一个较小的“轴”组合在一起的简单机械叫做轮。)

4、 体验活动:体验哪种方法更省力。

(1) 用一根绳子把几个钩码系在螺丝刀的刀杆上,转动刀柄,将钩码吊起; (2) 把这几个钩码系在刀柄上,转动刀杆,将钩码吊起。

三、轮轴的研究。

1、 实验操作:

(1) 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 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2、 扩展练习。

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 它给我们的生活也生产带来了哪些方便?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还和到很多利用轮轴来帮助我们生活与学习的。你可以把你今天学习的内容告诉你的爸爸,妈妈让他和你一起想一想生活中运用到轮轴的地方。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动滑轮定滑轮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轮轴进一步认识滑轮。

2、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及在我们日常中生活中的使用。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用具:铁架台、滑轮、钩码、线、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新课。

利用挂图让学生了解在码头,那些庞大的货物是怎样被装上船和运上岸的。 (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并指名表述说出自己的看法)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

1、 引导学生观察国旗台的旗杆顶(或回忆长旗仪式),想一想为什么轻轻一拉绳,旗帜就能长那么高。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旗杆顶有一个轮子)

2、 结合导入新课的内容让学生头脑中的问题逐渐清晰。 并通过引导学生把思考的焦点凝到了那个轮子上。

3、认识定滑轮的定义。 P10

4、实验操作了解定滑轮的作用:

(1) 试试,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时,挂有旗子的那部分绳子会怎样运动? (2) 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5、仔细体会利用定滑轮后有什么不同? (指名学生发言,把探讨内容引到省力上)

5、 可以用挂秤实际测试。

三、会移动的轮子。

1、 认识动滑轮的下义。

2、 讨论动滑轮在生活中主要在那些地方得到使用。

3、 比较动、定滑轮有什么

四、拓展训练

如果说定滑轮也是一处杠杆,能找到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吗?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起重机

教学目标:

1、知道滑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产生的具大作用。

2、知道滑轮在生活中是如何产生作用的,并认识共工作的原理。

3、学会开动脑筋利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些小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定、动滑轮是如何工作的。 教这难点:认识其工作的原理。 教学用具: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 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解决问题

1、 滑轮组的作用。 观察结构图P12

2、 实验探讨滑轮的作用。

(1) 试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下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结合图)

(2) 增加滑轮的数量,试试吊起同样的重物需要的力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要求:

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交老师检查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3 并将游戏结果用表格作好记录。

四、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在斜坡上

教学目标:

1、知道斜面也能够省力。

2、认识斜面是如何省力的。

3、 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学用具:圆筒、层板、 教学过程:

一、 结合生活导入新课。

在家都上过缙云山吧?我们在上山时会发现山路弯弯曲曲盘旋在山间。山路为什么要这样修呢? (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 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

2、 试举生活中的实例来反映斜面可以省力。

(如:沿着公路的斜坡把自行车推上去比你把自行车扛上去要轻松些)

3、 定义:像人行公路的斜坡一样,可以省力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4、 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分组用层板搭一个斜面,并可以研究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斜面上提长时的情况。) (并要根据自己的问题作出本组的研究计划) (分组实验要做好记录见表1) 斜面的状况 A B C D E 使用力的大小

5、 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

三、找一找,要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

(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四、我的自行车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 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 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

3、 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

五、本章小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

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怎确定义。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 教后反思:

形状与结构

一、 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1、 认识弯曲参生的原因。

2、 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

3、 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与同学的合作中发现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 教学难点:知道抵抗弯曲的原理。

教学用具:纸、回形针、尺子、钉子、木板 教学过程:

一、 置疑导入新课

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二、 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1.、教师提出问题:

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那厚的纸呢?

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

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

3、针对学和参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 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2) 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3) 表格设计:表1 纸的厚度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预测 实测

4、 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本课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得要培养)

5、 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 平放还是立放。

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四、 课堂小结

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增强抗变曲能力 教学目标:

1、 识弯曲参生的原因。

2、 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

3、 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与同学的合作中发现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 教学难点:知道抵抗弯曲的原理。 教学用具:瓦楞纸、纸、铁钉、金属泊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

二、 瓦楞纸的研究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 (这种纸叫瓦楞纸)

1、 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同学人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大家右以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 (分组感知纸的特性)

2、 实验一: 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 (经过研究,我们产生的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

三、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

1、 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2、 测度记录: 形 状

预测抗弯曲能力 实测抗弯曲能力

3、 小黑板出示问题:

(1) 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 (2) 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3) 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

四、 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指明学生加答教师补充完整。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拱形的力量 教这目标:

1、认识拱形能够大地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通过实验知道拱形提高抗弯曲的能力是如何得来的。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拱形能够增强抗弯曲的能力。 教学难点:拱形如何加强抗弯曲的能力。 教学用具:纸板、铁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謎吗?

二、 拱形承受压测试。

1、 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与记录)

3、 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 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4、 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 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 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 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 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 长寿的石拱桥

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框架结构 教学目标:

1、 认识框架结构能的优点是什么?

