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武装存在的问题

2022-08-19

第一篇:理论武装存在的问题

基层武装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党管武装是民兵工作的根本原则,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特有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加强基层武装工作,更是新形势下民兵预备役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当前基层武装工作尽管有了长足进步,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尽管这些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加强基层武装工作的重要文件,但这些文件规定偏重于对县级以上武装工作,而对于乡镇单位来说,党管武装工作由谁来管、怎么管、管什么,缺乏硬性规定和具体的指导性意见。专职武装干部一身兼多职,爱武不专武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在有的地方表现十分突出。武装部干部则全部兼职其他工作。过多的兼职严重影响了抓武装工作的精力,也削弱了武装工作的落实质量。

一、 基层武装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我乡在武装工作的实际,以及对其它乡镇武装工作的了解,目前,基层武装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基层民兵干部问题;

民兵干部既是民兵训练的组织者,又是带领民兵遂行任务的指挥者,加强民兵干部的管理,是加强基层民兵建设,保证民兵完成战备执勤和作战任务的关键,是组织民兵开展“三个文明”建设的实施者。

- 1主动作为的工作成效日益明显。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加强武装工作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求突破。

1、全民国防教育要有新突破,

2、党管武装工作制度要有新突破,

3、国防基础设施建设要有新突破,

4、基层武装工作要有新突破,

5、双拥工作要有新突破。

乡镇党委政府一定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国防使命意识,积极进取,努力工作,狠抓落实,共同开创党管武装工作的新局面。

(二)、加强民兵干部选拔与任用

1、民兵干部选拔与任用:一是在现有村支两委班子中选拔任用民兵干部。优点是:解决了干部待遇问题,社会影响面广带动作用明显。缺点是:年龄较大,分管工作与民兵工作存在一定冲突,专业性不强,选择范围过窄。

2、在退伍军人中选拔任用民兵干部。优点是:选择范围较广,专业技术强,敬业精神好,年龄较轻,发展前景好。缺点是:干部待遇难落实,在群众中威信不高,号召力不强。因此民兵干部的选拔标准应是:

(1)、忠诚于党并热爱军事工作;

(2)、有一定群众基础,年龄较轻(主要应该三十五周岁以下;

- 3

2、健全基层武装工作考评和奖惩激励机制,完善基层武装工作督察机制、武装工作责任追究机制和地方领导学习军事制度等实际有效的制度性措施。开展好“武装工作先进个人”、“关心国防建设双十佳”等评选表彰活动,把评选结果与单位考评成绩和个人进步挂钩.

(五)、加强教育引导,实现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尽资型转变。 认真落实全民国防教育日、领导干部“军事日”、形势报告会等制度,教育引导党政领导干部负责人认清做好基层武装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做好基层民兵预备役工作是建设和谐社会 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他们把党管武装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切实做到无论形势发生怎样变化,基层武装建设不能弱化;无论经济建设任务多么繁重,抓基层武装工作始终不能放松。坚持做到重 要工作主动过问、重大活动主动参加、重点问题主动解决,真正在管武兴武强武中体现主管领导作用。

(六)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理顺专武干部的进出渠道。从目前状况来看,有的专武干部年龄偏大,有的是以工代干,素质能力千差万别。为此,人武部应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和组织、人事等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制定规范专武干部录用选配方案,逐步对超龄、达龄的专武干部妥善进行转岗安置,尤其对 那些任职时间较长且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优秀武装部长应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推荐,优先提拔任用,以充分调动在

- 5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胡主席关于加强国防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以基层武装部“四个基本”建设为重点,着力于提高基层民兵预备役人员的素质与遂行任务的能力,强化基层民兵预备人员的作用发挥,大力加强基层民兵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探索做好乡镇人民武装工作的途径,推动基层民兵预备役基层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当前乡镇理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独山县各乡镇党委十分重视思想建设,在理论学习上方法很多、为完成各项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从我们到乡镇进行学习调研的情况来看,有的乡镇党政干部的理论学习氛围不浓,效果并不理想,发展不平衡。

一、理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中心学习组学习没有计划,没有学习主题,没有学习时的专门记录。

计划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没有计划工作就会杂乱无章,无轻重缓急,收获不到预期效果。有了计划却不能按照计划开展,按照制度办事,往往一到中心组学习日,就临时选题,拼揍内容,不能按照计划去选好学习主题,做好学习记录,有的乡镇把理论学习变成事务研讨会和工作安排会,冲淡了理论学习的主题,使学习成了形式主义,成了一种过场。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党委不重视理论学习的表现。等到年终考核检查,才让学习秘书拼命造假补上材料。这是不该发生的事情。

二是党委中心组学习形式单一,就学习而学习,没有创新方式。

所谓单一,就是只是宣传、听读、记录。没能将学习进一步消化、运用。消化过程就是一种学习与思考的过程,学习什么,什么能引起思考。同是学习,有的乡镇领导学习有体会,而有的没成果。

三是党委中心学习组的学习成果不明显。

要有成果,就要让所有成员结合自己分管的工作做好工作调研。可是,一提到工作调研,很多乡镇领导感到很头疼。乡镇的领导工作在第一线,最有条件进行调查研究。只要勤于动脑、动手,就会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而现在的情况是:部分领导的调研,不是上网复制粘贴,就是找以前的文章改个地名、日期上交了事;有的复制粘贴居然连地名和日期都不改,只改名字,这种投机取巧的方法最终害的是自己。

