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科学六上科学

2022-09-04

第一篇:粤教版科学六上科学

粤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六年级《科学》教案

1 杠杆

内容标准:

1.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2.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利用工具可以把罐盖打开,知道使用撬杆打开罐盖最容易; 2.知道杠杆的组成除了有撬杆外,还有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3.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 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使用工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方法

第1课《杠杆》是《简单机械》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主要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使学生知道杠杆的组成和作用。

1 “杠杆”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本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杠杆上有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认识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杠杆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同时,通过杠杆的实验活动,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3个活动,活动1“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让学生了解利用杠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活动2通过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对杠杆的组成产生初步的认识;活动3则是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尝试用杠杆做“起重机”,加深对杠杆知识的理解;通过对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特点的讨论,结合实际应用杠杆知识,为进一步探究杠杆做好铺垫。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机械会有这样的认识:机械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工具,人们利用机械可以大大地减轻繁重的体力劳动,还可以使工作进行得更为迅速更为准确。可是,大型机械结构虽然比较复杂,但它总是由几种最简单和最基本的机械如杠杆、滑轮、轮轴、斜面、螺旋等组合起来的,这就是简单机械。因此,本课就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掌握一些简单的机械知识,改变自己的日常概念。

本课的任务驱动页从妍妍要打开巧克力罐盖的实际问题出发,引起了“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的研究。这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学生应该也曾经有过实际经验,但是很少会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这种现象。因此,教材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包括“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用杠杆做个‘起重机’”,逐步揭开问题的答案,使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学习和探究杠杆的知识。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尝试探究——搜集数据——分析交流——归纳运用

2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分析等方法,知道杠杆由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能部分组成,并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两个饼干罐(一个罐盖有凸起的边缘、一个罐盖没有凸起的边缘)、钳子、扳手、螺丝刀、钉子、尺子、铁架台、40厘米长的木棒或竹棒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在聚会的时候,妍妍想要打开饼干罐盖,可是打不开,怎么办? 讨论: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好方法?

思考:螺丝刀不是用来拧螺丝的吗?剪刀不是用来剪纸的吗?尺子不是用来测量的吗?它们可以用来打开饼干罐盖吗?

二、活动一: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

演示:出示饼干罐。请同学上台试一试能否直接用手打开罐盖。

问题:直接用手打开罐盖,我们是否觉得费力?能不能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打开饼干罐盖?

任务: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打开饼干罐的盖子。

材料:提供几种常见的工具及物品,如钳子、活动扳手、螺丝刀、钉子、不锈钢尺子等。

活动:分组活动。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打开饼干罐的盖子,试试哪种更容易?要求学生把打开饼干罐盖子的方法用简图表示。

3 目的: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实验,亲身感受使用杠杆可以省力的事实,激发学生继续研究杠杆的兴趣。

三、活动二: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为什么用螺丝刀更容易打开罐盖?罐盖凸起的边缘起到了什么作用?

任务:设计“研究建立杠杆需要哪些条件”的方案。要求学生利用简图进行研究和记录。

讨论:各小组讨论研究方案,思考建立杠杆所需要的条件。

交流:请部分小组介绍本小组的研究方案。各小组对具体的方案个案进行质疑、梳理和完善,提出修改意见。

活动:各小组根据修改后的研究方案进行实验,探讨建立杠杆所需要的条件。

交流: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小结:通过小组的实验结果,老师利用课本图进行解说。认识什么是杠杆,杠杆各部分的专业名词(阻力作用点、支点、动力作用点等)。

媒体:播放“杠杆” 视频。

四、活动三:用杠杆做个“起重机”

媒体:出示课本图。

任务:根据杠杆原理搭建一架简单起重机搬运重物,并研究支点的位置变化与省力情况的关系。

材料:提供搭建起重机模型的必要材料。

要求:各小组制定自己的研究方案进行“起重机”研究:改变支点的位置

4 (从靠近动力作用点慢慢移动到靠近阻力作用点),测量力的变化,并进行记录。

活动:小组活动。根据各组的研究方案进行探究实验。

交流:各小组介绍本小组的实验情况,全体同学对各小组的研究结果进行质疑、补充、梳理,加深对杠杆的认识。

小结:杠杆的支点越靠近动力作用点,搬运重物就越费力,动力大于阻力时,这时的杠杆是费力杠杆;相反,杠杆的支点越远离动力作用点,搬运重物就越省力,动力小于阻力时,这时的杠杆是省力杠杆。

讨论:费力杠杆和省力杠杆各有什么不同?找一找身边常见的费力杠杆和省力杠杆。

五、课堂小结。

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杠杆的平衡

内容标准:

1. 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2.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 2. 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3. 动手制作简易小天平。 能力培养目标

1.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 2. 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科学小制作; 3. 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 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

3. 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教学方法

第2课《杠杆的平衡》是《简单机械》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是在第1课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杠杆的原理,知道怎样使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本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认识杠杆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探

6 究“杠杆的平衡”,了解怎样才能使杠杆和天平保持平衡。教材还安排学生“制作简易小天平”、“寻找生活中的杠杆”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实验现象,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寻找使用杠杆的事例,并尝试设计实验和开展科学小制作,进一步加深对杠杆的认识。

跷跷板是孩子们最喜欢玩的一种游戏。本课的任务驱动页,就是通过波 波与小胖玩跷跷板的游戏而引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身材矮小的波 波和小胖如何在跷跷板上保持平衡,甚至小胖反而能被波 波撬得老高,这是什么原因呢?到底藏着什么奥秘?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3个活动,活动1“研究杠杆的平衡”,让学生通过改变实验条件,调整杠杆尺上挂钩码的位置,研究如何才能使杠杆尺达到平衡;活动2“制作简易小天平”,让学生通过制作简易小天平的活动,加深对杠杆知识的理解;活动3“寻找生活中的杠杆”,则是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杠杆,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找出各种杠杆的支点的位置。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实验观察——搜集数据——分析交流——归纳运用 重点难点

通过改变实验条件,研究如何才能使杠杆尺达到平衡。 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铁架台和横杆、钩码、透明塑料罐、大小一致的瓶盖或塑料碟子、棉线、夹子、回形针、大头针、白纸、钳子、指甲钳、镊子、剪刀、起子、开瓶器、筷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7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小胖和波 波在玩跷跷板,波 波为什么能把小胖撬起来呢? 讨论:小胖有机会反败为胜吗?可以怎样做? 跷跷板运用了哪种简单机械的原理?

思考:跷跷板是一种杠杆,你能找到它的阻力作用点、支点、动力作用点吗?

二、活动一:研究杠杆的平衡

导入:我们试一下改变波 波和小胖的位置,看看有什么情况发生。 媒体:播放“跷跷板” Flash动画。

问题:改变了波 波和小胖的位置,跷跷板的平衡就改变了。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呢?

讨论:学生进行讨论,并说出理由。 媒体:出示课本图。

指导:我们利用带孔眼和支架的尺子,以及质量不同的钩码,模拟跷跷板游戏,看看其中有什么奥秘。

演示:利用铁架台和横杆搭建一个杠杆尺,研究秤杆平衡的问题。 问题:如果在杠杆的左边挂两个钩码,右边应怎样挂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

是不是在横杆的右边随便挂两个钩码就可以使杠杆尺平衡? 讨论:小组讨论,设计杠杆尺研究实验和记录表。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各自的实验设计,全班师生对方案进行梳理和完善,确定实验和统计的方法。

任务:进行杠杆尺研究实验,收集数据,找出使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8 活动:根据实验记录表的提示,分小组研究杠杆平衡的问题,并填写实验记录。

讨论:小组讨论,整理收集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杠杆平衡的规律。

媒体:播放“研究杠杆的平衡” 视频。

小结:当杠杆尺左侧的长度(可使用固定的格数表示)与钩码的质量的乘积,与杠杆尺右侧的长度(可使用固定的格数表示)与钩码的质量的乘积相等时,杠杆尺就达到了平衡状态。

三、活动二:制作简易小天平

导入:当杠杆尺左侧的长度与钩码的质量的乘积与杠杆尺右侧的长度与钩码的质量的乘积相等时,杠杆尺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是杠杆平衡的规律。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规律,设计一个可以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吗?

设计: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一个简易天平。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全班师生对各方案进行思考和完善,选定合适的设计方案。

媒体:出示课本图(天平的制作)。

指导:教师指导,强调制作中的注意要点。

活动:学生选定自己的设计方案,分小组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天平。

交流: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制作作品。其他小组的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 拓展:用自己制作的小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指导:教师说明在使用小天平过程的注意事项: 1.先调节小天平的平衡。

9 2.注意用小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正确方法。

四、活动三:寻找生活中的杠杆

媒体:出示课本图。

导入:你见过这些工具吗?你觉得它们属于杠杆吗?

讨论:学生进行讨论,并说出理由。

活动:小组活动,在课本图中指出这些利用杠杆原理制作的工具的支点所在位置。

媒体:播放“生活中的杠杆” 视频。

交流:各小组进行交流,更进一步认识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

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3 滑轮、轮轴与齿轮

内容标准: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齿轮、滑轮等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滑轮、轮轴等; 2. 了解滑轮、轮轴和齿轮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能力培养目标

1.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3. 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 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

3. 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教学方法

第3课《滑轮、轮轴与齿轮》是《简单机械》这一单元的第三课。本课是在认识杠杆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其他的简单机械——滑轮、轮轴与齿轮的知识,了解滑轮、轮轴和齿轮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本课通过让学生亲历体验简单而容易操作的活动,对滑轮、轮轴、齿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特点有所了解,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

11 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7个活动。本课设计了一个有趣的任务驱动页:主题人物在工地上,思考着有关吊车的问题,从而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紧接着,活动1 “几种奇特的轮子”,让学生从外观上对滑轮、轮轴和齿轮进行初步的感知;活动2“研究滑轮的作用”,让学生利用滑轮和绳子等简单材料学习滑轮的连接方式,认识滑轮,了解滑轮的作用;活动3“制作小吊车”,则在了解滑轮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组装滑轮组,制作小吊车,从而进一步认识滑轮组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4“拔河比赛”是通过一个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加深对滑轮作用的了解。以上4个活动都是关于“滑轮”的探究活动。活动5和活动6则是研究轮轴的活动。其中活动5 “寻找生活中的轮轴”通过寻找轮轴的活动,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6“研究轮轴的作用” 在通过分析轮轴中的轮与轴,进一步加深对轮轴特点和作用的了解。活动7是研究另一种简单机械——齿轮,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齿轮的作用和特点。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猜测假设——实验观察——分析交流——搜集信息——拓展应用 重点难点

通过对研究主题的观察、比较和分析,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滑轮、轮轴和齿轮的特点。 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滑轮、轮轴和齿轮、铁架台、钳子、扳手、螺丝刀、钉子、螺丝、钩码、测力计、绳子、汽车方向盘的模型、木板、垒球棒、四驱车模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2 媒体:出示课本图。

导入:在工地上,大吊车正在轻松地把大捆的钢材吊起来。 问题:吊车的力气真大!是什么让吊车能轻松地吊起沉重的钢材呢? 媒体:出示吊车的图片。

质疑:观察吊车图片,吊车上的轮子到底起什么作用?

二、活动一:几种奇特的轮子

导入:为了研究轮子中蕴藏的科学道理,我们就要找出身边常见的一些轮子。

媒体:出示课本图

一、课本图

二、课本图三。

讨论:这些轮子的外形有什么特点?你知道它们为什么要做成这个样子? 交流: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教师对答案进行梳理和完善,引导学生认识几种不同的轮子。

媒体:播放“滑轮” 视频、“轮轴” 视频和“齿轮” 视频。 小结:认识三种不同的轮子。 滑轮:轮子的边缘带有槽。

轮轴:大轮和小轮叠在一起,由大轮(通常是把手)带动小轮(转轴)转动。

齿轮:轮子边缘带齿。

拓展:这三种轮子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我们还能找出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这些轮子?它们有什么作用?

三、活动二:研究滑轮的作用

媒体:出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图片。

导入:这是两个滑轮的图片。大家能找出这两个滑轮有什么不同吗?

13 交流: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动滑轮和定滑轮。 小结:

定滑轮: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 动滑轮: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

问题:这两种连接方法不同的滑轮在使用中作用是否相同?我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自己的想法吗?

设计:小组活动。利用常见的材料设计实验。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本小组的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梳理和完善,强调制作中的注意要点,并选定最佳的实验方案。

指导:介绍测力计,引导学生利用测力计进行数据测量。

活动:小组活动。学生根据小组选定和优化的实验方案,分小组利用滑轮、钩码和测力计进行实验,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分别研究动滑轮和定滑轮吊起相同重物时,用力的方向和大小有什么不同。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本小组的实验数据以及观察的发现,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和完善,引导学生从数据的分析中了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媒体:播放“滑轮” 视频。

小结: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不省力。 动滑轮: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可以省力。 拓展:在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动滑轮和定滑轮?

四、活动三:制作小吊车

教具:出示铁架台、钩码、两个小滑轮、绳子。

导入:这里有一些实验用的材料,大家能不能把这些材料组装成一个可以搬运重物的滑轮装置呢?

14 活动:分小组动手制作一个符合要求的滑轮装置。

汇报:请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设计,引导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评价,完善小组的滑轮装置。

问题:这个滑轮装置在搬运重物中,有什么特点?是不是省力滑轮? 讨论:小组进行讨论,思考原因。

活动:小组活动。各小组学生利用测力计测量本小组设计和制作的滑轮装置,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表格中,并进行分析。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实验数据和发现,教师引导其他同学进行质疑、梳理和完善,引导学生从数据的分析中发现滑轮装置的特点。

小结:动滑轮和定滑轮各有其优点和缺点。如果合理组合利用,就能设计一个既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的滑轮装置——滑轮组。

最简单的滑轮组是由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使它们互相搭配,就能充分发挥滑轮的各自优点,组成一个既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的滑轮装置。

五、活动四:拔河比赛

导入:琪琪和波 波进行拔河比赛,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交流: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问题:如果琪琪和波 波利用定滑轮进行拔河比赛,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媒体:出示课本图。

交流: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引导学生从定滑轮的作用特点去分析。

问题:如果琪琪利用动滑轮与波 波进行拔河比赛,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交流: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引导学生从动滑轮的作用特

15 点去分析。

小结: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但不省力,所以波 波比琪琪力气大,波 波赢了;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以改变用力的方向,所以虽然波 波比琪琪力气大,但是琪琪只需要较小的力气就可以拉动波 波了。

六、活动五:寻找生活中的轮轴

导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可以利用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不同特点来设计工具,使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更为方便。其实,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轮子”,也是我们工作中常用的简单机械。

媒体:播放“轮轴” 视频。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在这些工具中,哪里藏着轮轴?请尝试把它们找出来。

讨论:小组讨论。轮轴的外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把轮轴设计成这种结构?

交流:请各小组代表介绍本小组的想法和意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认识轮轴。

小结:大轮和小轮叠在一起,由大轮(通常是把手)带动小轮(轮轴)转动的轮子就叫轮轴。

拓展:生活中常运用轮轴。我们还能在哪里找到轮轴?这些轮轴起到什么作用?

七、活动六:研究轮轴的作用

导入:不借助任何工具,仅用双手能把螺丝拧进木板里吗? 媒体:出示课本图。

交流:交流各自的想法,引导学生理解使用工具能更省力、更有效率。

16 思考:选用什么工具能更省力、更轻易地把螺丝拧进木板里?

