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业复习教案

2022-08-17

教学方案简称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浓缩,是教研的源头,是一堂课的总纲领,只有纲领设计的好,课堂才能精彩。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交通运输业复习教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交通运输业复习教案

道路交通复习资料

1、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交通行为的运作)、城市道路系统(交通行为的通道)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交通行为的控制)组成的。城市道路系统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行为而服务的额,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是整个城市交通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保证。

2、现代城市规划运动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A.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安得累雅的“基督教之城”、莫帕内拉的“太阳城”

B.1882年西班牙马塔提出了“带形城市”、1990美“TOD”模式强调以公共交通线路为轴线,以轴线上公交站点为中心的“点轴式”的完整社区型的集约发展。霍华德“田园城市”

C.勒.柯布西耶《雅典宪章》现代城市规划运动的第一个重要文献,划时代意义。

D.“邻里单位”“Radburn原则”人车分流 E.扩大街坊 F.立体交通 “双层模式”“空中步道城市”树枝状道路系统 F.芬兰沙里宁的有机疏散原理 ★

3、美。“城市影响分析”实质是关于交通的可行性研究,为规划决策提供依据;目的是分析新开发建设项目建成后将会产生与吸引的交通流的交通特性,心产生交通流对附近道路运行及其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协调局部土地使用与交通建设的关系,提出改善交通的措施与项目建设交通影响的评价意见。其工作内容包括: A.项目所在地段的现在和规划土地使用情况 B.项目所在地段目前的开发状况 C.项目所在地段及地区道路交通状况

D.现有项目方案交通预测及对地段和地区交通的影响分析 E.为改善交通的土地使用与交通组织对策和建议 F.配套交通建设

G.总评价意见与结论

4、提高交通效率的基本思路是:

A/分散交通(疏散城市中心区、城市功能分区、考虑机动车尺度)

B分离不同性质的交通(道路功能分工与结构变革、交通方式的选择、交通环境问题)

C道路交通系统的系统协调及和谐发展 ★

5、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基本对策:

A.研究城市交通机动化的发展趋势、规律及对城市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交通政策。我国现状的城市交通政策包括:

a.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建设布局合理、结构合理、综合性、多层次、能适应各种交通需求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b.严格控制摩托车发展 c.合理使用自行车d.引导发展小汽车、出租汽车,实现小汽车与公共交通的差别化、互补性发展。

B.立足于城市布局向合理化转化,从根本上减少交通量,使交通分布趋于合理

C,优化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结构,一是要适应时代发展,满足现代化城市交通需求,二是要与用地布局相协调。特别要注意城市道路系统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两个系统的规划及规划中的相互协调。

D搞好交通规划与用地规划、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的结合。 E实施科学的现代化交通管理

6、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的基本思路

a.城市中任何具体的、局部的交通问题都要从交通需要和全局出发研究解决,从交通“源”入手,减少交通的出行量和出行距离。

b.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合理组织各类交通,分散过于集中的交通,提高交通设施的系统效率。

c.制定合理的城市交通政策,实现交通管理的科学化。

7、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要求按道路的交通功能进行分类,同时满足“骨架”和“交通功能”的要求。按照城市骨架的要求和按照交通功能的要求进行分类,且相辅相成、相互协调是衡量一个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A.国标(城市骨架)分类:快速路、主干路(骨架作用)、次干路(集散交通)、支路(汇集性作用)

B.道路功能分类:交通性道路(交通性主干路和交通性次干路)、生活性道路(生活性主干路、生活性次干路、生活性支路)

C.交通目的分类:疏散性道路(城市快速路和交通性主干路)、服务性道路(城市生活性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其间距分别是5~8km、2~3km、700~1200km、350~600km、150~250km和两块板、四块板、三块板、一块板、一块板。

8、道路上车流的三项参数:速度V、流量(交通量)Q、密度DD=Q/V

9、服务水平和服务流量

道路容量C指在通常的道路条件下可以合理期望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车道或车行道某一段断面的单向或双向最多的车辆数。 服务流量Q指在一定的服务水平的行车条件下,单位时间通过一条车道某一断面的最多车辆数。

服务水平就是道路提供给司机的车流通行条件。美国将服务水平分六级。 A级,自由状态的车流B级稳定状态的车流C级稳定状态的车流D级车流趋向于不稳定E急不稳定状态的车流F级阻滞状态的车流。

10、步行环境通行能力计算

相邻行人重心间距为1m,步幅为0.6~0.7m,步速为3~4.5km/h,行人密度0.4~0.6m

不同步行环境每米宽通行能力 场所 车站、码头大商区级商支路、类型 商业中心,场、文业文化住宅附

文娱体育化中中心附近 设施附近 心、区近

中心

人行道(人1800 1900 2000 2100 /m.h)

人行横道(人2100 2200 2300 2400 /m.h)

人行天桥地道1400-1800 1900 2000(人/m/h

11、OD调查

OD调查是出行的起终点调查,目的是为了得到现状出行生成形态、交通设备资料、土地使用动态及影响交通的社会、经济等各项因素。反映城市交通流动特征的OD调查主要包括居民出行抽样调查、货运抽样调查。根据交通规划的需要还可以分别进行流动人口出行调查、公共交通客流调查、对外交通客货流量调查、出租汽车出行调查。

12、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因素有:

A.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城市外部交通联系和自然地理条件) B.城市用地布局形态(城市骨架关系) C.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13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A.满足组织城市各部分用地布局的“骨架”要求

B.满足城市交通运输要求(道理系统要有利于实现交通分流,形成快速与常速、交通性与生活性、机动与非机动、车与人等不同系统,如快速机动系统(交通性)、常速混行系统(交通性与生活性)公共交通系统(公共汽车专用道)、自行车系统和步行系统) C.满足城市环境要求

D.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要求 ★

14、城市干路网类型

A.方格网式道路系统(平坦地区)

B.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大城市,优点:放射形干线道路有利于市中心同外围市区和郊区的联系,环形道路有利于中心城区外的市区及郊区的相互联系。缺点:放射形干容易把外围的交通迅速引入市中心地区,引起交通在市中心地区过分的集中,同时会出现许多不规则的街坊,交通灵活性不如方格网道路系统。环形干路容易引起城市沿环路的发展,促使城市呈同心圆式不断向外扩张。)