2、 认识框架结构的作用是如何参生的。

3、 发现生活中用到框架结构的地方。 教学重点:认识框架结构能的优点是什么? 教学难点:认识框架结构的作用是如何参生的。 教学用具:一次性木筷、橡筋、剪刀、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现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可选视频材料)

二、 研究简单框架

1、 实践体会

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 观察经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哪一个容易变形? 可以把长方形框架加固吗?

2、 根据要求分组操作,并作好各种形状的记录。 主要思考增加斜杆起什么作用? 并说说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点。

三、 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1、 请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坚固的方体框架。

2、 制作一个较复杂的结构,应当先画草图,计算材料。

3、 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多少根竖杆?多少根斜杆?它们的长短一样吗?

4、 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5、 考验我们的正方体的承受能力。

在我们的正方体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书,它能承载多少本?

四、 小结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塔的研究 教学目标:

1、 认识到塔的优点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2、 塔的结构是怎样发挥它的优点的。

3、 能在生活中观察各种各样的塔,并去探究它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到塔的优点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塔的结构是怎样发挥它的优点的。 教学用具:图片资料、矿泉水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 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 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 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 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2、 实验证明

利用塑料瓶怎样入最容易倾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3、 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4、 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三、 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 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 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

2、 分组操作

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并测试叧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搞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

四、 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臆的猜 想,哪 些得到了证实?哪 些需要修正补充?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桥的研究 教学目标:

1、 发现我们生活中的桥,主要类型是些什么。

2、 知道拱桥的特点是什么,其优点是什么。

3、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拱桥的特点是什么。 教学难点:拱桥参生力的原理是什么 教学用具:木块、线、支架、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二、 美丽的彩虹桥-拱桥。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1、 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 (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 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三、 拉索桥

1、 观察拉索桥,它们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 (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

2、 以实示例子说明(可结合我们家乡的朝阳桥作说明) 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拉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 实验:模拟做一个拉索桥(这个由老师做演示实验)

3、 在实难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当演示完成后回答。 (1) 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 (2) 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三、结合 我们的生活自己来制作桥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让学生分组完成也要以独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评定其水平。 让学生说出自己设计和制作桥的想法和原理是什么?

自己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请做得好的学生演示讲解,从而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知识。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热和燃烧

一、 热起来了 教学目标:

4、 能体会到我们身边有那些物体能发出热

5、 物体发出热的方式有那些。

6、 养成乐于和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物体发出热的方式有那些。 教学难点:物体发出热的方式有那些。 教学用具:相关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观看几种发出热的图片:太阳、灯、火、运动(参生问题这些热是从那里来的?)

二、 让我们热起来

1、 当我们的身体感觉有些冷的时候,我们以常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热起来?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自己会怎样做?)运动、吃东西、烤火、在太阳下

2、 这些方法是怎样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呢?

太阳为我们带来了热、食物给我们提供了能量。衣服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三、 衣服能给我们带来热吗?

1、 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学习知识时与生活结全起来) (1) 晚上,当我们进被窝时,你的感觉是什么?

(2) 而当我们早上起来时,你感觉又是怎样的呢?同样晚上再次去睡时被窝还热吗?这一连串的问题让你对你刚才的想法是不是参生了怀疑?

(3) 衣服究竟能不能发热?同组的思考并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

2、 分级讨论制定实验方法,再在班上表述大家评论其可行性。

3、 对设计合理有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在班上推广,并开展实验。

4、 对自己的实验作汇报。 (1) 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2) 衣服会自己产生热吗?

(3) 多穿些衣服怎么会觉得热起来了?

5、 根据提问和自己的实验思考以上问题。

四、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衣服并不能自身发出热量。而热量却来源与我们的自身,那我们身体里的热量又是怎样参生的呢?同学们可下去思考和查一下资料 教学反思: 哪杯水温高 教学目标:

7、 能正确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认表方法。

8、 知道如何保管温度计,培养爱护器材的习惯。

9、 知道热量可以相互转递。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认表方法 教学用具:玻杯、温度计、开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桌上有两杯水,它们是同样多的。同学们猜测一下,它们的温度一样吗? 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们的温度是否相同,对用温度计测出它们的温度。 (对杯分别编号记下两杯水的温度)

1、 产生问题,如果把这两杯水混合,将会有什么变化?水温将是多少呢? (请学生猜根据生活经验猜想,并分别写下自己的猜想)

2、 实验:把两杯水混合在一起,拿温度计测一测,看结果怎样?

3、 两杯同样多的的冷热不同的水混合后,水温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4、 温度相同的两杯热水,第一杯跌水是第二杯的两倍。如果在两杯水中加入同样多的凉水,这两杯水的温度还会一样吗?哪杯水的温度高?

5、 通过实验进行比较,小组讨论一份详细的实验方案,并按照自己珠实验方案,检测一下,混合后哪杯水的温度高?

二、 研究质量不同的水混合后的水温变化。

1、 温度相同的两杯水,第一杯中的水是第二杯的两倍。如果在两杯水中加入同样多的凉水,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2、 两杯混合后两杯水水温差异与什么因素有关?

3、 做出推测,并说说推测理由。

4、 小组议论方案。

5、 实验并记录。

6、 结果怎样?有什么新发现?

7、 你们还相研究什么问题?

三、 思考延伸

1、 看书上最一个问题,混合后,哪杯水的温度高?