引导:使用螺丝刀能更省力、更轻易地把螺丝拧进木板里,这是因为螺丝刀的柄和杆起到了轮轴的作用。螺丝刀的柄相当于“轮”,螺丝刀的杆相当于“轴”。

活动:分别把钳子、扳手、螺丝刀和钉子伸进带环的螺丝中,比较哪种工具使用起来更容易、更省力。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从轮(钳子、扳手、螺丝刀和钉子旋转时的圆周)和轴(螺丝的杆)的大小去比较和分析。

小结:轮轴中的轮子越大就越省力。 媒体:播放“轮轴” 视频。

拓展:准备一个垒球棒,请两个力气明显不同的同学,力气大的握住垒球棒细的一端,力气小的握住垒球棒粗的一端,大家向相反的方向拧,看谁能把棒子拧过来。

思考:为什么握住垒球棒粗的一端比较容易拧过来?引导学生从轮轴中的轮子越大就越省力的角度去比较分析。

八、活动七:研究齿轮的作用

媒体:出示齿轮图片。

导入:除了滑轮、轮轴以外,还有一种常见的轮子——齿轮。 媒体:播放“齿轮” 视频。

问题:齿轮的边缘都有许多大小不同的齿。齿轮有什么作用呢? 任务:研究齿轮的作用:

动力是否可以由一个齿轮传递到另一个齿轮? 齿轮的转动方向有什么不同?

17 不同大小(齿数)的齿轮,转动速度有什么不同?

活动:学生分组研究齿轮的作用,记录实验结果,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探究齿轮的作用和特点。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本小组的发现。引导学生分析齿轮的作用和特点。 小结:在相互咬合的大小两个齿轮中,动力可以由大齿轮传递到小齿轮,也可以由小齿轮传递到大齿轮;两个齿轮的转动方向相反;小齿轮转动速度快,大齿轮转动速度慢。

九、拓展:齿轮传动装置

导入:除了普通齿轮以外,还有各种形状的齿轮。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这些齿轮是怎样传递动力呢?

引导:引导学生分析各种齿轮传递动力的特点。

小结:动力可以从一个齿轮传递到另一个齿轮,并改变运动状态。

十、课堂小结。

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4 斜面

内容标准: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斜面这种简单机械的使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斜面; 2.了解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 2.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 3.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

3.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教学方法

第4课《斜面》是《简单机械》单元的第四课。本课是在之前学习了杠杆、滑轮、轮轴和齿轮等简单机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斜面的知识。

本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着重是让学生对斜面这种简单机械有所了解,知道使用斜面可以省力,提高工作效率。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许多好处和便利。

19 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3个活动。利用一块木板做成斜面来搬运货物,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但是,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这种斜面其实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本课的任务驱动页就是通过工人利用斜坡往卡车搬运机器的事例,引发对斜面作用的思考。然后,通过活动1“研究斜面的作用” 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斜面的活动,了解斜面的特点和作用。接着,活动2“变形的斜面” 巧妙地设计一个有趣的实验:把用纸做成的斜面卷到铅笔上,让学生发现问题,研究变形的斜面,了解斜面的作用。活动3“斜面的应用” 指导学生研究变形的斜面有什么特点,什么地方用到了这些斜面,从实际生活中寻找应用斜面的事例,加深对斜面的了解。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搜集数据——分析整理——归纳应用 重点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利用斜面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木板、测力计、绳子、卡纸、螺丝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导入:工人在搬运重物上车。没有重型机器的帮助,他们只是利用一块木板就轻松地把重物搬上了汽车。

问题:这块搭成斜面的木板起到了什么作用? 思考:认识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二、活动一:研究斜面的作用

20 导入:人们从低处把重物搬运到高处时,常常会在高低处之间用木板架设一个斜面。

问题:这些斜面有什么作用? 媒体:出示课本图。

设计:设计探究斜面作用的实验。

引导:利用测力计进行测量,观察同一个重物在垂直提升和沿斜面提升时的重力分别是多少?

按上述的方法,分别测量不同的重物,观察结果有什么变化?

尝试改变斜面的角度,分别测量同一重物的重力,观察结果有什么变化? 按改变斜面角度的方法,分别测量不同的重物,观察结果有什么变化? 活动:小组活动。根据设计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从中找出规律。 交流:请小组代表介绍本小组的实验数据以及找出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斜面的作用。

小结:利用斜面可以省力。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越小,沿斜面提升重物就越省力,但是经过的路程就越长。

媒体:播放“斜面” 视频。

拓展:当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90。时,斜面便垂直于水平面。这时还能省力吗?

三、活动二:变形的斜面

教具:出示一张三角形的卡纸。

导入:这是一张三角形的卡纸,如果把它卷到铅笔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活动:把三角形的卡纸卷到铅笔上,看看有什么发现。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认识变形的斜面。

21 讨论:这种“卷起来”的变形斜面有什么特点? 媒体:出示课本盘山公路图。

引导:在卡车车厢与地面之间放一个平直的斜面,搬运重物时就可以省力;但在一座大山的山顶与山脚之间就不能放一个平直的斜面了,因为距离太远。

山顶与山脚之间的盘山公路实际上就是一个“卷起来”的变形斜面,汽车利用这个变形的斜面来爬坡就可以省力,但是就要行驶更多的路程。

拓展: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这种“卷起来”的斜面?

四、活动三:斜面的应用

媒体:出示盘山公路、飞机货舱输送带、商场的自动扶梯、登山旋梯、高层停车场的斜坡、大桥的引桥的图片。

导入:这里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设施,你能不能说说它们是利用了哪种简单机械的原理?

讨论:分析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斜面的认识和了解。 目的:了解人们怎样利用斜面,懂得解释斜面的作用。 拓展:寻找生活中应用斜面的例子。

五、课堂小结。

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5 研究自行车

内容标准: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等。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2. 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在实际中的应用。 能力培养目标

1.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的能力; 2. 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验证; 3. 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 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

3. 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教学方法

第5课《研究自行车》是《简单机械》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教材利用研究自行车中的简单机械,把前几课所学习的有关内容综合起来,对所学的简单机械进行综合的观察、认识、应用,使学生知道简单机械的应用无处不在。

自行车是人们综合应用简单机械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本课通过一系列探究

23 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观察自行车,寻找隐藏在自行车里的杠杆、滑轮、轮轴和斜面,并且有机地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综合的分析、归纳能力,以加深对简单机械的理解。

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在任务驱动页里,主题人物围绕着一辆变速自行车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简单机械的问题。在接下来的活动1“自行车中的简单机械”中,鼓励学生在自行车中发现简单机械的应用,加深对简单机械的了解;接着,活动2“变速自行车中的秘密”, 从变速自行车的传动部分入手,了解自行车传动装置,研究变速自行车前后齿轮的搭配,对简单机械的应用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观察思考——分析交流——归纳运用 重点难点

识别自行车里的简单机械,了解这些简单机械的实际作用。 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自行车,变速自行车。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导入:波 波和其他小朋友围着自行车在研究。 问题:自行车里都应用了哪些简单机械呢?

交流:交流各自的想法,看看能发现哪些地方应用了简单机械。

二、活动一:自行车里的简单机械

导入:自行车由许多部件组合而成,我们先来认识各部件的名称。

24 媒体:出示课本图或自行车的实物。

思考:自行车各部件有什么特点?

问题:在设计自行车的各个部件时,工程师都做了周详的考虑。自行车中的许多部件实际上都是一种简单机械。我们能认识这些简单机械在自行车里的作用吗?

任务:观察自行车的图片或实物,研究其部件所运用的简单机械原理,以及它们所起的作用。

活动:小组活动,研究自行车中的简单机械。 交流:各小组代表介绍本小组的研究成果。 媒体:播放“自行车” 视频。 小结:

自行车部件

简单机械的类型

所起的作用

车把

杠杆、轮轴

转向、平衡

踏脚与大链轮

轮轴

动力传递

刹车装置

杠杆、滑轮、轮轴

刹车

„„

„„

„„

三、活动二:变速自行车的秘密

媒体:出示课本图。

导入:这是一种新型的自行车,大家认识它吗?它和普通的自行车有哪些

25 不同?

引导:引导学生认识变速自行车的可变速特点。

问题:变速自行车可以改变速度,使我们在不同的路况中都能方便地行驶。请仔细观察变速自行车,看看它的哪个部件能起到变速的作用?

活动:

1. 观察变速自行车,找到自行车的传动部分,通过画图了解自行车的动力是如何传递的。

2. 观察变速自行车的变速器,看看它是由什么简单机械组成的?这些简单机械是如何运动的?试试探究变速器的变速原理。

思考:利用简图进行分析。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的结论进行梳理和完善。

小结:

了解自行车的传动部件:踏脚板、大链轮、链条、小链轮、后轮。 了解自行车的传动过程:踏脚板→大链轮→链条→小链轮→后轮。 了解变速自行车的传动部件:踏脚板、大链轮、链条、小链轮、后轮和叠加在大小链轮上的齿轮。

了解变速自行车的变速原理:叠加在大小链轮上的齿轮大小不同,通过手把的调节,组合成不同的搭配,使传动装置搭配出不同的转速。

拓展:自行车发明于19世纪初,后来经过不断的改良,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你知道有哪些不同年代的自行车吗?它们有哪些特点?你还可以在现有的自行车中加以改良,设计一辆更方便、更省力的自行车吗?

四、阅读:自行车博览会

26

五、课堂小结。

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6 珍贵的淡水

内容标准:

1. 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 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 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 知道地球上淡水资源非常匮乏。 能力培养目标

1. 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2.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水资源,保护自然资源; 2.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方法

第6课《珍贵的淡水》是《自然资源》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主要通过对日常的生活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使学生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通过对资料数据的对比和分析,使学生了解地球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的匮乏。在一系列活动中,帮助学生利用简单表格、图形和数据统计等方法整理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对自然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同时,使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的自然

28 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加强其社会责任感,树立保护水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心。

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3个活动。活动1“积少成多”,让学生通过测量滴水情况,调查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现象;活动2“淡水资源知多少”,是通过对资料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了解地球的水资源分布情况;活动3“我该怎样用水”,则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制定用水计划,鼓励学生科学用水,了解节约用水的意义,培养其节水意识。

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了《走进水世界》一课,知道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水球”。从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也可以看到,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地球的表面大部分都是水域。但为什么还要保护水资源呢?教材通过简单的填图方式,形象地展示了可利用淡水在水体中的比例,让学生感受到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的珍贵。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搜集数据——资料分析——讨论归纳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的方法,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匮乏情况。 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地球仪、烧杯、量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情景:在学校食堂的洗手池旁,由于波 波洗完餐具后,没有把水龙头关好,

29 自来水在不断地滴流。妍妍赶紧把水龙头关掉。波 波却觉得水多的是,浪费几滴水不要紧。

讨论:水真的很多吗?真的不怕浪费吗?

思考: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做?

二、活动一:积少成多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如果水龙头没关紧,不断地滴水,一天到底会浪费多少自来水? 任务:测量一个水龙头滴水一天浪费的水量。

活动:将水龙头调整到滴水状态,放一个烧杯在下面接水。10分钟后,用量筒测量烧杯里接到的自来水水量。

目的:通过学生实验,亲身感受水龙头在滴水状态下水的流失情况。 调查:调查生活中其他浪费用水的现象。

三、活动二:淡水资源知多少?

媒体:出示课本图或地球仪。

问题:观察地球仪,看看地球的水在哪里?

活动:观察地球仪寻找地球的水资源,并将发现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中。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发现,了解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 问题:既然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十分广泛,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是否说明地球上的水资源十分丰富?

引导:地球上的水体虽然很多,但可被人类利用的却不多。

活动:阅读课文的资料文字,根据数据,填画模拟水资源分布比例表。 讨论:各小组根据模拟的水资源分布比例表,讨论为什么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但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十分贫乏。

30 媒体:播放“珍贵的淡水资源” 视频。

小结:通过阅读资料和分析数据,认识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十分贫乏,只占水资源的2.5%,而可以被人类利用的仅占淡水资源的0.3%。

四、活动三:我该怎样用水?

问题:地球水资源中,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不到总量的万分之一,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交流:与同学交流各自的想法。引导学生认识水资源的珍贵。 讨论: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资源的现象?

活动:小组活动。根据大家了解到的情况,针对浪费水的现象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大家一起珍惜和爱护水资源。

五、课堂小结。

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7 宝贵的耕地

内容标准:

1.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2.知道我国耕地资源非常匮乏。 能力培养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2.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3.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3.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方法

第7课《宝贵的耕地》是《自然资源》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主要通过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归纳,使学生对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有初步认识,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并且了解我国耕地资源尤其匮乏的事实。从而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建

32 立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的决心。

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和一个“网上学”的内容。本课的任务驱动页是主题人物在建筑工地上议论 “为什么不用红砖呢?”引出了一个与土地资源有关的讨论。在活动1“为什么禁用红砖?”中,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数据计算,使学生知道禁用红砖的意义,意识到保护耕地的重要性,意识到不使用红砖是保护耕地的好办法。活动2“调查我们周围耕地的情况”通过对资料数据的整理、分析,了解耕地的情况。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开放改革,经济不断腾飞,城市和农村都不断地发展,大建楼房,使得我国的土地资源更加紧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为此,教材安排了学生调查的活动,要求学生对自己周围耕地的使用情况作一次调查,知道人类发展与耕地受到破坏的矛盾,思考保护耕地的问题。网上学“介绍家乡的土地资源情况”,是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在互联网进行讨论的方式,收集各地土地资源情况,交流保护家乡耕地的措施。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搜集数据——数据分析——讨论归纳 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和解读数据,了解我国耕地资源匮乏的情况,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情景:在建筑工地上,建筑工人正用轻质砖砌墙。

33 问题:工人为什么不用红砖砌墙?

思考:大量使用红砖是否会破坏我们宝贵的耕地资源?

二、活动一:为什么禁用红砖?

媒体:出示市政府禁用红砖的通知。

问题:制造红砖需要什么作为原材料?为什么政府要禁用红砖?

引导:引导学生认识红砖的原材料来自耕地中的黏土。红砖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

汇报:制作红砖会消耗耕地吗? 媒体:出示课本图。

活动:小组活动。算一算,如果要建造一栋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的18层大楼,需要使用多少红砖?要生产这些红砖,需要耗费多少面积的耕地?

交流:小组交流,认识使用红砖作为建筑材料将造成严重的耕地破坏问题:一块红砖的体积约为24厘米×12厘米×6厘米 = 1728立方厘米 = 0.001728立方米,建造一栋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的18层大楼,需要使用230万块红砖,其体积约为0.001728立方米×2300000 = 3974.4立方米。如果挖土1米深,则要耗用2974.4平方米的耕地,近半个足球场大小。

资料:我国人均耕地为0.095公顷,还不到世界人均拥有量的一半。人口多、人均耕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靠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3%的人口,可见我国土地资源多么珍贵!

媒体:播放“宝贵的耕地” 视频。

目的:通过计算,使学生知道禁用红砖的意义,意识到保护耕地的重要性。

三、活动二:调查我们周围的耕地情况

导入: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腾飞,城市和农村都不断地发展,使得我国

34 的土地资源更加紧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问题:为什么耕地面积会不断减少?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什么?

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观察所得,讨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原因。

交流:小组代表介绍本小组的讨论结果,了解人类的发展与耕地受到破坏是一对矛盾体。

拓展:能否提出一个方案来尝试解决这对矛盾,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可以保护好、利用好耕地资源?

四、课堂小结。

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

8 保护生物资源

内容标准:

1.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

2.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3.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保护濒危动植物的重要性;

2.了解当地的动植物资源,意识到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能力培养目标

1.体验在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2.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3.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方法

第8课《保护生物资源》是《自然资源》单元的第三课。本课主要通过对当地的动植物资源的调查,了解保护濒危动植物的重要性;通过对证据运用、逻辑推理等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意识到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培养保护自然资源的习惯。

36 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一个活动和一个讨论。本课的任务驱动页从主题人物参观自然保护区,提出“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呢?” 的研究主题开始,结合教材提供的资料“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培育出杂交水稻”,让学生了解从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生物的消亡对其他生物的生存、延续都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接着,通过开展“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植物?”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了解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性;“调查自然保护区” 活动,则通过对资料数据的整理、分析,了解耕地的现状,了解当地的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及保护措施和成效。让学生意识到保护野生动植物不仅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也是一项重要的产业。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讨论交流——搜集数据——分析思考——讨论交流 重点难点

通过对当地的动植物资源的调查和分析,了解野生动植物的现状,从而意识到保护濒危动植物的重要性,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情景:在自然保护区里,憨厚、可爱的大熊猫正在吃着竹子。波波说:“大熊猫真可爱,它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

媒体:出示我国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的图片(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自然保护区、卧龙自然保护区、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37 问题: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呢?

