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i在肿瘤中的应用

2022-09-22

第一篇:dwi在肿瘤中的应用

PET-CT在常见肿瘤中的应用

肺癌与PET/CT显像: 一. 适应症:

为临床分期检查非创伤性检查方法之一。

1. CT未显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远隔转移迹象;

2. 临床可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胸部CT发现纵膈淋巴结最小经≥1cm,或PET检查阳性者;

3. 对PET发现的肾上腺或肝脏孤立病灶者,如肺部有手术条件须行活检排除转移;

4. 对PET发现骨骼病变而原发肺部病变可以手术,须经组织学或其他影像学证实。

PET/CT对病灶可精确定位,在辨别生理摄取和异常摄取上有明显优势。 二. 临床价值:

国际上推荐按4级标准划分其价值评估:

1a为确定价值;1b为可能临床价值;2为对一些病例有价值;3为由于临床资料缺乏或数据不完整目前尚未评价;4为很少有临床价值。据此,目前PET/CT在肺癌中的应用价值为:1a为高手术风险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分期、胸腔外远处转移的临床分期(脑转移除外);1b无手术风险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2为治疗的监测。

肺单发结节(SPN)的诊断

一. 定义: 为肺内单发、圆形或类圆形、实质性病灶;现在多倾向于其直径≤3cm。 二. SPN的CT鉴别要点:

通常提倡使用薄层动态扫描或螺旋扫描薄层重建图像。用肺窗观察SPN的形态,用纵膈窗测定SON的密度。 1. 位置:

恶性:两肺上叶前段,左上叶后段,右肺中叶。 良性: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及基底段。

2.大小:

结节直径>3cm恶性比率在93-99%;

结节直径<2cm良性占44-45%;

结节直径<1cm多考虑为良性。

3.形态(边缘):

形态不规则的结节,如分叶(特别是浅分叶)、毛刺(尤其是细、短、密)多为恶性;边缘光整和粗、长、稀疏的毛刺提示良性。

4.密度:不均匀、小结节堆聚、小泡、小管、偏心后壁空洞和含细小、稀疏钙化的结节恶性多见;薄壁空洞、钙化灶粗大、量多多为良性。

5.周围改变: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微血管成像征可见于恶性结节;卫星病灶和晕影多见于良性。 6.强化效应:不均匀强化和轻、中度强化常为恶性;不强化或轻度强化、极少数甚至高度强化及边缘(包膜)强化多见于良性结节。 肺癌直接征象:

1实质性肿块,三维经线接近;2形态不规则,边缘见浅分叶和短细毛刺,胸膜凹陷征;3密度不均可有液化坏死,见小泡征或偏心性厚壁空洞,钙化少见或细碎;4强化多不均匀,轻、中度,可见小结节堆聚,偶见血管造影征和微血管成象征。 肺癌间接征象:

1阻塞性改变2纵膈淋巴结肿大3邻近结构受侵犯4远处转移。

三. SPN的PET显像:体会:

1肺单发结节良恶性鉴别时,单次影像检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态学特征(CT征象)或PET有关的参数值;2注意观察其动态变化,重视影像学的随访;3 FDG-PET一般做全身显像,如发现有肺外转移征象则为重要佐证;4肺结核鉴别有一定困难,延迟现象SUV有较大意义;5 PET阴性预测值较高;但在腺癌,特别是细支气管肺泡癌(BAC)或肿瘤代谢活性较低时易漏诊; PET/CT与肺癌分期 一. T分期 二. N分期 三. M分期

PET/CT与肺癌治疗 一. 肺癌分期与治疗计划:

可发现更广泛的病灶;PET/CT提高了对肺癌复发的检出率并能对发现的异常FDG浓聚准确定性定位,最终确定或改变了部分病人的治疗计划。 二. 放射治疗计划的优化:

PET/CT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同观察者靶区勾画的差异,提高靶区勾画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已成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和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理想工具。 三. 肺癌疗效判断:

PET/CT利用肿瘤组织FDG代谢旺盛,坏死纤维化组织FDG代谢极低甚至没有的特点,能较好地进行鉴别,及时发现复发、转移、调整治疗方案。

不管肿瘤范围是否缩小,FDG摄取明显减低即提示治疗方案有良好的效果。

PET提示的复发灶的存在及其程度对评价与后也有参考价值。

一般建议放疗后间隔2-3月接受检查,以便可以正确分析肿瘤活性。 四. 预后评价 PET阴性者无病灶生存时间较PET阳性者要长。FDG PET阴性与低死亡率和无病灶生存时间长相关。

