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科技农业发展状况

2022-11-02

第一篇:当前科技农业发展状况

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状况分析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格局、新方式和新问题

学校:

院系:

专业:财务管理

姓名:

学号:

正文:

国际贸易作为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交换的交换活动,早期的从某一集中地域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到地理大发现之后洲际之间、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活动,从开始萌芽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从国际贸易起步发展到今天在全球经济中开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的的内容和形式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在国际贸易实务中,越来越多的实务操作经验也充实到国际贸易理论当中,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向前发展。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明显加速,并且已经进入到了新一轮的增长期,根据2012年WTO官方发布的数据,2011年世界货物贸易额为182170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了19%,中国、美国、德国为前三大出口国,占全球出口比重分别为10.4%、8.1%和8.1%。美国、中国、德国为前三大进口国,占全球进口比重分别为12.3%、9.5%和6.8%。若不考虑欧盟内部贸易,欧盟为世界最大出口方和进口方,占全球出口、进口比重分别为14.9%和16.2% ,虽然数据全部反映全球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货物贸易总额看出来,全球范围内,国际贸易已经呈现出强势的发展势头,在这个大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已经呈现一定的新格局。

首先,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但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成为国际贸易格局中的新生崛起力量。

从一贯的经济发展上看,美国、日本、欧盟在世界经济体中的地位无可替代,这三者的经济总量占到了全球经济总量的80%以上,反映到国际贸易上,自然体现出三者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2004年,德国、美国和日本在世界货物出口中的份额已分别达到10%、9%和6.2%。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占据世界货物出口70%以上的份额和服务贸易90%以上的份额,更为重要的是,发达国家通过开展区域贸易合作和控制多边贸易体制来主宰国际贸易秩序,并在国际交换中获得了大部分贸易利益。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即是贸易规则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自然在很多方面制订了对自己有利的政策,而在国际间的贸易中,发展中国

家又不得不遵循这些规则,事实上严重损害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利益,而伴随政治上多极化的发展,“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发达国家开始越来越多的在国际贸易的舞台上展现自信,而中国在近年的国际贸易中已然成为亮点,这一点不仅仅表现在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和排名的不断上升,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对世界的贡献也越来越突出,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以每年一名的速度上升,在2004年,中国的全球贸易总额达到了11548亿美元,超越了长期处于第二位的日本,跃升至世界第三,而后又再次超过德国,跃升至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在全球货物贸易总量和增量的比重分别达到了6.4%和20%,凸显了自己作为“世界经济发动机”的重要地位。

另外,全球区域经济的发展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2004年,区域内贸易总量占国际贸易总量的比重已超过50%。四是国家之间的竞争正在向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转变。区域贸易安排已经成为各国争取市场资源、扩大发展空间、提升国际地位的战略手段,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正因为这些新格局的出现,国际贸易的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除了原来在国际贸易当中比较流行的逐笔售定外,包销、代理、寄售、拍卖、招投标、期货交易、对销贸易等等,都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出现并发展,而近年来因为电子商务市场的迅猛发展,在国际贸易中采用电子商务进行货物和劳务交易的例子也比比皆是,特别是因为采用电子商务方式以后,交易双方都能很快的了解对方,并且可以详细的了解货物信息,同时,得益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国际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国际贸易的进行变的更加的快捷和迅速,具体表现在:第一,物色贸易伙伴。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一个国家的进出口企业就可以找到另外一国的贸易伙伴,同时,国外的客户同样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找到其他国家的货物提供商。第二,提供咨询、洽谈。方便国际贸易业务的开展。第三,网上的订购与交易。第四,交易管理。电子商务进入国际贸易领域可以使国际的间贸易实现无纸化、网络化,从事进出口的企业可以直接通过银行办理进出口、银行、税务、运输等有关方面的票据和凭证业务。并大幅削减交易成本和费用。同时提高了交易的透明化,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从长远来讲,将电子商务引入国际贸易领域必将推动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必将给国际贸易领域带来一场全新的革命。

正如前面所讲,发达国家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国际贸易中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在许多方面对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造成了损害,而中国更是成为了10年来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对多的国家,另外一方面,发达国家之间近年来贸易纠纷也非常频繁。透过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现今国际贸易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但是同样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是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的,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斗争愈演愈烈,各种贸易壁垒花样迭出。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愈加频繁,贸易自由化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随着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摩擦产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当前,各国经济景气的不均衡性、产业和贸易结构的竞争性、区域贸易集团的排它性、贸易分配利益的两极化以及经贸问题的政治化都是造成贸易保护主义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

当前世界已进入贸易争端的高发期,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基于战略利益考虑而引发的贸易摩擦增多。2004年美国和欧盟就航空业补贴问题相互指控,并最终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就是最典型的案例。二是贸易保护的手段不断翻新。各种技术壁垒成为贸易保护的新式武器,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争端。三是摩擦从单纯的贸易问题转向更为综合的领域。社会保障问题、汇率制度问题等已成为摩擦的新领域,资源摩擦与贸易摩擦交互作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四是中国已成为国际贸易保护的最大受害国。

另外,国际贸易规则的不完善,也是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之前的规则主要是发达国家制定的缘由,发展中国家在加入WTO之后,提出对规则适当的进行修正和调整,但是目前还没有什么可观的成果,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出现贸易争端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停止向世界贸易组织申诉的步伐,但是往往成效甚微。这就使得WTO必须感受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迫切愿望,进一步提高世贸规则的公平化、合理化,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保证全球、各区域经济组织之间的国际贸易得以正常进行,提高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

第二篇:当前渔业发展状况及未来对应策略

浅议我国渔业环境现状及保护措施

李靖解宁宁衣服田①②③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 ①②③

摘要: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良好的水域环境,也是渔业发展最重要的前提。就我国目前的渔业水域环境来看,其生态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正在受到各方面的影响而导致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恶化。加强渔业环境的保护,是我国渔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重大关键问题。

Abstract: the survival of aquatic organisms most basic condition is that a favorable water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most important fishery development premise.In the context of fishery waters environment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influenced by various aspects and lead to different degree of damage and deterioration.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the fishery environment, is the important key problems of fisheries development to be solved urgently.

Keywords: fishing area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status; protect关键词: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现状;保护

一、引言

我国的江河湖泊数量多,海域面积辽阔,渔业环境的类型多种多样,自然条件相当优越,水生生物资源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很好的孕育,为渔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发展平台,是一个优良的基础条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渔业发展良好,但是随着我国的人口不断的增长,城市不断地进行建设,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逐年增加,还有农业的产生的废水及生活的废水都对天然水域构成很大的威胁。因此。解决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对我国的渔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渔业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1)有机物污染问题与营养过剩

渔业环境中需要活水,而目前的情况呈现有机负荷增大,静水水体发生老化,此时,水里的溶氧以及PH值等条件都在不断的发生剧烈变化,垂直差别悬殊,水域环境底质累积到一定时间就会产生对于有不良刺激的腐败毒物,严重时,这些毒物会对鱼类产生长期反复的慢性中毒,这样有机负荷增大会给营养饵料带来

十分有利的作用,将被饵料系数增大抵消。环境条件中一些不好的影响逐渐的凸现出来。在目前的养殖技术条件下,生产操作缺乏规范性,残剩的饵料、鱼类以及各种水生物的排泄物,生物的尸体、渔业用的营养物质和渔业药物,在半封闭的渔业养殖环境真容易形成污染源,水体中的营养盐增高,下层水体出现缺氧,而沉积物产生的硫化物、有机物质和还原物质的含量不断的升高,有害的水体微生物大肆繁殖,导致鱼类各类病害频繁的发生。