讨论:通过阅读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研究杂交水稻等事例,讨论野生动植物对科学研究的作用,以及我们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性。

媒体:播放“保护生物资源” 视频。

小结:地球上的生物物种超过200万种。但是,人类的活动对野生动植物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随着滥伐森林和生态环境被破坏,近几个世纪以来全世界灭绝的野生动植物种类数以千计,许多动物和植物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

从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生物的消亡对其他生物的生存、延续都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地球上的物种及其生态环境。人类对世界上千百万遗传物种的保护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大问题。

三、活动:

媒体:出示卧龙自然保护区图片。

问题:什么是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保护什么?什么样的区域能被列入自然保护区呢?

媒体:播放“保护生物资源” 视频。

资料:一般来说,自然保护区是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的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环境、地质构造以及水源等自然综合体为核心的自然区域。在这块区域内,人的各种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以使这一区域内的保护对象保持无人为干预的自然发展状况。自然保护区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自然综合体的陈列馆和野生动植物的基因库,而且对自然环境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包含某个核心对象的陆地及水体为主要任务,所以,自然保护区应该保护的是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

38 区、水源涵养区等。

引导: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以后,自然环境和野生动植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现在,我国各地的国家级、省市级自然保护区已相继建立,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和各种野生动植物资源。

活动:对我们居住的地区(城市)的自然保护区进行调查,了解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有没有改善,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有没有明显变化。

目的:通过调查,使学生对自然保护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

9 矿产资源

内容标准:

1.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

2.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3. 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 知道主要的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 2. 了解一些其他的非金属矿产。 能力培养目标

1. 有搜集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2. 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 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3.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方法

第9课《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单元的第四课。本课主要通过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了解主要的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其他非金属矿产等资源情况;通过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和归纳,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从小养成保护自然资源的习惯。

40 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3个活动。本课在任务驱动页里,设计了一个矿山开采矿石的情景,引入有关矿产问题的学习。紧接着,教材设计了活动1“金属材料是从哪里来的?”的知识学习活动,从钢铁的生产步骤开始,让学生了解钢铁的冶炼过程,知道钢铁在国民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还要求学生在了解钢铁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活动2“全身是宝的石油”,提供“石油”的学习资料,让知道石油是主要的能源矿产,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活动3“能源矿产还有多少?”通过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世界上现已初步查明的能源矿产的储量,再通过简单的计算,了解能源矿产还可以开采多少年,从而得到珍惜矿产资源的启迪。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资料搜集——分析讨论——归纳应用 重点难点

通过搜集和分析资料,了解主要的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及非金属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的稀有性特点,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从小培养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情景:波波和琪琪在参观矿山,看到矿山开采的情景。 问题:工人为什么要开采矿石?这些矿石有什么用途? 目的:通过主题人物的对话,引出有关矿产知识的学习主题。

41

二、活动一:多发材料是从哪里来的?

问题:大家是否知道钢铁是从哪里来的? 思考: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议一议。 媒体:出示课本图(常见的铁矿石)。

引导:铁矿石是金属矿产中最普通的一种。我们以铁矿石的提炼为例,一起来了解金属材料是从何而来的。

媒体:出示课本图(铁水出炉)。

引导:首先,把铁矿石与焦煤和石灰石混在一起,然后用鼓风机吹进热风,使炉温达到1500℃以上,铁就熔化了,大多数杂质会漂浮在铁水表面。去掉杂质后,就成了生铁。生铁仍然含有碳等杂质,性质比较脆。对于要求不高的铸件,就可以用生铁铸造。

如果把生铁和废钢混和在一起,放进炼钢炉,用鼓风机吹入氧气进行煅烧,大多数碳会被燃烧掉。

钢是一种坚韧牢固的材料,可用于建造桥梁、建筑物和各种装载重物的物体。炼钢时,如果我们加入少量的铬和镍,就能制成不锈钢。不锈钢可用于制造发动机部件、餐具和手术器具等,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小结:铁矿石通过高温冶炼,就提炼出钢铁材料。 铜材和铝材也是通过黄铜矿石和铝土矿石提炼而成的。 问题:大家知道钢铁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吗?

拓展:生活中哪些用品是用金属材料制造的?它们使用了哪些金属矿产?

三、活动二:全身是宝的石油

媒体:出示课本图片。

导入:我们已经知道,矿石能提炼出各种各样的金属材料。除此之外,有

42 一些能源矿产,如石油,还能提炼出一些能源物质。

问题:石油能生产出什么产品?

引导:石油是可燃性物质,是当今世界主要的能源矿产之一。石油又被称为“黑色的金子”,是百业之母。

讨论:为什么说石油是“黑色的金子”?它有什么用途?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认识,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石油的重要作用。 资料:石油的用途非常广泛,除了人们熟知的可以加工成各种成品油(如汽油、柴油、航油、燃料油、润滑油等)外,它还是化工产品重要的基础原料。已知约有5000多种化工产品的原料来自于石油及天然气,特别是有机化工的8种基本原料有7种来自于石油,其中的乙烯是与钢铁、水泥并称的工业化三大基础材料之一。

石油还对农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化肥、农药、农机等,都离不开石油。

总之,人类的衣食住行,哪样也离不开石油。

四、拓展:石油来自哪里?

导入:石油是地球给予我们人类的珍贵礼物,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媒体:出示课本图片。

介绍: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无机论,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浆中形成的;另一种是有机论,即各种有机物如动物、植物、特别是低等的动植物像藻类、细菌、蚌壳、鱼类等死后,埋藏在不断下沉缺氧的海湾、潟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经过许多物理化学作用,最后逐渐形成为石油。

延伸:通过你的了解,你会认同哪一种的说法?你还能猜想石油形成的其他说法吗?

43

五、活动三:能源矿产还有多少?

导入:石油、煤和天然气等能源矿产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能源矿产的形成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时间。目前已探明的能源矿产非常有限,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对能源矿产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从而造成了能源矿产日益减少与人们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

媒体:出示课本图片。

活动:算一算,能源矿产还能开采多少年。 媒体:播放“珍惜矿产资源” 视频。

讨论:不难看出,能源矿产很快就会被人类开发完。能源危机正威胁着人类,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拓展: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说,它对人类的生存、进化和繁衍起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中开发利用了大量非金属矿产,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举世闻名的中国瓷器、火药技术为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

六、课堂小结。

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

10 海洋宝库

内容标准:

1.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

2.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3.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要保护海洋资源的方法;

2.了解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 能力培养

1.具有搜集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2.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3.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方法

第10课《海洋宝库》是《自然资源》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从认识渔业资源入手,了解在海洋这个巨大宝库里,蕴涵了大量的宝贵资源。并意识到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与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意义。

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3个活动。海洋中的生物资源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资

45 源类型,活动1“为什么要休渔?”主要以资料分析为主,采用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学习,讨论休渔的作用,认识保护渔业资源的意义,并思考如何才能合理地利用海洋渔业资源。活动2“海洋有什么可利用的资源 ?”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海洋资源,了解它们的用途。在组织这个活动时,教师可以准备好充足的背景资料,并同时发动同学们在课前寻找有关的资料,了解海洋有什么资源,以及怎样利用好这些资源。在组织讨论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如:海面上有什么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海洋里面有什么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海底下又有什么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这样分层思考,能让学生对有关海洋资源的种类及其开发和利用的认识更加深刻。最后,在“向海洋要宝”的拓展活动中,引导学生勾画人类未来开发和利用海洋渔业、海底矿产、潮汐发电等海洋资源的情景,对海洋宝库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资料搜集——分析讨论——归纳应用 重点难点

了解海洋资源的类型,形成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意识,培养保护自然资源的习惯。 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情景:主题人物来到了渔港上。当天天气很好,正是出海捕鱼的好时光。

46 问题:大小渔船全都停靠在海港里,丝毫开不出要准备出海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原来现在正值休渔期。在休渔期间,渔民不能出海捕鱼。 思考:为什么要设休渔期呢?

二、活动一:为什么要休渔?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什么是休渔?为什么要休渔?

引导:休渔期就是禁渔期。人们根据海洋鱼类的生长特点、生活习性和繁殖季节等特点,为了让海洋中的鱼类有充足的繁殖和生长时间,每年在规定的时间内,禁止任何人在规定的海域内捕鱼作业,对鱼类的生长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比如渤海湾近几年一般是6月15日~8月16日为休渔期。另外,还在某些海域设有禁渔区,在禁渔区里常年不允许捕捞任何鱼类。禁渔区一般是繁殖场或越冬场等。

夏季是海洋主要经济鱼类繁育和幼鱼生长的重要时期。研究部门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伏季休渔保护了主要经济鱼类的亲体和幼鱼资源,使海洋渔业资源得到休养生息,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

我国自1995年起在黄海、东海两大海区,1999年起在南海海区施行2至3个月的禁渔期以来,缓解了过多渔船和过大捕捞强度对渔业资源造成的巨大压力,遏制了海洋渔业资源衰退势头,增加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讨论:休渔期是否会有明显的效果?

交流:请各组同学说说本小组的想法,老师引导其他同学进行思考。 媒体:出示课本图。

47 小结:1994年我国还没有实行休渔制度,那时捕捞的带鱼平均每条只有70克。经过了休渔期后,带鱼的体重大大增加,达到了100克以上。另外,单网捕鱼量比以前大增。以前是“百网没有鱼”,如今是“一网百斤鱼”。

拓展:人们还采取了哪些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措施?

三、活动二:海洋里有什么可利用的资源?

导入:在浩瀚的海洋里,除了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以外,还蕴藏着丰富的宝藏。

问题:在海洋里,还有哪些资源? 媒体:播放“丰富的海洋资源” 视频。

交流:先小组进行议论,再请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海洋的其他资源。

资料: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我国的油气资源沉积盆地约有70万平方千米,石油资源量估计为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估计为14万亿立方米,还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即最有希望在本世纪成为油气替代能源的“可燃冰”。

我国管辖海域内有海洋渔场280万平方千米,20米以内浅海面积2.4亿亩,海水可养殖面积260万公顷,已经养殖的面积71万公顷。浅海滩涂可养殖面积242万公顷,已经养殖的面积55万公顷。

我国已经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7.5万平方千米多金属结核矿区,多金属结核储量5亿多吨。

小结:海洋是一个巨大宝库,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宝藏。需要我们合理地开发和利用。

讨论:海水里有没有其他值得利用的资源?

四、拓展:向海洋要宝

48 导入:海洋资源如此丰富,但目前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将来,人类总有一天会更广泛地、更大规模地开发海洋宝藏。

媒体:出示课本图片。

问题:你能想象一下未来的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情境吗? 任务:把你的想象用文字或图画表达出来。

五、课堂小结。

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

11 太阳系

内容标准:

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的; 2.知道太阳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列顺序,对它们的大小有直观的印象。 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方法

《太阳系》是《浩瀚的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视角由近及远,从太阳系到银河系再到河外星系、总星系,层层递进,图文并茂,使学生对宇宙形成一个总体的认识。

本课主要通过资料学习,使学生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通过模拟太阳系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大小、距太阳的远近等知识,较系统地了解太阳系内主要天体及其特点,

50

第二篇: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五年级科学教案 1.

地球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重点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知道地球表面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难点

地球内部的结构。 教具

地球仪、小船模型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船只进港出港。为什么从远处驶来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向远方驶去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线下?

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与地球的形状有关吗?

二、新课

(一)地球的形状 实验

模拟实验:将小船模形贴着地球仪表面来回移动,从另一侧观察小船模型。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

月食的时候地球的阴影是条曲线。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指导阅读p4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 简介 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船只进港出港。为什么从远处驶来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向远方驶去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线下?

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与地球的形状有关吗? 二.新课:

(二)地球有多大?

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

(三)海洋和陆地

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估算海洋和陆地的面积,使学生对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0

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10 拓展

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多少?

平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4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船只进港出港。为什么从远处驶来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向远方驶去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线下?

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与地球的形状有关吗? 二.新课:

(四)地球内部有什么

a)

介绍地球内部概况

b)

指导阅读p8的

“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作业:1.查找、收集人类近代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和数据。

2.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的知识。

板书设计: 1.地球

一、

地球的形状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

二、地球有多大?

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

三、海洋和陆地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0

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4 陆地约占地球表面的3/10

其他地形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3/4

四、地球内部有什么

2.

太阳

教学目的:

1.认识到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 2.了解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 重点

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 难点

有关太阳的一些知识

教具 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万物生长靠太阳吗?

二、新课

一)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 1.太阳直接给地球提供了光和热;

2.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成为大气、水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 3.煤炭、石油等矿产的能量是古代生物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能还可以被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等装置被人们直接利用。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万物会怎么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万物生长靠太阳吗?

二、新课

二)能量巨大的太阳

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层和大气层。核反应区半径约是太阳半径的1/4,其间进行的氢核聚变提供了太阳经久不衰的巨大辐射的能源。在辐射区内,通过光子的多次吸收、再发射过程把核反应区发射的高能γ射线变成低能的可见光和其他形式向外传送到对流层。对流层里物质的对流、湍流(及湍流产生的噪声)和大尺度的环流把太阳内部的能量传输到太阳表面,并通过光球辐射出去。

太阳每分钟发出的总能量约为每分钟2.273×1028焦。而地球上仅接收到这些能量的22亿分之一。太阳每年送给地球的能量相当于100亿亿度电的能量。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无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

三、作业:调查周围的人们怎样利用太阳能。

板书设计 2.太阳

万物生长靠太阳吗?

一、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 1.太阳直接给地球提供了光和热;

2.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成为大气、水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 3.煤炭、石油等矿产的能量是古代生物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能还可以被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等装置被人们直接利用。

二、能量巨大的太阳

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无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

3.

月球

教学目的

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2.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3.了解更多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重点

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难点

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具

三球仪、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农历二月初一晚上,某牛棚的的牛被偷走了。第二天,探长把某嫌疑犯捉回来审问。疑犯对探长说:“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张三从牛棚中偷走了牛”。探长马上断定疑犯在撒谎。 为什么探长说他在撒谎?是不是牛被偷的晚上根本没有月光?每个月的初一是否有月光?怎样能知道呢?

二、新课

一)观察月相的变化

教师在教室制作一张大的观察记录表,让学生把每天观察的记录画到表中。 同学们对月相进行了一个月的观察,大家有什么发现? 分析观察记录表,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农历二月初一晚上,某牛棚的的牛被偷走了。第二天,探长把某嫌疑犯捉回来审问。疑犯对探长说:“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张三从牛棚中偷走了牛”。探长马上断定疑犯在撒谎。 为什么探长说他在撒谎?是不是牛被偷的晚上根本没有月光?每个月的初一是否有月光?怎样能知道呢?

二、新课

二)月相变化的原因

做一做模拟实验,思考产生月相变化的原因。 出示月球模型。

月球黑和白的一面分别代表什么?月球绕地球转一圈大约要多长时间? 教师:

月球黑的一面是太阳照不到的一面,从地球上看就是黑色的。月球绕地球转一圈需要29.5天,代表一个月相变化周期。 演示三球仪

观察三球仪三球间的相互运动,思考月相变化的原因。

对月相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 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农历二月初一晚上,某牛棚的的牛被偷走了。第二天,探长把某嫌疑犯捉回来审问。疑犯对探长说:“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张三从牛棚中偷走了牛”。探长马上断定疑犯在撒谎。 为什么探长说他在撒谎?是不是牛被偷的晚上根本没有月光?每个月的初一是否有月光?怎样能知道呢?