SUV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一个生物学特异性指标。

PET/CT肺癌显像的注意事项

一. PET显像的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

FDG PET对肺癌的诊断阳性预测值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其假阳性存在。以下几种方法有助于肺结核与肺癌的鉴别诊断:1.PPD试验;2.肿瘤标志物测定;3.双时相显像;4.其他示踪剂,如11C-醋酸、11C-choline显像。 二. PET/CT显像程序

1. 显像前准备 2. 示踪剂和造影剂 3. 显像条件 三. 诊断性CT 多期增强CT研究将有助于病变解剖结构的精确定位,对FDG PET阴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尤为明显。一般认为需要对病变精确定位,如制定放疗计划、穿刺活检及肿瘤或其转移灶18F-FDG呈阴性时,主张完成常规PET/CT采集后再进行CT的增强扫描,以便获得诊断意义的CT图像。 四. PET/CT的融合精确度 五. 衰减校正 六. CT造影剂所致的伪影 七. 呼吸运动的影响与呼吸门控 八. 新型PET肿瘤显像剂。

PET对淋巴瘤的价值:

一. 诊断淋巴瘤

淋巴瘤的诊断主要靠活检,主要用于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有创诊断过程,或为有创诊断选择最佳位置。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能发现一些早期微小病灶,以利于及时活检诊断。

1提示临床选择最方便部位进行活检,2提示坏死病灶,从而避免因取到坏死组织而使活检失败。3有利于判断淋巴瘤的恶性程度。

二. 协助淋巴瘤分期

目前CT是淋巴瘤分期的主要手段,对于大于1cm的淋巴结和大肿块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对于体积较小(小于1cm)或无明显增大的含瘤淋巴结无法鉴别,对于实质性脏器内亚临床转移灶诊断效果也较差。根据代谢活性的不同,PET可以较好地鉴别良、恶性,进一步明确一些CT所发现的病灶的性质。

FDG-PET/CT对病变的检出能力与病变部位和病理类型有关:对生理分布较高的部位如脑、心、泌尿系和肠道不易检出;恶性度不高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对FDG摄取不高,也不易检出。 三. 治疗效果评估:

如果肿瘤对化疗有效,其葡萄糖代谢可以在6-72h内明显减低,可于早期反映治疗效果。利用18F-FDG进行疗效判断可能还会更准确。早期评估比治疗后评估具有更好的预后价值。

PET对霍奇金病的阴性预测值很高;对阳性病灶须谨慎对待,因其易出现各种炎症并导致假阳性。PET对侵袭性非霍奇金病阳性预测值很高,很少出现假阳性;但假阴性较常见,既是阴性仍有可能有微小病灶存在,须谨慎随访!对组织分型中比较惰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FDG摄取可能不高,其可靠性也相应降低。 四. 残存病灶判断

淋巴瘤治疗后的残留灶很大一部分是纤维化灶并不存在有活性的肿瘤细胞。PET对于残留灶的判断比较明确。少数假阳性主要来自放射性炎症、非特异性炎症、胸腺增生和一些肌肉摄取。也有少量假阴性病例。 五. 监测淋巴瘤复发

PET可以较其他方法更早期、更准确地提示淋巴瘤的复发。应了解并注意分辨PET常见的假阳性,如化疗后的胸腺、骨髓摄取和放疗后的肺、胸膜摄取;同时在确定复发并开始治疗之前,可能还需要寻求活检或其他复发的证据,必要时也可4-6周后复查PET,真阳性病灶可能会有进展。 六.FDG PET对于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

P350 七. 其他PET药物的应用。 PET/CT对淋巴瘤的价值

1.可大大减少由于移动或生理运动等引起的误差; 2.精确的病灶定位可以减少PET检查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提高肿瘤诊断、分期和治疗评估的准确性; 3.可以大大缩短检查时间; 4.指导放疗计划的制定。

乳腺癌与PET/CT 一.FDG PET与乳腺癌

18F-FDG PET成像对乳癌原发灶、局部和全身转移灶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双时相18F-FDG PET对鉴别原发乳腺癌病变和局部组织活检导致的炎性反应、良性病变有一定价值。