第二个大问题是干部理论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理论学习是我们加强干部思想建设的主要途径,是干部改造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从我们调研和了解到的情况看,目前在干部理论学习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干部对理论学习、思想不重视,认识有偏差,主要表现在:一些干部认为自己考进干部队伍就是有文化的人,学习不学习是自己的事,党政单位组织学习是走形式、多此一举,一些干部受“学不学习一样,有无背景不一样”的思想影响,而放弃自己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还有的认为只要埋头工作,完成任务,不学习也错不到哪里,反正不会影响自己的工资就行。不愿静下心来再学习,再巩固,有的干部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认为理论学习对人的思想建设只起潜移默化的作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是学习制度不完善,学习管理不严格。

学习制度是促进学习不断深入的有力保证,目前,很多单位、乡镇的干部理论学习制度还没有制定,形不成制度化,即使有,也执行得不严格,不到位,如考勤制度、考核制度等执行不严,就会给干部的自觉性带来一定的影响。再加上,部分组织者本身对理论学习不重视,在学习的认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因此在学习时就存在一种为完任务而应付的心态,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一种负担,因而在单位组织理论学习时,就出现了迟到、早退、请假、开小会,打嗑睡的现象。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当前党委中心组学习和干部理论学习中存在问题,我们必须做到:

(一)提高认识,保证干部自觉学

认识是人们行动的先导。从分析上述理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关键是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为此我们首先要将着眼点放在提高认识上,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从改造世界观的高度上来认识学理论的必要性。

胡锦涛同志指出:大多数领导干部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而在努力学习,经受磨练、不断进步,成长起来了;也有些领导干部不求进取,无所作为,在不断发展的形势面前落后了;还有些领导干部在各种腐败思想侵袭和政治风浪冲击下垮掉了,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原因不尽相同,都不重视学习,头脑里缺乏甚至没有马克思主义是共同的。纵观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或者堕落,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注重理论学习,不注重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不注意用正确的理论来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因此,我们必须从改造世界观这一高度上来认识加强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才能以正确的立场和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不断冲破陈旧落后观念的束缚,大胆探索,锐意进取;才能在认识事物、处理矛盾的时候,比较接近实际;才能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其次要从关系到单位本乡镇长远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学理论的重要性

当前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不少同志的思想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这就需要广大干部重视理论学习,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头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单位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实践证明,如果干部不加强理论学习,不解放思想,不坚定政治信念,就会影响到本单位的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因此,每位干部必须要认识到理论学习关系到单位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和紧迫的意义,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单位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再次要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增强学理论的自觉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建设学习型政党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也就是说,在未来社会里每个党员干部都是学习者。而且,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我们也必须重视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学习型的干部。实践证明,如果一个人不加强理论学习,不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头脑,就很容易被时代所淘汰,受到其他不良思想的侵蚀而影响到“三观”的正确树立,进而走向堕落。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终身学习、经常接受教育,是我们领导干部生存、发展和做好工作的需要,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推动社会发展、为人民谋利益的需要。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参加理论学习才有了原动力。

(二)科学组织,吸引干部积极学习

一个好的学习计划,多种行之有效的学习形式是吸引干部积极学习并收到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做到计划安排得当、学习内容有重点、学习要求有可操作性、学习时间安排科学、学习形式灵活。

1、学习内容选择要得当

一是要跟上“步伐”。理论学习的内容必须跟上形势的发展,要能及时传播正确的时势、政策信息,增加学习的信息量,使人学有所得。二是要结合实际。通过学习来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解答同志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种种疑虑,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人学有所用。三是详略要得当。内容要求精、求实、求管用,尽量把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心拉近,这样我们组织的学习才会为人所接受、所喜爱、所向往、所吸引。

2、学习要求要符合本单位和学习者的实际,不应照抄照搬上级所提出的要求

上级提出的要求是面对全局的,要求上较为广泛。因此,组织理论学习不能凭空想象,应参照上级的要求,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只有这样,学习要求才有可操作性。

3、学习时间安排要科学

各单位在确保理论学习时间不被占用的前提下,对学习时间要作统筹安排。要充分了解基层的情况,在安排学习时要做到心中有数,正确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矛盾。独山县委宣传部在学习时间安排上,选择每周一早上进行,这对于更好地开展一周的工作,督促检查一周的任务有积极的作用。

只有这样党员领导干部才能自觉地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在全面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在前面;在学习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上走在前面;在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上走在前面,努力成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机关的精心组织者和促进者,以此带动本单位本乡镇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第三篇:基于新城市主义理论浅析我国社区存在的问题

摘要:20世纪80年代,面对日益严重的郊区化问题,在美国产生了一股反思城市规划问题的思潮,新城市主义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在历史上看新城市主义理论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一条优越的发展之路,为很多城市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因此基于该理论对我国城市社区发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社区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我国社区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 社区 问题

0.引言

当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我们的城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由于社区直接关乎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社区问题变得尤为突出。20世纪80年代,面对日益严重的郊区化问题,在美国产生了一股反思城市规划问题的思潮,新城市主义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经过三十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新城市主义理论已经走向成熟,对于众多城市的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其中关于社区方面的内容更是引导了现如今社区规划建设的潮流,因此基于新城市主义理论更容易发现我国现阶段社区存在的问题。

