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法角度试探讨网约车新政合理性

2022-10-04

1 引言

近年来, 网约车迅速发展壮大, 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 一些问题益日益显露。网约车身份得不到确定, 可能涉嫌私车运营的情况, 且专车行业标准不统一, 乘客的安全也处于灰色地带, 网约车交通事故问题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 交通部制定颁布了《暂行办法》, 标志网约车在国内合法化。但随后各地颁布的监管细则却设置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拟将网约车当作传统出租车进行管制。各地的实施细则尤其是在对网约车辆要求以及从业人员资格方面提高门槛, 引发社会热议。下面本文先从宏观层面分析细则的合理性, 并讨论其是否构成对微观主体的经济权利的侵犯, 最后对网约车的监管提出一些建议。

2 宏观经济层面分析不合理性

网约车是追求供求匹配的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政府对网约车的管制措施的确提高了人们的出行安全, 但从宏观层面来看, 实际上是对传统出租车行业保护, 不利于公平竞争、打破垄断, 不利于促进劳动就业、市场经济发展。因而认为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首先, 网约车作为一种共享经济, 其特点就在于完全市场化, 在其出现之前, 由于政府进行了严格地准入制度, 传统出租车才会形成垄断, 产生供求不匹配等诸多问题。如今想用管制传统出租车的方法管制网约车的发展, 不仅不利于共享经济的发展, 还会让其发展多走许多弯路;其次, 对网约车辆和司机户籍限制涉嫌经济垄断, 忽视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近几年网约车兴起, 以市场的力量从外部掀起了出租车市场的改革, 并从总体上形成了市场主体多元竞争、消费者多种选择、价格初步体现供求关系等市场经济应有的一些特征。中国经济进入了万物互联的时代, 在互联网经济的冲击下, 很多规则应当顺应市场的变化, 新兴经济冲击传统产业是市场优胜劣汰、配置资源的结果。传统出租车行业与网约车各有各的优势, 应当让消费者自主选择。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无可非议, 但各地政府监管细则实属管制过当, 打击网约车行业的发展, 不利于市场竞争,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不合理;最后, 部分监管措施不利于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网约车的兴起增加了就业岗位,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优势, 一旦对网约车车辆以及从业人员户籍等方面提高要求, 无疑会大大减少网约车行业的从业人数, 削减外来人员工作岗位, 不利于外来人口就业, 从而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3 细则部分构成对微观经济个体经济权利的侵犯

个体的基本经济自由受到法律保护, 个体的经济权利, 主要包括营业自由权, 职业选择自由权, 职业培训自由权等, 是法律规定的公民至高无上的权利。如今, 随着交通部《暂行办法》的颁布, 各地制定的监管细则尤其是对网约车车辆要求和对网约车司机职业资格的限制一定程度上侵犯了网约车平台公司营业自由和从业人员职业选择自由。一种离开了个体经济权利自由的制度其实丧失了应有的价值目标与归属。

3.1 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网约车平台公司营业自由的侵犯

我国法律规定, 营业主体进行营利性经营活动, 除受相关法律、法规限制外, 不受其他约束。营业自由包括营业时间自由、营业地点自由、营业方式自由、营业内容自由、使用员工自由、投资自由等,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 公民从事营业性经营活动的必然要求, 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暂行办法》出台, 规定网约车公司要想实现经营, 就必须要在要在全国各个城市登记, 申请经营, 还要在当地设置办公场所、负责人员。而网约车运营公司实质上是一种类似淘宝的信息平台, 在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联系, 撮合交易, 平台本身不提供租车服务。没有分支机构、派驻人员, 甚至连业务扩展到哪里, 平台公司也不知道。若据《暂行办法》, 网约车运营平台要想营业就必须跑遍全国等级, 还要拿出大量资金配备场所人员, 此规定无疑是硬性规定了平台的营业模式, 增加了平台公司的营业成本, 也将会改变平台作为以信息为核心的轻资产营业模式。这些从法律角度而言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网约车平台公司的营业自由, 是对其营业自由权的侵犯。再者, 地方对网约车车辆, 驾驶员职业资格, 户籍也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甚至为了保护传统出租车的发展实行了价格监管。而网约车车辆的要求, 平台的准入条件, 何人可在平台注册经营, 网约车的定价又该有什么规定, 这些涉及平台公司的服务对象, 营业内容等, 这些都应由平台公司, 基于市场供求, 在不违法的情况下自主选择, 而不应由政府进行强制规定。因此, 从此角度看, 我国对网约车平台公司的管制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公司的营业自由权。