二、新课 三)登陆月球

出示美国宇航员成功登陆月球的图片。

假如你是宇航员,即将登陆月球,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地球和月球的环境有哪些差异?

说说登陆月球应该作的准备,并说明为什么。

三、作业:搜集更多有关月球的资料,制作月球知识手抄报。 板书设计 3.月球

一、观察月相的变化

二、月相变化的原因

三、登陆月球

4.白天与黑夜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24小时。 2.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4.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24小时。 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教学难点

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教具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把白天简称为昼,黑夜简称为夜,昼夜交替一次为一天。 想想看,是什么原因使昼夜不停地交替出现呢?

二、新课

一)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1.我们用手电筒表示太阳,地球仪表示地球,做一个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 2.出示地球自转示意图。

小结:

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约需24小时,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天。在地球的某一个地方,在一天当中,正对太阳时就是白天,绕到背向太阳的一面时就是黑夜。 二)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指导阅读P21 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把白天简称为昼,黑夜简称为夜,昼夜交替一次为一天。 想想看,是什么原因使昼夜不停地交替出现呢?

二、新课

三)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在同一时刻,北京的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纽约的太阳已经向西落下,世界各地的昼夜变化存在着差异。

由于世界各地的昼夜存在着差异,同学们可以借助网上交流了解在同一时刻各地的时间、昼夜状态是不同的,体会世界各地昼夜的差异,进一步理解昼夜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 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把白天简称为昼,黑夜简称为夜,昼夜交替一次为一天。 想想看,是什么原因使昼夜不停地交替出现呢?

二、新课

四)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昼夜变化也会对动植物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指导阅读P23 哪几种动植物的生长活动受昼夜变化的影响较明显? 小结:

大多数动植物的生长活动都受昼夜变化的影响。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动植物生长活动受昼夜变化影响的知识。 板书设计 4.白天与黑夜

一、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二、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三、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四、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5.春夏与秋冬

教学目的

1. 了解四季的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2.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重点

通过阳光直射与斜射的对比实验,观察并了解阳光的直射与斜射不同的效果。 教学难点

四季形成的原因。 教具

两块大小一样的金属片,每块的背面粘贴一支温度计、大镜子、手电筒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为什么夏天的太阳火辣辣的,冬天的太阳暖洋洋的?

二、新课

一)直射与斜射有什么差异? 出示一个手电筒,分别在黑板上演示直射和斜射,引导学生观察直射和斜射时光束有什么不同。

(直射时光线集中,照射面积小;斜射时光线不集中,照射面积大。)

直着照和斜着照,得到的光束有什么不同?被照射区域的温度有什么区别? 直射和斜射是否会形成不同的温度呢? 做书上的实验,边实验边记录。 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阳光在同样的高度直射与斜射会形成明显不同的温度。 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为什么夏天的太阳火辣辣的,冬天的太阳暖洋洋的?

二、新课

二)四季的成因 我们已经知道,阳光在同样的高度直射与斜射会形成明显不同的温度,地球以一年为周期围绕太阳公转,由于地球始终是倾斜着身子在公转,所以对某一地区来说,每年夏季和冬季太阳光照射地表的角度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也就形成了明显不同的温度。 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为什么夏天的太阳火辣辣的,冬天的太阳暖洋洋的?

二、新课

三)四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四季气候不同。有的地区冬天特别冷,夏天比较凉爽;有的地区冬天比较温和,夏天特别酷热。我们所在的地区属于哪一种呢? 我们通常是如何躲避严寒酷暑的呢? 四)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

动植物寒冬没有棉衣,酷暑没有空调。他们是如何抵御严寒酷暑的呢? 介绍动植物抵御严寒酷暑的典型方式。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动植物抵御严寒酷暑的方式。 板书设计 5.春夏与秋冬

一、直射与斜射有什么差异?

二、四季的成因

三、四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四、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

6.祖国各地的春天

教学目的

1.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通过网络课堂了解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认识祖国各地春天的特征。 教学重点:

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难点:

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天有什么特征?春天从一年之中的什么时候开始?今天,我们就通过网络课堂来探究、了解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认识祖国各地美丽的春天!

二、新课

指导阅读P30-31. 关于春天的研究内容是很多的,如气温升高、降水、花开、蛙鸣、小草返青、大树发芽等等,我们首先要“提出研究内容”,然后“完成各项研究内容”,再“讨论与交流”,最后“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

(一)现在,我们就选定一个研究内容:如“一周气温的变化”。 1.研究内容:一周气温的变化

2.完成各项研究内容;记录本地一周每天的平均气温

3.讨论与交流:通过网络课堂与全国各地的小朋友讨论、交流

4.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得出祖国各地春天有哪些差异,并把研究成果发表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其他小朋友交流。 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天有什么特征?春天从一年之中的什么时候开始?今天,我们就通过网络课堂来探究、了解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认识祖国各地美丽的春天!

二、新课

(二)我们也可以选定另一个研究内容:如“油菜开花的研究”。 1.研究内容:油菜开花的研究

2.完成各项研究内容;记录本地油菜开花始期、开花盛期、开花末期。 3.讨论与交流:通过网络课堂与全国各地的小朋友讨论、交流

4.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得出祖国各地春天有哪些差异,并把研究成果发表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其他小朋友交流。 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7.种子和幼苗

教学目的

1.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

2.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 3.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教学重点

知道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 教学难点

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平时见到的植物,大部分都是由种子萌发生长而成的。 是不是每一颗种子都可以发芽呢?什么样子的种子能发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种子和幼苗》(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 出示两组菜豆种子(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和未被虫蛀的菜豆种子)以及提前几天用两组菜豆种子(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和未被虫蛀的菜豆种子)做的发芽情况的实验。 解剖一颗完整的菜豆种子,观察其内部结构。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比,然后说说什么样的种子才能发芽。 得出:结构完整的种子才能发芽。 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平时见到的植物,大部分都是由种子萌发生长而成的。 是不是每一颗种子都可以发芽呢?什么样子的种子能发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种子和幼苗》(板书课题)。

二、新课

二)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同样的种子,为什么在仓库中不发芽,种到地里就会发芽? 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外部条件?

出示一组(三个杯子)发芽情况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

三个杯子里分别放了相同数量的种子和土壤,只是1号杯空气充足,无水;2号杯水和空气均适量;3号杯水较多,缺乏空气。

观察不同情况下种子的萌发情况,思考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得出:

种子萌发所不可缺少的外界条件是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平时见到的植物,大部分都是由种子萌发生长而成的。 是不是每一颗种子都可以发芽呢?什么样子的种子能发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种子和幼苗》(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三)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并用简单的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1. 种子从外界吸收足够的水分后,原来干燥、坚硬的种皮逐渐变软,整个种子因吸水而呈现膨胀,终于将种皮撑破。

2. 种子吸水后,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贮存在胚乳或子叶里的不溶性大分子化合物,分解成简单的可溶性物质。

3. 种子的胚根、胚芽、胚轴很快地生长起来。

4. 种子里胚根首先突破柔软的种皮,向下生长,形成主根。

5. 胚根伸出不久,胚轴的细胞也相应生长和伸长,把胚芽或胚芽连同子叶一起推出土面。) 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平时见到的植物,大部分都是由种子萌发生长而成的。 是不是每一颗种子都可以发芽呢?什么样子的种子能发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种子和幼苗》(板书课题)。

二、新课

四)拓展:子叶的作用

子叶在幼苗生长的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

幼苗萌发后的子叶为什么不会慢慢长大,反而慢慢枯萎了呢? 你认为子叶对幼苗的生长有什么作用呢? 同学们可以课后做个实验来验证子叶的作用:

选用两株刚出土且差不多大小的幼苗,一株去除子叶,另一株不去除,然后把两株幼苗种在一个盆里,过几天观察看看实验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三、作业

网上学:各种各样的种子

1.请同学们上网了解更多植物种子的特点和用途。

2.请同学们观察和收集自己周围一些植物种子方面的资料并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7.种子和幼苗

一、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 结构完整的种子才能发芽。

二、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三、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四、子叶的作用

8.植物长大了

教学目的

1.通过栽培植物,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2.了解植物的生长是有周期性的。 教学重点

1.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2.了解植物生长的四个主要阶段:种子、幼苗、开花、结果。 教学难点

收集植物生长过程的数据,分析数据并找出规律。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株植物萌发以后生长很迅速,但它会一直这样快速地生长吗? 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植物长大了》(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 1.数据记录

植物生长过程中会有很多变化,比如植株长高、叶子变多等,我们可以用测量、统计等方法记录这些变化。

定期观察一株植物的生长过程,并把收集的数据记录下来,例如绿豆可以采用记录高度变化的方法、黄瓜则可以记录新增叶片的数量等等,请同学们选定一株植物进行观察,然后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P43的记录表里。

想一想,植物生长过程中还会发生哪些变化? 2.数据处理

用图表把数据列出来,有助于对数据进行分析。 3.结果分析

分析植物生长高度变化记录表可以发现哪些规律? 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株植物萌发以后生长很迅速,但它会一直这样快速地生长吗? 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植物长大了》(板书课题)。

二、新课

二)植物生长有哪几个阶段?

植物一生的四个阶段是:种子、幼苗、开花、结果,根据你的记录填写P45的图表。 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周期是不是都一样呢?

三、作业

查找资料,探究不同植物其生长过程的规律一样吗? 板书设计 8.植物长大了

一、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 1.数据记录 2.数据处理 3.结果分析

二、植物生长有哪几个阶段?

植物一生的四个阶段是:种子、幼苗、开花、结果

9.养蚕

教学目的

1.了解蚕一生的不同阶段的特点。

2.了解蚕幼虫期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3.经历饲养小动物的过程,描述动物生长的大致过程。 教学重点

蚕一生的生长和变化。 教学难点

观察、比较蚕不同阶段的特点,研究蚕幼虫期生长过程中的规律。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蚕宝宝多可爱啊,它长大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让我们一起进入蚕宝宝的世界,看看它的一生是怎样变化的(板书课题)。

二、新课

蚕和很多动物一样,生命都是从卵开始的。 一)观察蚕卵

刚生出来的蚕卵是淡黄色椭圆形的,长1.2~1.3毫米。 二)蚕卵是怎样孵化的?

适合的温度下蚕卵会逐渐变成紫黑色,两个星期左右即可孵化出蚁蚕。 蚁蚕把卵壳咬破后,先露出头部,然后爬出卵壳。 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蚕宝宝多可爱啊,它长大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让我们一起进入蚕宝宝的世界,看看它的一生是怎样变化的(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三)蚕宝宝怎样长大?

1.蚕宝宝刚孵化出来时,小小黑黑的,头部和身体也是黑黑的颜色,大约只有3毫米,要用放大镜才看得清楚,身体全部都是毛,看起来很像小蚂蚁,所以叫做“蚁蚕”。因为蚁蚕的身体很小,所以要移动蚁蚕时,不要用手去抓,最好用毛笔驱赶蚁蚕到纸片上再将其移走。 2.要注意养蚕的注意事项(P48)。

3.观察蚕在幼虫阶段体长的变化,记录观察数据,并将数据用图表表示出来。 4.分析图表,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体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蚕宝宝多可爱啊,它长大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让我们一起进入蚕宝宝的世界,看看它的一生是怎样变化的(板书课题)。

二、新课

四)观察蚕的幼虫

蚕幼虫的身体结构:蚕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共13节。头部有口和六对单眼,胸部有三对尾端尖突的足(胸足)。腹部有四对圆形肉质的足(腹足)及一对尾足。腹足可以帮助蚕在桑叶上四处爬行。蚕的身体两侧有黑色的小点,称为“气孔”,是蚕的呼吸器官。 蚁蚕生长几天后就要脱皮。脱皮后,蚁蚕就变成了二龄蚕。蚕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要脱四次皮,最后变成五龄蚕。

蚁蚕和五龄蚕的异同点:

蚕 五龄蚕

小结

不同点 头部较大 身体发黑

全身都长毛 头部很小 身体白色

全身无毛 外形有差异

相同点 身体都分为头部、胸部、腹部

身体都具有三对胸足,四对腹足及一对尾足 身体结构相同 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蚕宝宝多可爱啊,它长大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让我们一起进入蚕宝宝的世界,看看它的一生是怎样变化的(板书课题)。

二、新课

五)蚕茧里有什么? 五龄蚕后,蚕的身体变黄且呈透明状,皮肤紧绷,且不爱吃桑叶,这时蚕就准备结茧吐丝了,蚕先向周围吐丝,以固定茧的位置,然后再吐丝将自己包围起来。一只蚕所吐的丝,其长度可达1000~1500米。

蚕茧内还有一套蚕皮,那是化蛹时,蚕蜕下来的。刚开始,蚕蛹是白色柔软的,不久就渐渐变色,最后呈褐色变硬。蚕蛹的身体的正面是一节一节的,蚕蛹的腹部可以隐约看到翅膀的纹路和触须及三对足,蛹的侧面有气孔。 六)观察蚕蛾的外形

经过10~15天,蛹会蜕去蛹壳而羽化成蛾。

蚕蛾头部上有发达的复眼、梳状的触角,口器退化。胸部三节,有三对足,两对翅。腹部雌性7节、雄性8节,7对气门。腹部末端有发达的外生殖器,雄蚕蛾身体较小,触角稍大;雌蛾身体较大,但触角稍小。蚕蛾虽然有嘴巴,却不再吃任何东西。

雌蛾尾端散发气味引诱雄蛾前来交配,交配后不久雄蛾死去,雌蛾开始产卵。雌蛾一般可以

产五百个左右的卵。产完卵后不久,雌蛾也会死去。 七)蚕的生长阶段

蚕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蚕卵、幼虫、蚕蛹、蚕蛾。

三、作业

网上学:动物的一生

1.比较蝴蝶和青蛙的一生与蚕的一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了解其他一些常见的动物的一生。 板书设计 9.养蚕

一、观察蚕卵

二、蚕卵是怎样孵化的?

三、蚕宝宝怎样长大?

四、观察蚕的幼虫

五、蚕茧里有什么?

六、观察蚕蛾的外形

七、蚕的生长阶段

蚕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蚕卵、幼虫、蚕蛹、蚕蛾。

10.我们在成长

教学目的

1.了解自己成长过程中外貌发生的变化。 2.知道一些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

3.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变化的特点,以及一些青春期保健知识。 教学重点

了解人在成长过程中外貌发生的变化,知道一些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 教学难点

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变化的特点,以及一些青春期保健知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最近彬彬的声音怎么变得沙哑了?

彬彬要长大了吗?从哪些方面能够说明人在不断生长着?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课《我们在成长》(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相册里记录的变化

搜集一些自己不同年龄的照片,仔细研究一下,看看自己从小到大的外貌是怎样变化的,描述自己的外貌变化情况,把它记录在P55里。 二)研究身高、体重的变化

少年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但外貌发生了变化,身高和体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怎样才能知道近几年自己在身高和体重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呢?

1.到校医室查一查自己几年来的身高和体重的记录,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设计成表格记录下来。

2.分析数据,发现身高和体重的变化规律。

3.你的身高和体重每年增加的情况都一样吗?在哪一年增加得最快?(男生的身高和体重从

12、13岁开始增长较快,女生的身高和体重从

11、12岁开始增长较快)。 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最近彬彬的声音怎么变得沙哑了?

彬彬要长大了吗?从哪些方面能够说明人在不断生长着?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课《我们在成长》(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三)我们长大了

除了身高、体重增加之外,我们的身体还出现了哪些变化?

