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养殖的疾病及预防

2022-12-28

第一篇:家禽养殖的疾病及预防

鸵鸟养殖,疾病预防

种鸵鸟的饲养管理技术 (1)饲料:人工饲养种鸵鸟应根据种用鸵鸟的营养需要供给其平衡的日粮。通常按种鸵鸟对钙和磷的需要配制饲料(雌鸵鸟产蛋期对钙、磷的需要量很高),种鸵鸟最易缺乏脂溶性维生素和碘、铁、锌等微量元素。但不宜过多饲喂含脂肪高的饲料,这是因为鸵鸟无胆囊,对脂肪的吸收能力差之故。特别是能量的供给量不能过多,防止种鸵鸟肥胖体重增加而致使产蛋率下降,甚至停止产蛋。

(2)饲养管理方法:种鸵鸟饲养管理应以提高产蛋量以繁殖更多的优质雏鸵鸟为目的。饲养非洲鸵鸟可按一雄多雌一起混饲。种鸵鸟舍面积以每只10~12米2为宜。鸟栏面积一般以每只种鸵鸟250~300米2为宜,鸟栏的长宽比一般以7:3为宜。种鸵鸟使用的饲饮工具要用水泥制成坚固的水泥槽,防止被种鸵

鸟采食或饮水时被踩翻砸坏鸟脚或弄湿种鸵鸟的腹部而生病。

通常饲喂种鸵鸟日喂4次为宜,每日第一次饲喂于6:30~7:30,每次饲喂间隔做到基本相等,饲喂顺序是先青粗后精料或精、青粗料混饲,饲喂量1.5千克左右,并要保持经常有清洁的饮水(冬季饮25℃的温水)。为了使种鸵鸟有规律的运动,每天上、下午最少要驱赶运动各1~2小时。此外,种鸟舍栏要经常打扫,保持清洁卫生,随时消除舍栏内的粪便。饲饮工具和鸟栏最好每周能消毒1次。

雏鸵鸟的饲养管理

育雏条件在雏鸵鸟的饲养管理中,首先要满足育雏条件,要掌握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和合适的饲养密度。

合适的温度、湿度1周龄雏鸵鸟对温度变化极其敏感。出壳不久的雏鸵鸟背部暖而腹部受凉,则腹中的卵黄吸收不良或完全不吸收,大大降低了雏鸵鸟的成活率。为了保温、御寒,舍笼地面要铺垫草,有条件的寒冬还可用电热板或其他保温设备,可促进卵黄吸收,使胃液流动,促进消化。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要经常观察雏鸵鸟的动静、状态,以正常状态为标准来调整温度。例如雏鸵鸟互相拥挤聚集在一起,食欲和精神不振,并发出震颤的吱吱叫声,这是温度略低的表现,应予升温,同时还要防止雏鸵鸟被踩压窒息而死。如雏鸵鸟张嘴喘气呼吸、大量饮水,并且展翅散热,食欲减退至拒食,这是温度过高的表现,采用多给饮水,少垫草或拆除保温设备等措施来降低温度。育雏舍里的合适温度:出壳雏鸵鸟2周龄内应保持在24℃以上,以后逐渐降至18℃;育雏伞或育雏笼内出壳后雏鸵鸟保温育雏第1日龄为35℃(育雏室温为25℃),1周龄内应达到33℃~36℃,第二周起每周减少3℃,1月龄以后每天降0.5℃,一般2月龄~3月龄以后脱温。1周龄~4周龄选在

天气晴朗气温高时将雏鸵鸟放到运动场上活动,晒晒太阳;炎热夏季,运动场要有树荫或阳棚,以便降低育雏舍内的温度。

除调整雏鸵鸟所需的温度以外,育雏舍、育雏伞和育雏笼的适宜湿度也很重要,特别是育雏鸵鸟期湿度的需求变化受胚胎在孵化期湿度的影响较大。如果孵化期湿度低,雏鸵鸟孵出后会发生脱水症而影响其成活率,必须及时调整湿度,如采取提高湿度、补给营养液等措施。如果孵化期湿度高,则孵出的雏鸵鸟出现水肿。育雏舍前期的相对湿度一般以50%~55%为宜,随着雏鸵鸟日龄的增长,雏鸵鸟对湿度要求就不太严格,在50%~75%的范围内均可适应。但雨季湿度大,应适当降低湿度。掌握湿度的原则是育雏前期湿度应比育雏后期低些,雨季湿度应比干旱季节湿度低些。

饲养密度要合理要保证育雏舍有一定的空间供雏鸵鸟活动,以利雏鸵鸟的生长发育。据养殖者经验介绍,育雏舍内1周龄的雏鸵鸟平均每只面积0.25平方米,以后每周扩大10%,3月龄时雏鸵鸟平均每只面积2平方米,除育雏舍以外,运动场面积以每只平均5平方米,逐渐扩大至10平方米,以此计算运动场面积的大小。随着月龄的增长,需要分群饲养,以降低饲养密度。

注意通风和光照育雏舍内在调节温度和湿度时还要注意打开窗户通风换气,排出舍内鸟粪尿产生的氨气,以利雏鸵鸟健康生长。但在冬季要避风,通气入舍要预热,切忌直接吹在雏鸵鸟身上,以免雏鸵鸟着凉而引起感冒。此外,光照对雏鸵鸟的正常采食、饮水、活动的作用很大,可增加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冬季为了使雏鸵鸟早见阳光,育雏舍可建成玻璃温室。夏季运动场应栽树或设阳棚,让雏鸵鸟在阴凉处活动和休息,防止暴晒而受暑。

饲养管理方法刚出壳的雏鸵鸟腹中的卵黄提供营养可维持2天~3天生活,不需喂饲料,2天~3天以后当卵黄营养基本吸收,雏鸵鸟才采食,如果过早或过晚开食都影响生长发育。雏鸵鸟在初饮后1小时~2小时,可饲喂湿拌的混合精料,在开食以后混合精料可不需湿拌,防止长期喂湿料引起雏鸵鸟消化不良。可以喂饲颗粒饲料,但不能任其采食而引起便秘或腹泻。

雏鸵鸟采食的青绿饲料有苜蓿、三叶草叶、白菜叶、莴苣叶、胡萝卜等。但要当时将饲料洗净、晾干、切碎后再喂饲,禁喂使用已切好的隔餐青绿饲料和茎秆不洁和含有残留农药的青绿饲料。每日饲喂4次~5次。随着鸟龄的增长,青绿饲料喂饲量也应逐渐增加,3个月以下的幼鸵鸟青粗饲料可占40%,鸵鸟精料中仍可含50%左右草粉,但要防止精料饲喂量过多使雏鸵鸟增重太快而导

