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目的感悟

2022-06-26

第一篇:读教育的目的感悟

教育的目的读书感悟

用心体悟教育的真谛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

《教育的目的》这本书,我读了两遍。初读时,就被怀特海的一些观点深深地震撼了。再次阅读时,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工作,对这本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和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在思考中,我不断地追问着教育的真谛,不断地实现着自己的生命超越。

一、浪漫——精确——综合

在教学中,我们都曾经这样追问过自己:学生们的进步真的是均匀不变的、持续稳定的进展吗?我们的课堂节奏真的能够符合学生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吗?在这本书中,怀特海给予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学生智力的发展,必然要经历浪漫——精确——综合这三个阶段,并且在这三个阶段中不断循环。

在我们的教学中,浪漫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在浪漫阶段中,孩子们开始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领悟,他们从接触单纯的事实,到开始认识事实间未经探索的关系的重要意义,这种转变会引起某种兴奋,而浪漫的情感本质就属于这样一种兴奋。他们此时会经历兴奋—惊异—困惑的情感体验过程。这一系列的情感体验,会使学生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这种学习的兴趣与欲望,恰恰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关键之所在。可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学生智力发展的节奏,在浪漫阶段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经验。但是,我清醒地意识到,我为学生提供的大量的材料,不能机械地 1 进行堆砌,这只能让学生觉得这些材料枯燥繁冗,而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能够引发真实的有足够挑战的思考的材料,使学生们能够体验高品质的浪漫,产生更多繁冗兴奋感,激发他们更加强烈的进一步精确探究的欲望。同时,我意识到在学生们积累的大量的感性经验之中,势必会产生一些系统化的精确化的思考。学生们正应该在大量的浪漫之中,自然地向精确阶段迈进。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往往会忽视浪漫阶段的重要性,直接将一些精确化的知识展现给学生,这样做不仅仅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觉得学习是一件枯燥乏味的苦差事,而且对知识的精确阶段也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在怀特海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知道所谓的精确阶段,就是以某种方式将浪漫中所包含的许多未经整理、相互冲突的东西整理得相一致。也就是说,我们要引导学生用某种规律性的有秩序性的东西,把他们在浪漫阶段中所接受的信息整理清楚。可见,如果没有浪漫阶段的大量信息作为基础,精确阶段就失去了其研究的对象以及其本质的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们始终在强调学生们的综合运用能力,这恰好是怀特海所提出的第三个阶段——综合阶段。综合阶段中,孩子们能够对在前两个阶段中掌握的知识进行综合地运用。在综合之后,我们又引导学生回归到浪漫阶段,进行下一个循环的探索。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是这样一种不断重复的循环周期,每一节课都应该根据学科的性质构成这样一种旋涡式的循环,在浪漫——精确——综合——浪漫……的循 2 环周期中,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我相信,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满足学生有节奏的学习渴望上起着恰到好处的激励作用,那么学生一定可以不断地为他在学习中取得的某种成就而惊喜,不断地想要重新开始。

二、把握生命的节奏——自由与纪律

在教学中,怀特海向我们提出了把握好课堂节奏的建议,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把握生命的节奏方面,怀特海所阐述的自由与纪律,也让我有了深刻的感悟。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难题:自由和纪律是不是对立的?自由和纪律的分寸感如何把握?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乱班,或者一个训诫过于严厉的班级,都不能让孩子产生热爱。怎么做才能够平衡自由与纪律的关系,使之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自然变化呢?怀特海的观点让我们茅塞顿开。

怀特海告诉我们:通往自由的途径,是纪律(将大量纷乱的事实秩序化);纪律的前提,是自由(拥有大量未经整理的事实);自由是目的,纪律是手段。“自由—纪律—自由”应该是一个循环,这个循环过程不是依据时间上的先后,而是逻辑上的先后,它是对生命节奏的表述,这种节奏必须尽可能地吻合儿童的个性发展。它体现于整个智力发展过程之中,也体现于大循环中的每一个小细胞之中。这个循环,处于永恒的有机的运动之中。伴随这一循环的,是情感:伴随着自由阶段的,主要是兴趣以及兴奋感;伴随着纪律阶段的,更强调专注与紧张。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 3 经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从心所欲便是自由,而不逾矩就是纪律。在我的英语课堂中,一直非常关注对自由和纪律的节奏的把握。我认为,在英语课堂中,所谓的纪律,就是指教师必须指出学生活动的要求;所谓自由,就是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避免过多的语法知识的讲解,避免学生机械地学习英语。在纪律中,我们围绕着核心文化开始,我们的教室进入到建设的阶段。在自由中,教师和孩子的个性都得以彰显。自由和纪律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智慧,智慧的本质,就是一种高度的自由(综合阶段)。