1.新城市主义理论

1.1新城市主义理论的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城市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整体发展走在世界其他城市的前面。与此同时,城市的发展也遇到了相应的问题:由于市中心整体环境的破坏以及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城市中的部分居民逐步向环境质量高且地价较低的郊区搬迁,产生了城市蔓延的现象。这样的一种城市蔓延进一步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这种蔓延实质上是一种粗放式的发展,而土地的粗放式利用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空间上的蔓延提高了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求,同时增加了大量的通勤交通,进而带来了交通拥挤、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人口与就业的流动造成了城市中心区的衰败。

面对上面的一些列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建筑师及规划师开始探索新的城市规划理论来解决相应的城市问题,由此产生了新城市主义理论。新城市主义理论,其核心内容即通过城市的紧凑、集约发展,来抑制城市无序蔓延的趋势,同时增强基础设施的可利用性,建设具有多元性、包容性的社区环境。 1.2新城市主义理论的目标及策略

新城市主义理论其实就是指通过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公共交通的综合发展,提升各种设施的利用效率,该理论主要就是追求良好的社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其所要到达的目标和相应的策略分为以下几点。 1.2.1土地的混合开发利用 就土地利用方面,新城市主义理论追求高密度、高混合度的土地开发模式,强调在社区范围内多种功能共生的特性,这样就可以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社区的范围内通过步行的方式进行,进而减少了机动车尤其是私家车通勤带来的种种问题。对于这一点来说,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应对策略是:主要利用小尺度的邻里、多家庭住宅、尺度宜人的街道和底层商业等设计手法,同时尽量避免出现宽路、环路和尽端路的现象,加强内部的交通联系。 1.2.2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

在新城市主义理论中,特别注意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关注,寄希望于通过一定的规划设计提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这样才能使居民更好地生活,更愿意在社区范围内完成日常生活的必要活动。为了到达这一目标,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应对策略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步行范围)合理布置商业、文体、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提升这些设施的服务水平,使其较社区外的公共服务设施更具有吸引力。

1.2.3社会群体的多元混合

美国在二战后的城市发展中,出现了社会空间隔离、邻里冷漠以及住房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新城市主义理论更加追求社区范围内社会群体的多远混合,追求社区内不同人群的和谐相处,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对社会公平性的质疑。为了能够达到社会群体的多元混合,新城市主义理论提出的应对策略是:在社区中划分不同开发密度地块,把独栋住宅、多家庭住宅以及集合公寓住宅等混合起来,提供多种住房,同时在社区内部设置满足各种群体的公共服务设施,不排斥低收入者,此外还应增加居民交流的空间和场地,增进不同人群的交流,促进整个社区的和谐发展。

2.浅析我国社区存在的问题

上文对新城市主义理论的目标和相应的应对策略进行了一定的描述,接下来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我国社区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 2.1土地功能的单一化

现阶段,在我国的社区中,土地的混合利用效率较为低下,功能上较为单一,在老城区中这种现象还不是非常明显,但在城市新区的社区中这种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在我们的城市中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社区居民的工作、居住、购物、休闲等的活动地点常常分布比较分散,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增加了城市中的交通负荷,另一方面大大削弱了社区应有的功能效应。产生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土地的开发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社区的开发建设应与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居民就业等多个方面综合进行,而在我国这几方面的错位使得在一定范围内功能的单一化,进而导致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低下。 2.2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低下 公共服务设施作为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其服务水平和利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水平,而在我国,有些社区(如新城的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比较低,经常出现设施空置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首先由于设施布局的不合理性,有的设施过于偏僻使得居民使用起来十分不方便,而有的设施介于社区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不同社区的共有设施,进而降低了服务水平,同时对于设施的维护不力也是产生设施利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2.3存在一定的社会空间隔离现象

在我国城市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同社区之间的建设水平差距较大,这使得不同社区之间的社会群体异质化,而社区内部同质化的现象,而这种现象进一步产生了社会空间隔离的问题,为社会的稳定埋下隐患。社区本身并不具备排斥不同群体的特性,在新城市主义理论中也倡导社区内社会群体的多元化,因此社区内应当是多元融合的现象。而在我国产生社区间社会空间隔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存在着开发建设条件的不同,使得不同社区间的价格存在差异,而这种价格差异使得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居住在不同的社区内,同时在社区内部存在着住宅类型的单一化,别墅、高档住宅、经济适用房等不能在同一社区内存在,这也就失去了社会群体多元化的物质基础。

3.展望

新城市主义理论自提出以来至今已经历了三十多年,诸多实践已经证明其理论的实用性与合理性,而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总的来看,各种问题的背景及产生的原因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新城市主义理论很好地引入我们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当中来,利用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及核心要点来解决我们国家城市社区存在的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毕竟时代背景和国家性质不同,因此在引入利用过程中我们也应当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将新城市主义理论同中国特色结合起来,这样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慧.新城市主义的理念与实践、理想与现实[J].国际城市规划,2002(17). [2]刘铨.关于“新城市主义”的批判性思考[J].建筑师,2006(3). [3]邹兵.“新城市主义”与美国社区设计的新动向[J].国际城市规划,2000(15). [4]唐相龙.新城市主义及精明增长之解读[J].城市问题,2008(1). [5]宋彦.美国新城市主义规划运动再审视[J].国际城市规划,2013(1). [6]郑晓东.从美国新城市主义思潮谈我国城市规划和发展[J].中国房地信息,2004(11).