致骨骼关节变型而发生腿病。由于鸵鸟采食的饲料能在肌胃中磨碎,所以出壳后2周起每只鸵鸟每天在喂饲料时补喂洗净晾干的不溶性沙砾4粒~5粒。雏鸵鸟有一种啄食任何物的习惯,因此,饲料中要防止有碎玻璃、树枝、铁钉、铁丝、塑料布等难以消化的物质混入,以免被鸵鸟吞食后发生消化不良、前胃阻塞或被刺伤性发炎等难以治疗的疾病。在夜晚由于雏鸵鸟栖息不出来活动采食,故夜晚可以不喂饲。为了便于饲养管理,群养须按体大小分开饲养。

雏鸵鸟的抗病能力差,加之密集饲养更容易感染和传播疾病。因此要做好卫生和消毒工作。每天应清扫粪便、杂物,保持育雏舍内无臭味,并定期或不定期消毒,洗净晾干食饮用具、垫料、保温设备,保温舍室内要用适量高锰酸钾,福尔马林熏蒸消毒,运动场地可用2%~3%烧碱洒湿,消毒后用清水淋洒地面。垫草可用日光暴晒消毒。饲养区进出口设消毒池或消毒盆。

饲料发霉对鸵鸟养殖业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饲料霉变的发生及其危害

多数粮食作物如玉米,小麦,大豆,花生以及其副产品玉米秸秆,秧藤,饲草在收获时逢阴雨天,收获后未能及时干燥(含水分达13%以下)或存储环境潮湿,通风不良,几天后都会发霉。已干燥的粮食、加工后的豆粕、草粉等在存储过程中,如果直接触潮湿地面或存储环境潮湿,通风不良,湿度适宜,都会发霉变质。在相同的条件下经加工破碎的饲料比整粒料更易发霉。

在养殖场,特别是育雏室,饲料库,饲料加工间,是霉菌容易繁殖的场所。霉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霉菌毒。据有关资料报导:

霉菌及主要霉菌毒素。霉变饲料中的霉菌有黄曲霉菌,赭曲霉菌,禾谷镰刀菌,扩展青霉菌等。它们产生有霉菌毒素很多,目前饲料检测到得毒素已超过350种,主要是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呕吐霉毒素,T-2霉毒素,饲料中的各种霉菌毒素之间有协同作用,使中毒的病畜禽诊断变得更为困难。

霉菌对鸵鸟的危害

发霉菌可使饲料营养价值降低,饲料发霉首先会使饲料适口性下降,此外,霉菌利用饲料中的营养进行生长繁殖,降低了饲料原有的营养价值,有研究表明,同一分饲料在霉变后的其脂肪、代谢能、胡萝卜素、维生素E、维生素BI、赖氨酸等营养指标比霉变前降低了20%-40%。

霉菌毒素对人和畜禽都会中毒,发病,影响各种脏器功能,轻者畜禽生长发育受阻,生产能力下降。严重者会并发多种疾病,造成畜禽死亡。鸵鸟养殖场这方面的实例很多。例如:

(1)育雏室潮湿,通风不好,雏鸟的垫料,(垫

沙、垫草等)粪尿、污物,清理不及时,在温度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霉菌很快侵入并大量繁殖,产生毒素,感染雏鸟。

(2)饲料库房或饲料加工间,在梅雨季节,阴雨连绵,饲料很容易受潮,发霉。鸵鸟饲喂发霉饲料很容易中毒。鸵鸟对霉菌毒素敏感程度取决于品种,年龄,体质,营养状况等因素以及霉菌产生毒素的毒力大小。轻者没有明显的症状,不表现明显严重死亡现象,造成的损失是隐性的。

主要临床症状:

产生一些综合性表现,如种鸟采食量下降,产蛋量下降,不合格的种蛋比例增多,公鸟配种能力减弱。饲料报酬严重下降。

雏鸟感染霉菌后,表现发育受阻,羽毛无光泽,有明显的呼吸道疾病临床表现,呼吸次数增多,两翅下垂,羽毛蓬乱,反应迟钝,食欲下降但不拒食,消瘦,容易死亡。

主要病理变化

解剖死鸟解剖可见,气管中粘液增多,气管粘膜充血。肺脏有粟粒大的黄白色结节,其质地较硬,富有弹性,切面可见干酪样坏死。病情严重的患鸟,有明显的小叶或大叶性肺炎。有时在胸腹气囊上可见大小不一的绿黑色不规则圆形霉菌斑块。

实验室检查

采病料进行实验室检查,可见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可以确诊为霉菌病。

霉菌病的防治 目前对本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可以得到理想效果。

不用发霉饲料,养殖场在购买饲料、饲草(草粉,草颗粒)时,一定要把好含水量这一关。一般要求不超过13%-14%。饲料、饲草水分超标,霉菌容易滋生繁衍,造成饲料、饲草发霉。

喂全价饲料,饲料中有足够的微量元素硒,胡萝卜素,叶酸,可提高鸵鸟免疫能力,促进肝脏对毒素的解毒能力,可有效的减少霉菌毒素的危害。

养殖场养殖场的饲料库房应选择场内地势最高点,室内防潮,通风。防止饲料吸湿霉变。没有较好料库的养殖场,一次购买饲料不易太多,1-2个月进一次饲料,可防止饲料在本场发霉。

霉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适宜的潮湿的环境和温度时很快生长繁殖,所以,及时更换被污染或潮湿的垫料,(育雏室的垫沙、垫草等物,)食、水槽周边经常清理,防止霉菌滋生繁衍。北方许多养殖场采取火炕育雏,育雏环境干燥,较好的防止霉菌滋生繁衍。

据临床报导1-2个月的雏鸟发病率高。可能是忽略了创造良好的育雏环境。养殖密度大。造成霉菌滋生繁衍,感染雏鸟,所以育雏环境干燥,适宜的养殖密度是减少霉菌病的主要措施之一。

预防措施,中国西北鸵鸟繁育推广中心的经验是:

(1)清除污染源,如霉变饲料,垫草等

(2)健康鸟与患鸟隔离饲养。

(3)用2-3的火碱溶液消毒鸟舍,垫料。

(4)加强舍内通风换气,保持干燥。

(5)降低饲养密度。

治疗方案

(1)饲料中添加抗敌素-2000,每吨饲料加3公斤。

按1:3000的比例加硫酸铜溶液饮水,连用5天。

(2)口服制霉菌片。

也有的饲养场采用投喂制霉菌素,用量为每100公斤饲料加4000单位制霉菌素,连用7-10天。同时用0.5%碘化钾溶液自由饮水,连用3天。用0.1%硫酸铜溶液饮水,连用5天。同时用0.05%克霉唑拌料连喂5天。对症治疗,用卡那霉素、链霉素等抗菌素药物作肌肉注射,均可控制病情。

鸵鸟常见病的防治

曲霉菌病病症病鸟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气喘,口流黏液,体温升高,毛乱,离群懒动等症状。