C.自由式道路系统(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 D.混合式道路系统

15.城市道路衔接原则:低速让高速、次要让主要、生活性让交通性、适当分离

17、城市道路网密度δ(km/km )

δ=城市道路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 城市道路总长度包括所有城市道路的总长度。规定大城市一般 =5~7km/km左右,中等城市一般

=5~6.6km/km.建议一般用7~8km/km 18、道路横剖面(4=2>3>1)

一块板道路横断面、两块板道路横断面(当道路设计车速v>50km/h时,必须设置中央分隔带、绿化分隔带)、三块板道路横断面、四块板道路横断面

19、影响城市道路交通的因素分析 A、城市区位影响

B、城市发展阶段的影响 C、城市规模的影响

D、城市布局形态的影响

16.各级城市道路间距和交叉口间距推荐值 道路类快速路 交通性主一般主次干路 支路 型 干路 干路 设计车>80 40~60 40~60 40 <30 速

(km/h) 间距5000~802000~30700~120350~60150~25

/m

00 00 0 0 0 路上交1000~25500~120350~600 150~25

叉口间

00 0 0 距/m

★20、城市道路的设计原则

A、城市道路的设计必须在城市规划,特别是土地使用规划和道路系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必要时,可以提出局部修改规划的道路走向、横断面形式、道路红线等建议,经批准后进行设计 B、要求满足交通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要求

C、要求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考虑道路建设的远近结合、分期发展,避免不符合规划的临时性建设

D、综合考虑道路的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横断面布置。道路交叉口、各种道路附属设施、道路类型,满足人行及各种车辆行驶的技术要求 E、设计时应同时兼顾道路两侧城市用地、房屋建筑和各种工程管线设施的高承诺及功能要求,与周围环境协调,创造好的街道景观

F、除满足城市规划的技术标准外,要合理使用城市道路设计的各项技术标准,尽可能采用较高的线性标准,除特殊情况外应避免采用极限标准 ★

21、净空和限界

A、行人净空(净高2.2m,单人行走无携带物0.75m,单人行走携带物0.8m/1m)

B、机动车净空

小型汽车 普通汽车 铰链车 车长 5 1.2 18 车宽 1.8 2.5 2.5 车高 1.6 4 4 最小净高4.5 无轨电车5

22、车辆视距和视距限界

行车视距:机动车辆行驶时,驾驶人员为保证交通安全必须保持的最短距离。其与机动车制动效率、行车速度和驾驶人员所采取的措施有关。其分停车视距、会车视距(两条机动车在一条车行道上对向行驶,保证安全的最短视距距离(驾驶人于视点高度离路面1.2m),一般会车视距常简化按两倍的停车视距计算)、错车视距和超车视距。

23、一条机动车道的通行能力推荐值 每小时最大通行车辆数 小客车载重汽车 公共汽车混合汽车 500~1000300~600 50~60400

城市道路机动车道的行驶车道不宜大于(双向)4~6条,若需多于6条,则调整交通组织,加大道路网密度,开辟平行道路分散交通量。在城市主干道上,常在机动车道路边侧设应急车道,宽度2m左右。

24、分隔带:通常分隔带的宽度为1.5~2.5m,一般城市道路分隔带宽度不宜大于4~6m,不宜小于2m。交通性干了的中央分隔带和导向分隔带不允许种植高大乔木、不宜布置灯柱、电杆。

绿化带:道路绿化带可分为行道树绿带、分隔带绿地、街边绿地,总断面宽度一般占道路总宽度的15%~30%。人行道上的绿带和树穴的最小尺寸为1.25 m

人行道宽度:一般道路生活性主干路 大型公共设施附近 一条步行带宽度 0.750.851 常用人行道辅期宽度2.5~34.5~6 6~10

25、路缘石(一般道路侧石高度为12~18cm、标准采用15cm;平石宽度一般为30cm;每块路缘石长度为50~75cm)

横坡 (横坡的大小取决于铺筑的材料、纵坡和铺筑宽度。纵坡越大、横坡可以减少,铺筑宽度越大、横坡越需加大)

路拱(直线形、抛物线形、直线接抛物线形、直线接圆曲线形)

26、道路平面曲线要素:转角α 切线长T 曲线长L 半径R外距E T=Rtanα/2L= /180RαE=R(secα/2-1)

27、道路纵坡

城市道路多为高级路面,根据路面自然排水的要求 ,希望纵坡控制在0.2%~0.3%以上。城市非机动车道的纵坡应控制在2.5%以下。一般城市道路的纵坡应尽可能控制在2.5%以下,平原城市机动车道的最大纵坡控制在5%以下。当纵坡大于2.5%时,对非机动车道的坡长应有所限制。 不同车速机动车道的最大纵坡限制值

设计车速(km/h) 80 60 50 40 30 最大纵坡/% 4 5 5.5 6 7 设超高时i超+i纵不大于 6.5 6.5 6.5 7 7 竖曲线(凸形竖曲线的设置主要满足视线视距的要求。凹形竖曲线满足车辆行驶平稳(离心力)要求)

设计时一般希望将平曲线和竖曲线分开设置。若需重合,常将竖曲线在平曲线内布置,不应有交错现象。为了保持平面和纵断的线形平顺,一般取凸形竖曲线的半径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应避免将小半径的竖曲线设在长的直线段上。为提高行车的稳定性,各国对竖曲线最小半径的规定都趋于增大。

28、 平面交叉口要素:交叉口车速及转角半径

道路类型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交叉口设计车25~30 20~25 15~20

速/(km/h)

转角半径/m 15~25 8~10 5~8

同类道路相交按本级道路取值,与低一级道路相交时可按低一级道路取值;机动车取较大的转角半径,设有非机动车取较小的转角半径

人行横道(设在转角曲线起点以内,其宽度按过街人行量决定,最小宽度为4m,当车行道宽6~8m时,可缩至2m;当人行横道的长度大于15m或单向机动车道数超过3条时,需在道路中央设安全岛,最小宽度为1.25n最小面积为5平米)停止线设在人行横道外侧1~2m处