三.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PET/CT检查

乳腺淋巴结群可分为三组:胸小肌外侧、后方和内测淋巴结群。对乳腺癌的病人,要求在患病乳腺对侧上肢注射示踪剂,这是因为在注射示踪剂同侧正常的腋窝淋巴结也有部分生理性的18F FDG摄取现象。 四. 乳腺癌远处转移的PET/CT显像 最常见转移部位是骨骼系统。

妇科肿瘤与PET/CT 一. 宫颈癌

常规显像之外,注射后3h加做延时相对提高诊断有帮助。

1. 原发性宫颈癌:协助正确分期,确认是否有主动脉旁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或纵隔淋巴结转移。

2. 宫颈癌复发:协助寻找转移灶或复发灶;对疑是复发者寻找复发灶。 3. 预后评估: 二. 卵巢癌

原发灶PET显像:摄取18F-FDG的程度高;巨大肿瘤内部可能呈低代谢。

FDG的摄取状态,包括SUV,不宜用于早期卵巢癌原发灶的监测与鉴别。

PET发现CT未发现的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对术后CA125升高,临床怀疑肿瘤复发,而B超、CT检查阴性者,PET/CT显像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患者全面病情,从而部分避免不必要的剖腹探查和不适宜的治疗。在CA125阳性的病例PET发现复发灶或转移灶的时间早于常规技术6个月。

疗效监测:

部分良性病变可以摄取18F-FDG:卵巢-输卵管脓肿、输卵管炎、卵巢结核、良性畸胎瘤、良性腺瘤、出血性滤泡囊肿、子宫内膜瘤最为常见。

部分黏液含量高、生长相对缓慢的卵巢癌的FDG PET 假阴性率高。部分转移病灶,特别是盆腔内播散者,或是治疗后一段时间内也易表现为假阴性结果;结核CT、B超检查有一定帮助。 三. 子宫内膜癌

甲状腺癌与PET/CT 甲状腺癌18F-FDG PET/CT显像良恶性鉴别困难,易出现较多假阳性和假阴性;故对于已明确病理类型的甲状腺髓样癌、未分化癌,可用于手术前了解全身转移情况,以及评价疗效、监测复发及转移;对于其他病理类型的甲状腺癌,18F-FDG PET/CT目前一般只用于肿瘤根治术后,甲状腺球蛋白水平升高而全身131I显像阴性者。

涎腺恶性肿瘤

涎腺肿瘤发病率以腮腺最多,小涎腺次之,颌下腺较少,舌下腺最少。但恶性肿瘤占所生肿瘤的百分比,则颌下腺、舌下腺的恶性病灶可高达50%-90%,而腮腺肿瘤中恶性病灶仅占10%左右。18F-FDG PET/CT 显像一般表现为高代谢病灶,但部分腮腺良性肿瘤病变,如腮腺混合瘤等可以出现明显的摄取,出现假阳性。故18F-FDG PET/CT 对于涎腺肿瘤的良、恶性鉴别价值有限;但对于病理诊断明确的涎腺肿瘤可用于临床分期。

肝细胞癌与PET/CT 在高危人群中,常用的普查方法是每3-6个月查一次AFP,每6个月查一次肝脏超声。 1. AFP及其他肿瘤标志物 2. 超声检查

3. CT:多时相造影时的典型表现:动脉期早期增强门静脉期转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并持续到延迟相。

肝硬化常造成CT造影增强程度变化,主要是再生和发育不良结节,通常与癌前性细胞分化共存。 4. MRI:与CT类似,动脉相的造影剂强化。

5. PET:肝癌可能并不依赖糖的无氧酵解,其“净酵解”可能比正常肝细胞更低,因此18F-FDG PET/CT显像可能检测不到。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是一种良性、多结节状肝细胞增生,典型者伴中心星形纤维瘢痕和变形的小动脉,通常无门脉分支。常有不典型表现:包括中心瘢痕缺如、毛细血管扩张或其他血管改变(增生不良结节)、结缔组织基质或血管成分减少(腺瘤和小灶局灶性结节增生)、出现门脉及脂肪变性成分等。

典型的局灶性结节增生没有异常FDG摄取 有时病理学也不能完全鉴别肝细胞腺瘤、高分化肝细胞癌和非典型局灶性结节增生。

胆管癌与PET/CT 边缘性胆管癌的18F-FDG PET/CT 显像效果很好,多项临床研究报道诊断阳性率和特异性均在90%以上,并可鉴别胆管癌和良性病变,如硬化性胆管炎,前提是不并发感染。