防治不饲喂霉败的饲料和不使用发霉的垫料。

用1∶3000的硫酸铜液作为饮水,连用3天~5天。用抗生素药物肌注。

白痢病症病鸟不思食欲,排便白色糊状,常有腥臭味,其精神委顿,翅膀下垂,打瞌睡。

防治发现病鸟立即隔离,即时消毒栏舍,即时治疗。

口服强力霉素:每千克体重约0.05克,兑水比例1克药品加水1升,灌服,每天一次,连用3天~5天。

口服土霉素片:每次3片~10片,每日3次,连服3天。

肌注605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亳升,每天一次。

肌注硫酸庆大霉素,每次用量20万单位~40万单位,每天1次,连用3天~5天。

脚腿病症状病鸟喜卧懒动,行走不正常,严重时可有脚腿变形、弯曲、跛脚等现象。

防治雏鸟栏舍要用粗布垫地防跌伤。

稍大时也只限于水泥地面活动,水泥地面要粗糙、防滑。

雏鸟要有足够的钙质食品,经常加入骨粉以及硒等微量元素。

在饮水中加入多种维生素,按1克多维兑水1.5升的比例,用7天停7天,连续3个月。

外伤严重的,可用抗生素类药物注射治疗。

鸵鸟新城疫治疗方法

1 鸵鸟新城疫流行现状

新城疫是当前危害和威胁养禽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由于新城疫在鸵鸟中感染率很高,各种年龄的鸵鸟均易感,因此许多国家都把新城疫列为法定预防的传染病。

鸵鸟新城疫于1989年首次发生在以色列。上世纪90年代突然出现走禽的国际贸易的异常繁荣,导致在世界范围走禽疾病也突然增加,在1998~2000年间,在贸易的巅峰时期,新城疫传遍了南非等国家的鸵鸟群。

1992年之后,我国成为鸵鸟进口大国,陆续从非洲大量进口鸵鸟,新城疫也同时在鸵鸟群中出现严重流行。1997年刁有祥、王春敖等首次报道我国发生鸵鸟新城疫流行,并

从发病及死亡的鸵鸟脑及肺脏分离到新城疫病毒。从2~3月龄至3~4年龄的鸵鸟均发生感染,小鸵鸟发病率高达50%,成鸵鸟的发病率从3%~6%不等,然而病死率均在95%以上。同年,黄宝春、彭照优等;逢奎春、肖成蕊等;刘忠城、李宁等均先后对鸵鸟新城疫的诊断进行了报道。从此以后,每年均有数起鸵鸟发生新城疫的报道(1999年余锐萍和刘金华等、程雷和陈昌海、胡小斌和杨德胜;2000年鲁杏华、赵喜伦和郑印焕等、谈亚英和秀伟等;2001年杨增岐和张淑霞等、曾元根和郑志邦等;2002年王琼和刘伯庶等及王佩良和韩光英等)。

近年来鸵鸟不断发生和流行新城疫的同时,鸡、鸽等其他家禽的新城疫也不断地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在发病禽类的组织中分离出大量新城疫病毒的流行毒株。因此,鸵鸟新城疫的发生和流行肯定与其他禽类所流行的新城疫,以及与频繁的国际贸易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2 鸵鸟新城疫的诊断

2.1 临诊症状:鸵鸟新城疫的早期临诊症状主要是精神沉郁,离群独处,不愿走动,患病鸵鸟体温先高后低,高时可达40℃以上,病的后期可降至36℃,有的发病鸟群,在整个病程中多数鸟体温不高;食欲降低或完全废绝;肌肉抽搐,颈部无力,垂颈歪头。随着病情的发展,患鸟站立不稳,头部不能抬起,最后卧地不起,直至死亡;有的病例表现颈部扭转、弯曲,并出现神经症状;有些,病鸟眼睛分泌物增多、流泪、瞬膜开闭频繁;3~4岁病鸟先出现眼睑水肿,后逐步扩展到头部和颈部;有些病鸟呼吸困难并出现啰音,咳嗽;患鸟排出黑色稀粪。 最急性病例,病程短,从出现发病症状到死亡仅有一天,有的可达7天,有些报道其病程可达7~16天。其死亡率高低不等,有的病群可达30%。 2.2 病理变化:鸵鸟新城疫的病理变化常因病鸟的年龄、病程的长短等因素影响而有所差异。 小鸵鸟一般都表现为急性经过,气管环黏膜出血,黏膜表面有淡黄色黏稠胶冻状液体,肺无明显病变;口腔、会厌和食道有黏液,腺胃乳头有出血点,肌胃角质层易脱,角质层下出血点或出血斑,小肠(特别十二指肠)黏膜严重渗出性出血,结肠和直肠的黏膜有出血点,有些病例还有溃疡灶;心包积液,呈清亮、透明状,心冠脂肪、心内膜及心肌有出血点;肝脏稍肿大,有些病例有紫色坏死灶;大脑和小脑表面血管充血,有散在出血点,脑水肿。 人工发病死亡鸵鸟的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是心肌细胞间隙增宽;支气管内积有黏液和脱落的上皮,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血管和胆管组织周围淋巴细胞和异嗜性细胞浸润,血管壁肿胀;肾小管变

性,间质充血,淋巴细胞浸润;腺胃黏膜上皮脱落,细胞变性坏死;小肠固有层细胞变性坏死,肌纤维疏松、变性,淋巴细胞、嗜异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变性;肌纤维变性断裂。

2.3 鸵鸟源新城疫病毒特性及实验室诊断:

2.3.1 鸵鸟新城疫的病原是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的禽副黏病毒I型病毒(Pmv-1)。目前在我国鸵鸟中流行的新城疫病毒的基因型是Ⅱ、Ⅲ、Ⅵ和Ⅶ4个型。新城疫病毒属RNA病毒,呈球形,大小约100~250nm,有囊膜,囊膜上的纤突具有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能凝集鸡的红细胞,并因具有神经氨酸苷酶而逐渐解脱。

2.3.2 本病毒能在鸡胚或鸡胚成纤维细胞复制,引起鸡胚,死亡和使细胞产生病变。能凝集鸡红细胞,也能被抗新城疫血清中和。病毒的抵抗力不强,容易被干燥、日光及消毒剂所杀灭。

2.3.3 病毒分离可取病死鸵鸟的脑、肺、脾和肝等,加灭菌的生理盐水研磨制成1∶5的悬液,每毫升悬液加入青霉素和链霉素各2000IU,冻融3次,3000r/min离心30分钟,取上清液作无菌检验,阴性者接种9~10日龄的SPF鸡胚尿囊腔,每胚0.1ml,置37℃孵箱培养,24小时后每天照蛋3次,取24小时后死亡的鸡胚,有明显病变者取其胚液,检测其HA滴度,若能凝集鸡红细胞,则进行HI试验,如果血凝试验能被新城疫阳性血清所抑制,则表明分离到的毒株是新城疫病毒。