29、交叉口拓宽(拓宽后的每条车道宽度缩至3m,小型车专用车道可缩至2.75m)进口段拓宽长度约为50~75m,出口段拓宽长度为40~60m,拓宽后的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可提高到3000辆/h ★30渠化与导流岛布置(看图)215页 31交叉口竖向设计原则:

A、主要道路通过交叉口,其设计纵坡保持不变; B、同级道路相交,中心线设计纵坡均保持不变;

C、次要道路纵坡在交叉口范围内服从于主要道路的设计纵坡和横坡; D、竖向设计要有利于道路排水,至少要求保证有一个路口的纵坡坡向离开交叉口。竖向设计必须结合排水管道的设计,确定雨水进水口的位置和标高(10m方格标注路面的设计标高) ★32平面交叉口改善216页、218页重点

A.错口交叉改为十字交叉,变两个丁字形交叉为一个十字交叉 B.斜角交叉改为正交交叉 C.多路交叉改为十字交叉

D.合并次要干道,再与主要交通道路连接

★33坡道式停车库设计大中型停车库车辆出入口不应少于2个,特大型停车库车辆出入口不应少于3个,并应设置人流专用出入口。出入口的宽度双向不应小于7m,单向行驶不应小于5m。各车辆出入口之间净距应大于15m,出入口距离道路红线不应小于7,5m,并在距出入口边线内2m处为视点设置到红线120°的视距保护范围。可分为:直坡道式停车库(优点布局简单整齐交通路明确。确定:不够经济,单位停车位占用面积较多)、螺旋坡道式停车库、错层式(半坡道式)停车库、斜坡楼板式停车库

33、车辆的停车方式: A.前进停车、后退发车 B.后退停车、前进发车 C.前进停车、前进发车

20 8 8

第二篇:交通运输组织基础复习(2014)

《交通运输组织基础》复习

第一章 绪论

1.交通运输业的特征。(P4-5)

2.交通运输业与物流的相互关系。(P6-7)

第二章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什么是运输枢纽?简述交通运输枢纽的功能。(P12)

2.影响综合运输布局的因素。(P15-16)

3.各种运输方式合理配置的研究方法。(P19-20)

名词解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P9)、运输枢纽(P12)、综合运输布局(P14)

第三章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

第四章 铁路运输系统

1.铁路运输系统的技术经济特征和发展趋势。(P60-61)

2.铁路车站办理的作业,车站按技术作业性质的分类。(P64)

3.什么是闭塞设备?简述我国铁路广泛采用的三显示自动闭塞系统的功能。(P66) 名词解释:联锁设备(P65)、闭塞设备(P66)、车流最短径路(P76)、列车运行图(P78)

第五章 公路运输系统

1. 公路运输系统的技术经济特征(P88-89)

第六章 水路运输系统

1.水路运输系统的技术经济特征和发展趋势。(P111-112)

2.船舶运行组织的两种形式及适用情况。(P121-122)

3.什么是港口通过能力?如何确定港口综合通过能力?(P125-126)

名词解释:航次形式(P121)、航线形式(P121)、港口通过能力(P125)

第七章 航空运输系统

1.航空运输系统的技术经济特征和发展趋势。(P128-129)

2.航空旅客运输的任务和生产过程。(P147-148)

名词解释:航路(P143)

第八章 管道运输系统

1.管道运输系统的技术经济特征和发展方向。(P153-154)

第十章 货物运输组织

1. 货物运输组织体制的两大类型。(P209)

2.什么是零担货物?零担货物运输的特点和零担货物运输的业务流程。(P219-223)

3.特种货物运输的种类。(P223-226)

4.影响合理化运输的主要因素。(P227)

5.不合理运输的类型与措施。(P228-231)

6.产销平衡运输调度问题: 数学模型的描述和表上作业法

名词解释:货物运输(P207)、联运(P211)、

直达式零担车(P221)、中转式零担班车(P221)、沿途式零担班车(P221) 第十一章 多种运输方式联合运输

1. 什么是多式联运?多式联运应具备的主要条件。 (P238-239)

名词解释:多式联运(P238)、大陆桥运输(P245)

第三篇:交通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交通规划的分类:区域交通系统规划与城市交通系统规划。 区域交通规划系统主要是指五大运输方式的发展规划,包括公路交通系统规划、铁路运输系统规划、航空运输系统规划、水路运输系统规划与管道运输系统规划。

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一般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重点是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大城市除了城市交通系统规划外,还要进行各种专项交通规城市交通系统规划划如: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城市交公共通系统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管理规划、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发展规划等。

交通规划的主体内容:1)交通系统现况调查 2)交通系统存在问题诊断 3) 交通系交通需求发展预测 4) 交通系统规划方案设计与优化 5) 交通系统规划方案综合评价 6) 交通系统规划方案的分期实施计划编制 7) 交通系统规划的实施。 交通规划的期限

1. 交通规划的期限:交通规划一般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近期以基准年1-5年为宜,最长不超过10年;中期以距基准年5~15年为宜,最长不超过20年;远期距基准年15~30年为宜,最长不超过50年。

道路交通规划可分为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和区域公路交通规划两大类。

交通调查的工作过程包括两个阶段:数据调查和收集;数据整理和分析。

在道路交通规划研究过程中,需要将交通源合并成若干小区,这些小区成为交通区。将规划对象区域划分若干个交通小区,并确定小区的质心,将小区内尝试的出行视为质心。

划分交通区的主要目的是:将交通需求的产生、吸引逾一定的社会经济指标联系其来;交交通需求在空间上的流动用小区之间的交通分布图表现出来;便于用交通分配理论模拟道路网上的交通流。

起讫点调查,又称OD调查,是为了全面了解交通的源和流,以及交通源流的发生规律,对人、车、货,从出发到终止过程的全面情况,以及有关的人、车、货的基本情况所进行的调查。