2、 做出推测,并说理由。

3、 还有什么问题? 教后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学目标:

10、 经历设计实验验证自己关于热递的推测的活动过程。

11、 能获得液体、气体及固体不同的热传递方式的认识。

12、 深入思考,乐于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能获得液体、气体及固体不同的热传递方式的认识。 教学难点:能获得液体、气体及固体不同的热传递方式的认识

教学用具:红色热水、无色冷水、不锈钢勺、热水、蜡烛油、酒精灯、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我们知道一杯冷水与一杯热水混合后,温度会发生变化。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呢?

1、 想像一下热在冷水和热水之间是怎样传递的?

2、 仔细观察冷水沿杯壁倒入红色水中的现象。

3、 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说说有什么新的想法。

4、 冷与热液体之间是怎样进行热传递的呢?你们还想研究什么?

二、 热在气体囊的传递。

1、 热在空气中是怎样传递的?

2、 学生做出推测,并说说理由。

3、 点燃一根蜡烛,手在哪个位置感觉更热一些。

4、 热在气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

三、 热在固体中的传递

1、 推测将整个不锈钢勺放入热水中会有什么变化呢?

2、 如果只将不锈钢勺的勺部溉在热水中,勺柄露在外面,过一会儿,勺柄也会热起来吗?

3、 老师演示实验,请学生上台讲感受。

4、 换一个比这个勺柄更长的钢勺进行实验。

5、 热能传上去吗?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6、 我们有没有办法看到或感觉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过程?

7、 小组议论方案,实际操作实验,并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四、 课外延伸 还有哪些传热的方式?

太阳是怎样把热传递到地球上的呢? 教后反思: 让水凉得慢一些 教学目标:

1、 经历佷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保温杯的活动过程。 经历研究哪种保温方式保温效果好的活动过程。

3、 能把知识融会贯通,尝试对科学现象人出解释。 教学重点:经历佷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保温杯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经历研究哪种保温方式保温效果好的活动过程。 教学用具: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 哪种杯中的水会凉得慢一些

1、今天老带来这么多杯子,知道这些杯子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

2、如果在杯中倒入同磁多的,相同温度的水,你们觉得哪个杯子中热水会凉得慢一些?

3、学生做出推测,并说出理由。

4、 观测实验,交流汇报:用手捂在不㺾材料石子的杯壁上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什么原因引起的?

5、 小结: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所以水温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水温降得慢。

二、 讨论怎样使杯中的水凉得慢一些

1、偿们有什么好办法让杯中的热水凉得慢一些?

2、小组讨论:使热水凉得慢的办法。

3、小组交流,老师板书。

4、你们认为那种保温办法最好?

5、学生实验。引导学生注意倒水的时间,水的温度等变量要保持一致。

6、交流实验结果。

三、 做一个保温杯

1、小组合作制作一只保温杯。

2、交流各组制作保温杯的方法。

3、评出最佳保温杯。

四、 讨论如何才能让热水始终保持原来的温度。

1、你们有办法让热水始终保持原来的温度吗?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保持热水原来温度的方法。

4、假如保温杯外的温度比里面水的温度高,热是怎么传递的?

5、小结:保温杯只能减缓物体温度的变化,而不能保持物体原来的温度不变。

教学反思:

着火了 教学目标:

1、经厉一个研究物体燃烧与叧些因素有关的活动过程;

2、经厉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或资料得到解释

3、知道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温度达到燃点有可帮助燃烧的空气。 教学重点: 经厉一个研究物体燃烧与叧些因素有关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知道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温度达到燃点有可帮助燃烧的空气。 教学用具:酒精灯、木材、大小相同的蜡烛两支、两只大小不同的杯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如果要让保温杯里的热水保持原来的温度,我们有什么办法?

二、 加热引起的变化

1、 如果物体不停地加热,会使物体发生什么变化呢?

2、 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3、 将纸、干木材、酒精等物体同时加热,这些物体会同时燃烧吗?说说你们的想法。

4、 你们觉得哪种物体最先燃烧?哪种物体最后燃烧?

5、 你们这样想的根据是什么?

6、 这是这几种物体的燃点表,这些数据有示什么意思?你们刚才的推测对吗?

7、 出示一根木材,将木材分成粗细不同的两条。把它们同时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推测:哪一根木条先燃烧?

8、 观察 丙 木在酒精 灯上加热出现的不同现象。

9、 你们怎样解释这个现像。

三、 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1、 一个物体要燃烧,一定要传递给它足够的热,使物体的温度达到燃点才能燃烧。

2、 这样推测有一定的根据吗

3、 学生实验:点燃两支蜡烛,一支蜡烛罩上玻璃杯。

4、 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怎么解释这个现象象?

5、 杯子里的空气真的被烧完了吗?怎么检查杯子里是否有空气?

6、 教师演示:检验杯子里不有没有空气。

7、 燃烧究竟需要空气吗?我们怎么研究?

8、 阅读相关材料。

四、 燃烧需要的条件

1、 如果要让一个物体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 通过今天的研究你们觉得需要哪些条件上?