(2)重金属污染

水体中危害最危险的一类污染物当属重金属污染。这类污染物来源比较广,残留的毒素时间长,累积性大,而且会随着食物链转移浓缩,污染过程不容易被察觉,污染以后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对人们的健康会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

(3)农药污染与激素污染

现在农业大量且长期的使用农药,其最终会流入水域在成水体污染,受害集中在水环境。根据各种调查指出,各种天然环境的水对农药的污染承受度依次为雨水、河水、海水、地下水、照这样的情况来看,水环境受到的污染是来自各方面的。此外,在工业、农业和生活中广泛使用的环境激素用过各种途径,比如排污、废物废物的排放、渗漏等等进入渔业水域,干扰水生生物的多项基本功能,对水生产品质量会有明显的影响,存在着很大的潜在威胁且日益严重。

(4)大气污染

大气中主要的污染是粉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二氧化碳遇到水会形成酸性的雾或者雨雪,酸雨被称为空中的死神,它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很大,土壤河泊会出现酸化现象,动植物受害,鱼类死亡,甚至建筑物也遭到破坏。此外,漂浮在空气中的大气粉尘会使得阳光照射强度减弱,影响水域环境中的光合作用,是水环境中的溶氧量不足,从而影响鱼类的新陈代谢、生长、摄食和免疫功能。

三、我国渔业环境保护措施

我国渔业环境的恶化并非形成在一朝一夕,而是长期开发不当造成的,这样的情况在短期内想要恢复是很难的,渔业环境想要实现良性循环必须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借助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整治。渔业环境的保护工作作为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务十分艰巨。笔者认为,要对渔业环境进行

有效的整治,就应该做好以下的几个工作。

(1)加强对渔业环境的环保领导工作

我国的各级水产部门应该把列入重要的议事程序,定期进行工作研究和总结,加强工作指导。在这个过程中,要大力加强渔业环保的宣传工作,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对于在渔业环保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渔业专门管理机构则要积极开展渔业环境的污染状况调查,摸清所在地区的污染源对渔业环境的影响程度和现实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监督相关的部门较强执行力度,运用法律武器对渔业环境进行有力的保护,对污染者造成的责任严格追究,严惩不贷。

(2)建立渔业环境监测网

鉴于当前污染事故多,应在全圜各地设立渔业环境监测分站,并在各省渔政处直属的渔政中心站加强环境监测力餐,各级渔政部门则要酉芒各监督员,自£而下形成监督管理网络。渔业环境监测站和监督员的任务是经常对熏要渔业水域进行监测和监督,对污染造成渔业损失者进行应急性调查,并随时掌握渔业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定期进行渔业环境质量评价,为渔政部门进行环保和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和评价资料。

(3)加强渔业环保立法

我国当前的渔业环境保护法规不健全,现在法律法规的紧急任务就是尽快制定一套完善的水域环境监督管理规定。另外,在渔业环境中引起的纠纷造成的损失要让渔业部门进行负责处理,必要的时候可以协同环保部门协同处理,同时赋予渔业环境管理人员对污染事故进行处理的权利,这样有利于环保工作的开展。

(4)加强渔业环境科学研究,加大综合整治力度

我国的经济水平和财政收入不断的提升,政府部门在渔业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也不断的增大,这些投入除了应用在管理和政治方面,其重点更应该放在重大的攻关研究项目上,以尽快加快科技成果的产出和使用。依靠科技上的突破,可以更有效地保护渔业资源。各级水产科学技术部门也要尽快加强科研的改革,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推动技术上的创新,做出科研成果,让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健康。

四、小结

渔业环境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面对严重的环境危机问题,必须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还渔业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因此,对于渔业环境问题,让人们从身边的小事开始着手做起,为我国的渔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沈新强.我国渔业生态环境养护研究现状与展望[J].渔业现代化,2008,(01).

[2] 李绪兴,雷云雷.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及其修复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09,(06).

[3] 吴宝林,郭小泽.浅谈我国渔业环境现状及保护措施[J].北京水产,2007,(04).

[4] 罗卫江.浅谈我国渔业环境现状及保护措施[J].内陆水产,2007,(12).

第三篇:对当前农村寺庙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研与思考

《安徽佛教》2011年春季刊,感谢余世磊大哥

对当前农村寺庙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研与思考

释界心 余世磊 汪向军

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寺庙、教职人员、信教人员拥有的数量和影响在中国佛教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担负着普利群生、续佛慧命的重要职责,对当前农村寺庙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研与思考。了解农村寺庙生存与发展状况,做好农村佛教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系统工程中的内容之一,需要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和参与。积极落实党的宗教政策,高举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的旗帜,引领农村佛教四众,加强自身建设,奉持正信正行,主动服务社会,必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0年8月,我们根据安徽省宗教理论研究会的部署,选取“当前农村寺庙生存与发展状况”为课题进行调研,成立了课题组,选取了佛教氛围较为浓厚、农村寺庙较多的安庆地区,深入桐城、太湖、望江三县农村20多个寺庙,采取填表、实地采访、查看等形式,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农村寺庙生存与发展状况”调研活动。重点调查了桐城市孔城镇主华庵、龙眠办事处白马寺、大关镇罗汉寺、太湖县晋熙镇西风禅寺、小池镇海会寺、天华镇太平庵、望江县太慈镇南华古寺、赛口镇西方禅寺、凉泉乡国公庙等9个寺庙,这9个寺庙都是经合法登记批准的,地处安庆市不同地区,有在平原,有在丘陵,有在高山;有省级重点寺庙,也有仅有一僧一尼的小庙;其中男众院4座,女众院5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现以这9个寺庙为例,结合此次调研的其他寺庙和我们平常对农村寺庙的了解,将此次调查情况作一梳理总结,并略谈对做好今后农村佛教工作的一些思考。

一、农村寺庙基本情况。

1、建筑情况。9个寺庙都是古庙,以太湖西风禅寺历史最为悠久,建于唐代,大部分建于明、清两朝。“文革”期间都遭不同程度的破坏,恢复于上个世纪

八、九十年代,近十年来投入较大规模的建设。按照汉传寺庙的格局,殿堂、僧寮、斋堂等基本齐全,具备开展一定规模的佛事活动的条件。占地最少为不到4亩的望江南华古寺,最多为700亩的太湖西风禅寺,平均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

2、人员情况。9个寺庙共有教职人员37人,平均每个寺庙4.11人,其中最少望江国公庙1人,最多太湖海会寺12人。籍贯基本来自安庆本籍,另有来自河南2人,来自湖北3人,来自安徽阜阳3人,六安1人。年龄偏高,平均年龄50.59岁。基本都在上个世纪

八、九十年代受具足戒。文化程度偏低,37人中出家前大专3人,高中5人,初中12人,小学9人,文盲8人,出家后在外有过短暂参学经历7人,正规佛学院进修2人,参加住持培训班2人。各寺庙有居士和信众几百人到万人不等。