我们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乃是把握生命之节奏,即自由与纪律之节奏,浪漫—精确—综合之节奏。作为教师,我们要把握好生命的节奏,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这个和谐的节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学习的幸福,产生学习的热爱。最终,使智慧之花的绽放出最绚烂的色彩。

三、知识与智慧和文化

众所周知,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智慧,有文化的人。那么,知识等同于智慧和文化吗?当然不是。在读过这本书后,我对知识与智慧和文化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有一种定义认为,知识就是经验的固化。比如在经验中你会发现一些现象,这些现象不是偶发的,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那么这种解释就构成了一条知识,这条知识是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成为知识以后,就是经验的固化。怀特海所 4 说的知识,是这种经验的固化。我们也可以说知识是凝固的经验。而智慧则是运用知识来理解自己目前的处境、情境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能力。可见知识并不等同于智慧,智慧高于知识。智慧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运用的能力。怀特海在书中说:“随着智慧的增长,知识将减少,因为知识的细节消失在原理中。”在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新的情况会不断地出现,会不断印证、补充学生原有对知识的理解。我们可以说:“万变不离其宗。”在这里,智慧是宗,知识是变化中的细节,既然掌握了宗,就没必要再记那些细节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让所有孩子都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才。

同时,知识并不意味着文化。文化是一种思想活动,是对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而绝不是支离破碎的信息或知识。我们要培养的是一既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是基础,文化则引领他们进入更高远的境界。但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导致我们的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他们失去了对美的感受,他们变得冷漠、自私、缺乏责任感……这一切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慢慢渗透美育和道德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成为既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

四、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智慧有文化的人——初中分校的 5 自然、艺术学科

为了使学生们成为一个有文化、有审美情操、有高尚情感的人,我在筹建初中分校的过程中,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与研究。最终,我对初中分校的学科文化建设有了一些初步的设想。

1、 自然科普学科的课程开发

初中分校开设的自然科普学科打破了学科间的箱格化,在整合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自然科学的知识背景,为他们更好的认识大自然和世界做充分的准备。此时,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就不仅仅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和信息了,它向学生们展现出一个完整的科学世界。在这个自然科学的世界中,学生们可以体验到大自然的美与其中饱含的奥秘。同时,我们的自然科普学科培养学生的科普兴趣、增强学生科普意识、争取向解决“钱学森之问”不断地迈进。近年来在中国的教育中,鲜少培养出富有创造力、富有智慧、对自然学科充满探索激情的孩子,我们在初中分校所开设的自然科普课程旨在培养出一些在科学方面有创造力,充满智慧的学生。

2、艺术学科

艺术对于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使我们学会审美,它使我们拥有高尚的情感体验,它能够引领我们走向深奥高远之境。在初中分校的艺术学科课程建设中,我力求落实好音、体、美学科的跑班制,让学生在这些 6 班级中体验艺术的美,在耳濡目染中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初中分校实行了跑班制,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此外,我会尽快创建分校的合唱团,舞蹈团,管乐团,吸引广大学生加入这些社团接受专业的训练。使学生们能够在这些社团中充分地受到艺术的熏陶,力求使每一位学生在这种浓厚的艺术氛围中不断地发展和进步,最终成为一个有着高尚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的人。