教学反思: 蜡烛能燃烧多久 教学目标:

1、 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2、 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扒测的思维过程。

3、 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并且形成自己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扒测的思维过程

教学用具:两个下班杯、两支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火柴、棋子若干、塑料吸管、洗耳球。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如果将点炮灰的蜡烛罩在玻璃里结果会鼾声样?你是鼾声么想的?实际观测多少时间后玻璃杯里的蜡烛会熄灭。

二、 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1、 点燃一高一低两支蜡烛,同时罩上两个大小的玻璃杯,推测:蜡烛能燃烧多久?哪支先熄灭?

2、 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推测?

3、 试一试,实际是怎样的?蜡烛熄灭的次序是怎样的?

4、 假如现在有一支更长的蜡烛,熄灭的时间可能会怎样?

5、 假如现在有一支更短的蜡烛,熄灭的时间可能会怎样?

6、 玻璃杯中的氧气燃烧完了吗?你们怎样解释蜡烛熄灭的时间不相同?

7、 不管是长蜡烛还是短是,在石油子里燃烧一段时间后都会熄灭。如果在杯子的下面垫上棋子,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

8、 怎么解释这个实验现象?

三、 保持蜡烛继续燃烧

1、 怎样才能保持蜡烛继续燃烧呢?用桌子上的这些材料我们能进行研究吗?

2、 这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在实验的过程 中填写科学实验观察报告。

(实验中,教师要不断提醒学和将自己的发现与研究方法及时记录,形成观察实验报告。)

3、 汇报交流:在研究中,做了哪些实验?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是怎么想的?这些实验是受到了生活中哪些现旬的启发? 教学反思:

把火熄灭 教学目标:

1、 了解日常生上常见的灭火方式,并且能对这些灭火方式的原理做现一些解释;

2、 经历一个根据燃烧必要条件进行灭火的活动过程;

3、 初步学会使用灭火器。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根据燃烧必要条件进行灭火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了解日常生上常见的灭火方式,并且能对这些灭火方式的原理做现一些解释 教学用具:酒精灯、纸盒、火柴、汽水、吸管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蜡烛在玻璃杯里熄灭了,是什么原因呢?

二、 日常生活中的灭火方法

1、 当我们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后是怎样熄灭酒精灯的?

2、 学生在小组内自自己亲身体验。

3、 当我们盖上灯帽时,那么旺的火焰很快就熄灭了。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4、 平时,我们还用什么方法来灭火?

5、 能说说这些灭火方式的原理吗?

三、 水的灭火原理

1、 老师这里有两张纸,一张是湿的,一张是干的,让它们以相同的距离靠近酒精灯的火焰,哪张纸先燃烧?

2、 你们推测的根据是什么?

3、 试一试,结果怎样?

4、 刚才这两张纸在靠近酒精灯火焰的过程中是怎样变化的?

5、 你们的推测对了吗?怎么解释这个结果?

6、 把一个装满水的小纸盒,入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小纸盒会燃烧起来吗?

7、 你们为什么觉得小纸盒不会燃烧起来?

8、 实验:将装满水的小纸盒入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9、 小组讨论: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四、 做一个二氧化碳来灭火器。

1、 在一瓶汽水的盖子上开一个小孔,插入一支导管。晃动汽水,使气体从导管中逸出,对准火焰,有什么现象?

2、 怎样解释这处现象?

3、 你们是在跛女子些地方看到过用二氧化碳气体来灭火的?

4、 你们都见过哪些类型 的灭火器?

5、 会使用灭火器吗?老师演示讲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6、 小组讨论:油锅着了火,用什么办法把火熄灭?

7、 为什么油锅着火了不能用水和二氧化碳这两种方法来灭火?说说你们的理由。

8、 油锅着火了用什么办法灭火

第三篇:湘教版科学六上第四单元《能量》教案

1能量家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实例初步知道能量的含义,能根据已有分类标准判别生活中的不同物品具有哪些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活动中感受能量世界的纷繁复杂,初步体验“能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知识

1.知道任何物体运动或“工作”需要消耗能量,能量可以使物体“工作”或运动,能量可以储存,。

2.认识能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知道机械能、热能、化学能以及声、光、热、电、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不同的能量表现形式的物体图片(山坡上的岩石、运动的汽车、熔炉里的钢、煤和苹果)、介绍生活中各种不同能量表现形式的物品的资料(最好是图文并茂的)。

2.上发条的小闹钟、玩具唧筒。

学生准备:气球、皮球、弹簧、一次性注射器、橡皮筋(每个小组准备的材料可以不完全一样) 。一。教学导入

1. 学生阅读单元页。

2. 提问:上面都有哪些景物?根据我们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你能从“能量”的角度想想它们之间有些什么联系?(要求说出推测的理由)。 3. 阅读画面中的小诗。

4. 过渡:这一单元让我们学习能量方面的知识。 二.活动 “蓄势待发”的能量 1.学生看第1张图片。

2.提问:从这张图上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3.学生回答问题,认识到岩石蕴藏着能量。

4.教师出示实物(上了发条的小闹钟、压缩了空气的玩具唧筒)并演示。 5.过渡:想知道有什么感受吗?让我们动手适一适吧!

6.学生动手实验,抓住“蓄势待发”谈体会,感受能量的存在及储存。 7.小结:举高的石块、收缩的发条、压缩的空气都具有能量。

8.学生活动:怎样让气球、皮球、弹簧、一次性注射器、橡皮筋等这些物体储存能量?