起讫点调查一般分为人的出行OD调查、机动车出行OD调查和货流出行OD调查三大类内容。

小区形心:小区形心指交通区出行端点(发生或吸引)密度分布的重心位置,即交通区交通出行的中心点,不是该交通区的几何中心。 期望线:期望线又称愿望线,为连接各交通区重心间的直线,是交通区之间的最短出行距离,因为反映最短距离而得名,其宽度表示交通区之间出行的次数。由期望线组成的期望线图,又称OD图。

主流倾向线:主流倾向线又称综合期望线,系将若干流向相近的期望线合并汇总而成,目的是简化期望图,突出交通的主要流向。 分隔核查线:分隔核查线是指为校核OD调查成果精度而在调查区内部按天然或人工障碍设定的调查线,可设一条或多条,分隔核查线将调查区分为几个部分,用以实测穿越核查线的各条道路断面上的交通量。

境界线:境界线 是包围全部调查区域的一条假想线。境界线上出入口应尽量小,以减少调查工作量。

OD表:OD表是表示各交通区之间出行量的表格。

OD表调查的步骤:1.组织调查机构 2.调查准备 3.确定抽样率及抽样方法 4.调查人员培训 5.制订调查计划 6.典型试验

7.实地调查 城市居民出行OD表调查: 1. 家访调查法。 2.电话询问法

3.明信片调查法 4.工作出行调查法

5.职工询问法 6.月票调查法

OD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 OD调查资料的整理(a。要对调查表进行检查 2.编码) 2. OD调查资料统计分析的基本内容

OD调查资料统计分析的目标是为现状交通分析评价、交通预测模型标定、交通网络规划等提供基本参数和指标。因此,其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出行特征统计分析;二是出行与其相关因素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三是其他有关指标的统计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出行产生。2)出行分布 3)出行方式 4)出行时间、距离 5)其他有关参数 居民出行OD调查。统计分析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 出行产生。包括统计职业、年龄、不同性质的用地等各种相关因素的不同状况下,各种出行目的的城市居民在市内的出量。

B. 出行分布。包括统计境界线内各交通区之间总出行及目的、分方式的居民出行OD量等。

C. 出行方式。包括统计城市居民在市内出行方式结构等

D. 出行时间及出行距离。包括统计城市居民在市内总出行和分方式出行的平均出行时间,以及统计居民在境界线内各交通区之间各种出行方式的平均出行时间及出行距离等。

传统交通需求预测的“四阶段”包括:1.交通的发生与吸引 2.交通分布 3.交通方式划分 4.交通流分配

交通生成总量的预测方法主要有原单位法、增长率法、交叉分类法和函数法。

1. 原单位法,它的计算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用居住人口或就业人口每人平均的交通生成量来推算的个人原单位法:另一种就是以不同用途的土地的土地面积或单位办公室面积平均发生的交通量来预测的面积原单位法。

2. 交叉分类法。交叉分类法是出行生成预测的另一种可选用的模型,他突出以家庭作为基本单元,用将来的出行发生率求得将来的出行量。

交通分布预测的方法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增长系数法,二是综合法。 (p55)根据函数f的种类不同,增长系数法可以分为常增长系数法、平均增长系数法。底特律法、福莱特法和佛尼斯法。 增长系数法 的特点

优点:1.结构简单、易于使用,不需要交通小区之间的距离时间。2.可以适用于小时交通量或日交通量等的预测,也可以获得各种交通目的的OD交通量。3.对于变化较小的OD表预测非常有效。4.预测铁路车站间的OD分布非常有效。这时,一般仅增加部分OD表,然后将增加部分OD表加到现状OD表上,即可求出将来OD表。

缺点 :1.必须有所以小区的OD交通量。2.对象地区发生如下大规模变化时,该方法不适用:a.将来的交通小区发生变化

b.交通小区之间的行驶时间发生变化时

3.土地利用发生较大变化时。 重力模型法

重力模型法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它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即两物体间的引力与两物体的质量之积成正比,而与它们之间的平方成反比类推而成。分为1.无约束重力模型、单约束 重力模型、双约束重力模型 交通阻抗:是指车辆在路网中未能按理想的状态运行而造成的损失费用总和,阻抗分为节点阻抗和路段阻抗

重力模型法的特点:

优点:1.直观上容易理解 2.能考虑路网的变化和土地利用对人们的出行产生的影响。3.特定交通小区之间OD交通量为零时,也能预测

4.能比较敏感地反映交通小区之间行驶时间变

化的情况。 缺点:模型尽管能考虑到路网的变化和土地利用对出行的影响,但缺乏对人的出行行为的分析,跟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 2.一般,人们的出行距离分布在全区域并非为定值,而重力模型将其视为定值;3.交通小区之间的行驶时间因交通方式和时间段的不同而异,而重力模型使用了同一时间;4球交通小区内部交通量时的行驶时间难以给出;5.交通小区之间的距离小时,有夸大预测的可能性;6.利用最小二乘法标定的重力模型计算出交通分布量,必须借助于其他方法进行收敛计算。 交通方式划分模型综述

交通方式划分模型的建模思路有两种:其一是在假设历史的变化情况将来继续延续下去的前提下,研究交通需求的变化:其二是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为了实现所期望的交通方式划分,如何改扩建各种交通设施引导人们的出行,以及如何制定各种交通管理规划等。

交通方式预测方法主要包括:转移曲线法、重力模型的转移模型、回归模型法、概率模型法等。

交通划分:1.步行

2.自行车

3.公交车

4.出租车

5.摩托车

6.单位车

7..其他 道路交通阻抗函数(简称路阻函数、)是指路段行驶时间(交叉口延误)与路段(交叉口)交通负荷之间的函数关系,它是交通网络分析的基础。

速度-交通负荷关系模式分3种情况:自由车流、正常车流及饱和车流。 负荷度:速度与路段实用通行能力的比值。

交通分配中的路权(即两交叉口之间的出行时间)等于路段行驶时间与交叉口延误之和。T(i,j)=t(i,j)+d(i,j) Wardrop第一原理指出:网络上的交通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分布,就是使所有实用的路线都比没有使用的路线费用小。Wardrop第二原理认为,车辆在网络上的分布,使得网络上所有车辆的总出行时间最小。