第四篇:存在道德风险的委托代理关系:理论分析及其应用中的问题

张春霖

(国家经贸委企业司)

近年来,不少学者力图运用代理理论的概念和方法来研究我国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的改革(例如:郁光华等,1994;翟林瑜,1995;张维迎,1995),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进展,引起了对许多重要问题的深入讨论。本文受这些研究的启发,打算从两方面的内容来参与有关的讨论:其一,提出“存在道德风险的委托代理关系”问题,并分析问题的性质及解决途径;其二,探讨两个在运用代理理论研究国有企业改革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即初始委托人的界定和代理人对风险的态度。

一、存在道德风险的委托代理关系①

简单说来,委托代理关系可以理解为一种契约关系。契约的基本内容是规定代理人为了委托人的利益应采取何种行动,委托人应相应地向代理人支付何种报酬。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关系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当然首先是因为代理人的目标函数并不总是和委托人相一致。所谓代理问题(agencyproblem)的要点就在于,委托人如何通过一套激励机制(incentivescheme)促使代理人采取适当的行动,最大限度地增进委托人的利益。

从信息非对称性的角度,代理问题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所谓逆向选择问题,在这种场合,契约的一方在订立契约时就已经掌握私人信息,即只有他自己知道对方不知道的信息。例如,在买卖二手车的场合,卖主掌握着许多有关车的实际质量的私人信息。另一类是所谓道德风险问题,其特点是,立约一方是在订立契约之后才掌握私人信息的。例如,股东与经理签定了报酬合同后,经理才去工作,经理在工作中的实际努力程度成为他的私人信息。

早在1945年,哈耶克在一篇后来成为信息经济学基石的著名论文中就指出:“在实践中,每一个个人都对其他人有着信息上的优势,因为他掌握着某种独有的信息,要利用这种信息,就必须二者择一,或者将依据这种信息作出的决策留给掌握信息的人来作,或者得到他的积极合作。”(哈耶克,1989,第74—86页)在存在逆向选择问题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面临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设计一套激励机制,来获得掌握私人信息的代理人的积极合作。(参见Baron,1989)研究表明,为达到这一目的,委托人一般需要向代理人支付一种“信息租金”。

股东和经理的关系通常被认为属于典型的存在道德风险的委托代理关系。对这种关系引起的代理问题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对支薪经理人员能否以股东利益为决策的出发点深表怀疑:“在钱财的处理上,合股公司的董事为他人尽力,而私人合伙的合伙人,则纯为自己打算。所以,要想合股公司的董事们监视钱财的用途,象私人合伙的合伙人那样用意周到,那是很难做到的。„„疏忽和浪费,常为合股公司业务经营上多少难免的弊窦。”(斯密,1974,第303页)本世纪30年代,伯利和米恩斯出版了他们的名著《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此后,经济学家对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引起的问题作了大量研究,包括进行经验调查和计量经济学分析。70年代以来,随着微观经济学的革命,经济学家更多地回到了理论模型,不确定性和信息非对称性成为关注的焦点。

信息非对称性是存在道德风险的代理问题的根源之一。假如不存在信息非对称性,假如股东可以像经理本人一样了解经理所选择的努力水平,并且有使经理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经理选择了某一努力水平,则经理是否追求利润最大化便不成为问题,股东可以选择好自己认为能使利润最大化的努力水平,然后向经理提出一个“接受就干,不接受就走”的契约:“你若达到我确定的努力水平,我付你报酬若干(这一数目应刚刚高于经理在不接受契约时可以在市场上得到的报酬水平),你若达不到这一努力水平,我付你的报酬就减少若干”。由于努力水平的选择完全在经理自己的控制之中,而付出努力后的报酬又不低于他在市场上所能得到的报酬水平,经理会接受这个契约;只要当努力水平达不到时经理的报酬被减低到一定程度,他就会选择股东确定的努力水平。所以,当信息对称时,尽管经理与股东有不同的目标函数,但股东实质上仍可以完全控制企业的经营。这种理想状态中股东选定的努力水平被称为最优水平,因为这是当股东自己经营企业时也无法超越的水平。

存在道德风险的代理问题的另一根源是不确定性。假如经理是在一个没有不确定性的环境中经营企业,也就是说,他可以通过选择自己的努力水平来完全控制利润的水平,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则即使信息不对称也没有关系,所实现的利润水平会准确无误地向股东指出经理所选择的努力水平,股东也可以以利润水平为充分证据证明经理的努力水平。因此,问题的性质与信息对称时的情况完全相同,最优状态仍是可以达到的。

当不确定性和信息非对称性同时存在时,问题就出现了。首先,利润受到多种经理不能控制的因素的影响,不能指明经理实际选择的努力水平。其次,股东不能直接观察到并证明经理实际选择的努力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一个给经理的报酬是否应当与企业的利润挂钩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刺激问题,而且还是一个股东与经理之间如何分担风险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先来讨论一下风险分担的最优模式。