要求:小组实验,注意安全。

9.教师列举生活中的其他实例,让学生感受能量的存在及储存。 三.活动 各种各样的能量 1.教师讲述:介绍其他形式的能量。

第一次介绍“动能”、“热能”、“化学能”;

第二次将以前学过的“声、光、电、磁等形式的能”一次性补充、纳入进来。 2.在生活中找具有相同形式能量的物品。

(1)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具有这种形式的能量?把自己找到的能量填入圆圈内。

(2)教师补充介绍生活中各种不同能量表现形式的物品的资料,对学生活动做出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判断生活中工作的物体消耗了什么能量、具有了什么能量。 2.能交流自己对能量的认识和疑惑。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活动中感受能量世界的纷繁复杂,初步体验“能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阅读瓦特改进蒸汽机的科技史后能意识到伟大的科学发现其实就来自于对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和思考。 科学知识

1.知道任何物体运动或“工作”需要消耗能量,能量可以使物体“工作”或运动,能量可以储存,。

2.认识能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知道机械能、热能、化学能以及声、光、热、电、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厨房工作的场景图、瓦特改进蒸汽机的科技史资料等(有条件的可以制成课件,没有条件的可以用挂图或者就用书中的插图)。 2.供全班交流时使用的教材第55页的大记录表。 学生准备:

气球、皮球、弹簧、一次性注射器、橡皮筋(每个小组准备的材料可以不完全一样)。 一.教学导入

1.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形式的能量?

2.过渡:走进厨房,让我们一同去感受能量! 二.活动 厨房中的能量

1.出示:一幅生活情景图——“厨房中的能量”。

2.提问:图中哪一些对象在工作?是什么能量使它们工作起来的? 3.学生观察,填写好自己的记录表之后进行组内交流。

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将结果登记到供全班交流时使用的大记录表上。 5.阅读指南车信箱中的资料:介绍瓦特的故事。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同样是在生活中,同样也在烧水,为什么瓦特看到水蒸气顶开壶盖就开始了思考,并将思考所得用于了蒸汽机的改进呢?我们在生活中,当你看到一些自己没法解释的现象之后,请保持你的好奇心,坚持探索,说不定,你思考的结果也会像瓦特一样具有重大价值。 6.阅读指南车信箱中所附的插图,交流对能量的认识和疑惑,鼓励探究: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吗?你能联想生活中的现象,像瓦特一样提出能量方面的研究问题吗?

2. 热能变、变、变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从能量的角度重新思考已经学习过的相关内容(流动的空气)并提出问题,能运用已有知识做出假设性解释。

2.能根据器材设计实验探究热能和机械能之间相互转化的问题。

3.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结合科技史资料,能总结出关于能量转化的科学结论。 4.能运用探究后的科学结论判断生活中的热能变化情况,并能说出是怎样变化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探究热能变化的秘密,感受能量世界的奇妙。

2.了解科学家发现热能奥秘的大致历程,知道科学总是在不断被拓展或超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知识

1.知道摩擦可以生热。

2.认识到不同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关于尤利乌斯·洛塔尔·迈尔、焦耳、赫伦探究热能奥秘的历史资料(文字、图片、影像等);纸风车在燃烧的蜡烛上方转动的演示实验装置。

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一端闭合另一端带有胶塞的钢管、绳子、水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 一.教学导入

1.提问: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吗?

2.演示(燃烧的蜡烛产生的热能使纸风车运动起来),并向学生指出:站在能量的角度,你能从这个变化现象中提出什么问题呢? 3.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学生的问题。

4.过渡:让我们从研究橡皮筋的“热情”开始吧! 二.活动 橡皮筋的“热情”

1.布置任务:把橡皮筋先碰一下自己的额头,快速来回拉几十次橡皮筋,再将它碰一下自己的额头。描述橡皮筋前后两次碰额头的感觉,说一说橡皮筋的“热情”是从哪里来的?

要求:每个小组分好工,拉动橡皮筋和感受温度变化的不能是同一个人,以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2.学生实验、汇报交流。

3.教师补充一些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实例(如:磨刀时,刀子发热了;冬天为了取暖,可以使劲摩擦两只手;从高处坐滑梯滑下来时,臀部会有灼热感等等。)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能量的转化。 三.活动 “冲动”的橡皮塞

1.提出问题:热能是否能够转化为机械能? 2.作出假设并说出依据。 3.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想办法使钢管变热并且让封住钢管口的橡皮塞冲出来。 4.实验探究,获取事实,实验情况交流。

5.提供科技史资料(书中两个指南车信箱的资料),再次获取事实。 4.得出结论:不同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5.判断应用:说说才第58页的图中哪些地方有热能,它是怎样产生和消耗的?