五、校园文化建设

在对学科文化建设进行思考的基础上,我又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索。我想,仅仅关注某些学科的课程建设不足以将学生们塑造成一个有智慧、有文化的全面发展人才。只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够为学生们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初中分校会秉承丰台二中的“MVVSS”, 确保每一个生命如其所是的发展。最终,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属于我们的梦想:我们的孩子,人人都能学会一项运动项目并因此而拥有健康;人人都能学会一项艺术项目并因此而高雅;人人都能学会一项技术项目并因此而痴迷创新;人人拥有自主选择的机会,人人拥有多元发展的舞台,人人享有民主生活的权利;我们的教师不是根据分数和锦标,而是根据品德和性格来评判一个人;我们的毕业生不仅能够考入理想的学校,而且可以拥有仁、识、知三者兼备的心灵。

带着疑问、带着思考读完《教育的目的》,我收获了太多太多。我想,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确实应该多一些思考, 7 多一些追问,多一些展望。我坚信:在思考中,我们可以摒弃那些落后的教育理念;在追问中,我们必将参透了教育的真谛;在展望中,我们定能看到属于我们的教育的春天!

第二篇:发现苗子-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有感

发现苗子,培养苗子,惠及全体

——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有感

老翁镇中心小学校 黄世彬

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完整提法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我们只提“人的全面发展”,“自由”二字被忽略了。

我们再来看看怀特海对教育的目的是怎样阐述的。“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又如艺术般的高雅。”“我们必须记住: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

在怀特海对教育的目的的阐述中,“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被巧妙地结合起来了,这也许就是译者大赞此书是奇书的原因之一。

教育是有节奏的,怀特海先生认为,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这个道理不难理解,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常识来说就是我们的

教育必须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联想到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育现实,所有这些,都把老师这个职业妖魔化和神化了。要让教育回归到自然,得从根本上变革,这个不是普通老师说说唱唱就能做到的,我及我的同事们期待着„„

怀特海先生认为,教育是有节奏的,生命中存在着很微妙的涉及智力发展的周期,它们循环往复地出现,每一个循环期都各不相同,且每次循环期中又再生出附属的阶段。智力发展的过程有三个阶段,分别为浪漫、精确和综合运用阶段。浪漫阶段是开始有所领悟的阶段,精确阶段是知识的积累阶段,综合运用阶段就是理论综合,这三个阶段相互依存。

我们在每一个学段中、每一个学期中、每一节课堂中,都贯穿了这三个阶段。然而,我们的老师在涉及方方面面的教育现实面前,能力是那么的苍白无力!提了多年的均衡教育也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啊!

现在,我想谈谈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教育现实。在节奏快,竞争大的社会现实下,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已无法形容,这里我不想谈老师的感受,老师的感受就此跳过。我只想谈谈学生的感受,学生的感受我是从家长口中得知的,我也不想细谈学生的感受,只想一笔带过。在每一次考试后,当学生败得很惨的时候,小小年纪的学生,他们居然有死的想法!这是值得警惕的一件事!抽点时间读读《野百合也有

春天》是有好处的。这好像说走题了,不过,说出来与同事交流是有好处的。

最后,我想阐明我自己的教育观,只是阐明,不讨论,因为那是我个人的观点,不强求别人苟同。我的教育观是:发现苗子,培养苗子,惠及全体。能准确发现苗子,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能成功培养苗子,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

第三篇:读教育名著的感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知识在更新,方法需改进,“师者”若不读书学习,坐吃“老本”,岂能“传道,授业,解惑”?关于我们教师读书学习,有这样一种说法:一年不学习,自己知道;两年不学习,同事知道;三年不学习,学生知道。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必须不断地读书学习,否则,将要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学生。近年来,我也读了不少的书尤其是教育名著。上学期我重点阅读了《听课说课 上课》,近段时间,我重点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我个人认为研读教育名著或教育类报刊杂志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运用相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生动有趣与治学严谨相结合。简单概括为五个字“读、议、思、写、研”。