2.3.4 以非免疫或血清中无新城疫抗体的雏鸡或雏鸵鸟作动物回归试验,若能复制出与自然病例相同症状和病理变化,并能从复制的死亡病例中分离新城疫病毒,则可确诊。 3 鸵鸟新城疫的防治策略

3.1 据国内的报道,用禽用的新城疫疫苗(包括油乳剂灭活疫苗或弱毒疫苗)免疫鸵鸟是有预防效果的,但由于鸵鸟的体型大、寿命长,加上开放的饲养方式等特点,因此对鸵鸟进行免疫预防,必须解决如下问题:目前所使用的疫苗是鸡的新城疫疫苗,一般不包括新城疫基因Ⅳ型;缺乏充分试验依据的、科学的免疫程序;目前尚没有鸵鸟专用的新城疫疫苗,所用的疫苗还是一般禽的新城疫疫苗。

3.2 根据目前的报道,鸵鸟新城疫免疫推荐以下几个程序: 3.2.1 尹燕博等(2001)提出的程序:

15日龄:新城疫Ⅳ系疫苗滴眼、滴鼻,剂量为鸡剂量的3倍; 1月龄:新城疫Ⅳ系疫苗滴眼、滴鼻,剂量为鸡剂量的6倍; 2月龄:ND油乳剂灭活疫苗皮下注射,2ml/只; 6月龄:ND油乳剂灭活疫苗皮下注射,4ml/只; 6月龄以上和成年鸵鸟,每年春秋两季,在用Ⅳ系疫苗滴眼滴鼻(剂量为鸡用量的12~15倍)的同时,皮下注射油乳剂灭活疫苗,5ml/只。 3.2.2 曾元根、邓

活邦等(2001)建议在生产实践中采用以下免疫程序: 10日龄用LaSota活疫苗滴鼻; 30日龄用LaSota活疫苗饮水;

2月龄用油乳剂灭活疫苗皮下注射10羽份/只。 3.2.3 徐东萍(1999)推荐以下免疫程序: 7日龄用鸡用剂量的3羽份Ⅳ系疫苗滴眼滴鼻;

15日龄用ND/IB/EDS-76三联油乳剂灭活疫苗肌肉注射,每只2ml。 3.2.4 罗卫强等(2005)实施以下程序:

1日龄:用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C-30(鸡的5倍量)进行滴眼滴鼻;

21日龄:用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每只肌内注射1ml。同时在另一侧皮下注射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弱毒疫苗,每只5羽份(按鸡免疫剂量的5倍量); 2月龄:每只皮下注射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2ml; 4月龄:每只肌内注射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4ml;

6月龄以上及成年鸵鸟:每6个月注射一次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每只皮下注射6ml; 产蛋前30天的后备母鸵鸟:首免注射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4ml,10天后再注射10ml。雏鸵鸟的母源抗体可达较高水平。出壳后1天龄NDHI(Log2)的平均值可达4.8,9天龄达7.2,15天龄达7.8,20天龄为7.16,25天龄为6.50,30天龄为2。 3.3 鸵鸟场发生新城疫时的应急措施: 3.3.1 首先应该把病鸟隔离,把场地封锁,并对用具、场地、栏舍粪便进行彻底清理、消毒,加强饲养管理。

3.3.2 进行紧急接种。接种的原则应从远离发病场地的健康群开始,逐步接近发病场地,然后接种与病鸟同群的疑似健康鸟。

作紧急免疫接种时,尹燕博荣(1998)建议用新城疫Ⅳ系疫苗,免疫程序及剂量推荐如下。 20日龄以内:鸡用剂量3倍滴眼滴鼻;

20日龄至1月龄:用5倍量滴眼滴鼻,同时用相同剂量肌内注射; 1~2月龄:用6倍量滴眼滴鼻,同时用同剂量肌内注射; 2~6月龄:用9倍量滴眼滴鼻,同时按同剂量注射; 6~12月龄:用12倍量滴眼滴鼻,同时按同剂量肌注; 1岁以上鸵鸟:用15倍量滴眼滴鼻,同时按同剂量肌注。

以上所列举的推荐免疫程序,虽然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效果,但仍不是经严谨的试验研究构建的免疫程序。对鸵鸟新城疫免疫的研究还比较少,应该根据我国新城疫流行的具体情况,进行严谨的、科学的试验研究,研制出鸵鸟专用的疫苗,制定出更为可靠的免疫程序,才能更有效地防制鸵鸟的新城疫。

第二篇:基于RFID的特色家禽信息化养殖及产品溯源系统应用

二、项目实施背景、目标和意义

1、基地简介

学习特色家禽养殖基地坐落于学习县学习乡劳光村,占地面积600亩林地、150亩水塘,作为发展养殖种植及开发乡村旅游基地。学习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展三农产业,深入农村,带动农民致富,于2007年成立了特色家禽养殖基地,基地生态环境优美。基地发展生态特色养殖种植,特聘请全国著名专家为技术顾问,招收农业院校大学生为技术骨干,已培养出一支拥有特色的技术推广队伍。学习乡大力投入基础建设,仅基地特色土鸡养殖已拥有大棚16座,实行公母分开、批批紧扣式新型养殖方式,平均年出栏五至七万只土鸡,年营业额240万元,创收入达到130万左右。

劳光村以“和谐、合作、诚信”作为基地的企业宗旨,自基地成立以来养殖种植业发展势头强劲,很快成为市场上一支颇具竞争力的新生企业,基地也从最初的养殖家禽,逐渐扩展到食用真菌、无公害果蔬种植、葡萄、渔业等众多农牧畜业。基地快速发展并带动周边村民,2008年一年就提供30多个固定岗位及200多名零散工,每月定期免费为村民做专业养殖技术培训并鼓励支持自行养殖,目前已有30多位村民自行养殖家禽。为周边务工在家的剩余劳动力及减轻周围村组负担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基地秉承“绿色,健康,和谐”的经营理念,相续在林下建立了生态散养土鸡园、生态鹅塘园、生态蘑菇园、无公害果蔬园,后续建立休闲垂钓中心和突出民俗特色的农家别墅。享受农家乐趣,走近大自然,感受农村生活回归自然。基地依托资源优势,优化发展环境,引进高新技术与现代家禽饲养的合理结合,使老百姓吃上真正、明白、放心的特色家禽,促进了产业化进程,并利用当地优良的自然环境,广阔的林地,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将建成现代化、科技型特色家禽养殖基地和融参与性、观赏性、娱乐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中国现代农业主题田园农庄。