3. 电表转呀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从文字资料和科学图片中获取电能产生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的相关信息。 2.能根据问题制定好家庭用电情况调查计划,会对电能表正确读数,会识别并使用正确的计量单位。

3.能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判断,并能够初步提出节能的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进行科学调查以及提出改进意见过程中的乐趣,培养坚持不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意识到应用能量转化的科学技术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同时懂得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科学知识

1.知道生活所用的电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而产生的。

2.知道“度”是电的计量单位,它表示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1度电就是1千瓦小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法拉第发电机模型图、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的全景图。 2.几种不同规格的电能表(实物或图片)。

学生准备: 第1课时布置任务之后,人人准备“家庭用电情况调查记录表”等工具。

一.教学导入 互动:电表转呀转,请问你们家的电表是不是总是转个不停?(不是)如果不是,那它在什么情况下才转?(家里用电了)电,又从哪里来呢? 二.活动 家里的电来自哪里

1.回忆五年级上册“电池”和“电与我们的生活”两课中的相关内容(“伏打电池”、“手摇发电”、“电从发电厂到我们家”)。

2.过渡:我们刚才所复习的这些内容属于“能量转化”的范畴。

3.阅读指南车信箱,让学生理清发电机从无到有、从弱(不如伏打电池受欢迎)到强(大规模应用)的发展的简单历程(详情见本课“课程资源”),并且要让学生明确:使发电 机工作的能量,叫“机械能”(前课中已经提到)。 4.指导学生观察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的全景图: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对相关问题作出推想和判断——图中的工作对象需要什么能量?输出了什么能量?实现了哪些能量的转化? 三.活动 调查家里的用电情况

1.阅读第60页的调查问题表,提出任务:制定一个调查计划,对家里的用电情况展开调查。

2.技能指导:电能表的读数方法、计量单位(度、千瓦时)的认读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记录表的规范设计、数据的整理和统计等等。 3.制定调查计划。

4.布置任务:学生按要求坚持做一周的调查,调查完以后,组织全班交流。(交流的时间:和太阳能热水器制作的交流一同进行。)

4. 太阳能的利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搜集有关人类利用太阳能的实例并能与同学共享。

2.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并探究怎样更好地利用太阳能。

3.联系太阳能,能从能量转化、储存的视角去解释、描述能量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搜集资料和实践探究的乐趣,知道太阳能的利用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研究需要坚实的知识基础。 科学知识

1.知道太阳能是指来自太阳、以光为主要形式散发的能量。 2.知道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能量都来自太阳。 3.知道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有关事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关于介绍太阳能的有意义的、针对性比较强的资料;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 学生准备: 搜集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有关资料并做成资料卡片(最好是图文并茂的)。

一.教学导入

1.讲述:前面,我们研究了热能、电能等,现在一起来研究太阳能。

2.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图中都有些什么,说说这些对象和太阳能之间有什么联系。

3.学生发表看法。

4.过渡:太阳与我们、与万事万物密切相关,让我们来学习——太阳能的利用。 二.活动 怎样利用太阳能

1.提出问题: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太阳能为我们做了什么? 2.出示以搜集的资料,小组内进行整理。 3.交流讨论。

活动规则:每两个小组互相交流,一个小组先当“考官”,给出地球上的有关物质变化现象(如刮风和下雨、水温上升)之后,另一个小组则按照先说“能量形式的转化”(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再转化为风能、水能、热能)再说“怎样利用”(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太阳能热水器)的顺序进行回答,答完之后再互换位置。 4.教师评价资料搜集情况和小组交流情况。 5.补充介绍:目前情况下,人们还不能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机械能,教材中所示的太阳能汽车,是先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然后再转化为机械能的。太阳能热水器,如果学生当中有的人家里使用了太阳能热水器,教师让他向同学们介绍它的特点。

三.活动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根据现有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特点提出与太阳能利用有关的问题。 2.思考这样设计和制造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假设。 3.制定研究计划并准备对比实验的材料。 4.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5.按计划实施研究。

3.电表转呀转 和 4。太阳能的利用 第二课时

调查、制作的研究成果交流会 教学目标

1. 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学习工具的能力及节能意识。

3.训练学生的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讲述:前面我们完成了“家庭用电情况调查”和“制作并研究太阳能热水器”两项任务,在这两个活动中,能量的利用是否科学合理?这节课让我们进行交流交流。

二.交流 家庭用电情况调查

1.学生出示“家庭用电情况调查”。 2.组内交流各自调查到的情况。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家庭用电的合理性。 4.集体商讨: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 5.思想教育:节约用电。.

三.交流 制作并研究太阳能热水器 1.出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的研究资料。 2.评价研究活动开展得好的小组和个人。

3.小组汇报:探讨太阳能热水器的科学性有哪些? 4.集体商讨:能否提出更新更好的设想?

5.根据大家的研究成果,修改各自的制作方案,制作更好的太阳能热水器。

5 打开能源宝库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根据资料判断自己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能源可否再生并推荐替代能源,能制定相应的节能计划。

2.能围绕能源使用的利弊展开辩论,在辩论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简洁、明了地表述,能认真倾听、客观评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辩论中意识到能源开发既有好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2.意识到能源和环境是紧密相关的,懂得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科学知识

1.知道能源是为人类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两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日常能源使用调查表(每生1张)。

学生准备:以组为单位,围绕能源主题既分工又合作进行资料搜集。 一.教学导入 1.提问:能量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你已经知道有哪些能量相互转化的实例? 2.学生回顾。

3.过渡:“万物生长靠太阳”——植物的能量来自太阳,人类目前主要利用的是储存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中的能源。 二.阅读 能源 1.学生阅读。 2.明确:

(1)什么叫能源?---- 能源是人类能量的物质资源。

(2)什么是不可再生能源?(举例)

(3)什么是可再生能源?(举例)

(4)当前的能源现状是怎样的? 三.活动 使用哪些资源

1.出示:日常能源使用调查表。每个学生一张。

2.理解表格的填写方法,借助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填写“日常能源使用调查表”。

3.汇报、交流完善表格。

4.辩论活动:能源的使用是利多还是弊多?