肝门型胆管癌波及左右肝胆管分叉,18F-FDG PET/CT诊断准确率低。

需要注意的病理类型是黏液分泌性腺癌,其诊断准确率也较低。

胆管肝细胞癌是一种混合性肿瘤,FDG显像为阳性。

胰腺肿瘤与PET/CT

通常被分为内分泌和外分泌两类细胞起源。 一. 胰腺外分泌肿瘤的影像诊断 大多数胰腺癌为腺癌,临床多依靠CT诊断胰腺癌,目前是怀疑胰腺癌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诊断依据是胰腺肿块,增强时比胰腺组织密度低,继发表现、特别是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犯也比较多见。部分急性、慢性胰腺炎病例的CT表现与胰腺癌十分相似。

MRI增强扫描和MRS(磁共振频谱)可根据内部脂肪含量低的特点区分胰腺炎和癌灶,但仍未能明显改善诊断特异性。 二. 胰腺PET显像:

FDG PET显像在诊断胰腺癌时灵敏度很高。大多数情况下FDG PET可以准确鉴别炎症和肿瘤,但部分局限性胰腺炎或其他良性病变也可以造成类似肿瘤的FDG高摄取,双时相检查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一种特殊的局灶性胰腺炎,可以引起很高的FDG浓聚(SUVmax>6)。其他可能导致假阳性的原因包括囊腺瘤、腹膜后纤维化、淋巴样组织层等;假阴性结果见于血糖水平高和黏液样腺癌病例。

PET 在转移灶搜寻、分期、评价复发肿瘤和治疗响应评估方面也有较大价值。

胰腺病灶的SUV值有独立的预后提示价值。

三. 胰腺内分泌肿瘤

对部分神经内分泌肿瘤,如胸腺类癌、胰岛细胞癌、恶性嗜铬细胞癌等,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在一些胃-胰腺内分泌肿瘤的效果却不理想,特别是那些分化相对较好或无功能的肿瘤类型。

肿瘤18

FDG显像血糖调节

口服葡萄糖升血糖:

血糖2.8 ~ 3.9 mmol/L (

~

69 mg/dl), 口服葡萄糖 50~70 g ; 血糖4.0 ~ 6.0 mmol/L ( 70~ 109 mg/dl), 口服葡萄糖 40~50 g ; 血糖6.1 ~ 6.6 mmol/L (110~119mg/dl), 口服葡萄糖 25~40 g ; 血糖6.7 ~ 7.1 mmol/L (121~129mg/dl), 口服葡萄糖 15~25 g ; 血糖7.2 ~ 7.7 mmol/L (130 ~139mg/dl), 口服葡萄糖 5 ~15 g ;

血糖在7.8 ~ 8.9 mmol/L (140 ~ 160 mg/dl), 为静脉注射FDG的最佳时机,血糖 〉9.0 mmol/L ,酌情注射胰岛素。

胰岛素注射降血糖:

血糖9.0 ~ 11.0 mmol/L

( 161 ~ 199 mg/dl), 注射胰岛素 4~8

IU ; 血糖11.1 ~ 13.8 mmol/L ( 200 ~ 249 mg/dl), 注射胰岛素 8~12

IU ; 血糖13.9 ~ 16.6 mmol/L ( 250 ~ 299 mg/dl), 注射胰岛素 12~16 IU ; 血糖16.7 ~

mmol/L ( 300 ~

mg/dl), 注射胰岛素 20 ~24 IU ;

1 mmol/L = 18mg/dL

第二篇:护理干预在晚期肿瘤患者压疮预防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干预在晚期肿瘤患者压疮预防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28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实验组,并选取同时住院的33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组成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分析护理干预在晚期肿瘤患者压疮预防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实验组压疮发生率为3.57%(1/28),对照组压疮发生率为24.24%(8/33),X2=5.146,P=0.02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实验组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结论: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基础上的综合护理措施,可降低患者压疮发生率,有效预防压疮发生,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晚期肿瘤 压疮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369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230-02