让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人们对风险的不同态度。假设有甲乙二人都面临一项选择:或者做出一项决策,或者不做这项决策。这项决策“正确”和“错误”的概率各为二分之一。“正确”时,决策者可得收入100,“错误”时,只得20。如果谁选择不做这项决策,则可以得到一笔确定的收入。为描述这项决策的风险,我们把60(=1/2×100+l/2×20)称为这一风险的“期望收入”。现在我们再进一步假定,甲的态度是,如果这笔确定性收入等于或大于40,他就要这笔确定性收入;如果小于40,他就去做决策,承担决策风险。这个40被称为上述风险(或期望收入)的“确定性等价”(certaintyequivalent)。也就是说,在甲看来,这一风险对他来说“值”40的确定性收入。假设对乙来说这一风险的确定性等价是60,我们便知道甲比乙更厌恶风险。象乙这样的人对风险的态度被称为“风险中性(risk—neutral)”。对持风险中性态度的人来说,一项风险的确定性等价等于其期望收入。甲对风险的态度与乙不同。对甲这样的人来说,一项风险的确定性等价低于其期望收入。这种对风险的态度被称为“风险厌恶(risk—averse)”。

从微观经济学关于风险分担的原理可以引出的一个结论是:如果一项风险由一个风险中性的人和一个风险厌恶的人来分担,那么,由风险中性的人全部承担该项风险是一种均衡状态,也是一种帕累托最优状态。所谓均衡状态就是说,个人之间的自由交易必定会达到这一结果,此后有关个人都不想再交易。用我们的例子来说,假设甲由于某种原因拥有决策权,而乙则拥有足够多的资本。这时乙就会向甲建议做一笔交易:“我付你一个确定的价格,你把决策权给我,我去冒险”。这个交易是可行的,因为甲只需40以上的价格就宁愿放弃冒险,而乙宁愿付60以下的价格去冒险。这里存在着20的“得自交易的利益”,任何大于40小于60的价格都可能成交。假定双方的确定性等价是一项公开信息,双方以50的价格成交,则各自获得了10的净利益,交易完成后,谁也不愿意再做交易来改变这种状态了。而且,由于双方都无法在一方境况不变坏的情况下使自己的境况变得再好一些,所以交易的结果是一种帕累托最优状态或有效率的状态。

现在回到股东和经理的关系问题。如果经理是风险中性的,无论股东对风险的态度如何,都存在一个我们所熟悉的解决办法:包干。股东可以和经理签一个合同,规定一年中经理向股东上交利润若干,超过的全归经理,不足的经理补齐。换句话说,经理取得了剩余索取权,承担了全部风险。这种解决办法实际上使经理自己成了委托人,①对他的刺激问题不存在了,而风险分担的模式也是最优的。但是,假如经理是风险厌恶型的,而股东是风险中性的,问题就出现了。最优的风险分担要求股东承担全部风险,就是说,经理的报酬不与利润挂钩。但这会引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刺激问题,使经理选择的努力水平低于最优水平。为了解决刺激问题,就必须使经理的报酬与利润挂钩,而这又会偏离最优的风险分担模式。这种两难困境被称为“保险与刺激的冲突”,是存在道德风险的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基本问题(Tirole,1988,P.35)。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害在于一种权衡利弊后的替换:让经理承担风险,一方面可以强化刺激,增加委托人的收益;另一方面由于偏离了风险分担的最优模式,会增加委托人的成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找到经理收入与利润挂钩的最佳程度。不过,从经理选择的努力水平看,这种状态已不是最优而只是次优状态了。

二、运用代理理论研究国有企业改革

到目前为止,运用代理理论对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问题还没有受到相同程度的重视。而就对道德风险问题的研究而言,以下两点我以为是值得讨论的。

1.初始委托人的界定 在研究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时,一种广泛同意的看法是,②国有企业的经理是最终代理人,在他之上有一个委托代理链,链的另一端是初始委托人,即企业中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者——作为一个整体的全体公民,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委托代理关系是可以运用代理理论来进行分析的。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代理理论中委托人的概念,就会发现上述看法大有问题。

首先,如前所述,委托代理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有一个明确的或暗含的契约,该契约规定代理人的报酬与某一可立约(contractible)指标(例如利润)之间的函数关系。从技术上说,代理理论所研究的就是在均衡状态下这一契约的内容、效率性质及其意义。因此,委托人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是可以作为契约的一方来谈判、签约,行使契约规定的权利,履行契约规定的义务。

其次,委托人在与代理人谈判契约之前,必须先进行一系列的权衡、计算,搞清楚什么样的契约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利益,然后再对选择变量作出选择。在正式的分析中,委托人面临的是一个通过选择某一个或一组变量而使自己的目标函数最大化,同时满足代理人的参与约束和刺激兼容约束的问题。委托人的目标函数一般地说总是他从代理人的行为中获得的收益与他因此必须支付给代理人的报酬的差额。显然,没有这种权衡和计算,我们根本无法说明为什么委托人选择了这种契约而不选择另一种契约。为使这种权衡和计算成为可能,一个起码的条件是,委托人必须清楚地知道,从代理人的行为中自己获得了什么利益,为引致这一行为自己付出了什么成本。这个道理用博弈论的概念说就更清楚。博弈最基本的六个要素是参与者(payer)、行动(move)、信息、战略、支付函数(pay—offfunction)和均衡。其中的支付函数指的就是,参与者若采取某一行动,会有多少所得和所失。假如参与者没有定义良好(welldefined)的支付函数,便不可能有博弈,当然也不会有博弈的均衡。在代理理论中,对委托代理关系的分析所采用的就是博弈论的方法,委托人和代理人就是作为一场博弈的两个参与者来研究的。因此,委托人必须有自己定义良好的支付函数。