一、读

首先,教师要“静下心”认真读书。对于初读教育名著的教师,可以先选择那些有生动情境、丰富事例而又蕴涵深邃思想和崇高精神的著作或教育类报刊杂志,例如《河南教育》、《教育时报》、《中学青年教师》等,继而选读理论性更强的其他著作或报刊杂志,如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等。但是,都必须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能满足工作需求和提高自身水平的,真正称得上有价值的读物。自前年以来,我开始上网阅读。自读的时候,我们可以点击、浏览、细读、精读、摘抄、记忆相结合,并采用表格、提纲、心得、批注等形式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作好读书笔记。我们把它称之为“专家引领”。它有益于我们教师写好教学案例、反思等。这两年间,我已写了两本读书笔记。上学期在我校组织的“教师培训年”读书笔记展示会上,我所记的读书笔记受到了同志们的一致好评。我不仅坚持认真做好读书笔记,还把读书笔记中一些好的做法运用到了教学实践中。比如:我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时,首先从文章内容入手,再到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到写作特点和布局谋篇,进行一系列思考。所以,我将课内阅读作为学生读书活动的载体和索引,我还用一种弹性的要求来规范孩子们的阅读。弹性的要求包括:摘抄的内容、数量,为“故事会”、“读书交流会”、“好书伴我成长”等等,真正让“读”活起来,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素养伴随着孩子们的终生。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所辅导的八年级学生李书月在学校组织的“阅读伴我成长”演讲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二、议

读教育名著或教育类报刊杂志可以个人进行,但我认为个人研读之后,最好是有组织地以教研组或学校为单位共同交流。如我校组织的“读书经验交流会”、“读书演讲比赛”、“读书笔记展示”等,对于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把它称之为“同伴互助”。这里的“议”,是交流和讨论必不可少的。“议”,可以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有组织的“议”可以做到时间固定,主题确定,提前准备,提高“议”的质量和效益。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老师们学习了《怎样观课议课》这本书后,还针对我所执教的一节信息技术课《五彩缤纷的画面》进行了观课议课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我们学校这学期组织了“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我从这次的研讨会中汲取了新、老教师不少的“金点子”,并及时地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其效果就是大不一样。课堂积极思考的多了,上课爱说话的少了;诚实勇敢的多了,撒谎欺骗的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了许多,整个班风也好起来了。瞧,校园花池里刚栽了一些小树,被几个男同学发现了,他们悄悄地抬水给小树灌溉。还有校园一角的垃圾,也不知什么时候被班里的“小淘气”给清理掉了。现在班里有好多学生受到了不少村民、家长、校领导的好评。大家脸上也乐开了花。

三、思

就是把我们从研读教育名著或教育类报刊杂志中获得的理论、思想、观点与自己过去和现在的认识、做法相对照,进行反思、分析、解剖,把成功的经验上升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性认识,或找出失败的原因,确定改进工作的方向、途径和措施。这是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之间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读书时伴随着思考,才是有滋味、有意义、有理想的读书。

四、写

我们读书过程中的“写”除了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体会外,更重要的是写案例、论文、随笔或经验文章等。“写”,不仅能把读书、交流、反思过程中产生的点滴思想条理化、层次化、系统化,而且能促使读者把原来没想清楚的问题进一步想清楚,能帮助读者产生新的想法。写出来的东西也是表明教师研读成果和运用成果的重要证据。我读过每本书之后,就会经常伏案写作或敲击键盘,让心中的点滴感悟在笔尖或指尖轻轻流倘。我的多篇教研论文获省、市、县奖励。

我除了自已伏案写作之外,也经常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写作。我指导的学生经常参加作文竞赛和征文活动。先后有多名学生的文章见之于《史河风》,有十多名学生在上级组织的征文活动中获奖。

五、研

“研”是指教师个人或小组将读书过程中学到的理论、思想、观点用来指导教育科研活动。这种活动可以是验证性、完善性的,也可以是创新性的。针对这种活动,我选读了《校本研修面对面》这本书,也从书中学到了许多有关校本研修方面的知识。拿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所申报的校本研修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来说吧,学校每次活动时,我都会把平时所读、所写的东西总结到一块,拿来和同事们一起交流研究,并对自已的教学进行指导。课后我及时写下反思。实践证明,以课题研究的形式运用从名著中学到的理论、思想、观点比让教师自发地运用要好得多,因为这样更具有规范性、科学性、强制性、效益性,更能体现研读的成果,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

第四篇:读《教育的方向与方法》感悟

杨曦

假期翻阅了学校给老师准备的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先生编著的《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一书。章节不少,只能挑选着读了几段,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悟吧。