3、财务情况。在收入上,9个寺庙都以香火收入为主,根据寺庙大小和社会影响,收入在1万元到10万元不等。有少量农业收入,其中桐城主华庵、白马寺、罗汉寺、太湖太平庵、望江西方禅寺有2亩左右的田地,种植油菜、棉花、黄豆,年收入2000元以上。都有菜园,吃菜基本能够自给。其他收入,桐城主华庵靠手工制作冥货,年创收15000元,太湖西风禅寺门票、停车收入及争取国家建设项目支持,10年来年平均超过300万元,是寺庙近年开展大建设的资金来源。在支出上,各个寺庙都是勤俭支出,日常包括衣食、电费、电话费、人员生活补贴、医疗等各项开支人均仅在3000元左右,节余款项都投入寺庙建设。在财务管理上,除太湖西风禅寺、海会寺由于寺庙较大,设有专职会计,能较好地履行财务管理制度外,其余寺庙因为人员少等客观原因,履行财务制度尚有欠缺,基本都由住持管理。

4、法务情况。即使只有一两个人的寺庙,早晚课都能坚持。遇到重大佛教节日,还要举行各种佛事活动,像浴佛法会、盂兰盆会、打佛

七、观音会等。像桐城白马寺等,每年在观音菩萨圣诞和出家日举行的观音会,在当地有着很大的影响。应信众之请,像太湖西风禅寺、海会寺、桐城南华古寺等,每年还要举行场次不等的超度、消灾法会。

5、参与社会事务情况。农村僧尼社会地位明显提高,并参与各种社会事务。像望江南华古寺住持惟业法师任市佛协常务理事、县佛协会长;太湖西风禅寺住持天通法师任市佛协副会长,市县政协委员,还在青联、海外联谊会任职;太湖海会寺住持妙慧法师任县佛协副会长、县政协常委。

6、参与公益事业情况。农村寺庙虽然经济条件不好,但也能积极参与以慈悲济世为主的社会事务。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发生后,各寺庙都给灾区捐款。桐城白马寺每年都要给敬老院老人拜年,桐城南华古寺抚养社会遗弃婴儿,太湖海会寺为学校捐款,在当地都传为美谈。

7、发展规划情况。寺庙建设都已具一定的规模,像太湖县西风禅寺、海会寺、桐城白马寺、望江南华古寺无论是寺院建筑还是佛像塑造,起点都较高,不让城市寺庙。但农村大部分寺庙由于经费所限,建筑没有规划,存在比较突出的“有钱开工,无钱停工”的情况,寺庙建筑风格、佛像雕塑都比较土气。各寺庙都希望在下一步完善寺庙建筑,把寺庙建设和法会活动不断趋向完善。

二、农村佛教自身建设卓有成效。

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以来,农村佛教工作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一批德修双馨的僧尼的艰苦努力下,自身建设上有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弘法利生事业有序开展,呈现出以下一些良好趋势和特色:

1、寺庙进一步规范化。

上个世纪

八、九十年代,国家对佛教界提出“庙要像庙,僧要像僧”,更进一步来说,这个要求更是针对农村佛教而言。二十多年过去了,农村里的庙真正像庙了。农村寺庙不同于城市寺庙,香火少,僧尼们靠的是节衣缩食、精打细算,把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寺庙建设。特别在近来组织开展的创建“和谐寺院”、“五好宗教活动场所”等活动中,一批农村寺庙整肃道场、道风,逐渐成为真正环境清静、和合共住的道场,教职人员素质、法务工作、各项制度建设也得到同步提高。

望江南华古寺座落在太慈镇,占地4亩,“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三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殿、五观堂、寮房皆有,且处处体现出建寺者的智慧和匠心。观音殿楼顶立露天观音像一尊,慈眼视众生,让行人都会生起恭敬心和欢喜心。由于天王殿占地很小,四大天王无处摆放,住持僧惟业法师巧妙地把四大天王托立于墙上,别具一格而不失庄严。寺内场院打扫得一尘不染,种了许多果树,养了许多盆景,确是一处难得的清净之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太湖县海会寺,这个寺庙是禅宗临济宗白云祖师的道场,为全省重点寺庙,但历经兴衰,“文革”后仅剩残殿一间。近20年来,住持尼妙慧尼师率四众弟子把海会寺建成一个“样板”丛林,现全寺占地60余亩,殿寮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建于2009年的祖师塔成为一处重要景观;全寺有教职人员12人,住持、知客、典座、维那、会计等一应俱全;佛事活动开展较多,如律如法,像去年开始举行的“拜山”活动,极其庄严隆重。常住尼众严守清规,严持戒律,声名远扬,寺庙影响越来越大,全国各地都有居士慕名前来,也有力地支持了寺庙建设,寺庙多次被评好市“五好宗教活动场所”,在农村寺庙中非常难得。

2、涌现了一批清修苦行的楷模。

当今社会,享乐之风、拜金主义愈演愈狂,对佛教界产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道风建设受到各级、各有关部门及佛教自身的高度重视,王作安局长在中国佛协八届会议上指出“道风问题不仅关乎佛教的形象和声誉,甚至直接关涉佛教的根本和命脉,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古德说:“庙小好修行”,相对于城市寺庙,农村寺庙不失为更为良好的清修之所,无不良风气之熏染,少名利地位之诱惑。有许多农村僧尼,他们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信仰纯正,信念坚定,戒律严格,一心向佛,过的是非常清苦的日子。庙像庙了,僧也像僧了。

望江国公庙的妙光师太,曾是乡妇联主任,后因一次上九华山护法的因缘,发心出家,一人住国公庙。10余年来,“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苦”,而师太不改初衷。

太湖太平庵地处海拔近千米的高山上,交通极为不便,住持尼妙愿法师及其弟子种菜栽芋,自食其力。冬天天寒地冻,将庵里种的菜全部冻坏,只得靠信众供养,常常断菜,以清水煮面为生。

桐城市范岗镇栲栳尖上有座发龙庵,原独居一位妙发法师。2003年,妙法为自己撰好碑文,安然往生而去。妙发往生后,人们整理其遗物,发现其床上尚有现金20万元,后有关部门将这钱用于修路建桥。妙发法师“勤俭节约”的故事,让每一个闻者感动,其真正淡泊物质、清净修持的精神堪为佛教徒的楷模。

3、“农禅并重”在农村寺庙得以保留和延续。

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在1983年正式向佛教界指出:“佛教界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现实事业,佛教徒要农禅并重,在参禅悟道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佛教三十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今天,“农禅并重”这个优良传统在城市寺庙已经难以维继了,因为城市寺庙挤于高楼大厦之中,没有耕地来供僧人“农禅并重”了。但在农村寺庙,土地相对宽松,一般寺庙都有多少不等的田地山场,“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在这里得到保留和延续。从事农业劳动,必然有助于禅修,有利于身体,农业收入可以补充寺庙经济,减轻信教群众的负担。

桐城市主华庵由于地处偏僻,香火不旺,但庵内有田产2亩,地1亩,成为庵里三位比丘尼赖以生存的依靠。住持尼演智法师说:“不用菩萨一分钱”,即她们不用香火钱,将香火钱全部用于殿堂建设。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演智法师等修行之余,亲自耕田、插田,割稻,粮食基本自给。两年前因为身体不行等原因,才将水田承包他人耕种,但三位尼师仍种1亩地,除种菜外,年产油菜、棉花各500斤左右。此外,三位尼师还手工制作一些冥货出售,年收入也有1万多元,加上种地收入可以自给,能够做到“不用菩萨一分钱”。我们来到主华庵调研,三位尼师都在忙碌着,一位去给棉花锄草,一位正在帮助工人修砌围墙,一位正在折制冥货,展现出另外一种精进不止的如来家风。