3.2 一定程度上构成对网约车司机职业选择自由权的侵犯

选择职业自由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的权力, 劳动法中也明确表示: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国家不得干预和侵犯公民选择职业的自由。选择职业自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实现个人职业选择自由就意味着公民在经济领域里享有平等的权利, 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 我国各地出台的对网约车管理的实施细则却严格规定了网约车驾驶员资格条件, 比如必须通过驾驶员职业资格考试, 有的省甚至要求驾驶员必须是本市户籍。此类措施让网约车行业更加难以进入。一方面, 虽然各国都对网约车驾驶员年龄, 犯罪记录等有要求, 但户籍限制确是中国特有的。对户籍的要求多少超过了市场监管的范围, 存在着对城市外来人员的身份歧视, 剥夺了个人竞争机会, 致使人自由选择工作的权利受到了侵害, 外来人员不能和当地公民享有同样的权利去选择网约车驾驶员这个职业。还很有可能让通过此工作在城市扎根的外来人员再一次受到打击, 不利于社会安定。另一方面, 《暂行办法》规定了网约车驾驶员必须通过驾驶人员从业资格考试。全国有上千万网约车人员, 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很多网友表示驾驶员并不需要高资质驾驶执照在灰色时代, 车辆和司机都是自由之身, 他们只需在平台登记, 就可以自由运营。而地方政府在车辆和人员上设置门槛, 还有可能借此举行定期培训, 牟取利益。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希望通过兼职网约车司机来赚取一份额外收入的中低收入人群受到打压, 职业自由选择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侵犯。

3.3 过当管制限制了消费者权益

现代的经济法, 从某种角度上而言, 就是以消费者权利导向为追求的, 比如金融监管应当首先向金融消费者负责, 证券监管应当首先向公众投资者负责, 产品监管当然是向产品消费者负责。各地政府部分从保证消费者人身安全的角度出发, 对网约车市场进行了监管, 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是消费者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选择什么出行方式, 网约车辆是否要比传统出租车更加高品质, 应由消费者自主选择。而各地政府对网约车辆的限制和对网约车驾驶员职业资格限制实际上有些管制过当, 反而剥夺了消费者选择权, 剥夺了私家车给消费者带来的出行便利。

4 政府应如何减少对营业自由权和对职业自由权的侵犯

对于网约车市场的规范, 政府予以指导是必要的, 但政府仅从规范服务、保护消费者安全角度进行规制, 并非要面面俱到严格限制市场准入。

政府应以竞争的思维指导制定网约车细则, 放松市场准入和经营者数量管控, 然后逐步放松对车型和价格的监管, 不能一味地保护利益既得者。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要让消费者自主选择, 通过市场竞争平衡传统出租车和网约车的比例, 寻求合理的市场退出。其次, 政府在制定监管细则时, 要充分考量网约车行业和广大消费者的意见, 确保网约车平台公司的营业自由权, 司机的职业选择自由权和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犯。最后, 政府应改变监管模式, 顺应时代潮流, 进行制度创新, 更多地完善网约车平台的发展, 学会与平台共同治理。

5 结语

综上所述, 对网约车经营者准入资格和价格监管有其必要性, 符合我们法制社会, 规范市场的精神。但目前政府的监管有些超越界限, 影响了市场的格局, 限制了网约车行业的发展, 更是侵犯了不同经济主体的经济权利。因此, 政府要注重监管力度, 避免出现扭曲的市场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才能促进网约车行业的更好发展。

摘要:网约车是“互联网+”背景下的产物, 以其独特的竞争优势迅速占领了市场, 大大冲击了传统出租车行业。在此背景下, 交通部颁发《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下文简称《暂行办法》) , 标志着“网约车”在国内合法化。但《暂行办法》的部分规定, 以及各地随后颁布的监管细则对“网约车”的运营设置了很大市场准入障碍, 不利于个人经济权利的实现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本文围绕《暂行办法》和各地监管细则中的部分规定, 从经济法角度进行宏观、微观讨论其合理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一些网约车监管的相关意见。

关键词:网约车《暂行办法》,营业自由,职业选择自由,政府监管,市场竞争与垄断

参考文献

[1] 陈朝辉, 魏蕾.美国对网络预约出租车管理的现状及启示[J].渤海大学学报2017 (01) .

[2] 张大为.论营业自由的性质及其法制规制[J].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2013 (06) .

[4] 王彦, 马俊驹.消除经济特权与实现营业自由[J].河北学刊, 2015 (04) .

[5] 张冬阳.专车服务:制度创新亦或违法行为[J].清华法学, 2016 (02) .

[6] 张学慧, 谭红, 游文丽.论选择职业自由[J].同济大学学报, 2008 (06) .

[7] 交通运输部.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Z].[2016]60号.

上一篇: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探讨下一篇:纳米光催化剂研究现状与展望

本站热搜