压疮,是由于身体局部长期受压致使血液循环受阻,从而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缺血而发生水疱、溃疡或坏疽[1]。晚期肿瘤患者身体状况较差,长期卧床,且营养不良,极易发生压疮。压疮的发生不仅会增加患者发生感染的机会,而且影响其睡眠,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2]。在以人为本的当今社会,降低压疮发生率,尽最大可能让患者以最舒适的状态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做好压疮护理也是肿瘤科护理工作者关心的问题[3]。本研究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28例晚期肿瘤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基础上的综合护理防止压疮的发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28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实验组,其中男16例,女12例,患者平均年龄(42.3±5.12)岁。对照组选自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3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15例,女18例,患者平均年龄(44.2±6.34)岁。所有患者均经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为恶性肿瘤,骨髓、心、肝、肾功能正常,预计生存期在3个月以上,患者入组时均无压疮发生,也无严重的感染灶,且依从性较好。入组前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体重、肿瘤类型和恶性程度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数据资料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所有入选的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护理措施包括:①护理人员应加强责任心。②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和指导,避免压疮发生。③每2小时帮患者翻身一次,避免局部长期受压。④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⑤每日更换床单,保持床面平坦、清洁、柔软、舒适。⑥每天帮患者按摩,促进局部血循环。⑦合理安排患者膳食,注意营养。⑧常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沟通,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

1.3 观察指标。一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压疮情况比较,实验组压疮发生率为3.57%(1/28),对照组压疮发生率为24.24%(8/33),经X2检验,X2=5.146,P=0.02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实验组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见下表1。

3 讨论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通常存在不同程度低蛋白血症,再加之本身身体状况差,极易发生压疮[4,5],给患者带来更大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因此,压疮发生率也逐渐成为许多医疗机构评价护理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6]。

压疮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压力、摩擦力、潮湿、活动障碍、严重营养不良、精神紧张[7,8]。针对压疮的发生原因,笔者认为避免身体局部长期集中受压是预防压疮的关键,因此勤翻身是经济有效的减压措施之一。再者,外界环境也是压疮发生必不可少的条件,因而保持患者皮肤接触的武林的干燥清洁也是预防压疮发生的可靠手段。经常清洗皮肤、更换贴身衣物和被褥,可有效预防压疮。还有,减小皮肤与外界环境的摩擦力,如经常性的使用改变卧位,使用足垫和腰垫。最后,合理膳食,增加膳食营养可以提高患者免疫力,在压疮预防中也可起到一定的效果。研究表明,每3小时帮患者翻身一次,可降低晚期恶性肿瘤压疮发生率。近期有研究显示鼓励患者营养膳食,增加患者生存信心,每天更换床单被褥,鼓励患者每天洗澡也可有效降低患者压疮发生率。

本研究给予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的综合护理,结果显示,该护理方法可降低患者压疮发生率,有效预防压疮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邵如峰.强化护理干预在中晚期肿瘤患者压疮预防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0):67-68

[2] 郭细妹.非粘性敷料预防晚期肝癌患者压疮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320-321

[3] 黄云娜.六神丸合剂联合高氧液治疗晚期肿瘤患者压疮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3):10-12

[4] 刘梅红.重症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评估及护理[J].江苏医药,2010,(24):2995-2995

[5] 郭铁明,陈辉,贾建刚.活力碘治疗Ⅱ期压疮的效果观察[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9,(6):31-35

[6] 董海静.紫花烧伤膏加红外线照射治疗Ⅲ期压疮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4):F0003-F0003

[7] 李华.泡沫敷料在预防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急性压疮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3,39(22):2790-2791

[8] 熊青青.压疮的中医中药治疗及护理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0):2531-2532

第三篇:三向瓣膜式PICC在成人血液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

【摘要】目的成人血液肿瘤患者在化疗时会被反复穿刺,为了减轻此种方式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防止化疗药物给血管和周围组织带来的伤害,并使化疗过程仍可以顺利完成。方法将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插入外周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结果在试验中使用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20例,置管时间在25-562天之间,平均置管时间为174天,其中插管成功率高达98.5%。结论这种方法操作简便、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而且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在患者身上的保留时间较长,可达1年左右,避免了化疗时反复穿刺的繁琐程序,同时也减轻了患者被反复穿刺的痛苦,使患者受益,深受患者及家属的喜爱。

【关键词】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化疗;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43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865-02

化疗是目前癌症患者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了防止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临床上常常需要对患者补液及输入营养物质。三向瓣膜式p1cc导管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由外周至中心静脉置管术,设计独特。导管的末端是封闭的,呈钝圆,侧壁设计了一个开口,为三向瓣膜,回吸时瓣膜向内开放,可以供药,停止输液时可避免血液进入导管而不易造成堵管现象,也不会造成空气栓塞及管腔堵塞,甚至传统的肝素封管、硅胶材料及防霉处理都不需要。现将picc的有关护理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成人血液肿瘤患者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最大的为78岁,最小的只有18岁,其中留置时间最长的达562天,最短的为25天。