在长大的过程中,少年儿童的身体会悄悄地发生变化。男生开始长胡须,颈部开始出现突起的喉结,声音变得很低沉;女生的乳房开始渐渐地发育,月经也开始出现,无论男女都开始出现“青春痘”。这些变化是进入青春期的重要标志。 四)健康成长

指导阅读P58资料 小结: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时期。发育得好,能给一生的健康打下很好的基础;发育得不好,往往会影响一生的健康。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青春期的保健。由于人在青春期各方面生长发育很快,所以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增加营养。另外,还要注意保证睡眠,加强锻炼,预防疾病。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青春期保健知识。

板书设计

10.我们在成长

一、相册里记录的变化

二、研究身高、体重的变化

男生的身高和体重从

12、13岁开始增长较快。 女生的身高和体重从

11、12岁开始增长较快。

三、我们长大了

四、健康成长

11.植物生长靠什么

教学目的

1.认识植物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养分。

2.知道砂土、黏土、壤土的不同特性对植物生长会产生影响。 3.知道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有水、养分、空气、阳光、温度等。 教学重点

知道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包括水、养分、空气、阳光、温度等。 教学难点

砂土、壤土、黏土的特征与作用。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波波、妍妍、琪琪三个好朋友走到一个墙角边,发现墙角边的两株植物长得大小不同。 为什么生长在相邻位置的两株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很大不同呢? 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植物生长靠什么》(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

观察书上的一组对比实验,得出植物的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营养。 二)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

土壤里有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这些养分溶解在水中,能被植物吸收。 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波波、妍妍、琪琪三个好朋友走到一个墙角边,发现墙角边的两株植物长得大小不同。 为什么生长在相邻位置的两株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很大不同呢? 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植物生长靠什么》(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三)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壤土能保水保肥,养分丰富,最适合植物生长。 2.黏土能保水保肥,养分较丰富,但透气透水性差。 3.砂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较少。

根据三种土壤的特点,把你的预测填写在P64“我的预测”里。 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波波、妍妍、琪琪三个好朋友走到一个墙角边,发现墙角边的两株植物长得大小不同。 为什么生长在相邻位置的两株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很大不同呢?

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植物生长靠什么》(板书课题)。

二、新课

四)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营养,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

阳光、空气、温度会对植物产生什么影响呢?

1.如果植物的生长缺少了阳光,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2.如果植物的生长缺少了空气,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3.如果植物的生长没有适宜的温度,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得出:阳光、空气、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 五)拓展:制作豆苗迷宫 指导阅读P67

三、作业 制作豆苗迷宫 板书设计

11.植物生长靠什么

一、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

二、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

三、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壤土

保水保肥、养分丰富 2.黏土

能保水保肥、养分较丰富,但透气透水性差 3.砂土

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较少

四、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 阳光 2. 空气 3. 温度

五、制作豆苗迷宫

12《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的原因。

2、通过课文中小组活动的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精神。

3、学生能通过查资料了解一些动物的食量,并能自觉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新课了。(播放多媒体课件,琪琪和波波去动物园玩,看到许多动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新课的主角是动物。你们喜欢动物吗?

生:喜欢!

师:你们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呢? 生1:我喜欢大熊猫。它是我们的国宝。

生2:我喜欢猴子,蹦蹦跳跳的,聪明又伶俐。

生3:老师,我喜欢小鸟,因为它们可以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多好啊!而且它们还是农民伯伯的好朋友呢!

生4:„„(学生们都很积极发言。)

师:是啊!动物们真的很可爱,而且有很多还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呢!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保护它们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板书:动物)那动物要吃东西吗? 生:当然要啊! 师(边说边板书):“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下面分小组来讨论一下: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二、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小结。

1、师:如果你们感到饥饿的时候,你们会怎么做? 生1:我会找零食吃。 生2:我会去吃饭。

师:对了,我们人类饥饿时会找东西吃。原因是什么? 生3:吃了东西,我的小肚子就不会咕噜咕噜响了。(笑) 生4:吃饱了就不会饿坏了。饿坏了就会死的。 生5:如果人要生活下去,就应该吃东西。

师:嗯,同学们都讨论得很好,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人要生存,必须吃东西。动物也一样。(师生共同小结)。

教师小结:通常情况下,动物和我们一样,一段时间不吃东西就会感到饥饿。我们在饥饿的时候会感到乏力。这是因为食物在我们的身体里会转化成身体需要的物质和力量。这些物质会被身体所吸收,它所产生的能量可以提供运动的力量,并维持体温。其他动物也是这样,它们要生长、运动和维持体温就要不断地进食。

2、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各种动物在开心地吃东西)同学们,看画面。刚才我们讨论完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外,现在再来想一想“动物所吃的食物能起到哪些具体的作用呢?” 生1:老师,我想兔子吃了红萝卜以后,更会蹦蹦跳跳,而且它天天吃得好的话,会很快地从小白兔变成大白兔。

生2:我想豹子吃了肉以后,会更有力气,跑得更快。

生3:小鸡吃了东西后会慢慢长大,母鸡吃了东西后,会继续下蛋,孵小鸡。 生4:„„ 师:同学们的意见还不错,这也是动物维持生命的目的。但是不同的动物吃的食物可能不同。(出示“我的记录”)

动物 蚯蚓 麻雀 蚂蚁 青蛙 食物

(多媒体播放:蚯蚓、麻雀、蚂蚁、青蛙在野外觅食的片断。)同学们仔细观察,看小动物们吃什么东西,然后记录在表格里。 ①抽

一、两位同学的记录表检查。 ②学生发表意见。(学生们发现了多种答案:麻雀除了吃害虫外,也会吃一些果实;蚂蚁除

了吃饼干外,也会吃一些甜的食物;青蛙除了吃虫子外,也会吃飞蛾。)

(教师小结:同学们发表的意见都很好,也非常正确,说明大家平时都有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第二课时

3、师:(投影出示课本中的彩图)同学们,根据动物刚才的食性,我们可以把动物来分分类: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动物 甲虫 蝙蝠

喜鹊

蛇 老鼠 食物 树叶 昆虫

种子、昆虫 小动物 种子 动物 兔子 松鼠

狐狸

鹿 食物 草 果实、昆虫 果实、小动物 草

①植食性动物:

②肉食性动物:

③杂食性动物:

<1>让学生观察,小组讨论。 <2>分类、检查答案。

三、知识拓展:小动物,大食量(让学生根据资料提示进行阅读,丰富课外知识。)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除了学习到动物为什么吃东西和吃什么东西外,也知道部分动物的食性和食量,大家一定还想知道更多有关动物方面的知识,那么自己就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看谁搜集得最多、最好。另外大家也要明白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和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家一定要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 (小结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评价:

1、这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的一篇课文,它主要是围绕“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和“动物吃什么”这两个话题展开。课文中出现的动物很多是学生们平时见过的和常接触的,所以知识方面都挺丰富,生活常识不错。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后基本上都能作出一个小结。

2、在这节课的设计上运用了多媒体去创设情境,更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用课件创设本册书的主题人物琪琪、波波去动物园玩的情景,通过看动物而引出新课中的一些问题和内容。

3、知识拓展方面:从课文中学到的内容再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通过上网或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收集相关内容,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并进行了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13《植物繁殖的奥秘》

内容标准:

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2. 了解植物可用不同的器官繁殖。 3. 关注和了解植物繁殖的新技术。 能力培养

1. 能对开花结果现象提出自己的解释,并能用实验找到答案。

2. 能认真仔细地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并对实验现象做出科学的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发现生物繁殖的规律,体会自然界的奥秘。 2. 保持探究科学的兴趣。

3. 通过对繁殖新技术的了解,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教学流程

思考讨论——实验观察——搜集信息——分析交流 重点难点

运用对比实验、搜集信息、分析归纳等方法进行研究,了解花的多种传粉方式、种子的多种传播方式和植物繁殖的多种方式。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片。

问题:为什么这几朵花都凋谢了还没有结果呢? 目的:再现生活中的现象,引出探究主题。

二、活动一:探究植物结果的奥秘

导入:植物为什么要开花后才能结果?是不是只要开花就会结果? 讨论: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讨论和猜想。

任务:观察植物开花结果的过程。选两朵刚开放的、有雌蕊的花,把其中一朵的雌蕊摘去,对比观察。

观察:两朵花在生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交流:各小组进行汇报和交流。

媒体:播放“开花结果” 视频 ,观察花变成果实的过程。

讨论:讨论花在结果过程中的变化。想一想,这些变化与结果有什么联系。

目的: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记录、汇报和交流,知道植物必须要有雌蕊才能结出果实。 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片。

问题:为什么这几朵花都凋谢了还没有结果呢? 目的:再现生活中的现象,引出探究主题。

二、活动二:给植物传粉

媒体:出示玉米人工授粉的图片。

问题:为什么要给植物进行人工授粉呢?

引导:如果是像玉米这类种子较多又密集的农作物,可以采取人工授粉的方法提高产量。 活动:尝试进行玉米人工授粉。收集玉米花粉,为玉米雌蕊传粉。

观察:如有可能,进行为期两个月左右的观察,比较经人工传粉和没有经人工传粉的玉米棒在结籽饱满程度方面有什么不同。

交流:各小组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汇报和交流。

拓展:人工传粉的方法也适用虫媒花吗? 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片。

问题:为什么这几朵花都凋谢了还没有结果呢? 目的:再现生活中的现象,引出探究主题。

二、活动三:了解种子的传播

媒体:播放“种子的传播” 视频 。

导入:植物结果后,是怎样将果实和种子传播出去的? 问题:种子的传播有哪些方式?

讨论: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了解种子传播的方式。 交流:将搜集的资料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和分享。

归纳: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植物的种子形成了不同的结构特征,以便完成延续生命的任务。 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片。

问题:为什么这几朵花都凋谢了还没有结果呢? 目的:再现生活中的现象,引出探究主题。 二.活动四: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吗? 导入:植物只能用种子进行繁殖吗? 媒体:播放“植物的营养繁殖” 视频 。

问题:像香蕉、甘蔗,这些植物一般不容易结出种子,没有办法通过传播种子来完成延续生命的任务。它们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繁殖的呢?

引导: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 搜集: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营养繁殖的有关资料。 交流:将搜集的资料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

引导:人们为了优化一些植物品种,常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进行嫁接、扦插、压条等技术方式进行繁殖。

拓展:利用网络,了解植物繁殖的新技术。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4. 卵生和胎生

教学目的

1.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2.知道几类动物的不同生殖方式。 3.了解生物繁殖有关的技术问题。 教学重点

认识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

教学难点

了解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两者之间的差异。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鸡蛋。

鸡为什么要下蛋?小鸡是从鸡蛋里孵出来的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四课《卵生和胎生》(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哪些动物是卵生的? 还有哪些动物也生蛋呢?

小结:大多数低等的无脊椎动物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脊椎动物里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也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产在水中的卵,通常软而无壳。产在陆上的卵,通常较硬甚至有壳。 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鸡蛋。

鸡为什么要下蛋?小鸡是从鸡蛋里孵出来的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四课《卵生和胎生》(板书课题)。

二、新课

二)哪些动物是胎生的? 什么是胎生?

胎生和卵生有什么不同?

哪些动物通过胎生方式繁殖后代?

小结: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是通过胎生方式繁殖后代的。 三.巩固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鸡蛋。

鸡为什么要下蛋?小鸡是从鸡蛋里孵出来的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四课《卵生和胎生》(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三)特殊的繁殖方式:

1.产卵的哺乳动物——鸭嘴兽 2.“胎生”的鲨鱼

3.卵胎生动物:它是介于卵生和胎生之间的情况。锥齿鲨、星鲨、某些毒蛇(如蝮蛇、海蛇)、某些热带鱼和胎生蜥、铜石龙蜥等均为卵胎生动物。 四)资料:动物的克隆技术

指导阅读P86“动物的克隆技术”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 板书设计

14. 卵生和胎生

一、哪些动物是卵生的?

大多数低等的无脊椎动物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脊椎动物里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也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二、哪些动物是胎生的?

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是通过胎生方式繁殖后代的。

三、特殊的繁殖方式:

1.产卵的哺乳动物——鸭嘴兽 2.“胎生”的鲨鱼 3.卵胎生动物:

四、动物的克隆技术 附:

科学五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试卷

班级

姓名

一、填空:50% 1.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10。 2.地球内部由、 和 三个部分组成。 3.植物生长的四个主要阶段:、 、

、。

4.蚕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

。 5.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 动物。 6.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 动物。

7.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

动物。 8.花粉传播的方式有:传粉、 传粉和

传粉。

9.有些植物可以用

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 10.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是通过

生方式繁殖后代的。

二、简答题:20% 1.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外部条件?

2.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

三、问答题:30% 假如你是宇航员,即将登陆月球,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第三篇: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课 根里的“抽水机”

教学目的:1. 了解根的形态。 2. 知道直根系和须根系。 3. 了解根的作用。

重点难点:了解根的形态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同学们,你们见过叔叔阿姨种小树苗吗?为什么那些小树苗的根部都包着一些泥巴呢?根有这么重要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根里的“抽水机”》(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观察植物的根

根是植物体的一个重要器官。一般来说,大多数植物都具有这一器官。不同植物的根,其长短、粗细、形态各不相同,请仔细观察根和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根的特征。 植物的根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板书:根系分为: 1)直根系 2)须根系

直根系的特点是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而须根系没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都是不定根,根的粗细、长短相近,看上去就像一把胡子。

还有哪些常见植物的根属于直根系或须根系?

下列植物的根分别属于哪种根系?把答案填写在课本上。

课文四种植物的根系分别是:稻——须根系;蒲公英——直根系;洋水仙——须根系;芝麻——直根系。

(二)观察根系的分布

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主要是依靠根系从土壤里吸收的。根系分布得越深、越广,其吸收水分的能力就越强。

大多数植物的根系分布得很深、很广。

(三)扎根土壤的秘密 出示大风吹,树枝摇的图片。

植物能牢牢地“站稳”在地面上,确实是根的功劳吗? (板书)根的作用:1)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四)毛茸茸的根尖

出示根尖的放大图,介绍哪个部分是根尖,根毛长在什么地方。 这些毛绒绒的根尖有什么作用呢?

根毛可以增加植物与土壤接触的面积,吸收更多的水分和矿物质,向茎和叶子输送,供给植物生长所需。 (板书根的作用):2)根有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作用。

(五)不同环境里植物的根

出示课本图中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示意图。

这是一幅典型的草原植物的根系分布图。图中植物通过根状茎连成一片,根系的分布浅而密,构成了密密的网状。

这是沙漠植物的两种典型的分布图。图中左侧的是骆驼刺,根系深深扎入地下;右侧的是仙人柱,根系虽然很浅,但扩展得很宽。

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有什么特点? 归纳总结:

植物的根系生长特点与其生长环境有关。

草原上的植物的根密密麻麻联成一个网状,既可以固定泥土,也可以使自己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而在沙漠中,由于沙子松散又缺少水分,所以植物的根系都十分发达,有的尽可能往地下伸长,有的尽可能向周围扩大,既可以较好地固定自己,又利于自己充分吸收水分。

三、教学后记:

根长得越深,分布得越广,植物就越不容易被大风刮倒。同时,植物生长需要的水分和各种矿物质,因此根系的分布范围越广越深,才能保证从土壤中获得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物质。由此说来,植物的根系越发达,对于植物的生长越有利。我们常说“根深叶茂”,正是这个道理。

第二课 茎里的“运输网”

教学目的:1.了解茎的形态。 2.了解茎的一般结构。 3.探究茎的作用。 重点难点:茎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活动指引

琪琪发现折断的茎的断口处有水滴出来,那水是哪儿来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茎里的“运输网”》(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水在植物体内的流动 白花染色实验

在课本上介绍的实验里,我们能在浸泡在红颜色水里的姜花茎的横切面上看到许多小红点。这说明了什么?