现在再来看国有经济中的初始委托人,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作为一个整体的全体公民尽管是企业国有资产的法律上的最终所有者,却不能被当作初始委托人,因为它并不具有谈判、订立契约的行为能力。当然,作为一个整体的全体公民可以让自己的代表去和别人谈判、立约,但在它和它的代表之间,却不可能有真正的契约关系。因此,作为一个整体的全体公民不可能成为代理理论分析的那种委托人。如果我们假定,作为整体的全体公民只是个人的加总,全体公民的权利、收益、成本都可以定义为各个个人的权利、收益、成本的加总,只是个人不能转让他们的份额,那么,这里的个人与股份公司的股东的差别就只剩下权益的不可转让性这一条。显然,这样的个人即可以作为立约一方,也有自己的支付函数,是可以作为初始委托人的。但是,问题在于,这样的公有经济在现实中从未存在过。它与现实中存在的公有经济有着重大的差异,而这样的差异可能对许多结论的有效性发生影响。

纯粹从概念上讲,公有制的要害就在于取消“所有制”本身。“所有制”使人们可以享有对财产的排他性的权利,明确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公有制则在某一共同体范围内消除了这种划分,使人们无法分清哪些是“你的”,哪些是“我的”。只要分不清“你的”和“我的”,就不会有“你比我多”和“我比你多”的问题。换句话说,实现个人之间在生产资料所有权方面的彻底平等,不是要使每个个人享有同等的权利,而是取消“个人的权利”本身。应当说,这是古往今来的社会主义思想家们钟情于公有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过去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实践中,这样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贯彻。就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而言,企业中的国有资产的终极所有者是全体公民,但没有一个个人能清楚地定义出自己的份额。从剩余索取权来看,一家公司的股东在公司利润中的份额是定义清楚的,相对来说,一个个人在国有资产收益中的份额却是无法定义的。因为法律并不承认个人对任何份额的国有资产收益有索取权,一个个人实际上能享有多大份额的国有资产收益,也完全与他对这些收益的权利无关。因此,就现实中的公有制而言,如果我们把个人作为初始委托人,不可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个人作为初始委托人并没有定义良好的支付函数。这不是因为个人对国有资产收益没有任何权利,而是因为个人只有通过共同体才能实现这种权利。作为共同体的一员,每个个人对每一分钱的国有资产都有一定的权利,但是,没有哪一分钱的国有资产可以被合法地认为属于某一个个人。由于个人对国有资产的权利没有定义,个人作为初始委托人的支付函数也就没有定义。

因此,我的看法是,当我们用代理理论来研究现实中的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时,无论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全体公民,还是其中的个人,都不具备代理理论中的委托人所必备的行为能力。由于法律上的所有者不具备作为委托人的行为能力,它和直接代表它行使所有权的主体之间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委托代理关系。当进一步的委托代理关系在经济上成为必要时,它的直接代表就只能执行初始委托人的职能。假如法律上的所有者有能力与其直接代表形成一种信托托管关系,其结果也会是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把法律上的所有者与事实上的所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一种信托托管关系,可能会有利于进一步的分析。代理理论的适用范围,应当是事实上的所有者或初始委托人与其代理人的关系。

2.代理人的风险态度

在用代理理论分析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代理问题时,代理人的风险态度是否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此,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多数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或很少考虑代理人的风险态度的意义。我的看法是,代理理论不仅提供了一套概念,而且提供了一套分析方法。诸如委托人、代理人、代理成本这样的概念不仅是理解问题的工具,而且更重要的是分析问题的工具,只有在用代理理论的分析方法去研究问题时才有充分的意义。不考虑代理人的风险态度,代理理论的概念就只能被用来理解问题,而不能分析问题。由此得出的理论和政策结论很容易过多地依赖常识,而缺乏分析基础。

在这方面,一个值得重视的例子是代理人的报酬如何与其行为后果挂钩的问题。一般说来,在存在道德风险的委托代理关系中,为了降低代理成本,主要的办法之一就是让代理人的报酬与其行为后果挂钩。但是,这种挂钩到什么程度最好?是不是挂得越紧越好?要回答这些问题,关键就在于代理人的风险态度。如前所述,若代理人属风险中性,那么,代理人承担全部风险是风险分担的最优模式,也是解决刺激问题的最优解法。因为当代理人承担全部风险时,他自己变成了剩余索取者,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委托人。保险和刺激之间的冲突不复存在。但是,若代理人属风险厌恶而委托人属风险中性,事情就大不相同了。这种情况下,委托人向代理人转移风险,固然可以刺激代理人的积极性,但同时也要付出成本,所得和所失相抵,可能并不合算。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假定有一个风险中性的股东和风险厌恶的经理,经理对风险的态度与上一部分例子中的乙完全相同,即60的期望收入对他的确定性等价为40。经理有一个最低收入要求,称为保留价格(reservationprice)。经理的报酬若低于这一价格,他就会拒绝与股东签订契约。因此,要形成委托代理关系,股东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证经理的报酬不低于其保留价格。股东面临的这个约束条件被称为“参与约束”(participationconstraint)。假设经理的保留价格是600元的确定性收入,股东本来也是照此支付的。现在,股东为了调动经理的积极性,决定将10%的经理报酬与利润挂钩。股东付经理540元的固定收入,另外60元则代之以一项风险收入。股东将利润分为“高”、“低”两档。利润为“高”时,付经理100,利润为“低”时则付20。为简单起见,再假定双方都认为利润为“高”的概率是1/2,“低”的概率因此也是l/2。对股东来说,这项改变没有增加成本,原来他支付60的确定性成本,现在则是60的期望成本,这两者对他来说是完全相等的。对经理就不同了。因为经理是风险厌恶的,现在这个与利润挂钩的风险收入对他来说只值40的确定性收入。让他放弃60的确定性收入而承担这项风险,他认为自己亏了20。于是,股东必须增加经理的报酬,使经理的期望收入达到如此水平,以致于这项风险对他的确定性等价达到60或更高。假设股东必须把利润“高”时的报酬提高到150,从而使期望收入达到85,才能使这一风险收入对经理的确定性等价达到60。那么,如果这项措施由于调动经理积极性而使股东增加的收入小于25元,对股东来说,这样做就是不合算的。