Beckmannde用户平衡分配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在交通网络打到平衡时,所有被利用的路径具有相等而且最小的阻抗,未被利用的路径与具有相等或更大的阻抗。其模型的核心是交通网络中的用户都试图选择最短路径,而最终使被选择的路径的阻抗最小且相等。 有效路段[i,j]被定义为路段终点j比路段起点i更靠近出行目的地s的路段,即沿该路段前进能更接近出行终点。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一般分为三个层次:(1)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2)城市中长期交通体系规划;(3)城市交通近期治理规划。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程序主要分为7个阶段,包括:确定任务、资料收集与调查、规划大纲编制、规划大纲论证、规划成果编制、规划成果论证和规划报批。 城市道路网布局9种道路网络布局形式:

1. 方格形道路网 2. 环线放射式道路网 3. 自由式道路系统 4. 混合式路网

5. 线性或带形道路网 6. 方格环形放射式道路网 7. 手指状(巴掌式)道路网 8. 星状放射式道路网 9. 交通走廊式道路网

快速路的规划原则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联络城市各个功能分区或组团,满足较长距离的交通需求

2) 进行城市内外交通转换,屏蔽过境交通 3) 调整城市路网交通量 4) 形成城市建设的风景带,带动沿线的土地开发 路网密度:城市内部道路总长与城市用地面积的比值。

城市道路面积率是建成区内道路用地总面积与城市建成区用地总面积的比值 人均道路面积是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与城市总人口之比,反映了出行者与道路的关系,更加鲜明地反映了通行要求。

道路等级比重是各级道路的比例即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依据规范推荐路网密度值推算大城市道路等级比重为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1:2:3:6.特大城市的快速路所占比例较多,次干路和支路相对较少;中、小城市则正好相反。 网路连接度是指所有节点连接边数总和与节点的比值。

非直线系数定义为网路中两节点间的实际道路长度与两点间空中直线距离之比,整个道路网的非直线系数称为道路网综合非直线系数。整个路网的非直线系数称为路网综合非直线系数。综合非直线系数可分静态综合非直线系数和动态非直线系数。 公交线网规划主要技术指标 1)线网密度

公交线网密度指有公交服务的每平方公里的城市用地面积上,有公交线路经过的道路中心线长度,即:公交线网密度=有公交线路经过的道路中心线总长度 / 有公交服务的城市用地总面积

2)公交线路重复系数:公交线路重复系数是指公共交通营业线路总长度与线路网长度(即有公交线路经过的道路中心线总长度)之比值,在公共交通发达的城市一般在1.25~2.5之间。 3)公交线路非直线系数:是指公共交通线路首末站之间实地距离与空间直线距离之比。 4)乘客平均换乘系数或换乘率

乘客平均换乘系数是衡量乘客直达程度,反应乘车方便程度的指标。乘客平均换乘系数=(乘车出行人次+换乘人次/乘车出行人次) 换乘率是指统计期内乘客一次出行,必须通过换乘才能到达目的地的人数与乘客总人数之比,即:换乘率=(有换乘的乘客人数/乘客总人数)乘以 100% 5) 公交线路网站点覆盖率:亦称公交站点服务面积率,是公交站点服务面积占城市用地面积的百分比,是反映城市居民接近公交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公交站点覆盖率=(公交站点服务面积/城市用地面积)乘以 100% 公交优先措施:交叉口公交优先通行(优化交叉口信号控制、控制自行车的出入、高峰期禁止左转、交叉口公交专门相位)、公交专用道、公交专用路。

公交线网规划方法 公交线网规划有两种基本思路:解优法和证优法 停车场容量:停车场数量指给定停车区域或停车场有效面积上可用于停放车辆的最大泊位数。 停车密度:是停车负荷的基本度量单位。它可以有两种定义:一是指停放吸引量(存放量)大小随时间变化的程度,一般高峰时段停车密度最高;另一定义是指空间分布而言,表示在不同的吸引点停车吸引量的大小程度。

停放周转率:指单位停车车位在某一间隔时段(一日、一小时或几小时)内停放车辆次数,为实际停放车累计次数与车位容量之比。

城市交通管理模式分为两类:交通需求管理和交通系统管理。

交通需求管理是对交通源的管理,是一种政策性管理,交通需求管理影响城市交通结构,削减不必要的交通需求量,从而减少道路交通流量,缓解交通紧张局面。 交通系统管理是对交通流的管理,是一种技术性管理,交通系统管理通过对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管理及对交通流的管制与合理引导,提高交通设施容量,均匀交通负荷,提高道路网络系统的运输效率,缓解交通压力。

道路交通运行组织规划方案设计1)交通运行组织规划的原则

(1) 交通分离原则,即将城市道路上不同类型、不同方向、不同速度的车辆,以及行人与车辆,在时间上或空间上进行分离。比如快慢车划线分道或物体隔离、设置专用道路、立交等。

(2) 交通量控制和调节原则,即综合运用多种策略、措施,从时间、方向、区域、道路功能等方面来对交通量进行控制和调节。如设置单行线、路线的限时限车种通行、繁华商业区禁止货车通过等。

(3) 按交通性质疏导的原则,即对不同交通性质的车辆有区别地进行引导限制。如对客运交通、货运交通分别考虑,客运交通优先,开辟过境路线,引导过境交通避开市区等。

(4) 公共交通优先原则。如政府对公交发展提供补贴、设置公交专用道。 1) 货车禁行区域和货车禁行线路 2) 单向交通 3) 变向交通 4) 公共交通专用道路(车道) 5) 自行车专用道路 6) 交叉口转向管理

结点层次划分的方法主要有

重要度法、动态聚类法、模糊聚类法、模拟退火聚类法等。 交通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方法 一.层次分析法 1. 明确目标 2. 建立层次结构 3. 建立判断矩阵 4. 进行层次单排序 5. 进行层次总排序 二.单纯矩阵法 三.主成分分析法 四.模糊综合评判法 五.费歇尔综合评价法