2、应用背景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地动物疫情的不断暴发,如上世纪末发生在欧洲的疯牛病、作为头号家畜杀手的口蹄疫以及至今仍在全世界范围内蔓延扩散的禽流感疫情等严重动物疫病,沉重打击了各国畜牧业生产,同时也给人类的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而以化学物污染和农兽药残留引起的中毒事件对消费者身体健康的损害也日益引起了广大消费者和政府的关注。如何对动物进行有效监管,并对动物源性食品的产、供、销链进行高效跟踪和追溯,已经成为一个急待迫切解决的全球性课题。

近年来,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对动物的管理,致力于控制和消灭各种动物传染病,并着力从源头抓食品安全卫生质量,建立食品安全的溯源追踪体系。这些措施实施的关键是要解决对动物的识别与溯源追踪技术难题。传统的动物识别技术往往用于畜牧育种方面,如养猪业中普遍使用的耳朵缺口编号法、牛羊的塑料耳牌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养殖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但难以适应信息化养殖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家禽养殖,如鸡、鸭等来说,还没有一个有效措施。随着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发展和成熟,RFID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动物身份认证和追踪问题的技术手段。该技术以其存储数据容量大、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远、多目标识别、可重复使用和环境适应性强等优势正迎合了对动物识别与溯源追踪的需要,必将在动物安全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解决家禽养殖业个体禽类难以识别和追踪问题。

众所周知,家禽、侯鸟的数量是相当惊人的,由于候鸟的迁徙等导致全世界范围内每年都会爆发大规模禽流感疫情,其病毒每天都在发生变异,防止禽流感也成为世界各国的头等大事;面对肆虐的禽流感疫情,有专家认为:“RFID是打败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的关键工具。”基于成熟的无线射频技术,从种鸡、鸡苗、养殖、运输以及终端产品销售等一系列过程,通过建立高效的溯源追踪体系,能够有效地提升产业效率与品质,保证禽类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

3、应用目标及意义

3.1 应用目标

以“电子脚环”为监管手段,以HACCP和EANUCC体系为监管方法,以网络为传输媒介,建立特色家禽养殖信息化平台,实现特色家禽从繁育、饲养、防疫、用药、饲料、注册等养殖环节到疫情预警、运输、终端销售等环节的全方位、全过程监控和快速响应,实现“监管信息化、查询便捷化、源头追溯化”,与国际食品安全监管追溯体系全面接轨,确保特色家禽产品的卫生安全和品牌正宗。 3.2 项目意义

3.2.1建立“从养殖场到餐桌”的食物供应链跟踪与追溯体系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是关系人类健康的关键所在。近些年来,从欧洲的疯牛病、二恶英、口蹄疫等以及转基因产品可能产生的潜在危害,再加上越来越严重的禽流感和此起彼伏的食品污染事件,已经使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颇有些谈“食”色变。由动物疫病和药物残留等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既给人民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胁,也对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在我国,食品中毒事件频频发生,食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我国的消费者也增长了对食品供应的忧虑,产生出“这不能,那不能,还能吃什么”的疑问。浙江省的消费者因食用掺“吊白块”的粉丝而险些丧命,重庆查出不法厂商用“毛发水”兑制有毒酱油,广东发现几百吨黄曲霉素严重超标的毒大米„„此外还有长期以来危害消费者的注水肉、蔬菜中农药残留超标、面粉增白剂超标等,形成一条在食品领域流行的“毒流”。消费者强烈要求知道我国食品流通领域的安全系数有多低、这样的“毒流”何时能够根治。最为严重的是各种各样的高致病性传染病开始进行变种,慢慢地从动物向人传染。肉类食物是人类正常的饮食链中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没有这些多样化的食物为人提供能量营养,人的健康就很难得到保障。而传染病的隐蔽性和人类食物链的复杂性让人很难防范。面对美味的菜肴,人们张开的嘴越来越犹豫。

因此,对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供应链全程进行追踪,并在发生问题后进行追溯,就成为监控食品安全,保障消息者健康的必要手段,而这也是广大消费者期望所在。

针对食品安全问题,世界各国政府都积极采取了各项措施,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食品安全。2000年,欧盟颁布了1760/2000号法规(又称新牛肉标签法规),要求自2002年1月1日起,所有在欧盟国家上市销售的牛肉产品必须具备可追溯性,在牛肉产品的标签上必须标明牛的出生地、饲养地、屠宰场和加工厂,否则不允许上市销售。2002年,欧盟又颁布了第178/2002号法规(又称一般食品法),要求从2005年1月1日起,凡是在欧盟国家销售的食品必须具备可追溯性,否则不允许上市销售,并且禁止进口不具备可追溯的食品。

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生物反恐法案”,将食品安全提高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提出“实行从农场到餐桌的风险管理”。国家对食品安全实行强制性管理,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产品可追溯制度。在有关的规定中,明确了企业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的实施期限,大企业(500名雇员以上)在法规公布12个有后必须实施,中小型企业(11-499名雇员)在法规公布18个月后必须实施,小型企业(10名雇员以下企业),在法规公布24个月后必须实施,到2006年底所有与食品生产有关的企业必须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英国政府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家畜跟踪系统(CTS),以记录获得身份证的家畜从出生到死亡的转栏情况,以便这些家畜可以随时被追踪定位。这套家畜跟踪系统与标牌(每头家畜都有唯一的号码,家畜号码一般通过两只耳朵的脚环来进行记录)、农场记录(农场必须记录有关家畜出生、转入、转出和死亡的信息)、身份证(1996年7月1日出生后家畜必须有身份证来记录它们出生后的完整信息,在此之前的家畜由CTS来颁发认证书),共同构成了家畜辨识与注册综合系统。

从国际发展状况来看,世界各国也纷纷采取了措施,力图有效地对整个食品供应链进行跟踪与追溯,即建立“从农场到餐桌”的食物供应链跟踪与追溯体系。实施可追溯既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现实需求,也代表了当前和未来食品安全保障措施的发展趋势。从技术手段来看,采用RFID建立农产品全程监管和追溯体系已经成为趋势。以RFID为标识手段,将EANUCC编码体系(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应用于从种植、养殖到加工、零售的过程控制和信息传递,再结合“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应用,就可以有效地对农产品供应链全过程进行跟踪与追溯。

3.2.2有助于规范发展地方特色生态养殖业

2004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4]1号)采取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支农惠农政策措施,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2005年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的一号文件,进一步向全党、全社会发出加强“三农”工作的明确信号,要把发展特色农业,建设基地,培育品种,加强营销,要在搞好原产地保护和支持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狠下功夫,加快建设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进行规范化管理,真正培育和发展“特色资源,特色环境,特色工艺”的特色农业,注重特色农产品良种繁育和技术推广服务。优质纯种地方土鸡是集具地方特色的良种,因此优质土鸡生态养殖符合我省的产业发展方向。