1.2方法

1.2.1手术前的准备工作①准备相关的用品:picc导管包1套、picc穿刺包(治疗巾、洞巾、剪刀、止血钳、棉球、纱布等)、医用棉签、无菌手套2副、乙醇、皮尺1副、碘酒、无菌肝素生理盐水1瓶、20ml注射器2副、静脉穿刺包、可莱福输液接头、3m透明贴膜。②核对医嘱,医嘱中应该包括置管后的胸部x线检查。③患者需注意事项:平卧在床上,手臂向外伸展呈90°。④签知情同意书,测量并记录上臂周长[1]。

1.2.2材料使用的材料是美国巴德三向瓣膜式picc。

1.3选择血管及测量长度①选择血管:成人的穿刺位置要根据个人的体型和体质程度来选择,一般情况是选择贵要静脉、头静脉、隐静脉或者头皮静脉。

贵要静脉管径粗,解剖结构直,位置较深,常作为首选穿刺静脉。②测量长度:测量穿刺点至胸锁关节,减去2cm[2]。上腔静脉远离右心房外1/3处为导管尖端最佳所处的地方,穿刺点至胸锁关节然后向下反折至第3肋间为体表投影处,与上腔静脉壁平行。

1.4操作步骤①与患者进行沟通,让其放松,以确保穿刺时血管的最佳状态。②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先75%酒精3遍,第一遍顺时针,第二遍逆时针,第三遍顺时针,再碘伏3遍,范围直径为10cm。③铺孔巾,结扎止血,以15-30°角行静脉穿刺,若有回血现象,应适当降低角度,穿刺成功后置管,压导管尖端上方1cm处的血管,松开止血带,拔出针并将导管送到相应长度,导管外翼夹住导管紧贴皮肤,用生理盐水正压封管,再消毒穿刺点。

2护理观察及记录

2.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空气进入血管。

2.2正确封管①采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腔后封管,也可以使用10-100u/ml的肝素生理盐水封管。②每次通过picc导管输液、输血或tpn治疗;通过picc导管采血应用生理盐水彻底冲管后封管,确保导管内无血液及药物残留。③建议采用“一推一停”的脉冲式正压封管技术封管。④穿刺后第一个24h更换敷料,以后每周更换敷料2-3次,如敷贴卷曲或伤口不适应随时更换,揭去敷料时应顺着导管的方向往上撕,以免将导管拔出。可来福帽或正压接头每周更换一次。

3结果

3.1置管情况由于3例患者血管条件较差导致穿刺失败;由于护理人员第一次置管,还不太熟练导致6例患者被重复穿刺,11例患者1次穿刺成功。

3.2置管和维护情况4例由于维护不正确使用时间平均12个月;5例出院后照顾不周自行拔管;3例由于打折导致外露导管破裂,在接头处予以截管后更换接头;3例由于穿刺孔处发生感染,给以2%碘酊、75%酒精消毒处理后好转,感染得以控制;2例患者出现堵管清况,用5000u/ml尿激酶溶解后正常使用。3例淋巴瘤患者,1例使用5个月到生命结束,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1例患者由于有异物感7天后强烈要求拔管。

3.3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3.3.1导管堵塞导管堵塞可能是有多种原因造成的,如果是药物沉积,可修剪减压套筒,但要严格遵守脉冲冲管和正压封管的原则;如果是返血堵塞,可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处理。

3.3.2静脉炎如发生静脉炎,病人会感觉胀痛,此时应将患肢抬高,局部湿热敷,并可沿静脉走向外涂欧莱凝胶、喜疗妥或外敷如意金黄散。若症状仍未能缓解,应拔管,停止从此部位输注液体。

4讨论

4.1置管时机picc置管的最佳时机是化疗的第一次或者是化疗之前,因为这个时候血管清晰、内壁光滑、弹性较好;患者要在病症情况较好、粒细胞和血小板数正常或基本正常的状况下;患者及患者家属能够接受此种置管方法。