4、农村寺庙吸纳民间信仰更具影响力。

民间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比佛教信仰和本土的道教信仰更具有民间的特色。中国民间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各种宗教的神灵以及历史上的某些伟人、传奇人物等,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复杂的没有系统和规律可循的神灵信仰体系。佛教在中国长期的传播过程中,也吸纳了不少与佛教教义相契合的民间信仰内容来充实自己,使佛教本土化,让中国民众更容易接受佛教,使佛教更深入人心,更容易传播弘扬,更容易融入社会。这一点,在农村寺庙表现得更加突出。

唐朝某年,桐城百日无雨,县令张孚卿求雨回衙路经龙眠河,不幸被暴发的山洪卷走,其妻为救夫也葬身河中。今天桐城的镜主庙和白马寺作为佛寺,寺内分别另供张县令及白马。唐梁国公狄仁杰曾贬江西彭泽,常游于安庆一带,德泽民间,安庆地区曾有多座狄公庙。今天望江国公庙大雄宝殿侧,还配有狄公殿。桐城市的许多寺庙,还供有土地神。人们到寺庙拜佛,无疑也会受到俗神信仰的影响,而去拜神,也无疑会受到佛教的影响。两种信仰互相影响,互相吸纳,更具劝化世人、利益众生的作用。

三、农村寺庙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1、保护了一批历史文物。

佛教进入中国两千年,与中华文化紧密结合,留下了大量的文物,这些文物,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灿烂文化和辉煌历史。这些文物,是属于佛教界的,更是属于人民的。农村寺庙承担起了保护这些文物的作用。太湖海会寺有棵罗汉松,据专家考评,树龄超过1500年,历经沧桑,是当之无愧的“,调查报告《对当前农村寺庙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研与思考》。 多年前,罗汉松就遭虫害,危在旦夕,住持尼妙慧法师多方联系技术人员,制定抢救方案,使罗汉松起死回生。海会寺以前由于环境挤窄,天王殿紧靠罗汉松,严重影响了其生长。妙慧法师多年呼吁,今年在县领导的关心下,在护法居士的资助下,征收寺前田亩,拟移建天王殿,为罗汉松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可以说,没有海会寺,这棵“树宝”也早不存在。

桐城龙眠山中有个别峰禅寺,为明末东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何如宠所建的家庙。清顺治四年、道光四年先后两次进行过修葺,尚存留主体建筑后殿。重修后的别峰禅寺不但保留下历史遗存,并使其重辉。现在绝大部分的农村寺庙都曾存于历史中,或多或少保留下一些历史的遗迹,使其成为连结乡村历史与现实的纽带。

2、成为农村最美好的风景。

自古名山僧占多。农村地区的奇峰、秀水,也都成为寺庙所在地。黄墙红瓦的寺庙,与山水草木相映生辉,自成一处风景。正如赵朴初居士所言:“试看我国各地,凡有佛教塔寺之处,无不翠枝如黛,碧草如茵,环境清幽,景色宜人。(《佛教常识答问》)”

走进寺庙,面对雕梁画栋的宝殿、神态各异的佛像,一尘不染的殿寮,不管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都会由然而生欢喜心。在寺庙里,可以修行礼佛,也可以拜忏祈福,也可以饱览乡野风光,还可以发怀古之幽情。建造寺庙的佛教徒功不可没。

3、净化了人心。

佛教是一种净化人心的教育,特别是要奉行五戒十善。佛教的戒律不仅与社会道德有着许多重合之处,更有对社会道德有益的补充。假使人人都能想到“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许多心头之恶必将被遏制于产生之初,许多善根也在不知不觉中在心中福田植下。

桐城范岗镇有个妇女,因怀疑邻居偷了她家的东西,想放毒药毒死邻家的猪,就在她投毒的瞬间,她想起了曾在罗汉寺听一位法师讲因果,造恶因必得恶果,遂打消了这项念头。事后,她找到了她家丢失的东西,方知错怀疑邻居。这位妇女深感佛法有益,后皈依三宝。有人说:“一个地方有一个寺庙,不管菩萨塑得是否庄严,不管僧人素质如何,只要能让人对菩萨生恭敬,对佛法略有知闻,都是有其积极作用的。”此言说得不无道理。

4、和谐了人际关系。

当前农村,特别是一些偏远、落后地区,不和谐因素还有很多。表现在人际关系上,不孝敬父母,婆媳、夫妻、邻里不和,恃强凌弱等现象普遍存在。佛教的“六和敬”、“和合为尚”等,可以说是医治这些不良现象的妙药。一个寺庙,几个好的僧尼,确是能春风化雨,教化一方。我们走访每一个寺庙,谈及寺庙在和谐农村人际关系所起作用时,法师们都能侃侃而谈,列举许多活生生的事例。

当信众在人际关系中出现矛盾时,都喜欢到寺庙找师父谈心,寻求解方。这时师父便以佛法说教,及时化解矛盾。寺庙的护法居士散布村组,作为农民中的一员,其教化作用也更加及时而方便。桐城主华庵有位居士,看到同村有儿子不孝顺,八旬老母衣食得不到保障,便主动上门教化,为儿子讲地藏菩萨孝顺父母的事。儿子一方面认识到自己的不对,另一面也畏惧因果报应,改变了对老母的态度。两家为争山场地界发生纠纷,一信士将此诉到太湖太平庵妙愿法师处,法师让那位信士忍辱为重。另一方看到信士主动退让,也不再争执,纠纷得到平息。

在矛盾冲突中的许多弱者,往往将寺庙当成了“避护所”。太湖县江塘乡有夫妻吵架,女子准备到花亭湖自尽,看见湖畔的西风禅寺,便进寺求菩萨护佑。住持天通法师见其哭啼之状,问明情况,予以劝解,留其在寺小住,专门派一女居士照顾。其丈夫寻来,衷心感谢寺庙的救留,夫妇两人和好如初。望江赛口镇也有一夫妻不和,丈夫经常痛打妻子,妻子不堪其苦,来到镇上的西方禅寺,要求住持照常法师引其出家。照常法师告之出家事大,不可意气用事。恶夫追至寺中,辱骂照常法师。照常法师不惧其恶,在以佛法劝化那位弱妻的同时,并帮助她用法律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人际关系和谐了,农村也就和谐了。一些矛盾如果不化解于萌芽状态,任其发展,可能就会演变成犯罪。在农村社会治安方面,佛教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容忽视。

5、给予孤老病弱以关怀。

中华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优良传统以及佛陀慈悲救世的伟大情怀,在农村寺庙得到很好的张扬,成为当前农村社会救济、关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农村寺庙的居士群,老年人占有多数,经常在寺庙里的生活,使他们身心舒畅,延年益寿。一些孤寡居士还可以经常在寺庙食宿。国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农村因为重男轻女思想作怪,弃婴现象非常多。许多弃婴在寺庙得到安身立命,像桐城古洞岩庵、望江南华古寺、太湖白衣庵、三千寺等都曾收留弃婴。南华古寺不但要使弃婴活命,也一直关注弃婴的健康成长,最近一名弃婴通过合法手段被广东一居士收养,生长环境大为改观。