这个例子说明,对一个风险中性的股东来说,让风险厌恶的经理承担风险是有成本的。让经理承担风险,其刺激作用凭常识和经验就可以看到,而这样做的成本却不是如此一目了然。如果不考虑代理人对风险的态度,就很容易被常识和经验引入歧途,只见收益而不见成本。随之而来的政策结论自然也就不可靠了。因此,运用代理理论研究国有企业中的代理关系时,代理人对风险的态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责任编辑:宏亮)(校对:宇红)

第五篇:理论和武装的 关系

理论的实现程度和武装程度,决定着民族的兴衰。理论武装工作一方面要站得高看得远,一方面要结合实际深入研究,将有深刻性和丰富性的道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并科学合理地坚持下去是提高理论武装的正确方法。

深化理论学习,只有努力把党的最新科学理论转化为分析解决问题的世界观、方法论,转化为为官做人的行为准则,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实际成果,才能真正使党的创新理论的 “热”起来、 “活”起来、 “实”起来。 理论武装是全局的工作

理论的实现程度和武装程度,决定着民族的兴衰。理论武装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没有理性思维,就不可能深入、全面地认识世界,不可能自觉、有效地改造世界;是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就不可能把党建设好,把国家建设好,不可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前强调理论武装,具有更为紧迫的意义。

一是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要实现“十一五”的战略目标,机遇很多,挑战也严峻,难以预料的因素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培养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才能正确把握天下大势,审时度势,顺势而谋,不失时机地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二是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我们将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扩大与外界的交融与合作,这无疑有助于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得更好。但面对精彩纷呈的世界、良莠混杂的局面,没有主心骨不行,没有主旋律不行。保持理论上的清醒、精神上的自觉,方能“任凭风起云涌,我自岿然不动”,在学习借鉴中保持自我,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三是党的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要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必须推进领导制度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改进执政方式和领导方法。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离开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就不可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理论武装是求真的工作

理论武装工作,一方面要站得高、看得远,努力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作出科学的理论回答;另一方面又要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把深入研究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也就是说,理论武装工作是求真务实的工作,必须把全局要求与具体实际、需要宣传什么与群众最为关注什么、必须普及什么与人们乐于接受什么结合好。既要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又要揭示不断创新是其生生不息、永葆青春的源泉所在;既要阐释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又要揭示通过改革兴利除弊是任何新生事物成长之必然;既要阐释资本主义必亡无疑的总趋势,又要揭示其在一定时期和阶段对生产力的容纳度;既要阐释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又要揭示先进事物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规律性。特别是涉及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规律,要通过多种渠道、形式和载体,不断揭示、展现和灌输。重要的问题在于要有高度和深度,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传播真理和追求真理结合起来,促进人们真正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增强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能力。

信仰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地、逻辑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推进理论武装工作,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品质统一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正处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国际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日趋明显,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国内,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使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要顺应现代化规律,开发现代化资源、培育现代化动力、实现现代化目标,就必须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为伟大的事业提供方向指引、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撑。

理论武装是育人的工作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看对象,理论武装工作亦应如此。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干部和群众,工人、农民和学生,要分类指导,提出不同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科学理论,应讲究系统性、经常性,注重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执政能力、领导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增强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各级领导干部要求应更高、更严,强调研究性学习,具有较强的理论概括、理论创新能力,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一般干部的要求,应该是不断加强理论修养,增强党性锻炼的自觉性,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水平。对思想理论部门的干部,其理性思维、理论功底、传播能力和要求应比其他部门的干部更高一些。对普通工人、农民和学生的要求,重点应该是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不断增强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在整个理论武装工作中,不同的对象在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时间的安排、学习方式的设计、学习教材的编写上,也应当有所不同。

理论武装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只有讲究方法,才能透僻入微、征服受众。这些年理论武装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但也不应讳言,在许多方面、许多地方还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搞了不少形式主义,会风、学风、话风、文风还存在一定问题。有的人做学问言必称本本,理论脱离实际,求大而不求精,谋快而不谋质。有的人作报告“大话”盛行,空话连篇,毫无生气,更无新意。写文章有图虚名的“应景”之作,为金钱的“泡沫”之作,谋禄位的“克隆”之作,有单调、死板、枯燥的乏味之作。理论的表现形式同它的内容一样,是以其深刻性和丰富性来保持自己生命力的。但深刻的道理往往可以寓于生动的形式之中,通俗易懂的语言可使科学理论更广泛而迅速地传播。邓小平指出:“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理论武装,大众是主体,归宿在于民,因而要追求管用。尤其是在现代传媒已成为重要手段的今天,唯有形式简明而精当的理论才能被及时有效地传播开去,唯有形象生动而鲜活的真理才能被广大的群众所接受。