4.2应用体会①picc导管为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安全的静脉输液途径。对于白血病等肿瘤患者来说,化疗时使用picc可避免反复穿刺导致的感染和静脉炎等,也可避免化疗药物对血管和周围组织的伤害,对患者有很好的效果。②picc选用肘部静脉或头静脉穿刺置管至中心静脉,静脉清晰可见,周围也没有什么重要的组织结构,所以创伤较小。本次试验中没有发生1例血、动脉损伤、空气栓塞等并发症。③由于picc导管直接将药物输送到中心静脉,被血液迅速稀释,不会对周围组织结构产生副作用,从而解决了药物外渗产生的疼痛感。④严格无菌操作,做好穿刺部位的清洁、消毒、保护,杜绝插管处皮肤上的细菌经皮下隧道到导管腔外引起感染。

第四篇:PICC置管术在肿瘤科的应用

湖南省脑科医院 2012-02-22 11:47:00 PICC 置管术 应用

随着医学科技发展和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的内涵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其知识技能含量不断增加,已成为一门知识密集型的职业。在医院,护理工作是一门具有较强的技术性、服务性、与人密切接触的医疗工作。高质量的护理对保障病人安全,挽救病人生命,促进病人康复起着重要作用。作为肿瘤专科,其专科护理有它的特色,更有它的重要地位。近几年来,我科为方便病人治疗,适应和满足病人需求,护理技术日进成熟,尤其是深静脉置管技术有了不断提高和发展。从锁骨下静脉置管、股静脉穿刺置管到PICC的临床应用。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指从外周静脉进行穿刺置入,使其尖端位于腔静脉内的导管。相对于传统的中心静脉导管(CVC)而言,是一种安全、性价比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中心静脉通路。该技术不受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的限制,穿刺危险小,创伤小,成功率高,能提供稳定的静脉输液,广泛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老年病人输液、新生儿加强监护病房病人等。PICC能大大减少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保护外周静脉,减少并发症,并具有不易脱出,液体流速不受病人体位影响、避免化疗药外渗、保留时间长(1年)等优点。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肿瘤患者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但长期的化疗易致外周静脉受损。PICC是肿瘤患者理想的输液治疗通道,肿瘤病人经常需要长期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及高浓度营养物质,临床传统的用药途径 — 反复浅静脉穿刺,不可避免地给病人带来痛苦,同时化疗药物的特殊不良反应易导致外周血管损伤。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化疗药物经PICC导管输入后迅速被血液稀释,从而解除了药物对静脉的刺激,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所致的机械性静脉炎,以及化疗药物外渗致组织坏死的发生。因此,建立一条理想的静脉通道,不仅可以减少病人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从而保护外周血管,减少局部不良反应,保证化疗全程的顺利进行。我科自长期化疗肿瘤患者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有效的避免了高渗液体及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静脉炎及组织坏死,为患者开辟了一条方便、安全、有效的静脉输液通路。

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射线使瘤体缩小的同时,会出现很多副反应及并发症,如恶心、呕吐、口腔溃疡、放射性食管炎、骨髓抑制等。这些都严重影响患者进食,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因此需要通过静脉输注高能营养液如脂肪乳等,以保证机体的能量供给。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癌的病人,放疗过程中大多会出现脑水肿,需要每日输注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处理,有些病人甚至需要每6h输注1次。有研究资料表明,外周静脉血流量为1ml/min,上腔静脉血流量为2500ml/min。PICC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象脂肪乳、20%甘露醇等高浓度、强刺激药物注入后被迅速稀释,从而减轻了药物对周围血管的损伤,减少了刺激性静脉炎的发生。PICC避免了因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PICC置管操作简便、安全,在床边即可进行,便于开展,同时,其穿刺点在外周静脉,比较直观,易掌握,穿刺成功率高,且无需局麻、缝针,创伤小,避免了以往深静脉穿刺引起的血胸、气胸等并发症。PICC还具有留置时间长、感染率低等特点,对于需长期输液且血管条件差的病人,如肿瘤病人尤为适用。因此,PICC置管术作为一种新技术,既能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又能节约人力,降低工作量,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第五篇:优质护理在减轻肿瘤患者疼痛中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减轻肿瘤患者疼痛中的作用,提高实际护理水平的同时,期望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 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肿瘤患者66例,根据疼痛等级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则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最终通过两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评估护理质量与作用。结果:一个月后,常规护理组疼痛等级情况与预前基本一致,而实验组Ⅰ级所占比例明显提高,达到42.4%;患者经优质护理后,疼痛感受改善明显,精神面貌良好,生活质量未受明显影响。结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加强对肿瘤患者的心理干预,同时予以针对性疼痛护理干预措施,能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肿瘤、优质护理、疼痛减轻