第四篇:交通运输组织学复习大纲

第1章交通运输组织学概论

1.现代交通运输系统由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组成。 2.综合运输

是通过多种运输方式在合理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完成的运输过程

3. 可以划分为线路基础设施、运输基础设施、运输移动设备、运输人力资源和运输管理软件系统等几个系统

4. 运营机制:企业作为主体,以社会市场机制为导向,将多种运输方式整合起来,实现综合运输。国家相关机构进行宏观调控。

5.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方向是:

(1)搞好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发展和协作。 (2)铁路仍将是中、长距离客、货运输的主力。 (3)充分发挥公路运输机动灵活送达快‘门到门’运输的优势,发挥公路运输在短途客、货运输中的主力作用。

4)水运是大宗和散装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 (5)航空运输建设周期短,效益高,速度快,大中城市间长距离客运,应优先发展航空运输。 (6)除发展原油和天然气管道运输外,在成品油集中的流向上,要建设成品油管道,积极慎重的发展输煤管道。

第2章交通运输系统及组织设计 1.客流与物流的特点---平衡性 2.影响旅客运输方式选择的因数

一是 出行目的;包含出差、旅行、探亲、访友、购物及其他

二是 各运输方式的供给属性;包含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准时性、可达性和票价。

三是 旅客和货物的需求属性。包含收入水平、出行距离、时间价值、偏好和生理状况等。

3.怎样提高(?)运输能力?

从个体到整体,从硬件设施到软件管理,注重薄弱环节

4.影响运输合理化的主要因数

(1)运输工具:合理优选 (2)运输环节:减少 (3)运输距离:缩短

(4)运输时间:缩短时间,避免等待、滞留 (5)运输费用:合理 5.运输合理化方法

(1)提高车辆运行效率

(2)选择最佳运输方式 (3)发展社会化运输体系

(4)发展直达和配载运输体系 直达运输:减少环节→降低成本

配载运输:多种货物或者多个客户的组合→实现满载

(5)发展特殊运输体系→安全性 (6)发展综合运输体系

6.最短路径法---两点运输调度设计 P25页-例2-1图

7.里程节约法---理想化的多点车辆调度设计 P28例2-2

1.利用公式 S=a+b-c依次计算各成本;

2.按照从大到小的(优先)顺序对节约值进行排列(表)

3.计算∑ G≤ Q;

根据表节约值排列(表)顺序以及综合考虑∑ G ≤ Q,连接i和j,得到最优配送线路及里程 8.交通运输系统的设计的基本内容

(1) 对(现有的)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和建档; (2) 现状调查和运输需求分析;

(3) 明确目标、政策和准则,对运输体制和财政现状进行分析与预测;

(4) 对交通运输供给能力、运输组织、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及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5) 进行区际运输预测,提出未来新的可供选择的运输方式; (6)对交通运输分配比例短缺的关键项目进行分析与评价,编制运输系统方案,并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

第三章交通运输组织方式及规划职能 1.各种运输方式特点(优缺点比较)p32。 2.交通流的组织环节(5个环节) 3.运输市场竞争的目的,手段

主要是价格竞争和服务质量竞争。 4. 交通运输产品的概念

运输产品是指运输供给方提供给运输需求方所需要的人或物的位移,是运输产业各个品种,品牌产品的总称。

5.构成运输市场的要素主要包括:1.运输需求者2.运输供给者3.运输中介者

4.政府相关机构(调控,监督) 6.运载工具的运用

状态修,预防修,整备工作

7. 运输产品质量

运输产品质量的基本内容是安全、准确、迅速、经济、便利、清洁、文明服务。 8.如何提高运输产品质量?9.运输产品规划的基本过程

运输产品规划的基本过程是:市场分析和预测→产品设计目标→产品规划→市场反馈→产品规划的改进与完善。

10.制定客车班次时刻表的主要细则(运行图) (理解)P52页

11.候车服务的主要内容p41

第四章 交通运输枢纽及站场组织

1.交通枢纽及运输站场,流线,整备,零担概念 2.交通运输枢纽与站场规划布局的原则

(1)明确功能定位,立足当前、考虑未来,适度超前发展。

(2)满足多式联运,协调发展的要求。

(3)交通枢纽、站场间的分工协作,避免重复建设。

(4)交通运输枢纽与交通运输线路协调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交通运输网络。 (5)坚持可持续发展要求。

(6)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一致的要求。

3.货场管理的目的:是经济合理地利用铁路货场设备,科学地组织货运作业,提高货场作业能力和运输效率,提高库容量,减小库存量。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货物运输任务。

4. 交通枢纽内车流组织的主要任务(理解)

通过规定枢纽内各技术站的中转车流范围、车流在枢纽内的运行径路、枢纽到发车流合理组织办法和小运转列车编组计划等措施,力求做到充分发挥枢纽内各项技术设备潜力,减少枢纽各站的车辆编组作业,并最大限度地缩减车辆的重复改编和折角运行,提高运输效率,加快货物送达,缩短机车车辆在枢纽内的停留时间和确保枢纽畅通并由良好的运输秩序。

5.铁路枢纽列车运行组织的主要任务(理解) 确定各种列车在枢纽内的合理运行径路,以消除或减少车辆的重复、迂回行走,均衡地使用枢纽内个阶段线路的通过能力;确定小运转列车的牵引重量和列数,编制枢纽内的列车运行图,使大、小运转列车的运行紧密衔接。

6.综合运输枢纽发展需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

 p58

7.客运站工艺流线组织的原则与技术要求:(理解) (1)正确处理人流、车流、行包流三者的关系,

避免相互交叉和相互干扰,保证分区明确。

(2)流线的组织,要力求简捷、明确、通畅、不迂回,尽量缩短流线的距离,并能使各种流线自成体系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3)旅客流线的组织既要考虑正常情况下的人流组织,又要考虑节假日(特殊)人流的组织,要具有适应性强、灵活便捷的特点。

(4)站前广场内的各种流线较为复杂,应采用适当的分流方式。前后或者左右分流

(5)发送行包流线与到达行包流线应分开设置,平行流动,并尽量避免行包流线与旅客流线的交叉。

(6)车辆进出站口应该沿站外主干线的顺行方向分开设置,入口位于出口之前,减少车辆流线的交叉干扰。

(7)根据站前广场的特点与站内流线的组织情况,处理好各种流线与城市交通流线的衔接问题,避免相互交叉干扰。---分区和分流管理 第5章 交通运输组织绩效评价指标 1.评价指标的基础是:统一的评价标准 2.周转量(P);换算周转量