6、在移风易俗中发挥作用。

随着佛教信士的增多,农村寺庙在农民生活扮演着越来越多的角色,一些陈旧的、落后的习俗被佛教礼仪取代。在望江县,农民建房奠基、购买汽车等,以前都是请客吃饭,劳民伤财,如今,许多人改请寺庙的师父为之做些洒净等佛事活动,不仅仪式清净庄严,而且满足了人们祈福消灾的愿望。

总之,“人间佛教”正在深入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农村文化、道德、治安、环保等诸多领域发挥着积极进取的作用。

四、农村寺庙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农村寺庙积极作用的同时,在农村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受经济条件较差、思想愚昧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的问题也同样值得重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遏制和处理,其对佛教和新农村建设也必将产生消极作用。

1、寺庙建设问题。大量未经批准的寺庙如雨后春笋的拥出,鱼龙混杂,一些并不如法的所谓的寺与僧损害了佛教,同时也使宗教管理部门感到棘手;而一些各方面因缘都已具足的寺与僧,却一直在为没有合法身份而烦恼,这也是当前农村佛教中反响最强烈、急待解决的问题。以桐城、望江、太湖三县为例,目前未经批准的寺庙在数目上甚至多于批准的寺庙。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其中一些寺庙,建筑不规范,僧尼不合格,不能弘扬正信,甚至把非佛教的迷信活动,如抽签、卜卦、巫术、求香灰等带入寺庙,搞得乌烟瘴气。有人随便盖一间房子,摆一尊菩萨,再穿上一身僧衣,就弄成了一个寺庙,是庙不像庙,僧不像僧。这些寺与僧不是以“利生为事业,弘法为家务”,而是借佛敛财。某些村落,本来信众、香火就有限,居然有

三、四个寺庙,寺与寺、僧与僧之间相互诋毁,影响恶劣。有的寺庙甚至没有僧人居住,而是由居士当家。

2、部分僧尼素质不高和青黄不接问题。农村寺庙僧尼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很少接受系统的佛教教育,在前文已有数字说明。虽然很多僧尼信心足、修行好,但不能较准确地宣讲佛法,缺少具有一定佛学素养、能够讲经说法的法师。部分寺庙僧尼垂垂老矣,存在后继无人的局面,迫切需要一批年轻、有知识、能够荷担如来家业的僧才进入农村寺庙。居士和信教群众也存在同一情况。

3、贫困僧尼的生活保障问题。部分农村寺庙香火不旺,僧尼生活缺乏保障。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县财政对僧尼生活补助都不相同,且执行的还是多年前的标准,非常低下。我们调研的三县中,桐城不到100元,太湖不到200元,且只有部分僧尼享有,而望江县还没有。有部分僧尼现在生活十分清苦,倘若遇上大病等,就陷于更加困顿的境地。像桐城主华庵演智法师几年前生病住院,找人借钱,有人担心她还不起而不愿借。随着更多僧尼年迈退居,寺庙负担也不断加重。国家出台《关于妥善解决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意见》,深受僧尼欢迎,但有些寺庙也为一时缴不起参保费用而发愁。

4、制度建设问题。农村寺庙由于人员少、收入低,在财务、寺务等管理上很难形成制度并予履行。

5、法务松弛和道风不正问题。这个问题在一些偏远、人少的寺庙表现突出。个别僧人信仰不足、戒律不净、威仪不具,早晚课都不做,甚至参与当地村民赌博,更有甚者乱搞男女关系,严重败坏了佛教的形象。

6、寺庙常住僧人不稳定问题。铁打的常住流水的僧,僧人的频繁流动,给寺庙管理、僧人权益保障都带来麻烦。

7、寺庙治安问题。这些年,常有农村寺庙被盗抢的报道见诸报端。一些地处偏僻的寺庙,一则僧尼防范能力弱,二则安保措施不能落实,成为歹人作案的目标。2010年春天,太湖太平庵就遭歹徒抢劫去现金1万多元,后歹徒被抓,但钱已挥霍。

8、其他问题。有僧尼还向我们提到:希望地方领导多到寺庙走走看看,对他们也是一种关怀和鞭策;希望宗教管理干部队伍也相对稳定一些,一些干部刚刚熟悉佛教工作,就被调走;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事务,争取和维护佛教权益。

五、关于做好农村佛教工作的一点浅见。

当前盛世胜缘,农村佛教也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发扬已经取得的成绩,正视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在自身建设和服务上不断精进。

在佛教自身建设上:

1、多渠道争取资金投入寺庙建设。有些农村寺庙不仅是要弘扬佛陀正法,也是当地文物保护、风景建设的场所,而这不仅是佛教的事,也是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事。寺庙要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安排一些项目进寺庙,把文物保护好,把寺庙建成旅游文化胜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创造效益。寺庙对建设要有统

一、长远的规划,不能搞短期行为,同时建设要请有资质的建筑队,注重工程质量,像太湖西风禅寺,近10年来,就不断争取项目资金,投入3800万元,把原来一个破庙变成一个庄严道场、旅游景点。

2、培养、招纳弘法利生的后继人才。人能弘法,非法弘人,佛法的兴盛需要弘法的人才。农村寺庙要特别关心爱护年轻僧尼,为他们创造条件,送他们出去参学、进修。同时积极招纳优秀僧才到农村,让他们在“广阔农村,大有作为”。同时还要吸纳年轻、有知识的居士,共同薰修,精进不止,形成一种修学佛法的良好氛围。期待在今后的讲经会、说法会中,多多出现农村佛子的身影。县级佛教协会也要多多组织学习、培训活动,提高农村僧尼素质。

3、切实加强僧尼信仰、道风建设。要树立一批信仰坚定、道风良好的典型,通过各种途径予以宣传,起到引路的作用。对于社会反应强烈、戒行不检的僧尼,要予以诫免,加强教育。

4、让佛法圆融农村、农民心中。由太虚大师早年提出的“人间佛教”思想,经赵朴初居士等老一辈高僧大德的提倡和践行,现已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指导思想。“人间佛教”以化导社会、净化社会、开佛知见、揭弊导俗、建设人间净土为宗旨,强调佛教的入世情怀。因此,当前的农村寺庙,要开门办寺,把佛法圆融于农村、农民心中。如何圆融?要采取一定形式和手段。望江国公庙妙光师太看到本地许多老人在家无所事事,从某些地方有老人坐茶馆的习俗受到启发,决定在寺庙办个类似茶馆的地方,让本地老人有个活动场所,茶禅一味,也以此弘扬佛法。佛教契理契机,法无定法,只要有益于佛法,有益于众生,都是“人间佛教”所倡导的。

5、加强城乡佛教交流。城市寺庙经济条件较好,现代化程度较高,而乡村寺庙拥有田地,环境清净,保留更多的佛教优良传统,两者各有长短。可以广泛开展不同形式的城乡佛教交流、共建活动,取长补短,让现代与传统得到有机融合。共结友好寺庙,城市寺庙在现代化建设上支持乡村寺庙,乡村寺庙为城市寺庙提供农禅并修场所。乡村僧尼可到城市寺庙短暂安居,感受现代化的佛教,开阔眼界;城市僧尼可到乡村寺庙短暂安居,感受乡村美好的清修环境,参加农业生产,把农禅并重之风发扬光大。

在社会关注、支持和管理上:

6、要把农村佛教工作纳于新农村建设这个系统大工程中。尽管中央一直都很重视宗教工作,但在现在农村实际工作中,似乎在无意中把佛教工作从整个农村工作中割裂开来,认为佛教只是佛协和宗教局的事。在各地新农村建设中,佛教工作不容忽视,因为信众较多,影响很大,牵动农村的方方面面。各级领导也要关注寺庙建设和僧尼生活,真诚邀请僧人参与地方文化、慈善、计生、治安、维稳等工作。这方面的工作,从佛教教化的角度、从发挥佛教利益众生的目的去做,也许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也能提高僧人的地位,弘扬正信的佛教。

7、弘扬佛教文化服务经济建设。以安庆市为例,禅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二祖、三祖以及后来许多五家七派的祖师,都在安庆参禅说法。像桐城投子寺、王屋寺,枞阳浮山华严寺,潜山三祖寺、太平寺,太湖海会寺、四面寺、龙门寺,岳西二祖寺、法云寺等,在历史中就形成了一条熠熠生辉的“禅宗文化走廊”。现在这条“走廊”,还有许多祖庭沦为废墟。重建这条“走廊”,不仅可以弘扬佛教文化,同时也可兴办旅游业,禅文化和历史在今天越来越受世人的关注和青睐。

8、坚定而正确地把正信与迷信区分开来。虽进入21世纪,但封建与左的遗毒还在,许多人在不懂得佛教的前提下,只要提起佛教,就非常简单而粗暴地斥之为迷信,这也是佛教界人士非常希望改变的一个状况。要创造一定的机会,向群众、特别是农村干部宣讲一些佛教基本知识和国家宗教政策,让他们能够正确区分何为正信,何为迷信?许多农民由于文化水平有限,把那些迷信、落后的东西也当成佛教,要向他们劝导而澄清,能够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让那些迷信、落后的东西消灭于源头。

9、切实改善僧尼的生活条件。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果,佛教僧尼也理应得到分享。对于贫困而年老僧尼,国家财政可以考虑适当提高一些对他们的生活补贴,或以低保、医保、社保等形式,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

10、为寺庙兴办生产和服务事业创造条件。农村寺院有山场和田地,有关部门可以帮助具备条件的寺庙创办林场、果园,进一步弘扬农禅并重之风。寺庙还可与居士和社会人员紧密合作,办好“延寿堂”、“养生堂”这类机构,供老年居士养老,为社会老年问题分忧,同时也可为寺里适当创收。还可组织义工参与环保、修桥补路等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其功德与念经、放生应是相同的。当然,这些生产和服务要与寺庙和法务协调。

11、妥善处理好未批准寺庙问题。佛协和宗教局要加强对批准寺庙的管理,特别在财务、人员的管理,防止把寺庙变成私人财产,变成子孙庙。对于大量未批准的寺庙,也应如佛法不生区别和执着。法不孤起,乱建寺庙也是有因之果,有佛教的兴旺、信徒的需要、世风的影响等许多因。应该说,这个高峰已过,很多地方寺庙已经饱和,也是妥善处理这一问题的时候。按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可考虑组织相关部门,对所有寺庙进行一次调查认定,对于符合国家规定、具备条件的寺庙,予以批准;对于一地多庙的情况,可以采取考核合并的方式;对一些不具备存在条件的寺庙,做耐心劝导,让其自然解体;对于那些由社会势力操纵,借佛教之名,行敛财之实,影响恶劣的寺庙,坚决予以取缔。相关部门要在农村大力宣传国家宗教政策,宣讲正信的佛教,让农民懂得如何信佛、敬佛,从源头上刹住乱建寺庙之风。

12、加强宗教干部队伍建设。鉴于农村宗教工作的现实,扩充县宗教局人员,配备乡村宗教干部(或兼职)。还要保持宗教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性。

六、结语

随着农村环境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农村寺庙“庄严乡野、利乐农民”、“建设人间净土”的作用将越来越变得重要,功能将越来越得到彰显。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星星点点的寺庙,宝殿辉煌巍峨,清净优雅,点缀于农村青山绿水、村舍俨然之中,是何等的庄严而美好,不正是佛陀两千年前所说“如有情世间,器世间未净,修治成清净,严净佛刹行(《大般若现证庄严论》)”的境界吗?

(本文在2010年全省民族宗教理论调研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第四篇:当前我国农业科技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战略

摘要:本文就我国当前农业科技发展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对采取的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发挥高新技术优势、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等有关对策进行研究,借此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关键词:农业科技发展 问题 战略

农业高技术引领农业的未来,现代农业和过去农业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高技术的水平。就目前来看,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主要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先进装备技术和农业资源节约技术四大现代农业高技术。其中,农业生物技术是现代农业最基本的、核心的、关键技术。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面对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和重视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切实措施不断加以解决,才能保证我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国农业科技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的来看,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绩突出,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研发和推广两方面来加以论述:

(一)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不足

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除反映在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偏低之外, 还反映在农业科研机构的人均科研经费上。近年来人均课题经费虽有所提高, 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 差距仍十分明显。

2、农业科技研发资金配置不合理

我国农业科技经费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 不仅有投入不足的问题, 在资金配置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的因素。首先, 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行业间配置不合理: 我国农业科技资金的行业投向比例与农业中各行业产值比例不符, 影响了农业中各行业的均衡发展。如1996到200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政府对农业和林业科技拨款比例都高于这两个行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 而对畜牧业和渔业的科技拨款比例却明显低于这两个行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 其次, 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的科技活动中配置不合理: 我国农业科技经费中投资于应用开发的资金相对不足, 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虽然近年来政府采取了各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措施, 但由于各项措施之间缺乏统一和协调, 投入的资金缺乏管理和监督, 实际效果并不显著; 再次, 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的主体间配置不合理: 企业在我国农业科技活动中所占资金比重偏低, 影响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科研机构所占经费比重偏高, 农业科研创新的效率不高, 与生产脱节现象较为明显。

此外, 农业科技创新资金配置不合理还与科研人员整体质量不高、队伍过于庞大有关。如同厂商的生产活动, 科研活动同样存在规模经济效应, 作为发展中国家, 我国不可能承担超过国力的科研经费支出, 科研经费投入总量有限, 必须把有限的资源配置给高质量的农业科研工作者, 才能.. 生产 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如果科研队伍过于庞大, 势必降低人均科研经费量, 从而无法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潜能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科研活动的规模效应也就无法凸显。

3、研发资金来源渠道少, 风险投资资金缺乏

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少, 目前的资金来源有国家拨款、地方拨款、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等途径, 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自筹和政府拨款。与发达国家农

业科研资金来源相比, 我国农业科技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 来自企业的经费所占比重相对偏低; 其次, 我国农业科技活动中风险投资资金急缺。目前企业从事科技创新研究的资金除了政府资助外, 主要依靠银行贷款, 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高风险性, 银行贷款利率高、期限短, 企业不愿意过多地投资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只有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 对企业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风险担保, 才能进一步丰富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来源,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4、农业科技研发政策支持乏力

长期以来, 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 政府从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方面出台了不少支持政策, 如对农业科技创新产品给予免税优惠甚至财政补贴, 但这些支持和补贴的范围很窄, 大量的科技创新产品实际上很难得到这种优惠, 只有为数不多的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的新产品才能享受。在农业信贷支持政策领域, 由于科研创新项目及其成果转化的高风险性, 实际上很多农业创新项目及其成果转化难以得到正规的信贷支持, 这在教学和科研单位转化其成果的过程中表现更为突出。事实上, 很多的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由于资金的缺乏而无法实现。