理论武装是长远的工作

理论武装工作,说到底是执政党自身建设的需要。它不是暂时的,而是长远的。因此,理论武装工作需要从三个层面合理布局、有序展开。从高层来讲,要组织优势力量,聚合各种资源,形成强大阵容,对基础理论、重大问题进行攻关研究,不断推出有高度、深度和力度的“精品”,以丰富理论,满足社会需要。从中层来讲,要集中有宣传教育能力、熟悉社情民意的人才,把科研成果开发成适合于各个层面人群亟须而又乐于接受的“半成品”,以构筑向大众普及和现实转化的中介。从基层来讲,各个社会单元联系实际对“半成品”进行整合组装,深入浅出地、有声有色地、循序渐进地传播和普及。三个层面应形成封闭回路,互动互促,促进理论武装工作规范有序、深入扎实地向前推进。

如何行之有效地开展基层理论武装工作

如何行之有效地开展基层理论武装工作,对于全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科学决策、科学发展意义深远。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基层理论武装工作意义更加重大。从多年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做好基层理论武装工作,要注意在“三字”秘诀上狠下功夫,即:新、活、实。

再现一个“新”字。在我党的理论宝库精华中,最具时代特色的就是中国特色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创造,它既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指南,又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基层理论武装工作要以此为重点,以党的最新理论为载体深入展开,学习贯彻中要突出在“新”字上下功夫。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最前沿理论知识作为最新内容来定位,并作为基层理论学习的基本坐标。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坚持把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作为新的主线;把不断坚持和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作为重点内容;把变幻莫测的国内外重大政治时事、形势(如:如何看待世界金融危机、如何推动区域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等内容)作为新的学习载体,贯穿于基层理论武装工作始终,使理论常学常新,百学不厌,不断深化,培养大家的学习兴趣,增加吸引力。使每位受教育者,通过学习能较好地把党的创新理论与学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新信息结合起来,开阔新眼界,拓宽新知识面,推动学习新热潮。 表现一个“活”字。搞好基层理论工作方式方法很多,除明确一把手第一学习责任人、抓好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和认真落实各项学习规章制度外,还应在拓展理论工作运作平台,丰富活动载体和充实活动内容上下功夫。基层理论工作具有点多面广,受教育对象层次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难度大等特点。要使基层理论工作保持强劲的活力,就要努力在“活”字上做文章。首先要在实施计划上做到得体、灵活,不能拘泥于呆板式学习模式,这样会使理论学习失去引力,使学习教育宣传工作走入单一学而乏味的死胡同,其结果导致走过场,草草应付,达不到实际效果。我们可以透过固有的计划模式,结合当年度可预见的大事等超前谋划,可结合党委(总支、支部)年度重点工作,拟定活的学习计划。其次,要注重形式和方法上的改进和创新。创立分散学与集中学、重点发言与集体讨论、系统学习与专题研讨、精通原著与听辅导报告、课堂学习与调查研究、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尽可能拓展理论学习平台,充实理论活动形式。还可采取组织参观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请英模做先进事迹报告、举办理论与实践座谈会、举办“百人百场”专题报告会、开展“新市民讲坛”、观看革命历史题材影视片和反腐倡廉教育片,如《我的长征》、《历史的天空》、《忏悔录》等活动展开理论工作。还可组织理论宣讲团到社区(村、居)开展宣讲,聘请理论客座教员到基层一线上实践课,以及开展理论征文等多项活动,丰富充实理论学习方式方法,使基层理论学习更具有吸引力,有活力,有动力,使理论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充满无限生机,不断开拓新局面。 体现一个“实”字。理论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要立足于实际,服务于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基层理论工作的落脚点应放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觉悟上,放在推动各项工作发展上。在理论推动实践、推动工作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凸显一个“实”字。基层理论工作好坏的一条重要评判标准,是要看本单位、本部门通过理论学习贯彻活动,能否推动本单位本部门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基层理论工作还要坚持做到始终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要着重在培养学习教育对象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中国特色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上下功夫。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要注意把握好三点。一是要善于明辨是非,提高对事物的判断力。努力做到学理论、议大事;转观念、出思路;促发展、求实效。把学习理论与加深对实情的认识结合起来,充分认识本单位、本部门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优势和不足,深刻分析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二是要关注热点难点问题,把理论学习宣传工作引向最前沿,推向实践第一线,及时了解群众思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了解改革开放和小康社会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倾听群众的呼声和建议,掌握第一手材料,提出新办法,找准工作的突破点,架起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桥梁。三是要善于把学习理论与科学决策结合起来,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受教育者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提升应对复杂情况,谋划新的发展的能力。创新发展思路,开拓各项工作新局面,使理论真正变成实践的产物,变成推动基层各项工作发展的强劲动力。

基层理论武装工作新、活、实“三字”秘诀的形成,是我们长期从事基层理论武装工作实践的一条重要经验。新、活、实实质上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新是理论学习的源泉,活是理论贯彻的动力,实是理论推动发展的归宿点,三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只要我们在开展基层理论武装工作的过程中坚持把握这么一个规律,就能确保理论学习宣传贯彻工作落地有声、成效显著,使理论武装工作真正成为党和国家事业成功的强大生命力,成为推动本单位、本部门各项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上一篇:丽江古城导游词图文下一篇:离婚孩子一般判给谁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