地方纯种土鸡作为有优势、有特色、有基础、有前景的特色产业项目,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能有力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由于目前市场的无序和混乱,种鸡生产场家急功近利,随意杂交,导致鸡品种的杂乱,优质鸡特别是地方优良品种受到严重的威胁;其次,少数生产厂家缺乏管理意识滥用抗生素、药物致使优质鸡质量下降和传染性、遗传性疾病的增加,为了保证土鸡优良的品质特征,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和别具特色的品种优势,建立地方土鸡信息化养殖,从繁育、饲养、防疫、用药、饲料、注册等养殖环节到疫情预警、运输、终端销售等环节的全方位、全过程监控和快速响应。

每一只家禽都配有一个“身份证”-RFID标签,顾客可通过母鸡“身份证”上携带的信息,查询到禽类食品的全生命过程中的信息,包括产品名称、生产日期、公司名称、生产地、检疫证号、检疫结果、检疫日期以及种鸡、防疫、用药、饲料、运输、检疫等具体信息,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和品牌价值。

三、总体流程与功能结构

1、业务概要流程

{INCLUDEPICTURE "file:///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752921554QQWinTempRichOleY[L}FQW14KPJ570$FW4LCKL.jpg"|

家禽养殖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保障家禽食品安全及可全程追溯,规范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将家禽食品配一个唯一的“电子身份证”(RFID电子标签),并建立食品安全数据库,从食品养殖及生产加工环节开始加贴电子标签,实现从“养殖场到餐桌”全过程的追踪和追溯,包括运输、包装、分装、销售等流转过程中的全部信息,如养殖场、食品加工、配送、销售终端等都能通过电子标签在数据库在查到相关信息。

2、功能架构

家禽信息化养殖管理系统功能主要包括:中心数据库系统、养殖场饲养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生产与加工管理系统、食品供应链管理系统、消费终端查询系统、检验检疫与监控系统、食品安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系统等组成,如图2所示。

中心数据库系统功能主要包括:中心数据库主要包括:食品分类库及样品库、食品相关监管与生产单位等基本数据、食品安全标准与安全指标、食品生产与管理信息、食品安全监测与检测数据、管理服务系统等。

养殖场饲养管理信息系统功能主要包括:生产原料管理、生产过程管理、实验室管理、出场管理、脚环管理、综合查询、基础数据维护等。

安全生产与加工管理系统功能主要是:为养殖场食品进行生产加工进行信息管理。在生产与加工环节中,将养殖环节中电子标签所标识的信息传递入生产加工环节信息链,按管理标准与规范采集生产加工不同节点上的信息,通过电子标签唯一标识,并将该信息传送到物流配送环节中。

供应链管理系统:主要为仓储和物流配送进行信息管理,通过RFID技术在生产加工及商店供应链中建立追溯系统。

消费终端查询系统:在食品进入终端销售时,消费者可以查询食品相关信息。

检疫监控系统:不仅在养殖、生产加工过程进行检验检疫,基于RFID技术的检疫监控还可以在道口使用,并将监控链延伸到超市。

3、系统结构

家禽信息化养殖管理系统结构主要由三个层次、二级节点和一个 心与基础构架平台构成。

三个层次:网络资源平台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系统和应用服务平台系统。 二级节点:由食品供应链及安全生产监管中心和食品产业链中各关键检测节点组成。数据中心为海量的家禽食品追溯与安全监测数据提供充足的存储空间,保证信息共享的开放性、资源共享及安全性,实现食品追踪与安全监测管理功能。各关键监测节点包括养殖场节点、生产与加工线节点、仓库与配送节点、消费节点,实现各节点的数据采集和信息链的连接,并使各环节可视。

一个数据中心与基础构架平台:一个中心为食品供应链及安全生产监管数据管理中心,本中心是构建于基础支撑平台RFID之上的管理平台。

图3 基于RFID技术的家禽信息化养殖管理系统结构图

4、部署结构图

图4 基于RFID技术的家禽信息化养殖管理系统部署结构图一

图5 基于RFID技术的家禽信息化养殖管理部署结构图二

四、 软件系统设计和业务流程

养殖场家禽养殖管理涵盖了家禽养殖的全过程,记录了饲养过程中的饲料使用、药物使用、免疫接种等情况。在脚环管理环节主要体现出电子脚环与鸡只个体应用的结合,包括个体上环、个体用药、个体合格评定。

1.功能模块设计

养殖场饲养信息管理系统 如下图:

图6 养殖场饲养管理信息系统模块组成图

2、业务流程图

2.1养殖场饲养管理管理业务总流程图

图7 养殖场饲养管理业务总流程图

2.2、鸡苗登记与分配业务流程图 2.

3、转批管理业务流程图 2.4、出场分批及数量核销流程图

2.5、药物来源登记流程图

2.6、 药物使用监管流程图

图12 药物使用监管流程图

3、生产资料管理 3.1、 鸡苗登记/分配

3.2饲料登记

3.3 疫苗登记

3.4、 药物登记

4、生产过程管理 4.1、 饲料使用

4.2、 疫苗使用

4.3、 药物使用

4.4、转栏

4.5、临床检查

4.7、生产情况查询

5、出栏管理

5.1、报检组批

5.2、供出场加工

5.3、非出场出栏

5.4、重新组批

6.脚环管理

6.1上环

6.2、转批管理

6.3、监装

7.基础数据维护 7.1 养殖单元维护

五、硬件系统 1. RFID硬件方案 1.1 频段选型范围

RFID电子标签主要使用的频段有125K、134K、13.56M、915M和2.4G,其中2.4G不适合本项目,另外4个频段项目组都进行了详细的测试。

1.2 选型决定的因素

(1) 电子脚环

 必须应用直径不大于3.5CM的小脚环   脚环需支持读写功能   脚环容量不小于256bit (2) 通道式读写器

 远距离读卡器有效识读距离达到50CM  根据鸡通过时的特点,远距离读卡器可以覆盖鸡的通过范围 (3) 手持设备

 手持机具备读写脚环功能,读写距离不低于5CM  

手持机可通过串口或蓝牙方式与PC进行通讯   手持机提供编程接口,可支持应用开发

1.3 各频段测试情况

1.4 选型结果

结合项目对硬件的需求及项目组测试的各频段设备情况,最终采用国际动物识别领域通用标准的134.2K频段,使用RLF102A远距离读卡器、PT850D手持机,飞利普High-tag芯片,经实际测试,各项参数如下:

(1) 菲利普High-tags芯片脚环 

 脚环为直径3.5CM的小脚环   脚环支持读写功能,其中通过手持机可读可写,通过远距离读卡器只能读  脚环容量256bit,其中除去内臵标识码,剩余可用空间为192bit。