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读这样一本书,我想我会抱着一种探寻的态度去开始我的阅读。因为体育教学对于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相当有讲究的。但是当我翻阅目录,我会发现这样一本书介绍的不仅仅是字面上看到的,方向与方法这么简单。而是从一个全面的,囊括的角度在阐述教育这个大的问题。教育是什么,是第一章第一节的标题。在如今的中国,教育始终是一个最重要,但是却没有透彻清楚方向的大问题。教育改革改了这么多年,但是培养的人却不一定就比改革以前培养的好。应试教育,学生负担,快乐教学,当这些名词出现并对教育产生批判与质疑的时候,作为老师,一个最基层的从业者。我们该怎么理解教育,这才是最大的问题。引用当下流行的一个词,“不忘初心”。

第七章可能是我会比较感兴趣的章节了。毕竟比起那些教育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说,我还是一个正在成长的教师。但是8年的教育教学经历也让我积累了不少经验与教训。作为体育老师,我觉得理应有一项能够让学生信服的技能。即便现如今总在说体育老师要任何项目都能胜任。但是很多学校对于这点上却不看重。在运动领域没有出色的成绩的人,可能会教出运动成绩出色的学生,这毋庸置疑。但是,如果你有相应的能力在教育教学中辅助那一定是加倍提升你的教育效果的。教育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句话放在体育教学中一定是贴切且生动的。每一个新技能的掌握,每一种自己对自己身体运动规律的探索必然是自己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给学生的是要真切的,实效的,这才是我认为体育要给小学生带来的重中之重。

有这样的想法,不一定成为优秀的教师。肖先生在书中就如何成为优秀的教师给了“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这样“六个学会”在我看来,可能我做到最好的就是学会分享。分享是双向的沟通,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分享的过程。我时常在教授一个新技能的时候与孩子分享我自己小时候的一些经历。有的时候学生表示诧异,有的时候学生会表示出感同身受。而分享我自己的目的,我觉得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战胜自己的一种方法。“六个学会”当中,可能做的最不好的就是学会选择。社会的告诉发展,多样化,不定性,种种诱惑使得每个人都需要学会选择,选择又可以说就是取舍。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中学会选择,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有非常丰富的积累。有高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

谈到积累,第七章第五节就是名为“积小成以成大成”这样的标题。在书中,肖先生只“小成”可能为成就。“大成”可能为成功。一个人取得些小的成绩并不难,难的是有明确的目标追求,并能够坚持不懈的走下去。记得在学校老师分享教学经验的座谈会上,曾经有老师提到,自己就喜欢写一写教学随笔。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可惜我并没有养成这样一个习惯。曾经有过的想法,但是没有实现,没有坚持不懈下去。这可以算是一个不小的遗憾吧。

教育专著每年学校都会在假期下发给教师。手头也积攒了好几本名师大家的书籍。但是自己真正从中获取了多少可能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可能我也算我将不忘初心做好的一种偏激的解释吧。因为我始终怀着刚踏入学校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时,心中所对于好的体育老师应该怎样的一种态度吧。

第五篇:读《中外幼儿教育名著解读》的感悟

我读到过诸多的幼儿教育名著,对我一个幼儿教师颇有收获。如今拜读了《中外幼儿教育名著解读》这部书,对我收获更大,尤其是对幼儿教育又有许多新的感悟,为我提供了一条领略古今中外幼儿教育理论的精髓。在人类知识的海洋中,名著名篇是最灿烂的浪花,在人类思想的伟大进程中,每一个判断都是历史的判断,教育发展历史上的名著名篇隽永耐读,经久不衰,滋养着人类的教育不断向前,孕育着心火相传的希望。