要求:辩论的时候,应当先判断类别后再进行一分为二地评说,同时要注意采用规范的句式进行表达。辩论的时候,要防止出现以提高声调来压服别人而不是以课前搜集的资料(例如三峡工程)作为证据来说服别人的局面。 四.活动 节约能源

1.提出问题:调查家乡哪些能源浪费较大并制定相应的节能计划。 2.先制定“调查家乡能源利用”的计划,再根据计划展开调查。 3.针对调查结果提出相应对策,即拟定节能计划。 4.及时进行总结和鼓励,寄给相关部门或争取发表。

5 打开能源宝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利用新能源并创造性地提出开发新能源的设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辩论中意识到能源开发既有好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2.意识到能源和环境是紧密相关的,懂得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科学知识

1.知道新能源的开发也是以能量转化为原理的。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准备好制作“不用燃料的小车”的材料。 一.教学导入

1.提问:什么是可再生能源?什么是不可再生能源? 2.过渡:能源和环境紧密相关,我们要节约能源。 二.活动 设计不用燃料的小车 1.提出任务:设计不用燃料的小车。

2.让学生明确设计主题,弄清楚“不用燃料”的含义。

3.分组讨论,决定选择什么样的能源,再进行设计。设计以画作的形式呈现。 4.制作小车。

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5. 展示小车,说说选择这种能源的理由。

要求:亲身体验清洁能源的用途,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6. 评价:

从小车的设计合理性、制作的美观性、小组合作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三.活动 我的奇思妙想 1.阅读指南车信箱:新能源。

了解:生物能和核能等新能源的知识。

2. 过渡:假设地球没有了煤、石油、天然气,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3. 布置任务:把自己开发新能源的奇思妙想记录下来。 4. 阐述自己新能源开发的设想。

5. 评价:设想的合理性和语言表达的严密性。

第四篇:六上科学考察方案附(试卷)

2013-2014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学科考查方案

一、指导思想:本次科学考察评价是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的。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的也就是科学学习质量的评价目标。因此,评价目标既可以作为学生发展的目标,也可用于检验教学效果。

二、评价目标: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评价的依据: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

四、评价的原则:

1、多样化原则。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采取多种方法。由于学生在知觉和思维方面有差异,过分强调一种类型的评价就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在评价时要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避免过分地依赖测验这一评价方式,以至于使学生对继续学习感到灰心、紧张甚至反感。

2、重形成过程原则。评价应与教学同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应随着教学进程进行,这样才能使学生随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向着学习目标方向进展。评价应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经常的过程。

3、全面性原则。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不仅是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注意与知识掌握相关联的各个方面,如能力、科学观念和态度。因此,评价在设计指标和项目上要全面些。

五、评价对象:六年级全体学生。

六、评价内容:: 本册教科书主要以科学现象和科学事实为依据,遵循“问题引领下的科学探究”及“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过程”的理念,围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方法、步骤”的目标,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以学生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建构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

七、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结果的处理:

评价标准:

独立、正确地完成某一项任务,并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达,画面(字面)整洁、语言清晰,条理清楚。

(一)书面测试70%

围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相关的科学知识进行评价。

(二)非书面题20%

实践能力测试

(三)学生评价10%

学生互评、自评。

评价结果的处理: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对评价中肯定评价信息和否定评价信息全面反馈,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成绩、优点和长处,清楚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从而保持优势、克服不足。

2013-2014学第一学期四年级科学 阶段性检测 班级姓名成绩

一、请你选择:

1、下面的变化中,()生成了新物质。 A.磨碎小麦 B.把石块砸碎C.鸡蛋放进醋中 D.把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

2、食盐溶解后还可以恢复原状,这是可逆变化。下列属于可逆变化的是 ()。A、水变成冰B.木材制成桌子C.种子发芽D.苹果变成果汁

3、流感、狂犬病、腮腺炎等是由( )感染引起的疾病。

A.传染病菌 B.病毒C.真菌

4、乙肝病毒寄生在( )。A.人和动物细胞里 B.植物细胞里C.细菌细胞里

5、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的是( )

A.病毒B.真菌C.细菌

6、味道鲜美的蘑菇属于( )。A.真菌B.病毒C.细菌

7、()是既不属于植物又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A.病毒B.传染病菌C.真菌

8、()都是可逆变化,( )都是不可逆变化。

A.水蒸气变成冰花,钢铁熔化 B.玻璃的变化,泥土烧制砖C.西瓜变西瓜汁,大豆榨豆油

9、香蕉在( )环境中容易发霉。

A、温暖干燥B、寒冷干燥C、温暖潮湿D、寒冷潮湿

10、汽车熄火后还会向前移动一段距离是因为()。

A、汽车具有惯性B、汽车始终受到推力C、没有刹车的缘故

11、下列对细菌和病毒的认识正确的是()