(2) RLF102A远距离读卡器 

 脚环垂直时可以保证读到50CM   有轻微倾斜角度可稳定读到40CM   完全水平没有角度只能读10到15CM (3) PT850D手持机

    手持机具备读写脚环功能  手持机读写距离为3-8CM 手持机可通过串口方式与PC进行通讯  手持机提供编程接口,可支持应用开发

2. 长柄手持机设计方案

PT850D手持机可以满足项目基本需求,但由于识读距离只有3到8CM,每次读取脚环信息工作人员都要拿手持机贴近鸡脚,实际应用起来不方便。可以在PT850D手持机的基础上,采用长柄手持机PT850E。

2.1 长柄手持机需求

为了更方便企业工作人员与政府部门监管人员进行读写活鸡脚环信息的操作,手持机需要满足以下需求:

 人员可以在远离鸡1到2米的地方操作   在鸡群中能够准确的读到指定鸡的信息   电子脚环完好情况下识读率达到100% 2.2 长柄手持机设计思路

目前市场上所有134.2K频段的手持机读取3CM大小的电子脚环的最远距离不超过15CM,为了满足项目需求,必须改变现有手持机的设计思路,传统手持机都是将天线与RFID读头集成在手持机本身。此次我们改变设计,单独设计天线,制作了一根长1.5米的延长天线(渔杆状),在延长天线的最前部集成了RFID读头,延长天线与手持机通过串口方式连接。 2.3 长柄手持机应用方法

实际进行读取活鸡脚环操作时,工作人员一手拿手持机,另一手拿延长天线,在远离活鸡1到2米的地方,伸长延长天线,使RFID读头靠近活鸡脚环,在脚环完好情况下,可保证100%识读率。 3.通道门设计方案     快速,批量查验经过通道的鸡 

在脚环完好情况下经过通道门鸡识别率>99%  能及时显示通过时鸡的证书及检验信息 

通道建设:在原企业的出鸡通道旁建设一新通道(宽度40-45cm),新通道两端与原通道连通,通道中部安装两台垂直布臵两台RLF102,这样整个通道截面全部复盖到读写器读写范围内。

4. 中控机设计方案 4.1 中控机需求     运行企业脚环发放软件  运行企业通道监装软件 

能及时上传已发放的脚环序列  能及时上传监装数据

4.2 实现方式

1、连接脚环发卡器,发放脚环

2、连接通道门前端读卡器,实施监装过程

3、过接CDMA无线Modem 上传脚环发放及监装数据

六、项目周期及经费预算

1. 项目建设周期和进度计划

系统建设周期一年,从2010年5月到2011年6月,具体建设过程为: 2010.05-2010.07 系统需求分析 2010.08-2010.10 基础设施建设

2010.11-2011.01 软件平台的移植、开发及完善 2011.02-2011.04 系统整合、安装联调 2011.05-2011.06 竣工验收 2. 项目组织保障 2.1 领导组 组 长:赵 霞(学习乡党委书记) 副组长:韩 东(学习乡劳光村第一书记) 成 员:王 林(学习乡组织委员)

吴金余(学习乡民政办主任)

周恒芝(学习乡劳光村党总支书记) 刘守跃(学习乡劳光村村委会主任) 余春生(学习乡劳光村文书)

2.2 技术指导组

组 长:黄秋亮(学习县家禽养殖技术中心主任) 副组长:王玉华(学习乡养殖协会主任) 成 员:孙启发、何成功、魏先凯 3. 经费预算表

七、 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

项目辐射带动力强,辐射区域可达学习乡范围内所有村及周边乡镇,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本区规划,充分发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发展、刺激引导,促进了种植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丰富和改善人们的食品结构;有利于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使农民增收;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区农民在实施项目后可提供200个就业岗位,带动农户100户,人均年增收2000元左右,实现年利润300万元。

八、术语解释

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 RFID是射频识别技术的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射频识别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并逐渐走向成熟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与目前广泛使用的自动识别技术例如摄像、条码、磁卡、IC卡等相比,射频识别技术具有很多突出的优点:第一,非接触操作,长距离识别(几厘米至几十米),因此完成识别工作时无须人工干预,应用便利;第二,无机械磨损,寿命长,并可工作于各种油渍、灰尘污染等恶劣的环境;第三,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电子标签;第四,读写器具有不直接对最终用户开放的物理接口,保证其自身的安全性;第五,数据安全方面除电子标签的密码保护外,数据部分可用一些算法实现安全管理;第六,读写器与标签之间存在相互认证的过程,实现安全通信和存储。 目前,RFID技术在工业自动化、物体跟踪、交通运输控制管理、防伪和军事用途方面已经有着广泛的应用。 电子标签:

利用RFID技术的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一定的数据存储空间,可以封装成各种形式。 电子脚环:

将电子标签封装成可以挂在(或钉上)动物耳朵上的装臵,用于动物识别与追踪。 查验门:

门状电子标签读写设备。当家禽只通过时,可以自动识别并且读写信息,当和计算机系统连接时可以根据要求产生报警等信息。 EAN-UCC编码:

EAN〃UCC系统,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 International)和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共同开发、管理和维护的全球统一和通用的商业语言,为贸易产品与服务(即贸易项目)、物流单元、资产、位臵以及特殊应用领域等提供全球惟一的标识。 EAN〃UCC系统在世界范围内为标识商品、服务、资产和位臵提供准确的编码。这些编码能够以条码符号或RFID标签(射频识别标签)来表示,以便进行电子识读。

第三篇:楚雄市家禽养殖业协会 天利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2009年度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计划(最终版)

楚雄市 家禽养殖业协会

天利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

2009年度工作总结及

2010年工作计划

楚雄市家禽养殖业协会和天利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各级党委政府、州市畜牧兽医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2009克服困难、团结进取,在家禽养殖、行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2009年工作做简单总结,并就2010年工作安排如下:

一、2009年工作

(一)、关于协会工作

2009年,楚雄市家禽养殖业协会成功完成了的换届选举,推选出了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会在市畜牧兽医局的领导下,带领广大会员,克服困难,在家禽养殖行业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2009年,协会共发展会员96户,协会会员已成为我市家禽养殖行业的主力军。2009年,全市规模养禽户共125户,出栏家禽180万只,其中:协会会员96户,占全市规模养殖户的76%,出栏家禽120万只,出栏数占全市规模出栏的67%。

2009年,协会参与了合作社的成立,组织部份会员积极参加了“天利家禽养殖合作社”,实现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养殖模式,带动了全市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关于合作社工作

2009年,合作社发展社员37户,出栏家禽55万只,户均养 1 禽增收3万元;带动全市家禽养殖户160户,户均出栏家禽5000只,饲养、出栏家禽80万只。

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是协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的养殖户还有观望思想;

二是协会、合作社的信息服务工作有所落后,今后有待加强; 三是成鸡销售市场起伏不定,维护会员利益难度大; 四是组织会员、社员培训学习不够。

三、2010年工作计划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2009年是我市畜牧业发展较为特殊的一年,猪、牛、羊等各种动物疫病此起彼伏,而家禽养殖业暂时还是平平安安,因此,全体从事家禽养殖、销售、服务的人员,一定要提高认识,居安思危,抓住机遇、树立全局意识,看清市场、努力发展,推动家禽养殖业的发展。