(二)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和人才的紧缺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资金的不足和人才的缺乏, 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资金不足, 农业科技推广强度不高, 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由于资金的不足和农技推广者的待遇低下,农技推广网络人心涣散, 大量基层农业推广组织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严重影响了农村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2农村土地制度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我国已经对土地承包责任制进行了改革, 但客观地说, 改革并不完善, 尤其是土地的分散经营, 产生了一系列不良的影响, 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土地分散经营的条件下, 单户农民拥有的土地面积不大, 农民接受一项新技术, 需要较高的投入,对于经营面积很少的农户来说, 其带来的收入却有限,农民也就没有增加科技投入的内在动力, 尤其是不利于一些大型综合性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与此同时, 分散的农户经济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对传统农业进行现代技术改造, 却有相对充足的劳动力继续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 导致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客观有效需求不足, 也增加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本, 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3、研究和生产的脱节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的供给主体是政府兴建的事业性科研院所, 由于大部分科研院所的资金来源于政府,其资金来源决定了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 其目标也就是完成政府的科研任务, 而缺乏面向市场解决实际问题的动力和压力。其直接的后果一是科研成果与农民需要脱节: 农民需要的技术没有供给, 有供给的技术农民用不上; 二是科研成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脱节: 大量科研活动集中在提高种植业产量目标上, 而对农产品的提质、仓储、物流、深加工等的研究相对滞后,农业科研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对产品高质量和多样化需求的要求脱节。

4、农村的经济、文化、市场条件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

首先, 从农村经济状况来看, 虽然近年来国家政策向农村倾斜, 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口号的提出, 农村经济发展很快, 但由于基础薄弱, 农民的资金依然十分紧张, 而农业科学技术的采用是以资金相对充裕为前提的。从信贷

的角度来看, 出于风险的考虑,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有向城市倒流的倾向, 农村信贷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 非正规借贷途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农村资金紧张的状况, 但其成本是相当高的。因此, 农民在接受农业科技推广的过程中,资金的制约问题十分严重。

其次, 从农民的文化素质来看, 虽然政府为农村的扫盲工作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但农村整体文化素质依然很低, 影响了农民接受和使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能力和意愿; 同时, 农村信息本来相对封闭, 农民文化素质的相对低下更加阻碍了信息的传播, 科普观念很难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也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再次, 从农村市场条件来看, 由于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加上农民自身辨别真伪能力相对较差, 农村市场成为许多不法商人的天堂, 他们打着新科技的晃子, 卖着坑害农民的假冒伪劣产品, 严重损害了农村市场秩序, 打击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致使其在真正的新技术面前失去信心, 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二、战略与措施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农业科技进步创造有利条件。一是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二是提供风险保障服务。在农民遇到新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时给予一定的补偿,例如遇到农产品价格大跌时给予最低保护价等。三是提供投入市场的监督服务。这样可以减轻中间商的盘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户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四是进一步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重点是加强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市场管理,严肃查处利用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坑农害农的事件,并依法给不法分子以严厉处罚。

(2)发挥高新技术优势,全面彻底改造传统农业。农业要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生活改善的需求,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一是要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全面应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可以改善农业的行业弱势,推进农业技术的量化集成和转化推广速度,减轻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从我国实际出发,应当优先开展智能化决策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农业信息网络化技术研究和农业经济、资源、科技信息的研制与开发等。二是要大力提高农业生物技术水平。必须集中力量加强植物遗传改良、农用动物遗传改良及生物制剂研究,微生物遗传工程研究等。三是加速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要以高新技术实用化研究为主,对已往成熟的技术和市场需求的研究成果,加快推广速度,使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要加强其他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要加强材料科学、核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重点开发航天育种、核辐射育种等。

(3)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根本问题是体制问题,改革的关键在于面向市场强化公益性,而不是将政府所主管的推广组织市场化、企业化。首先,理顺现有推广机构的权责关系,把有效的政策落实到实处。其次,提高资金保障力度。再次,积极扶持建设市场化主体,一是加强科研单位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要视具体情况公平对待,不能一刀切,避免把原有的推广体系全部市场化,在市场化推广机制的建设过程中又毁掉了行政推广这条线。最后,创新推广形式。农民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具有一定的特点,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结合这些特点能大大提高推广的效率。

第五篇: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状况调查报告

**县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县份。近几年,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并付诸实施,极大激发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出现了新一轮竞相种地的热潮。在中央惠民政策的激励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农业有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形势进入历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但从实践看,几年来,粮食产量始终在低水平徘徊,水稻亩产难以继续稳定增产,而且粮食品质不优,市场价格不稳,经济效益不高。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科技推广应用水平不高、典型示范不到位、农业科技贡献率低,成为我县农业生产中亟需解决的课题之一。为此,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全县8个乡镇、部分村(屯),通过走访农户和科技人员,采取调查问卷及座谈讨论等形式,就我县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一、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耕地面积143万亩,其中水田92.9万亩。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在发展粮食生产上的推广应用,相关部门及科技人员致力提高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份额,使我县农技推广应用工作取得显著实效。

一是以综合配合技术为主体,水稻生产得到迅猛发展。我县是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业县份,水稻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县属第三积温带,年活动积温在2300-2500℃,无霜期120天左右,境内有大小河流27条,小型(ⅰ)水库8座,小型(ⅱ)水库4座,塘坝820座,泡泽 275个,水资源比较丰富,发展水稻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自上个世纪80年代我县从方正引进寒地旱育水稻稀植技术以来,全县上下通力协作,大作“水”文章,使水稻面积平均每年以5万亩左右的速度增长;加之农机具购买热的兴起,1996年我县被列为国家级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1998年被列为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全力组织实施水稻田间机械化配套工程项目,积极探索大棚育秧、机械插秧、测土施肥、机械收割等水稻生产模式。到目前为止,全县大中棚育苗面积占整个育苗面积的75%以上,全县共有大中棚2.2万栋,其中大棚4500栋,中棚17500栋,解决了秧苗素质问题,缓解了积温不足、无霜期短的问题;大力发展水稻全程机械化,全县机械插秧面积达58万亩,占水稻插秧面积的60%,全县拥有各类插秧机18000台,全县拥有各类收割机4500台左右,机械收割占总收割面积75%以上。随着水稻生产稀植、超稀植、宽窄行、抛秧、全程施肥等新技术的应用,全县水稻单产由上个世纪80年代的610斤提高到目前的830斤;大力发展水稻优质米生产,全县90%以上的品种都采用优质米品种如沙沙泥、富士光等,实现了增产增收。至2008年全县水稻面积发展到92.9万亩,水稻总产达到8.2亿斤,占全县粮食总产的85%。

二是以大豆垄三栽培技术为主体,大豆生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大豆是我县第二主栽作物。“十五”期间重点解决大豆品质和大豆产量问题,改革传统的耕种方法,大力推广大豆垅三栽培方法,即拢体垅沟深松,分层深施肥、垅上双行精量点播。经调查采用垅三栽培比普通栽培平均每亩增产35公斤,增加经济效益84元。同时,科技人员认真研究大豆重迎茬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即施入防治大豆重迎茬药剂,平衡施肥,分层施肥,科学管理,选用抗重迎茬品种,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大豆重迎茬减产降到最低程度,每亩挽回经济损失35元。大力发展大豆小垅密植,即45cm小垅垅上双地垧保苗在35万株左右,成为大豆增产的又一途径。