红颜色是从植物的哪个部分传输到植物的茎部呢?引导他们发现茎能运输水分这一功能。

(二)探究茎的其他作用

植物的茎除了能运输水分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1)出示课本图,观察图中各种类型的茎。

通过观察各种各样的茎,归纳出茎还有支持植物体的作用。 2)出示一些图片,有被剥皮的树干、树干的断枝缺口处等。 出示有关茎运输养分的资料。

归纳出植物的茎还有运输养分的作用。

(三)树干和枝条记录的秘密

植物的茎可以包括哪些部分呢?(树干、树枝、藤等) 茎在的生长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茎周长的变化;茎长度的变化;树皮颜色的变化。

三、教学后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茎,植物的茎有三个作用:1) 运输水分的作用、2) 支持植物体的作用、 3) 运输养分的作用。

第三课 叶里的“加工厂”

教学目的:1.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2.理解没有太阳、没有植物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重点难点: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引导页的图片。

观察植物的叶子生长的情况和特点。 阳光能照射到每一片叶子吗?

师: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植物通过叶片来接收阳光。叶片怎样才能接收更多的阳光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叶里的“加工厂”》(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观察叶子的排列情况 观察叶子的排列,从中发现规律。

叶片有互不遮蔽的规律(叶镶嵌),叶片这种排列规律有什么意义? 这样的排列有利于叶片尽可能地吸收更多的阳光。

(二)绿叶的作用

叶片的排列有利于叶片尽可能地吸收更多的阳光。 植物为什么需要阳光呢?

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指导阅读课本上的卡通虚拟情景图片,简要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三)讨论:植物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植物,自然界会怎样? 植物没有阳光照射会怎么样?

没有植物,自然界会怎么样?植物对人类极其他生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光合作用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

(1)制造有机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数量是非常巨大的。人类和动物的食物也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

(2)转化并储存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并储存在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直接或间接利用这些能量作为生命活动的能源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中所含有的能量,归根到底都是古代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起来的。

(3)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绿色植物广泛地分布在地球上,不断地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从而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着相对的稳定。 (4)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后记:光合作用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因此,光合作用对于人类和整个生物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四课 花里的“育婴房”

教学目的:1. 了解花的结构。 2. 探究花的作用。 3. 了解花的其他特征。

重点难点:了解花的结构,探究花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些花的图片一。说说花的名称。 二 三 四

这些美丽的花藏有什么秘密呢?不同植物种类的花,结构是否相同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花里的“育婴房”》(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解剖花

自然界花的形状、颜色、大小各不相同,但基本结构却有共同之处。请同学们通过解剖花来了解花的基本结构。

把花朵由外向内一层层解剖,相同的部分放在一起,然后观察各部分的形态和数量,做好记录。 通过解剖活动,学生会发现有的花四部分结构都齐全,而有的却并不齐全,引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定义: 像白菜花一样,由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四部分组成的花,属于完全花。缺少其中某些部分的花,属于不完全花。

生活中常见的完全花有:木棉花、白菜花、萝卜花、油菜花、茄花、蚕豆花、梨花、桃花、柑橘花、牵牛花等;不完全花有:百合花(缺花萼)、南瓜花(属单性花,缺雄蕊或雌蕊)、黄瓜花(属单性花,缺雄蕊或雌蕊)、丝瓜花(属单性花,缺雄蕊或雌蕊)、鸡蛋花(缺花萼)、柳树花(缺花冠)等。

(二)寻找花里的“育婴房”

这些花的雄蕊在哪里?雌蕊呢?(让学生指出来)

剥开雄蕊的花药,剖开雌蕊的子房,了解这些结构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们观察雄蕊顶端的花粉和雌蕊的子房。如观察花粉是否容易脱落,雌蕊的柱头是否有黏性,子房里是否有胚珠(将来能发育成种子)等。然后根据观察到的事实,证明“子房是植物的育婴房” 归纳总结:雌蕊里的子房就是植物的育婴房。植物的种子就是在这里发育成长的。

(三)讨论:花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 一朵完全花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

1)花萼是花的最外一层,由一定数目的萼片组成,有保护幼花的作用。

2)花冠由数片花瓣组成,可以保护雄蕊、雌蕊。在虫媒花中,花瓣鲜艳的颜色起着吸引昆虫来传粉的作用;而在风媒花中,花瓣很小或退化,以利于接受花粉。 3)雄蕊是花的雄性生殖器官,上端有花药,里面有花粉。

4)雌蕊位于花的中央,是花的雌性生殖器官,内有胚珠,发育后成为种子,子房发育成熟后即为果实。

(四)给花建档案

1)教师出示课前做好的几种“花的档案”。 你喜欢哪份“花的档案”呢?为什么? 2)“花的档案”一般应有哪些内容?

教材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花朵档案卡的样本,同学们可以仿照这个形式自行设计档案卡。 3)每组设计一份“花的档案卡”,并制作出来。

4)出示做好的“花的档案卡”,学生与师生之间相互点评。 教学后记:能了解花的结构,探究花的作用,了解花的一些其他特征

第五课 果实里的新生命

教学目的:1. 了解果实的结构。 2. 探究果实的作用。

重点难点:了解果实的结构,探究果实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青葱的丝瓜架下,孩子们对着一个个刚结出来的小丝瓜感到很好奇:小丝瓜是由花变成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果实里的新生命》(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观察结果的过程

课本选择了几幅丝瓜开花结果过程典型阶段的图片,帮助学生观察植物从开花到结果的变化过程。在观察图片的过程中,提示学生发现开花结果的现象:花瓣、雄蕊在慢慢地枯萎,子房在不断长大,最后发育成果实。

把我的发现填写在p24“我的发现”里 小结:果实是由花的子房发育形成的。

(二)果实里藏着什么? 1)出示苹果或梨子的实物。

苹果属于植物的哪一类器官呢?(苹果是果实。) 2)你知道果实里面藏有什么呢?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呢? 学生解剖苹果,并观察苹果的内部构造。 苹果的构造由哪些部分组成?汇报和交流。 3)其他的果实也有相似的构造吗? 再解剖其它一些常见的果实。 汇报其它果实的构造。

4)归纳小结:果实是由果皮与种子构成的。

(三)寻找植物园的果实

在哪里可以找到植物的果实?(社区或郊外)

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郊外进行寻找植物的果实,并做好观察记录。 让学生做好观察、解剖记录,以达到认识更多果实的目的。

在观察后,可让学生描述一种最喜欢的果实,强调作出全面的描述。 各组汇报计划,教师点评。

(四)讨论:„„果皮和种子各有什么作用?

课本上出示的果实分别是:四季豆、苹果、西瓜、板栗、柠檬

果实包括果皮和种子两部分,其中主要的是果皮。果皮有保护种子的作用,种子则起传宗接代的作用。有些果实的果皮坚硬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种子;有的果皮肥厚多汁,这是果实吸引动物食用,然后帮助它们传播种子的一种构造。

(五)网上学:有趣的果实

以论坛交流的方式,用文字或图片展示一些有趣的果实,将自己知道的果实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并了解他们介绍的果实,拓宽对果实世界的了解,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同时,通过寻找植物果实的活动,比较不同植物的果实,丰富学生对果实的认识,了解植物的果实是千姿百态的,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后记:了解了果实的结构。探究了果实的作用。

第二单元 无处不在的微生物

第六课 酸奶秘密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

2、能够画出自己做酸奶的心情曲线并与同伴交流;

3、能够收集有关细菌、病毒的资料并参与讨论。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鲜牛奶发酵而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微生物;

3、认识到细菌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可以为人类造福,另一方面又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4、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

5、了解病菌的一些传播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享受动手制作的快乐,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教学准备: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温杯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自己动手做酸奶

1.谈话:你吃过酸奶吗?知道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供给学生每组一份空的酸奶瓶,让学生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他们会有所发现) 3.学生自己动手做酸奶。 (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教师为学生提供煮好的鲜牛奶若干。

(具体是:在电饭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并将煮好的鲜牛奶分发给每个小组) ②学生自带消毒过的保温杯和勺子。(事先要用开水烫一烫)

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几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2)学生自己制作酸奶。

①测一测:我在制作酸奶时,放入的酸奶与鲜奶的比例是____:____ ②教师讲述:大约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便制成了。

③提醒:自制的酸奶不要存放太久。不要吃变质的酸奶,否则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二、认识细菌,解释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 1.谈活:做酸奶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

2.提问: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3.学生思考回答,引出酸奶中的乳酸菌,从而引出细菌的概念。 4.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来的有关细菌的资料,资源共享。 5.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上的资料——细菌和酸奶。 6.教师小结:

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细菌的种类

细菌的繁殖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

7.讨论并交流:你还能举出哪些有用或有害的细菌?

三、认识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 5.学生交流。

6.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7.教师小结: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和细菌叫病菌,许多传染病由病菌引起。病菌会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

四、了解病菌是如何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 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第七课 发面的学问

教学目的:

1. 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2. 调查生活中的真菌(霉菌和食用菌种类)及生长环境。 重点难点

霉菌和食用菌种类及生长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什么使面团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发面的学问》(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发面团

出示发面团的制作材料。

向学生演示发面团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观察面团发酵前后在颜色、大小、气味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讨论

制作过程中,你认为使面团发大的最关键一个步骤是什么?把自已的猜测写下来,并汇报交流。 小结:原来是酵母菌的使面团发了起来。

(二)认识酵母菌

在干酵母粉里,有一种特殊的微生物——酵母菌。酵母菌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它可以把面粉中的一些淀粉分解。在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发酵现象。

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到哪里去了?

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释放出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起来,我们看到发起来的面团里面有空隙,这些空隙就是发酵时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占据的空间。

(三)霉菌生长的环境

(出示书中图片)这些橘子和柿子发霉了,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种现象,说说看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发霉,这些物体上面的“霉”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一组霉菌的放大图片,简要介绍霉菌的特点。 通常在什么环境下物体容易发霉? 温暖、潮湿、阴暗的环境下物体容易发霉。

小结:霉菌生长环境的共同点:潮湿、温暖、阴暗。

(四)蘑菇

蘑菇是一种大型的真菌。

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常见的食用蘑菇及有毒蘑菇。 几种常见的食用蘑菇及毒蘑:

食用蘑菇:金针菇、香菇、鸡枞、竹荪、猴头菇、羊肚菌、银耳等。 有毒蘑菇:毒伞、白毒鹅膏菌、臭黄菇、毛头乳菇等。

(五)网上学:细菌和真菌的利与弊

组织学生参加网上讨论,把自己找到的细菌与真菌的图文资料贴到讨论区,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的能力。比较细菌与真菌,了解它们的利与弊。

第三单元奇妙的电与磁

8 电路的研究

教学目的: 1. 认识简单电路。 2. 知道开关的作用。

3. 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4. 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 重点难点

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知道开关的功能,并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师:如果小金属环碰到金属丝,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灯泡就会亮起来,因为小金属环碰到金属丝后,电池、导线、灯泡组合成为一个电路,灯泡就会亮起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电路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让灯亮起来

1)利用课本图中的材料,让灯泡亮起来。请学生尝试动手连接电路,使灯泡发光。同时,在书上“我的连接图”框中画下电路连接简图,

小结:这样一个闭合回路就是一个简单电路。

2)如果要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应该怎样连接?有多少种不同的连接方法? 把你的连接方法用图画表示出来,记录在p46面的“我的发现”里。

(二)开关加在哪里?

1)电路中的开关就是用来接通或切断电路的,是电路中不可缺少的控制部件。 开关加在哪里?

先画个电路图就会显而易见,把你的连接图记录在p47面的“我的连接图”里。 2)你还见过哪些种类的开关?

指导学生阅读p47最后一段。

(三)判断容易导电的材料

演示:在一个带开关的简单电路中,拆下开关,把橡皮等物体接在开关原来的位置,灯泡还会发光吗?用其他物体替换又会怎样呢?

把实验结果记录在p48面的“实验记录”里。

小结:能令灯泡发光的材料是容易导电的材料,而不容易导电的材料不能令灯泡发光。

(四)制作数学游戏机 出示课本图。

1)数学游戏机背面应该怎样连接线路,才能让它能正常使用? 2)根据电路原理和公式的连接需要,设计连接方式。

(五)安全用电

指导学生阅读p50面,了解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了解为什么要注意用电的安全,并且养成安全用电的好习惯。

1. 身体不要触及电器的带电部分。 2. 电线霉烂或电器破损时,应停止使用。 3. 不用湿手触摸电器, 清洁电器时要先断开电源。

4. 遇见不正常的放电或触电事故时,应先断开电源。

9 有趣的磁现象

教学目的:

1. 知道磁铁都有磁性和两个磁极。

2. 知道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3. 知道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 重点难点

磁铁的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擦窗器为什么隔着玻璃还能相互吸着呢?里面是不是有磁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有趣的磁现象》(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磁铁能吸起什么? 实验得出:

磁铁能吸引铁及由铁制成的物体。

(二)磁铁哪个部分磁性最强?

通过实验可以看出:磁铁的两端有很强的吸力,这里的磁性最强。磁铁中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一块磁铁有两个磁极。磁铁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表示;磁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用“N”表示。这是因为“北”的英文单词是“North”,“南”是“South”,所以国际上通行磁铁指北的一极标字母N,指南的一极标字母S。

(三)两块磁铁的探究

磁铁能吸引一些东西,那么在两块磁铁互相靠近会有什么现象呢?

把磁铁吊在绳子上,用一块磁铁的N极对着另一块磁铁的S极,然后让它们慢慢接近,突然它们吸到了一起;让两块磁铁的S极互相接近,这时磁铁产生排斥而扭向两旁;再将两块磁铁的N极互相接近,这时磁铁也产生排斥而扭向两旁。

通过观察可发现:相同的两个磁极(如S-S,N-N)靠近时会互相排斥;不同的两个磁极(如S-N,N-S)靠近时会互相吸引。 小结:磁铁同性极互相排斥、异性极互相吸引。

(四)擦窗器的结构

出示实物(擦窗器,并演示使用方法)。 分析擦窗器用到了磁铁的哪些特性? 里面可能有几块磁铁?

(五)隔物吸铁的探究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磁铁能隔着什么物体吸铁,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磁铁隔着较薄的物体能吸铁。

(六)研究磁力的大小

磁力的大小相同吗?

磁铁可以隔着多厚的纸(或木板、布块„„)吸铁?想一想为什么再厚些就吸不住了呢? 小结:磁力有大有小,磁力的大小是不会改变的。

(七)哪里应用了磁?

哪里利用了磁?

磁的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很广泛,如电冰箱门封、磁性跳棋、塑料笔盒的盒盖、箱包的磁吸锁、铁皮黑板上压图片的小磁铁、打靶玩具中的磁性飞镖、门后防风磁吸、冰箱磁铁装饰、皮包或钱包上的磁铁扣、扬声器里的磁铁、磁性擦窗器、磁性胸针等。

(八)磁铁游戏 出示课本图片。

你能仿照波波的设计,也设计一个利用磁铁的游戏用具吗?