总周转量=货物周转量+旅客周转量×客货换算系数 p85

3.活劳动的效率指标

全员劳动生产率(We) 4.班车正点率(R0) 5.吨位、行程利用率 6.旅客安全运输率α客安 7. 安全运行率α安运 8.周转时间

9.客-货换算p85;p235 第六章陆路旅客运输组织

1.旅客运输的基本分类及特点p107

2.曲线系数(选用);公共交通网密度(最佳);周转时间;行车间隔时间;行程时间,居民出行时间(候车时间+步行时间+乘车时间),五种客流规律;直通客流;管内客流;市郊客流; 3.车站应建立的四个基本规章制度。

4.停车站布设的原则及技术要求(理解)

5. 平均站距的确定;与乘车时间、步行时间、出行时间的关系 (行车间隔与候车时间的关系) 6.编制公共汽车运行作业计划的主要方法和内容(理解)p122

7.城市交通线站现场调度基本任务和方法(p122) 第7章 陆路货物运输组织

1.双班运输;拖挂运输;甩挂运输(3种);驮背运输;

分段运输及特点,选用

2.公路货物运输组织方式? (理解) 3.货物列车编组计划的任务 4.货运组织的基本要求。p140 5. 货物堆放的一般原则。(p157) 第8章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

1.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形式:有轨电车; 轻轨交通;市郊铁路;地下铁道 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模式 3.列车编组方案种类和选择 4.列车交路方案种类和选择 5.列车停站方案种类和选择 6.乘降作业,时距图

7.行车调度的工作重点是保证列车:安全和正点。调度顺序原则。

8.列车运行调整的主要方法(理解)p174

9.列车运行图是一种二维图,其横轴是时间,一般可根据其刻度仔细程度分为一分(钟)格运行图、二分(钟)格运行图和十分(钟)格运行图;运行图的纵轴是距离标志。斜率表明速度参数

10.备用车辆数是为轨道交通系统完成临时或紧急的运输任务、预防车辆故障的发生而准备的技术状态良好的车辆数。一般来说,这部分车辆可控制在总量的10%左右。检修车辆数为运用总量的10%-15%

11.票价制定程序和因素p180

1.预测和调查2.审查和听证3.调整和决策 12.车站客运组织的原则

(1)合理安排售检票位置、出入口、楼梯,行人流动线简单、明确,尽量较少客流交叉、对流。 (2)乘客换乘其他交通工具之间顺利连接。

(3)完善诱导系统,快速分流,减少客流积聚和过分拥挤现象。

(4)满足换乘客流的方便性、安全性、舒适性等一些基本要求。

13.突发事件或者特殊情况下如何组织车流,客流?(思考)

从列车开行计划,调度调整和车站客运组织三方面-考虑

第9章航空客运组织

1.宽度、高度、班次和班期时刻等。 2.自愿退票与非自愿退票(退费问题)

3.行李的运输的规定(禁运与限运物品)p191三类 4. 行李的规定及逾重行李(合并行李计算)的收费结算

5.不正常航班的处理 6.行李的相关赔偿问题

第10章 航空货物运输组织 1.航空配载的基本概念 2.载重量的计算及载重平衡 3.飞机最大业载的目的及意义飞行安全和航运满载 4.飞机的重心及平衡的意义

5.货物到达、交付与保管规定。P205 6.货运(顺序)原则 第11章 水路运输组织 1. 水路运输相关技术

定位(GPS) (岸基和星基定位), 导航;避碰,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航行数据记录仪(黑匣子) 2.水运船舶与设施管理

登记吨位;总吨位;净吨位;运河吨位;泊位;锚地;航道;航标;顺岸码头,突堤(正交或者斜交)码头;

3.水路运输换算周转量 4.调度作业调整目标和方法 第15章 特种货物运输组织

1.危险货物具有易燃、爆炸、腐蚀、毒害、辐射等性质,包括主要特性和次要特性。 2.危险品的防范措施

1)从事危险品运输的单位,都获得运输管理部门的批准;

2)从业人员都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 3)用于运输危险品的车辆和装卸设备,必须适应危险品的性质;

4)必须说明,标明危险品的主副特性。 3.危险品包装标志含义(理解) 4.危险货物的包装要求(理解) 5.贵重货物6.超限货物p315

第五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复习题

1. 车体由底架、侧墙、车顶和端墙等部件组成的封闭筒形结构。

2. 乘客信息系统可分为中心子系统、车站子系统、广告制作子系统和网络子系统等几个部分。

3. 从使用的功能上讲,大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车站组成包括车站大厅及广场、售票大厅、运营管理场所、技术设备用房和管理用房。

4. 机电设备监控系统的监控分三级:中央级、车站级、就地级。

5.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的布置图形分为尽头式和贯通式。

6. 防灾报警系统包括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

7. 信息系统的设备主要有信号机、转辙机、轨道电路、连锁系统和列车自动控制系统。

8.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主要包括城市背景研究、线网结构研究、实施规划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

9. 扣件按结构不同可分为弹条式扣件、扣板式扣件和弹片式扣件。

10. 客运主要指标包括:乘客发送人数、乘客平均运程和乘客周转量。

11. 屏蔽门系统的运行模式包括正常运行模式、非正常运行模式和紧急运行模式。

12. 防灾设计包括人防设计、紧急疏散设计、车站消防设计、车站防洪涝设计。

13. 运输事故按性质分为行车事故、客运事故和自然灾害。

14. 运行图的基本类型包括单线运行图和双线运行图。

15. 车站客运工作组织包括车站客运工作和车站票务工作。

1. 线网结构形式:根据城市现状与规划情况编制的现网中各条线路组成的几种图形称为线网结构形式。

2. 轨道电路:为使进行中的列车直接获取传输信号,从而到达固定的地面信号想车载信号传输显示的目的,利用两根钢轨作为导线,一端送电,另一端受电所构成的电气回路。

3. 共线运行:在相邻的两条或多条轨道交通线路中,运营列车交路从一条线路跨越到另一条线路,存在着两条或多条列车交路公用某一区段的情况。

4. 联锁:在有调车作业的轨道交通车站,为了保证站内作业安全相关的道岔与信号机,信号机与信号之间形成的互相制约的关系。

5. 运输能力:在现有设备,现有组织方法行车和现有人员配备条件下,轨道交通系统在单位时间内所能运送的乘客人数。

6. 摩擦制动:利用两物体之间的摩擦把列车的动能转变为热能,散逸到周围大气中去,从而产生制动作用。

1. 钢轨的连接安装方法及预留轨缝的原则?