三是以玉米通透栽培为主体,青贮玉米生产取得明显成效。通过通透栽培,玉米产量由过去的亩产800斤增加到1200斤,为发展畜牧业生产奠定了基础。科技部门连续几年搞了青贮玉米加工试验,亩产最高可达6吨以上,加工处理也形成一整套技术。

四是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主体,粮食增产幅度稳步提升。近年来,县农技推广中心投入150多万元资金和设备,健全完善了土壤化验室,增添了大量土化设备,免费为农民测土配方,至2008年共化验土样6100多个,覆盖面积20余万亩。据测算,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平均每亩地水稻可节省化肥10斤,增加产量80斤,亩节本增效80元。

二、问题及原因

几年来,尽管我县农技推广应用取得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是从粮食生产看,存在科技贡献率低、应用水平差的问题。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因操作不当、不懂或不会运用科技而导致农业效益低下。在对农户调查中发现,有接近70%的农户在生产经营中仅依靠老经验、老传统进行耕作;有20%的农户能借助或简单应用农业科技进行经营;只有10%的农户才基本掌握农业科技,这部分农户大多都是经营大户,在科技方面受益较大。由于大部分农户不懂得运用科技进行经营,因而造成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份额较低。在水稻生产方面,据调查,全县约有10%农户育苗操作跑粗,在这个环节造成减产约67公斤/亩;有20%的农户施肥方法不正确、不科学,在这个环节造成减产约100公斤/亩;不能合理利用水源进行科学灌水的农户约占20%,造成总产量降低30%,减产约105公斤/亩。主要表现在:一是育苗及苗床管理不规范。部分地块还存在着小棚育苗,苗长势弱,根系不发达,边苗浪费多,不

适合机械插秧,不便于施肥和浇水;播量过大,育不出壮苗;苗床管理不及时,造成立枯病,青枯病发生。二是施肥管理不科学。氮肥施用过晚,一次投肥过多,即浪费肥料,又对作物生长不利。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农户少,农民盲目投入过大;三是水稻选种比较杂。很难保证质量;四是病虫害防治存在侥幸心里。重“治”不重“防”,没有抓住最佳防治时期;五是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抗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生产风险依然存在。六是农机发展不平衡。机与具的配套不合理,耕地的整体深松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二是从县乡科技推广看,存在面上大、作用小的问题。经了解,我县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渠道主要有县乡政府行政性推广、有关部门服务性推广、村级组织针对性推广和民间以销售农资为目的的赢利性推广四种渠道。几年来,我县采取每年农闲季节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创办农民技术学校、举办农技电视专题讲座等办法,给农民增收提供了有效帮助。但在具体培训推广中,却暴露出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一是科技培训效果不佳。个别乡镇领导重视不够,个别村委会为农民服务意识不强,参加培训的农户较少,影响了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二是农技知识更新慢。推广方式比较单一,农技咨询服务和田间地头指导不够。三是阵地作用发挥不够好。有的农村“一校两室”以及远程教育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三是从农民自身看,存在科技文化素质低、科技应用水平差的问题。首先,农民素质整体不高、组织化程度低,吸纳新技术能力差。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农村文盲、半文盲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农民本身不愿或不主动学习或尝试新技术,过多地依赖传统经验和方法,得过且过,满足现状,对新技术虽然渴望但却不敢实践,小农意识十分顽固。其次,农村缺少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农民科技人员少,初中毕业生接受农技教育的少,过去学校的“三园一田”试验基地早已不存在了,农户又不注重新劳动力的技能培养,所以初中毕业生返乡务农后大多数不懂得经营,不会管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仍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给农业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带来极大困难。

三、建议和对策

把科技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和战略任务纳入重要日程,采取政府推进、部门服务、积极扶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发展科技大户等有效措施,使科技在我县农业生产中的占有份额不断加大,转化率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上狠下功夫。农民既是推广农业科技的主体,又是农业科技的直接受益者,只有把他们的科技素质提高起来,农业才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因此,要在巩固几年来科技培训的基础上,把科技培训的重点向科技入户方面转变,变集中培训为入户培训,变课堂说教为现场答疑,通过手把手、面对面的传授技术方法,逐步形成专家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科技群体模式。同时要重点培养核心户、典型户和示范户,通过重点户的示范带动,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做得到。继续发挥科技示范园区的载体作用,依靠园区的示范效应,为农民带来最直观的科技成果鉴定,逐步形成县有示范区、乡有示范地、村有示范户的科技示范链。

二是加大对基层干部培养力度,在加快转化农业科技成果上狠下功夫。目前我县乡村干部学历比较高,但专业性较低,含金量不足,在指导农业生产上一直停留在靠经验、靠书本、靠专家、靠老天的“四靠”惯式上,形成了管农业不懂农业,懂生产不懂技术的特殊现象。因此,要加大对乡村干部的培训力度,把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作为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力争每年都分批进行培训或轮训。每期培训至少要一周,培训时间应选择在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期,使教学与实践相贯通,课堂与田间相结合,耳闻目睹与亲手操作相一致,使乡村干部的科技素质能真正有一个质的飞跃。达到要求的、能独立指导农业生产的上岗工作,达不到要求的继续培训,督促乡村干部努力提高自己,既为农民增收提供服务,又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

三是加大对农业技术队伍建设的管理力度,在发挥基层科技部门主导作用上狠下功夫。一是增加科技服务设施投入。进一步改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办公条件,购置乏必备的设施(设备),改变农技推广工作“一张嘴,两条腿”的局面。二是强化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对乡镇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人员在编在岗情况进行全面清理,对空编严重的及时补充,对不在岗的专业技术人员限期归位,不能归位的及时转岗。要对农技推广服务专业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实行竞争上岗,确保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在本部门中不低于80%。引导和鼓励涉农专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工作,以充实和加强基层农技队伍,解决青黄不接、后继乏人问题。同时,要认真制定和执行农技人员岗位目标责任制,以农技推广业务水平和实绩作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人员技术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对有突出贡献、业绩显著的人员可优先评聘和破格晋升。三是继续开展科技入户工程建设。农技人员要身体力行,把各项农技推广技术讲给农民听,教给农民学,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使一批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和较强科技应用水平的科技示范户,在当地真正能起到农业技术载体和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全体农民开展科学种田,形成农业科技推广的长效机制。四是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要真正做到专职专用,并给予相应职权,对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的人员要保证匹配一定的经费。大力引进人才,鼓励他们流向基层、流向农业生产第一线,领办、创办各类农业科技推广实体。

四是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在依靠农民带动农民上狠下功夫。目前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较多,但比较成型的,发挥作用比较大的,主要有桦树建设农民合作社和浓河东胜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推广和应用农业科技上实用性较强,在农民中的认知度较高,推广新技术和转化科技成果的成效比较明显。因此,要特别注重培育、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在技术上给予帮助,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真正发挥领军作用,真正形成教育农民改变农民、扶持农民帮助农民、依靠农民带动农民、壮大农民富裕农民的新模式。

五是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在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上狠下功夫。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工程。因此,要结合我县农业和农村实际,认真制定推广农业科技的长远规划和有效措施,加大对科技的推广、培训、示范、试验和应用的投入力度。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农机合作社的作用,特别要注重落实对科技人员队伍的制度管理和奖励政策,加快县、乡、村三级科技体系和网络建设,注重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巩固和扩大科技示范基地,自上而下形成学科技、用科技、转化科技的良好氛围,为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积极作用。

上一篇:电气工作安全技术措施下一篇:大庆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