第十届国际疼痛大会将无痛状态纳入关键生命体征[1],意味着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个人健康理念的提升,疼痛护理已经成为当前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66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不同的护理服务,通过比较疼痛的改善情况,评估优质护理服务在临床上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2015年1月-2016年5月我院所收治的66例肿瘤患者,包括肺癌35例、食管癌26例、乳腺癌5例,按疼痛等级将其均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3人,年龄在34-76岁。 1.2方法

对照组以常规方式进行护理;实验组予以优质护理服务,完善个性化健康教育,强化癌症疼痛健康宣教,评估患者疼痛程度,详细讲解出院后注意事项,施以家庭护理干预办法。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相关的护理人员要强化疼痛控制意识,及时传授情绪调节方法,并积极督促患者通过读小说、看电视、听故事、听音乐等视觉或(和)听力分散法等来转移疼痛注意力。再者,强化用药护理以及其他基础护理,做好口腔、皮肤以及泌尿生殖系统护理工作,保持床单、被褥清洁,定时按摩受压部位,避免出现褥疮,掌握给药方法,遵循药物半衰期定时给药,缓解疼痛。在出院后,开展家庭护理知识专题讲座活动,传授生活护理方法,宣传肿瘤护理知识,构建护理咨询热线,提供交流平台,强化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最大程度实现满意护理[2]。 1.3评价标准

按照 WHO制定的疼痛指标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价,其中患者无痛感或者稍感不适为0级;患者轻微疼痛为I级;患者疼痛明显,但可耐受为II级;患者疼痛剧烈,且不可耐受为III级。分别统计护理前后患者的疼痛级别。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即Ⅰ级以内的患者例数明显比对照组多,且享受优质护理服务的患者疼痛改善明显,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疼痛级别 对照组(n=33) 实验组(n=33)

0级 2(6.1) 5(15.2)

Ⅰ级 5(15.2) 14(42.4)

Ⅱ级 12(36.4) 10(30.3)

Ⅲ级 14(42.4) 4(12.1)

表1: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例%)

3 讨论

有研究报道,当肿瘤患者出现疼痛时,往往给其心理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患者易产生消极情绪,治疗信心下降[3],如果癌痛控制不及时,还会导致患者出现睡眠不足、食欲与免疫力下降等不良现象,并致使肿瘤持续恶性发展[4]。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疼痛,已经成为当前医学界的关键研究课题。

肿瘤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慢性病症,病理机制相对复杂,传统方法在缓解抑制疼痛方面收效甚微[5]。本研究显示,及时提供患者包括心理干预在内的优质护理服务,能极大地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与疼痛程度。具体而言,首先通过合理有效的镇痛措施缓解病患痛感,在此基础上倾听并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6-8];其次,明确疼痛控制的重要性,采用科学的止痛方案和人性化的心理疗法,帮助患者重塑信心;最后,向患者讲解疼痛及镇痛方面的知识,并及时开展听音乐、家属闲聊等娱乐活动转移注意力。日常工作中,要丰富护理内容,全方位调动患者情绪,最大限度地减轻心理负担,改善疼痛,保证生活质量[9-10]。

优质护理在减缓肿瘤患者的疼痛中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可以在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的基础上,改善患者疼痛情况,在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应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付金利.晚期肿瘤患者疼痛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5):230-231. [2]张静.晚期肿瘤患者疼痛护理效果研究[J].现代护理,2014,12(19):85-87. [3]王贞,黄冬枚. 心理咨询技能在肿瘤晚期患者疼痛护理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2012,5(6):153-154. [4] 李蓉,黄赛菊,于娜英. 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的护理效果[J]. 现代临床护理,2010,9(12):28-31. [5] 林静. 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的疼痛情况调查及护理对策[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12,32(4):616-617. [6] 伍燕萍,李馨,吴凤坚,等.VAS评分法在肿瘤患者疼痛护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 (学术版),2013,7(1):100.

[7] 高文霞.中晚期肝癌的护理[J]. 医学信息 (上旬刊),2011,24(4):2097-2098. [8] 石艳,金纳新,刘亚力. 癌症患者临床护理心得[J].中国实用医药, 2008,3(6):106. [9] 牛瑞红,马洁.120例临终癌症晚期病人的临终关怀护理[J]. 全科护理,2009,3(7):585-586. [10] 王晓琳. 晚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及护理进展[J].中国疗养医学, 2009,18(7):619-621.

上一篇:调查报告400字作文下一篇:diy大赛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