你的磁铁游戏是怎样玩的呢?你用了哪些材料、怎样制作?你为什么会想到用这些材料制作呢? 学生分组设计并讨论设计的合理性。

把你的设计填写在p57面的“我的设计”里。

10 指南针

教学目的:

1. 初步感知物体间的磁化现象。 2. 利用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制作简易指南针。 3. 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重点难点

制作简易指南针。

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讲述彬彬他们郊游的故事。 为什么指南针能告诉我们方向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指南针》(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小磁船的探究

教师做“小磁船”的演示,得出:磁铁能指示方向;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制成的。

把你的结论填写在p59面的“我的结论”里。

(二)制作指南针

除了书上介绍的制作方法外另外介绍以下两种制作方法: (1)浮力支承式指南针 制作方法:

①用永磁铁对两根钢针进行磁化。

②把一小块2厘米×2厘米×2厘米的硬泡沫塑料做成如图所示的形状。底面呈一个正方形(2厘米×2厘米),上一半用刀片切成棱锥状,把磁化好的钢针水平地穿在棱锥上。

③在碗里盛满水,然后把做好的装置放在水面上。钢针和硬泡沫塑料就能在水面上自由转动,当它静止时,就能指示南北方向了。泡沫塑料块可以用塑料瓶盖或软木塞代替。也可用玉米秆的芯制作。 (2)悬挂式指南针 制作方法:

①把两根磁化好的钢针平行穿在黄豆大小的硬泡沫塑料块上。 ② 在塑料块上穿一根细线,悬挂在圆珠笔芯的一端。圆珠笔芯的另一端用对折的小纸片夹紧,纸片插在竖立的书的装订线一侧,紧贴装订线,作为支架。使塑料块连同钢针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钢针在静止时,就能指示南北方向了。

11 神奇的电磁铁

教学目的:

1. 知道电能产生磁。

2. 探究电磁铁与磁铁的异同。 3.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 4. 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5. 学会制作电磁铁。 重点

知道电能产生磁。 难点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 教具准备

铁钉、漆包线、大头针、电池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电磁起重机图片。

看了这张图片后,你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想知道些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一课《神奇的电磁铁》(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电磁起重机为什么能吸铁? 出示图片(电磁起重机的内部装置), 观察电磁起重机的吸盘结构

能不能利用电池、导线、铁钉这些材料做个模拟电磁起重机呢? 学生分组制作电磁起重机,并尝试用它吸起铁制的大头针。 知道电磁起重机通电产生磁性,所以可以吸铁。

(二)电磁铁与磁铁

出示磁铁和电磁铁。电磁铁与磁铁一样,都能吸引铁。 电磁铁是否也像磁铁一样具有磁性? 设计一个实验,研究电磁铁是否也有磁极。

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将发现填写在课本的实验记录表里。 小结:像磁铁一样,电磁铁也具有磁极。

(三)让电磁起重机的“力气”更大 电磁起重机的力气有多大?

出示电磁铁、一盒回形针。观察电磁铁能吸起多少回形针。 如果要增加电磁铁的磁性,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 尝试增加线圈匝数来增强磁性。 尝试增强电流的方法增强磁性。

尝试同时增加线圈匝数和增强电流来增强磁性。

小结:电磁铁的磁性可以通过增加线圈匝数、增强电流、同时增加线圈匝数和增强电流三种方法来增强。

三、总结:今天,电磁铁已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像各种家用电器、各种车船、飞机、飞船、火箭、人造卫星等等,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它了。

第四单元各种各样的能量

12 能量及其形式

教学目的:

1. 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2. 知道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重点: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难点:知道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同学们,很多美丽的小村庄里有着各种大大小小的水车,大家知道水车为什么会转动吗? 不流动的湖水也能够让水车转动起来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二课《能量及其形式》(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是什么使下图中的物体动起来的?

四幅图分别为自行车、太阳能汽车、电气化火车和风车。 骑车的人利用双脚蹬动自行车踏板提供能量使自行车运动起来;

太阳能汽车是利用太阳的能量转化成电能后,使车里的马达运转起来,使车向前进; 电车利用电能让车动起来;风车叶片的转动是由于风的能量驱动的。 通过充分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是能量使物体动起来的。

(二)让小车动起来

可以有多种方法使小车动起来:

1)利用帆架在车上,使车可以利用风能使小车动起来;

2)把气球吹胀,放在车尾,然后把气球放气,气球吹出的气流形成的反冲的能量使小车向前运动; 3)用钉子把橡皮筋固定在桌子上,另一头固定在车上,牵动小车,把橡皮筋拉长,放开手,橡皮筋的弹力(储存在橡皮筋里的能量)会使小车前进;

4)把橡皮筋的一头固定在车上,另一头卷在车的车轴上,橡皮筋的弹力(储存在橡皮筋里的能量)也会使小车前进。

(三)在下面的这些现象中,存在着哪些形式的能量?

在一些常见的现象中,是存在着不同的能量形式的。例如有:声能、光能、电能、热能、磁能、潮汐能等。 除了以上的能量形式外,其他形式的能量还有:风能、机械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能和地热能等。

(四)能量普遍存在,假如缺少某种能量,世界会怎样呢?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个城市如果电能供应不足,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工厂要停工,商店要关门;我们的家里就不能开灯,家用电器(电风扇、空调机、电冰箱、电视机、音响等)就不能使用;大楼由于没有电,电梯不能运行,蓄水池不能抽水而蓄水,电话没有电流„„可以说,没有了电,城市的生活就会被破坏了。

三总结:各种各样的能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它了。

13 能量的转换

教学目的:

1. 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2. 知道水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和电能。 重点难点

能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引导页的图片。

他们在参观什么地方?为什么水冲下来就会产生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三课《能量的转换》(板书课题)。

二、新课

出示水电站的课本图,观察水电站的内部构造。

发电原理:水流的能量被传递给涡轮机里的涡轮机叶片,涡轮机叶片的转动带动传动轴转动,使发电机转子转动产生电磁感应,从而使发电机发出电。 有了涡轮机和发电机等设备,就能发电了吗? 我们来制造一个水电站的小模型进行研究。

(一)让小水轮转起来

制作一个小水轮所需要的材料包括一根轴、一个安装叶片的轮轴和六片叶片。 安装小水轮的步骤如下:

(1)把六片叶片分别插入轮轴中的凹槽中;

(2)把轴穿过轮轴中间的小孔。这样一个小水轮就做成了。

如何用水流让小水轮转动起来?可以把做好的小水轮架在水槽上,用一个下部带孔的容器装上水,让水流在一侧的叶片上,小水轮就会转起来了。 水流的能量变成了小水轮转动的能量了。

怎样可以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因素主要有三个:水量、水位落差、水的冲击点。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加大水流的高度,加快水流的速度,加大水流的流量、水倒在叶片的边缘等都可以使小水轮转动得更快。

(二)发电的实验

水轮的转动,会带动发电机的转子旋转。发电机转子转动起来就能产生电吗? (1)用一条较长的棉线紧紧地缠在小发电机的轴上。

(2)把发电机两端的接线口连接一个灯泡形成一个闭合电路,发电机相当于简单电路里的电池。 (3)固定好发电机整个装置。首先可以用手先转动一下发电机的轴,看是否能让灯泡亮起来;然后再快速地拉动棉线,使发电机的轴高速转动。观察灯泡的亮度与用手转动轴时的亮度有什么不同。这个活动说明,发电机轴的转动是可以使发电机产生电的,并且轴转动的速度越快,发电机产生的电就越多。 结合两个活动,尝试描述水电站将水流具有的能量转换成电能的过程。

(三)讨论:水力发电站利用水力来发电,它能把水流具有的能量转换成电能。下面的发电站,是把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为电能的?你知道更多不同类型的发电站吗?

除了水能可以转换成电能外,还有核能、风能、热能、太阳能等都可以转换成电能。 你还知道更多不同类型的发电站吗?

发电的原理实际上是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变为电能,那除了水流的能量、核能、风能、热能和太阳能以外,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形式的能量?这些能量是否可以转换成电能?

(四)抽水蓄能电站

发电厂发出的电,如果没有被用户用完,那么剩余的电,会到达哪里?是继续循环利用,还是浪费了?抽水蓄能电站的作用,就是当发的电超过需要(用电低谷)时,利用多余的电力把处于低地势的下水库的水抽到高地势的上水库里储存起来(把电能转化为势能);待需要增加发电量(用电高峰出现电力不足的情况)的时候,再把上水库的水放出来进行发电(把势能转化为电能)。

(五)讨论:请说说课本77页的图中从光能开始,最终转换成声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能量形式的转换?

光能被植物转换成生物能贮存在植物体内,生物能通过果实被孩子(波波)消化后转换成身体内的能源物质(如脂肪)储存起来。然后,脂肪释放出化学能,转换成物体运动的动能(踏脚踏车),带动发电机。发电机把动能转换成电能传给电热炉,电热炉把电能转变成热能,热能把水壶里的水烧开,水蒸气冲出水壶的壶嘴,转换成声能发出声音。

三、课外作业;网上学:太阳能利用的调查

第五单元 变化着的地表

14 大地的变迁

教学目的: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了解化石的作用。 重点难点

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同学们,小伙伴们结伴去郊游,他们在哪里发现了什么?请大家认真观察。 出示贝壳镶嵌在岩石里的照片。 海里的贝壳怎么会出现在山上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四课《大地的变迁》(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探究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高山上的原因 1)猜想与假设 指导阅读p82图文

把我的猜想和其他同学的猜想填写在课本p82“我的猜想”上。 2)寻找证据

A. 在高山上发现的古代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

B.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的一座山(图上的岩层是海底的颗粒沉积物)。 C.在阿尔卑斯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菊石化石。 D.喜马拉雅山的某些山峰每年会长高几厘米。 3)思考与结论

把收集的证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尝试作出合理的解释。(地壳变化的现象)

(二)漂移的大陆 指导阅读p84图文 通过对世界地图的观察研究,发现南、北美洲东海岸线和非洲西海岸线形状相似,像拼图一样,可以拼合起来,科学家认为,2.5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连在一起的,以后逐渐分开,漂移到现在的位置。这就是大陆漂移说。

三、总结:大地的变迁是地壳运动变化的结果。

15 大地的震动

教学目的:

1. 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 2. 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方法。 重点难点

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四位主题人物参观地震知识宣传栏。琪琪对地震威力发出的感叹和彬彬提出的问题:“地震的危害真大呀”“万一发生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五课《大地的震动》(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地震有什么危害? 出示大量地震后的图片。

学生在简单了解了地震的成因后,通过资料搜集的手段对地震的危害展开探讨。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地震引发房屋倒塌;

②地震致使公路和铁路扭曲,变形; ③被震裂的大地;

④地震引发的海啸(以印度洋海啸为例)。

(二)假设地震突然发生,我们该怎么办? 指导阅读p88-89 讨论:下面的这些避险方法中,哪些较合理?哪些不合理?为什么?

1)这种避险方法合理。地震发生时,在无法逃出室外的情况时,躲避到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可避免被室内震落的砖块等砸伤。 2)这种避险方法合理。地震发生时,在无法逃出室外的情况时,迅速躲到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如家具附近、墙根等。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且在建筑物倒塌时三角空间里有一定的自由空间。 3)这种避险方法不合理。在地震发生时,应迅速逃到空旷平坦的地方,不应跑回大楼里。

4)这种避险方法不合理。地震发生时要沉着冷静,多动脑筋,遇震不慌。切忌跳楼,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5)这种避险方法合理。地震发生时,在室外应避开高大的建筑物和小巷,迅速逃到空旷平坦的地方

(三)设计紧急避险方案

在地震发生时冷静、有序地撤离就能避免或减少地震中由于挤踏而造成伤亡。

以学校为例,要考虑这些问题:撤离的人数(高年级、低年级的人数„„);楼层(高年级、低年级学生所在的位置„„);路线的选择(最终的撤离目的地选择;各楼层学生撤离的次序、校园内撤离的次序„„);撤离时的注意事项(靠右行走,不能拥挤,不携带书包杂物,尽量带上饮水食物„„)等。

三、总结

地震的威力是巨大的,地震是地球能量的一种释放,是无可避免的。因此学会在地震时的避险方法和知识很重要。

当地震发生时要沉着冷静,多动脑筋,遇震不慌就能从地震中顺利脱险。

16 火山的喷发

教学目的:

1. 了解火山喷发的一些现象。 2. 了解火山对人类的影响。 重点难点: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

一、导入

出示火山喷发前、中、后的大量图片。 火山喷发是怎么样?给人类造成了什么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六课《火山的喷发》(板书课题)。

二、新课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火山的现象及危害。

(一)火山喷发过程

课本用图片的形式简单介绍了火山喷发的过程。 一般来说,火山喷发的过程大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在距离地面以下200千米的地球内部的温度大约有1500℃,这里的岩石处于高热状态,部分熔融形成岩浆。由于岩浆的温度比周围的岩石高,密度也较小,所以它会向地表上涌,而且在浮升过程中再熔化掉一些岩石。

(2)岩浆沿着隆起造成的裂缝上升。当岩浆的压力大于火山口的岩石顶盖的压力时,就会随时向外迸发。这时,会先喷出浓烟,部分熔岩也从缝隙中流出地表。

(3)一旦岩浆找到通达地表的途径(排放口),它就会立刻喷出地表,形成熔岩。喷发时,炽热的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突然冒出。火山喷出的物质主要是气体,但是像渣和灰的大量火山岩和其他固体物质也喷了出来。这些物质堆积在开口周围,形成一座锥形山头。“火山口”是火山锥顶部的洼陷,开口处通到地表。锥形山是火山形成的产物。

讨论:与同学们交流,谈谈自己对火山现象的感受

(二)火山的利与弊

火山爆发危害强度非常之大。著名的维苏威火山爆发导致庞贝古城彻底毁灭,是典型的实例。除此之外,火山喷发还常常伴随或诱发地震、海啸、爆炸、火灾、崩塌等灾害,更加剧了对建筑物、道路、桥梁、农田、森林和城市设施的毁坏程度,从而造成严重的生命伤亡和财产损失。

但是,火山也会给人来带来有益的“礼物”:火山活动还伴随着丰富的地热,可以形成温泉(课本图中一群猴子在雪地温泉里取暖),可见地热温度之高。

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好处:由于岩浆在地壳内部不断移动,也会结晶出含铁、铅、锌等的各种金属矿物来;活火山在周期性喷发时,火山灰落到地面,可以使农田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在印度尼西亚就有这样的例子。

17 地表物质的迁移

教学目的:

1. 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岩石风化的作用。 2. 知道流水具有搬运的作用。 重点难点

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岩石风化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奇特地貌的图片。

如澳大利亚西部海登城附近的波浪岩、我国云南石林的“阿诗玛像”等。 这些岩石为什么这么奇特?

你还在哪里还看见过这样的奇形怪状的岩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七课《大地的变迁》(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 1)模拟实验

归纳小结:在自然界中,虽然气温的变化不会像实验中模拟的情景那么剧烈,但长期的日夜温差变化,还是会使岩石逐渐崩裂而发生风化。

(二)观察岩石风化的现象

指导阅读p97图文

介绍岩石的风化现象及其原因

物理风化作用(气温的变化、渗入岩缝的水在冬天结冰时体积增大使岩石胀裂) 生物风化作用(植物的根系在岩石的裂缝中生长使岩石破裂) 化学风化等

(三)泥沙怎样“搬家”?