我从《中外幼儿教育名著解读》这部书中感悟到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复杂、后浪推前浪的不断演进的过程。在我的记忆中,在我自己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感觉幼儿教育只是停留在看看孩子的观念上面,读了本书以后,我才知道我的认识是多么肤浅,其实,“幼儿教育”已经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只是,在词语的运用上有所差别,与其相对应的就是“蒙养”,即教育童蒙之意思。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儒家教育理论体系的奠基人――孔子很重视早期教育,确准,正确的早期教育能够使儿童形成好的习惯,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之为常”(《大戴礼记.保傅》),就是说,儿童时期学到的行为容易形成习惯,并在人的一生中牢固地保持下去,并使儿童早立志。确实如他自述的那样:“吾少也贱”(《论语.子罕》)。艰难的生活促使他早熟,很小就自觉开始学礼:“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他聪明好学,富于模仿性,年仅五岁,就能组织儿童模仿祭祀礼仪,表现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好礼的思想倾向。这一切,都和孔母的早期教育分不开:据《孔子世家考》称:“圣母(指孔母)豫市礼器,以供嬉戏,其隐合太任胎教之道者与?”可见,孔母希望他能早日学好“礼”,作为将来重返贵族行列的阶梯,虽然,孔母的教育思想是私利的,但是,幼儿早教成才的事实,为我们树起了一面旗帜。孔子很注重孩子的主体教育,个体教育,终身教育等思想至今仍有重大的意义。

我从《中外幼儿教育名著解读》这部书中领悟到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的四个阶段的介绍,分别讲述了我国,外国近代中国幼儿教育历史上的具有代表性的幼儿教育人物及其对幼儿教育的看法和主张,书中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原则不因为时代变迁而失去其价值,所选的都是古今中外流传的教育经典,是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对人类教育的发生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理论,其中有很多当代有影响的教育理论家的代表作和国际组织的教育报告,充实了我们幼儿教育理论工作的实际需要,也为我今后的幼儿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书中,最令我骄傲的是我国创造教育世界和探索教育的先驱者——陶行知先生。他指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并证明儿童有创造力的事实,他通过“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眼睛,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三个需要”,即:一就是需要有充分的营养。小孩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二就是需要建立最基础的良好习惯,以解放儿童高层次的潜能,这样才能从事于高级的思虑追求,以至于发明创造。三就是需要因材施教。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儿童,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的肥料、水分、阳光,并除去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儿童的创造潜能就会逐渐枯萎。说明创造力虽然不完全是由教育创造的,但教育能启发,培养,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一定要有民

主的关系,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时常提醒自己,注意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因材施教,明确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对教育者施以强制,那样只能培养出唯唯诺诺,墨守成规的庸人,培养不出富有创造力的天才.。

书中还阐述了外国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教幼儿自由的原则。根据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幼儿的内在冲动是通过自由活动表现出来的,他能根据自己的特殊爱好选择物体进行活动。“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将是学生的自由,允许个体的发展和儿童天性的自由表现。”幼儿有充分活动的自由并不意味着他可以为所欲为。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必须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性。自由和纪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自由活动是形成真正的纪律的重要方式,而真正的纪律也必须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医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闪耀着他为了儿童的发展而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光辉形象。这种全身心的投入能开启一个崭新的世界,能带领孩子在实践中获得创造生活的钥匙,能让每一个孩子在师生互动中焕发生命的活力,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这种精神多么值得我们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实践者学习啊!也许,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反思我们今天的幼儿实践教育,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做教师,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实,每一个孩子心灵中潜藏着巨大的生命创造力,他们都有幻想,都会编故事,都会唱歌„„如果我们拥有象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宏大的胸怀,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么,你就会发现:每一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蓝天下的快乐学校也就不会是一个童话。还有杜威“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 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皮亚杰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放手让儿童去动手、动脑探索外部世界,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系统。教师应该布置情境,提供材料,让儿童自由操作、实验、观察、思考,自己认识事物,发现物体,得出答案,而不能只靠课堂上听教师的讲解,看教师的演示。皮亚杰还指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反面例证,促使学生重新进行组合和思考。在强调动作学习的基础上,皮亚杰还倡导活动教学法。 外国幼儿教育家的杰出理论,照亮了我幼儿教育的前进道路。

通过阅读本书,我的内心获得了充实,教育工作也有了更大、更远的目标。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作为一名人民的幼儿教师,首先必须是一名读书人,尤其是我们处在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时代,只有坚持读书,并学以至用,才能不断提升自己,走向成熟.。今天,我有幸读到《中外幼儿教育名著解读》这部书,为我提供了一条领略古今中外幼儿教育理论精髓,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教育思想。

华舍中心幼儿园

马佳平

上一篇:党建述职评议讲话下一篇:对节气小雪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