(二)树立特色养殖、品牌经营意识

协会、合作社将带领导会员、社员,从本地土鸡特色养殖、品牌经营这一思路,发展武定状鸡、本地鸡养殖,将“天利”这一品牌,推销到全市、全州甚至全省。

(三)发展会员、提高服务质量

协会、合作社理事会将加强协调与沟通,积极组织会员、社员参加学习,寻找市场,利用现有条件,努力为广大会员、社员 2 提高服务质量。2009年,合作社计划发展会员50户,使社员养殖家禽规模达100万只,户均养殖增收达5万元。

楚雄市

家禽养殖业协会

天利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

秘书处

二〇一〇年一月五日

第四篇: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论文

摘要:

随着社会改革的进程不断深入,我国的畜牧业经济也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因此畜牧业的养殖规模随之不断的扩大,但其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各种类型的动物疾病陆续的涌现出来。如何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畜牧业中出现的动物疾病问题,是当前疾病预防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立足于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指明畜牧业中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探讨畜牧业养殖的动物疾病类型,分析如今畜牧业养殖中出现动物疾病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疾病控制、预防的措施。

关键词:

畜牧业;养殖;动物疾病;防控措施

由于我国的畜牧业养殖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过程,同时其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产业,其发展的情况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畜牧业养殖的规模也在随之不断的扩大,而其中出现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动物疾病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的出现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及发展。另一方面,根据动物生活习性和群居的特点,会容易促使在短时间内出现动物疾病,从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疾病传染,威胁到人们生命安全。为了切实保证我国畜牧业养殖的顺利发展,应当对相关动物疾病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真正去避免该疾病的出现,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1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的防治工作的必要性

由于畜牧业养殖产业是我国农业经济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其在整个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开展畜牧业养殖工作边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为了促进我国畜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对其中出现的动物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当前,在我国畜牧业养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动物疾病类型:一是普通型动物疾病;二是具有传染性的动物疾病;三是有寄生功能的动物疾病,而这3种动物疾病的出现会严重制约我国畜牧业养殖的发展和进步,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品的质量,并最终会阻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1]。

2畜牧业养殖的动物疾病的类型

2.1普通型的动物疾病

普通型的动物疾病具体的是在养殖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疾病类型,其危害性不大,然而如果管理不恰当也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主要是指动物外伤或眼部疾病、身体内部消化系统和呼吸功能等方面,以及动物生殖问题等。

2.2具有传染性的动物疾病

通常情况下,动物疾病是不一定具备传染性的,但是一旦动物疾病具备传染性,其对整个畜牧业养殖的发展的威胁是非常大的。而这种疾病的发生主要的会经历潜伏、前驱,及病发3个阶段,且一旦爆发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力和破坏力,因此需要在养殖的过程中对此类型的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2]。

2.3有寄生功能的动物疾病

对于有寄生功能的动物疾病是指在动物内所寄生的一种疾病,而该疾病中不易被治疗和控制,且在当前畜牧业养殖中也是较为常见的问题。此外,该种类型的疾病主因是由于寄生虫所引起,而这种寄生虫又可以划分为原虫、蠕虫及节肢动物3大类,且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进行传播。

3畜牧业养殖中动物疾病的病因

3.1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引起动物疾病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日常的养殖过程中,人工饲养会在不经意间对动物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尤其是对动物所食用的水和饲料,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细菌,从而诱发一些动物疾病。此外,工作人员在日常的消毒工作中,为了图省时,不愿意花费过多的精力去管理和清理动物所生存的环境等,以上原因都是会引起动物疾病。

3.2环境因素

动物的生存是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环境,而环境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动物生长,因此如果动物生产的环境遭到了破坏和污染,这包括动物生存环境中的绿化程度、通风的情况及空气质量情况等,这些都是动物产生疾病的原因。

3.3动物自身的因素

由于有些动物自身体质差,可能会很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3]。例如,一些动物在进行养殖前就可能患有某种疾病,其产生的来源可能是由于环境问题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其自身体质差的问题。因此,动物自身因素也会直接或间接性引起动物疾病的产生,甚至是恶化。

4畜牧业养殖中对动物疾病防控的具体措施

4.1管理好动物养殖的日常工作

由于动物疾病的产生来源大多数是因为动物的饮食、食用水及生活环境因素所引起的,而这些都与动物养殖的日常工作紧密相连。因此,首先,需要加强对动物日常工作管理力度,通过工作人员坚持对动物的生活环境进行清扫和检查;其次,针对已经患有某些疾病的动物及时进行隔离管理,并实时对其身体状况进行监测和照顾,以此来减少动物患病的概率。

4.2加强对动物的检疫工作

对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需要加强对动物疾病的检疫,既要完善畜牧业养殖防疫管理体系,又要加强检疫人员日常管理和治理工作;同时,利用现代性科学技术手段,对动物检疫工作进行管理和控制[4]。

4.3改善动物的养殖环境

通过构建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有效地改善动物的身体状态,增强动物体质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畜牧业养殖经济发展。具体来说,既要关注养殖环境的整洁,还要关注空气质量。

5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我国畜牧业中动物疾病出现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使我们对畜牧业养殖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文章指明了畜牧业中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探讨了畜牧业养殖动物疾病的类型;同时,还分析了如今畜牧业养殖中出现动物疾病的原因,提出了预防畜牧业养殖中动物疾病的措施,以此来加强对动物疾病的管理和控制,推动畜牧业养殖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刘复生,李彦召.浅谈畜牧养殖中动物易感染疾病类型及预防[J].农民致富之友,2014(18):259-260.

[2]余清.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研究[J].当代畜牧,2014(29):71-72.

[3]王玉才.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3(7):142.

[4]刘惠平.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措施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3(11):139.

第五篇:关于饲养家禽养殖申请资金扶助的

申 请 报 告

桥墩镇扶贫办:

申请人:吴时足,男,现年46岁,住桥墩镇下洋村120号。因本人右手残疾,属四级残疾(残疾号:33032719670405275)。 本人 2012年9月15日,在本村租地建设家禽养殖场所,养殖场坐落桥墩镇下洋半山。养殖场地有8亩余,搭建鸡棚150平方米,现已饲养本土鸡300只,而今后还计划发展扩大养殖规模,建设鸡棚养殖场所及购买仔鸡,目前打算每月养殖300只,成本已花费资金12多万元,其经济大部分都是问亲朋暂借。现在购买饲料资金紧迫,缺口8万元,为养好家禽保障市场供给正常,特备文恳请上级单位体恤民情,给予本养殖场资金扶助照顾,不胜感激之至。

特此报告

申请人:吴时足

2012年10月15日

上一篇:金融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景区网络营销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