模拟流水搬运作用的实验:

1. 用一个倾斜的长木槽,在一端堆放小石块、砂和泥土混合物,形成“小山包”。 2. 利用一个废旧的塑料饮料瓶,在瓶盖扎出数个小孔,让水从小孔中成细线缓慢流出。 3. 缓慢地用流水冲刷“小山包”的“山峰”。

通过实验可证明流水使地表物质发生了迁移,有搬运的作用。 观察

木板上的泥沙在不同位置上留下的物质有何特点。

讨论:根据上、中、下游的特点,推断这些石头应该出在哪里,说出你的理由。

指导阅读课本p99图片中上、中、下游河段水流的特点:上游水流湍急,中游水流趋缓,下游水流缓慢。 通过对课本三幅图的观察,让学生根据图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分布在河流上游的通常大些,棱角较分明;越往中下游,体积会越来越小,越来越没有棱角,最后会形成圆滑的卵石。

岩石风化初期,体积一般较大,且有棱有角,极不规则。而在水流的冲刷摩擦下,它们的形状发生了改变。从形状、大小的情况,可判断课本三幅图分别表示下游河段、中游河段和上游河段的石头。 (拓展)石笋的形成

溶洞里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都是石灰岩沉积物形成的。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钟乳石是当渗流水流入溶洞洞顶后,因温度、压力的变化,二氧化碳逸去,水中的碳酸钙过饱和沉淀而形成小突起附在洞顶,以后逐渐向下增长,具有同心圆状结构,形如钟乳而得名;溶洞溶顶下滴的含碳酸钙的渗流水,在洞底发生溅击作用,一些水分蒸发掉,二氧化碳逸去,碳酸钙发生沉淀,形成由洞底自下而上生长的石笋;石笋常常由钟乳石滴下的水形成,有时候两者相接,成为从洞底到洞顶的被水冲下来的圆滑小石头体积稍大、较圆滑的石头棱角分明、高低不平的大石块一个完整石柱。

三、总结:如果说火山、地震等是大自然对地形地貌的大刀阔斧,那么本课所述说的力量则是大自然对地形地貌的精雕细琢。

地表在不断变化,大自然的力量是难以想像的。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多么渺小,在奇特的地形面前不禁让人肃然起敬,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作业

网上学:不断“长大”的岛屿

18 网络课程

——探究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教学目的:

1.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2.借助网络这种开放性平台,帮助学生学会搜集人类对地表影响的证据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交互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的交互特点和跨地域性和即时性的特性,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就同一主题进行探究。 重点难点:搜集资料、整理与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近几千年以来,人们开荒拓地、修路移山、填海造田,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地球上建起了人类的家园。今天,我们就通过网络课堂来探究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二、新课 指导阅读p102图文

人类很多方面的活动都会对地表变化发生影响,我们要探究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就要选定一个主题,如“填海造地”,然后“搜集资料”,再“整理与思考”,最后是“表达与交流”。 现在,我们就选定一个主题:如“填海造地” 1)填海造地 2)搜集资料: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各项建设的快速发展,土地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国家收紧土地“闸门”的情况下,一些沿海地区把寻找土地的目光瞄向了大海,“填海造地”之风日甚。 75年间胶州湾缩小35% 在今年青岛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一份关于保护胶州湾的议案在青岛引起强烈反响。据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调查,在短短75年的时间里,胶州湾的面积缩小了35%,1928年,胶州湾的海域面积为535平方公里,而目前,胶州湾的总海域面积仅为367平方公里。

据专家分析,围填海是胶州湾缩小的主要原因。我国著名海洋工程动力专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侯国本认为,人为的、无度的围填海工程是胶州湾缩小的决定性因素。据不完全统计,仅2002年以来,青岛市各级政府在胶州湾内就审批了近20个用海项目,填海面积达16平方公里。环胶州湾高速公路附近较大的填海工程就有两处,围海面积分别达到了4000亩和1500亩。这使得原先的一些海中孤岛因填海造地成为了陆连岛。

在我国南部北部湾,目前国内大企业争先恐后在北部湾抢滩,兴建重化能源项目。这些大项目普遍采取“前港后厂(库)”的模式,填海造地解决用地问题。据湛江市环保局局长李丕学介绍,因为填海造地没有征地拆迁、补偿等“麻烦”,一些沿海城市招商引资时越来越多地把用地盯在填海上,但目前填海实际是填港,为了某个项目把港湾填掉,大大降低了港口资源的利用价值。而国外许多城市,更普遍的是挖港,很少有填港的。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海域处处长辛荣民介绍,由于国家实行了最严格的土地制度,陆地发展空间受限,一些地方把眼光盯向海洋,填海造出的地都是紧邻大海的好地段,比较值钱,近些年,在我国沿海地区形成了一股填海热潮。几乎在各个沿海地区都有规模不

一、大大小小的填海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不断地蚕食着我们的“蓝色国土”。 3)整理与思考: (1)警惕大自然的报复

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司司长孙书贤指出,围海造地是人类海洋开发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程,是人类向海洋拓展生存空间和生产空间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早在汉代就开始围海,但围海造地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主要影响包括海水自净能力减弱,加大了赤潮发生的频率和强度,破坏了海岸生物多样性,影响了海岸与海底的自然平衡状态,破坏了一些珍贵的海岸景观和历史遗迹,如红树林、珊瑚礁海岸等。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专家对胶州湾生态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研究表明,20世纪40年代前,由河口等处注入的泥沙及工业“三废”等物质,通过潮涨潮落,水体交换,几乎全部被携带到湾外,胶州湾的水体自净能力较强,海域环境状况良好。而胶州湾海域面积的缩小,直接导致海湾纳潮量减少,现已由1935年的11.822亿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7亿多立方米,减少了近40%;对气候与环境调节的能力降低,使海域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中科院院士文圣常指出,胶州湾海域是许多鱼类重要的洄游栖息地,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造成了那里地形和水流的变化,已经影响到了鱼群的栖息环境和鱼类的洄游规律。加上污染的影响,胶州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物种类锐减。20世纪60年代河口附近生物种类多达54种,70年代减到33种,80年代只剩下17种。原有的14种优势种仅剩下1种,东岸的贝类养殖已不复存在。

湛江市环保局局长李丕学指出,填海会削弱水体对城市的净化和调节温度作用。港湾对城市粉尘的净化效果比树木大得多,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尤为明显,有关测算表明,城市绿化面积达30%,可以调节温度1-2摄氏度,而同样面积的水体可以调节的温度达3-4摄氏度。”曾从事过18年海洋地质勘查的李丕学说,纷纷兴起的填海工程,反映出“概念”上的错误,只把大海当做索取的对象。“如果不严格评估和控制,填海得不偿失,可能填掉的是城市自身的发展环境。”

据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调查,围海造地也使得珠江口面临严峻的地质问题:近年来,广州、东莞、深圳、珠海、中山等地大规模填海造田,其结果是河口日益变窄,水位抬高,一方面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及水文地质环境;另一方面,由于填海规划工作的不完善,沿岸留下许多水坑洼地,日积月累,蚊虫孽生,大大影响了周围的生态环境。而下游的围垦造地、抛石促淤等活动又使上游水泄不畅。一旦遇上降雨较多,就会造成洪水泛滥。 (2)依法治海 科学用海

去年底,备受关注的中国“填海第一案”在北京宣判。法院判决山东荣成海达造船公司必须执行国家海洋局的处罚,把他们未获合法批准填海生成的57亩土地还原成海洋。海达公司在未取得海域使用权证的情况下,自行填海,准备在新地上建设码头和滑道,最终尝到了苦果,这也给那些盲目填海者敲响了警钟。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海监总队副队长王仁堂介绍,违法填海有几种情况,一是无证填海,不办海域使用权证就自行填海;再是办了使用证,但办的是10亩,却填20亩,超面积填海;还有一种是边审批边填海,因为从报批到论证有一个过程,有些单位为赶工期就采取这个办法。 目前国家和山东省正在严控填海造地,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海域处处长辛荣民介绍,一次填海在50公顷以上的,要经国务院批准,50公顷以下的,要经省政府批准,市县一级政府无权批准。填海前必须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特别是要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司司长孙书贤认为,填海造在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布局的原则。我国海岸线长、港湾多,各个岸段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开发利用状况及潜力各不相同,必须因地制宜地考虑各个岸段的条件和特点合理布局。

二、坚持深度、高附加值开发为主,高效利用的原则。除淤长型淤泥质滩涂外,围海种植应严格限制。应重点保证港口、旅游和工矿企业建设及必须临海的工程和防护工程等用海的需求。

三、坚持集约经营、节约使用和综合利用的原则。以“炒海皮”为目的的围海造地原则上不能审批;围海造地规模应限制在尽量小的区域内。四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原则。保护好海洋生物、保护好海岸防护工程等。 4)表达与交流

把自己的思考撰写成文,与同学们交流,或者直接传到网上与大家交流。

第四篇: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计划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复习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上,他们的水平层次区别很大,全班大多数同学的理解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比较好,只有少数同学由于平时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好导致学习能力的不足。

同时,在科学意识方面,男生强于女生,他们的理性思维比较突出。在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女同学相对于男同学来说,要好一些。

二、复习目标: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运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了解、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运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具体分为“物质的变化”、“ 生物与环境”、“ 遗传与进化”、“ 保护环境”四大领域。通过单元梳理和自拟的试卷体现,便于学生整体有序把握科学知识。

三、复习内容:

1、物质的变化

2、生物与环境

3、遗传与进化

4、保护环境

四、复习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复习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学困生,师生都要特别关爱。

2、认真上好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精读精练,加强小组自主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3、对平时缺课未做实验的学生要调查摸底, 及时查漏补缺。

4、加强复习间的过程评价,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5、先对课本基础知识进行复习理解,然后做练习进行巩固。

6、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会做题的方法,学会学以致用。

五、复习安排:

(一)单元安排:

1、物质的变化。(1课时)

2、生物与环境。(1课时)

3、遗传与进化。(1课时)

4. 保护环境。(1课时)

5、综合训练。(2课时)

(二)专题训练:

1、基础知识训练:侧重一些概念,实验及其结论。

2、解决问题训练。

(三)针对性练习:

1、作业本错题整理。针对容易发生错误的题目进行练习。

2、科学学习的评价。运用多元评价机制展开评价,采用表扬鼓励为主的评价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第五篇:粤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题

一、 填空

1、 地图的基本要素包括(地图名称)、(方位)、(图例)、(比例尺)。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物体都是由(材料)组成的。(橡胶)(塑料)陶瓷)(玻璃)(钢铁)(化学纤维)(动物毛皮)等,都是制造各种(生活用品)和(工农业生产用品)的常用材料。

3、生活中产生的金属、塑料等垃圾都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如易拉罐可以划分到物品的(金属)类进行回收。

4、不同职业的人使用的地图不相同,汽车司机在外使用的是(交通)图,飞行员在空中使用的是(航线)图,游客使用的是(游览)图。

5、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材料是(天然材料)如(木材)(岩石)(黏土)(动物皮毛)(棉花)(蚕丝)(石油)等。把这些材料用人工方法合成的材料是(人造材料)如(钢铁)(玻璃)(塑料)等。

6、(钢卷尺)(皮卷尺)(米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没有测量工具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的某些部位的长度来估量物体的长度,如(手)测、(脚)测等。

7、可回收的材料有(纸)(塑料)(金属)(玻璃)。废物回收是为了(再利用)。

8、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前面是(东)方,后面是(西)方,左面是(北)方,右面是(南)方。

9、背对太阳升起的方向,前面是(西)方,后面是(东)方,左面是(南)方,右面是(北)方。

10、太阳的高度决定了影子的长短,太阳越高(影子越短),太阳越低(影子越长)。一天中太阳的变化规律是(东)——(西)。

11、人们用符号表示(建筑)(道路)(河流)。

12、最先进的地图是(掌上电脑的电子地图),(地球仪)是一种特殊的地图。

13、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就要知道它在另一个物体的什么(方位),(距离)有多远。

14、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8时太阳在(东),10时,太阳在(东南),12时太阳在(南),14时太阳在(西南),16时太阳在(西)。太阳的位置与影子的方向(正好相反)。(12)时物体的影子最短。

15、9点30分,太阳应该在天空的(东南)方。一天里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16、不同(材料)构成物体(形状)(体积)可能不同,(质量)的大小也可能不一样,也有的(物体形状)(体积相同),但由于制造的材料不同,它们的质量的大小也可能不一样。

17、拇指宽(1厘米),食指长(6厘米),中指长(7厘米),手臂长(25厘米),身高是(1米35厘米)。

18、(棉布)吸水性最强。

19、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就能测量出物体的质量。3 20、按材料的不同把物体分为(金属)(塑料)(木材)(纸)等。

21、杯子可以按用途起名字,如(茶杯)、(酒杯)等;也可以按材料起名字,如(纸杯)、(塑料杯)、(玻璃杯)、(金属杯)等。

22、不同的购物袋,(承重性)、(耐热性)、(吸水性)各不相同,购物袋的性质决定了购物袋的用途。

二、问答题

1、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你见到那些材料制成的杯子?答:用陶瓷材料制成的杯子;用玻璃材料制成的杯子;用塑料材料制成的杯子;用纸材料制成的杯子;用金属材料制成的杯子。

2、说说用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步骤?(天平的使用方法?)答:(1)调节天平平衡。(2)天平左侧的托盘放物品,用镊子把砝码放在右侧的托盘上。(3)天平平衡时,就能测出物体的质量。

3、书包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按材料的不同把它们分类?答:塑料:直尺,圆珠笔等。金属:文具盒,钢笔等。纸:书,本等。木材:铅笔,本夹等。

4、写出两种以上比较两个物体质量大小的方法?答:(1)用手掂量。(2)用天平测量质量。(3)借助橡皮筋来比较。

5、你知道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答:利用太阳东升西落来辨别方向;利用向日葵来辨别方向;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利用星座辨别方向:利用北极星来辨别方向。

6、怎样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答: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也就是说,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就要知道它在另一个物体的什么方位,距离有多远。

7、太阳的位置与影子的方向有什么关系?答:太阳的位置与影子的方向正好相反,如:太阳在东,影子就在西;太阳在东南,影子就会在西北。

8、为什么一幅小小的地图能表示不同的地理位置?答:因为地图是根据实际距离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图形,所以能表示很大的地方。

9、你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过地图?地图给了你什么帮助?答:我在旅游时使用过地图,地图可以给我们指引方向。

10、举例说说地图的种类?答:中国地图、城区地图、掌上电脑的电子地图、地球

仪。

11、怎样准确的测量长度?答:选择比较精确的测量工具;多测几次,然后求它们的平均值。

12、你能按哪些方法给物体分类?答:如:按大小分类、按材料分类、按颜色分类、按形状分类等。

13、根据不同的需要,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购物袋?答:装较重的物体用布袋,因为布袋的承重性较好;装较烫的物体用布袋或纸袋,因为它们耐热性好;装有水有油的物体用塑料袋,因为塑料袋不吸水不吸油。

14、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粗棉绳、海绵绳、塑料绳、化纤绳这四种材料,谁的吸水性最强,请写出验证实验方法,不要求写实验结果。答:实验材料:同等长度的粗棉绳、海绵绳、塑料绳、化纤绳,试管,试管架。试验方法:在几个试管中加入一样多的水,将粗棉绳、海绵绳、塑料绳、化纤绳放入水里一段时间,取出材料,哪个试管里的水剩的最少,那种材料最吸水。

三年级科学下册期中试题

一、填空题。

1、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_____的位置来确定。也就是说,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就要知道它在另一个物体的什么__ ,___有多远。

2、背向太阳升起的方向,你的左、右分别是___方、___方。

3、地图的基本要素包括_____、___、___和___。

4、地图的方向一般都是上北、___、___、___。

5、天平使用时要注意:

(1)天平使用前先调节_____;

(2)天平左侧的托盘放_____,用_____把_____放在右侧的托盘上; (3)天平_____时,就能测量出物体的质量。

6、为了使你长度测量的数据更准确一些,一是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

7、我们在给物体分类时,首先要确定分类的_____,按不同的标准给物体进行分类,分出的结果就_____。

8、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材料是_____材料,如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人工制成的材料就是_____材料,如_____、_____、 _____等

9、从“如何选择购物袋”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材料的_____决定了材料的用途。

二、选择题。

1、一天中人的影子最短,这时应该大约是( ) ①上午6时 ②中午12时 ③下午6时

2、地图的用途很广泛,下面不是地图的应用的是( )

①汽车司机使用交通图 ②景区游客使用游览图 ③建筑工人使用建筑图

3、下列材料属于人造材料的是( ) ①木材 ②塑料 ③岩石

三、判断题。

1、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就要知道它在另一个物体的什么方位,距离有多远。( )

2、现在是上午9点30分,估计太阳应该在天空的西南方。( )

3、没有方位的地图,不能算是一幅完整的地图。( )

4、只要物体的形状、体积相同,它们的质量大小就相同。( )

5、光导纤维构成的光缆在通信容量上比普通电缆大10亿倍。( )

四、问答题。

1、想一想,太阳与影子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2、画出自己卧室的简图。注意画出各种家具和物品的位置,并在图上标清楚方向。

3、你知道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请写出三种以上方法。

4、根据不同的需要,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购物袋?说说你的理由。

五、实验题。

先猜猜哪一种材料的吸水性最好,然后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 我的猜测: 实验材料和用具:

实验方法:

实验结论:

上一篇:液化气泄漏应急预案下一篇: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