轨道上钢轨与钢轨之间的连接安装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传统的连接安装法:是把20m左右一节的钢轨固定在轨枕之上,各节钢轨之间的接头(称为钢轨接头),通常使用鱼尾板和螺栓接合;

(2)较新的连接安装法:是持续焊接钢轨,使原本一节一节的钢轨经焊接后成为无缝钢轨或长钢轨。

预留轨缝原则:保证轨温升高时轨缝不顶严,轨温下降时螺栓不受力。

2. 列车运行图含义级编制要求?

列车运行图是利用坐标系原理表示列车运行的一种图解形式,它是表示列车在各站和区间运行状态的二维线条图,能直接地显示各式列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和对应关系。

编制要求:确保行车安全;合理运用设备;优化运输产品;配合站段工作。

3. ATC系统(列车自动控制系统)构成及功能?

答:① ATS(列车自动监控系统):主要完成列车的调度和跟踪,运行时刻表的调整控

制和监督,列车进路的控制和表示,系统状况、报警信息的显示和记录,统计汇编,系统仿真和诊断。

② ATP(列车自动防护系统):对列车驾驶进行防护,对与安全有关的设备和系统实行监控,实现列车间隔保护、超速防护等功能,保证由地面设备和车载设备组成。

③ ATO(列车自动运行系统):主要实现“地对车控制”,即用地面信息实现对列车驱动、制动的控制。

④ CI(计算机连锁系统):实现连锁的基本功能,完成列车进路建立、闭锁、解锁、道岔控制、信号机控制、完成轨道电路和信号设备状态的监督,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特殊的连锁功能,也可完成ATP速度信息的编码功能,确保列车进路正确和列车运行的安全。

4. 轨道交通枢纽的功能

答:① 换乘功能:核心功能。对于来自不同方向、路线、不同交通方式的乘客,需要转乘其他交通方式而发生的行为成为换乘。因为这些乘客属于中转客流,需要经过换乘 到达最终目的地。(2分)

② 停车功能:对于来自不同方向、路线、不同的车辆,提供固定的停车位置和上下客位置,并将不同性质的车辆分区停放,配置合理的道路和场地。

③ 集散功能:对于到达或出发的乘客和车辆,实现聚集会合合疏散分流,提供客流和车流组织的相关措施,保证畅通、安全。

④ 引导功能:对外来客车进行引导、截流、集中管理,尽量使其不进入市区;引导市内公交车辆与其接驳换乘,向多层次、一体化发展,吸引个体交通向公共交通转移并提供方便。

在总体上改善市内车辆的营运环境,提高居民出行质量。

5. 线网规划原则

答:① 线网规划要与城市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并适当留有发展余地;

② 满足城市主干客流的交通需求;

③ 规划线路要尽量沿城市干道布设;

④ 线网中的线路布置要使线网密度适当,乘客换乘方便 换乘次数少;

⑤ 城市常规公共交通网与轨道线网要配合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⑥ 线网中各条规划线路上的客运负荷要尽量均匀;

⑦ 线网规划要与城市的性质,地貌和地形相联系;

⑧ 线网的设置要因地制宜,不可生搬硬套。

6. 道床的作用是什么?

将荷载扩散到路基上,保护路基;

提供抵抗轨排纵、横向位移的阻力,保持正确的轨道几何形位;

良好的排水性能,减轻轨道的冻害、提高路基承载能力;

提供一定的弹性和阻尼,具缓冲和减振作用;

保持轨道的平顺性和轨向,便于养护维修。

7. 城市轨道交通的通风空调系统有哪几种形式?

① 开式系统:应用机械或列车“活塞效应”的方法使地铁与轻轨内部与外界交换空气,利用外界空气冷却车站和隧道。(适用于当地最热月的月平均温度低于25度且运量较少的地铁与轻轨系统)。

② 闭式系统:使地铁与轻轨内部基本与外界大气隔绝,仅供给满足乘客需要的新鲜空气量。车站一般采用空调系统,区间隧道的冷却则借助于“活塞效应”携带一部分车站空调冷风来实现。(适用于当地最热月的月平均温度高于25度且运量较大的地铁与轻轨系统)。

③ 屏蔽门系统

8. 城市轨道交通的排水系统级给水设施?

排水系统,包括排污水、废水、雨水系统等:

① 结构渗漏水排水系统;② 粪便及生活污水排水系统;③ 隧道洞口及露天出入口雨水排水系统;④ 消防及冲洗废水排水系统

主要给水设施:

① 阀门及冲洗给水栓;② 消火栓设置;③ 水泵接合器;④ 水表及水表井设置。

9. 轨道交通经济评价的原则

答:① 轨道项目的经济评价分为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由于轨道交通项目属于社会公益性项目,因此项目以国民经济评价为主。

② 国民经济评价采用的“有---无”对比法。

③ 经济遵循效益与费用计算口径对应一致原则。

④ 项目计算期内各年使用同一价格。

⑤ 项目评价以动态分析为主,静态分析为辅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为原则。

10. 车站分布原则

答:① 车站应设置在大型客流集散点和交通枢纽,有利于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和客流发展倾向的引导;

② 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和发展意图相匹配;

③ 有利于沿线大型项目的配合;

④ 有利于规划可实施性;

⑤ 应考虑地形、地址、水文条件、满足工程实施方面的需求;

⑥ 满足运营的最短距离、旅行速度等方面的要求。

上一篇:今天我们这样做老师下一篇:集团化办园实施方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