A、它们对人体健康有害 B、它们对人体健康无害C、有些病毒或细菌对人类有益

12、家中最好用()来装醋。A、铝罐 B、铁罐 C、 玻璃瓶 D、铜罐

二、请你判断:(请将“×”或“√”填在相应格中)

1、蘑菇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但如果误吃了毒蘑菇,可能导致人中毒,甚至死亡。( )

2、流感的症状有发高烧、头痛、咳嗽等。( )

3、将蜡烛点燃和熔化后,它们发生的变化是一样的。( )

4、自行车上涂有各种颜色的漆,主要是为了看起来漂亮。( )

5、病毒能够独立生存和繁殖。( )

6、无毒蘑菇的分泌物一般清亮如水。()

7、狂犬病主要是通过动物咬伤传播的。( )

8、铁生锈与湿度有关系,与空气没有关系。()

9、夏天,鲜肉容易腐败变质,这是由腐生细菌引起的。()

10、除了地震时,楼房是绝对静止的。( )

11、味道鲜美的蘑菇是从湿润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一种植物。()

12、自动扶梯上的人对于自动扶梯来说是静止的,但对于整个楼梯来说是运动的。( )

三、填空:

1、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__________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

___________进行_________生活的.

2、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_________和_________得测量,我们可以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

4、实验告诉我们铁生锈的条件主要是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

5、我们常喝的牛奶是_____________,(固体或液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牛奶不宜________饮用。

6、我们所说的惯性,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对答如流:

1、列举生活中关于惯性的应用。

2、有的蘑菇有毒,你如何识别有毒蘑菇吗?

第五篇:青岛版六上科学 《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设计

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根据运动轨迹总结出物体有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着五种运动方式; 2.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物体运动方式的特点; 3.能够找出物体运动方式之间存在的异同点;

4.能够用集合的方法表现出移动、转动和滚动之间的关系。 情感、特点和价值观

1.会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2.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3.生活中的现象能认真思考。乐于观察,善于提问。 科学知识

1.道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的运动特点和异同。 2.识到各种运动方式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物体有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着五种运动方式;

难点:知道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的运动特点和异同。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物体运动的相关资料

学生:木块、纸风车、单摆装置、易拉罐、塑料尺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纸风车:谁会玩这个小风车? 2.学生上讲台演示风车的玩法。

3.让学生将自带的玩具在小组内相互交换着玩一玩,看看哪些玩具会运动。是怎样运动的。 4.学生汇报自己玩玩具的情况,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师随机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1.(出示小木块、易拉罐、钢尺、纸风车、橡皮筋、单摆装置等简单材料)想一想,怎样可以让它们运动起来?

2.小组讨论交流研究方法。

3.小组合作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探究结果。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可以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得出物体运动的几种方式并出示。

转动(旋转运动)移动(直线运动)滚动(转动加移动)摆动(弧形运动)

5.实践应用,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 (1)教师出示图片:

→这些运动的物体它们的运动方式一样吗? (2)学生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3)学生汇报小组交流情况,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出示)。

本课总结: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移动、转动、滚动、摆动、振动各种运动方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复杂的运动可以包含多种运动方式。

三、拓展活动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运动时存在着多种运动方式?

板书设计:

12、物体的运动方式

1、物体的运动方式:移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着五种运动方式;

2、各种运动方式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鲁迅的,一个复杂的运动方式可能包含多种简单的运动方式

教学反思:

1.讲究“层次性”是这节课的一个特点,问题的层次性、、探究深度(思维)的层次性、兴趣的层次性,所以学生学习时不疲惫,轻松愉快,,教学效率较高。

2.中年级的学生学科学,进行科学探究,预设目标较过高和过低都不好,目标的预设也要动态生成,一切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学习前,他们有自己关于运动方式的原有经验,我们还是倾向于在自我建构的基础上,能达到怎样的程度就达到怎样的程度,重在经历探究的过程,感受一定的探究方法,感受探究学习的乐趣。

3.教师在引导和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和语言的准确性,对于学生的看法和观点,要多使用鼓励性、启发性的语言,以增强学生的自行心和探究欲。

4.尽量体现探究指导的价值。孩子们的探究要指导吗,怎样指导。新课程提倡让孩子们自主的去学习探究,有些老师就认为指导型的探究课价值就不高了,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的思想了,我认为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低中年级的儿童学科学,进行科学探究还是要以指导为主,不能放的太开,探究的根基打不牢,就想“飞”起来自己探究是不现实的,所以老师还是要该指导的就指导,该告诉的就要告诉,不能因噎废食。那么怎样指导呢?要注意指导孩子们思考着探究,要有目的,方法在讨论的基础上尽量科学;要注意培养儿童探究的品质――认真、细致、团结、合作。探究活动的设计要层层深入 ,使之符合学生 认知规律。

总之,让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自我需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保持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科学探究永无止境,学习科学探究不但要学习科学方法更重要是学习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这样将影响学生的一生,这就要求学生向科学家那样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知识,经历感悟经历探索经历挫折,经历知识的积累过程,并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从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探究的素养。

上一篇:绿色校园方案范文下一篇:绿色施工免费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